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

2024-09-28

白塞氏病(精选10篇)

白塞氏病 篇1

白塞氏病 (Behcet’s disease, BD)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 主要累及皮肤、黏膜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当白塞氏病引起神经系统受累时, 则称为神经白塞氏病 (neuro- Behcet’s disease, NBD) 。

1 资 料

6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男1例, 女5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及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风湿三项、抗核抗体、生化全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腰椎穿刺、心电图等检查。6例患者均无高血压病, 体温、心电图正常。6例患者在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前均被确诊为BD, 且符合白塞氏病的国际诊断标准[1]。均使用氟美松10 mg静脉点滴, 使用14 d。6例患者的症状及神经系统检查详见表1。

2 结 果

6例患者从被确认为BD到首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时间为8年~20年。发病年龄35岁~57岁。实验室检查中, 血常规、风湿三项、生化全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体温、心电图检查均正常。抗核抗体阳性, 脑脊液检查中, 4例蛋白轻度增高 (例1、例2、例4、例5) , 2例淋巴细胞增高 (例4、例5) 。神经系统体征表现为:脑干损害3例, 基底节区损害1例, 基底节区损害合并脑干损害1例, 基底节区损害合并小脑损害1例。CT表现为脑萎缩1例, 其CT强化检查, 表现为病灶周围有水肿带, 且有占位效应,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CT检查病灶完全消失。2例病灶CT表现为低密度影, 2例CT表现为可疑低密度影, 1例CT表现为正常;6例患者MRI均表现为长T1、T2信号。患者在治疗中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4 d, 其中2例 (例4、例5) 神经系统体征完全消失, 另4例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

3 讨 论

NBD是在BD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损害, 其病理改变早期为颅内小血管炎, 晚期为灶性坏死、局部脱髓鞘、脑膜增生和纤维化, 其发生率为4%~49%;发病年龄7岁~66岁, 中青年为高峰;NBD一般在基本症状出现后数月或数年发病, 最长可达27年, 近年有文献报道神经系统表现可为BD的首发症状[2]。本组病例均于27年内出现神经症状, 均于中青年起病。

NBD的病因迄今尚不十分清楚, 有学者发现相当多的患者于发病前有一段发热病史, 且在这些患者血清中找到链球菌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 Behcet等人则在发热患者的血和尿中查到病毒, 以后Kansu等发现NBD患者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 补体C3、IgG升高, 因此提出了免疫机制学说[2]。该病具有地区性发病倾向, 主要见于日本、中国、伊朗和地中海东部一些国家。有学者认为与具有某种HLA抗原的人有关 (特别是HLA-B51) , 并报道了一个患NBD的家系, 在这些患者中HLA抗原均为HLA-B51[3]。本文未发现患者于病前有发热病史, 但脑脊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有2例升高, 蛋白升高4例。

NBD可累及中枢与周围神经的各个部位, 出现多样的定位体征。根据临床定位的方法依次为脑干型、小脑型、半球型、脊髓型、脑膜脑炎型、周围神经型[4]。CT诊断NBD的敏感性较差, 仅少数患者于脑干、丘脑或基底节发现低密度或仅表现为脑萎缩;脑萎缩常见于NBD患者, 经SPECT证实NBD有临床上的区域性血流异常[5]。本文3例头CT异常, 表现为低密度。其中例1行头颅CT强化检查, 表现为病灶周围有水肿带, 且有占位效应,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头CT检查病灶完全消失, 此现象可能与血脑屏障破坏有关。本文 6例均行头CT及MRI检查, CT检查3例有异常发现, 2例有可疑发现, 1例正常, 而MRI检查6例均有异常发现, 表现为长T1、T2信号[6], 损害部位以脑干为多见, 因此MRI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均优于CT 。

NBD可呈缓解与复发的过程, 加之在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可由神经系统多部位受累, 因此, 临床上需与多发性硬化 (MS) 相鉴别, NBD患者多有口腔、阴部溃疡, 脑干为主要受累部位, 这均有别于MS。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稳定[7]。本文6例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4 d, 其中2例 (例4、例5) 神经系统体征完全消失, 其余4例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for Behcet’s disease.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Behcets disease[J].Lancet, 1990, 335:1078.

[2]徐雁.神经白塞氏病[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8, 25 (3) :157.

[3]Ikedak.Neuro-Behcet’s disease in Japan[J].Neurology, 1996, 47 (2) :614.

[4]DevlinT.Behcet’s disease:Factors hampering proper diagnosis[J].Neurology, 1995, 45 (9) :1754.

[5]刘秀峰.神经白塞氏病影响确诊的因素[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6, 23 (3) :159.

[6]Coban O, Bahar S.Acontrolled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MRI findingin Neuro-Behcet’s disease[J].Neuroradiology, 1996, 38 (4) :312.

[7]Hashinmoto T, Takeuchi A.Treatment of Behcet’s disease[J].Currop in Rheumatel, 1992, 4:31-34.

浅谈白塞氏病的家庭治疗及护理 篇2

预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根据累及的脏器不同,可有不同的并发症发生。

家庭治疗及护理的方法、措施及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长期患病,患者会产生焦躁不安、郁闷或其他精神症状。心情郁闷、生活紧张、劳累可诱发本病的发生。所以作为家庭成员,应对患者理解,并适当给予照顾。给患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能坚持工作者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累或太紧张。给患者以安全感,温暖感,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口腔护理:患者出现口腔溃疡时常为多发、疼痛剧烈,张口、进食困难,刷牙也不能进行。除进行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全身治疗外,还应注意口腔的清洁和局部治疗。可从医院购置庆大霉素32万单位+生理盐水25ml浸泡棉球来清洁口腔,每日2次或更多,再用冰硼散局部涂擦。若无上述液体,可用食用盐和温开水,大约配制成0.9%的浓度,每天漱口数次,然后涂擦冰硼散。或用生理盐水500ml+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210mg×10片+维生素C0.1×10片+强的松5mg×10片,研碎混合液漱口,每日数次,每次约20ml。

眼部护理:患者若出现了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结膜充血、眼球或眼眶疼痛,尤以见光时明显,多为虹膜睫状体炎,应及时给予扩瞳剂,如用阿托品眼药水扩瞳,地塞米松或0.5%可的松眼药水滴眼。出现了上述任何一种症状,都应及时采取上述方法治疗,以防色素膜炎症后粘连。操作时注意保持双手清洁,药水不可触及睫毛,以防感染;滴药水时,要将眼睑分开,将药水滴到下眼睑上,以减少对眼球的刺激,同时注意药瓶不要太低,以免损伤角膜,最好由家属操作。如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及飞蚊症等,应少看电视、书报、注意休息,出门时应戴太阳镜或墨镜,若出现了飞蚊症,可用安妥碘400mg+玻璃酸酶100mg肌肉注射,连用2周,以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

外生殖器及肛周的护理:平时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可用温开水擦洗或冲洗局部,洗后要注意擦干局部,擦干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用柔软的毛巾、纱布或柔软的布类轻轻沾干局部,以免将皮肤擦破。经常换洗内裤,内裤最好为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裤。

若局部出现溃疡时,可用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用苦参、蛇床子煎液洗浴,注意洗浴的温度不要过高,用软毛巾沾干,然后用0.1%利凡诺尔清洁外阴溃疡处的分泌物,涂以红霉素软膏。若出现小水泡破溃时,在清洁局部后,可涂以龙胆紫液。已婚男女,出现外阴和阴道溃疡加重或阴茎出现溃疡时,应避免性生活。

皮肤护理:高热、神志恍惚等危重病人,每2小时翻身1次,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托、拉、推等动作,避免骨隆突部位受压;同时用红花酒精涂擦、按摩受压部位,以促进局部血运。注意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柔软、以防止褥疮的发生;皮肤有脓疱疹、毛囊炎、疖肿、多形红斑、水泡、蜂窝组织炎样病变、康疹样苔藓、结节性红斑、皮肤针刺反应等者,做好皮肤护理十分重要。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局部皮肤可根据情况采取热敷或外敷物,以促进炎症消散、吸收,忌挤压。如局部出现结节性红斑,热敷或理疗可加重疼痛,此时可采用冷敷或局部涂抹肝素钠乳膏轻轻按摩来减轻疼痛。破溃时按外科无菌伤口换药处理,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做各种注射穿刺时,消毒要彻底,提高成功率,降低针刺反应,避免继发感染。

关节损害的护理:此病主要累及膝、踝、腕、肘等关节。合并关节痛或关节炎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将患肢垫高、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减轻疼痛,病情稳定、疼痛减轻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除药物治疗外,可配合理疗、按摩等物理手段来减轻疼痛,减轻关节的僵硬不适。

消化道护理:本病可出现消化道的溃疡,要注意有无腹痛、黑便等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时,可经过纤维胃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内科治疗,饮食上应给予柔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少量多餐,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药物应尽量在饭后服用、尤其是采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更应注意这一点。

并发症的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多采用激素疗法或应用其他的免疫抑制剂,难免会产生一些并发症。为了减少或尽量避免产生这些并发症,我们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或根据自己的护理经验,调整用药,可在1个月之内有计划地服用一些钙剂、维生素AD、氯化钾、利尿剂、保肝药、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并注意服药方法,因这类慢性病患者,服用激素或其他药物时对胃的刺激性较强,对肝、肾损害较重,对造血系统影响也较明显,故在服药的过程中,要经常复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等。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防,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家庭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

白塞氏病 篇3

关键词:沙利度胺,白塞氏病,治疗进展

白塞氏病 (Behcet’s disease, BD) 亦称眼-口-生殖器三联征, 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血管炎, 可累及所有形态及管径的血管, 以反复的口腔黏膜溃疡、外阴溃疡、皮肤损害和眼病变为主要特征, 并可累及关节、肺、中枢神经和胃肠系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白塞氏病在地中海沿岸、中东及远东地区 (日本、朝鲜、中国) 发病率较高, 而西方国家本病发病率较低, 有报道我国北方的发病率不低于14/10万[1]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国外资料显示白塞氏病的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2], 我国有些报道女性多于男性[3]。BD病因至今还不明确, 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激活的T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 在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BD既不完全是遗传性疾病, 也不是感染性疾病, 可能为多因素性疾病。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炎, 粘膜及皮肤损害常为白细胞碎裂性或淋巴细胞性血管炎。血管炎仅出现在炎症严重的区域及溃疡下方[4], 缺乏特异性,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 故应注意详尽的病史采集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目前较多采用国际白塞氏病研究组于1990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 反复口腔溃疡:一年内反复发作3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 (2) 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外阴部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 眼病变:前和 (或) 后色素膜炎, 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出现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 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性脓疱;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结节。 (5) 针刺试验阳性:试验后24~48 h由医生看结果。有反复口腔溃疡并有其他4项中的2项以上者, 可诊断为本病, 但需排除其他疾病。皮肤针刺反应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董怡等[5]报道针刺反应在我国Behcet病的阳性率为62.2%, 而正常人为0, 并认为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基本标准之一。治疗白塞氏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一般系统性治疗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及中药。糖皮质激素可较快缓解症状, 但作用短暂, 存在减量问题及停药病情易复发等弊病, 因此现已较少使用, 仅对于急性全身症状重或眼、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大血管受累时采用。近年来, 沙利度胺被发现临床对于白塞氏病治疗有效。

1 沙利度胺概述

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 (thalidomide) 、酞咪哌啶酮, 化学名称为N-2 (2, 6-二氧-3-哌啶基) -邻苯二甲酸亚胺, 为谷氨酸衍生物, 主要经过非水解作用代谢, 少部分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不经肝脏代谢, 清除半衰期5~7 h[6]。1954年, 作为一种镇静止吐药物投放欧洲市场, 由于发现它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20世纪60年代被禁用。近几年, 沙利度胺被发现了一些药理学上的新特性, 即具有免疫调节及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7]。对于许多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疾病有治疗作用, 遂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再次投放市场。主要与抗麻风病药联合使用, 以减少麻风反应, 治疗各型麻风反应。

2 沙利度胺治疗白塞氏病的相关机制

2.1 免疫调节作用

沙利度胺兼有免疫抑制和免疫刺激双重作用, 但一般用作免疫抑制剂。沙利度胺可通过激活的单核细胞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 (TNF-a) 释放。Healy等[8]认为TNF-a可以刺激抗内皮细胞自身抗体 (anti-endothelial cell autoantidodies, AECA) 的水平升高, 也刺激AECA靶抗原内皮细胞的表达增加, 这种升高支持血管炎过程, 而白塞氏病的病理基础为血管炎。沙利度胺抑制了TNF-a的产生, 使TNF-a的水平不致升高, 从而AECA的水平不会升高, 也就形不成足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也就不会导致血管炎的过程。

2.2 抗炎症作用

沙利度胺能使中性白细胞对活化补体的趋化应答有抑制作用。Powell等在 (1985) 实验鼠模型中证明沙利度胺对白细胞聚集作用无显著影响。沙利度胺的抗炎作用亦并非是对前列腺素或白三烯生物合成的直接抑制。Miyachi等证明沙利度胺降低了多核白细胞所产生的氧中间体, 从而防护氧中间体所引起的细胞毒作用。皮肤血管炎和白塞氏病的血管损伤可能部分是由于多核细胞产生的氧中间体增多, 故可用沙利度胺治疗。

2.3 促进溃疡愈合

Nasca等[9]对新生儿包皮的角化上皮细胞的研究发现, 沙利度胺治疗角化上皮细胞的增殖和成熟明显加快, 推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沙利度胺能增加角化上皮细胞自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分泌的结果, 因此, 沙利度胺能加速BD患者皮肤溃疡的愈合。

3 沙利度胺治疗白塞氏病的用法用量

Hamza报道了一项由30例白塞氏病 (Behcet’s dis-ease) 患者组成的研究, 初始的沙利度胺用量为100 mg/d, 26例 (87%) 患者黏膜溃疡缓解, 其中20例 (67%) 完全缓解, 且这些患者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症状及结节样红斑的缓解。Hamuryudan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 由96例表现为口腔、外生殖器溃疡的白塞氏病患者组成。患者随机服用沙利度胺100 mg/d、300 mg/d或安慰剂24周。32例服用沙利度胺100 mg/d的患者有2例 (6%) 完全缓解, 32例服用沙利度胺300 mg/d的患者有5例 (16%) 完全缓解, 32例服用安慰剂的患者无人完全缓解;口腔溃疡的患者4周后开始好转, 生殖器溃疡的患者8周后开始好转。虽然完全缓解率不高, 但统计学上证明沙利度胺对白塞氏病确有疗效, 且100 mg/d组与300 mg/d组疗效上没有统计学差异。沙利度胺治疗白塞氏病其他症状, 例如关节炎, 脓疱结节, 脓皮病坏疽, 白塞氏病神经症状, 白塞氏病消化道溃疡穿孔及白塞氏病大肠炎等也有成功的个例报道。在以上报道中, 沙利度胺剂量从25~400 mg/d不等, 治疗时间数天到数月不等。目前, 临床应用沙利度胺一般的初始剂量为100~200 mg/d, 患者在使用后数天症状即开始缓解, 且停药后复发率低, 复发后重新服药效果也比较好。

4 沙利度胺的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4.1 致畸

沙利度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致畸药物, 但对其引起生殖缺陷的确切机制仍然未知。目前提出了沙利度胺致畸的三个可能机制: (1) 沙利度胺是血管生成 (新血管生成) 的强大的抑制剂, 通过抑制供给长骨生长的必要血供, 从而诱发四肢缩短或缺失。 (2) 沙利度胺可下调有关小猿肢芽细胞生长的粘附分子 (包括CD11a/Cd18, Cd49d/Cd29和CD61) 的表达, 因此沙利度胺可在关键时期通过影响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来干扰器官发生。 (3) 沙利度胺引起肢体畸形似乎与生骨节 (支配四肢的感觉神经) 同步, 这启发了一些学者, 推测在发育的关键时期, 沙利度胺可能损伤感觉神经纤维, 从而导致了继发的对骨和肌肉生长的影响[10]。无论是何机制, 总之单一剂量的沙利度胺就可使一妊娠34~50 d的孕妇产生严重的后果, 确切的畸形形态的出现取决于服药的时间, 如在闭经后38~43 d服用沙利度胺则出现婴儿上臂缺失;40~45 d内服用该药则出现胃肠道畸形 (包括幽门狭窄和十二指肠闭锁) ;42~47 d内服用该药则出现下肢海豹肢畸形, 畸形儿的智力不受影响。因此, 对于育龄妇女有效的避孕措施及定期的雌激素检查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要求生产商Celgene公司制定的沙利度胺教育与处方安全措施, 简称STEPS计划 (System for Thalido-mide Education and Prescribing Safety, STEPS) , 对于育龄妇女, 有效的避孕措施要开始于至少服药的4周前。第1个月应每周做怀孕测试, 测试阴性方可继续服药。此后, 如果患者月经周期规律, 可1个月做一次怀孕测试, 不规律则要每两周检查一次。患者停药至少4周后方许怀孕。服药期间不允许母乳喂养。男性患者服药期间性生活时最好使用避孕套。服药期间不允许献血。

4.2 外周神经病[11,12]

目前最使沙利度胺使用受限的原因是外周神经病。患者会有手脚麻木, 肌肉紧缩及下肢无力感。神经检查常有对称性手脚感觉异常, 这种症状多特征性的发生于足部, 且感觉神经异常大于运动神经异常。有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导致的外周神经病有剂量依赖性, 大约累积剂量40~50 g时发生, 也有报道说某些患者累积3~6 g便会出现。最近有研究认为[13]沙利度胺所致外周神经病发生主要和日服用量而不是服用时间或累积剂量有关, 每日服用<25 mg、服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可以认为不会发生外周神经病;>75 mg/d的相对于50 mg/d的危险系数为20.2。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证实亚临床症状, 并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腕管综合征是一个早期征兆。

4.3 其它副作用

其它副作用并不严重且明显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小于400 mg/d耐受性较好。最主要有疲倦感、嗜睡 (45%~90%的患者出现) , 其它有震颤、衰弱、头痛 (5%~20%) 、便秘 (>50%) 、恶心、口干、括约肌功能障碍 (5%~20%) 、皮疹 (10%~50%) 和停经 (<5%) , 多可以通过停药或减量以及对症治疗消除。一般为了减小副作用, 采取晚间顿服比日间分次服用要好。另外, 最近在对骨髓瘤的治疗中, 发现了一些沙利度胺相关的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14]。这些副作用发生率小且并不严重, 停药或减量后多可消失。

建议临床使用沙利度胺时, 特别是用于心血管疾病高发患者身上时, 要留意患者心率及血栓形成情况, 若患者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 则更要注意。必要时停药及对症治疗。定期检查血象,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量低于750/mm的患者不要服用。

冷藏食品可能导致克隆氏病 篇4

美国有50多万克隆氏病患者

克隆氏病是一种导致肠道系统紊乱的炎性肠道疾病,通常会引起腹痛、腹泻,导致营养流失、出血和贫血。胃口不好和消瘦是克隆氏病的典型症状。在美国,至少有50多万人患有此病,而且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医学界至今尚未完全弄明白克隆氏病的真正病因,目前比较受关注的看法是,可能是微小的基因变异导致病毒或细菌入侵,引发肠道的不正常免疫反应。

也有人认为,此病可能是一些其他因素如吸烟和饮食结构变化所致。

冰箱的普及和克隆氏病密切相关

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最近发表了法国罗伯特·德伯雷医院医生让·皮埃尔的文章。皮埃尔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家庭厨房中冰箱的普遍使用与克隆氏病的出现有着密切关联。

他们认为,一种在低温状态下特别容易繁殖的病菌,可能是导致对基因较为敏感的人患上克隆氏病的潜在病因,因此他们将这种新理论称为“冷藏食品链假设”。

皮埃尔博士说:“这种假设意味着,一些在牛肉、鸡肉、猪肉、香肠、汉堡、奶酪等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如李斯特菌和耶尔森菌,可能是导致克隆氏病的直接病因。”

关注冷藏食品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纽约西奈山医院肠胃病学科名誉主任、克隆氏病研究专家萨恰博士在谈到皮埃尔及其同事的研究时认为,冷藏食品是致病原因的理论,是对环境因素理论的一种补充。他还说,皮埃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是这方面的权威,他们的研究显然是“找对了路”,但还不清楚是否“找到了目标”。

萨恰进一步评论说,他们提出的现代工业给食品链带来新病菌的说法并不新鲜,但认为冷藏会导致某些致病细菌的出现却是一种新提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他认为,将食品添加剂、包装袋、烹调器皿,甚至牙膏中的一些可吸收微粒与病理创伤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并大胆提出假设,在目前来说是一种较为令人信服的理论。

如果这种假设得到证实,将对未来克隆氏病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但这并不是说克隆氏病患者就不能使用冷藏食品。

白塞氏病 篇5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性, 24岁, 因反复右下腹痛1年余, 再发1个月, 于2014年2月27日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入院后予激素、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 肠镜提示:回盲部巨大溃疡:肠白塞?克罗恩病?于2014年3月28日在静吸复合全麻辅助硬膜外麻下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并列造口术, 术后予禁食、抗感染、胃肠外营养、补液等支持治疗。术后第2天造口袋可见有排泄物排出, 4月1日病理结果示:病变符合溃疡改变, 未排除肠白塞。术后恢复良好。4月22日全血红细胞计数为2.87×1012/L, 血红蛋白为98 g/L, 白细胞为8.8×109/L。4月22日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请造口治疗师会诊处理, 检查见造口周围3点至9点钟方向有皮肤黏膜分离, 宽度大小为0.3~1.1 cm, 深度为0.2 cm, 创面上见有粪便, 将粪便清洗干净后见创面基底为100%黄色坏死组织, 无潜行及窦道形成, 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 疼痛评分为4分。

2 护理评估

2.1 肠造口评估

造口的评估主要是评估造口的类型、大小、形状、高度、血运情况、支架管和观察造口黏膜与皮肤缝合处的缝线有否松脱而导致出血或分离情况[4]。本例患者的造口类型是升结肠和回肠的并列双口式造口, 位于右下腹部, 大小为3.5 cm×3 cm, 形状为不规则形, 升结肠造口突出皮肤1.5~2 cm, 回肠造口平坦, 颜色均呈牛肉红, 表面平滑且湿润, 造口3~9点钟方向有皮肤黏膜分离。

2.2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评估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分离创面的位置、大小、深度、基底组织及有无潜行、窦道等。本例患者造口的皮肤黏膜分离创面在造口3~9点钟方向, 宽度大小为0.3~1.1 cm, 深为0.2 cm, 将粪便清洗干净后见创面基底为100%黄色坏死组织, 无潜行及窦道形成, 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 疼痛评分为4分。

2.3 全面评估

伤口评估是伤口护理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完整的伤口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影响伤口愈合系统性因素和局部性因素等。本例患者患有白塞氏病, 需要长期使用激素, 但长期使用激素会造成肠造口黏膜缝线处的组织愈合不良, 使皮肤与造口黏膜分离留下一个开放性的伤口, 激素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患者贫血, 组织的血流灌注不足直接导致组织缺氧, 导致伤口再生能力低下。白塞氏病是慢性疑难病、病程较长, 容易造成患者的压抑、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也会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 心情压抑等, 也会间接影响伤口愈合[5]。同时患者的回肠造口比较平坦, 且大便的性质一般为水样, 容易渗漏到伤口中, 造成大便污染。大便经常污染伤口亦是临床上导致伤口难以愈合的重要因素[6]。

3 护理问题

3.1 肠造口黏膜分离

可能由于患有白塞氏病, 术前长期使用激素, 造成肠造口黏膜缝线处的组织愈合不良, 使皮肤与造口黏膜分离留下一个开放性的伤口。

3.2 焦虑

患者患有白塞氏病、病程时间长同时造口皮肤黏膜发生分离。

3.3 有肠造口狭窄的危险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愈合后, 由于瘢痕收缩, 可能导致造口狭窄等并发症。

4 护理措施

4.1 清洗、清创

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分离创面和造口周围皮肤, 根据患者目前的病情, 且创面基底为100%黄色坏死组织, 故采用敷料进行自溶性的清创。

4.2 敷料的选择

4月22日时由于患者已有美盐敷料, 考虑到美盐敷料的作用和患者的费用问题, 故选用美盐敷料进行填塞创面, 根据渗液的情况进行更换。4月24日移除敷料后发现创面的坏死组织大部分已经液化分离, 咨询医生及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后, 采用保守锐性清创方法进行去除坏死组织, 根据清创后的创面渗液会比较多, 可能较容易出血, 选用藻酸盐敷料进行填塞。藻酸盐敷料可以吸收是自身重量19~22倍的渗液, 吸收渗液后形成凝胶促进坏死组织的溶解和肉芽组织的生长, 还具有止血的作用。通过6 d的处理, 分离创面基底组织为100%红色肉芽组织。

4.3 造口产品的使用

将防漏条捏成与伤口形状相配, 然后放到创面敷料的上面以保护创面及延长敷料的使用期限。因为本例患者的回肠造口比较平坦, 且回肠造口的大便性状一般是水样。为了避免大便浸泡到创面中, 且能更好的收集大便, 选用凸面的造口底盘并与腰带同用, 回肠造口排出的大便量比较多, 要指导患者或家属及时倾倒大便, 避免发生渗漏或者致造口产品不耐用。清洗时避免硬物刺激, 动作要轻柔, 同时保证底盘裁剪后的边是圆滑的, 避免刺激黏膜。患者经济情况许可时, 建议使用可塑性的凸面底盘, 可塑的底盘不需要裁剪, 可以避免因裁剪不当而引起渗漏或刺激。

4.4 加强营养

在创面愈合期由于组织修复要增加蛋白质供给量为正常时的2~4倍[4]。回肠造口每天的排泄量大概在800 ml以上,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患者发病以来体重减少了10 kg, 合并有贫血, 营养相对不足。请营养师会诊, 制定饮食计划, 及时了解患者水电解质,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指导患者少量多餐, 避免过量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以免引起食物性梗阻。

4.5 加强沟通, 做好心理护理

国内研究, 白塞氏病患者具有神经质、内向的个性特征[7]。另外造口皮肤黏膜发生分离, 患者除了要承受创面带来的疼痛, 对其心理也是一个打击, 对疾病的康复更感到无望、无助。本例患者年龄只有24岁, 未婚, 反复发病有一年多, 住院的时间长, 思想顾虑较多, 在护理上一定要加强沟通, 耐性给予讲解, 及时发现其心理状况, 适时的给予开导, 缓解其消极、悲观的想法。同时家庭的支持亦非常的重要, 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 注意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

5 讨论

5.1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原因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指肠造口黏膜与腹壁的缝合处分离, 常见原因是造口局部缺血坏死和肠造口黏膜缝线脱落。本例患者可能由于患有白塞氏病, 术前长期使用激素, 造成肠造口黏膜缝线处的组织愈合不良, 使皮肤与造口黏膜分离留下一个开放性的伤口。

5.2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处理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后先评估肠造口黏膜缝合处与皮肤分离深浅状况, 根据评估的内容来选择敷料。

5.2.1

肠造口黏膜缝合处分离较浅时可以用藻酸盐来填塞, 在第一次换药时选用了美盐敷料来填塞是因为考虑到患者有这个敷料, 美盐的作用和费用问题。第二次换药就选用了藻酸盐敷料。

5.2.2

肠造口黏膜缝合处分离已深至腹腔内时则选用爱康肤抗菌敷料来填塞。

5.3 做好大便的收集管理

大便经常污染伤口是临床上导致伤口难以愈合的重要因素, 做好大便的收集管理很重要。护理过程中可选用防漏条或防漏膏进行保护创面, 予凸面底盘配合腰带一起使用, 用压力肠乳头高出腹壁, 有效地收集大便, 同时还要注意裁剪底盘要适当。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肠造口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 应正确评估与判断, 密切观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主要是根据创面选择合适的敷料, 促进创面的愈合, 还要有效地做好大便的收集, 防止大便污染创面;同时处理伤口, 必须做好整体性的评估, 不仅对伤口进行局部评估, 还要对患者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原发疾病、药物的使用、经济条件等进行全面的评估, 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1例肠型白塞氏病术后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 通过去除坏死组织、运用新型湿性敷料和使用凸面造口底盘并同时使用腰带。根据渗液情况进行换药和更换底盘, 配合心理疏导及营养支持治疗, 为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的愈合提供可靠的保证, 促进肠造口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白塞氏病术后,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淑坤, 王建国, 周世英, 等.肠型白塞氏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3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6 (16) :1689-1692.

[2]万德森, 朱建华, 周志伟, 等.造口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385-386.

[3]赵琦.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1例护理[J].上海护理, 2009, 9 (1) :89-90.

[4]胡爱玲, 郑美春, 李伟娟.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30, 287-288.

[5]王晓婉.白塞病的心理护理[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3 (1) :65-66.

[6]施婕, 罗比可, 刘琳.41例肠造口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3) :243-244.

白塞氏病 篇6

2 治疗方法对照组: 口服强地松, 每日0. 5 ~ 1mg /kg, 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 以每日5 ~10mg为维持量, 3 个月后判定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白头翁汤合茵陈蒿汤: 白头翁12g、黄连9g、黄柏9g、秦皮9g、茵陈30g、大黄9g、栀子9g。水煎服, 每日1 剂, 早晚2次煎服, 3 个月后判定疗效。

3 结果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2]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40 例中, 临床痊愈19 例, 显效11 例, 有效7 例, 无效3 例, 总有效率92.5%; 对照组40 例中, 临床痊愈11例, 显效9 例, 有效8 例, 无效12 例, 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4 体会白塞氏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激素对于多数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短期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有效, 但长期大量应用, 副作用较大, 且停用后易于复发。笔者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中药白头翁汤合茵陈蒿汤, 可以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又有利于激素的减量, 并能防止反跳现象。本病类似中医的狐惑病, 系疫邪传里、湿热内蕴、郁久化毒、邪犯肝脾二经所致。因肝开窍于目, 其经脉入股中、环阴器; 而脾开窍于口。故发病后表现反复外阴溃疡、红肿、糜烂、尿急尿痛; 眼睛疼痛羞明、白睛红赤作痒; 反复口腔溃疡等。治宜清利湿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与茵陈蒿汤为张仲景清利湿热、凉血解毒的代表方。如吴有性《瘟疫论》所言: “疫邪传里, 遗热下焦, 小便不利, 邪无输泄, 经气郁滞……宜茵陈蒿汤”。日本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云: 白头翁汤“治眼目郁热, 因赤肿阵痛, 风泪不止者”故两方合用甚适合本病, 方中茵陈、秦皮清利湿热; 大黄、白头翁凉血解毒; 黄连、黄柏、栀子泻火解毒。本观察结果显示,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05) 。说明白头翁汤合茵陈蒿汤配合激素治疗白塞氏病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Reprinted fro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for Behcet’s Disease.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Behcet’s disease.Lancet, 1990, 335:1078.

鸡马立克氏病 篇7

1 流行病学

鸡是最主要的自然宿主, 除鹌鹑外其他动物的自然感染没有实际意义。传染源是病鸡或带毒鸡, 病鸡或带毒鸡的皮屑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自然条件下, 是最重要的传染物。病鸡与易感鸡直接或间接接触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病毒主要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经吸入感染病毒后24h肺内证明有病毒抗原, 由有吞噬性的肺泡细胞取得病毒带到其他器官中去, 感染后3d病毒抗原出现于淋巴样器官及骨髓。感染后3~5d出现于其他器官, 如肾、胰腺、胃、心、肝、皮肤及脑, 11d见于坐骨神经及背根神经节, 感染后5~9d这些细胞有增生现象, 许多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鸡一旦感染, 可长期带毒或排毒。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变化很大, 这与鸡的品种, 病毒的毒力及饲养管理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鸡的年龄对发病也有影响, 年龄幼小的鸡较年龄大的鸡易感, 其原因不明。此病未见有垂直感染的报导。

2 症状

马立克氏病是一种肿瘤性的疾病, 从感染到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 最长可在3~4周龄时看到临诊病鸡, 大多是在孵化室或育雏室早期感染强毒所致, 一般以2~3月龄的鸡发病最为严重, 但1月龄以内, 18月龄以上的鸡基本不发病。根据症状和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 马立克氏病在临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和眼型。

2.1 神经型

主要侵害外周神经, 由于所侵害的部位不同, 症状也不同。最常见侵害坐骨神经, 常见一侧轻一侧重。发生不全麻痹步态不稳, 以后完全麻痹, 不能行走, 蹲在地上, 成为一种特殊的姿势, 一只脚向前, 另一只脚向后。臂神经受侵害时, 则被侵侧翅膀下垂。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侵害时, 病鸡发生头下垂或头颈歪斜。当腹神经受侵害时, 常有拉稀症状。上述症状, 最常见也最易发现。这些症状也可发生在同一个体上出现。病鸡常因病程较长, 采食困难, 饥饿, 脱水, 消瘦, 衰弱而死亡。

2.2 内脏型

常侵害幼龄鸡, 死亡率高, 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 不吃, 病程较短, 突然死亡。

2.3 眼型

发现于一眼或两眼, 丧失视力, 虹膜的正常色素消失, 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 以至弥漫的灰白色, 瞳孔边缘不整齐, 到严重阶段, 整个瞳孔只留下一个针头大的小孔。

3 病理变化

病鸡的最常见病变是外周神经的病变, 最常侵害腹腔神经丛, 坐骨神经丛, 臂神经和内脏大神经。受侵的神经变大变粗, 比正常的粗2~3倍以上, 黄白色或灰白色, 横纹消失, 因病变常侵害单侧, 所以病变轻微时与对侧神经对比, 是有助于诊断的。内脏器官最常见的是卵巢, 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脏、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组织。在上述组织中长出大小不等的肿瘤块, 灰白色, 质地坚硬而致密。有时肿瘤于组织中弥漫性增长, 整个器官变大, 肿瘤组织色泽灰白, 与原来组织色彩相间存在, 成为大理石状斑纹。皮肤病变通常与羽毛囊有关, 但不限于羽毛囊, 这种病变可以融合在一起, 严重的病例可见清晰的淡白色的结节, 在拔了毛的尸体中尤为明显。除法氏囊外, 内脏的眼观变化很难与禽白血病还有其他肿瘤性疾病相区别。法氏囊通常为萎缩, 有时因滤泡间肿瘤细胞分布呈弥漫性增厚。

4 诊断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可以根据鸡的特征性麻痹症状, 以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内脏型马立克氏病应与淋巴性白血病进行鉴别, 二者眼观变化很相似, 其主要区别在于马立克氏病常侵害外周神经, 皮肤和肌肉, 眼的虹膜, 法氏囊被侵害时常是萎缩的, 而淋巴性白血病则不是这样。另外, 马立克氏病的肿瘤组织是由小到大的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混合组成, 而淋巴性白血病的肿瘤细胞常为成淋巴细胞组成这点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5 防制

5.1 本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

疫苗的应用是最成功的。5.2疫苗的接种到产生保护力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 所以雏鸡出壳后, 育雏室必须严格清扫和消毒后再放入雏鸡, 而且育雏室必须远离其他年龄的鸡群, 以为马立克氏病是水平传播的, 防止其他鸡的排泄物传染。

泰泽氏病的防治 篇8

1. 病原

毛样芽胞杆菌 (Bacillus piliformis) 为严格细胞内寄生, 迄今不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中培养生长。有关它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不明, 在分类学上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该菌可在发育鸡胚卵黄囊中生长繁殖。其菌体细长, 粗度0.5μm, 长度8~10μm革兰氏染色阴性, 高碘酸Schiff氏染色阳性, 姬姆萨染色良好。该菌具多形性, 有密生周鞭毛, 能运动, 能产生芽孢, 但产生率较低。虽然该菌在体外容易自溶, 但感染动物的肝病料贮存于-10℃经16个月仍然有感染性。一般消毒剂可在5 min内杀灭该病原菌, 但形成芽孢后其感染力可保持1年之久。

2. 流行病学

感染动物谱较广, 如小鼠、仓鼠、砂鼠、麝鼠、棉尾兔、家兔、郊狼、犬、猴、马和罗猴等都可感染发病, 但主要侵害实验动物。小鼠、大鼠、犬和猫的易感性较高。家兔对该病的易感性也高, 各种年龄都可感染发病, 主要侵害6~12周龄兔。试验证明, 隐形感染比显性感染更为普遍。在无可见疾病的试验动物中, 毛样芽孢杆菌的特异性抗体的高检出率以及给动物施以不良环境条件或给予皮质类甾醇可以激发出该病的临诊病例。

患病的、隐性感染的和耐过的动物是传染源, 特别是隐性感染和耐过动物的销售或转移, 常常是该病由疫群 (场) 传染给清净无病群 (场) 的重要传播途径或方式。应激因素如拥挤、过热、气候剧变、长途运输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往往是该病的诱因。

经口感染是自然传播的主要途径。感染动物从粪中排出含有芽孢的病原菌, 通过污染环境、棚舍、饲料、饮水、用具以及管理人员, 而传染给易感动物。此外该病还可通过同类相食传染和经胎盘传染。种间传播虽可通过人工接种完成, 但迄今未见自然实例。

3. 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不明。经人工接种麝鼠和仓鼠分别于5~10 d和10~14 d发病死亡。

不同种类的动物, 症状基本相似。一般没有前期症状, 呈急性经过。腹泻, 常伴有黄疸。血浆中转氨酶 (GPT) 明显升高, 如正常的ICR小鼠血浆GPT50 I-U/m L以下, 而人工接种感染后升高到100~1 000 I-U/m L, 死亡时可高达5 000 IU/mL。对幼兔威胁性很大, 感染后产生暗黑色的腹泻, 粪呈水样或黏液状。病兔萎顿, 减食或废食, 脱水, 消瘦, 迅速死亡;也有无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的;还有少数病兔耐过而成为生长发育停滞的僵兔。

4. 病变

泰泽氏病大多突然发病, 严重腹泻, 急剧脱水, 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很快死亡, 一般病程为12~48 h。耐过病例食欲不佳, 生长停滞。病变主要局限于消化道。出血性肠炎和肝多发性灶样坏死的结合是各种动物自然病例病变的一个特点。但也有的有肠病变而无肝病变。肠病变最常见于盲肠、结肠前段和回肠后段, 肠黏膜萎缩坏死, 浆膜面充血、出血, 盲肠壁水肿增厚, 有的甚至由于坏死而发黄皱褶, 盲肠和结肠腔内容物液状, 常含有鲜血。各种动物的肝病变相似, 坏死灶白色, 散在肝实质中, 直径1~3 mm, 在致死性病变末期, 病灶融合, 中心暗红色。此外坏死性心肌病变已见于家兔和马等动物的病例, 呈灰白色条纹或小灶, 宽0.5~2 mm, 长4~8 mm。

组织学变化为, 在具有上皮坏死和溃疡的肠黏膜和肌层, 可见有坏死、出血和水肿。在盲肠和结肠起始部的平滑肌细胞内可见有病原菌。肝的坏死灶多数呈类圆形, 坏死部和其周围有嗜中性白细胞浸润, 最特征的是在急性病变边缘、还有活力的肝细胞内见有毛样芽孢杆菌, 在胆管上皮和星状细胞内也可见到细菌。此外在心肌坏死周缘附近的心肌纤维中也可找到病菌。

5. 诊断

生前无法作肯定诊断。确诊必须依靠肝和肠的病变及其周缘尚有生机的细胞内检出毛样芽孢杆菌。此外采取新鲜的肝病料乳剂, 脑内或静脉内接种小鼠等试验动物。检查其发病后的肝和肠病灶, 在其周围附近细胞内观察到本病而诊断之。同时最好用病料作分离其他病原的常规检查, 以排除并发感染。

荧光抗体技术业已用于试验动物该病的诊断, 此外还有许多方法如补体结合和琼扩等试验可用。检查和证明血清抗体以判定动物群是否感染。

诊断时应注意与魏氏梭菌性肠炎、兔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加以鉴别诊断。

6. 防控

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依靠平时对动物群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做好灭鼠工作, 防止老鼠进入动物饲养舍、饲料和用具间、饲草和垫草间, 尽量减少和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供应。在大的感染动物群中消灭该病比较困难。只有及早发现和淘汰患病动物, 防止疫病蔓延。在小的动物群特别是小的家兔和试验动物群中, 确诊该病时, 最好淘汰清场, 彻底清除粪尿和消毒棚舍、笼具及全部设备, 烧毁被污染的垫草和干草。空关一个适当时间后, 重新饲养完全健康的动物。

7. 治疗

中医论治狐惑病白塞病 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9-01

[摘要]狐惑病是临床上复发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狐惑病与白塞病相近似,所以将白塞病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在治疗法则上早期以清热解毒为其大法,其后按本虚标实治疗。在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

[关键词]中医论治;狐惑病;白塞病

狐惑病是因有狐疑惑乱不定的症状,故名。狐惑病的发生是因感受湿热毒气或虚火内扰而引起的以口腔、眼、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慌惚不安的一种疾病[1]。狐惑病始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中,“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而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白塞病是现代医学中一种原因不明慢性反复发作性多系统损伤的疾病[2]。临床表现特以口腔、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炎症为主证,还可侵犯皮肤、关节、心脏和大血管、消化系统。由于狐惑病与白塞病相近似,所以将白塞病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在治疗法则上早期以清热解毒为其大法,其后按本虚标实治疗。

1从西医角度认识狐惑病

狐惑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以其主证为口、眼、外阴溃烂,并见精神慌恍不安等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之白塞病(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因此,陈明岭等认为[3],公元二世纪时,张仲景描述的狐惑病与现代医学之白塞病是同一疾病,并且当时已有了治疗方案,建议将白塞病改为“张仲景氏狐惑病”。但彭兴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疾病,提出白塞病与狐惑病有六点不同:(1)白塞病几乎都有发热,而狐惑病无发热;(2)狐与惑两者单独存在,而白塞病则眼、口、生殖器、溃疡同时发生;(3)白塞病发于口腔,而狐惑病生于咽喉;(4)白塞病则反复发作无规律,而狐惑病发作有一定规律;(5)白塞病无面色变化,而狐惑病则面色乍赤、乍黑、乍白之变化;(6)狐或病有“脓成”之结局,而白塞病则无,将中西医疾病绝对等同起来十分困难。方药中众多医家说道[4]:认识疾病是随着临床实践逐步深化的,特别是中医与西医两者体系不同,诊断手段,认识疾病的角度亦不尽一致,因而两者的病各亦难求一致,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描述亦会有相异的方面,所以,从西医角度认为狐惑病与白塞病相近似,或者是白塞病属于中医之狐惑病范畴的认识还是非常可取的。

2对狐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狐惑病的发生,是由于湿热蕴结不能宣泄引起[5]。自千金、外台以后的医家大家都有同样的看法,千金方说,“狐惑由湿毒气所为也。”醫宗金鉴却说道:“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虫之为害也”。赵献可也说:“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虫,于是风化所腐而成虫”。狐惑病的症状是以前后二阴蚀烂为主,医宗金鉴也认为狐惑病包括了牙疳和下疳,“下疳为狐,牙疳为惑”。陶葆荪论道:“本病是六淫之邪,或饮食留浊,阴结气血,酿成病毒所致,因此腐化而生,单由“蚀”字咬定是虫,毕竟穿凿。”仲景于毒窜上下,竟用一“蚀”字,盖依他的推想,已认定病毒有这样溃烂力量,其中必有活动能力的毒质(当时还不可认识到近代说的微生物),隐伏气血上下走窜为患。但不说它是虫,若是虫,则应该则属于蛔虫篇,而它又确有走窜活动和侵蚀腐化能力,那么,就只有用一“蚀”字来表示自己的推想,启发后代研究。王子和又认为:久卧湿热、饱经风霜、产后郁热,均可引起狐惑病的发生。而古人所谓湿热生虫,三虫上下求食,蚀人五脏之说则令人费解,临床上也未获得证实。王子和还通过化验检查,否定了曹疑甫等认为狐惑病属于梅毒或下疳的论断。侯镇文认为:“狐惑病急性期多属肝脾湿热;慢性期多属脾肾两虚、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这种说法视之前人又有所发展。陈忠舜翻译日本松本《白塞病辩证论治》说道:“白塞病之病理基础是阴虚阳亢,肝热炽盛,脾湿肝热互结而成为湿热。”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通过临床实践,对狐惑病病因病机进行研究,认为狐惑病的病因,一般早期多感受湿热毒气或湿热内侵,郁久化热;或热病后余毒未尽,以致热内攻而引起。中、晚期多由发汗、吐、下太过,或苦寒过剩,以致中阳受损,脾虚聚湿酿热;或亡津伤阴,阴虚火旺,迫灼津液,变生湿热所致。

3狐惑病治疗方面的进展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张内服外治相结合,以提高疗效。王子和自拟治惑丸(槐实、苦参、芦荟、广香、桃仁各60克,干漆(炒令烟尽2克)、青香子、雄黄(水飞)、犀角各30克共碾细末为丸,与甘草泻心汤同用,甘草用量30克生炙各半。)侯镇文将白塞病分为肝肾阴虚:龟板、石斛、沙参、甘草、白花蛇石草、板兰根、黄连、石膏、知母;脾肾两虚:土茯苓、黄柏、山豆根、生地、麦冬、山药、白术、女贞、竹叶;肝脾湿热:蒲公英、银花、茵陈、鸭趾草、徐长卿、泽夕、厚朴、白芍、当归;气血两虚:党参、黄芪、丹参、阿胶、枸杞、玄参、黄芩、忍冬藤、三妙丸,外用配合艾叶、黄药子、明矾、蒸汤外洗。如其所论,除肝脾湿热一型外,其它各型均系本虚标实,立方用药,颇有可取之处。日本学者治疗白塞病,清热解毒(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加减);滋阴清热(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加减),泻火祛湿(消苷败毒散加减)。总之,治疗狐惑病、白塞病必须分清虚实,注意变化,详加辩识。治疗初起以肝脾湿热、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其后根据证情发展变化,按本虚标实的不同进行治疗[5]。治疗方药:肝脾湿热——龙胆泻肝汤、清蕴败毒饮、五味消毒饮、狐惑汤加减;脾虚湿热内蕴——甘草泻心汤、加减;阴虚内热——贯煎、二至丸、六味地黄汤加减。外用珠黄散、锡内散。

白塞氏综合征的护理 篇10

1 心理护理

本病为慢性疑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甚至失去信心。护士应多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由于BD皮肤损害部位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出现外阴溃疡,惧怕性生活,有的伴侣误认为是性病,造成夫妻关系不和而整日焦虑不安,所以取得伴侣的支持非常重要。

2 口腔溃疡的护理

口腔溃疡为本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有85%的患者以口腔反复发作性溃疡首发。可予口腔护理前用生理盐水500 m L+利多卡因2支的混合液含漱,以减轻疼痛。三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破溃处涂以口腔溃疡涂剂、锡类散以利于愈合。也可用1:5000的呋喃西林漱口,预防感染。用硫糖铝悬液局部涂擦可加速溃疡愈合。

3 会阴部溃疡的护理

应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每天用温开水淋洗患处,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局部,溃疡期禁止性生活,避免骑自行车或长时间步行。选择棉质内裤,男性经常外翻清洁包皮。

4 眼部的护理

本病有70%~90%的患者可出现眼部病变。按医嘱正确用药,在滴药前先用消毒棉签清除分泌物,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眼药水滴眼。操作时应保持双手清洁,冲洗时动作要轻,以防损伤角膜,并避免强光刺激,不易久看电视,久用电脑,外出戴护镜,以防光和风沙刺激。

5 皮肤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应每天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用肥皂等刺激性的洗涤用品,有皮疹时避免用手挤压,可用0.5%的碘伏涂擦。卧床患者定时翻身,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6 消化道护理

肠型BD占本病的26.7%。故应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嗳气,并应根据溃疡的程度选择软食、半流质、流质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平时不应进过硬、过热的食物,少食辛辣、生冷、海鲜等食物,并戒烟酒。

7 关节损害的护理

主要累及膝、踝、腕、肘关节。合并关节痛或关节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将痛肢垫高,采取舒适体位,以减轻疼痛。病情稳定、疼痛减轻后可适当增加活动。

8 呼吸道护理

咳嗽、痰粘稠不易咯出时,给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定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9 出院指导

本病为全身免疫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性。嘱病人出院后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加强口腔、皮肤、生殖器及肛周清洁,防止感染,定期复诊。同时还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综上所述,目前BD的治疗方法诸多,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做好口腔、眼部、外阴的护理,严密观察各种并发症并保持良好的心情,对疾病的康复非常有利,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宏,王越海,朱萍芳.白塞病15例I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8):857-858.

[2]鱼云霞,王海英,朱红.49例贝赫切特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3):203 204.

[3]王素霞,朗素华,于瑞芳.白塞病的护理[J].山东医药,1999,39(20):64?65.

[4]马骥良.白塞病的诊断和治疗精制进展[J].俅材诳圃又荆?002,19(3):177-178.

[5]钟柱英.41例白塞病的护理[J].医学文选,2004,23(4):498.

【白塞氏病】推荐阅读:

中枢性白塞病06-04

上一篇:非典型性传染病下一篇:生态保护与建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