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方法概述(通用10篇)
软件测试方法概述 篇1
软件测试方法概述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持续扩大,需求日益复杂,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现实中软件系统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所以采取有效的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提高软件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所提交的软件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在使用中的可靠性,必须对所开发的软件产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测试。因此,对软件测试的研究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聊聊软件测试方法概述吧!
摘 要: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各种错误,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其质量必须进行软件测试。文章即对软件测试的主要方法进行了介绍与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软件质量;软件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软件的生产成本和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故障造成的各类损失也大大增加,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软件质量问题已成为所有使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关注的焦点。
由于软件是人脑的高度智力化的体现和产品这一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科技和生产领域,因此软件与生俱来就有可能存在着缺陷。如何防止和减少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呢?回答是进行软件测试。
测试是最有效的排除和防止软件缺陷与故障的手段,并由此促进了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快速发展,新的测试理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手段在不断涌出,软件测试机构和组织也在迅速产生和发展,由此软件测试技术职业也同步完善和健全起来。
无论怎样强调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它对软件可靠性的影响都是不过分的。在开发大型软件系统过程中,我们力求在每一个阶段结束之前通过严格的技术审查,尽可能早地发现并纠正差错,如果在软件投入生产性运行之前,没有发现并纠正软件中的大部分差错,则这些差错终究会在生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那时不仅改正这些差错的代价更高,而且往往会造成很恶劣的后果。测试的目的就是在软件投入生产运行之前,尽可能多地发现错误。
2、软件测试的基本问题
一个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制定计划、需求分析定义、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软件运行、软件维护、软件停用等8个阶段。
软件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软件质量。软件质量是指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征的全体。软件质量反映以下三个方面:
1)软件需求是度量软件质量的基础。
2)在各种标准中定义开发准则,用来指导软件人员用工程化的方法来开发软件。
3)往往会有一些隐含的`需求没有明确地提出。如果软件只满足那些精确定义的需求,而没有满足这些隐含的需求,软件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软件质量内涵包括:正确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读性、结构化、可测试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用户界面友好性、易学、易用、健壮性。
3、软件测试的原则
1)尽早地和及时地测试应作为软件开发人员的座右铭,测试应当从软件产品开发初始阶段即开始。
2)测试用例应当由测试数据和与之对应的预期结果这两部分组成。
3)在程序提交测试后,应当由专门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避免由程序设计者自行检查程序。
4)测试用例应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5)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
6)充分注意测试当中的群体现象,测试经验表明,约一半(47%)的错误仅与系统中4%的程序模块有关。
7)应对每一个测试结果做全面的检查。
8)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为维护工作提供充分的资料。
4、软件测试的种类及方法
软件测试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人工测试和基于计算机的测试。而基于计算机的测试又可公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这些测试方法在软件开发的最后检测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
4.1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黑盒测试顾名思义就是将被测系统看成一个黑盒,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从外界取得输入,然后再输出。也就是,黑盒测试是在程序接口进行的测试,它只是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并保持外部信息的完整性。
黑盒测试在测试时,把程序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盆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者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并且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库或文件)的完整性。黑盒测试方法主要有等价类划分、边值分析、因果图、错误推测等。
4.2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白盒测试需要知道产品内部工作过程,可以通过测试来检测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也就是说,完全了解程序的结构和处理过程。这种方法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有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而不顾它的功能。白盒测试的主要方法有逻辑驱动、基本路径测试等,主要用于软件验证。
粗略看起来,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测试方法,都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都拿来进行所谓的穷举测试,因为可能的测试输入数据数目往往达到天文数字。因为不可能穷尽测试,所以软件测试不可能发现程序中的所有错误,也就是说,通过测试并不能证明程序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测试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尽可能地发现错误并纠下错误,提高软件的质量,因此,必须仔细考试设计测试方案,力争用尽可能多的测试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
参考文献:
[1]许静,陈宏刚,王庆人等.软件测试方法简述与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39(13):75-78.
[2]戴凌宸,张朕荣,黎丰泽等.传统的软件测试方法浅析[J].科技风,,(16):136-137.
软件测试方法概述 篇2
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 人们使用了许多保证软件质量的方法分析、设计和实现软件, 但难免在工作中犯错误。这样, 在软件产品中就会隐藏许多错误和缺陷。对于规模大、复杂性高的软件更是如此。在这些错误中, 有些是致命的错误, 如果不排除, 就会导致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必须认真计划、彻底地进行软件测试[3,6]。
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应力求在分析、设计等各个开发阶段结束前, 对软件进行严格的技术评审。但由于人们能力的局限性, 审查不能发现所有的错误。而且在编码阶段还会引进大量的错误。这些错误和缺陷如果遗留到软件交付投入运行之时, 终将会暴露出来。但到那时, 不仅改正这些错误的代价更高, 而且往往造成很恶劣的后果。
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投入运行前, 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审查, 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如果给软件测试下定义, 可以这样讲: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或者说, 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计一批测试用例 (即输入数据和预期的结果) , 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 以发现错误的过程[1,2]。
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存期中横跨两个阶段:通常在编写出每一个模块之后就对它做必要的测试 (称为单元测试) 。编码与单元测试属于软件生存期中的同一阶段。在结束这个阶段后, 对软件系统还要进行各种综合测试, 这是软件生存期的另一阶段, 即测试阶段。
现在, 软件开发机构将研制力量的40%以上投入到软件测试之中的事例越来越多。特殊情况下, 对于性命攸关的软件, 例如飞行控制、核反应堆监控软件等, 其测试费用甚至高达所有其他软件工程阶段费用的总和的3~5倍。
1 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基于不同的立场, 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测试目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普遍希望通过软件测试暴露软件中隐藏的错误和缺陷, 以考虑是否接受该产品。而从软件开发者的角度出发, 则希望测试成为表明软件产品中不存在错误的过程, 验证该软件已正确第实现了用户的要求, 确立人们对软件质量的信心。因此, 他们会选择那些导致程序失效概率小的测试用例, 回避那些易于暴露程序错误的测试用例。同时, 也不会着意去检测、排除程序中可能包含的副作用。显然, 这样的测试对完善和提高软件的质量毫无价值。因为在程序中存在着许多预料不到的问题, 可能会被疏漏, 许多隐藏的错误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暴露出来。如果不把着眼点放在尽可能查找错误这样一个基础上, 这些隐藏的错误和缺陷就查不出来, 会遗留到运行阶段中去。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 替他们设想, 就应当把测试活动的目标对准揭露程序中的错误。在选取测试用例时, 考虑那些易于发现程序错误的数据。
有鉴于此, Grenford J.Myers就软件测试的目的提出以下观点:
(1) 测试是程序的执行过程, 目的在于发现错误;
(2)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在于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3) 一个成功的测试用例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用例。
测试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找出软件中潜在的错误和缺陷。如果成功地实现了测试, 就能够发现软件中的错误。测试的附带收获是, 它能够证明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与需求说明相符。此外, 实施测试收集到的测试结果数据为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依据[4,5]。
根据这样的测试目的, 软件测试的原则是:
(1) 应当把“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 (Check early, check often) ”作为软件开发者的座右铭。
由于原始问题的复杂性, 软件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工作的多样性, 以及参加开发各种层次人员之间工作的配合关系等因素, 使得开发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错误。所以不应该把软件测试仅仅看作是软件开发的一个独立阶段, 而应当把它贯穿到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中。坚持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的技术评审, 这样才能在开发过程中尽早发现和预防错误, 把出现的错误克服在早期, 杜绝某些隐患, 提高软件质量。
(2) 测试用例应由测试输入数据和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这两部分组成。
测试以前应当根据测试的要求选择在测试过程中使用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主要用来检查程序员编制的程序, 因此不但需要测试的输入数据, 而且需要针对这些输入数据的预期输出结果。如果对测试输入数据没有给出预期的输出结果, 那么就缺少了检验实测结果的基准, 就有可能把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结果当成正确结果。
(3) 程序员应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
测试工作需要严格的作风、客观的态度和冷静的情绪。人们常由于各种原因具有一种不愿否定自己工作的心理, 认为揭露自己程序中的问题总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这一心理状态就成为测试自己程序的障碍。另外, 程序员对软件规格说明理解错误而引入的错误更难发现。如果由别人来测试程序员编写的程序, 可能会更客观, 更有效, 并更容易取得成功。要注意的是, 这点不能与程序的调试相混淆。调试由程序员自己来做可能更有效[7,8]。
(4)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 应当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合理的输入条件是指能验证程序正确的输入条件, 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是指异常的, 临界的, 可能是引起问题异变的输入条件。在测试程序时, 人们常常过多地考虑合法的和期望的输入条件, 以检查它是否做了它应该做的事情, 而忽视了不合法的和预想不到的输入条件。事实上, 软件在投入运行后, 用户的使用往往不遵循事先的约定, 使用了一些意外的输入, 如用户在键盘上按错了键或打入了非法的命令, 如果开发的软件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给出相应的信息, 那么就容易产生故障, 轻则给出错误的结果, 重则导致软件失效。因此, 系统软件处理非法命令的能力也必须在测试时受到检验。用不合理输入条件测试程序时, 往往比用合理的输入条件进行测试能发现更多的错误。
(5) 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
测试时不要以为找到了几个错误问题就已解决, 不需要测试了。经验表明, 测试后程序中残存的错误数目与该程序中已发现的错误数目或检错率成正比。根据这个规律, 应当对错误群集的程序进行重点测试, 以提高测试投资的效益。
在所测试程序段中, 若发现错误数目多, 则残存数目也较多。这种错误群集性现象, 已为许多程序的测试实践所证实。这种现象对测试很有用。如果发现某一程序模块似乎比其它程序模块有更多的错误倾向时, 则应当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代价来测试这个程序模块。
(6) 严格执行测试计划, 排除测试的随意性。
测试计划应包括:所测试软件的功能, 输入和输出, 测试内容, 各项测试的进度安排, 资源要求, 测试资料, 测试工具, 测试用例的选择, 测试的控制方式和过程, 系统组装方式, 跟踪规程, 调试规程, 以及回归测试的规定等以及评价标准。
对测试计划, 要明确规定, 不要随意解释。
(7) 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做全面检查。
这是一条最明显的原则, 但常常被忽视。有些错误的征兆在输出实测结果时已经明显地出现了, 但是如果不仔细地全面地检查测试结果, 就会使这些错误被遗漏掉。所以必须对预期的输出结果明确定义, 对实测的结果仔细分析检查, 抓住征候, 暴露错误。
(8) 妥善保存测试计划, 测试用例, 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 为维护提供方便。
测试可以采用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进行, 自顶向下测试先从全系统开始, 再测试每个子模块;自底向上测试先从子模块测试开始, 逐步测试各子模块的父模块, 最后进行全系统综合测试。模块测试的目的是验证是否和规格相符。
进行模块测试必须考虑两件事: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测试模块的规模。测试用例可从规格或分析模块代码产生, 相应的测试策略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并有两种方法和它们进行组合———非增量与增量测试。非增量测试分别对每个模块进行测试, 然后组装成系统, 不再进一步测试;而增量测试对每一个模块和被测试过的模块进行组合测试。增量测试能更早地检测出错误。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测试它们均基于这样的假设:模块的调用关系为有向无环图。
线索测试是一种增量测试方法, 它的基础是从需求变化而来的系统验证图。另一种测试策略认为测试应从软件开发的早期开始。
2 测试标准
在对系统进行验证中, 规格作为对代码进行验证的标准。程序必须满足两种规格:一是需求标准, 它描述系统的自然功能 (What) ;二是设计标准, 它描述系统的逻辑 (How) 。因此, 需要发现两类错误:其一是功能错误, 它偏离了需求规格;其二是设计实现错误, 即逻辑错误。理想情况下, 需求规格是明晰的、完备的、简明的、可以理解的, 并且不存在二义性。但实际上, 需求规格几乎总是不完备的、模棱两可的、易于变化的。因此, 一个软件系统可以被验证 (满足需求规格) , 但仍存在不满足要求的部分, 因为规格本身是不完备的、模棱两可的、甚至是错误的。软件验证中的许多问题是因错误的规格引起的。并且由于代码的规模、复杂性, 以及软件本身的进化规律使得软件开发满足规格是困难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9]。
3 验证
存在两种系统验证:一是系统发布前进行的;二是对系统进行维护时。系统验证一般是由与开发小组独立的小组完成的, 其中一至两人充当质量控制经理与组内其他人员独立。
尽管70%的精力花在对系统的维护上, 但系统的重新验证仍未被重视。有两个理由使得重新验证是必要的:一是修正错误;二是修改系统的能力。重新验证检验修正是否正确、修改是否实现, 以及修改是否对系统的其它方面产生影响。完善的文档、功能局部化以及良好的模块定义使得重新验证较为容易一些[10]。
4 黑盒测试
在黑盒测试 (或称功能测试) 中, 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表现, 其目的是确定程序的输入与输出是否与其规格一致, 力图发现以下几类错误:
是否有不正确或遗漏了的功能?
在接口上, 输入能否正确地接受?能否正确地输出结果?
是否有数据结构错误或外部信息 (例如数据文件) 访问错误?
性能上是否能满足要求?
是否有初始化或终止性错误?
黑盒测试的主要缺点是依赖于规格的正确性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和需要采用所有可能的输入作为测试用例才能保证模块的正确性。
5 白盒测试
在该方法对软件的过程性细节做细致检查, 对程序所有逻辑进行测试。通过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的状态, 确定实际的状态是否与预期的状态一致。测试用例从程序的逻辑中产生。确定程序逻辑覆盖有几条原则, 其中之一是语句覆盖, 要求程序中的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这条原则是必要的, 但不充分, 因为部分错误并不能检测出来。
6 从上至下测试
从上至下测试从程序的顶点模块开始, 然后逐步对较低级的模块进行测试。为了模仿被测试模块的低级模块, 需要哑模块或桩子模块。
从上至下测试的主要好处就是排除了系统测试和集成, 它可以让人们看见系统的早期版本并证明系统的正确性。它的效果之一可以提高程序员的士气。
从上至下测试的主要缺点是需要桩子模块, 并且在桩子模块中的测试数据直到输入输出模块加入之前不能确定。某些模块的测试数据难以创建, 因为桩子模块不能模拟数据流使得模块之间的数据流不能组织成有向无环图。
7 从下至上测试
从下至上测试策略从程序的最低级模块 (不调用别的模块) 开始。为了模拟高一级的模块需要驱动模块。当对所有的低一级模块测试完毕才对高一级模块进行测试。
从下至上测试方法的优点之一是测试数据的建立不存在困难。尽管数据流不在有向无环图中, 但驱动模块模拟所有的调用参数, 如果关键模块位于调用模块的底部, 则从上至下测试方法更优。
从下至上测试的主要缺点是系统的早期版本直到最后模块测试完毕才产生, 并且设计和测试一个系统不能重叠进行, 因为不可在低级模块设计之前进行测试。S
摘要: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软件测试的目的、原则、标准做了简介, 同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软件测试方法。
关键词: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软件质量
参考文献
[1][美]Jeffrey Richter.Windows95Windows NT3.5高级编程技术[M].郑全战, 阿夏,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2月.
[2]郑人杰, 殷人昆, 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
[3][美]Allen G.Taylor.SQL使用指南[M].吴言, 李东, 等, 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年3月.
[4][美]James R.Groff&Paul N.Weinberg.关系数据库SQL使用指南[M].付增少, 彭振云, 等, 译.学苑出版社, 1999年10月.
[5]William Perry.Effective Methods for Software Testing[M].1998by John Wiley&Sons, Inc.
[6]Boris Beizer.Software Testing Techniques (Second Edition) [M].1999by International Thomson Computer Press.
[7]Brian Marick.The Craft of Software Testing—Subsystem Testing Including Object-based and Object-oriented Testing.PTR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07632.
[8]Richard E.Fairley.Tutorial:Static Analysis and Dynamic Testing of Computer Software.1978IEEE, Computer.
[9]Thomas Jaudon Ball.The Use of Control-flow and Control Dependence In Software Tools.1993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手机应用软件测试方法概述 篇3
关键词:外部质量;内部质量;手机应用软件;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11.53
1 手机软件测试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众多的手机应用软件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这些软件不仅丰富了手机的功能,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并且已经从单一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了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移动平台,然而,这些软件在为人提供方便的同时,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会给人们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个人资料泄露、个人银行信息泄漏、信息丢失等,如果能提前发现这些问题,便可以降低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能够提早发现手机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软件测试便是唯一的方法。然而手机应用软件与传统软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何能够有效、正确和便捷地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测试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GB/T17544-1998《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对手机应用软件测试的类型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概述。
2 手机应用软件测试概述
2.1 手机应用软件与传统软件的比较
与传统应用程序相比,手机应用软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运行平台和运行网络两个方面。
(1)运行平台的不同。传统软件主要支持Windows、IOS和Unix三款操作系统,软件运行平台较单一,软件版本较少,然而与传统软件相比,手机应用软件支持Symbian、Palm、BlackBerry、WindowsMobile、Android和iOS六款操作系统,软件版本较多,测试复杂性和重复性较大。
(2)运行网络环境的不同。传统软件主要运行在联通、电信和移动三家运营商提供的上网服务,网络环境差异性较小,然而与传统软件相比,手机应用软件需支持2G网络:GSM、CDMA、3G网络:WCDMA、TD-SCDMA、CDMA2000和Wifi,网络环境种类较多,测试难度较大。
2.2 手机应用程序测试标准和流程
目前手机应用软件测试主要遵循的标准的是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牵头制定的YD/T1438-2006《数字移动台应用层软件功能要求和测试方法》,该标准是以大量测试实验为基础上,综合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而制定的测试技术规范。除此之外,从软件测试的角度出发,手机软件测试还应遵循GB/T17544-1998《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中规定的要求。所以主要对手机应用软件的测试也主要从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移植性、效率和易用性六个方面进行测试。其中功能性主要测试手机应用软件功能实现的正确性和对软件设计文档的依从性;可靠性主要测试软件在错误输入或不稳定网络环境下,软件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
手机应用软件测试虽然属于软件测试的一种,所以针对传统应用软件的测试过程也适用于手机应用软件的测试,测试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实现、执行、评审5个过程。
3 手机应用软件测试类型概述
3.1 功能性测试:
(1)功能模块测试:功能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软件实现的功能对软件设计文档或行业标准的满足程度。在进行功能测试时,首先要结合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文档或行业标准等文档对软件功能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功能测试需求,通过使用等价类划分法、功能划分法等测试用例设计方法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最后通过执行测试用例来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
(2)功能交叉测试: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手机的应用程序也逐渐增多,由于各种程序对手机硬件资源的需求不同,所以便会导致多个程序同时争夺一个硬件资源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各应用程序因为争夺资源而产生死锁现象,致使手机操作系统崩溃,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进行功能测试时,需要進行功能交叉测试,通过在执行被测功能的过程中,执行其他应用程序的方法来发现和预防该问题的发生。
3.2 安全性测试
手机应用软件中存储的数据信息如:个人信息、账户信息等,已经成为了众多黑客和不法人员窥探的资源,这些人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本身的安全漏洞可以轻松地获得用户存储在手机中的私密信息。所以必须通过安全漏洞扫描工具、应用程序代码分析和功能安全性测试的方法来发现手机应用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对于软件安全性和用户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可靠性测试:
随着手机应用软件功能的逐渐增强,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逐渐提高,个人重要数据信息、行程信息等数据都被存储在手机上,所以要对手机应用软件的可靠性进行测试,手机应用软件的可靠性测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测试手机应用软件避免因为部分功能模块的失效而导致整个应用软件的崩溃的能力;
(2)测试手机应用软件在长时间工作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3)测试手机应用软件在发生崩溃后,能够快速恢复数据和运行的能力。
3.4 兼容性测试:
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种类、手机操作系统种类较多,手机应用软件运行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各不相同,这使的手机应用软件可能在不同的运行平台下产生不同的运行结果,这是手机应用软件生产厂商和用户都不想看到的,所以在手机应用软件上市之前就要对其兼容性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主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进行。在软件方面主要是通过将软件运行在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下来对其功能表现进行评价,在硬件方面主要是通过将手机应用软件运行在不同手机厂商生产的手机上来对其功能表现进行评价。
4 总结
在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测试时,可以借鉴针对传统软件的测试过程和方法进行手机应用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测试过程来进行测试,但是与传统软件测试相比,还需另外考虑软件在不同手机操作系统和不同硬件环境下的表现,而且还缺乏相应的自动化测试工具,测试过程较复杂和繁琐。所以如何开发和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手机应用软件测试方面,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贺晓能,薛涛.手机应用层软件的功能要求和测试方法[J].现代电信科技,2007,3.
[2]崔启亮,胡一鸣.国际化软件测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
[3]朱少民.全程软件测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7.
作者简介:张鑫(1985-),男,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与测试。
软件架构师岗位的工作职责概述 篇4
(2)、立项阶段:对接PD,理解业务需求,识别和梳理非功能性系统需求(性能、安全、高可用等)评估技术实现的可行性,估计难度和工作量,识别技术风险。
(3)、总体设计阶段:结合人力、进度要求、系统重要性、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总体架构设计,包括应用架构、技术架构、部署架构、数据架构等负责进行子系统/模块划分、模块交互设计、与其他系统的边界和接口定义等结合各个不同的项目和产品,识别出跨项目跨产品通用的技术组件,进行通用组件的设计和复用负责输出总体设计文档负责关键技术的分析和决策梳理
与合作厂商系统之间的技术界面,确保整体可交付针对项目交付要求,与开发责任人一起制定开发联调的策略,包括子系统和模块的优先级等。
(4)、项目技术支持:作为技术专家支持市场项目的技术交流。
软件需求分析师的岗位职责概述 篇5
1、搜集用户的需求,调查竞品的产品特性,完成需求池的整理;
2、协助产品经理,完成业务流程分析、用户分析、场景分析、功能清单、数据分析等分析工作;
3、负责完成软件原型设计,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4、参与需求调研和产品定义评估,业务需求讨论与设计;
5、负责向软件开发人员说明详细的需求规格;
6、参与软件项目成果的验收测试;
7、负责跟踪系统上线后的缺陷,以及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反馈;
任职要求:
1、统招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1年以上产品专员经验;有互联网行业产品经历者优先;
2、熟悉互联网或软件产品整体实现过程,包括从需求调研、业务分析到产品发布;
3、对用户体验有较深入理解;
4、较强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工匠精神,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5、能熟练应用Visio、XMind、Axure、墨刀等基础工具;
敏捷开发的软件测试过程概述 篇6
1 软件测试的方法
1.1 根据透明度分类
透明度分类是将软件按照不同的透明度归类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是把软件当作已经放入到一个黑盒子中的一个东西进行测试,测试时无需了解软件的实现过程,是以用户使用的角度进行的测试。白盒测试则是把软件当作放在一个打开的盒子里的东西进行测试,因为盒子是打开的,测试时会对软件的实现与构造一目了然,是深入到软件内部的一种测试。
1.2 根据开发过程分类
1.2.1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属于白盒测试的一种,以盒子打开的形式对软件的代码单元进行测试,在函数式语言中以函数为单元测试。测试的方法是对单元进行编写代码,利用编写的代码进行测试。
1.2.2 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属于灰盒测试。灰盒测试是介于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之间,测试时同黑盒测试一样,不需要考虑内部实现,也不用像白盒测试那样深入到软件结构中进行测试,只需要测试模块间的接口与配合的关系即可。
1.2.3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属于黑盒测试,不需要了解软件的实现方法,但需要根据软件的规格需求进行测试。软件测试实际是由系统测试演化而来的,系统测试是开发中必要的测试环节,而大多数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对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的要求很少。
1.2.4 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是用来验收软件是否能够达到用户的满意度,属于黑盒测试。上文提到的Alpha测试是内部测试,是用户在开发环境或者模拟测试环境下的测试;Beta测试是外部测试,是由软件的一个或多个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两种测试方法均可在验收测试中使用。
1.3 针对性测试
针对性测试是针对软件的某一个或几个质量特性进行测试,比如软件的可靠性、易用性、可维护性等等,是将上文提到的几种测试方法相融合。测试中可能还需要对软件的安全性、性能、内存做针对性测试,测试不仅跨越各个开发阶段,同时也具有白盒和黑盒测试的特质。
1.4 安全性测试
安全性测试主要针对软件的使用安全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软件更容易受到威胁,软件的安全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语法、故障注入、模型安全及模糊测试的方法对软件的安全性进行测试。
1.5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为了验证软件是否能够达到用户提出的性能指标,同时发现存在的瓶颈,起到优化软件的目的。性能测试一般通过自动化的工具完成,如LoadRunner等。,软件性能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软件能否赢得用户的重要因素。
1.6 内存测试
内存测试是测试软件运行时的内存是否越界,对于泄漏、缺陷等问题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检测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 敏捷开发的定义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在2004年产生的,它是一种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软件开发方法。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被划分为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功能通过测试后便可运行。
敏捷开发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发展需要团队具有高效工作、满足需求和顺应变化的条件,因此提出了敏捷软件开发的理念。敏捷开发的方法很多,包括Crystal、自适应软件开发(Adaptive Software Develoment,ADS)、特征驱动软件开发及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
3 敏捷测试人员的定位
敏捷开发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原因是它能够应对客户多变的需求并不断进行相应调整开发的一种高效开发模式。敏捷开发中的测试人员也可以叫做QA (质量保证)人员。因此软件从开始设计时就需要与QA人员达成一致,双方的目标都是注重质量,构建软件形成,达到零缺陷的软件开发过程。QA人员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辅助开发人员完成设计和软件的实现,并对软件整体进行掌握,及时提出架构上的问题。QA人员还需要对客户反馈的信息进行统计,以便团队更好的改进问题。此外也需要与开发人员紧密合作,双方形成互补,避免敏捷测试对软件开发无用以及测试不完整的问题出现。
4 敏捷开发的软件测试过程概述
敏捷开发的测试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测试,在敏捷开发测试中,测试决定整个项目组的去向,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和改正方向,促使项目组在敏捷测试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决定,测试人员根据检测出的错误,辅助开发人员进行修正。
4.1 初期测试工作重点
测试人员需要从软件开发初期便进行检测,对开发软件的测试重点是文档的完整性、严密性和功能设计的可测性。测试人员在软件开发初期,需要对软件做好需求分析,对设计做好逻辑分析,将每一环节中的检测结果积极、迅速的反馈给设计和开发人员。
4.2 测试用例设计及评审
敏捷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人员可以和客户直接沟通,确定每个功能的优先级。测试人员根据已经通过审核的设计方案编制测试计划,再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测试的主要依据是软件产品设计文档,而这些设计文档也需要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一同对其进行审核。
4.3 测试执行
为了方便衡量软件当前的质量和判断测试是否达到出口标准,可以每天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提供问题走势图,将每天新发现的缺陷问题和已被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制成图表展示。在测试执行的开始阶段,缺陷问题数量会呈上升趋势,到中后期被解决的问题数量会上升,新发现的缺陷数量下降,最终发现的问题数量曲线趋于稳定并向零值趋近。
在发布软件版本之前,测试人员还需要根据发布的版本情况进行说明,对版本的说明应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已经修复的上个版本中存在的错误、新的功能、此版本还存在哪些问题。
4.4 需求管理
所采用的敏捷开发模式中,客户的需求变更较为频繁,因此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的有新变化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软件测试的重点和方向需要根据新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对于新变化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记录,将每次的变更需求整理记录到文档中,文档始终保持在更新的状态,与客户的需求变化保持一致,方便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在敏捷测试中,这项工作由测试人员执行更为合理有效,一方面方便测试人员及时理解需求的变更内容,快速完成用例设计,执行测试;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检查开发人员开发出的产品是否符合变更后的要求。4.5清理Bug
在软件敏捷开发接近尾声时,可以进行一次整体的软件Bug问题大清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测试以外的多方力量,全方位、多角度的发现软件的遗留问题。可以在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里预留一个时间段完成这项工作,参与测试的人员需要集中的进行一次检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参加检测的人员不仅需要包括测试人员,还需要有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的加入,便于对发现问题的及时了解,并且集思广益快速解决问题。(2)鼓励各部门之间进行交叉测试,通过不同的思路和视角发现更多的错误。(3)还可以将软件检测进行专题分类,比如安全性检测、用户体验检测、国际化或本地化检测等等。
5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客户对软件产品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出现了敏捷开发模式,相应地产生了敏捷测试的概念。在敏捷开发的测试过程中,核心关键是快速的响应、完成测试并反馈结果,并与开发同步及时展开测试。。敏捷开发测试不仅是一种高效的检测模式,还能够提高软件质量并且对软件进行预防错误处理。对于敏捷开发测试的发展,社会各界一直持有高度关注,相信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前进,能够更好的带动敏捷开发测试的应用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炳.基于CARD/1的高智能化互通立交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宋易欣.基于看板管理方法的敏捷软件开发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3]胡丹.基于关键链的敏捷软件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 3.
[4]谢业亮,昊群飞,戴勇.浅谈敏捷软件开发在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A].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论文集2013[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1 3(07).
燕窝的鉴别方法概述 篇7
【关键词】 燕窝;伪品;鉴别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5-02
燕窝始载于《本经逢原》,其得风日阳和之气,化咸寒为甘平,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燕窝作为养颜美容、养生保健的首选佳品,从而出现了某些商人为求暴利,采用加料、染色、涂胶等方法以假乱真。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营养价值,而且对食用者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本文综述有关燕窝鉴别的方法。
1 来 源
为雨燕科金丝燕属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形似元宝。主要产地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一带海域及我国海南诸岛居多。
2 分 类
2.1 按金丝燕的筑巢地点分类可分为洞燕、屋燕 洞燕:指筑在野外山洞、峭壁上的巢窝。一般地势险峻,采集非常危险。
屋燕:指筑在人工特意精心搭建的燕屋上的巢窝,但金丝燕没有生活习性上的变化,仍为野生。所筑的巢窝能够及时采摘,品质好于洞燕。
2.2 按颜色分类分为白燕、血燕、黄燕 白燕:又称官燕,灰白色或像牙白色,因在空气中被氧化而局部泛黄,燕盏内有少量小黑点(燕子粪便),底座部位有岩壁渗透的黄、黑、红等颜色,不经漂白无法清理。
血燕、黄燕:巢窝的颜色有三个成因,一是金丝燕食用海边藻类,深山昆虫、飞蚁等,使得唾液含较多矿物质,燕巢容易氧化成红色;二是筑巢的岩壁含有的矿物质慢慢渗透到巢内,石洞里的天然矿水滴入而产生颜色上的变化;三是石洞里面的闷热空气,含有矿物质的燕窝受到闷热的空气氧化而转变成灰红或澄红色,但不会形成鲜红色。由此可见,血燕为洞燕品种,而且产量极少,几乎不能形成销售。
2.3 按规格分类分为燕盏、燕条、燕丝、燕饼、燕碎、燕角 燕盏:呈元宝形、船形,内部凹陷。
其他:羽毛、杂质含量较多的燕窝加工后得到的产品。
2.4 按商品品质分类分为官燕、毛燕、草燕 官燕:即白燕。
毛燕:绒羽与杂质占总质量50%-90%。
草燕:杂草与杂质占总质量90%以上。
3 鉴 别
3.1 正品 完整的燕盏呈元宝形,内部凹陷呈兜状。一般直径6-7厘米,深3-4厘米,窝外壁由横条密集的丝状物堆垒成不规则棱状突起,窝内壁由丝状物织成不规则网状,窝碗根坚实,两端有小坠角。质硬而脆。断面细腻,呈角质样光泽。气微腥,味甘,微咸。
3.2 伪品类型 假燕窝:采用银耳、猪皮、海藻、淀粉等为原料经加工制得。
加水燕窝:于燕窝表面喷水,再涂以无色无味的食用胶。
加料燕窝:在燕窝表面或缝隙间增添面粉、鸡蛋、胶粉、海藻等材料。
染色燕窝:使用化学原料将燕窝染成血色或黄色。
漂白燕窝:使用化学原料(如:双氧水等)漂白燕窝。
3.3 经验鉴别方法 通过看、闻、拉、烧等方法进行鉴别。
看:正品的燕窝表面呈不规则丝络组织的胶状结构,裂隙丰富,通透性好。其间难免会有脱落的燕毛或其他杂质于缝隙间,经氧化后会出现斑点或杂色。灰白色,光照下呈半透明。假劣燕窝裂隙较少,通透性差,翻看凹面有厚重的胶及碎屑物,颜色洁白或过于均勻。
闻:优质天然燕窝闻起来会有少许蛋清馨香,同时有淡淡的土腥味,没有浓烈气味。假劣燕窝有油腻味、鱼腥味或化学试剂味道。
拉:取一小块燕窝置水中浸泡一定时间,优质燕窝纤维呈不均匀丝状,轻拉弹性较好,完全发开后失去弹性。假劣燕窝弹性差,以手揉搓成浆糊状,或完全发开后仍具弹性。
称:单盏燕窝质量超过8g极少,完整的大约5-6g,偶有硕大者可达7g左右。
泡:正品燕窝入水短时间内可增重30%以上,充分浸泡后,会增重8倍以上,水中无油渍,无粘液,不被染色。假劣燕窝由于涂胶,短时间内增重有限,由于本身含有水分,所以“发头”小,水液稠厚或泛油花。经染色的燕窝,泡水之后水被染成红色或黄色。
烧:正品燕窝高温灼烧灰化,灰分量较多,溶于盐酸。假劣燕窝则灰分量少,多不溶于盐酸。[2]
尝:炖好的正品燕窝,口感细腻顺滑,富有弹性,有新鲜蛋白质馨香味道。假劣燕窝炖后呈烂糊状,没有蛋白质味,口感粘稠。
3.4 理化鉴别方法 取燕窝样品约0.5g,加蒸馏水50ml,加热使其溶解,过滤,取滤液5ml,加重铬酸钾-稀盐酸(4:1)试液数滴。正品不产生沉淀,含明胶伪品由于钙离子作用产生絮状沉淀。
取燕窝样品粉末少许,滴加碘试液,正品燕窝染成碘色,水洗褪去,含淀粉伪品则染成蓝紫色。
3.5 仪器鉴别方法
3.5.1 分光光度法 本法测量结果,正品燕窝出峰早,面积大,峰值为80mm;伪品出峰慢,面积小,峰值为2mm。提取酸解的唾液酸与酸性茚三酮形成稳定的黄色物质,并在470nm处有最大吸收峰,以此可测定样品中含燕窝的百分比。[1]
3.5.2 紫外光谱法 正品燕窝在278nm有最大吸收,银耳在260nm,琼脂、明胶、猪皮没有明显吸收峰,此法不适用于掺伪品。[3]
3.5.3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 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正品燕窝蛋白质含量均在50-60%左右。
3.5.4 电泳法 正品燕窝电泳特征谱带较多而且清晰,银耳特征谱带较少,其他掺伪燕窝特征谱带不明显,猪皮、明胶、琼脂等没有特征谱带。[3]
3.5.5 唾液酸HPLC含量测定法 正品燕窝唾液酸含量为6%以上,掺伪燕窝唾液酸含量较低,猪皮、明胶、银耳、琼脂中均不含唾液酸。
4 结 论
本文介绍多种燕窝的鉴别方法,可用于区别伪品或掺伪品。但燕窝来源复杂,要达到全面鉴别燕窝的目的,还需进一步完善分子生物学鉴伪等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贻军,王振军,李万江.燕窝的鉴别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8.
[2] 乌日罕,陈颖,吴亚君.燕窝真伪鉴别方法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检验检疫科学,2007年第4期.
软件测试方法概述 篇8
1.负责客户技术支持及销售人员的的技术辅助;
2.负责客户软件安装与调试;
3.负责客户的现场培训及现场答疑;
4.负责客户售前售后的技术问题答疑、处理及维护;
5.参与项目招投标相关技术内容的筹备,负责标书技术部分的编写及答疑、应标等;
6.协助公司各部门工作,排除相关技术障碍;
任职资格
1.计算机专业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至少一年以上软件技术支持工作经验;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挖掘用户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4.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阐述解决方案;
5.善于调动培训中的气氛,能够激发客户的学习热情;
6.有责任心,对人热情;工作积极主动,执行力强;
复杂物质剖析方法概述 篇9
摘要:剖析方法是用于解决一些复杂体系样品分析而采用的一种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本文概述了剖析方法的一般特点、研究程序以及它在科学研究中的国民经济和学术地位中的价值。它把各种单一分析方法获取的数据,综合分析提取物质结构与成分信息,用以解释物质的某种特别属性和一种科学现象中的“为什么”,以及在技术科学中某种产品的制造工艺“如何做”,在应用科学中的用途“做什么”。剖析是把分析化学与多种应用技术科学紧密相联的一个纽带。
关键词:复杂物质;剖析方法;方法概述
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许多物质是由多种无机和有机成份构成的。对这些复杂物质作全面分析时,仅采用一两种分析仪器和方法,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大多数有机和生命物质的组成元素仅有C,H,O,N等几种,对这些物质的表征主要不是元素的种类和数目,而是它们相互连接的顺序和形式,即一维,二维和三维的结构。而完成这些结构分析的前提又是把物质中的各个组份逐一分离成单一成份,其分析过程颇似医学中对复杂病例的“解剖”和综合诊断,因此国内又把这种复杂物质的系统分析俗称“剖析”。材料科学中的系统分析更受器重,据悉国外许多产业研究和开发部门,投重资建立专业技术队伍和仪器分析实验室,利用剖析技术注视本产业的专利技术市场的新成果、新动向,但由于商业利益从不公开其研究成果和剖析方法。本文对剖析方法的特点和它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剖析工作程序,结构分析思维方法等,结合作者研究工作体会予以概述,以供剖析工作者研讨和借鉴。
一、剖析方法一般特点
剖析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组成的复杂性,分析方法的综合性以及它与应用技术学科的密切相关性是剖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1.复杂的剖析对象
剖析样品的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领域,其组成可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某些样品体积可能很少,或某些待测组份含量又可能甚微,如只有10-6 ~10-9g级。某些样品中的一些组份在生产、贮存和应用过程中已发生变化,如高分子材料中的抗氧剂,某些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等,剖析得到的结果可能为变化后的产物。不同体系的样品和不同的组份,其剖析过程和方法有很大差别[1]。
2.复杂的分析过程
样品组成的复杂性,要求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它把无机、有机分析集于一体,把成份分析、分离、结构表征分析等集于一体,有时还要对状态、过程、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分析化学中的各种仪器和方法都有可能被选用。这就要求剖析工作者应熟悉各种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数据的解释,并跟踪分析化学的最新成就和技术,以选用最佳的分析方法,提供最准确、最丰富的信息。
3.与多种应用学科密切相关
分析化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供物质的组成、含量数据为最终目的,而很少走出“化验室”。剖析过程则要求由这些分析数据进一步推测出物质的结构与属性,以解释一种科学现象“为什么?"和指导某种物质的工艺“如何做”和用途“做什么”。所以剖析技术又是与多种应用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剖析研究的一般过程
不同体系,不同组成的样品,其剖析过程和方法可能相差很大,试图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概括所有物质的研究程序是很困难的。表1给出剖析研究工作的一般程序[2]。
1.对样品的商品信息考察
从样品的有关商品信息,可以获得许多对剖析有用的数据,如从样品的来源、用途、使用方法等信息,可推测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组份,以缩小剖析研究追踪的范围。了解样品的生产厂家、牌号、批号等信息,可缩小查阅文献的时间和作者范围。取样时还应注意包装、标签等是否完整,存放条件是否正确,样品有无污染、变质等,以核准样品来源的可靠性[3]。同时应对样品的应用性能、经济价值等有一定的了解,以明确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进行的深度。如:有时仅关心样品中某些特别性质相关的成份,可有目标地进行剖析,其过程可大大简化。而对某些引进产品的国产化研究,则需对样品全部成份进行剖析,并需进一步进行合成、加工及应用研究,以达到最终国产化的要求。
2.对样品的一般性质考察
由样品的外观色、嗅、味、密度、硬度等物性数据,可给出一些重要的结构组成信息。如作者在剖析一种迷幻彩色壁灯中的有机溶剂时,用红外光谱涂片分析时只给出石油醚的成分图,这与溶剂的比重大于l相矛盾。重新采用吸收池法作红外分析,得到另一种红外图,用计算机从中扣除石油醚的图后,剩下纯的氟里昂(F22)的红外图,而在常规涂片法中F22已完全挥发跑掉。
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一些材料的物性与成份的结构关系亦很密切。如:透明度高的材料不可能是高结品度的聚烯烃、聚酸胺类物质,大多是无定形聚丙烯酸酷、聚苯乙烯类化合物;加热不软化而分解的材料,可能为交联度大的热固性材料,如酚醛树脂等;加热可软化的材料,一般具有线形结构,可在一定溶剂中溶解。许多耐高温的聚合物可能为含硅、氟、硫等杂原子的高分子材料。如:加热600℃以上仍有残余物,则为高分子材料中的无机添加剂。此外从某些物质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等,可以区别含芳烃(有浓黑烟),卤代烃(刺激嗅味),有机硅(白色烟雾)、有机硫(臭鸡蛋味)、碳水化合物(焦糖味)、聚烯烃(蜡烛燃烧味)等材料[3]。
3.样品的预处理
对组成复杂的样品剖析时,首先利用它们的一般物理性质,如热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等,将有机与无机组份分开,或将性质差异较大的不同体系的组份相互分开。通常对固体样品采用不同溶剂溶解、沉降、提取、重结晶、升华等分离方法;液体样品采用萃取、蒸馏、浓缩、结品等方法;悬浮体样品采用过滤、离心、沉降等分离法。某些高分子材料还可采取热解、水解,使降解成小分子后再分离。一些热不稳定性化合物作GC和MS分析时,还可采用衍生化生成易挥发、热稳定性好的化合物。通过预处理,在进一步采用高效率的色谱法分离纯化时,可保护分离柱,延长柱使用寿命,并提高柱分离效率。
4.样品中各组份的分离与纯品制备
预处理后的各组份进一步纯化通常采用色谱法。其中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由于操作简便、更换吸附剂和流动相溶剂方便,是分离纯化常用的、也是有效的分离方法。作者曾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彩色胶片中数十种有机组份逐一分离并进行了全部结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虽然具有很高的柱分离效率,但目前仍主要用作分析检测手段,作为纯品制备方法不仅耗时太长,且因收集流出各组份的浓度较稀,在浓集时溶剂中的杂质同时被富集使样品被再污染。即使进口的Merck保证级试剂,其中的杂质对波谱分析的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国内的一些试剂质量稳定性更差,数十毫升溶剂的蒸发残余物可得到各种波谱分析图谱,将严重干扰对样品结构信息的表征。气相色谱法只适用于易汽化、热稳定性好的样品,作制备样品时因收集各馏份的操作不便,已很少有人采用,它主要用作联机分析。
一般说,在色谱分离分析中,当色谱条件最佳化后,单一个峰或单一斑点的组份,可认为是“色谱纯”的样品,可满足各种波谱结构分析的要求;在提纯过程中,用红外光谱跟踪鉴定,当某组份的红外图稳定不变,并无异常峰存在时,可认为达到“光谱纯”,一般可满足MS和NMR分析的要求[4]。
5.样品中各组份的结构成分分析
样品中的无机组份分析,通常采用原子发射或吸收光谱作定性定量分析,或用X光荧光光谱,电子X射线能谱法对样品作非破坏定性定量分析。如需要了解各元素的状态以及彼此结合形式等,可用电子能谱法和X射线衍射光谱法。
6.未知组份结构推测
不同波谱分析方法给出的结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彼此矛盾的数据。在结构分析中须正确判别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各取所长,互相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结构分析程序并无准章可循。作者习惯于先从红外光谱给出特征官能团和骨架信息,再由质谱数据得到分子量、分子式和找出一些质量相关的特征碎片及推测可能存在的一些基团,最后由NMR分析得到分子中碳、氢的数目、结合方式、连接关系,并结合红外、质谱已给出的结构信息,试装配成一些可能的分子结构,再用各种波谱分析数据对这些推测结构逐一进行解释和识别[5],再结合应用、制造工艺等知识,从中选出最合理的结构,作进一步的合成验证。
7.推测结构的验证
尽管综合考虑各种波谱分析数据和相关因素推测出的结构,仍难保证它的尧„荃准确性。这是因为一是剖析分离过程中得到的样品纯度可能不够纯,由此给出某些不正确的结构信息;二是所用仪器、方法可能有一定局限性,给出的结构信息不够完整和准确;三是剖析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经验的差异,可能产生某些推论的失误。为此对推测的结构尚需作进一步验证。通常用合成纯物质或标准谱图、数据进行综合比定,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必要时尚须从合成、加工及应用性能等作进一步的验证[6]。
8.样品中各组份的定量分析
在以分离制备纯品为目的的剖析过程中,一般很难同时兼顾各组份的定量分析。只有在完成各组份的结构分析后,并得到各组份的纯品,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通常选用相应的色谱或波谱方法,对样品中各组份含量逐一进行分析,对复杂组成的样品,其工作量也是不小的。
参考文献
企业现金管理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篇10
【关键词】企业;现金;管理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理财学当中的重要概念,指企业营业活动当中,发生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付,具体来讲包括经营现金活动、投资现金活动、筹资现金活动和非经常性现金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金额。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是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都会取得现金,形成现金的流入。而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扩大需要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构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这些活动都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流出。
企业手上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应付如此多的项目,否则结果不堪设想。从企业整体发展来看,利润恰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其实是现金流。现金流涉及到了企业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企业的账面利润十分好看,却濒于破产或者已经破产;有些企业拥有非常充足而且管理非常好的现金流,也能在持续的亏损之下站稳脚跟。所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经营,并不是依赖好看的高利润、而是依赖稳定的、充足的现金来维持的。
一、现金管理的概念
过去现金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广义的现金管理包括的范围要广,具体包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及现金交易管理、流动性资产管理、投资活动管理、融资活动管理等。企业管理现金主要是从规划现金流入量和控制现金流量出发。
规划现金流量主要是通过编制现金预算的手段来进行的,同时考虑企业过去的经验,来具体确定未来期间合理的现金预算额度,从而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假定企业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就可以确保企业的合理现金流。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但是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与期限的长短成反比。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发展和战略目标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预测方式。企业最合适的现金存量可以通过对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现金流预测。对企业现金流的控制便是企业内部对现金流控制的方式,而企业对于现金流控制的手段包括了对现金流集中控制和对现金款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企业现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金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更好地控制和使用企业现金流,有利于企业现金流的充分运用。
二、现金管理模式
1.企业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企业本质属性是的营利组织,目标是追求价值最大化,之所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企业全部范围内的现金集中统一进行管理,从而减少现金持有的管理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确保资金高效使用。第二,实施收支两条线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有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未来的企业效益。构建企业“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可从规范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程3个方面入手。企业如果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收入的现金和银行收入户的现金不能直接用于支出,由于收支是两条线,所有的支出都只能通过指出户来进行。为了避免现金坐支的情况发生,企业应设置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强调纪律。避免出现回收入的现金未及时缴存收入户,或者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未通过银行支付,白条抵库等情况的发生。
2.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概念资金集中管理,也称司库制度,是指集团企业借助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功能及其它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下属企业的资金全部集中到企业总部,由总部集中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这也符合集权管理的模式。但一般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资金归集、内部支付结算、融资管理、外汇集中管理、统一支付管理等。其中资金集中是基础。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财务公司模式。
三、现金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
首先要遵守国家关于现金的管理规定。国家关于现金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现金的使用范围、库存现金的限额、现金的存取规定等。其次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关于现金管理的制度,其中包括:专人管理制度、现金登记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制度管理是现金管理方法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实行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预算管理
以现金预算作为管理现金活动的标准。主要包括:现金收入管理、现金支出管理、现金余额管理等内容。利用预算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3.收支管理
【软件测试方法概述】推荐阅读:
软件测试概述10-27
软件测试管理方法05-20
软件测试方法策略05-21
Web软件测试方法05-13
软件测试概论和方法05-20
软件测试教学方法08-24
软件测试做事方法总结09-25
软件测试分析方法研究10-17
计算机软件测试方法07-26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嵌入式软件测试方法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