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雹增雨

2024-07-07

防雹增雨(共3篇)

防雹增雨 篇1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是有效增加降水缓解旱情, 防御冰雹减轻雹灾的重要科技措施。

我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四年的高炮增雨作业 (1977、1979、1981、1982年) , 1999年再次开始, 间隔十几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学科不断发展, 技术装备不断更新, 使防雹增雨作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0世纪60-70年代, 大多由气象人员观云测天指挥作业, 现已发展为采用施放探空仪、卫星云图、雷达、微波辐射计和闪电定位仪等多种手段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了多项物理判据, 从而提高了作业的科学性, 减少了盲目性。为进一步提高作业的科学性、客观性, 目前都着力于作业系统的建设, 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监测系统, 包括卫星、雷达、遥感、探空、地面观测等各种气象装备采集时实信息。二是通信系统, 利用先进的有线、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实时的信息以快速传输到作业指挥中心。三是决策系统, 把快速传来的实时信息进行深加工, 并结合各种常规资料, 包括老预报员的经验等进行分析判定, 以此得出较为准确的预报及与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科学研究证明,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果在防雹作业保护区可减少受灾面积50%~80%;在增雨作业的炮点及其附近和下风方向可增加降雨20%~40%,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项技术不断提高完善, 为此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龙镇农场从1999年开展增雨防雹作业以来, 投入逐年陆续提高, 由两门高炮增至7门, 火箭发射器增至2个, 基本覆盖场区。高炮及弹量消耗作业等情况见表1。

增雨、防雹自1999年再次作业至今, 按管理及作业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以前属于认识学习探索阶段, 此阶段炮手很不稳定, 没有经验, 管理不统一, 各自为政, 调配协调差, 职工群众认识不高。2004年后是完善提高阶段, 此阶段炮手和指挥员相对稳定, 领导及职工群众认识明显提高, 由以前一遇作业时领导怀疑、职工群众说“瞎打, 有雨都打跑了”到“还得相信科学, 打炮后雨确实下大了, 打的好, 这几年雹灾也轻了”, 遇干旱或似冰雹云时, 职工群众自发与指挥中心联系“旱了还不打炮呀或来冰雹云了快打吧”。各炮点作业逐步正规化做到了统一指挥, 指挥员随时与指挥中心联系, 了解云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发展强度等, 指挥中心充分运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信息及时与上级部门联络, 及时下达作业命令及射击诸元和用弹量。

资料显示1994年后冰雹及干旱灾害几率明显增加, 见龙镇农场不同阶段冰雹及干旱灾害发生率表即表2。

由表2中看出, 近十几年来气候异常, 冰雹、干旱灾害多发, 出现几率比十几年前明显偏高。近十几年前冰雹发生几率为0.22;之后为0.529, 升高0.309。干旱发生几率之前0.361;之后为0.764, 升高0.403。全场粮豆平均亩产比前些年平均提高近300斤。虽然灾害发生率高了, 但是由于科技投入的增加, 抵御或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人工增雨防雹就起到了主要作用之一, 近年来连续丰产丰收就是证明, 防雹增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就高炮作业而言它需要气象、民航空军及作业队伍的通力合作, 才能圆满地完成这项工作。做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首先是资金保障, 要早到位。把握天气至关重要, 准确预报强对流天气, 把住天气关, 适时开展防雹增雨作业, 提高作业的科学性, 减少盲目性。

在防雹增雨工作中的几点现实体会:

(1) 在冰雹灾害多发期或干旱期间, 一定要坚持昼夜守班, 一旦有天气征兆, 要密切注视云系变化, 及早通知各炮点, 做好各项准备, 特别是防雹, 一刻也不能放松, 突出一个“早”字, 才能不失时机地作业。

(2) 冰雹云的类型还需进一步总结, 在指挥作业时, 应密切注意云的结构变化, 了解天气形势背景,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设备及卫星云图、雷达的作用, 看清认准冰雹云。

(3) 卫星云图、雷达回波, 对于现场指挥人员来讲都是间接的, 还必须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射击的时机和射击的部位至关重要。

(4) 有天气系统侵入时, 在本地是否能发展为冰雹云, 必须要认真分析天气形势图, 本地区上游是何气流, 有没有明显的辐合区, 各层温度分布情况, 清晨气层的稳定性程度, 有否指示性云出现等, 尽可能减少空准备次数。

(5) 严格按射界图作业, 每名炮手必须提高认识。

(6) 各炮长及炮手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总结, 随时了解局地云系变化。不失时机地发炮和控制用弹量。

(7) 各别炮点通讯不畅通, 炮长有“关机”或“无法接通”现象, 有贻误战机的隐患, 特别是夜间更为突出, 应手机和固定电话并用。

(8) 多数炮点都以拆迁, 为炮手提供待命休息场所及提高炮手待遇, 稳定炮手队伍势在必行, 炮手积极性不高, 很难做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频繁更换炮手, 对开展此项工作很不利。

防雹增雨 篇2

为确保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安全无事故,达到作业效果好,安全系数高,实现不砸一亩地,不出一件事,为夺取农业大丰收做出贡献。严格遵守国务院《人工增雨防雹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实施细则》及《地面作业技术规范》,使人工增雨防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特签定此责任状。

一、安全责任目标:确保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全年安全无事故。

二、安全管理目标:

1、领导重视,狠抓安全工作。建立安全组织;制订安全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层层落实到人;签订安全责任状;加强安全检查和监督;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人。

2、严格执行空域申报和管理的规定,未经请示或请示未批准,绝对不允许作业,设专人空域值班,严禁漏岗。

3、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高炮。作业点设置要经过审批;不准设流动作业点;作业前要进行安全检查;作业时要避开人口密集区和重要设施,37MM火炮仰角不得低于45度。

4、加强高炮维修保养检测和管理。组织高炮检查员对火炮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保证火炮的检修质量,不能走过场;带病火炮不能参加作业,作业后必须进行擦拭保养;作业中火炮出现故障要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处理。不经分局人工增雨防雹办公室同意一律不得随意调动火炮,更不得对外租借。

5、加强炮弹的运输储存使用的管理,炮弹必须经分局降雨办统一购置,对哑炮、失效弹、不合格的炮弹、2米高以上掉下的炮弹要按规定进行处理;增雨防雹期间炮弹必须指定专人保管,不得放在寝室内;非防雹期间炮弹必须入公安机关枪支弹药库保管。

6、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安全教育要有记录,做好防盗防火工作。

7、每门火炮必须配1-2名懂高炮维修技术的炮手;加强对炮手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炮手的操作技术;坚持炮手持证上岗,不经培训或无证炮手不得上炮操作。

8、所有炮手必须参加人身保险。

二、奖罚与实施:

此项奖罚列入农场当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范围,一并执行。以上考核工作,由农场安全办负责组织实施。

本责任状一式二份,农场、签状人各一份。

农场领导:

签状单位:

防雹增雨 篇3

原州区是固原市农业大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但是近年来气象灾害种类繁多,自然灾害频发。当代农业仍然是最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抗灾能力尤为薄弱,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提高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现根据原州区近年来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今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对策,以期促进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原州区基层防雹增雨工作发展概况

防雹增雨是一项将现代科技与人工相结合达到影响天气的科技手段,多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影部门的高度重视。原州区现有基层防雹增雨作业炮点12个,全部为20世纪80年代建设,房屋为砖木结构,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区、市人影部门多次责令整改,相继停止了部分作业点,造成了原州区防雹增雨作业盲区增多,高炮防雹覆盖面减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该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2009年原州区农牧局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修建恢复了5个作业点,其余7个点至今无力恢复。

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宁南山区,林草植被稀少,环境恶劣,十年九旱。夏季当地常有冰雹发生,重雹可使作物绝产。解放前,当地农民多以村为单位,设置炮点,用土炮驱震雹云。土炮效力小,最大震动高度约500 m,且常造成人身伤亡。1961年,固原县农业局始设防雹办公室,统一组织消雹。1964年,改进土炮,震动高度增至1 000 m。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设防雹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多年长期观察、研究、总结的雹云发生和流动规律,在雹云经常可能来路设置炮点,统一指挥消雹。1975年,自治区气象局首批配备“三七”高炮5门,取代土炮。1985年,县人民政府专设防雹工作站,为常设机构,进一步加强消雹工作领导。1990年,全县设有炮点17处,配备“三七”高炮17门,有经过训练的炮手68人。2003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开展了宁夏新一代火箭防雹增雨作业体系建设,在原州区布设4套火箭增雨作业系统。其中固定式3套,移动式1套,配备增雨车1辆,组成原州区防雹增雨网。2004年,全区设有炮点15处(大湾、什字、蒿店3个炮点被划入泾源县),配备“三七”高炮15门和火箭发射架4部,高炮、火箭作业人员60名。原州区防雹工作站有工作人员10名。

针对原州区十年九旱的特点,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基层防雹增雨作业点建设是一项惠民的基础性工程。

2 原州区基层防雹增雨作业人员现状

原州区现有基层防雹作业点12个,作业人员24名,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所雇佣,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下的有7人,50~60岁的有12人,61~70岁的有4人,70岁以上的有1人(红庄炮点)。其中大多数是退伍军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身体素质差,其中,45~50岁的人员占40%,年龄在55岁以上的超过60%。防雹增雨工作属高危险行业,对炮手的身体素质要求很强。很多炮手年老体弱,腿脚不灵便,行动迟缓不利于防雹作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养老保险没有保障,存在后顾之忧,导致作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中有敷衍了事的现象存在。长此以往,对防雹工作势必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工资偏低,且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难以吸收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素质较好的年轻人,整个防雹队伍存在年龄老化严重的问题,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影工作中新任务的基本要求。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由于原州区防雹站前身为固原县消雹办公室,属原固原县农业局内设机构,由于当时下辖炮点13个,分别为南郊炮点、开城炮点、程儿山炮点、张易炮点、红庄炮点、彭堡炮点、黄铎堡炮点、官厅炮点、寨科炮点、炭山炮点、河川炮点、中河炮点、杨郎炮点,从人员、经费等方面对防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行业原因。原州区防雹站正式成立于1986年1月,从本行业来说,成立历史悠久,且属于高危险行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招工难度大。从作业人员的培训、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都花费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旦作业人员被雇佣,就不容易进行必要的更换,一旦更换作业人员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三是防雹经费不足。近年来,原州区财政经费困难,每年核拨给该单位的防雹增雨经费只有10万元左右,按照上级人影部门的要求,每个作业点的作业人员至少为4人,2006年,原州区防雹站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将炮点作业人员由原来的4人减少到2人,工资待遇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40元增加到260元,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又可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2007年,防雹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再次将作业人员工资从原来的2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但由于历史原因,防雹人员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作业人员新老更替没有衔接,导致目前的情况发生。而纵观固原市周边各县防雹作业人员工资都在500元以上,尤其是邻县彭阳县作业人员工资参照最低收入标准都在1 000元以上,而且全部购买了养老保险,让炮点作业人员能稳定正常工作,留得下,守得住;四是由于长期用工原因。根据《劳动法》规定,原州区防雹站从养老保险等保险上要给予作业人员适当经济补偿,才能保证现有人员退出该行业。根据存在的具体情况,防雹站多次上报关于解决原州区基层防雹作业人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等报告。

4 对策

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原州区炮点作业人员待遇问题和后顾之忧,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清退年龄偏大的作业人员。空缺人员由乡镇推荐,防雹站决定,按照每个点4人,确定合适的人选。二是增加作业人员工资,使其和现行劳动部门规定的工资水平相适应,由上级政府部门统一解决。三是由于防雹站作业人员为人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人影部门的规定,由政府出资办理作业人员的人身意外事故伤害保险和养老保险,这样既可保证他们作业中的人身安全,又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签定年度用工合同,从年龄、制度等方面进行规定,以保证作业队伍的常态化。五是建立健全人影作业队伍管理长效机制,规定年满55岁者必须退出该行业,保持防雹队伍新老更替的正常化运转。这样既保证了防雹队伍的稳定,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原州区作业人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可得到基本解决。

摘要:防雹增雨是一项将现代科技与人工相结合达到影响天气的科技手段, 是增加空中云水资源、防灾减灾, 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为民办实事的一项公益性事业, 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原州区防雹增雨作业人员现状,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防雹增雨,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参考文献

[1]李连起, 李会群.人工防雹增雨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西气象, 1999 (4) :46-48.

[2]顾巧玲.原州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305.

[3]李非忠.防雹增雨显神威农业发展有保障[N].中国气象报, 2006-10-14 (003) .

上一篇:煎煮效果下一篇:企业制胜关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