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

2024-07-08

满洲(共12篇)

满洲 篇1

居住在满洲的俄罗斯人在1917年3月俄国革命后, 不想移入苏联新政权之下的留居者, 及为了逃避革命移居国外的俄罗斯人, 总称为俄罗斯侨居国外者, 用满洲语称呼为“白俄侨民”, 在户籍上作为“无国籍 (白俄人) ”处理, 但一般习称白俄人。在1920年红、白两军内战中被红军打败逃入满洲的俄罗斯人, 是白军谢苗诺夫将军统辖下军团、高尔察克提督鄂木斯克西伯利亚政权的军民等, 据说人数多达三、四十万。1932年满洲建国时估计仍有约10万人。不过1935年由于北满铁路被收购, 铁路职工一齐回国等原因人口减少, 据1940年10月1日满洲国特别国情调查结果, 无国籍人口69180人, 仅占人口总数的0.16%, 其中大部分是白俄人, 主要集中居住在哈尔滨周边及旧中东铁路沿线。

一、在满洲的白俄人概况

1. 出身:

(1) 中东铁路职工: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后职工及家属来住。 (2) 普通居住民:1917年革命前从西伯利亚、沿海州、其他远东各地移居满洲获得生活安定一直居住着的。 (3) 中国国籍者:1924年中苏合办中东铁路后厌烦苏联势力渗入, 而入中国国籍继续在满居住的。 (4) 俄国革命后的来住者:自1922年前后从西部满洲里边境来满, 受到中国官府保护居住下来的, 主要是高尔察克提督鄂木斯克政权的军民、谢苗诺夫将军统辖下贝加尔哥萨克兵团的军民等。 (5) 犹太系:以哈尔滨斯大林格勒大街中心的豪华旅馆为首的该商店街的贸易商社和商店的大部分属犹太人所有;哈尔滨的犹太人中有著名医生、律师、银行家、报社长、戏剧演员等, 人才济济。

2. 职业:

(1) 北满铁路东部线:在穆棱有1924年吉林省政府和俄罗斯人琴迪鲁斯基合办经营的煤矿, 作为该矿职工被录用的;也有在亚布罗尼亚林区和其他著名林业地带如海林从事采伐、搬运、木材加工等林业劳动的;在一面坡有从事酿造业、养蜂业的;在阿什河有以避暑游客为对象经营出租房屋的。 (2) 北满铁路西部线:在扎兰屯、巴里木有以避暑观光客、狩猎者为对象经营旅馆、饭馆的;在博克图从事林业, 在牙克石从事奶酪畜牧业, 在海拉尔饲养牲畜和从事皮革业, 在三河地区从事畜牧、奶酪畜牧业的。 (3) 工资生活者:铁道职工, 铁道警护队员, 学校职员, 医院、俱乐部职工, 教会僧职等。 (4) 工商业:从事商业的集中在哈尔滨;希腊人制糕点、制面包、经营饭馆的多;土耳其—塔塔尔族以饲养家畜、制造皮革为业者多;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经营饭馆者多;大企业是犹太血统的白俄人经营的多。

3. 政治动向:

在以旧军人为主的王政派中, 有同法兰西及其他海外流亡者联络的, 但不成其为一种势力;在日苏两国摩擦中希望不卷入双方谋略漩涡平安无事生活, 持此种消极态度的居多。一部分青壮年、学生可划分为亲苏派、亲德意派和亲美英派, 但普遍属于事大主义从事活跃政治活动者少, 不过其中大放异彩的是俄罗斯法西斯党魁罗扎耶夫斯基。他于1932年前后自苏联只身入满, 在哈尔滨组建俄罗斯法西斯党, 自任党主席以反共和恢复俄罗斯祖国为口号。但1945年苏联军侵入后被捕, 同海拉尔的巴克谢耶夫将军及居住在大连的谢苗诺夫将军一起被押解到莫斯科以反革命分子处决。

4. 宗教:

(1) 希腊正教:大部分白俄人信仰希腊正教, 大主教驻哈尔滨。主要寺院有中央寺院、供奉1900年后修筑中东铁路的牺牲者及日俄战争阵亡者灵位的寺院、其他北满铁路沿线各地寺院。 (2) 其他教派宗教:犹太人因信奉犹太教聚集在哈尔滨犹太教堂;在哈尔滨和海拉尔有土耳其—塔塔尔族的伊斯兰教堂。 (3) 俄罗斯旧教徒的宗教组织:与帝俄时代统一各教派形成的俄罗斯正教会相对, 此派打算将传入时的基督教义维持保存下去。他们逃避到三河、额尔古纳河上游地区山中, 因厌同其他居民杂居又移居到大兴安岭东麓、绰尔河发源地附近从事狩猎、畜牧、养蜂等生产。

二、对白俄人的指导

最初由日本军特务机关掌管指导事务一部分。1937年前后设立白俄人事务局, 在协和会设立负责岗位, 管理权逐渐转移。

1. 行政:满洲建国以来因白俄人反共对其置之不顾同苏联关系上考虑行不通, 故

政府采取一面保护扶植一面监视监督政策。但以民族协和为国是的满洲国, 从尊重白俄人主义出发, 1937年设立白俄人事务局, 决定关于白俄人的一切行政措施通过此机构实行。事务局机构配置如下: (1) 总局:哈尔滨, 局长基斯利琴将军 (后任弗拉谢夫斯基将军) ;分局:阿什河、一面坡、苇沙河、横道河子、海林、牡丹江、穆棱、绥芬河安达、昂昂溪。 (2) 兴安地方事务局:海拉尔, 局长巴克谢耶夫将军;分局:扎兰屯、巴里木、博克图、免渡河、牙克石、扎赉诺尔、满洲里、三河奈勤穆图。 (3) 其他分局:新京、奉天、大连, 主要业务是居民登记、按外国护照规章及其他发放身份证的补助事务、学校经营、物资配给、命令传达。

2. 教育:

满洲国成立前白俄人教育由白俄人自主进行, 学校几乎是私塾甚至中等学校、专科学校也简直同私塾没区别。教育内容是遵从帝政时代旧惯例的片面讲义, 文科内容多, 工科和机械科因经费等原因几乎没内容。 (1) 满洲国建国之初从民族协和主义出发, 在有关人员间就是否给予白俄人教育机会均等展开讨论。白俄人作为语言、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 在新学制制定之前暂由设在哈尔滨的滨江省公署对其实行实际指导监督, 关于根本性制度改革再研究。 (2) 1937年 (康德四年) 5月1日新学制公布, 据此学校体系是国民学校 (四年) 、国民优级学校 (二年) 、国民高等学校 (三年) 、大学 (四年) , 初等学校市县立、中等学校省立、大学国立。体系公布后决定现有白俄人学校按此逐渐整顿合并。但白俄人首先从感情上抗拒这种公立经营方式, 再加上实行由满洲国认定资格在其上补充合格者的教师资格认定方针, 因以前的教育者大多年老仅视俄式教育方式为唯一, 无适应能力而失业, 故从生活角度也强烈反对。不过文教部认为既然白俄人是事实上的满洲国民, 同其他民族一样, 学校制度和教育内容要适应新学制进行改革,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民族特殊性, 最后确认以此为方针实行。

3. 协和会:

协和会在哈尔滨市本部设白俄人主管部门, 努力将对白俄人工作转到协和会运动轨道上来。后将名称改为协和会俄人部, 由协和会中央本部直辖, 后又决定附设在滨江省本部。当时俄人部的构成是:部长由滨江省副本部长半田敏治兼任 (第二任为鲤沼昵) , 次长是加藤连一, 在其下分设综合班、第一班、第二班、第三班开始了活动。虽称俄人部也包括白俄人以外者故用俄语通称为“特别部”。二战结束后其成员被苏联军拘留被误会为特工组织, “特别部”这个名称是遭受迫害的根源。全体白俄人对协和会运动表示支持, 但在实际活动上还是消极性的。

4. 三河居民点及其他居民点:

(1) 三河居民点:三河地区在行政建制上属兴安北省额尔古纳左翼旗, 是指额尔古纳河的支流哈乌尔河、得示布尔河、根河三河流域地区。人口约8000, 大部分是贝加尔哥萨克白俄人, 是1918年以来反抗苏维埃红色革命避难移居此地的。在面积200万的阡陌中建立了19个居民点, 居民都是俄罗斯正教信徒。居民自治法是アタマン制度, アタマン和屯长意思相同, 通过选举产生。设立作为最高机构的总屯长, 其权限是绝对的。居民点内的行政、财政甚至司法都实行自治性的统一控制, 其团结是牢固的。满洲国政府成立后, 将アタマン作为旗行政的下部自治组织予以承认。 (2) 其他白俄人居民点建设:按哈尔滨特务机关计划曾从三河方面将以贝加尔哥萨克人为主的农民约300户1500名分7个村落移防至嫩江支流、绰尔河上游附近实施训练。此外, 靠政府省县当局斡旋指导在北满各地建立了白俄人居民点, 谋求有畜机械化农业或奶酪畜牧业普及提高。

1945年8月9日苏联军侵入满洲, 白俄人被进驻满洲的苏联红军在全满范围内一齐逮捕, 拘留在哈尔滨监狱。9月13日, 同日鲜满人拘留者一起被押解到西伯利亚, 在伏罗希洛夫监狱被审讯后, 于同年末被转入乌拉尔山脉东面的赤塔监狱, 作为政治犯被终审判决15年乃至25年的劳动刑, 从事采煤、砍伐等强制劳动。

满洲 篇2

我们一行中午12点出发,大概将近3小时的车程,我没忍住,睡了一道,下午将近3点就到旅店了。

首先,我们先去逛了商场。果然名不虚传,传说中的口岸城市大街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都是俄罗斯人,就连大街上的建筑物、商场的建筑风格,和喷泉仿佛都融入着欧洲风格的气息,因此,满洲里也保持着世界上最大的异形建筑群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这让我领略到了满洲里这个小城的第一丝魅力之光。走进商场,时尚成为商品的主流,家家店铺的门牌上还有这俄文标示。精美的艺术品——套娃,成为了沟通中俄文化的桥梁。之后我们又大吃了一顿,第2天游玩。

晚上在旅店住得很舒服。第二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用天气形容我的心情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首先来到了久闻大名的套娃广场,顾名思义,套娃广场自然就是套娃的圣地,在这里你会更加感受到满洲里这座边境城市集中俄蒙文化于一身。走进套娃广场,主体建筑是一个超大套娃,3面各画上了中俄蒙少女的形象,高达30多米,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套娃,并保持着这项世界吉尼斯纪录。再往里走还有200个世界名人及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小套娃,栩栩如生,此外还有30个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来到这里我们自然不会空手而归,我和爸爸也买了一个小套娃作为纪念品。晚上又路过套娃广场,就大不一样,夜晚的套娃广场,流光溢彩,灯火辉煌,就像一个童话仙境。的确,套娃广场充分展示了满洲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也让我感到了满洲里的文化气息。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国门,既然是口岸边境城市,自然不能错过国门和中俄边境交界处。来到了伟大的国门前,恰好看到两国的货车从国门通过,我细细的品味那火车笛声,想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登上国门,从上面了望,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哨所、马路、和川流不息的汽车。让我深深领悟到了满洲里的边境气息,又在感叹祖国的伟大。

风情国门满洲里 篇3

这里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派古典式的塞外风光里,一座洋味十足的边城扑面而来。只见苍穹之下,危楼如林,一幢幢刺破青天的尖顶建筑嵯峨而立,法国古典主义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再不就是俄罗斯啥的……鳞次栉比,目不暇接。落日中,那一道道美丽的剪影,凸显着异域建筑的风格特质,折射出灿烂的思想文化,既典雅辉煌,又风情万种。那无穷的韵味,令人如痴如醉,赞叹不已,一不留神错觉顿生,还真以为到了某个欧洲国家呢!

及到市内,尤其进入中心地带后,这种宛如异邦的感觉愈加强烈。

我们是在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下的车,环顾左右,满街都是俄罗斯人,三五成群,摩肩接踵,既有行色匆匆的商贩,也有优哉游哉的游客。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俄罗斯美女更是成群结队,随处可见。如此情形,果如在漠河时听当地人笑谈的那样:“要看俄罗斯美女,哈尔滨不行,那得奔满洲里!”

给人视觉、听觉强烈冲击的,还有比比皆是的俄文招牌和震耳欲聋的俄语叫卖声(录音)。无论商场、饭店、超市,全都挂有与中文并驾齐驱的俄文招牌。那些高调反复播放的俄语叫卖,不仅响彻街头巷尾,甚至使汉语的“俄罗斯望远镜,俄罗斯套娃……”招徕声相形见绌。两种语言的“对台戏”此起彼伏,形成活力四射、十分罕见的市井风情交响曲。

此外,街区遍布雕塑,尽是反映俄罗斯人生活的作品。赶马车的高加索车夫,抱酒桶的酿酒工,街头卖艺的流浪歌手,天真嬉戏的孩子……这些雕塑线条粗犷,感情细腻,一望而知,正是俄罗斯的艺术风格。看得出,艺术家们在竭力让闹市充满异国情调的同时,也在悄然展示俄罗斯人的内心世界。

建筑和人,文字和声响,雕塑和场面,将这座边城的开放、包容和中俄文化的相互影响、交相辉映,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用说,这种水乳交融的景观和奇异浪漫的氛围,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进历史深处。

1901年,东清铁路在此建了个小站,孰料竟由此诞生了一座城市,它就是满洲里。那时它叫“霍勒津布拉格”。是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翻译成俄语则是“满洲里亚”,后来的汉语名称“满洲里”则又是从俄语音译得来的。由此可见历史上中俄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

满洲里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1907年正式开埠,随着各地商贾的相继涌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如今,这里居住着蒙、汉、回、俄罗斯等二十多个民族,城市则被铁路自然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南边乃旧街,俗称“道外”,北边则是繁华的闹市区,俗称“道里”。

我们在道外满洲里车站附近匆匆用过晚餐就去道里逛街景。正是华灯初上时,夜幕下的满洲里,景色分外迷人。

星空迷离,玉兔带羞,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自上而下披挂在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欧式建筑E,看上去仿佛异彩纷呈的一袭婚纱。那橘黄色的路灯,连点成线,大街上流光溢彩,尽显花柳繁华,富丽堂皇之貌。满洲里,顾盼自豪,北疆明珠,名不虚传!

次日上午,我们去市区以西8公里处游览了名副其实的“国门”。那是一幢乳白色“门”字型塔桥建筑,坐落于中俄铁路连接点中方一侧,高30米,宽40米,巍峨高大,气势雄伟,上方镶有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下面有3条铁路穿门而过,其中宽轨两条,标准轨一条。

此“门”乃第五代国门,建成于2008年9月25日,距第一代国门即俄方所立的双头铁鸟木桩已有上百年了。五代国门的百年沧桑,见证了中俄交往的一段历史,其中第三代即当年唇枪舌剑(“九评”)之后立下的国门,最令我们这代人感叹。那不过是一道绿色铁架栈桥,上面张挂着一句影响过世界历史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国门”对面,不远处就是俄罗斯国门,蓝底金色的字母也还醒目。在“国门”过桥上隔窗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市的风貌尽收眼底。

“国门”前面,有当年中苏会谈的会议室。在那里参观完“红色通道”展监后。又逛了趟“套娃广场”。中午时分我们回到市内。在街上行走时,我见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妇女,追着几个俄罗斯人兜售工艺品,引起我的兴趣,不由快步跟了过去。

“达瓦里希,达瓦里希……”女人不停地叫着,尽管她的俄语听上去很蹩脚,但如今中国小贩能够练摊外语,还是令我深感欣慰,早年的俄语情结不觉又一次重上心头。因此,下午去城东看过那座比欧式还要欧式的“婚礼堂”后,我便提议晚上去找家俄罗斯人开的小饭馆,晚餐就上那里解决。可谁料,我们披星戴月,从头道街一直找到四道街,翻来覆去,将所有的繁华地段几乎都寻遍了,硬是找不到一家俄罗斯人开的小饭馆。洋馆子吃不上,我们只得进了“自家”的馆子。人家正准备打烊,忽见几个不速之客,女老板满脸狐疑,员工露出警惕的目光……

趁学弟们忙着研究菜谱,我对倒茶水的女老板解释蕻委。精明豪爽的女老板听罢呵呵一笑:“其实,要讲俄语,用不着找俄罗斯人。在满洲里连卢布都可以使用,做生意的中国人,谁不会说俄语呀!”

我不禁恍然大悟,脱口问道:“您也会?”

“会呀!”阿庆嫂般的女老板笑道,“说吧,您想说点啥?”

我试着问了几个至今还没忘掉的单词,女老板都一一答对了。

其实,我想找俄罗斯人聊,并非单纯为了对话。而是想通过对话,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尤其是眼下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前途、社会现实的一些看法,以及生活在中国都有什么感受,只可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篇4

一、“满洲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文学即社会意识形态, 作家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从日本的“满洲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年代分析,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俄战争后到“九一八事变”, 此时日本的殖民统治主要在“关东洲”, 所以这一时期的满洲文学主要集中在大连及其周边地区, 此时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俳句、川柳和短歌等;另一阶段是“九一八事变”后到1945 年战争结束, 这一时期从日本来的移居数量不断增加, 日本人不满足于在政治经济上所攫取的利益, 更希望通过文学和文化渗透“满洲”思想。随着日本人数量在满洲的增多, 文学也不断由南向北推移, 在当时的“新京 (现长春) ”以及哈尔滨等地出现了许多文学沙龙, 形成了以“新京”及其周边的文化人组成的“新京”文学圈,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有:木崎龙、牛岛春子、长谷川浚、藤川研一、杉春勇造、大冢淳、山田清三郎、北村谦次郎、长谷川浚、大内隆雄、藤山一雄、檀一雄等人, 这些作家大多擅长于小说创作, 有些人在来中国之前已经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或已经成名。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国作家的活跃, 日本大内隆雄来到“满洲”他陆续编译出版了三本《满洲文学选集》。

1937 年, “满洲”第一个大型文学团体——“满洲文话会”在大连发轫, 这个文艺组织几乎网罗了满日所有文化界人士, 发表“满洲文学”作品。1938 年又在“新京”以北村谦次郎、长谷川浚、木崎龙、逸见犹吉、大内隆雄、吉野治夫等日本侵华期间的一个重要流派——日本浪漫派成员发起的杂志《满洲浪曼》创刊, 在“满洲”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日本作家和作品。比如北村谦次郎的《春联》《归心》, 山田清三郎的《我的开拓团手记》《建国列传》, 楳本捨三的《满洲建国史》, 长谷川浚的《乌尔顺河》等小说, 以及大内隆雄的《满洲文学二十年》等。

二、历史的沉思与启示

伪满时期大量来华的日籍作家作为统治民族的一员, 为迎合占领当局的高压统治政策, 有意无意成为殖民政权的侵华政策的追随者。文学逐渐成为日本殖民政权的强化统治、进行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由“满洲”日籍作家为主体建立的“满洲文话会”、“满洲文艺家协会”等文学团体及其所属的《艺文》、《艺文通信》、《满洲公论》等多种日语文学杂志, 大部分都在美化日本殖民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占, 鼓吹“大东亚战争”, 宣扬所谓的“民族协和”, 为日本殖民主义政权的“长治久安”大造政治舆论。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 可以说“满洲文学”是在所谓的“满洲国”建立之后, 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殖民文学现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步步吃紧, 伪满洲国统治集团也在更加疯狂地镇压各界进步人士, 包括滞满的日本作家。大上末广、佐藤大四郎、佐藤晴生、守随一等很多优秀的日本作家, 均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牢房之中。日本关东军对日本左翼作家的镇压, 贯穿于“大东亚战争”的始终, 日本的统治者不仅奴役中国人, 也迫害诚实的日本文化人。

三、结语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东北的十四年间, 日本的文人墨客在这片沃土上留下的大量的小说、诗歌、随笔等等, 这些显然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华的有力证据, 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时至今日日本文学研究界还是很难了解这些作家创作史的全貌。像活跃于日本战后文坛的战后派作家檀一雄, 他在“伪满洲”时创作的作品, 几乎都没有收入他在战后出版的全集中。类似的作家还有很多, 比如当时病逝于长春的诗人逸见犹吉, 以及战败回国途中死于列车上的无产阶级作家叶山嘉树等人。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消亡, 曾经兴盛一时的“满洲”文学和作家们最终也成了历史的陪葬。

参考文献

[1]大形孝平.日本の満州開発[M].满洲文化协会, 1932.

[2]顾明义.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满洲里的景色作文 篇5

满洲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充满异国风情的套娃广场、有风光宜人的达赉湖。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满洲里的“小上海”――北湖公园。

春天,湖上的冰融化了,变成水流,这些水流很有爱心,挨挨挤挤的去滋润花草。鱼儿们喝了春天的水全部都活跃起来了,和伙伴们做起游戏来。

夏天,北湖公园旁边的树绿油油的,那时的北湖就是一个小森林。而那些石象就是森林的小哨兵。游戏机也发动了,那就是“孩子的.天堂”。我们童年的好奇心是无限的,我的童年就是在这度过的。

秋天的北湖成了一个“小果园”,周围的“果树”有的结了“小灯笼”;有的结了“小星星”;还有的结了“宝葫芦”,十分好玩。湖里的小鱼儿们游来游去的,都在想:到了冬天“该怎么过”?

冬天,北湖白雪皑皑的一片,树上和地上全都是洁白的雪花,我们在北湖打雪仗、堆雪人、拉爬犁……玩各式各样的游戏。到了晚上,树上挂满了星星,灯笼,处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真是好看极了。

《满洲候选人》戏说政治的舞台 篇6

今年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年,好莱坞很多影射政治的电影都选择在这个时间上映。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风头还没有完全过去,一部由丹泽尔·华盛顿、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影片《满洲候选人》(或译《谍网迷魂》)又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了。

《满洲候选人》是1962年约翰·弗兰克海默经典同名影片的翻拍版。原版的情节比较简单,讲叙了一个被洗脑的美国士兵如何成为暗杀总统刺客的故事,比较偏重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淡化了政治基调。翻拍版把故事背景从越战换成海湾战争,并对这场战争的是是非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涉及了政客为个人偏执的理想而欺骗大众、财团与政客阴谋勾结等一些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和原版相比,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不过,与《华氏911》明显的倾向性相比,这部影片要含蓄和冷静得多,影片中明批或暗讽的政治丑闻,在共和、民主两党内都能看到,而非一面倒地支持或打击某一特定政党或者候选人。

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部借着大选东风翻拍的影片里看到诸多影射现实的情节。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纽约州参议员伊丽娜·萧与大型跨国集团“满洲国际”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任副总统切尼曾担任总裁的石油集团在伊拉克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以及布什家族与安然公司的关系等这些令人生疑的现象。虽然梅丽尔·斯特里普否认她演绎的女参议员角色是以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为原型,但她的表演却像极了希拉里,以至于制片方最后不得不删去一些因为太相像而容易引起联想的镜头。

电影是否是在模仿现实?这是《满洲候选人》上映后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尽管影片的主创人员都认为这不是影片的重点,但他们还是很难解释影片为什么在很多方面都与当前的世界局势有惊人的吻合之处。其实艺术模仿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满洲候选人》被频频追问主要是由于它选择了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这个敏感的时机上映。好在这部电影秉承了对美国两党“各打五十大板”的“中立”态度,它更多的是增加了人们对政治的厌恶感——或许可以降低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但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在大选中应该投谁的票。

满洲 篇7

1.1 城市基准地价的内涵及特点

一般认为, 某级别某用途基准地价应是该级别该用途土地的平均地价。为使分类地价评估成果更加直观, 并与市场地价水平相互协调、实现各城市之间地价的可比性, 其应具有明确且较为一致的评估条件:

(1) 级别平均容积率;

(2) 级别平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3) 宗地平均开发程度;

(4) 宗地平均区位条件及个别因素优劣度;

(5) 国家规定的该用途土地最高使用年限 (如商业为40年, 住宅为70年, 工业为50年) ;

(6) 指定期日的时点地价;

(7) 反映该级别该用途土地平均收益水平。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定义, 基准地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 在城镇各土地级别或均质区域内, 在平均容积率水平和一定开发程度下的同一用途 (商业、住宅、工业等) 的法定最高出让年限的完整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1.2 区域概况

1.2.1 地理位置

满洲里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 呼伦贝尔市西部, 区域东邻新巴尔虎左旗, 西接新巴尔虎右旗, 南濒达赉湖, 北与俄罗斯联邦接壤。是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的一个准地级边境城市, 具有西邻俄、蒙, 东连东北经济腹地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 是真正的东亚之窗。

1.2.2 城市性质

满洲里市是我国第一大陆路口岸, 是“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 是以进出口资源加工业和煤炭工业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旅游城, 是我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 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1.2.3 经济状况

2008年满洲里市生产总值达79.64亿元, 增长20.3% (按可比价格计算, 下同)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2亿元, 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46亿元, 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2.65亿元, 比上年增长21.6%, 第三产业贡献率达62.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2:66 (总体为100)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2.1 主要研究内容

在阐述基准地价动态变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满洲里市1999、2005、2007年城市基准地价的变化情况, 探讨基准地价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基准地价变化的内在机理, 考察基准地价变化的历史过程, 发现基准地价变化的规律, 预测未来基准地价变化趋势及其在未来几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满洲里市自1999年以来开始基准地价评估, 2005年进行了一次更新。由于2007年尚未进行基准地价更新, 因此在经过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对满洲里市进行了地价评估, 并使用该地价代替基准地价, 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比较满洲里市区1999年、2005年、2007年三个阶段的地价评估工作, 由于是三年的地价所以首先定义只准地价的内涵以2005年为准。可以明显看出土地质量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展, 三次评估确定的基准地价也有一定的差异。但三轮土地估价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基本一致, 即以土地定级为基础, 用市场交易资料与土地取得成本测算出商业、居住、工业等用地类型的基准地价, 并将城区土地划分为四个级别, 充分体现了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

2.2 研究意义

首先, 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是检验满洲里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准绳。从理论上来讲,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否是以是否获得土地最高价值为标准;对于所有者来讲, 是尽可能获得最高的地租;对于使用者来讲, 是希望尽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同一块土地来讲, 它的用途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规划部门是想在这一块土地上获得最大效用, 用户想方设法找, 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因此, 根据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可知, 不同区位土地的级差收益所确定的基准地价及其动态变化, 就可以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修订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 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也是检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的重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规模合理程度, 环境卫生条件适宜程度,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教设施配套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程度等, 均通过地价的高低及其变化反映出来。最后, 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为规划部门制定城市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标准宗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是城市规划区块大小和限制性指标确定的重要依据。

3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分析

3.1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动态分析

基准地价内部比率结构是指不同地类之间以及不同级别之间的地价比率指数。包括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同级各类地价环比指数、同类各级地价比率指数和同类各级地价环比数四种类型。不同的城镇规模、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聚集程度都会影响到地价的比率结构。本文计算出满洲里市1999、2005、2007年城市土地同级内部不同用地类型地价比率结构和同类用地不同级别的地价比率结构的特征值,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满洲里市城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3.1.1 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变化

同级各类地价比率结构。的表示方法是以商业用地的基准地价为基准值, 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分别与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比值作为比率指数, 即:

(1) 式中, Ps为商业用地基准地价, Pz为住宅用地基准地价, Pg为工业用地基准地价。通过对满洲里市1999、2005、2007三年的基准地价统计、计算得到各类用地基准地价的a值。

3.1.2 满洲里市土地同级各类地价指数 (a) 变动分析

(1) 三个阶段α值的共同特征

①αzs和αgs均小于1, 且αzs大于αgs。表明各级地内均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 任意级别用地的基准地价比率指数均从商业用地向住宅和工业用地依次降低, 这充分说明满洲里市经济是以商业为主, 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②除1999年外, 其余各年用地的α值由Ⅰ级到Ⅳ级都有逐级增大的趋势, 说明由商业地价向住宅、工业地价的降变幅度随土地级别降低而逐渐减小, 反映了各类地价差别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变小的特征, 体现出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区位。

③由一级地到四级地, αgs的增长幅度大于αzs, 说明工业用地价格随土地级别降低而降低的程度小于住宅, 反映出工业用地的发展有向城市外围扩展的趋势, 体现了现代城市工业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 为利用地价政策杠杆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 α值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

①2007年的αzs与αgs值小于2005年, 说明由2007年到2005年, 商业地价与住宅地价、工业地价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即商业地价上涨幅度远大于住宅与工业地价的上涨幅度, 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的收益能力差异悬殊。

②从1999年到2005年, αzs值增长幅度较大, 表明住宅地价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 尤其是在Ⅱ、Ⅲ、Ⅳ级地内αzs值明显升高, 说明Ⅱ、Ⅲ、Ⅳ级地是居住用地的理想区域或集中地段。

③1999年到2007年, αgs值相差不大, 表明工业地价涨幅不大。

④由1999年到2007年, α值在Ⅰ、Ⅱ级地变化较小, 在Ⅲ、Ⅳ级地变化最大, 说明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基础设施已较完善, 用地结构相对合理, 不同用途地价之间比例关系较为固定;而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用地和后备发展土地面积明显扩张, Ⅲ、Ⅳ级地区域在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致使土地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土地质量显著提高。

3.2 满洲里市平均地价动态分析

3.2.1 地价均值的变化

因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使满洲里市三次基准地价的评估范围有很大不同, 且评价区内部土地级别的边界与面积变动较大, 若仅以三轮基准地价的绝对数值对其动态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 可比性较差。因此应对三期土地定级估价成果进行适当的处理, 计算其在同一分级面积内地价的变化幅度。根据公式1计算各用途土地在现状 (2007年) 土地级别内平均基准地价。

根据数据, 以2005年各级别土地面积为比较范围, 用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分别计算出满洲里市各年度分类地价均值、分级别地价均值和综合地价均值。

undefinedoj为第i类用地的平均基准地价;Poij为第i类用地第j个级别的基准地价;Sij为第i类用地第j个级别面积;n为第i类用地地价级别个数。

undefinedoj式中, 为第j级土地的平均基准地价;Poj为第j级地中第i类用地基准地价;为第j级地中第i类用地面积。

undefined公式 (4)

式中, undefined为综合地价均值, Poi为第i类用地平均基准地价, Si为第i类用地面积。

3.2.2 满洲里市各类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分析

(1) 分类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从结果可以看出, 满洲里市各类用地基准地价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 其变化结果如下:

①在商、住、工三类用地中商业用地的价格最高, 居住用地次之, 工业最低, 体现了不同用途的土地收益与土地质量的相关关系。

②各类用地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差别明显;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的差别不如前者显著, 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③三类用地的地价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均呈现为上升趋势。商业用地价格上升幅度较大, 居住次之, 工业变化幅度最低。

(2) 分级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①我们从数据可以看出各级别用地均以一级地价最高, 二、三、四级依次降低, 表现出级差地租的显著差异。

②一级和二级地之间降幅最大, 二级、三级和三级、四级之间地价变化较为平缓。一级地地处市中心, 可知各级地价的差别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变小的特征, 表明区位条件是形成土地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③各级别地价曲线随时间变化波动程度逐渐加大, 表明各级别间地价在逐年增大。

④从1999年-2005年-2007年, 各级别地价均呈上升趋势。

(3) 综合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从结果可以看出, 各年度综合地价均呈上升趋势, 1999年—2005年, 地价增幅显著, 但2005年—2007年地价增加幅度不大。

4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变动原因分析

4.1 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市场需求强劲是地价上涨的主要动力

自土地政策改革以来, 满洲里市的土地市场日趋活跃, 且满洲里地处我国北疆, 与俄罗斯及蒙古接壤, 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中俄贸易的主要过货口岸, 外来经商人口较多, 多方面刺激了满洲里市的地价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购买力增强、全市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压力仍然存在, 而土地供给从紧, 势必通过供需关系的改变, 带动城市地价水平的上涨。

4.2 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是地价上涨动力之一

满洲里市建成区规划面积为81.09平方公里,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 客观上决定了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不平衡。从土地区位看, 在满洲里市城市内部, 城市中心区人口集中, 拆迁成本进一步加大, 存量土地的可供量日益减少。在当前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需矛盾, 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和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所有这些矛盾将进一步增加土地价格上涨的压力。

4.3 市场需求

满洲里市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压力仍然存在, 而土地供给从紧, 势必通过供需关系的改变, 带动城市地价水平的上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 促使地价抬升。

4.4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 保障地价的平稳上涨

从国家政策分析, 自2006年4月以来, 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一系列新的、更具有操作性的调控措施, 以稳定过快上涨的住房价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地产的过快、过热发展, 对稳定房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减缓了地价上涨速度。

5 满洲里市未来基准地价变动趋势预测

5.1 满洲里市整体地价水平仍将呈上升趋势

城市区位、人口与城市化、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及城市规划都是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 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的逐步完善, 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对土地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但土地供给却受到严格限制, 供不应求, 因此满洲里市土地价格会持续上涨。

5.2 城市中心地带商业用地的价格会明显上升, 另外工业用地的价格也会表现出上升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对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增加, 随之而来的即是城镇第三产业规模扩大, 商业用地的用地需求量将逐步增加。满洲里市中心有大量俄罗斯商人出入, 因为对俄贸易利润较大, 满洲里市中心商业用地是商家的必争之地, 造成了“寸土寸金”竞争局面。

5.3 居住用地价格将表现为稳中有升, 涨幅不会太大

近年来, 随着满洲里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 满洲里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居住用地供给量增加, 必然影响土地价格的上涨。1999年-2005年居住用地价格有较大增加, 之后经过调整, 2005年-2007年, 其价格涨幅不大, 另外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后, 大多数单位的住房出售和改革工作已经完成, 居民的住房问题大部分已得到解决。今后, 房地产市场以零散客户为主, 因此, 居住用地的价格涨幅不大。

6 结论

在已知满洲里市1999年、2005年、2007年基准地价的基础上, 通过运算得出:

6.1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

(1) 各级土地均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 住宅用地价格次之, 工业地价最低。

(2) 各类地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商业与住宅地价的差别大于住宅与工业地价的差别, 且级别越高差距越大。

(3) 各类用地均以I级地地价最高, 并随土地级别降低逐渐降低, 其中商业用地价格降幅最大, 住宅与工业地价降变速率相差不大。

(4) 商业用地地价各级间差异最大, 工业最小, 且各级间变化速率在城市外围地带达到最大。

6.2 满洲里市城市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特征:

(1) 整体地价水平仍然稳中有升, 尤其是城市外围土地价格增长幅度较大不仅同一地块土地价格有所上升, 而且同一基准地价水平下的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2) 城市商业、住宅、工业、综合用地基准地价随土地级别的降低而降低。

(3) 三类用地中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 住宅次之, 工业最低。

(4) 各类用地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商业与住宅、工业地价间的差别显著, 而住宅与工业用地价格相差不大。

清入关前满洲与蒙古之盟誓研究 篇8

一、清入关前满洲与蒙古的盟誓

1. 蒙古与满洲从战争走向结盟。

为了防备建州女真持续壮大, 1593年9月, 叶赫贝勒布寨、哈达贝勒孟格布禄, 乌拉贝勒布占泰, 辉发贝勒拜音达里, 北嫩河蒙古科尔沁贝勒翁阿代等九姓之国合兵, 分三路来侵努尔哈赤。结果九姓联军大败, 从此努尔哈赤所部军威大震, 远迩慑服。天命四年 (1619) , 努尔哈赤进而攻铁岭城。蒙古喀尔喀部贝勒介赛联合扎鲁特部数位贝勒, 引兵抢夺对铁岭的控制权结果失败。在此次战争中, 不仅内喀尔喀贵族联军被打败, 而且介赛、巴克、色本等六贝勒及十大臣一同被擒。努尔哈赤抓住介赛之后, 以扣押人质的方式达到对内喀尔喀部的控制, 迫使内喀尔喀五部不得不向金提出结盟的请求。天命四年 (1619) 十一月, 努尔哈赤命大臣额克星格等与喀尔喀五部贝勒结盟于噶克察谟都干塞忒勒黑地, 刑白马乌牛, 昭告天地。天命六年 (1621) 八月, “汗率四贝勒、阿敏贝勒与介赛, 各刑白马一匹盟誓。”[1]226此后喀尔喀部落族众来归, 努尔哈赤均遵循盟誓而不纳, 各还其主。

尽管这次是满蒙关系史上第一次大型盟誓, 参与人员众多且规模较大, 仪礼俱全, 但是草原民族掳掠的生活习性以及蒙古内喀尔喀五部落各自为政的现实使得这次盟誓并不牢靠, 多次发生喀尔喀蒙古抢掠后金的情况。与喀尔喀五部盟誓的建立, 尽管时有蒙古部落背盟侵扰, 但是基本属于掳掠行为, 借助这些盟誓, 后金避免了两线作战, 腹背对敌, 得以具有辽东绝大部分地区, 并建都沈阳。

2. 蒙古与满洲从结盟走向归附。

努尔哈赤克取辽东之后, 对内喀尔喀及科尔沁的策略开始由联盟转为吸纳。首先他放回交战被俘的贝勒介赛, 并令其刑白马祭天盟誓, 对于北蒙古五部喀尔喀部台吉的归附, 尽数吸纳, 分配给满洲牛录, 或编配为蒙古牛录, 正式将蒙古归附部落纳入满洲之中。到了天命七年, “每日自蒙古有十家或二十家来归”[1]322。天命八年 (1623) , 努尔哈赤出兵打击破坏盟誓掳掠后金使节的扎鲁特部昂安、钟嫩等人, 将所获族众纳入满洲八旗之列。天命九年 (1623) 正月, 北蒙古喀尔喀部把岳忒部落额驸恩格德尔与后金政权建立了盟誓。同年二月, 后金遣巴克什库尔缠、希福往与科尔沁台吉奥巴、阿都齐达尔汉等会盟, 刑白马乌牛, 对天盟誓, 科尔沁部和满洲正式达成军事同盟。在蒙古察哈尔林丹汗兴兵侵犯科尔沁部之时, 努尔哈赤举全国之力, 亲率大军增援, 察哈尔林丹汗闻讯星夜逃遁。第二年六月, 努尔哈赤、奥巴刑白马乌牛, 祭告天地, 声言两国盟好, 合力抗击察哈尔、喀尔喀。此后, 努尔哈赤以蒙古五部喀尔喀背盟为由, 率大军讨伐喀尔喀部巴林部落巴图鲁贝勒叶黑幼子囊奴克, 经略西拉木伦地方。天命十一年十一月 (1625) , 努尔哈赤命大贝勒代善、阿敏等人统精兵万人, 往征蒙古喀尔喀扎鲁特部, 此役基本摧毁了北喀尔喀尚未归附的各部势力。天命九年 (1623) 至天聪二年 (1929) , 蒙古喀尔喀把岳忒部落、科尔沁部落、奈曼部、敖汉部、喀喇沁部分别来归, 各自建立了与满洲后金政权的盟誓。这段时间的蒙古诸部与后金的盟誓, 是继天命四年 (1619) 之后结盟最为密切的一段时间, 基本奠定了漠南蒙古归附后金对抗明朝的历史局面。《清实录》载这一段时间的盟誓誓词各部均称努尔哈赤为“皇上”, 可以看出, 蒙古诸部在实际上已经认同努尔哈赤为一国之主, 蒙古诸部依附满洲为臣属关系。

二、清入关前满洲与蒙古盟誓分析及与满洲、明朝结盟之不同

盟誓是中国古代的古老而神圣的外交仪式, 其主旨是利用人类敬畏自然, 崇拜天地的心理, 在双方的军事斗争、外交往来、边界争端中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 盟誓通常具备“政治性”以及“神性”两大特点。盟誓是双方均势情况下达成的暂时缓解, 其时效性主要取决于盟誓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 盟誓一般都以强势一方裹挟另一方或者吞并另一方结束。纵观清入关前满蒙盟誓, 有以下特点:

1.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互市贸易的依赖直接影响着诸方盟誓的达成和破灭。

清前的漠南蒙古及女真地区, 经济是以牧业为主体, 兼营狩猎、采集、农耕等活动来补充生活资源。狩猎、采集、耕种能弥补物资的短缺, 但是非常不稳定, 而且诸如纺织品、铁制工具、酒等物品一直以来为游牧经济所奇缺, 因此除掠夺外, 要赏和互市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取得补助性资源最普遍的途径。蒙古学者札奇斯钦指出, 长城外游牧帝国对于南方中原帝国间的贸易相当依赖, 因此, 游牧帝国乐于以和平的贸易方式来获得生活所需;只有当这种关系被切断时, 他们才会发动战争以获得生活资源[2]21。明朝以长城一线为界, 分割开南北两种经济形态, 开放的开原、庆云、新安、广宁、宁远诸处贸易点, 调和了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科尔沁部在土蛮汗时期, 挟赏于明辽东边外, 非常活跃。万历初年, 科尔沁诸部亦频繁活跃于开原等互市地。林丹汗继位后, 科尔沁部受到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的挤压排斥, 失去了同明互市的能力, 只能通过女真等部间接参与对明的贸易, 这是促成科尔沁部结盟归附满洲的重要原因[3]265。内五喀尔喀部南下居于辽河流域后, 巴林和乌吉业特部驻牧地在西面, 与明朝互市与明朝广宁镇, 巴约特、扎鲁特、翁吉拉特部三部居东, 与明朝互市于铁岭、开原一代。天命四年 (1619) , 后金攻占了开原、铁岭一线, 内五喀尔喀部无法与明互市, 双方爆发战争, 内五喀尔喀部失败, 为了通过后金互市贸易, 促成喀尔喀部与后金结盟。开原、铁岭为后金所占, 察哈尔部赖以生存的广宁互市受到威胁, 察哈尔部遣使威胁后金不得觊觎察哈尔部取赋之地, 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张, 宁锦大捷, 后金切断了察哈尔部与明朝的贸易、请赏的联系, 使得察哈尔恼羞成怒, 继续挤压喀尔喀诸部, 最终导致喀尔喀依附后金攻打察哈尔部, 加速了林丹汗的败亡。

2. 喇嘛教在各方达成盟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后金兴起之初, 努尔哈赤为争取科尔沁部, 曾派人敦请科尔沁部的老囊苏喇嘛。天命六年, 老囊苏喇嘛随明安之使节到辽东, 受到努尔哈赤较高的礼遇。此后随着努尔哈赤在辽西的胜利, 许多喇嘛纷纷来投。天命十年, 萨哈尔察喇嘛来投, 努尔哈赤准免其子孙万代的赋税, 并颁一百三十二人赦书[4]66。天聪元年 (1627) , 蒙古奈曼部衮出斯巴图鲁、察哈尔部济农台吉、敖汉部落杜稜、塞臣卓礼克图四贝勒以乌木萨忒绰尔济喇嘛为使, 代转欲与后金和好之意, 促成了同年八月敖汉、奈曼等部落与满洲的结盟。天聪元年 (1627) 四月, 明朝李喇嘛随袁崇焕赍书皇太极, 劝金罢兵。此后, 皇太极亦曾屡次派遣白喇嘛向明议和。天聪二年 (1628) , 喀喇沁部遣喇嘛四人, 率五百三十人来议和。皇太极命贝勒阿济格等往迎宴之。八月, 满洲与喀喇沁部落同盟, 誓告天地。天聪四年 (1630) , 后金派使臣察汉喇嘛出使阿禄伊苏忒部, 促使该部归降。1632年, 后金多次派遣卫征囊苏喇嘛赍书赴宁远与明结盟议和, 实则赍书谴责明朝渝盟, 为讨明做舆论准备。清史研究中对努尔哈赤及皇太极二人是否崇尚喇嘛教存在争议, 本文不叙。在盟誓史料中可以看出, 以喇嘛做信使的主要目的是看重喇嘛教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力以及喇嘛对明通信的角色优势。在北元之后, 喇嘛教已经深入蒙古诸部上层及普通民众心里, 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宗教, 甚至左右着统治阶层的政治事务。以喇嘛为信使, 代表了蒙古统治者最大的诚意和最高的旨意, 便于满洲和蒙古双方接受。在满洲和明朝的盟誓中, 对于满洲而言, 喇嘛代表了文化, 对于撰文修书、互信礼仪、呈递文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满洲统治者均以喇嘛充当对明使者, 明朝也欲借助佛教对满洲统治者心理的影响用以当做信使, 也欲借助佛教观念劝导皇太极罢兵, 但是均无效果。

在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的时代, 满洲与蒙古历经数次盟誓, 虽期间不乏分崩离析之时, 但终得以巩固, 基本奠定漠南蒙古诸部复清讨明的格局。满洲与明的盟誓, 基本是在双方军事制衡的缓和之计, 多次的盟誓, 维持了军事斗争下的暂时缓解, 而在休养生息之后, 渝盟又成为后金讨明的主要借口。皇太极时代之后, 满洲与蒙古、明朝, 再无大型的盟誓, 漠南蒙古基本完全归附, 而北线失守的明朝已经岌岌可危, 彻底陷入卫国战争之中。

摘要:盟誓贯穿清入关前满洲与蒙古政治外交生活, 是双方政治、军事关系之主线。盟誓在蒙古归附、满洲入关这些重要历史事件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满洲,蒙古,盟誓,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澍田.《清实录东北史料全辑》.卷一.[M].吉林文史出版社.

[2]Jagchid and Symons, Peace, War, and Trade Along the Great Wall, pp.21-22, 24-25.

[3]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D].

满洲 篇9

满大前身是南满医学堂。在奉天(今沈阳),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开办南满医学堂,该学堂属于医学专科学校。

1918年12月,日本国内颁布《大学令》,国内医学院校都升格为大学。1922年05月,满铁社长早川千吉郎向关东厅提出升格当时的南满医学堂,得到批准:南满医学堂正式升格为大学,改称“满洲医科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稻叶逸好,设有卫生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营养学等学科,并将开拓卫生作为研究重点,教职员工包括教授20名、助教16名、讲师11名、干事1名、书记19名,助手及技工46名。

满大在南满医学堂基础上设立了附属医院以及医学研究所,该校属于医学本科院校,同时附设大学预科及大学专科部,招收日、中两国学生。仅1928年,其在校生规模为2334人,其中日本学生1401人,中国学生993人。随着校内中国学生反抗奴化教育活动发展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该校逐渐演化为只招收日本学生。

满大是依据日本殖民体系建立且与日本国内保持一致的医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1940年,满大将医学传道的办学宗旨表述为:“大学应该以教授学生对国家有用的学术理论以及应用为核心,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目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陶冶情操和爱国思想。”[1]15

为实现办学宗旨该校制定了规章制度,例如,《满洲医科大学大学令》《满洲医科大学规程》《学位令》《图书馆管理规定》《满洲医科大学职责》《满洲医科大学奖学金规程》等,用以规范学生行为,不断强化学生的日本国家理念,使之在中国的国土上能够保持与日本国家一致的精神追求,成为日本国家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属于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该校倡导的所谓“爱国思想”并不是教导日本学生爱中国,而是教化日本学生视满洲为自己国家的领土,用“爱国”情操来淡化其侵略的罪恶感。

沿着满大旧址南门往院里走的路上,路面的窨井盖是日伪时期的产物,一共有20多个,大部分是直径80厘米铸铁窨井盖,还有一个消火栓井盖,上铸“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赤十字会”伪“奉天公署”字样,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字迹依然清晰。

走进老校园,仍然完好保存着昔日满大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以及其他历史痕迹,砖混结构红砖色三、四层楼建筑居多,三层楼为学生们上课场所,带有地下室的四层楼下为学生们就餐、住宿的地方。校园中央有二层“日”、“井”式门窗灰色建筑共两排,更有一座被中国医科大学称之为“机关小楼”的二层建筑独楼古朴凝重,被丁香、杏树、银杏树环抱更显幽静,这应该是当年满大校领导办公地点。校门右侧可见满大会堂,主体是红砖色两层楼建筑,顺左右两侧缓步对称迂回台阶而上,是三个相邻轴对称拱门,拱门举架高用青灰色致密结构石头作材料建造而成,很有气势,入此即可进入视觉效果好、通风好的缓步台方厅,手扶质地考究、铸工精细铜制门把手,推开深色朱漆大门即可进入会堂。当年,学生们在这里接受典型的军国主义、奴化教育教育文化熏陶:满大学年历上,可以考证那些与日本历史相关的节日、活动共16个,分布在一年的八个月之中,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伴。如,神武天皇祭、敕语奉读日、春季招魂节、明治节等,每个节日都与日本的历史相联,有着复杂的典式,如万寿节的典式过程如下:“1.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揭开之。2.学长、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如未奉戴御容时,则向帝宫遥拜。3.教师及学生合唱国歌。4.学长奉读访日回銮训民诏书。5.学长教师以及学生合唱访日回銮训民诏书奉答之歌。6.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关闭之。7.学长根据建国之本及访日回銮训民诏书谨告圣旨之所在,并致适合式日之训话。8.学长、教师及学生合唱适合式之歌。9.对国旗行最敬礼。”[2]589

过程充满军国主义和神化日本色彩,循规蹈矩,向帝宫遥拜时鞠躬90度,以此来灌输王道思想,推行唯神之道,养成学生效忠天皇责任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军事征服成为主要手段,为了使满大的学员成为“开发”满蒙的军事医学人才,满大以教育敕语宣扬“皇国”之道,《教育敕语》奉读每年举行两次,要求学生必须会背诵,领会其要旨,按敕语要求行事,否则进行严厉体罚。

继续沿着道路右转是玻璃顶棚采光极佳的室内操场,建筑主体为深绿色,两层楼高的举架,室内宽敞,可以做篮球场地、也可以在冬季做室内训练课,穹顶型是玻璃棚,有对称通风口,夏季凉爽,冬季阳光保暖。

20世纪30年代末起,满大增设教练课,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教练课分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在这个体育场内进行,截至1936年,共有10名日本陆军军官在满大任职,共进行11次军事教练查阅。术科则在野外进行,1926—1936年,满大学员在驻军配合下在铁岭、旅顺等地进行野外演习、防空演习、实弹射击等军事驯良活动20次。教练课程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军人思想素质训练,灌输武士道精神和阶级服从思想;二是开设防毒、抢救、绷带课、旗语、射击等课,训练军事战斗能力;三是每年进行军事演习;四是入营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军事技巧,锤炼军人气质,听候军事调遣。

满大作为日本侵略者建立的大学,为侵略利益服务的一面在教练课上体现十分明显。日本人为展示侵略野心特别将医院建筑设计成“大日本”汉字的样子,俯瞰基础二号楼就是其中的“日”字,这个三层楼的建筑其门窗同样设计建造成“日”、“井”字型。

2015年6月,在沈阳惊现日本关东军731部队标牌,上边清晰地刻着:“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防疫给水部”大字,这是731部队全称,但是,很多沈阳人并不知道,731部队还曾利用“满洲医大”实验室进行过细菌实验,而那间地下实验室至今仍存在。

在基础二楼和基础三楼之间的天井下面保留着这个地下实验室,是时任满大微生物学系教授的日本细菌战犯北野政次进行细菌实验,饲养动物的地方。

细菌战犯北野政次在这里用13个健康中国男人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惨绝人寰的斑疹伤寒疫苗实验研究,并于1939年1月11日写成《斑疹伤寒预防接种的研究———自制斑疹伤寒疫苗的人体实验》论文。该论文约15000字,插图50幅,论文封面上用红色笔标着“秘”字,论文中除有北野政次的署名外,还有满大微生物系助教岩田茂和研究生渡边荣的签名,全文共分六章,详细地记载了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研究结果。

另外,北野政次为祭奠为他实验而“献身”,豆触子(东北田野力的田鼠,俗称大眼贼,是鼠疫、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宿主),在地下实验室里树立了一座用一整块石头雕成的石碑。碑的正面中间刻有“群灵碑”三个大字,右边立碑时间“昭和一六年十二月八日建之”,碑左边刻有立碑者名字:“北野政次”。

北野政次立“群灵碑”,纪念那些为其细菌实验而“献身”的豆触子,用以来表达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善良”,掩盖其罪恶行径。他对豆触子满怀感激之心,但对惨死于他手下的13个健康中国男人没有丝毫怜悯、内疚之意。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陈列着由中国医科大学捐献的北野政次在满大时期进行人活体细菌实验的办公桌椅、实验工具、标本、群灵碑照片,这所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医务人员,还是惨绝人寰地以活人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菌实验和活体解剖实验的“大本营”。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有效而深刻的历史教育是让证据说话,不但要让证据告诉人们当时是怎样的,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会那样,更要告诉人们怎样研究历史档案、建筑、物证,否则历史教育就做不到深刻。满大存在34年,这期间一定还有太多秘密等待着我们一一揭开!

摘要: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中国东北奉天(沈阳)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存在34年,1945年日本投降,该校解体,日本人撤走。该校名为医学传道,推进医学文明,实则推行日本殖民地教育理念,奉行奴化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日支协同的思想,是日本文化入侵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满洲医科大学,历史,校址,探秘

参考文献

[1]满洲医科大学.满洲医科大学一览[M].满洲共同印刷株式会社,昭和15年(1940).

满洲 篇10

关键词:满洲国,满洲中央银行,近代建筑,银行建筑

1932年3月, 在关东军的一手策划下, “满洲国”宣告建国, 为尽快控制东北经济, 操纵金融, 仅仅三个月后的6月11日, “满洲国”财政部就颁布了《货币法》、《满洲中央银行法》及《满洲中央银行组织法》, 15日, 满洲中央银行 (以下简称“中银”) 便作为“满洲国特殊会社之滥觞而创立起来”。 (1) 建立之初办公地点设立在“新京”北大街吉林永衡官银号长春分号原址, 7月1日举行了开业仪式。

一、“满洲中央银行总行”的设计

1932年4月11日, 伪满洲国政府设置国都建设局。1933年4月19日, 《国都建设计划法》公布, 根据方案, 城市规划面积为200平方公里一期工程五年规划计划开发新街区20平方公里, 确定大同广场 (今人民广场) 为市中心, 计划建造市政公所、中央警察署、中央银行、公会堂等设施。1932年11月, 在“国都建设局”的支持下, 购买了位于大同广场 (今人民广场) 的一块土地, 当时这块土地还十分荒凉, 但从当时的城市规划来看, 将来会成为商业中心。购买的价格是一坪伪币23圆, 相较于800米之外中银俱乐部一坪7圆到8圆, 可以看出土地价格相当昂贵。之后经过数次领导会议于33年9月决定了新建概要、大体规划和预算。

负责大楼设计的是日本建筑家西村好时。西村好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今东京大学) 建筑科, 曾任日本第一银行 (2) 建筑课课长, 为第一银行设计了本店及支店三十余幢, 并于1926年游学欧美, 研究各类银行建筑, 有着丰富的银行建筑设计经验, 甚至可以称为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银行建筑专家。

1932年10月至1933年11月, 经过数次领导会议, 终于确定了建筑的整体风格、建筑选材、建筑外观内饰等。

建筑地上4层, 地下2层, 总面积为26075平方米, 全部为钢架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子的间隔大概为6米。总共使用5000吨钢材 (钢架2440吨, 钢筋2650吨) , “满洲国”政府和民间建筑界一年的总共使用的钢架钢筋是9000吨。中银总行的使用量占到了总使用量的大约一半。混凝土总量是2万立方米。砖225万块、水泥25万袋、外装的花岗石7万5千块。一开始计划的土地承载力是25吨, 但出于安全考虑, 实际施工降至了18-20吨。如此耗费巨大, 可以看出中银总行大楼的重要性。

建筑的设计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一方面是日方的设计者认为, 中央银行的起源是四千年前建立在希腊雅典卫城之上的帕提农神庙, 神殿在伯里克利时期曾作为提洛同盟储藏金块的金库。总行的外观和希腊帕提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相比, 采用近代手法更加表现了其厚重感。用以体现银行可以保障钱财的安全。 (3) 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村好时当时对“满洲国”缺乏认识, (4) 因此没有采用当时在“满洲”流行的“兴亚式”。建筑整体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因花费巨大, 所以在当时是十分少见的。如此大手笔的计划一方面是出于防震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时期抵御炮火和轰炸。

西村设计的外观采用了日本流行的石列柱式样。正面外廊部分排列着十根巨大的花岗岩多立克柱。外墙也全部由花岗岩砌成。多立克柱是希腊三大柱式中最早诞生的, 与之后出现的两种柱式不同, 没有础石, 粗壮的柱身从地面直接立起, 给人以巨大的压迫感,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人感觉到建筑的坚固与银行的可靠。

内部大体可分为对外营业大厅和内部办公区, 营业大厅整体与外部设计保持一致, 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 设计有高9.2米立柱28根, 中央设计有玻璃天棚。立柱和天棚无形中将大厅分为员工工作区与客人等候区两部分, 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墙壁和柱子从中间往下部位都是意大利产的大理石, 上部都是琉球产的孔石, 里面含有多种化石贝类。在建造日本帝国议事堂的时候, 将其作为本国特色品而使用, 从此, 这种石头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和建造议事堂之时相比, 现在这种石头的质量变得更好了, 可以说银行比议事堂的建筑材料更好。 (5) 天棚部分综合考虑到色调、透光率等因素, 采用了德国制造的玻璃, 并由杉村硝子店负责安装。内部办公区力图呈现一个洋式和和式浑然一体的风格, 大体的外观为洋式, 在细微处力求和式风格, 但是当时却没有合适的参考的资料, 最后参考平泉中尊寺 (6) 金色堂的神橱的装饰布局, 才完成了和式细节的装饰。

二、“满洲中央银行总行”的建造

由于预算的关系, 工程分为两期, 第二期预计四年后开始建设, 开始的预算为伪币500万圆, 但后来实际增加到700万圆。由于建设受到了中银山成乔六副总裁的支持, 使西村的设计基本得到了贯彻, 而且西村一开始设计的是只正面砌上岩石, 山成则要求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砌上。

工程开始前进行了各部分的招标。其中主体工程投标的有大仓组、清水组、大林组。而各个投标公司为了争取这个巨大的工程, 在投标之前, 便把银行周围用于放置建筑材料的地都买了下来。最后决定株式会社大林组负责主体工事, 暖房设施由三机工业株式会社提供, 电气设施由株式会社弘电社提供, 卫生由株式会社须贺商会提供, 电梯由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和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提供。内部家具装饰工事分别由内外木材工艺株式会社、高岛屋、大阪清水制作所、诚工舍、三越、日本乐器株式会社和满蒙毛织株式会社负责。1934年4月进行了“地镇祭”, 建设正式开工。

首先修建的是地下部分, 当时施工条件落后, 挖土运土全部由人工完成。地下部分的主体是银行的金库, 每个金库之间都用钢筋层层结网再灌入混凝土, 坚固异常。金库从美国定制, 先运抵大连港, 再用火车运至“新京”。最重的金库门重25吨, 是“新京”成立以来最重的货物, 但体积却很小。直至1936年, 该建筑的地下金库工程才基本完成, 1936年5月28日, 举行了隆重的定礎仪式。

外墙的花岗岩产自四平的十家堡车站东一公里的三家子村, 有一座中东铁路时代俄罗斯人经营的山, 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满洲国”创立以后重新开始了开采, 银行的外墙希望用没有红色花纹的花岗岩建造, 经过一番寻找, 选定了五六种, 但是石头的质地都疏松脆弱, 没有符合要求的。最后还是觉得三家子的石头在所有的性能上都比较优良, 所以选择了三家子的石头, 那里石头的储藏量可以说是“无穷无尽”, 能够满足建设的用量。

钢架这方面非常顺利, 比预期早运来了3个月, 因为钢架异常巨大, 只能由造船厂生产, 交由川崎造船厂生产, 并派监督过去, 检查合格后盖上检印。经检查后的这些钢架被分门别类后运往“满洲”。在大连港和日本川崎都设有监督。经过现场监督, 负责人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所以事情进行很顺利。钢材耗费有5000吨, 如果将这些钢架和钢筋制成8号钢丝 (直径是1.5厘米) , 绕地球一周之后还剩余600千米。外装的花岗石7万5千块。如果将这些花岗石以1立方米垂直堆积起来, 高度将是富士山的6倍以上。该大楼全重约为7万吨, 相当于两个陆奥号军舰 (7) 那么重。 (8) 这样一座建筑, 在当时的周边, 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至1938年8月1日, 这一总投资1000万伪币, 投入人力63万人, 占地30000平方米的巨大工程, 经过4年多的建造后终于完工。8月6日午后2时, 在新落成的总行举行了落成式, 关东军司令官代理矶谷廉介、“国务总理”张景惠、总务长官星野直树等三百余人列席。8月15日, 开始了从旧总行到新总行的钱币大搬迁。钱币金银均以价值18000元为一箱, 动用了75辆大型载重汽车搬运, 沿途布满了荷枪实弹的警察和宪兵, 整整耗时14个小时。

三、“满洲中央银行总行”大楼的概况

满洲中央银行总行占地30000平方米, 其中总行大楼占地26075平方米, 大楼地下2层, 地上4层。附属印刷工厂占地182平方米, 附属车库占地467平方米, 附属杂物仓库564平方米。

地下二层为蓄电池室、发电机室、配电室、变压室、受电室、供暖机械室、煤仓库、纸币焚烧炉、消毒室、仓库等, 主要是负责大楼运转的各类机械。

地下一层为电话机械室、电话交换室、交换手休息室、电话材料仓库、更衣室、纸币焚烧室、研磨室、暗室、精密天秤室、显微镜照相室、紫外线室、事务室、金库室、陈列室、大天秤室、溶解室、分析室、发生室、浴室等, 主要是负责银行需要各类仪器的业务。

贯通地下室一二层的有保管金库、书库、纸币库、本金库, 这类仓库占地面积大, 职能重要, 因此占据了较大的地下空间。金库作为银行建筑的核心, 设计者对其非常重视。金库大门锁具采用了美国耶鲁公司 (9) 的时间锁, 设定上时间后, 不到时间是绝对打不开的。时间锁上有两个密码装置, 密码是由特殊文字组成的。金库门内部由具有防烧、防刺、防毒气、防撞击、防震、防火、防水特性的钢板组成, 汇集了当时的最高科技。

一层为外廊、营业厅、营业室、接待室、金库书库、经理室、经理接待室、保安室、庶务科、国库科、商人营业厅。一层为进入银行最先接触到的内部空间, 因此将一层设置为最主要的对外空间, 大部分直接对客业务都集中于此。营业厅利用水管安装了制冷设备, 一般是将空气净化之后进行换气, 中银设备的优点是无需开窗全天候拥有干净的空气。这个装置是将室内滞留的空气过滤洗涤然后与外部新鲜的空气混合后再送入室内, 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 避免了随便开关窗户导致的设备的浪费。

二层为回廊、业务科、发行科、检查科、书库、纸币整理室等。三层为管理科、调查科、计算科、资金科、考查科、书库。

四层为总裁室、总裁次室、总裁接待室、副总裁室、副总裁次室、副总裁接待室、董事室、董事接待室、董事谈话室、监事室、会议室、秘书科、董事食堂、职员食堂、配膳室、厨房。主要领导的办公室设置在顶楼, 是出于来往人员少, 比较安静的考虑, 秘书科、会议室、食堂设置在顶楼, 也是出于领导方便的考虑。食堂是十分豪华的。厨房设有煤气炉灶、电冰柜、电烤炉, 甚至是日式火锅。并配有蒸汽保温料理台。可同时提供600人份的食品。

建筑内设置了七部电梯, 其中五部为载客电梯, 采用25马力的电机, 最大载重量为1100千克;两部为金库专用货运电梯, 采用7.5马力的电机, 最大载重量为900千克。七部电梯全部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生产的高级品, 不会出现一般电梯所出现的事故, 门也是自动开关的, 非常的先进。电梯里面有电话, 发生事故可以迅速与外面取得联络。

屋顶为机械室、水槽室。房顶上的防寒设备没有使用当时通用的软木, 而使用了空心砖和木屑混合使用, 价格低廉而且更加有效。

大楼的周围种植有松树和800株紫丁香, 种植紫丁香在当时是全城独一无二的。中银总行位置优良, 建筑气派, 再栽种有盛开的紫丁香, 景色怡人, 在当时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五、“满洲中央银行总行”建筑的沿革、现状与保护

1945年8月, 随着日本殖民统治的崩溃, “满洲中央银行”也随之垮台。8月20日, 苏军接管中银总行旧址;11月24日, 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接管中银总行旧址;1948年, 由于中银总行异常坚固, 室内可以储存大批弹药、食物、淡水, 还可以自行发电, 这里成为长春守军司令部, 10月21日凌晨4时, 长春守军总司令郑洞国在这里投降, 这座建筑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长春支行正式成立并接受旧址;1953年9月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长春分行;1956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长春市分行。1983年至1987年, 相关部门按原设计完成了楼体西侧的部分。

1983年, 中银总行旧址被评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建国后长期为中国人民银行使用, 在外观、内部装修和功能上都基本保持了原貌, 可以称为建筑保护的典范,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笔者认为, 若能在该建筑内开辟一个空间, 作为“伪满金融博物馆”, 将会使该建筑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更好的发挥文物保护单位的警示教育功能。

注释

11[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满洲国史·总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 1990年, 第303页.

22 第一银行, 创设于1873年7月20日, 与安田银行、住友银行、三井银行、三菱银行并称战前的五大银行。经过数次改组合并, 现为瑞穗银行。

33 《本建築を語ゐ座談會》.《滿洲建築雜誌》.第18卷11期, 第7页.

44 《满洲的新建筑讨论会》.《建筑知识》.第1卷第2号.

55 《本建築を語ゐ座談會》.《滿洲建築雜誌》.第18卷11期, 第10页.

66 中尊寺是位于日本岩手县西磐井郡平泉町的天台宗东北大本山寺院, 是日本平安时代美术、工艺、建筑的重要代表, 现在仍保存了以国宝建筑物第1号金色堂为首的3, 000多件国宝及重要文化财。2011年被评为世界遗产。

77 陆奥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长门级战列舰的第二艘, 舰名源于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陆奥。在大和级战列舰服役前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 也是同期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之一。标准排水量39120吨, 全长224.9米, 全宽33米。

88 《本建築を語ゐ座談會.《滿洲建築雜誌》, 第18卷11期, 第9页.

日本“满洲移民”的生活实态刍议 篇11

关键词:日本;“满洲移民”;生活实态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16-02

从1906年到1945年,日本政府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日本方面称之为“满洲移民”。①“满洲移民”来到我国东北以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但是在移民当局的极力扶持下,移民的基本生活和业余生活都比较正常,以此奠定移民永久居住的基础。本文尝试从移民生活这一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以便对“满洲移民”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一、移民的基本生活——衣食住

在日本政府实施“满洲移民”政策的宣传与蛊惑下,27万农业移民肩负着“开拓满洲”的使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东北。这些移民希望在中国东北地区落地生根,将中国国土占为己有,建立自己的家园。而现实生活离他们的梦想相距太远,移民来到中国以后,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迫使移民不得不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对于日本移民当局来讲,“在生活安定的基础上,确保健康是第一目标,与移居地区的气候风土相适应,对衣食住的样式及方法加以改变是重点。”[1]126

从服装方面来讲,“满洲移民”最难以适应的是中国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属于内陆地区的中国东北地区与岛国日本完全不同,冬季天寒地冻的气候环境,对生长在温暖的海洋性气候的日本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对此,移民当局不得不首先重点考虑如何防寒。移民从第二年开始便全部改穿当地居民的服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身经验,制作各种防寒服装。当时,日本移民当局专门组织人员研究防寒服装的制作,向移民宣传制作保暖服装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含气量,即衣服内的空气量与布料中的空气量总和,含气量越多,衣服越暖和;第二是通气量,即衣服的通气效果好就会容易感觉寒冷;第三是衣服布料的传热效果,传热效果越差就越暖和[2]19。“满洲移民”的服装往往以当地人的防寒服装为基础,据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改制。防寒的服装故多以毛呢或毛皮类为面料,其中絮上棉花,显得宽大肥厚,与在本土时明显不同。由于天气寒冷,服装清洗的次数很少,容易变脏,这对于向来喜欢清洁的日本人来说虽说省去了清洗的烦恼,但也使他们感到非常不习惯。于是,这些移民一面克服天气的寒冷,一面尽量增加清洗的次数,以保证穿着舒适与干净,不至失去他们喜欢整洁干净的习惯。

从饮食方面来讲,气候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居民一般动物蛋白与脂肪摄取量较多,以增加热量,这对于在日本国内主要吃鱼的移民来说也很不习惯。如果吃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到移民的健康及情绪,进而影响到移民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日本移民当局煞费苦心,甚至组织专家对移民的饮食进行研究。例如,1933年,将高粱米、小米、玉米、荞麦、小麦粉等东北地区产的杂粮分发给奉天郊外北大营内日本国民学校分校的学生食用,同时,配以东北地区最经济最营养的副食,然后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观察,测定其消化吸收率。结果显示最初消化吸收率非常低,约半年以后,几乎接近于日本农民的消化吸收率,一年以后,营养指数已经超过日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变饮食习惯需要半年多的时间。移民当局据此动员移民多食杂粮,尽管这种结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现实生活与科学实验还是有很大距离,移民真正适应东北地区的饮食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日本是个岛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于一向爱吃鱼的日本人来讲,又是个难题。

另外,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蔬菜种类不多,冬天多是白菜、马铃薯和大葱,缺少新鲜蔬菜,往往容易出现“蔬菜类夏天达到十二分,而到了冬季就显不足”[1]116的现象。最初移民不会储存冬菜,时常发生因蔬菜贮藏不善而腐烂、冻烂等现象,造成蔬菜短缺,使移民健康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不得不学习当地居民的蔬菜储藏方法,在气候合适的季节种植生长期短的韭菜、大葱、菠菜等蔬菜,以改善新鲜蔬菜短缺的现状。在移住几年之后,生产的粮食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一些移民也入乡随俗,开始饲养鸡、羊、猪等家禽和家畜,以增加营养。

从居住方面来讲,日本人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是木制结构,注意通风效果,这种经验与习惯在中国东北地区来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满洲移民”住所建造的原则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特殊情况相适应,使用当地最方便最适合的材料来进行施工”[3]357。不论移民是否喜欢,为了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必须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修建适合在东北生活的房屋。在取暖方面,移民使用的是东北居民常用的土炕。这些建筑要求与东北农村居民的住房非常接近,1933年的弥荣村移民及1934年的千振村移民都是居住在这种住房当中。1939年,“满铁”设置了开拓科学研究所,1940年,“满洲国”政府设立了开拓研究所,与大陆科学院、满洲医科大学等共同开始对移民地区的生活、住所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科学调查,其中包括如何使用廉价材料,建造适于移民居住的房屋样式和经济型取暖设备问题[1]112。尽管相关机构的研究很“到位”,提出了很多方案,但实际上建在东北的移民住房归根结底无法脱离当地的气候环境与现实条件,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常年经验。1941年,第十次移民村建设之际,满洲拓殖公社做出指示,要求移民住所采取东北式房屋结构,一栋三间的平房住两户人家,墙壁采用土坯,房顶用草,厕所设在外面。此外,还进行了一些“改造”,如在天棚上用报纸糊两层;在土坑采暖之外,有条件的增加壁炉;建立公共浴室等等。以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尽量让移民适应当地的居住环境,能够长期生活下去。虽然对于“满洲移民”来讲,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但是为了遵从国家的旨意,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生活”,在“王道乐土”的鼓吹下,他们不得不改变居住习惯,由爱好木制结构的房屋向适应东北地区以土坯结构为主的房屋转变。

二、移民日常生活形态的变化

“满洲移民”的生活形态随着移民年限的变化而改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集体生活时期与家庭生活时期。

集体生活时期:先遣队时期与移民集体移入的初期阶段均属于集体生活时期。先遣队在移入到东北地区以后要经过一段训练时期,实行军队式管理。一般来说,移民地区的选定是在每年的1月中旬以后,那么先遣队现场训练时期则从前一年的5、6月份开始,为期7~8个月时间。这段时间都属于军事化集体生活,大家统一行动,共同劳动,每天的生活安排均有严格规定。移民每天的伙食比较简单,只有酱汤、咸菜和米饭(一部分人也食用杂谷类粮食),只在酱汤中放些鱼或蔬菜,以补充营养。可以说,这一时期移民的生活比较艰苦,据当年的移民松田千卫回忆:“第一年由于开垦的土地较少,整个村落过着集团式的生活,由村落负责人组织分配工作,集体耕种。生活也比较艰苦,粮食不够吃,由团部配给一些豆类,没有蔬菜,就吃野菜。”[4]34当后续移民集体移入以后,有的移民也表现散漫,对集体生活产生不满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移民当局强调加紧对移民的教育,强调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增加大家的集团意识,保证移民的稳定。

家庭生活时期:移民到达东北地区以后,一般从第二年开始家属可以移入,随着移民家属的到来及单身移民结婚数量的增多,移民便逐渐分散成10户或20户的小村落,但在经济方面仍然属于共同经营,只在生活方面每个家庭单独居住,其目的在于增加移民的稳定性。这一时期,在日本农村,婴幼儿的死亡率比较高,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高达12%~16%,其原因是母亲过于劳累,导致先天发育不良或没有精力细心照顾[5]430。而在东北地区的日本移民中,移民处于共同生活阶段,婴幼儿一般由父母照顾,年轻母亲往往放弃农耕精心照顾孩子,婴幼儿死亡率反而较低。转入个体经营以后,移民为了赚钱,以照顾孩子为由在家从事家务的母亲逐渐减少。为了解决婴幼儿的保育问题,移民村落设立了托儿所,对婴幼儿进行共同管理和保育。移民地区的托儿所与日本的托儿所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儿也可以托管。托儿所的经营是由各家的主妇轮流值班3到5天,照顾婴幼儿,可见移民当局的精心安排。与此同时,移民当局要求年龄稍大的儿童必须上学。移民村落一般都设立了学校,适龄儿童可以上学。距离学校较远的村落,孩子们冬天寄宿在学校,费用大部分由村里负担,少部分由移民个人负担。学生寄宿生活也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家长共同负责,由学生的母亲轮流到学校照顾学生,这些学生母亲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学校宿舍中,负责为学生做饭。从中可以看出移民当局用心良苦,在注重移民生活形态变化和保证移民稳定性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以保证移民的连续性,从而为永久占有中国东北地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不可缺少的业余生活

为了进一步增强移民的稳定性,日本移民当局在保证移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十分重视移民的业余生活。可以说,业余生活也是“满洲移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在度过艰苦的建设期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方面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满洲移民”的建设时期一般来讲指先遣队员移入后约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时期,移民们共同经营,共同生活,为能够定居做各种必要的准备。由于这一阶段条件较为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各种设施也不完善,娱乐或业余生活几乎无从谈起。

随着移民组织机构的完善及各种基础设施的扩充,移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特别注重业余生活。在移民团的建设时期,每个月有两天的公休日,这对移民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日子,“渡满”时从日本带过来的钓鱼器具、猎枪、围棋、象棋、乐器等,在休息日可以充分利用。特别是阅读从日本寄来的信件或欣赏从日本寄来的礼物,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对于这一阶段的移民来说,是业余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建设时期结束以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移民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得以体现。有的移民家庭居然有能力购买收音机,收听广播成为移民新的消遣方式。在收获季节,每个村落要举行各种“农事节”庆贺丰收。移民聚在一起,将捕获的鸟、鱼等做成美味饭菜,一边品尝一边举杯祝福,在忘却过去辛劳的同时,祈祷上天的恩惠,相互祝福平安。各移居地每年春天和秋天都要在神社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有些移民团还举办列队表演、日式舞蹈表演、传唱民谣、移民村对抗的竞技运动大会等活动。在移民团中,像在日本国内一样,创立了敬老会、妇女会和儿童会等等组织。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加强了移民之间的联系,增进了移民之间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移民的集团意识,也利于移民的管理与统治。

与此同时,出于移民文化事业和移民教化的需要,“满映协会”从1939年开始在移民地区巡回放映电影。看有声电影对于很多移民来说还是第一次,所以极受欢迎。播放电影不只是为了丰富移民的业余生活,稳定移民的心理,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在娱乐当中向移民宣传“大日本帝国”思想,培养移民的“忠君爱国”意识。这其中包括“满映协会”专门为移民地区小学生组织的电影巡回放映活动,为了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与宣传,可见其用心良苦。

移民的业余生活之所以受到移民当局的重视,是因为它事关移民民心是否稳定。对于移民本身来说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对于日本移民当局来说,真正目的是让他们团结一心,响应日本国家的号召,树立在中国东北地区长期进行“满洲经营”的信念。应该说,很多移民已经有了长期扎根的打算,只是这种梦想很快就因日本战败而被无情的打破,“五族协和”与“王道乐土”终成为泡影。

参考文献:

[1]满洲移民关系资料集成:第33卷[M].东京:不二出版,1990.

[2]宇留野胜弥.满洲开拓地的衣食住与保健[M].东京:拓务省拓北局,1941.

[3]满洲开拓史刊行会.满洲开拓史[M].东京:满洲开拓史刊行会,1966.

[4]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三十辑[C]//梦碎“满洲”——日本开拓团覆灭前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满洲 篇12

关键词:满洲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策

满洲里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陆路边境口岸城市, 已逐步成为中国面向东北亚国家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平台。但是, 长期以来, 满洲里市建立起了以旅游和外贸为依托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城市升级刻不容缓。2010年满洲里生产总值达127亿元, 同比增长5.6%, 财政税收16.8亿元, 同比减少7.1%, 外贸进出口总额32亿元, 同比增长2.9%, 口岸过货量2611.3万吨, 同比增长8.1%。在2010年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西部百强县 (市) 的评选中, 满洲里位列第25, 竞争力稳定在A级水平。满洲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在后危机时代, 满洲里的持续发展将以产业调整和扩大内需为重点, 合理地做好产业规划和布局, 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将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进行探讨研究。

一、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 模型说明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analysis, 简称SS) 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在1942年首先提出, 20世纪80年代Dunn总结为普遍采用的形式。该分析法在国外区域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其他方法相比, 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能揭示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 可以确定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 进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

(二) 模型构建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G) 可以分为3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 (RS)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S) 和区位竞争力份额 (DS) 。关系式为:区域经济增长 (G) =地区增长份额 (RS)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S) +区位竞争力份额 (DS) 。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3个分量:

首先, RS=∑YioR

式中, RS为假定满洲里各产业均按整个研究区域内蒙古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Y为满洲里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为内蒙古GDP增长率。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 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 则满洲里RS值为正;反之为负。

其次, PS=∑YioRio-∑YioR=∑Yio (Ri-R)

式中, PS为满洲里按内蒙古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内蒙古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了满洲里第i产业随内蒙古第i产业增长而增长的情况;R为内蒙古第i产业的增长率。若满洲里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 则PS>0;反之PS<0。

再次, DS=∑Yiori-∑YioRi=∑Yio (ri-Ri)

式中, DS为满洲里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内蒙古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了与内蒙古相比, 满洲里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Y为满洲里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RS+PS+DS=∑YioR+∑Yio (Ri-R+∑Yio (ri-Ri)

设R*为按照整个研究区域该产业的增长率计算的假定地区增长率, R为内蒙古的GDP增长率, 则有:

若满洲里产业以快速增长为主, 那么R*>R, 否则, R*<R;满洲里经济实际增长率Gr, 若满洲里竞争力水平高于内蒙古发展的整体水平, 则Gr>R*, 反之则有Gr<R*。

(三) 数据分析

在选取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 本文选用2001-2008年满洲里和内蒙古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等数据, 以2003年为基期, 2008年为报告期, 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据满洲里统计公报2001、2008和内蒙古统计年鉴2009整理。

把表1中的数据代入到偏离-份额模型中, 得到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据满洲里统计公报2001、2008和内蒙古统计年鉴2009

二、满洲里的产业结构的特征与影响

满洲里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结构, 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展, 第二产业举足轻重,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以上分析不能说明满洲里的产业结构已经比较合理, 相反, 它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 满洲里产业结构并不尽合理,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过低的现实影响是, 城市居民生存的必需品需要外部供应, 价格比较高, 在工资水平增长缓慢的条件下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利改善, 阻碍下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这是口岸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 也是外向型发展战略不能兼顾产业协同发展的代价。

(二) 虽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PS都大于0, 但是结合到满洲里实际, 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 需要让产值规模比较大转化为三大产业之间更加合理的比例配置和协同发展, 而不是现在的产业规模化水平低, 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某个产业产值扩大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特征, 长远发展需要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

(三) 结合到满洲里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常识, 我们知道地区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 它们当中起基础作用的是消费, 能够迅速拉动GDP的是投资, 推动参与对外扩展的是出口。在金融危机及之后的几年内, 对于满洲里来说, 有效需要相对不足, 而以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作为投入去推动经济振兴明显乏力, 出口大幅削减更是让口岸经济特征鲜明的满洲里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正是反思产业结构进行战略升级的时机, 在产业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过度依赖进出口的主导产业结构往往付出沉重代价。

三、满洲里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 但是世界经济波动发展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俄罗斯经济变化对满洲里的影响仍然很大, 要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角度规划满洲里的发展。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大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满洲里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吸引外资和技术, 广泛利用两个市场。逐步消除政策掣肘, 简化对外投资、人员派出、资金汇出等方面诸多的手续障碍, 推动此类服务业企业顺利地“走出去”。满洲里为保住口岸优势, 应当选择木材加工业、煤炭采掘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石油天然气加工业等5个产业群作为主导产业群, 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 提高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率上升, 意味着该次产业产值增加速度高于劳动力的增加速度。满洲里作为口岸城市和经济外向型发展城市, 在吸纳就业上需要提高。从宏观的角度优化第三产业、稳定第二产业和提升第一产业是当务之急。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 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步发展。

(三) 继续加强产业园区和合作区建设

开发区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 逐步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才能逐步建立起企业间的有机联系, 健全和完善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形成集聚效果, 使开发区完成从“优惠政策招商”到“产业集群招商”的转变。

满洲里在加快国家重点建设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 要集中有限的财力, 有所侧重地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业, 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内需上下功夫, 形成内外贸协同发展、工业旅游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互相促进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县域经济网[E].http://www.china-county.org/a/jzlkxfz/10st/2011/0317/4309.html.2010.8.

[2]史春云.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3) .

上一篇:TAFE教育下一篇:职业教育英语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