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所学知识

2024-10-10

巩固所学知识(精选3篇)

巩固所学知识 篇1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 有些内容不能放到课堂上完成, 自然就产生了作业。如何布置作业是一门学问, 也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多年讲授《市场营销学》的过程中, 我对这个问题略有几点心得体会, 在此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作业,市场营销,因材施教

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 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 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一、目的明确

每次作业都应当有目的而不盲目, 有重点而不随意, 坚决避免“为了作业而作业”的情况。作业的目的可以是巩固已学知识, 可以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也可以是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而且, 老师应当让学生知道作业的目的,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作业。

二、形式多样

各种作业形式应当协调搭配, 使作业丰富多彩, 避免单调乏味。因为学生对书面作业往往感到厌倦, 有抵触情绪, 常常是应付了事, 甚至会抄袭他人作业。所以, 只要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允许, 应尽量少用书面作业, 使作业的形式多样化。比如辩论、演讲、上网查阅资料、讨论、模拟营销等各种形式都可以采用, 这些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远比书面作业的效果要好。

三、因材施教

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 要分开层次, 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类型灵活处理,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坚决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中专、自考和高职的学生都要开设这门课程, 那么给不同办学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就应当有所不同:给中专的学生布置作业, 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作业把他们引进学术的殿堂;给自考的学生布置作业, 关键在于巩固书本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给高职的学生布置作业, 重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甚至, 给同一种办学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把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的完成。

四、机动灵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准备好若干个作业。然后在授课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决定要不要布置给学生。如果就某一问题学生的热情很高涨,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则可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地布置相关作业。否则, 就不要布置给学生。

另外, 尽量不要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才匆忙布置作业, 因为学生不可能在最后一分钟的忙碌中仔细听你在说些什么。

五、分工组织

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学生查阅的资料有很多是重复的, 造成了时间与精力的浪费。那么, 分工组织就显得很必要。以“品牌策略”这一部分内容为例, 我所布置的作业是通过收集达能与娃哈哈争端的相关资料, 来探讨民族品牌保护的问题。如果没有分工组织, 那么所有学生收集的资料会高度重复, 而且总信息量也受影响。通过分工组织则可有效避免这一现象。

六、关注时事

学生往往对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和相对浓厚的兴趣, 而我们所用的教材却往往是若干年前出版的, 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应当紧密结合时事, 以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全球粮食问题、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金融危机、我国一路走高的CPI和利率的调整、燃油税费改革、渤海溢油事件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作业素材。

这些活动即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七、结合学生兴趣

作业的布置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讲到明星代言现象时, 因为很多学生喜欢李宇春, 那么就给学生讲一下李宇春成为“产品杀手”的案例——李宇春代言知名品牌的产品却造成产品销量不升反降。然后因势利导布置作业:解释李宇春成为产品杀手的原因并谈谈企业采用明星代言时应注意的问题。各种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猜想、不同的观点会在这里碰撞。在争论的过程中, 我们就可以思考并总结:那些请李宇春代言的企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通过这个作业我们就可以得出明星代言应遵循的一些原则技巧。

八、认真检查、加强反馈

对不同形式的作业, 可以采用书面批改、班级讨论、面批等不同的检查方式。可以说作业目的决定了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决定了作业的检查方式。但不管怎么说, 对作业一定要认真检查, 最好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觉得自己的作业被重视了, 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 使作业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对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等, 应在课堂上加以点评讲解, 与学生及时沟通、加强反馈。

九、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质与量的问题

作业要精, 宁缺毋滥。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柏的研究表明:作业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心等方面有正面功效, 可是, 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 其负面效果更明显, 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 并使他们感到厌烦, 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 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布置作业, 随意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 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对来说, 我认为《市场营销学》每周布置一次作业比较合适, 最多不超过两次。

2、总量控制的问题

要处理好单科与整体的关系, 协调好各学科的作业量。在多数情况下, 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如此一来, 即使单科的作业量不大, 所有科目作业量的总和也有可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要避免这种情况, 就需要各学科的任课教师积极沟通, 认真协调, 相互配合。

3、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作业, 就必须让作业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在学期初可以让他们每人写张小纸条交上来, 让他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作业。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特点来设计本学期作业的大体风格, 使他们真正实现由“要我做作业”到“我要做作业”的转变。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如何布置作业同样是一门艺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探讨, 只有这样, 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才会有一种艺术美, 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 而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而又不得不完成的负担!

显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篇2

一、什么是知识的显化

知识的显化就是将知识用易于识别、易于操作的方法表达出来。举个例子, 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 用底乘高除以二, 但为什么要除以二呢?估计很多人都不清楚, 只知道这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只要记住这个公式就能算出三角形面积。而我们许多学生知道其中的道理, 但是没有掌握计算的技巧, 反倒不能算出来。知识显化就是要脱离其中的道理, 用一种易于识别与操作的方法来代替艰深的知识, 降低思维的难度。

二、为什么要知识显化

1. 便于学生记忆

在教学素数时, 为了让学生记住50以内的素数, 教师们想出多种办法。有用口诀代入法:3917137, 即23、29、31、37、41、43、47;有学号法:让学号为23、29、31、37、41、43、47的同学起立;有分类法:二十多两个23、29, 三十多两个31、37, 四十多三个41、43、47等方法。对于50以内素数的记忆, 学生可以完全用一种与素数本身含义没有丝毫关系的方法记忆, 而不是想着哪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将知识显化利于学生记忆。

2. 提高解题效率

以学习小数乘小数这一知识为例, 解一道小数应用题, 解题时学生往往需要考虑: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小数乘小数计算、书写格式等等。他在写这一道题目时考虑的东西多了, 必然就会有疏漏的地方, 导致作业出错。但当他来订正的时候, 也许只是计算出错, 他只关注计算, 这样就会使他订正顺利完成。知识显化, 就会降低思维难度, 从而使问题解决更加顺利流畅。有人会问:那数学课上还要讲算理干什么, 只需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 让他们按着老师的要求记住, 不需要理解了。其实不然, 学生跟随教师理解算理的过程, 是一个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也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当学生进行探索的时候, 会对新旧知识产生冲突, 从而新建或修改自己的认识结构。

三、怎样使知识显化

1. 记住必要的规律

比如:本人执教的四年级《找规律》一课, 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发现两个物体一个一个间隔排列中, 两者数量上的关系, 及围成一个圈时的数量关系。本课先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手帕与夹子的关系发现手帕与夹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以及白兔与灰兔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进一步体验这样的数量关系。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算理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随后, 让学生用语言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两个物体一个一个间隔排列, 排成一排, 排在两头的物体的个数比夹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多1;如果是围成一个圈时, 两个物体的个数相等。有了这样的规律, 学生在解题时就不再需要一题题地思考、探索, 而只需要应用这个规律就可以快速地解题。

2. 记住必要的概念

再比如, 学生在学习素数时, 首先要去理解什么是素数, 通过一次次的去除合数, 在去除合数的过程中, 不断体会到有些数是有多个因数或只有“1”这个因数, 最后剩下的一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于是教师给出结论, 剩下的这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这些数就是素数。知识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这个过程仅是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素数的过程, 是学生理解的过程。试想如果就此打住, 学生在解“30= () + () = () + () = () + () , 在 () 里填素数。”这样的题目解答会非常麻烦, 首先要去探索到底哪些数是素数, 然后再去一一填写。而在学生理解了素数这一概念后, 加上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想办法记住这些素数, 这一类的数就当成特殊的数在脑子里记住, 学生有了50以内的素数的记忆, 再来解上面这个题目就简单多了。可见, 记住必要的结论来显化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3. 显化知识个性化

在学过新知识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知识, 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显化的过程。显化对于不同的知识有着不同的标准, 对于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标准, 但都是以将知识显化成一个易识别、易操作的方法为准。比如:在讲解小数的性质的时候, 学生通过观察超市商品价格标签, 理解“小数末尾增加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接下来, 不同的学生就有着不同的显化结果, 有的学生利用这句话就能顺利解决相关题目;有的学生将其显化为:“小数部分的末尾增加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也有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显化:“小数点右边最后边增加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巩固所学知识 篇3

一、促使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文知识却很零碎, 许多内容都需要记忆积累, 诸如字词的读音意义、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等, 这就注定了语文学习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积累是关键。只有博览群书, 多积累知识, 才能说话引经据典, 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顺手拈来, 洋洋洒洒。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广泛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给学生一个展示梳理的平台

我仿照“百家讲坛”, 在班上组织过学生讲坛,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某方面学习积累的知识, 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词类活用”“写景的方法”“古今异议”“通假字”等, 给学生一个舞台, 他就会是演员, 给他一个凳子, 他只能是观众。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梳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是这样指导的: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积累。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让学生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最简单的读, 通过多次诵读将所读内容记入大脑的信息库, 所读的内容可以是古今名句, 也可以是唐诗宋词, 还可以是优秀的散文。

二是让学生做笔记, 将平日里阅读到的好词好句随手记下来, 养成好的习惯, 如果是报纸上的文章, 就可以做成简报, 这种方法既有用又有趣味性。

三是写读书笔记, 学生课外如果阅读了感受颇深的书, 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便于记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以后学生再看这本书时可以对比原先的想法。

五、专门进行专题讨论

就一个大家接触过的话题, 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发言一次, 这样学生调动知识储备, 互通有无, 使知识更全面, 更系统化。这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 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想表达哪些情感? ”, 学生要举例, 就涉及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方式等, 最后明确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再如对于经典字词, 在组织学生学习像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怎么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 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 这样的正面案例, 可以使学生自己体会怎么炼字、怎么推敲、怎么锤炼;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积累一些典型的、用错的、用得不好的案例, 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梳理。考试时, 自然就心中有词, 下笔神助。

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归纳方法, 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 不能泛而无序, 乱而无章, 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 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 经过筛选、分析、整理, 编制成学案, 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 学生要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 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习处理信息, 交流领悟, 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进而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 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 制成一份学案。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 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 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七、积累要有愚公精神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 要博览群书, 博闻强志。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有十年八年的刻苦学习, 在语文学科也只能算是一个茅庐初出者, 可见学习语文积累多么重要。

总之,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养成需要积累的习惯,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梳理, 不断丰富阅历, 不断丰富知识。这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在积累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在加强语文积累的同时, 注重对所积累知识的梳理, 让每一个知识都有它的归属地。要想学好语文, 积累与梳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积累和梳理, 学生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学会为知识分类。

上一篇:10kV开关柜改造下一篇:茶叶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