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策略

2024-06-21

巩固策略(精选10篇)

巩固策略 篇1

摘要:随着甘肃省早期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的陆续到期,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被提上重要议程。通过在对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实施情况及工程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概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甘肃省,退耕还林,成果,策略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出发, 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甘肃省是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的3个省份之一, 也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截止2006年, 工程实施8年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退耕还林方针政策, 紧紧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 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的陆续到期, 退耕还林成果能否稳得住、不反弹, 事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败和国家投资效益的重大问题。完善好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及解决好农民生活生计将成为目前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1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999~2006年, 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61.6万hm2, 其中退耕地还林66.89万hm2 (生态林59.76万hm2, 经济林4.89万hm2, 草2.24万hm2) , 荒山荒地造林88.67万hm2, 封山育林6.6万hm2。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0.8亿元, 其中粮食补助资金60.5亿元, 生活补助费8.2亿元, 种苗补助费12.1亿元。工程范围涉及全省所有14个市 (州) 、除玛曲县外的所有85个县 (市、区) 、166.9万农户 (占全省464万农户的36.0%) 、728.5万农村人口 (占全省2 075万农户的35.1%) , 其覆盖面之宽, 惠及农村人口之多, 在全省生态建设史上前所未有[1]。

2 工程建设主要成效[2]

2.1 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 全省累计治理陡坡和沙化耕地66.89万hm2, 绿化宜林荒山88.67万hm2, 封山育林6.6万hm2, 使全省植被覆盖度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风沙危害呈下降趋势, 长期超负荷运行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修养生息, 局部地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2 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林果、畜草、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有的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目前, 全省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结构比例由退耕前的73∶12∶15调整为现在的60∶15∶25。

2.3 增加了农民人均收入

1999~2006年, 国家累计投入全省工程建设粮款和现金补助80.8亿元, 全省退耕农户户均收益5 179元。在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同时, 全省广大退耕农户通过发展经济林果、种草养畜、产业化经营、劳务输出等增加了收入, 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退耕前的不足千元提高到2005年底的1 591元。

2.4 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 按照退耕还林工程与基本农田、后续产业、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封山禁牧“五结合”的要求, 全省结合退耕还林兴修农村道路2.6万km, 改造基本农田79.67万hm2, 建设沼气池13.6万个, 同时, 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液化气等新型能源, 显著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2.5 增强了全民生态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和8年来的工程实践, 广大干部群众已深刻认识到,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而且还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沟通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广大群众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3 巩固成果的必要性

3.1 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需要

一方面, 甘肃大部分退耕农户地处偏远山区, 耕种土地质量贫瘠, 没有灌溉设施, 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 其它经济作物收入又少, 对退耕补助依赖性大;另一方面, 有部分产量超出100kg农地为了集中连片也被纳入退耕地, 而现行补助标准按100kg进行补助的, 补助标准偏低, 加之退耕地种植的生态林没有经济效益, 广大退耕农民普遍感到由于退耕还林而造成的一些利益损失不能得到充分的补偿, 使得部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 大部分退耕地区一直是国家扶贫济困的重点区域, 退耕补助到期停止后, 其生计将受到较大影响。

3.2 建立巩固退耕还林的长效机制的需要

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 关系到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退耕农户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了其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 但是如何能够长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受制于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 由于耕地还林, 部分农民将从耕地中剩余出来, 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分流安置成为首要问题;第二, 部分主要依靠阶段性政策补助而自我发展能力很低的退耕农户, 在国家规定的钱粮补助期限结束后, 其长远生计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第三, 全省退耕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保护已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巩固退耕还林造林质量的需要

在8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 甘肃省总体建设质量较高, 林草覆盖率迅速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由于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导致补植补造的次数增多、任务量加大。据统计, 1999~2006年全省历年退耕还林累计补植补造面积115.28万hm2, 占累积造林总面积的71.06%;②病虫鼠兔害防治任务艰巨。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生态环境的改善, 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多, 病虫、鼠兔对现有幼林和新造幼苗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全省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3.4 加强退耕还林抚育管护工作力度的需要

一些地方存在着退耕还林和抚育管护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 造林雷声大, 抚育管护又不见身影, 护林队伍不健全, 管理工作滞后, 造林后管护和抚育措施跟不上, 放牧和乱砍滥伐、复垦等现象时有发生, 最终导致造林失败。

一是荒山造林地立地条件较差, 加之近几年生态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大, 宜林地造林难度愈来愈大, 导致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较低;二是荒山造林每亩补助标准偏低。据调查, 我省目前造林直接成本为400~600元/亩, 种苗价格和人工费在逐年增长, 而50元/亩种苗费补助标准已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和造林质量。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户对荒山造林不够重视, 整地规格低, 质量差, 施工不到位或未按造林密度施工;三是大部分工程县区无退耕还林专门管护经费, 补植造林和种苗经费严重不足, 后期补植、补造跟不上, 抚育管护不到位, 造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

4 巩固策略

4.1 巩固思路

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为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在认真搞好现有林地补植补造和林木管护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影响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的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现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2 巩固策略

4.2.1 切实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生活用能方式的转变

甘肃省退耕还林地区农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年用量大约为43.9万t标煤, 占农村生活用能的16.2%之多, 相当于16.9万hm2林地年蓄积量。沼气、太阳能和其他清洁能源的利用率相当低, 还不到10%。这种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在全省各地普遍存在, 在退耕还林地区尤为突出。随着全省煤炭等供需矛盾的逐步加剧, 价格的上涨, 迫使部分用煤农户转烧薪柴;同时,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减少了秸秆的产量, 又使得部分农户因买不起煤而转烧薪柴, 这无疑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了难度。因此, 要切实出台相关农村生活用能政策, 加大投资和补助力度, 转变农村生活用能方式, 加大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比率, 减少或杜绝采用薪柴用能, 从而对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林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2.2 建立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甘肃省退耕还林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 经济发展落后, 人民生活困难, 不仅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退耕还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而且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努力促进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 确保农民吃饭问题;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切实解决农户生活用能问题;对居住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活贫困的退耕地区农户想法设法进行易地搬迁, 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以促进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增收为目标, 根据当地实际, 与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多渠道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才能达到真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4.2.3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退耕还林管护和抚育

甘肃省已完成的退耕还林面积绝大多数还处于幼林和未成林阶段, 受干旱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需要继续进行多年的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 任务很重[4]。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增加了大量林草植被, 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管护和抚育任务。目前, 全省在退耕还林工程的管护和抚育方面, 仍然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抚育现象, 管理工作滞后, 护林队伍不健全, 造林后期管护和抚育措施跟不上, 成活好的林子因管护抚育跟不上, 最终导致造林失败。因此, 国家和地方急需要出台管护和抚育保障政策, 从制度上保障林地的管护和抚育问题, 狠抓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转变管理方式, 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4.2.4 认真贯彻执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法规

认真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及《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2007]25号) 文件精神, 由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工作负总责, 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相统一, 省、市、县、乡层层签订责任状, 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 逐乡、逐村、逐户狠抓落实。严肃工作纪律, 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 严格资金支出管理, 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于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 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 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同时, 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和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4.2.5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及补植补造等项目的实施, 都要进行全面、科学、精心、有效的设计, 规范工程各项施工。切实做到按规划设计, 按设计施工, 按设计验收, 按验收兑现。在技术措施上, 一是充分调查, 科学设计, 做好衔接;二是要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 充分利用现有各级林业、农业等技术推广部门, 全面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项目建设的技术含量。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 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 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载体, 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 把产业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2.6 依法保障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和执行与退耕还林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并且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来引导和确保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保护退耕区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专项规划[R].2008.

[2]谢忙义, 石学强, 苏强.六年间六变化——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回[J].甘肃林业, 2000 (3) :17-18.

[3]陆增祥.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监理的作用及内容[J].甘肃科技2006 (4) :184.

[4]连学斌, 陈晓妮, 苏强.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调查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 2007 (3) :35, 59.

巩固策略 篇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功体验之后,进一步趁热打铁,给出一些基础习而不重实质。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以下就合作交流策略的相关方面进行论述。

一、灵活分组。加强指导与调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分组的策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小组人员搭配的基本原则。在划分异质学生小组之前,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有学生的气质特点、性格、兴趣、意志品质等多方面进行测查,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基本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定期重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及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也可参与某些小组的讨论。在组间交流阶段,教师要适时点拨,或进一步设疑问难,激起学生的争论,开拓思维的创意。如过去应用题的教学通常离不开“精讲多练”模式,掌握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后,就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譬如,教师给出条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已拟定问题,再想办法加以解决;有时是教师出示问题,让小组成员补充合适的条件,这样的教学与学习使课堂充满了创意。在练习评议阶段,教师应设计好有层次、有坡度、有趣味的练习材料,组织小组成员自练互评,对于共性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组间交流,进一步发展和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倡导友善互助、对集体负责

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本质,将学习差异较大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关心帮助他人。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习对集体负责,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不能有消极等待或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心态。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尽可能避免“学困生跟着优等生转”的现象。可以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最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书写快的学生可兼作记录员,由他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论、疑难问题、解决过程等记录下来;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任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担任辩论员,重点负责小组之间的讨论等等。

三、训练学生交流讨论技巧

只有时间充裕,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有可能从容题和延伸习题,让学生练习、思考,这种练习、思考是对已知信息的巩固和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通过思考可能提出新问题或获得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或多种结果,使思维得到巩固又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和某一固定的模式,从而可以使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一教学策略也充分展示了探究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实践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这一探索真理的唯一正确途径,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处于动态学习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探究教学理念。但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如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特从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调控两方面来分析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练习。

1、课堂练习的设计策略

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首先要摒除一些已经出现的不良倾向。一些教师为图省事,往往过于依赖书本,所有的练习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其实,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应该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精心地设计练习,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练起来才会更省时更有成效。为了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让学生通过练习成功地达到学会知识或技能的目标,并发展思维,教师首先要了解课堂练习设计的基本策略。

2、课堂练习的调控策略

练习次数的多少不会完全决定练习的效果,因此,课堂中应避免机械地重复练习,教师在掌握了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之后,还应在练习过程中加入调节的手段,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监控学生练习。教师的监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室中巡视,向练习中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二是定期扫视练习中的学生,以使学生专心学习。评定学生的练习结果,并指出差错及成因。只有了解到练习结果,学生受到反馈的强化,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不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学生就不能及时进行检验或调节,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待。如果教师不仅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而且还帮助学生找出了导致错误的原因,这对练习效果的提高是很有利的。通过使学生从对错误的认识中得到改进,是教师开展练习指导的又一策略。

四、结论

巩固策略 篇3

一、调整

一是心理调整。进入二轮复习后, 学生开始出现无论怎么努力成绩总是停滞不前的困惑, 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在此阶段, 成绩不像一轮复习那样只要认真准备就会提高, 而是徘徊不前的。学生的焦虑、急躁情绪会增加,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失眠、幻想等症状。因而加强学生学科学习心理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第一, 树立学生的信心, 相信自己考高考必胜。第二, 要培养耐心, 对自己的成长要有耐心, 对成绩的提高也要有耐心。因为学习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 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没有量的积累, 就没有质的飞跃。要持之以恒, 不能急躁。让学生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进入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

二是考试调整。在一轮复习中, 可以采用密集的考试方式, 因为此时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复习, 用考试来督促学生识记知识点, 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二轮复习后, 综合程度加深, 难度加大, 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取得突破, 成绩不可能有明显的提高, 频繁的考试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正规考试要减少, 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做试卷会更好。

三是复习重点调整。一轮复习主要是基本知识点的梳理, 二轮复习则侧重于线和面的复习, 即历史规律的把握和阶段特征的归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高, 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

二、巩固

主要是巩固一轮复习的成果, 即基础知识的巩固。二轮复习中, 随着复习重点的转移, 学生的注意力也随之变化, 容易忽视基础知识。但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所以二轮复习也应该兼顾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一是, 要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经常复习, 确保知识不被遗忘。

二是, 要查漏补缺, 扫除盲点。在一轮复习中, 总会有一些知识点被遗漏了, 要及时发现, 及时弥补。

三是, 要加强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名词的巩固复习。近几年来, 历史概念和历史名词都是必考的内容。如2008年广东卷考查了“现代主义”, 2009年考查了“人文主义”“宗法制”等。除了掌握定义本身, 还要全面掌握其内涵和外延。如2008年广东卷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 2009年江苏卷第9题考查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三、充实

二轮复习的重点在于充实,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加深、拓宽, 深化复习内容。

一是专题复习要细化分期、理清脉络、完善过程、全面归纳。专题复习是常规做法, 也与当今高考侧重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的潮流相吻合。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 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分期要细化, 脉络要清晰。细化分期的目的是要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新课程教材采用专题形式,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通常只是粗线条的描述, 突出重点, 跳跃性大, 对于历史发展脉络交代的不是特别清晰和细致。复习时要对教材内容做更深入分析, 力图明确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和拐角。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第7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 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后应是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辛亥革命和一战之间如此短暂的时间距离微小的差别都考查到了。

其次, 过程要完整。新教材尽管是按专题编写的, 但也只是跳跃性的介绍, 有的浓墨重彩, 有的蜻蜓点水, 有的避而不谈, 并不能完全展现历史全貌。复习时应该弥补教材的不足, 完整呈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并概括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2009年广东高考第26题, 考查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重点却是东汉、晚清两个时期。这恰好是教材没有怎么提及的。

最后, 归纳要全面。在复习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历史发展总体趋势的总结, 也要注意各阶段特征的归纳, 还要特别留心历史发展的个别特殊现象。如2009年广东高考第5题。

二是通史复习要整合教材, 打通古今中外的联系, 构建立体知识体系。专题+通史是常见的复习模式。通史复习要注意:第一, 从时间上做到贯通古今, 时序清晰。由于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比较薄弱, 高中又是专题教学, 所以普遍是时空观念比较混乱, 有的甚至连朝代顺序都出错。历史发展的时序不仅是时间的先后问题, 也是蕴涵着因果逻辑关系。明确时序是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如果时序混乱, 不仅逻辑关系颠倒, 还会出现“关公战秦琼”的笑话。第二, 从空间上打破地域局限, 实现中外融合。尤其是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一定要将历史事件放到国际大势的发展变化中来考查。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第28题便要求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的成因。第三, 从内容上突破教材人为设置的模块障碍, 加强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 深入具体地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每年的必考内容。如2007年广东高考第26题考查了明朝经济变化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2008年江苏高考第21题考查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戏曲的关系, 2009年广东高考第28题也考查了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对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影响。

三是重视基本史学素养的培养。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的一个新趋势是注重对史学研究方向和方法的考查。在复习教学中应该渗透基本史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一, 基本史学观。当今历史学流行的是五大历史观, 即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阶级史观、社会史观。高考试题的命题也以之作为指导。如2008年江苏卷第21题考查的是社会史观, 第23题考查的是现代化史观。在高三复习中,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材料来介绍史学观, 正确把握试题的思路, 掌握答题方向。第二, 具体研究方法和原则。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从史出的原则、史论结合的原则、孤证不立的原则、“一分为二”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等。在2009年广东卷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第26题考查材料与结论的关系, 第31、32题考查了人物评价的正确方法。这些都要结合具体例题来介绍。

四、提高

能否提高成绩是检验复习成效的重要标准。成绩提高要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获得, 在实战中获得。

一是在精选精练中提高。二轮复习切忌搞题海战术, 尤其是不加选择地印发练习试卷, 让学生陷于题海中而不可自拔。新课改下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特征是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试卷, 尤其是上海、江苏、山东等几个课改前沿省份的模拟卷, 从中发现新题型, 捕捉新热点。只有平时见多识广, 高考才能处变不惊。

二是在自查自纠中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有差异的, 因此其薄弱环节也不同。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查自纠, 通过对一段时期内错题的分析、归纳, 找出比较集中的错误, 然后重点突破。这样效率会更高。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篇4

1. 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得到如下2×2列联表:

患心脏病不患心脏病总计

秃顶214175389

不秃顶4515971 048

总计6657721 437

可得k2=1 437×(214×597-175×451)2389×1 048×665×772≈16373>10.828,

所以有99.9%的把握认为“秃顶与患心脏病有关”.

2. k2=89×(24×26-8×31)255×34×32×57≈3689>2706.

故有90%的把握认为婴儿的性别与出生时间有关.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1. -1.

2. 2-i.

3. 可设复数z对应的向量OZ=(cosθ,sinθ)(θ≠kπ,k∈Z),又复数1对应的向量OA=(1,0).

以OA,OZ为两条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BZ(B为第四个项点),则z+1对应的向量为OB,z-1对应的向量为AZ.

显然|OZ|=|OA|=1,所以平行四边形OABZ为菱形,所以OB⊥AZ.

所以z-1z+1=λi(λ∈R且λ≠0),即z-1z+1是纯虚数.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及其应用》

1. 32+12i

2. ±(3-2i)

3. 1

4. [-6,6]

5. 点在第四象限;轨迹是一条射线,其方程为y=-x+2(x≥3).

《关于共轭复数的三个结论及其应用》

1. |z|=1.

2. 因为z是虚数且|z|=1,所以u+u=1-z1+z+1-z1+z

=(1-z)(1+z)+(1-z)(1+z)(1+z)(1+z)

=2-2zz|1+z|2=2-2|z|2|1+z|2=0.

故u为纯虚数.

《复数模的最值的求法》

1. D 2. 25

3. |z-z1|max=22+2,

|z-z1|min=22-2.

4. 设z=a+bi(a,b∈R),则z=a-bi,

代入4z+2z=33+i,得4(a+bi)+2(a-bi)=33+i.

所以a=32,b=12,即z=32+12i.

|z-ω|

=32-sinθ2+12+cosθ

=2-3sinθ+cosθ

=2-2sinθ-π6.

因为-1≤sinθ-π6≤1,所以0≤2-2sinθ-π6≤4.

所以0≤|z-ω|≤2.

5. 1. (提示 设z=a+bi,a,b∈R且b≠0.)

《类比推理问题选讲》

1. b1b2…bn=b1b2…b17-n(n∈N*,n<17)

2. S2△ABC+S2△ACD+S2△ADB=S2△BCD

3. 若M,N是双曲线x2a2-y2b2=1(a,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P是该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当直线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PM,kPN时,kPM与kPN之积是与点P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证明略.

《略谈如何进行回归分析》

1.(1)r≈0.982 0,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2)y=0.304 3x+5.346 1;(3) 35.78,50.99.

2. (1) 略;(2) b=0.7,a=0.35;

(3) 降低了19.65吨标准煤.

“统计案例、复数、框图”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 ③ 2. ① 3. ①② 4. ③ 5. 10

6. 0 7. ±1 8. 95% 9. ±13

10. 13

11. 丁 12. 抛物线

13. (1) 由(4+3i)z0=-25i,得z0=-25i4+3i=(-25i)(4-3i)(4+3i)(4-3i)=-25i(4-3i)25=-3-4i.

(2) |z|=1表示复数z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在以原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而|z+z0|可以看作是该圆上的点到复数-z0所对应的点的距离.

因为|-z0|=|3+4i|=5,所以|z+z0|∈[5-1,5+1],即|z+z0|的取值范围为[4,6].

14. 由题意,生产该药品的工序流程图如下:

15. 根据结构图,绘出2×2列联表如下:

又发作过

未再发作合计

心脏搭桥手术39157196

血管清障手术29167196

合计68324392

在接受心脏搭桥手术的病人中,有157196≈80%的人未再发作;而在接受血管清障手术的病人中,有167196≈85%的人未再发作.因此从直观上看,两种不同手术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差异.

但能否(或有多大把握)认为两种不同手术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差异呢?下面用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加以说明.

提出假设H0:这两种手术对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即是否又发作心脏病与是采用心脏搭桥手术还是采用血管清障手术无关(相互独立).

计算:χ2=392×(39×167-29×157)2196×196×68×324≈1779<2.072.

当H0成立时,P(χ2≥2.072)≈0.15,所以χ2≥1.779的概率大于15%,这个概率比较大,所以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不能否定假设H0,即不能作出“这两种手术对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的结论.

16. (1) y=12x-44;

(2) 列联表如下:

高个

非高个合计

大脚527

非大脚11213

合计61420

(3) 有99.5%的把握认为:脚长与身高相关.

巩固策略 篇5

一、直观操作, 感知“替换”策略的模型

任何一种策略都有它特有的数学模型。 “替换”策略的模型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的问题, 可尝试按问题中表示“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的条件去假设、替换, 得到一个答案, 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验证。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学习, 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情景, 接触过类似的方法, 只是学生还不能清晰地理解“替换”的原理, 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替换”模型。 因此, 课上我先呈现经典故事“草船借箭”,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把士兵换成草人、这样换以后会怎样”等问题, 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替换”的生活经验。 接着我引导学生操作演示:可乐公司进行有奖促销, 规定“3个有奖拉环换一瓶可乐”;大盒粉笔, 如何根据“一大盒粉笔比一小盒多装25支”换装在小盒内。 学生在操作演示中初步领略策略的原理, 直观感知了策略的模型, 为下面探究策略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而教师的一句“经典故事草船借箭、可乐公司的有奖促销、粉笔盒的大小互换, 这三者看似毫不相干, 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地方”则自然过渡到对策略的探究建构环节。

二、合作探究, 凸显“替换”策略的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体建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建构知识,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丰富、 提高和发展。 在策略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也就是要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策略, 并且引导学生能够应用这些策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倍数关系的替换, 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有所接触, 六年级的孩子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 他会自然想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的容量,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 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者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就可完成例题的替换, 学生很容易理解替换的过程。 因此, 我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替换策略, 采用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方法, 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通过组织学生画图、操作、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倍数关系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而相差关系的替换策略,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倍数关系的替换策略后, 我抓住替换的依据进行变式, 由“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再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 让学生分别进行替换策略的巩固。 当学生对两个数量成相差关系能否进行替换产生不同意见时, 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学生尽管知道可用替换的方法, 但对于替换前后果汁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还是模糊不清, 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为了协调这种差异, 我一方面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另一方面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资源寻求策略, 让学生明白如何替换, 替换前后果汁总量为什么发生变化,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且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 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 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 这样抓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灵活变化,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造既自主又合作的快乐学习环境, 师生在合作探究中、在互动对话中、在反刍中逐步建构了替换的数学模型。

三、对比分析, 促进“替换”策略的内化

对比分析是数学策略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策略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 有助于找出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找出相同之处, 揭示策略的本质, 进一步加深对策略的理解, 促进策略的内化。

本节课在“替换”策略的建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比较分析。 第一次对比是在例题1的替换中, 当学生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解决问题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替换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在替换过程中, 果汁总量没有发生变化, 但替换前后杯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 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变式题的替换中,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还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杯子的个数都不变, 但果汁的总量发生了改变。大杯替换成小杯, 果汁的总量比原来少了“1个160毫升”, 而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果汁的总量则比原来多了“6个160毫升”, 从而把握了这类替换中总量变化的规律。 第三次对比是把例题1的替换和变式题的替换作对比,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例题1的替换依据是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替换前后“份数变化, 总量不变”。 变式题的替换依据是大、小杯容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替换前后“份数不变, 总量变化”。 从而使学生在对比中内化了已有知识的结构, 明确了倍数关系、相差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特征, 理解了替换前后的变与不变, 注重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 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把握了替换策略的要领。

四、练习巩固, 实现“替换”策略的升华

策略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慢慢积累的过程, 而练习巩固能促使这个过程得到落实。 学生对策略的掌握程度, 会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呈现出来。

在“替换”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出示四道题目, 请学生判断哪几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 哪几题不能, 并说说为什么? 第二层次:能用“替换”策略解决的, 说说替换思路。 第三层次:让学生补充相关条件 (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 , 解决问题。

巩固策略 篇6

任何一种策略都有它特有的数学模型。“替换”策略的模型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 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 可尝试按问题中表示“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的条件去假设、替换, 得到一个答案, 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 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情境, 接触过类似的方法, 只是学生还不能清晰地理解“替换”的原理, 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替换”模型。因此, 在课前十分钟, 笔者首先呈现经典故事———草船借箭, 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士兵换成草人”“为什么可以把士兵换成草人”“这样换以后的结果怎样”等问题, 一下子扣住学生心弦, 唤醒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于“替换”的生活经验。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操作演示:可乐公司进行有奖促销, 规定“3 个有奖拉环换一瓶可乐”, 可乐和有奖拉环该如何互换;从学校总务处领来的大盒粉笔, 要想换装在教室里的小盒内, 如果规定“一大盒粉笔比一小盒多装25 支”, 大小盒之间又该如何换?学生在操作演示中初步领略了“替换”策略的原理, 直观感知了“替换”策略的模型, 为下面探究“替换”策略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而教师的一句“经典故事草船借箭、可乐公司的有奖促销、粉笔盒的大小互换, 这三者看似毫不相干, 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则自然过渡到对“替换”策略的探究建构环节。

二、合作探究, 凸显“替换”策略的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体建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策略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也就是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策略, 并且引导学生能够应用这些策略来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倍数关系的替换应该有所接触, 六年级的学生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这句话时, 他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的容量,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 倍。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 把1 个大杯换成3 个小杯或者把6 个小杯换成2 个大杯就可完成例题的替换, 学生很容易理解替换的过程。因此, 笔者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替换策略, 采用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方法, 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通过组织学生画图、操作、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倍数关系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而相差关系的替换策略,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 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倍数关系的替换策略之后, 笔者抓住替换的依据进行变式, 由“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 倍”, 再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 毫升”, 让学生分别进行替换策略的巩固。当学生对两个数量成相差关系能否进行替换产生不同意见时, 笔者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然而学生尽管知道可用替换的方法, 但对于替换前后果汁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少学生模糊不清, 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为了协调这种差异, 笔者一方面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资源寻求策略, 让学生明白如何替换, 替换前后果汁总量为什么发生变化,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且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 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 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 这样抓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灵活变化,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课堂成为一个既自主又能合作的快乐学习环境, 师生在合作探究中、在互动对话中、在反刍中逐步建构了替换的数学模型。

三、对比分析, 促进“替换”策略的内化

对比分析是数学策略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策略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 有助于找出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找出相同之处, 揭示策略的本质, 以进一步加深对策略的理解, 促进策略的内化。

在“替换”策略的建构过程中,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比较分析。第一次对比是在例题1 的替换中, 当学生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替换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 在替换的过程中, 果汁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 但替换前后杯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 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变式题的替换中,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还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杯子的个数都不变, 但果汁的总量发生了改变。大杯替换成小杯, 果汁的总量比原来少了“1 个160 毫升”, 而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果汁的总量则比原来多了“1 个160 毫升”, 从而把握了这类替换中总量变化的规律。第三次对比是把例题1 的替换和变式题的替换作对比,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例题1 的替换依据是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替换前后“份数变化, 总量不变”。变式题的替换依据是大、小杯容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替换前后“份数不变, 总量变化”。从而使学生在对比中内化了已有的知识结构, 明确了倍数关系、相差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特征, 理解了替换前后的变与不变, 注重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 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了替换策略的要领。

四、练习巩固, 实现“替换”策略的升华

策略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慢慢积累的过程, 而练习巩固能促使这个过程得到落实。学生对策略的掌握程度, 会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呈现出来。因此, 当学生对策略已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 对策略的运用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材的需要设计一些相关的拓展题,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在“摘果子”的过程中巩固深化策略, 发展策略意识, 形成技能技巧, 拓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的策略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在“替换”这节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先请学生判断, 下面四题中, 哪几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 哪几题不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 并说说为什么?

(1) 学校最近购置了20 台电脑, 共花费了100 000元, 还购置了20 张电脑桌, 共花费6 000 元。电脑和电脑桌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 杨老师、杜老师和六年 (1) 班40 名同学一起去参观科普展, 买门票一共用去220 元。已知每张成人票的价格是每张学生票价格的2 倍, 每张学生票和成人票各是多少元?

(3) 在2 个同样的大盒和5 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 正好是100 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 个, 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4) 一支钢笔和3 支铅笔一共10.8 元, 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第二层次:第 (2) (3) 题能用“替换”策略解决的, 说说替换思路。

第三层次:第 (4) 题让学生补充相关条件 (相差关系或倍数关系) , 正确解答。

学生的解题策略是否形成, 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清晰地辨别何时该用何种相关策略正确地解决问题。通过练习, 学生认识到:第 (1) 题是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 不需要替换;而第 (4) 题则缺少了相关的替换依据, 不能替换。在这之后的练习中, 学生更能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学生对替换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 对替换策略的体验也越来越深刻, 从而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 实现了替换策略的升华。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笔者就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谈谈笔者是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替换”的需求, 引导学生经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体验“替换”策略的价值,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替换”策略的建构。

关键词:直观感知,替换,建构,策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J].文理导航, 2012 (6) .

[2]季仕健.体会替换思想发展解题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 2013 (17) .

巩固与转变 篇7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工作主线是“巩固全民医保”。“巩固”和“转变”的词义内涵存在着方向上的对立, 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全民医保的“巩固”却在战略方向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义之一是从投资和外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以扩大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 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和谐。拉动内需有许多经济的和社会的方法与手段, 各国的实践证明, 既可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 是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伴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移, 通过逐步改革与发展, 已经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制度体系和基本上实现全民覆盖, 不仅在经济转型时期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而且也逐步显示出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功能效应。当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要充分发挥已经建立起的而且是来之不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功能成效, 并经过不断完善使其成效最大化。医疗保障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双刃剑, 医疗保障制度的不稳定必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不切实际的制度构架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 不是要求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转向”, 更不是要求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倒重建另搞一套, 而是要通过进一步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使基本实现的全民医保更加“巩固”。

“巩固”全民医保, 首先是要“巩固”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制度模式, 即以社会医疗保险为特征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要“巩固”, 要坚持权益和义务对应的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分担责任的筹资机制, 防止政府包揽一切的泛福利化倾向和遑论所谓的“全民免费医疗”。第二是要“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必须坚持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 这一基本方针是医疗保险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制度建设基本规律的要求, 是《社会保险法》法定的基本原则。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 不少“为民请命”的激进观点, 不少“为民办好事”的冒进决策, 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动摇这一基本方针, 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是要“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成效。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几近全民, 大部分医疗费用得到分担, 基金运行基本稳健安全, 是10多年不断奋斗的结果, 也是“全民医保”成效的基本指标, 但这些反映成就的指标却不能自动继承, 今后每年都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巩固新知贵在“知” 篇8

一、激化问题, 让学生温故知新

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解决问题。教材一直被视作教学的主要资源, 不少教师在学生探索新知识之后, 紧紧围绕教材中的“做一做”等习题组织学生训练。现行教材中编排的习题基本上是新课内容的配套练习, 它具有一定的专项性、单一性。因此, 教师要通盘考虑相关的新旧知识, 激活数学问题, 让学生温故知新, 触类旁通;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次执教此课, 在组织学生进行平行性练习后, 继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猜一猜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中的数字从首位起依次满足下列条件:1.既是偶数又是质数;2.最小的合数;3.最小的自然数;4.最大的一位数;5.1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大的数;6.既是质数又是最小的奇数;7.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8.10以内最大的质数。

巩固新知识要“依标扣本”, 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 如果长此“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练什么”, 势必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思维越来越僵化, 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数学教材编排上说, 巩固新知识要沟通教材的前后知识。许多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组织学生练习时, 应强调关注易混性问题。“猜一猜电话号码”是一道综合性练习题, 融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于一体。通过训练, 能强化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完善其知识结构, 优化其认知水平。从主体发展上说, 巩固新知识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的经验之谈:“数学教师应力求‘跳出数学教数学’。”其意就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确, 诸多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 生活也是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时应合理开发、利用, 并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道题目连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 通过训练, 能促使学生亲近数学、贴近生活。从个性发展上说, 巩固新知识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24098317。也有学生认为, 根据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0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答案也可以是24098307。学生的回答不无道理。“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所研究的范围限于“非零自然数”, 正因为“教材长期主宰着学习”、“众多学生受制于教材”, 以至于不少师生不敢越教材框架半步。巩固新知识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材、超越教材, 淡化学生“唯书、唯师”的观念, 以培养其批判思维, 增强其“数感”。

二、激活机制, 让学生“察己知人”

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激活机制。可以想象, 面对数十名学生的班级群体, 教师要做到每节课都顾及每个学生, 的确不容易。目前的一些课, 尤其是公开课, 有些老师生怕学困生回答问题“牛头不对马嘴”, 搞砸了课堂, 在反馈练习时, 把问题都抛给了优等生, 导致学习活动成了优等生的“展示台”、懒惰生的“避风港”、学困生的“观光场”。须知, 巩固新知识应面向全体学生, 激活全员参与机制, 让学生在巩固新知识时“察己知人”。

第二次执教此课, 在学生完成配套练习后, 我采用答题下课的结课方式———“想一想, 谁可以下课了?”

教师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学生逐次报告座位号 (数字) , 由未下课的同学评判后离开教室。

1. 请座位号是“最大的合数”、“最小的合数”的两位同学下课。

2. 请座位号“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同学下课。

3. 请座位号“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同学下课。

4. 请座位号“既是偶数又是3的倍数”的同学下课。

5. 请座位号“既是合数又是连续的自然数”的几位同学一起下课。

6. 还没有下课的同学, 你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这一训练的初衷, 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他人和自己之所学, 并在反馈时进行矫正性学习, 促使学生对自身存在的知识性错误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使学生在课末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学困生不敢或不愿开口与教师的课堂组织、调控有着直接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特别要为学困生一路开绿灯, 让其“亮相”, 使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 使每一个学困生都敢想、敢言, 并据此适时调整教师的“教路”。虽然我们不易做到每节课都如愿阳光普照, 但应力求阶段有重点、每课有侧重。

三、激励会学, 让学生智能双全

巩固新知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会学。不少教师十分关注知识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却往往忽视情感性目标的落实。巩固新知识应突破“教师出题, 学生训练”、“教师问, 学生答”的训练模式。

第三次执教此课, 我设计了“比一比, 哪队胜出”一题, 放手让学生进行“拟——练———评”活动。

拟题要求:1.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 用100以内的自然数编拟1~2题;2.以小组 (4人一组) 为单位合作拟题;3.拟题者必须会正确解答所拟题目。

活动方式:1.按座位号分成质数队和合数队, 先质数队出题, 合数队回答, 再合数队出题, 质数队回答, 1号同学当裁判;2.答题时, 两队轮流进行;3.答对一题记10分, 答错不给分, 比一比哪队积分高。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巩固新知识应关注学生“智”、“能”齐头并进,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适时采取“合作拟题, 互动训练”的方式巩固新知识, 既能唤醒拟题者对新旧知识的再回忆, 又使之在互动式训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更使学生在课末亦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课后“互练互评”, 以增进伙伴之间在学习与情感上的交流。

拼音巩固趣味为先 篇9

关键词:汉语拼音;巩固教学;趣味性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学生掌握拼音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一个月的拼音的集中学习,许多学生并未消化、完全掌握,巩固就成了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对知识是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避免边学边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拼音知识。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学生自然兴趣大减,必然要求教师化旧为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欢快、愉悦、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在乐中学,学中乐。

趣味性巩固之一:编顺口溜,作拼音诗

巧编可行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这样既直观又有趣味的顺口溜加深了学生对拼音的认知。如,在教学中,教单韵母ɑ时,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小女孩学唱歌,嘴巴张的大大的,练习发声ɑ。我们编个顺口溜,女孩学唱,张大嘴巴,ɑ ɑ ɑ。学生喜欢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而且模仿的能力十分强,加以引导,学生很自然的对韵母o、e进行顺口溜的编造。

拼音教学结束之后,我们可以把6个单韵母串连在一起,编顺口溜,让学生将自己造的顺口溜写在纸上,配上插图,这便是完美的拼音诗了。当学生看着自己的成果,是多么开心,多么有成就感啊。

趣味性巩固之二:快乐动手,开心复习

1.动手做一做

每当教完拼音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做一套属于自己的拼音卡片。如,当6个单韵母教学结束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6张纸片,要求学生用自己最端正、最漂亮的字写上6个单韵母。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卡片周围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但要求不能将卡片上的字母遮盖住。动手做一做十分受学生的喜爱,在制作的过程中學生无形中复习了汉语拼音的书写,进一步巩固了汉语拼音,更是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动手摆一摆

摆学具这一教学手段数学教学中运用得很多,而它同样适合拼音巩固教学。学生制作23个声母和6个单韵母后,再自制4个声调。摆一摆练习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先练习找拼音,即:师读声母,学生观察教师的口形和听教师的读音,快速地找出对应的声母或者韵母,并从声调卡片中找到相应声调。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因此,在进行摆放练习时,可以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

3.拼音手指操

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让拼音手指操这一学习方式进入课堂,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跟着教师做一做拼音手指操。改变学生的想法,拼音原来那么有趣可以做手指操。这样运用“动作记忆”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识记字母的形状,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将字母的发音和动作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了这个拼音手指操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间多多练习,在练习之中复习拼音。很多学生会去考伙伴、甚至去考爸妈。让拼音手指操从课堂中走到课堂外,走到家庭里。

趣味性巩固之三:创拼音氛围,布拼音教室

同样,拼音巩固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保障。在班级里设计以下几个拼音板块:

1.找朋友

拼音教学完毕之后,给每人发一张一寸照片和一张白纸,要求把名字的拼音写在白纸下面,将照片和名字贴到墙上。让每位学生对着照片找朋友,把朋友的名字给拼对才算好拼音。一个时间段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一评找朋友能手。

2.快乐读书

学习拼音是为了用于实践。收集有趣味性的带拼音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注音读物,领会拼音的实际功用。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想法,不会的词语用上拼音。如,今天,老师biǎo yáng了我,我hěn高兴。拼音的再现次数有利于巩固。

3.拼音教师

在教室中出现的幻灯机、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用具都可以在旁边贴上拼音名称,如,幻灯机就在幻灯机上贴上huàn dēng jī。

成功的教学也不应带有强制性,而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设计许多的具有趣味性的拼音巩固活动也只是一时的。拼音的巩固不是靠一两节课或者一两周的课就可以的,巩固拼音的掌握要贯穿整个学年,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09.

经济增长基础趋于巩固 篇10

市场需求趋向改善。新订单指数自去年8月份以来呈持续回落态势, 5月份有所扭转, 上升0.4个百分点, 达到50.6%。新出口订单指数虽然仍在50%以下, 但上升0.8个百分点, 达到48.9%, 为今年以来的最高值。综合来看, 当前市场需求趋向改善, 国内需求有所回升, 外部需求趋稳。

生产形势稳中有升。生产指数为52.9%, 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该指数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 指数水平最近2月已回升至去年同期之上, 略高0.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2个月下降, 采购量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 5月份达到51%, 为去年10月份以来最高值。从3个指数的走势表现来看, 随着库存持续消化, 制造业生产稳步回升。

企业经营状况整体良好。大型企业PMI指数保持在50%以上, 稳中有升, 其中新订单指数上升, 生产指数略降, 两指数分别为54.2%和50.9%, 处在相对较高水平。中型企业新订单、生产指数上升较为明显, 带动PMI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 达到50.4%, 自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略降, 生产指数有所波动, PMI指数为47.9%, 小幅下降0.5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业人员指数为48.2%, 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连续三个月保持在48%以上, 反映出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

综合来看, 今年以来,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国家从激发市场活力, 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等多方面入手, 综合施策, 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目前来看政策效果逐渐显现, 经济增长态势向趋稳方向发展。后期随着政策效应进一步发挥, 经济增长态势有望企稳回升。

上一篇:核心研发人员下一篇:精量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