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

2024-09-18

无印良品(精选12篇)

无印良品 篇1

无印良品中国的开店速度如同飞驰的高铁列车, 但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无印良品仍是相对陌生的。在日本引领生活潮流的无印良品生活形态店如何来引领中国的生活潮流呢?

打造全球理性价值

无印良品, 人们日常更喜欢使用其日文音译的英文名称“MUJI”。有关无印良品的理念, 其设计总监原研哉曾这样描述:“追求的不是‘这样好’, 而是‘这样就好’。它将价值赋予可接受的质量:节制、让步以及超然的理性, 可称之为‘全球理性价值’, 一种倡导以极端理性的视角使用资源和物体的哲学。MUJI理念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和‘普遍性’。”

而现任社长金井政明将“理念”看得无比之重, 而且极度注重理念到产品设计、店面陈列的一致性, 并要求让上述一致性被顾客感知到。令人称奇的是无印良品没有LOGO、广告、代言人、海量宣传册, 甚至没有任何繁复多变的形象设计, 但其业绩亦能一飞冲天。

从1980年诞生至今, 无印良品的发展充满着戏剧性。它最初只是日本西友百货的自有品牌, 随后却因产品风格的特立独行而发展成风靡日本、让开发商竞相争取的生活品牌零售制造商。2001年时它曾陷入了39亿日元的严重亏损, 却在第三任社长松井忠三的改革下得以重振, 年营收近1884亿日元, 成为享誉全球的生活品牌之一。

而在第四任社长金井政明治下, 在中国的发展或许正是这家日本企业的另一幕重头戏。2008年时, 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仅有5家门店, 却在五年后拓展到了100家。在2012财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区域运营收入达到了193亿日元, 占到了无印良品全年营收的10.2%。而在这一年的206家海外店铺中, 有65家都开在了中国。需要注意的是, 无印良品会将一部分海外店铺交给当地公司经营, 而在中国的65家店铺却都为直营。除了中国之外, 直营店铺最多的韩国和英国只不过分别有12家店铺。

2013年则是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开店疯狂爆发的一年。无印良品在中国破天荒地开出了35家门店, 单在同年的12月, 它一口气就开出了12家。2013年12月28日, 第100家无印良品中国门店在苏州开业, 金井政明亲自来到现场, 作为良品计画株式会社社长, 他本不必对一个海外分区的第100家新店这么亲力亲为, 能让他如此行动的原因在于这个新店的意义:2009年, 无印良品将海外扩张的重心定位在中国大陆, 金井政明亲自提出要在2013年年底在中国开出100家店的计划, 而计划按期完成。当天下午, 他同新店的业主、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一同拉开无印良品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帷幕。

极致理性基因

在消费者眼中, 无印良品是一个十分感性细腻的生活品牌, 但其实, 当你深入了解这家公司的理念和精神, 你会发现无印良品的内在本质拥有极致般的理性基因。

例如无印良品推行的“物的八分目”理念和系列产品, 就强调极致的节省, 倡导“适切”的重要性, 从最普通的日常用品入手, 反思一件物品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能不能更省?把物料降到原来的80%, 能否实现一样的功能?

而在无印良品的门店中, 这种极致则表现在无形而严格的标准化, 它不仅体现在员工的行为, 也体现在一本手册中——店铺基准书。在店铺基准书里, 店员开店注意事项、何时联系供应商等内容一一在列, 其甚至还规定了店内海报应该离地多少厘米、两堆商品的间隔应是多大这样的内容。

无印良品中国标准店面面积为七八百平方米, 内含三四千个SKU, 但正式员工通常不到10个, 负责监督和检查, 而超过50名兼职员工则负责具体执行。每日现场管理多依赖于包含销售数据、任务重点、改进细节等信息的“战略板”。在一张“战略板”上, 门店当天负责人会详细列出某位员工在某个时间段位于卖场的哪个区域从事何项工作以及其将在哪个时间点被何人替换, 哪些货品需要被打折清仓等诸多信息。“战略板”会在营业前张贴在办公室门口供工人过目, 亦会扫描抄送给区域店长、区域经理, 后者由此得以知晓每个门店的运营状况。其门店亦明确了各级商品的上架及整理时段。例如A、S级货品一天中上架三次, 整理两次, C、D级的产品则分别各一次。

为了更好驱动单店业绩, 总部会为终端店面提供业绩坐标。例如每个店铺在国内的销售排名, 每个细分品类销售前十名的产品等等。店长会根据这些数字对比本店业绩, 若畅销品在本店滞销, 店长则会查找具体原因, 并进行整改。

周二门店店长均会收到总部发出的“周次指示”, 这一指示包含上周全国销售状况、新一周注意事项、需要调整的陈列等运营细节。门店内所有调整变动须当周周五完成——通常周六是门店客流最大的时间。若遇陈列变动, 店长还需将变动后的照片拍照上传接受总部检查。

数据分析亦颇为重要。在无印良品, 最为有效的业绩改进机制当属“畅销品检索”。这一机制始于八年前的日本。在日本, 无印良品会根据全国门店的销售情况, 总结出男装、居家用品、电子产品等各品类的销售前10名, 并鼓励每个门店将这类明星商品的销售业绩做大。由于其商品风格颇为统一, 每件商品在各地门店的销售额通常不会出现过大的地区差异。若某一门店距离全国平均销售额差距很大, 总部便会追查分析原因。

不仅是门店运营, 即使是中国区3年开100家店的疯狂计划, 也都是在极为详细准确的筹划下进行。无印良品中国区总经理王文欣告诉记者, 尽管中国区的开店速度史无前例, 尤其是2013年, 从2012年的65家店发展到100家店, 几乎翻倍增长, 但所有的开店规划早在近一年前就已经做好。“日本总部给了我们全力的支持, 哪些店由日本来画图纸, 哪些店由上海来画, VMD (商品视觉企划) 的陈列, 早在一年前就做了很细致的分工。”

而对于陈列的要求, 无印良品更可以用讲究到“冷酷”来形容。在中国, 无印良品的陈列标准是日本总部陈列模式同本土VMD构思的混合体。通常, 日本总部会给出商品陈列的方法论。例如一个大货架的底层为销售区, 应方便顾客取货;中层则为展示区, 用于传达产品用途;高层陈列区则为顾客提供视觉冲击力。

在无印良品的陈列哲学中, 所有商品的摆放必须遵循从左至右依次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基本陈列规则。待培训的陈列师必须在店铺实习6—12个月体察陈列方法, 最终方案则需根据中国顾客喜好程度、所开门店周边状况、企划活动主题等进行定制。

幸福的烦恼

王文欣同中国大陆市场接触的时间并不长, 直到2013年6月, 她才被日本总部调往中国大陆担任总经理。“我最大的体会是, 现在是中国内地经济起飞的时候, 大家开始重视生活的品质, 只要能够让中国内地顾客知道MUJI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东西, 他们会非常乐意接受我们的商品和服务。”这样的假设条件在无印良品飞快的开店速度下正在实现。无印良品一目了然的产品介绍以及与其他零售商大为不同的陈列方式, 让每家门店成为传播无印良品的信息载体。

店铺数量迅速增长的益处不止一点。虽然无印良品有不少产品都在中国制造, 但由于此前中国门店销售额低, 达不到工厂的最低订货量, 这些“中国制造”以前往往是先被贴上日文标签运到日本, 随后再被分装配送回中国, 贴上中文标签。最开始中国区能够“内贩”的产品仅有10个左右, 由此一来增加了不少物流和贴牌费用。而随着门店扩张带来的销售额增长, 无印良品有了更多和工厂谈“内贩”的能力, 如今它在中国生产的所有服装都为“内贩”, 生活杂货类的产品也有百分之三四十实现了“内贩”。

众多的店铺摊薄了中国区供应链过去耗费颇多的成本, 但同时, 无印良品中国的供应链因为短期内形成的庞大门店规模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中商品供应有点跟不上速度, 是王文欣心中“幸福的烦恼”。

一直以来, 无印良品中国需要提前6—8个月向工厂下订单, 但是这段时间内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增长则让无印良品无法估量, 以至于一些畅销品常常出现缺货。此前无印良品位于上海的中国分部试过在断货后向总部追加订单, 或者翻番加大订货量, 缺货的情况依然会出现。“比如说羽毛枕, 很多客人当时买不到就先留了资料, 说羽毛枕来的时候通知我, 结果追加再来的1000个, 一个礼拜不到全国店就没有了。”王文欣说。

为此, 中国区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更科学的数据分析研究来对商品供应量的提前预测, 同时由经验丰富的市场企划团队来专门拿捏畅销品的供应多少, “譬如今年我们把一些在中国特别畅销或可能会畅销的产品作为战略商品, 这些战略商品我们会特别增加订量, 保证顾客可以在各个门店随时可以买到这些商品。”

无印良品在中国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合格店员的缺乏。这家日本企业一向强调店员的高服务水准, 但在中国零售业员工流动频繁的当下, 无印良品也没能成为特例, 足够数量的达标店员成为了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急需品。“员工从招聘进来, 到他熟悉MUJI, 这需要时间, 不是有人就可以的。”

为此, 员工培养成了王文欣工作中很费精力的一件事。无印良品中国将中国店员的培训分成了四个部分, 首先是新店员如何接待顾客、进行店内简单操作的新人培训;其次是教授老员工如何培训新员工的培训;最后则是针对店长的经营管理培训, 教店长如何培养部下、经营店铺;如今上海总部则正在制作教材, 准备针对公司储备干部的培训。而其中对店长的培训, 是王文欣最希望主抓的员工培养工作。

记者采访王文欣当天, 正值无印良品中国区上海总部召开全国门店店长参加的店长培训会议。由于店铺数量的不断增加, 每月一次店长会议所用的会议室显得很拥挤, 店长们只能每人分到一把椅子便开始接受培训。虽然这样每月一次的店长会议成本很高, 现场嘈杂, 但王文欣认为每月一次的店长会议便是员工培养的最好时机, “有什么新规定, 某个规定有什么改动, 都会告诉大家”。在王文欣看来, 店长们可以亲自感受到总部对于他们的重视和要求, 让他们更切身地懂得如何做, 这对保持并不断提升门店运营水平至关重要, 因为“店长们之后还要教别人, 如果他们都不能理解, 就不能去教。”

在采访过程中, 王文欣总是提及“幸福的烦恼”, 她认为目前的无印良品中国面临人才培养和整个供应链的诸多问题, 其根源都是由于近年来的快速开店和利润增长带来的能力提升的挑战, “这是一家飞速发展的零售企业必然经历的过程, 这些并不是坏的问题, 都有解决之道, 我们现在重视每一个员工的培训, 既是为现在培养合作的店员, 也是给未来储备开店运营的干部, 而我们现在不断解决供应链方面的各种问题, 也在为以后大规模合理铺货和成本控制方面积蓄经验。”

无印良品 篇2

无印良品的发展

没有哪一只胸怀壮志的鸟愿意在离地面100米以内的范围匍匐一生;也没有哪只志存高远的鸟愿意在外力的庇佑下存活,真正的雄鹰有着击破长空的力量和梦想。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被流传千古的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历史很多时候总是惊人的相似,有理想,有抱负的雄鹰,总是会怀揣着梦想让自己不断努力,等待合适的时机振臂一呼。无印良品就是这样的一“雄鹰”。

80年代 走出西友,走向独立

西友是日本最大零售业集团,从50年代的商店发展成为70年代世界第二大零售业集团。作为MUJI的创造者,也只有它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实力,支持MUJI高定位的开始。70年代,日本的工业化体制完成革新,品牌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西友也开始走上了自创品牌的道路。

无印良品是西友对于自建产品品牌的一种尝试。“无印良品”在日本是“没有品牌的高质量”的含义。这仅仅是创建人堤清二和设计师田中一光的一种宏伟的产品目标。正如他们的装潢设计师杉本贯志称述的那样:“看到这几个字的第一眼,你会感觉到有点尴尬”。确实,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品牌该有的名字。但就是这样一个名字,它比现在任何华丽的品牌名称,都值得让人仰视。

无印良品的产品最初只是在西友的商场的货架上出现,这些没有商标,因为产品的便宜、有质量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年后他们开始向外界零售他们的产品,三年的发展,他们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品

牌店,从这个品牌店开始,无印良品渐渐脱离西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直到1990年,无印良品创建的10年,出于成本的考虑,西友将无印良品的经营权转让给了“良品计划”公司,无印良品,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走向了其漫长的发展道路。但在这10年时间里,无印良品用自己的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2005年,西友集团正式被沃尔玛收购,但是这个西友一手培养出来的无印品牌却以全新的势头向前发展着。无印良品从百货生活的时代成功的走向了设计生活,发现生活的时代。无印良品的发展离不开西友的支持,西友很多的高管都直接在无印良品的发展中都积极的参与,献言献策。这是无印良品一路健康发展的重大保障。

90年代,黄金时代

木内政雄将无印良品从西友百货独立出来以后,便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管理调整,让无印良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加工的环节,再到品牌店的开发,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可以说90年代是无印良品成长的黄金年代:扩充门店、海外发展和股市融资,无印良品一步一步的由一个日本的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这一阶段无印良品始终保持精于设计,精于品牌的传统,在此基础之上,开创了“设计——试用——改进——再试用”的产品开发模式,不停接触消费者,让消费者的意见成为无印良品不断发展的动力。一直以来,其产品风格继续延续之前的简单、平凡、自然、以地球为本。将无印的精神融入到设计中去诠释,进一步深化到全人类的生存

观念上。就像其创意总监深泽直人说的那样“拥有无印良品,生活足矣”。无印良品从一个杂货品牌店成功的晋升为人们的生活提案店。

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市中心还是郊外,各种商业设施纷纷邀请无印良品的进入。很多物业甚至不惜牺牲暂时的让步来迎接这个极具感性和人气的品牌。家具、电器、日化用品、服装、无印良品的产品已经由最初的几十种演变到最后的上千种。同时,由于需求的扩大,无印良品的店面不仅数目在增加,店铺的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据介绍:1994年,无印良品直营店面的平均面积仅仅252.9平方米,到2001年的高峰阶段,竟达到995.9平方米。

21世纪

无印良品 像水一样,随隙而入

如果说上一个10年,无印良品的发展像火一样迅猛,那么接下来的10年,无印良品的发展,正如他们的广告词一样,像水一样。1997年,当创始者木内政雄被召回西友百货,换来新任社长有贺馨之,Muji的管理和战略更是发生了严重的混乱。而且,在此之后,无印良品并未重视企业本身的重整与构建,而是走向了反面——快速扩张。面对业绩下滑,无印良品仍然寄希望于海外市场的扩张来缓解矛盾。

“在创业者后面接棒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谨慎和统整组织的能力。这个已经成长的企业在这时需要的是足以运作它的结构与习惯,但是我们却在这些机能尚未完备时,就离开创业者的手,开始运作”。松井社长如此评说当时的领导人更迭。

在大家都认为无印良品快要消失的时候,2001年1月松井

忠三先生胜任株式会社会长,在他出色的领导下,“无印良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01年公司重组,自2003年起,实现了连续五年公司总收入的增加,自2002年起利润连续六年增长,2005年之后实现了3次净利润最高。

重新整顿以后的Muji开始了平稳的发展,“不勉强,不逞强,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这一时期的无印良品组织系统缓缓运作,风格也由以前的品牌店变得统一。这一时期,Muji的文化在缓慢的沉淀。沉淀后的Muji还会继续贴近生活,不管是继续走产品路线,走国际市场路线,还是走宾馆住宅路线,无印良品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造一种简约、魅力非凡的生活气质,并用这种气质去感染人,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真正教会人们:“原来,这就是生活!”

第二部

无印之堡垒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这种无形的文化总是以有形的姿态呈现出来,制度,器物,人气,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三者巧妙的

结合,一种文化才可以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灵气,铸造一种经典。无印良品的成功不是偶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的制度,是良品文化形成的外框架;一件件设计精美的生活用品,是无印良品文化的直接呈现;而一代代无印良品的人,是良品文化的缔造者与传承者。

制度的成熟,无印良品的成熟

无印良品的开始很简单,是从13种生活用品开始的,而最初无印良品借助代理加工的。依托西友这个强大的东家,无印一开始就不需要担心销售的问题,他们专注于设计,专注于在生活中发现廉价的材料,专注于听家庭主妇的意见,精简素材,检查工序,精简包装,无印良品用他们完整的程序,呈现了一直节约简单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以后无印良品一直秉承的精神。

90年代的无印良品在世界范围内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加工和设计,设计师也都是世界各地顶尖的设计师,无印良品主要分为海外部(开发海外市场)、设计部(对不同的生活用品进行无印良品理念的设计)、采购部(从世界各地采集适合的便宜的材料)、加工销售(最大化的利用原材料,加工出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当然,无印良品对自己产品的宣传广告虽然不多,但是,每一副宣传海报他们都会花很大的心思去做。

无印良品独自运作以后,每一家店都需要做细致的规划,需要和无印良品合作的产品设计提案,他们都会做严格的审查,只有符合他们的理念的他们才去做。室内装潢设计师彬本贵志这样说“虽然每一

家店都独立运营,但是,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标准手册,从地面装潢到墙面装潢,从灯光标准到物品摆放标准,我们都会有我们自己的气质。我想,也正是这样细微的规定,才会让顾客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中一眼认出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的经营不是一番风顺的,但是通过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完善,适应市场,这是无印良品一路走下来制度的进步,也是其自身的进步。

不完全是简化的产品

MUJI的产品大都贴近生活,从简单的干果、薯片一类的小食品,到玻璃杯、厨具等生活用具,再到风扇、CD

播放器,从衣服、毛巾,到家具、家装,再到自行车、小住宅。每一件产品都拥有一些共同的气质。

合理的价格不是偷工减料而来,便宜是有原因的。不管是碎香菇,还是三文鱼,他们的便宜是在保证质量以后的便宜。食物的质量是精选的恰到好处,布料的质量是天然的恰到好处,家具的质量是实用的恰到好处。便宜而又高质量,他们的每一件产品都在阐释他们品牌的初衷。

精致的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简化。无印良品的产品没有过多的外包装,只有简单的产品介绍的小纸片,也没有古怪的外形,没有绚丽的颜色。仅仅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产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它们的产品给顾客最直观的感觉。然而,透过直观的感觉,这些产品传达出的一种生活心态,正如无印的广告词说的那样:

“爱,无需美化。”爱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我想着便是无印产品背后隐藏的真正内涵。

精英往来 众星拱月之势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说政治需要良好的品德来吸引人才,完成千秋大业,那么品牌就需要优质的理念来吸引人才,促成品牌文化的壮大。无印良品的成功,是很多优秀的人才的努力。

堤清二是西友的高层负责人,当西友提出想创建一种品牌,他就敏锐的认识到市场上过分的品牌宣传,竞争太大,提出了反品牌的理论,他找来了设计师的朋友田中一光,以及文案小池一子女士一起讨论,他们的品牌出路,最终诞生了无品牌的品牌——无印良品。

田中一光,当时已经是日本顶级的设计师,他一向善于吸收日本传统的文化艺术,崇尚简单但是有内涵的设计。他对良品计划充满信心,并马上着手尝试。田中一光把自己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无印良品,2001年,他临终前,亲自找来了无印良品的另一位知名的设计师原研哉。

设计师无印良品的关键,但是好的设计一定要有好的经营模式。1990年木内政雄将无印良品从西友百货独立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管理调整,让无印良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2001年的夏天,松井忠三在日本新泻物流中心,将无印良品的十吨衣服,38亿日元的库存,一把火烧掉。对内忧外患的无印良品进行

全面的改革,帮助无印良品重新走向发展的正轨。没有经验可以模仿,他们凭着自己的在西友培养出来的良好素质,管理和培育无印良品这个全新的品牌。

第三部分 无印良品的设计

设计的不是产品,是生活的背景

“我们设计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背景”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原研哉这样说:“没有至真的完美设计师部存在的,我们只能说设计出适宜的背景,只有把一件东西放置于恰当的背景时,普通的东西的美便自然呈现。”

深泽直人也这样描述,当你买回一件无印良品的产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身边的东西和它都不匹配,那么你就需要买更多的无印良品店里的东西去和它匹配。

无印良品的设计师都是匿名的,2004年起,无印良品还每年举办设计大赛。获奖的作品设计都很简单,在广阔的设计背景下,无印良品一直致力于设计理念的打造。设计出最自然的,最适宜的。他们的设计,表达的是一种人对生活的感情。玻璃杯里面的麦管向人们展示一种自然的力量,可以减开的浴巾像人们展示了巧妙主妇们的节约乐趣,一块木板,四个木条组陈的桌子,彷佛在说,你看,家就是这么简单,你不需要花那么大的心思去装扮。这种带有禅意的设计背景,使得无印良品的设计不在是一种简单的设计,而是一种蕴藏着无限哲学生活观。

前沿的设计理念,引领品牌气质

无印良品的设计师们从来不追求时尚,哪怕时尚界把一个东西炒的热火朝天,他们有他们的设计理念,并用他们的理念,去做他们认为恰当的设计。

虽然不追求时尚,我们依然感觉到了它的前沿气息。物质的生活很容易满足,但是精神的消费却难以实现。无印良品是精神时尚的引领者,简约、生态、天然、已然一副返璞归真的态度,这就是他们的气质。

无印良品的改革神话 篇3

先看我们公司的情况,是1989年成立的,正好是25年之前的事,诞生25年了。我们员工人数在日本有6000人,在国外有5000,总共人数11000,销售额2200亿,在全球有700多个店铺。日本400家,海外300家店铺。公司1989年12月首先推出的无印良品的产品。希望提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公司的特点所在,我们所干的工作,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在于这个理念。

我们是从百货公司得到了委托开始的工作,当时有1亿日元的销售,有200多万的利润。但是到了十年之后达到了1000亿日元的销售,100多亿的利润。店铺的数量不断增长,产品门类也不断增加,业绩也是持续上升,1999年为高峰。到2001年的利润减少到了一半以下,而且在此之后,又陷入了亏损,跌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一年之后,我们达到了2750日元,也就是比最高峰跌了五分之四。所以很多股票分析家都认为,说无印良品的时代过去了。我是2001年接任总经理的。我们所生产的产品,已经是远远落后于时代需求了,必须去改变它。

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它有自己的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日本处于通缩的情况,有几家竞争对手,包括有优衣库等公司。我在担任社长之后,因为公司处于亏损状况,所以把10%的店给关了,很多人都提出,应该要裁员。这是服装。我当了总经理之后,这一年的销售库存达到了38亿日元,如果按销售价的话,有100亿日元,我们把这个堆积如山的库存进行了焚烧处理。用卡车把它拉到焚烧处,烧了。产品没有被客户使用过就被焚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痛心的事情。通过这种做法我们清空了库存。半年之后又有新的库存出现了。如果人经历两次失败的话,就会真正地有醒悟,开始了真正的改革,像裁员、关店做法。

但是,通过裁员我觉得是不能够使企业获得重生,必须把企业失败的结果改成成功的结构。之前很多的企业不能获得成功,都是源于没有进行改革。2013年之后,公司又重新步入了两位数的销售额和销售利润,同步上升的好的阶段。2014年,也應该有很好的业绩。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呢?原因是在于结构性的改革。我们是属于Saison集团,它的特点是对文化和感性非常在意,也就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因为我们百货店的销售,曾经是日本最高的。还有一个特点是单店经营,看经营主义,后辈要看前辈人的做法,同时采用销售还原法,还非常重视企划工作。我们想应该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否则的话不能获得企业的再生。我觉得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体制。我们知道,在市场上只有客户和竞争对手,必须要生产出能战胜对手,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我还想说一下公司的风气,全部要做成无印自己公司的风气。我们公司的理念、价值观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风气一定要改变。我们邀请了山本耀司参与设计,在一年之后,我们的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因为邀请了这样的设计师,使得服装产品设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受到了顾客的好评,又拉回了很多顾客、客源。

我们整个产品的设计理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吸引了更多的客源。销售方面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制作了一个标准化的销售规范,在日本开店的时候,以前都是争取黄金地段,比方说车站旁边的地段,这样的销售额会非常好。但是光靠黄金地段是不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对开店的标准以及装修的标准都进行了规范的计划,怎样进行开店,用什么样的地段,装修什么样的店面,制作了统一的规范,按照科学化的规范的方式去开店。我们一般开10个店,有9个店都是按这样的方式去运作会很成功。把整个公司都统一起来,按照无印良品的思想制作了规范,以前是100个人有100种做法,现在统一了。按照这个指南无论是谁当了领导,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经营。不管人变不变,我们的指南是不会变的,不管谁当领导,都是按照统一的规范去运作。一共是13册,2000页的规范书。那么,我们还希望这个规范书是每天可以时时更新的,因为第一线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每天都跟顾客接触,店员可以把这个输入到规范书里面,销售部门看到这个反馈来修改这个规范书。这个规范书每天都是有变化的,我们会定期更新这个规范书,然后发送到每一家店铺。

我们每个月都会通过网络发给各个店铺,让他们按照这个规范去执行。我觉得公司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要打破传承,打破过去的模式,创造新的社风。我们也有规范书的中国版,在中国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当然也有适合中国特色变化,每个月有更新,然后再推出我们的中国版规范书。

关于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思想。以前,都是经验主义。我们最上面有一个人才培养委员会,统一制定关于培养人才的所有体制和制度。日本都是终身雇佣制,20岁进入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这样一种稳定的工作的体制,会让人失去工作的热情和活力,怎样改革这样的氛围呢?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热情,所以由公司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管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一直到我科长,以及董事都会每年定期地去进行培养。举个例子,对于部长属于领导力量。但是呢,也有可能他升不到董事,怎么办?怎么调动他们往上走的积极性和活力呢?我们按照一个百分比定期培养,我们的部长一共是40个人,科长是100个人,我们对这140个人才是非常重视的。这140个人,会分配到各个销售现场,让他们去负责领导。我们的部长和科长一般都是从销售第一线升上来的,因为销售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岗位。我们会有一个逐渐晋升的体制,一直让他们追求更高的职位。怎么样让年轻的工作人员朝着销售王牌去努力?让他们学习说话的技巧,接人待物的技巧,最终能够培养成销售的王牌人物。

我们有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一个体系。科长有100人,现在海外有300多个店铺,再过两年呢,我们国内和国外的店铺数量会达到相等。其中的20个人会派遣到海外,剩下80个人在国内。留在国内的都非常认真地工作,就会觉得非常稳定。海外的科长有什么问题就打个电话回来,往往会导致海外现场决策会受到滞缓。我就把剩下这80个人也派到海外去,也就是说100个科长全部要派到海外,让他们了解海外的现场,在海外多磨练。让他们为今后扩大海外的店铺做出贡献。应该打破传统的思维,要培养具有全球视角的人才,按照这种思维把所有科长级员工派到海外,不然只在国内做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

总之,我想我们有一种日本病,需要去解决和治疗。这也就是所谓的日本风险,那么谁是负责人,责任人,这个负责人的理念,会直接决定成功或者是失败。只有当他站到领导的这个位置,他才能够想更多的事情。年轻人呢,应该多具备这样的风险意识,亲身地经历第一线,汲取很多经验,然后再带回国内。我们人才培养委员会会判断往什么样的岗位派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每个人才都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解决日本风险的问题。

我们有一个海外的规划,准备在海外建的店铺比日本要多3倍,预计要达到300家,海外的比例现在已经占到了35%以上。我们一定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这是现在进行经营改革的方向。如果这件事情不做好,或者停滞不前,就又回到2000年的惨状之中,这是我们公司已经达成的共识了。通过我的讲解,希望各位能更好地理解无印良品这个品牌和公司的经营,谢谢各位的聆听。

无印良品的经营宝典 篇4

截至2009年4月底, 在北京拥有3家、上海拥有2家店铺的MUJI还在逆势扩张, 他们预期的状态是2010年底前把中国的店铺扩张到30家。这意味着, 从5月初到2010年底的600余天的日子里, MUJI在中国市场将会加速度发展。MUJI能做到吗?

让网站成为赚钱工具

至少在日本, MUJI的生活形态店可以用成功来形容。2009年第一季度末, 日本公布的《全国专门店排行榜》中, MUJI无印良品在潮流生活杂货类排行榜中稳居第一。MUJI已经影响了日本寻常百姓的家居形态。

没有LOGO, 颜色单调, 设计极简, 一年中只更换1/3商品的MUJI是日本最大的Life Style Store (生活形态店) , 同时在美国、法国等海外市场成功开设了100家店铺。MUJI吸引顾客的武器是通过对人们生活的研究, 生产出适用的产品:比如著名的直角袜, 其诞生源于对人的脚根呈现直角这个细枝末节的观察。

绝大多数中国百姓对MUJI仍是陌生的。在日本引领生活潮流的MUJI生活形态店能引领中国的生活潮流吗?现在, MUJI希望在中国市场复制其在日本取得的成功经验。

找准中国市场空白扩张

从失眠到兴奋, 无印良品用了24个小时。从北京开设第一家店, 到决定2010年底前在中国市场开设25家店, 无印良品用了1年时间。

2008年3月, MUJI北京西单大悦城第一家店开张前夜, MUJI北京区负责人秋田在办公室彻夜未眠, 他对能否打开北京这个陌生的市场毫无把握。这个担心在24小时之后变成了多余, 而且一夜之间, 秋田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根据统计, 开业当天的客流量超过了10万人, 比预期的多了两倍。秋田身边的人对记者回忆:开业当天, 秋田站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铺入口处, 看着人流如潮水般涌进店里, 这个30多岁的日本男人感慨万千, 用刚学会的中文努力地对顾客说“欢迎光临”时流下了眼泪。准入北京市场的成功如同兴奋剂, MUJI野心勃勃。在过去的一年内, 秋田跑遍了中国的许多城市, 杭州、苏州、沈阳、广州等, 这是MUJI在中国扩张的前兆。

“今年我们要在中国开10家店。这些店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具有消费能力的城市。店铺的选址也沿袭了MUJI在中国前几家店铺的特征, 均开在商场或购物中心之内。”4月底, 北京华贸MUJI店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秋田如是表述。沙发上的秋田双腿并拢, 上身微微前倾, 始终保持一个认真倾听的姿势。

让MUJI对中国充满信心的原因在于, 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年头, 中国区的销售额反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现在中国刚开不到一年的新店, 月销售额已经达到日本MUJI店铺的平均水平, 要知道中国MUJI店的商品种类比日本的店铺要少一半。”秋田说。

实际上, MUJI的海外市场除中国以外, 其他均明显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去年第一季度起, 除中国以外, 其他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开始下滑, 而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 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业内人士分析, MUJI在中国逆势扩张主要是找准了市场的空白。即使市场环境不景气, 但MUJI倡导生活形态的概念在中国属于相对超前, 在消费者崇尚简单自然、返璞归真的时代, MUJI迎合并满足了消费者的欲望。不仅仅是MUJI, 瑞典的宜家在中国之所以受到欢迎, 某种程度上和MUJI有类似之处, 这就是找到了市场空白, 而这正是中国国内企业所欠缺的。

MUJI在寻求扩张时, 还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除了多开店外, MUJI还将增加中国销售的商品种类, 包括食品和化妆品。”秋田相信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和更多店铺的扩张, 会迅速提升MUJI中国的销售额。MUJI也在中国华南建立了一个物流仓库, 以后更多的商品将直接由中国发到国外, “这能够降低MUJI的成本, 让价格更合理。”

本土化的MUJI正在崛起

价格合理, 做到本土化并且贴近消费者, 是MUJI进入中国市场一直努力的事情。

被称为“世界的MUJI”进入中国也在努力适应中国的消费者。比如在中国, MUJI的店铺都开在繁华的高端商场和购物中心内, 这与日本地铁口的MUJI形象大相径庭。

选择这种布局的原因在于MUJI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发现, 从消费结构上看, 日本的消费者差异性更小, 中等阶层的群体最大;而中国消费阶层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因此在中国前期会以较为成熟的消费者和年轻白领作为突破口。

为了迎合这些消费者, MUJI中国的不同店铺也进行了细分:比如西单大悦城店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白领, 店内的商品排列侧重低价快消品;而价格更高的家居类商品在华贸店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用来迎合那些成熟的、以家庭消费为主体的人群。

然而, 批评者认为MUJI在中国仍然不够本土化。中国的MUJI店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向顾客提供当地文字的产品目录, 商品种类也只有3000多种。更为关键的是, 虽然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 但由于先出口日本, 之后再从日本进口因此成本加大, 在中国的价格比日本高25%~40%, 这与其倡导的好用低价相去甚远。

“MUJI希望从三个方面来改变这一状况:降低成本, 增加海外市场的营收, 加强产品的整体开发。价格和商品种类的缺乏的确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正在着手解决, 我相信随着中国MUJI规模的增大, 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秋田目前正在做的是和中国的供应商谈判, 按照目前的协议, 许多商品只有在中国加工贸易的协议, 而没有权利直接在中国生产销售。“所以我们和供应商以新的方式合作, 如果成功的话, 价格至少可以降低三成。”在秋田看来,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中国销售的商品定价过高的问题。

诞生于20世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的MUJI, 以平实低价满足了那个时期人们的需求而迅速崛起。但是到2000年, MUJI遇到自创办以来最大的危机。到了21世纪之后, 整个产业都将自己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了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度, MUJI的价格优势渐渐变得微不足道。

当时还在担任日本名古屋店长的秋田对此记忆犹新, “营业额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是利润却在急剧减少。”MUJI株式会社社长松井忠三回忆道, 当时公司的整个市值从4870亿日元降到了770亿日元。

在松井忠三看来, MUJI患上了大企业病。“最开始10年的经营扶摇直上, 这酿成了企业自身的骄傲自大, 完全没有意识到环境已经改变, 竞争对手辈出, 他们非常认真地研究我们的产品, 想方设法以更廉价的同质产品来跟我们竞争, 而我们却安闲度日。”更糟糕的是, 公司的领导层也在换代, “创业者往往是很慎重地经营, 但是第二代的继承人是企业全盛时代就任, 采取了扩张性的战略。”

MUJI最终意识到问题。松井忠三关闭了经营不善的店面, 将积压的大量库存付之一炬, 同时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而不是降低价格与对手竞争。这次危机也让MUJI的扩张变得更加谨慎:“以前我们的目标是在欧洲开50个网点, 销售200亿日元, 后来我们认为盈利一家再开一家。”虽然后来MUJI海外市场的扩张策略又有所改变, 但也采取了“先在大城市开店试运行、扭亏为盈后才正式进入该市场”的策略。

在经济萧条时起步, 经历一场危机之后顽强生存下来的MUJI, 面对金融危机时或许比别人有更多的抵御能力。24天开一家店, MUJI正在把梦想变成现实。

解密无印良品读后感 篇5

(一)最近公司每个季度都会为领导安排读书的任务,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呵呵!趁着领导不看时偷偷的拿过来看上几页,或许里面太多的东西不能够深刻理解,但还是很欣赏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

怀着一种敬意开始看起来,毕竟在我们身边关于无印良品并不是很陌生,大家手里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它的东西。但《解密无印良品》一书在之前却比较陌生,看了才知道,这本书详细的讲述了无印良品企业的管理之道。

就像笔者写的“逆境中总有一条生路。不急、不燥、不骄,坚持不懈的前进,相信总有一天,能踏上自己坚信的道路”,事实证明无印良品成功了!松井忠三在无印良品“跌入谷底的时期”就职了公司社长一职,在上任之后,他既没有削减工资,也没有大幅裁员,更没有缩小规模,而是致力于创建机制,这一举措最后成了无印良品复活的动力。万事缺乏“基础”就无法“应用”,同理,缺乏“企业的内在机制”,就无法催生出“智慧”,更无法创造“效益”.制度不是空泛呆板的教条,而是对具体工作的量化和标准。

无印良品制定的“指导手册”和“业务标准书”一改过去的“经验主义”,首度把工作上会碰到的各种情况都“标准化”,让员工有一致努力的目标。让公司的经营、商品的开发、卖场的陈列,还是顾客接待,都有章可循。光是指导手册目前已累积两千页。无印良品靠累积众人的工作技巧和智慧结晶,无论员工何时何地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查阅指导手册找到解决方法。这不仅仅提高了员工团队间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同时也提升了劳动效率。在无印良品,不会有徒具形式的会议、没有效率的加班、冗长的提案报告,一切都求精准、重效率、标准化,这套制度不断传承,迄今仍是制胜核心。

松井忠三曾经说一句印象很深的话:“只要打造出好的制度,我认为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培养出奇制胜的组织文化!”很意味深长的总结,但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个企业的命脉所在,当然这也是它们一直追逐的信仰。通过这次阅读接收到新的知识,虽然内容有些深奥,但自己还是感受到了无印良品浓浓的一种说不明白的氛围,也为自己注入了一股清泉。

《解密无印良品》读后感

(二)2016年1月谭董在公司微信平台上“每月一书”栏目中,推荐了《解密无印良品》一书。读书,总会有感想,总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斗志昂扬、感悟无限。

松井忠三在无印良品“跌入谷底的时期”就职了公司社长一职,在上任之后,他既没有削减工资,也没有大幅裁员,更没有缩小规模,而是致力于创建机制,这一举措最后成了无印良品复活的原动力。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印良品的机制理念就充分的印证了这句话。万事缺乏“基础”就无法“应用”,同理,缺乏“企业的内在机制”,就无法催生出“智慧”,更无法创造“效益”.制度不是空泛呆板的教条,而是对具体工作的量化和标准化。无印良品制定的“指导手册”和“业务标准书”一改过去的“经验主义”,首度把工作上会碰到的各种情况都“标准化”,让员工有一致努力的目标。无论是公司的经营、商品的开发、卖场的陈列,还是顾客接待,也都有章可循。光是指导手册目前已累积两千页。无印良品靠累积众人的工作技巧和智慧结晶,无论员工碰到任何问题,就算主管不在场,只要参阅指导手册,就能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执行力。

在无印良品,不会有徒具形式的会议、没有效率的加班、冗长的提案报告,一切都求精准、效率、标准化,这套制度不断传承,迄今仍是制胜核心。松井忠三曾经说过:“只要打造出好的制度,我认为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培养出奇制胜的组织文化!”

万事自身找原因,只要工作机制健全,覆盖全面,那工作一定会化简为繁。总之,通过阅读、学习,收获了很多东西,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充实自己,提升品格,以上一些感触,正确之处,与大家共勉。

同朔管理处 李彦楠 供稿

解密无印良品读后感

(三)今天看了一本叫做《解密无印良品》的书,全书五万字左右。是无印良品计划会长松井忠三写的,包括工作指南改良等等内容,如果你属于品牌店长或者从事此类企业经营者,不妨一读。

以下几点内容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1.想要让人一下子记住的规则一定是简单的,比如搭配呈三角形,总体不超过三种颜色。

2.不要破坏自己的特色。

3.经验做事法则一定要写下来,制作成经验规则,否则一个人离职,就什么都没有了。

4.如果预期要加班,正常工作时间的效率肯定会下降。

5.减少会议时间,就减少了准备时间。

6.负责人要自己负责任,如果开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这样就不会感觉这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书中举到一个例子:寿司店因为寿司不畅销,就听从顾客意愿增加小吃种类,结果变得和居酒屋没有什么两样,最终还是会败给居酒屋。以顾客为重,听从顾客意见固然重要,可一旦盲从就会动摇到品牌的根基。

“如何让员工获得成就感?”作者松井忠三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让员工组织或团队产生尊敬之情。例如:如果制造连员工都不喜欢的产品,自己都没有信心,自然不好意思对顾客推荐,所以要致力制造让员工自身感到满意的商品。

《解密无印良品》里面还提到一个场景:只要到过无印良品店铺的人应该会明白,店员们不会积极地向顾客推销商品,也不会此起彼伏地一直叫唤“欢迎光临”.店内保持着让顾客能够以自己的节奏选购商品时氛围,正是这种氛围,使无印良品保持了自己的风格。

每次我去到无印良品看到的场景:店员总是在整理货架上的产品,只有经过他们身边或者有需求时他们才会跟你打招呼,声调不高,面带微笑,整个店铺内随处可听见属于无印良品专有的背景音乐,不高不低,烘托着一种特有的,会让人感到愉快的气氛,从而专心挑选物品。

平时出门逛商场,我只愿意去无印良品,尽管没有购物,但是我的心情还是愉快的。不像别的店铺,多待一会心里都不安,尤其是途径一些街边品牌店,从进门到出门一直有人跟踪你,很有压力,好像不买,良心会受到谴责,起码那里的店员脸色看起来不是很好。

两者对比,服务意识固然重要,但服务方式更为重要。这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当今的快餐巨头逐日走向衰落,盲从和服务方式是关键因素。比如你在快餐店想安静地吃个午餐,店员不断地对你进行新品推荐,好不容易等到餐点,座位边上小孩在玩耍打闹,还有赤身大叔,还能见到不讲卫生的抠脚阿姨,不远处还有店员高昂的“欢迎光临”招呼声入耳,从表情来看,她们并不乐意这样。在这么一个环境下,教人如何下次再来。

某次我进入一间餐厅,点餐台几名服务员对着我喊:很高兴为你服务!我被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吓了一跳,一名服务员从我身边,同样机械地对我打招呼:“很高兴为你服务!”她的旁边还有一名值班经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只好尴尬地笑了一下,她们到底为我服务了什么?这时我看到那名值班经理很认真地认同了那几名服务员。

去无印良品逛书店 篇6

这天的氛围本该多为网络主导,毕竟双12被不少电商看做是仅次于双11的大促档,一些实体零售商也选择在这天和移动支付合作,用促销吸引客流。但没有显眼的数字化和促销手段,涌到这家无印良品位于上海淮海路的、在中国的第二个“全球旗舰店”的人还是多到吓退了金津。

在小视频里,10秒钟的影像扫过,甚至没有拍到队尾。他不知道得排多久才能进去。

长龙是从这一天开业的45分钟后开始排的。因为顾客太多,无印良品不得不分批放人进店。限流不久,周围的门店就找了上来。在繁华的淮海路上,它们也是各家品牌的旗舰店,但在无印良品门外排队的人多到挡住了它们的门面。无印良品只能再增派保安,为每个邻居在人群中隔出一个空。

店内也和门外一样拥挤。你需要不断说“借过”,才能在这家一共3层楼、有3438平方米的店里,从一个货架走到另一个货架。一个奶爸模样的人推着一辆婴儿车在3楼的食品区艰难行进,只是他车里的不是小孩,而是一堆包装上印着“MUJI”字样的商品。

新店的热闹景象同无印良品创立的初衷多少有点反差。1980年代,日本消费市场因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萧条,提倡“无品牌的品牌”的无印良品顺势诞生,它标榜不依赖品牌和包装,而是以品质和性价比作为竞争力。

但现在,这个不崇尚品牌的品牌正在中国接受人们钟情于大牌一样的热忱。有人不明白,这个没有特别包装、被看做是“性冷淡风”的日本品牌为什么值得让人在12月的冷风里为它排队。也没有人知道,它在中国市场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金津在开业一周后去了无印良品的新店。他曾在这家公司工作过9个月,每天在店里整理商品,和来往的客人说着“欢迎光临”。他觉得新店的最大不同是空间感。在他工作过的一家约800平方米、也就是无印良品所谓的“标准店”里,任何货架和商品的摆放都是为了促进销售,哪些商品该放在柱面货架、哪些该放在普通货架的侧面,都因坪效计算而来。

旗舰店并没有完全遵循这套法则。金津喜欢2楼几个专门用来展示家居陈设的样板间,还有位于3楼一角,铺了十几个懒人沙发,打算用来办讲座、和顾客交流的Open MUJI公共空间。“其他店卖商品的痕迹太重。”他特意拍下了样板间的照片,只是因为人太多,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好。

在无印良品的发展历史里,空间巨大、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店并不是什么新事物。2000年代初,这家日本企业经历了创立以来的首次亏损,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大型店铺。

羽翼未丰时,尚欠开发能力的无印良品没有足够的商品填满大型店,造成了购物体验下降,门店盈利能力也随之减少。

如今的大型店则有了不同的使命。尽管无印良品在视觉宣传设计上有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加持,在这家新旗舰店开业前,上海地铁和路面的广告牌上也全是关于它的海报和视频,但在良品计画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松崎晓看来,无印良品仍是一个广告上略显低调的品牌。“我们不做宣传和广告,是通过店铺来宣传我们的品牌。”

在无印良品截至2015年2月的年报里,“改变门店环境,让它充满对生活方式的提示和发现”被写进了发展策略。这意味着它像其他品牌一样,竞争加剧,开始史无前例地重视门店给顾客带来的体验。

在日本,无印良品已经有了一些提升体验的样板。香薰工坊、生活方式顾问、印章和礼品包装柜台都成了旗舰店里的因素。在无印良品位于冈山的一家店里,它专门辟出了一块完全用木质材料制作的游玩区。在冈山东北端的西粟仓村,它和一家森林学校合作,顾客可以预订前去感受森林、参观木制品制作的旅程。

营造体验的做法也复制到淮海路的新店。无印良品专门为这家店从大连买了几艘古船,把它们拆开,作为门店陈设的一部分,安置在1楼的入口、2楼的家具样板间,及一些间隔区域。不只一个员工提到,旗舰店承担着“信息发布”的作用,它会通过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良好的环境来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这个品牌”。

和2014年12月开在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全球旗舰店一样,这家新旗舰店里设有以健康餐食为卖点的餐厅Café& Meal MUJI、只在旗舰店和少数大型店才有的男装牛仔裤、限量版拉杆箱、服装及家具搭配顾问,以及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画旗下的另一个家具品牌ID E。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首次进入中国的MUJI Books。无印良品并不打算售卖所有类型的书,新闻报刊、漫画书和悬幻小说不在它的选择范围内。按MUJI Books日方负责人清水洋平的说法,公司把书籍像店中商品一样归为衣、食、住、行、乐、育六类,再从中选出那些讲解生活方式的、不会很快过时的书。

和其他书店在书架中夹杂着卖生活和文创用品的做法相反,MUJI是在自家商品旁摆放着和它们相关的书。在男装区域,它留了一些教男士穿搭的《柴犬绅士》,几把不同形状的锅具下,放的则是《知日·料理之魂》。根据清水洋平的解释,MUJI Books并非只是卖书那么简单。“我不认为我们是在做书店,我们是将书作为传递产品信息的工具。”

同样首次进入中国的还有一整面墙都在吞云吐雾的AROMA Labo香薰工坊,和运用旧物回收理念的蓝染服装商品Re MUJI。在集中售卖食品的3楼,无印良品摆上了150种食品,包括被它称做是发现全球好商品的Found MUJI系列酒水。其中不少没有真正进口到中国的许可,无印良品为了这次旗舰店开业做了专门申请。

nlc202309020033

这家带着内敛和低调气息的公司似乎在尽可能完整地展示它所有的商品,以此达到它想要的传递产品信息的目的。

在松崎晓的计划里,“全球旗舰店”在中国并不会只有成都和上海两家,公司正在北京寻找合适的店址,未来还会开设在中国一些“非常非常大的城市里”。

从2013年年底的中国第100家店落地,到2014年的成都太古里旗舰店开业,再到如今的上海新旗舰店揭幕,松崎晓在这些重要时刻从未缺席。作为无印良品中国区前任董事长,他是开辟中国市场的先遣队成员,决定了此前所有中国门店的位置。

他经历过公司因商标抢注案而三年未开店的沮丧,还有2010年中国分公司刚刚导入总部的商品和物流系统,各项数据衔接不上、漏洞百出的焦虑。

曾经的付出正在收到回报。淮海路新店已是无印良品在中国的第152家店,在2012年2月,它在中国的门店数只有38家。受中国市场发展的牵引,无印良品除日本以外的亚洲海外市场销售额从2011财年的151.4亿日元(约合8.1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4财年的622.5亿日元(约合33.58亿元人民币),运营利润也从11.1亿日元(约合0.59亿元人民币)涨了近6倍到73.1亿日元(约合3.93亿元人民币)。国外媒体喜欢用另一个数据来证明无印良品在中国有多顺风顺水—2015年中国股市遭遇疯狂下跌时,它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了近20%。

不过就像任何一家大公司一样,无印良品在快速发展中也碰到质疑。“我问过在日本留学的朋友,他说日本人眼中的MUJI就跟宜家一样便宜,才不是国内这样。”工作两年的鲁丹曾有过“攒钱多买MUJI”的想法,但发现中国和日本售价相差近一倍后,她放弃了。

金津也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前公司总把印有日元售价的标签留在包装上。稍微熟悉汇率的人就会发现,国内售价比日本高出太多。“尤其是去日本买过的,一直说我去日本买才多少,国内怎么那么贵。”

对无印良品定价的不解曾在社交网络上有过一次发酵。那时Found MUJI系列推出了一款中国传统长条凳,这种在国内农村再普通不过的木凳,在中国门店的最初售价是1000元。尽管按照员工的解释,无印良品版长凳的背后有更深思熟虑的设计,以及更好的用材和工艺,但它仍在网络上受到一些嘲讽。“除非是脑子抽了,不然谁会买它。”有人在微博上这么说道。

对于比日本高出一截的售价,无印良品通常会用各种税费,以及在中国市场的物流等成本做解释。直到现在,它都还有一部分商品,是在中国生产后,先全部运到日本,再按照中国的订货数量运回。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日本的生活方式品牌,无印良品在中国的确有更多的品牌溢价。它需要有更多消费者懂得它的品牌和设计理念,并为那层没有说开的品牌溢价埋单。

在无印良品新旗舰店店长余守忠看来,“让中国顾客更好地理解品牌”,正是现阶段大家在中国最有挑战的事。在开业的前一天,他穿梭在各层楼之间,指挥员工给陈设做最后的调整。交给他的这家店显然能对“传达理念”助力不少—毕竟很少有人会在逛完3层楼的门店、看到不少别出心裁的陈设和无印良品在中国最齐全的商品后,对这个品牌没有印象。

余守忠要管理的人也比平常多出许多。不同于普通门店只需要配备10名正式员工、外加20至30名兼职人员的做法,淮海路旗舰店光正式员工就用了100名,包括只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门店才有的家具和服装搭配咨询顾问。

这些专职顾问会根据顾客的个人情况提供服装搭配和家居装饰的建议,换言之,就是在教顾客如何更好地搭配(更多地购买)无印良品的商品。一位名叫徐俊林的家具搭配咨询顾问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一名北京的顾客曾在同样配有顾问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店,根据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买下了一整套家具。听说上海旗舰店开业过后,他也打算过来看看有没有新东西。

旗舰店之外,无印良品也在通过其他方式拉近它和中国消费者的距离。

2015年一整年,它的中国普通门店新增了约500种商品,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护肤品、化妆品和零食就这样出现在中国消费眼前。这些日常用品有着更亲民的价格:单价不过百元的洁面泡沫和粉底,以及定价在10元以下的巧克力曲奇,提醒大家这个品牌也可以售卖性价比高的东西。

一部分商品终于出现在中国门店的原因很简单,它们排着队等到了进口过审。而一些进口手续颇为麻烦的化妆品和食品,无印良品则选择了按照日本制造标准,再找中国厂家生产。

伴随平价商品增多的,还有从2014年10月开始、涉及近2000种商品的3次“新定价”活动。一些原先售价偏高的家具、布艺,及在社交网络上大受欢迎的硬壳行李箱都在降价之列。“我们希望客人有一个综合习惯的体验,如果东西全都很贵,他们会买不下手。”无印良品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山本直幸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平易近人的价格策略正在收到成效。在不少门店,护肤品和化妆品区域已成为女性顾客聚集最多、最吸引客流的地方。松崎晓也得到了一些令他满意的数据,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区生活杂货的比例终于超过了服装,这正是无印良品在日本和其他海外市场都呈现出来的销售比例。

在松崎晓看来,购买服装更多是“穿出去给别人看”,而从牙刷座、枕头到香薰机,生活杂货类产品覆盖着人们更广泛的日常所需。这部分的销售比例增加,意味着消费者更加重视他们日常起居的品质。“那些都是别人看不到、你自己用的,我觉得更应该理解为,MUJI正在渗透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他说道。

nlc202309020033

看起来,无印良品正在中国市场步入盛年。它在这里业绩增长飞快,已经有逐渐增加的平价商品帮它吸引那些没有太强购买力的顾客,又有全球旗舰店这样的地标式门店为它全年无休地传播“MUJI理念”。

一路高歌并非没有警报。在截至去年8月的2015财年上半年,无印良品在欧洲和美国的运营利润同比下降了313%,西亚、南亚和大洋洲区域的运营利润也减少了 35%。

品牌接受度成为了阻碍无印良品突破更多海外市场的最大现实。作为一个崇尚东方极简美学的品牌,的确没有哪个海外市场,能比消费能力正在上升、对生活方式和审美愈发重视的中国,更值得它施展要做全球性品牌的拳脚。

但就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在海外太过倚重某一个市场,会隐藏一些风险,待市场规模到一定程度,就会暴露。

何况中国也不是万事大吉之地。零售业的业绩增长向来以开新店作为基础,但在开业当天,山本直幸告诉媒体,一名新人至少要经历3年,才能在无印良品成长为合格的店员。这家日本企业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从2008年的5家增加到如今的152家,目前正缺少经验丰富的员工。这意味着它需要在扩张体量寻求增长和更现实的发展稳妥中取舍平衡。

更为隐蔽的忧虑是,在被不少国外品牌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消费者喜好的变化实在太快。从零食、日化到服装、餐饮,谁也没法预知现在大红大紫的一批品牌是否可以常青下去。

至少金津对品牌的选择更加多样了。3年前他在无印良品工作时,会为多买一件它的产品而开心许久。随着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外品牌信息的增多,他对无印良品的喜好正分散到Visvim的衬衫、Redwing的鞋子、Midori的笔记本和Wtaps的打底衫上。“现在越来越喜欢在某些领域做到极致的东西,感受它们的不一样。”他说道。

在2014年的财报里,无印良品把它从2008年到2020年的发展画成了一张阶梯图。如今所在的2014年至2016年被定位为一个“跳跃”的阶段,它计划在这3年里销售额达到3000亿日元(约合161.7亿元人民币),增加海外门店的数量,并进入新的国家。如此到了2020年,它将成为一个“国际品牌”,有着“永久性的增 长”。

现在的一切都还在阶梯图的既定轨迹上,只是要达到2020年的最高阶段,它需要祈祷两点:一是其他海外市场能提高对它的接受度,就像中国市场一样;还有一点则是,越来越重要的中国市场,能够一直这样兴 盛。

无印良品 篇7

关键词:无印良品,色彩设计,视觉尊重,日本文化

色彩作为符号系统中能予人最直接、最深刻印象的视觉元素, 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信息的具体表达方式, 对信息的传播、品牌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色彩语言, 有着不同的含义, 即不同的语义, 这在日本品牌无印良品 (MUJI) 的视觉形象设计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无印良品摒弃了企业通常采取的求新、求异和单纯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品牌策略, 反其道而行之, 以内敛、朴素又饱含文化内涵的品牌视觉形象有效的使自身区分于其他品牌。在它的色彩体系中, 黑色、白色及中间色系的大量使用, 与其民族历史、地域风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价值观、自然观和社会背景等均有直接的关联。

崇尚单色和自然色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念的重要特征之一, 单色、自然色在无印良品的视觉形象里大量使用, 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对其深刻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 资源有限, 受自然风物、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日本人对待自然持崇敬甚至神化的态度, 将对自然的崇敬与亲近浸透在生活细节中。比如:日语的色彩名称多取自植物、山川、河流以及动物等自然界事物的名称, 统治阶级自德川幕府时期便制定了禁止奢侈的法令等。反观无印良品的商品包装, 多采用无污染的淡褐色的无漂白纸张或透明、半透明的PP材料, 店面装饰多用白色和原木的颜色, 服装则多采用无漂染的自然色泽。这一方面与其民族爱好清洁的习惯有着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 体现了日本人注重生态伦理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 也正是其民族自然观与传统审美观念的具体反映。

在无印良品的色彩体系里, 传统色彩应用广泛。佐竹昭广在《古代日语的色名性格》一文中说, 日本的色名最早起源于白、青、赤、黑四种颜色。日本的《古事记》也多次提到上述四种颜色。而这几种色, 基本构成了无印良品色彩体系的主体。在无印良品的色彩体系里, 米色、白色、蓝色、褐色、灰色和黑色等自然色大量应用, 除了深红色的“MUJI”字标, 几乎看不到纯度高的色彩。

无印良品将“禅”作为品牌的核心理念, 其设计被称为“禅的美学”的代表, 富有禅意的色彩与其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禅文化传入日本后因其与本土的神道教在自然观上高度一致故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赋予其民族自然观浓厚的宗教和哲学色彩, 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而当代西方人也对体现东方智慧的“禅”产生日益浓厚的兴趣。将禅宗思想融入品牌理念之中, 体现了无印良品以消费者和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点的设计原则。禅宗美学在审美上追求虚实相生, 有无统一, 形神兼备。无印良品通过中间色及原色的大量使用营造了静、虚、空灵的品牌外观, 散发着禅宗的空寂和简素的美学观点。以原色的PP材料为例, 一般都难以将这种现代的塑料材质与“禅”产生联系, 但就是在无印良品的设计师手中, 反而呈现出物体在自然形态下透明或者朦胧的美感特质, 以“象外之象, 意外之意”绘制了一个空灵的意境, 体现了禅宗思想所表现精神、精神突破技巧而产生新的技巧, 新的技巧表达新的精神这种不停变革、往复循环中发展起来的。皴法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山水画变化的风向标。

中国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 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 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 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 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 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 一直是绘画发展的主流。多表现为画家重意而略象, 重神而略形。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 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 从而形成了画面独表达的淡泊的审美境界。散发着禅意的色彩无疑提升了无印良品的文化品位, 唤起了消费者深层的情感共鸣, 从而增加了品牌忠诚度。

无印良品的色彩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整体设计的观念也有其传统文化渊源。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物与环境间的关系要超过对物体本身的重视。无印良品在进行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了品牌视觉形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间色系的大量使用基于销售终端所处的喧嚣浮躁的外部环境。在噪杂纷乱的商业环境中, 无印良品因其雅致、朴素的外观形象反而实现了与其它品牌的有效区分。

无印良品不仅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视觉心理。无印良品的色彩设计受到极简主义 (Minimalism) 的深刻影响, 但又不等同于极简主义。无印良品的色彩体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了对消费者的视觉尊重, 是基于消费者的视觉心理而展开的设计。对于视觉形象的传达而言, 视觉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 对消费者视觉心理的分析与尊重无疑是信息有效传达的前提条件。只有能够易于消费者注意、记忆和唤起情感共鸣的色彩设计才能使品牌信息有效的传达。但易于注意和记忆并非是简单的追求视觉冲击力, 因为色彩具有心理暗示作用,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左右人的情绪和心理。对于当下许多一味的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品牌而言, 因为忽略了对消费者的视觉尊重, 使用过于刺激的色彩, 易于导致原本就处于快节奏的生活状态里的消费者的视觉疲惫。无印良品不使用视觉冲击力强、纯度高的色彩, 多使用柔和的自然色系和中间色系, 即便是在它的销售终端, 其店面门头也就是一块沉着的深红色而已。究其实质, 正是因为中间色系较纯度较高的颜色而言, 具有空间感, 蕴含着安定、沉静、平和、亲切的意象, 不会给受众心理上带来紧迫感, 导致视觉乃至心理疲劳。无印良品通过原木及中性的自然色系所营造的整体氛围, 消解了消费者因商业环境中过多的亮丽颜色所带来的视觉疲劳, 同时还增加了品牌的亲和力, 使消费者获得独特的情感认知与体验。也正因这些色彩的运用, 使无印良品在无形中完成了自身的品牌信息传达。正如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原研哉所言:“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而是要慢慢渗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 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经悄然完成了。”

在当下这个物质与信息均过于丰富的时代里, 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塑造模式令消费者和设计师耳目一新。它通过给消费者带来的独特感受完成了品牌信息的传达和消费者对他的情感认知, 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力和品牌忠诚度。希望无印良品这种基于消费者的、饱含本民族精神内核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个性化品牌塑造模式能对我国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产生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原言哉 (日) .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2]今道友信 (日) .蒋寅译.东方的美学,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3]叶渭渠.日本古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4]吴双.渗透在色彩中的日本审美意识.重庆社会科学2006.11

[5]http://www.muji.net/

日本无印良品的艺术设计理念解读 篇8

日本的无印良品是一个百货品牌, 其成立于1980年, 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最初是以专卖店形式出现的, 发展至今已经有了300多家专卖店。虽然规模有了很大变化, 但是其物美价廉的经营理念却始终没有改变, 其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压低价格, 也因此成为了日本民众十分信赖和喜欢的品牌。在这种发展理念下, 其艺术设计也深受影响, 无论是包装设计、平面设计还是产品设计中, 都力求自然、简约和生态。如其在包装设计中, 多使用生态无污染的材料;在平面设计中, 多使用黑、白、灰三大设计;在产品设计中, 则强调使用的方便和直接。可以说, 各类艺术设计已经不再是一种视觉形象, 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当其他品牌朝着奢华、精致和唯美的方向发展时, 无印良品则以简约而独树一帜。

二、无印良品代表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解读

1、原研哉的艺术设计理念解读

原研哉是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 也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其在无印良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倡导的就是自然简单的艺术设计风格。在他看来, 无印良品秉承的是物美价廉的理念, 所以其艺术设计风格要与营销理念相一致, 如果卖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 而宣传、包装等环节却是繁琐奢华的, 无疑是自相矛盾的。同时, 他还希望能够用这种设计理念和风格, 传递出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当人们对无印良品这个品牌有了多次了解和接触之后, 就会被其这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所感染, 使艺术设计真正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其设计的一则海鱼食品的广告中, 整条鱼的身子部分是空白的, 只剩下了头部和尾部, 并在一旁注明, “鱼尾和鱼头也是美味的佳肴”。而且文字和图形都只是用单色的线条勾勒出, 仅此而已。一方面, 其传递出了无印良品物美价廉的信息, 商品之所以便宜, 自然有其便宜的道理, 以一种简单传递出了的一种坦诚;另一方面, 以简单的设计传递出了一种自然的生活观, 让消费者认为这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又如其设计的无印良品的手提袋, 自始至终坚持使用无污染的环保材料, 而且多使用黑、白、灰三种颜色, 甚至在一段时期内, 连无印良品的LOGO都不印在上面, 其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个简单的包装袋是环保的, 是可以成生活中一部分的, 接受和使用它, 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其效果要比那种试图通过强烈视觉冲击力来获得关注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原研哉一直秉承这种自然、简单的设计风格, 为无印良品品牌形象的塑造, 做出了重要贡献。

2、深泽直人的艺术设计理念解读

深泽直人也是无印良品重要设计师之一, 其以产品设计为主, 追求“无意识的设计”, 所谓无意识的设计, 是针对使用者来说的, 即设计者设计出来的产品, 应该能够为消费者自然的、无意识的使用。由此可见, 其所强调的这种无意识, 是以设计者的有意识设计为基础的, 只有当设计者将设计做到近乎完美的状态时, 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无意识的使用。比如他设计的一款CD机, 其外采用了和换气扇相类似的外形, 将CD放入其中后, 只需要将这个换气扇下方的绳子轻轻一拉, 就可以播放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对这个产品的创意感到新奇, 都会下意识的拉动那根的绳子, 当耳边音乐响起的时候, 不禁为设计者的创意所折服。又如其设计的一款绿色地毯, 原本是深绿色和浅绿色相间的地毯, 深泽直人却在地毯的两端放置了一个高尔夫球和球洞, 这就使地毯一下子变为了一个高尔夫球场, 让人感觉不是踩在了地摊上, 而是踩在了草坪上, 给使用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所以说, 深泽直人的这种“无意识”追求, 其实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以人为本, 即设计者要从使用者的角度, 对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体验, 特别是对一些细节部分的强调, 更能够彰显出产品设计的理念。另一个则是情感的融入, 产品设计并不是冷冰冰的, 而是充满情感的, 如果设计者在设计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再用合适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那么消费者则是一定能够感受到的。

3、杉本贵志的艺术设计理念解读

杉本贵志是无印良品室内设计的主要负责人, 300多家专卖店的设计他都曾亲自参与其中, 才有了当下无印良品的室内设计风格。作为一个喜欢创新和坚持的设计师来说, 杉本贵志所一直追求自然和素雅的设计风格。首先是自然, 杉本贵志认为, 无印良品的室内设计, 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那些大品牌的室内设计是坚决不会模仿的, 反而要追求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比如无印良品的专卖店中, 随处可见旧木头、废砖头和一些回收来的金属品, 就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真实和自然的感觉。消费者只有先对消费环境感兴趣, 才能对产品感兴趣。当人们看到这种风格的店铺时, 无需多想就知道这是无印良品。尽管如今的无印良品早已经今非昔比, 但是这种装修风格却得到了充分的保留, 几十年来如一日。体现出了其对个人设计风格的坚持。其次是素雅, 日本是一个受到自然灾害很多的岛国, 所以“素雅”的设计与岛国的地理环境有很深的因素。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日本这样素雅、极简主义的风格, 同时也是生活美学的代表。以无印良品北京王府井专卖店为例, 店面的设计多采用的是天然材质, 斑痕累累的木材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沉静、素雅的一道亮丽景色。

综上所述, 诞生于日本的商业品牌“无印良品”如今不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闻名于世, 而且对人们的设计、消费、生活观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通过艺术设计, 树立起了品牌形象, 表达出了品牌理念。而且这种形象和理念还具有能够为广大观众和消费者普遍接受的个性化因素。这也给了中国艺术设计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即作为设计者来说, 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理念, 而且这种理念并不是形而上的, 而是有着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在此基础上, 再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将其表达出来, 并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唯有此, 才能够设计出艺术性和功能性俱佳的作品。本文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 对无印良品的艺术设计理念进行了解读,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给更多的设计者以启示和借鉴。

摘要:无印良品是日本的著名的百货品牌,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各类艺术设计, 可谓是功不可没, 在艺术设计在满足了人们信息需要和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 更传达出了无印良品品牌的文化理念, 使其在众多的品牌竞争中彰显出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本文先是对无印良品进行了简单介绍, 然后对其三位代表人物的设计理念进行了解读, 以期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无印良品,艺术设计,设计理念,分析解读

参考文献

[1]周洁.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现代设计观[J].文学界 (理论版) .2011 (01)

[2]李克, 刘峰.无印良品的设计意识认知[J].齐鲁艺苑.2011 (02)

无印良品 篇9

无印良品 (MUJI) 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迅速积累大量忠实拥趸, 俨然成为日杂百货类的日版“宜家”, 引领着内地家居生活形态的重构和提升。2013年, 无印良品开出35家门店, 中国内地旋即成为其在海外的第一大市场。众所周知, 无印良品没有醒目logo、华丽广告、明星代言, 门店商品色泽朴素样式简单, 也不做博人眼球的活动促销, 一切都是恬淡的、安静的, 一切推崇“简化”与“克制”, 强调回归单纯、自然的品牌形象, 正如其设计师所说追求的不是“这样好”, 而是“这样就好”。这正是“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的古老智慧在瞬息万变市场中的完美垂范。

1. 回归本源的营销理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 营销革命兴起, 传统“企业——消费者”的关系流程被变革性审视, 成为“消费者——企业”, 做产品的人开始关注到消费群体, 提出了以消费者中心的理念。为了迎合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 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但一味迎合诱导, 无形中是把消费者看做是惰性的, 没有足够识别力的, 缺乏必要的自省和引导, 极大的商品丰富反而带来选择的困惑和无度的消耗。无印良品设计总监设计大师原研哉认为:“将我们已然熟知、习以为常的事物, 以一种‘初视之眼’去重新感受的能力, 也就是以一种率直的心态去重新捕捉事物的本质, 乃是设计的第一步。”这无疑是无印良品的核心要旨所在。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 企业不仅要制造销售产品, 还要传达价值, 且价值不仅仅是实体感受的使用价值, 还应负载精神及社会层面的关注, 这也是与社会营销大势一致的前行方向。

2. 生活方式的归属引导

无印良品强调“不依赖品牌和包装来选择商品, 这不仅与热情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也是一种重要的态度。”不仅仅在产品、陈列、服务体现, 还跨界出版《家:我的私宅论》、《家:如何打造一个舒适的家》等系列畅销概念书籍。这在更高层面诠释自然、环保、简约、质朴的生活哲学, 和今天越来越盛行的乐活 (LOHAS) 思潮高度契合, 乐活族们寻求到独特的存在感, 甚至在无印良品里感受到一种化繁就简的畅快, 这就跳出了功能的实用上升到生活方式的归属, 这些人拥有稳定生活观念, 认同无印良品的价值观念, 正是当下社会稳定中产阶级的构成部分, 他们对优质生活的向往使其成为无印良品的目标市场, 是其主力市场的坚实支撑。与此同时, 所处圈层更高的消费者虽然有足够实力消费更高价格更具品牌印迹的产品, 但低调内涵地选择无印良品不仅没有跳脱当下圈层, 反而可以折射其全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前瞻意识。近年来, 如木智工坊、纸箱王等品牌也是秉承这一理念成功的后起之秀。

3. 去繁就简的设计美学

无印良品的产品素以简单好用著称, 不用研究说明书, 不用害怕误操作, 在设计之初摒除一切不必要的附加功能及装饰, 连品牌都不容易找到, 在这个盛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不强调个性, 不抓眼球, 甚至将产品隐没于“背景”之中。一切均来自于对全球“生活必备品”概念的深入研究, 从实用的角度将特性与功能做最有效的协同设计, 如坊间津津乐道的深泽直人设计的壁挂式CD机, 甫一上市旋即成为销售冠军。这款CD机体积小、造型极简, 安置在墙体不占空间, 开关不是按钮而是一条垂下的绳子, 这与电子产品一路智能化狂奔的常规设计大相径庭, 却凸显其核心功能及难能可贵的简洁之美。

4. 极具“生活感”的体验陈列

无印良品设有“区域陈列师”一职, 用于跟进各门店新品、主题及促销陈列, 其陈列的核心词是极具体验意味“生活感”。走进无印良品任何一家门店, 可以看到自然系色彩的棉麻床品与天然木质的家具有机搭配, 床边散落几只经典的舒适沙发, 超声波香薰灯悠悠地吐出香雾, 墙上的CD机播放的音乐自然流淌, 不经意间商品与货架、商品与道具无缝融合, 所有的一切, 提供给消费者选择的配套商品方案, 而非单品推荐。其实家居百货品类复杂, 消费者有随手翻捡体验的习惯, 保持整齐排面的难度较大, 所以一般的百货陈列理货总体要求是整齐划一。但日企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像伊藤洋华堂、伊势丹麦等大卖场无论玩具还是生鲜区物品不仅朝向相同, 甚至标签都精准保持在同一高度。

无印良品的成功不能原样复制, 但可以有效借鉴及主动合作, 尤其以下几条思路需要明确:

第一, 无印良品无疑树立起行业标杆, 我们的企业可以采取比附定位、避强定位等综合定位思路, 寻求行业的突破空间。有很多消费者对无印良品的商品心向往之, 但因为关税、流转环节等因素全方位采买有一定障碍, 如果有品质相当的本土化商品做替代性选择, 将极大地影响其购买决策。就像美国艾维斯出租车公司曾打出了这样的口号:We Are No.2!传达“因为我们第二, 所以我们更努力”的诉求, 由此树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品牌形象。

第二, 从纵向价值链分析, 如果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利益共享问题, 可以考虑为无印良品本地化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等上游支持, 加入其整体价值链上的利润共享中。这需要在保证盈利性的基础上, 考查和分解纵向价值链, 对价值活动反复鉴别, 并随着分析的深入, 对价值活动的分解进行调整, 拟订备选参与方案。

第三, 在惯常低参与模式主导的日用品领域里, 如何教育消费者启动学习模式, 依赖新掌握的知识结合原有的态度观念实施购买决策, 这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建议充分依托网络技术, 借助新兴媒体, 全方位多层次打造立体沟通网, 让消费者主动参与, 与企业互动营销。

摘要:本文通过对无印良品这家日式企业的研究, 梳理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探讨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及网络技术环境的今天, 对中国企业的营销路径探索的启示。

关键词:无印良品,中国企业,营销

参考文献

[1]渡边米英.《无印良品的改革》

无印良品 篇10

关键词:品牌,无印良品,宜家,设计

品牌的形象设计是将无形的价值在人的切实体验中表现出来, 用艺术的表达形式拉近品牌和消费者的距离, 最后树立自己在消费者心里的的企业形象, 使消费者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无印良品和宜家的品牌形象设计都结合自身的发展背景, 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品牌提供了能够吸收和借鉴的经验。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无印良品和宜家的品牌形象的发展

无印良品是日本著名的百货品牌, 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 品牌形象倡导产品本身造型结构优美, 形式追随功能, 价格亲民, 材料绿色环保, 在整体的品牌形象设计中追随着东方独有的“有”和“无”的概念, 设计色彩以黑白灰为主。以崇尚自然, 追求简朴之风为特色, 是现代主义设计中极简主义设计的代表。它的“简朴”特质是受到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简朴”和“节约”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国家精神的发展在品牌的塑造中有着重大的意义[1]。同样在“简朴”中寻求新的价值与审美是无印良品这一品牌一直延续并继承的品牌精神。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融入了大量的东方思想和审美情趣, 这在现代主义风格设计中有着较具代表性的文化意义。

宜家, 作为北欧家居的代表起源于1943年, 在北欧的瑞典诞生, 是瑞典家居文化的代表品牌。宜家以可以拆装的家具闻名, 在设计风格中强调古典风格与瑞典民间格调相结合。同样设计风格强调简洁, 注重细节的设计, 倡导“平民设计风格”。北欧的风格是以简洁为特色, 深深影响到了设计发展中的“极简主义”、“简约主义”, 这都是宜家品牌形象设计中有特色的艺术特征[2], 正因为“简约”, 宜家在设计风格中更注重融入现代感和人情味, 这也成为该品牌设计风格中的鲜明特色。北欧的家居设计追求完美的结构和卓越的品质, 在设计理念中融入高贵不俗的优雅创意。宜家作为北欧风格设计的典型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

结合历史的发展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无印良品和宜家在品牌形象的发展中都坚持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精神。并将这种设计理念一直传承下去, 在坚守产品质优的同时也在逐步完成创新, 可以用简约但不简单来概括, 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高质量追求。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情感联系的实体, 无印良品和宜家在品牌形象设计中不断满足消费者欲望和需求的同时也建立了感情的联系, 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与此同时无印良品也具备简洁、简约、人性化的品牌理念, 提倡功能最大化、功能为人服务, 这也与宜家有着共同之处。但是两者各有自己的特色, 所坚持的风格上有着属于自己的品牌化痕迹, 通过继承、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品牌的形象设计是可以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的产品服务, 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是品牌保证产品质优的同时倡导的个性和人性, 更是一种对待消费者的品牌承诺。好的品牌形象设计最终将会完成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 第二是消费者对品牌有“无同样的替代感”的感受。

二、对无印良品、宜家的品牌视觉形象、互动体验的对比分析

无印良品和宜家这两个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家居品牌, 首先在品牌设计中的视觉符号上风格截然不同, 但他们却能准确的表达各自的艺术内涵和品牌文化。其次在品牌的互动体验上两者都很尊重人的需求, 都是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最后品牌形象设计巧妙的传播方式以及与消费者浓厚的品牌情感都足以让这两个品牌成为行业里的代表, 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1、视觉形象

无印良品的意义是没有商标的优质商品, 注重质优, 在视觉语言上这种没有符号的特征反而成为了它独有的视觉识别。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的商标也最多是MUJI的标识, 这种具有个性的设计满足了部分消费者追求新颖、与众不同的消费心理。其次无标识的视觉效果也反映了品牌本身在产品设计中追求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 突出了产品原始功能性的特征。一方面突出了产品本身的肌理和色彩形状的视觉语言, 形成无形的装饰标志;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品牌自身追求的简洁、淳朴、低调、注重功能的设计原则, 让外观和构造富有设计感, 使得无印良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产品特征[3]。视觉识别上、设计风格上的内在统一性给了消费者极强的认同感。

而宜家则是以标准化为核心, 探索回归自然、追求自然的美感。宜家的标志是IKEA的蓝、黄标志, 这是瑞典国旗的颜色, 时刻保持着统一的特征。在品牌的形象设计中宜家倡导北欧风情, 追求现代主义设计的简约设计风格, 提倡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标准化的形象设计让每一个消费者在世界不同地方都能感受到同样的宜家, 包括宜家统一的企业形象标准化、宜家的商品标准化、售后服务标准化等。在品牌形象塑造中也融入了“民主意识”和“平民风格”, 这两种风格的塑造使得宜家的产品定位很亲民, 这也促使宜家成为家居和家具企业中的佼佼者。宜家在设计领域一直倡导原创理念, 这大大提升了宜家品牌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卡普拉德曾说过, 宜家追求的是国际性的美感。他所说的国际性美感其实就是宜家产品外在形式的美, 因为这种感觉满足了人们对视觉审美的需求, 同样这也是品牌形象设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

对比无印良品、宜家在品牌形象设计上的视觉语言, 我们可以得知品牌形象的塑造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义。在无印良品和宜家的品牌形象设计中, 两者都十分重视民族文化, 无印良品融入的东方“禅”文化和自身民族特色塑造了具有民族个性的品牌形象。宜家是北欧风格和现代主义简约设计的融合, 重视功能和“人性”, 塑造了具有国际化、有亲和力的品牌形象。两个品牌都具备了时代的特征, 符合社会流行时尚, 合理的运用了流行的规律, 抓住了人们新的审美要求, 在品牌形象设计的视觉效果上表达了亲和的设计态度和高雅设计理念。

2、互动体验

在品牌的互动体验上宜家是很有代表性的, 无论是家居用品还是其他生活用品, 宜家都是让消费者尽情的体验, 并且在产品的组装过程中让消费者能够有效地、方便的组装使用产品。凡是宜家的产品都严格的标准化, 这种标准化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这种体验感的品牌形象塑造, 很好的引发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好奇心, 同时这种体验营销是通过让顾客观摩、聆听、尝试等方式来让消费者增加对品牌形象的认可度, 这种体验感是其他品牌无法替代的。无印良品也倡导对产品的“亲眼观看、亲手触摸、亲身体验”。例如无印良品的家居展区一定会摆上无印良品的懒人沙发, 放上无印良品具有代表象征的蒸汽式熏香, 这种产品体验的品牌形象塑造不仅仅是营销的方式, 更多的是无印良品的品牌文化内涵背后对人的尊重。

互动体验的品牌形象塑造包括感官体验、感情体验、文化体验三个部分[5]。感官体验是直觉体验, 无印良品和宜家都通过展品的展出来刺激消费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感官系统。这在无印良品和宜家的品牌形象塑造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例如无印良品的店面展示中对出售的音响、耳机、香薰炉等展品的互动体验;宜家则是将家的环境营造出来让人觉得亲切和舒适, 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塑造消费者心里对他们品牌的认知和接受。无印良品和宜家的感情体验则体现在他们“以人为本”的原则。感情体验是在产品的设计中运用绿色环保的材料, 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需求和对产品的功能需求, 价格上平易近人但却能保证价廉质优的特征。文化体验是无印良品和宜家在品牌形象设计的互动体验上各有自己的风格, 这种风格结合自身的品牌文化背景以及自身产品, 针对消费者设计以人为本的体验, 这种体验会给消费者带来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因此才会受到青睐。

三、无印良品、宜家品牌形象探索对本土化品牌形象设计的提示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源自于日本的禅文化。它的特点是朴实、自然、简约、宁静、安逸。保留了产品的原始面貌, 追求一种返璞归真、切实自然的审美体验。

宜家则源自于北欧, 继承了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传承代表。宜家的设计风格阳光明朗, 简洁清新, 富有人情味。

无印良品的文化背景因素和宜家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 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和审美变化产生了相同或是相似的探索与追求:回归自然, 与自然相融合, 追求自然的美感;专注于产品的功能性[6], 去掉多余的装饰和冗杂;尊重环境, 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在选材上倾向于使用自然材质, 保留材质的本色;在色彩上用色简单, 注重材质本身的质感, 并且描绘材质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等。

所以综上所述, 我们在塑造本土品牌的时候要注重沟通。原研哉也说过无印良品并不是很“日本化”的产品, 这归根结底都是在强调国际化属性。中国的同类产品想要进军全球市场就要注重对国际化的理解。品牌形象设计是一种视觉上和文化上沟通的语言, 想要将这种语言塑造得国际化就要注重传承和创新, 将设计语言表达得更加具有国际性。其次, 本土品牌要注重和其他企业的联合, 塑造的品牌的形象要能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品牌所需的三大支柱就是功能支柱、感官经验支柱、情感支柱, 精髓就是给消费者带来无法取代的感受。中国本土品牌缺少的就是对企业品牌的推广, 将品牌塑造得更国际化的方式, 就是用艺术设计的语言去表达。

最后, 本土化品牌的形象设计要有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好的企业形象在保证产品质优满足产品功能的基础上, 一定会逐步提升企业的视觉传达形象。本土的品牌要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注重对人文和生态的尊重, 提升国际设计理念的融合, 这是当下我国品牌设计迫切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要去解决的三大问题。

四、结语

对比了无印良品、宜家的品牌形象设计, 我们收获到的就是本土化品牌在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设计时, 要注重对自身品牌的文化定位, 追求的理想是满足人类需求, 尊重生态环境。其次是加强品牌与消费者的紧密联系, 让自己品牌的产品质量优良。

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承诺、带来信任、带来归属感, 让它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里无法取代, 那这个品牌形象就十分的成功。我们本土品牌要做的就是站在社会、生活者与生态的视觉角度, 将我们的品牌形象塑造得更好。如能将功能满足、审美需求、环境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融入品牌形象设计的构想和探索中, 整体把握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 通过设计影响消费者的理念和消费行为, 并改善我国品牌的现状, 中国品牌必定能够有跨越性的发展。我相信中国的品牌必定会产生和崛起。

参考文献

[1]余阳明.《品牌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2] (日) 原研哉著, 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

[3] (英) 佩妮·斯帕 (Penny Sparke) 著, 陈红玉译:《当代设计—消费者文化与后现代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日) 山田敦郎著, 《品牌全视角》[M].申胜花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5]靳晓佳著.《浅谈宜家家居的设计理念》[J].南京:科技向导, 2014

[6]钱凤银.于晓红著.外国现代设计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陈广.《宜家家居攻略》[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无印良品设计的诗化表现 篇11

二十世纪末期,国际主义风格几乎普及到了设计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产品设计方面,随处可见简洁精细,带有强烈功能主义色彩的国际主义风格产品。这种风格标志着现代主义发展到顶峰,同时也标志着形式单一、非人性化的设计风格达到顶峰。为了反对这种单调冷漠的设计,后现代的设计师们重新思考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做到符合人性符合自然,而不仅仅是强调理性与逻辑的机械美学。

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中,“诗意设计”这一概念被后现代的设计师们所重视。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许多产品设计都开始强调“诗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产品大多拥有朴素的色彩、自然的材质、简约的造型。它们的设计语言借鉴了文学创作中诗歌的隐喻、类比等手法,使产品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在情感上也能让人体会到产品的亲切可爱。想要探求无印良品背后所蕴含的美学理念,需要先重点分析其诗化表现,从设计语言与诗歌创作手法的关系入手,追本溯源。

“兴”与产品的自然美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见诗有一种能引人联想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东方诗学里叫做“兴”。最古老的《诗经》就是通过鸟兽草木起兴,将大自然的景物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所以简单来说,“兴”的含义要从心与物的关系上来理解。这也就告诉我们,诗之所以能引人联想,就在于兴,“既物对心的感发和心与物的自然契合。”

将“兴”的手法运用到产品设计上,也就是要在产品设计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色彩和材质两个方面向自然学习。

无印良品设计的产品大多直接采用自然景物的色彩,比如石头的颜色、泥土的颜色、树木的颜色、动物的颜色……这些色彩也许并没有人工提炼的色彩纯净明亮,却是在大自然中经过无数岁月沉淀下来的,自有一种洗尽铅华朦胧内敛的美感,给人古雅恬静的感觉。

在材质上,无印良品追求材质的自然美感。在产品的选材方面,以竹木等未经加工的素材为主,注重体现原始素材的天然肌理质感。在产品材质的加工方面,强调环保。比如禁止使用对环境有危害的材料,提倡使用可再生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简”与产品的造型美

诗在结构上有着凝练简洁的特点。用词越简练,想象的空间就越大,简到极致,才能够有最大的余地去让人回味与感悟。这与设计中的极简主义有些相似。无印良品的产品虽然在造型上借鉴极简主义风格,比如去除装饰,没有繁复的线条、图案与文字;减化包装结构,没有复杂的折叠;采用简单的几何形态,没有新奇夸张的造型。但这些并非为了简化而简化,这种简约的设计不仅突出产品的实用功能,也能通过删繁就简节省资源能源,让产品具有大自然的亲和力,让人体会到简朴优雅的设计美感。

“极简”也是无印良品的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产品去掉了商标、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无意义的加工或上色,简单到只剩下产品的材质和功能。这种产品设计的思路即是用最平实的设计,还原商品最原始的功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种看似简朴的设计思想也证明了最成功的设计、恰恰是打破常规、满怀理想的设计。

“韵”与产品的意境美

宋朝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评价韦应物的诗时说:“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并将其作为诗的最上品,可见“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古人作诗最求“韵”,即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体韵,也是澄怀观道的神韵,更是淡泊简远清虚玄远的清韵。总而言之,韵是“关于诗的意象的审美意境和风格创造的一种特殊要求……是审美主体精神个性和意识高度强化的产物。”

“韵”可以产生“意境”,“意境”是艺术创造中极高的标准与要求。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董氏武陵集记》),可见意境的奥妙是生于意象又超越意象,最终生成一个有着无穷韵味的想像空间。

无印良品的设计就有着这样的韵味与意境。比如原研哉设计的《地平线》广告招贴,一条平整的地平线将天地分开,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画面看似虚无空洞,但天、地与地平线已经蕴含了所有的景象。这样的设计作品已经超越了情景交融的浅层次,达到了“境生于象外”的美学境界。

结语

通过分析无印良品的设计语言可以发现,其设计理念,是由形式上的“简”到达内容上的“无”。这种“无”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包含着“有”。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可见古代艺术对“无”的追求。尤其在意境之中,推崇“无字处皆其意”“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无印良品设计中对“无”特别推重,可以看出,其内在哲学美学基础在于禅宗美学。

人们在解读禅宗美学时,常常会将它理解为一种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的精神。但恰恰相反,从无印良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宗美学讲求的是打破世间不合理的束缚、清空自己头脑的杂念,之后向着自己确立的人生理性、满怀理想的出发。这种前进的动力并非来源于世俗的物质诱惑,而是来自于人们内心对于自我肯定的向往。

无印良品 篇12

关键词:无印良品,节制化设计,社会责任,理性消费

物质高度繁荣的今天, 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变得眩晕, 对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事物失去了判断力。日益更新的设计产品让我们形成“用完即抛”的消费观, 在追逐时尚的浪潮中, 我们忽视了每一件物品会对内心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从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所描绘的简朴澄明的生活到法国著名随笔作家多米尼克·洛罗的《简单的艺术》所倡导的拥有极少, 我们都深深感受到:心灵的丰富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种简单的、理性的、和谐的秩序感, 在这种安静友好的环境氛围中, 我们的感知将变得更加细腻, 对身边的事物怀有珍惜和尊敬之意。在鼓吹时尚与物欲的消费主义浪潮中, 部分设计师开始认识到构建理性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倡导全新生活方式的使命与责任。

节制化设计即是从这一文化原点出发, 倡导简约而富有品质感的设计, 将人们从物质的绚丽繁华中解放出来, 放置于一个更接近自己的内心的广阔空间中, 从而培养出消费者对于事物悉心品味与照料的细腻感和对质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种主张理性消费的设计让人们冷静的思考自身的需求以及物与我的关系, 并超越了短暂的利益, 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问题。

这种提倡简约的设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改变世界各大城市风貌的国际现代主义, 然而, 与其不同的是, 节制化设计消解了国际现代主义带给人心理上的冷漠感, 使人感到轻松、愉悦。它并不是精英主义蜕变后的一种商业手段, 而是在消费主义泛滥的今天试图寻找、重构人们精神秩序的洗礼。节制化设计并不是极端的抑制人的需求, 因为这显然是违背艺术与设计“使人自由”的根本的。它立足于东方禅意哲学以清醒合理的眼光来看待自身需求, 从而实现人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将自身置于时尚与潮流之外的无印良品正是这一设计主张的典型代表。从日用产品到服装, 无印良品始终与不必要的装饰保持着距离, 更注重的是产品的质地与品质传递给消费者的宁静平和的氛围。摒弃了夸张的造型和炫目的色彩——这种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小众文化, 无印良品的设计语言是质朴的, 简洁的, 是从形式层面超脱到精神实质层面的。抛开所有繁复装饰的设计, 无印良品追求质量而非数量的产品时刻提醒着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无印良品用一种可持续的战略性眼光来考虑人的欲望与需求, 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与能源的消耗, 试图通过设计来倡导一种更为理性、有序的生活方式。正如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原研哉曾说过的:进入21世纪, 我们不能单单售卖商品, 更为重要的是把这些生活用品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生活样式呈现给消费者。

从具有实用性美感的产品到简化的包装再到朴素的橱窗设计, 无印良品为消费者传递出空灵澄净的意境。这种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让人们从选购商品到使用商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尊敬与安心。建立在日本传统审美观念“空”的基础之上的品牌理念, 让人们的思想发挥想象的力量, 从而变得更易包容和接纳。正如一个空的杯子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 前者作为容器, 酝酿着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 设计不仅意味着对社会生活物质基础的改造, 还意味着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建设的规划和预见。现代社会正处于消费高涨的时代, 当今的设计师为了满足现代人群的物质追求而不停地刻意寻求与众不同和所谓的创新, 从而进一步地刺激消费, 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设计是创造商品高附加值的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设计与市场、设计与消费已然成为众多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放在首位的考虑因素。然而, 设计的根本并不是产品, 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优良环境, 使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平衡。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即时把握市场导向的同时, 更应该从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更高层次发展的高度来寻求新的消费诉求点, 引导理性、合理的消费, 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当今浮躁社会环境的合理调整。当今的设计师需要怀抱这样一种倡导文明有序社会秩序的理想、自觉承担起引导合理消费的社会责任,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到自己的设计作品所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

如今奢侈品行业的兴荣, 反映了人们对于商品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地位的追求, 这种以物质为主导的价值观既是浮躁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同时, 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 我们的社会急需重构一种以心灵丰富为主导的、理性的、平和的精神秩序, 做到这一点, 需要我们的设计师从长远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视野出发, 通过自己优秀的设计作品, 触发人们对于简单质朴生活的追求, 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款款深情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全本)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研究走向下一篇:行星轮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