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

2024-10-01

马卡连柯(精选5篇)

马卡连柯 篇1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字与办“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紧密相连。1920年起, 他先后在这两所特殊学校15年的教育实践中, 造就了3000多名名副其实的技工、红军干部、学者和专家, 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勋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和卫国战争英雄。他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 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和好评。然而, 人们不会忘记马卡连柯创办工学团所受的艰难。

创办工学团之初, 由于国家经济在战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师生在生活上处于无法想象的贫困之中——挨饿受冻。师生吃的是小米粥, 穿得差不多同样的破烂, 教师们差不多不领工资, 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靴底破了很长时间, 都没有打掌, 总有一块包脚布要钻出来。工学团的校舍, 都是破旧的房屋, 缺乏任何设备;教师只有4名, 除马卡连柯自己外, 还有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和两名女教师。而面对的学员却是曾持枪抢劫和盗窃的失足者——他们都是身强力壮、行动敏捷的青少年。这些人对教师傲慢无礼, 粗暴野蛮, 蛮横地拒绝和破坏工学团一切自我服务的规则。马卡连柯本不主张体罚, 可是最初竟被学员逼到绝望和疯狂的地步, 还动手狠打了扎陀罗夫。后来, 他冷静下来思考, 觉得这种做法实在不妥, 只能是当时无能为力情况下的一种解脱。

后来, 他逐步认识到:失足青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应当采取既严格要求, 又满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 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 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广阔的生活大道上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带头与学员同甘共苦, 率领他们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树木, 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以此为突破口, 他对学员提出了服从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和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接着, 马卡连柯抓住时机, 利用逃亡地主的大庄园这一有利条件, 组织学员自己动手, 耕种土地。最初3年中, 新学员一批批进来, 工学团经营生产范围也逐步扩大。他们先后组织了铁工厂、木工场、制鞋场、面包房, 还办起了养猪场和放牧场。学员们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 精神面貌也逐渐起了变化。劳动改造了他们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劣习。

马卡连柯重视集体教育。对工学团里接二连三发生的偷窃事件, 他组织“人民法庭”, 教育偷窃集团的首犯布隆;根据当地群众的需要, 组织学员自觉承担保卫国家森林的任务。在工学团里, 除了严格实行半天生产劳动、半天上课学文化, 还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政治学习会。这样, 学员们逐步提高了认识和觉悟,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工学团不只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 而且有了“新集体的萌芽”。

马卡连柯在教育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看待, 而是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 尊重人、信任人, 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 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失足少年谢苗·卡拉巴林,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次, 卡拉巴林这样询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 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 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的诚实。”马卡连柯还见诸行动, 曾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 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这样, 马卡连柯以尊重与信任的良药, 医治好了卡拉巴林那受伤的翅膀, 使他懂得了人的尊严, 认识了人的价值。后来, 卡拉巴林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可靠继承者和得力助手。

由于最初几年的生活艰苦, 工作任务繁重, 学校生活显得有点单调。对此, 马卡连柯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 让学员晚上都聚集在宿舍里, 师生玩起了一种叫做“官打捉贼”的游戏。游戏角色包括“贼”“告发人”“检察员”“法官”“刑官”等。因为参加游戏者的身份一直在改变, 上次做“贼”的人下次会变成“法官”或是“刑官”, 所以整个游戏的主要趣味就在于轮流的吃苦和报复。凶狠的“法官”或是残酷的“刑官”如果做了“告发人”和“贼”, 就要受到“法官”和“刑官”的残忍报复, 让他想起他以前给人家的种种判决和处罚。

平时严肃的马卡连柯, 与孩子们玩起这个游戏, 扮演着孩子们同伴的角色, 孩子们体验出了他的可爱。因此, 大家遇见同其他老师玩时, 总有拘谨之感, “刑官”施刑时, 总带有温和态度;而同马卡连柯玩的时候, 却无拘无束, 当他做了“贼”时, 往往判重打, 似乎要以此来体验他的忍受力。这时, 马卡连柯除了硬着头皮充好汉之外, 没有别的办法。而当马卡连柯做“法官”的时候, 总要弄得受刑的人失去自尊地大叫起来:“马卡连柯, 这样可不行啊!”然而反过来, 马卡连柯也是大吃苦头, 往往他回家的时候左手总是肿着, 换手被认为是不体面的, 而且右手他还要留着去写字。

这种游戏, 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乐趣, 融洽了师生关系, 而且培养了学生坚忍大胆、不怕危险的性格。对这些特殊学生而言, 无疑还起到了强化法制观念的作用——“贼”是受人唾弃的, 将受到严厉处罚。

(选自《教育》2015-2)

马卡连柯 篇2

1、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

2、爱情应当使人的力量的感觉更丰富起来,并且爱情确正在使人丰富起来。

3、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

4、意志——这不单纯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同时也是欲望和制止,欲望和放弃。假如你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的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最大的意志的。

5、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

6、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7、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一切生活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学校、文化等领域中努力的结果。

8、你们那种最大限度的过问,会使儿子不能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时长大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做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的人,而有时候适得其反,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你们的压力,然而,奔腾着的,要求出路的力量有时爆发起来,结果演成家庭的乱事。“本来是一个好孩子,结果却成了这么一副样子”。

9、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10、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

11、金钱!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是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再没有其它东西比在金钱上有更多的卑鄙和欺骗,因而也没有其它方面能为培植伪善提供这么丰脾的土地。

12、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

13、品行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

马卡连柯 篇3

关键词:马卡连柯 教育原则 问题学生 启示

一、引言

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和文学家。马卡连柯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智慧、热情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对少年违法者及流浪儿童的改造事业。也正是在把少年违法者及流浪儿童改造、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过程中,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

所谓问题学生,学者定义为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外在的和内在的刺激引起个体性格发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存在心理障碍或个体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学生。“问题”学生通常具有品德行为偏常,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甚至有严重违纪和轻微犯罪的表现。他们对正常教育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个性心理特点表现突出,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等,每个学校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无心向学、学习成绩很差、很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抽烟、酗酒、打游戏甚至参与打架斗殴。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疼,甚至很无奈,要怎么教育总是一筹莫展。

今天人们所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学生跟马卡连柯所教育的流浪学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思想、行为上偏离了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一群青少年儿童。诚然,马卡连柯面对的是一群比今天的“问题学生”还要糟糕得多的流浪儿童和违法少年。但他怀着对十月革命的无比热情和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1920——1927年创办了高尔基工学团,1927——1936年又举办了捷尔任斯基劳动公社,在他长达十六年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成功地、创造性地改造了近三千名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民,其中不少人成了高级专门人才。从他的成功教育实践可以看到,他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马卡连柯在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留下了多达一百多种、数百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育文艺创作,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里笔者主要谈论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中的尊重原则、集体教育原则以及乐观主义教育原则对当前“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尊重原则

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我就回答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还说,在辩证法里,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和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很多的要求。”

尊重是马卡连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马卡连柯的学生,不是来自街头、法院就是来自教育失败、精神堕落的家庭。在他们每个人的性格上都有深固可怕的恶习。但马卡连柯从来不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过去的违法者看待。他把那些被带到他面前的少年违法者和其他正常的孩子放在一个共同的集体里学习、劳动、生活。他对这些违法少年的教育和对其他正常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对这些孩子赋予同样的热爱、尊重和要求。今天我们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这些孩子需要同情、关怀和温暖,更需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果教师对“问题学生”足够尊重,学校里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后进班”“慢班”“加强班”,有的还美其名曰“励志班”。其实都是教师学生眼中的差生班。把“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加以区分,并施予不同的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对于一群年少、脆弱、最需鼓励的学生来说,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承受力才能不受影响地“振作起来,积极努力地学习以赶上其他好学生”呢。在马卡连柯的工学团,送来了一些被法院判罪的儿童,但是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并没有使用禁闭室,没有看守,没有高墙,在门口也没有检查出入的岗哨。马卡连柯说:“这也证实了我们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教育违法者在实际上并不是跟教育其余所有儿童有什么不同的某种特殊任务。”马卡连柯说,他看到了没有任何特别的违法者,来的都是一些陷入痛苦境遇的人。只要把这种人放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他有实行这些要求的可能,他就会变成一个普通人,一个合乎标准、值得尊敬的人了。

今天教师们所面对的“问题”学生比起马卡连柯所面对的孩子来说情况要好得多。他们之所以变成“问题”学生,有的是因为家庭破裂;有的是因为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条件差;有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比如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等。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同情和耐心正确的引导。这样的一群学生更需要培养起他们的自尊,他们更需要获得别人对他们的尊重,他们应当获得同样的教育。教师在对待这样的学生时应当知道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对待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发掘他们的潜质,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面对这类学生,教师首先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深入了解学生。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多向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注重细节、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被尊重的喜悦。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慢慢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融入到正常的学生集体中去。

(二)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一切良好的教育工作,必须从集体开始,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教育为什么要“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呢?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培养的是集体中的个人,学生集体主义的思想和品质,必须在集体生活的实践中培养;第二,学生集体不仅是集体的客体,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舆论,集体纪律,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最容易形成学生的优秀品质,也最容易克服学生的旧思想和坏习惯。今天,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集体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偏见的影响,很多人都相信“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人们害怕“问题学生”影响其他“好”学生,带坏整个班集体的纪律、成绩,所以把这些问题学生分出去,到差生班去。这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思想,这不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现代社会的学校所应该采取的教育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积极方面去想,去做,反过来用培养集体的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和良好的学风、学纪来影响和转化“问题学生”呢?如果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就能把一个班集体带坏,那恰好说明了教育的失败。

当法国部长艾里奥到马卡连柯的公社的时候,向他提出问题:“你怎么能允许违法者和正常的儿童在你这儿一起受教育呢?”马卡连柯回答说,他们连生活也是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才应该放在一起教育。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抵抗有害的影响而进入生活。不是保护一个人使他免受有害的影响,而是要教他抵抗。可见,把问题学生隔离起来,或集中在一起搞特殊教育是极其不妥的教育方式,这其实是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的,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还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实际上已剥夺了这部分学生平等接受好的教育的权力。“和谐社会”中必然是“和谐教育”,学校、教师应该做的是让所有的学生处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中,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班风优良的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朝着集体的共同目标前进。

(三)乐观主义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说:“没有违法的儿童,而只有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有才干、有能力生活和工作、有能力成为幸福的人和有能力成为创造者的人。这样当然完全弄明白了,摆在我面前的不过是通常的任务——把一个人教育成真正的苏维埃人,教育成品行的模范。任何天生的犯过失的人,任何天生的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在我个人的亲身经验中,这种道理的确凿性,达到了百分之百。”正是马卡连柯的这种相信人、相信教育的作用的乐观主义态度使得他成功地把几千名流浪、违法少年改造成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反思今天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对“问题学生”带有偏见,把他们视为异类,觉得这类学生难教育,甚至不可救药,而且由于考试评价制度、政策的问题,“问题学生”通常由于学习成绩差,考试拖了班级的“后腿”,导致教师的收入减少,增加了部分教师对这类学生不好的印象。结果就是有的教师对这类学生要么一味批评、挖苦讽刺;要么是干脆放任不管。教育的作用是体现在对一个人在思想行为施加影响而使之变得更好。教育的正向功能是使受教育者发生积极的改变。把一个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改造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它告诫教育工作者,不要因为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尤其对待“问题”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尤为敏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与呵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打击挫伤他们,要像马卡连柯那样平等对待每个被带到他面前的学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要求他们。如果教师能抱着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学生,相信他们和其他学生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犯了一些错而已。相信通过教育能够使这些学生变好,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就一定能够教育好“问题”学生。正如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养成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有见过,或者反过来说,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格,也是不会有的。”只要每个教师对教育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以乐观、热忱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把学生教育好。

三、结束语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的光辉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他的尊重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和乐观主义原则对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在我国,任何儿童的不幸和挫折,任何百分比地废品,哪怕是百分之一,都不应当存在!”“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痛苦、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每个教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任课教师,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共担责任,团结协作,建立起一个认真负责、目标一致的良好的教师集体才能教育好学生集体。这也是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原则所倡导的。要教育好一个学生集体就必需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像马卡连柯对待他的学生那样,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学生,耐心细致地教育引导,通过培养一个良好的集体达到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那就不会再有“问题学生”了。

参考文献:

[1]陈铭.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J],2009.

[2]范云门.评马卡连柯的“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师大学报[J],1984.

[3]黄家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华东交通大学学报[J],2003.

[4]黄颇.改造失足青少年的方法和态度.江西教育科研[J],1987(2).

[5]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6]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7]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8]潘家琼.论马卡连柯对学生的尊重.贵阳师专学报[J],1985.

[9]邱国樑.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10]陶涛.马卡连柯的教育原则.师范教育[J],1992.

[11]徐学莹.试论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教育学刊[J],1988.

[12]闫亚光,胡启平,焦利军.论“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湖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J],2005.

[13]杨文凤,马维振.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9.

[14]张富清,陈群.以和谐施教求和谐发展——谈谈“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

作者简介:

马媛萍(1978— ),女,云南开远人,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马卡连柯 篇4

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和文学家。马卡连柯一生热爱教育事业, 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智慧、热情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献给了对少年违法者及流浪儿童的改造事业。也正是在把少年违法者及流浪儿童改造、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过程中, 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

所谓问题学生, 学者定义为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 由于外在的和内在的刺激引起个体性格发生偏差, 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存在心理障碍或个体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学生。“问题”学生通常具有品德行为偏常, 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甚至有严重违纪和轻微犯罪的表现。他们对正常教育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个性心理特点表现突出, 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等, 每个学校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一群学生, 他们无心向学、学习成绩很差、很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抽烟、酗酒、打游戏甚至参与打架斗殴。面对这样的学生, 学校、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疼, 甚至很无奈, 要怎么教育总是一筹莫展。

今天人们所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学生跟马卡连柯所教育的流浪学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在思想、行为上偏离了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一群青少年儿童。诚然, 马卡连柯面对的是一群比今天的“问题学生”还要糟糕得多的流浪儿童和违法少年。但他怀着对十月革命的无比热情和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从1920———1927年创办了高尔基工学团, 1927———1936年又举办了捷尔任斯基劳动公社, 在他长达十六年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实践中, 成功地、创造性地改造了近三千名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 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民, 其中不少人成了高级专门人才。从他的成功教育实践可以看到, 他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问题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马卡连柯在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 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留下了多达一百多种、数百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育文艺创作, 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 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里笔者主要谈论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中的尊重原则、集体教育原则以及乐观主义教育原则对当前“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 尊重原则

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我就回答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还说, 在辩证法里, 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和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 不可能提出很多的要求。”

尊重是马卡连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马卡连柯的学生, 不是来自街头、法院就是来自教育失败、精神堕落的家庭。在他们每个人的性格上都有深固可怕的恶习。但马卡连柯从来不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过去的违法者看待。他把那些被带到他面前的少年违法者和其他正常的孩子放在一个共同的集体里学习、劳动、生活。他对这些违法少年的教育和对其他正常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对这些孩子赋予同样的热爱、尊重和要求。今天我们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这些孩子需要同情、关怀和温暖, 更需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果教师对“问题学生”足够尊重, 学校里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后进班”“慢班”“加强班”, 有的还美其名曰“励志班”。其实都是教师学生眼中的差生班。把“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加以区分, 并施予不同的教育, 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对于一群年少、脆弱、最需鼓励的学生来说, 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承受力才能不受影响地“振作起来, 积极努力地学习以赶上其他好学生”呢。在马卡连柯的工学团, 送来了一些被法院判罪的儿童, 但是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并没有使用禁闭室, 没有看守, 没有高墙, 在门口也没有检查出入的岗哨。马卡连柯说:“这也证实了我们的这个基本思想, 就是教育违法者在实际上并不是跟教育其余所有儿童有什么不同的某种特殊任务。”马卡连柯说, 他看到了没有任何特别的违法者, 来的都是一些陷入痛苦境遇的人。只要把这种人放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 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 使他有实行这些要求的可能, 他就会变成一个普通人, 一个合乎标准、值得尊敬的人了。

今天教师们所面对的“问题”学生比起马卡连柯所面对的孩子来说情况要好得多。他们之所以变成“问题”学生, 有的是因为家庭破裂;有的是因为父母下岗, 家庭经济条件差;有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 比如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等。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同情和耐心正确的引导。这样的一群学生更需要培养起他们的自尊, 他们更需要获得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他们应当获得同样的教育。教师在对待这样的学生时应当知道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 应当平等对待他们, 发现他们的优点, 发掘他们的潜质, 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面对这类学生, 教师首先要调整心态, 主动适应, 深入了解学生。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多向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 注重细节、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享受被尊重的喜悦。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慢慢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融入到正常的学生集体中去。

(二) 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 一切良好的教育工作, 必须从集体开始, 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教育为什么要“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呢?这是因为:第一, 我们培养的是集体中的个人, 学生集体主义的思想和品质, 必须在集体生活的实践中培养;第二, 学生集体不仅是集体的客体, 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舆论, 集体纪律, 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 最容易形成学生的优秀品质, 也最容易克服学生的旧思想和坏习惯。今天, 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集体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 受传统偏见的影响, 很多人都相信“一颗老鼠屎, 搅坏一锅汤”。人们害怕“问题学生”影响其他“好”学生, 带坏整个班集体的纪律、成绩, 所以把这些问题学生分出去, 到差生班去。这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思想, 这不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现代社会的学校所应该采取的教育方法, 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积极方面去想, 去做, 反过来用培养集体的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和良好的学风、学纪来影响和转化“问题学生”呢?如果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就能把一个班集体带坏, 那恰好说明了教育的失败。

当法国部长艾里奥到马卡连柯的公社的时候, 向他提出问题:“你怎么能允许违法者和正常的儿童在你这儿一起受教育呢?”马卡连柯回答说, 他们连生活也是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放在一起教育。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抵抗有害的影响而进入生活。不是保护一个人使他免受有害的影响, 而是要教他抵抗。可见, 把问题学生隔离起来, 或集中在一起搞特殊教育是极其不妥的教育方式, 这其实是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的, 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而且还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实际上已剥夺了这部分学生平等接受好的教育的权力。“和谐社会”中必然是“和谐教育”, 学校、教师应该做的是让所有的学生处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中, 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班风优良的集体, 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问题学生”, 帮助他们朝着集体的共同目标前进。

(三) 乐观主义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说:“没有违法的儿童, 而只有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 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有才干、有能力生活和工作、有能力成为幸福的人和有能力成为创造者的人。这样当然完全弄明白了, 摆在我面前的不过是通常的任务———把一个人教育成真正的苏维埃人, 教育成品行的模范。任何天生的犯过失的人, 任何天生的不良性格, 是绝对没有的。在我个人的亲身经验中, 这种道理的确凿性, 达到了百分之百。”正是马卡连柯的这种相信人、相信教育的作用的乐观主义态度使得他成功地把几千名流浪、违法少年改造成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反思今天的实际教育工作中, 很多教师对“问题学生”带有偏见, 把他们视为异类, 觉得这类学生难教育, 甚至不可救药, 而且由于考试评价制度、政策的问题, “问题学生”通常由于学习成绩差, 考试拖了班级的“后腿”, 导致教师的收入减少, 增加了部分教师对这类学生不好的印象。结果就是有的教师对这类学生要么一味批评、挖苦讽刺;要么是干脆放任不管。教育的作用是体现在对一个人在思想行为施加影响而使之变得更好。教育的正向功能是使受教育者发生积极的改变。把一个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改造成一个积极向上的,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中国教育的目标, 是学校、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它告诫教育工作者, 不要因为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尤其对待“问题”学生, 他们的自尊心尤为敏感, 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与呵护,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打击挫伤他们, 要像马卡连柯那样平等对待每个被带到他面前的学生, 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要求他们。如果教师能抱着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学生, 相信他们和其他学生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犯了一些错而已。相信通过教育能够使这些学生变好, 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就一定能够教育好“问题”学生。正如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养成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 我连一个也没有见过, 或者反过来说, 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格, 也是不会有的。”只要每个教师对教育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 以乐观、热忱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就一定能把学生教育好。

三、结束语

读马卡连柯下卷有感 篇5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马卡连柯教育文集》虽是学校给我们的任务,其实也是一次机会,在读《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时,我重点研读了本书的前两部分“普通学校的教育工作”和“家庭教育问题”,收获颇多。

马卡连柯提出,“在我们的教育事业方面,也必须有种种的发明,甚至在个别的工作中,在细枝末节中,都要有发明,尤其在很多的细节中,在整个体系中,在体系的各部分中,更是需要发明。”在我理解,这里的“发明”就是指教育创新。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脑力活。去年,我第三次承担了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的孩子习惯真是不理想,尤其是一(2)班,有近10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让每位任课老师头疼。为了,让这十位孩子能尽快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方设法,该鼓励的鼓励,该批评的批评,该惩罚的惩罚,这些方法在普通孩子身上能见效的,但在这几个孩子身上看不到效果,即便个别有,也是短暂的。这时,我想到了制做一张“课堂表现反馈表”。每人每节课后都要主动拿这张表给任课老师评价课堂表现,优秀打☆,一般打△,差打×。每个星期五下午进行总评,根据得☆的数量,奖励努力卡,全部☆还可以加倍奖励。这个措施激励了这批学生,第一个星期坚持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改观。这也应该算是教育发明吧。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忍受不了这种喧嚷叫喊。我的神经是很健全的,健全到能够在儿童的环绕中、在人群中来写《教育诗篇》。谈话时妨碍不了我的。但我认为这种呼喊、尖叫和奔跑,儿童是不需要的。我完全赞同马卡连柯先生的这段话。这个学期我去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培训三天,感觉他们的校园特别安静,他们的学生在课间也不会大声叫嚷、随意奔跑,让人感受到什么叫“文明”和“高素质”。再反思对比我们学校的学生,一下课,走廊上、楼梯上、学校的各个地方都是这些可怕的吵闹现象。我们值日老师在走廊上站岗也阻止不了这些现象的产生。宁静才能致远,这现象恰恰说明了学生情绪的浮躁,文明素质的缺失。我想问“我们的学生怎么啦?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是出问题了? ”,这不仅是学校领导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位班主任、每位任课老师要思考并付诸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机械手自动化控制下一篇:舒曼艺术歌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