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与发展

2024-12-16

巩固与发展(共12篇)

巩固与发展 篇1

在大力提倡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今天, 作为基层医院, 如何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壮大, 是摆在社区医务工作者眼前的艰巨而崭新的课题。

1要提高和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尽快完善社区全科医师人才队伍的内涵建设, 所谓的全科医学, 就是以人为中心, 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 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培养和发展全科医师, 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的需求, 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所以,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 是巩固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

2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建立新型的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服务市场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 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 规模竞争已基本结束, 质量竞争刚刚开始, 再延续过去的医疗护理模式, 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 各级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应尽快转变观念,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 面向社会人群, 走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观念, 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把广大居民吸引到社区中来, 使他们享受到物有所值的医疗服务。

3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是建立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 是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保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 规范服务行为, 进行基础知识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竞争上岗。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计划, 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管理, 使社区卫生服务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健康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区服务,巩固,发展

巩固与发展 篇2

---在电修车间班组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各位班组长和专业管理干部:

这次班组经验交流会是车间既2002年班组建设推进会后的第二次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不是例行公事,而是车间在企业生产经营最关键时期,就班组管理如何应对的重要举措。八月中旬,车间就布置公司第十六个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有意在班组开展了管理方案评选活动,结合班组日常的具体表现,车间从中选出二个班组来,与各位交流探讨。刚才,听了二个班组的经验体会,我本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就今后如何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向深入,结合二个班组的体会和建议,借此机会,本着轻看成绩重看问题的原则,和大家谈二个方面问题。

一、车间近期班组管理的基本状况

年初以来,车间在公司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一方针,从强化班组基础管理入手,不断巩固和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在实施班组管理创新工程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促进车间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规范制定出了电修车间电器维护工一日生产生活八项制度,为班组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开展了“小区评比”、“班组达标”活动,调动职工积极性,进一步夯实班组基础管理,前二个季度车间有5人获得公司“学、保、争”活动先进个人,二个季度二级以上班组平均达标率在90%以上。三是开展以“师带徒”、“二帮一”和“模拟演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学习活动,实现了由传统集中培训“一勺烩”式向岗位实践“因材施教”式转变,在刚刚结束的公司第二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我单位三名参赛选手分别赢获第一、三、四的好成绩。四是针对班组不同特点,分别明确各班组设备抢修应急预案和建立人员联络信息网络,为班组自我管理提供了有利空间。特别是在近期企业经营困难关头,以班组为单位开展的修旧利废活动,为公司扭亏增盈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成绩,我们可以肯定大家所付出的劳动和艰辛努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位班组长们,为顾全大局保生产,在班组管理上更多的付出了辛勤汗水。借此之机,我代表车间领导班子和职能干部向你们致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认真予以总结,为我们今后研究和提高班组自我管理工作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1、传达布置工作随意。有一些班组长在向班组成员宣传和贯彻车间管理思想和要求时,不能全面准确的传达会议精神,而是靠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就随意地传达给班组成员,甚至在开班长会时连一个字都不记,回到班组根本就不传达。这样,上一级的工作精神和要求,不是不能及时传达到班组,就是在传达过程中出现“丢失”现象。

2、规章制度落实疲软。面对班组成员违反了规章制度后,有些班组不能按章办事,甚至隐瞒谎报,带有明显的姑息和偏袒性质,致使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某些班组失去了有效性和严肃性。也是造成车间专业检查问题多的主要原因。8月27日车间组织专人对低压班组人员的设备巡检记录进行了检查,普遍的问题是漏记,更重要的是维修人员还没有真正理解巡检记录与体系认证的关系,正当车间紧锣密鼓准备迎检时,我们班组对这一漏记低级的问题却无人过问、督促。

3、学习交流工作匮乏。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而学习是认识的先导,在这方面,有些班组长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以读报纸念文件为主例行公事,忽略了结合自己班组管理的实际,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使“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未能使民主参与力量起到应有的作用;个别班组长平时与班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掌握班组成员思想问题、精神负担和家庭困难等实际情况,使职工的心理矛盾和负担不能得到消除和化解,致使工作配合主动性不高,也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班组正常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车间下步创建学习型班组的打算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的源头,是职工直接从事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场所,大量事实证明,要增强企业活力,就要从班组抓起,从源头抓起。那么,根据班组分散、且独立性强的特点,车间结合在班组中存在的问题,将通过围绕三个重点抓好班组三个方面的提高力度。

1、紧紧围绕提高职工思想业务素质,要提高学习力。创建学习性班组,首先要克服传统的习惯认识,必须重新认识和理解“学习”这个概念,学习型班组的“学习”,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思想和目标、管理和实际以及技术和工作质量的化合物,而这化合反应的实现条件就是通过“学习”加以创新,不断扩充。在我们到班组检查时就已发现,凡是学习风气浓的班组,创新自主管理能力就强于其他班组。因此,创建学习型班组,首先要学习创新理论,掌握其内涵和实质,充分调动,灵活运用。其次,在抓学习力度上,要运用系统理念,在车间“师带徒”、“二帮一”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载体,“因材施教”,在研究创造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毅力,提高学习能力上多下工夫,使职工学习力度再现较大飞跃,以此提高班组整体素质。

2、紧紧围绕班组各项管理的加强,要提高班组凝聚力。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的宗旨是团队学习、整体提高。要实现这一点,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班组必须是一个团结的整体。而要实现完成这一过程,班组必须只能紧紧围绕各项管理要求开展工作,达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形成班组凝聚力。首先,班组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民主讨论,将公司到班组的八项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分解,形成适合自己班组性质特点的“小立法”,不求大而全,但求见效快。其次,就是严格考核,俗话讲:“治班如治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一点上,各位班组长要特别值得注意,在考核问题上不要有为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想法,因为你是为公司工作为大家实现共同利益而工作,只要在工作中,把碗端平,事事公开、公平和公正,我相信职工是会支持和理解的。第三,班组长要作好表率,班组长要管好一个班组,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应有相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前者是基础和方向,后者是根本和关键。“没有一定基础素质的工人当不了班组长,固步自封的班组长也管不好一个班组,所以,班组长要“勤想事、勤管事、勤学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和展现自己,“当好先锋、做好表率”,带头在班组树立竞争、效益和质量第一的三个观念,要善于把大家的话说到一块,把大家的劲扭在一起,成为职工群众信得过的班组长,就会带出一个团结向上、融洽和谐的好班组。

3、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提高创新力。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开展创新活动,就是立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挖掘职工创新攻关潜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突破口而开展的。为此,车间要把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融为一体,在班组构筑创新发展平台。一是要继续加大小区评比力度,突出技改项目内容,将小区评比标准的侧重点,从“体能型向职能型”转移,追求长远经济效益,崇尚工作技术水平。二是要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抓好专业管理和班组自我管理的统一,要根据车间的生产难点和工作重点,开展从专业管理到班组自我管理的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创新管理,逐步建立专业管理绩效在班组的评价体系,形成从下到上是人人有指标,从上到下是个个有项目、层层有控制,使车间专业管理和班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保证车间综合管理井然有序。三是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保证班组管理创新不断深入。车间在今后将不定期地选树班组典型,总结他们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做法,利用班长会和车间大会进行交流,推动车间班组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奠定基础。

各位班长、职能干部:

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篇3

一、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是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关键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根据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对比分析,确立和坚持了“诱敌深入、收紧阵地”战略战术思想和指导原则,取得了各个战役的巨大胜利。

采取“收紧阵地,实行决战防御”的方针,粉碎了敌人“三路围攻”。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入川不久,只有兵力1.5万余人。四川军阀田颂尧集中约6万兵力,乘我军立足未稳,实行“三路围攻”。红四方面军认真分析川北山区狭谷要隘多的有利条件,收紧阵地,诱敌深入,伺机反击。当红军主力收缩到四川省通江县以北方圆百里的空山坝地区时,然后集中兵力发起总攻。田敌主力及其它纵队纷纷败退。红四方面军穷追猛打,歼敌14000余人,俘敌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8000余件,迫击炮50余门,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

红四方面军在取得反“三路围攻”胜利的基础上,展开了“三大战役”。在一个月之内,红军巧妙隐藏战役企图,造成战役突然性,展开了著名的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三战三捷,歼敌两万余人,根据地总面积拓展到42000余平面公里,人口约700余万,使川陕革命根据地从此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有效地巩固发展了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创造了“反围攻”的光辉业绩。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四川军阀也纠集了140余团兵力约30万人,加紧组织对川陕边红军发动“六路围攻”。1933年12月中旬到1934年6月下旬,川陕苏区红军在半年多的运动防御作战中,分东西两线,逐次“收紧阵地”,集中主力红军在保持我军旺盛攻击力的同时,拉长敌人的战线,分散敌人兵力。先后抗击敌人3次总攻,歼敌3万多人。在著名的“万源保卫战”,红军 3次猛攻歼敌1万多人。在全线反击中,歼敌有生力量约6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恢复宣达战役后的原根据地并扩大了部分新区。

二、加强军队自身建设是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根本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能够战必胜,红四方面军中有一大批忠于党的正确路线、英勇善战的优秀组织者和领导者善于加强军队自身建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政治思想建设方面。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为进一步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没,军委设立彭杨军事学校培养优秀指挥员,以军为单位开办了政治干部训练班;以师团为单位进行支部委员和党团骨干分子训练。各级政治机关,还编印了如《党员必读》、《支部组织及其工作》、《连指导员须知》、《红军政治指导员工作暂行条例》等10多种通俗教材、读物。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团以上的政治机关中,增设了敌军工作组织——白色士兵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敌军的宣传,瓦解工作,检查对敌军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这也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粉碎“六路围攻”后,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镇还召开党政工作会议,总结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部队党政在教育部队、动员群众、瓦解敌人、保证战役胜利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

在组织、军事建设方面。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有一大批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精明能干的军事指挥者。这些领导干部,经过长期斗争经验的积累,对“围攻”和反“围攻”作战规律有足够认识,写文章总结实战经验,在总政治部出版的《干部必读》上发表,并组织干部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常识;编印了《连、排、班长须知》一整套军事政治教材,严格规定连、排、班长的责任,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通过彭杨军事政治学校,造就培养了大批红军和地方武装优秀基层干部和领导指挥人才,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本领。

在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素质方面。按照“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军训要求,制定《军事训练大纲》,红四方面军每一个指战员都发扬勇于牺牲、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排除困难,创新局面,革新战术,表现出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严格的军事政治教养。

三、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是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川陕人民这个极好的群众基础。

川陕人民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参军参战。虽然战斗残酷,但川陕广大人民群众参军热情十分高涨。青壮年争先恐后踊跃当兵,父送子、妻送郎的事村村都有。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西征到川北,不到一年时间,红军由15000人发展到8万人。当时四川省通江县才不到30万人口,两年多内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三、四万人;广大妇女、儿童都参加,特别是妇女当红军的更多,她们在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后勤保障等战线上为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川陕人民积极参加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为配合红军作战,各县、区地方武装力量十分活跃。反“六路围攻” 20多万敌军压境时,各级地方武装力量积极配合红军部队,在各个阵地上有利阻击敌人,巩固后方,为红军粉碎敌人的围攻创造有利条件。

组织支前大军,有力地支授红军作战。红军在前方与敌人浴血奋战,后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总是尽最大努力,开展支授前线的物资供应和粮食、弹药补充。战斗一打响,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小组成运输队、坦架队、医疗队、火线慰劳队,冒着枪林弹雨,送弹药、送饭菜、抬伤员,有的还参加战斗,甚至献出生命。那里有战斗,那里就有人民群众组织的运输支前大军。

节衣缩食,发展生产,从人力物力支援红军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是贫困山区,红军增加到8万人,当时广大群众粮食已所剩无几,多半以糠菜度日。红军每逢攻城夺池,总是要开仓放粮,接济穷人,只留部分军用,而人民群众又总是省吃俭用节省下粮食支援红军,军民之间亲如一家,共渡难关。

综上所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归根到底是由于红四方面军坚持和实践了正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紧紧依靠川陕苏区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是红四方面军提高广大指战员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的必然结果。总结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巩固与发展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过程”。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却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学生整天围绕着老师布置的“作业”, 围绕着明天要交的“作业”、要检查的“内容”、要进行的“考试”忙得不亦乐乎, 而在这每天都要重复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成效却并不明显, 学生的自信、方法正一点点遗失, 学生一点点变得不会“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一点点削弱, 数学教学正面临困难, 这让广大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动”了起来……

仔细研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巩固与获取有关知识技能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巩固与发展不能截然分开, 应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巩固, 在巩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应很好地调节这两方面的进程, 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数学教学原则中的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古人提出“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 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的关系, 要求教师做到:1.将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 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总结性复习, 更要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的复习巩固, 将复习巩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2.要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工作的研究。3.在复习巩固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记忆, 提高记忆能力, 并通过适当途径予以检查, 对数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都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一、学会阅读是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内容, 但笔者认为, 让学生学会阅读对学习数学具有非凡意义, 是语文等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阅读, 而且要主动地学会阅读。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时刻性意识, 要将培养学生阅读灌输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

1. 数学阅读从书上的“阅读材料”开始。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深地感到: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身, 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开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从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四套教材中出现“阅读材料”17篇, 其他介绍的数学家有丢番图、杨辉、阿基米德、笛卡尔和费马, 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有4篇, 介绍数学与计算机相联系的有2篇,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思想很有帮助。

2. 数学阅读重点要阅读例题。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 我们众多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讲解例题, 力求将例题讲清、讲明、讲透, 但忽视了学生的再读, 这使许多学生有一种课堂上听得明明白白, 自己做时却迷迷糊糊, 过后可能忘得干干净净。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 在七年级时, 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阅读例题, 即让学生明白读例题, 关键是弄清题意, 对于几何题还要读懂图形 (或者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读计算题, 首要是弄清是做何种运算, 观察式子有何特征。

3. 数学阅读还应阅读课外读物。

在教学中, 笔者每学期总会抽出两课时来指导或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课外读物或网上下载一些同学们没有学过的数学课外读物, 如“点集拓扑”、“模糊数学”、“格点与面积”等等, 组织学生阅读并在阅读后组织他们进行讨论, 并配以相应习题, 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二、有效复习是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核心

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进程是先慢后快, 遗忘在识记时就开始了, 据统计20分钟后即已遗忘41.8%, 如果时间过长, 遗忘差不多时才复习, 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 所以课堂学习的知识必须及时复习, 课后把知识回忆一遍, 它具有检验效果的作用。及时复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 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 从而巩固所学知识。但实际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去复习的学生比较少, 教师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 教学必定“减质”。

1.“便笺式”及时回顾。

数学教学中, 教师总是抱怨:有些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解答, 但到检查 (如各种考试) 时学生却不能完全解答。这可能有些是教师因素, 但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学生没能及时“消化”课堂内容, 存在着“听得懂”与“做得出”之间的差距。因此, 笔者要求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一些典型问题, 第二天必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这样促进学生在课后能再次学习课堂知识, 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2.“卡片式”定期复习。

根据认识规律, 克服遗忘, 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需定期巩固, 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 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笔者利用课后第二天的“便笺”, 将这些便笺进一步制成卡片式, 时间一长就有了自己的卡片库。平时多利用一些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 随机从卡片库中抽取卡片, 让学生解答。不断检查, 不断促进, 不断将知识巩固起来, 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发展。

3.“超市式”效果检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复习的效果会产生变化, 有的淡化、有的模糊、有的不准确, 到底各环节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需进行效果检测。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对考试有良好感觉的学生仅占11%, 这些学生明确认为, 考试可以对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23%的学生认为考试只能带来苦恼, 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普遍有学生反映数学是考试次数最多, 考题和考卷的分量最重、考试难度最大的学科。因此, 笔者就明确告诉学生:我们除学校规定的考试外, 平时阶段检测的试题都来自教师的数学“超市”, 有时可“自选”, 有时却是“团购”。笔者的数学“超市”是在“卡片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都来自课本的例题及习题等课堂内容。

三、“动起来”使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得到升华

1. 学生说课使学生得到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对讲过的内容总是历历在目, 而学生在这些内容上的学习时间可是教师的好几倍, 除教师素质和精心备课外, 这些内容是教师一一解释过的, 是“说”给学生听的, 所以总是记忆深刻。指导学生学会说课, 说练习解法, 到说方法思想、说解题思想, 说练习、例题创意, 最后模仿老师说教学过程。在课外不时要求学生将老师的上课内容重新“说”一篇给教师听, 也要求他们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时, 也总是要求学生将课本所学再说给老师听。让每个学生从小小的数学问题出发, 说说思考过程, 说说解决过程, 再逐步深入到说好每一节课, 是给学生很好的数学活动机会, 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真正做好数学学习的主人。

2. 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

“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浙教版的数学新教材使用, 给我们带来许多形式的数学问题, 给学生留下许多富有意义的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在每学期的教学中, 教师应定期安排时间,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

借用华罗庚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广泛的应用性表现在它已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大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教学中, 既要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尤其要注意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巩固与发展 篇5

随着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步入了健康、和谐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镇共设3所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其中寨底学校是初中入学高峰时临时增加的初中班,现高峰期已过,明年将被撤除),初中教学班共61个,在校学生3378人,设小学33所,教学班203个,其中完全小学21所(含九年制小学部2所),教学点12个。在校小学生5487人。全镇中小学在编教职工544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 195人,小学专任教师311人。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了全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镇上下同心同德,教育事业协调发展。1995年,我镇的“两基”工作代表林州市接受省政府验收合格,安阳市政府为我镇颁发了“普

-1- 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证”。几年来,我镇没有因为“两基”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固步自封,而是奋发进取,不骄不躁,朝着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更高目标扎实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我镇被安阳市教委、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联合表彰为全市“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被评为安阳市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单位、安阳市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先进单位、安阳市扫盲及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以来,我镇连年荣获林州市教体局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林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为构建林州和谐教育,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就我镇的“两基”工作基本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2004—2005学年以来,全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5.3%、96%、96.3%、97.04%。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为 82.14%、82.7%、83.3 %、80%。

2、2004—2005、2005—2006、2006—2007三个学年,小学无一辍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55%、2.63%、2.83%。3、2004—2005学年至今,全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为86%、88%、90.26%。

(二)师资水平1、2007年,全镇初中专任教师195人,学历合格率 100 %;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79人,高层次学历合格率40.5%。

-2-

2、全镇小学专任教师311人,学历合格率100 %,其中,专科以上人数208人,高层次学历合格率66.9 %。

3、中学校长5人,小学校长4人,均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中4名中学校长已参加了提高培训。4、2001年以来,全镇新补充教师46人,全部达到合格学历。

(三)办学条件

1、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我们大力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已先后撤除1所初中和15所小学,学校设臵和布局更加合理。

2、全镇中小学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持续达标,中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6.7m2;小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6.11m2。中小学校均无D级危房。

3、镇第一初中、姚村中心小学教学仪器达到二类标准,其余中小学均达三类标准。为适应新课标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又加大投入,添臵教学仪器,镇一中和姚村小学基本达到2006年《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方案二配备要求。

4、全镇初中生均图书达到17册;小学生均10.8册。

(四)教育经费

2004—2006年,教育经费持续实现三个增长。三年的国拨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63.1万元、854.6万元、1059.4万元。三年

-3- 的小学国拨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41.1元、680.8元、988.7元;三年的中学国拨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044.6 元、1131元、1286.2元。三年的小学国拨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得到10元、10元、23.6元,中学国拨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得到15元、15元、36.25元。在教师工资发放上,自2002年1月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市统一管理,实行银行代发,逐步拉平了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工资差别,全镇中小学教师都能够按月足额领到工资,从无拖欠现象。从2006年7月起,全部按照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落实了工资标准。从今年元月起,教师每人每月又增加津补贴200元,其中50元用于绩效工资,年底一次结算。2007年,全镇中小学全部免除了杂费,享受免除课本费的2317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392人。

(五)教育质量

我镇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足开全了所有课程。我们把中小学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广泛开展了中小学体育活动,每年以镇举行两次大型运动会。在全市举行的中小学运动会上,我镇连年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坚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2005学年至今,全镇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 95.6%、95.3%、96.46%。小学毕业率均为100%。

(六)不断巩固扫盲成果,扎实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4- 1993年10月,经林州市人民政府考核验收,我镇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94年以来,我镇的扫盲工作重点就转向了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和农村成人教育。镇党委、政府根据换届人员变动情况,对原扫盲领导小组及时进行了调整,组成了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逯保军为组长,副镇长吴瑞军、中心校校长郭用成为副组长的成人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副镇长吴瑞军为镇成人学校校长,中心校确定了成教专干,配备了4名专兼职教学人员,各行政村都建立了农民技术学校或教学点。镇成人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市第四职业高中的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农民需要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培训工作,有力地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到2007年8月底,全镇青壮年人口共46254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回乡知青培训率达到100%,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8335人次。

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工作目标,落实“五个到位”。

1、广泛宣传,认识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是落实“科教兴镇”战略的具体措施,是加快全镇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把每年的九月份定为“两基”宣传月,利用“国际扫盲日”、各种会议、黑板报、橱窗、宣传车、标语、印发宣

-5- 传材料、举办《义务教育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强大声势。通过广泛宣传,镇村干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抓住核心,建档到位。普及程度是“两基”工作的核心指标。我镇紧紧围绕提高普及程度这个核心,首先从学校管理层面狠抓落实。对提高普及程度实行目标责任制,镇中心学校与各校校长签订目标责任状,校长与各班班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科任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完。其次,严格学生户籍管理。镇中心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的几项规定》,提出了学籍管理的具体要求,规范了在外借读、转出、转入学生的相关手续。其三,对中途辍学的学生,学校和教师采取走村入户、耐心家访、亲切交谈、关爱救助等方法,反复动员返校学习,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我们除按政策实行“两免一补”外,还和企业知名人士联系,对3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保证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就读。对社会上违法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政府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其四,规范建立“两基”档案。各行政村、学校把实施“两基”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逐年归类整理,健全了档案。为确

-6- 保数据准确,全体教师下村入户调查核实6—50周岁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确保公安户口、档案数据与实际人数相吻合。做到了内容清晰准确、分类科学、核查方便。

3、突出重点,投入到位。集中资金,完善学校内部设施,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重点。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经费的效益,镇中心校以镇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新体制,严格控制非教学性支出,合理支配办学经费,逐年添臵内部设施。仅今春以来,全镇中小学就集中投入资金52.8万元,增添了内部设施。新购图书26000册,新购音体美、电教器材、理化仪器、体育器材5200余件,新增实验室8个,新购实验台144个,新增图书柜、仪器柜40个,改建学生运动场6850平米,使内部设施基本得到“两基”标准。

4、加强领导,管理到位。镇政府和各村,根据班子换届情况,及时调整了“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村主要领导任组长,切实履行了抓好“两基”工作的主要职责。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高度重视师生安全工作,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十不准”要求,用行政手段强力干预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特长。充分利用学校图书、仪器设备等资源,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

-7- 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创设优美的环境。高度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就近为他们提供入学条件,确保他们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5、严格标准,督查到位。为确保“两基”工作质量,我们按照验收标准,组成专门人员,深入每一所学校,进行全面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全镇通报批评;成绩突出的,给与大力表彰。

(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我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极好机遇,通过向上争取、政府投入、村委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230余万元,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新建了4所小学和镇一中学生宿舍楼、姚村小学办公楼、镇三中学生食堂。我镇中小学原有的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增加教育新的活力

2004年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镇按照设施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制度建设、工程应用这两个重点。建立健全了远程教育各项管理制度、印制了各种应用表册,狠抓了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用制度激励教师广泛参与应用的积极性。通过举行公开课、示范课,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远程教育的实施,为农村教

-8- 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5月,河南省在安阳市召开全省远程教育应用现场会,与会人员观摩了我镇南洼、李家岗、五中三所学校,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为“两基”工作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两基”工作的基础。我镇十分重视发展幼儿教育,除在镇政府所在地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外,还在西丰、井湾等人口多的行政村设立公办幼儿园,其它小学设立学前班,并配备专职幼儿师资,保证了幼儿就近入学。同时,我镇积极鼓励发展民办幼儿园,截止目前,全镇民办幼儿园已发展到42所。为保障教育质量,从2004年起,我镇对民办幼儿园、统一纳入镇中心校管理。从建园申报、幼儿入学注册、教材的选择征订、幼儿教师的培训、幼儿园用车到幼儿园业务指导都实施统一管理。全镇幼儿园注册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左右。

(五)、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我们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针对我镇边远学校教师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我镇把均衡配臵师资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运用激励机制引导青年骨干教师自愿到薄弱学校任教,为整体推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去年和今年暑期,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自愿参与支教行

-9- 动。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还把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充实调整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工作重点,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与优质学校的差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镇的“两基”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但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不小困难,尤其是教师的合理配臵,薄弱学校还需要充实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二是学校图书数量虽然达标,但部分学校图书质量偏低、使用率不高、工具书不全;三是学校仪器设备按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缺口。四是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依然存在,控辍保学不能懈怠。五是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依据存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这次国家督导团对我镇“两基”工作进行督导,将对我镇的教育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正视困难和问题,力争使我镇的“两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 0 0 七 年 十 月

巩固与发展 篇6

国务院近日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春耕生产和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指出,今年夏粮播种面积增加、播种质量好,冬麦区墒情普遍较好,苗情长势总体正常,春耕备耕基础较好。同时也要看到,春季农业生产也面临着天气剧烈波动、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不利影响。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于应对最复杂、最困难局面细化部署,立足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强化政策,着力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农业生产良好开局。

回良玉强调,当前春耕生产正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关键是念好“好、抗、高、强、实”五字诀。一要坚持“好”字优先,坚决打好春季农业生产第一仗。要抓好春季田间管理,因时、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抓好春播面积落实,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市场紧缺品种种植。抓好春季植树造林,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造林绿化。二要坚持“抗”字当头,努力实现抗灾夺丰收。立足抗大灾、抗多灾,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努力做到防在未发之时、避在危险之前、抗在关键时点、救在第一时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制定完善春旱、低温、倒春寒等防范预案。积极推广抗旱保春播技术,保证适时播种、应播尽播。继续做好黄河防凌汛和南方防春汛工作,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火措施,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三要坚持“高”字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要高标准、高要求推动春耕生产,加快推广防灾减灾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种养能力,提高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四要坚持“强”字固本,为春季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要强化政策支持,强化农机、信息、技术、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电力等供应,努力保持春耕物资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五要坚持“实”字挂帅,着力抓好“三农”工作部署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要把抓落实作为硬任务硬本领硬要求,分解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走进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带着感情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认真安排好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生活。

巩固与发展 篇7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具有五千年农业发展的历史, 曾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中国的重农思想在西周前就已形成,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重农思想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以农为本、一切仰仗于农业的思想意识成为历代封建帝王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农业兴, 基础牢;农村稳, 天下安。毛泽东早年就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认为“言王政之要, 莫先于田里树畜”, 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始终重视农业, 将农业放在首要地位, 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思想。

农业是富民强国之本。“五谷者, 万民之命, 国之重宝”。“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的至理名言, 也正是教导人们要重视农业。解决人的吃饭问题,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北宋范仲淹认为“圣人之德惟在善政, 善政之要, 惟在养民。养民之政, 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 衣食足……则寇盗自息, 祸乱不兴”。只有发展农业,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才是养民之政, 富民强国之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 抓紧抓好。农业丰收, 吃穿不愁, 天下太平, 而农伤则国贫。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扩大农村内需, 就必须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的政策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惠民措施的实施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自古种地纳粮缴税, 天经地义, 现在不但取消了农业税, 还给农民发放各种补贴, 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自然会守住土地, 安心发展农业生产。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领会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尽财力可能, 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根据实际和农民补贴发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甘肃省积极出台了财政强农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政策, 采用“一册明、一折统”的办法, 把对农民的各种补贴通过“一站式”服务方式直接发到农民手中, 就是一项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创新体制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村和谐,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采取因地适宜的引导政策, 不能搞“一刀切”。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从政策、体制、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

解决“农民”问题,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 积极引导和规范消费秩序, 刺激农村消费。要切实维护农民民主权利,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养老等相关方面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繁荣农村文化,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 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新形势巩固发展农机培训阵地 篇8

一、巩固阵地,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随着形势的发展, 尽管现有农机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但必竟还有自己的一个场地, 经过几十年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 还保持了自己的一支师资队伍, 也有一定的办学条件。这些场所和有利条件应该充分进行利用, 开创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机培训新课题。特别在培训适用新机具等方面要有新的培训思路, 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水平上, 并本着一点一滴积累的思想, 不放过非主导项目的其他培训。通过认真和灵活多样的改革创新, 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累成功经验、走向市场、谋求发展。同时, 还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以此用来改造原有的基础设施, 为新一轮发展夯实基础。

二、稳定队伍, 知识更新, 强化教学

稳定师资队伍、重视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农机学校赖以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 稳固专业队伍, 调动积极因素, 不断改善教学工作条件,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其次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要走出校门, 拓宽视野, 带着课题去调查、去研究, 通过一些课题的调查、研究, 增强教师的实践和思维能力。三是强化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后续教育机制, 定期进行必要的业务进修学习, 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 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人才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当今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 我们要有政治远见, 尽早研究对策, 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人才作为学校兴旺发达的大事来抓, 下大决心, 求真务实, 加大工作力度, 与时俱进, 不断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并投身于农机教育事业, 面向社会, 谋求发展。

三、积极努力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经明确了农机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 因此, 要采取多种途径, 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从而解决办学经费, 积极争取把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农机教育培训设施基本建设项目要争取列入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

四、立足农机, 面向社会, 调整办学方式, 拓宽办学领域

农机校的存在主要是为农机化的发展不断输送新的血液, 所以农机校在办学上必须面向农村, 立足农机, 扩大办学领域, 用科学技术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在办学形式上要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干预、坐等办班的消极做法, 实行多种类、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走长短训相结合之路。根据农机无证培训、修理工培训、实用新技术培训班的周期短, 见效快、实用灵活等特点, 广开培训班。这样可以使学校稳步发展, 稳中求活, 又可以培养多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结合实际, 走校乡联训之路。这样做主要是考虑有些乡镇远离学校, 学校可采取送教上门, 由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学员的召集管理, 由学校负责理论培训及考核等办学的程序, 将课堂设在村屯, 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既可以降低无证率, 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发挥培训基地的优势作用,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积极地同劳务部门协作, 按“订单”数量和工种, 组织开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以及相关技能知识引导性培训, 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外出打工意识和技能, 促进劳务输转工作的进程。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备进行社会化的联合办学, 与其他学校联合办一些相关专业或非相关专业、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技能等级或非职业等级的培训学习班。

巩固与发展 篇9

从隆化自然、地理条件说起, 从查阅相关资料及多年生产实践观察。隆化县绝大多数地方是可以栽培杨树的, 且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栽培地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川防杨树、四旁杨树、沟谷杨树和山地杨树。从集约角度看, 除四旁杨树为分散栽培之外, 其余地点杨树均属集约栽培范围。从开发进程看, 到目前为止, 涉足山地杨树开发的还很少, 多数停留在川防位置, 只要引导好, 山地这块宝贵资源必将发挥显著的“三大效益”。现分别加以论述。

1.1 隆化杨树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隆化县杨树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品种及生产方式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表现为:从天然萌生到人工栽培;从实生繁殖到无性繁殖;从多年采用的青杨品种到加拿大杨的推广;从北京杨及同期的三北一号杨的引进与推广到少先队杨的引进与推广;从是杨树苗就栽到追求良种, 经历了从不科学到科学, 从分散的低效率到集约化快节奏高效率的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了年生产300多万株优质苗的生产规模, 且在良种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纵观整个变迁,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栽培越来越科学化, 单位面积产材量越来越高, 材质越来越好, 三大效益综合发挥越来越协调, 这是科技进步的最好体现与展示。

1.2 自然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杨树生长

自然条件主要指土壤与气候条件。仅从土壤条件看, 无论土壤酸碱度、土壤厚度及质地等方面均能通过改良适合杨树生长。从气候条件看, 杨树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水分的需求, 而隆化县尽管近几年降水量在减少, 但从总量看仍有400多mm的投入, 在半干旱地区能有400mm降水基本上是能够满足杨树生长需要的。远了不说, 赤峰降水量比不上隆化, 但那里的杨树生长不错, 隆化山地杨树2007虽然没有成规模的, 但分散在山地生长的杨树并不少, 最典型的是坟墓附近的杨树, 为什么能长且能成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1.3 价格的引导与多年群众生产实践足已证明, 杨树生产是“短、平、快”的项目

一株杨树能卖到800元甚至1000元, 广大群众从中看到了这一经济增长点, 群众乐意干的事情, 从工作引导上看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所谓群众喜欢可以理解为“人心向往”, 有句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具备才能成就事业, 如今群众乐意栽杨树的心愿十分难得。如何加以引导与规范, 如何形成共鸣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与操作中经济管理者的能力问题。可以说:在杨树发展上是人心所向, 大势所趋, 只要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4 隆化县在杨树生产上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许多人看来, 杨树只能在河堤两岸发展, 只能在平地栽植。这些看法自然是对的, 但是很片面, 只要进一步了解杨树生长特性与生产实际观察, 杨树可发展的空间不只是这些, 还有许许多多。比如, 一向被人所不关注的沟谷完全能生长好杨树, 山地更是具有潜力的地方, 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2 严格技术标准

2.1 水分

山地的水分条件不如川防、不如平地, 但山地随着坡向的不同, 条件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阴坡与阳坡, 半阴半阳坡等, 围绕水分这个条件, 笔者认为在避开阳坡的条件下, 即避开南坡、西南坡及西坡的特殊方位, 其它坡向是可供选择的。

2.2 土壤厚度

土层较厚是区别其它地点的显著特点。选择200cm以上的地方发展杨树在隆化山地来说不是件难事。

2.3 土壤质地与肥力

隆化的山地土壤质地以粘土为主, 保水力强, 但是, 对于杨树来说, 又有不利的一面, 杨树属深根性植物, 深根性植物对土壤的通透性是有严格要求的。认识了这一特性,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 特别是采取不间断地进行中耕办法是能够解决土壤通透性的, 如果采取间作一些豆科植物将更有利于杨树生长。

因此选择合适的坡向与深厚的土壤且不间断地以中耕松土为核心的地下管理是能够取得山地杨树栽培成功的。

3 科学引导, 稳步推进

林业生产已经进入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时代。在山地杨树发展上, 需要的是稳扎稳打, 步步推进, 在整个进程中, 质量始终放在首位, 否则, 对整个进程的促进作用也许是相反的, 所以稳步推进是必要的。首先认真抓好示范典型, 认真总结经验,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人们从事山地杨树的规模开发。

4 预防操作中的几个错误倾向

4.1 不按要求整地

山地发展杨树, 植前不整地或不按要求整地是行不通的, 山地虽然多表现为土层较厚, 但通透性差是其共性, 而在通透性差的地方是不利于杨树生长的, 如果不按要求去做, 则会“小老树”的现象现。俗话说得好, 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年, 而对于发展杨树来说, 误的绝非一年, 而是20多年。所以, 坚持标准, 按要求整地是必要的, 在这个环节上不能打任何折扣与变通。

发展山地杨树完全遵从开发者的意愿, 没有具体计划性指标限制, 完全是自愿行为, 所以从出发点上, 一切服从于质量, 服从于长远。

4.2 没有水浇条件而强行栽植的倾向

水浇条件同样做为杨树发展的一项必备条件, 每年必须要能够灌溉不少于3次, 即越冬与化冻各1次, 另1次用做干旱期机动掌握。待栽植第2年, 除了越冬与化冻必灌之外, 在每年春梢旺长之前还要浇灌1次, 以利高生长与叶幕的早期形成。

4.3 不分品种, 有苗就栽的意识落后倾向

尽管杨树生产已经从分散栽植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但是, 不分品种, 有苗就栽的现象依然存在, 所以宣传与引导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4.4 放松中耕管理, 造成“小老树”提前老化倾向

在地下管理上必须抓好以松土中耕为核心的田间管理, 这是区别其它地方栽植杨树的一个显著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板结的土壤通透性问题。最好的田间管理形式就是“间作”, 间作短秆作物, 尤其是豆类最佳。

4.5 克服低投入、轻管理的倾向

山地杨树在起步的前4年需要较多的投入, 如整地费、机泵管带费、人工栽植费, 中耕除草费等, 无论哪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常言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做下去, 才有可能多一份成功的希望。只有在4年内将中心干累计促到2m以上, 根系才有可能突破110cm的警戒线, 才能顺利进入下一步常规管理阶段。

5 推广和发展山地杨树的对策

5.1 广泛宣传加强领导

发展山地杨树栽植, 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措施, 是退耕户致富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宣传国家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精神,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山地杨树栽植的显著经济效益, 达到上、下共识, 齐心协力搞好山地杨树栽植技术的推广工作, 加快退耕后续产业建设。各级领导要把山地杨树栽植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由主要领导专人负责, 抓规划、抓落实、抓典型、抓管理、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5.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山地杨树要在宣传发动基础上,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确定发展重点。据隆化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 首先选择近几年试验成功首选的少先队及赤杨品种。在城镇和旅游沿线及交通便利且立地条件较好的退耕地, 选择具有园林美观特性的银中杨树种以满足城镇居民和游客需要。

5.3 稳定政策多方支援

首先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不变, 对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方向不断完善和提高。要坚持“谁经营谁受益”政策的同时大力推行股份制;把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使群众看了规划有信心, 落实规划有决心, 加强管理心里放心。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 争取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 把发展山地杨树,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林业、水利、农办、金融等部门要搞好部门协调, 加强服务, 资金要倾斜, 政策要宽松, 为山地杨树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5.4 典型带动快速发展

2007年林业局职工车文兴在蓝旗镇大两间房村栽植少先队杨, 面积0.67hm2, 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管理, 效果显著, 成为林业局发展山地杨树的试范点。2008年林业局组织全县林业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了示范点,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2008年县政协主席王振平在郭家屯镇东屯村栽植山地杨树3.33hm2, 县直单位职工霍林坡在张三营镇宝山村栽植山地杨树6.67hm2。这些典型的带动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隆化县山地杨树的快速发展。

5.5 改分散经营为大户承包

这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成规模, 才能便于经营管理。2009年八达营乡白云山村栽植山地杨树13.3hm2, 工程就是由大户苏志刚承包的。按着现有生产力水平, 每户经营0.67hm2基本不用雇佣外人, 只要经营得法, 年纯收入可达2.8~3.5万元, 实现小康是满有把握的。

5.6 多方争取资金

尤其是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做好退耕后续产业工作, 仅靠县级财政支持是难以做到的, 必须想方设法争取国家各方面的支持。

5.7 吸引客商来县投资

本着农户出资源, 客商出投资, 按股分红。走共同开发, 共同致富之路。

综上所述, 隆化县退耕还林山地杨树栽植推广工作, 在退耕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已初见成效, 只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实施, 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 隆化县山地杨树的推广工作将会迅速发展, 有力地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 使退耕户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发挥。

摘要:山地杨树在此特指在土层较厚且具有一定坡度的地方栽培杨树。隆化县现有适宜发展杨树的坡地约在1.3万hm2以上, 尤其是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项目以来, 多数坡地即山地成为退耕地, 对效果好的需继续巩固其成果, 对效果差的可通过集中承包或联营的办法改换树种, 建立山地杨树速生丰产林, 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 下面仅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经济利用山地资源角度积极倡导山地杨树的发展, 供同行讨论。

巩固与发展 篇10

一、两种模式的特点

1.“玉米+三熟莴笋”种植模式

(1) 茬口衔接。春节前后将地按1.67m开厢, 其中0.83m栽两行春莴笋, 另0.83m于3月初栽2行春玉米, 5月1日前后春莴笋收获后, 该行带休闲, 待春玉米7月中下旬收获后, 于8月初净作夏莴笋, 9月中旬收获;9月下旬再净作秋莴笋, 春节前后收获后, 再规范行比, 交换行带继续前面种植模式。

(2) 种植模式集中成片, 规模化生产便于集中销售, 基地种植的莴笋, 由于四季品种搭配适宜, 品质好, 已与商贩搭成了长期销售合约, 基本上解决了农户卖难的问题。

(3) 玉米与莴笋实行粮菜轮作, 既减少了净作蔬菜种植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 又解决了蔬菜种植施肥多造成土壤部分元素富营养化的矛盾, 使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

(4) 由于强调了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 必须测土配方施肥, 增加土壤投入, 特别是要增加有机肥的施用。

(5) 茬口衔接紧凑, 特别是对四季莴笋的育苗期要求严格, 莴笋种植技术含量较高。

(6) 该模式适合于离场镇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推广。

2.“麦//玉//豆//豆//菜”种植模式

(1) 茬口衔接实行“双三○”行比, 一个3尺行带于10月底机播4行小麦, 另一个3尺行带于9月底栽2行莴笋, 3月初收获后于3月上旬栽2行春玉米, 5月底小麦收获后, 于6月上中旬免耕挖窝点播2行夏大豆, 7月中下旬玉米收后, 于8月初播2行秋大豆, 10月份大豆收后再交换行带继续前面种植模式。

(2) 实行“双三○”行比, 玉米栽2行、大豆种2行、小麦机播4行, 充分利用了各作物的边际优势, 互相荫蔽小, 便于各作物都能获得高产。

(3) 粮、豆间套轮作, 即用地与养地作物相结合, 有利于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

(4) 小麦收后, 麦秆放于玉米行间, 玉米收获后, 玉米秸秆放于大豆行间, 既实现了秸秆还田, 又能减少杂草生长, 对于抗旱保湿、降低“三伏”天地表土壤温度等效果也很好。

(5) 小麦收获后免耕挖窝点播大豆, 可以节省大量翻地、收获等人工费用。

(6) 各作物茬口衔接较松, 劳动力不打挤, 适合农村缺少劳动力及劳动力年龄偏大的现实。

(7) 对于交通不便, 劳动力缺乏, 又习惯于种粮的农户, 比较适合推广这种模式。

二、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

1.“玉米+三熟莴笋”种植模式

(1) 春玉米产量:650kg/亩, 产值:650kg×2.4元/kg=1560元。

(2) 春莴笋产量:1 500kg/亩, 产值:1 500kg×2.0元/kg=3 000元。

(3) 夏莴笋产量:2 000kg/亩, 产值:2 000kg×2.6元/kg=5 200元;

(4) 秋莴笋产量:3 000kg/亩, 产值:3 000kg×2.4元/kg=7 200元。

以上合计:亩产粮食6 50kg, 亩产值16 960元。

2.“麦//玉//豆//豆//菜”种植模式

(1) 小麦产量:300kg/亩, 产值:300kg×2.4元/kg=720元。

(2) 玉米产量:680kg/亩, 产值:680kg×2.4元/kg=1632元。

(3) 夏大豆产量:150kg/亩, 产值:150kg×6.0元/kg=900元。

(4) 秋大豆产量:120kg/亩, 产值:120kg×6.0元/kg=720元。

(5) 秋莴笋产量:1 500kg/亩, 产值:1 500kg×2.0元/kg=3 000元。

以上合计:亩产粮食1 250kg, 亩产值6 972元。

三、两种模式的关键种植技术

1.“玉米+三熟莴笋”种植模式

(1) 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1) 品种选择紧凑型、半紧凑型中矮秆品种, 对间作的莴笋荫蔽较小, 有利于莴笋正常生长。 (2) 规范栽植。3月上旬按0.4m的行距在1.67m玉米带上等行栽植4行玉米, 退窝2.67m, 亩植3 000株。 (3) 全育全栽, 栽后复膜, 增温保湿, 增强抗旱力, 促进早熟。 (4) 配方施肥, 重施底肥、攻苞肥。 (5) 注意纹枯病、玉米螟虫的防治。 (6) 成熟后及时收获, 以利下茬莴笋的栽植。

(2) 莴笋种植技术要点 (1) 育苗期的确定。要根据莴笋栽植茬口及苗龄, 倒推育苗时间, 特别是夏季莴笋做到苗、地吻合, 防止苗地出现老苗现象。 (2) 品种选择, 要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生育期长短的耐热或耐寒优质品种。 (3) 栽植时, 按照0.4m×2.67m的规格牵绳定距栽植, 栽后浇足定根水, 同时在保证莴笋栽植密度的情况下, 莴笋与玉米之间的距离尽量保持在35cm以上, 防止玉米欺莴笋, 以利莴笋正常生长。 (4) 施肥一般采取底肥一道清, 看苗补施追肥的原则, 以有机肥为主, 以含K2SO4型复合肥为主。 (5) 田间管理上以抗旱保湿为主, 病虫防治采取绿色防控措施, 农业综合防治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以防蚜虫、霜霉病、灰霉病为主。 (6) 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收获销售。

2.“麦//玉//豆//豆//菜”种植模式

(1) 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 品种选择抗倒、抗病、高产良种, 如川麦104等。 (2) 规范播种, 实施“三六”工程机械播种, 1m麦带播4行小麦。 (3) 配方施肥, 底追一道清。 (4) 注意防治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 (5) 小麦收获后麦秆平铺于玉米行间, 以防止杂草生长, 保持土壤湿度。

(2) 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同上) 。

(3) 夏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1) 品种要选择适应本地的耐荫抗倒的中晚熟品种, 如南豆12、地方推广良种等。 (2) 适时播种。过早播种, 大豆与玉米共生期长, 大豆苗容易长成细长高脚苗造成倒伏, 以6月上中旬抢墒播种为宜。 (3) 规范播种, 在1m麦带上免耕挖窝点播2行大豆, 退窝20cm, 每窝播2~3粒, 每窝定2苗。

(4) 田间管理 (1) 前期防除杂草。 (2) 出苗后防治食叶害虫, 中后期防豆荚螟。 (3)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也可以施大豆专用肥20kg/亩, 不宜施肥过多, 否则造成徒长。 (4) 玉米收获后根据大豆苗长势每亩可以施用5kg尿素, 以促进豆苗生长。 (5) 成熟后于晴天及时收获

4. 秋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1) 品种要选择适应本地生长的生育期较短的高产良种。

(2) 玉米收获后及时倒秆、整地, 抢墒早播秋大豆。

(3) 适当密植。1m玉米带播2行大豆, 退窝17cm, 每窝播4~5粒, 每窝定4苗, 亩植1.6万株。

(4) 底肥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增施大豆专用肥10kg左右/亩。

(5) 田间管理上, 前期防除杂草、食叶害虫, 后期防豆荚螟。

(6) 成熟后抢晴天及时收获。

5.

秋莴笋栽培技术要点 (同上)

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巩固与发展 篇11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向生产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农业机械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面对新形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农机监理机构应当重新设定工作思路,本着“以人为本、为农服务、帮民解闲、

1.农机监理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农机监理工作作为农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农机监理应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积极作用。

1.3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意找农机监理人员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能够发展生产,加快致富步伐。

1.4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法制意识淡薄,为得到较高的收益,大部分机手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各级政府对农机监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机监理的投入不够,致使监理装备差,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奏;农机监理机构不健全,监理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固定、不专职;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属双层领导,工作内容较多,既要服从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还要从事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间接地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3.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安全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 现阶段,农机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吉林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农机监理机构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在农机手相对集中的厂矿企业、集市及乡(镇),采取多种措施对机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农机安全教育,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农机安全监理与相关部门有着密切联系,农机监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大自我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法规与条例,使政府加强对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视,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积极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促进相互理解和支持,为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巩固与发展 篇12

第一, 不同制度的国家政权参与组织公有制经济, 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公有制的理论的真理性。

政府不仅具有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 政府还有组织实体经济的职能, 已经为不同制度的国家实践所证明。

西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都已参与组织公有经济。在社会主义以前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 政府往往只有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在前苏联、中国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以后, 政府组织实体经济的职能充分表现出来。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 有一种观点叫“政府不要干预企业”, 同时, 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的做法也遭到批评甚至指责。可是从世界范围看, 对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进行指责是错误的, 因为20世纪初首先由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直接组织实体经济的做法, 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也被西方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逐渐效仿。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国家组织经济的做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等国的国有经济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近半的比例。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英、法等国采取了将公有制经济私有化的措施, 但都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国有经济。就国家层面来说, 美国政府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唯一不参与组织经济的政府, 因此, 美国的市场经济是相对最自由的市场经济。

中国政府更应当坚持参与组织公有经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组织公有制经济, 根本在于国家组织实体经济这种手段更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因而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中国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 所以, 中国的政府更应该积极地参与组织实体经济。我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向西方市场经济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也形成了一种只学习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践的倾向。我国在改革以后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 保证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样是完全必要的。这里所说的“公有制经济”, 不是要回归到过去纯而又纯的那种公有制经济, 而是指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公有独资企业、公有控股企业等新型的公有制经济。我国公有独资企业、公有控股企业等新型公有制经济的实践, 既纠正了过去“左”的做法又坚持了公有制、政府参与对经济的组织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 因而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公有独资企业、公有控股企业等新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与推动。公有制经济就是由政府直接组织的经济!国家政权不参与直接组织经济, 就不可能有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 也就不会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我国政府就要坚持参与直接组织公有经济。只有国家政权直接参与组织公有经济, 才能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提供根本的物质基础。也只有这样,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不同制度的国家政权参与组织公有经济, 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政府参与组织公有制经济之所以能够从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 是由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性所致, 也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理论并没有过时。不难发现, 每当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 马克思主义就会受到世界的更加重视。例如近几年, 马克思被西方评为20世纪的百年世界伟人之首和1000-2000年的千年世界伟人之首, 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西方一些国家 (例如德国、日本) 的印发量不断攀上新高度, 西方一些国家有一支稳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专家队伍, 西方一些高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颇受欢迎, 西方一些国家的青年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政党, 等等。反观当前的我国, 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 有的认为以往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有的以“发展”的名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弃于一旁。凡此种种, 是不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认识上的这些种种错误必须要纠正。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理论, 原则上没有错, 错是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采取了超越于时代条件的“左”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做法。这种做法的本质, 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的时代条件相结合, 而不能由此否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府组织实体经济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首先获得了组织经济的职能,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我们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因而, 我们首先就应当比西方更重视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为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组织公有制经济探索出正确的道路。

第二, 要对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总结, 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我们需要学习美国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力, 而不应学习美国的生产方式。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但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实践证明美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所以, 要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 但不能以当前美国政府与企业关系为模式设计中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当然也就更不能以此否定中国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的实践。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组织经济, 优点是使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缺点是政府缺少驾驭风险的能力。美国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力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目前没有哪个国家能望其项背。这也是我国最应当向美国学习的方面。但是, 美国各大企业 (集团) 相互之间通过各自的高科技生产力展开竞争, 必然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美国政府却根本没有有效手段调控这种不平衡, 所以, 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就最容易首先从美国发生。2008年从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看到, 美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已经相当欠缺。面对当前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受到了普遍的赞扬。之所以能够如此, 关键的一点, 是中国政府首先能够对自己组织的经济实体迅速地采取对策, 并以此带动整个社会, 使危机的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反观美国, 对于政权出资拯救银行的危机从而会否形成国家对银行控股时, 还要讨论该做法是否符合资本主义制度。这次危机发生后, 由于有了中国政府行为的对比, 美国政府的行为就相形见绌。所以, 我们千万不能学习美国的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模式, 千万不能认为美国政府不参与组织经济因而我国政府也不要参与组织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如何直接组织公有经济, 这是一项全新的实践。科学地总结不同制度国家的政府在组织公有制经济过程中的成效和经验, 尤其是科学地总结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公有制经济实践的成效和经验, 深刻分析以往社会主义实践中种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提供现实的理论支撑,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当代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目前, 围绕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 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一是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理论。

它是相对于私有制企业的产权理论而言。私有制企业的产权理论首先产生于西方并且已相当完善。但在东西方不同制度的国家都已有很大发展或一定发展的公有 (国有) 制企业的产权理论却是一片空白。研究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理论, 对于我国改革过程中有观点认为公有制企业只有变为个人所有才能明确产权而显得更加急迫。只有变为个人所有的产权理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的产权理论, 它不适合解决公有制企业的产权问题。即使英、法等西方具有国有经济的国家, 也没有用这种产权理论解决其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没有公有制的产权理论, 政府组织经济就显得理不直气不壮。研究公有经济的产权理论是一个新事物。现在还没有公有经济的产权理论, 不等于就不可能形成公有经济的产权理论, 只要人们有意识地去研究, 就会产生这种理论, 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参照私有制为基础的产权理论, 研究如何建立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理论, 为政府理直气壮地组织公有 (国有) 经济, 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二是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理论。

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本不应该成为问题, 但在我国改革以后出现的一些歪曲、否定公有制经济的观点, 使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发展公有制经济成了问题。虽然改革以来的公有制经济也在发展, 但它主要是政治决策的产物。理论应当把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为重点问题进行研究。我们要研究政府与公有独资公司、公有控股公司之间的关系, 要肯定政府对这类公司强有力的组织经济的职能。我们也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和农村等基层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要通过研究政府对公有独资企业和公有控股企业的组织与管理, 要通过研究基层的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新发展,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各种公有制经济也能够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对新形势下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为澄清人们头脑中对于公有制的各种模糊的、错误的观念, 为人们坚定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信念, 为政府更好地组织公有制经济, 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三是公有制企业的改革理论。

如何按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公有制企业, 需要不断研究。这里主要谈垄断问题。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为了建立自由竞争的机制, 而垄断与自由竞争总是相伴而生的。我国公有制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与资产的集中是相联系的, 而资产的集中与垄断也是密不可分的。于是, 垄断问题很自然地被人们经常地提起。如何看垄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国际化, 我国的经济要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竞争, 同样, 也要在国际范围内研究我国的垄断问题。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中, 我国要培育大型、特大型企业 (集团) 。只有这样, 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才更具有竞争力。我国钢铁行业铁矿石进口的实践已经证明, 企业小而分散时, 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一般地, 在相同或相近领域, 我国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在同一个层次 (水平) 上, 它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也同样如此。要大力发展大企业, 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的合法利益。为了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而牺牲大企业, 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不利于中国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 也不符合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利益。解决国内这方面的矛盾, 不是用反垄断法来解决, 而是需要用其它的办法来解决。要通过对垄断问题的研究, 为国家培育大型、特大型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 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第三, 我国党和政府需要从政治的高度理直气壮地主张发展公有制经济。

对于公有制经济, 政府如果不参与组织, 就不可能“巩固和发展”!任何经济活动都不单纯是经济行为, 其背后都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动机,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这样, 发展公有制经济更是这样。因此, 对于政府参与组织公有制经济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上去认识, 我们更要从政治上去认识。为了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落到实处, 我们党和政府有必要在下列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 明确主张政府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

公有制经济是由政府组织的经济。明确主张政府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首先是政治上的决断。实行市场经济以后, 公有制企业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了公司制改革, 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完全是一个新事物, 人们一时搞不清楚政府究竟应当如何应对公有经济的发展, 所以, 主张政府不要干预企业行为的呼声一度高涨, 更有以明确企业产权将公有制变为私有制。改革中诞生的公有独资企业和公有控股企业的实践证明, 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是完全能够相溶合的, 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也完全能取得很好的效益。并且, 在公有独资企业、公有控股企业的背后, 仍然是政府在起主导作用。现在, 我们的政府应当勇敢地直面直接参与组织经济这个事实。况且, 西方许多主要工业国家也有针对性地组织公有经济。因此, 我国政府应当明确肯定自己具有组织公有经济的职能。

第二, 加大宣传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力度。

全社会都在关注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发展状况。政府需要有组织地、及时地向社会通报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信息, 包括现状、成就、经验、问题、发展思路等等。现实中, 一些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信息主要通过社会媒体报道出来, 而这样的报道往往成为企业的一个负担。例如媒体报道某国有企业年盈利是多少、某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工资有多少, 等等。对于报道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希望引起注意并加以改正, 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有些事, 例如公有制企业的效益问题, 社会媒体报道出来的目的, 是给予表扬呢还是一种批评的暗示?不得而知。每当出现这些报道, 公有企业的领导要出面澄清、说明。这种情况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通报公有制企业的信息, 应当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之一。对此, 我们可以首先从宣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开始。当然, 例如江苏的华西村、蒋巷村及河南的南街村、北徐村等, 也经常作为典型被宣传, 但它往往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典型给予宣传, 而不是作为公有制的典型给予宣传。现在, 我们要将这些村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典型加以宣传。这些村被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典型加以宣传和被作为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典型加以宣传, 其宣传的社会导向、社会意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

第三, 为研究公有制经济提供必要的理论阵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 要发挥全国人民的智慧进行研究, 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理论阵地。目前很少有刊物登载研究公有制经济成果的现状必须改变。由于我国的各种舆论阵地都受政府掌控, 由于公有制经济更是应当由政府组织的经济, 因此, 政府须对理论阵地为研究公有制经济问题发挥必要的导向作用, 应当要求报刊、网络等为研究公有制经济的成果提供一定的阵地, 例如可以设想:专业性经济研究刊物应开辟研究公有制经济的专栏, 综合性理论刊物每期或每年都要有一定量的研究公有制经济的成果, 等等。

第四, 组织公有制经济的专题研究。

由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必须由政府组织经济, 所以, 研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问题, 也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并加以推动。它可分三个层面: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层要象对待农村工作那样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问题;二是要组织团队把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问题做为战略课题进行研究;三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问题。通过提出研究任务, 选择研究课题, 整合研究力量, 以实践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在研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问题上, 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改革以来, 由于研究公有制问题被有些人批为“左”, 使一些人对这个问题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政府要通过示范作用及课题的设置、组织、研究的导向作用, 把社会上有志于研究公有制经济的智力资源汇聚起来, 使研究公有制经济成为理论研究中的主旋律。

第五, 仔细规划政府组织经济的职责。

政府要通过制度设计, 科学地规划组织经济的职能。要借鉴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所产生的问题和错误, 贯彻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在明确肯定政府具有组织公有经济职能前提下,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 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要以既有的公有独资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为基础, 对其除了继续做好管理、引导工作之外, 还要在“组织”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公有资产管理渠道的作用, 不仅要把公有资产管理好、经营好, 使公有资产保值增值, 还要使公有经济在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要总结改革以来国家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经营与管理的成功经验, 并形成理论和政策, 为进一步展开政府组织经济的实践指路。要总结改革以来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并形成理论和政策, 为乡、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引航。要通过开放、透明的制度设计, 使政府既能够积极参与组织公有经济, 又能够同时避免甚至杜绝政府官员利用职权主观干预企业行为乃至腐败的现象发生。

这里要强调提出, 政府应当对不同所有制经济采取有差别的政策措施。有一种观点认为:非公企业要与公有企业一样对待;外资企业要与国内企业一样对待。例如针对外资提出“国民待遇”问题。这样的观点能够鼓动一些人, 也能够迷惑一些人。在现实中, 对于任何事物, 都可以用“物以类聚”来表示。不同所有制企业都属于“经济”这个大类, 因此它们肯定会有共同的经济发展规律, 因而它们也会取得政府制定的共同的政策、规章等。在“经济”这个大类之下, 它们又因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而分为不同的小类, 因此它们肯定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律, 因而它们也必然会取得政府制定的有差别的政策、规章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可能采取完全相同的政策措施, 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也不可能采取完全相同的政策措施。我国过去有一段时期, 非公有制经济与国际资本在一些方面就拥有比公有经济更优惠的政策措施。一定时期, 公有制经济要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让路是必要的, 但从总体上来说, 从长期的发展来说, 公有制经济应当比非公有制经济拥有更多有利的政策措施, 例如,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不能以损害公有制经济为目的。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总之, 组织公有经济, 既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职能, 又是政府的一种政治行为, 政府要主动担责, 政府要不怕被问责, 政府更要不怕被指责。

政府组织经济, 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的实践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理论界, 应当率先承担起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重任;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政府应当自觉承担组织经济的重任。要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示范, 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1分别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上一篇:单招教育下一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