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与监测技术(通用10篇)
测试与监测技术 篇1
传统的传感器是以应变- 电压为基础, 以电信号来反映结构应变的变化, 并借助导线传输。因此, 传统传感器易受到电磁场和使用环境的影响。另外, 由于电阻传感器和导线的金属易腐蚀性, 难以实现长期监测和实时监测。这些传统传感器的局限性严重地制约了其应用, 无法满足现代隧道建设中监控量测的需求, 而以光纤传感技术为基础的光纤传感器不但可以替代传统传感器的作用, 还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传感器的上述缺陷。
1光纤传感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
光纤传感器以其材质和工作原理上的优越性, 具有受环境干扰小, 传输损耗低, 连接方式丰富 ( 可将多个传感器并联输出) , 导线价格低等优点, 可以大大提高隧道监控量测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并可以降低工作风险和监测成本。
隧道的监控量测包括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其中的必测项目主要包括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必测项目中的这四项在隧道的监控量测工作中一般均需要做测试, 这些项目一般通过观察、描述和光学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进行监测, 所以, 隧道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一般不采用光纤应变传感器。选测项目中的锚杆内力量测、围岩体内位移量测、支护及衬砌内应力和表面应力量测、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量测、型钢支撑内外力量测可以通过布设在待测点的光纤应变传感器进行量测。光纤应变传感器在这些项目上的应用不但可以高效准确的进行监控量测, 还可以一直将监测工作随着隧道从建设到运营进行长期全寿命实时监测, 这一点具有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势。
2光纤传感器在隧道火灾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光纤的光栅栅距和折射率会因其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会对应地引发光纤光栅的反射谱以及透射谱的变化。通过解调仪将光纤光栅的反射谱或透射谱发生的变化检测并读取显示出来, 则得到了光纤光栅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数据, 通过程序中设定的温度控制阀值和报警装置就可以对隧道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火灾报警。 ( 1) 隧道内火灾发生的原因。隧道火灾一般由车辆、货物的着火以及交通事故起火而引发, 而车辆油箱内的燃油和车辆所载易燃货物则为火灾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隧道内部发生火灾后, 燃油和货物的燃烧会迅速释放出大量的热, 并伴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和浓烟雾, 同时隧道内部温度随之而迅速升高。 ( 2) 光纤传感器的系统组成。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系统主要是针对所监测隧道内部温度的异常升高进行实时测量, 显示温度并判断温度是否过高而进行及时报警。主要由光纤光栅感温探测器、解调系统、报警装置、传输光缆和计算机组成。
( 3) 光纤传感器在隧道内的布设和安装。光纤传感器在隧道内部的布设间距应根据隧道的长度来计算确定, 间距太密造成工作量和成本的的浪费, 太疏则会影响火灾探测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当隧道长度介于500m和10000m之间时, 光纤传感器的纵向间距不能大于7m; 当隧道长度超过10000m时, 光纤传感器的纵向间距不能大于8m。光纤传感器应布置于距离隧道拱顶20cm左右的位置, 并沿隧道纵向呈直线排列。光纤传感器应在隧道拱顶沿纵向用钢绞线进行固定, 以便在不影响隧道内交通的情况下有效监测和预报火灾。
对于长隧道和隧道群, 由于工作人员观察室距离传感器距离较远, 通常需要将光纤传感器测得的温度信号通过光缆远程传输到设备处理器, 所以其布设方法和连接方式应按照隧道内车道数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单车道和双车道的交通隧道, 光纤传感器可在隧道内断面中央进行单排纵向布设; 而当隧道行车道数量多于2时, 光纤传感器在隧道内断面中央应按照双排进行纵向布设。双排布设时, 两排传感器应交错布置, 以便增大光纤传感器的感应机会。
3光纤传感器在隧道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隧道健康运营过程中最主要的病害就是隧道的衬砌结构劣化, 其表现为衬砌的开裂、掉块、错台、和渗漏水等方面。隧道病害除了降低隧道的安全性、耐久性及其使用性能等外, 如不及时发现和处治还会诱发其他更为严重的病害, 甚至会缩减隧道的使用寿命。因此对隧道二次衬砌的全寿命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隧道二次衬砌病害的传统检测技术主要通过地质雷达、地震波法、 CT等实现, 这些方法可探明某时某刻隧道衬砌的情况和其周围的围岩情况, 但无法对隧道内衬砌和围岩情况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报警, 同时传统监测由于需要组织大量人员设备进入隧道进行监测工作, 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甚至中段隧道交通。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具有远程、精度高、耐久性、实时性和成本低等特点, 将其布设在二次衬砌之中可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健康情况进行长期、实时的监测。该技术可自动进行, 不会对交通造成干扰, 并且其实时输出的数据信息可以让隧道工作人员随时掌握隧道的健康状况。
光纤监测网的布设需要对隧道的围岩等级、围岩应力水平及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考虑。沿隧道横断面布设的光纤传感器应根据围岩等级来确定其布设的环向间距, 即传感器的环向间距应随着隧道围岩等级的增大而相应减小, 并在隧道洞口附近适当加密布设。
布设好光线监测网后, 根据传输需要将传感器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组合, 通过光缆将光线应变传感器连接到解调仪上进行监测。
4结论
光纤应变传感器以其相较于传统传感器的诸多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隧道中。在隧道施工过程中, 光纤应变传感器可以准确监测隧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从而为隧道的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在隧道火灾检测报警方面, 光纤传感器以其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提供良好的服务, 从而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在隧道健康监测方面, 光纤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隧道衬砌结构并进行长距离传输, 从而使隧道的全寿命健康诊断与评估成为了可能。
摘要:光纤传感技术在隧道测试和监测中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光纤传感技术可以高效安全的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监测, 实时反馈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并及时提出预警, 其组合开发成火灾报警系统可极大的提高隧道的运营安全, 光纤传感器应用于隧道健康监测可对隧道衬砌结构进行全寿命的实时监测。光纤测试与监测技术应用于隧道是十分可行和有效的。
关键词:隧道工程,光纤,监控量测,隧道施工,隧道火灾,健康监测
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应用 篇2
关键词:企业设备;状态分析;监测与诊断;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0-0022-02
在企业固定资产组成中,70%属于设备资产,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设备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等特点的形成,客观上要求企业将设备管理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在设备的寿命周期管理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及时发现和预测出故障的发生,并实施相应的维修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国内外一系列现代维修优化和管理技术的应用,设备监测和诊断技术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应用。安泰集团发电厂于2005年参照状态维修模式在全厂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设备故障监测诊断体系,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1设备监测和诊断技术介绍
(1)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包括简易诊断和精密诊断两部分。前者相当于状态监测,主要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连续、规范的工作状态的检查和测量,回答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精密诊断则要求定量掌握设备的状态,了解故障的部位和原因,预测故障对设备未来的影响。
(2)现场常用的诊断方法以振动法和油磨屑分析技术的应用为主。由于一个设备故障,往往包含在几个状态信息之中,如何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提高设备故障的诊断率是诊断技术的关键。
(3)简易诊断技术是使用简单的方法对设备技术状态快速作出概括性评价的技术,相当于人的初步体验。通常由点检技术及监视技术组成。作为简易诊断,应该达到的目的包括:①依据劣化趋势管理,早期发现异常;②依据趋势数据外推,预测故障发生时间;③依据自动切断等有效方法,保护设备安全;④依据检测分析,选定需作精密诊断的对象。
(4)精密诊断技术是使用精密的仪器和方法,对简易诊断难以确诊的设备做出详细评价的技术。通常包括较为复杂的信号分析及特征提取技术。需要具有一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使用一些专用的或对复杂的诊断分析仪器进行。其所用的典型仪器设备一般包括测量参数传感器、信号调理器、信号记录仪、信号分析与处理设备等部分。
2设备监测技术对现场仪表和检测装置的基本要求
(1)仪表是设备运行的眼睛。企业对全厂设备的常规仪表诸如温度、压力、电流等全部配置到位,并确保仪表的配置率、投运率、完好率均在99%以上。
(2)重要设备的关键部位逐步完善在线监测装置,如汽轮机轴瓦振动,发电机定子电流、变压器油温等部位的监测。
(3)全厂运行班组配置红外线测温仪、振动计、万用表、手提式煤气报警器等简易监测设备,提高设备巡检的质量。
(4)明确职责,全厂仪表、监测装置的定期校验维护工作由热仪车间负责,设备故障监测体系的建立则由设备科负责。
(5)根据设计资料、设备使用书、作业规程等资料,明确规定各参数的运行标准和允许范围。现场仪表应有明显的上、下限指示红线标识,关键仪表还应设有相应的高、低限报警或动作保护装置。
3将岗位日常巡检向点检模式改进,提高巡检质量
(1)在现有岗位人员日常巡检的基础上,借鉴点检模式,延伸为“操作人员日常点检,专门人员专业点检和工程技术人员精密点检”的三级点检制度。
(2)根据设备发生故障后对生产系统的影响程度,将全厂设备划分3类,即:重点设备、主要设备和一般没备。对于不同分类的设备,由三级点检人员按不同的频次和标准进行巡检,作到重点突出。
(3)按照设备巡检五定的原则,即:定人、定点、定时、定路线、定标准。对全厂设备按类别制定相应的巡检制度,作为点检员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的依据,也是编制各种点检计划的依据。
(4)巡检人员执行点检任务后必须按统一的表格形成书面记录,对发现的缺陷按设备缺陷处理程序执行,原则上要形成闭环管理,具体要求如下:①运行值班人员对巡检中反现的设备缺陷均应及时,如实地在点检记录中体现。如属重大缺陷,应在现场采取隔离、切断等措施或及时汇报有关人员现场应急,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如属一般缺陷,可汇报班组车间,填写设备缺陷单处理;②设备缺陷单上要准确填写待处理设备名称和缺陷部位,便于维修人员现场处理。对“处理时间”一栏的填写,要求各车间根据缺陷性质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客观填写“适时”、“紧急”、“马上”、“一般”等不同要求;③设备缺陷单填好后送交值班长处签字,值班长应在设备缺陷单上及时记录该缺陷内容;④设备缺陷单送交维修部门,由各维修负责人根据缺陷单的要求安排人员处理。对重要缺陷的处理要填写工作票;⑤设备消缺后,维修人员应通知运行负责人现场验收。运行负责人试运合格或认为符合验收条件,即在设备缺陷单上签字,该设备可转入试运期或备用。如不符合验收条件时,可要求维修部门重新处理;⑥根据设备缺陷,各车间负责人确定具体的试运时间。试用合格后,签字验收。如设备试用期间因检修质量发生问题,应在“验收”栏内标明问题的原因,要求维修部门重新处理;⑦设备缺陷试运行合格后,值长和所属车间在点检记录表的相应备注栏内注明缺陷的处理日期。却因客观因素不能处理的,在备注栏内也要说明,并及时转入机、炉设备停运检修项目清单中。
(5)设备科每周定期组织召开点检工作会议,认真分析统计各专业的缺陷完成率,缺陷重复率等指标,严格实施点检奖惩制度,确保点检制度不流于形式。
4严格执行设备状态技术分析制度
(1)各部门根据专业设备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设备定期试验切换制度,并确保有效执行。制度中应明确活动试验的项目名称、试验方法、试验标准、周期、试验结果等内容。
(2)各专业加强本部门关键性设备参数的过程监督管理工作,通过运行控制管理工作的加强,及时发现生产设备参数所暴露的异常工况和不良现象,确保机组在经济工况下稳定运行。
(3)根据电力行业技术监督导则的有关规定,各部门建立相应的技术监督月报制度,通过对监控参数与厂家规定值和设计值的比较,从机组经济性的角度判别设备的性能趋势。
(4)应用可靠性分析理论,从历次检修中总结设备部件的正常磨损、老化规律,完善设备易损配件清单和大型关键设备的定期更换周期资料,为设备的检修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
(5)生技部门加强岗位运行报表,机组启、停操作票等记录的统计分析工作,对机组运行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汇总分析。
(6)作好关键设备典型性试验项目的定期试验工作。如电气设备绝缘电阻的测量分析,热力设备的静态诊断分析等,从中总结设备运行工况的变化规律。
(7)设备点检和状态分析中发现的不符合标准的信息资料,统一汇总至设备科整理分析。属于一般性设备缺陷,按厂部制定的相关标准执行。若发现异常,则须进一步进行诊断性试验。
5设备故障诊断遵循的一般原则
5.1“纵比”和“横比”原则
所谓“横比”,就是某台设备的异常参数和同类型的设备工况相比较,若该状态量偏离了同类型设备的分布特征,且偏向劣化方向,应视为存在或可能存在异常;所谓“纵比”,就是某台设备的异常参数同该设备相同工况下的历史数据相比较,若明显偏离历史数据,应视为异常。
5.2家族缺陷原则
所谓家族缺陷,是指两台或两台以上同厂同型号同批次设备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缺陷。家族缺陷是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原则,一旦确认家族缺陷,同一家族的设备,不论其当前是否有缺陷征兆,均应视为有缺陷设备,必须进行消缺处理或重新进行状态确认。
5.3不良工况原则
不良工况是设备在运行中经历的,可能对设备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非期望工况。一旦设备经历不良工况,必须加强监控力度。对可退出运行,或者超越设备设计能力的情形,应尽快退出运行。
5.4存在缺陷时的对策
当诊断性试验不能排除设备存在缺陷时,须安排检修,包括计划性的和临时性的。当设备无法检修或检修成本过高时,可考虑设备报废处理。
6结束语
测试与监测技术 篇3
关键词: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设计,测试
1 建设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提出, 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光缆应用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故障问题的日益突出。该系统能够对光缆线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管理和维护, 并通过故障快速定位、缩小故障历时和及时故障隐患排除等, 有效地提高了光缆日常维护及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可控性, 从而使原本被动的光缆维护转变为主动维护, 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行维护成本。
1.1 有助于确保光缆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目前, 随着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光缆通信工程也随之不断增多, 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传输系统的容量也越来越大。由于光缆本身的通信容量非常大, 而且故障的查找及维修也较为困难, 一旦出现光缆线路故障极有可能导致系统长时间阻断, 这样不仅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对线路中的故障进行定位, 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修, 有效地确保了光缆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1.2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有效地预防线路阻断或是全阻故障的发生,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发现光缆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征兆, 并在其未形成严重故障前及时解决处理。系统可对光缆线路中某些缓慢变化的情况进行监测, 如光缆接头盒进水等, 这对于防止尚无防水防潮性能的接头盒发生故障是极其重要的。同时, 系统还可以缩小故障历时, 从而有效降低了经济损失。通过对光缆容易发生阻断的地点进行实时监测, 可以为抢修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这样不仅使光缆故障历时缩短, 而且还降低了各种难以预防的风险给光缆通信带来的损失。
2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2.1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
(1) 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本系统是由监测中心、监测站以及通信网络三部分构成。通常情况下, 一个监测中心能够对个多监测站进行管理和控制, 以此来达到分散测量、集中管理的目的。监测中心与监测站之间主要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通信。这两个部分既相互关联, 又相对独立, 当通信中断时, 监测站能够按照预先配置的数据独立完成测试。其中每个部分所负责完成的功能均不相同, 各部分的具体功能如下: (1) 监测中心。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对本管区内的监测站进行管理; (2) 监测站。一般按照管区可将监测站分为市级和县级两类, 具体负责对网络中的光缆进行监测, 并对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实施监控, 可将告警及时传给监测中心; (3) 通信网络。即数据传输通道, 其主要作用是将中心与监测站之间进行连接, 借此来实现数据传输。
(2) 各部分的具体设计。 (1) 监测中心。该部分一般采用的是主备用方式, 主要由GIS服务器、控制器、路由器、网络适配器、集线器、显示器、MODEM、打印机以及一些相关软件等构成; (2) 监测站。该部分通常都是安装在传输机房中的机架内, 其具体负责对光缆进行远程自动监测, 主要由网络适配器、滤光器、路由器、程控光开关、MODEM、波分复用器和告警监测、控制、OTDR、电源等模块以及相关软件构成; (3) 通信网络。该部分能够实现中心与各站之间的数据交换, 从而达到远程管理的目的。本系统支持多种类型的通信线路。
(3) 系统软件结构。本系统软件的结构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设计, 并按照模块的方式构成, 其中各个模块均以独立的形式存在, 单个模块的升级或变更不会对其它模块造成影响。其具有性能控制、安全管理、备份以及容错等能力。根据软件的具体功能可将其分为以下三层: (1) 监测数据采集层。该层主要负责完成光缆光功率的实时采集和OTDR测试, 处理之后的数据信息通过通信网络回传给监测中心; (2) 数据处理层。主要负责实现各类数据的存储备份、分析处理、通信调度以及系统告警等功能; (3) 应用层。负责为用户提供操作及维护工具, 该层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 其中主要应用了以下技术:GIS故障定位、实时监测、性能统计、曲线分析、对外接口以及告警等等。
(4) 软件特点。本系统采用的软件具有以下特点:便于维护、良好的开放性、模块修改方便简单、易于升级。
2.2 系统测试
(1) 软件测试。目前针对光缆自动检测系统软件的常用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黑盒测试。该测试方法又被称之为数据驱动测试或功能测试。其最大的优点是无论系统采用的是何种软件程序, 它都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 并按照产品所要实现的功能及预先设计好的规格等内容, 来检验产品是否符合用户要求。在具体测试的过程中, 测试者仅需要在软件程序的接口上进行测试即可, 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与使用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相符。利用该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发现如下问题:应具备的功能是否有遗漏或是不正确、各种性能是否与用户的要求相符、人机界面是否美观正确、接受到的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产出的输出信息结果是否准确等; (2) 白盒测试。又称逻辑驱动测试或是结构测试。该方法主要是从设计开发者的角度进行测试。具体是指已知产品的内部工作流程, 然后检测其内部动作是否与预定的工作要求相符, 这种方法所关心的是软件程序的使用, 而并不注重软件的功能。
(2) 性能测试。 (1) 点名测试。首先, 由监测中心发出指定的点名测试口令, 然后对数据传输的过程及其分析结果进行观察, 如果测试结果的回传率能够达到100%则表示合格; (2) 周期测试。可将每条光缆的测试周期设定为24h, 并进行10次反复测试, 如果在这一周期内, 测试回传率能够达到100%即为合格; (3) 故障告警测试。可采用人工测试法对故障告警进行测试, 具体做法为在监测系统的范围内, 选择一条备用的光缆, 通过人为弯曲的方式造成其衰耗增加, 如果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发现故障, 则表示合格。
3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光缆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确保光缆的稳定运行,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够保障用户的正常使用, 而且还能够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平元.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在城域网设计中的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11) .
[2]李平.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探讨[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通信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11) .
[3]孟嗣仪.电力系统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 .
浅谈现代软件质量标准与测试技术 篇4
关键词:软件测试;静态测试;动态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62-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使用,软件重要性越来越显突出,人们在享受软件产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重点关注软件产品的质量。对那些质量不合格的软件产品给开发商和用户都带来麻烦,而在一些关键部门的应用,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则是毁灭性的。因此加强软件测试是提高软件保证的关键。
一、现代软件质量标准
尽管软件的质量难以量化评估,但也有公认的质量标准,目前通行的国际标准是ISO 9126,该标准从6个方面(质量特性)来对软件进行细化定性评估,详见下表。
二、现代软件测试的分类
毫无疑问,软件测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找出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时进行严格评审和详细测试仍然是主要手段。软件测试分类见下表。
三、常用现代软件测试技术简述
(一)静态测试
静态测试是指被测软件的目标程序不在计算机上执行,通常需求分析阶段即可开始,它对发现软件错误和缺陷的贡献率很大,错误和缺陷越发现得早,所花的成本越低。静态测试(各阶段)内容与测试工具见下表。
(二)动态测试
动态测试是被测软件的目标程序在直接计算机上执行。动态测试(各阶段)内容与测试工具见下表。
(三)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包括:
(四)白盒测试
(五)其他软件测试技术
除了前面4种常见测试技术,以下测试(调试)技术也经常被使用:
1.逐句执行技术。
2.多余物寻找/删除技术(特别是资源有限时需要进行,也可静态进行)。
3.软件执行状态动态显示技术。
4.运行错误/故障的定位和修复技术。
四、结语
为了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进行软件测试是重要的手段。通过测试,其中的错误可以发现,但是想要证明错误已不存在,却无法实现,因此,软件测试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为了能够保证软件的正确与高质量,必须在软件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软件质量把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本着现代软件工程的理念,从技术与理论、环境与工具、控制与管理、规范与标准等四个方面全面实施软件工程。
参考文献:
[1]朱少民.全程软件测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董晓霞.软件测试工程化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1)
[3]朱少民.软件测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测试与监测技术 篇5
下一代网络 (NGN) 是可以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 软交换是其呼叫与控制的核心[1]。现在国内外已有不少运营公司在试验或使用软交换组网方案, 但由于技术比较新, 网络中必然存在很多需要测试和优化的部分。
NGN网络监测软件能够对NGN网络进行全面测试, 为日常维护提供强用力的测试手段, 可以发现和解决网络的问题和隐患, 能够掌握网络的运行过程和运行情况, 是NGN网络必不可少的维护工具。本文主要针对NGN网络测试仪中MAP (Mobile Application Protocol) 协议的解码与CDR (Call Data Record) 合成进行研究并提出实现方案。
1 MAP协议介绍
七号信令系统移动应用部分 (MAP) , 是CCITT于1988年第九次全会提出来的。它规定了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 (PLMN) 不同功能部件之间以及不同PLMN之间进行控制和数据信息交换的过程和方式。MAP的功能主要是在MSC和VLR、EIR等网络数据库之间交换与电路无关的数据和信令, 从而支持移动用户漫游、频道切换和用户鉴权等网络功能[2,3]。由于MAP传送的是电路无关消息, 需要SCCP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和TCAP (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的支持[4]。图1示出了MAP协议在七号信令协议栈中的位置, 从图1中可知, MAP为应用层协议, 与CAP、INAP同属于TCAP的用户。
在GSM移动应用部分 (Mobile Application Part, MAP) , 需要一种能够独立于软硬件环境的标准外部数据的描述语法来解决异构实体和通信协议之间的互联互通, 采用ASN.1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来描述协议数据单元并使用基本编码规则BER (Basic Encoding Rules) 来传送协议数据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TUP为电话应用部分;ISUP为ISDN用户部分;INAP为智能网应用部分;MAP为移动应用部分;CAP为CAMEL应用部分;TCAP为事务处理应用部分;SCCP为信令链接控制部分;MTP为消息传递部分。
2 MAP软件模块设计
对于NGN网络测试仪的软件模块, MAP模块需要满足MAP信息的详细解码、信息提取、统计、CDR合成等功能。其设计主要考虑以下方面:在面向对象思想下采用模块化设计, 保证各模块间相对独立, 模块内部结构清晰易懂;为满足测试仪表长时间大负荷监控和实时解码统计等功能, 模块必须提高运行效率;为了更好地提高软件的性能, 在软件设计上, 可以考虑采取多线程、流水线技术。
2.1 MAP模块的结构分析
以用户定制需求为基础, 应用于NGN网络测试仪, 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MAP模块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协议栈内的各个协议模块, 单独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功能分析, 对每一层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并向上一层提供必要的支持。根据软件设计总体架构方案, 协议消息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其中, 数据采集卡捕获到的数据首先保存到数据缓存中;数据缓存将数据逐条传给解码器, 获得每条数据的数据包信息及呼叫信息;将这两个消息按照协议类别交给CDR 合成器进行合成;得到CDR 数据并保存在CDR 缓存中;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显示和统计。统计功能可以直接面向CDR缓存进行, 也可以先将CDR输入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进行统计, 然后输出统计结果。本文主要研究MAP解码器和呼叫合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2.2 MAP监测模块研究与实现
2.2.1 MAP协议解码分析
由于MAP协议采用ASN.1规范的BER编码, 所以在对MAP进行解码前, 首先应知道BER编码的基本规则。BER以8bits为一个基本传送单位。对于每个所传送的值, 无论是基本类型还是构造类型, 都由TLC三个字段组成。TLC分别指标识类型标识符域 (TAG) 、数据长度域 (LENGTH) 和内容域 (CONTENT) 字段[5]。其中, 内容域可以多重嵌套其他数据元素的TLC字段。BER编码的具体格式如图3所示。
2.2.2 解码实现方案
在NGN网络测试仪中主要对协议及信令的PDU (协议数据单元) 进行操作。为满足对PDU的公共操作, 定义了CPdu基类, 主要实现PDU的创建、删除、合并、内存管理、长度检查、指针操作等基本操作功能。在继承CPdu类的基础上, 派生出CPduMAP类, 在类CPduMAP中设定外部接口的函数int Decode (CString& res) , 完成详细解码过程, 并通过引用传递的方式将解码结果置于CString类型的字符串 (res) 内, 便于主控调用解码结果。返回值为-1时, 表明非本层PDU, 不操作res;返回值为0时, 表明解码成功;返回值为1时, 表明是本层PDU, 解码出错, 错误信息置于结果字符串中。
根据ASN.1语法的特点[6,7], Decode (CString & res) 函数采用树状遍历嵌套调用的方式进行解码, 直至解到BER的基础函数为止, 如图4所示。解码是NGN测试仪的最基础功能, 必须保证解码功能正确性和高效性, 才能对通信协议进行深层次分析, 更进一步实现其统计、CDR合成的功能, 下面主要对MAP CDR合成的实现进行研究。
2.2.3 呼叫合成实现方案
CDR在PSTN中表示呼叫数据记录, 现在延伸意思为一个完整的流程。CDR合成是上述功能的基础, 对网络中消息按信令流程进行归类, 并用索引方式把这些消息联系到一起, 便于完成诸如呼叫跟踪和呼损统计等高级功能。CDR合成算法主要是根据一些关键参数进行查找、匹配来确定是否属于同一个消息流程,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一些临时存储方式来保存没有匹配到的消息, 在内存分配上比较复杂, 涉及动态分配内存。
在MAP的CDR中, 以信令点对 (源信令点DPC和目的信令点OPC) 及事物处理ID (源事物处理ID——OTID和目的事物处理ID——DTID) 为关键参数来完成其合成。目前考虑以二叉树来对未完成的呼叫合成进行相关记录。当判断某条MAP消息在二叉树上没有记录时, 则添加新的CDR并放到二叉树上;若当前MAP消息在树上已经存在记录, 则修改相关参数值并保存;当建立MAP流的信令协议确认某个MAP流结束后, 则修改对应的CDR的状态属性, 并将该CDR的数据记录到硬盘中, 同时删除该CDR在二叉树上的节点。
在呼叫实现过程中, 主要定义了三个函数:
(1) 设定CDR缓存的方法void SetCdrBuffer (MAP-CDR BUF* pBuf) :其中MAP-CDR-BUF是包含CMapCDR的CDR缓存模板类, 此函数指定了CDR记录缓存的位置。
(2) CDR处理函数:int Handle (const ServiceInfoMap& MapInfo, const NgnPktInfo& PktInfo, BYTEnId x ) 。它是进行呼叫合成的核心, 也是设计的关键。它有三个参数:协议呼叫信息、数据帧信息和有效净荷序号。
在模块的整个开发流程中, 每一步都要进行软件的测试工作, 以保证整个模块开发工作的正确性。
2.2.4 MAP模块的CDR合成实现
在模块的整个开发流程中, 每一步都要进行软件的测试, 以保证整个模块开发工作的正确性。下面是软件实测后进行CDR合成的结果, 可以从图5中看到, 软件实现了MAP的CDR功能, 点击单条消息名称可以看到消息的关键数据, 在此不再进行演示。
3结束语
通过对MAP模块的分析和研究, 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 能很好达到CDR合成的效果。在模块开发流程结束后, 通过现场测试, 该软件模块完全符合智能网测试的要求, 目前该软件模块已运用于商用NGN网络测试仪表中。
参考文献
[1]赵慧玲, 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8:3-5.
[2]3GPP TS 29.002 V4.2.0, Mobile Application Part (MAP) specification (Release 4) [S].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Core Network:2002.
[3]YD/T 910.4-1997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 (MAP) 第二阶段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1997.7.
[4]ITU-T Q.733.Specifications of Signaling System No.7-Transaction Capabilities Application Part (Transac-tion Capabilities Format s and Encoding) [S].ITU-TStudy Group 11, 1997.
[5]邓秀兰, 饶运涛.ASN.1的编解码规则和应用网络层网络协议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 2004, 20 (4) .
[6]ITU-T Recommendation X.680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SN.1) :Specification of basic notation[S].ITU-T Study Group 17, 2007.7.
测试与监测技术 篇6
IP传输交换式数字前端播出平台是未来广电网络发展的必由之路, 很多大型运营商已经开始部署以IP技术为核心的城域网。随着高清节目的增多, 未来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过, 未来的广播前端直播视频内容, 点播视频内容, 数据业务等都将在城域网上传输。如何更好的监控各种业务, 真正做到对各种业务带宽的管控, 对整个网络的IP信息实时监控是关键。相对于传统的广电HFC传输方式, IP化的视频传输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主要体现为:如何监测多个IP并发码流的传输质量, 通过传输质量状况的分析如何部署多并发IP流的服务器, 网络状况引起的传输质量影响的主观容忍度问题如何解决, 以及终端接受设备配置的合理性等问题。
1 视频IP传输监测与测试的意义与原理
IP视频流传输故障排查和长期质量监测随着VOD和高清电视的日渐普及, IP网络为视频节目的传输提供了比传统传输模式更加灵活和经济的手段。但是, IP网络的视频质量传输保障是部署VOD和高清电视业务的一大挑战。进行视频质量测试的部署迫在眉睫起着故障排查, 视频质量分析等巨大的作用, 对业务系统实现可运营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IP视频技术的发展, 视频流传输越来越偏向采用IP技术。如IP编码器、IPTV、IPQAM、IPMUX, 各种各样的广电设备已经将IP口作为必选的接口。作为数据传输的技术, IP应用已经非常成熟, 但对于有实时性特点的视频, 尤其是对于同时输出多组IP流时 (如点播系统中同时并发1000个流) , IP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此时每个IP视频流的传输质量如何, 并且如何直观体现, 是监测的核心。
图1是一个典型的点播系统中IP视频包的路由系统图。由于MPEG-2的包和IP包的格式不同, 在存储系统中存放的MPEG视频内容, 是以188个字节的MPEG存放, 但在传输系统中只能传输IP数据, 因此需要对MPEG-2包进行IP打包。每个IP包约1500个字节, 则每个188个字节包的MPEG-2包, 可以传输7个MPEG-2包。如图1红色标记所示。
在机顶盒端, 需要把IP传输包解成MPEG-2的包后再进行解码, 如图2红色标记所示。
由上述和图表可以看出IP视频传输在系统中稳定性主要有三个难点要确保:
(1) IP打包
依据VOD Server的处理性能和输出能力而定。例如一个1000M输出的服务器理论可输出3.75M MPEG-2点播流的理论最大数为1000/3.75=266个。但实际应用中最大能支持并发流到多少, 每路并发流的节目质量如何?以及和系统能力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们需要专业的科学的测量标准和设备去获知。
(2) 传输
网络的承载的能力, 交换和路由设备的处理能力, 物理链路的质量都是影响IP视频传输的因素。数据传输时丢包后可以重新传输, 可视频内容的传输没有重传机制, 实时性又较强, 怎么保证在一个城域网中所有IP视频流的传输。IP网络是一个动态共享带宽的网络, IP码流在网管上传输时, 尤其当IP网络还传输了其它的数据等, 发生延时, 丢包的几率就大大增多。实时读取整个网络上所有IP视频流的状态, 以及分析传输网络的情况的意义将尤为重要 (如图3所示) 。
(3) 解IP包
每个IP视频码流的接收处理设备都配有Buffer (缓存) , 如图4所示。解码设备接收到IP视频流后, 需要将IP码流转换成MPEG-2包, 并放在Buffer内, 以备解码或码流处理使用。在这个过程中, 解码或码流处理设备的Buffer的大小, 视频的码率, 设备对MPEG-2包的处理能力决定了视频传输的质量。IP视频流在IP网络上传输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 造成了丢包或延时太大时, 设备Buffer内就会无码可供解码。IP视频码流接收处理设备需要多大的Buffer?在设备Buffer一定的情况下能承受IP网络传输多大的延时?如果设备解码或处理能力小于IP网络传输速率时, 就会出现丢包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如何调整设备的Buffer大小或调整IP视频流的传输码率, 从而保证视频的接受质量。
以上为IP视频流监测的内容以及难点, 尤其是多并发流端到端测试和监测。需要用标准的质量测试方法、专用的测试设备以及统一的管理系统。
2 IP视频传输质量测试标准
为了准确的测量IP网络上传输的视频码流以及解决监测和测试的问题, IneoQuest和思科公司共同提出MDI (Media Delivery Index) 媒体传输质量标准, 对视频流在IP网络传输质量进行评估的测量指标。作为IP视频流传输质量测试的行业标准, MDI测量指标广泛地应用于IPTV和IP有线数字电视以及网络电视台网络质量评估和监测。MDI视频评定标准目前已经被国内外得到相当广泛的采用。
RFC 4445 MDI标准包括了两个参数:
(1) Delay Factor (延迟因素, 简称DF)
该数值表明被测试视频流的延迟和抖动状况, DF的单位是毫秒 (ms) 。DF将视频流抖动的变化换算为对视频传输和解码设备缓冲的需求, 被测视频流抖动越大, DF值越大。当网络设备和解码器的缓冲区容纳的视频内容时间不小于被测视频流DF读数时, 将不会出现视频播放质量的下降。因为网络节点需要分配不小于DF值的缓冲用于平滑视频流抖动, 所以DF的最大值为视频内容通过该网络节点的最小延迟。
(2) Media Loss Rate (媒体丢包速率, 简称MLR)
MLR的单位是每秒的媒体封包丢失数量。该数值表明被测试视频流的传输丢包速率。由于视频信息的封包丢失将直接影响视频播放质量, 理想的IP视频流传输要求MLR数值为零。因为具体的视频播放设备对丢包可以通过视频解码中进行补偿或者丢包重传, 在实际测试中MLR的阈值可以相应调整。
3 MDI测量的原理
3.1 DF (延迟因素)
流媒体应用有实时性的特点, 在流媒体通过IP网络传输的同时, 终端解码器在消耗已接收到的媒体流信息, IP网络传输媒体流出现的抖动表现为同一媒体流的IP封包传输的间隔不均匀。
在采样周期中, DF首先计算在测量点每个IP视频封包到达时间变化。然后, 与预期的视频流速度对比得出。采样周期默认为1秒。DF的数值在每次采样周期完成后更新。
具体DF的计算公式如下:
假设在测量点有虚拟缓存大小为X, X=|接收到的字节数-解码所需的字节数|, 接收到的字节数为实际测量得到, 解码所需的字节数通过对媒体流解码分析得到。
那么, DF=[最大值 (X) -最小值 (X) ]/媒体流码率。
媒体流码率单位是字节/秒, 最大值 (X) 和最小值 (X) 是在采样周期内所得数值。
DF的计算将网络抖动换算为对媒体流解码缓冲的需求。当解码器的缓存保存媒体信息不小于DF数值, 解码器不会出现缓存内容耗尽的情形, 因此网络的抖动将不影响视频播放的质量。
DF期望值 (Expected DF) 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到的MDI:DF数值。这个数值等于媒体流在没有拥挤的线路传输。可以看作设备把一个视频封包转移到下一节点或者视频解码器的同时, 另外一个视频封包立刻到达缓冲区。
DF期望值=IP封包的MPEG内容/媒体流码率。
假设每个IP封包包括了7个MPEG-2TS封包, 每个MPEG-2 TS封包为188字节, 则该IP封包包括了1316字节的视频内容。视频流码率为2Mbps CBR。
则DF期望值为1316×8/2, 000, 000=5.26 ms。
3.2 MLR (媒体丢包速率)
MLR=媒体封包丢失总数/采样周期。
默认采样周期为1秒。媒体封包在MPEG-2 TS封装格式是指有效的MPEG封包 (不包括填充MPEG封包) 。
3.3 MDI与其它测量参数的配合
MDI主要反应了视频流传输的抖动和丢包特性。但是, MDI:MLR不能反应丢包的持续性。实验数据表明, 连续小量的丢包比一次大量的丢包对视频观看质量有更明显的影响。因此, MLT-15 (过去15分钟媒体丢失总数) , MLT-24 (过去24小时媒体丢失总数) 可以帮助使用者看到测试时间内的累积丢包数目。
3.4 建议的MDI阈值
由于网络的复杂性, IneoQuest建议MDI的阈值应该通过实验室测试求取。因为视频压缩标准、视频码率、并发视频流数目、机顶盒缓冲大小都影响MDI的阈值设定。
根据IneoQuest的经验, CBR视频流情况下, MDI:DF的最大值应该避免和平均值偏离超过50%。比如, 平均MDI:DF为100ms。当MDI:DF出现最大值为200ms时候, 这意味着视频流传输抖动出现明显的变化。虽然没有立刻造成视频播放质量问题, 维护人员需要对抖动的变化趋势进行跟踪。
以下是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建议阈值:
MDI:DF=50毫秒 (延时)
MDI:MLR=8个媒体封包/秒 (每秒丢包率)
MLT-15=128个媒体封包 (15分钟丢包数)
MLT-24=1024个媒体封包 (24小时丢包数)
4 IP网络对视频质量影响的因素
IP网络传输特性往往归纳为三个指标:延迟, 抖动和丢包。
(1) 延迟
在视频传输应用中, 恒定的延迟表现为视频观看时间的推迟。为了避免网络抖动而产生视频播放效果恶化, 网络节点和视频解码器往往需要对视频流进行缓冲。实验数据表明, 视频播放延迟不影响视频观看的质量。
(2) 抖动
抖动产生有多种原因:视频编码器/服务器性能变化, 网络线路出现拥挤, 网络设备性能变化都可以导致视频流的抖动变化。观测视频流的抖动变化可以帮助运维人员提前发现视频传输质量恶化的趋势。
(3) 丢包
丢包对视频播放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试验表明, 无论视频丢包的类型 (I、B、P帧) , 在没有适当的视频解码补偿或者丢包重传机制下, 视频播放质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5 IP视频流监测系统与测试的部署与功能的实现
IP视频流监测系统与测试在部署方面除了需要满足传统监测的原则外还应考虑一下三方面问题:首先, 支持大量视频流质量与数据实时分析;其次, 快速定位出现问题的节点;再次, 能够对加密的视频流进行实时和离线分析。下面以NGB系统为例进行对监测功能与测试进行阐述。
5.1 监测系统的构成
如图5所示, 此系统为同时分析IP和MPEG层视频质量测试与监测系统。通过质量集中管理系统与分析系统和各类探针可以对10GE、1GE、10/100M以太网、ASI、QAM接口的视频设备进行监测与测试。深入的视频分析功能保障快速发现视频传输问题以及视频承载能力评估的手段。
同时有解决视频网络现场排障、视频解决方案测试、视频故障事件捕捉、视频设备互连互通测试等功能, 通过视频传输质量集中管理系统将视频传输质量状况进行集中管理。
i VMS质量管理系统是将全网的视频传输质量状况进行集中管理的关键。一方面, iVMS实时地收集所有视频探针的数据, 包括ASI、QAM、GE、10GE;另一方面, i VMS将数据实时地转发给不同的客户端。
i VMS支持对传统广播视频流的端到端分析。比如, CCTV-1通过ASI、GE、10GE、QAM界面, i VMS可以同时呈现该频道在不同网络节点的视频传输质量。
同时, i VMS能够对VOD点播视频流进行自动发现和实时分析。发现新的VOD视频流后, 记录视频流的传输质量。
根据探针同时分析的视频流数目不同, 探针与服务器的通信需要有相应的通信带宽。通常, 1GE探针需保证1Mbps的管理通信带宽。为了避免在短暂通信中断产生视频质量信息丢失, 每个视频探针提供10Mbyte的视频质量信息缓存。在服务器与探针恢复通信后, 服务器自动获取未上传的视频质量信息。
除上述功能基本外监测系统还应具有以下功能:
(1) 可同时分析传输的所有IP视频流
允许用户以不同的角度同时分析被测试节点的所有视频流, 包括视频流模式 (Census) 、视频节目模式 (Program Guide) 。视频流模式下, 所有视频流以表格方式列出详细的视频参数和实时测试结果;视频节目方式下, 每路视频流根据告警模版定义以不同色彩指示灯显示视频质量的状态。用户可以点击进入特定视频流, 分析详细视频质量数据, 同时分析1000个并发的IP数据流并且, 实时显示每路视频流的参数和测试结果, 并可以查看器封装内容和PID, 对IP抖动、媒体丢包率、IP和PCR速率、RTP丢包特性、IGMP切换时间等作为重点描述和分析。同时兼顾传统MPEG层分析监测功能TS同步字节错误, 特定PID速率和PCR速率变化支持ETR101-290三级告警。
(2) 可自定义条件进行报警触发和故障记录
多种触发条件组合:丢包, 抖动, PCR速率, 同步字节, PID事件, 数字广告插播。
定义视频事件触发后, 录制视频流前后时间长短, 强大的离线视频分析功能, 同步不同测试点的捕捉并重现捕捉的视频, 进行实验室分析并且提供远程视频内容观看分析, 提供24小时视频质量信息分析概略图。
(3) 同步多个网络节点的触发器捕捉
同步多个网络节点的触发器使用户能够捕捉同一个视频事件在不同网络测试点出现的情况, 多个分析进程可以同步工作, 分布式连续视频流监测。
与传统的广播视频传输不同, 互动点播的视频流将需要更多的网络带宽。尤其在高清视频点播开展后。在国外的经验表明, 点播业务和高清视频服务将导致10GE视频网络的扩张。因此, 视频质量监测系统必须能够支持10GE下的视频监测。
图6这个测试场景适用于传统的单路IP视频输出或针对全媒体的多速率编码输出。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视频源, 可选择实验室模拟产生视频源或现网接收的视频源。ASI视频样本模拟为卫星接收机获取, IP视频样本模拟通过IneoQuest IP视频源模拟设备产生。然后, 根据需要设置编码器获得IP视频输出, 这是节目源质量的监测点, 任何视频头端出现的质量问题将是全网的问题。
5.2 视频服务器输出性能分析
高性能和高稳定的视频服务器是NGB或IPTV成功部署的一个关键。除了视频流并发数目外, 每路视频流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视频服务器的输出性能可以使用RFC 4445 MDI进行分析。
根据服务器的架构, 视频服务器的性能受到各子系统的约束, 如磁盘阵列性能、CPU性能、总线带宽、内存容量、网卡的性能。从部署观点来看, 服务器的性能可以表述为四个项目:最大并发流数目、最大网络端口输出吞吐量、对大量突发请求的响应特性、每路流的稳定性。
MDI:DF为视频流的抖动特性, 抖动越大, 可支持的并发流数目相应减少, 抖动突变表明服务器性能出现下降。
MDI:MLR为视频流的丢包, 视频服务器不应该输出有丢包的视频流。
在视频点播服务器的实验室测试和性能评测中, 建议至少对以下两个场景进行测试:
(1) N个用户点选N部影片的最大并发量
该测试体现了视频点播服务器的最高性能。服务器的各个子系统的瓶颈都将影响该测试的结果。虽然普遍认为视频点播的客户行为是80/20分布 (80%的用户点选20%的热门影片) , 但是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网络客户的行为具有长尾的特性 (Long Tail Theory, 每部影片无论热门与否都有可能被点选) , 因此N个用户点选N部影片是一个合理的测试场景。
(2) 对大量用户突发请求的响应特性
在接受突发大量用户点播请求后, 服务器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视频流的稳定输出, 以及在接收大量点播请求后, 输出视频流的变化特性。该场景将检查服务器在黄金时段大量视频点播的处理能力。
5.3 网络设备视频流承载性能评估
在NGB部署中, 网络设备的承载视频能力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视频流与传统数据流不同的地方在于承载视频流业务的网络节点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处于线速处理的状态。因此, 对网络设备的交换/路由能力需要进行实验室的测试, 如图7所示。
RFC 4445 MDI不但可以作为视频流输出质量的测试指标, 还可以作为视频流输入的参数。
通过使用专门的仪器模拟视频流输入可以得到精确的视频承载能力指标。
该测试能得到在特定网络设置下, 被测试网络设备可以同时承受多少路指定速率的视频流, 并且能够忍受多大视频流抖动 (以MDI:DF描述) 而不出现输出丢包。
5.4 机顶盒网络容忍能力分析
浅析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 篇7
1 下面介绍几种测试的方法
1.1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1) 静态是指被测试程序不在机器上运行, 而是采用人工检测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的手段对程序进行检测, 主要方法包括人工测试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静态分析的查错和分析功能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静态分析能发现文档中问题。目前, 静态测试已被当做一种自动化的、主要的代码校验方法。但静态测试不能检测程序的实际执行情况, 无法得到程序的执行结果。
(2) 动态测试是实际运行被测程序, 输入相应的测试用例, 判定执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从而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一般意义上的测试主要是指动态测试。动态测试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测试方法, 无论在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中, 还是在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中, 都是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但动态测试不能发现文档问题, 必须等待程序代码完成后进行, 发现问题相对迟得多, 一旦发现问题, 必须重新设计、重新编码, 必然增大不良质量的成本。
1.2 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1) 黑盒测试, 也称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黑盒测试是在已知产品所应具有的功能, 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测试时, 测试者只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 它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 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锯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 并且保持外部信息的完整性。“黑盒”法是穷举输入测试, 只有把所有可能的输入都作为测试情况使用, 才能以这种方法查出程序中所有的错误。实际上人们不仅要测试所有合法的输入, 而且还要对那些不合法但是可能的输入进行测试。
(2) 白盒测试, 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白盒测试是通过测试来检测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 主要用于软件验证。“白盒”法全面了解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对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白盒”法是穷举路径测试。在使用这一方案时, 测试者必须检查程序的内部结构。贯穿程序的独立路径数是天文数字。但即使每条路径都测试了仍然可能有错误, 因为穷举路径测试决不能查出程序违反了设计规范, 即程序本身是个错误的程序。
1.3 自动化测试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扩大和软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软件系统的测试也变的越来越困难, 传统的测试已经无法满足测试的需要, 自动化测试应运而生, 自动化测试是指在预设条件下运行系统或应用程序, 评估运行结果, 包括正常条件和异常条件, 自动化主要研究的是自动化框架测试、自动化测试脚本技术、自动化用例生成。通过资料了解, C-ATFM模型。该模型基于C语言, 面向对象集成环境, 采用源码嵌入有效的分析软件的代码、词法、语法、策略、指令。并且随着软件工程及软件测试的发展, 自动化的机器测试发展更有前景。
2 下面简介软件测试的过程
2.1 模块测试
模块测试主要针对软件设计中的程序模块, 通过测试技术测试程序块是否正确, 模块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程序内部的错误, 根据程序设计的结构检查代码和程序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设计思路和理念, 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2.2 组装测试
在模块的基础上, 需要将所有模块的功能全部测试完成后组装成为系统, 组装测试的目的在于, 连接所有模块之后, 模块之间的接口、触发器是否能正常运行, 并且计算显示的数据是否正确, 模块之间的功能是否互相冲突, 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结果显示, 是否构成正确的、预期的数据结构。不同模块之间的误差有多少, 有多少可以解决, 有多少不能解决。
2.3 确认测试
确认测试的目的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特性是否达到预期的愿望, 是否能按照预期的组织结构、系统结构、用例分析和时序分析运作, 并且进行验收测试和安装测试。
2.4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确认软件是否与硬件互相支持, 是否能满足软件使用者对软件的需求和操作简便的愿望, 比如说查询模块运行完后界面中查询条件应该为查询之间输入的查询条件。系统测试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权限测试, 系统在研发之初定义的权限信息和权限功能是否实现, 是否发现软件成品与软件定义不符合或者矛盾。
3 软件测试技术的地位
程序是由人完成的, 并且软件开发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期间很容易产生错误, 无论是软件从业人员还是专家、学者都无法避免的产生错误, 因此, 软件中存在错误和BUG是正常的、无法改变的。所以,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通过测试技术尽可能的发现软件在研发和使用中的漏洞, 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期提高软件的质量。一个成功的测试用例在于发现了至今尚未发现的缺陷。其实, 。软件编程的过程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 例如:对于用户需求的错误分析和编程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 如果软件与发票费用相关更是与测试密不可分。软件不断地接近成熟和完成以及投入使用阶段, 软件测试工程师必须更加谨慎的检测每一部分程序, 一段程序的完成, 测试工作量占有总工作量40%以上, 这就给我们说明:测试是软件开发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软件测试的展望
软件质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测试驱动的开发技术被人们所接受, 软件测试已不再简单的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 测试技术将被更多的应用于项目开发之中, 而未来的软件开发更多的是以测试为目的的开发, 通过工具的自动化测试功能, 保证开发人员的代码质量和整个系统的质量。通过自动化测试与人工测试相结合, 更快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对于测试人员, 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如何持续改进, 这也就是进行质量管理的目标所在。
摘要: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 应用范围的扩大, 软件研发的数量也急剧增长且涉及各个领域, 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研发的矛盾也越来明显, 引发了软件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 软件工程的软件测试部分显得愈发重要, 1993年的IEEE是这样定义软件测试的:“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 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中”。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投入使用之前, 对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系统编码的最终复审。所以, 软件测试不止是为了测试程序, 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流程设计都是软件测试的对象。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技术,测试工具,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会霞, 周利华.关于软件测试的浅议[J].中国测试技术, 2005 (04) .
[2]王晓华.软件测试技术应用研究[J].国防科技工业, 2012 (03) .
[3]钟百成, 张言上.关于软件测试技术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 (02) .
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研究 篇8
在计算机行业,为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就需要对软件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在软件开发过程之中以及在被投入使用之前,都需要对软件进行多次的检测,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软件安全漏洞,将最好的成果展现给客户。目前,形式性的方法和软件正确性的证明都还不是使用较多的实用性方法,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软件测试仍然是保证软件质量的有效方法。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根据有关统计,一些要求较高的正规软件,用于软件测试的时间甚至占据了软件开发时间的一半以上。并且软件测试的许多操作都是重复性的、非智力创造的。因此,在针对这些操作进行检测时,就可以运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技术,这样既可以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开发效率,也可以促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 关于软件测试管理
在软件测试的过程之中,为了保证软件测试的各项工作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就要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规范化的软件测试管理方案及技术。测试管理工作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包括了各阶段的测试计划、具体测试案例、管理测试流程,并且对结果进行跟踪记录,最后将软件测试的结果反馈给软件开发公司或管理者。其间,测试管理人员如发现软件的任何错误或漏洞,首先必须记录在案,然后对软件漏洞进行跟踪,寻找漏洞生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一系列的事情完成之后,统一整理成报告,上交给软件开发的管理者审阅。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软件错误减少到最小,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当然,在软件测试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工具,仅仅依靠人工进行处理,可以说是不现实的。下文会继续简述软件开发行业常用的测试管理技术。
2 我国软件测试管理工具研究现状
目前在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是i-Test管理系统,属于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还有Test Center管理系统,属于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以下就比较完善的i-Test管理系统为例,简述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
大部分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测试的工作效率,从而极大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有利于加强管理层的监督,协调软件测试过程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软件的质量,减少成本,i-Test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有以下几点。
2.1 运用B/S结构
B/S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可以有效地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这样做的作用是保证相关软件测试的人员可以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互联网登录正规工作软件,输入软件测试相关工作人员独特的账号和密码进行查询,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大大地较少了人员集中造成的错误和麻烦。
2.2 资源共享
在软件测试管理过程中,软件开发负责企业会提供以往测试用例数据库资料和软件缺陷的数据库,并且负责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人员可以申请访问权限,从而共享和使用这些资料。通过对以往软件管理成功经验的吸取以及对失败经验的反思,才能进一步开发出优质的软件,提高软件测试技术,并且提高软件测试管理水平。
2.3 提供相应的自动化功能
软件测试的过程是一个涉及面广且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难免会有一些重复、无须智力创造的测试步骤。在实际软件测试的过程中,如果这些步骤全部依赖于相关项目人员,则会大大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导致出错。而自动化功能则能代替人工去处理简单的重复、无须智力创造的步骤,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编写,运行,查询测试用例;在编写软件测试缺陷报告时,能够快速地填写并且修改、查询相关资料,协助分析缺陷原因;另外还能够自动化计算软件研发的进度,输入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所需的统计图表,还能进一步测试文档的模板,传送到工作电脑中进行排版并打印出来。总之,自动化功能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2.4 改善测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针对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将其分为6个周期进行详细记录,跟踪、管理每个软件缺陷的研发过程,直到提出解决缺陷的建设性意见,并且按照严重的程度,逐一进行解决。
2.5 加强工作人员的沟通
所有的相关人员随时可以查看相关测试文档、成功用例、缺陷的信息以及测试图表,并且随时可以参与软件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也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6 加强了软件测试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管理层的监控
软件开发的管理者能对软件测试的过程进行动态的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其有权利协调软件调试的过程。
3 相关的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工具
软件测试的核心是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重要性在于其质量与测试的效率息息相关,并且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软件测试管理的过程中,对测试用例的管理是最核心的功能,而软件测试管理工具则需要协助测试用例的编写。常用的测试软件的方法有黑盒实验、白盒实验、灰盒实验。
3.1 黑盒实验
一般来说,软件的黑盒实验是在软件的接口处进行,即在外部进行,不考虑内部的特征和逻辑结构。这种方法就相当于将测试的对象看成是一个黑盒子,相关工作人员只需按照说明,检查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软件的说明介绍。黑盒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存在错误或者遗漏的功能。
(2)在测试对象的接口处,输入的信息是否能被接受,接手之后能否输出正确的信息。
(3)是否存在数据结构方面的错误,或者访问权限错误。
(4)检查软件性能上能否满足客户要求。
在使用黑盒实验时,需要注意要通过制定测试用例起到对软件测试的指导作用,保证软件测试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还有一点就是,在黑盒实验过程中,必须加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软件的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在计算机行业,具体的黑盒实验具体量化的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判定表驱动法、正交实验设计法、功能图法、特点图法等。
3.2 白盒实验
与黑盒实验不同,软件的白盒实验主要是对软件的细节作细致的检查。这种方法就相当于把盒子打开,让盒子里的东西展现在人们眼前,由此让工作人员了解到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以及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或选择测试用例,同时对程序中所有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最后通过在不同的检查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的状态是否与预期中的状态一致。
白盒实验的主要功能有:
(1)在所有的软件程序中,对于独立的软件路径,每条路径至少测试一遍。
(2)对于所有的关于逻辑的判定,取“真”和取“假”的情况至少都要测试一遍。
(3)对于循环的边界或者是运行的界限内,则选择执行循环。
(4)测试软件内部结构的数据有效性。
白盒实验的具体测验方法有静态结构分析法、代码检查法、静态质量度量法、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测试法、符号测试、域测试、程序变异等方法。
3.3 灰盒实验
所谓灰盒实验,即是介于白盒实验与黑盒实验之间的,同时具备两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灰盒实验既关注接口处输入以及输出信息的正确性,同时也关注内部结构的逻辑性和联系性。灰盒实验不像白盒实验般详细和完整。只是通过一些特征性的现象来判断内部的运行情况。但有时候灰盒实验又是必需的,特别是在黑盒实验检验表示不存在问题,但是软件又不能正常运行时,这时候如果进行白盒实验,则工作量比较大,但是如果先进行灰盒实验,可能会发现问题,提高检测效率,也就是分担白盒实验的工作效率。
4 软件测试管理工具设计
软件测试管理系统采用的是浏览器/服务器,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其中B/S结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兴起的,在B/S体系结构下,客户界面可以通过WWW浏览器实现。其有一部分的逻辑结构是在前段体现的,但是主要部分的逻辑结构是在服务器端实现的。
浏览器/服务器,B/S三层结构主要是利用浏览器技术,同时结合浏览器的多种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使用浏览器就完成了以往多种复杂操作才能实现的功能,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软件开发成本。
5 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一些软件测试的常用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测试软件的可靠性,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和精确性。同时对软件测试管理方法也有了大概的认识,可以说,在一款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涉及软件的质量,而设计软件的初衷就是为了打开市场,获取利润。同时软件的质量与市场使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充分关注软件测试技术,做好测试管理工作,才能开发出用户满意的优质产品。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于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也对计算机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计算机行业必须具备先进的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应的测试管理研究,前者属于技术层面,是在互联网普遍发展潮流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要求,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而后者则属于管理层面,软件测试管理发挥着一种整体的技术,体现在软件测试过程的每个步骤之中。文章认为,两者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软件测试的管理水平以及软件测试水平。
关键词:软件测试,技术研究,测试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德平,聂长海,徐宝文.基于Markov决策过程用交叉熵方法优化软件测试[J].软件学报,2008(10):2770-2779.
[2]蒋芃,李健.计算机软件测试管理应用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42-44.
[3]闫茂德,许化龙,訾向勇.软件测试技术及其支持工具介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54-159.
[4]柳永坡,邹磊,金茂忠,等.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及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1):143-145.
[5]王君,管国红,刘玲燕.基于知识网络系统的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支持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37-46.
测试与监测技术 篇9
摘要:在电力系统的各种电气设备中,变压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技术对变压器故障进行早期故障诊断,可减少变压器不必要的事故停用,对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有较大的作用。文章针对变压器离线监测的不足,提出了变压器在线监测的方法,并介绍了变压器气相色谱分析法原理,通过实例阐明了如何根据监测到的数据来诊断设备故障。
关键词:变压器油;在线监测;故障诊断;色谱分析
0引言
设备维修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电网电压等级较低,容量也不大,电气设备出现问题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较小,事故后再维修成为当时电力设备的普遍选择,但由于传统的离线监测与定期停运实验等方式属于间断性评估,难以将故障遏制在初期阶段,增加了设备运行的风险。近年来,随着传感器和光纤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一种能够动态监测被测设备相关数据的在线监测方法,反映变压器当前的运行状态,结合以往的运行经验与相关标准进行全面分析,明显提高了成功发现变压器缺陷的效率与准确性,并能够及时地进行报警,让运行及班组人员采取相应措施,缩短故障存在的时间,限制故障的进一步发展,以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运行中的变压器,发生外部故障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但其内部发生故障、病变,就很难监控,但变压器内部的油,是可以采集到的。绝缘油老化、变质会分解出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乙烷C2H6、乙烯C2H4、乙炔C2H2、氢气H2等,通过对变压器的绝缘油进行定期取样、分析,并与历年的分析数据进行对比,在变压器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判别变压器的运行状况,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1变压器油色谱分析的原理
在新绝缘油的溶解气体中,除了含有氮气(约70%)和氧气(约30%)以及二氧化碳(0.3%左右)氣体外,并不含有C1 C2之类的低分子烃,在经过油的处理之后,由于一些油的加热处理设备存在死角,可能出现微量的乙烯甚至极微量的乙炔。正常运行状况下,由于变压器绝缘油油和绝缘材料的缓慢分解和氧化,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和微量的低分子烃气体。当变压器的内部出现放电和过热故障时,变压器绝缘油和内部固体绝缘材料中放电效应和受热性效应作用,油中的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氢气(H2)、甲烷(CH4)、乙烷(C2H6)、乙烯(C2H4)、乙炔(C2H2)等烃类气体产生速度和数量就会显著地增加。而在故障的初期,这些气体的增加并不足以引起瓦斯继电器的动作,此时,根据油中溶解气体含量及其增长速度,能够及早发现变压器内部故障,消除隐患,确保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2变压器内部的常见故障及原因
变压器内部故障一般分为三类:即放电短路故障和过热故障及设备进入外部空气和水分的潜伏性故障。
2.1 变压器放电故障产生的原因
变压器放电分为火花放电、弧光放电及局部放电。(1)火花放电,放电能量较低,多由接触不良所造成的,如电流互感器内部引线对外壳放电和铁芯接地片接触不良造成的悬浮电位放电。(2)弧光放电,又称为高能量放电,原因通常是线卷匝、层间绝缘击穿,过电压引起的内部闪络。(3)局部放电,在变压器引线、端部绝缘结构及突出的金属电极表面,如油箱内壁的焊缝及附在其上的焊渣;造成了绝缘结构中电场分布不均匀,极易产生局放。
2.2 变压器过热故障产生的原因
变压器过热故障可以分为高温过热、中温过热、低温过热。主要原因是:(1)铁心两点或多点接地;(2)引线连接不良;(3)分接开关接触不良;(4)铁芯间短路或被异物短路;(5)部分绕组短路或不同电压比并列运行,引起的循环电流发热。
3气相色谱数据的综合判断
三比值法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方法,经过经验总结,该方法采用五种特征气体相比构成五个比值,然后依据经验确定了比值的范围与大小对应的意义,从而对其进行编码,实现不同类型故障的诊断。该方法已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组织推荐使用,得到广泛认可。
3.1 气体产气速率的注意值
气体产气速率是除气体容量和种类之外分析变压器内部故障的又一参考指标,产气速率分为相对产气速率和绝对产气速率两种,而相对产气速率有一个参考基准,当基准本身浓度较小时,误差较大,故相对产气速率可靠性不太高,使用较少。绝对产气速率使用较多,多在气体浓度接近设定标准值或者超过时,进行密切关注。
3.2 对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的判断
正常情况下,对于开放式变压器而言,由于变压器油与空气接触,油中会溶解一定量的空气,但其饱和度不超过10%,所以设备内CO2含量不超过300μL/L,但当变压器固体和绝缘老化或者油长期氧化时,可能会造成CO2及CO含量的明显增长。当检测计算发现(CO2/CO)>7时,要关注固体绝缘材料是否老化。当(CO2/CO)<3,则可能是故障高于200℃涉及到固体绝缘材料时,更精确的做法是,应将最后两次检测的数据相减,计算差值,然后计算差值比值重新计算(CO2变/CO变)<3,来判断故障是否与固体绝缘有关。
3.3 乙炔含量分析及注意值
乙炔是我们日常监控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变压器无故障时,油内不会出现乙炔,乙炔是变压器内部出现放电的特征气体,当总烃内乙炔含量较小时,通常意味着故障还在形成阶段,但乙炔出现明显增长时,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发生了击穿事故,而乙炔含量的多少与故障缺陷的严重程度与紧迫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与产气的速度有较大的关系,方便用来判断故障位置。
4实例分析
4.1故障变压器参数及运行情况
某变电站主变,型号为SFPSZ-150000/220,油重41.5吨。该主变自2000年7月投运以来一直运行状况良好,其运行负荷均在允许范围内,未直接受到过短路冲击,历史试验数据均正常。
4.2故障发生过程
2010年12月19日,该主变色谱在线检测系统数据显示氢气、总烃含量有明显增长。12月20日,该主变总烃含量达已达到192.95μL/L,超过一级报警值,在线色谱出现总烃报警信号。12月21日取样分析各组分含量,分析结果为272.21μL/L,数据较之前均有明显增长,其中总烃含量由3月份的10.06μL/L增长到272.21μL/L,超过注意值(150μL/L)。22日跟踪分析,氢气、总烃都有上升趋势。28日对该设备进行了取样验证分析,发现总烃含量增至402.19μL/L。
4.3故障情况分析判断
利用三比值法对12月28日油色谱数据进行了分析,判断其编码为022,对应故障应为:高于700℃高温过热故障;
按日本月冈、大江等人推算的经验公式估算,12月28日该主变的热点温度见式(1):
T=322lg(C2H4/C2H6)+525(1)
即T=322lg(223.28/35.11)+525℃=783.70℃≈784℃
估算温度与IEC三比值法判断温度相符,可以判断变压器内部存在高温过热故障。
根据12月21日至28日油色谱分析数据,得出该时段内该主变总烃绝对产气速率见式(2)。
ra=(Ci2-Ci1)/Δt ×(m/ρ)(2)
分析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 篇10
1软件测试管理的概述
1.1软件测试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软件测试管理的实质在于跟踪与管理各测试阶段中的相关计划与流程, 并将测试管理的相关结果向系统研发职员与管理职员举行反馈, 同时要求凭据软件系统中的缺陷天生相应的陈诉。测试管理的内容重要包罗对过程的测试、对职员的测试以及对事情产物的测试。此中在管理测试过程方面重要考量软件的应用环境与测试是否具备有用性, 在此底子上做好后期测试过程的革新。在管理测试职员方面, 需对软件职员的事情状态等相关数据举行分析与网络, 果断是否与预期测试目标相符合。而在管理事情产物测试方面重要对测试软件产物举行分析与丈量并从中获取可以大概为决议计划提供参考的数据信息。因此, 软件测试管理的目标实质是控制与管理整个测试流程, 以此保证软件产物的质量。
1.2软件测试管理重要观点分析
软件测试过程中涉及的观点重要包罗测试用例、缺陷以及协划一方面。此中的测试用例可细化为相关的数据与所得出的结果, 用于果断测试结果是否与测试计划目标相符合, 确定软件应用步伐中是否存在影响正常运行的题目。而缺陷的观点, 很多研发职员每每以Bug代指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题目, 从狭义角度分析指为由步伐编写过程孕育发生的题目, 而在广义上以为软件应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对协同的观点, 凭据以往学者将其应用于盘算机中的界说为对空间漫衍与时间分散支持的同时, 使软件各部门派合互助。
2以P-TMS为例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分析
2.1从需求跟踪管理角度出发
举行需求跟踪管理过程中所分析的重要为用户原始需求, 此中的测试用例会合所包罗的用例具有肯定的联系关系性, 且对应测试用例每每存在肯定的缺陷题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需求项无需利用测试用例, 不必对其跟踪管理。别的, 在需求跟踪过程中, 由于用户对软件项目标需求差别阶段会存在肯定的变革, 要求构建需求变动流程, 详细过程包罗对需求变动的申请, 在此底子上订定变动的决议计划, 末了在落实阶段需对测试用例重新计划并修改测试用例库。
2.2从测试用例管理角度出发
软件测试事情的成败很大水平上受测试用例管理的影响。详细管理过程中起首需对其构造布局举行分析, 保证此中的上下级系统、子系统、功效模块以及测试用例集等设置公道, 通常各功效模块中每每包罗很多功效项, 而功效项中聚集部门测试用例集, 各测试用例集又存在很多测试用例。其次, 由于被测软件项目存在功效相似或同样的环境, 具有同样的测试要求。对此可引用复用技术, 测试功效项或需求项雷同的软件过程中便可在测试用例库中探求对应的测试用例完成测试过程。
2.3从缺陷管理角度出发
软件生命周期内无论研发阶段或利用阶段都存在肯定的缺陷题目, 要求做好缺陷跟踪管理事情。软件项目测试管理中的相关职员都可对存在Bug向测试主管提交, 而测试职员便需做好缺陷状态以及管理缺陷题目标相关数据统计, 以使项目希望环境可被实时掌握。同时, 应做好项目缺陷的分类, 如步伐题目、数据处置处罚中的错误、编码范例性题目、接口错误、内存管理、系统性能等方面, 在此底子上针对每种范例缺陷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并存档与缺陷方案库中, 再次出现该类缺陷时便可从方案库中找到对应管理方法。
3关键技术在软件测试管理中的应用
凭据前文中对P-TMS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分析, 在现实计划测试管理系统过程中需重点做好重要功效模块的计划事情。此中在计划重要功效模块过程中要求将模块笼罩整个测试管理过程中, 详细包罗项目范围管理模块、需求项管理模块、测试用例模块、实行计划模块、测试用例模块、管理缺陷的模块、天生报表与系统团体管理模块等。而在计划数据库过程中需凭据相应的模块内容, 保证各模块间的相关数据融于数据库系统中。这种计划测试款力模块的关键技术重要表如今以下几方面。
3.1状态流转技术的应用
状态流转技术的提出重要针对软件中存在的缺陷题目, 计划过程中思量到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脚色以及详细职责内容。同时, 在现实处置处罚缺陷中除举行状态转换中的相关信息外, 其他很多活动信息都具有显着的缺陷属性, 对此需保证到处置处罚关键的缺陷处置处罚都需创建在前一关键处置处罚完成的底子上。
3.2前置测试的关键技术应用
前文在计划构建测试管理系统过程中应用的重要为前置测试技术, 其在应用过程中重要思量到软件在开发初期便通过测试管剃头现此中存在的题目, 制止开发中缺陷较多, 有利于软件开发质量的进步, 也便于后期维护事情。而除应用前置测试技术外, 现实构建测试管理系统中也应用测试驱动开发相关理念, 为各测试管理关键提供保障。
3.3测试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应用
软件测试管理过程中的测试信息共享重要表如今测试用例信息以及缺陷信息的共享。在测试用例信息方面可充实发挥测试用例库的作用, 要求计划职员将差别范例的测试用例存储于测试用例库中。同时, 在计划测试用例库中也可引入复用技术, 对需求项或功效雷同的测试用例接纳直接复用的方法。别的, 在缺陷信息共享方面, 可将差别范例的缺陷以及相应的分析管理方法存于缺陷方案库中。使软件中出现雷同缺陷时, 可在缺陷方案库中探求对应的管理方案。
4结语
软件质量的保证需充实发挥软件测试管理的作用。通过文中基于过程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计分剖辨, 要求在现实构建过程中注意应用状态流转技术、前置测试技术、信息共享以及度量测试过程与结果的相关技术, 并保证测试管理系统中个模块如项目管理模块、测试的计划以及管理缺陷等模块都可发挥应有的结果, 如许才可有用监督测试管理的全过程, 为软件质量提供坚固的保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软件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软件质量的保证重要得益于有用的测试管理, 以往软件测试过程中重要会合在软件编码测试方面, 轻忽对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举行分析。对此要求对庞大的软件测试项目构建美满的测试管理流程, 从软件测试管理中促进软件应用质量的进一步进步。文章重要对软件测试管理的根本概述、P-TMS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研究计划以及所应用的关键技术举行探析。
关键词:软件测试,管理过程,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张英.软件测试过程管理控制的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15 (02) .
[2]张涑贤.软件过程质量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8.
【测试与监测技术】推荐阅读:
监测与测试06-30
监测与监控技术07-25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05-27
通信监测技术与通信网11-15
测试与检测技术08-09
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10-25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11-06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11-18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个人求职信05-31
微机械陀螺测试与标定技术研究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