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学

2024-05-19

所学(精选12篇)

所学 篇1

一、理论的形成基础

现代电脑界有一种傻瓜式的电脑编程软件叫“所见即所得”,这种编程的软件很多,其最大的好处就是使用者无需学习掌握复杂深奥的初编程语言,直接就在windows上完成你能想到的操作,即使你是一个初学者,使用这些软件也很容易上手,从而达到一种学习上的“短、平、快”的目的,很快地让电脑做到你想要达到的目标。

可以设想,既然在高科技领域都能从这方面去解决人们学习的困难,对于现代的学校教育,是不是也可以采用一种类似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于是就有了“所需即所学”的教学设想。

对于“所需即所学”,我是这样定义的:想方设法提出一个学生也许能解决的相对来说较难的教学题目,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比现有的知识更深一些,但是又能从现有知识之中经过推敲而自行产生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解决较难的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的那些知识,是靠自己去自学去寻找去查资料慢慢地掌握的,有了某种追求知识的需要,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较难的题目一时无法去解决,那么学生也同样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到一些比现有知识更新的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这种学习多是在学生的自己学习下进行的,所以其效果往往比教师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好得多。因此,“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无疑有其可以立脚的理论根据。

首先,“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人类需要计算庞大的数据,处理复杂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人脑的延伸———计算机,人类需要更高速的移动,所以有了飞机,如此之类。因此,只要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其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自愿,目标明确、目标确定,学生学习也就有了春所依赖的物质原动力,有其所依赖的心里根据,“所需即所学”的心里基础就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需要之上!

其次,学习需要的是自觉,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自觉学习的心里准备,即使上课当时学生能学到某些知识,其知识的内化程度也不会很深,学生学到的往往是表面肤浅的知识,教学的效果好不到那里去,而“所需即所学”就不同,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学生自觉自愿满怀热情去探索,所接受到的新的知识,其知识内化的程度一定很高,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很好,说到底,“所需即所学”的教学设想其实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内容,所不同的是,其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创新。“所需即所学”的内涵要比创新教育的内涵丰富的多,广大得多!实施“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的最大的一个好处还在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最后,需要明确的一点的是,不要企求学生能一跃就能摘取“天上的星星”,也就是说,给学生出的题目不要高不可攀,要让学生能看到目标,但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又不是很清楚,但又不是太模糊,让学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解题感觉,这样的题目对“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最有效,而一旦学生能把思维中的这团“农雾”揭开因而见到“青天”,那么学生的自我愉悦的感觉将是难以形容的,这是实施“所需即所学”教学方法其理论中最关键的一点!

“所需即所学”就是要让学生去“救出”离现有知识点最靠近的那“一幅画”———在自己想要探索更深的知识的时候,能学到与现有知识最靠近的“周边知识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对这一个方面的把握应用是教师在实施“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中应准确把握的方面。

二、具体的操作理论

“所需即所学”的教学设想的试验首先在本人所任教的物理学科中进行,以下是试验过程中要做到的几点工作:

1. 首先,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以每组6名同学为好。有条件的话。把同学们分别围台,也就是把课桌的摆放加以处理,以便在实施“所需即所学”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能面对面地进行讨论、探索,达到一种自我和集体的智慧的交融,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的目的,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为思维走向偏差太离谱的学生组指明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向或者是比较靠近的方向路径。

2. 上课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我们要解决的是那些问题,需要用到那些知识,而要用到的知识其获得正确的路径就要让学生去自己探索。如果是在一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给出可以是课本中复习参考题中较难的题目,即使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最终解决开课所给的题目,但是学生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只要能让学生“救出最靠近的那一幅画”,那么这一节课的教学就算是成功的。

3. 实施“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教师要对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小到给出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中到一个月的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大到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给出首先要对学生说明,然后把精选的“目标题目”写出来,挂在教室的黑板的旁边。

4. 上课过程中有必要培养学生为解决物理问题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辩证思维、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等等。这样的思维方法的获得往往比学生获得知识的本身更重要。一旦学生拥有了解决问题的各种思维方法,其解题方法往往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就有一种“拥有者获得”的心里支撑。每节课都有小问题能够解决,有中问题也许能解决,有大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在不断解决问题和新增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一种“用脑”的快感。体验到了一种很成功的感觉。

三、试验操作的例子

以下是实施“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对中学物理教材与传统上课操作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处理的例子:

1. 如对力的分解也可以当作“一节课”来上,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对的“互为逆知识的应用”,所以“这一节课”的内容的结合就有其组合的逻辑的理论基础。虽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知识编排顺序上的跨度很大,它们的结合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教材编排模式和顺序,以“一个整体”的教学观来处理高中的物理教材,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技巧。而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知识需求,从而进行自我的学习,即所谓“所需即所学”。

2. 如,你甚至可以把高一物理的这一本节当作“一节课”来上,具体的操作如下,开学的时候,就把课本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关系当作一个学期的“选题”交给学生,然后从整体上向学生说明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那些知识。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蜻蜓点水”式的方法掠过一本书当然是学生说不能接受的,那么就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循序渐进地脚踏实地地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虽然形式上与以往的上课方式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在每一节课上都对学生进行“所需即所学”的细分教材的教学操作,因此学生对课程大方向的把握,对课程内容所在位置的理解,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内动力,且能有效增强学生探索知识和解决难题的兴趣。一个学期上“一节课”应该也是切实可行的。

四、最后的结语

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有了这种“所需即所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精神的培养的意义将趋无穷大,对学生的良好作用将是终身的。再有,这种“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往往能逐步变成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而这种方法的获得往往会对学生学生所学的其他科目发生良好的迁移作用,以一种良性的循环程序向相关的学科进行辐射。这样就可能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有效地实现现今教育界所要求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所需即所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想的雏形,其理论内涵有待在今后不断地探索中加以完善、发展和丰富!

所学 篇2

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好学科的教学资源,特别注重对资源进行整合,充分研究学情,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要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我反对堂堂课都采用或者整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要在关键环节、或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本人认为历史科经常到网站http:/// 或 http://3028.x5dj.com/等。

2.大家一定见过你所不认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请谈谈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看法。

答:当然见过!有的教师从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一直使用多媒体。学生没时间看课本,课件内容非常繁杂,内容太多,课堂很花哨,这种课忽略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不便于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

我认为,课件不能盖整堂课飞。课件应该注重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要让更多的时间让参与,让课堂是生成的,而不全是预计的。

3.老师们自身的认识和经验,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一定从自己亲历的事情谈起。比如,你在整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你的应对策略和做法是什么?

答:上过从学校到市级的各级公开课。在做课件之前,我都花比较多的时间钻研课本内容,同时,参照各种教学资源,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步骤。然后,根据目标与步骤,进行课件制作。

老有所学真好 篇3

退休后感觉真好。数十年的忙忙碌碌,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身上的重担一下子放松下来,顿感心情格外舒畅。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脱离了参加比赛和看比赛的紧张,脱离了世事纷争,逞强好胜,可以平心静气地干自己想干的事。退休后,不求辉煌,不计得失,想安下心来努力进修学点东西,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水平,写点回忆录等。

人老了自己不但不应该服老,还应有所追求,有所作为。做自己能做的事,不但有益于社会,还可以充实生活,有益于自身的健康,也是退休老人的养生方式。

年轻时我就想写点参加比赛的趣事,训练的心得体会,夺取金牌的快乐感受,与全国各省市运动员交流。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起笔来不知从何下手。

退休后几年带孙女,孙女长大上学了,我才闲下心来。60岁时我下决心,通过几年的时间,进入老年大学学习。我学英语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针灸按摩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到北京大学编辑写作班听课,到北京三院听运动医学讲座课等,写下十几万字的笔记。蚂蚁啃骨头似的学习,连孙女的高中语文和大学学习辅导材料,我都通读一遍。弄懂了什么叫散文、随笔、杂文、游记,写文章要前后呼应、扣题等,收获很大。

有了知识的本钱,学了就用,情不自禁地试着写回忆录。翻着几十年前的日记,写着当年艰苦的训练,队友的团结,教练的严格要求,比赛的拼搏,为国争光的勇气,队友之间的友谊;写裁判的艰辛与公正。写身边的事,写自己防病治病的体会,写邻里之间的团结友谊,共建美好家园的事迹。写退休后的心境,到祖国各地游览大山名川,写旅游心得,写如何尽情享受大自然美景。

退休后有大量的时间看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几年的时间读了各种杂志几百本,订了几份报纸。我写了近200篇文稿,发表了100多篇。发表在《北京晚报》《健康时报》《北京社区报》的作品时有获奖,还在《家庭医生》《家庭药师》《老同志之友》《中国老年》《糖尿病之友》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前些日子《北京晚报》征稿,在“倡导全民阅读,创建学习型城市”读书征文有奖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如今的我越写越爱写,如鱼得水。看书呀,写稿呀,日积月累,充实了我的老年生活。

以前我对手机、电脑退避三舍,看到年轻人摆弄电脑,我着实羡慕,求孙女教我。孙女说:“快70岁的老太太还学电脑,笑话!”她看我求得认真,就耐心教我,自己背后加紧练习,一个小时我能打2000多字,孙女对我刮目相看,我就继续练打字,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还真想做一个后现代老人,又学会了手机发短信,用电脑打稿发稿等,在网上浏览、冲浪,看第一手新闻,QQ聊天等。

显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篇4

一、什么是知识的显化

知识的显化就是将知识用易于识别、易于操作的方法表达出来。举个例子, 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 用底乘高除以二, 但为什么要除以二呢?估计很多人都不清楚, 只知道这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只要记住这个公式就能算出三角形面积。而我们许多学生知道其中的道理, 但是没有掌握计算的技巧, 反倒不能算出来。知识显化就是要脱离其中的道理, 用一种易于识别与操作的方法来代替艰深的知识, 降低思维的难度。

二、为什么要知识显化

1. 便于学生记忆

在教学素数时, 为了让学生记住50以内的素数, 教师们想出多种办法。有用口诀代入法:3917137, 即23、29、31、37、41、43、47;有学号法:让学号为23、29、31、37、41、43、47的同学起立;有分类法:二十多两个23、29, 三十多两个31、37, 四十多三个41、43、47等方法。对于50以内素数的记忆, 学生可以完全用一种与素数本身含义没有丝毫关系的方法记忆, 而不是想着哪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将知识显化利于学生记忆。

2. 提高解题效率

以学习小数乘小数这一知识为例, 解一道小数应用题, 解题时学生往往需要考虑: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小数乘小数计算、书写格式等等。他在写这一道题目时考虑的东西多了, 必然就会有疏漏的地方, 导致作业出错。但当他来订正的时候, 也许只是计算出错, 他只关注计算, 这样就会使他订正顺利完成。知识显化, 就会降低思维难度, 从而使问题解决更加顺利流畅。有人会问:那数学课上还要讲算理干什么, 只需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 让他们按着老师的要求记住, 不需要理解了。其实不然, 学生跟随教师理解算理的过程, 是一个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也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当学生进行探索的时候, 会对新旧知识产生冲突, 从而新建或修改自己的认识结构。

三、怎样使知识显化

1. 记住必要的规律

比如:本人执教的四年级《找规律》一课, 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发现两个物体一个一个间隔排列中, 两者数量上的关系, 及围成一个圈时的数量关系。本课先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手帕与夹子的关系发现手帕与夹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以及白兔与灰兔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进一步体验这样的数量关系。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算理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随后, 让学生用语言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两个物体一个一个间隔排列, 排成一排, 排在两头的物体的个数比夹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多1;如果是围成一个圈时, 两个物体的个数相等。有了这样的规律, 学生在解题时就不再需要一题题地思考、探索, 而只需要应用这个规律就可以快速地解题。

2. 记住必要的概念

再比如, 学生在学习素数时, 首先要去理解什么是素数, 通过一次次的去除合数, 在去除合数的过程中, 不断体会到有些数是有多个因数或只有“1”这个因数, 最后剩下的一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于是教师给出结论, 剩下的这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这些数就是素数。知识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这个过程仅是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素数的过程, 是学生理解的过程。试想如果就此打住, 学生在解“30= () + () = () + () = () + () , 在 () 里填素数。”这样的题目解答会非常麻烦, 首先要去探索到底哪些数是素数, 然后再去一一填写。而在学生理解了素数这一概念后, 加上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想办法记住这些素数, 这一类的数就当成特殊的数在脑子里记住, 学生有了50以内的素数的记忆, 再来解上面这个题目就简单多了。可见, 记住必要的结论来显化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3. 显化知识个性化

在学过新知识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知识, 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显化的过程。显化对于不同的知识有着不同的标准, 对于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标准, 但都是以将知识显化成一个易识别、易操作的方法为准。比如:在讲解小数的性质的时候, 学生通过观察超市商品价格标签, 理解“小数末尾增加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接下来, 不同的学生就有着不同的显化结果, 有的学生利用这句话就能顺利解决相关题目;有的学生将其显化为:“小数部分的末尾增加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也有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显化:“小数点右边最后边增加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不服所学记叙文 篇5

我踢着欢快的小碎步,顺着香味,来到厨房,笑眯眯地抱住妈妈:“大仙女,好姐姐,新年好呀!恭喜发财,嘻嘻~红包——拿来!”

“小财迷,少不了你的!红包包好了,明天初一早上给你,你爸也给你准备了一份。”

“好,妈妈我最喜欢你啦!要不要我帮忙,我来炒菜~对了,6点多了爸爸怎么还没有下班回来呀?”

“别抱我,我一身油烟味,出去给你爸打个电话问他走哪了?”

哦,好嘞~

“妈妈,爸爸刚刚发微信过来说现在疫情严重,他这几天都住医院的房子,不回来了。”

“哦,好。那今年过年只有我们两人了。我一会儿去给你爸送饭。”

“好,我爸说不让你往医院那跑”

“你和他说我已经下楼走了”

晚饭时,妈妈兴致不高,迅速地扒完饭,夹了几道爸爸喜欢吃的饭,准备了一些爸爸的日常用品,便出门了。

电视里,春晚的各种贺新年的节目还在热热闹闹的放着。

我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踱步到窗边,夜色渐浓,看着一两只小鸟啄食者腊肉。

想到了儿时,我和妈妈在阳台上放着烟花,屋里的火锅咕咕噜噜,爸爸和亲朋好友们把酒言欢。

那时,我们喜意上眉梢。

手机叮铃,好友发来短信:“宝宝,最近疫情严重你不要往医院这边跑,我妈妈已经住在医院不回家了。”

“我爸爸也是,你说,如果我们工作时遇到了疫情,你会去前线吗?”

“我会!”

老有所学更潇洒 篇6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老年朋友们的闲聊之中得知,县委老干部局创办了一所县老年大学,愿意参加的都可以报名,而且属教育系统的学员还可以免报名费。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豁然一亮,心想闲也是闲着,何不去报个名呢?

我第一次报名参加的是卫生保健班。在卫生保健班,我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增长了不少有关老年人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学到了许多养生之道,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健康的身体,人在世上就活得不潇洒,品味不到生活的幸福。

为了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潇洒,我常常去老年大学交谊舞班学跳舞。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好几种舞蹈,比如伦巴、桑巴、交谊舞等。

以前,我在舞场上转两三个圈就头晕目眩,现在转几十个圈都没有问题。难怪有人说:“一天舞几舞,活到九十五。”我在这里既学会了跳舞,又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刚开始学跳舞,我也是笨手笨脚,憨态可笑。有人说我根本不是跳舞的料,甚至有人在背后嘲笑,我都不予理睬。现在,许多舞伴都夸我跳得好,动作灵活,舞姿优美。

老年大学不仅开办了交谊舞班,还在县城的三湾广场开办了“红枫”舞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一对对中老年舞伴就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这已成了我县众多人文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常常到广场上去。有舞伴就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跳舞,没舞伴就听听音乐也感觉良好。一曲《潇洒走一回》欢快活跃,使人精神愉快;一曲《化蝶》婉转悠扬,令人荡气回肠。不论时髦新曲,还是经典老歌,音乐总可以调节情绪,丰富生活,有利于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有位作家说过:“跳舞可以使男同胞找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女同胞重温做少女的感觉。”我看老年人可把跳舞当作养生健身之道,从中享受健康生活的快乐。

所学 篇7

这些教师在学历上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是在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教师们的学科基础知识远远不能达到当前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科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也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初中教师队伍的重要制约因素。除此以外,由于可预见到的其他原因,现在这种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状态的教师队伍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很好解决。所以,对于这部分教师该如何快速的提高教学所缺知识尤其关键。组织这些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适岗培训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些教师的特点,特别组织开展了湖南省初中教师专业适岗培训。

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实际教学情况

教学过程是涉及到很多因素的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初中生的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对校长和授课教师的调研。发现在这些教师里,教学能力较好、教学成绩较好的人有很多。大多数人会认为,初中的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相对比较低,对于授课教师的学科知识要求也就不高,这也是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现象在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原因。教学实践和研究也表明初中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并不完全相关。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不够,其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小心翼翼,对于课程知识没有进行很好扩展。教学的方法也都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没有强调学生提问这个环节,以此来回避自身学科知识薄弱这个问题。从自身专业发展来看,为了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这些教师一般通过加大做题量来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而不是通过系统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来实现。自身基础知识的薄弱,会使这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遇到很大的难题。因为当前在教学方法上所提倡的是探索式的交互学习,对教师自身学科知识储备要求很高。所以,这些教师很难得心应手。

二、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培训的目的

(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学科知识的探究

授课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授课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会让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到,随着学生年级不断升高,教师的威信和其自身学科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里,并不是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越多就愈好,只需要达到一定要求就够了。超出那个要求之后,授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但是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还是必须要对所教学科知识熟练掌握。

(二)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探索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它应该是教师自身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解释,是可言传的;也可以是可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还可以是无意识的、内隐的。这是教师专业化所提出的要求,只有在自身学科知识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三)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课程设置探索

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要针对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的教学弱点,确定培训的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教师的知识应该来自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基本的专业学科知识是进行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能够使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变成学生可以消化理解的知。;所以在教师培训应该为不同的参培对象,注入多种的相关知识。

(四)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参培的目的

从的实际教学调查情况来看,因为考虑到参培教师的参培目的,培训是以网上学科基础知识培训为主,以教学实践、教学观摩、教学讨论为辅。通过收看视频讲课和课后发帖讨论,使得参培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必需知识和相关的知识,帮助他们迅速地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

(一)以课程标准为基本指南,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同时加入一些学科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内容。

参培教师通过培训了解课程的标准,准确的掌握教材知识,只有在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市场上拥有很多版本的教材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但在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的适岗培训当中,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出发点,从教材的基本理论开始着手,再增加整个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从解决问题开始,详细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学科知识。

(二)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出发点

参培教师都为成人,所以在学习中有其独特性。参培教师愿意学习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且会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应根据参培教师的这一实际需求,围绕参培教师关心的相关问题来展开教学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参培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强调其特异性

根据调查发现,参培教师在学科背景和教龄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培训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培训要根据这些特异性,针对这些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为参培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提供不同的课程作业供参培教师进行选择。在注重学科体系同时,还需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重点放在比较容易出现错误认识的相关问题上,使参培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些问题,以此来达到真正的理解、消化。

(四)培训的开放性

适岗培训在课程所设置的内容应该具有开放性。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的适岗培训要围绕学科专业知识展开,要以学科教学为主干课程,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同时还需要充分地展现其开放性的特质。在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这一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适岗培训的团队教师组成是开放性的,它不但包括教学一线的教师,还有知识水平较高的专家队伍。在整个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培训也是开放的,由指导教师与学员、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平台,建立了实时地和非实时地交流机制,鼓励资源推荐,实现资源共享。参培教师是学习者同时,还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其不尽相同的经历以及背景下,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会形成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他们之间再进行相互地交流启发,更容易把学习和反思结合起来,以得到共同提高。

四、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

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模块: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一)参培学科的学科知识

参培教师不但需要精通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还需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学科知识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如此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语言的尺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个部分的培训内容中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实现:发现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参加实践授课观摩、参培教师之间的反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具体到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比如教学课程设计、典型授课案例分析以及听课评课等。让教师在学习了这些教学方法后,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的反思,使得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以此达到培训的目的

总之,在对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的适岗培训中,通过学习学科新课标以及解读学科教材,提高参培学科知识水准,拓展参培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把握教材;; 经过合理的教学安排,运用相关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整体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经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以提升参培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完成适岗培训任务。

摘要: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这种情况在现有的初中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该如何提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本文以湖南省初中教师专业适岗培训为例,结合了一期培训的结果,讨论了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内容等相关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所学 篇8

一、促使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文知识却很零碎, 许多内容都需要记忆积累, 诸如字词的读音意义、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等, 这就注定了语文学习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积累是关键。只有博览群书, 多积累知识, 才能说话引经据典, 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顺手拈来, 洋洋洒洒。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广泛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给学生一个展示梳理的平台

我仿照“百家讲坛”, 在班上组织过学生讲坛,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某方面学习积累的知识, 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词类活用”“写景的方法”“古今异议”“通假字”等, 给学生一个舞台, 他就会是演员, 给他一个凳子, 他只能是观众。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梳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是这样指导的: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积累。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让学生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最简单的读, 通过多次诵读将所读内容记入大脑的信息库, 所读的内容可以是古今名句, 也可以是唐诗宋词, 还可以是优秀的散文。

二是让学生做笔记, 将平日里阅读到的好词好句随手记下来, 养成好的习惯, 如果是报纸上的文章, 就可以做成简报, 这种方法既有用又有趣味性。

三是写读书笔记, 学生课外如果阅读了感受颇深的书, 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便于记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以后学生再看这本书时可以对比原先的想法。

五、专门进行专题讨论

就一个大家接触过的话题, 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发言一次, 这样学生调动知识储备, 互通有无, 使知识更全面, 更系统化。这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 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想表达哪些情感? ”, 学生要举例, 就涉及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方式等, 最后明确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再如对于经典字词, 在组织学生学习像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怎么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 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 这样的正面案例, 可以使学生自己体会怎么炼字、怎么推敲、怎么锤炼;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积累一些典型的、用错的、用得不好的案例, 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梳理。考试时, 自然就心中有词, 下笔神助。

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归纳方法, 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 不能泛而无序, 乱而无章, 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 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 经过筛选、分析、整理, 编制成学案, 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 学生要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 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习处理信息, 交流领悟, 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进而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 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 制成一份学案。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 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 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七、积累要有愚公精神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 要博览群书, 博闻强志。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有十年八年的刻苦学习, 在语文学科也只能算是一个茅庐初出者, 可见学习语文积累多么重要。

总之,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养成需要积累的习惯,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梳理, 不断丰富阅历, 不断丰富知识。这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在积累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在加强语文积累的同时, 注重对所积累知识的梳理, 让每一个知识都有它的归属地。要想学好语文, 积累与梳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积累和梳理, 学生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学会为知识分类。

所学 篇9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一、“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在让学生习得概念的过程中, “概念获得”模式不是把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概念。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怎样用“概念获得”模式来设计教学呢?

“概念获得”教学案例

我在讲《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 就是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1. 提供例证。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铁熔化成铁水、灯泡发光、纸张撕碎、纸张燃烧、木炭燃烧五种变化, 并出示以下表格, 问:“大家能不能根据这张表格分别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 分析例证。

要求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证进行比较, 发现从变化的现象看二者都可以有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发光发热现象, 但是从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来看, 却是正好相反。

3. 获得概念的验证。

检验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提供的例证以外寻找与概念同一的未加标记的例证。例如, 有同学假设:“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如铁生锈。”这样, 她的假设与实证相符, 我们就可以说, 假设得到支持。

4. 指导学生验证, 修正假设后, 命名概念, 重述定义。

问: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什么?物质变化后是否有别的物质生成?所以,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5. 运用概念。

在学生获得化学变化的概念之后, 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概念。我选择了四个不加标记的例证, 要求学生做出判断。

例证:1.酒精的挥发;2.酒精燃烧;3.食物腐败;4.气球爆炸。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概念本质属性判断:例证1属于物理变化, 2属于化学变化, 3属于化学变化, 4属于物理变化。但在4上, 发生争议, 有的同学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但是少数同学认为气球爆炸是因为内外的气压差较大引起的气球外壳的破裂, 属于物理变化。

通过争议, 学生们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 学会了比较, 并能深入发现问题的差异。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二、“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组成

通过上面的案例, 我们知道“概念获得”教学模式通常由下面几个阶段组成:例证的确认、假设的提出与确认、概念的命名、概念的应用还有概念获得的反思。

1. 例证的确认。

“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向学生提供概念的例证。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例证应该相对详细和明确, 其目的不在于迷惑学生, 而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基本属性的确认。在例证确认阶段应该考虑以下问题:教师选择使用哪些例证?例证是否有助于该概念的建立?课上是否提出足够数量的例证?

如让学生在获得“氧化物”的概念时, 我呈现的正反例证是:

呈现正反例证, 是为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一些关键属性。

2. 假设的提出与验证。

在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己构建对概念的理解, 为此, 学生应该确认概念的一般属性。例证的确认与假设的提出是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学生对例证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对照, 以及随后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随着各种假设的出现增加新的验证, 以帮助学生在分析足够数量例证的基础上, 通过基于自身的积极思考的讨论, 识别出概念的所有属性, 并据此排除先前生成的伪假设。

通常, 伪假设常常产生于学生可利用的例证不足的早期阶段, 而且伪假设的形成是上述循环过程的结果。

如我在让学生获得“氧化反应”概念时, 学生开始给出了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的伪假设。通过增加了“氢气+氧化铜加热铜+水”的例证, 引导学生给出新的假设。

3. 概念的命名。

在概念命名的过程中, 学生如果没有给出正确的概念名称的话, 课堂上应给予足够的时间, 并且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概念命名。在此阶段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 (1) 是否要求学生作出清晰的定义? (2) 是否要求对所确认的每一个例证的理由进行回顾?

4. 概念的应用。

在概念的应用阶段, 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他们可以通过提出自己的例证并基于概念的基本属性对例证作出精确的描述。对本质的属性和非本质的属性加以区分。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掌握概念的程度。

对概念的应用阶段的评价, 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 学生是否能独立地借助例证给出概念的定义? (2) 学生是否能识别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3) 通过学习, 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5. 对概念获得反思。

运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不再是教师直截了当地将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教给学生, 而是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思维的质量、教与学的思维策略的应用以及与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相联系的结果———概念的真正获得。

三、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我们在运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时, 应尽量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重视学生对概念的主动获得。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概念的学习是一种比较简单和呆板的接受性学习, 缺少思维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是否接受知识进而内化, 教师也不清楚。“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主动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从而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掌握概念是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基本条件。与成人的思维不同, 学生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具体到一般, 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所以, 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也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如在教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 按照教材是先教概念, 再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应先和学生分析过程, 通过列表比较两种呼吸方式的异同, 然后在比较的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相关的概念。

从教学效果看, 学生除了自主、准确地概括出概念外, 更重要的是, 对概念的获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主动归纳得出。因此, 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得的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是深刻而持久的。

2. 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应采用“概念获得”模式。

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教学, 通常会比常规的教法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只选择重点和难点的概念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 教师往往是通过反复讲解、举例说明、大量作业、多轮复习、几番操练等手段来达到巩固和全面提高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前前后后花费的时间总量并不见得少, 如果全面、辩证地来看时间问题, “概念获得”模式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还少些, 效率更高些。

综上所述, “概念获得”模式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概念,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 采用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化学教学应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 应显现出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等。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主动参与, 通过操作和实践, 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 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 使学生既增长知识, 又锻炼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概念获得,正反例证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主编

所学 篇10

老年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继续的学习, 精神空虚, 则将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目前, 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机构和设施严重不足, 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这都是影响老年老有所学的负面因素。 进入老年, 退出社会工作, 许多老同志由于难以适应, 心理上出现一些毛病, 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 人称“退休综合征”。这些现象对绝大多数刚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扰, 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目前大部分老同志有稳定的离退休收入, 并且在目前的条件下“老有所医”也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不是困扰大多数离退休老人的问题。 他们主要是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 他们从原来熟悉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心理会产生不平衡或失落感, 甚至会产生孤独感。 他们渴望参与社会的发展, 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服务于社会。 许多老同志持有这种想法, 他们不愿意被看做是社会和家庭的包袱, 他们从心理上渴望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老有所学”, 以期获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继续作出应有贡献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 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满足, 非常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积极引导老年人“老有所学”, 使老年人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参与者。

离退休干部离开工作岗位后, 客观上参加政治学习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机会少了。 随着社会上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和意识形态交锋激烈化, 极少数离退休干部受不良思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较重, 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敬畏党纪国法, 政治定力衰退, 甚至出现信仰危机。 这部分离退休干部虽为极少数, 但给社会带来的负能量很大。 一是老干部工作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是党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离退休干部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考验, 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 经验优势、 智力优势和威望优势。 当前, 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迫切需要把包括广大老同志在内的全社会的正能量汇聚好、传递好。 二是老干部工作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是老干部工作担负的重要使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老干部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老干部工作服务大局, 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引导老同志始终与党同心同德, 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三是老干部工作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是广大离退休干部的自觉追求。 广大离退休干部经过党的长期培养, 对党深怀感情, 深知党的兴衰与自身命运紧密相连, 时刻保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的政治本色, 自觉奉献余热、回报社会。 组织引导他们把优势和智慧发挥好, 是老干部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团讨论时强调, 政治生态要“山清水秀”。 我认为政治生态要“山清水秀”, 老干部队伍的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因此, 必须在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上下工夫。 如果老干部思想源头出现问题, 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凝聚发挥老干部正能量就是空谈。 因此, 必须进一步强化对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引导, 确保这支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为凝聚发挥老干部正能量正本清源。

要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 坚持以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为重点, 毫不放松地抓好对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引导。 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底线要求, 引导老同志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不信谣、不传谣, 不发表不负责任、有损党的形象的言论, 不参加各种宗教和迷信活动。 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在老干部之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他们讲政治、顾大局, 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做到政治上永不退休, 党性上永不褪色。

二、提倡文化养老, 构建老有所学的平台。

争取社会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为老有所学提供学习的场地。

1.依托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等阵地, 让老干部展示风采。

以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为阵地, 不断满足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要。 要把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训主要内容之一, 长期重视、长期坚持。 发挥老同志的潜能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是老干部工作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具体体现。 应该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 组织、引导和发挥好老同志的思想政治优势, 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向、同心同德、高度一致, 充分发挥他们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等方面的正能量。 坚持授其所宜、适其所需, 培育老同志高雅情趣, 组织老同志积极参与书画摄影、文艺创作、科学健身等活动, 让老同志在陶冶情操, 追求幸福人生中充分彰显“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方面的正能量。 搭建阵地活动平台, 引导老干部做时代老人的“引领人”。 将老干部学习活动场所作为凝聚力量、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 不断创新学习活动方式, 丰富学习活动内容, 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做时代老人的示范者、引领人。

2.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 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教育凝聚老同志。

合理优化组织设置形式, 扩大组织覆盖面, 把离退休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中, 深入扎实开展 “创先争优、老有所为”活动, 有力推进离退休干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真正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成为服务老同志学习的主阵地、凝聚老同志思想的精神家园。 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是旗帜, 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 凝聚着力量。 并善于运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 突破一点, 取得经验, 然后利用这种经验指导全盘。 我党仍然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 树立了孔繁森、杨善洲等人民公仆的典型, 同腐败现象做斗争。 实践证明, 正面典型和榜样正是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正能量。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 学习具体的、正面的、先进的典型, 往往比接受抽象的原则方法要方便得多, 身边的典型更会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这样由一到十、由点到面, 相互感染、竞相仿效,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典型的普及化。 党的十八大后, 习近平为总书记重访兰考号召全党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引导全党切实有效地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中央召开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会, 树立了先进典型, 我们老同志要切实开展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 以他们为榜样, 增强自身正能量。 广大老同志“休为”结合、适宜适度, 体现了晚年生活的尊严、快乐和质量坚持向正面典型和榜样学习, 做到行为规范, 文明向上。

3.依托老年大学等学习活动阵地, 丰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示范性创建达标活动, 扩大老干部学习活动场所规模, 改善学习活动条件, 增强学习活动功能, 为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条件。 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 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老同志, 使老同志生活充实, 消除政治上的疑虑感, 思想上的悲观感, 精神上的空虚感, 生活上的失落感, 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老年大学可以成为老干部晚年“学、乐、为”的重要阵地, 每年围绕中心工作, 编排党风廉政等文艺节目,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各类实践活动, 成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的主力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 其中老年大学的书画班师生和老年大学艺术团, 可以深入各镇街和老年公寓, 开展送春联、送文艺下乡活动。 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可以通过开展唱红歌、书画展等一系列大型庆祝活动, 展示老同志热爱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 老干部在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中, 丰富了城乡的群众文化生活, 有力地促进了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 有效维护了老干部队伍的和谐稳定。

4.拓展社区空间, 助力老干部发挥作用。

利用社区这一大平台, 注重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为老同志发挥作用的一种途径, 引导他们融洽家庭、融进社区、融入社会, 充分释放他们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单位和谐等方面的正能量。 拓展老干部的工作空间, 深化社会服务管理, 将社区作为老干部大有所为的新阵地, 引导老干部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 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采取老同志社区志愿服务形式, 聘请老干部担任“楼栋门栋长”、“安全保卫员”、“环境治理员”、“矛盾调解员”等, 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治安联防、纠纷调解、邻里互助、结对帮扶、技术咨询、社情民意反映、党风廉政监督等工作, 在引领弘扬社会新风尚、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完善组织网络, 畅通信息渠道, 使老干部作用发挥由自发随意型向组织有序型转变。

畅通渠道是老干部作用发挥的润滑剂。 一是分层管理, 上下联动。 发挥社区和所在部门单位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在整体发挥老干部作用方面的作用, 对老干部人才资源实行统一协调管理, 确保老干部作用发挥工作有机构负责, 有人员服务, 有制度落实, 从组织上为老干部作用发挥提供应有保障。 二是建库联网, 信息互动。 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建立老干部人才信息库, 对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专业特长、家庭情况详细登记, 根据年龄、精力、专长、志趣等进行分类, 定期对信息库进行更新, 为发挥老干部的作用提供依据。 依托现有人才中心、人才交流市场等平台, 建立老干部人才开发信息网, 实现网上推介与线下管理有机结合, 为老干部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互动、 双向选择提供有效的平台载体。 通过老有所学, 做到老有所为, 促进社会和谐, 为社会和谐作贡献, 老年人群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建立.论“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学”的重大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94-96.

所学加众筹,筑成梦路 篇11

家乡最原始的泥巴路,要用专业去改造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倒流箐下北坡村,是张培杰的家乡。村子环境闭塞,经济也相对落后,通往村小学的道路一直都是最原始的泥巴路。 “这条路虽然只有不到两公里,但非常崎岖,一到下雨天就更麻烦,路面泥泞,小孩子脚陷进去都拔不出来,每天上下学来回几乎要花费2个小时。除了孩子们上学,这条路还是村里的主干道,更是村民们外出的必经之路。”高考后,张培杰离开了家乡,但这条艰辛的泥巴路一直让他牵挂:“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孩子们能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去上学该有多好。”

2015年夏天,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结合自己的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张培杰一下子就想到了家乡的这条路。他带头组建了“梦路团队”,并和小伙伴们一起计划开展起题为“调研修建倒流箐下北坡村通往村小学的必要性和可实施性”的实践活动。

7月中旬,张培杰一行人回到云南家乡,对这条小路的前期调研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张培杰说:“我们计划用一周时间完成整个调研活动,其中2天时间来考察这条路的路况功能、所处地形及气候特点、每日通行人流量等一些基本的背景情况;2天时间来完成道路的测量与规划,包括测量道路的长度、宽窄、坡度等基本情况,规划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最后3天则主要考察道路修建所需原料及费用,以及相关的民意调查。”

一番调研过后,一系列数据陆续出炉了。经精确测量,整条路的长度为1793米,其中最宽的地方1.2米,最窄的地方仅有35厘米,只能容纳一人通过,路段的坡度在60°左右。面对复杂糟糕的路况,成员们考虑用加大石头用量来改善路况,“加大石头的用量可以让路面更坚硬。几年前这条路曾铺过一次石头,这次我们要在原先的基础上再加大一倍的用量。”

在预算方面,大家先按照一条长度1800米,宽度1米,平均厚度为10厘米来估算所需原料,在走访当地多位有工程建设经验的村民,建筑材料的经销商,以及拖拉机运输司机等相关人士之后,他们发现可以采用一种挖填结合的半挖半填形式来修路,“这种方式在保证不引起路旁田埂损坏为前提下可以使路面的宽度增至1.2米,更方便人流往来。”此外,路基排水也被考虑了进去。最终他们估算出水泥、公分石、细沙等建筑材料的原料费和运费等费用共计97500元,再结合村里的具体情况,加上技术工人费用等,最终团队算出修这条路共需约12.6万元。

进行民意调查时,在这个人均月收入只有几百块小山村里,大家却纷纷表示“如果经费不足,愿意捐资300到500元来修路”,而几乎所有村民都表态“如果可以修路,愿意无酬参与劳动”。村民们的质朴和真诚给了“梦路团队”极大的触动。张培杰说:“村民们说的话一下子就触碰到了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团队成员们都觉得如果仅仅做一个调研,撰写一份报告交给学校还远远不够,我们决定为孩子们真正做点事,为家乡的1000多位村民们做点事,于是调研结束的当晚我们发誓一定要尽全力去把调研的结果付诸实施。”

既然公益,何不众筹

在修路资金筹集的问题上,“梦路”团队不是没考虑过别的办法。“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去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资金,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家乡所在地为贫困地区,最近几年间,在政府的帮助下,虽然已经大大改善了学校、通信等问题,但村子里还有许多基础设施,比如饮用水灌溉水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果我们向政府申请修路资金,再到一层一层地审批下来,要想得到10来万资金拨款很难实现。我们还考虑过一个办法是向学校申请或者请求全校师生募捐,但这个念头也很快被否了,学校和同学们毕竟也不是公益组织。”最后,张培杰想到,“梦路计划”本身的立意就是一个公益项目,那何不通过发起网络众筹这种模式做一次尝试呢?很快,团队就着手行动了起来。在通过众筹网官方两轮审核之后,标题为“梦路计划——为云南鹤庆山区孩子修条上学路,让家乡的明天更美好”的众筹项目在 2015年9月7日11点17分正式上线。

在众筹正式发起前,团队成员就使出浑身解数,调动各种资源和人脉,让项目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等各种社交网站积累了一些人气了。众筹第一天结束时,筹款金额就突破了1000元。在接下来一周,筹款金额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势头增长,但这样的情况并没能维持多久:“有好几天,筹款金额都停滞不前了。眼看截止时间将至,如果再找不到突破口,那为孩子们修路的事可能真的就黄了那段日子我们都很焦虑。”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5年10月初,团队联系到了一位拥有大量粉丝的微信自媒体人士,对方听了他们的想法后,当即答应帮他们将“梦路计划”推广开来。此后,局势迅速扭转,项目的影响力更是从网络扩展到纸媒,《新华日报》《南京晨报》《扬子晚报》的相继报道也让更多人参与了进来。最终,众筹项目在预定时间内达成了目标,共筹得资金101507元。

这时,又一个良机砸中了“梦路”团队。2015年11月,《中国梦想秀》节目组的一位导演联系到张培杰,在沟通相关情况之后,张培杰带着“梦路计划”的成员们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以一支家乡的云南民族舞亮相,最终得到了87000元的梦想助力基金。后来,再加上相关公益组织以及一些好心人的捐助,团队共筹得了将近20万的修路资金。

村民没要一分钱酬劳

通过网络和媒体“梦路”团队除了筹得了修路资金,还得到了建筑专业人士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他们再次完善了修路计划。张培杰告诉我们:“总体来说我们进行了三点调整,一是这条路在几年前铺过一次石头,我们会将这些石头重复再利用到可行的部分,二是在特别陡的路段修建成台阶的形式,三是在路旁容易崩塌的几个地点修建挡墙。这样一来,道路的整体规划更实用更科学了。”

项目在向有关部门申报、通过审批之后,已经入冬了,但张培杰依然迫不及待地想尽快动工,好赶在孩子们下学期开学之前把路修好。2016年1月15日,“梦路计划”工程正式开工。村里的施工人员一大早就纷纷赶来,大家一起开路面、挖水沟,张培杰也和村民们一起干起了活,但很快事情就有点出乎意料,“路面居然开始结冰了。”张培杰告诉我们,因为当天气温太低,路面结起了冰,这种结冰可不同于单纯的水面结冰,是泥土和水分在低温的条件下结合在一起,要破凿的路面硬度跟石头差不多。后来,村民拿来斧子,再结合锄头才解决了问题。

修路工程进行了一个星期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有天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降,“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轻而易举地令大家前一天的劳动成果前功尽弃。”于是路面保暖又成了一件大事,张培杰和村民们不敢怠慢,连夜加班,买来塑料薄膜等路基保暖材料。虽然修路计划在突遇难题与解决难题的夹缝中艰难前进,可张培杰却越来越有信心,“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大家心里都很高兴。我们每晚都修路到天黑,但每个人都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我还记得干完活儿大家一起结伴回家的路上齐唱山歌的情景。”聊起家乡淳朴的村民们,张培杰很是动情:“修路的二十多天,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出动了,并且没要一分钱的酬劳我爱我的家乡。”

22天后,2016年2月5日,“梦路计划”工程竣工了!一条1800米长的平坦水泥道从公路一直铺到了村小学,张培杰还为这条路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学子路”。对于修路剩余的善款,张培杰也在积极联系曾捐助过他们的公益组织、企业以及个人:“我希望征得这些好心人的同意,将余款用于村里的饮水等其他基础设施。我们修这条路,做这些事,除了改善路况、造福村民等现实效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希望将慈善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所学 篇1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塑造良好的人格。对课程建设、课程改革、队伍建设等都有积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对当前学校工作来说, 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走访调研了南川区鸣玉中学和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通过分析研究, 探寻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和路径。

一、“红莓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谢家湾小学

走在谢家湾小学, 处处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 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学校主题文化。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 和“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学校主题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 就是校旗的标志。外面是一个“6”, 里面是一朵绽放的红梅。整个校园文化内容包括: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谢家湾小学, 教师叫红梅, 学生叫朵朵。教师队伍建设中, 他们始终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最优先。无论是教师、领导经常性地赴国内学习交流, 这也为谢家湾小学走向国际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

谢家湾小学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发展, “天天快乐, 健康飞翔”。我们看到的孩子们个个讲文明, 有礼貌, 活动开朗, 阳光自信。在校园里随处都能感受到艺术教育的勃勃生机, 随处都能采撷到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演出活动成绩喜人。各种社团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学生文化无处不在。学生们的书画作品被印制成瓷砖, 张贴在学校的走廊过道, 不仅装饰了美丽的校园, 更是一种隐形课堂, 鼓励孩子们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2006年12月, 谢家湾小学申报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 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始了“以文化经营学校, 用发展提升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征程。学校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视角思考学校的发展, 从重庆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学校实际出发, 实施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的学校文化, 拟定了“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文化建设研究中, 以理念、制度化建设与网络化管理建设为载体, 探究学校管理文化, 以环境建设为载体, 在营造学校环境文化中尽量渗透各种教育元素。按教育规律规划校园环境, 开发环境课程, 促进育人功能, 做到美化、净化、绿化、儿童化、教育化和乐园化。在教师文化建设上, 以教师个体发展性评价为载体, 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和务实性, 重视教师的追求与提高, 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在学生文化建设上, 以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为载体, 关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学校采取行动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 分步骤研究。历时三年, 形成了在重庆乃至全国均有重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

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南川鸣玉中学

厚道为基, 即做人要厚道, 做事要厚道的基本品质;勤耕为径, 即, 通过深耕细作、开拓进取、勇创佳绩的行为路径;牛人为果, 即鸣中人在“牛文化”的熏陶下, 以“牛品”树“人品”, 通过养成教育即有“社会化”又彰显“个性化”健全“牛人”的培养目标;“不等扬鞭自奋蹄”学校主题文化。即鸣中人以“牛”的自然属性和象征意义为依托, 树立自主发展的理念, 直面危机、主动出击, 打造以“牛文化”为主题的“自主发展”教育品牌, 构建“自主育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学校自主发展文化体系。

学校结合地域“鸣玉石牛河”特色, 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牛文化”的基本理念, 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实践维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一是营造文化环境、物化文化标识, 从办学目标、校训、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旗、校徽以及牛文化长廊、建奋蹄牛雕塑等方面围绕“牛文化”加强建设。二是探索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三大自主发展体系。围绕“牛品”开展系列养成教育活动, 学生“画牛、唱牛、写牛、学牛、做牛、颂牛”, 评选“牛质奖章”。构建“反刍式四步导学法”, 积极开展“牛人大课间”“牛牛牛大舞台”开展“牛班级”“牛科室”“牛事件”等评比活动。三是围绕“牛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的“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校园文化不但改变了学生、教师、学校, 而且提升了学校品味和档次, 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三、两所学校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几幅标语、几块展板, 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物质的, 又有精神的;他包括环境、管理、教师、学生、课堂等诸多的内容。要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课堂中受到感染, 在活动中得到释放, 在网络中得到共识、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思考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 激发师生进取精神。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 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 把构筑学校发展愿景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 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校长要凝聚人心, 调动集体智慧去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 在优化教学教育管理上做文章。教师拟订自身专业发展计划, 学生确定成材目标, 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材结合起来。

学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学校的办学信念来规划学校发展蓝图。要在认真分析已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 确立学校的发展规划, 理清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具体策略。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优势, 在创建优质教育的同时来打造特色学校, 使办学体制更具生命力。

学校要通过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书香型的学校塑造来演绎和建构“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一) 建设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要重视学生物质文化的建设。打破墙壁的静止, 让墙壁说话, 布置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文学作品、电脑作品等;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 活动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在学生中组织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诵读节、艺术节等, 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 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二) 创建教师文化。

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 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专业实践的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 让教师在具体化情境中提高教师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 使其自觉研究教学行为规范等。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给教师创造机会, 增加机遇, 让其才能得以展示, 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的各种文书资料、声像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 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录制有关音像资料。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 坚持教学日志和轶事记录、整理, 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等。

(三) 培植团队精神。

上一篇:SRC结构论文下一篇:高效课堂的浅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