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

2024-05-14

北漂(精选7篇)

北漂 篇1

一、80后“北漂”员工的特点及问题

“北漂”一般指那些在北京工作、生活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 通常以青年为主体, 他们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变化, “北漂”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 “80后”正处于事业的成长期, 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军, 并日渐占据企业内部员工的大多数, 关注对80后“北漂”员工的管理问题, 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1.80后“北漂”员工特点。 (1) 高学历。80后“北漂”员工的学历平均水平较前几代人高, 工作岗位胜任力强, 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并且富有创造性, 因此进入高级劳动力市场的机会相对较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 (2) 经济收入趋于中层化。这一部分群体的经济能力随着其工作能力的增强和工作经验的丰富将逐年得到提升, 他们作为一个新型的知识群体和经济群体, 在为自身所处的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 离职率高。高离职率是“80后”职场活动较明显的特征, “北漂一族”也不例外, 一旦现有工作不能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他们便会意识到这对他们个人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没有太大吸引力, 就很容易产生跳槽的意念。

北京地区对“80后”青年的离职调查表明, 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现有工作“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29.2%) , 第二位的是“单位效益不好” (21.5%) , 其他依次是“对工作不感兴趣” (18.1%) 、“单位管理不科学” (17.6%) 和“单位激励机制不合理” (13.5%) 。

2.80后“北漂”员工存在的问题。 (1) 对企业归属感不强。在独在异乡的状态下, 80后“北漂”员工不仅在空间状态下是漂泊的, 而且其心理状态也是漂泊的。这种漂泊状态体现在他们与同事的交往、企业参与方面, 这不仅会降低80后“北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还会使得企业缺乏生机和凝聚力。 (2) 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80后“北漂”员工在工作和成长中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断完善, 在就业过程中也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 这也与他们在北京生存与发展的奋斗目标相关,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精英、能够适应和发展下去, 因此在个人能力和发展机会方面重视度很高。 (3) 员工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 在北京漂泊打拼的现状决定了80后“北漂”员工处在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环境中;另一方面, 现代企业的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使其对自己的归属产生疑惑。因此, 许多80后“北漂”员工往往不再把所在的企业当作“家”, 难以固守传统职业道德, 出现离职现象, 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二、人性化管理思想对80后“北漂”员工管理的启示

1. 理解80后“北漂”员工, 根据其需求制定激励机制。

对于员工而言, 物质激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工作热情以及能力的发挥。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不能仅仅把他们视为“经济人”, 只满足其生存的物质需要, 还要在管理中贯穿尊重、信任、沟通、关心、赞美等情感激励手段, 尊重他们的人格, 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而在企业营造出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环境与氛围。 (1) 根据80后“北漂”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薪酬设计。企业具有适当的薪酬、福利分配结构, 才能够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 同时要注意保证薪酬的公平性, 因为80后员工特别在意薪酬的比较。为了能使合理的薪酬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 企业应该做好一些配套措施的建设。 (2) 用关心换忠心, 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对今天的企业来说, 员工是否对公司满意是他们最操心的事情之一。有意思的是, 如此关注员工感受的公司也许根本不必担心员工会流失的问题。因为对这样的公司来说, 成为“最佳雇主”是一种持久的追求, 已经融入企业的经营模式当中, 而不是今天抓一抓、明天放一放的一时之策。通常在这些企业里, 员工的忠诚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企业可以通过使用成就激励等精神激励方式,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反馈机制, 对员工达成的业绩要加以及时肯定, 适度表扬, 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意识。

2. 建设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能够将员工的思想、行为调整到为企业利益服务的方向上来。一旦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就能真正将心留在企业。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沟通方式,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经常倾听员工的心声, 了解员工的需求, 体谅员工的生活难处, 要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 就要对员工的工作、生活进行全方位的体贴。惟有如此, 企业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 满足员工的需求, 做到以人为本。

3. 建立留才保障体系, 减少人才流失现象。

在现今企业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引才容易留才难”, 从根本上说, 要想真正留住人才, 必须先留其心, 培育人才的归属感。为了让员工具备归属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要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让人才处在“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这样一种状态;第二, 建立企业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 增强人才的主人公意识;第三, 提高员工福利, 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根据企业已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状况, 为这些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以减少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红.浅议“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人性化管理.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6)

[2]孙秀文.“80后”员工的特点及管理策略.中外企业家, 2010 (3)

[3]郭星华, 邢朝国.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中州学刊, 2009 (11)

[4]张鹏.80后员工的特点与管理措施探讨,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北漂 篇2

一、咱们先探讨探讨工作和收入吧。大学生毕业,包括研究生,刚毕业找份月薪5000(实际到手)的工作算不算好工作?我觉得应该算。至少我知道的985,211工程大学的学生刚毕业在北京头两年也就是这个数左右。那么,我告诉你,5000刚够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的基本生活。算笔账:房租1500(合租一个单元的一个房间,四环外,10-15平米,如果想降低租金,ok,5环外到6环),房租外分摊煤气水电费200,交通费200,吃饭1000(一天30,基本算是最低了吧),日用品支出(牙膏、香皂、洗发水、内裤、袜子、卫生巾等)均到每月算200,自己改善伙食+应酬吃饭每月500(这就算两顿饭,现在随便两人下次馆子也得200。你在北京没个朋友同学吗?人家请你,你不得回请?外地同学朋友来北京玩,找你你不去?),电话费100,宽带费100。每年可能的其他开销平均到月500不多吧?(换手机、笔记本电脑、买鞋、衣服、假期回家来回的火车票飞机票、人情世故婚丧嫁娶随礼、给家里买点特产)。这已经4300了。还剩几百机动。所以月光很正常。

有人该说了,北京的好工作有的是。赚个万八千的很正常,低于5000的很少。我很客观的告诉你,那都是听说,道听途说。你一个毕业生,不管本科生研究生,过来赚个我看看。5000到手的工资,基本就是税前7000,单位还要给你缴纳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或六险二金。你想想你刚毕业能给单位做什么正事,凭什么给你高薪?

接着给你分析分析北京的工作结构。北京好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上,比其他城市确实要多和好一些。

第一类,就是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绝对的光鲜,好工作。外交部、铁道部、农业部,不错吧?如果你有朋友在这些地方,问问吧。科员基本月收入到手现金都在5000以内,处长8000以内,司长1万以内,待遇很好每年能多发点购物卡、水果啥的,好的部委能分保障性住房,3000到5000一平方,但怎么需要个5年以上。部委的工资都是国家规定的,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工资,还砸破头呢。因为这样的工作是铁饭碗,社会地位高,体面,稳定。要考公务员,甚至还需要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拼爹”。

第二类,中央企业(含二级子公司驻京单位),所谓的石油石化能源电力金融等,普通员工主流年薪基本在8万到20万之间,很少有再高的。(金融投资类要高很多,30万50万都有,但入门门槛也很高,专业性极强)待遇也不错。

没人能说这样的工作还不好吧?你知道这工作好,是人就知道,大伙都知道。也是砸破头,没关系基本别想。没关系的就是特有实力的或者有点运气成分的。再有就是这样单位招的打杂的,但工资和待遇也就差远了,打杂的一般还都要北京本地有户口的。

第三类,央企下属的三级以下企业或合资企业,其他北京地方国有企业。这个很复杂,不了解。有的薪金待遇比央企还好,有的就差一些,要看企业自身情况。

第四类,科研院所、大学等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是需要高学历的,最低硕士。如果你不是师出名门名校,学历只是本科,那基本也就没戏了。工资待遇类似国家部委,有高有低。但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高级工程师有项目的,收入颇丰。一年百八十万的也是有的。

以上是户口基本都能解决的。当年解决不了,过几年也有希望解决。但以上单位每年招人都不会太多,因为业务基本稳定。

第五类,外资企业。这类也很复杂,好的外企很多,IBM、google、马士基啥的,工资确实挺好2,30万很正常,就怕您不是那人才,清华、北大海归回来的都得层层面试。你要觉得你能把他们搞定,可以来试试。烂的也不少,一个月3,5千,用人还用的贼狠,经常加班。比如所谓的“四大”,听着工资挺高,天天干活儿如山,夜夜加班,性价比太低。你20岁时,老板30岁;你30岁时,老板和你同岁;你40岁时,老板比你小10岁。不管你怎么奋,老板都是30多的老外。

第六类,私营企业。少数很好,多数剥削为主。但也是北京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一块。少数的包括着名的大连万达(总部在北京),soho中国,中关村的大IT企业华为,中兴,sina,sohu,baidu等,比国企还正规,待遇也很好;但多数都是聚居在各大型写字楼的小公司,干什么的都有。月薪3000-5000,没有五险一金。私企的特点是,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从老板口袋掏出去的,所以你拿的每分钱都会有你的付出。除了工资,很难再想其他的待遇。年终多给你一个月工资已经算老板开恩了。

第七类,自己创业当老板。有个好项目可能你就发了。但多数还是淹没在茫茫商海之中了。

那北京那么多有钱人哪来的啊?我告诉你,有钱人都不是靠这样正规工作

打工的。正规工作打工的基本没有啥有钱人。北京的有钱人不是私营企业的大老板暴发户,就是政商,官商,红二代,外企中国区总裁,影视明星,作家,画家,收藏家....。跟你有个毛关系?你自己觉得有多大几率成为有钱人?如果你认为有钱人的定义是在北京买两套房,那我告诉你你太可悲了。如果你成不了有钱人,就只能过普通人的日子。

这还是对有学历的人来说。那些没学历在北京饭店里打工的姑娘小伙们,请问你们图啥?一个月1500-2000的收入,真能让你看到光明和希望吗?可能一万个能有三两个混出来的,那剩下那9000多人找谁说理去?

二、说说吃饭吧。说实话,在北京混口饭吃还是挺简单的。北京的吃真的不算贵。当然你不能天天去北平会、顺峰、厉家菜等宰人的大饭店。平常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吃肉吃菜还是挺经济的,北京是首都,国家首先要保北京的市场供应,所以物价一直都比较稳定。不像很多刚来北京的外地人说北京的东西真贵,你天天到超市买小包装的蔬菜,肉类能不贵吗?住的时间长了,你肯定能在家附近发现很多便宜的菜市场。

北京的美食聚集度在全国应该排个第一。全国甚至全世界你听到过的风味基本都能吃到。光是全国各地开设的驻京办的饭店就够你吃一阵的,特色餐馆非常之多,价位比一般大城市略贵,不天天吃,还是可以接受的。

三、说到住房就沉重了。在提到房价之前,我首先要问你“你有资格买房吗?”如果你没有北京户口,也拿不出来在北京连续五年缴税的证明,那你没资格买房了。不管你家境多么殷实,有钱也没法买。

再说说房价,北京的房价可以让绝大多数人绝望,尤其是在对比了一套100平方的普通住房和自己的年收入之后,就会立刻产生痛不欲生的感觉。北京五环内的二手房价格基本在2万5到3万之间,新房普遍都是3万大几,4万。一百平二手房意味着250-300万,新房意味着将近400万。年薪20万,也要15到20年不吃不喝白干。大学毕业22到60退休,一共才38年工龄。那么如果你年薪不到20万,甚至10万,那意味着你一辈子就是为这套房。(当然不能这么算,有的人赚钱是几何式上升的,但多数人还是线性增长的。)再说,你能不吃不喝不养孩子吗。

那么请问,你来北京干什么?就为了买套房吗?

四、说到教育就更沉重了。有人说,北京教育有啥沉重的?那么多好学校,北京人考大学分那么低,多轻松啊。那我只能恕你外地人不知情无罪了。教育是个笼统的概念,不只是大学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教育。你在北京安家立户,就要娶妻生子。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贤妻,肯在你无房无地之时就嫁给你,并为你生儿育女,那你是幸运的。但接下来的子女教育,你可能就是不幸的了。

儿女在北京受教育的前提是你的儿女有北京户口。请问有吗?儿女有户口的前提是你或你的配偶有北京户口。请问有吗?如果你和你的爱人进入的是私营企业和小型外资企业的话,又不是北京户籍政策的照顾对象,那多数情况,户口是拿不到的了。这就意味着你的儿女不能在北京接受教育,或不能无偿的在北京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就有三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把孩子送回原籍上学;另一条就是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再一条就是花大价钱托人进普通中小学借读,费用也不比贵族国际学校低多少。送回原籍,万万不妥,让乡里乡亲的怎么看?贵族学校一年动辄15到20万的学费不是一般人交的起的。借读托人就是一笔,还有每年2,3万的借读费。何去何从?我不知道。(我家亲戚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夫妻都是大型私企高管,家庭年薪百万,但没有北京户口,孩子应该是去私立学校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可能如此。)

有北京户口,你就别以为没事了。一个幼儿园就要你命!没听说新闻吗?2号早晨9点xx重点幼儿园开始报名,1号夜里11点,幼儿园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头来排队,就怕报名满员。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事。北京很多幼儿园都出现了这样的胜景。排上队报上名,事又来了,孩子要面试。看看孩子智商怎么样,不合格的不录取。更有甚者,学前班不是在我们幼儿园上的坚决不予录取。还有孩子面试要父母简历的,看看父母是什么学历、工作。好,即使全过了,事又来了。请交钱吧,赞助费、园区建设费、师资队伍建设费3万。每月还得交2000多。进去了,事又来了。幼儿园3点半下课,请家长来接孩子吧。家长都是上班族,谁能3点半接孩子?不接?好,上兴趣班吧。一天一节,3点半到5点半,一节50,一周五天250,一个月1000。过节过年,家长都得给老师塞红包,不然你孩子拉屎,不一定有老师给你孩子擦屁股;你孩子吃饭慢,就得挨饿。你说公立幼儿园不行,那去私立吧。一个月5000起步。

小学,初中,高中,以此类推,没有不抢的。没有少花钱的。有的学校,家里有钱学习好的孩子都不一定能进,没关系肯定进不去。因为这班里孩子有的爷爷是中央办公厅的,爸爸是军委办公厅的,大爷是北京市教委的,妈是区教育局的。你说有你事吗?

五、说到医疗了,更牛逼了。北京大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那是全国之最。哪个学科都有顶尖的老中医老西医。你说我工作正规,有医保,怕什么?呵呵,这事和医保真就一点关系都没有。北京的医疗资源之紧张,也是全国第一。全国的病患都到北京求医问药,能好的了吗?

协和医院的一个专家号,不论哪个科室的,你按照医院门诊的开门时间去挂号,100%没号。门口的黄牛党票贩子大声叫卖着各个科室的专家号。医院卖一个专家号7块到15块。到黄牛那少了要300,多了得500。就这还抢呢,你拿钱还不一定就能拿上当天的号。早晨5点医院门口就排起长队。

如果得了大病,废了,没人基本等于等死。住院排队,做手术更要排队。等轮到你手术了,基本人都凉了。301医院是中央军委首长的特护医院,你觉得专家治病轮的上你吗?

有次,我头疼,到着名的中日友好医院看病。中日友好医院,不用多言,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在这病逝的。还没进医院大门,挂号的时候我脑袋都大了,各色人等各色口音跟打架似的,再加上挂号大夫的冷言冷语,没病的都得气出病来。看病时候更牛了,拿了号,没专家的,都挂完了,普通号排了半个小时,大夫告你照ct吧。照ct半个小时,再排半个小时队,让大夫看看ct片子,拿药,走人。排了2小时队,大夫一共说了4,5句话。我算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领导人都死这儿了。

六、轮到交通了,那是绝对绝对绝逼了。北京是名副其实的“首堵”,不错。但想体验“首堵”的感觉,我还得问你一句,你有资格吗?买车现在已经不是钱的事了。两年前,你有钱没钱,买个QQ,夏利,3万5万的,不是个事。现在你手里握着百八十万等着买奔驰宝马,那也只能碰碰运气了。这个月的买车摇号概率已经降到了2.5%。也就是100个人里有两个半人能摇上号。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又不能提供连续五年在北京纳税的证明,你连参与摇号都没资格。有这个资格,你就得烧高香拜菩萨,保佑你成为那两个半人。

当你有了户口或者纳税证明,准备好了钱,烧高香摇到了号,买了车。还得有停车位。一个车位最少15到20万。租车位一年4000到6000块钱。临时停车三环以内,第一个小时10块,第二个小时15。上班如果单位没有停车位,你上一天班就为了停一天的车。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当这一切都ok了。那准备起步,体会首堵风采吧。从早晨7点到9点,五环以内基本不会让你有持续1分钟以上开到50km/h的机会。起步停车,起步停车...。下班更别提了,17公里的路,我最夸张一次开了2小时20分钟。我的车是自动挡的,下车后,我右腿都瘸了。手动挡的基本就瘫痪了。

那些没钱买车,没户口没资格摇号的该在旁边偷笑了。“让你们有钱,让你们得瑟,让你们买车!还是我们坐地铁、公交的省心吧?”别笑。你们还不如开车的呢。开车的再堵,也是在自己的小车里,风吹日晒、雨打风吹跟我都

没多大关系,最多就是烦点、腿累点。

再看看坐地铁的吧。天天早晨地铁5号线,从始发站出去三站以后,人就都不是走上地铁的了。都是被后面人挤上车,或者被工作人员推上车的。地铁车门一关,你后背就贴在门上了。夏天不管空调怎么开,你在地铁上也是一身臭汗,还得忍受旁边人的狐臭,汗臭。小偷儿是别想下手了,连手都抬不起来。女士更得小心了,故意和无意的性骚扰是难免的了。哪个男士手碰了你的胸部和屁股,他很可能不是故意的,就是故意的你也没法说啥,他肯定说是挤的。但不管怎么遭罪,只要能挤得上车,时间还是能保证的。

公交就三不沾了。晚了一趟车就晚了半小时。和地铁一样遭罪,时间还没法保证,该堵车堵车,刮蹭了全车人都得下车,不管三伏三九。如果上下班来回坐公交的话,每天至少怎么得2,3个小时在路上晃。那每天除了工作,在工作和回家的路上,还剩下什么时间了?

唉,就说到这吧。以上所言全是个人真实的感受。我感觉在北京生活的人多数都并不幸福,或者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至少不如在其他大城市生活幸福。那人都不幸福了,怎么还不离开北京呢?

北漂人生,如风行走 篇3

这是都市爱情片《像风一样行走》的主题曲。

因为这部电影我走进了他们的圈子,聆听了一个有关理想、爱情、岁月和感恩的故事。

iTalk 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像风一样行走》,是什么触动,你们的心弦?

李之柔 剧本《像风一样行走》获得过夏衍文学奖,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人人知道我爱你》。我总觉得,让人人都知道的爱不一定是真爱,或许是在做秀。真爱也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许像春风化雨,生机勃勃,总之一定不是造作的。后来,编剧改作《像风一样行走》,我觉得很好。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无住无休,这阵风过去了,那阵风又来了,如同人生,人生不会永久,永久的是生生不息的感恩之心,是爱心。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这样理解的,一切“有”才是“法”,是当下的一个存在。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其实都是像风一样行走,你的生命难道不会消失吗?不知道一切都会过去吗?但是,依然会努力,要春风拂人,要勇猛精进。

臧溪川 这个剧本很接地气,在很多情节上和现实相似。剧中说的“北漂一族”,论个体是“微风”,论群体是“飓风”,其实已经不仅局限于“北漂”,人生不管“漂”在哪里,状态怎样,只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奋斗,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递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诠释出“风”的追求、抉择,以及坚持,走向精神的国度。

王涵 我是北京人,但身边的朋友都有剧本人物的影子。我在加拿大上大学时,那种漂泊孤单没有根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就像后来剧本的名字——《像风一样行走》,今天不知道明天发生的事情,当时身边很多人都说要移民,我说我不要,我要回家。《像风一样行走》仿佛在宁静中突然审视到惊人的能量而产生不安,这是对现在生活的恐瞑,但是,我们依旧能够把握自己,在“敬畏”之余,“感恩”、“拼搏”也油然而生。

黄一飞 虽然现在很多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娱乐工具,但是艺术还是应该生发己心,这部电影有一个扎实的故事,值得年轻人好好想一想的意义,冥冥之中,我一直觉得注定我要演一辈子的戏。没戏演的时候,就像夏天没有风,浑身不自在,有戏了就舒服。虽然我以前和很多明星合作过,可是我还是期待能和更多的新人合作,老艺人是秋风,新人是春风,每个人都有长处,怀着感恩的心,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王萌 编剧、导演、演员……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传递着内心的声音。艺术的价值不单纯复制生活,也不单纯是娱乐大众,要像吹绿杨柳,催生百花的春风才好,这是我们公司给观众和读者传达的理念。这部电影的结局很完美,剧中人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归属,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却从岔路分手,留下遗憾。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人和事物,感恩生活所给予的一切,如风一般随遇而安,便会获得内心的宁静。

iTalk 这是一部年轻人励志电影,有理想、有现实,还有不羁的岁月,它也唤醒属于你们自己的那个年轻时代?

李之柔《妙法莲华经》讲:“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我们说自己像风一样,大多说的是匆忙,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不知道自己行走到哪里,缺失风一样的自在。自在不仅仅是说身心无拘无束、不受羁绊、自由放逸,更多的应当是一种人生觉悟,这种觉悟不会与生俱来,需要朋友的关爱、岁月的磨砺。我是河北人,如今能够融入北京这个文化中心,要感谢很多人,他们像风一样经过,有的温暖了我的心,有的坚强了我的意志,如今我们这个团队拍摄完成这部电影,同时也带给我一种人生的思索,谢谢。

臧溪川 我是江苏盐城人,对北漂这个群体并不陌生。我很幸运,先后和赵本山老师、张艺谋导演合作好多年,关系很好。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为人做事方式,尤其是专业上的事。做事之前要先做人。现在我有理由说自己成熟了,这是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付出了代价,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王涵 如导演臧溪川所说,北漂的意义已不在地域,而在于那种“漂”的状态。当年我坚持选择回国,就是找寻一种归属感。我母亲说,你们这代年轻人在城市里的生活和感情就像是碰碰车一样,今天这样碰一下,不行,就尝试新的碰碰车再碰一下,也不行。所以,我们不要别把生活和感情当碰碰车,碰到一起就是缘分,我们珍惜身边的人,而不是期待下一次新的碰撞。

黄一飞 我从影三十余年,拍摄了四百多部作品,虽然我已年过50岁,却依然乐此不疲的接戏、拍戏,我喜欢一个东西就会一直追求下去。在拍戏这么多年里,我始终在找一个出口,寻找自己工作与生活的最佳模式,并不断营造着安放生命的处所,让我有机会回到年轻的时代,回到纯真的年代。放下执着,活得像风一样自在。

王萌 我是“北漂一族”,拍过很多戏,尝试过许多不同的角色,不过仍旧感觉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生活。我喜欢旅行,每次旅途中都能让我感悟很多不一样的人生意义。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驾车出游,哪怕是近郊一次短途的旅行,我也觉得这是一次彻底的释放。我认为,只有奔跑在路上,让灵魂获得自由,才能真正的“与风同行”。

iTalk 戏中的角色性格与自身有相同点吗?

刘陆 我的性格大部分和角色很贴近。唯一不同的就是对男人的态度,我是很豪爽的性格。真爱上一个人,也做不到像戏中表现的那样痴情和包容,明知道人家不爱,还是很执著的等待!当然,我也不会去恨,感恩应当是全社会的一种时尚。

王庆庆 现实中的我其实是个大咧咧的人,没动那么多脑子,比较活泼开朗,和戏里面的差别还是蛮大的。我经常就是像个小女生惹人疼爱,也会关爱别人,包括那些花花草草、小猫小狗,我想这是女人的天性吧?

李肖宁 演员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会存留一些自身的影子,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我就开始了不折不扣的北漂生涯。拍了几部戏之后就在北京给自己找了一个窝,算是个运气很不错的北漂,这要感谢许多老师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王煜峰 我演电影中的彭凯,与我个性反差很大,我平时话不是特别多,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爱好。所以会鄙视片中自己饰演的投机角色,当然,这也是—种挑战,感谢投资方和导演给我这个机会。

iTalk 这部片子对你们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

刘陆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北漂,还是爱情,精神状态上我们都太执著了。执著于事业。执著于挣钱,执着能留下些什么。实际上,多么大的风能留下自己的痕迹呢?再大都不能!只不过是一场风过去,区别在于是一场惬意的微风,还是一场狂风。作为演员,因为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借以全面审视真实的自己,使自己更有担当,更能承受生活

王庆庆 爱情是不是也像风,我们无论多么留恋,都会离开?人生不永久,爱情会不会永久?能相逢相爱不容易,要珍惜这个存在。可能有一天,阴错阳差,真的就不在一起了。尽管生活是复杂的,但是我们依旧要不断前行,简单地力争让自己“尽力而为”,让自己的心态一直处于“感恩”的状态,这就是我想说的。

李肖宁 我记得参加一个活动,很多明星到场。记者们都争先恐后的去追逐那些当红的明星,而一些老艺人却无人问津。那时候我想,“变”才是永恒。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浮华,我们的生活和大多数人没什么不同,但是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会让我们的生活别有一番风味。即使漂荡于各个城市,我们也要脚踏实地的走下去。

王煜峰 人类很奇怪,喜欢追逐永恒。其实,如果把当下的事情当成永恒去做,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些事情其实要跳出来看,每一代都有一些特别励志的故事,每一代也有每一代特别的爱情。变,或者不变;有,或者没有,结果其实都是完满,这样生活才会更开心。

宋庄北漂画家最后的乌托邦 篇4

从圆明园到宋庄

在李放看来, 艺术家们的迁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他告诉记者, 这种由艺术家们自发聚集形成艺术村的形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他们因为一个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 开始了北漂的艺术追逐。

“我的老师曾经和我谈过这一段, 准确地说是从1990年开始。”他的老师就是从圆明园艺术村走出来, 凭着《傻笑人》系列作品蜚声国内国际画坛的岳敏君。

当时的先锋艺术刚刚兴起, 一些像岳敏君、方力钧、杨少斌等如今声名显赫的艺术家, 那时候还是刚刚踏上寻梦之途的小愤青。他们把寻梦的起点设在了圆明园的福缘门村和圆明园村, 来自大江南北的300多位年轻人, 就在租住的农家院里畅谈艺术、净化理想, 生活自由而平淡。

但是, 好景不长, 1993年, 一起普通的治安事件打破了这里一贯的平淡。后来, 这件事情被定义为“文化事件”。1995年, 圆明园艺术村被取缔, 当年10月26日, 最后一位画家离开圆明园。

“当时的‘文化事件’只是一个噱头,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圆明园变地闹腾了。”李放肯定地说。

之后, 艺术家们便分布到了北京各个偏远的郊区。“按照当时的人数来看, 还是在宋庄落脚的多一点, 当时去其他区县的艺术家, 后来又陆续聚集到了宋庄。”在李放进入宋庄时, 这里已经聚集了大概1000多名艺术家。在入住宋庄之前, 他在草场地艺术区。现在, 因为政府用地规划工程的实施, 那里已是一片废墟。

不被承认的艺术区

事实上, 除了草场地, 围绕着宋庄的008、创意正阳、环铁等等在圈内被认为是“亚圣地”的艺术区, 都被拆除一空了。这些都源于2009年启动实施的“朝阳区26.2平方公里农村地区的土地储备计划”, 这个计划的拆除改造, 几乎涉及了北京80%以上的艺术区。

与未被拆除的798、宋庄这些政府设立的创意产业艺术区相比, 它们被拆除, 只是因为这些艺术区是艺术家自发的松散机构, 是不被承认的, 与当年的圆明园如出一辙。

李放告诉记者, 按照官方说法, 他们“是在农业用地上建设的艺术区, 都属于违章建筑”。所以, 之前与农户签订的租赁协议都不受法律保护。很多艺术家有这样的观念, 总想建了工作室, 最起码能用个四五年, 但是, 往往在两年, 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遭遇了拆迁, 最后, 连剩余的租金都拿不到, 而建工作室所花的费用更是分文补偿都没有。

艺术圈里画苍蝇最有名的杨三放, 从10公里外的工作区来到了哲亚艺术创作室, 在他们谈话中说起了关于宋庄小堡村的租房变化。

1995年左右, 有画家来到小堡村租房子, 问当地农民:

“有房子吗?”

“有, 别问了, 很贵的。”

“多少钱?”

“70块钱一个院子。”

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据杨三放透露, 现在小堡村西街176号, 装修好的四合院, 一年租金要10万元。他去年在白庙村买的新院子, 花了8万元。但是后来发现, 不允许他在院子里盖房子。因此, 杨三放开始学习土地政策, 而花在追求艺术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很多。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 他很少拿起画笔了。因为, 吃住问题是生存的首要问题。他说, 受经济危机后时代的影响, 有的艺术家选择了离开宋庄, 当然也有新来宋庄发展的。

最后, 他用其代表作《苍蝇》来解释。人就像个苍蝇, 很容易被拍死, 其命运是相当渺小。另外自己要勤快地觅食, 有时在佳肴上, 有时在污垢上。作为人或者艺术家, 到底该如何发展, 诚然就是个无头苍蝇。

杨三放对艺术的追求是从未停止过的。为了画好苍蝇, 他曾对着狗屎拍苍蝇。有的同行戏称他“是生物学家而不是艺术家”。而现在, 他没有了足够的精力投入艺术中, 因为他要为生计和住所而挖苦心思。有一天, 他也可能逃离宋庄。

宋庄并非最好选择

“其实宋庄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相对比较合适。”在记者问道为什么选择在宋庄落脚时, 李放坦言。

在艺术家们的心目中, 他们的栖息地并不仅限于能够有便利的衣食住行。有更多的同类、更低廉的租地价格、更高的稳定系数、更适合于艺术创作的环境都是他们需要考虑的。

在失去原有聚集地之后, 艺术家们并没有将798、酒场、一号地这些艺术区作为首选目标, 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城市印记太浓重, 没有了艺术区应有的创作环境。”而宋庄因为地处远郊, 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更为自由。“在我们的心里, 高楼大厦是永远取代不了满墙涂鸦的。”

而且, 据统计, 如今, 宋庄登记在册的指标艺术家有近4000人, 这也成为吸引这些适合群居人们的必要条件。再加上相对低廉的房租, 使得艺术家们最终选择宋庄落脚。

然而, 在这些适合落脚的条件背后, 艺术家们心头也有一些隐忧一直挥之不去。

两年前, 宋庄卖房农民马海涛和画家李玉兰的纠纷就一直让李放在心里惦念。尽管最终法院判决马海涛赔偿李玉兰各项损失近28万元, 实际上, 李放依然觉得对于马玉兰来说, 这个判决是不公平的。

他援引了李玉兰在审理结束后对媒体陈述的内容:“如果我还想留在宋庄, 那租用这里的一亩地, 租期30年需要三四十万, 这个数目远远不够。”同时, 他又告诉记者“如果可以选择, 没有人愿意打官司!”

李放担心的是, 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可能频繁地发生。

所以, 他现在所在的工作室, 合同都是一年一签, 甚至里面不做任何装修。

“到时候有什么问题, 随时可以走, 没有值得心疼的东西!”

宋庄从艺术区到产业园区?

在今年北京市“两会”上, 艺术家马路曾递交了《建议北京市解决艺术家工作空间问题, 让北京成为全国艺术创作的中心》的提案。其中有叙述:希望北京市政府提供廉租艺术工作室, 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够获得政策和法律的保护, 让不那么财大气粗的、没那么商业化的艺术家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 不再被赶来赶去。也就是说, 艺术家们在渴求政府出面, 以期不让艺术家们流失。

但是, 在创造艺术与创造经济之间, 政府注重的往往是实体。换言之, 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 经济要重于艺术。

2008年, 国家就下达过支持文化创意园区、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文件。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要在文化产业方面引进市场机制。

按照李放的理解, 这就像工厂生产东西推向市场一样, 如果宋庄艺术家不尽快与市场接轨的话, 在以后的某一天, 它将被“宋庄产业园区”淘汰。

“果真如此, 我倒是希望宋庄能够一直保持现在的状态, 哪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毕竟, 这已经成为我们在北京艺术创作最后的乌托邦了!”

“北漂故事”征文启事 篇5

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有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万,其中租房人数占比约37%,为802万左右。啥概念?差不多相当于瑞士举国租住在北京(2015统计数据:瑞士人口809万左右),这个数量庞大的在京租房者就属于北漂一族。

多少年来,一茬茬的北漂们怀揣梦想,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北京追梦,他们绝大多数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承受着拥挤的交通、高昂的房租和物价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的.夹缝中努力寻求发展机会,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斗拚搏,在挥洒热血与汗水的同时书写着色彩各异、精彩纷呈的不平凡人生,他们为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首都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热血,他们是当代中国一代奋斗者和开拓者的缩影。

为真实记录当代北漂者的生命足迹,为当代追梦者和奋斗者留下色彩各异的人生缩影,《北京文学》从第1期起发起“北漂故事”征文,将每期开辟专栏,择优发表应征的优秀征文,稿酬从优。热忱欢迎广大北漂者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北漂故事投寄给我们!

【征文要求】

每篇征文篇幅以字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3000字。

【征文地址】

电子信箱:bjwxjcyd@vip.sina.com,邮件主题格式:北漂故事 题目

我的北漂日子 篇6

我尽力挪到前面,发现天是铁青色的,像是晚上,雨像鞭子抽在地上,溅起好高的水花。我冷得牙齿直打战,索性把夹克衫的拉链直拉到领。周围的人虽然同样一脸忧戚,他们毕竟有一个温暖的家在远处等待着。我呢,漂泊异乡,心灵几乎没有栖息的余地。积水漫上了大街,公共汽车已经停开,我约算了一下到小栗家的距离,约莫三站路。为了早点和他商量那件事,我恨不得冒雨冲出去,但预想一下浑身湿透、头发耷拉的落汤鸡,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这是我最脆弱的时刻,居然觉得自己的追求有点滑稽,我真希望能拿到一张回程车票,在母校,毕竟有一张可以朦胧入梦、疗治创伤的床,我一遇挫折对它格外眷恋。

老天有眼,雨停了,我蹚着人行道上一洼洼积水,头脑一片空白。终于走到小栗家门前,房间里黑着,我的心悬到半空中,敲了敲门,果然没人。看看手表,才三点多钟,小栗一般傍晚才回来。

我沿街踱着,以图打发时间。腿已经抬不起来了,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又马不停蹄地奔波一天,处于心力交瘁的状态。真想找个台阶坐下来,那感觉肯定非常好,可路面上都是水渍。看到交叉路口有家电影院,我灵机一动,不问什么片子就买了一张票。可能白天的缘故,剧场里散坐着二十几个观众,大多是一对一对的情侣。银幕上是一部描写西部歌手的国产片,我只管找了个最靠边的座位,蜷缩下来。什么都忘记了,什么都与我无关了,等到睁开眼睛的时候,剧情接近尾声。在电影院里睡一觉,既便宜又解乏,流浪也有如此聪明的方法。真好!

我再次敲响小栗家门的时候,心情晴朗了许多.正如此刻的天气。小栗开门,他并不惊讶,只是微笑一下。就着昏黄的吊灯,我们聊了起来。这是单元房里的一间,旁边住着另外一家,厨房、洗手间合用。小栗平常一个人待在这儿,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看看书、写点东西。

我看快到吃晚饭时间了,就邀小栗出去找家酒馆坐一坐。哪怕是在请哥们帮忙时,我也是很讲究礼仪的,它能证明一个人办事的圆滑程度。两瓶啤酒下去,我注视着小栗的眼睛,平静地说起这次求职的情况。小栗默默地听着。等到我们起身结账时,他一声不响地摸出一套钥匙放在桌上:“拿着,就在我这儿住吧。”虽然朋友之间无需太多感激,我还是无言地拍拍他的臂膀。他明白我的意思。

第二天,我拿着小栗签名的一封信交给了单位,上面写着我几年之内可以住在他处,请单位不用为我的住房问题操心。单位也很诚恳地告诉我,只要我能做好克服几年困难的准备,如果有条件他们也会尽力为我着想的。其实我对这一切都能理解,我来北京是为了生存,根本没有资格苛刻于生活。正因为有这种想法,我相信自己是不至于白来的。我目前缺乏的仅仅是一个可供驻扎下来、逐步发展自己的位置。

我曾经把这一段故事和一位女孩讲过。她只下了一句评语:“如果一个男人为做某件事情而什么都不要了,实在是太可怕了。”她是小栗的女友。由于我后来住在小栗那里,三个人相处得很友好。我想,有可能是我对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所抱的态度,使他们有所感动吧,他们各方面都很关心我,友情是我来北京工作后的一大安慰。我会永远记住帮过我的朋友们,哪怕是在我虚弱时握一下我的手,都能支撑着我走很远的路。

在生活如意的时候,我会想起那半年五味杂陈的日子,虽然涉世未深,却深深地为之骄傲。那青春的每一下心跳我都记得,它是多么真实而值得怀念啊。

曾经是北漂 篇7

1989年的夏天,我提携着简陋的行囊出现在人海茫茫的北京火车站。为了投奔北京,我几乎来不及作更多的准备,只带着几本世界文学名著和一颗心就上路了。我暗暗鼓励自己:远离湘西的青年沈从文也是这样下火车的,沈从文甚至没休息一下就去拜访鸦声如雨的大前门。只听见命运打了个响指,我手持毕业分配派遣证在黑山派出所办理了登记手续,成为一名本地户口的外来移民。我没去大前门,在恍若隔世的老胡同群落里转悠着:据说写《大堰河》的艾青,就居住在东城的某一座四合院里。我相信我会遇见艾青的。

我在北京,几乎每隔一年就要更换一座睡觉的屋顶。因而我的梦也像一册拆散的线装书,缺乏温情脉脉的连贯性。锻炼期间,邻近的麦子店街道借调我去搞人口普查,我便在那一片破旧的四合院群落里租了一小间防震棚改建的农民房。那是带家具出租的房間,而所谓的家具不过是一张老式八仙桌、藤椅和一架行军床。即使很久以后我艰难地赢得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成功庆典,也会对寄宿北京的最初几个冬天记忆犹新:那间六平方米的窝棚没有暖气设备,我作为南方人又不擅长生煤炉,便完全依靠血肉之躯以及硕果仅存的青春激情来抗衡无孔不入、地冻三尺的严寒。我一下班便蜷缩在有两层棉被的行军床上,悬挂在脑袋上的吊灯散发出有限的温暖,我呵着气暖暖手指,去翻动横陈在脚前的厚重书页。我有好几个合订本的文稿都是在那架行军床上写下的,我把它假设成马背吟诗的乐趣。当这些洋溢着生命本质光辉的文字陆续出现在各省市报刊的一隅,远方的读者,不可能了解它们在一灯如豆下诞生的过程。

我又不断地在物质势力的驱逐中搬家。甚至还曾在本单位的书库里搭床寄宿了春夏秋冬几百个夜晚。由于这种生活的流动性,我尽量避免添置任何可能在搬迁中造成负担的个人用品——书籍与换洗衣服除外。我对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奢求:拥有笔、纸以及旺盛的创作激情,是我幸福的唯一前提。我偏爱这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框架,四海为家。我有一篇曾经被转载与传抄的散文,就叫做《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我说灵魂需要一双合脚的鞋子,它随时愿意以浮名与虚利作为交换。人的一生,不就是寻找一双与自身的审美与价值观念最为吻合的鞋子吗?哪怕它表现为某种生活方式、思想境界抑或某一瞬间心灵的默契与抚慰。

我认识好多从外省闯荡京城的文化界人士,哪怕他们今天胜券在握,也未敢淡忘或忽视创业期间的艰难。他们都是从一穷二白起步,直面人生的惨痛而背水一战,终于以不计代价的拼搏获得思想的递升,成为精神的富翁。外地人在北京,破釜沉舟之后不敢再寄希望于命运,只能依靠勇气、忍耐、勤奋等人格魅力作为反击外界压力的武器——这恰恰是赢得曙光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要以曾经是雾都孤儿为耻辱,生命中可以省略一个花季——只要能把果实累累的秋天圆满地兑现,就不能算遗憾的人生。

【北漂】推荐阅读:

北漂的体会05-26

关于北漂的日记08-22

上一篇:人才公共服务下一篇:市场营销要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