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2024-11-18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精选12篇)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1

0 引言

专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化软件测试行业存在很多运营问题,体系发展不完善,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之后,人们对软件开发以及产品的性能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1]。本文主要探究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1 软件测试目的、原则及分类

1.1 软件测试的目的

软件测试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明确措施,还必须在明确错误的基础上研究其成因以及相应的分布特点,促使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明确软件测试当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缺陷,从而采取有效地改善措施[2]。

1.2 软件测试的原则

第一,不管进行什么类型的软件测试,都必须考虑用户的根本需求。软件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果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那么软件测试就会没有意义。

第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软件测试方案与计划,并加强软件测试。软件本身往往较为复杂,软件开发的每个过程也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因此在各个开发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失误。项目管理人员不能把软件测试客观地认为软件开发的独立过程,而是应该将其与软件开发的各个过程相连,加强阶段性情况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地解决措施,确保软件质量。

第三,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小规模测试过渡到大规模测试。

第四,软件程序的路径组合对应的往往是天文数字,如想兼顾软件测试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是难以操作的。但是,进行有效的程序逻辑覆盖,进而明确软件测试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各个条件是可操作的[3]。

第五,软件测试的主体为独立第三方。想要保证软件测试结果准确性和公平性,应当选择客观的独立第三方作为测试的主体。

1.3 软件测试的分类

专业研究结果表明,软件测试具体能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黑盒式测试,第二类是白盒式测试。第一类测试是指软件系统作为黑盒子,应考虑程序内在逻辑性,进而结合说明书内容检查程序功能,检验其是否可以满足功能要求。第二类测试是指让测试工作者结合程序内部逻辑以及数据,落实软件测试用例设计工作和选择工作,并对相应的逻辑路径进行有效测试。根据前后过程,可以将软件测试分为单元性软件测试、组装软件测试以及系统软件测试等。

2 软件测试核心技术在软件测试管理中的应用

2.1 状态流转技术在软件测试管理中的应用

在软件当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缺陷题目,针对该问题,创新出状态流转技术。通过在软件测试管理过程中应用该技术,可以明确软件开发目的和应用角色,并明确相对应的职责内容。实际的缺陷处置过程可以有效借鉴状态流转过程中的数据与资料,还能在其他活动开展过程中明确相应信息的缺陷属性。

2.2 前置测试技术在软件测试管理中的应用

在软件测试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应用到前置软件测试技术,在该软件测试技术的应用当中,应主要考虑软件最初开发阶段的设计,如限制软件开发过程中更多缺陷的产生,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这些设计都能为后期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另外,除了要在软件测试管理系统构建中运用前置测试技术之外,还要严格遵循软件测试驱动开发的需求以及理念,保证软件测试管理各个环节工作的有效落实[4]。

2.3 信息共享技术在软件测试管理中的应用

在软件测试管理过程中,有效运用信息和数据共享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实现软件测试对应用例数据的共享,还能实现软件测试对应缺陷数据的共享,这样有利于提升软件测试管理效率。通过实现软件测试用例数据共享,能够有效增强软件测试用例库的功能,使公众人员把具有差异性的范围测试用例,正确存储到系统软件测试用例库里面。与此同时,在系统软件测试用例库里面,也能够有效运用复用技术,针对那些需求项以及功效雷同的项目来说,应当适当运用直接复用技术以及方法。另外,软件测试缺陷数据共享应当在缺陷方案库当中引入差异性范例缺陷研究措施和管理措施,如果测试软件有雷同缺陷的话,要结合缺陷方案库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计划[5]。

3 强化软件测试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软件测试各个过程的有效管理

在软件测试需求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掌握软件测试对应的具体对象以及实际范围。软件测试负责人员要加强与项目工作人员的有效交流与合作,从而在规定时间内收集和整理好相关信息和资料,深入研究软件测试各个环节的根本性需求,将软件测试内容具体化和细分化为需求,确保软件测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软件测试计划过程中,核心工作是结合软件测试需求制定软件测试方案,具体的软件计划工作有软件测试环境条件分析、软件测试进度分析以及软件测试风险分析,而在执行软件测试的过程中,要同时兼顾软件测试实施工作和软件测试监控工作[6]。另外,在软件测试缺陷跟踪过程中,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缺陷报告工作,并持续跟踪改善进度。

3.2 加强软件测试核心问题的监控与管理

第一,要加强对软件测试中思维定式问题的监控与管理。要避免软件测试工作人员因为经验丰富,对自己过于自信,而产生惯性思维定式,反之会在增加软件测试次数的基础上降低缺陷防范率。具体的软件测试缺陷防范方法很多,比如测试工作者反复编制和创新程序,都可以提升缺陷防范率。

第二,要加强对软件测试中定位效应问题的监控与管理。定位效应是指软件测试工作者针对那些已经测试过的功能,是否会再次进行认真测试,如果做不到足够的认真和细心,就会因为疏于防范,产生更多的缺陷。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而有效地实施软件测试用例,并有效组织软件测试工作者加强交叉式软件测试,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3.3 加强软件测试团队管理

在软件测试与管理过程中,测试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核心主体。因此,要想保证软件测试效率,必须加强软件测试团队管理。负责人员可以通过经常和组织人员交流与沟通,加强定期或不定期的情况评定,加强对软件测试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来完善员工考核制度。另外,还要加强对软件测试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给予员工充足的深入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最终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软件测试队伍。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通过加强软件有效测试,保障了软件开发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与此同时,加强软件测试管理,也为软件测试工作的有序进行打下了基石。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力度也相应地随之加大,但和国际水平和要求相比,还存有很大的差距。文章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现代化软件测试技术创新,并加强软件测试智能化管理,确保软件工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软件测试,核心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孙靖.我国软件测试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工业设计,2015(10):144-146.

[2]于园园.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7):66-68.

[3]张娜.浅谈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J].信息与电脑,2015(13):84-85.

[4]王蓓,刘妍蕾,李勇,等.软件测试技术在电科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1):51-54.

[5]马泽锋.软件测试技术在金融软件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6(4):53.

[6]李英,薛岚.软件测试技术之功能测试方法探讨与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12):147.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2

课程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 教师李杰2013 /2014 学年第2学期

班级12级热工姓名____________成 绩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测量就是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靠(实验)和(计算)方法求得被测量的数值。

2.传感器的作用是感受(被测量)变化,直接从被测量对象中提取被测量信息,亦称为敏感元件或(一次元件)或一次仪表。

3.仪表基本误差是指在规定的技术条件下,在仪表的(全量程)中,所有示值下(引用)误差中最大者为仪表基本误差。

4.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中采用了电感式变换器,把被测机械量得变化转换为(电感)的变化,再将电感量引入到一定的电路中转换,便可得到相应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以实现对被测(机械)量的测量。

5.热线式液位计的工作原理是:在一条金属线上通以电流,产生(焦耳热)而使金属线的温度(升高)。

6.任何两种互相绝缘的导电材料做成的平行板,平行平板中间隔以不(导电)介质,就组成了电容器。由于任何一种液体和其蒸汽的介电常数是不同的,因此电容器在液体或蒸汽中的(电容)值也就不同,根据电容值的变化大小即可确定液面的高低,这就是电容式液面计的基本原理。

7.电涡流测功器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测量精度高、有很宽的(转速)范围和(功率)范围等特点,并且只用很少的电能就可以控制较大的(制动)力矩,其消耗功率仅占制动功率的0.5%~1%,因此不仅可供发电机作为测功设备,并且能满足燃气轮机得测功要求。

8.仪表的精度等级是根据仪表的设计制造规定,出厂的仪表要保证其(误差)不超过某一定值,这个定值是标准中规定的一组系列(数字)中的一个,该定值去掉(百分号)后便是仪表所对应的精度等级,通常注明在(仪表表面)上。

9.热电偶参比端温度补偿采用的方法有(定点法);修正法;(补偿电桥法);

10累计流量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流过某截面的流体的量称为(流过的总量),用Q来表示,该量可用该时间内(瞬时)流量对时间积分得到,也称为(积分流量);

11.噪声测量的物理量有声压或声压级、声功率或声功率级、声强或声强级,但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噪声的测量都是以测量噪声的(声强)或声压级为基础的。

12.电阻应变片或称应变计是应变式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它能将试件上的应变力变化转换成(电阻)变化,主要用来测量构件的表面应变。

13.“计算机测试”是将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模拟量采集、转换成(数字量)量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显示或打印的过程。相应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测试)系统。

14.智能仪表一般有(微机内置式)式和(微机扩展式)式两种基本结构类型。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常用的传统检测仪表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标准表、专用表和工业用表三类。

2.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指人员、仪器及环境)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误差大小和符号保持不变,或者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系统误差的大小表明测量结果的“正确度”。

3.电感式变换器的种类很多,而且结构形式不相同,但都是由衔铁、线圈和铁芯三部分组成。

4.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是将被测机械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变化的一种传感器。

5.差压式液位计的测量精度与压力计的准确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被测液体的密度在测量过程中随测量条件(如温度)的变化。

6.流量是单位时间流过某截面的流体的量,也称为平均流量,用q来表示。

7.传感器的作用是将被测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速度、液位、成分等各种量转换成物理量,以便利用计算机进行测量。

8.微机内置式智能仪表是将单片或多片微机芯片与测量仪器有机的结合成一体形成的单机,也常常被称为智能仪表。

9.热磁式氧量计是利用氧的磁导率特别低这一物理特性制造的。

10.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某些材料的霍尔效应。

三、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仪表的使用性能有哪些?p5

2.简述弹簧压力计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p50

3.简述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应用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p43

4.简述国际实用温标的确立以哪些内容为基本条件?p81

5.简述电阻法测温的基本原理?p101

6.简述测压管的设计原则?p175

7.简述标准节流装置适用条件?p200

8.简述温度计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哪此p114

四、计算题,共10分

1.现有一约为1.0MPa的压力信号需要测量,有两只压力表可供选择,一只精度等级为0.5级,量程为6.0MPa,另一只为1.0级,量程为1.6Mpa,试计算应选用哪只测量更准确?

表1的最大误差为6*0.5%=0.03Mpa

表2的最大误差为1.6*1%=0.016Mpa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3

关键词: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工具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2

Integration Tool Exploration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

Liu To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s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related to technical,economic,management,law and other areas,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disciplines,the traditional CASE tools can not meet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This paper talk integr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systematic CASE tools,and document automation of the main features to be described in detail,given an instance of an automated economics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CASE Tools;Tool Integration

一、现状&问题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的学科。由于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即软件危机。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人们引进工程化开发的思想,继而衍生出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项目管理、工程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分支领域和学科。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工具,帮助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软件,包括分析、设计和代码生成。CASE工具为设计和文件编制传统结构编程技术,提供了自动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GB/T 18234-2000)中对CASE工具有如下描述:在软件工程领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代表了用于开发与维护软件系统的支持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工具的选择必须从技术与管理需求两方面加以仔细地考虑。

目前CASE工具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技术层面。软件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就像一个金字塔,技术是软件工程的基础,管理用于统筹经济与技术的平衡。由于行业发展迅猛,软件工程正逐步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软件工程领域的逐步系统化,其配套的辅助开发工具却相对落后,且不成体系。在企业实际应用时,工具的发展跟不上技术与理论的发展,配套环境相对陈旧,各自独立,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用Microsoft Project做项目管理,使用Enterprise Architect进行建模,使用Test Director做测试管理,使用Microsoft Office编制文档,之后就是各种IDE与测试工具……在大量的开发工作中,工具的使用就要占到很大部分,跨工具的交互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企业是否有足够财力保证工具是最新版本,以跟上时代步伐?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二、系统化的CASE工具

笔者在此提出一款整合软件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的CASE工具概念。与其说是CASE工具,不如说是遵循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平台工具。它既是平台,又是工具。既可以根据CMMI不同等级定义过程,又可以自定义过程,既可以选择遵循中国国家标准,又可以选择遵循ISO/IEC标准,或是世界其他地区或组织的标准,开发过程既可以选择执行瀑布模型,也可以选择执行增量迭代模型……这款工具将国际、国家、组织、地方的标准与模型进行整合,指导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过程改进与软件测试,通过标准、模型、经验的方法指导软件技术实现。

通过软件规模与复杂性度量、软件差错与可靠性度量、COCOMO(成本建设性成本模型)等方法进行投资、融资与项目可行性分析;软件成本预测与分析;资源的计划、组织与控制;招标与投标管理;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项目评价与决策等。

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等相关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风险、时间、成本、质量的综合管理,并与软件工程经济高度集成,进行自动的资源合理配置,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并能够通过平台工具的实时监控,全面了解项目进度与其他相关信息,协调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工作,使得开发与测试纳入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下。

通过平台工具,对软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管理、商标与专利保护等。例如,在文档自动化与相关源代码、软件文档的基础上,自动生成中国国家版权局规定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指南》中所定义的申办材料,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进行资源整合。

集成后的工具,使得软件开发人员所关注的是软件本身及其过程改进,避免冗余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可以高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高效进行系统化的软件开发工作。

三、文档自动化

简单的说,软件=程序+文档。软件产品必然要伴随着大量的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中所规定了共25类国家标准文档,以人工的方式来组织文档,缺点是不方便进行文档组织、版本控制,容易出现文字错误,与软件建模工具脱节,需要进行大量的静态黑盒测试,需要大量文档编写人员进行文档的维护。这无疑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

Microsoft Office 2007及其更高版本在Excel、Word、PowerPoint中采用基于XML的文件格式。新的文件格式称为Office XML格式。新的格式使得任何支持XML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访问和处理该文件格式的数据。应用程序不必是Microsoft Office系统乃至Microsoft产品的一部分。而最关键的是,Office XML文件格式已经正式收录到ISO/IEC DIS 29500标准中,成为新的国际通用文档格式,并被Open Office兼容,使得该格式能够进行跨平台应用。

这使得文档自动化成为可能,人们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可以将软件模型、模型描述、文档描述加以整合,开发者选择执行的文档标准后,可以按照提示或提纲通过工具填写文档内容,并设定统一文档格式,进行输出,将软件开发人员从无聊的文档格式整理中解脱出来,关注文档内容,编制文档的过程,即为创造软件的过程。

四、一个可自动化的经济学实例

进行软件规模估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过Albreach功能点法,MarkⅡ功能点法、COSMIC功能点法等。平台工具可以封装以上方法的算法,快速估算软件规模,以下我们以Albreach功能点法举例说明。

某软件根据需求分析,拟定关于外部输入权系数 ,外部输出权系数 ,外部查询权系数 ,内部逻辑文件权系数 ,外部接口文件权系数 的权重系数,并根据系统需要数据通信的程度、分布处理功能程度、临界性能要求、内部处理复杂性等共14类衡量标准得到环境复杂性因子 ,,由Albreach公式:

可得功能点为:

若功能点与源代码行的转换率为 (该公式可由经验模型导出),则估算的软件规模为:

该实例中,需要经验模型的积累,即通过已有项目的情况,预测分析出本次项目的结果,如果缺乏平台工具的数据支持,这一方法的人工计算方法将较为艰难。平台工具可以通过填写问询表格的可视化界面方式收集表格1与表格2的内容,并根据内部已有的大量项目经验构建数学模型,并反馈结果,待项目结束后,通过自动化分析工具对经验模型加以修正,通过大量经验积累,减小误差,并使得方差趋于最小化。通过软件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中的各种模型,我们可以进行相互组合,模块复用,实现复杂数据的计算。

参考文献:

[1]GB/T 18234-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S]

[2]GB-T-856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S]

[3]介绍Microsoft Office(2007)Open XML文件格式[Z].Microsoft Developer Network

[4]崔启亮.软件国际化与本地化管理[J].软件世界,2006,23

[5]赵玮.软件工程经济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探究 篇4

1 软件测试概述

软件测试指的是软件产品在投放市场前, 对于软件产品所进行的需求的分析, 设计的规格和编码等内容的复审, 是确保软件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步骤。

1.1 软件测试的具体目的

软件测试的具体目的决定着如何来组织进行测试工作。通常情况下软件测试工作的目的主要有:一是为发现程序的错误从而进行测试, 二是测试用以证明软件的程序存在错误, 并非证明该程序不存在错误;三是好测试其功能在于可以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一些错误等等。因此, 必须关注测试的具体目的, 进行测试用例的选择时要遵循经济性原则。

1.2 软件测试分类

软件测试通常可以分为黑盒式测试与白盒式测试两种类型。黑盒式测试就是将软件系统当作黑盒子而不去考虑相关程序内在的逻辑, 按照需求规格的说明书要求对程序功能进行检查, 看能否达到功能说明的要求。白盒式测试就是允许实施测试的人员根据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和相关信息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与选择, 测试程序逻辑的路径。按照前后的过程分类, 测试步骤可分成:单元测试, 组装 (集成) 测试, 确认测试及系统测试等。

2 促进软件测试技术自动化的措施

2.1 软件传统测试方法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复性较强。在功能增加及缺陷修复时均可能修改程序的代码, 对改变过的代码进行测试就要反复地执行测试用例, 用手工进行重复操作会增加出错率;二是测试的周期过长, 手工重复测试将会使软件的测试周期延长;三是测试内容不够全面, 修改代码之后, 手工进行测试会忽略对关联内容的相应测试;四是不能测试不可视的组件, 服务器端重要的程序代码均处于逻辑层, 而采取手工进行测试的方法无法判断逻辑层相应内容。

2.2 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措施

一是生成测试个案, 采用相应的编程语言编制短小程序用以形成测试的输入, 以使自动化的测试和结果的核对程序更易于控制与操作。二是对测试进行写控制, 对单元的测试及集成的测试会采取单机运行的方式, 然而对系统的测试及回归式测试, 则可会用到多台设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 以节省时间。三是对测试的结果和标准化输出进行对比, 输出的数据量情况和数据的格式对于对比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应当编制特殊软件将测试的结果和标准化输出进行对比。四是利用对比软件, 分类、分析记录及通报不符合的测试工作结果。五是产生测试总体统计报表, 以增强过程管理工作的质量, 节省数据统计时间。

3 加强软件测试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软件测试的过程管理

测试需求阶段中, 就明确软件测试的对象与范围, 测试负责与项目组成员应充分沟通, 对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对各阶段测试工作需求进行分析, 把测试内容细分成测试的需求, 并保证其测试的可行性。测试计划阶段中, 主要的任务就是按照测试需求来制定测试的计划, 计划内容应包括:测试的环境、进度、用例及风险的分析等等。测试执行的阶段中, 应完成测试的实施与过程的监控。在缺陷跟踪的阶段中, 主要是及时报告软件的缺陷, 跟踪修改的进展情况。

3.2 强化对软件测试突出问题的管理

一是防范思维定势的问题。克服测试人员由于太过熟悉测试的软件, 从而建立起惯性的思维, 造成测试的次数越是多, 其发现缺陷机会反而越少的情况;防范方法是:测试人员不断编制测试新程序及测试的用例, 从而发现更多缺陷;还可用新人进行软件的测试。二是防范定位效应的问题。测试人员的定位效应就是对于已测试功能不能进行认真的测试, 由于疏于防范, 可能会使缺陷一起存在;解决此问题方法为完整地实施测试用例, 或者组织测试的人员进行交叉式的测试。

3.3 强化测试团队的管理

严格员工考核, 测试负责人定期组织项目组成员谈话, 定期评定做过什么和怎样去做, 做好测试人员的绩效考核。加大培训力度, 系统学习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业务知识, 强化日常培训, 深入学习特定的项目及技术, 全面提升测试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针对测试人员流动带来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健全培训工作机制, 促进新任员工可以尽快地适应测试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 软件测试工作是软件在投放市场使用前, 对于软件产品编码的实现, 设计的规格及需求的分析等内容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 是软件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对于软件质量发挥着基础保障的作用。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软件测试工作, 不断总结技术经验, 持续完善管理措施和办法, 以提升软件产品的质量、推动软件研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亚南, 孙忠林, 李艳.软件自动化测试浅谈[J].科技信息, 2007 (24) .

[2]肖新凤.Web应用程序性能测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信息, 2010 (27) .

用友与金蝶软件的技术比较 篇5

用友和金蝶的对比在网上看到很多,我受邀即将到北京参加U9的UBF平台研讨,有感而发从技术的角度谈谈用友和金蝶的对比,局限于自己的了解,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斧正。

用友的技术是比金蝶要领先的,对此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下 NC平台。U8 的 UAP 是为了打 K3 BOS 而推出的,金蝶在中小企业把 BOS 宣传的非常多,这些客户都不是 NC 的客户群,是用友 U8 的,金蝶BOS是用来打U8的,这一点很明确。用友的 UAP 源自于开发 NC,整个 NC 就是完全基于 UAP平台开发的。以前U8没有 UAP 于是金蝶就叫嚣自己技术领先,可是看过他们的内部资料就知道,金蝶对应 NC 的策略就是:如果集团客户很重视应用方案而不是价格,那么金蝶就撤出,不在这些项目上浪费时间。

那么金蝶 K3 和用友的 U8 相比是否技术领先?可以说金蝶的中间件和 BOS 都是形象工程,全球能作中间件的厂商如 BEA 的 WebLogic、IBM 的 Websphere等凤毛麟角,然而从金蝶的宣传“金蝶中间件-中国领先的企业基础架构软件厂商”可以看到,中间件给金蝶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这仅仅投入十几个开发人员的作品,稳定性很差,而且后续的开发支持能否跟上也值得怀疑,难道世界领先的软件企业专注开发多年的中间件真的很简单吗?

金蝶的 BOS 对老单据的支持不够,BOS 更多的应用在销售方案的展现上,因为 BOS 的实质是增加单据、档案、报表,真正业务功能实现还是需要以插件的形式开发,当然U8 的UAP 也是这样,但是用友承认目前的 U8 产品不是完全基于UAP开发的(870的报表全部是基于UAP的),很多人相信金蝶宣传的“金蝶K3产品基于BOS开发的”,但是很不幸,客户购买后会被告知一部分老单据不能改。客观的看这并不是金蝶的错误,因为部分的产品在BOS推出前已经开发完成了,对这部分产品的任何更改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架构,迁就以前的产品而放弃一些新技术的使用是管理软件开发商无奈的选择。用友也是如此,而且历史的包袱更沉重,这从U8产品越来越慢的运行效率可以看到。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用友U8和金蝶K3是在一个级别上的,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曾被业界大力吹捧,软件开发就像搭积木一样的可以自由搭配,然而积木越搭越高,下面的积木就更需要稳定,否则你搭的积木就会全部倒下,看来积木没有问题,但是搭积木的方法不对。

终于有一天用友不喜欢这个游戏了,用友在一个空旷的场地搭建起新的积木,采用的新方法是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用友给他的积木起了一个名字“U9”,所以真正可以实现随需而变的应该是 U9,在用友搭积木的场地又挤进来了很多人,他们还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时候,用友的积木很快就要搭成了。

大家都在讨论技术的时候或许可以冷静的想一下,为什么改变这一切的不是一种创新的技术,而是一种架构或者说是一种方法?因为对于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来说,我们采用的技术大致相当,现在的时代已经没有《九阳真经》或《降龙十八掌》了,我们现在是要改变方法使我们的软件能适应中国企业各个企业,这可能是最复杂的事了,就如同IDC中国区副总经理兼业务发展总监万宁在2006年用友技术大会上说过的:“将复杂的事情作简单,是终极复杂!”。我不愿意当技术狂,酷爱技术的人可以去做操作系统开发。在管理软件的领域里解决方案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是方法问题和管理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培训;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12-01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劳动力、资源以及信息的争夺已经转变为对人才的争夺,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的获取一方面是通过招聘引入外部性人才,而更重要的方式则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和管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企业的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并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在实际的员工培训中建立一个全面、快捷、有效的培训信息管理机制。

一、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相关信息录人。主要包括参加培训人员基本信息的录入以及与培训信息的录入,主要是对相关培训信息进行联网输入

主要内容是培训基本信息输入。主要包括参加培训员工的姓名、工号、参训单位、培训时间、培训性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考核成绩、证书编号等一整个参与培训和取得成绩的信息。

以上基本信息内容应由企业具体的工作人员按照分工准确输入,并每个人负责自己所输入的参训学员的信息,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输入传给信息统计部门的总服务器,进行同一时间段的保存和管理。这些基本内容信息主要是从人力资源部门获得。在首次建立数据库时,应采取开库操作,集中时间,一次性地将相关学员的数据信息录入到信息库中,在以后的信息变更和保存中,和人力资源部门保存同步变动,保证统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二)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一、保护信息库。信息化中,存在各种电脑病毒,而一旦发生病毒入侵,将造成信息的泄露,因此,应该采用最新的防毒软件,对重要信息进行独立备份并保存,建立起安全、完善的员工培训信息库以及基本信息库。

第二、方便信息查询。信息系统的更新和进步使培训人员信息的系统化查询方便快捷,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查询到培训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信息成本。

第三、权限管理设置。指充分利用加密技术,根据不同人员的职位设置不同的权限,信息录入系统的基本信息录入人员、查询管理人员、信息备份管理人员、信息修改人员等都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二、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志在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有没有大量相关人才的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但同时,很多企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人才库工作建立不完善,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

(一)重培训不重信息保存

一般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在进行多次大量的培训后,却没有建立起对应的人才培训信息,在以后查找培训档案的时候,费时费力,非常难找,同时,存在保存数据准确率较低等问题。

(二)人才测评体系不完善

由于统计人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其他单位传给的信息,没有主动地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主动询问和索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导致企业人才库信心不全,不能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测评体系。

(三)统计信息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个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联系,加上统计部门权限不大,不能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统计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培训信息形式多样,给统计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也导致在国内或国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一定不足。[1]

三、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方法

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使得企业将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更加系统、安全、有效的展开,在对员工相关信息录入的基础上,对员工增加了解,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掌握员工的相关信息,方便对人才进行培养和任务分配,从而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动态管理。

(一)重视计算机软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企业要高度重视,只有系统的各个模块都有人管理,系统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保管,才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统一输入格式和规则,让企业领导者能方便的进行信息的浏览。

通过信息系统化的管理,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获取员工相关的信息,更是方便的工作,杜绝以往信息不全、繁琐查询、参考价值不大的困境。企业领导通过信息管理,能够有效地找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理顺企业领导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

(二)培训企业相关人才

人才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企业也只有引进和培养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应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突出机制,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运行,从而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在了解员工培训信息以及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开发、使用以及利用人才,企业储备完善的员工资料信息,可以以此来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通过人才引入和人才带动,能够使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迅速成熟。

(三)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还要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系统的软件开发和使用使得培训管理工作更加实用、系统和科学,将使很更多的人力资本从繁杂的人工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经过培训,可以从事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

四、小结

企业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应对现实存在的不足,并充分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才能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培养企业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江江.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术进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理[J].金山企业管理,2002,1:24-26

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研究 篇7

在计算机行业,为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就需要对软件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在软件开发过程之中以及在被投入使用之前,都需要对软件进行多次的检测,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软件安全漏洞,将最好的成果展现给客户。目前,形式性的方法和软件正确性的证明都还不是使用较多的实用性方法,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软件测试仍然是保证软件质量的有效方法。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根据有关统计,一些要求较高的正规软件,用于软件测试的时间甚至占据了软件开发时间的一半以上。并且软件测试的许多操作都是重复性的、非智力创造的。因此,在针对这些操作进行检测时,就可以运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技术,这样既可以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开发效率,也可以促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 关于软件测试管理

在软件测试的过程之中,为了保证软件测试的各项工作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就要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规范化的软件测试管理方案及技术。测试管理工作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包括了各阶段的测试计划、具体测试案例、管理测试流程,并且对结果进行跟踪记录,最后将软件测试的结果反馈给软件开发公司或管理者。其间,测试管理人员如发现软件的任何错误或漏洞,首先必须记录在案,然后对软件漏洞进行跟踪,寻找漏洞生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一系列的事情完成之后,统一整理成报告,上交给软件开发的管理者审阅。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软件错误减少到最小,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当然,在软件测试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工具,仅仅依靠人工进行处理,可以说是不现实的。下文会继续简述软件开发行业常用的测试管理技术。

2 我国软件测试管理工具研究现状

目前在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是i-Test管理系统,属于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还有Test Center管理系统,属于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以下就比较完善的i-Test管理系统为例,简述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

大部分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测试的工作效率,从而极大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有利于加强管理层的监督,协调软件测试过程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软件的质量,减少成本,i-Test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有以下几点。

2.1 运用B/S结构

B/S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可以有效地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这样做的作用是保证相关软件测试的人员可以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互联网登录正规工作软件,输入软件测试相关工作人员独特的账号和密码进行查询,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大大地较少了人员集中造成的错误和麻烦。

2.2 资源共享

在软件测试管理过程中,软件开发负责企业会提供以往测试用例数据库资料和软件缺陷的数据库,并且负责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人员可以申请访问权限,从而共享和使用这些资料。通过对以往软件管理成功经验的吸取以及对失败经验的反思,才能进一步开发出优质的软件,提高软件测试技术,并且提高软件测试管理水平。

2.3 提供相应的自动化功能

软件测试的过程是一个涉及面广且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难免会有一些重复、无须智力创造的测试步骤。在实际软件测试的过程中,如果这些步骤全部依赖于相关项目人员,则会大大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导致出错。而自动化功能则能代替人工去处理简单的重复、无须智力创造的步骤,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编写,运行,查询测试用例;在编写软件测试缺陷报告时,能够快速地填写并且修改、查询相关资料,协助分析缺陷原因;另外还能够自动化计算软件研发的进度,输入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所需的统计图表,还能进一步测试文档的模板,传送到工作电脑中进行排版并打印出来。总之,自动化功能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2.4 改善测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针对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将其分为6个周期进行详细记录,跟踪、管理每个软件缺陷的研发过程,直到提出解决缺陷的建设性意见,并且按照严重的程度,逐一进行解决。

2.5 加强工作人员的沟通

所有的相关人员随时可以查看相关测试文档、成功用例、缺陷的信息以及测试图表,并且随时可以参与软件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也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6 加强了软件测试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管理层的监控

软件开发的管理者能对软件测试的过程进行动态的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其有权利协调软件调试的过程。

3 相关的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工具

软件测试的核心是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重要性在于其质量与测试的效率息息相关,并且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软件测试管理的过程中,对测试用例的管理是最核心的功能,而软件测试管理工具则需要协助测试用例的编写。常用的测试软件的方法有黑盒实验、白盒实验、灰盒实验。

3.1 黑盒实验

一般来说,软件的黑盒实验是在软件的接口处进行,即在外部进行,不考虑内部的特征和逻辑结构。这种方法就相当于将测试的对象看成是一个黑盒子,相关工作人员只需按照说明,检查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软件的说明介绍。黑盒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存在错误或者遗漏的功能。

(2)在测试对象的接口处,输入的信息是否能被接受,接手之后能否输出正确的信息。

(3)是否存在数据结构方面的错误,或者访问权限错误。

(4)检查软件性能上能否满足客户要求。

在使用黑盒实验时,需要注意要通过制定测试用例起到对软件测试的指导作用,保证软件测试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还有一点就是,在黑盒实验过程中,必须加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软件的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在计算机行业,具体的黑盒实验具体量化的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判定表驱动法、正交实验设计法、功能图法、特点图法等。

3.2 白盒实验

与黑盒实验不同,软件的白盒实验主要是对软件的细节作细致的检查。这种方法就相当于把盒子打开,让盒子里的东西展现在人们眼前,由此让工作人员了解到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以及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或选择测试用例,同时对程序中所有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最后通过在不同的检查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的状态是否与预期中的状态一致。

白盒实验的主要功能有:

(1)在所有的软件程序中,对于独立的软件路径,每条路径至少测试一遍。

(2)对于所有的关于逻辑的判定,取“真”和取“假”的情况至少都要测试一遍。

(3)对于循环的边界或者是运行的界限内,则选择执行循环。

(4)测试软件内部结构的数据有效性。

白盒实验的具体测验方法有静态结构分析法、代码检查法、静态质量度量法、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测试法、符号测试、域测试、程序变异等方法。

3.3 灰盒实验

所谓灰盒实验,即是介于白盒实验与黑盒实验之间的,同时具备两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灰盒实验既关注接口处输入以及输出信息的正确性,同时也关注内部结构的逻辑性和联系性。灰盒实验不像白盒实验般详细和完整。只是通过一些特征性的现象来判断内部的运行情况。但有时候灰盒实验又是必需的,特别是在黑盒实验检验表示不存在问题,但是软件又不能正常运行时,这时候如果进行白盒实验,则工作量比较大,但是如果先进行灰盒实验,可能会发现问题,提高检测效率,也就是分担白盒实验的工作效率。

4 软件测试管理工具设计

软件测试管理系统采用的是浏览器/服务器,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其中B/S结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兴起的,在B/S体系结构下,客户界面可以通过WWW浏览器实现。其有一部分的逻辑结构是在前段体现的,但是主要部分的逻辑结构是在服务器端实现的。

浏览器/服务器,B/S三层结构主要是利用浏览器技术,同时结合浏览器的多种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使用浏览器就完成了以往多种复杂操作才能实现的功能,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软件开发成本。

5 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一些软件测试的常用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测试软件的可靠性,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和精确性。同时对软件测试管理方法也有了大概的认识,可以说,在一款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涉及软件的质量,而设计软件的初衷就是为了打开市场,获取利润。同时软件的质量与市场使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充分关注软件测试技术,做好测试管理工作,才能开发出用户满意的优质产品。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于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也对计算机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计算机行业必须具备先进的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应的测试管理研究,前者属于技术层面,是在互联网普遍发展潮流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要求,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而后者则属于管理层面,软件测试管理发挥着一种整体的技术,体现在软件测试过程的每个步骤之中。文章认为,两者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软件测试的管理水平以及软件测试水平。

关键词:软件测试,技术研究,测试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德平,聂长海,徐宝文.基于Markov决策过程用交叉熵方法优化软件测试[J].软件学报,2008(10):2770-2779.

[2]蒋芃,李健.计算机软件测试管理应用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42-44.

[3]闫茂德,许化龙,訾向勇.软件测试技术及其支持工具介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54-159.

[4]柳永坡,邹磊,金茂忠,等.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及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1):143-145.

[5]王君,管国红,刘玲燕.基于知识网络系统的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支持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37-46.

探究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 篇8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应用软件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并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中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尽管如此,我国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相对于国际市场还存在一些提高空间,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软件测试还不成熟。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要使应用软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必须要从软件测试方面入手。本文主要研究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进而为软件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2软件测试技术和具体方法

2.1测试软件说明书

检查说明书是软件检测技术的重要环节,为后续软件检测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对软件说明书采用高级检查与属性检查的方式。从软件测试的实质上看,测试软件说明书的目的不是要快速找到软件存在的漏洞或者问题,而是在某一高度上对软件的整体情况进行审视,进而找到软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基础上,检测人员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检查软件,检查被检测的软件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上对软件说明书的各个属性进行测试。其次,明确标准和规范。在软件测试技术中,标准与规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标准比规范更具确定性,在实际的软件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要对软件说明书进行观察,先要检查软件说明书是否符合标准,即公司要求、行业规定、国家标准以及硬件网络标准等条件。最后,在检查环节中,测试人员要身检查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以及可靠性,检查软件是否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计划要进行研发制造的,明确软件的可靠程度,进而对软件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等价类划分

在实际的软件测试中,测试人员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来对软件进行功能和各项性的测试,在进行选择测试案例的过程中,测试人员可以利用等价类划分的方式来实施软件测试。等价类划分主要是解决如何选择适当的数据子集来代表整个数据集的问题,通过降低测试的数目去实现“合理性”覆盖,覆盖了更多的可能数据,以发现软件心存的缺陷。有效等价类指对于软件测试来说,可以合理地输入数据构成,进而反映出测试数据的集合,利用等价类划分可检查软件是否实现了软件说明书预先规定的各项功能以及性能。就一般意义上来说,等价类划分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根据软件的输入域分布成若干部分,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少数有代表性数据当做数据测试的测试用例,形成软件输入域的集合。

2.3数据测试

软件主要是由数据与程序两部分组成,在数据中有键盘输入和鼠标单机以及硬盘文件等部分构成,程序则是软件可以操作的流程、转换以及逻辑运算。在测试数据的过程中,测试人员要检测输入信息和返回结果,还要保证在过程计算中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数据测试过程中有以下测试技术:第一,边界条件测试。在进行边界条件测试中要先对临近边界的数据进行测试和分析,也就是对最后的合法数据进行测试,之后依次测试超过软件边界的一些非法数据,并不断探索软件的测试边界,进而发现软件测试边界,找出软件中“隐身”的各种问题和障碍。第二,通过默认、空白以及无等方法来进行软件测试,也就是说,在输入界面中,输入错误的信息或者是输入空值的情况下,点击回车键,有些软件就会产生错误提示或者是其他情况,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是由于测试人员忽略了对软件说明书的检查引起的。第三,利用非法、错误以及垃圾数据对软件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可以利用这样的数据信息输入,找出软件现存的问题和漏洞,进而提高软件测试技术的水平和效率。

2.4软件状态测试

软件状态测试主要是利用软件的各种状态来检查软件的逻辑性,以及使用流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状态测试可在以下三方面中进行测试:一是测试人员要让软件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检查软件在进入新状态时的反应和逻辑程序,进而测试软件的稳定性和逻辑性。二是测试人员测试软件从一种状态中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主要测试软件在状态切换中的反应速度和灵敏度,并注意观察在转换过程中软件需要的输入数据以及转换条件。三是在进入或者是退出某一状态时,软件需要的设置条件以及最终结果。

2.5黑盒实验

黑盒实验主要在软件接口位置进行,也就是说,黑盒实验是在软件外部进行,不考虑软件结构特点以及逻辑流程。黑盒实验软件测试技术主要是将软件视为黑盒子,测试人员可以根据黑盒子的相关操作说明进行,具体检查软件实际功能是否满足软件说明书上的标准和规定,包括遗漏功能、访问权限错误以及数据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在进行黑盒实验的过程中,测试人员要制定科学的测试用例,进而引导整个黑盒实验软件测试过程,尽可能保证测试流程的计划性、目的性和有序性,提高软件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2.6白盒实验

相当于黑盒实验来说,白盒实验更加倾向于软件测试中的细节处理,在软件的细微之处进行检查。因此,白盒实验的优势在于可以让测试人员了解软件的具体结构以及逻辑流程,同时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对测试用例进行有效设计和测试,测试软件程序中的逻辑路径。在进行白盒实验的过程中,测试人员要根据各个检查点对软件程序进行测试,确定软件在测试中的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的差距,以便于对软件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7灰盒实验

灰盒实验主要存在于黑盒实验和白盒实验的中间节点,也就是说灰盒实验具备黑盒实验和白盒实验的共同特点和功能,灰盒实验不仅可以测试软件接口处的信息准确性,还可以测试软件内部结构以及逻辑流程。虽然具有二者共同的优势,但是不具备二者的极致性。灰盒实验没有白盒实验对结构和程序测试的完整性和细致性,只是根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来测软件内部结构和程序的完整与详细。因此,灰盒实验的主要用途是在黑盒实验测试不出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先使用灰盒实验要测试软件的问题,提高软件测试的质量和效率。

3软件测试管理

3.1采用B/S结构

B/S结构可以在网络服务器中实现对软件的测试,促进软件测试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测试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软件的测试,打破了传统软件测试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测试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登录到软件工作页面中,输入测试人员的账号与密码登录网页进行软件的测试,给测试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高软件测试效率和质量。

3.2测试资源共享

在进行软件测试管理中,软件开发企业要提供测试用例以及软件缺陷等数据库,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具有测试用例以及软件缺陷等数据库的的访问权限,在这样的环境下,测试人员可以利用测试管理系统实现测试资源共享,利用以往软件测试管理的实践经验,在现有软件测试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软件测试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高品质软件的研发提供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加强工作人员的沟通

所有软件测试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查看测试资料、成功用例和软件缺陷等信息,可以针对软件测试信息数据进行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有效增强软件测试相关工作人员的团队能力和协作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测试对软件整体质量和性能的展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首先对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管理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软件测试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法。对于软件测试和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莹.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3(05):36-37+47.

[2]林天华.软件测试技术及其管理工具的研究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4.

[3]罗霄.基于过程的软件测试管理技术及支持工具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

[4]梁巧清,范耀明.分析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1):80.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9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 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习企业文化, 融入企业环境,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而实现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1]。虽然近年来学院在顶岗实习方面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但就软件技术专业来说, 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及其它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实习效果难以准确考核、实习指导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这些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实习的跟踪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2]。

如何构建顶岗实习学生的跟踪管理有效机制、强化顶岗实习的功能、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笔者针对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提出了跟踪与管理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顶岗实习企业难找

软件专业顶岗实习岗位的寻找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一方面企业急需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希望毕业生上岗就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 但另一方面企业考虑到学生在岗位上的实习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 致使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很难落实和有效实施。目前, 学校主要靠与企业多年合作的基础、朋友及校友关系, 为学生安排生产性顶岗实习。即使有些软件企业主动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一次性接纳的人数也很有限。能保障实习质量要求的实习企业难找, 是顶岗实习管理中的最大困扰。

1.2 学生心态未能及时调整

学生从学校环境转换到真实的工作环境, 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或烦躁等[3]现象, 原因有: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工作不熟悉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感到孤立无助等。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 随意变动实习单位, 频繁跳槽会加大学校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工作的难度。

1.3 实习过程和指导难以跟踪考核

首先,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以IT企业为主, 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接纳实习学生数不多, 顶岗实习难以实现规模化。其次, 学生进入不同的IT企业后, 面临的实习岗位也不尽相同, 如软件编码、软件销售、软件维护、软件测试等岗位, 有的甚至不从事软件相关工作, 因此管理难度大。企业实习点分散度高、实习持续时间长、实习指导难以落实, 导致对学生实习效果难以准确考核, 通常是实习结束时由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再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给出学生的实习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应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状况, 实际操作能力水平是否提高也得不到验证。

2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对策

2.1 推行“一师一企”制度, 全员参与实习跟踪管理

以往笔者所在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工作大多由处在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来完成。但从今年开始, 笔者所在的软件教研室尝试推行“一师一企”制度, 每个教师主动与软件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以社会服务为纽带, 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之间的联系。每一位教师至少与一家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并对实习学生进行有效跟踪管理。通过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双导师”的联合指导, 确保学生逐步丰富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过渡。

2.2 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集中跟踪管理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依据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标准和岗位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签订用人订单, 并建立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保证了学校的就业率, 保证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需求和学校对实习学生集中跟踪管理的问题。

2.3 探索“分学期、阶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 实现学分互认和交替管理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顶岗实习安排在第5或第6个学期, 但是软件企业的生产经营各有自身运行规律和特点, 有的还有淡旺季之分, 能接纳顶岗实习的时间段各不相同。因此, 软件技术专业依据软件企业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特点, 因企业制宜, 灵活调整顶岗实习开展的时间。笔者所在专业针对紧密合作的大型软件公司3-5月是旺季的特点, 及时进行课程置换、学分互认, 根据企业和课程教学的需求, 将半年时间划分为两次、三次进行, 实行工学交替, 缓解了同一时间段安排大批学生顶岗实习和后续跟踪管理的压力。

2.4 建立“3+3”的顶岗实习评价指标, 体现实习跟踪管理的全程性

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是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采用“三种考核主体、三个考核阶段”的“3+3”过程考核为顶岗实习评价指标, 能体现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地共同参与。一方面, 实行以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的量化考核制度, 保证了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 在顶岗实习评价环节需要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过程化。顶岗实习考核指标将顶岗实习考核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标准及评价重心。在实习初期, 学生刚进入顶岗实习岗位, 把实习态度作为实习评价的重心;在实习中期, 评价学生的重心转移为实习能力;实习后期, 实习效果、作业的完成情况是评价的重心。整个实习评价的最终结果应当是3种主体和3个不同阶段评价成绩的加权求最后的考核评价结果[4]。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过程, 有助于保证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 结语

通过“一师一企”等多渠道拓展实训基地, 解决了实习岗位的困境;通过校企共赢, 调动了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通过“分学期、阶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 实现学分互认和交替管理, 通过多方参与的全过程评价体系, 可以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提出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的对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难题, 使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稳定的开展。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分析了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困境,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提出了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美忠, 谢洪.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24) .

[2]李向东.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8) .

[3]李绍中, 王晓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难点透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5) .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10

关键词:串口通信,AT指令,PDU编码,ActiveX控件,ADO,智能指针,消息钩子,多线程

0 引 言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手机的功能也不局限于通信本身。手机中存有大量的信息:电话簿、短信息、记事本、日程等,还可完成简单的计算功能。但手机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储容量小;处理、运算能力弱;汉字输入不方便;速度与计算机相比要慢很多;手机没有备份,一旦丢失信息将无法恢复等等[1]。而PC作为未来家庭各种智能设备的控制中心,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其强大存储容量和处理能力是手机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在PC与手机间进行信息共享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需要。这些共享的信息包括电话簿、通话记录、短信、记事本、日程、图片、铃声甚至游戏。用户可以运用PC的处理能力,结合手机的无线通讯功能,组合个性化的功能,如在PC上编辑彩信或短信,向手机上的联系人进行群发等等。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样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

本文给出了基于组件技术的手机管理软件的设计方案,描述了采用VC 6.0作为开发平台,通过串口/USB数据线,利用串口通信、AT指令、MFC、组件技术等设计并实现该软件的详细过程,实现了对手机的电话簿管理、短信息管理、通话记录管理以及计划工具管理等功能,很好地弥补手机的上述不足。

1 手机与PC通信基础

1.1 串口通信

目前手机和PC交换数据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串口/USB数据线、红外适配器或蓝牙适配器,其中以串口/USB数据线最为普遍。开发串口通信程序有多种方法[2],其中利用 API 函数编写串口通信程序较为复杂,需要掌握较多通信知识和API函数。但API编程的优点是可实现的功能更丰富、应用面更广,所以利用API更适合于编写较为复杂的低层次通信程序。

1.2 AT指令

随着手机短消息服务(SMS)的成功,为了统一手机模块的编解码及控制标准,九十年代初,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共同为GSM研制了一整套标准包括控制手机的AT命令集、SMS及PDU(Protocol Data Unit)编码方式等。

一般的GSM 模块(如手机)都支持GSM 07.07所定义的AT命令集的指令,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串口直接向手机下达AT命令,来实现基于串口的SMS短信息的发送、接收和管理等功能。AT 指令是计算机通过串口操作手机的唯一途径,与SMS有关的GSM AT指令(from GSM 07.07)及其使用方法请参阅参考文献[4,5]。

1.3 PDU编码

对SMS的控制共有三种实现途径:最初的Block模式;基于AT命令的Text模式;基于AT命令的PDU模式。Block Mode模式目前己很少用。Text Mode是纯文本方式,可使用不同的字符集,但国内手机基本上不支持。PDU Mode 被所有手机支持,可以使用任何字符集,不仅支持中文短消息,也能发送其他特殊字符短消息。PDU模式是手机默认的编码方式。

SMS的PDU编码格式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制定的两个规范GSM 03.40和GSM 03.38规定[6,7]。PDU编码有三种方式:它们是7-bit、8-bit和UCS2编码。7-bit编码用于发送普通的ASCII字符,最多可发送160个字符;8-bit编码(最多140个字符)通常无法直接通过手机显示,常被用来作为数据消息;UCS2编码用于发送Unicode字符,可以被大多数的手机显示[8]。编码后的PDU串表面上是一串ASCII码,由‘0’-‘9’,‘A’-‘F’这些数字和字母组成。PDU串不仅包含消息内容本身,还包含很多其他信息如SMS中心号码、目标号码、编码方式等。发送和接收的PDU串,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和手机功能相对应,本文设计的手机管理软件系统功能包括电话簿管理、短信息管理、通话记录管理和计划工具管理四大模块,如图1所示,每个功能模块都具有手机和PC同步传输功能。

·电话簿管理 具有一般手机电话簿的所有功能,可以添加、删除、修改、查询联系人,并提供对联系人的群组管理等。

·短信息管理 可以实现手机对手机,手机对小灵通,手机对咨询台的短信单发、群发和转发,对短信进行编辑、查询、删除等功能。

·通话记录管理 可以查询手机内的所有通话记录,且提供了分类管理,包括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

·计划工具管理 对手机自身提供的一些记忆存储功能的管理。包括日程、记事本、纪念日和闹钟等的设置与管理。同样,可以对所有条目进行分类管理,包括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

以上所有可以添加的条目,都可由用户自主选择信息存储的位置(SIM卡/存储卡/PC)。系统运行主界面如图2所示。

2.2 串口通信的实现

本文采用 API 函数实现串口通信,若PC或手机不提供串口,只有USB接口,则必须先将USB接口映射成虚拟串口进行通信。USB的通信设备类CDC(Communication Device Class)是USB组织定义的一类专门给各种通信设备使用的USB子类[3],可以实现虚拟串口通信的协议。由于大部分操作系统(Windows和Linux)都带有支持CDC类的设备驱动程序,可以自动识别CDC类的设备,因此通过安装USB Driver可实现将USB口映射为虚拟串口。

在整个串口通信操作过程中,用到了以下6个功能:打开、初始化、配置、读、写、关闭串口。在32位Windows系统中,串口和其他通信设备都被作为文件来处理,对串口的打开、关闭、读写等操作和对文件的操作使用的方式一样。本系统使用了6个API函数来完成这些操作,分别是: OpenComm,InitComm,SetCommState,ReadComm,WriteComm, CloseComm。

由于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对串口读写操作频繁,为减少系统占用资源,简化操作,故将上述所有函数进行了封装,封装成动态链接库SerialPort.dll的通信接口,系统的串口通信通过这些接口调用来实现。

2.3 PDU 编解码的实现

本系统发送中文短信选用PDU模式的UCS2编码方式。在短信发送前,先对发送信息进行PDU编码。PDU编码包括对短信中心、对方号码、短信内容等信息的编码,对短信中心号码和目的手机号码采用压缩BCD码进行编码,将相邻奇偶位置的数字进行两两对换即可。对短信内容编码,为了支持中文格式,本系统采用UCS2编码,将每个中文字符按照ISO/IEC10646的规定,转变为16位Unicode宽字符,再将Unicode宽字符转变为PDU串。解码过程则与编码过程刚好相反。在本系统中,将编码和解码分别利用函数 MultiByteToWideChar、WideCharToMultiByte来实现。

2.4 ActiveX控件的实现

ActiveX 控件是微软提供的功能强大的程序设计和开发技术,是组件对象模型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开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ActiveX控件作为一种可重用的组件,相当于一个封装好的代码模块,通过其方法、属性、事件来与应用程序进行通信。ActiveX 控件与开发语言无关,应用程序都通过COM 与控件进行通信。任何支持ActiveX 控件的软件平台都可以使用它们,使得不同厂商开发的控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从而实现软件的工业化,降低软件的开发成本,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实现了软件资源的共享[9]。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和今后升级,本系统利用MFC ActiveX 向导制作了多个ActiveX控件,如功能管理控件FunBar、菜单控件MenuBar、工具栏控件ToolBar等。

2.5 ADO智能指针操作数据库的实现

为了存取方便和日后查询,本系统使用Access 2003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保存系统中短信信息、电话簿信息、日程信息等等。本系统利用ADO组件提供的智能指针接口来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

ActiveX数据对象(ADO)是OLE DB上的高层数据库API。ADO实际上就是COM组件,可以利用ADO组件提供的智能指针接口来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ADO库包含三个基本智能指针接口:_ConnectionPtr接口、_CommandPtr接口和_RecordsetPtr接口。_ConnectionPtr通常用来创建一个数据连接或执行一个不返回任何结果的SQL语句,如存储过程;_CommandPtr返回一个记录集,它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执行返回记录集的存储过程和SQL语句;_RecordPtr是一个记录集对象,它对记录集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功能,如记录锁定,游标控制等。

本系统使用_ConnectionPtr智能指针连接数据库,使用_RecordPtr智能指针打开和操作数据库记录集,实现对数据库的存取操作。在使用ADO智能指针之前,必须先用引入符号#import引入ADO库文件msado15.dll,以使编译器能正确编译ADO组件智能指针接口。

2.6 消息钩子(HOOK)的实现

在进行加载和删除信息等操作时,本系统将弹出进度条对话框将执行的进度显示给用户。由于在显示过程中,不希望人为地给予中断,故将所有键盘消息进行屏蔽。此时,借助于HOOK来实现。

钩子是Windows消息处理机制的一个平台,应用程序在上面设置子程以监视指定窗口的某种消息。钩子机制允许应用程序截获处理Window消息或特定事件。钩子实际上是一个处理消息的程序段,通过系统调用,把它挂入系统。每当特定的消息发出,在没有到达目的窗口前,钩子程序就先捕获该消息,即钩子函数先得到控制权。这时钩子函数可以加工处理该消息,也可以不处理而继续传递该消息,还可以强制结束消息的传递。系统维护一个钩子链表(指针列表),其指针指向钩子的各个处理函数。最后安装的钩子放在链的开始,最早安装的钩子放在最后。当钩子监视的消息出现时,系统立即调用链表的第一个钩子处理函数进行处理,即最后加入的钩子优先获得控制权。

本系统先定义全局钩子和钩子处理函数,钩子处理函数处理产生的键盘消息,在进度条对话框出现后,使用SetWindowsHookEx() 函数完成对消息钩子的安装。当在用户按下键盘后,产生的键盘消息到达进度条对话框,被钩子过程捕获,在钩子处理过程中直接返回,不传递给下一个钩子处理函数,使得消息的传递到此中止,这样就起到了对所有键盘消息的屏蔽作用。

2.7 多线程应用

为了防止短信收发时产生的冲突,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和实时性,本系统采用了多线程技术。Visual C++ MFC提供了两类线程:用户界面线程(User Interface threads)和工作线程(Worker threads)。用户界面线程通常用来处理用户的输入并响应各种事件和消息。工作线程,又称为后台线程,用来执行程序的后台处理任务,比如计算、调度、对串口的读写操作等。

本系统创建了四个线程,一个是用户界面线程,用于应用程序的主执行线程,其他三个是工作线程,一个是串口通信监视线程,用于实时监视串口通信状态,并根据通信状态向主线程发送相应的消息,由主线程分析处理;一个是通信线程,用于串口读写线程,完成串口通信操作,并管理串口通信的输入和输出;另一个是数据库线程,用于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和写入数据。用户界面线程从CWinThread类派生,工作线程则通过调用AfxBeginThread函数产生。

3 结 论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普及程度越来越广,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信息共享、同步将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在对串口通信、AT 指令和 PDU 编解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组件技术的手机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作为独立的桌面软件应用于个人,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另外本系统开发中的一些关键功能模块经过改造后可以应用其他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华晨,赫枫龄.基于COM架构红外手机管理软件的实现[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5).

[2]朱文忠.基于VC的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探析[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1).

[3]Universal Serial Bus Class Definitions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s Ver-sion1.1[S].1999,1(19).http://www.usb.org.

[4]Siemens AT-Commands for GSM-Engine TC35Version1.0[S].2001,6(2).

[5]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Phase2+);ATcommand set for GSM Mobile Equipment(ME).GSM07.07Version5.9.1(ETSI ETS300916ed.8),1999,12.

[6]GSM03.38(ETS300900).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Phase2+);Alphabets and language-specific information[S].1998.

[7]GSM03.40(ETS300901).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Phase2+);Technical realization of the Short Message Service(SMS)Point to Point(PP)[S].1998.

[8]An introduction to the SMS in PDU mode[EB/OL].2000-01.ht-tp://www.wavecom.com/.

[9]Introduction to ActiveX Controls[EB/OL].http://msdn2.microsoft.com/en-us/library/aa75197(VS.85).aspx.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谐波;测试;治理技术

1.电力系统谐波的危害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各国对电力系统谐波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大电网会(CIGERE)相继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组,制定了包括供电系统、各项电力设备和用电设备以及家用电器在内的谐波标准,并将谐波干扰问题列入EMC范围内。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我国分别在1984年和1993年颁布了SD126-1984《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和GB/T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就电力系统谐波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毋庸置疑地,谐波的存在会对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质量造成危害,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谐波的存在会使公用电网中的元件产生附加功率损耗,此附加功率损耗不仅会引发元件的发热而造成其使用寿命的缩短,而且会增加电量系统的损耗,从而造成输电设备、发电设备和用电设备效率的降低;其次,谐波的存在会使电网电压发生畸变,造成继电保护系统动作特性的改变,引发继电保护系统的拒动或误动,这对于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极为不利的;再次,谐波的存在会对邻近通信系统产生电磁干扰,使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大打折扣,严重时还会引起通信数据的丢失,使通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最后,谐波的存在会使公用电网产生局部的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这会导致谐波的放大,从而使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危害被进一步扩大。

2.电力系统谐波的测试技术

目前对电力系统谐波进行测试时,使用较多的是PX5三相谐波分析仪、FLUKE41B单相谐波分析仪、FLUKE435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等测试仪表,但这些测试仪表主要是针对具体谐波源用户进行测量,从测量范围和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要是针对变电站10kV配电母线或具体的谐波源用户进行测量),因此无法为全面掌握整个地区的谐波源状况提供数据支持。

在对电力系统谐波进行测试时,要求仪表测试所生成的图表能够准确反映任一时刻谐波的状态,同时对谐波电压会谐波电流的采样频率也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要求采样时间间隔最小要能够达到1s,从而确保对电力系统谐波状况的实时和全过程监控。

下面以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为例,分析电力系统谐波的测试方式:(1)测试仪器的设置。将FLUKEl760電能质量分析仪设置为自动定时测量方式,每隔10min测量一次,设置谐波次数为第2~25次,进行超过24h的连续谐波测量;(2)测量信号的抽取。从被测线路测量CT的二次回路试验端子接入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的电流输入端,抽取电流信号;从被测线路测量PT的二次回路试验端子接入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的电压输入端,抽取电压信号;(3)数据的处理方法。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测量完毕后,通过使用仪器自带的后台分析功能,对定时测量的存盘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电流电压总畸变率、电流电压瞬时值、各次谐波电流电压的最小值、各次谐波电流电压的最大值、各次谐波电流电压的平均值及95%概率值,并以最大相的95%概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与国标的允许值或限值进行比对,以此来判断电力系统的谐波电流是否超标。

使用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对电力系统谐波进行测量,具有如下功能: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能够对电能质量事件(如浪涌电流、电压闪动等)进行检测和记录,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相应的自动记录时间;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能够与计算机相接,在线进行谐波记录,并且通过计算机提供的功能对电流系统谐波进行分析和处理;FLUKEl760电能质量分析仪能够对电压电流波形或谐波频谱进行大屏幕显示。

3.电力系统谐波的治理技术

目前,解决谐波污染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有如下两条:(1)在电力系统中装设谐波补偿装置(无源滤波和有源滤波两类),让谐波补偿装置来补偿电流系统的谐波和无功功率;(2)对电力电子装置进行改进,让电力电子装置具有较高的输入功率因素(尽量趋近于1)并使其少产生甚至不产生谐波。

以往电力系统谐波治理的技术主要是采用无源滤波技术,也就是使用LC滤波器(LC滤波器由滤波电抗器、滤波电容器和电阻等无源器件构成)。无源滤波技术既能够补偿无功功率,又能够补偿谐波,此外还具有投入成本小、结构简单、效率高及维护方便的优点,因此是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广泛采用的抑制谐波及无功补偿的主要手段。但是它也存在以下缺点:只能抑制固定的几次谐波,并对某次谐波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谐振而使谐波放大;只能补偿固定的无功功率,对变化的无功负载不能进行精确补偿;其滤波特性受系统参数影响较大,且其滤波特性有时很难与调压要求相协调;重量与体积较大,有效材料消耗多等。

为解决无源滤波器的局限性,人们做了许多研究与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有源电力滤波器技术的提出。与无源电力滤波器相比,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以下优点:对功率器件工作频率以内的各次谐波都有较好的滤波效果;当系统阻抗和频率变化时,滤波特性不受影响;不会与电网发生串、并联谐振现象,且能有效地抑制系统与无源滤波器之间的谐振;不存在过载现象,当负载谐波电流较大时,仍能继续运行。

为了做好电力系统谐波的治理工作,供电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用户报装时,供电局要认真调查用户的用电性质和用电设备,在规划设计时认真考虑电力系统面向的用户需求,尤其是用户为工矿企业时,供电局要认真开展通电验收时的谐波检测工作,从而针对性制定相应的谐波抑制对策,力求为工矿企业提供优质的电力;(2)供电局要向用户大力宣传谐波治理的重要性,让用户明白谐波的治理绝不仅仅是供电局自身的事情,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到谐波治理的工作中来,从而降低供电局的工作强度;(3)为了提高用户参与谐波治理的积极性,供电局可以采用分别计量基波电能和谐波电能的方式,对注入谐波电能的用户在电价上给予一定的成本分担,对吸收谐波电能的用户在电价或用电量上给予一定的谐波分量补偿;(4)供电局对配电网的线损进行定期统计,对线损率较高的区域进行重点调查和分析,如果怀疑是因谐波导致线路线损率过高,那么要在找到谐波源后加装相应的治理设施(如有源滤波器应用在逆变器产生的谐波治理上)。

4.小结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谐波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近年来供电局纷纷开展谐波测试与治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及确保用户的用电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直平,李芬辰等.城市电网谐波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王兆安,杨君等.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王见乐.10kV配电母线谐波超标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09(33).

作者简介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篇12

1 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

1.1 静、动态测试

从程序运行角度来说,测试技术分为两种。一种为静态测试,是在不运行程序的情况下进行,诸如,需求、设计和代码的研读,分析以及检测;另一种为动态测试,是在运行程序的情况下进行,对比预期输出和实际输出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问题。

1.2 黑盒测试

软件能不能运行的测试属于黑盒测试,该方法通过外部输出端和输入端的检测,对比软件运行情况。黑盒测试无法分析软件内部结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软件存在的问题。黑盒测试只能测试软件的完整性、显示界面的错误、客户端以及原本存在的问题。黑盒测试需要寻找新的测试方法,对软件进行全面测试,找出问题并完善。全面性测试是对所有输入进行测试,不能在实际测试中使用,仅仅能进行某种功能性的测试。黑盒测试前要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量化,保证软件在后期使用时候最小化。

1.3 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是对软件内部结构进行测试,看其是否符合设计需求。白盒测试可以检测软件内部、每个部分之间的接口是否符合初期设计意图。白盒测试可以知道软件那部分出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改正。通过白盒测试可以保证软件自身问题的最小化,通过软件的开发率。

1.4 其他测试技术

除了上述测试技术以外,计算机还有以下测试技术:

(1)回归测试是在软件错误修改完之后,重新对软件进行测试,甚至要对软件进行重新设计测试。回归测试存在于软件的整个过程,包括白盒回归和黑盒回归;

(2)冒烟测试是指软件测试人员对选取的软件主要功能进行前提测试,如果主要功能不能实现,可以直接否定测试软件;

(3)随机测试是指输入的测试数据(随机生成的数据),模拟客户操作,找出边缘性错误。

2 计算机软件保护技术

2.1 硬件的保护

2.1.1 加密狗

加密狗作为实体加密产品,通过串口、并口和USB与主机相联,实现对软件进行保护的功能。加密狗的价格比价高昂,只有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客户才配备。

2.1.2 光盘保护

光盘保护是保护软件内部的信息,其存入到光盘之中。一旦光盘遭到破坏,软件也会遭到破坏,进而实现对软件的保护。光盘保护是对光盘游戏的保护,防止不法分子对光盘内容进行剽窃。然而,这种保护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光盘保护虽然可以保护软件内容不被泄露,但不能保证软件的安全。一旦光盘遭到破坏,软件也会一同遭受破坏。其次,光盘保护容易被相关人员破解,安全程度比较低。

2.2 软件的保护方式

2.2.1 序列号保护

目前,网络共享软件的保护方式指软件公司设置特定的序列号,保护软件自身内容和使用权。序列号的保护方法是用户在使用软件的时候,提供自己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软件公司。软件公司核实用户提供的序列号以后,用户才能使用软件。这种保护方法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比较高,所以受到广大软件公司的喜欢。

2.2.2 Nag窗口

Nag窗口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弹出相应的窗口,以此阻止用户对软件的使用。用户在购买正版软件以后,相关窗口的弹出设置权就分配给用户,用户可以正常使用软件。这种软件保护的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促销的作用,但是购买情况并不如预期。因此,Nag窗口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

2.2.3 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经常被应用于软件保护中,并具备其自身的优势。时间限制包括使用次数和使用天数,以及运行过程总的实现限制,超出设置时间,软件就会被保护。

2.2.4 功能限制

功能限制就是放出Demo版,进行相应选项的灰色处理,用户无法使用该选项。功能限制具有一定的风险,仅仅是代码中对该选项进行禁止。试用版和正式版之间仅仅在功能实现方面存在设置不同,其他代码都相同。破解者通过改变正版和试用版之间的代码,让试用版的代码像正式版一样使用,达到破解的目的。不过,破解者要在试用版中加入自己的代码,才能够实现破解的目的。软件公司可以在正版中加入特殊代表,将试用版和正版之间进行区别,提高正版软件的保护力度,真正实现功能限制的目的。

2.2.5 反汇编、反调试技术

反汇编、反调试技术可以预防Soft ICE、IDA等调试器软件技术对Cracker的跟踪和破解,以及分析软件的内部结构,提高软件的自身保护程度。反汇编、反调试技术可以与上述软件技术一起使用,提高软件的综合保护能力,加强软件的保护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软件需要更加强烈。软件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软件自身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被人们所关注。计算机软件测试和保护是提高软件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有效手段,所以计算机软件测试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静.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的浅析[J].通讯世界,2 013,(09):92-93.

[2]彝滔.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 011,(03):499+480.

上一篇:盈利能力下一篇:混龄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