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型(精选6篇)
宝塔型 篇1
1 技术概要
(1)熔断器的上下部电极为绝缘出线(一次橡胶成型)。(2)底部带有密封盖,可防止内部污染。(3)当熔丝熔断时,密封盖被高温气体冲开,熔丝管部分被弹出,以示熔丝已熔断(如图1)。
2 主要创新内容及实施方案
(1)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本体采用全封闭式构造,导电元件、载熔件及熔体均采取内置结构。不会发生传统熔断器由于动静触头、连接端子等带电部位裸露,搭挂异物造成的短路事故;(2)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整体封闭在熔丝筒中,进一步提高了外绝缘爬距,不会发生污秽造成的外绝缘电阻下降事故;(3)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解决熔丝筒在应用内置式、单端喷弧结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开断容量的难题;(4)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上部、下部电极采用花瓣式触头,触头接触良好,每次送上电后都能保证熔管接触电极接紧固不易脱落,电极不易生锈,有效确保长期性能稳定,在运行中不会因遇到外力作用、振动或者大风天气,而自行误动而跌落,不易造成不必要的停电事故发生;(5)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采用全封闭结构及花瓣式电极,不会产生电火花,采用专用的操作手柄,可确保每次操作都能成功;减少操作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操作的成功率。且提高了抵御恶劣天气运行和操作的能力;(6)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具有负荷电流开合功能。即采用狭缝灭弧的方式取代传统灭弧罩外露方式,大幅度提高灭弧可靠性;(7)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底盖添加反光材料和量具。为了方便地面操作,在挂钩孔四周增加了黄色反光材料;量具可以测定熔丝筒的消弧层损耗程度,确定是否需要更换整个熔丝筒(如图2)。
研发与8 mm2导线压接用的导线孔径为4.5 mm专用端子。并对压接端子进行拉伸试验,确认压接端子强度完全符合要求:芯线部分断裂,拉断力为211 kgf,芯线没有发生被抽出的现象。
3 全绝缘(宝塔型)熔断器特点
(1)熔断器本体采用封闭式构造,导电元件和载熔件、熔体均采取内置结构;(2)熔断器整体封闭,提高外绝缘爬距;(3)解决熔丝筒内置、单端喷弧结构下仍具有高开断容量的难题;(4)上部、下部电极均采用全封闭结构及花瓣式电极,其接触良好且不会产生电火花,提高操作的成功率;(5)熔断器能够实现负荷电流开合功能。
4 经济效益明显
以挂网运行在10 k V架空配电线路一次侧的传统跌落式熔断器因自身运行性能不稳定或因搭挂异物造成的短路事故引起的线路跳闸停电事故约为150次/年为例,每次因跳闸事故造成的直接停电损失约为35.76万元,全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为150次/年×35.76万元=5 364(万元)。
而在更换使用全绝缘(宝塔型)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后为其运行线路减少因短路事故引起的线路跳闸停电事故约为80次/年,直接减少全局经济损失约为80次/年×35.76万元=2860.8(万元)。
此外,以挂网运行的传统跌落式熔断器约为5万组为例,如全部更换需资金约为5万组×[(1 200+1 000)×3]=33 000(万元)(注:1 200元为保险器费用,1 000元为作业费(带电作业和停电作业的平均)),由此按照上述节约的费用估算,整个更换工程投资成本回收期也只有4年左右。
参考文献
[1]吴智刚,沈伟伟,胡伟源,等.新型全绝缘喷射式熔断器的研究应用[J].科技资讯,2014(7):133-134.
[2]孙圳,徐园龚,龚晓滨.新型全绝缘熔断器在配电变压器中的应用[J].能源工程,2014(1):35-37.
宝塔型 篇2
提起延安, 人们就想起宝塔山上的宝塔。它是延安的象征, 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山本名嘉岭山, 因为有了这座塔, 又被叫作宝塔山。
进入延安城,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延安宝塔。捷步登上宝塔山, 巍巍宝塔, 高耸入云端, 宝塔周围松柏掩映, 翠柏环绕, 郁郁葱葱, 一片生机。近5000平方米的宝塔平台, 地面被青砖覆盖, 地砖和塔砖遥相呼应, 古色古香, 十分典雅。宝塔古朴雄浑, 八角九层, 高四十四米, 屹立在嘉岭山巅。它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 距今一千二百多年, 登上宝塔, 可鸟瞰延安全景。
走上山, 你会发现一块清代《重修嘉岭书院记》的石碑, 上写着:“延州城东, 古号嘉岭, 带河襟山, 蟪岩崇峨, 塔影亭立, 层峦积翠”, 可见嘉岭山的雄姿自古以来便引起人们的注目。今日宝塔山又有了新的美化, 宝塔两旁修座供人休息的亭子, 飞檐彩绘, 清新典雅中还建起了长廊、饭馆、商店。遍山种植翠柏, 郁郁葱葱。昔日的攀山小道, 已变盘山公路, 车辆可直达山巅。宝塔山已成初具规模的环山公园。
在宝塔山山根的石壁上, 有三个隶书大字“嘉岭山”, 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的墨迹。
北宋康定元年, 西夏王元昊率兵大举进攻延州, 宋军打了败仗, 宋仁宗十分恼火, 把延州知州范雍撤了职。就在这危急时刻, 范仲淹请命御敌, 迎战西夏。他千里迢迢奔赴延州, 首先集中力量组织军民修寨筑城, 发展生产。他把延州一万八千人马分成六路, 各由一名将领率领, 日夜操练, 将一支散漫的军队训练成一支精锐的队伍, 命名康定军, 后来西夏军队多次来犯, 都吃了败仗。
范公在延州还创办嘉岭书院, 凿河井, 开柳湖, 兴土木, 整顿市容。顿时延州商贾聚至, 百姓安居乐业, 出现了繁荣景象。西夏王只得远远望去喟然长叹:“今小范老子 (范仲淹) , 胸中有数万甲兵, 不比大范老子 (范雍) 可欺也!”再无勇气侵犯。当时民歌中也有一句歌颂他:“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公镇守延州有功, 却激起朝中保守派的忌恨, 宋王听了谗言, 又把他贬职调走。人民念其政绩, 刻碑勒石, 修建范公祠, 将他在宝塔山下凿的井起名范公井, 世代祭奠。
紧急救治倾斜
延安宝塔山上的宝塔始建于唐初, 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提起延安宝塔, 它不仅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更是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延安的名字无论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世界革命史上都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和极高的知名度, 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60后70后都曾经学过诗人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几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更让延安宝塔声名远播。今年以来特别是入秋以来的持续降雨, 不仅使延安部分县区大面积受灾, 也使宝塔的安全受到威胁。这一情况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 有的认为延安宝塔面临滑塌危险, 亟须整治。
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雨水冲刷致使宝塔基础裂缝, 周围小型滑塌不断, 严重威胁着宝塔的安全。据勘测技术人员对宝塔的观测表明宝塔现已向西北方向倾斜300多毫米。
据了解, 宝塔山存在着2个滑坡、2处滑塌和2个危险坡体。造成宝塔山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战争带来的创伤:由于开荒种地, 植被遭到破坏,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人为的破坏:山上原来的窑洞很少, 居民和住户也不多, 只有日本工农学校留下的数十孔窑洞。1977年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后, 城内许多居民搬往宝塔山居住, 他们开山挖窑、建房, 而且愈修愈多, 目前, 有窑洞180多孔, 平房250多间, 瓦房130多间。三是自然雨水的冲刷:由于山崖的黄土在累年积月的风雨侵蚀下风化严重, 粘贴性逐渐减少, 表层不断出现裂痕, 逐年“蛇蜕皮”, 如不采取措施, 任其滑落滑塌, 山形地貌将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为了防止雨水渗入黄土层, 以免对塔基造成威胁, 延安市委、市政府曾经在2003年5月投资50余万元, 对宝塔平台进行硬化处理。硬化分为三层:最上面铺砌一层水泥砖或大青砖, 中间浇注一层10厘米厚的混凝土, 下面是一层10厘米厚的白灰混合土。同时, 山顶修筑了排水沟渠, 将雨水导引下山。周围的村民告诉我们, 宝塔平台原来都是土面, 每年雨季都会造成钻洞或边坡滑塌, 特别是1983年和1994年的大暴雨, 造成平台西侧和西南倒大块塌方, 管理处及时进行了修缮。
治理资金多渠道筹措
据宝塔山管理处人员介绍, 古老的宝塔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是展示延安风采的标志, 延安宝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来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延安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 延安市委、市政府实施“城市带动、开放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 正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延安宝塔山的保护和开发理所当然地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0年“国土资源部已同意将延安市宝塔山滑坡列入2000年度重点地灾害防治示范工作计划。“延安市政府聘请陕西省地勘局, 于2000年4月至7月对宝塔山滑坡进行了各项地质勘查工作, 长安大学和908水文队共同设计制定《延安宝塔山滑坡治理工程》方案, 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宝塔山滑坡防治工程概算投资7000余万元。”
治理方案出台后, 由于投资太大, 单靠地方财政实属力不从心, 难于马上实施。据宝塔山管理处领导介绍, 2001年以来通过四个渠道来解决了资金问题。一是通过计划部门立项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二是向银行申请免息或贴息贷款, 解决部分资金;三是在每年的旅游收入中节约一定资金;四是各新闻媒体报道后,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许多人士和单位要求捐助, 政府同意接受募捐, 并委托宝塔山管理处承办。
宝塔型 篇3
问题一:1#主变高压侧合不上闸
首先, 对1#主变110KV开关投不上的问题进行处理。检查发现, CZX-104跳闸出口继电器插件的插座采用电流型插座, 保护跳闸出口从电流型插座上引线出去, 110KV保护跳闸出口继电器插件中1CJ的1-3的位置正好为短接环的位置。在出口继电器并无受电的情况下, 出口插件一插上插座其1-3位置就导通, 怀疑可能是插座中短接环没有处理好, 更换了位置较远的15-2节点后回路正常。后来35KV侧出现过同样的问题, 通知用户对两台变压器保护中三侧全部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
问题二:两套差动保护一直运行于调试状态
检查发现, 2台主变的差动保护均一直处于调试态, 而且差动保护定值为缺省初始值, 即:Icd=1A, Izd=5A, Kbl=0.5, Kxb=0.01, Kph1=1.00, Kph2=1.00, Kph3=1.00, Isd=5A。而下达定值为:Icd=2.42A, Izd=6.06A, Kbl=0.6, Kxb=0.2, Kph1=1.00, Kph2=1.40, Kph3=1.65, Isd=49A。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变压器故障时差动保护不能可靠动作, 是很危险的。针对此情况, 在现场我们及时对差动保护进行了处理。
问题三:1#变投35KV侧开关时差动保护动作
两台主变的差动保护处理后, 将差动保护投入。1#主变110KV侧开关投上后, 送10KV侧开关, 一切正常;当送35KV侧开关时, 差动保护动作。针对此情况, 我们对差动保护进行试验, 动作特性正常, 保护没有问题。征得用户同意, 在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 110KV分别带35KV侧和10KV侧负载, 对进入差动保护中的电流和相位进行了测量。
(1) 110KV分别带35KV侧负载时, 测量数据如下:
110KV侧:i A1=3.95<12°A, i B1=4.02<254°A, i C1=3.94<134°A;
10KV侧:i A3=2.34<195°A, i B3=2.38<73°A, i C3=2.35<314°A。
两侧相位相反, A相差流为k1x IA1-k3x IA3=3.95-2.34×1.65=0.089, 其它相差流也近似为0, 运行参数正常。
(2) 110KV分别带35KV侧负载时, 测量数据如下:
110KV侧:
i A1=5.11<18°A, i B1=5.14<257°A, i C1=5.14<136°A;
35KV侧:i A2=3.58<198°A, i B2=2.05<45°A, i C2=2.03<340°A。
从数据可看出:A相相位相反, 差流为k1x IA1-k2x IA2=5.21-3.58x1.4=0.09, A相参数正常。35KV侧其它相数据明显不正确, B、C相模值与A相模值相差近似1.73倍, 相位角也不正确。
根据35KV侧所采集的参数对投35KV负荷时差动保护动作原因进行分析:在正常情况下, 35KV侧CT二次差动回路机构箱接线如图2。在图中, 从35KV侧CT二次绕组在机构箱中抽头分别为:ay, by, cy, 三组CT抽头△接, 流到差动保护中的三相电流为:i A=iay-iby, i B=iby-icy, i C=icy-iay。
做向量图如图3, 流到差动保护中和CT抽头中的电流会有如下关系:
其中, |iay|=|iby|=|icy|
从1#主变35KV侧采集的参数, 可看出A电流正确, 那么抽头电流模值可计算出:
因此流到保护中的B相电流和C相电流肯定是CT抽头电流。
做向量图如图4, 在向量图中可看出以下关系:
很明显, cy抽头电流没流入B相, ay抽头电流没流入C相, 对应图5中, by首与cy尾可能断开, cy首与ay尾可能断开, 也就是说, 回路中肯定有开路现象。然后我们对机构箱进行检查, 接线端子有烧糊的痕迹, C相存在开路, 验证了我们的分析。由于该站采用早期的微机变压器保护, 没有CT断线功能, 故不能判断CT回路开路。外部回路问题处理后, 1#变压器三侧投上, 运行正常。
问题四:1#主变高后备保护CPU插件8个运行灯乱闪
检查发现: (1) 插件中央处理器芯片8098一管脚窝着, 没插到插座里, 接触不好。 (2) 印制板上D6灯处一印制条不通。以上两处缺陷处理后1#主变高后备保护CPU插件运行正常。
问题五:2#主变高后备保护CPU插件D5和D7灯亮, 保护无法进入运行态
检查发现模数芯片AD574与芯片座接触不好, 处理后2#主变高后备保护CPU插件运行正常。
问题六:操作箱中某些开关合上后红绿位置灯都亮
宝塔型 篇4
三峡工程宝塔滑坡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老县城东侧, 是三峡库区体积达上亿立方米的四大特大型滑坡之一, 自上而下由擂鼓台滑坡、向家园—桐子林滑坡、鸡扒子-宝塔滑坡组成 (见图1) [1]。
近年来, 宝塔滑坡后缘相继出现裂缝及房屋开裂倒塌现象, 滑坡变形逐年增加。三峡库区蓄水至175m后, 滑坡稳定性急剧降低, 遇暴雨及库区水位下降时, 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宝塔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共分三期, 以地表沟道与抗滑桩为主的第一期治理工程, 已于2003年6月完成。二期工程, 采用以地下排水工程为主, 抗滑柱支挡为辅的先进滑坡治理技术, 在国内属首次运用 (仅在湖北有过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 国外亦少见成功先例, 设计抗滑桩17根、10口垂直集水井、两条共2095m的水平泄水洞。
宝塔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二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条件恶劣, 尤其是垂直集水井, 井深达75m, 井壁须留设泄水孔并作为长期检查井, 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为确保治理工程优质、高效、顺利开展, 技术人员采用先进施工方案, 护壁工程逐米跟进以防井壁坍塌, 三级高扬程潜水泵应对井壁涌水。目前, 宝塔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二期工程已经顺利完成17根抗滑桩423m, 10口垂直集水并共410m, 水平泄水洞1845m, 主体工程于2009年l月底完成。
2 宝塔滑坡水文气象与工程地质情况
2.1 气象、水文
滑坡区属亚热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高, 降雨量充沛。云阳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93.9mm, 多集中在5月至10月, 占年降雨量的70%以上, 历史上最大日降雨量为102.8mm, 常以大雨或暴雨形式出现, 是重庆地区暴雨中心之一。
2.2 地形、地貌
滑坡区属低山河谷地貌, 滑坡地貌特征明显, 呈“圈椅状”, 两侧略高, 中部自上而下, 坡度由陡变缓, 上部40~30°, 基岩裸露, 植被少, 由砂岩、泥岩互层组成, 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下部20~10°, 大部分为第四系堆积物覆。滑坡区东有大河沟, 由北而南切割滑坡东缘, 西有汤溪河深切, 由北向南, 注入长江, 长江深切坡脚, 总观全区为一面依山, 三面临空的单面山景观。
2.3 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的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上段、蓬莱镇组的泥岩、砂岩;斜坡表层多覆盖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2.4 地质构造
滑坡区为一单斜构造, 岩层总的走向近东西, 倾向南。倾角北陡南缓。区内未发现断层, 裂隙较发育,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5 水文地质特征
滑坡区内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而擂鼓台滑坡、桐子林-向家园滑坡和宝塔-鸡扒子滑坡又形成各自独立的地下排水系统。区内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和赋存状态可以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主要集中于滑面及滑带上。
3 宝塔滑坡群失稳诱发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地勘报告, 宝塔-鸡扒子滑坡体上, 近些年来最明显的变形是:后缘裂缝的产生及其伴生的大量建筑物开裂等。后缘主裂缝连续性好, 延伸长,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较大;在1993年7月的一场暴雨之后, 裂缝全长达1200多米, 缝宽200~300mm, 局部达500mm, 相对垂直位移300~700mm, 在局部地段达1.15m, 形成了宝塔滑坡后缘完整的主环形裂缝。1994年雨季, 该裂缝在宽度上又有所扩大, 在此后的每年雨季被填平的裂缝都会重新出现。在该裂缝产生的同时, 滑体上部地段还出现了多条次级裂缝, 其延伸长度较短。宝塔滑体上部裂缝所经之处, 地面发生开裂、下沉, 引起了临近建筑、田地水塘严重变形和破坏。2003年7月连续降雨后, 滑坡后缘陆续出现裂缝, 8月初至中旬, 由于云阳地区连续出现降雨及短时暴雨, 后缘裂缝加剧发展, 杨家淌等后缘溜滑体上多处民房出现开裂及地表隆起, 原排水沟及新增设排水系统多处被拉裂、推倒破坏。后缘裂缝位置与历年暴雨后出现的裂缝吻合, 较1993年7月出现的后缘贯通裂缝略有发展。以上变形迹象说明宝塔~鸡扒子滑坡目前仍在缓慢蠕动, 岩土体之间摩擦力下降。
根据鸡扒子滑坡的复活机理分析, 地表水下渗致使滑带土饱水后, 其强度急剧降低, 使得硬质岩石与软质岩土间剪切摩擦力下降导致滑坡稳定性下降。不充分排水, 滑体内地下水位迅速升高, 形成异常高的动水压力和静水浮托力, 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充分条件。鸡扒子滑坡后缘加载, 使得下滑力远远大于岩土间静摩擦力, 这也是滑坡复活的重要因素[2]。
综上所述, 在天然状态下, 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长期降雨或暴雨条件下, 滑坡仍在缓慢蠕动, 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一旦排水系统破坏, 滑坡很可能复活。三峡库区蓄水后, 在天然状态下, 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或长期降雨、现有排水系统正常 (未设置地下排水工程) 工作条件下, 宝塔滑坡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设置地下排水工程后, 滑坡基本稳定, 但滑坡稳定系数有些剖面小于1.05, 不满足稳定安全系数的要求, 在现有排水系统失效、后缘溜滑体复活条件下, 鸡扒子与宝塔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可以认为宝塔滑坡是在地表水排水不畅和后缘滑坡蠕变两种主要因素引起的[3]。
4 宝塔滑坡群治理设计
针对引起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主要采用以地表、地下排水为主, 结合支挡工程等措施对宝塔-鸡扒子滑坡进行治理。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 二期工程主要进行地下排水系统和滑坡体后缘溜滑体抗滑桩的施工建设。
4.1 地下排水工程设计
根据稳定性计算分析, 采取地下排水工程后滑坡稳定性大幅提高, 因此考虑地下水对宝塔-鸡扒子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降低地下水位, 减小滑体及滑带土含水量, 最大限度消除地下水渗透压力, 提高滑坡的抗滑稳定性, 在滑坡中部滑带土下设置泄水洞, 并与竖向集水井 (孔) 、水平集水孔构成三维立体式地下水排水系统。其泄水洞共两条, 总长度为2095m, 其中1-2#泄水洞长1450m、3-4#泄水洞长645m;10口集水井共410m;17根抗滑桩共423m。
4.2 杨家淌溜滑体治理工程设计
在杨家淌流滑体中部设置一排抗滑桩, 采用下滑力1258.8kN/m进行抗滑桩设计。共设置17根抗滑桩, 桩截面为:2.0m×3.5m, 桩长23.5m, 入岩深度为8.5m, 桩间距均为6m。
4.3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⑴小断面开挖爆破技术:泄水洞工程中粘性很好的粉质粘土, 强度硬度及韧性大的泥质砂岩, 人工挖掘和机械挖掘困难, 采用小断面间隔控爆爆破技术, 先爆破后人工移土, 加快了施工进度。
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解决了水化热产生裂缝难题, 采用加冰低温搅拌与加入添加剂, 有效控制了水化热。最后抽芯监测显示效果很好, 检测17根抗滑桩中, 一类桩15根, 二类桩2根。
⑶钢筋的快速连接技术:抗滑桩主钢筋连接中, 舍弃传统焊接连接和机械冷轧连接技术, 采用直螺纹连接施工技术, 经济快捷。
⑷自进式锚杆在初期支护中的运用:泄水洞开挖中, 采用自进式锚杆做超前支护锚杆, 解决了一般管棚不能支护流塑岩土体的问题。
⑸超深井掘进施工技术:小内径 (1.5m) 超深 (71m) 集水井在机械无法施工的情况下, 采用人工挖孔工艺施工。采用井壁支护加安全网防坠物;灯光信号通信;小动物检验防毒气等综合应用技术解决超深井施工难题。
⑹应用混凝土湿喷技术解决支护中水泥干喷掉块问题;三维复合排水网与无砂混凝土配合使用解决泄水洞排水堵塞。
通过相关监测, 目前宝塔滑坡地下排水系统排水畅通, 整体变形小, 治理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如春.广东有色地勘局治理云阳滑坡群[N].地质勘查导报, 上海, 2008, 11:2.
[2]钱家欢, 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105-187.
宝塔型 篇5
关键词:滨江住区,规划设计,协调,生态宜居
我国有大量的江河湖泊及漫长的海岸线,滨水城市是我国的主要城市类型之一。荆州地处江汉平原,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中心城区北抵长湖,西倚江汉运河,南靠万里长江,是沿江布局的带状城市,拥有约10多公里的长江生活岸线资源。当前市政府本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惠及民生的思路,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荆州滨江风情带,通过挖掘荆州人民在与水共生共处过程中所形成的治水、用水、亲水的历史沉淀,激活滨江生活岸线资源,凸显荆州水文化特色。
1项目背景与现状概况
1.1项目背景
荆州市亚华宝塔湾小区位于中心城区武德片区,东面为荆州长江大桥,南面为长江及滨江公园,拥有绝佳的滨江岸线资源。根据《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中明确主要水景轴线为长江、城市景观副轴线沿江大道,构建沿江大道建筑景观,创造优美的沿江天际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上位规划要求,为设计创造了广阔的畅想空间。方案力求创造一个风格独特、景观怡人、设计理念新颖的现代化滨江住区。
1.2现状概况
小区南临沿江大道、荆江大堤及滨江公园,北面及东南面为规划通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41h㎡,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3.99h㎡,代征道路面积0.42h㎡,设计条件中容积率确定为4.0。用地原为博欣商贸公司、荆堤房地产公司、船舶运输公司及部分民宅用地。东面为西区游泳池、南湖变电站、南湖加油站、市建筑总公司预制厂用地,北面为南湖物流中心,地形为不规则多边形,地势有一定的起伏,南高北低,高程在31.92~34.92m之间,地块内现状为1~4层建筑,拆除建筑面积为13909㎡。
2规划设计
2.1规划理念
规划通过对空间形态、景观廊道、景观节点等要素的精心构思和前沿技术手段的应用,探索滨水建筑的新形象,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打造以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生态为个性特征的滨江住区。
2.2规划布局
(1)融入滨江天际线。小区处于滨长江、旁大桥的门户节点,长江大桥东侧、南湖路以南区域现状以多层建筑为主,同时长江大桥至新沙路段临江建筑天际线比较平缓,本小区的高层建筑群将弥补上述不足。临江按照比较相近的间隔布局四栋体量相同的塔式高楼,北面依次布局两栋塔式高楼结合三栋板式高楼,南面固定的节奏和北面变化的韵律,整体形成了既统一又有层次感的滨江建筑轮廓线,增添荆州现代都市风貌,塑造成城市沿江天际线的节点(见图1)。
(2)围合式空间布局。设计致力于住区内部空间的营造,临沿江大道、规划通道形成连续的商业、住宅建筑界面,使住区形成围合式的空间布局形态,在小区内部形成多个生态开敞的景观节点。临沿江大道布置4栋塔式32层商住楼,依次排开把奔腾的长江江景纳入居家窗景中,把雄壮的荆州长江大桥作为居家的背景墙。临北侧规划通道布置两栋板式32层商住楼,中部腹地布置一栋33层板式高层住宅,东面两小块腹地结合地形分别布置33层和11+跃的塔式住宅。小区商铺临沿江大道、北面规划通道进行布置,商铺为两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于地块西北角,即相对独立又与商业相呼应,幼儿园布置在地块南面,让其最大化的享受阳光雨露。
(3)临江通透塔式住宅。设计结合长江、滨江公园,使高层临江住宅与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南面住宅布局相对通透,临沿江大道布局塔式住宅,让美丽的长江、滨江公园风光渗透到小区,让每一栋住宅享受滨江美景,使小区与滨江风情带形成好的呼应,夏季的南风更容易给小区带来清凉。设计充分考虑沿江大道的街景,通过商铺、住宅正侧面空间的转换,创造多样化的街道空间。
2.3小区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环形道路。小区内部道路顺应地形和建筑进行布置,规划成环形的道路,形成视觉景观的连接和环境景观的联动。小区的出入口与环形道路相连组织小区的交通,临沿江大道设置主要景观出入口,北面的规划通道上设置一个机动车出入口和一个人行出入口,南面的规划通道上设置一个机动车出入口,环形道路宽5m。小区利用环形道路作为消防主通道,同时规划多条4m宽的消防车道迅速地通达建筑的每一处,使小区的安全品质得到强有力地保障。
(2)半地下车库,实施人车分流。规划采用半地下车库设计,其一是满足荆江大堤的防洪要求,不能下挖太深,其二是考虑小区现状高程低于荆江大堤堤顶公路约十来米,整体抬高地下车库顶板标高,有利于小区观江景。半地下车库设置了三个出入口,在外围北面的规划通道上设置一个半地下车库出入口,另在小区内南北两个出入口附近分别设置了半地下车库出入口,住户从半地下车库入口可以到达住户楼下,再乘坐地下电梯到达每户,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区内人车分流。北面还设置了专门的人行出入口,人行道路呈枝形放射到达每家每户,让居民可以在小区内体验安全人性化的居住生活。
2.4绿化景观规划
(1)内外绿化景观充分融合,互为借景。在绿化景观方面,设计主张借景、造园的设计手法,通过临江四栋塔楼间留出的四条宽20~40m的景观廊道,将长江、滨江公园、荆江大堤等南侧生态景观渗入小区的腹地,与地块内部的绿化景观体系形成呼应。使整个小区的居民外可观滨江景观,内可观小区大面积精致的内部绿化景观环境,让居住者能感受城市之内的江岸、蓝天、绿林、阳光、鲜氧。
(2)大面积集中式绿地提升小区绿化品质。小区内部结合建筑形成L形状的绿化景观骨架,该骨架由三片2000~3000㎡的集中绿地构成。1规划将西侧集中绿地设计成为公共活动为主题的绿化景观空间,正对南面的主入口和北面的人行入口,强化入口景观的打造;2将东北侧的集中绿地设计成为儿童娱乐为主题的绿化空间;3将西南侧的集中绿地设计成为以休闲静养为主题的绿化空间。
(3)顶板式绿化采用微地形处理,增加覆土深度。由于小区容积率为4.0,需要大的地下车库解决停车问题,地下车库的面积达到25000㎡,因此小区绿地以地下车库顶板式绿化为主。规划设计顶板式绿化采用微地形处理,提升绿化覆土深度为1.2~1.5m,形成草坪地被、灌木、藤本植物、高大乔木多类别有层次的植物种植体系,加强各住宅楼与集中绿地的联系,注重院落景观的营造,形成景观特征鲜明块状带状结合的公共绿化空间,绿地率达到30.5%。
3建筑设计
3.1住宅设计
住宅的朝向采用南北向或南偏东15度,有利于通风采光,尽量避免西晒。住宅单体设计为高层和小高层,高层住宅以两梯四户、两梯三户为主,小高层住宅为一梯四户,住宅户型丰富,采用房间全明布置,南北开窗,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可以较好地利用冬季南向的直射阳光和在夏季有效地组织室内穿堂风,创造生态型的住区空间。在房型平面布置上,力求经济实用性,在客厅为居住核心,动静分区、居寝分离、洁污分离,提高住房的得房率。住户可通过灵活多变的分隔,适合更多样的居住需求。同时,根据不同房型和景观布局,较多地运用了凸窗、阳台设计,将滨江的美景收入视线,最大化地增加了观景视角和观景面。
3.2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设计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整个建筑融合现代科学建筑技法,展示出不同的品质。建筑立面呈现代简洁分段式设计:1底座用深色的花岗岩修砌,坚实而稳重;2墙面是素雅的米黄色系面砖,辅以光滑挺立的白色线条和开放式的悬空阳台,经过简洁的现代主义线条重塑,散发出高贵大方的气势。
在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中,利用立面色块的相对变化,随空间形式的分隔而相对变化处理,统一且丰富小区色彩。屋面处理延续了立面的处理手法,形成新颖的第五立面。在单体中重点处理了阳台、窗台等可变因素,既丰富了建筑外观,又增加了每栋住宅的可识别性(见图2)。
3.3节能设计
建筑外墙采用聚苯板保温体系,在控制窗墙比的基础上,选择采用双层中空玻璃的断桥铝合金平开窗。东立面、南立面设置比较大的开窗,而北立面、西立面的相对封闭,开窗面积也适当减小,使用各种外遮阳设施,如外挂式金属遮阳百叶窗、木质遮阳百叶板、混凝土水平遮阳挑蓬等。
4结束语
回顾亚华宝塔湾小区设计实践,总结该滨江住区设计重点为如下两点:1设计需要协调好住区与外围区域的关系,处理好小区与城市滨江天际线关系,将本小区高层住宅群打造成沿江轮廓线的一个重要节点,打好城市门户牌。同时,通过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高层建筑群来展示桥头片区现代城市风貌,处理好住区与长江、滨江公园的关系,沿江面采用通透式塔式高层住宅布局方式,让每一住户都能享受到长江岸线的美景。2设计需要塑造住区内部生态宜居环境,规划配套齐全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卫生站、幼儿园、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沿江大道商业风情街,规划便利的道路系统,配套完善停车设施。同时,规划绿意盎然的住区环境,植物种植主要采用乡土树种,让住户记住乡愁,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实现功能使用、人居环境相结合,塑造城市中罕有的长江景观居所。
参考文献
[1]冯小学,马千里,刘珩.城市滨水住宅区设计实践——吉林市青山碧水小区项目[J].建筑技艺,2012,(3).
宝塔型 篇6
一、糖塔的历史
关于糖塔的历史起源, 在当地是这样传说的:明嘉靖年间的某一个中秋夜, 倭寇围攻霞浦松城, 由于当时增援力量尚未到达, 于是, 戚家军就组织当地青年, 搬出石头在路上拖曳, 以石头的碰撞响声、人们的呐喊声迷惑城外的倭寇, 让他们误以为城内兵马众多。当地民众烘烤面饼作为抗倭将士的食物, 又制作糖块以作佐餐。后来, 成功击退倭寇, 保住了松城。后来经艺人加工这些糖块逐渐演变成“糖塔”。但这种说法并未在当地县志中找到记载。
霞浦的糖塔工艺很可能是直接传承的古代兽糖工艺。兽糖历史悠久,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石蜜, 即白沙糖也……以白糖煎化, 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 <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由此可见, 这种工艺最早可推至东汉时期。类似的工艺不独霞浦有之, 在苏北鲁西地区流传的糖人供, 台湾地区的糖塔, 浙南地区的糖金杏, 潮汕地区的糖狮、糖塔, 甚至日本和果子中的一个品种“落雁”都可以看作对制兽糖这种古代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霞浦是闽东最早的县份, 早在晋太康三年, 建温麻县, 元、明、清三代为闽东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背山面海, 气候温暖湿润, 适合甘蔗种植, 因此自古制糖业就十分发达。霞浦县所在的闽东地区为闽浙交界的枢纽, 北通浙江温州、丽水, 南接福州, 向东航行可以到达台湾基隆, 地理位置独特。受数次移民文化影响, 在方言、饮食、戏曲、民俗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古代的特色。该地区宗教信仰兴盛, 山中多庙宇、道观, 香火鼎盛;城中则有众多教徒信众到天主堂、基督堂礼拜;此外, 还有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受这些因素影响, 霞浦以及闽东其它县市一些传统文化、民间工艺保存较好。
明代时倭寇对闽东浙南地区侵扰存留下的烙印在霞浦等县市至今有所体现。闽东一些县市与福建其他地区不同, 有大年初二不串门的习俗。之所以会有这习俗, 是因为在嘉靖年间, 倭寇趁一年的年关对百姓进行疯狂屠戮, 等戚继光率军赶跑倭寇, 外逃百姓回家探亡, 已经是大年初二, 因此初二串门是不吉利行为。戚家军抗倭时食用的饼食被称为光饼, 是受闽东民众喜爱的一种食物。霞浦县中秋有送糖塔与“拽石过街”的习俗, 便是为了纪念戚家军松城抗倭的奇智。糖塔虽非在那时首创, 但也体现出对戚继光及其军队的感恩之情。
每逢中秋, 长辈都要购几个糖塔送给晚辈, 以求吉祥平安。各大节日里, 糖塔也被用作庙宇祠堂祭祀用品, 成为吉祥、太平的象征。如今, 糖塔演变为儿女婚娶纳聘的吉祥物。年轻人订婚时, 男方要送给女方各色小糖人一百个, 谓之“百喜”。
二、糖塔工艺的艺术特征与保护现状
如今的糖塔制作与古代兽糖制作工序大致相同。明代宋应星所著之典籍《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兽糖制作的记载:“凡造兽糖者, 每巨釜一口, 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 火从一角烧灼, 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 则尽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 去黄取清, 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 用火糖头之上, 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 以笊篱捞去, 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 下用自风慢火温之, 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 两合如瓦为之, 杓写糖入, 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 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 名曰享糖, 华筵用之。”
制作糖塔首先将雕刻有各种动物、花鸟的立体木模, 组装好, 外部用铁丝捆紧, 放进水桶中泡冷水。倒适量的糖铜锅入中烧溶, 等其全部溶成糖水后, 加入食用色素并煮匀, 撇去浮在上面的杂质, 糖水需以大勺子搅拌一番, 这被称为“翻生”, 再将热滚的糖水注入木模中, 因为木模在冷水中浸泡, 糖浆可以迅速受冷凝固, 等糖浆四周凝固后, 再将中间内部尚未凝结糖浆倒出, 使糖成为空心状, 即可掀开木模, 用小刀对糖塔进行细节加工, 就变成栩栩如生的中空糖塔了。
早期糖塔的题材主要限于小糖人、寿桃、龙、凤、狮以及七层宝塔、牌楼等, 其中以七层宝塔最美观, 且塔历来在民间有镇邪纳吉的意义, 所以后世就统称为“糖塔”。糖塔除了塔外还有所谓的“龙凤塔”, 以龙、凤为造形, 最主要是在天公生日、神明诞辰与嫁娶、开市等, 作为供奉敬神所需。这些题材并不是固定的, 战争时期, 糖塔主要以飞机、大炮等造型为主, 后来多以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鲤鱼跳龙门以及吉祥物、生肖等为主, 笔者还曾看到过孙悟空形象的糖塔。
糖塔印模是制作糖塔的关键, 印模的好坏直接影响糖塔的造型。印模通常采用梨木等优质木材, 横向截取树干中的一段, 再竖向将木材平分成二或四块, 在每块木材上分别刻制图形。糖塔印模的一端留有大的开孔, 方便灌入糖浆, 另一端则是封闭的, 这种形制也保证了糖塔的重心平衡。制作精致的印模讲究形似神更似, 连细微的部位也准确到位, 如塔要门、窗、瓦无不清晰可辨;鸟身上的羽毛要秋毫毕现;龙的鳞片要清晰立体, 须发要有当空临风之感。
现今, 这项工艺也面临着消亡的境地, 笔者在与霞浦糖塔工艺传人胡义海、吴树旺师傅交流中了解到, 糖塔工艺面临以下的困境:
1. 糖塔的食用价值缺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前作为过节时才能尝到的白糖现在已经不被民众所重视。如今, 糖塔失去了以前那种既可以作为礼品赠送, 又能当食品食用的双重功能。中秋送糖塔仅成为一种象征意义, 这些糖块通常较大, 不方便直接食用, 作为工艺品容易变质, 最后多是扔掉, 十分可惜。
2. 家族作坊式手艺传承遭遇困境。
无论是制印模还是糖塔, 这两种手艺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糖塔的印模刻制费时费力, 通常都是用手工雕刻;制作糖塔得把握好火候与糖的黏稠度。而且同其它手艺传承面对着相同的问题, 他们的子女都不愿意继承这种每天需要起早贪黑, 收益微薄的技艺。
3.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影响。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对中国这一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影响巨大,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的建设也越来越迅速。但许多十分有特色的风俗习惯被年轻一代甚至老一辈的放弃, 尤其是各种繁文缛节的祭祀仪式, 这些年, 不单是糖塔工艺, 还有当地的制香作坊、木雕作坊、造纸元宝的作坊都迅速地衰落了。
三、霞浦糖塔的传承与文创开发尝试
面对一种濒临消失的民族工艺, 我们可以将它进行封闭式的保护, 用详细的影像资料纪录, 将制造工具和工艺制品放置进博物馆展示, 但这也会使它失去灵魂, 任何一项民族工艺都有其扎根的土壤, 需要还原到生产生活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不断充实。正如吕品田先生所说:“传统技艺的保护因此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 而需要在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 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 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因此, 对糖塔工艺的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环境, 聚合资源, 集思广益, 开拓市场, 让这门工艺更好的发展。
首先是结合现代市场进行产品创新与开发。促进糖塔工艺与现代市场、设计相融合。近十余年时间,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居民购买能力上升, 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商品的涌入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改变了他们长久以来的购物习惯, 无形中对许多传统工艺造成巨大冲击。因此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新技术, 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 把市场需求和现代设计要素相结合, 融人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由台湾设计师蒋友柏设计的“好神公仔”系列就结合了文昌帝君、钟馗、观世音菩萨、妈祖、月下老人、关圣帝君等十大正神为原型, 融入现代流行概念, 又蕴涵华人文化, 这组公仔一经推出就取得极大的成功。
开发糖塔工艺还应与各大高校的艺术院系进行合作。近年来福建的高校艺术院系例如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就十分注重对各地民族工艺进行积极的保护、再设计。通过对工艺的深入研究、再设计, 让工艺更适应市场, 为糖塔工艺的“活态保护”打下基础。
其次, 深度挖掘工艺的文化价值。一些传统工艺因为具有某种吉庆的寓意在传统节日、乔迁、婚庆仪式中有重要作用而被人们购买其价值得以延续。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创新开发, 不仅需要坚守其核心工艺, 结合现代设计与技术进行开发, 同时还应该拓展其自身的文化内核。糖塔中的形象就很好体现了吉庆的寓意。宝塔本是佛教图腾之一, 在民间是吉祥的象征, 民众相信购买这种形状的糖能保阖家安康, 而当地婚庆中流行送的“百喜”糖人就有“多子多福”之意。在设计时, 应该结合这些寓意, 将糖塔的寓意发扬, 成为受消费者喜爱的的伴手礼。
最后应建立多平台展现糖塔文化。闽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仅2014年1-9月霞浦旅游人口就达到140.42万, 可以借这一优势开设糖塔工艺体验馆, 通过现场制作糖塔, 展示糖塔工艺历史源流, 售卖相关的商品。除此之外, 还应在网络上建设相应的体验式网站、app, 通过资料介绍, 模拟糖塔制造过程来提高消费者对这一特色工艺的认知度。
结语
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创造出无数具有鲜明民族印记的民族工艺, 这许许多多的工艺就像一部活的史书, 记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飞速的经济发展令许多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技艺面临淘汰。幸而, 人们也在意识到, 现代化的进程不应忽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有生命的。
参考文献
[1]吕品田.《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 (4) .
[2]胡泊, 刘海兰.《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开发》载于《美术观察》2014 (8) .
【宝塔型】推荐阅读:
万寿宝塔10-16
《多宝塔碑文》古今对照05-15
描写宝塔的好段05-15
宝塔湖作文600字06-08
登宝塔山活动方案05-13
宝塔卫生院信访工作应急预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