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2024-11-16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精选12篇)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篇1

信息化时代的意义并不是表现为对庞新时代信息的掌握, 而是表现在其能够对相关数据实施专业化的处理。信息化时代本身具有多个层面的特点, 一是其数据体量非常巨大, 二是其数据的类型较为繁多, 三是其价值密度明显偏低, 存在过多不相干的信息, 需要实施深度挖掘。四是信息的处理速度非常快, 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以往所采用的传统数据挖掘技术存在本质的区别。在这种背景下, 多数软件的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 实施软件测试的重点及方式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当中, 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1 新时代背景下的ORACLE问题

在软件工程中, 软件测试地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和找出软件错误运行的情况, 专门判断测试过程是否通过的可验证即被称为ORACLE, 在如今新时代的背景下, 不管是趋势分析还是相应的图论计算等, 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新时代的处理模式, 主要包括了物理作用下的数据处理和化学作用下的数据处理两种类型模式。其中, 物理作用下的数据处理, 主要是在保证其价值的情况下, 不断的缩小其数据的规模, 然后由此清洗不变的数据基本属性。这其中就包含了针对数据处理的多种方式, 能够有效的实现将新时代花销, 的物理式变化。因此, 物理作用下的数据处理测试ORACLE本身并没有问题。

而基于化学作用下的数据处理, 则具备最主要的预测和快速算法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非常经典, 直接促使ORACLE的确定变得异常的困难。比如在计算个性化推荐统计学信息当中, 经过个性化推荐的商品, 更容易获得用户们的喜爱, 当然也存在一半不喜欢的概率。而经过计算的结果也只是表明此类商品被喜欢的概率相对较高。概率性问题直接导致结果的正确性和确定性产生本质的区别, 直接致使ORACLE确定的难度。

2 传统测试平台难以符合新时代处理的要求

以往所采用的软件性能测试, 主要是借助控制器协调本地直接向服务器端发出服务的请求, 由此实现对服务器压力的测试, 其测试负载产生器都属于局部的物理主机。相对少量的服务器构成应用系统来说, 用户数在数百上千量级的应用服务, 才能有效满足应用的需求。

如今,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 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 其多个系统所需支持的并发用户也在不断的增加, 相应的访问量也在由此攀升。这就需要针对服务端系统是否能够真正承受如此巨大的用户访问量进行有效的测试, 可直接在系统上线之前就展开较为充分的测试内容。以往局域网主机测试方法所产生压力, 很难真正满足服务器对其所产生的压力测试需求。由此软件测试工作中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负载产生器的物理机数量很难获得动态的扩展;二是新时代所驱动的云计算系统, 直接采用了广泛的分布客户端。三是在网络海量数据的推动下, 控制器所监控的负载产生器状态直接成为性能测试的瓶颈, 很容易由此引发测试失败。四是控制器对负载产生器的同步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直接影响到负载测试的效果。

3 软件服务化所引发的测试挑战

具体从开发的模式而言, 软件开发的过程, 主要包含了完全编码、构件化、服务以及云计算等多个阶段。

3.1 完全编码阶段

主要是相应开发人员直接从零基础开始对每行代码的编写过程, 除了系统本身所提供的类库之外, 通常所有的代码都是直接由相应开发人员所掌握。在此阶段当中, 用户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可测性, 几乎所有的测试和调试方式都可以实现。

3.2 构件化阶段

该阶段直接是为了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 要求相应开发组织必须在系统类库的基础上, 结合业务自身的特点来构建出可复用的业务组件。而通常该组件都是在本地运行, 因此其业务系统的耦合度明显偏高, 用户们对于组件的掌控也明显较大。

3.3 服务阶段

在此阶段当中, 多数本地组件所提供的调用可转变成为远程服务形式。用户们可对外部的服务控制处于逐渐减少的状态, 只能透过服务的输入和输出来实现对服务情况的良好把握。

3.4 云计算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特别架构和PASS之上的应用程序, 在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同时, 多数用户并不具备了解PASS服务运行情况的能力, 因而导致用户测试的难度再次增加。

4 杀虫剂效应

在软件工程测试领域当中, “杀虫剂效应”是指相应的测试软件越来越多, 其免疫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如同采用农药杀虫是一样的效果, 如果持续采用一种单纯的农药, 则害虫将最终在体内产生一定的抗体, 在此情形下, 农药将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杀虫效力。而在多种构件化开发当中也是如此, 通常在中前期发现多种缺陷的模式, 其都可直接通过校验和验证的方式集成在构件当中, 乃至直接成为构件的必然属性。此类构件并不需要开发人员进行单独的代码编写, 其直接对测试的方式产生了天然性的免疫能力。

在软件工程中, “杀虫剂效应”将有效的促使软件的测试技术获得飞跃式的更新升级, 可迅速的找出存在软件当中的缺陷问题。一般在进行测试的初期阶段, 只需通过较少的测试即可直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更多缺陷, 而在后期的测试当中, 则很容易发现其所存在的缺陷数量, 将渐渐趋于平缓, 甚至最终在某个周期停止增长。

5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软件测试的问题, 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杀虫效应”, 具体要求测试技术应当由单一的技术类型直接向着多元化测试技术的方向转变。然后需要解决智能数据处理所带来的ORACLE的问题。最后, 需要构建出面向云环境的自动化环境, 尤其是客户端环境必须咬合服务端的需求进行良好的匹配。

参考文献

[1]朱家云.浅析软件测试[J].信息工程系统, 2011.

[2]袁政江.浅析软件测试过程工作要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3]王国鹏.浅析软件测试现状及发展前景[J].电子制作, 2014.

[4]丁嘉, 朱茜.浅谈软件测试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 2015.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篇2

(1)系统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运用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系统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应用目标的实现,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系统软件工程技术重要性、系统软件开发流程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满足实际的系统设计需求与企业应用的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为基础,进行系统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科学高效运用。(2)系统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运用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系统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科学高效运行,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从实际来看,资金的稳定供应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开发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系统软件开发在进行系统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最大限度降低系统开发企业在设计与构建过程中系统软件的开发建设与应用成本,降低系统软件开发企业在软件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利用于其他方面,促进系统软件开发企业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其经济收益。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篇3

关键词: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工具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2

Integration Tool Exploration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

Liu To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s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related to technical,economic,management,law and other areas,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disciplines,the traditional CASE tools can not meet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This paper talk integr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systematic CASE tools,and document automation of the main features to be described in detail,given an instance of an automated economics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CASE Tools;Tool Integration

一、现状&问题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的学科。由于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即软件危机。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人们引进工程化开发的思想,继而衍生出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项目管理、工程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分支领域和学科。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工具,帮助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软件,包括分析、设计和代码生成。CASE工具为设计和文件编制传统结构编程技术,提供了自动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GB/T 18234-2000)中对CASE工具有如下描述:在软件工程领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代表了用于开发与维护软件系统的支持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工具的选择必须从技术与管理需求两方面加以仔细地考虑。

目前CASE工具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技术层面。软件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就像一个金字塔,技术是软件工程的基础,管理用于统筹经济与技术的平衡。由于行业发展迅猛,软件工程正逐步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软件工程领域的逐步系统化,其配套的辅助开发工具却相对落后,且不成体系。在企业实际应用时,工具的发展跟不上技术与理论的发展,配套环境相对陈旧,各自独立,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用Microsoft Project做项目管理,使用Enterprise Architect进行建模,使用Test Director做测试管理,使用Microsoft Office编制文档,之后就是各种IDE与测试工具……在大量的开发工作中,工具的使用就要占到很大部分,跨工具的交互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企业是否有足够财力保证工具是最新版本,以跟上时代步伐?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二、系统化的CASE工具

笔者在此提出一款整合软件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的CASE工具概念。与其说是CASE工具,不如说是遵循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平台工具。它既是平台,又是工具。既可以根据CMMI不同等级定义过程,又可以自定义过程,既可以选择遵循中国国家标准,又可以选择遵循ISO/IEC标准,或是世界其他地区或组织的标准,开发过程既可以选择执行瀑布模型,也可以选择执行增量迭代模型……这款工具将国际、国家、组织、地方的标准与模型进行整合,指导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过程改进与软件测试,通过标准、模型、经验的方法指导软件技术实现。

通过软件规模与复杂性度量、软件差错与可靠性度量、COCOMO(成本建设性成本模型)等方法进行投资、融资与项目可行性分析;软件成本预测与分析;资源的计划、组织与控制;招标与投标管理;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项目评价与决策等。

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等相关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风险、时间、成本、质量的综合管理,并与软件工程经济高度集成,进行自动的资源合理配置,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并能够通过平台工具的实时监控,全面了解项目进度与其他相关信息,协调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工作,使得开发与测试纳入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下。

通过平台工具,对软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管理、商标与专利保护等。例如,在文档自动化与相关源代码、软件文档的基础上,自动生成中国国家版权局规定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指南》中所定义的申办材料,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进行资源整合。

集成后的工具,使得软件开发人员所关注的是软件本身及其过程改进,避免冗余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可以高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高效进行系统化的软件开发工作。

三、文档自动化

简单的说,软件=程序+文档。软件产品必然要伴随着大量的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中所规定了共25类国家标准文档,以人工的方式来组织文档,缺点是不方便进行文档组织、版本控制,容易出现文字错误,与软件建模工具脱节,需要进行大量的静态黑盒测试,需要大量文档编写人员进行文档的维护。这无疑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

Microsoft Office 2007及其更高版本在Excel、Word、PowerPoint中采用基于XML的文件格式。新的文件格式称为Office XML格式。新的格式使得任何支持XML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访问和处理该文件格式的数据。应用程序不必是Microsoft Office系统乃至Microsoft产品的一部分。而最关键的是,Office XML文件格式已经正式收录到ISO/IEC DIS 29500标准中,成为新的国际通用文档格式,并被Open Office兼容,使得该格式能够进行跨平台应用。

这使得文档自动化成为可能,人们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可以将软件模型、模型描述、文档描述加以整合,开发者选择执行的文档标准后,可以按照提示或提纲通过工具填写文档内容,并设定统一文档格式,进行输出,将软件开发人员从无聊的文档格式整理中解脱出来,关注文档内容,编制文档的过程,即为创造软件的过程。

四、一个可自动化的经济学实例

进行软件规模估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过Albreach功能点法,MarkⅡ功能点法、COSMIC功能点法等。平台工具可以封装以上方法的算法,快速估算软件规模,以下我们以Albreach功能点法举例说明。

某软件根据需求分析,拟定关于外部输入权系数 ,外部输出权系数 ,外部查询权系数 ,内部逻辑文件权系数 ,外部接口文件权系数 的权重系数,并根据系统需要数据通信的程度、分布处理功能程度、临界性能要求、内部处理复杂性等共14类衡量标准得到环境复杂性因子 ,,由Albreach公式:

可得功能点为:

若功能点与源代码行的转换率为 (该公式可由经验模型导出),则估算的软件规模为:

该实例中,需要经验模型的积累,即通过已有项目的情况,预测分析出本次项目的结果,如果缺乏平台工具的数据支持,这一方法的人工计算方法将较为艰难。平台工具可以通过填写问询表格的可视化界面方式收集表格1与表格2的内容,并根据内部已有的大量项目经验构建数学模型,并反馈结果,待项目结束后,通过自动化分析工具对经验模型加以修正,通过大量经验积累,减小误差,并使得方差趋于最小化。通过软件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中的各种模型,我们可以进行相互组合,模块复用,实现复杂数据的计算。

参考文献:

[1]GB/T 18234-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S]

[2]GB-T-856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S]

[3]介绍Microsoft Office(2007)Open XML文件格式[Z].Microsoft Developer Network

[4]崔启亮.软件国际化与本地化管理[J].软件世界,2006,23

[5]赵玮.软件工程经济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篇4

近些年来, 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物联网、三网合一等新的领域扩展。但是作为知识聚集和传播的学校, 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还仅仅停留在初始的阶段。时至今日, 信息技术在高等教学中的应用还仅局限在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利用网络建立师生沟通、利用多媒体替代黑板和粉笔等较低层次。

信息技术究竟怎样渗透进教学中?近年来有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如胡连峰、陈小梅认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整合技术等先进技术,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学与教设计[1]。刘儒德认为, 信息技术和教育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阶段[2]。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绝不只是手段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理念的变化, 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教学模式的改革, 最后必然会触动课程本身的改革。杨晨曦认为, 小型工具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3]。在国外利用小型软件来组织学生进行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在我国, 开发一批符合我国国情、高质量的小型软件, 对在较高层次上突显技术作用、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整合等目标,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在2008年组织实施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该项目的目的在于把成熟的信息工具软件引入课程教学, 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 提高我国课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这为我们指明了信息技术进一步向教育渗透的方向。

信息技术包含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过去更多关注使用硬件技术来替代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传媒, 多媒体设备只作为教学演示工具。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将信息技术扩展到网络的运用, 如利用网络来搜集和储存教学资料, 利用网络共享教学资源, 建立师生沟通和教学讨论等。但这种应用始终没有深入到课程本身。传统的文字纸质课本没有改变, 抽象内容的语言表述没有改变, 复杂的计算公式没有改变, 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技术———软件技术没有渗透进教学之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作为近代人类技术进步的最典型代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运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指教师在既定时间里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指在既定时间内, 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更有效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有效地创新和发展知识。

现实中, 教师已经习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用语言和文字教学。要将信息技术的成果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必须让教师建立勇于改变习惯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帮助教师熟悉信息技术。因此, 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 应该配备相应技术人员来配合教师共同完成信息技术的引入。

作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改造的主要角色和主要工作的实施者———教师, 他们发现和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才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并高效使用信息技术。比如, 用PPT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来演示课件, 给教师带来了讲课中不会呼吸进粉笔灰而有利于健康的收益, 同时也节省了在课堂上粉笔书写的时间。

学生是通过载体 (文字、声音、图像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 并通过应用知识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知识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复杂性等方面。因此, 信息技术引入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达成让学生高效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能模拟现实应用知识, 缩短和现实需求的差距。

教与学的连接点在知识和课程。知识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具有主客观统一性、相对性、情境性、社会 (文化) 性、复杂性、工具性以及内隐性等特点[4]。教与学不仅仅是让学习者接受客观的信息, 复制他人的信息, 更要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主动构建起相关知识的意义, 反复应用并深化知识的意义, 创建起个人的知识。

效率的提高在于把复杂的计算简单化, 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绝大部分是通过文字和语言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虽然有一些如挂图、实验器材等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 但总体来说教学内容抽象化程度依然很高。事实上, 自从出现专业教师, 其教育教学的抽象能力一直在逐步增强。然而, 这种抽象事物的能力, 要通过更多的形象和直观具体地去表达, 从而实现更好地对抽象知识或事物现象的理解与认识。而技术作用下的教学内容, 文字载体的抽象性走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具象化, 传统手工下的复杂运算走向信息技术支持的简单化, 同时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 创造虚拟环境。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从抽象深奥变得具体形象, 使复杂变得简单。

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随着信息工具的变化, 信息传递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信息社会里, 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 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学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教学中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达元素, 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像ms-excel等通用小型软件, 可以帮助我们把传统的非常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 我们只需要选择运算模型, 然后输入数据, 在手工条件下的复杂运算就可以快捷和准确地得出结果。因此, 技术作用下的教学内容, 通过更多的直观形象表达方式, 以达成更好地对抽象知识和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或者通过运用软件计算, 把学习的复杂简单化。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轻松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 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复杂计算的心理。

总之,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软件技术对课程的改造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 (1) 信息技术作为效能工具, 可以用来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 (2) 利用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 可以更好地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 或用于简化或者模拟一直被忽视或者难于表达的“思考”的“过程与方法”等。 (3)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 使人类智能有机会超越屑微、烦琐的笔算和符号操作的技巧运用, 上升到从体会科学规律和思想方法开始的运筹、规划等层面上来, 更好地发挥人类智能的作用, 更大幅度地提高人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不仅有利于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状, 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习变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方式向探究与合作、体验与反思的方式转变等[5]。

三、运用软件技术改造“运作管理”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 我们尝试将软件技术运用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 下面是我们将软件技术运用于课程改造过程中的一些探索。

(一) “运作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1. 对比分析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运作管理》教材、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情况。

在教材建设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教材建设成熟, 一些经典教材已经修订十几次。而我国教材过于理论化, 内容与企业实际有差距, 大量运用国外案例让学生没有现实感和生动感。在教学模式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教学知识体系完善, 应用案例充实、完整, 拥有丰富的习题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而我国教学体系不完善, 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要求不多, 缺少信息技术工具的专门支持, 学生难以参与。在教学互动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注重学生体验, 学生自主参与性高。而我国教学互动很少, 学生除了习题外, 由于一方面缺乏企业支持, 另一方面缺少自主设计的实际操作, 导致学生很难体验企业运营的实际。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方面与国外有明显差别。

2. 分析“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

该课程属于教育部规定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也是多数学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延展性。本课程是学生了解运作管理的发展趋势, 把握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 掌握现代运作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方法, 并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课程, 也是管理类专业进一步学好、用好其他课程知识的基础。课程内容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运作扩展到采供销以及服务运作的一体化, 企业的边界已经模糊, 供应链起主导作用, 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出现。

3. 分析学生。

学生接受“运作管理”知识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很少, 对运作管理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解力和接受度较低。学生普遍缺少对企业运营实际的接触, 虽然强调运作管理理论的实践性学习, 但由于运作管理的工程专业技术性较强, 其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课程涉及的模块非常多, 而且逻辑关系少, 导致课程前后衔接性差, 学生要不断调整思维, 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纯数学技术应用和工程技术性操作的讲授让学生感觉枯燥, 而偏重于管理的说明又让他们感觉实用性不足、缺乏教学互动性和运作管理知识的充实。

(二) 信息技术改造的设计

1. 思路分析。

综上所述, 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对“运作管理”课程进行改造是完全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改造的方式应该体现企业真实环境, 注重学生参与, 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应用。要改善“运作管理”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克服三个难点:认识企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佳的是现场实习, 当这一条件不能够满足时, 课程改造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案例和视频补充。验证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为学生参与操作、深刻认识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信息化工具的开发, 简化了计算过程, 学生只需要利用所学知识, 正确合理决策就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基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际背景, 运作管理研究性教学必须是基于企业运营环境的教学。因此, 本课程改造的特色是利用信息化改造, 建立模拟企业实际的教学体系。

2. 教学体系设计。

在课程改造思路分析基础上, 图2是“运作管理”课程改造的基本体系, 案例设计、实验设计都纳入资源库, 其目标分别是认识企业运营实践, 应用所学知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基于企业实际的研究性教学核心理念下, 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维, 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深入领会。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情况后, 决定在课程中引入MS Excel工具并进行深度开发。

根据课程改造需要, 对需求预测、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项目管理、排队管理和供应链管理7大模块进行工具软件开发。

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共享软件Beer game, 在配送管理中引入康奈尔大学开发的Distribution配送游戏, 并进行了汉化处理。这些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三) 改造成果

需求预测的演示性实验。基于不同预测方法, 提供5种基于MS Excel的预测实验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MS Excel工具, 选用合理的预测方法, 能够直接得到需要的预测结果, 并分析预测精度。改造后避免了烦琐计算过程, 便于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结果。

库存管理的验证性实验 (软件开发) 。开发不同订货策略下的最佳订货计算软件, 得到对应的成本曲线。改造效果是直观地观察最优订货点, 计算得到最佳理论结果, 深刻认识EOQ及其变形模型的理念。

库存管理 (配送游戏) 。由康奈尔大学开发的该游戏是由计算机模拟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库存系统, 涉及了库存管理的知识点, 比如, 成本最小化、最优服务水平、订购数量、提前期、再订货点和安全库存等。游戏有效地证明了这些理论。游戏虽然简单, 但非常吸引人, 那些图形看起来让人愉快, 并且体会深刻。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次信息化技术改造从整体上利用现有的软件或网络平台丰富完善了课程结构和内容, 将原有的文字性知识图像化、视频化, 并通过MS Excel的运用模块化总结知识点, 教授相对容易简洁,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通过这次教改, 我们还注意到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 教师信息化改造课程中的心理因素

来自教师的风险感受之一是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这种变化使得老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在这种风险意识下, 产生了投入降低的诱因。在现实中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的成功范例少, 持续时间短, 更多的跟随者只好选择留守“传统教学”。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 使教师职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如教学能力、教学环境、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都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在这个变革过程中, 因信息化教学而带来的焦虑情绪在教师心理中呈逐渐加强的趋势。如果不能有效改善不良情绪对课程改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将不利于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的推进。解决这种焦虑情绪的办法之一是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人员配合教师的课程改造工作。

(二) 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学习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两方面的发展过程要整合在一起。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时, 需要考虑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与学科知识水平之间的相互呼应、配合。在其他课程中学习某一内容时, 如需要采用某种信息技术技能作为学习工具, 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当预先学习这些技能, 为该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反过来, 在信息技术课上, 如果需要其他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那么, 在其他课上就应当预先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胡连峰, 陈小梅.浅议信息化教学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2][4]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4, (2) .

[3]杨晨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 2009, (12) .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思路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成为一门近代新兴的现代科学技术学科。目前,软件工程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有着应用性强,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等特点,对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软件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若没有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壮大,就没有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经历了许多次的重大变革,每一次都具有其独特的一面。软件开发从最初简单的程序编写,再到为适应人们的多样化的需求。技术人员对软件技术的深层次的研究,使软件开发技术具有功能更全面,系统更深刻的特性。如今,计算机技术朝着信息多元化,技术科技化的方面不断发展。发展的同时,面对的是软件开发费用的不断增长,软件的生产效率却大大降低,造成了“软件危机”现象。我们知道,现代软件工程的理论思想是以制定一套规范而统一的开发软件为基础的。通过对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历程展开一定的探索,研究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于发展。

关键词: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程序开发

计算机软件维护的管理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维护、管理技术

软件和硬件共同构成了计算机,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硬件出现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如若出现问题,也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维修人员进行解决,平常需要维护的无非就是计算机中的软件,不仅要保障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还要不定期对应用程序进行检测和维护,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处理,问题严重的还需要重装系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加强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能够为自身带来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这也就要求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对计算机软件不定期的进行管理与维护,而这也是确保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的前提条件。

一、分析计算机软件维护的概念

计算机软件维护顾名思义是指在完成开发工作、交付使用以后,对软件产品进行的一些软件工程活动,计算机软件维护工作可以笼统的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改正性维护,也就是当软件中出现错误时能够自行纠正,其二,适应性维护,计算机中的软件能够自觉适应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是指(计算机的硬件升级、操作系统升级)以及标准、规则发生变化,以此确保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其三,完善性维护,在原有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或者扩充,以此来提升软件的性能,同时也是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体验。其四,预防性维护,将用户在使用软件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改正,进一步改进维护性和提升软件的可靠性,大多采用的是软件工程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再设计,为将来更好的开展维修工作提供可能。

二、分析计算机软件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互联网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用户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发挥。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互联网创建的网络协议其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因而没有全面考虑到互联网存在的安全问题,致使网络协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急剧增加,网络信息参差不齐,为不良信息和病毒流入到计算机软件中创造了机会,从而影响计算机软件的运行速度,阻碍了计算机软件功能作用的发挥。

2、用户忽视了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软件过程中,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能够提升软件性能,使其效用最大限度显现出来。无疑,互联网与计算机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体验,但是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了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重要性,这也是计算机功能受到影响的原因所在。用户不同层次的需要无形之中损害了计算机软件,加上用户需求的不可预测性,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给计算机软件维护人员带来困扰,小则影响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发挥,大则导致系统瘫痪。

三、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加强用户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的意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使用愈加广泛,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业也变得更加普遍,用户要想获得更高的网络体验,因此加强自身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意识具有迫切性。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加强对各种软件的认识,用户自身也就能够处理计算机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相对简单的问题,例如:电脑硬盘出现故障,排除物理损坏这个因素,就可以采用硬盘保护卡进行修复,再者,病毒入侵,在不小心的情况下删除一些重要资料或者更改设置,都可以使用硬盘保护卡进行还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将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软件的意义进行推广,以此促进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技术进一步发展。

2、对计算机软件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其扩大化。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倘若没有在最短时间内将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倘若将其处理好,能够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建立安全维护系统,最为常见的是:网络用户的访问控制程序、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加密程序、防火防毒程序等。但是在一些计算机使用量大的地方,例如:机关单位、学校、网吧等,计算机的维护可以考虑使用CHOST企业版,企业版相对于个人版来说,其功能更加强大。因此在大量安装计算机系统时,使用它就可以轻松搞定,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其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计算机配置要相同。计算机软件的信息加密技术作为防止黑客入侵的有效手段,很多黑客往往会利用计算机软件的“真空地带”盗取自身所需的各种信息,使得软件无法正常运行,致使系统瘫痪。防毒防火墙能够有效抵御各种病毒、木马的入侵,也是確保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关键,防火墙技术可以时刻对各种病毒、不良信息等进行监视,甚至可以过滤掉一些客户所不需要的信息。

结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虽然计算机软件维护工作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其造成影响是巨大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变得越加普遍,但是在计算机软件维护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要解决,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网络体验。这也就要求软件维护工作者都学习先进的软件维护与管理技术,大胆开拓和创新计算机软件的维护方法,在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安宏伟. 高校计算机机房软件维护管理的探索[J]. 无线互联科技. 2012(07)

[2] 暴锡文. 初步分析学校机房的软件维护策略[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12)

[3] 陈巧妮. 论机房软件的维护与管理措施[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05)

作者简介: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思索 篇7

软件工程的从概念的提出到取得长足的进步一共经历了30多年, 其中较为重要的进步主要是建立于高级语言基础上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以及相关的开发工具、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ASE) 成为研究热点, 并开发了一些对软件技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软件工程环境以及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的编程思路以及编程方法的诞生。从本质上而言, 软件属于客观事物的范畴, 也是对其他实际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断改进, 因此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以及快速发展决定了软件工程的诞生以及进一步发展。软件的发展中重要的贡献就是解决了硬件的异构特性, 比如可以采用操作系统从客户的角度屏蔽了计算机硬件之间的差异, 目前屏蔽中间件的异构性的网络服务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更为复杂的异构问题都会促使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 应用软件工程的理念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主要需要建立合理的模型并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剞劂概念模型以及现实问题之间的映射关系。

2 软件以及软件的基本特征

软件是对于客观事物工作规律以及内在机制的一种具体描述, 是客观事物在计算机技术层面的直接反映。其基本的特性是能够反应客观世界不断变化的需要。软件的本质特征是软件的演化性以及软件的构造性。应用软件模型实现更为直接的表达, 更符合用户的思维习惯, 正是对于软件本质属性的阐述。在高级语言出现之前的汇编指令主要表达的就是实现语言构造到概念的转移, 在抽象层次中属于较低的水平, 而后随即出现的高级程序, 尤其是面向对象的开发软件则在抽象层次上具有较大的提升。

3 软件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软件开发实际上在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完成了高层概念到底层概念之间的映射, 实现不同层次的逻辑之间的转换。对于大型应用软件, 其映射的结构以及映射关系较为复杂。按照目前的基本要求以及规范, 软件工程 (software engineering) 是以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技术为基础, 采用工程管理的模式以及方案, 对软件产品进行定义、开发、维护以及后期的管理。

软件工程中最为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产品的正确性、可靠性以及合算性。所谓正确性也就是说所设计的软件要能够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 完成相应的设计功能;可用性指的是软件的基本结构以及相关支撑资料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合算性则指的是软件的成本与性能之间的平衡。因此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就是一个生产一个最终满足用户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一般而言主要包含了需求设计分析、功能实现、客户确认以及支持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软件工程的开发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四个原则, 首先是要能够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设计要体现模块化的思维, 要能够考虑到软件的一致性以及集成组装性等方面的问题;此次要采用合理的开发风格, 以此保证软件开发的可持续性, 不断满足用户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要能够为软件开发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支持, 保证按期对客户提交符合要求的软件产品;最后就是要能够保证对于软件工程的有效管理。

4 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开发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平台, 一般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案, 在这样的模式一般都是首先确定系统的范围, 然后进行项目分解, 逐步实现的方案。在未来的软件开发中需要的就是采用一个具有丰富的基础软件作为开发必须的平台, 同时要求开发平台具有动态的开放特性以及灵活的设计框架。开发活动要能够不断实现“无序”到“有序”之间的不断循环, 由不断变化的动态特性逐步实现稳定;程序的合理性以及正确性表现形式逐步多样化, 软件体系结构中侧重点从软件实际结构的分解转换为对于不同协同尸体的聚合。未来软件开发将是软件实体进一步开发, 在Internet的不同节点上任何一个软件的实体都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发布, 从而实现其他软件实体进行跨网络的互连互通协作和联盟, 从而形成一种与当前的信息Web类似的Software Web.Software Web。

5 结论

目前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要能实现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所谓软件就是能够与系统结合符合工程开发规律的程序, 硬件也就是指微电子技术。要能够实现面向应用, 实现软件以及硬件一体化的系统以及成熟产品, 在工程理念的背景下可以将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总体趋势归纳为软件开发平台的虚拟化以及网络化、编程设计方法的对象化以及系统的构件化。同时产品家族化、开发工程化、过程规范化、竞争国际化、生产规模化等也是目前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特点。网络构建的软件理论以及方法实现等主要的工作侧重点在于实现以下的转变, 首先是传统软件结构到网构软件结构的转变;其次是从实体单元的被动性到其主动性的转变;同时能从系统的静态性演化到系统的动态性、协同方式从单一性到灵活性的转变也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从经验驱动的软件手工开发模式到知识驱动的软件自动生成模式的转变.建立这样一种新型的理论、方法以及实现都是软件工程技术中重要的技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印桂生, 王莹洁.董宇网构软件的Wright-Fisher多策略信任演化模型[J].软件学报, 2012 (8) .[1]印桂生, 王莹洁.董宇网构软件的Wright-Fisher多策略信任演化模型[J].软件学报, 2012 (8) .

[2]付德平, 李海峰, 韦延民.UI元模型建模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1 (7) .[2]付德平, 李海峰, 韦延民.UI元模型建模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1 (7) .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思索 篇8

1 软件工程概述

为了尽可能消除软件危机的影响, 高效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 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软件的工业化生产。为了克服软件缺乏“可见性”的特点, 从软件过程管理、开发方式、产品构成等方面着手, 借鉴工业化生产的成功经验, 对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加以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也就用下式来表示: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传统软件工程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划分为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8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的任务和交付成果。软件过程模型指如何具体地组织衔接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常用的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和喷泉模型等。

2 软件工程的目标软件

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 开发出具有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并且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追求这些目标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 减少维护的困难。软件工程活动是“生产一个最终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 主要包括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支持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 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 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体系结构, 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 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 实现完成后的确认, 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

3 新的软件开发技术

3.1 软件复用

软件复用 (Software Reuse) 就是将已有的软件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系统, 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花费。无论对可复用构件原封不动地使用还是作适当的修改后再使用, 只要是用来构造新软件, 则都可称为复用。被复用的软件成分一般称为可复用构件。软件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早期的软件复用主要是代码级复用, 后来扩大到包括领域知识、开发经验、项目计划、可行性报告、体系结构、需求、设计、测试用例和文档等一切有关方面。但对一个软件进行修改, 使它运行于新的软硬件平台不称为复用, 而称为软件移植。可以划分为如下的复用级别。

3.2 软件产品线

软件产品线是一组具有共同体系构架和可复用组件的软件系统, 它们共同构建支持特定领域内产品开发的软件平台。一个软件产品线由一个产品线体系结构、一个可重用构件集合和一个源自共享资源的产品集合组成, 是组织一组相关软件产品开发的方式。软件产品线的产品则是根据基本用户需求对产品线架构进行定制, 将可复用部分和系统独特部分集成而得到。软件产品线方法集中体现一种大规模、大粒度软件复用实践, 是软件工程领域中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重用技术发展的结果。领域内产品开发的软件平台。一个软件产品线由一个产品线体系结构、一个可重用构件集合和一个源自共享资源的产品集合组成, 是组织一组相关软件产品开发的方式。软件产品线的产品则是根据基本用户需求对产品线架构进行定制, 将可复用部分和系统独特部分集成而得到。软件产品线方法集中体现一种大规模、大粒度软件复用实践, 是软件工程领域中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重用技术发展的结果。

3.3敏捷开发

敏捷小组的整体工作: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 所有的项目参与者都把自己看作朝向一个共同目标前进的团队的一员。一个成功的敏捷开发小组应该具有“我们一起参与其中”的思想。虽然敏捷开发小组是以小组中仍然有一些特定的角色。有必要指出和阐明那些在敏捷估计和规划中承担一定任务的角色。 (3) 敏捷小组的短迭代周期:迭代是受时间框 (time box) 限制的, 意味着即使放弃一些功能, 也必须按时结束迭代。时间框一般很短。大部分敏捷开发小组采用2~4周的迭代, 但也有一些小组采用长达3个月的迭代周期仍能维持敏捷性。大多数小组采用相对稳定的迭代周期长度, 但是也有一些小组在每次迭代开始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周期工长度。

3.4 CMM方法

CMM是指“能力成熟度模型”, 其英文全称为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英文缩写为SW—CMM, 简称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 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 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CMM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 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CMM分为5个等级:一级为初始级, 二级为可重复级, 三级为已定义级, 四级为已管理级, 五级为优化级。CMM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改进框架, 它基于过去所有软件工程过程改进的成果, 吸取了以往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 提供了一个基于过程改进的框架, 指明了一个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管理哪些主要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怎样的先后次序, 一步一步地做好这些丁作而使软件组织走向成熟。

4 结论

总之, 软件工程是为了尽可能消除软件危机的影响, 克服软件缺乏“可见性”的缺点, 借鉴工业化生产的成功经验, 对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加以严格管理和控制的一门学科。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软件的工业化生产。通过以上对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进行探索, 期望能对软件工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该学科将正确的管理策略和最好的技术与开发方法结合起来。本文主要探讨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软件工程,技术,原理

参考文献

[1]李斌.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硅谷, 2011 (3) :112-113.

[2]李辉.软件工程开发方法的现状与展望[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109-110.

[3]许璐.软件工程未来发展[J].科技传播, 2011 (13) :67-68.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篇9

20年前,人们希望可以从文件堆积成山的办公环境中摆脱,所以出现了办公自动化。随后人们希望能在不同的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互通有无,打破信息孤岛、应用孤岛、 数据孤岛等困境,所以出现了协同办公。现在,人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去办公,不再局限于办公桌,因此,移动协同办公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实现协同办公,已经不能迎合和满足企业效能管理的需求。因此,通过分析当前协同管理软件的现状,结合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背景,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意义体现如下:

1、理论意义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是站在整个企业的层面上。在深入研究了移动互联技术、协同管理理论、协同管理软件及其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模型,可以丰富和完善协同管理理论和技术,更新当前移动互联新趋势下对移动协同软件的认识。

2、实践意义

针对协同管理软件行业和软件产品,结合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的特点,以企业组织协同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从软件供应商和企业用户不同视角,提出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互联下的协同管理软件建议,希望能对它们的经营发展和管理模式转型提供帮助。

二、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简介

1、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与固定的有线网络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接入网络和终端设备上,以及由于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有功能所带来的应用。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具有创新活力和超大市场规模的一个新领域。

据统计,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1.5亿,这个数字排在世界第一位。更惊人的是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超过了六个亿,和这个数字相比较,1.5亿还不到三分之一[1]。这表明手机已经积攒了大量的用户。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应用服务的市场,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急剧上升。因此,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属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时代即将到来。

2、协同管理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那些以协同的理念为基础、以团队协作为目标的管理软件。我们关注的是专门的协同管理软件,而不是那种泛化的协同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协同办公软件的深化。它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应用价值:

(1)信息迅速传达到所有的目标人员:通过在协同管理平台发布通知、制度和办事流程等并且设立查看权限,使所要传达的信息能迅速传达到全球各地的移动办公的人员;

(2)规范流程、减少人为失误:使用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梳理企业组织的流程,把流程的各种规则固化,让大家去按系统流程工作,每个参与流转的人不需要去记忆这些复杂的流转规则,减少用人脑去判断流程的方向,从而在复杂的流程中减少失误;

(3)实现全方位的IT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有CRM软件可以进行客户管理,有财务软件可以进行财务管理,有ERP软件可以进行生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有人力资源软件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管理软件可以建立客户管理、资产管理和接待管理等任何需要的管理系统,并且可以随时对这些应用进行调整;

(4)沟通成本低、方式更丰富,效率更高:通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打破组织与地理位置边界,员工可以通过邮件、 平台、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并且把信息推送给用户, 丰富了沟通形式,效率大大提高。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深化和拓展协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时需要将移动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协同管理软件中,于是便催生了新一代的协同管理软件 ――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三、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1、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产生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催生了协同时代的来临,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技术与应用为代表的IT发展趋势,对企业管理软件在新领域上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软件也面临互联网大协同时代创新突破的挑战[3]。

企业的协同管理软件,即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共享和交流信息,高效协同地工作;协同管理软件抛弃过去复杂和低效的手工方式,实现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效能[2]。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是即时协同办公系统的核心节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相结合,就自然孕育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鉴于业界习惯简称其为移动协同软件,而实际上指的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为了区别于前面提到的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又与业界的习惯基本符合,本文使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叫法。

比较一下:长期以来,协同办公系统主要依靠连接互联网的PC终端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然而,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3G网络的全覆盖,无线带宽的增加再加上网速的提高,使得企业的协同办公能够顺利通过PC延伸到手机终端载体上,实现更快速和高效地沟通交流,提升企业办公效率。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就是在OA系统中把即时通知及提醒功能完整地融合进来,当有新的邮件或者公文到达、会议临近、或是有其它紧急的待办事项时, 系统就会按照设定,及时并准确地以发送短消息或其他便捷的方式提示企业用户[4]。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针对企业的日常办公、各部门之间协同、公文流转,基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来实现的应用系统。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可以为企业中的手机用户提供一个即时、 便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管理平台,降低了沟通成本,缩短了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时间,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效能。协同管理软件具有泛社会化、移动化、平台化和服务化等特点,并能够对各个细分单元进行良好地整合,加速组织上高效运作的运营模式的转变。

2、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概念模型

移动协同 (管理) 软件的目的就是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下,实现对群体协同工作的友好支持,所以系统的要点集中在通信、合作和协调工作上。通信是指分布在各地、不同时间点的用户之间进行的网络通讯和连接的过程;协调和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协同,是指群体成员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为完成某一项共同任务而通力合作、互通信息,简化流程,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任务得到更好更快地完成。

结合近几年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发现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网络、移动应用、信息数据四大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打造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拓展与提升协同管理软件的性能,加速企业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移动互联技术对企业协同管理工作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如下4点:

(1)移动终端设备

包括移动手机终端和Pad,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公文的流转、制定计划和流程、发布公告、以及实现对会议和邮件的管理。

(2)3G网络

广阔的覆盖面,能够有效地覆盖到全国各地,确保企业用户不管在何处都能利用移动终端来处理事务。

(3)移动应用

借助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特点,进行现场的任务管理、 信息交流、信息沟通、实时监管、系统管理。用户在路上、在家里、甚至在出差的过程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相关业务。

(4)信息数据

协同管理系统(注:协同管理软件的学名)作为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中心,有效地支撑了移动互联系统的单点登录、业务融合、综合分析、统一管理,促进各功能模块间的有机衔接,支撑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协同管理系统的移动应用软件,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协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实现移动管理。

3、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

参照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ser-Centered Design,简称UCD)理念,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要时时刻刻把用户放在首要位置,围绕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来优化交互界面,而不是让用户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去适应软件开发者的想法。下面我们给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

作为一个实现移动协同管理的软件系统,在移动终端上应以协同任务的管理和跟踪为核心展开(如图2所示):

四、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1、针对软件供应商

管理软件的设计要结合企业的运营本质出发,通过研究企业组织的行为管理模式,展开功能设计与管理理念创新。

(1)从企业目标的角度为企业量身打造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谋取利润,创造商业价值,并担负适当的社会责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肯定会根据自身设定不同的经营目标。确立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由此切入可以展开经营管理行为。而协同软件公司顺理成章地也要以企业的目标为第一要义去为企业设计相应的协同软件。

企业的有些业务流程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业务流程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及时地对自身策略进行调整, 在优化自身策略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市场的变化。在遵守法律规章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各部门和各种岗位,以达成以协同目标为中心,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的有效沟通。协同软件公司应该抓住企业这个脉搏。

(2)企业管理软件设计要以“人”为本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任务最终也需要人来完成。通过组织机构设置岗位,分配权限,业务工作自动推送给相关的组织和人员。不管是目标还是执行,都要依赖于组织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这是企业工作和管理的基础。团队的构建可以根据企业的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并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甚至是产业链调整的联动合作。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会积累很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培训资料等。让员工从这些企业知识受到鼓励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企业不仅需要知识,还要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质,建立属于自己所独有的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让文化显性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所有业务工作都应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3)管理软件设计善于抓住用户心理

用户心理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对应着用户心理的顺应和吸收的特点。当用户在使用新的产品的同时,即用户被来自外界的新事物所刺激,这时用户的心理将会发生顺应或吸收新知识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软件供应商应当改进系统的设计去适应用户的心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去适应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

2、针对企业用户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在部门和组织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的过程,增强了企业内部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了领导的监控管理功能,实现公文迅速流转、审核签批等工作流的高效处理,加速了管理电子化和规范化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对协同办公的服务方式进行拓展,它大大地减少了沟通的成本,不但增强了企业用户随时随地协同办公的能力,还提高了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及时便捷,使过去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所以,建议企业用户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成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作业性的工作逐渐机械化后,人担任的工作主要是去发现机会和寻找问题,然后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所以,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素质和知识方面的引导和培训,这就对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系统思考和推进知识整合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最终成为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和打造适应性团队

移动协同管理使得企业的主管能够通过系统直接与子任务群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使中间管理层开始退化,组织进一步变得扁平化。组织的构成单位从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向以任务为导向转变,向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或小团队转变。所以,要在组织要素与环境要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宗旨的团队。

(3)业务流程重组与管理体制创新同步进行

移动协同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从根本上加以重新设计并发生改变,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得到根本改善。同时,随着移动信息流动方式,进而对管理体制需要进行调整。换句话说,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与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同步进行。这也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给企业带来的本质性改变。

(4)竞争模式由输赢到共赢转变

移动协同管理时代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知识的无限性、共享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从过去的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逐步向能够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因此,系统效能的高低取决于协同运作的能力,不但要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问题,还要处理与其关系密切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无缝隙、无间隔的移动协同管理软件则良好地化解了这些问题。

五、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移动互联技术在管理中应用会逐渐深入。在我国,企业移动化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移动应用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的一大热门话题。

对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迄今为止虽然移动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常规办公等部分功能,但是对于企业机构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移动管理思想还未被充分实现,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机构的实际管理需求,所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协同办公软件逐渐通过互联网PC延伸到了手机和Pad等智能终端上,为实现企业移动协同办公提供了可能。但现阶段针对企业级的移动应用还较少,特别是对管理层面使用的移动软件产品关注和研究不够。提出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理论模型和物理模型,同时从供应商和企业视角提出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篇10

1 传统软件与现代应用软件

1.1 传统软件

构成软件开发流程的主体为开发周期模型,其中生存期模型为软件工程的具化思想,能够涵盖软件系统开发、运行、维护、企业实施相关活动及任务的所有内容。传统软件开发中包括集中典型的生命周期模型,包括增量模型、演化模型、瀑布模型以及螺旋模型等,在实际软件应用的开发过程当中,每个模型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但相应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果在一个软件开发的过程当中,模型与软件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不相符,或软件本身及模型的特性在不断发生变化,将很容易导致软件的开发失败,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软件开发当中极为常见。

例如瀑布模型所具备的优点为能够对软件开发的现阶段进行准确标示,其中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式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不同的开发阶段,每一个阶段当中均包含着明确的工作内容,便于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调控。当各个阶段的工作结束之后,也就标志着整个开发过程也随之结束。然而,瀑布模型的缺陷却恰恰存在于其自身的顺序特性,因为在实际的软件应用开发过程当中,很难一次性将所有的需求全部确定完毕,因此在部分阶段当中很有可能进行反复的调整,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的理念、编码以及测试等方面的调整。

1.2 模式更新后的现代应用软件

由于现代绝大多数的应用系统均已www作为基础,然而随着人们对于应用软件的需求不断更新,因此也需要更为相近的开发、维护以及管理方法与之对应。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不同,现代的软件开发工程当中已经无法融入传统软件的工程与技术。当软件开发企业将软件开发技术予以转型时,所有对软件开发予以支持的工作与环节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做到软件应用、开发过程、资源配置以及组织结构的同步化。因此,面对目标群体的软件应用开发需要结合相应的软件工程予以实现。

1.3 两者之间的差异

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更短、初始需求较为模糊,这也成为了其独有的特点,在与传统软件的比较当中,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部分以软件为基础的系统更为强调信息量,主要面向文档的开发,其中包含静态或动态的网页;以软件为基础的系统更加关注感觉与视觉的感受,开发的宗旨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用户形式与类型更为多样化;绝大多数以软件为基础的系统需要满足拥有不同能力与技术的客户需求,其中必须具备更为复杂的信息递交、人机接口以及用户界面;绝大多数以软件为基础的系统通常是以内容作为驱动方式,在系统开发的内容当中包括提交模式的开发,而传统软件开发当中主要是以功能作为驱动方式,或者是以过程驱动为主要方式;与传统软件开发相比,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够将科学、技术以及艺术进行完美结合,进而滋生更多的艺术气息与技术应用概念;以软件为基础的系统开发人员在知识含量、技能掌握方面要比传统软件开发人员更为广泛,所需开发人员种类更多。

虽然以软件为基础理念的系统开发当中也包含软件开发与程序设计,其中也采用了一部分软件工程的原理,但是与传统的软件开发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与软件工程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两者在开发软件应用方面差异性更为显著。

2 软件开发工程流程

2.1 软件工程模型组成

有鉴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特性,以及软件应用系统开发与传统软件开发之间的差异性,本次研究针对软件工程的流程模型作为软件应用的开发总框,包括开发流程模型、项目管理模型以及组织公共模型为主体的三部分。开发流程模型将开发的生命周期予以说明;项目管理模型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管理方法的建立等方面予以说明,能够有效提高项目当中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效率;两者产生交叉的流程即为组织公共模型。其中,项目管理工作将会参与整个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

2.2 软件开发流程

软件开发流程是在迭代思想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一种模型,一次迭代代表着生成可执行版本的开发活动以及所需的辅助工作,例如版本描述、用户说明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开发迭代也代表着所有工作流程的经过描述,其中包括客户需求、软件分析、系统开发、设计实现、性能测试以及软件发布等工作,这种流程模型的本身就类似于前文介绍的瀑布项目模型。在软件的整个开发流程当中,包含软件工程人员、客户需求、软件系统设计、应用实现以及测试几个部分,而软件工程人员又包括开发人员、质检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素材收集人员以及客户等几个方面。在上述类型当中,以软件工程人员作为基础,软件是客户需求的市场动力,软件的设计以及测试为开发手段,软件实现则是开发的目的,几个流程结合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软件开发流程。

3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

对软件工程项目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得软件项目能够在预定的成本、流程进度、质量标准之上顺利完工,从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对项目成本、参与人员、项目进度、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分析及管理活动。对软件工程进行项目管理能够将单一的开发人员能力转变为整个软件开发企业的能力,进而提高软件开发水平,使得整个企业的软件生产理念及能力逐渐成熟化,从此走上稳定的发展道路。

3.1 项目管理概念

软件项目管理指的是以软件应用程序对项目整体设计与管理的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当中包括浏览器、网络以及软件服务器等主体,在以浏览器为客户端的软件应用程序开发以及网站设计等项目的管理当中有所体现[3]。而随着流程的不断推移,软件项目本身的规模也会随之不断扩大,参与人员的数量开始增加,因此就会出现很多硬性的规范与要求,可以说现代软件开发工程已经不存在英雄主义的个人模式,而是向着项目化、集团化以及工程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因此,项目管理概念也逐渐在软件开发工程当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可以包括项目准备、策划、计划、启动、跟踪管理以及关闭。

3.2 项目管理过程

在项目管理的流程当中,准备工作包括外部准备与内部准备两部分,主要是针对项目招标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的分析;随后是项目的启动工作,在这一阶段当中主要根据招标的内容进行软件工程的方案策划;接下来是项目计划,对本开发项目当中所需的人才与技术进行规划;在项目跟踪当中,要对整个软件工程的设计过程进行评估;在项目结束后,通过各项检测合格后验收。整个软件工程的流程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会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革。如果软件开发企业在项目管理当中能够更加成熟,并且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水平,那么就能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竞争优势。同理,其他的软件开发企业也不会闭门造车,同样也会寻找各种优化与发展的方式与契机。

4 系统软件开发中的软件研制技术管理

系统软件所涉及到的层级较多,其中包括深层次理论问题、系统实现方面的问题等,因此系统当中的复杂程度较高。对如此复杂的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模块之间存在极强的互相依赖性,对单个模块进行修改时将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在软件的封装、程序的实现上进行模块化的操作,能够使得整个软件工程标准期望值更高,但是这种系统的开发将达到很难实现的程度,即使能够实现也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操作进程。例如UNIX操作系统,在最初的设计当中,各个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及其复杂,针对其依赖性极强的特点想要予以改进,但是却因为系统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难以实现。一直到Mach操作系统问世才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是已经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正是因为系统软件具有更为复杂的问题域,因此整个开发进程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对于开发人员的管理、相关档案材料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需求。

所谓软件工程指的是采用规范的工程化方法对软件进行控制与管理,其中包含了与软件相关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有专家认为“工程”一词还很难对系统软件的全部内容予以概括,尤其是与理论产生关联性的工作,因此对于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及优化,目前所掌握的技术与管理模式还谈不上成熟运用“工程的方法、原则以及标准规范”对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指导。从这一方面来看,目前的软件工程方法还无法解决系统软件开发与研究当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比如说系统软件的相关理论研究就很难采用软件工程技术的规范化工具予以表达,这是由于软件工程技术工具的描述表达能力较差,由此可见软件工程技术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

5 结语

软件技术尚处于发展中阶段,但是软件的应用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软件开发的理论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现象,应该随着客户以及市场的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次研究当中针对软件应用开发的特点进行流程模型的设计,其中包括软件应用开发的整个流程,能够为软件开发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超.关于“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及课程系列设置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1):104-105.

[2]韩承双.论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3):73-74.

软件工程管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 软件工程 现状 挑战 展望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软件工程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实质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平台,以程序编写为手段,将一些思维概念进行高科技逻辑处理,从而构造了理论概念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完美映射。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设计开发是比较复杂繁琐的,往往涉及到各个层面,例如数理逻辑层面、计算机层面以及工程技术层面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软件工程开发的进度。目前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于软件构件技术、信息自动化以及安全稳定性技术等方面,然而软件系统的实用性和复杂性特征对已有的软件工程技术提出了挑战,促使其向着模块化、开放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上发展。

1软件工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于软件构件技术、信息自动化以及安全稳定技术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随着人们对软件质量以及实用性能的提高,当前软件工程技术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1.1软件工程技术的现状

软件工程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而形成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该学科起步于20世纪六十年代,渡过了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和技术应用研究阶段,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迁,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其研究重点主要囊括软件构件技术、信息自动化技术和安全稳定技术。首先、软件构件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搭设构件,通过对问题的定义,促使问题空间同求解空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从而摆脱了开发人员一味写程序代码的时代;其次、信息自动化技术将人工智能和软件开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智能化模块组装至软件之中,通过特定编码来实现自动化的操作与命令,这对推进工业自动化进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软件的安全稳定性能是软件质量的重要性能之一,纯粹运用数理计算是难以保障精确度,因此软件工程要对软件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预测管理,从而确保软件性能稳定可靠。

1.2当前软件工程面临的挑战

随着软件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对软件质量和实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软件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沿用了一些国外的经验技术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仍然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第一、缺乏完善的软件工程管理体系,各个研发团队之间仅仅着手于自身内部功能的设计开发,忽视了整体软件之间的兼容协调性,导致开发效率大打折扣;第二、未对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严格地时间节点控制,软件研发人员常常按照自身的感觉状态来进行软件产品的设计研发,而不是按照既定的研发节点来执行贯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软件开发的时间,最终导致项目延期,软件产品不能按时完成等现象的发生。第三、软件的测试、完善以及维护工作还需完善,软件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大部分研发人员便开始参与到下一个项目的建设之中,这往往造成软件的升级维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软件的使用感觉和实用性能降低,最终不得不被用户所遗弃。

2当前软件工程技术的前景展望

当前软件工程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存在有一些问题和挑战,但 是对于整个软件工程的前景展望来说仍然可以秉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模块化方向

当前软件工程技术五花八门,涵括了各种各样的模块技术,很多研发团队之间往往都将精力放在技术的重复研究上面,因此,今后的软件工程技术更多地要朝着模块化方面发展。软件工程技术模块化是利用抽象、层次化等科学方法对软件进行重组整合,将软件拆分成为许多不同的模塊,每个模块安排特定的团队进行研究开发,从而提高软件的重构水平,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付种类繁多且灵活性高的业务。

(2)开放化方向

由于当前软件开发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各个开发团队之间的软件产品大多数不能够互联使用,缺乏兼容性,因此,以后软件工程技术需要朝着开放化方向发展,实现技术经验的融合交流,从而推动软件工程技术迈向新的台阶。软件工程技术的开发性主要是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平台,使得不同软件之间能够相互兼容,不同的软件开发工具之间能够集成使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软件工程技术。

(3)全球化方向

互联网技术原本是无国界的,然而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各国对软件的开发都还处于独立状态之中,这就使得研发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已有的技术开发之中,并且单纯依靠某一个国家的研究是难以推动软件工程技术整体进步,因此,软件工程技术必将朝着全球化交互协助的方向发展。某一个软件的开发可能在美国设计概念,在英国设计开发,在中国进行模块组装,在印度进行测试维护,这样就实现了软件技术全球化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软件工程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服务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软件工程技术都将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软件工程技术在开发、应用和维护上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其发展趋势仍将朝着模块化、开放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09).

[2] 王章宁.浅析软件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软件,2013(10).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篇12

ELECTRONIC TECHNOLOGY&SOFTWARE ENGINEERING《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国家级综合性的权威科技类半月刊, 国内刊号:CN10-1108/TP;国际刊号:ISSN2095-5650, 旨在全方推广电子各专业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新技术.新成果。本刊创刊伊始, 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电子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求杂志社要倾力打造一本服务于电子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收录。本刊设彳于业动态、院校巡礼、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电力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等栏目, 旨在打造一个本领域内的核心杂志及高端学术平台, 共同推进中国电子技术与软件信息事业的发展。本刊还将聘请全国各地高校电子系、软件系、计算机应用系以及相关学院的系主任、院长, 各级相关研究院 (所) 领导、资深研究员、教授担任编委.阵容庞大的编委班子, 为期刊审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囊团的作用。m_"十一五"国彖重大网珞出敕工程子项奈获首届中国出敕政房矣网络出板扬矣中国学木期刊网络出版, 泛库全文收录证书经《屮丨《知识资m总库》编糾委w会审核M免, .《电子技术与软件:L程、被“中丨均学水肋PJ网络出版总痄”全文收ift, 特发此恥。k<T P 3) 发证时问:2012年i I电话:010-8858 4136传真:010-6846投稿邮箱:dzyxrjtg@126.com网址:www.eg-soft.com^HMPLBn i Br·—"LJIl n.1.4^I—w lna_il^Kp n L播^1IB_Iill·i l-n^祖m m Innna HI 1

上一篇:保体销售量分析下一篇:霍尔三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