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式(共7篇)
满洲式 篇1
“满洲式”建筑是伪满时期唯一由伪政府基本建设主管机构负责设计建造的, 包括伪政府办公建筑 (如官厅建筑) 和纪念性建筑物。最典型的实例当属长春市新民大街的“满洲式”建筑遗存——“一院四部一衙”[1]。
“一院四部一衙”建成后, 仅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了十来年。新中国成立后, 这些遗存都被用作学校的办公楼、医院的门诊楼等, 至今已为我们服务了半个多世纪, 一直发挥着建筑本体的作用。目前, 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出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文物保护两方面的目的, 对“一院四部一衙”建筑遗存一直很重视, 从而使它们得以整体保留。“一院四部一衙”是长春市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们所在的新民大街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12年, 被评选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1. 关于“满洲式”建筑遗存的价值
“满洲式”建筑作为伪满洲国“国家”形象的标志, 其遗存不仅是日本殖民统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物证, 而且还是长春市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分析, 它们不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文物”价值, 而且还有以下两方面的特殊价值。
1.1“警示教育”的文化载体
伴随着伪满洲国“国都”建设而落成的“满洲式”建筑, 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力侵占我国东北地区、扶持傀儡政权的产物, 是长春作为曾经的伪满“首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状态的见证。当年的“满洲式”建筑大都得以完好地留存, 现已成为独一无二的反映那段被侵略、被奴役屈辱历史的具有“原真性”的历史遗存物, 同时它们更是具有全球意义的警示性文化遗产资源。有研究表明, 这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的“警示文化”是长春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通过它们, 可以深入挖掘日本侵略者在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时期的罪证, 起到警示后人“勿忘国耻”、不断开拓进取的作用。不论何时, 它们的存在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复制的教材和载体。保护、利用好它们, 对于固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历史,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真相来说, 其意义十分重要。
1.2 城市旅游的独特资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以“一院四部一衙”为代表的“满洲式”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多地在旅游资源方面得以体现。“满洲式”建筑遗存不仅是“长春乃至全国宝贵的建筑财富”,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 它们还是“长春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2]。目前, 以伪满皇宫和“一院四部一衙”为主体的伪满遗迹游已成为长春市旅游业的一个“品牌”。
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包括新民大街“一院四部一衙”在内的“伪满遗迹”, 在长春市的旅游事业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 关于“一院四部一衙”的保护与再利用
2.1 基本思路
(1) 要提高对“满洲式”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只有处理好伪满时期殖民历史认知和保护客观遗存的关系, 才能全面、科学的评价以“满洲式”建筑遗存为代表的伪满时期历史建筑, 才能克服仅以经济价值或经济数据来衡量其价值的观念。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对它们的保护中来, 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这既有利于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又是提升城市认同感、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的有效途径[3]。
(2) 坚持加强对“满洲式”建筑遗存的规范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保护以“满洲式”建筑遗存为代表的伪满时期历史建筑的责任意识, 切实做好这些文化遗产的日常管理。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如通过立法的形式, 使“保护”意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
(3) 各级政府要重视对“满洲式”建筑的研究工作, 并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动, 发挥好各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在研究中的主体作用。依据国际上科学、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从多学科的角度建立有效评价体系、标准, 用以衡量“满洲式”建筑遗存作为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考虑, 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满洲式”建筑遗存的再利用方面。
2.2 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就是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科学合理的再利用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持续的保证。“再利用”是一种“活化”“动态”“积极”的综合保护方法, 它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建立相容并存的关系, 从而将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再次融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
2.2.1 基本原则
(1) 整体保护。“满洲式”建筑遗存是长春市近代以来最主要的城市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记载着城市的历史, 丰富着城市的文化, 是长春城市生活和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 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再利用, 应以城市保护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 必须遵循“整体保护”的原则, 既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 使其历史信息得到全部保存, 又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 保护和延续所在街区的历史环境、风貌特色, 以便完整地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价值。
(2) 全生命周期的利用、管理。对“满洲式”建筑遗存的利用应倡导全生命周期原则。要在建筑生命周期内, 对建筑物使用功能延续或转换、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及材料、构件处理 (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 整个循环过程加以有机控制, 亦即以经济、效率和环保等手段来重塑这些遗产的新生命。要引进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和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生命周期管理 (BLM) 等手段, 提高管理效率。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原图由吉林北银规划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3) 适应性再利用。目前, “满洲式”建筑遗存都由政府机关、医疗、教学等单位或部门使用, 其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发生转换, 更不可能延续或重现原有的“政治”意图明显的初始功能, 所以, 要重视“动态”的保护过程, 而适应性再利用就是使其建筑本体得以保存、延续, 又能继续创造社会价值的理想之法。这里所说的适应性再利用, 就是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容, 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相比古董式的“冻结”保存而言, 适应性再利用更有积极意义, 更能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
2.2.2 具体方法
(1) 修缮建筑与整合环境。长春市现存的“满洲式”建筑均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 距今七十多年已接近使用期限, 为了使其更好地保存下去, 并适应目前的使用要求, 应对遗存本体进行以保护为前提的“修缮”, 包括结构、设备等, 并以不破坏其“原状”为最低限度。所谓“原状”是指历史建筑本体拥有的历史性特质, 包括材料、装饰、建筑空间和特征等等。这是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再利用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为更好地再利用, 应在严格控制下对其内部进行合理改造, 重新敷设基础设备设施, 参照当今的建筑技术要求, 适当增加必须的防火、安全和信息等现代化设备, 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另外, 鉴于“满洲式”建筑遗存所在街区或地段现有的建筑格局基本上已不可逆转, 所以可适当对街区沿街立面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整合”。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所说的“整合”既不是对“满洲式”建筑样式的简单模仿, 将之改造成“假古董”, 也不是试图从伪满时期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中寻求“文化内涵”。这种整合是在保持每个建筑自身固有特质、各自历史信息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的, 其目的只是为了使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作为体现新民大街整个街区风貌的重要元素, 在与周边环境融合的过程中, 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目前应该对紧邻伪满国务院旧址的吉林大学新民校区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建筑群进行重点整修, 如可通过改变建筑的外观色彩、或绿化掩饰等手法加以具体处理。同时, 对其南侧在建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科研教学楼进行适当的外装改造, 减弱其巨大的体量对历史环境的视觉冲击。 (注:该建筑总面积56770平方米, 主体8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012年主体框架已完成后, 现处于停工状态) (图1)
(2) 数字化保护。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是全球历史建筑保护应用技术的大势所趋, 它的出现, 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长春市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与利用也尽快采用这项先进的保护技术。
具体到“满洲式”建筑遗存, 可以借助CAD、三维激光扫描及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 通过三维数字模型再现建筑样式的艺术和技术特征等, 进而建立系统的建筑数字资料库, 如建筑信息模型 (BIM) 等, 永久保留建筑数据信息, 达到对它们及周边地段的信息和资料更长久、更系统地保存, 从而为研究、保护、修葺和再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 也应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应用能力, 把“满洲式”建筑的代表作, 如“一院四部一衙”与同时期日本国内的“帝冠式”建筑进行更科学、准确地分析和比较, 进一步发掘影响“满洲式”建筑发生、发展的, 诸如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渊源。
(3) 科学展示。文化遗产的科学展示也是永续利用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 在严格控制下妥善合理地以“展示”的形式使用文物及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是人们认知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特性的一种直观方法, 也是维护、传承它们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新民大街“满洲式”建筑遗存而言, 一方面, 可以寻求置入新的功能并科学展示, 例如可将伪满国务院旧址一层部分的使用功能进行调整, 将其改造为以陈列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有关“满洲式”或“八大部”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展示场所, 并使之与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整个环境及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相契合;另一方面, 深入发掘它们在旅游资源方面的经济潜能, 建议在“伪满皇宫——‘八大部’”伪满遗迹游基础上, 打造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旅游目的物的长春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一日游”, 将“伪满皇宫”“一院四部一衙”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建筑”组成游览路线 (图2) 。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宣传、展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又能充分发挥它们的特殊价值, 提高城市知名度, 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满洲式”建筑遗存不但是日本殖民统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物证, 而且还是长春市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随着“一院四部一衙”所在街区被推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特别是那些主要的“满洲式”建筑遗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它们的保护与利用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希望通过对新民大街“满洲式”建筑遗存的再利用探讨, 能为长春市以“满洲式”建筑为代表伪满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与利用, 提供一种适应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趋势的新思路。
摘要:本文总结了新民大街“满洲式”建筑遗存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殊价值, 提出了保护与再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民大街,“满洲式”建筑,价值,保护与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图说“满洲式”建筑样式对长春建筑创作的影响[J].建筑与文化, 2015 (8) .
[2].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Z].2006.
[3].袁敬伟、张俊峰.长春市历史建筑资源的文化产业化进程初探[A].吉林建筑文化研究Ⅰ[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在满洲的白俄人 篇2
一、在满洲的白俄人概况
1. 出身:
(1) 中东铁路职工: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后职工及家属来住。 (2) 普通居住民:1917年革命前从西伯利亚、沿海州、其他远东各地移居满洲获得生活安定一直居住着的。 (3) 中国国籍者:1924年中苏合办中东铁路后厌烦苏联势力渗入, 而入中国国籍继续在满居住的。 (4) 俄国革命后的来住者:自1922年前后从西部满洲里边境来满, 受到中国官府保护居住下来的, 主要是高尔察克提督鄂木斯克政权的军民、谢苗诺夫将军统辖下贝加尔哥萨克兵团的军民等。 (5) 犹太系:以哈尔滨斯大林格勒大街中心的豪华旅馆为首的该商店街的贸易商社和商店的大部分属犹太人所有;哈尔滨的犹太人中有著名医生、律师、银行家、报社长、戏剧演员等, 人才济济。
2. 职业:
(1) 北满铁路东部线:在穆棱有1924年吉林省政府和俄罗斯人琴迪鲁斯基合办经营的煤矿, 作为该矿职工被录用的;也有在亚布罗尼亚林区和其他著名林业地带如海林从事采伐、搬运、木材加工等林业劳动的;在一面坡有从事酿造业、养蜂业的;在阿什河有以避暑游客为对象经营出租房屋的。 (2) 北满铁路西部线:在扎兰屯、巴里木有以避暑观光客、狩猎者为对象经营旅馆、饭馆的;在博克图从事林业, 在牙克石从事奶酪畜牧业, 在海拉尔饲养牲畜和从事皮革业, 在三河地区从事畜牧、奶酪畜牧业的。 (3) 工资生活者:铁道职工, 铁道警护队员, 学校职员, 医院、俱乐部职工, 教会僧职等。 (4) 工商业:从事商业的集中在哈尔滨;希腊人制糕点、制面包、经营饭馆的多;土耳其—塔塔尔族以饲养家畜、制造皮革为业者多;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经营饭馆者多;大企业是犹太血统的白俄人经营的多。
3. 政治动向:
在以旧军人为主的王政派中, 有同法兰西及其他海外流亡者联络的, 但不成其为一种势力;在日苏两国摩擦中希望不卷入双方谋略漩涡平安无事生活, 持此种消极态度的居多。一部分青壮年、学生可划分为亲苏派、亲德意派和亲美英派, 但普遍属于事大主义从事活跃政治活动者少, 不过其中大放异彩的是俄罗斯法西斯党魁罗扎耶夫斯基。他于1932年前后自苏联只身入满, 在哈尔滨组建俄罗斯法西斯党, 自任党主席以反共和恢复俄罗斯祖国为口号。但1945年苏联军侵入后被捕, 同海拉尔的巴克谢耶夫将军及居住在大连的谢苗诺夫将军一起被押解到莫斯科以反革命分子处决。
4. 宗教:
(1) 希腊正教:大部分白俄人信仰希腊正教, 大主教驻哈尔滨。主要寺院有中央寺院、供奉1900年后修筑中东铁路的牺牲者及日俄战争阵亡者灵位的寺院、其他北满铁路沿线各地寺院。 (2) 其他教派宗教:犹太人因信奉犹太教聚集在哈尔滨犹太教堂;在哈尔滨和海拉尔有土耳其—塔塔尔族的伊斯兰教堂。 (3) 俄罗斯旧教徒的宗教组织:与帝俄时代统一各教派形成的俄罗斯正教会相对, 此派打算将传入时的基督教义维持保存下去。他们逃避到三河、额尔古纳河上游地区山中, 因厌同其他居民杂居又移居到大兴安岭东麓、绰尔河发源地附近从事狩猎、畜牧、养蜂等生产。
二、对白俄人的指导
最初由日本军特务机关掌管指导事务一部分。1937年前后设立白俄人事务局, 在协和会设立负责岗位, 管理权逐渐转移。
1. 行政:满洲建国以来因白俄人反共对其置之不顾同苏联关系上考虑行不通, 故
政府采取一面保护扶植一面监视监督政策。但以民族协和为国是的满洲国, 从尊重白俄人主义出发, 1937年设立白俄人事务局, 决定关于白俄人的一切行政措施通过此机构实行。事务局机构配置如下: (1) 总局:哈尔滨, 局长基斯利琴将军 (后任弗拉谢夫斯基将军) ;分局:阿什河、一面坡、苇沙河、横道河子、海林、牡丹江、穆棱、绥芬河安达、昂昂溪。 (2) 兴安地方事务局:海拉尔, 局长巴克谢耶夫将军;分局:扎兰屯、巴里木、博克图、免渡河、牙克石、扎赉诺尔、满洲里、三河奈勤穆图。 (3) 其他分局:新京、奉天、大连, 主要业务是居民登记、按外国护照规章及其他发放身份证的补助事务、学校经营、物资配给、命令传达。
2. 教育:
满洲国成立前白俄人教育由白俄人自主进行, 学校几乎是私塾甚至中等学校、专科学校也简直同私塾没区别。教育内容是遵从帝政时代旧惯例的片面讲义, 文科内容多, 工科和机械科因经费等原因几乎没内容。 (1) 满洲国建国之初从民族协和主义出发, 在有关人员间就是否给予白俄人教育机会均等展开讨论。白俄人作为语言、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 在新学制制定之前暂由设在哈尔滨的滨江省公署对其实行实际指导监督, 关于根本性制度改革再研究。 (2) 1937年 (康德四年) 5月1日新学制公布, 据此学校体系是国民学校 (四年) 、国民优级学校 (二年) 、国民高等学校 (三年) 、大学 (四年) , 初等学校市县立、中等学校省立、大学国立。体系公布后决定现有白俄人学校按此逐渐整顿合并。但白俄人首先从感情上抗拒这种公立经营方式, 再加上实行由满洲国认定资格在其上补充合格者的教师资格认定方针, 因以前的教育者大多年老仅视俄式教育方式为唯一, 无适应能力而失业, 故从生活角度也强烈反对。不过文教部认为既然白俄人是事实上的满洲国民, 同其他民族一样, 学校制度和教育内容要适应新学制进行改革,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民族特殊性, 最后确认以此为方针实行。
3. 协和会:
协和会在哈尔滨市本部设白俄人主管部门, 努力将对白俄人工作转到协和会运动轨道上来。后将名称改为协和会俄人部, 由协和会中央本部直辖, 后又决定附设在滨江省本部。当时俄人部的构成是:部长由滨江省副本部长半田敏治兼任 (第二任为鲤沼昵) , 次长是加藤连一, 在其下分设综合班、第一班、第二班、第三班开始了活动。虽称俄人部也包括白俄人以外者故用俄语通称为“特别部”。二战结束后其成员被苏联军拘留被误会为特工组织, “特别部”这个名称是遭受迫害的根源。全体白俄人对协和会运动表示支持, 但在实际活动上还是消极性的。
4. 三河居民点及其他居民点:
(1) 三河居民点:三河地区在行政建制上属兴安北省额尔古纳左翼旗, 是指额尔古纳河的支流哈乌尔河、得示布尔河、根河三河流域地区。人口约8000, 大部分是贝加尔哥萨克白俄人, 是1918年以来反抗苏维埃红色革命避难移居此地的。在面积200万的阡陌中建立了19个居民点, 居民都是俄罗斯正教信徒。居民自治法是アタマン制度, アタマン和屯长意思相同, 通过选举产生。设立作为最高机构的总屯长, 其权限是绝对的。居民点内的行政、财政甚至司法都实行自治性的统一控制, 其团结是牢固的。满洲国政府成立后, 将アタマン作为旗行政的下部自治组织予以承认。 (2) 其他白俄人居民点建设:按哈尔滨特务机关计划曾从三河方面将以贝加尔哥萨克人为主的农民约300户1500名分7个村落移防至嫩江支流、绰尔河上游附近实施训练。此外, 靠政府省县当局斡旋指导在北满各地建立了白俄人居民点, 谋求有畜机械化农业或奶酪畜牧业普及提高。
刘少奇与满洲省委 篇3
一、组建新省委,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928年底, 中共第三、四届满洲省委相继遭到严重破坏, 使这一地区党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在此危难之际, 1929年6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 派刘少奇出任第五届满洲省委书记。此时, 刘少奇虽染病在身, 但仍欣然受命, 在上海参加完中央召开的满洲工作会议, 便即刻启程, 辗转来到了沈阳。
刘少奇抵达沈阳后, 很快就与省委接上了关系。为尽快打开满洲工作的新局面, 他一到任, 便将恢复和整顿各级党团组织作为省委的首要任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并首先从作为最高领导机关的省委自身做起。为建立起省委的坚强领导, 刘少奇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议, 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加强内部团结;健全规章制度, 严密党团组织生活;选拔优秀干部, 充实省委的领导力量。在刘少奇的艰辛努力下, 满洲省委由原来“异常脆弱”的状态逐步坚强起来, 省委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整个省委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都大大提高, 为党进一步领导东北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在大力加强省委自身建设的同时, 刘少奇也紧紧地抓住恢复和整顿各级地方党团组织的工作。他强调这项工作不宜孤立地进行, 而应同发动和领导群众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为此, 新省委成立后, 刘少奇即派党团骨干到中东路各站、抚顺等厂矿企业中开展工运, 到沈、哈等市郊开展农运, 到一些学校和军队中开展学运和兵运。这些被选派去的同志身兼双重职责, 既抓整顿党团组织, 又抓恢复群众斗争, 从而扩大了党的影响, 推动了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刘少奇为书记的省委领导下, 到1930年3月底, 满洲省委已发展为有委员5人, 下辖宣传、组织两部及职工、军事、少数民族三个委员会, 省委组织机构日臻完备;地方组织有哈尔滨特委及大连、抚顺等10个特支, 共30个支部, 党员206人[1]445。满洲党组织状况显著改善, 党员数量与质量也都有明显的提高。
二、为发动纺纱厂大罢工被捕入狱, 坚贞而机智斗争终获释
刘少奇经过一个多月对满洲省委及各级组织的整顿与恢复工作之后, 遂把工作重点转到组织产业工人的大罢工上来, 以取得经验, 推动全东北群众斗争的开展。经一段时间深入地调查研究, 他把著名的大厂———奉天纺纱厂作为发动工运的基地。为此, 刘少奇于8月间派省委组织部长孟坚和组织干事杨一辰等深入到该厂, 进行罢工前的准备工作。不久, 二人回来汇报, 说纺纱厂的群众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罢工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保证这一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刘少奇果断地决定亲赴纺纱厂, 对罢工的准备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8月22日下午, 刘少奇偕同孟坚来到奉天纺纱厂北大门外, 按约定时间到纱厂参加党支部会议, 在厂门外遭到厂警逮捕。原来, 是有个姓崔的工人向厂方告发了厂党支部书记常宝玉约定与厂外来人接头的事。
刘少奇和孟坚被带到警卫队部受审。因为情况熟悉, 刘少奇应对自如, 不露破绽, 将自己说成是从武汉来找个同乡, 混碗饭吃。审问者令手下打刘少奇手板, 边打边问, 但刘少奇回答如故。厂方无奈, 第二天将刘、孟、常3人解送到奉天警察局商埠地三分局, 之后再被解送到了奉天高等法院检察处。刘少奇等3人被敌人从纱厂辗转解送到警察分局、法院, 地方连换了三处, 审讯却只进行了两次。凭着多年对敌斗争的经验, 刘少奇对敌情作出了清醒判断, 认为当局:第一, 还没有抓到党的活动的真实证据, 至多是当做一般的工潮看待的;第二, 常宝玉一口咬定孟坚“煽动工潮”, 但并没有供出其他同志, 有争取他翻案的可能。于是果断作出决定:趁敌人还没有进行大审讯, 加紧做常宝玉的工作, 促其彻底翻供。几天后, 法院开庭提审。首先被提审的孟坚坚决否认自己煽动工潮, 大喊冤枉。接着出庭的刘少奇, 胸有成竹地回答着法官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并声言此地没有法治, 使平民无辜坐牢。最后被叫上来的常宝玉一改过去的口供, 说自己以前是受刑不过, 信口所说。提审法官见3人口径一致, 又抓不到任何证据, 便草草地宣布“休庭”了。又过了几天, 法院“不予起诉, 取保释放”的判决书终于下来了[2]2。在刘少奇的机智斗争下, 在省委的大力营救下, 9月下旬, 他在身陷囹圄20多天后, 平安地跨出了监狱的大门, 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革命斗争之中。
三、全面领导中东路工人运动, 斗争初获成效
为具体布置并指导中东路的反抗示威斗争, 刘少奇打算亲赴哈尔滨。中央出于对刘少奇安全的关心, 特嘱他不要在群众中露面。由于当时刘少奇刚刚到职, 加上身染重病, 而未能立即成行。但他对哈尔滨的斗争十分关切, 先派李梅五赴哈专门从事组织领导群众的示威游行, 接着又派任国桢去哈, 以充实哈市市委的领导力量。9月中旬, 刘少奇又派孟坚先行一步, 自己在对省委工作做了全面安排后, 于26日赶到哈尔滨。此时, 哈尔滨市委对中东路工人斗争的领导处于很不得力的状态。市委内部意见分歧, 工作无所作为。刘少奇抵达后, 仔细听取了各方面的汇报, 并广泛地进行了调查研究, 发现中东路工人的斗争尽管处于低潮, 但各单位斗争的形势也不平衡。刘少奇经过深入思考, 积极支持郭隆真的正确主张, 还补充提出“反对白毛子, 联络苏联工人”的口号, 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刘少奇的亲自指导下, 哈尔滨市委召开会议, 决定扩大三十六棚以外的各地各行业工作的怠工斗争, 与中东路工人的斗争相呼应。这样, 在刘少奇的悉心指导下, 哈尔滨市委的工作步入了正轨, 中东路工人的斗争也逐步高涨起来。
1930年1月初, 由于形势骤变, 更因为李梅五、孙秀峰的右倾取消主义错误, 使刚刚发展起来的斗争遭到了挫折, 哈尔滨市委对此忙乱不堪、手足无措。这时, 刘少奇风尘仆仆, 第二次来到哈尔滨, 立即同市委成员一起分析当前中东路工人运动的形势, 认真总结前段斗争的经验教训。在他的主持下, 市委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对复工运动的领导上, 并在他的建议下, 将领导复工运动的工作重心选定在三十六棚。刘少奇亲自指导失业工人的斗争, 并乘机名正言顺地成立了“失业团”, 通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推动了复工运动迅速向前发展。随着复工运动的兴起, 在业工人反对工业维持会的斗争也高涨起来。刘少奇分析了形势, 指出工业维持会的两派, 都是官厅豢养的走狗, 我们应建立自己的赦色工会即工厂委员会, 与其展开坚决的斗争。刘少奇为挽救刚刚诞生的工厂委员会, 多次不顾个人安危, 亲自出面于危险的公众场合。与此同时, 刘少奇还和以李梅五为代表的党内取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他们无视批评教育并发展到严重叛党地步之时, 刘少奇主持召集了专门会议, 决定开除李梅五党籍, 撤销孙秀峰党内一切职务, 交由中央处理, 为满洲党组织内部铲除了一大隐患, 为中东路工人斗争的发展铲除了一大障碍[3]76。
就在刘少奇领导满洲省委准备进一步开展以中东路工人斗争为中心的全满工人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 将群众的革命斗争引向高潮之际, 党中央连电催他离满返沪, 他遂于3月下旬离开了东北。刘少奇虽在满洲只工作了短短8个多月时间, 但却取得了卓著的政绩, 永存史册。
参考文献
[1]郭德宏, 等.中共党史高层人物评传[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
[2]薛庆超.历史的选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2006.
满洲式 篇4
1.1 城市基准地价的内涵及特点
一般认为, 某级别某用途基准地价应是该级别该用途土地的平均地价。为使分类地价评估成果更加直观, 并与市场地价水平相互协调、实现各城市之间地价的可比性, 其应具有明确且较为一致的评估条件:
(1) 级别平均容积率;
(2) 级别平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3) 宗地平均开发程度;
(4) 宗地平均区位条件及个别因素优劣度;
(5) 国家规定的该用途土地最高使用年限 (如商业为40年, 住宅为70年, 工业为50年) ;
(6) 指定期日的时点地价;
(7) 反映该级别该用途土地平均收益水平。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定义, 基准地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 在城镇各土地级别或均质区域内, 在平均容积率水平和一定开发程度下的同一用途 (商业、住宅、工业等) 的法定最高出让年限的完整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1.2 区域概况
1.2.1 地理位置
满洲里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 呼伦贝尔市西部, 区域东邻新巴尔虎左旗, 西接新巴尔虎右旗, 南濒达赉湖, 北与俄罗斯联邦接壤。是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的一个准地级边境城市, 具有西邻俄、蒙, 东连东北经济腹地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 是真正的东亚之窗。
1.2.2 城市性质
满洲里市是我国第一大陆路口岸, 是“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 是以进出口资源加工业和煤炭工业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旅游城, 是我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 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1.2.3 经济状况
2008年满洲里市生产总值达79.64亿元, 增长20.3% (按可比价格计算, 下同)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2亿元, 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46亿元, 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2.65亿元, 比上年增长21.6%, 第三产业贡献率达62.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2:66 (总体为100)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2.1 主要研究内容
在阐述基准地价动态变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满洲里市1999、2005、2007年城市基准地价的变化情况, 探讨基准地价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基准地价变化的内在机理, 考察基准地价变化的历史过程, 发现基准地价变化的规律, 预测未来基准地价变化趋势及其在未来几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满洲里市自1999年以来开始基准地价评估, 2005年进行了一次更新。由于2007年尚未进行基准地价更新, 因此在经过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对满洲里市进行了地价评估, 并使用该地价代替基准地价, 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比较满洲里市区1999年、2005年、2007年三个阶段的地价评估工作, 由于是三年的地价所以首先定义只准地价的内涵以2005年为准。可以明显看出土地质量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展, 三次评估确定的基准地价也有一定的差异。但三轮土地估价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基本一致, 即以土地定级为基础, 用市场交易资料与土地取得成本测算出商业、居住、工业等用地类型的基准地价, 并将城区土地划分为四个级别, 充分体现了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
2.2 研究意义
首先, 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是检验满洲里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准绳。从理论上来讲,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否是以是否获得土地最高价值为标准;对于所有者来讲, 是尽可能获得最高的地租;对于使用者来讲, 是希望尽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同一块土地来讲, 它的用途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规划部门是想在这一块土地上获得最大效用, 用户想方设法找, 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因此, 根据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可知, 不同区位土地的级差收益所确定的基准地价及其动态变化, 就可以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修订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 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也是检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的重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规模合理程度, 环境卫生条件适宜程度,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教设施配套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程度等, 均通过地价的高低及其变化反映出来。最后, 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为规划部门制定城市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标准宗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是城市规划区块大小和限制性指标确定的重要依据。
3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分析
3.1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动态分析
基准地价内部比率结构是指不同地类之间以及不同级别之间的地价比率指数。包括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同级各类地价环比指数、同类各级地价比率指数和同类各级地价环比数四种类型。不同的城镇规模、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聚集程度都会影响到地价的比率结构。本文计算出满洲里市1999、2005、2007年城市土地同级内部不同用地类型地价比率结构和同类用地不同级别的地价比率结构的特征值,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满洲里市城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3.1.1 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变化
同级各类地价比率结构。的表示方法是以商业用地的基准地价为基准值, 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分别与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比值作为比率指数, 即:
(1) 式中, Ps为商业用地基准地价, Pz为住宅用地基准地价, Pg为工业用地基准地价。通过对满洲里市1999、2005、2007三年的基准地价统计、计算得到各类用地基准地价的a值。
3.1.2 满洲里市土地同级各类地价指数 (a) 变动分析
(1) 三个阶段α值的共同特征
①αzs和αgs均小于1, 且αzs大于αgs。表明各级地内均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 任意级别用地的基准地价比率指数均从商业用地向住宅和工业用地依次降低, 这充分说明满洲里市经济是以商业为主, 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②除1999年外, 其余各年用地的α值由Ⅰ级到Ⅳ级都有逐级增大的趋势, 说明由商业地价向住宅、工业地价的降变幅度随土地级别降低而逐渐减小, 反映了各类地价差别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变小的特征, 体现出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区位。
③由一级地到四级地, αgs的增长幅度大于αzs, 说明工业用地价格随土地级别降低而降低的程度小于住宅, 反映出工业用地的发展有向城市外围扩展的趋势, 体现了现代城市工业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 为利用地价政策杠杆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 α值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
①2007年的αzs与αgs值小于2005年, 说明由2007年到2005年, 商业地价与住宅地价、工业地价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即商业地价上涨幅度远大于住宅与工业地价的上涨幅度, 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的收益能力差异悬殊。
②从1999年到2005年, αzs值增长幅度较大, 表明住宅地价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 尤其是在Ⅱ、Ⅲ、Ⅳ级地内αzs值明显升高, 说明Ⅱ、Ⅲ、Ⅳ级地是居住用地的理想区域或集中地段。
③1999年到2007年, αgs值相差不大, 表明工业地价涨幅不大。
④由1999年到2007年, α值在Ⅰ、Ⅱ级地变化较小, 在Ⅲ、Ⅳ级地变化最大, 说明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基础设施已较完善, 用地结构相对合理, 不同用途地价之间比例关系较为固定;而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用地和后备发展土地面积明显扩张, Ⅲ、Ⅳ级地区域在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致使土地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土地质量显著提高。
3.2 满洲里市平均地价动态分析
3.2.1 地价均值的变化
因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使满洲里市三次基准地价的评估范围有很大不同, 且评价区内部土地级别的边界与面积变动较大, 若仅以三轮基准地价的绝对数值对其动态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 可比性较差。因此应对三期土地定级估价成果进行适当的处理, 计算其在同一分级面积内地价的变化幅度。根据公式1计算各用途土地在现状 (2007年) 土地级别内平均基准地价。
根据数据, 以2005年各级别土地面积为比较范围, 用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分别计算出满洲里市各年度分类地价均值、分级别地价均值和综合地价均值。
undefinedoj为第i类用地的平均基准地价;Poij为第i类用地第j个级别的基准地价;Sij为第i类用地第j个级别面积;n为第i类用地地价级别个数。
undefinedoj式中, 为第j级土地的平均基准地价;Poj为第j级地中第i类用地基准地价;为第j级地中第i类用地面积。
undefined公式 (4)
式中, undefined为综合地价均值, Poi为第i类用地平均基准地价, Si为第i类用地面积。
3.2.2 满洲里市各类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分析
(1) 分类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从结果可以看出, 满洲里市各类用地基准地价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 其变化结果如下:
①在商、住、工三类用地中商业用地的价格最高, 居住用地次之, 工业最低, 体现了不同用途的土地收益与土地质量的相关关系。
②各类用地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差别明显;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的差别不如前者显著, 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③三类用地的地价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均呈现为上升趋势。商业用地价格上升幅度较大, 居住次之, 工业变化幅度最低。
(2) 分级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①我们从数据可以看出各级别用地均以一级地价最高, 二、三、四级依次降低, 表现出级差地租的显著差异。
②一级和二级地之间降幅最大, 二级、三级和三级、四级之间地价变化较为平缓。一级地地处市中心, 可知各级地价的差别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变小的特征, 表明区位条件是形成土地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③各级别地价曲线随时间变化波动程度逐渐加大, 表明各级别间地价在逐年增大。
④从1999年-2005年-2007年, 各级别地价均呈上升趋势。
(3) 综合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从结果可以看出, 各年度综合地价均呈上升趋势, 1999年—2005年, 地价增幅显著, 但2005年—2007年地价增加幅度不大。
4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变动原因分析
4.1 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市场需求强劲是地价上涨的主要动力
自土地政策改革以来, 满洲里市的土地市场日趋活跃, 且满洲里地处我国北疆, 与俄罗斯及蒙古接壤, 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中俄贸易的主要过货口岸, 外来经商人口较多, 多方面刺激了满洲里市的地价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购买力增强、全市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压力仍然存在, 而土地供给从紧, 势必通过供需关系的改变, 带动城市地价水平的上涨。
4.2 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是地价上涨动力之一
满洲里市建成区规划面积为81.09平方公里,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 客观上决定了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不平衡。从土地区位看, 在满洲里市城市内部, 城市中心区人口集中, 拆迁成本进一步加大, 存量土地的可供量日益减少。在当前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需矛盾, 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和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所有这些矛盾将进一步增加土地价格上涨的压力。
4.3 市场需求
满洲里市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压力仍然存在, 而土地供给从紧, 势必通过供需关系的改变, 带动城市地价水平的上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 促使地价抬升。
4.4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 保障地价的平稳上涨
从国家政策分析, 自2006年4月以来, 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一系列新的、更具有操作性的调控措施, 以稳定过快上涨的住房价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地产的过快、过热发展, 对稳定房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减缓了地价上涨速度。
5 满洲里市未来基准地价变动趋势预测
5.1 满洲里市整体地价水平仍将呈上升趋势
城市区位、人口与城市化、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及城市规划都是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 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的逐步完善, 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对土地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但土地供给却受到严格限制, 供不应求, 因此满洲里市土地价格会持续上涨。
5.2 城市中心地带商业用地的价格会明显上升, 另外工业用地的价格也会表现出上升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对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增加, 随之而来的即是城镇第三产业规模扩大, 商业用地的用地需求量将逐步增加。满洲里市中心有大量俄罗斯商人出入, 因为对俄贸易利润较大, 满洲里市中心商业用地是商家的必争之地, 造成了“寸土寸金”竞争局面。
5.3 居住用地价格将表现为稳中有升, 涨幅不会太大
近年来, 随着满洲里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 满洲里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居住用地供给量增加, 必然影响土地价格的上涨。1999年-2005年居住用地价格有较大增加, 之后经过调整, 2005年-2007年, 其价格涨幅不大, 另外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后, 大多数单位的住房出售和改革工作已经完成, 居民的住房问题大部分已得到解决。今后, 房地产市场以零散客户为主, 因此, 居住用地的价格涨幅不大。
6 结论
在已知满洲里市1999年、2005年、2007年基准地价的基础上, 通过运算得出:
6.1 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
(1) 各级土地均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 住宅用地价格次之, 工业地价最低。
(2) 各类地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商业与住宅地价的差别大于住宅与工业地价的差别, 且级别越高差距越大。
(3) 各类用地均以I级地地价最高, 并随土地级别降低逐渐降低, 其中商业用地价格降幅最大, 住宅与工业地价降变速率相差不大。
(4) 商业用地地价各级间差异最大, 工业最小, 且各级间变化速率在城市外围地带达到最大。
6.2 满洲里市城市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特征:
(1) 整体地价水平仍然稳中有升, 尤其是城市外围土地价格增长幅度较大不仅同一地块土地价格有所上升, 而且同一基准地价水平下的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2) 城市商业、住宅、工业、综合用地基准地价随土地级别的降低而降低。
(3) 三类用地中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 住宅次之, 工业最低。
(4) 各类用地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商业与住宅、工业地价间的差别显著, 而住宅与工业用地价格相差不大。
满洲里口岸旅游业定位的思考 篇5
一、打造中俄蒙国际旅游“金三角”
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边界地区, 具有异域风情的金三地带, 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这里既有绿草如茵、辽远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又有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呼伦湖;既有承继远古文明的扎赉诺尔文化, 又有繁荣昌盛的现代稳定;既有热情奔放的蒙古风情, 又有俄罗斯民族的异国情调;既有满洲里雄浑的自然风光, 又有中西交融、独具魅力的欧式城市风格。在这里唱响着历史与现代、民族文化与异域风情交融和谐的画面。满洲里在城市建筑的风貌上坚持了其独有的俄式风格, 使国内游客到了满洲里仿佛到了国外, 俄罗斯游客到了满洲里就仿佛回到了故乡。今后, 可以将临近蒙古国的城市建筑风格也纳入到整个城市建设来, 把满洲里打造成全“一城见三国”的“金三角”旅游名城。借鉴港澳娱乐业发展的经验, 建设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甚至博彩业等娱乐项目, 在观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和购物等活动之外, 有休闲娱乐活动的吸引, 也推进满洲里服务业的发展。
二、打造中俄蒙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满洲里市已建成了俄罗斯叶尼塞风情园、国门景区、互贸区、俄罗斯套娃广场等一批体现中俄文化交融特色、民族特色和口岸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 并将加大对呼伦湖和其他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力度。满洲里市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双拥规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殊荣, 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大幅提升。满洲里经过多年的努力, 实施“大通关”工程, 已构建起了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一体化的运输体系。境内有滨州铁路、301国道穿过, 并有多条飞往国内外的航班运营。满洲里于2010年6月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后, 按照“发展大旅游, 拓展大市场, 形成大产业”思路, 以边境旅游为龙头, 使国际旅游、国内旅游、边境旅游协调发展, 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以满洲里为基点开始境内草原游和境外异域风情游, 把满洲里打造成一个中俄蒙境内外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三、打造草原走廊“后花园”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东北三省一区在推进内部经济合作, 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 将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后的第四大经济体, 东北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快速增长。满洲里紧靠东北三省经济腹地, 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满洲里通过整合旅游资源, 提高旅游层次, 完全有可能打造成东北地区的旅游休闲中心。另外,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有了极大提高。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 有专家指出“我国近十年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 因此十二五规划将写入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将会从国富转向民富, 未来几年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将得到巨大提高, 中国人手中的闲钱将会变得更多, 中国人的经济实力、消费能力将会更强。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强, 中国人将更需要离开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到自己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放松一下自己, 美丽的大草原, 中俄边境的异域风光, 将是最优选择。边境旅游不仅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 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实业界的广泛重视。[3]因此, 随着满洲里交通事业的大发展, 随着满洲里铁路、公路和民航的进一步完善, 满洲里不仅可以打造成东北的后花园, 甚至可以变为华北、华中以至华南等整个中国经济腹地的后花园。
四、打造夏季“凉都”, 冬季“雪都”
满洲里位于北纬39.35°、海拔662米, 地处高纬度和中高海拔的高平原地理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冬寒夏凉”的气候特点。满洲里可以充分利用气候优势, 加大对满洲里凉爽之都的宣传力度, 吸引中国内地甚至国外更多的中老年人来满洲里避暑, 打造成避暑之都。在努力塑造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夏宫”的同时, 充分挖掘满洲里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 培育和打造中俄蒙三国冰雪旅游特色产品, 以滨州铁路和民航支线为交通保障, 实行与哈尔滨冰城地联动和冰期接力, 在“提前延后”两个角度延长北国冬季旅游旺季时间, 打造旅游“冬宫”。同时, 加大与境外俄蒙冬季旅游的合作力度, 挖掘国内外巨大的冰雪旅游市场潜力, 扩大三国交界地区在北国冬季旅游市场中的份额, 树立三国交界地区中高纬度冰雪旅游胜地的形象, 最终打造成闻名关内、关外, 境内、境外的北疆雪都。
五、打造“草原珍珠项链”
作为内蒙古第一大和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呼伦湖, 是呼伦贝尔草原一颗最耀眼的北疆明珠, 以此为圆心拓展草原旅游将极大地提升草原的灵气和国内外游客对呼伦贝尔草原游的热情。随着满 (满洲里) 伊 (伊尔施) 铁路的建成, 满洲里在草原上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突出, 来往于草原的国内外游客以满洲里为交通中转点将会变得更加便捷。特别是随着满洲里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借助于满洲里试验区的东风, 满洲里的旅游口岸地位将更加突出, 对于繁荣整个呼伦湖周边游将会起到更大的支点作用。加强草原各地旅游景区景点的合作, 整合旅游资源和线路, 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域, 构建统一对外宣传的品牌, 形成以呼伦湖为圆心的“草原珍珠项链”旅游区。
参考文献
[1]发展旅游产业, 壮大旅游经济[N].内蒙古日报 (汉) , 2007-7-6 (008) .
[2]蓬勃发展的满洲里旅游业[N].中国商报, 2002-8-20.
[3]谢莉.边境旅游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 (6) .
满洲式 篇6
满大前身是南满医学堂。在奉天(今沈阳),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开办南满医学堂,该学堂属于医学专科学校。
1918年12月,日本国内颁布《大学令》,国内医学院校都升格为大学。1922年05月,满铁社长早川千吉郎向关东厅提出升格当时的南满医学堂,得到批准:南满医学堂正式升格为大学,改称“满洲医科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稻叶逸好,设有卫生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营养学等学科,并将开拓卫生作为研究重点,教职员工包括教授20名、助教16名、讲师11名、干事1名、书记19名,助手及技工46名。
满大在南满医学堂基础上设立了附属医院以及医学研究所,该校属于医学本科院校,同时附设大学预科及大学专科部,招收日、中两国学生。仅1928年,其在校生规模为2334人,其中日本学生1401人,中国学生993人。随着校内中国学生反抗奴化教育活动发展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该校逐渐演化为只招收日本学生。
满大是依据日本殖民体系建立且与日本国内保持一致的医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1940年,满大将医学传道的办学宗旨表述为:“大学应该以教授学生对国家有用的学术理论以及应用为核心,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目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陶冶情操和爱国思想。”[1]15
为实现办学宗旨该校制定了规章制度,例如,《满洲医科大学大学令》《满洲医科大学规程》《学位令》《图书馆管理规定》《满洲医科大学职责》《满洲医科大学奖学金规程》等,用以规范学生行为,不断强化学生的日本国家理念,使之在中国的国土上能够保持与日本国家一致的精神追求,成为日本国家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属于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该校倡导的所谓“爱国思想”并不是教导日本学生爱中国,而是教化日本学生视满洲为自己国家的领土,用“爱国”情操来淡化其侵略的罪恶感。
沿着满大旧址南门往院里走的路上,路面的窨井盖是日伪时期的产物,一共有20多个,大部分是直径80厘米铸铁窨井盖,还有一个消火栓井盖,上铸“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赤十字会”伪“奉天公署”字样,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字迹依然清晰。
走进老校园,仍然完好保存着昔日满大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以及其他历史痕迹,砖混结构红砖色三、四层楼建筑居多,三层楼为学生们上课场所,带有地下室的四层楼下为学生们就餐、住宿的地方。校园中央有二层“日”、“井”式门窗灰色建筑共两排,更有一座被中国医科大学称之为“机关小楼”的二层建筑独楼古朴凝重,被丁香、杏树、银杏树环抱更显幽静,这应该是当年满大校领导办公地点。校门右侧可见满大会堂,主体是红砖色两层楼建筑,顺左右两侧缓步对称迂回台阶而上,是三个相邻轴对称拱门,拱门举架高用青灰色致密结构石头作材料建造而成,很有气势,入此即可进入视觉效果好、通风好的缓步台方厅,手扶质地考究、铸工精细铜制门把手,推开深色朱漆大门即可进入会堂。当年,学生们在这里接受典型的军国主义、奴化教育教育文化熏陶:满大学年历上,可以考证那些与日本历史相关的节日、活动共16个,分布在一年的八个月之中,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伴。如,神武天皇祭、敕语奉读日、春季招魂节、明治节等,每个节日都与日本的历史相联,有着复杂的典式,如万寿节的典式过程如下:“1.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揭开之。2.学长、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如未奉戴御容时,则向帝宫遥拜。3.教师及学生合唱国歌。4.学长奉读访日回銮训民诏书。5.学长教师以及学生合唱访日回銮训民诏书奉答之歌。6.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关闭之。7.学长根据建国之本及访日回銮训民诏书谨告圣旨之所在,并致适合式日之训话。8.学长、教师及学生合唱适合式之歌。9.对国旗行最敬礼。”[2]589
过程充满军国主义和神化日本色彩,循规蹈矩,向帝宫遥拜时鞠躬90度,以此来灌输王道思想,推行唯神之道,养成学生效忠天皇责任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军事征服成为主要手段,为了使满大的学员成为“开发”满蒙的军事医学人才,满大以教育敕语宣扬“皇国”之道,《教育敕语》奉读每年举行两次,要求学生必须会背诵,领会其要旨,按敕语要求行事,否则进行严厉体罚。
继续沿着道路右转是玻璃顶棚采光极佳的室内操场,建筑主体为深绿色,两层楼高的举架,室内宽敞,可以做篮球场地、也可以在冬季做室内训练课,穹顶型是玻璃棚,有对称通风口,夏季凉爽,冬季阳光保暖。
20世纪30年代末起,满大增设教练课,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教练课分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在这个体育场内进行,截至1936年,共有10名日本陆军军官在满大任职,共进行11次军事教练查阅。术科则在野外进行,1926—1936年,满大学员在驻军配合下在铁岭、旅顺等地进行野外演习、防空演习、实弹射击等军事驯良活动20次。教练课程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军人思想素质训练,灌输武士道精神和阶级服从思想;二是开设防毒、抢救、绷带课、旗语、射击等课,训练军事战斗能力;三是每年进行军事演习;四是入营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军事技巧,锤炼军人气质,听候军事调遣。
满大作为日本侵略者建立的大学,为侵略利益服务的一面在教练课上体现十分明显。日本人为展示侵略野心特别将医院建筑设计成“大日本”汉字的样子,俯瞰基础二号楼就是其中的“日”字,这个三层楼的建筑其门窗同样设计建造成“日”、“井”字型。
2015年6月,在沈阳惊现日本关东军731部队标牌,上边清晰地刻着:“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防疫给水部”大字,这是731部队全称,但是,很多沈阳人并不知道,731部队还曾利用“满洲医大”实验室进行过细菌实验,而那间地下实验室至今仍存在。
在基础二楼和基础三楼之间的天井下面保留着这个地下实验室,是时任满大微生物学系教授的日本细菌战犯北野政次进行细菌实验,饲养动物的地方。
细菌战犯北野政次在这里用13个健康中国男人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惨绝人寰的斑疹伤寒疫苗实验研究,并于1939年1月11日写成《斑疹伤寒预防接种的研究———自制斑疹伤寒疫苗的人体实验》论文。该论文约15000字,插图50幅,论文封面上用红色笔标着“秘”字,论文中除有北野政次的署名外,还有满大微生物系助教岩田茂和研究生渡边荣的签名,全文共分六章,详细地记载了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研究结果。
另外,北野政次为祭奠为他实验而“献身”,豆触子(东北田野力的田鼠,俗称大眼贼,是鼠疫、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宿主),在地下实验室里树立了一座用一整块石头雕成的石碑。碑的正面中间刻有“群灵碑”三个大字,右边立碑时间“昭和一六年十二月八日建之”,碑左边刻有立碑者名字:“北野政次”。
北野政次立“群灵碑”,纪念那些为其细菌实验而“献身”的豆触子,用以来表达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善良”,掩盖其罪恶行径。他对豆触子满怀感激之心,但对惨死于他手下的13个健康中国男人没有丝毫怜悯、内疚之意。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陈列着由中国医科大学捐献的北野政次在满大时期进行人活体细菌实验的办公桌椅、实验工具、标本、群灵碑照片,这所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医务人员,还是惨绝人寰地以活人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菌实验和活体解剖实验的“大本营”。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有效而深刻的历史教育是让证据说话,不但要让证据告诉人们当时是怎样的,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会那样,更要告诉人们怎样研究历史档案、建筑、物证,否则历史教育就做不到深刻。满大存在34年,这期间一定还有太多秘密等待着我们一一揭开!
摘要: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中国东北奉天(沈阳)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存在34年,1945年日本投降,该校解体,日本人撤走。该校名为医学传道,推进医学文明,实则推行日本殖民地教育理念,奉行奴化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日支协同的思想,是日本文化入侵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满洲医科大学,历史,校址,探秘
参考文献
[1]满洲医科大学.满洲医科大学一览[M].满洲共同印刷株式会社,昭和15年(1940).
满洲式 篇7
一、国内此问题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基础文献较散乱, 有待于整理和利用。基础文献比较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1929—1936) 》 (1982)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的《黑龙江党史资料 (第二辑) 》 (1985) , 选编了中共满洲省委指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早期文献、部分老同志的回忆录、访问录等。哈尔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的《哈尔滨文史资料 (第七辑) 》 (1985) , 其中收录了杨光华、冯仲云和李实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期间的回忆录。《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编著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 (上) 》 (1987) , 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编著的《中共满洲省委史文集》 (1987) ,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著的《辽宁党史资料第一辑 (中共满洲省委专题史料汇编) 》 (1987)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民主革命时期吉林省党的活动大事记》 (1987) 。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和黑龙江省档案馆联合编著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1989) , 历史档案真实详尽。《中共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编写组的《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况 (1919.5—1945.10) 》 (1994) , 作为一本史料书从总体上对中共满洲省委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贡献进行了概述, 并且收录了在满洲省委工作的近二十余人的回忆录及李秉刚著的《辽宁人民抗日斗争简史》 (1997) 等。
专著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广恩主编的《中共满洲省委简史》 (1987) 由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出版, 是最早对中共满洲省委历史进行梳理的学术著作。刘贵田的《中共满洲省委史研究》 (2001) , 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中共满洲省委史专著。该书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史料翔实、论从史出, 论述了国共两党对日本侵略者的截然不同方针, 反映了中朝两国共产主义者在共同对日斗争中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实事求是分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深化了史学界对东北地方党史和党在白区、沦陷区斗争史的研究, 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刘云才主编的《中共满洲省委》 (2008) , 该书全录式展现了中共满洲省委成立八年多的历史, 脉络清晰, 条理清楚, 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记述了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士兵运动, 以及党组织建设、党的活动方式等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与敌人殊死斗争的壮丽篇章。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共黑龙江历史第一卷 (1921—1949) 上册》 (2013) , 对中共满洲省委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和历史贡献, 进行了详细的史实表述, 是当前研究此问题最权威的文献书籍。刘秀华著的《中共满洲省委史话》 (2013) , 是近年来满洲省委研究的最新成果, 以专题的形式, 从不同角度对中共满洲省委在抗战中的地位及贡献进行了历史总结和理论概括, 该书集研究性和史料性于一体, 学术价值与工具价值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东北抗日联军史》 (2015) , 该书资料详实、内容丰富, 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展示了东北抗战英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阐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揭示了东北抗日联军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该书的出版, 是东北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取得的一项新的重要成果, 为进一步深化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创造了条件。据悉,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共满洲省委史》一书, 已经进入统稿和修改阶段。
学术界以纪念中共满洲省委成立8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等纪念时间为研究节点, 发表了部分学术论文。重要代表性论文有刘贵田、王意恒的《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005) , 文章从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抗战的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等方面阐述了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其主要作用是从战略上配合全国抗战, 牵制敌人。刘贵田的《论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006) , 文章强调了中共满洲省委承担起领导东北抗战的历史重任, 突出了中共满洲省委与东北党组织是东北抗战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王丽文的《满洲省委:让革命烽火燃遍东北》 (2007) , 从三个方面肯定了满洲省委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 一是革命低潮, 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二是发动群众, 危急时刻与群众共呼吸;三是面对日寇, 保家卫国与东北人民共生死。常好礼的《中共满洲省委与东北抗日战争———兼评新著<中共满洲省委>》 (2009) , 文章梳理了满洲省委组织和领导东北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并从中共满洲省委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发展等方面作了较高评价, 肯定了中共满洲省委的历史功绩, 其革命烈士的壮举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献身精神。王恩宝的《中共满洲省委与东北抗战文化的发展》 (2010) , 文章突出了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地区文化战线的反日斗争, 对于促进东北地区抗战文化的形成展开了论述。中共满洲省委创办革命刊物、创建抗日文化团体和领导东北作家和艺术家, 开展反日文学、文艺创作等形式, 有力配合了群众反日斗争和武装抗日斗争。马彦超的《论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抗战的作用》 (2013) , 从中共满洲省委史东北抗战的思想指引者和东北抗战力量的组织协调者两个方面对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价。
二、国外此类问题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此课题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部分相关的书籍有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编辑的《满洲国关于赤化宣传事情概要》 (1927) 和《满洲赤化宣传运动概要》 (1928) , 日本殖民者在书中记述了苏联共产党与东北共产党的组织关系及东北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吉林省档案馆编译的《东北抗日运动概况》是根据该馆馆藏的日伪档案《满洲共产反日运动概观》翻译而成。日伪文件中对中共满洲省委及其东北抗日运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此文件是近年来日文资料记载东北抗日运动情况的珍贵材料。朝鲜出版了《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报告》 (1930) 和《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等书籍, 是从朝鲜并肩抗战的角度来阐述东北抗战历史的原始材料和回忆录。苏联曾对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战有一定的记载, 尤其是苏联解体后, 苏联档案资料的解密, 也为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文献。苏联这方面著作有费多罗夫著的《满洲游击队的英勇斗争》 (1937) , 书中介绍早期东北抗日队伍的分布情况、规模及所起作用等。目前西方学界对中国抗日战争整体研究的著作尚不多。在当前西方为数不多的研究著作中, 西方学者已经尝试从中国角度衡量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 采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战争和战争下的人。
三、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史料研究的意义及对策
首先, 通过系统的梳理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战史, 可以较为系统地阐述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地位及历史贡献所赋予的时代价值, 为学术层面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出引领, 以弥补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 此研究也对东北地方党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学术价值。其次, 通过研究使人民群众准确地了解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与中国全面抗日战争胜利进程密不可分的联系, 理解和认识中共满洲省委在领导东北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奋斗壮举、民族智慧、战略视野与宽广胸怀。最后, 通过对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作用及历史贡献的研究, 也相应地为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起到研究宣传和智库建设作用, 为黑龙江省早日建立起教育部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基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作用及历史贡献研究, 在学术界虽然研究起步较早, 但是近年来随着共产国际的档案和国内文献的公开解密,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随着国内史料不断的丰富, 国外有关的史料研究还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 这样才能立体、全面地通过丰富的史料还原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东北抗战真实历史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