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性

2024-07-06

软件测试性(精选12篇)

软件测试性 篇1

0 引言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大, 软件测试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要求测试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执行测试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测试充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这些问题不但会增加测试费用、影响测试效果, 还会影响用户对测试结果的信任程度。

软件测试性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测试性设计能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软件复杂性的基础上将易于测试的原则融合到软件设计或编码中去, 从而提高软件测试性。软件测试性越高, 软件越易进行测试, 软件中的缺陷越易暴露, 只需进行较少的测试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测试性分析能在软件测试之前得到软件测试性的大小, 测试人员可据此分配测试资源以进行更充分的软件测试, 由此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性[1]。

良好的软件测试性定义是测试性研究的基础, 是顺利进行软件测试性分析和设计的保证, 因此有必要对软件测试性定义进行深入研究。

1 软件测试性定义现状

IEEE在1990年出版的软件工程技术术语中提出软件测试性是:1) 为一个系统或构件建立测试标准并通过执行测试来确定该标准被满足的难易程度;2) 对每一个声明的需求建立一个测试标准并通过执行测试来确定该标准被满足的难易程度[2]。该定义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文献[3]在对通信软件的测试性定义时进行了简化, 认为软件测试性是软件为易于应用测试方法、发现存在的软件错误和更快地纠正错误而提供便利的一种属性。文献[3]将错误纠正也纳入了软件测试性范畴, 软件测试性是与软件测试相关的软件特性, 而错误纠正并不属于软件测试活动, 在软件测试性中进行讨论不太合适。

文献[4]认为软件测试性是使用传统的程序测试方法论证程序正确性的难易程度;文献[5]对软件测试性的定义是测试软件设计的难易程度;文献[6]将面向对象系统的软件测试性定义为暴露软件缺陷的相对难度和费用;文献[7]将软件测试性定义为测试软件所需的费用。上述定义都是将测试性与测试难易程度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软件测试性与测试难易程度的确存在密切关系:测试性能够预计测试的难易程度, 测试难易程度同样能反映测试性好坏。但两者还是存在区别:软件测试性是软件本身的属性, 理论上只要软件不发生变化, 软件测试性也不会发生变化;而测试难易程度不仅与软件相关还与测试的过程、方法、工具等外部条件相关, 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运用不同的测试工具都会影响测试难易程度。因此使用测试难易程度定义软件测试性并不恰当。

文献[8]认为软件测试性是在某一特定的输入分布下, 软件中包含的一个缺陷在下一次测试执行过程中失效的概率;文献[9]认为软件测试性不但与软件的输入分布和缺陷有关还与测试预言存在很大的关系, 因此将软件测试性定义为在程序有错并且给定了明确预言的条件下, 从一个特定的输入分布中抽取一个输入进行测试时被拒绝的概率。如果说以往的研究者是从测试过程的角度研究软件测试性对测试费用、测试进度的影响, 文献[8, 9]定义的软件测试性就是从测试结果的角度讨论软件暴露自身缺陷的能力。然而这些定义都是基于软件的故障/失效模型, 它们只反映了软件实现 (代码) 的测试性而不能表示软件整体的测试性, 因为它们未能考虑软件的其他方面如需求、设计等。

还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将软件测试性分解为其他软件特性的方式定义软件测试性, 其中比较典型的文献[10]就将构件测试性定义为可理解性、可观测性、可控性、可跟踪性和测试支持能力的综合, 这种定义虽然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软件测试性, 但也只是列出了软件测试性内容而没有揭示软件测试性本质。

总结上述软件测试性定义发现:当前软件测试性定义众多但还存在不足,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定义在表达形式、表述内容、适用范围上还存在差异, 不利于后续的软件测试性分析设计。因此目前还需要对软件测试性定义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软件测试性。

2 软件测试性定义

上述软件测试性定义都是从软件测试角度提出, 考虑了软件测试的不同方面。文献[2, 4]把软件测试性与测试过程联系起来, 将软件测试性定义为与测试过程相关的软件属性, 无论定义为便利的程度还是测试的难度与费用都是为了描述软件测试性对测试过程的影响。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入缺陷, 软件测试的目标就是要将这些内在缺陷暴露为软件失效。从软件缺陷到软件失效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与软件的自身结构相关还与软件的一些外在条件如施加的输入、确定的预言有关, 文献[8, 9]将软件的内外条件结合起来定义软件测试性、揭示了软件测试性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考虑软件测试性对软件测试的不同影响, 综合上述各软件测试性定义, 本文认为软件测试性是软件易于测试和暴露缺陷的能力, 该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软件综合后的软件测试性定义不是针对构件或软件设计提出, 而是针对宏观意义上的软件提出。此处的软件可以是软件的需求、设计, 也可以是软件的实现;可以是软件的程序, 也可以是软件的文档;语句、函数、模块、构件, 软件各个设计层次的产品都在此范围之内;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 各种类型的软件也都包含其中。

2) 能力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一种设计特性, 软件一旦开发出来就具备一定的测试性, 理论上与软件的外部条件无关。为了体现软件测试性的这一特点, 本文使用“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能力”的方式进行表述, 指出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一种能力、是软件的一个内部特性。

3) 易于测试参考文献[2-4, 6]的定义, 综合后的软件测试性定义提出软件测试性包含软件易于测试的能力。该能力主要由软件的需求和设计决定, 能够影响软件测试过程。软件易于测试的能力越高, 测试越易进行, 测试所需的时间或费用越低;反之, 软件易于测试的能力越低, 测试越难进行, 测试所需的时间或费用越高。

4) 易于暴露缺陷文献[8, 9]的软件测试性定义结合了软件的内外条件, 本文去除其中的外在条件、只考虑软件将内在缺陷表现为外在失效的能力, 并将之重新描述为软件易于暴露缺陷的能力。该能力主要由软件的实现决定, 受软件的编程语言、内部结构影响, 能够影响软件测试结果。

综合后的软件测试性定义考虑的软件范围更广;指出了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一个内在特性;反映了软件对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的影响;定义的形式简单、易于理解。与其他软件测试性定义相比, 该定义具有明显的优势。

3 测试性特性分析

从文献[10]的测试性定义可以看到软件测试性不是单一的软件特性, 而是众多与软件测试相关的软件特性集合, 本文将这些软件特性统称为测试性特性。由于每个测试性特性代表了软件测试性的一个方面, 了解测试性特性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软件测试性。总结当前的研究工作, 可以得到如下测试性特性:

可理解性是为更好地理解软件, 软件提供信息的表达程度。测试准备过程中需要根据软件信息生成测试用例, 包括确定测试输入和预期输出、确定软件的执行条件等。为了完成这些工作, 就要求软件文档必须详细、准确、无二义、易于理解, 软件代码的结构必须清晰、模块化程度高、可读性好。

可控性是软件易于施加外部输入和控制内部状态的能力。测试执行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被测软件施加输入, 输入越多、输入间的关系越复杂、输入接口的通用性越差就越难施加输入, 可控性也就越差。另一方面, 为了验证软件的某些特殊功能或测试软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反应, 可能需要软件处于一些非正常状态, 此时就需要能够控制软件内部状态。

可观测性是软件易于观测外部输出、监控内部状态的能力。测试执行过程中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观测和收集测试结果, 软件的输出是否明显、是否易于观察、输出数据是否易于收集都将影响软件的测试效果。对于外部输出不明显、不易于观测或输出数据过少等情况, 就要求软件能方便地监控内部状态、辅助判断测试结果。

测试支持能力是软件对测试工具的支持能力。人工测试的效率低下, 使用测试自动化工具能极大地缩短测试时间、减少测试费用;对于某些输入输出过于复杂或者时序要求比较高的软件, 可能根本就无法进行人工测试, 只能使用测试工具。因此当条件具备时, 软件能否方便地支持测试工具将极大地影响测试过程。

简单性是软件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简单、无冗余的特性。从软件本身角度:软件越简单、功能越少, 软件的规模就越小、复杂度越低, 软件出错的可能性也越低。从测试的角度:软件的功能越少, 需要测试的数量就越少, 测试费用也越低;软件操作越简单, 越容易施加测试输入, 测试的难度就越低。

可分解性是软件能被分解为独立的模块进行单独测试的能力。将软件分解为几个独立部分, 测试时只需考虑与该部分有关的输入和输出, 常常可以简化测试, 因此文献[11]指出如果能单独对模块进行测试将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测试性。

适用性是软件适应各种使用环境的能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软件运行时的环境要求, 要求越低, 表明软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越低、越易搭建测试环境;另一方面为软件是否足够灵活、能否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改变自身配置, 如根据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调节窗口大小等。

可跟踪性是软件能跟踪自身功能操作、属性和行为的能力。程序调试过程中可能需要跟踪代码的执行情况, 观察此过程中使用的不同变量的取值, 从而判断程序是否正确;测试过程也是如此, 有时也需要跟踪功能在执行过程中经历的操作、属性或行为, 根据它们的情况判断软件是否正确。

敏感性是软件易于暴露自身缺陷的能力。开发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可能会在程序中留下缺陷, 这些缺陷不会主动暴露, 只有当隐含缺陷的代码被执行、造成某些状态错误、软件将这些错误的状态传递到外部后才能发现。敏感性就是对软件将缺陷转化为错误状态、再将错误状态传递到软件外部的能力的描述, 敏感性高的软件在测试过程中更易发现软件缺陷。

软件测试性与测试性特性的关系如图1所示:软件测试性可划分为软件易于测试能力和软件易于暴露缺陷能力两部分, 其中软件易于测试能力又可细分为可理解性、可控性、可观测性、测试支持能力、简单性、可分解性、适用性和可跟踪性, 软件易于暴露缺陷能力则能用敏感性表示。

简单的分析可以发现, 上述测试性特性中除了可观测性与可跟踪性, 其它测试性特性分别代表了软件测试性的一个不同方面、相互独立。可跟踪性可看作可观测性的一种扩展, 要求能根据功能的执行观察相应的操作、属性或行为的输出。如果将可观测性限定为对固定的外部输出或内部状态的观测, 可跟踪性就是对变化的输出的观察, 两者将代表软件测试性两个互不交叉的领域。

至此, 软件测试性可用测试性特性集合表示, 对软件测试性的分析也可分解为对各测试性特性的分析。软件测试性的集合表示如下:

4 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

软件质量模型中, 软件测试性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就是包含在其它质量因素中, 了解软件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软件测试性。

Perry总结了Boehm模型中各质量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将它们分为三类:反相关、中立和正相关, 其中测试性与正确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移植性和重用性正相关, 与效率反相关[12];同样是分析Boehm模型中的质量因素, Glass使用关系矩阵表示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指出测试性与效率、人素工程、易理解性和可修改性之间存在相互关系[13];Shumskas主要考虑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与性能、设计和适用性相关的质量因素如可靠性、可维护性、测试性等, 指出效率对测试性产生消极影响, 可维护性和重用性对测试性产生积极影响, 反过来测试性对效率、可靠性产生消极影响, 对可用性、正确性和可维护性产生积极影响[14]。

Perry给出的质量因素相互关系是从经验或直觉出发, 不够准确;Glass的分析过程相对客观而准确, 但只是指出因素间的关系而没有给出关系类型;Shumskas从测试性对其它质量因素的影响和其它质量因素对测试性的影响两方面分析软件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 比其它方法更为全面和准确。无论上述哪种分析, 其分析对象都是Boehm等人在1976年确定的软件质量因素, 时至今日, 随着软件质量概念的发展软件质量因素也都发生了改变, 因此有必要对软件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进行重新分析。

当前比较通用的ISO9126质量模型[15]将软件质量属性划分为六大特性 (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 每个特性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特性, 测试性是维护性的一个子特性。本文选择了维护性中与测试性同级的质量因素 (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 以及上述六大特性, 应用Shumskas方法分析了它们与软件测试性的关系, 最后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表示积极影响、“-”表示消极影响, “A”表示要根据具体的软件分析。

5 结论

本文从软件测试的角度对现有软件测试性定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综合不同方面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测试性定义。介绍了软件测试性包含的各测试性特性, 简要分析了测试性特性与软件测试性以及测试性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软件测试性与Boehm模型中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 同时应用Shumskas方法分析了软件测试性与ISO9126模型中部分软件质量因素的关系。从测试性定义、测试性特性到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 本文研究了软件测试性定义的各个方面, 从而帮助人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性概念。

软件测试性 篇2

一、名词解释 休克:

二、填空题

1.引发休克的病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______________。2.休克扩容时常以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___________。3.治疗休克的第一措施是 __________。

三、单选题

1.有效循环血量是指()A 维持正常代谢所需的血量 B 全身总血容量 C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循环的血量 D 微循环中的血量

2.休克早期血压的变化特点是()A 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 B 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C 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 D 收缩压下降、舒张压正常

3.成人尿量在多少以上表明休克已得到纠正()A 20ml/h B 30ml/h C 40ml/h D 50ml/h 4.由于大量失液而致休克的病人最为主要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是()A 体液不足 B焦虑 C 有感染的危险 D 气体交换受损

5.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错误()A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 B 输液时严防液体外渗 C 体温下降时需提高室温至30oC以上 D 使用强心药物时应进行心电监测 6.男性,40岁,感染性休克,正在快速输液,监测到中心静脉压18cmH2O,血压80/60mmHg,尿量20ml/h。应如何处理()

A按原速度输液,加利尿剂 B减慢输液速度 C加快输液速度 D减慢输液速度,给强心剂 7.男,20岁,半个小时前车祸导致脾破裂。神志尚清,腹部压痛明显,有肌紧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120次/分,血压70/40mmHg,尿量减少。

(1)目前考虑病人的情况是()

A失血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2)为迅速扩容,接诊后应立即静脉输给()A血浆 B全血 C生理盐水 D右旋糖酐

8.下列关于休克护理,不妥的是()A.仰卧中凹位 B.常规吸氧 C.保暖,给热水袋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1 5分钟测血压脉搏一次

四、简答题

1、试述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2、外科休克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测试你的性能力指数 篇3

A.色彩斑斓的小猫

B.鲜黄色的小猫

C.黑白色的

A 性爱能力指数★★★★★

色彩斑斓的小猫,代表对性的要求很高,情感需求也相對较高。与情人之间“擦枪走火”是常有的事件,而且你是非常渴望和情人相依的人。男性测试者选中此猫,多数是对大胸女人有特殊迷恋的人。

B 性爱能力指数★★★★

鲜黄色的小猫,代表着好奇,你是一个对性爱有高度好奇心的人,可惜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假以时日,会是很好的伴侣哦。

C 性爱能力指数★★★

黑白色的小猫,代表了对性伴侣甚为花心的人,虽然依偎在情人的怀里,可是心思常常不知道飞到哪里去,是一只可怕的“美丽花蝴蝶”,使人忍不住想剪去你的翅膀,才能真正拥有你。你的调情能力甚佳,深得伴侣喜爱。

D 性爱能力指数★★★★

纯黑色的小猫,神秘而迷人,所以就算能力只是一般,也能叫人倾倒。不过容易沉迷在欲望之中,不能自拔。

E 性爱能力指数★★★★★

虎纹小猫,代表精力过盛,极为野性的人。你比较在意对方是否爱你,对SEX时时刻刻都有需要,喜欢粗鲁的方式,使伴侣很感吃力,建议在以后相处的过程中多考虑对方的感受。

F 性爱能力指数★★★

纯情的白色小猫,代表可爱兼温柔的人,道德感很重,喜欢由爱开始的性关系,特别需要对方的呵护,所以身体要求不会很高,较为弱一点。

软件测试用例可复用性度量 篇4

关键词:软件测试用例,可复用性,度量

0 引 言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当今软件行业快速的开发过程使得软件测试面临不少困难,如测试需求不断增加,新加入的测试人员测试技能和经验不足等。采用软件测试复用是解决测试人员经验不足、提高测试的质量、解决软件测试效率的有效途径。软件测试中的复用主要包括测试过程的复用、测试方法的复用和测试技巧的复用,测试技巧的复用主要指测试用例的复用。将大量的测试用例收集到测试用例库中供测试人员使用,以实现测试用例的复用。对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进行度量是保证测试用例库中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的关键技术之一。此外,对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进行度量还能帮助测试用例库的管理员对用例库进行有效管理和为测试人员选用可复用用例时提供参考。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开展了对软件测试用例可复用性度量的研究。

1 软件可复用性度量相关研究

NATO制定的软件复用指导性标准将可复用性定义为软件构件可以被复用的程度或范围[1]。其中的软件构件不仅包括源代码构件、还包括测试用例、需求规约、软件构架等软件过程中可复用的部分。

国外许多质量模型都提到了软件构件的可复用性,如NATO模型[2]、REBOOT模型[3]等。Jeffery S.Poulin在对众多可复用性度量方法进行了总结后,将软件可复用性度量方法分为两类:先验方法和定性方法。先验方法是根据客观的实验数据进行度量的方法;定性方法则是根据主观认同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度量的方法[4]。

ISO/IEC9126:2001是业界广泛认可的质量标准,它从外部质量、内部质量和是使用质量三个层面刻画了软件质量,在内、外部质量模型中提出了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可移植性等质量特性,使用质量模型中提出了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度等质量特性[5,6,7,8]。

2 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度量

测试用例是为一个特定目标所开发的测试实现及其环境、测试输入、测试条件及预期结果的集合,是一种特殊的软件构件。测试用例相对于其他软件构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实现对其可复用性的度量需要从设计原则、描述模式等方面考虑。

2.1 可复用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本文以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课题为背景和所开展的软件评测项目为对象,研究得出以下的可复用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1) 可复用的测试用例应易于理解。

(2) 可复用的测试用例应是独立的。

(3) 可复用的测试用例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4) 可复用的测试用例应易于修改、配置。

其中,原则(1)要求测试用例的描述信息完整、规范和易于理解;原则(2)要求测试用例具有强内聚性,能不依赖其他测试用例和特定的测试环境独立运行;原则(3)要求测试用例尽可能适用于较多的领域或平台;原则(4)要求测试用例具有方便修改例化和重新配置的能力,进而能在新的运行环境中工作。

2.2 可复用性度量模型TCRM

借鉴ISO/IEC9126:2001外部质量模型和使用质量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测试用例可复用性度量模型TCRM(Test Case Reusability Metrics),如图1所示。TCRM模型以可复用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为依据,选取易理解性U(Understandability)、独立性I(Independence)、适用性A(Adaptability)、可配置性C(Configurability)(UIAC特性)4个对可复用性有重大影响的特性作为其子特性。此外,TCRM模型还将测试用例使用质量中的可信度作为可复用性的修正特性。因为,复用者对测试用例的信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测试用例本身的可复用能力。使用可信度对可复用性的度量值进行修正,可以使测试用例可复用性的度量值更加接近实际值。使用TCRM模型后,对测试用例可复用性的度量可以转化为对UIAC特性和可信度的度量。

以下是TCRM中UIAC特性以及可信度的具体说明:

(1) 易理解性 它指测试用例使复用者能理解该用例是否合适以及如何将该用例应用于当前测试目标和测试场景的能力。复用者要复用某个测试用例,首先需要理解该测试用例,对测试用例的理解包括对测试目的、测试场景、测试要点的理解。只有对该用例充分理解后才能判断其是否能达到复用要求。所以,测试用例的易理解性直接影响了复用者对测试用例的选择,是可复用性的重要特性。

(2) 独立性 它指测试用例在运行时不依赖于其他的测试用例和特定测试环境而能独立工作的程度。通常情况下,测试用例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一些测试用例的运行环境取决于前一个测试用例的执行状态,当前一个用例因为测试环境的变化而失效时,后一个测试用例也随之失去了复用价值。因此,要实现复用,测试用例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测试用例之间不应该存在线性依赖。能够不依赖特定测试环境的测试用例也更容易被复用。

(3) 适用性 它指测试用例应用的普适性,包括测试场景、被测软件类型的种类,被测软件领域的广度等。测试用例的适用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复用。

(4) 可配置性 它指测试用例具有被修改例化、配置的能力。测试用例通常是针对特定的测试环境设计的,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被执行。复用者进行复用时,目标环境与被复用测试用例所需环境可能存在差异,这时往往需要对测试用例进行修改才能实现复用。测试用例被修改和配置的难易程度也是决定其可复用性的关键因素。

(5) 可信度 它指复用者对测试用例的信任程度。可信度是测试用例使用质量的一部分,从复用者的角度出发,用例复用次数、复用者评分、复用者评论等因素都反映了复用者对测试用例的信任程度。

3 TCRM模型的实现

本文设计了一套针对TCRM模型的度量方法,该方法第一步先对可复用的软件测试用例进行统一描述,即设计一个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所有要进行度量的测试用例使用该模式描述。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必须能够满足实际软件测试需要,并且其中的元素或子元素能方便进行统计。第二步找出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中的元素或子元素和UIAC特性以及可信度之间的关联。第三步使用对某个特性有影响的元素进行计算,得到测试用例该特性的度量值。

3.1 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

本文设计的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包括7个元素,即用例ID,前驱用例ID,版本信息,接口信息,使用信息,测试概要和测试项,如表1所示。其中接口信息可以使测试用例满足检索要求,同时也使测试用例的描述更加全面;使用信息用来记录复用者使用该测试用例时的信息;而测试项可以为任意多项,每个测试项也可以有任意多步骤。表1列出了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包括的元素和子元素,以及它们的说明,同时也给出了各个元素所影响的特性。

3.2 度量方法

测试用例使用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进行描述后,即可开始对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进行度量。可根据表1中影响UIAC特性的元素对UIAC特性进行度量,从而得到测试用例可复用性的初始值,然后再对可信度进行度量,最后使用可信度的度量值对可复用性的初始值进行修正。

(1) UIAC特性度量

1) 易理解性度量

易理解性主要根据测试概要和测试项进行度量,详细度量如下:

易理解性:U=XUTs+YUTi(0≤U≤1,越接近1易理解性越好)。

度量方法:

UTs为测试概要的度量值,UTs=WTpUTp+WTcUTc+WTeUTe(WTp,WTc,WTe为权值,表示UTpUTcUTe影响UTs的程度,且满足归一化WTp+WTc+WTe=1,0≤UTs≤1),若度量的测试用例没有测试目的、测试场景、测试要点的描述则UTpUTcUTe对应为0,反之为1。

UTi为测试项的度量值,UTi=N/Ti,Ti为度量的测试用例包括的测试项数目,该公式中N为度量的测试用例前置条件,测试操作、测试输入和预期结果的描述全部存在的测试项数目。

XY为变量,分别表示UTsUTi影响U的程度,满足X+Y=1。设置XY两个变量是因为随着测试项数目的增加,理解测试项所花费的成本也相应增加,即测试项对测试用例易理解性的影响将增大,用Y的增减来表示UTiU影响程度的增减。这里取Y=WY1+WY2((Ti-1)/Ti),WY1、WY2为权值,用于控制Y的取值,进而控制UTsUTiU的影响程度,且满足WY1+WY2=1。从Y的计算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测试项增加到一定的值时Y将趋于1,X趋于0,这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为实际当中对测试概要的理解始终影响着对整个测试用例的理解。所以,Ti>10时,取Ti=10来对Y进行计算。

2) 独立性度量

独立性主要根据前驱用例ID和测试场景进行度量,详细度量如下:

独立性:I=WPtIPt+WTcITc(WPtWTc为权值,表示IPtITc影响I的程度,且WPt+WTc=1,0≤I≤1,越接近1独立性越强)。

度量方法:

IPt为前驱用例的度量值,该度量的测试用例存在前驱用例则IPt为0,反之为1。

ITc为测试场景的度量值,度量测试用例的测试场景如果包含特定的测试环境,如特定的操作系统,则ITc为0,反之为1。

3) 适用性度量

适用性度量主要根据接口信息进行度量,详细度量如下:

适用性:A=WDtADt+WTtATt+WStASt+WSdASd(WDtWTtWStWSd为权值,表示ADtATtAStASd影响A的程度,WDt+WTt+WSt+WSd=1,0≤A≤1,越接近1适用性越强)

度量方法:

ADt是设计技术的度量值,其值为度量的测试用例用到的设计技术与所有列出的设计技术的比值。

ATt是测试类型的度量值,当度量的测试用例测试类型为功能测试时,ATt等于1;为其他测试类型,ATt等于0.5,无明确测试类型时,ATt为0。

ASt是被测软件类型的度量值,其值为度量的测试用例所测试的软件类型数与所有列出的被测软件类型数的比值。当被测软件类型为“通用”时,ASt值为1。

ASd是被测软件领域的度量值,其值为度量的测试用例所测试的软件应用领域数与所有列出的被测软件领域数的比值。当被测软件领域为“通用”时,ASd值为1。

4) 可配置性度量

可配置性度量主要根据测试项进行度量,详细度量如下:

可配置性:C=WPCP+WSCS(WPWS为权值,表示CPCS影响C的程度,WP+CS=1,0≤C≤1,越接近1可配置性越高)。

度量方法:

CP是测试项中前置条件的度量值,CP=1-N/Ti,Ti为度量的测试用例包括的测试项数目,该公式中N为度量的测试用例中以其他测试项执行结果作为前置条件的测试项数目。

CS是测试项中测试步骤的度量值,CS=N/S,S为度量的测试用例包括的测试步骤数目,该公式中N为度量的测试用例中能独立于前后测试步骤的测试步骤数目,即能单独执行的测试步骤。

(2) 可复用性初始值

可复用性初始值主要由UIAC特性决定,度量如下:

可复用性:R=WUU+WII+WAA+WCC(WU、WI、 WA、WC为权值,表示U、I、A、C影响R的程度,WU+WI+WA+WC=1,0≤R≤1,越接近1可复用性越高)。

为了获得以上度量方法中权值的取值,我们从大量实际应用的测试用例中挑选出100个,100个中有被复用过多次的测试用例,有较少被复用的测试用例,也有不具备复用价值的测试用例。对这100个测试用例进行处理后交由10个具备丰富项目经验的资深测试工程师进行评分。测试工程师分别对100个测试用例的易理解性、独立性、适用性、可配置性和可复用性进行评分,评分从0分到1分,分值越高特性越强。

要获得易理解性度量方法中权值的取值,先对100个测试用例的测试概要和测试项进行随机处理,先随机的去除一些测试用例的测试目的、测试场景、测试要点的描述,再随机去除一些测试用例某个测试项的测试输入或测试数据,但测试用例的其他元素全部予以保留。将进行处理后的测试用例交由10位测试工程师,让他们针对易理解性进行评分,再统计每个测试用例的易理解性平均得分。对100个测试用例的易理解性得分进行统计计算后可以得到WTp、WTc、WTe、WY1、WY2的值。

采取上述方法同样可得到其他特性度量方法中的权值,最终得到度量公式为:

U=XUTs+YUTi

其中: Y=0.37+0.63((Ti-1)/Ti)

X=1-Y,UTs=0.35UTp+0.42UTc+0.23UTe

I=0.75IPt+0.25ITc

A=0.18ADt+0.45ATt+0.25ASt+0.12ASd

C=0.65CP+0.35CS

R=0.32U+0.23I+0.28A+0.17C

(3) 可复用性修正

可信度度量主要根据使用信息进行度量,详细度量如下:

可信度:Cr=WRcCrRc+WRmCrRm(WRc、WRm为权值,表示CrRc、CrRm影响Cr的程度,WRc+WRm=1,-1≤Cr≤1,Cr的绝对值越大则修正幅度越大)。

度量方法:

CrRc为测试用例复用次数的度量值,CrRc=(Rc-QRcDc)/max(Rc,QRcDc),-1≤CrRc≤1,Rc为度量的测试用例的复用次数,Dc为度量的测试用例加入到测试用例库的天数。QRc为系数,取值范围为正实数,它用来表示Rc和Dc的关系,其值将根据测试用例库的实际情况设置。

CrRm为测试用例复用者评分的度量值,其值为所有复用者评分的平均值Rm与R的差值,复用者评分的范围为0分至1分,则0≤Rm≤1,-1≤CrRm≤1。

修正后的可复用性度量如下:

当Dc≤30,R=0.32U+0.23I+0.28A+0.17C

当Dc>30

R=0.32U+0.23I+0.28A+0.17C+WCrCr(WCr为权值,表示Cr影响R的程度,0≤WCr≤1)

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R>1时,取R=1,R<0时,取R=0。

3.3 应用实例

本节以实际项目中常见的系统登录为例,来说明如何根据上节提出的度量方法对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进行度量。

表2为验证系统登录的测试用例实例,以下是对该测试用例可复用性度量值的具体计算方法。

计算易理解性U:

UTs=0.35×1+0.42×1+0.23×1,UTi=2/2=1

Y=0.37+0.63((2-1)/2)=0.685

U=(1-0.685)×1+0.685×1=1

计算独立性I:

IPt=1,ITc=1

I=0.75×1+0.25×1=1

计算适用性A:

ADt=1/18(18种设计技术) ATt=1 ASt=1 ASd=1

A=0.18×1/18+0.45×1+0.25×1+0.12×1=0.83

计算可配置性C:

CP=1-0/2=1 CS=2/2=1

C=0.65×1+0.35×1=1

则可复用性的初始值为:

R=0.32×1+0.23×1+0.28×0.83+0.17×1=0.9524

为了说明可信度的计算方法和可复用性的修正过程,这里暂取RcDc为100、40,Rm取0.9,WRcWRm取0.75、0.25,QRc取5,WCr取0.15。

则可计算可信度Cr:

CrRc=(100-5×40)/(5×40)=-0.5

CrRm=0.9-0.9524=-0.0524

Cr=0.75(-0.5)+0.25(-0.0524)=-0.3881

最后,对可复用性的初始值进行修正:

R=0.9524+0.15(-0.3881)=0.89415

3.4 度量方法验证

使用TCRM模型对前文提到的100个测试用例进行度量,其度量结果与这些测试用例的被复用次数Rc进行对比。

根据Rc的取值划分10个区间,用区间中间点的值作为该区间的区间值,区间值越高表示该区间内测试用例被复用次数越多,即该区间内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越高。若一个测试用例的Rc介于一个区间,则该测试用例属于该区间,以此统计每个区间的测试用例数量。然后使用TCRM模型对区间内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进行度量,得到区间内每个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度量值,计算它们的平均值A(R)。最后对比每个区间的区间值与A(R),具体对比情况可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到,A(R)与每个区间的区间值基本成正比,即A(R)的大小变化与测试用例被复用的次数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该结果表明使用TCRM模型对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进行度量所得到的度量值,基本能代表测试用例实际所具有的复用能力。

4 TCRM模型应用

TCRM模型将应用于国家“863”项目——基于可复用测试用例库的测试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测试管理平台),该项目使用TCRM模型来对测试用例库中的测试用例进行度量。

测试管理平台以可复用测试用例库RTCL(Reusable Test Case Library)为核心,为软件企业提供完成整个软件测试流程的所有功能,其组织和使用方式可见图3。测试管理平台中的测试用例将使用可复用测试用例模式进行描述,从而更好地实现测试用例的搜索、复用和度量。使用测试管理平台,当用户需要设计新的测试用例时,只需输入搜索条件即可在RTCL中搜索所需的测试用例,用户对搜索到的测试用例可直接复用,亦可修改后复用。用户新建的测试用例经过验证后将收集到RTCL中,这一机制不仅使RTCL中的测试用例不断增加,也实现了不同用户之间测试用例的共享。测试管理平台通过用例度量系统对RTCL中的测试用例进行度量和管理。用例度量系统使用TCRM模型对RTCL中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进行度量,度量后将删除不具有复用特性和冗余的测试用例,使其进入历史用例库,这不但能保证RTCL中测试用例的高可复用性,还能提高RTCL的用例检索效率。测试管理平台也支持管理员手动修改和更新RTCL和历史用例库中的测试用例。

在测试管理平台的使用过程中,管理员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和调整可信度度量的权值WRcWRm、系数QRc以及可复用性度量的权值WCr,即调整可信度对可复用性的修正幅度。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测试用例可复用性度量模型TCRM,以及针对TCRM的度量方法,实现了对测试用例可复用性的度量。在实际应用TCRM模型和度量方法时,使用者可根据当前系统的实际情况,对上述度量公式中的权值和系数进行调整。测试用例可复用性度量的实现有助于可复用测试用例库构建和控制以及最终的测试用例复用。

参考文献

[1]郭立峰,郭耀,常继传.NATO软件复用标准导论[J].计算机科学,1999,26(5).

[2]NATO.NATO Standard for Management of a Reusable Software Compo-nent Library[S].NATO Contact Number CO-5957-ADA,1991.

[3]Sindre G,Conradi R,EAKarlsson.The REBOOTApproach to SoftwareReuse[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1995.

[4]Jeffery S,Poulin.Measuring software reusability[C]//Proceedings of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Reuse:Advances inSoftware Reusability.Los Alamitos.CA: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4.

[5]GB/T16260.1-2006(ISO/IEC 9126)第1部分:质量模型[S].软件工程-产品质量,2006.

[6]GB/T16260.2-2006(ISO/IEC 9126)第2部分:外部度量[S].软件工程-产品质量,2006.

[7]GB/T16260.3-2006(ISO/IEC 9126)第3部分:内部度量[S].软件工程-产品质量,2006.

软件测试性 篇5

作者:樊光中

“四性测试与评价模型” 是以流程为监察对象的效能监察关键方法技术。以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运行效能为基本分析单元,建立企业管理效能“四性测试与评价模型”即以企业管理效能的充分性、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四个维度为基本框架的测试与评价结构是现代企业效能监察方法的核心内容、主要理论与主要技术特征。

“四性测试与评价模型”解释如下。

1、制度建设充分性。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业务流程理论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建立企业生产经营核心业务流程的控制制度体系框架要素指标,对照这些框架要素指标形成测试与评价指标,测试与评价业务流程现有控制制度体系内容的框架要素与过程结构是否齐全、完备即测试与评价制度建设情况的充分性。充分性是针对业务流程控制制度体系的系统风险中制度盲区、制度空缺风险而言,即业务流程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覆盖业务行为全过程的充分、完备程度。充分性测试与分析一般采用审阅与询问相结合的监察方法,目的在于评估目前企业业务流程控制制度体系覆盖业务行为过程的充分性情况,并且发现制度盲区和制度空缺。

2、业务过程符合性。按照企业针对业务流程建立的现有有效控制制度体系的内容,建立检验业务行为过程是否符合制度要求的测试与评价指标,对业务人员的经办业务的过程符合企业业务流程现有的控制制度体系的情况进行测试与判断。符合性是针对业务执行过程偏

离、执行偏差风险而言。制度体系的建设最终目的在于贯彻执行后对企业业务过程发挥控制与规范作用,实现业务的预期控制目标。符合性测试与评价过程是对业务行为过程执行企业现有业务控制制度体系的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与判断,一般采用穿行控制性测试、审阅、观察与询问等监察方法,其中的穿行控制性测试方法是符合性监察的主要方法。

3、执行结果有效性。按照企业管理层确定的各业务绩效考核目标,建立业务执行结果有效性测试与评价指标,对业务执行的实际结果是否达到预设的管理与经济绩效指标进行对比测试与评价。有效性是针对业务执行行为结果失效风险而言。所有的制度要求和业务管理都必须以实现企业预期的业务管理目标与经济绩效为标准,业务执行有效性测试与评价过程是对业务流程运行、业务执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与认证,一般采用指标对比、审阅、观察与询问等监察方法,其中的指标对比方法是有效性监察的主要方法。

4、制度设计适宜性。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理论、PDCA循环原理等理论建立业务流程的过程程序控制指标,并形成检验业务流程现有的过程程序控制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制度设计适宜性测试与评价指标。对业务流程控制制度体系设计本身内容的科学合理、经济有效情况即适宜性进行测试与评价。适宜性是针对业务流程控制制度体系的系统风险之制度体系控制功能丧失风险而言。有制度并不一定就能够具有控制业务过程、管理风险的作用,制度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即适宜。制度设计适宜性测试与评价过程是对业务流程的控

制制度体系本身进行适宜性测试与分析,一般采用穿行实质性测试、审阅与询问相结合的监察方法。

制度建设充分性、业务执行符合性、业务执行有效性和制度设计适宜性四个方面是测试与评价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效能的有机统一体,不可分割,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测试与评价过程。充分性和适宜性是监察制度建设的两个维度,符合性和有效性是监察制度执行的两个维度。效能监察实质是对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两个方面的监督管理。

测试——男人对你的性幻想指数 篇6

A、大为恼怒,大骂这是一群不识货的蠢猪

B、如果改变销售方法继续推销,一切都会OK

C、停止推销,分析失败的原因

D、放弃,认为这不过是浪费时间

2、瘦身不成却长了3公斤,你会:

A、只是心里想瘦下来,没有付诸行动,下次改正

B、恨不得直掌自己的嘴,总是贪吃

C、怪不得我,因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实施瘦身计划

D、放弃吧,瘦身真的太为难自己了

3、用“Yes”或“No”回答以下问题:

A、在男人们的眼里,我更像一只狗而不是一只猫

B、我的第一感觉很好,凭第一印象就能准确判断一个人

C、我的性格存在一些弱点,品德上也有一些阴暗面

D、一不高兴,我就会去血拼(shopping)

E、即使明天失业,我也会想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着

4、同事很得意她那件新买的衣服,看到她如此沾沾自喜,你会想到:

A、臭美,我要穿上比她漂亮得多

B、可以理解,我要穿上漂亮衣服,心情也会很好

C、她不是升了职就是在等约会,所以现在心情特别好

D、她高不高兴与我无关

5、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有多生气?请在下面4个答案中选择其一。

a)很生气 b)比较生气c)有点儿生气d)一点儿都不生气。

A、餐厅的服务生很无礼( )

B、你急着赶时间,可的士司机却慢慢腾腾( )

C、同事们否决了你的方案()

D、你最亲密的朋友背叛了你( )

E、丈夫说了你妈妈的坏话()

F、装鸡蛋的袋子掉了,鸡蛋全破了()

G、你想睡觉,可邻家的孩子一晚上都在哭闹()

H、由于曝光不好,整卷照片照得都不好()

6、你把思量已久的一个策划方案呈报上司,上司却予以否决,你会:

A、进一步阐述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极力说服上司

B、不向上司做任何解释,心里却怨气冲天,骂这个上司狗屁不懂

C、你据理力争,当面就和上司吵翻了天

D、不说什么,按他的指示办就是了

7、你和丈夫在家吵了一架,然后你来到单位:

A、不想言语,但所有的人都看出了你的脸色很难看

B、就是到了单位,还得抽空和姐妹们说说家里那个不争气的东西

C、很想把怒气压在心里,可是偶尔会露馅

D、出了家门你就变了另外一个人,春光满面

8、你剪了一个很糟糕的发型,丈夫还就此与你开玩笑,你的反应是:

A、你伤心地落了泪,告诉他真的伤害了你的感情

B、你愤怒之下夺门而出,对他不理睬直到他道歉

C、你告诉他何时适合开玩笑,何时不适合

D、你不愿意就此事与他纠缠,因为你不愿意因一件小事与他发生冷战

9、当你们发生争执时,通常谁先作出道歉?

A、即使是你错了,也通常是由他先道歉

B、你们俩都不道歉,而是会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直到你们彼此能沟通理解

C、争执相持不下,你们达成共识:如果谁再先提出此问题谁就先道歉

D、通常你会先道歉,因为你担心这会使你们之间的感情出现危机

10、你是一个颇自信的人吗?

A、当然了,惟我独尊

B、有时自信,有时自卑,但自信的时候比自卑的时候多得多

C、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D、我看待自己一分为二,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处

计算分数:

1、A=3 B=2 C=1 D=02、A=1 B=2 C=3 D=0

3、是=2 否=04、A=3 B=1 C=2 D=0

5、a=3 b=2 c=1 d=06、A=1 B=2 C=3 D=0

7、A=2 B=3 C=1 D=08、A=2 B=3 C=1 D=0

9、A=3 B=1 C=2 D=010、A=3 B=2 C=0 D=1

测试结果

0-10分

男人对你的性幻想指数:★★★★

你从小就被谆谆教导:女孩子应该举止得体,所以做一个淑女是你的目标。

给你的忠告:男人和你做爱时,可能感觉在和一个木偶玩游戏呢!主动一点吧。

11-27分

男人对你的性幻想指数:★★★

你有孙悟空般的大智大慧,大事小事都能化了。你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却又绝对不会伤害到他人。你这样的女人……聪明得很。

给你的忠告:你觉得自己和电脑有什么区别吗?男人为什么喜欢恋爱时的女人,因为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傻子”。

28-45分

男人对你的性幻想指数:★★★★★

男人对你的感觉是:你这样的女人很难搞定!有时蛮横无理,有时又温顺有加,真是让人恨又让人爱。

给你的忠告:把火候掌握好,别大意失荆州。

46-58分

男人对你的性幻想指数:★★

你是不是每天都觉得自己的胸膛中有火在燃烧。男人真讨厌,女人活在世上,不得不时时忍受他们,爱男人不如爱一只狗,男人永远都是很自私的动物!

容性设备绝缘电阻测试技术 篇7

1 测试方法

1.1 测试准备工作

容性电气设备由于其固有的特性, 因感应作用或充电作用, 它的内部常常贮存着或多或少的电荷, 即使当设备断电之后, 这些电荷往往能够较长时间地驻留。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的程度时, 就具有较大的能量, 如不进行合理的处置, 不仅测不准绝缘电阻, 还会把兆欧表等测试器材击坏。更严重的是, 当人员接触与贮存电荷相关的带电部位时, 很容易造成电击事故, 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 在测试之前, 必须首先使容性设备退出运行状态, 然后切断其工作电源及不必参与测试的相关电路, 接下来根据设备的特点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充分的、彻底的放电, 贮电量越大的设备, 放电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一般需要3~5分钟, 而且要重复放电数次, 人工方法放电时, 通常情况下以听不到放电声音和看不到放电火花为准, 直到验电时确认已经没有剩余电荷的情况下, 方可进行兆欧表测试线的连接。

1.2 合理接线与选表

兆欧表上通常设有3个接线端钮, 分别是L (线路) 、E (接地) 和G (屏蔽) , 从3个端钮上引出的3条测试线分别与被测设备相连接。由于容性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通常要求比较高, 故对测试值的准确度的要求也相应较高, 除了对被测设备的被测部位进行清污、除垢等措施之外, 还必须合理地连接测试线, 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影响测试准确性的外部因素。

对于电力电缆而言, 如果欲测试电缆的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到电缆的导电芯线, E端连接电缆的外壳, G端连接芯线绝缘的外表面上。如此接线能够有效地克服被测绝缘体表面漏电流的影响, 使电缆绝缘体上的漏电流经由屏蔽端G直接流回兆欧表内发电机的负端并形成回路, 而不再流过兆欧表的测量机构, 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表面漏电流的影响。各条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可仿照上述接法逐一测出。欲测试全部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时, 可将各导电芯线连接在一起一次测出。欲测各缆芯线之间的绝缘电阻时, 应将L端连接某一导电芯线, G端连接芯线绝缘的外表面上, 将E端连接到另一条导电芯线上, 然后逐对进行测量。兆欧表的电压规格应根据被测电缆额定工作电压选择。额定工作电压在1000V以下的电缆应选用1000V的兆欧表;额定工作电压在6000V以上的电缆选用2500V的兆欧表。

对于电力变压器来讲, 通常主要测试高压绕组对低压绕组、外壳的绝缘电阻与低压绕组对高压绕组、外壳的绝缘电阻。对于第一种情况,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绕组的接线端子, G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接线端子瓷套管 (瓷裙) 上专为测试所需而螺旋状缠绕数匝的裸导线上, E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绕组的接线端子;对于第二种情况,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绕组的接线端子, G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接线端子瓷套管上专为测试所需而螺旋状缠绕数匝的裸导线上, E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绕组的接线端子。测试电力变压器 (如油浸自冷式) 绝缘电阻应选用2500V的兆欧表, 应有1000MΩ的刻度范围。

电力电容器绝缘电阻的测试, 主要是测试电容器的电极对地 (外壳) 的绝缘电阻。以测试三相电力电容器为例, 兆欧表的L端应接通电容器的3个接线端子, E端连接电容器的外壳。对于低压电容器可选用500V兆欧表;对于1000V以下的电容器可选用1000V兆欧表;对于1000V以上的电容器, 应选用2500V兆欧表。

其他容性电气设备的测试接线方法与上述类同。

1.3 摇测与读数

由于容性电气设备的特殊性, 当把兆欧表的E端和G端的测试线同被测设备连接后, L端测试线暂时先不要接上, 而是把L端测试线固定在绝缘杆端部的金属上, 然后转动兆欧表的摇柄, 至转速达到额定转速时, 才把连接着L端测试线的绝缘杆端部接触被测设备上需连接L端的部位。

摇测与读数的操作方法与工作程序如下:把测试线连接完成后的兆欧表放置于无永磁物体、无强烈电磁场干扰、无机械振动的水平且稳固之处, 用左手扶住表身, 右手转动摇柄使转速由慢到快逐渐达到额定速度 (约120转/分钟) , 此时把兆欧表的L端测试线接通被测设备, 然后以此转速匀速转动摇柄, 表针将缓缓偏转并慢慢稳定下来。由于绝缘电阻值随着测试时间的长短而有差异, 通常取摇1分钟时的数值为准。如果摇测1分钟时表针仍旧不太稳定, 说明被测电器的等效电容量可能很大或绝缘物结构或成分不太稳定, 应当适度延长摇测时间。

某一时刻的绝缘电阻不能全面反映容性设备绝缘性能优劣, 因为同样性能的绝缘材料, 体积大时所呈现的绝缘电阻小, 体积小时所呈现的绝缘电阻大, 而且绝缘材料在加上高压后均存在对电荷的吸收和极化过程。所以, 对于主变压器、电力电缆、大型电机等容性比较大的电气设备, 必须测试其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并以此数据来判定绝缘状况的优劣。吸收比K=R60s/R15s, 即绝缘加压60s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5s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值;极化指数PI=R10min/R1min, 即绝缘加压10min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min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值。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必须重复摇测2次以上, 在确认测试结果可信后方可停止。

1.4 测试注意事项

(1) 按需选择输出短路电流。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被测对象, 为了保障准确测得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应当尽量选用输出短路电流较大的兆欧表。输出短路电流的大小可反映出兆欧表内部输出高压源内阻的大小, 内阻越小, 输出短路电流就越大, 测试过程的充电速度也就越快, 反之越慢。我国的相关规程要求兆欧表输出短路电流应大于0.5m A、1m A、2m A、5m A等多个档次, 可酌情选择。

(2) 摇柄操作要领。在摇测过程中, 必须保持兆欧表摇柄的转速相对均匀, 既不能过快或太慢, 也不能忽快忽慢。过快或太慢时将影响测试电压, 进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忽快忽慢时表针将摇摆不定, 造成读数困难。

(3) 摇测之后仍需防范电击。由于摇测过程中兆欧表对被测设备的充电作用, 使被测设备内部带上了电荷, 所以在记取读数之后不要立刻停止摇柄的转动, 等撤下了L端测试线之后, 再停止摇转, 或对被测设备放电之后再停止转动和拆卸测试线, 以防电容放电作用击坏兆欧表, 或对操作人员造成电击伤害。

(4) 每次测试后都要放电。无论是否还要重复测试, 都要对测过绝缘电阻的被测容性电气设备进行充分放电。一是防止残余电荷的影响而使充电电流和吸收电流均比前一次的测试值减小, 从而造成吸收比减小, 绝缘电阻增大的假象;二是防止设备贮存的电荷损害仪表或造成人身触电事故及其他危害。

2 实用测试技巧

由于测试对象为容性电气设备, 当设备的等效电容量较大时, 要求兆欧表摇柄的转速要尽可能地均匀, 但是依靠手工操作的确难以掌握。因为摇柄转速的变化, 将导致兆欧表的输出电压忽高忽低, 转速高时输出电压也较高, 该电压对被测设备充电;而转速低时输出电压随之降低, 被测设备向兆欧表放电。因此, 表针会左右摇摆, 指示不定。为改进测量容性电气设备时的指示性能, 可以采取如下的技巧。

2.1 电容器稳定法

在兆欧表的输出端钮E和G之间并接1只耐压高于兆欧表电压规格、容量约1~2μF (根据具体测试对象而定) 的电容器, 利用电容器的滤波作用, 来平抑兆欧表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波动, 能够有效地消除表针的晃动问题。测试完成后, 务必要对该电容器进行充分地放电。

2.2 二极管稳定法

兆欧表与被测电器之间L、G两端钮的接线方法不变, 只是在E端钮测试线中串入1个耐高压的整流二极管,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切断摇测期间容性电气设备对兆欧表放电的通路, 消除表针摆动现象, 而且不影响测试的准确性。该二极管的正极接E端子, 负极接被测电器, 其耐压必须高于兆欧表电压规格3倍以上, 但电流参数要求很低, 因为兆欧表的测试电流非常小 (最多只有几个毫安) 。

3 结束语

刍议局域网连通性测试 篇8

1局域网物理连通性的测试

如果局域网连接的时候使用的是双绞线,则物理连通性测试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相应的验证。

可以通过局域网中的各个计算机背面网卡的指示灯和集线器各端口上的指示灯的对应的亮和暗来检测物理连通性。 如果所有的指示灯都是亮的,说明物理连通性正常 ;假如某些指示灯暗,则说明在物理连通性上存在某些问题。问题主要是接触不好或者是网线有问题等情况。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对整个局域网的检测如果都顺利通过的话,则说明整个局域网物理连接正常。

2局域网逻辑连通性的测试

当整个网络设置完成以后,就可以对网络的连通性和相应配置做对应的测试。 测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搜索计算机 ;另外一种方法是使用Ping命令。 相应的具体操作如下。

(1)搜索计算机

第一步,在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位置都是同等的。假如选中某一台计算机。针对该太计算机进行操作。打开“开始”菜单,点击“搜索”,选择“文件或文件夹”,点击“搜索结果”,打开窗口。窗口的左面是搜索内容的输入以及搜索范围、搜索项目的选择区域,右面是搜索结果的显示区域。在窗口的左面选择“计算机”搜索项目,如图1所示。

第二步,在“计算机名”文本框中输入要查找的计算机名,左键单击“立即搜索”。如果要搜索的计算机能够搜索到,则在窗口的右面会显示所搜索找到的计算机,其搜索结果如图2所示 ;如果对应的计算机没有找到,则显示“搜索完毕,没有结果可显示”。

(2)使用Ping命令

第一步,在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位置都是同等的。假如选中某一台计算机。针对该计算机进行操作。点击“开始”—“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 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

第二步,测试其TCP/IP。输入“Ping127.0.0.1”,如果其TCP/IP正常,其结果如图3所示。

第三步,测试其IP地址。如果Ping本机地址正常,然而这次Ping不正常,则说明其络配置是错的。

第四步,测试与其他计算机的连通性。 如果Ping本地IP地址正常,然而Ping其他计算机没有响应的话,则有可能是接触不良等其他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在局域网中的每个计算机只要都能通过这两种测试,则说明整个网络就没问题。

摘要:介绍了局域网中物理连通性的测试和逻辑连通性的测试,在逻辑连通性的测试中对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了解局域网连通性的测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软件测试性 篇9

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鞋,这个人们每日穿在脚上,行走天下的必备品早已经从过去御寒、护脚和耐用的基本要求发展到今天美观、舒适和功能化的更高要求。然而,鞋的舒适性能却还有待更多的提高和改进。本研究针对吸水汽性、透水汽性与舒适性密切相关,进行了表征鞋类吸水汽性、透水汽性的探讨。

透水汽性与鞋的卫生性、舒适性密切相关,成鞋透水汽性是影响鞋类卫生性能和舒适性的重要因素[1]。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成鞋透水汽性的研究很少,而鞋材的透水汽性又不能完全代表或反映成鞋的透水汽性。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研制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以及建立起成鞋的透气性定性评价标准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本研究根据重量法原理,首先自主研发了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其次利用其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进行测试与验证,探讨了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测试方法,初步提出表征鞋类产品吸水汽性、透水汽性的性能的量化指标。有效揭示了各种材料、工艺、结构对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影响,有利于鞋类产品设计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成鞋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使我国的制鞋行业进一步由大向强转换,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 成鞋透水汽、吸水汽机理

成鞋的透水汽性能,是指鞋让水蒸气从湿度较大的空气透到湿度较小的空气中的能力。吸水汽性指的是鞋容纳水汽尤其是汗液的能力[2]。成鞋的透水汽和吸水汽过程要比单一材料和复合材料透水汽及吸水汽过程更复杂。鞋材选择的不同,成鞋的结构、附件选择的不同都会影响成鞋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3]。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是影响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是健康鞋腔环境的重要保障。

成鞋中的水蒸汽传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鞋-脚-袜环境与外界空气的缝隙直接进行湿传递,尤其是人脚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足部发生弯曲,汗液蒸汽分子通过空隙传递;二是通过鞋帮面、鞋垫、鞋底的表面或其内部的纤维孔隙进行湿传递。它是在水蒸汽分压梯度作用下实现的,受纤维对水蒸汽的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影响。

本文是以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机理为基础,应用自主研发的透水汽性测试仪对成鞋的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测试作了初步的探讨。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主要设备和仪器

PT-2090A型恒温恒湿试验箱,宝大国际仪器股份有限公司;JY10002型分析天平,上海台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自制的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如图1)。

1-统口密封件2-分析天平3-蒸汽输送管道4-蒸汽流量显示屏5-蒸汽发生装置6-开关按钮7-蒸汽发生速率调节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本次试验主要测试运动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选取运动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本文选取了滑板鞋、网布鞋、劳保鞋、休闲鞋款等18个样品,每个样品鞋进行3次平行实验,取其平均值,进行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测试。

2.2.1 成鞋透水汽性实验步骤

1)微观透水汽性实验步骤:称量样品鞋和统口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0,称量加湿器的初始质量为M0用导管连通加湿器、样品鞋,打开加湿器向鞋腔通入蒸汽加湿10 min;关闭加湿器,称量样品鞋和统口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1,称量加湿器的质量记为M1,两个小时后称量样品鞋和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2。微观透水汽性=m2-m1,单位:(g)。

2)宏观透水汽性的实验步骤:将样品鞋放置在天平1上,安装统口密封件,称量其质量为m1;将加湿器放置在天平2上,称量其质量为M1;连接鞋、密封件和加湿器,打开加湿器开关;向鞋腔内以一定的速率缓慢通入蒸汽10 min,关闭加湿器;称量安装有密封件的样品鞋质量为m2,称量加湿器的质量记为M2;宏观透水汽性=M2-M1-(m2-m1),单位:(g)。

2.2.2 成鞋吸水汽性实验步骤

打开恒温恒湿箱开关,设定箱内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90%,待箱内温湿度稳定后将待测鞋样品放进箱内;解开样品鞋的鞋带,使鞋尽可能松弛,称取待测样品鞋的质量记为m0,将样品鞋放入恒温恒湿箱内,使得样品鞋充分与箱内环境接触;每隔15 min后,将鞋子迅速取出,依次称重记为m1,m2,m3,m4,m5...;鞋子吸湿两个小时后称重结束,读出此时鞋子的质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结果的研究

3.1.1 成鞋吸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1)成鞋吸水汽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这里主要是指成鞋鞋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一段时间的吸水汽量,图2是样品鞋的吸水汽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实验中也发现其他样品的吸水汽性也有同样的变化规律,只是不同的鞋吸水汽量增加幅度不同而已。样品鞋在最开始的15 min内吸水汽很快,后面越来越慢。吸水汽增长率越来越小,最后趋近于0增长,即饱和状态。本试验的样品鞋在2个小时内吸水汽均未达到完全饱和状态,鞋腔内也无凝固水珠。

2)成鞋2 h内吸水汽量

样品鞋放置在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90%的恒温恒湿试验箱里2 h,如图3所示,18只样品鞋的吸水汽量在0.49~6.55 g范围之内,其中吸水汽性最好的是12号鞋。12号鞋采用绒面革做鞋面,并且鞋里和泡棉补强件都很厚,吸水汽性也很优良。样品鞋5号、6号、9号吸水汽性较好,这几款鞋有一共同点,就是中后帮、鞋舌用泡棉很厚,样品鞋看似也很厚重,吸水汽量较大;2号、4号、8号、16号样品鞋采用PU合成革作帮面,鞋用泡棉很薄,鞋里是合成纤维类,吸水汽性较差,所以导致成鞋的吸水汽性很差。

由于本试验采用的均是满帮低腰鞋,并且帮面几乎没有任何金属或塑料装饰件,也不存在大面积镂空,仅有少部分成鞋在鞋头部位开几个小孔,所以可以认为不同样品鞋的结构基本相似,这样成鞋的吸水汽性主要取决于各种鞋材经过胶黏剂粘合后的综合吸水汽性能。此外,恒温恒湿箱内温度不同,相对湿度不同,成鞋的吸水汽量也不同。一般认为,相对湿度越大,成鞋的吸水汽量也越大,然而具体湿度对成鞋吸水汽量的影响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考究。综合以上,可以知道影响低腰满帮运动鞋吸水汽性的主要因素是鞋用泡棉的相关参数、鞋面、鞋里等材质的吸水汽性以及恒温恒湿箱的温湿度状态。

3.1.2 成鞋微观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由图4可以看出,样品鞋的重量并没有改变。采用非接触式温湿度测试仪测试,发现鞋腔的相对湿度有所变化,说明仍有一部分水蒸汽以微观透水汽的方式扩散到外界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也与之发生了气体交换,鞋腔的水蒸汽通透出去,外界的空气进到鞋腔里面,这样可能导致样品鞋的重量并不发生改变,所以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主要对宏观透水汽性进行测试。

3.1.3 成鞋宏观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1)不同样品鞋的宏观透水汽性比较

本文对18只样品鞋采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其成鞋的宏观透水汽性以比较其性能差异,如图5所。宏观透水汽性在2.76~6.82 g范围,宏观透水汽性最小的是样品鞋7号、9号、13号,最大的是样品鞋1号、3号、4号、12号。宏观透水汽性较大的几款鞋子,主要是成鞋所用材料比较单薄,而且帮面使用较大面积的网布,尤其是1号和4号鞋鞋头部位是网布,而且帮面、帮里之间没有安装内包头,所以表现出来的宏观透水汽性较大。而透水汽性较差的几款鞋子,主要是滑板鞋,帮面全部采用PU合成革,后帮、鞋舌部位采用厚度较大的泡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水汽的扩散,特别是7号登山鞋,特别厚重,透水汽性较差。该数据与前文所分析的帮套透水汽性基本一致。同时建议在炎热的夏天,由于人脚出汗较多,建议不要穿着厚重的滑板鞋,以免大量汗液滞留在鞋腔,产生臭味。

2)通入鞋腔蒸汽的时间不同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测试的影响

图6提到的透水汽性是在通入鞋腔蒸汽时间为10 min的数据,本文为探讨通蒸汽时间对透水汽性的影响,选用其中几款鞋子,测试在5 min、10 min、15 min、20 min甚至更长时间下的透水汽性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吸水汽性、透水汽性、通入蒸汽量均随时间而增加。通入鞋腔的蒸汽时间越长,成鞋的透水汽量就越大,同时鞋腔内的蒸汽压力也越大,所以进入鞋腔的蒸汽速度会下降,图中也显示增加的幅度是越来越小,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来支撑和验证。在实际穿着过程中,人脚的出汗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脚不断地从汗腺分泌汗液,成鞋不断地将汗液传递出去,当两者速率达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就没有多余的蒸汽滞留在鞋腔,从而可以保证鞋腔有很好的环境。所以如何用这种静态的测试方法来表征成鞋动态的透水汽性能,并通入多长时间的蒸汽进行实验最能反映其性能,这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

3)不同蒸汽发生速率不同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的影响

通入鞋腔的蒸汽量不仅取决于蒸汽产生时间,也受蒸汽发生速率的影响。本文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改变蒸汽发生速率,即改变加湿器调节蒸汽产生速率的转数,转数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蒸汽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本文设计了四组试验,保证同样的样品鞋在同样的温湿度环境下,同样的重量下将加湿器的转数设置在5格、10格、15格、20格,测试不同转数下成鞋的透水汽性,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成鞋的宏观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随蒸汽发生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蒸汽发生速率越大,鞋腔内蒸汽密度就越大,鞋腔内外的蒸汽压差也就越大,从而迫使蒸汽更快地从鞋腔扩散到外界环境。然而人脚在短时间内出汗量较少,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蒸汽发生速率,以最好的试验条件来反映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

3.2 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测试结果的综合探讨

单位:g

表1所示是采用透水汽性测试仪对18只样品鞋测试所得的平均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宏观透水汽性和吸水性与通入鞋腔的蒸汽量线性相关,这说明成鞋吸水汽性越好,宏观透水汽性越好,同样时间通入到鞋腔的蒸汽量也越多,同时也说明不同结构、款式、材料及工艺的鞋子,宏观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有明显的差异。但具体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证明。

4 结论

目前,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的好坏多数以鞋子单层或复合材料的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好坏进行表征。其一般从成品鞋上取样进行测试,这样不但破坏了成鞋的完整性,而且其可信度显然不及直接对成品鞋进行检验。本论文通过自主研制的成鞋透水汽仪器对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已经初步探讨了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测试方法。同时通过对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了成鞋吸水汽、透水汽综合性能参数的表征方法,并讨论得出不同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能的差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本次论文的测试结果基本符合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一般规律,同时与实际鞋腔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大小基本相近。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已从过去的定性分析有条件的转移到了定量分析,可以对成鞋透水汽性进行定量化表征。对此仪器的研究使成鞋的透水汽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进一步完善成鞋的透水汽性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闵宝乾,黄秋兰,陈竞新.鞋类卫生性能的评价及相对影响因素探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8,18(2):11-14.

[2]谈娟娟,彭文利,丁绍兰.皮鞋卫生性能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9,19(4):60-64.

IPv6穿透性测试研究 篇10

本文从安全测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攻击树来对IPv6脆弱性进行穿透性测试这一研究方法,IPv6穿透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从理论上发现IPv6的脆弱性,并将已发现的IPv6脆弱性应用到IPv6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中,以增强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

1 攻击树

基于不同攻击手段,攻击树(Attack-Tree)提供一种正式的方法和途径来描述系统的安全特性。其基本思想是:如果能够了解所有可能的攻击方法,就有可能设计出防御这些攻击的策略;而且如果能了解攻击者是谁(包括攻击者的能力、动机和目的等),也就能够安排正确的策略来避免这些威胁。

基本上,我们可以用严格的树型结构来表示攻击一个系统的攻击途径,把攻击目标作为其根节点,达到这个攻击目标的不同途径作为其叶子节点。每个节点就是一个子目标,而这个节点的孩子就是实现子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1.1 创建攻击树

如何创建Attack-Tree呢?首先,确定可能的攻击目标,每个目标组成一个独立的树,它们可以共享子树或节点;接着,找出所有攻击被攻击目标的方法,并把它们加到树里去。

攻击树包括AND分支和OR分支,可以用图形方式表示。AND分支和OR分支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定义如下:

1)AND分支:所有的子目标必须都完成,攻击才能成功,这样一组攻击子目标标为AND分支,如图1所示。

2)OR分支:所有子目标中只要有一个攻击成功,那么攻击就成功,把这样一组攻击子目标标识为OR分支,如图2所示。

Attack.Tree是由AND分支和OR分支的任意组合构成的。叶子目标(叶子节点)在它们产生之时就被加到攻击过程的末端。OR分支导致新的攻击途径产生;AND分支导致现有的攻击途径扩展。

1.2 攻击树深度优先遍历

遍历攻击树的方法采用深度优先算法,来生成攻击序列。例如,如图3的一棵Attack-Tree,由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产生的攻击序列,;如图4的Attack.Tree,那么由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产生的攻击序列为,,,

1.3 攻击树着色算法

为了支持穿透性测试过程的实施,需要在原有的Attack—Tree模型的基础之上,增加新的节点或者扩充节点的属性。在从叶结点开始遍历测试之前,增加状态采集过程。在从Attack-Tree向上回溯的时候,增加状态收集和实施评估过程,确认测试是否通过,并更新系统状态信息。

遍历攻击树,如果某条路径测试通过,即系统不存在该路径威胁,则要回溯到新的路径,并将该节点标记为绿色;如果该路径没有通过测试,即系统具有该路径威胁,则将节点标记为红色,并回溯到新的路径。

假设攻击树T的深度为n,用i,j表示测试节点所在的层,那么,i,j∈[1,n]。攻击树的着色过程,即为树的遍历过程,采用后序遍历法。攻击树着色算法共分五步,其步骤如下:

1)确定测试子树。

2)在搜索具有AND属性的节点。如果对该节点测试成功,就标记为红色;如果对该节点测试不成功,那么就对该节点的兄弟进行测试,即执行第三步。

3)对子树的叶节点着色。如果该节点测试通过,该节点就标记为绿色,否则,标记为红色。如果所有子节点为红色,则的根节点标记为红色;如果所有子节点为绿色,则的根节点标记为绿色;如果子节点着色不同,则的根节点为黄色。

4)判断攻击树T是否遍历完全,如果遍历完全,执行第五步,否则,跳回第一步。

5)测试结果生成的是所有节点分别标注为红、绿、黄三色着色树。

2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

2.1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采用树形结构表示攻击途径,将对IPv6(攻击目标)的攻击作为树的根节点,然后将实现该攻击目标的不同方法作为子节点。然后再以这些子节点为根,重复上面这个过程。直到目标不能再分解为止。这个过程产生一棵Attack-Tree。

Attack-Tree分析方法将对某个目标的攻击实施结构化,对于任何一次成功攻击,它的实施步骤必然会映射到这些结构中。Attack-Tree分层细化可重用的特性为网络安全分析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方法。

IPv6 Attack tree是把攻击目标以及攻击该目标的方法集合构建成树状的攻击模型。提出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或称其为攻击模型主要意义在于对IPv6潜在的威胁进行形式分析,为评估IPv6安全改进方面提供一种方法,同时找到更多的IPv6安全威胁,并将这些安全威胁应用的IPv6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中,以增强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利用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可以完整地、全面地描述IPv6的脆弱性。IPv6的脆弱性总共包括五类原子攻击目标,其结构如图5所示。

IPv6穿透性测试模型所包含的这五类原子攻击目标涵盖了IPv6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IPv6存在的安全威胁。每个原子攻击目标的实现均可以通过多种攻击手段来实现,即每个节点(一个攻击目标)可以分解为子节点(子目标)。

IPv6这个原子目标的涵盖内容太多,其子节点又可以分解出若干个子节点,这些子节点还可以继续分解。IPv6攻击树结构层次比较多且每一层的节点也比较多,所以本文在此就以父攻击树和子攻击树的形式进行介绍。其中IPv6 Attack tree为父攻击树,IPSec Attack tree、IPv6在实现和部署上Attack tree、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IPv6过渡阶段Attack tree、IPv6特有的脆弱性Attack tree这五个攻击树为子攻击树。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介绍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一种。

2.2 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

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是IPv6 Attack tree的子树之一。利用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可以完整地、全面地描述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IPv6(传统安全威胁)这个原子目标总共包括五类原子攻击目标,其中每一类原子攻击目标又可以分解为好几类小的原子攻击目标,其结构如图6所示。由于第二层原子攻击节点的子节点比较多,分解起来十分麻烦,图6中只是对应用层攻击这个原子攻击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为九个小的节点。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所包含的这五类原子攻击目标涵盖了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的各个方面,能够系统地分析IPv6中的传统安全威胁。由于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Attack tree的子节点较多,且每个子节点的测试子树都是比较复杂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此详述。

3 IPv6穿透性测试工具的设计

在进行穿透性测试前,首先需要编写相应的穿透性测试工具,在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中,所有的穿透性测试工具的功能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如图7所示。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分为三个大的模块,一是监听模块,收集需要测试的漏洞的相关信息;二是攻击模块,该部分按照需要分解成多个测试子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三是评估模块,穿透性测试完成后对测试工具的效能和IPv6网络的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估,并显示出量化的结果。其具体的穿透性测试工具参照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进行编写。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攻击树进行了简单介绍,设计了攻击树着色算法;将攻击树应用到IPv6脆弱性研究中,设计了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模型和其子模型———IPv6中传统安全威胁穿透性测试模型,最后设计了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

摘要:IPv6穿透性测试研究对于设计和开发IPv6入侵检测系统是至关重要的。IPv6穿透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从理论上发现IPv6的脆弱性,提出了通过穿透性测试这种方法来发现IPv6脆弱性,设计了IPv6脆弱性穿透性测试模型和穿透性测试工具通用结构,以改进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规则,提高IPv6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效果。

关键词:Ipv6,穿透性,攻击树

参考文献

[1]Schneier B.Atack Trees:Modeling Security Threats[J].Dr.Dobb,S journal,1999,12(24):21-29.

[2]崔博一.改进攻击树的生成及应用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8):67-69.

[3]李振强,赵晓宇,马严.IPv6安全脆弱性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1):109-112.

软件测试性 篇11

关键词:交际性测试 BEC口语 口语教学

一、交际性测试理论

交际性测试是与交际教学法相适应的一种测试模式,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Bachman认为,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组成。交际性测试既要考查受试者的语言形式知识,又要考查其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能否恰当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交际性语言测试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需求分析

交际性测试理论是以对受试者需求分析为前提。交际性测试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受试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受试者有需求,测试才有意义。同时,测试的内容也必须是跟学习者有关的。

2真实性

交际性测试重视测试内容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测试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接近生活或者贴近生活,可以说是真实生活的再现。

3社会交际功能

交际性测试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这一本质,而不局限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重视交互性。交际测试既考查形式也考查功能,既测试语言知识又测试语言行为,既使用分离式题型又使用综合式题型,既重视效度又重视信度。

二、BEC口语考试特征分析

BEC口语考试是对商务工作人员或英语学习者英语语言知识运用水平的验证。对即将进入就业领域的在校学生来说,它更是就业、求职的重要砝码。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在制定BEC考试大纲的时候,对从事或者即将从事商务活动人员的需求作了调查和分析,这也是制定BEC测试内容的依据和对测试效度的有效保证。

1BEC口语考试内容和形式

BEC口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核考生在商务环境中的口头交际能力,因而BEC口试将试题设置于一个真实的商务情景中,明确每个考生自身和交际对方的角色。规定的情景和任务促使考生积极参与交流,通过启动话题、接续话题、转换话题、结束话题等话题转换形式有效地完成信息和观点的交换。由两名考官主考,一位考官负责提问题,并且为每位考生分别评出一个总体印象分;另一位考官负责观察和具体的评分,在他的评分卡中,语法与词汇、话语组织、语音、互动交际各占25%。

BEC口语考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介绍,主要是考官和考生之间的交流。考官问一些关于考生姓名、籍贯、学习、工作、兴趣、过去经历以及将来打算的信息,也会问一些与商务有关的常识性问题,要求考生发表简短看法,并给出简要理由。第二部分是就一话题简单演讲(short talk),是考生与考生之间的交流,要求考生在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每个考生讲完后,要求另外一个考生对其演讲内容提问并由其回答。第三部分是讨论(discussion)。考官会给考生提供一个商务活动情景,要求两个或者三个考生相互合作,最后完成测试任务并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包括两个问题指引。考官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然后再提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2BEC口语考试特征

BEC口语考试基本是在交际性测试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命题的,现在结合交际性测试理论分析BEC口语考试的特征:

(1)BEC口语考试重视交互性(interactiveness)。交互性是指考官与考生之间、考生与考生之间以及考生与考试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BEC口语考试中,第一部分为考官和考生之间的互动,第二部分为考生与考生之间的互动,而第三部分则为考生与考试任务之间的互动。这也正是交际性测试在指导测试形式设计方面的体现。

(2)BEC口语考试语境和情景的真实性(authenticity)。交际性测试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做到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即贴近实际的真实生活。与此同时,交际性测试也强调语境和情景的重要性。而BEC口语考试所提供的测试考题所涉及的预警和情景都是与真实的商务活动有关的,比如日常接待、产品描述、会议安排、价格磋商、业务联系等等,从而考察受试者真实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3)BEC口语考试评估标准的高效度(validity)和高信度(reliability)。BEC口语考试从受试者的语法、词汇、语篇驾驭、发音和交际沟通能力进行评估,也就是对受试者语言掌握的准确性,流利性以及语言交际特点和技巧方面进行考查,从而达到测试的目的,这也体现了交际性测试的高效度。另外,BEC口语考试是双人独立评分,总体评分与分析评分相结合。主考官发问,负责总体印象分。副考官按照评分细则从语法与词汇、语音、语篇处理及交互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性评分,进而尽量避免评分的主观性,确保评分的高信度。

三、教学启示

1创设商务活动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与实践的能力,在实际的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语言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口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各种真实的商务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景和语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所学到的各种商务知识,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交互性,从而达到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商务英语人才。如在模拟工作面试的情景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有的学生充当“interviewer”,有的学生充当“interviewee”,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锻炼商务语言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传授交际策略

商务英语教学中,不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交际,都要重视对学生的语篇意识的培养,同时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交际策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语篇意识可以训练学生在口语练习时使用多样化的句子结构,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以及做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篇能力还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会话规则,如提起话题、发展话题、维持交谈、转换话题等等。若要提高语篇意识,可以训练学生就某一议题发表观点时通篇考虑,有一定的开场、主题和结论,以证明其有谋篇的能力,如在讨论“What do you think is important when apply for a new job”这样的一个话题时,可以用这样“ I think...is important when applying for a jobFirst,...Then,...Finally...”的模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会给人一目了然和谋篇布局能力很强的感觉。在与人讨论某一观点时,要学会表示赞同或反对,在表达反对意见时要注意婉转性等等。如可以用“ Well,it's goodBut I think...is better”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观点。交际策略主要是指考生与同伴或考官的交流是否有效、得体,对测试任务的参与是否恰当、成功。交际过程中,若要有良好的互动,必须具备交际策略。可以使用一些连词“and,but...”或者是副词“however,unfortunately,on the other hand...”或者语气词“well,oh...”来进行上下句的衔接,以达到语义的连贯、语言的流利和条理的清楚。

总之,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好的语言测试会产生好的回波效应(backwash),即对教学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利用BEC口语考试的良好的回波作用,积极推动和促进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小慰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口试必备手册(中、高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1) :47 - 52

3李清华论交际测试的特点和本质[J]山东外语教学,2000(3)

软件测试性 篇12

测试性方案是指为了适应装备测试维修的需要,确定各级维修中哪些项目要测试,何时(连续或定期)何地(哪个维修级别)利用何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诊断测试,以及相关测试资源的配置情况,是对装备测试与诊断总的设想。装备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的目标是根据任务要求合理地综合应用各种测试手段与资源,通过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融合与共享,实现诊断功能的合理分配、诊断测试要素间的协同操作,有效地组织和配置各组成单元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协同地起作用,以提供装备在各级维修所需的最佳测试与诊断效能,并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在装备测试性设计中,测试性方案的优化设计是核心工作[1,2,3,4,5]。

然而现有文献对装备测试性方案的研究长期处于经验应用阶段,并没有开展更深的理论研究,对其内涵及关键使能技术不明确。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装备测试性方案优化的内涵进行拓展和完善,提出基于模型和多目标权衡的测试性方案权衡与优化设计研究思路,为构建适合于系统各寿命周期阶段、面向不同维修级别的测试性方案奠定基础。

1 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

为了构建适合于装备全寿命周期的测试性方案,需要采用形式化的方法,将各种与测试性方案设计相关的因素、数据与信息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提取建模,建立完整的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该模型通过标记诊断测试环境中的物理实体(如装备本身、测试设备等),行为实体(如测试行为、诊断推理行为、维修行为等),以及数据实体(如测试数据、诊断知识、可靠性和维修性数据及技术资料等)等结构组成来全面地描述装备和各信息实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信息流动和交换过程。基于信息集成的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面向装备系统不同层次和级别的设计开发、测试与维修保障人员,建立在统一的、能支持不同应用系统的装备信息交换标准之上,以实现装备全寿命周期测试性设计信息的统一描述和测试性设计过程的信息集成共享,具有标准化、开放性、可扩展性、支持多领域应用与协同等特点,为设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交互手段,保证设计、使用、维修的顺利实施,适应并行工程的要求。

针对上述目标,从装备系统对象、时域、模型3个不同维度建立测试性方案的广义信息描述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1)对象维。

反映装备系统本身的层次划分,与约定的维修级别划分相对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寿命周期阶段,其任务要求、消耗的测试资源范围及其组织方式也不同,因而模型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

(2)时域维。

反映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组成。随着时域各阶段的推进,所研究对象及其对应的各种模型也将逐步得到完善与细化。

(3)模型维。

反映装备的模型组成与组织方式。其中,功能模型描述装备的功能组成和各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情况;资源模型描述装备各种测试资源与约束,包括测试资源配置和资源流模型;信息模型描述装备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过程模型描述测试与诊断的业务组成与各项业务之间的运行机制;组织模型描述装备测试组织结构信息以及组织方式;任务模型描述装备系统任务信息和测试任务信息,包括系统任务模型和测试任务模型;测试诊断模型描述测试与故障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包括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和维修保障模型。随着研究对象及其所处寿命阶段的不同,模型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各有不同。

由此可见,测试性方案广义信息描述模型和装备系统模型不同。系统模型主要用来描述装备的结构、行为及功能信息,而测试性方案信息描述模型除了包括系统模型之外,还涵盖装备故障与测试逻辑关系、对测试资源的占用约束关系、装备可靠性和维修保障数据、人员与培训信息等信息的描述,特别是可对测试性设计与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非确定性因素进行完整描述。

建立装备测试性方案的广义信息描述模型可以指导测试性信息描述和标准化交换方法的开发,实现装备测试性方案设计的全寿命化和并行化,切实提高装备的测试与诊断能力。

2 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分析

测试性方案的设计必须从装备研制之初开始,并贯穿于其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为此对装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测试任务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装备自身特性与测试诊断数据、维修保障资料等信息,将并行工程思想运用于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在可用资源与全寿命周期费用约束条件下,通过合理组织测试过程以指导方案优化设计。

综上所述,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应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1)从方案设计的横向(宏观)角度出发,对装备功能结构、测试需求、可靠性和维修性要求、测试资源控制及管理、测试技术资料管理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过程,从总体上明确装备测试性方案具体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2)从纵向(微观)角度出发,依据装备不同状态下测试性方案设计要求,分析装备测试与诊断具体实施过程,对其共性技术进行抽象提取,提出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技术路线,如图4所示。

尽管面向装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不同任务剖面或维修级别的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要求不同, 但从测试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上述技术路线具有通用性。本文在该技术路线基础上提出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3 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3.1 测试性分析与评估技术

为了获得装备最佳测试性方案,需要对其测试性设计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估,并贯穿于优化设计全过程[1,2]。通过分析评估才能发现测试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设计人员能够及时利用信息对方案进行优化改进,保证最终设计的装备系统能够满足规定的测试性要求。

目前对于机电系统测试性设计的研究比较广泛[2,3,4,5],而测试性建模与分析虽然也有一定的研究,且已研制出一些辅助工具[6,7],但其理论与方法仍停留在早期研究基础之上,不够科学和深入。

传统的装备测试性分析模型有多种建模方式,其中运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Deb等[8]提出的基于多信号流的测试性建模方法。该模型以确定性测试为条件,测试结果只有0/1(通过/不通过)两种,此时装备故障与测试之间存在布尔逻辑相关性,对于装备研制初期的测试性设计而言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没有考虑测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模型不具备对不确定信息的处理能力。另外,由于约束条件在实际测试性设计中往往是不完备的,因此,也会导致装备测试性分析的结果可信度不高。实际上,由于装备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外界环境,测试结果会受诸多干扰源的影响[9,10],包括装备存在多个工作模式、不正确的安装、错误的人为操作、电磁干扰、环境变化、测试设备固有的测量误差,以及测试执行所需的准备条件等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这些难以用传统模型来描述的系统运行状态和工况,都会导致故障-测试的相关性以及测试性度量的定义发生改变。如果忽略这些不确定性,而采用传统的诊断测试推理机,则可能产生不合乎实际情况的测试性分析结果,无法有效地指导测试性评估与设计。为了从根本上避免脱离实际,应从模型入手,通过构造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性分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测试性度量参数进行形式化描述,寻求相应的有效方法分析装备测试性水平,为测试性方案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也将是测试性分析与评估技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贝叶斯网络[11]是基于概率推理的数学模型,其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因果关联模型。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贝叶斯网络对于解决复杂系统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故障分析具有很大的优势,被认为是目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12]。因此可以建立面向测试性分析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贝叶斯参数学习算法获得不确定条件下的故障-测试相关矩阵,并利用贝叶斯推理算法进行测试性指标描述与测试性分析,进而对装备测试性水平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估。

3.2 测试集优化选择技术

随着武器装备性能的提高和复杂性的日益增加,获取足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系统全寿命周期的费用与效率比,基于测试性分析与评估结果,开展测试集优化选择[1,2,3,4,5,13]技术研究是装备测试性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根据装备系统测试任务要求及测试性设计相关要求,首先基于装备设计方案及专家经验等现有知识初步设置测试项目集作为备选测试集,然后对系统测试性进行分析,计算系统各层次的故障检测率、隔离率、未检测和未隔离的故障、冗余测试以及故障模糊组等信息,并提出改进建议。如果备选测试集不能满足测试性设计要求,那么就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处理,并增加合适的测试项目,直到测试集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满足测试性设计要求为止,保证备选测试集的完备性。

通常上述完备测试集存在冗余信息,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测试集。因此,测试优化选择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测试优化选取,其目的是在系统所有可能的测试组合中,寻找满足系统测试性指标要求的最佳组合,使测试代价最小。不论考虑的因素如何复杂,测试对故障的覆盖问题是测试选择的核心问题,从数学上最终可归结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可用集合覆盖模型进行描述。而集合覆盖问题是一个NP完全问题,目前许多文献都提出了相应的求解算法[2,3,4,5,13],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问题本身固有的难度及对优化模型的简化描述,使得其求解效率与准确性都不尽如人意。随着装备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集合规模的增大,特别是考虑不确定信息影响的测试集优化选择,需要结合问题本质建立更完整的模型,并利用有效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3.3 测试资源优化选择与调度技术

依据装备自上而下的分析原则,将各分系统的测试资源分析作为选择与调度的第一个层次,在初步设置的测试项目和现有测试设备类型约束下,对机内测试设备(BITE)、自动测试设备(ATE)和人工测试设备(MTE)等不同类型进行权衡选择与配置。

对特定分系统的测试与故障诊断一般通过多个测试项目来完成,影响因素众多,需要综合考虑测试过程中的各项约束指标。通常涉及两类知识:一是定量数据的分析计算,它们为权衡提供定量的支持;另一类是专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其中大部分难以定量表示。因此,测试设备类型的选择与权衡是基于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综合决策过程,只依赖于专家经验难以决定使用何种类型的测试设备,此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通过对影响测试设备类型的各要素进行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确定评价指标集,建立多属性模糊评价模型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求解,综合评判求解结果便可以选取适合于对该分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的设备类型组合。

对大型装备进行测试诊断时,包括测试设备在内的可用测试资源往往是有限的、集中的,如果被测对象对测试资源同时提出测试要求,势必会引起资源的竞争和冲突。因而在测试过程中须保证测试资源在每个时刻只能为一个测试所占用,所以测试资源优化选择与调度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测试任务对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其工作主要是在前述的测试优化选择、测试设备类型初步选择以及可用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测试过程的特性和调度问题的复杂性,建立装备系统测试资源调度模型。该模型以测试时间与费用最小为目标,以测试顺序、测试准备条件以及可用测试资源等为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智能进化算法,对由测试时间和测试费用联合确定的目标函数进行综合评价与模型求解。

3.4 方案总体集成

针对不同任务剖面、不同维修测试级别,需采用不同测试技术级别和技术手段,通常是各种技术手段和技术级别相结合。在装备测试性方案设计及测试实施过程中,为便于不同信息的访问与共享,需要选择合适信息集成方式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通过总线方式实现装备测试的总体集成方案。

集成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测试性方案总体集成框架如图5所示。

(1)信息访问接口设计。

在测试性方案优化过程中,建立广义信息描述模型,为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奠定基础,但是这些信息的流动与共享是通过管理与集成工作反映在各个阶段的,因此需要对信息模型管理进行合适的访问接口设计。

(2)总线接口技术。

测试性方案的实施,首先需要在确定各类实体测试资源的前提下对测试结构进行设计,从物理上实现测试资源有效合理的调度,总线型结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总线接口作为实现总线型测试结构的物理基础,在采用这种设计结构时,必须对总线接口作出明确的定义。

4 敏感性分析

在设计测试性方案时需要利用装备信息模型以及其他先验信息,这些信息种类繁多,关系错综复杂,且在分析处理中与真实值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为判断这种偏差对最优方案的影响程度,须对最优测试性方案设计的各权衡过程进行敏感性分析。如果先验信息的微小变化引起最优方案大幅度改变,则说明该方案对信息的偏差非常敏感,实际应用时应慎重考虑。如果先验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时,最优方案的变化不大,则说明此最优方案鲁棒性很好,所期望的应用效果也比较好。

5 结束语

对装备系统而言,构建测试性方案的主要依据来自于订购方提出的测试性要求及测试资源约束条件、装备的方案及可靠性分析数据、维修与保障方案等,影响因素众多,求解过程复杂。本文通过分析首先明确了测试性方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测试性方案优化设计与权衡工作内容、技术流程以及关键使能技术,为测试性方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术途径,为有效地指导装备测试性设计、分析与测试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上一篇:温度应力分析下一篇:散发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