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可依

2024-06-17

有法可依(通用12篇)

有法可依 篇1

近几年, 各类语文综合测试阅读理解题所占比例大, 而且阅读材料都取自课外, 对速读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查的视点较多地集中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内容概括、信息提炼、语言品味、再造利用等方面。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 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或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环境;或剖析生命的价值, 颂扬向上不屈、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或歌颂无私的爱, 揭示生活的哲理等等。

语文对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如此之高,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可一些学生对课外阅读倍感头痛, 如何提高现代文课外阅读理解能力,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些规律和要求可以对学生加以指导。

首先, 学会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面对一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应先浏览, 粗知大意,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哪些思想感情,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或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一步骤的重要, 不要以为题目还没有看就去看文章是浪费时间;整体感知过程不仅仅把握大意, 了解意图, 还会对一些关键的重要语句的位置产生一些印象, 这些有助于后面题目的完成以及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有些题目必须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如新课标要求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等内容考查, 没有整体感受, 是难做好的。

一般来说, 在答题前至少要通读两遍文章。而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 迅速捕捉信息尤为重要。这一次一般最好不带题目, 在自由状态下获得基本信息, 诸如内容、思路、观点、态度、情感、方法等, 看懂文章。重点把握文章写什么, 怎么写, 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做到心中有数。有时最初印象是最鲜明的, 也是准确的。抓住关键语句, 迅速捕捉信息, 简要归纳文章内容, 最好是每段内容。这是解题的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 就会造成答题的失误。

其次, 结合阅读题进一步精读文章。精读过程要关注一些关键字词句, 特别是记叙文中议论抒情性句子, 说明文中各段的中心句, 议论文中概括观点的句子等。文章重点词语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 要回答的不是基本义, 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要查找上下文的相关信息字样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近称指示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 中、远称指示代词“那”或“其”的答案一般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内容整合信息来作答。重要句子包括六种 (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 。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层次分解难点。修辞句要关注比喻和对比 (衬托) , 答比喻的作用不要只答“生动形象”四个字, 要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 还要注意在内容上的层进、对照、转折、并列等作用。呼应句都是前呼后应, 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内容或在结构上的照应, 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 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哲理句包括两种, 一种是引用他人的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 也有引出问题的, 要明确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的哲理句, 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 也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 一定要认真体味, 领会其深刻内涵。答题时还要注意一些常规方法, 如对词句的理解, 既要看到字面意义, 更要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特别根据上文的提示, 尽量先用原文回答问题, 再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理解分析。

最后, 在完成各道阅读题后, 还要重新审视所读文章, 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快些, 但一定要加强目的性, 即检阅所要完成题目信息筛选恰当与否, 有没有出入疏漏偏离、错误等, 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要树立写作意识。解答主观题不仅要对文章内容理解准确, 还要能把自己消化吸收的结果表达出来。学生在解题时往往追求简单化, 三言两语甚至几个词语就完事了, 答案不成句子, 这在语文答题时是一大忌。一般题目要用准确、具体、通畅的语句来表述答案。答题要观点明确, 说理充分。讲究思路、文采,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准确率,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现代文的能力。

当然, 提高现代文课外阅读理解能力不能靠训练几篇文章, 更多的功夫应是平时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只有平时阅读时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速度, 注意消化吸收, 不断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才能在练习时不怕阅读理解题, 做到得心应手, 从而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现代文课外阅读理解能力。综

有法可依 篇2

启动主体不明朗公益诉讼或暂时不多

发布时间:2012-09-04 【我要纠错】 19:14:33

编者按

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主要围绕完善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机制;进一步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完善简易程序;强化法律监督;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完善执行程序7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整。

从9月5日起,政法·司法版将连续刊发“新民事诉讼法看点”系列报道,结合基层司法实践的试点探索情况,对修改后民诉法的新增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新民事诉讼法看点

云南曲靖铬渣污染、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大面积溢油、山西近百名儿童接种高温变质疫苗死亡„„近年来,每当发生由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的侵害公共利益事件,公益诉讼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情况,本轮民事诉讼法大修首次写入公益诉讼内容,被视为最大亮点。“尽管一些地方已先行试水,但全国范围内公益诉讼获胜的案例之所以少之又少,立法缺失是重要原因。”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多名司法实务界人士均表示,新规定使中国公益诉讼制度迈出了法律制度破冰的一大步。

不直接受害也能起诉

新修改的民诉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09年,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粉尘污染案,该案后来被称为“公益诉讼第一案”。当时,原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由于来自北京,主体资格遭到质疑:江苏的港口污染和你有什么关系?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事实上,这样的质疑一直存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环保合议庭负责人、曾承办过国内首起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官姚坚告诉记者,因为原民诉法规定“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此将大量有公益诉讼需求的主体“拒之门外”。

虽然只有“比较笼统”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意识到“不开展公益诉讼,环境司法保护就难以取得实效”,昆明、贵阳、无锡等地的法院先后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由于缺乏立法支持,我们遇到的最大尴尬是‘无米下锅’。”姚坚透露,成立4年来,无锡中院环保法庭受理的公益诉讼屈指可数,且基本是由检察机关提起;基层法院环保合议庭收案更少,如锡山法院只受理了两起。

对于此次“公益诉讼”入法,姚坚表现得十分高兴:“以往办案只能依靠民事侵权责任法与环境保护法的零散规定,民诉法新增公益诉讼条款,无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民行处处长张迅也认为,“新条款虽然仅仅是制度建立的开始,但这项制度慢慢地会建立健全,民行检察也能有更大作为。”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秘书长李轩表示,公益诉讼入法,不仅有助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遏制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相关违法侵权行为,而且有助于在消费者维权、反垄断、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众多公共领域形成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可喜局面,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培育、建构和养成。

适宜主体仍是未知数

公益诉讼虽然被看做本次修法的最大亮点,但仍有不少人特别是环保界人士认为,新法对于启动公益诉讼主体的表述依然不明确。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的解释是:可以在制订相关法律时进一步明确规定,还可以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探索。这意味着,新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答案还是未知数。

记者所采访的各位司法实务界人士均认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应当作狭义理解,仅指现行法律直接、明确规定可以就某一领域提起公益诉讼的机关或组织。那么,目前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就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提起公益诉讼。如此一来,此前业界普遍认为最为适宜提起公益诉讼的检察机关,甚至都被排除在“法律规定的机关”之外。

“可以预见,未来5至10年内新增加的法律规定不会太多。这种限制无疑有些保守,将会使公益诉讼制度的实际功能打折。”李轩担心,在司法解释出台前,甚至暂时可能出现法

官以无法律认定诉讼主体为由,拒绝检察机关及其他组织提起公益诉讼而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让李轩感觉有些“意犹未尽”的还有,此次公益诉讼立法将公民个人排除在诉讼主体范围之外。在他看来,公民个人自发参与发起公益诉讼,在较大程度上能够起到纠正违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为了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培育公民社会,应开放和鼓励公民参与公益诉讼。”李轩表示,对于有关方面担心公民可能滥用、误用公益诉讼的问题,可以考虑设置前置程序加以解决。

落地生根需规则跟进

此次虽然以立法形式明确承认了公益诉讼概念和制度,但是接受采访的司法实务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要让这个概念真正走入司法实践,打开公益诉讼的方便之门,还需要细化有关规范,制定配套的执行细则。

“最高法可能即将启动相关司法解释工作。”姚坚期望,司法解释能够在条款执行的落实上,进一步作出规定,以增加可操作性。

张迅则希望,司法解释能够明确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地位。他表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代表的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仅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独立性,而且跟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相比,人财物等方面更有优势,同时还没有滥用诉权等问题,因此代表社会公益提起公益诉讼更为适宜。

李轩期待有了立法依据后,司法机关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公益诉讼,对公权力不作为或垄断行业滥用垄断地位等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作出相应制裁或者纠正,成为公众权利保障的最后堡垒。

他还建议,在主体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可适当作出从宽解释并允许各级法院进行进一步探索;在程序方面,应当在准用普通诉讼程序之外就特殊事项作出特别规定;在举证方面,适当引入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合理平衡原被告之间的举证负担,并适当强化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义务,甚至引入“专门调查委员会”机制;在判决执行方面,应建立未起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适用判决机制。

居住和谐有法可依 篇3

当前,因房屋“住改商”引发的纠纷较多,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进一步作出规定,对审判工作予以指导。

“住改商”现象之所以会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其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有房可居”,而是越来越注重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品质,安宁、安全、舒适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公众居住需求层次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由于“住”、“商”目的之迥然不同所导致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两者之间的碰撞时有发生。

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司法解释对物权法作出了解释性规定,“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未按照物权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请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业主以多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其行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解释说,按照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住改商”行为的合法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未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其行为仍不具备合法性。“住改商”是对住宅法定用途的改变,是对既有秩序的破坏,为合理划定一个便于操作的有利害关系业主的认定标准,避免条件模糊带来适用上的困难,司法解释综合考虑“住改商”纠纷的实际情况,将有利害关系业主的范围原则上确定为在本栋建筑物之内,该范围基本上有效涵盖了与“住改商”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在审判实务中也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物业服务纠纷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物业服务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物业服务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了《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这两部司法解释,就是要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统一裁判尺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做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物业服务纠纷案件民事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这两部司法解释在物权法等法律规定框架内,立足审判实践需求,着力于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

《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19条,《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13条。这两部司法解释涉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审判实践中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具体包括:业主身份的界定、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划定、面积人数的计算方法、业主权利义务的范围、车位车库纠纷的处理、业主自治重大事项的范围、住改商纠纷的处理、利害关系业主的认定、业主撤销权的行使以及业主知情权的保护等;物业服务合同对业主的约束力及效力、物业服务企业的违约责任承担、业主妨害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责任承担、物业费纠纷处理、物业服务合同的解除及相应纠纷的处理、物业使用人的准用等。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涉及物业权益的纠纷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审判实践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由于物权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比较原则,各地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审判实践中对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物权法等法律规定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以建议、提案的形式希望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自2003年初起,即着手展开制定涉及物业权益纠纷案件处理司法解释的相关准备和调研工作。2007年初,《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立项。此间,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分析与论证,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数年的起草制定工作,两部司法解释最终出台。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两部司法解释的起草制定工作立足于司法解释功能定位,严格按照物权法等法律规定精神,确保解释内容符合立法宗旨和目的;注意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物业服务法律关系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平等保护,力求实现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平衡;紧贴审判工作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贪大求全,切实为审判实践提供统一的裁判依据;在满足审判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合理借鉴法学理论,确保学理上的妥当性。

物业服务欠费纠纷

欠费纠纷是物业服务纠纷的主要类型。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的《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破解物业服务欠费纠纷难题。

司法解释规定,物业服务企业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重复收费,业主以违规收费为由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企业退还其己收取的违规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业主提出不需要有关物业服务或者因出国等原因没有享受物业服务而拒绝缴费,应当如何处理?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说,实践中,在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按照约定以及规定全面履行了相应义务的情况下,有的业主以未享受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提供的服务,比如业主提出其因出国而未享受服务,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比如低楼层业主提出其从未乘坐电梯等提出抗辩。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是业主共同作出的决定,只要物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了相关服务,则物业费的交纳义务对全体业主而言都是均等的。否则,物业服务关系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将会被彻底打破。除非管理规约或者物业服务合同等有另外的规定或者约定,业主以前述理由所提的抗辩属于权利滥用,有损业主自治机制和物业服务秩序,所以不应得到法院支持。

同时,司法解释还规定,“经书面催交,业主无正当理由拒绝交纳或者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交纳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支付物业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按照合同约定以及相关规定提供服务,业主仅以未享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抗辩理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业主身份界定标准

“业主”是物权法第六章中的基础性概念之一,但法律没有对此作

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定依法登记取得或者依据生效法律文书、继承或者受遗赠,以及合法建造房屋等事实行为取得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业主。

“这是界定业主身份的一般规则。明确业主身份的界定标准,对贯彻执行物权法规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在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表示。

司法解释同时规定,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民一庭负责人解释说,现实生活中,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房屋买受人在已经合法占有使用专有部分的情况下,仍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情形大量存在。在此情况下,如果仅以是否已经依法登记取得所有权作为界定业主身份的标准,将与现实生活产生;中突。这部分人对共有部分的利用以及共同管理权的行使需求更为强烈,与其他业主之间的联系程度也更为直接和紧密,因此有必要对其“业主身份”问题进行特别规定。

“为了更好地维护业主自治秩序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物权法等法律规定精神,司法解释对这种情形下的业主身份认定问题作出特别规定,即可以认定其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这样的规定既可以有效地统一司法评价标准,也符合物权法的规定精神,适应现实生活。同时,还可以引导这部分人及时办理物权登记。”民一庭负责人说。

明确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尽义务

“物业服务企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确定的维修、养护、管理和维护义务,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的《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出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解释说:“实践中,很多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内容并不十分详细,而对物业服务管理行为的规范很多是通过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相关行业规范来进行的。除此以外,物业服务企业公开作出的服务承诺及制定的服务细则,往往对业主作出选聘决定具有重要作用。司法解释合理扩充了物业服务企业应承担义务的依据范围,即不仅限于物业服务合同中的明示条款,法律、法规规定、相关行业规范,物业服务企业公开作出的服务承诺及制定的服务细则,也是确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尽义务的依据。根据《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是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就其义务量而言,司法解释对物业服务企业应尽义务所做的规定并不会额外增加物业服务企业的义务。”

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可认定为专有部分

在认定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过程中,如何认定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是实践中大量纠纷的关键问题。最高人民法院2 4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作出了规定。

司法解释规定,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说,除了建筑物内住宅、经营性用房等房屋外,司法解释从现实生活出发规定,专有部分的范围还包括整栋建筑物、特定空间及露台等。其中,特定空间是指无固定墙壁间隔,但是彼此间有明确界址,能够排他私用的空间范围。为方便理解,司法解释进行了适当列举,即车位、摊位等。

山西信息化发展将有法可依 篇4

《条例》共8章51条, 主要从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并对社会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 公共信息服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内容重点进行了要求。

山西省正处于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全面实施阶段, 条例的实施将使山西省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应用服务等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有力加快山西省信息化进程, 提升信息化水平, 助力调结构促转型, 推动综改试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立法目的——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为了加快信息化发展, 提高信息化水平, 规范信息化行为, 保障信息安全,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进入新世纪以来, 全球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成为当今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局,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信息产业作为当今先导性和支柱性的高科技产业, 保持着高速发展, 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 是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 加快推进山西信息化建设成为实现山西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与全国信息化发展相比, 山西的信息化发展还存在的不少的问题, 比如, 全省信息化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比较薄弱, 难以形成共识和合力;信息技术创新性差, 推广应用缓慢,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等。

《条例》的出台旨在让山西的信息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 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努力实现山西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政府职责——履行职责保障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统筹协调机制, 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 逐步增加信息化投入。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投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信息化主管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统筹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公安、国家安全、财政、教育、商务、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省通信管理机构,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关工作。

信息化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就是它所具有的广泛渗透性, 它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直至所有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同时就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来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快慢、程度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也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府的作为有关。实际上我们注意到,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或地区, 为什么有的信息化发展步伐很快, 有的则迟缓, 这中间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 与政府的作为也是直接相联系的。信息化发展的这些规律决定, 在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中, 责无旁贷地充分履行政府职责, 将会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化发展, 产生深远的影响。推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和协调作用, 信息化呼唤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决策者有更超前的意识, 更大的决心, 更快的反应, 更有力的措施。

事实上, 山西省的政府各部门对山西信息化的发展从来都不遗余力。特别是“十二五”以来,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山西省信息化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次《条例》中更加明确了政府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职责, 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组织保障。

信息安全保障——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拥有公众信息的单位, 应当采取措施, 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篡改、毁损和丢失。

公民发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其合法权益, 或者受到商业性电子信息侵扰的, 有权要求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同时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采集、使用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更正、删除与其相关的不实信息。

个人信息安全是重要的问题, 与网络秩序、社会的稳定与安定均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 个人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滥用个人信息的现象随之出现, 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切身利益带来了危害。中国近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更是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 多家大型网站的用户数据被泄露, 几千万用户账号和密码被公开, 严重威胁到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落实和推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势在必行。随着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法律建设的相关环节也就更加具有重要的地位。

《条例》注重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可以进一步促进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自觉, 增进共识, 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积累经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 构建政府引导下的行业自律机制和模式。

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 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的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 统一标准, 实行集约化建设和管理, 提高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拆除、迁移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

新建建筑物内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管线、配线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信息管道, 应当纳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 并与建设项目同时施工。建筑物驻地网应当对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业务经营者和其他驻地网建设者, 实行平等接入。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低投入、高产出、高带动的特点。近年来, 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宽带中国”工程的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 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外,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产业转型的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 山西省政府与通信运营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 促进信息化项目落地, 加快推进山西省三网融合进程, 助力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实施, 围绕固网宽带升级改造、无线通信网络深度覆盖、行业信息平台应用推广、IPTV业务配套建设、手机电视业务普及等进行大力投资, 以进一步提升山西省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服务行业信息化应用。《条例》中的规定, 将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作用, 为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和示范企业, 加快信息技术在区域、行业、企业的示范应用, 建立健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体系, 推行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企业, 应当组织专家对项目的需求与效益、实施基础、技术方案等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报送信息化主管部门, 作为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服务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 支持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信息化外包服务业发展。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推进两化融合是山西省实现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山西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山西省经信委组织编制《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 对山西省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进行全面规划。2011年11月份, 山西省经信委又编制《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 (第一批) 指导计划》, 推进信息化重点项目453个。突出产学研用结合, 突出共性关键技术的解决, 组织认定16家省级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推进87个信息化重点研发专项。培育太钢、山西焦煤、潞安、太重、中条山有色金属、经纬纺机等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示范企业, 通过典型示范, 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全面渗透, 带动重点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加快山西省两化融合将有力地支撑和发展先进制造模式, 支持和催生新型经营模式, 支撑和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推动山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 山西省将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典型示范、重点突破, 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全面渗透,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促进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而《条例》的规定, 再次将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 特别是对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定, 让山西省的两化融合有了更可靠的实施应用平台。

有法可依 篇5

2016年7月29日下午,在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旁听某物业小区业主上诉某物业公司“按建筑面积收取物业费不合理,拒绝缴纳物业服务费”一案,笔者就物业费为什么按建筑面积收取,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理解,以此与从事物业服务工作的同仁们共同交流。

物业服务是物业公司为全体业主(物业使用人)的共有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提供的服务,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专有面积越大他的共有部分持有的份额就越大,业主(物业使用人)应承担的费用也就应该越多。以现实物业市场为例,我们在不考虑楼层、朝向、位置等因素,一般来说建筑面积越大其价值就越高,所以,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也都是采用按建筑面积收取物业服务费。

房产(独立别墅除外)作为不动产的商品,与其他的动产商品(如冰箱、彩电、汽车等)不同,房产不是独立物,动产是独立物,我们对动产可以拥有所有的权利,但是房产做为不动产他的权能则是复合的,即对房产拥有三个权利:一是专有部分的所有权;二是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与其他业主按份共有;三是业主共同利益组织的成员权,有权利参加共同利益的组织(如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因此,第一种权利可以独立使用,其他二种权利需要业主共同行使,这也是《物业服务合同》不能与单个业主签订的法律依据,即使与单个业主签订在法律上也归于无效(是由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规定的,参见《物业管理条例》第11条、15条、21条、26条、35条)。

《物权法》第七十条规定:“业主对建筑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确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用房属于业主共有”。

《物权法》第七十六条就业主共同决定的有关事项明确规定,其中重大决定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一般决定应当经专有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半数的业主同意。由此可见专有部分(房屋建筑面积)所有权大者,其共有部分的持有权就大,因此其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权也就越大。

《物权法》第八十条规定:“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费用分摊、收益分配等事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业主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的比例确定”。

综上法律条文我们可以认为,按照业主的建筑面积收取物业费,是物业服务企业在法律框架内行使的权利,不存在违法行为,但需要明确的是业主房屋是由专有面积构成的,即专有面积(或自有产权面积)=套内面积+套外面积,而专有面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专有面积)=使用面积(套内面积)+套外面积(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一般包括:走廊、楼梯间、物业用房、设施设备用房、屋顶、承重墙、外墙、楼板等(《物业承接查验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1月1日实施。)

本案中的上诉人坚持认为,房产证中的自有产权面积只含使用面积,不含公摊面积,所以,认为物业公司在物业费收取中,多收了其公摊面积的费用,坚决不承担,实际上这是对物业费按建筑面积收取的误解,也是对法律法规的误解,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在日常服务中,就业主不清楚的法律法规的条文,积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大家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美国:有法可依的谎言 篇6

在西方国家,看病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想见到医生是很困难的事,往往要等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一般患者在候诊厅里等待十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是常有的事。我亲眼见过一个小伙子滑雪把腿摔断后,躺在候诊厅里痛苦地呻吟了八个小时,医生才来给他处置。有人斥责医生过于冷漠,而医疗机构却振振有词地解释:“医疗资源有限,只有有生命危险的患者,才会进医院后立即得到治疗。”

我的一个白人同事吉米,在如何快速就医方面颇有心得。有一天,闲聊时我对他讲起上周末为治肠炎开了点氟哌酸,足足等了12个小时。他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叫救护车呀,你把你的病装得十分厉害,医生就会先给你看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吉米接着对我说:“我可以给你做个示范,让你亲眼看看我是怎么快速见到医生的。我有慢性腰脱,还有男性盆腔炎,这两天正想去找医生开点布洛芬呢。”下班后,同事们都走了,只有我和吉米在办公室里,吉米喝完一杯咖啡,养足精神后,便拨通了911,说自己突然疼痛难忍。过了几分钟,911救护车来了,我跟着去了医院。

吉米躺在床车上,表情极为痛苦,捂着肚子,不断地呻吟着,嘴里说着:“我快死了。”接待的护士填完几张表格,转身就走了。

我和吉米等了半个小时,也不见护士来询问。过了一会,一个护士给了我们每人一份盒饭,我边吃边苦笑着说:“看来,医院的意思,是让我们两个慢慢等了。”吉米吃完饭,伸了个懒腰,说:“看来,我得加大力度才能调动医生了。待会我‘昏迷之后,你马上去叫护士。”

我还没吃完饭,吉米就突然大叫一声,头一歪,闭上眼睛,像死了一样。虽然我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有些紧张,忙把手放在吉米的鼻子前试试,还有气。吉米闭着眼睛,小声对我说:“我没死,你快去吧。”旁边一些候诊的患者纷纷过来探望,我便跑去护士办公室,大声说:“我朋友不行了,你们快去看看吧。”

随即,办公室里乱了套,顿时铃声大作,好几个护士和医生飞速跑到吉米身旁。一个医生用手指摁了摁吉米的手腕,说:“可能是休克了,快推进抢救室。”

吉米被推进抢救室,我在门外等着。但是,只过了十来分钟,吉米就从里面走了出来,冲我露出得意的微笑。

回去的路上,我问吉米:“你被识破了?”吉米大笑起来,从衣袋里拿出医生的药方,说:“搞定了,布洛芬药方。医生即便识破了我的诡计,也不能说出来,因为他不能证明我是假装的。他们把我抬上抢救台,我就坐了起来,对医生说,我有家族昏厥遗传,没事的。”

我并不觉得这是个什么体面的办法,但吉米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颇显得意。他说:“好多人都这样做,有人被背进医院,有人被抬进医院,全都作痛苦状。

我认为撒这个谎的代价太高,叫救护车的费用,是不算在公费医疗里的。吉米说:“这不要紧,因为我买了集体保险,保险公司会给我报销。”

有法可依的谎言

比起职场上的谎言,就医装病这点事只能算小事了。来美国的前两年,我投了四百多份简历,几乎全都泥牛入海,这令我倍感焦虑。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吉米,当时,他已经在这家公司做到了设备维修部的主管。他听了我的遭遇,很同情我,对我说:“最近我们公司正要招新人,你给我一份简历,我替你交上去。”我乐呵呵地把简历打印了一份拿给他。他看了一遍,拍着大腿叫了起来:“怪不得你总是找不到工作呢,你的简历上缺工作经验这一条。”他跟我讲,美国的公司特别重视新招的员工有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如没有,人家自然就招有工作经验的人,“你得在简历上撒点谎。”

我担心这会违法,并说出了顾虑。没想到吉米大笑起来:“简历允许有45%的虚假内容,这是法律规定的。”这是我听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了。我大惑不解:“法律还鼓励撒谎?”吉米说:“这条法律本意不是为了鼓励违法,而是保护求职者的隐私权!试想,如果求职者被迫填上完全真实的内容,那他的隐私不是完全暴露了?比如,简历上有你的家庭地址一项,你填了真实的地址,被别人知道了,跟你有过节的人,就有可能找到你家去报复你;还有,某人曾经坐牢五年,难道,他要在简历上填上这段不光彩的经历?因此,才产生了这条法律。”

我如梦方醒,在简历上大胆地填上自己在中国有五年IT工作经验,最终顺利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发现,跟我一起进公司的几个同事,他们的工作能力,似乎与他们简历上描述的不太相符。比如,一个叫林顿的胖子,号称自己以前在加拿大贝尔公司是技术主管,可是,他竟然连一个小小的程序都编不出来,恐怕,他也靠“撒谎法律”沾了光。

撒谎不脸红的国度

在美国,在加拿大,以及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你会在街上见到好多无所事事的人。他们正当壮年,身材魁梧,身体健康,却懒洋洋地坐在街上晒太阳。他们不需要去工作来养家糊口么?答案是:他们不工作,政府养活他们。我曾经问过一些当地的朋友,这些人是靠什么办法获得救济金的呢?朋友的回答很简单:随便说个理由就行,没人会去证实你说的是真是假。比如,说自己浑身无力就行了。试想想,谁会证明你“浑身有力”呢?没法证明,那就行了,你就可以填个表格,等着领社会救济金了。

美国和加拿大设了很多食品求助站,每到周末,就发放食品给穷人。名义上是给穷人发的,事实上,谁都可以去领,我就曾经见过食品救助站周边停着不少超级跑车。一般来说,食品救助站对孩子多的家庭,发放的食品多一些,于是,好多人就报自己有好几个孩子,领回家一大包食品,吃不完,就上网卖掉。有些人从救助站开车走后,到大学校园里把食品卖给没有资格领救助食品的外国留学生。

除了救助食品外,还有好多可以撒谎之处。在高福利的加拿大,你上大学,政府每隔两年会免费给你配一副眼镜。好多本不近视的学生,便找到近视的留学生,问清视力的度数后,去验光师那里谎报近视度数,配一副眼镜低价卖给留学生。

有些公司替员工买了集体保险,其中包括保健按摩。有人跑到医生那里,痛苦地声称自己腰疼,医生非常明白患者的目的,但又无法说什么,只好开了按摩处方。这人便跑去按摩师那里,分十几次,开上数千美元的按摩发票,寄去保险公司报销,双方分赃。不过,这事也有露馅的时候。听说,有一次,一个按摩师一时疏忽,把十几张发票一次性打印出来,保险公司发现日期居然是同一天,报了警。

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谎言,在美国极为普遍。我曾经很纳闷:为什么大家撒起谎来一点也不难为情?时间长了,渐渐地体会出一些道理:撒谎是西方的文化,是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本质。回想一下西方政治家们的撒谎术,你就会明白一切了。同一个政治家,可以今天这样说,明天就说完全相反的话。你不要担心他们毁了自己的形象,因为“怎样有利就怎样说”是西方民众的信条。说不利于自己的话,办不利于自己的事,是会被当成傻瓜看待的。

张之洞用人有法 篇7

张之洞生于风云变幻、国难当头的时代, 虽然一生官运亨通, 但仍然忧国忧民。为了摆脱各种危机, 实现强国富民, 他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 培养、选拔、荐举和使用人才是他这种努力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为了培养所需人才, 他大力创办书院和新式学堂, 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甚至亲自编著书籍和支持编译出版有关书籍, 等等;为了使人才能发挥作用, 他所到之处都十分注意发掘人才, 并频频上折向朝廷举荐人才, 主张因人而用和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 等等。通过种种努力, 张之洞的确培养、选拔和使用了大量人才, 推动了社会发展。

通经致用中体西用

如何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管好人才, 是充分发挥人才功能的关键。没有良性运行的用人、管人机制, 人才的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出来。

张之洞人才观大约经历了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的转变。通经致用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所谓通经致用, 是指讲究通晓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际的崇实学风和价值倾向。它以经义为治理国家和改良社会根本, 以求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 实质上, 它是儒家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表现和具体方案。所谓“中体”就是“以中学为体”, “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孔圣学说, 而“体”是指根本。所谓“西用”就是“以西学为用”, “西学”在张之洞等人那里主要是指西方的各种科学技术等器物层面的东西。“通经致用”与“中体西用”在人才问题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通经致用”中“致用”之法是传统的方法, 而“中体西用”则强调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1881年底, 张之洞被外放山西巡抚, 成为执掌一方政治、经济、军事事务的封疆大吏。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 山西积重难返的衰败现实使他诸般兴革无不遭遇重重困难, 举步维艰, 可以说, 困难无处不在。同样, 在广东时, 他也遇到了困难的局面。正如他所言:“到广之日, 即逢海警, 内防外援, 应接不暇。兵、食兼筹, 无一不难。事机则非常之紧急, 而我之人才物力、文法习气, 则无不患非常之疲缓。”

严峻的局势逼使张之洞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他到任后不久便意识到传统的“圣经贤传”所提供的经世方法甚难奏效。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通过采用西法, 兴办洋务, 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这当然引起张之洞的注意, 并产生仿效之念。

因人而用不拘一格

选才:“听言观行”“变通取才”

张之洞选才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形成了“四重一不”的选才特色, 即重经历、重经验、重政绩、重名声和不拘一格。

“听其言”即看一个人的学识、才能和思想水平。在《请修政灾折》中, 张之洞认为, 通过听一个人的言论, 就可以“知其心术之所存, 才识之所至”。他认为这种方法“未尝非观人求才之一道也”。

“听其言”除了听人的口头言辞外, 还包括看人写的文字文章等。例如, 在张謇高中状元前, 张之洞就认为他是个人才, 这主要是因为张謇所写的《朝鲜善后六策》等文章惊动一时, 所以张之洞多次邀其入幕, 并向朝廷荐举;“观其行”即考察一个人的实际表现以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如何。与“听其言”相比, “观其行”的考察人才方式更能使观察者看出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和人有什么才能以及人的才能高低。张之洞也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所以所到之处都十分注意官吏的实绩, 即于“所属各官详加考求”, 对“平日所知与夫众论交推者, 详加考证”。

荐才:“不拘一格”

张之洞不拘常规地推荐人才, 他认为:“方今世变日亟, 需才方殷。国家安攘兼筹, 则用人难拘一格。”他还认为, “破格”应是政府坚持的一种得人之道, 建议政府网罗任用人才时“勿计年资, 如泥成例, 奇杰之才不拘文武, 艰巨之任不限疏戚”。张之洞不拘一格“荐”人才表现在:第一, 不问出身。张之洞荐才基本上不考虑政治出身问题, 无论是朝中大员、地方属吏, 还是无品无职的闲居人士, 只要符合举荐标准, 他都会写进荐举折中。在他看来, 即使是“塞外番僧, 泰西智巧”, 只要“驾驭有方”, “皆可供我策遣”。他举荐的人才, “或系引退闲居之士, 或系曾絓吏议, 或系观为属吏”, 被清廷革职的前湖北巡抚曾鉌、因事降调的前内阁学士陈宝琛以及一批没有任何为官经历的学堂毕业生, 都在他的举荐之列。

用才:“因人而用”

“因人而用”就是根据人才的具体才干、特点而用之。这一点张之洞是有所认识和阐述的。在具体的实践中, 也能体现出其“因人而用”的精神。“因人而用”最突出的事例是张之洞对盛宣怀的任用。

甲午战后, 清政府拟以商办政策筹建芦汉铁路。由于张之洞与王文韶等人不相信华商经济实力, 在调查4起揽办芦汉铁路的粤商的同时也在另筹办法。盛宣怀的到来使另筹办法出现了转机。盛宣怀于1896年因接办汉阳铁厂而来到武汉。由于汉阳铁厂原本即为芦汉铁路 (后为关东铁路) 制造钢轨而建, 因此, 盛宣怀与张之洞商谈汉阳铁厂接办事宜就不可能不谈到芦汉铁路的筹建问题, 盛宣怀的看法引起了张之洞的注意。他后来在复赛稿中称:“当经臣文韶与臣之洞往复电商, 就近询问该员, 芦汉铁路有何办法, 即能刻日兴工。该员指陈利弊, 穷原竟委, 反复筹计, 井井有条。”认为他兼有习商业、晓官法与谙洋务三长。另筹办法, 当有成算。在盛宣怀的建议下, 张之洞等人另筹的办法诞生了, 这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官督商办政策:要求清政府派设督办大员, 负责成立芦汉铁路总公司, 并由公司举借洋债进行芦汉铁路的建设。张之洞并让盛宣怀担任了芦汉铁路的督办大员。从此以后, 盛宣怀走上中国铁路建设的前沿舞台。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 篇8

“教会”这个概念很清晰、明确地包括了“学会”,怎么能再拉出一个“学会”,与“教会”相对立呢?因为这个“会”本身就是“学会”,教师会了那叫教师会。教师会了,他施教,施教之后,学生也会了,这个概念叫“教会”。

“教会”在学生这一方面的行为过程是学习。学习是在教的同时发生的,发生和时间没关系,和谁说了多少话、占了多少时间没关系。但“教会”的概念肯定包括了“学会”,因为这个会就只能是“学会”。另外一个“学会”显然是和教不相关的“学会”,应该叫自学。自学不是教学,和教没有关系的“会”,那叫纯粹的学会。

“教会”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把教和学融到一块讨论,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活动出来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叫“教会”。其实这个概念的全称应该是“教学会”,就是教、学并且学会了。

但你们现在要拉出一个概念来,把“学”硬生生地和“教”脱离开来讨论“学会”的问题,讨论的这个问题既然是脱离了教的“学会”,那就是自学学会的问题。自学学会的问题是另外一个概念了,已经不是教学论的概念了,属于学习论的概念了。教学论里一个完整性的概念,被人为地残缺地理解了,然后又把学习论里的一个完整性概念硬生生地凑到教学论里面,依我看,这可能是没事找事。

二、问题的源头———对教学关系的曲解

这个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呢?我们研究教学这个概念的时候非要人为地把他们拆开,把原本统一的东西拆解开来分析,这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心里面永远得记住这是一个东西,是拆不开、离不开、分不开的。如果我现在这里说话是教,你们在这里听是学,如果今天的活动叫教学活动的话,你们没有一秒可以离开我的这个教,如果离开了,你就得承认,你离开的那段时间,咱们俩之间没有教学关系。

所以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挺好,学生不会,就说“我在这讲了,教了,他不会”,这种看法太简单了,他是不会还是没学呀?他如果是没学,你俩之间没发生教学关系,就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自娱自乐。你别看他人在这儿,只要他不投入地听讲,思考和学习,你们之间就可能没有教学关系。教学论,得有教有学,咱们才来理论。其实上课的时候,你觉得“我课上得这么投入,这学生学不会”,就该思考一下,他到底是学不会还是没学?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可能你和他之间根本就没有教学关系,你只和那些学会了的学生是有教学关系的。刚才那位老师说,有的学生学得挺好,有的学生学不会,其实你已经发现重大问题了,建议对那些学不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单独进行指导,就是要把你的“教”和他们的“学”搭上界。其实这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把所有的学和教都有效地形成一种教学关系,而不是在形式上看起来济济一堂。实质上,在课堂上有人和你结成了教学关系,有人被支离出去了,没有和你形成教学关系。很可能有50个人的教室里面,有十个人密切地和教师发生了教学关系,还有二十来个人是若即若离,他只要有一秒钟离开这个教的行为活动,他的思维和你的教不能同步,不在一起了,你们之间的教学关系就断了;也可能还有二十几个人在想别的事情,根本没有学,你们之间根本就谈不到结成教学关系。有教没有学,所以他也没有学会。因此教会的全称应该是教学会。

在“教学会”这个问题上,如果把没有教学的硬生生称之为“教学”,就可能是我教了他学不会,但这里面还可能根本就没有教学,那也就无从谈起“会”的问题。你要谈纯粹的学习,那是另外一套理论,学习的理论。但教学中的学习不一样,如果你略有指点,譬如你说的一句话,你命的一个题,搭的一个支架,那么这其实就已经是有教了。譬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题目就是你出的,你教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个问题不就是你教的吗?下面的全部学会就都是教学会的,这个“学会”的主导的功劳应该归你。

在教学关系这个问题上,有些古老的话题,咱们应该重新复习一下。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也就是建立一种教学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脱离了教之后依然可以学。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的目的既然最终是为了不教,那就是“教会”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学会”,也就是最终是为了脱离教之后依然能够学会,这个学叫自学。这就形成了一个关系,在这样的一个正常关系里面,作为教师,他要努力去追求的一个东西,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问题。而这个度的取向是什么呢?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这就是教学关系的良性发展取向。但是,这个前提是教师少教学生必须多学。如果学生达不到多学的目的,该教还得多教。从多教到少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但是少教的根据是能不能多学。倘若不能多学,就不可以少教。

高层次的教会可能教得很少,有时候导师和学生之间甚至一句话可以让学生学三年,这不在于说话多少,而在于指导的结果。比如说音乐家,谁也教不出一个音乐家来,但是音乐家可都有老师,无论什么情况下音乐家也不会说自己是没有老师的。

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微妙,要把握好可以少教、可以多学的道理。在教学关系上,我们今天出这么多问题,可能就是因为没把握好这个道理。从卢梭主张的儿童中心,到杜威主张的儿童中心,到陶行知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再到今天的新课改十五年,一百多年来全世界都在关心学生的“学”。现在国外译进来的新东西太多了,大家误以为这些东西太新了不会使用,其实不是这样的,这还只是些理论,就像新东西的照片。你看到的全是照片,你没拿到实实在在的武器,拿到实实在在的武器摆弄一下,才能知道能不能使用。有些留学回来的人,能拿出来的就是一堆照片,或者是根据这些照片编的一些所谓理论的名堂,搞些什么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搞课题、弄项目,蒙混那些不太懂教育理论的领导,他们还会很欣慰。他们知道这又不是动真格的,动真格的还是考试,还是成绩排位第几名,还是考上几个北大清华,动真格的人家根本就不用那些照片。中国今天的应试教育压根就不需要那些先进的思想和武器,什么合作不合作,满堂灌挺好的,你以为合作学习能解决考进北大的问题吗?考进北大的那些孩子,他们该怎么学就怎么学,该怎么拼就怎么拼,该怎么努力就怎么努力。真正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他们知道用什么方法有用。而我们自己做了很多看起来似乎很有效的东西,它们在一个硬生生的考选体制底下,却似乎很无力也很苍白。

三、教学关系中的教师地位

关于教师问题,这一路发展到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是伴奏者,伴奏者的角色就是越来越次要了。但是你想过吗?学音乐的都知道,伴奏者这里开始了,但你不会唱,是不是还得教?如果主角还没学会唱,我就只是伴奏,这个戏是演不下去的。所以得先教,教完了再伴奏也不迟。

还有一句是“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你们同意吗?这个角色其实就是课代表。教师成课代表是非常奇怪的。教学,这个教,还是在前面,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会”负主要责任,所以教师还真不能撒手这个教的权力。权力不撒手,教师才能负责任;权力没了,教师负什么责任?所以现在有句不负责任的话,说要“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学的话语权能给学生吗?学习的话语权我全给你好不好,但是把这个教字加在前面,责任就成我的了,责任是我的,我凭什么把话语权给你呢?今天上课是讨论,我可以说今天是讨论,我不发言,听大家的,我在旁边听着,这叫倾听,但是这个话语权没给你,我是给了你说话的机会,说话的时间,权力还在我这里。所以话语权是不可以轻松地、随便地给学生的。因为把话语权给学生,就意味教师放弃了教学的责任。

教学出了问题,责任是逃不掉的,所以教师丢不下这个权力。最近在讨论教学关系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论教学对话之“道”的特殊性》,发表在《教育研究》上。我就是想给大家更正一下,有些好听的话,说说可以,但是真是踏踏实实地教起来,要想学生真正学会,那还是要该怎么教就怎么教,需要怎么教就怎么教的。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必须弄清楚,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较保守的解读,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都称教师为“老师”,为什么都叫“老师”,其实就意味着得尊重教,得尊重教的责任,教的权利,这恐怕是从中小学一直到本科,都逃不掉的,直到进入了研究生阶段。“导师”的概念非常明确地跟“老师”有了变化,这个变化在于教的主体、主权的位置发生了一种性质上的变化,不是教具体的、僵化的东西,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思考的一个层次。这是人一生中的一个教学层级,研究生虽然还是学生,但定语变了,学变成研究了,研究的学生,但还是“生”,直到博士还是“生”。我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仍是教师,只不过我这个教师不叫老师,叫导师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直到研究生,他才真正发生了一种位置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在逐步接近不教的“学会”,可以通过教指导下的研究“学会”,有许多东西,不需要教了,可以通过看书,自己学了。实际上到了博士后,大家会发现,“导师”也不叫了,叫“学术联系人”。

所以,教学关系,教学会的问题到什么情况下可以实质上发展成不用教,自学也会呢?是博士后阶段。因此,在中小学校,我认为,它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但是不可以在本质上把这种教学关系颠覆、改变。

江苏最近在搞翻转课堂,轰轰烈烈,我不敢去听。我怕老师进去了,翻到底下怎么办?我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但是我觉得头脑发热不能教改,得实实在在知道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跟老师上课讲多长时间无关,实质是要时时刻刻地知道你是老师,你是负教育责任的人。那么这个道理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这一对关系里边“教”这个问题,它作为主导的责任方,需要承担责任。

为什么会把不同学段的教学关系混为一谈?可能还有一个辅助原因,就是人们简单地把社会学、政治学里的道理拿过来讨论教育和教学,有一个教育概念被混同于教学概念了,这个概念叫师生关系。所以我在文章里明确指出来,师生关系不等于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关系,哪怕学生只有三岁、五岁,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也要平等。所以我给你上课,你是个小孩,这么大点,我蹲下来和你一样高,我是为了人格尊严关系的平等。但不等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关系也平等。

所以我的结论是师生关系平等,教学关系永远不平等。不平等的原因就是教必须肩负主要的责任,他应该拥有主要的权力。这个权力跟时间无关,不要被时间搞乱了。比方说这个老师课堂就讲了五分钟,但是讲了五分钟不等于他就放弃了权力,就可以不负责任。他让学生们满堂都在折腾,不等于他们就有了权力,可以肩负起教学的责任。这跟时间无关,跟形式的东西无关。

四、教学有法,法无定法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我个人认为第一个法、第二个法都是法,但第三个法不是法,是式,就是方或式。它的意思就是“教学有法,法无定式”。

“法无定式”其实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比如我喜欢朗读,就不妨多读一会儿;我喜欢跟学生亲密无间地讨论,那就不妨多讨论一些;我就喜欢讲授,也未必不可以满堂讲授,但我不认为满堂灌就是注入式。这里面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我可以满堂灌,这只是形式。但是你要说我的满堂灌是注入式,我不承认。那么不是注入式是什么?我说是启发式。怎么会是启发式?人家刚才没有回答,怎么没有回答?有人笑了,这难道不是非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回应,有了这个回应还不够吗?何必非得要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话。中国人含蓄,未必有问有答才叫对话。教师说话,学生听了,心里动了,就是很积极地在进行交流。如果教师没说话,我就称之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中国式对话。

在用什么方法或方式来教学的问题上,“法”是至关重要的,“方”或“式”是无所谓的。而这个“无所谓”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与人不同,教师与教师不同,学生与学生不同。这个“式”一定是为了能够充分彰显某种教学的法,把那个“法”彰显到极致,这就是“式”的功能和目的。“式”这个东西无所谓,可以满堂灌,也可以讨论,可以合作,也可以不合作,还可以自学,我认为大一统的、无论多么先进的“式”,它也不可能解决千差万别的老师和千差万别的学生的一切学习问题。

时下我们的一个很大的灾难性问题就是,逮着一个从国外弄来的方或式,有时候就像是一张照片,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没弄来,就模仿起来,看着照片就能实践起来,就开始宣讲了,改革课就上起来了,你认真去听听试试,名堂是给足了,但往往不伦不类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还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呢,真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到底是什么吗?

譬如大家都知道有个问题教学法,它到底有哪些内在的“法”的要求?现在搞研究、探究的,很少有人能把它的“法”的原理讲清楚。到底探究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用探究法,探究法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基础都在哪里?儿童心理学的基础又是什么?谁认认真真地研究过?

杜威提出一个问题教学法,后面跟着五条心理学的根据,他的这五条机能心理学的方法依据,需要一条一条研究儿童心理在什么样作用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如何适应儿童心理的变化,这都是些很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人家的理论基础相当厚实。而我们凭几张照片就敢做研究,然后一二三四五弄个程式这就叫“探究”了,探究来探究去没什么真效果,等听课的人走了,该怎么讲还怎么讲。反正作为向上面交差的事我们都做了,为了对付严峻的考试,那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等听课的人都走了,哪怕是挨到晚上,我加班加点,实实在在能长庄稼的“种子”也要种下去,因为形式主义的东西不管用。

关于“法”的问题,我有点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孔夫子提出来的启发式,可能是纵横古今中外的一种非常优秀的、高水平的“法”,它是一种有关教学的法的思想。孔子的启发式的道理在哪里?“启”和“发”的两个行为都是教法,“启”的行为就是我不直接告诉你,我给你点到为止,为你打开一扇窗,这就叫启。什么叫“发”呢?“发”就是我告诉你。其实教学基本上就是这两个东西,我点拨你,或者我告诉你,这是两种最常用的办法。但孔子在这两种办法前面都加了一个心理激活的样态作为前提、基础,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这个“启”不要轻易地用,有的老师说的积极性问题、兴趣问题、喜欢问题,这恰恰就是孔子所说的“愤”,就是说学生对这个东西的兴趣已经达到跃跃欲试,特别想要知道的状态了,在这个前提下,你不可以告诉他,你可以点拨他,点拨他,他就更想急切地要知道,那你就再点拨一下。这种“点到为止”的教法是启发式的“启”。“启”的办法就是不要直接地告诉,直到学生达到那种真的豁然明白,仅仅是不能准确表达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使用“发”的办法,这就是直接告诉他,直接地教的办法了。

在孔子的这种理论里面让人最感动的,是他深刻研究了教学中的“学”的心理学基础。“教”的这一方呢,是要好好地把握这个基础。千方百计把孩子调整到那种“愤”的状态,就是跃跃欲试、非常希望学习的状态,然后还不直接给他,只使用“启”的办法点到为止,使他更加积极的想要获得这种东西,直到他一步一步逼近了、眼看就要够到这个东西,而且你判断出来他也非常明白了,才可以用到我们说的“教会”。所以孔子的这个启发式在我看来,从2500年前提出来,到如今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最基本的先进的“法”。我后来研究国外的那么多的教学方法,从“法”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目的———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探究也好,研究也好,小组活动也好,所有的这些方法,想达到的目的都是要把孩子心里的学习渴望,积极的追求激活起来。只要激活了,就成功一半了。激活学生,创生一种学生积极的心理激活状态,这是启发式的根本,也是一切先进的教学之法的根本。

至于跟它对立的东西,就是不管学生喜不喜欢,讨不讨厌,硬生生地往里灌,所以学生就厌学。当今的痛苦是没办法的,先教后学,教学并重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很遗憾,目标还是应试。应试这个问题,孩子心里的厌恶那是天生的,还可能是一辈子相伴相随的,这是要毁掉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这个问题你解决不了,我也解决不了。但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做个明白人,凡是不能激活学生内在的积极的心理活动的、硬塞硬灌的所谓的“教会”,那个会它不叫“会”,只是“会做,会记”,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融会贯通的“会”。会做题,会答卷,不是真会,这是应试的敲门砖,这不能跟人一辈子。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希望一切的教学之法都能维护以启发式为主导的这种能够激活人的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既包括智力状态也包括非智力状态。这种具有普适性的“法”,我们要尽量地去探索、应用并且坚守它,至于无穷变化的“式”,那就可以因人、因事而异了。

所以我有个很明确的观点,追求合适的观点。譬如合作学习可能是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是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不适合,不是人人适合;有的课适合,有的课不适合;有些课的某几种课型适合,某些课型不适合;有些课的某些章节适合,某些章节也不适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连同可以找到的其他各种方式方法,都使用起来,就是不要僵化。千万不要大一统地去使用某一种方式方法,试图用它包打天下,那就惹麻烦了。有些时候合作学习在有些问题上非常好,有些问题上就不行,所以这里面有些东西是规范的规定的,必须灌输,有些新思想是要接受的,你探究什么呀,直接告诉你就知道了。

所以我的最终观点是,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后面的法也就叫“式”,也可以说“方”。有了这个,前面的问题就解决了。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不教的实际状态是学生可以自觉地去学习,当他自觉学习时,也有一种教学的存在方式,这是发生了质的改变的教学。学生自主地看书,书就是他的老师,只不过这个老师不说话,这个老师是被动的。学生翻开它,它就给学生上课了。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会、学不会,完全在自己。当学生打开一本书时,就是最让学生可以随意选择的一位老师开始上课了,上到什么时候下课学生说了算,这个时候学生就真的学会了。

摘要:“教会”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其结果应该是学生学会了。其实这个概念的全称应该是“教学会”,就是教、学并且学会了。作为教师,要努力去追求“度”,教师能否少教的根据,是看学生能不能多学。师生关系平等,但教学关系永远不平等,不平等的原因就是“教”必须肩负主要的责任,所以教师应该拥有主要的权力。“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希望一切的教学之法都能维护以启发式为主导的能够激活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既包括智力状态,也包括非智力状态。

舍取有法复习有道 篇9

一、有计划地安排复习

这里所说的有计划地安排复习并不是指教师们在时间上的安排.一般来说, 教师们都能对复习时间做好安排, 什么时候完成第一轮复习, 什么时候完成第二轮复习, 知识还是一样, 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加深和巩固.这样的复习计划是大部分教师都在执行, 在时间上都能安排好.但其实这样的复习程序并不是效果最好的, 学生们通过复习都对知识进行了巩固, 但并没有特别的一些提高, 原因就是在于这样的复习既花费时间又机械重复.所以, 在全面复习的时候可以先安排一些有效的摸底考试, 先彻底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漏洞, 教师再安排有针对性的复习, 真正做到查漏补缺, 把学生们还存在模糊和疑问的知识集中解决, 对于学生们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 可以稍微带过或者不讲.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全面复习的时间, 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其他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这样有计划地安排复习, 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而不是不摸清楚学生们的情况就机械地一轮又一轮的复习.

二、辅导书只需要一本

对于复习, 不得不提的就是辅导书, 辅导书对复习确实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可以概括出考点、重点和难点以及近几年的真题, 或者是某知识点的考查形式, 辅导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梳理和巩固知识, 是高中复习必备的一种工具.但是市面上的辅导书五花八门, 什么样的都有, 学生们看着这本好, 那本也好, 通常都会买两本或更多的辅导书.买回来本本都想看, 哪本都看不完, 通常都是辅导书的前半部分很旧, 后半部分就很新, 因为不同数学辅导书可能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内容, 学生们花了时间重复看一些东西, 导致学生们对高强度的学习撑不下来, 越到后面越是没劲, 这对保持学生们的冲劲是不利的.其实辅导书不在于多, 好书一本就够了.教师不应该提倡学生们买这么多辅导书, 而是应该先研究市面上的一些辅导书, 通过教师组的讨论, 选定一本好一点的辅导书, 然后推荐学生们去买.这样, 学生们就可以避免买到一些重复的或者是低效的书, 集中精力用好一本辅导书, 相信复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突破重点难点价值更高

在复习阶段,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吃透.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固然是好的, 但实际上很难做到那样的程度, 因为学生们的水平有差异, 时间上有限制, 要面面俱到, 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透学明白, 是很难的.比如说一些小知识点, 数量多, 难度小, 教师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讲完, 可能也换不来考试上的几分.反而一些必考的重点, 教师必须要讲透, 因为必考知识点一定会出现, 那么学懂了就能拿分.这样比大撒网的效果要好很多.比如在第一轮复习中, 一般都是对课本的知识进行详细的梳理, 这个阶段, 学生们都能表现得很好, 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很好的效果, 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也很长.但是在二轮、三轮复习中, 教师就不能还是像一轮复习那样把所有知识再重新复习, 而是要针对重点和难点, 有目的地进行复习, 如果二轮复习还复习一些小知识点, 肯定是会浪费很多时间的, 关键是要学生们能掌握好重点难点, 不要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四、题海战术不如精讲精练

多做多练一直都是教师们在复习阶段对学生们的建议, 很多学生都在做专题练习或者套卷, 其实有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 或者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 在套卷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无疑又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我认为, 在练题的时候可以不必要一套一套地练, 当然, 后期是需要练套卷的, 前期只需要练自己不懂的知识, 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加强.如果觉得自己对某个知识点都已经掌握得很好了, 再做这方面的练习也起不到什么提高的作用了, 就应该把时间花在更加需要的方面.总之, 就是要精讲精练, 不懂就练.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们的疲惫提早到来, 有目的地安排复习、精讲精练, 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因此, 教师要放弃题海战术, 提倡针对性的练习.

总之, 在高中数学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灵活变通, 不需要守着原有的复习模式一成不变.而是要经过摸索和探究, 懂得舍弃, 该放下的就放下, 要拿起的一点都不能马虎, 灵活运用适当的复习策略, 让学生们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 还能减轻强度, 让学生们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调整好心理, 用最好的状态来迎接考试.

摘要:在高三的数学学习中, 主要是以复习和巩固为主.数学是一门可以快速提高成绩的科目, 只要复习得法, 不难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那么, 在复习的这段时间, 又该如何来掌握方法呢?方法有很多, 复习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很多, 但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们还要兼顾其他的科目, 真正花在数学上面的时间非常少.然而, 教师就是要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获得最多的知识, 提高复习的效率.

个人信息保护“有标可依” 篇10

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保护, 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也能展现出社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的今天, 个人信息保护, 越来越被全社会广泛重视:到底谁泄露了我们的信息?谁在利用我们的信息牟利?最终, 靠什么力量来保护个人信息免受侵犯?

2月1日起, 《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开始实施。作为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 它的出台及实施, 标志着个人信息保护进入了“有标可依”阶段。

征信业发展将有法可依 篇11

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这一条例将从2013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的推出,解决了一直以来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也规范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为,对信息主体权益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权益

尽管征信系统推出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但对于大部分个人,也就是个人信用信息的主体来说,什么样的信息会被采集,个人征信状况在何种情况下被使用,都没有严格的规范。此次《条例》的出台实施,将为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如在《条例》中规范了采集信息的范围,《条例》规定,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包括:禁止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采集的除外。

同时,个人对本人信息享有查询、异议和投诉等权利。其中包括,个人可以每年免费两次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个人认为信息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异议受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处理;个人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查处理并限期答复。个人对违反《条例》规定,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还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不良信息保存5年

《条例》中确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这一点是此前的征集意见环节中争议较大的一点。

据介绍,国际上一般都对个人的不良信息设定保存时限,但期限并不相同。如英国规定保留6年;韩国规定保留5年;美国规定,个人破产信息保留10年,其他负面信息保留7年,15万美元以上的负面信息不受保存期限限制。中国香港地区的规定是,个人破产信息保留8年,败诉信息保留7年。

国务院法制办、人民银行负责人就《征信业管理条例》答记者问中指出,规定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人改正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期限过长,信息主体信用重建的成本过高;期限太短,对信息主体的约束力不够。因此,此次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惯例,《条例》将不良信息的保存时限设定为5年,超过5年的将从数据库中删除。

值得一提的是,除保存期限外,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还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如《条例》要求,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有义务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贷信息,但在提供时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提前通知信息主体。

了解你的征信信息

可以看到,《条例》的出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个人作为信息主体来说,也应当增强对信用记录的维护意识。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就非常重要了。

在全国范围内,央行所提供的征信报告是最主要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来源。《条例》中明确了个人可以每年免费两次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央行的征信报告仅接收现场查询,不支持网络等查询方式。在查询时,需要提交的是申请人本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并填写一份申请表格,就可获得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如委托他人进行查询,还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委托人及代理人双方的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授权委托书。

除央行的征信系统外,也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征信机构,如在上海,除央行征信系统之外,还使用的是上海资信的征信系统。从1999年开始,上海资信就开始进行个人及企业信用数据的收集,2000年时就提供了国内第一份个人征信报告。据了解,一些商业银行在进行征信信息的采集时,往往采用同时调用的方式。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全面了解自己的征信信息也很重要。

上海资信可以提供的是网上查询和现场查询两种方式。登录上海资信所提供的个人信用网上服务平台就可以进行网上查询。可进行查询的仅限于上海市民,且必须由被查询人本人提出申请。因此,在提交网上申请的过程中,网站需要申请人提供一些个人的资料,主要包括个人的有效证件号码、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身份信息,以及与身份验证相关的信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为了在审核申请时进行身份验证而使用。查询申请发出后,系统会发出申请激活指令到申请人所填写的信箱之中,同时附上的还有申请号码及密码,待到查询申请通过之后,可以根据邮件通知,使用查询申请号码、密码登录到网站,下载自己的信用报告。

如果需要快速下载征信报告,可以使用到现场查询的功能,目前可在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中信银行淮海中路支行、上海银行浦东分行三个服务网点办理现场查询。申请人本人携带有效证件就可获得自己的征信报告,需要的查询费用为30元。

贴士:信用记录异议信息如何申诉

央行规定,如果信用记录中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可直接向央行征信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该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作书面答复。对于异议信息得到更正的,征信服务中心将提供更正后的信用报告。而如果是因技术原因数据暂时无法更正的,征信中心会对该异议信息做出有别于其他异议信息的特殊标注。

繁殖魔芋省种有法 篇12

芋鞭繁殖这是不用块茎繁殖的方法, 不仅节省种茎成本, 而且可获得大量的种芋, 繁殖系数较高。魔芋的块茎不定芽常萌发形成根状茎。这种根状茎形似棒状, 称为芋鞭, 先端有顶芽, 有明显的分节, 节上有侧芽。带顶芽的根状茎的侧芽, 也可萌发形成植株, 产生块茎。在挖魔芋时, 注意收集根状茎。按照每段有2~3芽的标准, 将芋鞭切成3~10cm一段, 并撒拌草木灰, 防切口腐烂。晒12d后播种, 株行距各为33cm。当年芋鞭可长成100~150g块茎, 并长有新的芋鞭。翌年再按行距50cm、株距33cm规格栽植。

小块茎繁殖据试验, 种茎200g以下时增值系数为7.13, 种茎300g以上时, 增值系数仅为2.3~2.5。也就是说, 种芋越大、投入的效益越低, 因此可用200~300g的小种芋繁殖。魔芋收获后将大块茎挑出, 作为商品出售;剩下的小块茎作种用。大块茎切后要用草木灰沾敷伤口消毒。

带蒂顶芽繁殖魔芋加工 (如加工芋片、魔芋豆腐等) 时, 用刀从距顶芽3~4cm处向块茎下方斜着将芽取下, 使带芽块茎呈上大下小的半球形, 重100~200g。切口涂草木灰, 待伤口愈合后再播种。

上一篇:企业安全文化战略管理下一篇:小黑鱼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