《管子》城市规划思想

2024-07-26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精选3篇)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 篇1

《管子》一书是托名管仲所著, 但是此书显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它兼有战国至秦汉的思想。《管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分配思想, 下面我们就对它的分配思想进行浅析。

一、分配制度上的改革

《管子》在《治国》篇中讲到“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管子认为治国的要务首先要富民, 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容易治理。但是, 在当时早期的阶级社会中, 阶级压迫已经成为正常的事情, 阶级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分配的不平等, 要谈“民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 管子为了使“国强民富”, 他提出了新的分配制度:“均地分力, 与之分货”。

“均地分力, 与之分货”的分配制度在当时公田制为主的封建社会中是伟大的创新, 并且是进步的思想。何谓“均地分力”?“地之不可食者, 山之无木者, 百而当一。涸泽, 百而当一。薮、镰纆得入焉, 九而当一。蔓山, 其木可以为材, 可以为轴, 斤斧得入焉, 九而当一。汛山, 其木可以为棺, 可以为车, 斤斧得入焉, 十而当一。流水、网罟得入焉, 五而当一。林、其木可以为棺, 可以为车, 斤斧得入焉, 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 五而当一。命之曰:地均以实数。”从这段话中, 可以看出《管子》讲的“均地”是指把不同种类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折合, 而不是把土地进行平均分配, “百而当一, 九而当一, 十而当一, 五而当一”是指因为土地的质量不同进行折合的标准, 差的“地之不可食者, 山之无木者”, 百亩折合成耕地一亩;好点的“蔓山, 其木可以为材, 可以为轴, 斤斧得入焉”, 九亩折合成耕地一亩;优良的“林、其木可以为棺, 可以为车, 斤斧得入焉, ”五亩折合成耕地一亩。“均地分力”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全国的公田进行分配, 从而更有效率的计算出了全国的耕地面积, 更有效的为人民群众分配了耕地, 并且还有“与之分货”的配套措施, 大大的提高了老百姓的生产的积极性。

《管子》中提到了“均地分力”后生产的情形“均地分力, 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 日月之不足, 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 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 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 地利不可竭, 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 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 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 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对于分到公田的的人民国家就要“与之分货”, 将生产出的一部分农产品分给人民, 这样百姓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 因为直接关系到自身分配的多少, 所以“夜寝蚤起, 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 民不惮劳苦”, 从而使得“地利不可竭, 民力不可殚”, 人民不怕辛苦, 生产力也得到了提高。

《管子》对于分配制度的改革,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生产力, 发展了生产力。这一思想对于今天我国的分配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极大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国不强民不富, 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经过实践的证明,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强民富”, 这一思想早在《管子》中就有所体现, 它告诉我们制度要不断的顺应形势的变化, 生产关系要不断的顺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适度分配

分配制度上的改革使得物质财富得到丰富, 君主征收的费用怎么算呢?《管子》针对当时的国民情况, 提出了“适度分配”的思想:“取于民有度, 不夺民财”, 就是指君主要体恤百姓, 征收赋税要有度, 不要抢夺人民的财产。

劳动者要上缴一部分物质财富给统治者, 但是这个上缴的“度”是多少呢?这个“度”又是如何计算的呢?《管子》中讲到“夫民之所生, 衣与食也;食之所生, 水与土也。所以富民有要, 食民有率, 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 亩取一石, 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 糠秕六畜当十石, 则人有五十石, 布帛麻丝, 旁人奇利, 未在其中也。故国有余藏, 民有余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是指一家人而言的, 则“人有三十石”, 其余的“果蓏素食当十石, 糠秕六畜当十石”, 就一共有五十石, 这五十石就是管子的“度”, 那么其余的产品就是让统治者征收走了。《管子》的这个度是在考察民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 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的, 所以是科学合理的。

那么这个“度”是不是一定的呢?在丰收的年份和歉收的年份, 统治者如何进行计算呢?前面我们讲的那个“度”是在没有自然灾害的前提下的, 而在实际情况中, 我们都知道, 统治者要求人民每年上缴的数额是一定的, 除非有特大的自然灾害, 统治者才会开仓放粮, 所以要做到“富上足下”并非是一件易事, “富上而足下, 此圣王之至事也”。但是“牧民者厚收善岁以充仓廪, 禁薮泽, 先之以事, 随之以刑……飘风暴雨为民害, 涸旱为民患, 年谷不熟, 岁饥汆贷贵, 民疾疫。当此时也, 民贫且罢。牧民者发仓廪、山林、薮泽以共其财, ……其收之也, 不夺民财;其施之也, 不失有德”, 在这里, 《管子》明确的提出了“不夺民财”, 不管丰收还是歉收, 统治者都要做到不抢人民的财物, 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的权利, “足其所欲, 赡其所愿, 则能用之耳”, 只有这样, 百姓才会紧紧团结在君主的周围, 为君主创造更多的财富。

《管子》注重适度分配,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保证了本国人民基本的生活权利, 同时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其他的福利, 对于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管子》的适度分配是顺应民心, 顺应时代的, 在当时残酷剥削的阶级社会中, 它保证了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物质财富还不是很丰富, 但是一个国家要想强大, 就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的关系, 给予人民相应的福利保障是必须的。我国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发挥了它的作用;取消了农业税, 并给予了人民种粮补贴;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我国政府正在给人民分配福利, 为人民着想, 虽然现在很多的体制还不完善甚至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对政府有信心, 相信我国政府也可以做到“取于民有度, 不夺民财”。

三、公平分配

《管子》中不仅提到了适度分配, 还讲到了要公平分配, 这里的公平分配并非是平均分配, 大家无论谁分到的都是一样多的, 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劳动自身的付出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管子》所讲的公平其实是在进行国家和个人划分中的公平。《管子》中提倡了这样一种思想“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 那政府是不是就不会照顾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呢?不是, 在上面我们提到过, 对于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政府都有所照顾的。那么, 既然承认“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 政府对于贫富差距是不是没有任何限制呢?不是。对于贫富差距这个问题, 《管子》中注意到了效率这个因素, 同时也考虑到了公平的重要性, 因此, 要做到“贫富有度”, 只有“贫富有度”才能使国泰民安, 百姓安居乐业。

“贫富有度”就是反对暴富者, 那么为什么要反对暴富者反对贫富差距呢?《管子》中曾说过人民懂得仁义之后要懂礼必须要由“八经”来引导, 这八经就是“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 贫富有度”, 只有通过这八经引导, 人民才能懂礼仪。“上下无义则乱, 贵贱无分则争, 长幼无等则倍, 贫富无度则失”, 在这里, 《管子》提到了贫富无度的危害是“失”, 那为什么会“失”呢?《侈靡》篇中讲到“甚富不可使, 甚贫不知耻”, 人民太富或者太贫都不容易治理, 所以君主就要尽量做到“贫富有度”。贫富差距大了会有什么危害呢?“岁有凶穰, 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 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 故使蓄贾游市, 乘民之不给, 百倍其本。分地若一, 强者能守;分财若一, 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 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 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 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 万民之不治, 贫富之不齐也。”在这里, 《管子》告诉我们贫富失衡会带来的危害, 暴富者不好管, 因为他们会因为利益而囤积居奇、操纵市场、欺压百姓、与民争利, 扰乱社会秩序, 同时他们也更容易结党营私、与官勾结, 无形中也会与国家争利;而贫民多有刁钻者也不会好治理;同时, 贫富差距过大则会使的社会矛盾加剧, 不利于国家统治, 不利于社会安定。《管子》中对于租税的规定体现了公平分配的思想“去其田赋, 以租其山: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 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 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 用租税来调节分配, 实现贫富有度, 《管子》中的思想确实值得后人好好借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要做到“贫富有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发展, 但是现在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的0.5, 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 财富分配非常不均。一方面是一掷千金、暴殄天物无休止的奢侈浪费, 另一方面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民, 这两个极富和极贫社会阶层的存在, 不仅仅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而且会影响国家的全面发展。税收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税收在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上地位存在着弱化和缺失。完善我国的税收调节体系, 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控, 扩大中等收入者范围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只有这样, 我国才能逐渐发挥税收的作用, 努力缩小贫富收入差距, 从而减少很多社会问题, 尽快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几千年来, 统治者一直在追求一种较为合理的分配方式, 一种既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而又不会与民争利的分配方式, 也就是在国家与人民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管子》做到了, 无论是进行分配方式的改革还是实行适度分配、公平分配, 其实《管子》都是在进行着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划分, 并且有效的是两者都实现了发展。孔子曾称赞管仲:“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至于今收其赐。微管仲, 吾共被发左衽矣”, 而当时的齐国正因为有了管仲, 才能迅速的崛起, 称霸诸侯, 历史的实践是对《管子》分配思想最好的肯定。

参考文献

[1]管子:注释本/孙波注释.乘马第五[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管子:注释本/孙波注释.禁藏第五十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3]管子:注释本/孙波注释.小问第五十一[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4]管子:注释本/孙波注释.五辅第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5]管子:注释本/孙波注释.国蓄第七十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6]管子:注释本/孙波注释.山国轨第七十四[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 篇2

《管子》德治思想论析

《管子》书是齐法家的代表作品,与三晋法家鼓吹严刑酷法不同的是,它除了主张法治之外,对道德教化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儒家德治思想的认同.对《管子》中的.德治思想的内容及相应的德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将有利于对《管子》作出全面的评价.

作 者:张成水 张振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ZI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B2关键词:管子 德治 法治

《管子》的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篇3

关键词: 《管子》 选贤 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管子(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鲍之交为后世楷模,集文治武功之大成的《管子》一书流传千古。该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有“论高文奇”之赞,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一、《管子》的教育观:“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管子·五辅》)。《管子》把“务人”当做天下极其重要的大事,把教育称作百年大计。《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教育是称王天下的唯一门径,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之一。《管子·牧民》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些论述从正反两面说明了道德教育与国家兴亡的利害关系。

二、《管子》的教育艺术:润物细无声

“四民分业”聚居,“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子女在学习气氛浓烈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于无形之中得到教育,凸显言传身教的作用。

通过“选贤”推选有德行的贤人,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从而教民于无形,使“礼、义、廉、耻”深入人心。“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于乡里,有则以告”(《管子·小匡》)。同时派专人负责对士、农的选拔,“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通过“贤士”的评选、任用,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践行“礼、义、廉、耻”的社会道德。

通过“四民分业”和“三选制度”,使教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化境”:“镖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窗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管子·侈靡》)。

三、《管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长足进步,百姓“仓廪实”、“衣食足”,然而,公民道德水平着实不尽如人意。前总理温家宝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感叹道,部分中国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国人惊呼:“人性沦丧,道德滑坡!”学校教育同样令人担忧,“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针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和教育改革,《管子》又给了我们哪些借鉴意义呢?

1.治国——首在富民、重在教民。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管子采取了一系列富民措施:“分田均力”、“相地衰征”、“四民分业”、“官山海”、“轻重”之术等,使齐国百姓很快达到“仓廪实”、“衣食足”的程度。相对于富民,管子更注重教民,更善于教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民富与不富只是好不好治理的问题,且“民甚富不可使”(《管子·侈靡》),而教与不教和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管子》中教化民众的思想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多元的。“历民之道”在于“民之修小礼、行小义、施小廉、谨小耻、禁微邪”(《管子·权修》);“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管子·牧民》)。“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管子·权修》)。然后达到“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用其臣民,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出兵以万数,士方行东南西北无抗”。

综观《管子》中的教育思想,教化民众、富国强兵与社会稳定相辅相成,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当代教育。现在有一部分人富而不思报国,做官不思为民,大量富人移民,在美国投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七成,而且四年增长了10倍。在被查处的省部级官员中,超过40%的被公开报道有不正当两性关系。外逃的党政干部、事业单位和国企高管为16000至18000名。据2011年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外逃贪官携款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这些享尽了改革红利的人,不仅没有回报社会,反而卖国叛国,导致中国大量资金外流。事实证明,富民不能唯利是图,教民不能流于口头。

2.教育改革不能失去民族的根和魂。

首先,教育改革应严格进行教师队伍的选拔任用,切实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条件艰苦的教师更应得到生活保障。事实上,很多教师仅靠工资生活十分窘迫,给学生补习本是义务却额外收费,做出一些与师德不符的行为,影响恶劣。甚至有教师后悔选择这个职业。据说有一位老师在教育一名上课睡觉的学生时说:“你怎么能上课睡觉,不努力学习呀!你难道也要像我一样,长大后当一个老师吗?”教师成了育人的反面教材,又怎能吸引优秀人才做老师,怎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一个民族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更应该由德才兼备的人当。教育改革应该兼顾所有教师真正得到实惠,让全社会形成真正尊师重教的氛围。

其次,教育中应有的惩戒不能缺失。流传千古的《弟子职》、《弟子规》和高悬千年的戒尺、教鞭一道,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治国理政的精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掌握媒体话语权的部分人深受西方各种歪理邪说的误导,把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扣在教师头上,针对教师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定,让老师压力重重,不知怎么教育孩子、管理孩子。学生故意迟到,让他站在门口反思,领导、家长说教师这样做违反规定。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就是老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变相体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找学生谈心,有些学生反而认为老师恶语中伤;动学生一下,老师就得赔礼道歉,赔付医疗费,甚至下岗。当然,这是极端的一面,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不尊其师,怎么能信其道?现在的教育,孩子进一步,老师退一步,孩子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学生对教师没有敬畏之心,教师得不到社会该有的尊重,这样的教育如何健康发展?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日本的几次夏令营比赛,我们输得惨不忍睹,以致日本一个议员轻蔑地说:“你们下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少年病则国病,少年病则无法实现中国梦,万万不能再把刚刚苏醒的“睡狮”培养成“病狮”。

最后,不能忽视国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再次想到管子说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应该用最优秀的文化熏陶、教育我们的孩子。“其计也速而忧在近也,往而勿招也”(《管子·形势》)。大家在分析民国时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世界顶尖级大师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世界级大师,与他们受传统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他们继承了民族的优秀品质,又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而成为一代大师。现在学校为什么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与学校忽视国学立德树人有很大关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抛弃本民族优秀的东西就抛弃了民族之根本,必将为世界所抛弃。国学应早进课堂,老师和学生都应系统地学习传统经典,让传统美德和先贤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推荐阅读:

《管子》07-12

管子名言07-02

上一篇: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下一篇:浙江民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