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

2024-09-10

农业昆虫学(精选7篇)

农业昆虫学 篇1

农业昆虫学是植保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 也是农学、园艺、园林、种子等涉农专业必开的专业课之一。由于其包含的害虫种类繁多, 成虫和幼虫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各不相同, 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 如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许多文献中提到, 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环节相互配合, 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整合大量的信息和知识点, 提高教学效果[1,2,3,4,5,6]。也有人认为, 如果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在昆虫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7,8,9]。这些都是从技术层面上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而从环境层面上, 比如时代背景的差异、社会观念的变化、信息获取途径和人员结构背景的变化等方面很少有人做深入的剖析。那么, 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起决定性作用呢?有2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感觉到, 在手机、电脑和网络普及之前, 学生基本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微小昆虫玻片标本的制作和各种害虫外部形态结构图的绘制等作业。如今大部分学生的绘图作业效果不佳, 微小昆虫玻片标本制作的实验几乎无法正常开设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影响教学效果的深层面因素有哪些?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简要地总结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以期为农业昆虫学教学提供参考。

1 时代背景与社会观念

我国在1999年普通院校扩招前, 升学率不高, 学生通过努力能考上一所大学被视为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此, 能进入大学的学生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们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几乎所有时间去学好每门功课。由于没有普及电脑、手机和互联网, 可以利用的资源仅限于教材、图书馆参考书和老师补充讲授的内容。那时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 力争学好每门课, 为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 还经常被拖欠工资, 甚至拿不到工资, 民众找出路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升学上。因此, 社会上公认的观点是考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然而, 随着全国各大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加上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等形式, 使得许多人都有机会进入大学校门, 甚至出现只要交学费就可以上大学的现象, 上大学似乎成了不值一提的事情。加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慢慢普及, 学生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用于处理这些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事务。比如, 玩电脑和手机游戏、看手机视频、处理QQ、微博、微信等交友平台上的信息、逛网店等。在他们看来, 这些内容远比农业昆虫学更具有吸引力。而他们的父母或中学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新一代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其待遇也得到明显改善。当他们闲聊时, 谈论最多的是收入高低, “土豪”一度成为流行语, 金钱也似乎被社会公认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此时, 还在学校苦读的大学生们开始怀疑所学专业是否正确, 担心自己将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对自己所选择的农业类专业更是学习性趣不高, 严重影响了该学科的发展。

2 信息获取途径与质量

在电脑、手机、互联网出现和普及之前,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教材、各种参考书、老师的讲授和实验实习。虽然教材内容有稍许陈旧, 教具有些简单粗糙, 但通过专业教师的知识补充, 基本能够满足当时之需, 起码很少出现错误和遗漏, 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障。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 同时, 由于网站编辑人员专业水平差异很大, 一些没有经过考证的内容也会出现在网站上。这对一个初学者来说, 如果没有人给予正确指导, 后果是灾难性的。根据韩群鑫和姚振威在其教学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 昆虫学课后只有40%的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 且大部分是利用搜索引擎, 而不是查阅专业期刊、书籍或专业网站[10]。这说明有60%的学生不愿意主动自学, 这很大程度与上述社会观念有必然的联系。这种情况下, 仅通过技术层面去提升学习兴趣的可能性就不大。而自愿学习的学生从搜索结果中把错误的东西认为是正确的, 那还不如不学。在教学中, 教师时刻都应该提醒同学们搜索出的结果有可能不正确, 最好参考专业期刊、知名作者编写的图书和工具书。

3 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影响农业昆虫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是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的集成。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为学生获取正确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在课下的引导, 比如开展与昆虫相关的知识讲座、兴趣实验或组织丰富的昆虫类社团活动等, 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学生固有的厌农观点。然而, 教师队伍构建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石凯和李媛媛指出我国昆虫学教师队伍可分为2种类型, 一类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 另一类是新进的青年教师[11]。一些老教师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很丰富, 但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掌握不够熟练, 不了解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学生不敢亲近, 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相反, 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就比较多, 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但青年教师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教学经验也明显不足。

最近几年, 许多高校补充了大量的高学历青年教师, 从学历水平上看似合理, 但新进教师不再是单纯承担教学任务, 更多的是承担单位下达的科研任务或学生管理任务。这使得原本可以花在教学上的时间被分走2/3。上课前一天才赶着去制作课件的现象在新进青年教师中很常见, 教学往往成为他们无暇顾及的次要任务。因为,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职称评定最终还是看科研成果。因此, 对年青教师来说, 让他们用海量的时间制作出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吃不准, 比如邸淑艳和冯明祥早就指出的一些不规范用语和易混概念还会在课堂上出现, 如多食性害虫和杂食性害虫的概念模糊等[12]。

4 学生特点

高校扩招之前, 即20世纪90年代入学的基本都是70后, 家中兄弟姐妹多, 生活质量不高, 几乎所有人把升入大学作为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这批大学生思想比较单一, 也无其他长期消耗时间的娱乐项目, 学习目标很明确。而2000年之后入学的学生多为80后,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思维相对活跃, 手机和电脑等设备有一定的普及性。这批大学生有一部分学习目标明确, 出于对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的考虑, 也有学习动力。而2010年之后入学的大学生多为90后, 其中独生子女占多数, 家庭经济基础好。此时互联网技术, 特别是手机上网技术发展非常快, 各种社交软件、论坛层出不穷。手机成为他们的日常必备品, “手机控”“低头族”成了他们的代名词。据白鑫刚在河南省8所高校1 883份有效问卷调查的结果, 高达98.66%的学生选择用手机或电脑上网, 大部分以休闲娱乐为主, 内容绝大部分与学习无关[13]。

综上所述, 近20多年来导致农业昆虫学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不能全部归结于技术层面。在良好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习以及优化考核环节, 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的融合等技术层面上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然而, 社会背景、大众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因素始终影响并制约着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农业昆虫学 篇2

总结报告

姓名:杨可航学号:201030200326年级专业班级:10植物保护3班

2012年10月

目录

一 实习目的田间实习是农业昆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的农业昆虫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实习,组织学生对主要农业昆虫发生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并采集制作标本、分类鉴定,加深学生对农业昆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开展农业害虫调查和防治工作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习内容

(一)农业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

对当地主要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类进行普查、采集、制作标本和种类鉴定。

(二)农业昆虫图片采集

在调查、采集标本等实习过程中,使用相机等拍摄工具获取农业昆虫生态图片、形态图片、危害图片,以及调查、采集方法、采集活动、专业工具使用、标本制作等各方面的图片。

(三)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

对主要农作物害虫的田间发生与为害程度进行调查,掌握田间调查取样方法、取样方式、取样数量和取样单位等,并实地进行害虫发生密度及为程度调查,详细记载相关数据,认真进行分析、总结。

(四)实习总结并提交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结束后,要求以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实习总结报告。每位同学按实习报告规定格式撰写、提交实习报告一份,主要内容包括此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工作成绩、收获、建议及意见。

三 实习任务完成情况

(实习地点及主要农作物种类概述)括号中的文字是提示语,在正文中删除,下同。

(一)农业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

(概述如:)

我们组在两周的农业昆虫实习期间,在水稻、蔬菜、杂粮及其果树等?种作物上共采集鉴定的昆虫标本有?种,其中,害虫有?种,天敌昆虫有?种,害虫及天敌昆虫标本合计?头(表1)。

表1农作物害虫及其天敌昆虫名录及其采集数量

作物种类

昆虫种类

中文名称 稻纵卷叶螟

水稻

白背飞虱

菜心

蔬菜

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Sogatella furcifera

虫态 幼虫 成虫 蛹 成虫 若虫

数量(头或粒)

豇豆 茄子

果树

柑橘 龙眼

荔枝 玉米

(上表就是三线表,作为一个示范。后面的表格同学们可根据这个形式合理设计)

(二)农业昆虫图片采集

我们组在两周的农业昆虫实习期间拍摄的昆虫图片共?张,其中昆虫形态图?张,为害状?张,包括了?种类的害虫及?种天敌昆虫的图片(表2)。

表2农作物害虫和天敌昆虫形态及害虫为害状图片统计表

作物种类

昆虫种类 稻纵卷叶螟

水稻

稻绿蝽

菜心

蔬菜

豇豆 茄子

内容 幼虫形态图 为害状

数量(张)

(三)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 调查报告一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

(概况叙述:调查地点,水稻生育期、水稻害虫发生概况等)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

【(1)害虫发生数量调查(2)×××的为害程度调查(卷叶率、白穗率调查)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1)×××发生数量(2)×××的为害程度调查

调查报告二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发生及为害程度调查

(概况叙述,调查地点,蔬菜生育期、蔬菜害虫发生概况等)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

【(1)害虫发生数量调查(2)为害程度调查(被害株、发生程度)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同调查报告一调查报告三

(荔枝)主要害虫为害程度调查

(概况叙述,调查地点,荔枝主要害虫发生概况等)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

【(1)发生数量调查(2)为害程度调查 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同调查报告一

农业昆虫学 篇3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是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害虫综合治理等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实践性。目前,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全球气候的变化, 农业害虫的发展日趋复杂, 出现了许多新的虫害, 主要害虫的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的重要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规律也有了新的变化。同时, 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依旧是化学防治, 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直接导致了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诸多的问题。

在农药减量化使用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大趋势的背景下, 如何结合实际,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理念与技能俱佳的植保毕业生, 成为《农业昆虫学》教学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提高《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旨在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农业昆虫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主要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和授课教师。首先是教材, 教师在确定教材时受限于学校要求和教材的区域性, 选择面极窄, 目前《农业昆虫学》的教材更新较慢, 与课程的与时俱进性形成矛盾。学生购买教材的积极性降低, 很多学生使用的是老教材, 一个教学班存在多种版本,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验项目设计均有较严格的限制, 也是造成教学内容落伍、呆板的原因;有些教师上过一轮课后, 今后数年课件均无更新, 学生接触不到新技术和新知识。

针对这些问题, 可采用以下方法:1.订购较新版“十一五”教材, 以教材为基本主线, 辅以学生自行借阅的图书馆参考书籍及电子版文献资料, 克服教材的时间束缚, 降低学生之间由教材造成的差异;2.根据课程的特性, 灵活修订《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增强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主动性;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阅读大量的文献, 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及害虫防治新进展, 并补充新知识、新观念, 拓宽学生视野。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农业昆虫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述《农业昆虫学》的发展与现状、害虫的种群动态与虫害形成机制、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各论部分主要讲述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发生危害规律、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讲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方法导致教学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而《农业昆虫学》的综合性和各论部分的模式单一性, 学生学起来抽象又枯燥, 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改革实践中发现, 总论部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参与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各论部分个别课次, 把学生分为小组, 每组就一种害虫查阅文献, 制作PPT, 在课堂讲述, 教师进行总结、评分, 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另外,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 大量的图片、视频被引入了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信息量的增大, 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重点和难点也难以突出,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 不应盲目增大信息量, 需要适当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学生害虫治理的观念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实践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升华的过程, 只有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能俱佳的植保从业人员,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前, 《农业昆虫学》的实践环节主要有实验、实习、开放性实验等形式。

首先, 完善实验内容, 优化实验形式, 使《农业昆虫学》实验真正成为验证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农业昆虫学》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室内实验为主, 主要是观察害虫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等, 这种实验形式受限于实验材料匮乏、更新速度慢、和田间实际脱节等缺点,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采取了多开设综合性实验、多媒体授课、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量化实验考核指标等措施。比如, 开设的小麦害虫田间发生情况调查综合实验, 把学生分组, 按照不同的调查方法对不同田块的小麦害虫发生的种类、危害情况进行调查, 并采集害虫和危害状标本进行制作, 责任具体到人, 并在室内就害虫的重点鉴别特征、危害规律等知识点进行多媒体讲授, 要求学生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与采集到的实际标本进行对比, 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最后对每个学生在试验中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评定成绩。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具体认识, 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 丰富课程实习形式, 培养基本技能。《农业昆虫学》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 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岗位技能, 为上岗做好技术准备。因此, 我们在制订实习计划时, 充分考虑了计划的可实施性, 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使每个学生都能结合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实习效果。我们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安排实习, 并设计小麦、果树、蔬菜等作物虫害发生情况调查、药效试验、综合防治方案制订等综合性题目, 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一个实习主题。形式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讲解、集中采集, 每组学生结合自己的主题, 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自行实施, 最后集中验收汇报并评定实习成绩。

再次, 结合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开放性实验等多种实践形式, 构建《农业昆虫学》一体化实践体系。制定合理的课程论文题目, 引导学生查阅最新文献, 培养科学理念, 接触最新的方法和理论, 拓展学生视野。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当前学科发展, 鼓励学生以毕业实习、开放性实验等形式积极走进实验室, 参与《农业昆虫学》科研实验, 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调整考核的形式, 增加学生观念和技能的比重

期末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 也是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传统的《农业昆虫学》考核是以笔试为主, 主要依靠一次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造成了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应试方式, 往往是考试成绩不错, 但过后便忘记得一干二净。这不是教和学的初衷, 并且这种方式也不能正确评价学生对《农业昆虫学》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为了建立课程学习的正确导向, 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进行考核方式改革是必要的。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 调整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与比重。课程成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以往期末成绩占到总成绩的80%, 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仅各占10%。我们现在逐步增大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重, 尤其把能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成绩的比重逐步增大 (现调整为20%) 。其次, 转变笔试的命题思路, 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以往的试题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后, 主观题的比重增大, 如设计相应的场景条件, 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 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某种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从而测试学生对《农业昆虫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 在《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农业昆虫学》观念的培养, 并采用正确导向的考核方式, 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让学生接受知识程度最大化, 才能为我国的植保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敏, 冯宏祖, 韩旭等.《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24) .

[2]王国昌, 吕文彦, 王运兵等.提高《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

[3]艾洪木, 徐金汉, 尤民生.《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12, (15) .

[4]董辉, 高萍, 钱海涛等.《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7) .

农业昆虫学 篇4

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科学, 是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在害虫防治方面综合运用的产物, 是一个终端性的应用科学, 它起源于生产实践, 又应用于实践。因此, 农业昆虫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种植结构大不一样, 导致农业害虫的种类、发生为害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又具有地域性及动态性的特点。本门课程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4,5]。

关于农业昆虫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有许多[6,7]。但是农业昆虫学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种植结构大不一样, 导致农业害虫的种类、发生为害特点存在很大差异。为了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需要, 农业昆虫学课程也要具有区域性特色, 因此, 有必要对农业昆虫学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为此, 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选用优秀教材

选用优秀教材和优化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教材是连接教与学的工具, 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 优秀的教材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基础。针对农业昆虫学课程体系的特点。我们选用了全国统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昆虫学》 (北方本) , 以统编教材知识体系结构为基础, 针对黑龙江的地域性特点, 同时配套使用自编教材, 选择性地对课程讲授内容进行优化配置。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优化的科学和合理性, 我们在农业昆虫学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我们的做法是, 在开课前组织课程组教师集体讨论, 根据学科出现的新动态, 每位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集集体智慧于一体, 正式确立该课程教学大纲, 期终进行总结, 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为下届课程的开设做好补充完善工作。例如在农业昆虫学的教学中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地下害虫、水稻害虫、杂粮害虫、大豆害虫、蔬菜害虫、果树害虫、储粮害虫是讲授重点。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针对本门课的特点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到在明确重点和难点的同时, 及时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区域性特色等。

1. 教学内容的补充与调整

农业昆虫学内容庞杂, 包括害虫的为害特点、害虫形态识别、生活史及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方面。为了使教学内容能反映出本学科的现代科技成果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把重点放在形态识别和防治上, 力求将这两部分内容讲细讲透。

2. 突出区域性特色

由于区域不同, 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差别也很大, 加之季节、年份、作物布局、气候条件的差异, 各地的害虫种类和发生规律都有所不同。例如水稻害虫在黑龙江寒地稻区和其他稻区的发生情况就有很大差别, 黑龙江发生的主要种类为水稻负泥虫和水稻潜叶蝇, 玉米螟在黑龙江和南方发生情况也不一样。因此, 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 对讲授对象所需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 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出特定地区的特色。这样, 学生就能够结合本地害虫发生情况, 很容易掌握学习的重点。

3. 及时掌握和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断变化, 各种新的害虫会不断出现。如稻螟蛉、稻鳃蚯蚓等, 都是近些年来黑龙江水稻田新发生的害虫;美洲斑潜蝇等检疫性害虫的扩散蔓延到黑龙江也是生产上的新情况。这些情况和问题教材上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 及时将这些资料搜集与整理, 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应具有时效性

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极快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提倡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 许多农药是新的低毒农药或生物农药, 而且有些品种更新换代很快。因此, 我们必须及时把害虫防治的实际水平及最新研究成果如实反映出来, 及时更新讲课内容, 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害虫防治新动态。

三、改进教学方法

农业昆虫学内容庞杂, 每个害虫的为害、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是非常容易混淆和难以记忆的, 也是最令学生感到头痛的内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组织教学时, 灵活采用课堂启发、提问或课外作业等方式, 讲授中先从我们身边的实物入手, 再逐步展开、归纳总结。如在讲到害虫名称时, 我们把种的名称同它的形态、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联系起来, 如水稻负泥虫的名称又叫背粪虫, 原因是肛门开口于体背, 排泄的粪便堆积于体背, 以此特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然后再讲其他特征, 这样, 就把枯燥的内容变得吸引人了;当讲到害虫防治时, 先介绍害虫的习性, 使学生首先联想到根据习性如何进行防治。这样的讲授方法, 就把枯燥单调的内容, 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讲授, 从而唤起了学生听讲的极大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引入了讨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组织1~2次开放式讨论教学活动。做法是由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及当前生产中的问题拟出题目, 例如在讲到害虫生物防治的章节时, 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授传统生物防治技术, 学生的课后作业为“害虫生物防治新技术”,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当前生产实践, 写出总结报告, 然后全班集中开展课堂讨论与交流,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最后教师作出总结。这种方式的教学活动, 气氛活跃、融洽, 有助于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综述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与交流,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掌握知识牢固。

在教学方式上, 推行了“趣味”教学法。将趣味昆虫知识与课堂讲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讲授和学习的效果。同时强调互动式教学, 注意启发式、辩论式、探究式等方法的综合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发表不同观点,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总之, 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农业昆虫学课程是以形态、危害症状直观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 所使用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们制作了质量较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声音、图像、色彩和动画效果真实表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危害和各种习性, 课件精美、图像清晰、图文并茂, 内容直观、具体、生动, 吸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譬如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了动画效果来表现昆虫的取食及危害等过程, 使得学生就在课堂上就观察到了平时难得见到的昆虫的这些有趣的生命活动现象。同时我们还利用课间放映很多非常有趣的昆虫小知识, 各种各样的千姿百态的昆虫,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实践环节不断线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设计除了考虑让学生通过直接验证、巩固和充实所学内容外,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是课堂讲授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构建与理论教学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非常必要。

农业昆虫学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实验课, 二是教学实习。

实验课主要是验证和补充所学内容;但因许多实验材料虫体较小、标本由于浸泡褪色失真和初学者不具备较高的实验技术, 许多实验内容学生有时观察不到 (危害症状等) ;由于课堂讲授与实践脱节, 学生往往感觉农业昆虫学课单调乏味, 失去学习兴趣;最后, 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 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达不到对课程学得透、用得活、掌握牢的理想效果。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 增加了昆虫标本采集、标本制作及田间症状识别等内容,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定数目的昆虫标本, 然后集中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别所采的昆虫。实践证明, 学生掌握知识牢固, 识别昆虫的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安排农业昆虫学田间教学实习, 田间教学实践课包括诱蛾器的设置及管理、黑光灯的设置及管理、不同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田间虫害的观察及防治等内容;田间教学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0.5周, 主要进行农业害虫的田间采集及识别。通过实习强化了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对农业生产实践中植物保护技术的感性认识, 培养与现行农业生产配套的植保技术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 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践表明, 农业昆虫学教学实习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明显提高和加强。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为了让成绩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采用了综合考核评定成绩的办法。即考查学生识别昆虫的能力、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完成实验的情况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 成绩则由相应的4部分组成, 分别占10%、60%、20%、10%。考查学生识别昆虫的能力是通过逐个考查学生在所给的昆虫标本中随机地辨认一定数量的昆虫, 根据识别情况记载成绩;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的方式;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是根据的实验报告和实验课的表现;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是根据文献综述报告的规范化程度和质量。

七、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基础教学、注重课程间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创新性培养、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完善考核方法,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但是没有任何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 无论是常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化教学手段, 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不能一成不变。这就意味着, 教学中既要继续用好相应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又要不断更新及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 体现出本门课程的时效性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创新思维时刻融入教学之中, 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索质人才。

摘要:本文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 根据农业昆虫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教改。在讲授过程中,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体上进行整合, 改进教学方法, 进一步将综合性实验运用到该门课程实验中,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田间观察、识别及判断能力, 实践表明, 教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出适合垦区大农业的高素质的植保科技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火英, 曹林奎, 张农.通才教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教育探索, 2003, (12) :39-41.

[2]张宝文.面向21世纪, 突出学校特色,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 1998, (2) :25-28.

[3]苏群, 车承军, 董莉.新世纪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交通高教研究, 2000, (04) :27-29.

[4]樊东, 赵奎军, 张伟.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3) :41-44.

[5]杨群芳, 李庆.在昆虫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第22卷 (增刊) :73-75.

[6]尹健.提高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1997, (2) :52-53.

农业昆虫学 篇5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作为“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农业昆虫学》是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在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植物保护学院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青年教师培养, 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青年教师留校和应聘到本教研室工作后, 先在实验室锻炼一年, 提高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传授教学经验, 负责指导各个教学环节, 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统筹兼顾, 全面提高,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自从《农业昆虫学》被列为2007年度福建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以来, 主讲《农业昆虫学》的全体教师, 认真按照课程负责人的统筹部署, 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使《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师资队伍成为一支力量雄厚, 结构合理, 教学水平高教学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二、培养措施

1. 注重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

根据学科发展规划, 有计划地安排、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攻读学位。近年来《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中, 现有3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 1人获得硕士学位。新进教师首先必须在实验室锻炼1年, 熟悉实验环节, 对教学标本进行全面观察、制作, 全面掌握农业昆虫学实验与实践技能后才能上实验课。新进教师至少听一轮主讲教师的课堂教授, 至少带两轮实验课后, 才能给学生讲课。新进教师讲课前, 必须先在课程组内试讲, 接受考评[2], 达到要求后才能尝试独立承担部分章节的讲授, 助教职称的教师不能单独开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 选配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的专业进修和外语进修。

2. 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

为了培养青年教师更好更快适应教学, 青年教师独立讲课之前, 指定一位富有经验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和培养。 (1) 系统听课与传授。青年教师独立讲课之前, 要求每一新教师系统地听课, 其目的在于获得全面的知识, 并掌握讲课的方法和技巧。在听课的基础上, 进行“传帮带”培训。 (2) 循序渐进, 逐步胜任。要求每一为新教师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进行两个学时的试讲, 由指导教师听课, 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之后, 从讲1~2个章节开始, 逐年逐步增加讲课的工作量。 (3) 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求青年教师不仅参加实验课的教学, 而且参加各类科研课题, 进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鼓励青年教师每人必须要有1~2轮的带生产实习的锻炼。

3. 教学法研究与交流为了促进教学交流, 本课程组执行相互听课制度。

一方面, 规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 必须坚持听老教师讲课, 并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对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另一方面, 除了学校和学院教学督导组安排的听课外, 课程组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教师对青年教师听课, 以及时解决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青年教师正式上台讲课前, 由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并修改教案。课程组每学期对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 每学期进行2次教学法研讨会, 探讨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昆虫学教学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 着重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根据生产及学科发展的新内容[3], 由老教师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专业业务水平, 同时进行教学方法指导和示范, 指导新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指导新教师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及上课时间等。

4. 外来进修教师或人员培训。

外来进修教师或人员培训, 学院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负责, 除了观摩听课外, 要求进修人员积极参与实验及科研工作, 并进行一定的考核。几年来, 主要接受省农业厅、省农科院以及新疆西部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前后共有20人次。

5. 研究生教学实习。

每年接受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科的研究生进行教学实习, 要求每个研究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完成教学学时不低于20学时 (其中实验课14学时以上, 课堂4~6学时) 。近年来, 每年接受10~15名的研究生进实验室参加教学训练。

三、小结

通过近年来有计划的培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组已经建设成为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团结协作、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 福建省“师德标兵”1人, 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 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3人, 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3人等奖励。《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曾多次受教务处特邀进行全校多媒体教学观摩。《农业昆虫学》教学队伍先后获得校教学竞赛奖6项, 福建农林大学首届教学贡献奖1项, 获“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获“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摘要:本文论述了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青年教师培养的实施办法和成效。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通过课程教学研讨会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统筹兼顾, 全面提高, 促进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师资队伍,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慧玲, 倪浩, 陈甫.高等农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4) :49-52.

[2]张建萍, 王俊刚, 王佩玲, 等.改革农学专业昆虫学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7) :283-286.

农业昆虫学 篇6

1 卵期

卵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阶段, 是昆虫不食不动的一个虫期。但若失之防治, 破壳孵化, 即可对作物造成危害。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充分掌握昆虫的产卵习性, 产卵场所以及卵粒形状, 采取有效的灭卵措施, 将害虫消灭在孵化危害之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如:卵期对集中块产的害虫, 可结合农事操作进行人工摘卵;在害虫产卵盛期人工释放卵寄生蜂或用杀卵剂杀卵, 都能取得良好的灭卵效果。

2 幼虫期

幼虫期是完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的第2个虫期, 具有大量取食、迅速生长的特点。对于农业害虫来说, 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时期, 也是对害虫开展防治的关键时期。因此, 这一时期应根据幼虫生命活动的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对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

2.1 及时防治, 治小治早

由于触杀剂的杀虫原理, 是透过昆虫体壁到达虫体使之中毒死亡, 而同一昆虫, 幼虫低龄期体壁较老龄期薄而柔软, 抗药性弱, 药杀效果好;且低龄期幼虫的食量较老龄期幼虫为小, 一般3龄前的食量仅占整个幼虫期食量的5%左右, 到老龄期才开始防治, 则害虫已对作物造成危害, 使当代防治失去意义;一般低龄幼虫多集中活动和取食危害, 易于对其集中消灭, 而到了老龄期则多已分散危害, 使防治更加困难[3]。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抓紧在幼虫3龄前进行防治, 治小治早, 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2 区别口器, 选择用药

针对咀嚼式口器害虫咬碎并吞食固体食物而对作物造成危害的特点, 在药剂防治中, 应将拒食剂或胃毒作用强的药剂喷洒在作物上或拌在食料中制成毒饵, 使之食后中毒而死或不再继续取食, 以至饥饿而死;而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以口针刺吸作物汁液对作物造成危害的特点, 在药剂防治中, 应使用触杀作用或内吸作用强的农药进行防治, 才能有效[4]。

2.3 针对昆虫表皮特性, 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由于昆虫气门及上表皮中蜡质具疏水亲油性, 所以在药剂中加入有机溶剂和油类, 或结合选用油乳剂, 都可提高杀虫效果。

2.4 选用适宜的农业措施

针对害虫的食性及食性专化性, 选用抗虫品种, 实行轮作换茬, 进行合理的作物布局, 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 以改变其生态环境, 切断食物来源;以及有目的地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都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5 利用昆虫的假死性, 进行振落捕杀

有的昆虫, 当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时, 能产生一种近似昏厥的假死性反应。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针对昆虫的假死习性, 对具假死性的幼虫, 可进行振落捕杀。

3 蛹期

蛹期是完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的第3个虫期。由于蛹期不食不动, 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弱, 所以生产实践中, 可充分掌握害虫的化蛹场所, 人为地破坏其蛹的生态环境。如翻耕晒土、捣毁蛹室, 使其曝晒致死;或灌水淹没, 致其死亡, 都是防治农业害虫的一个有效途径。

4 成虫期

成虫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虫期。是大量繁殖后代的时期。因此, 抓紧成虫期防治, 可减轻下一代发生危害。

4.1 产卵前期诱杀

有的昆虫的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趋化性和一定的趋色性。因此, 可在成虫盛发期, 人工设置诱源, 将成虫诱杀在产卵之前, 以减轻下一代的发生危害。如:人工合成雌性激素, 诱杀雄成虫;对具正趋光性的害虫, 设置灯光诱杀;对具负趋光性的害虫, 设置潜所诱杀;对具正趋化性和正趋色性的害虫, 可设置食饵诱杀和诱杀田诱杀;对具负趋化性和负趋色性的害虫可进行驱避防治[5]。

4.2 实行害虫绝育

对于全生育期只交配1次的害虫, 可利用射线辐射或化学不孕剂处理, 使其造成雄性不育, 但仍能保持较强的竞争交配力, 释放后与雌虫交配, 并刺激排卵, 但由于卵未受精, 不能孵化, 从而使害虫种群数量减少, 最终达到防治和减轻其发生危害的目的。

5 储粮害虫的防治

由于熏蒸杀虫剂的杀虫原理是将熏蒸剂的有毒气体施放在空气中, 使害虫呼吸时, 随空气进入气管, 最后进入组织, 引起害虫中毒死亡。而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温度与昆虫气门的开张频率成正相关。因此, 在高温条件下密闭熏蒸, 可提高杀虫效果。此外, 在仓库储粮中加入硅粉等惰性粉, 使害虫爬行时磨损其护蜡层, 可使其脱水而死;或将储粮晒干, 降低其含水量, 恶化其生存环境, 也可减轻其危害[6]。以上防治原理的应用, 各虫期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有时是可以互为应用的。如对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的若虫和能取食危害农作物的成虫来说, 其防治原理的应用, 可与幼虫期相同。生产实践中, 应针对其发生危害特点, 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指导方针, 从生态学的理论出发, 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各种有效措施, 安全、经济、有效地将农业害虫的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 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

摘要:农业害虫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 充分掌握昆虫基础知识, 了解各个虫期昆虫生命活动的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介绍农业害虫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及储粮害虫的防治方法以防治和减轻农业害虫发生及危害, 确保农业生产丰产丰收。

关键词:昆虫基础知识,农业害虫,防治

参考文献

[1]张红燕, 石明杰.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云端.农业昆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蒲天胜.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与资源保护利用[J].广西植保, 2005, 18 (1) :22-25.

[4]龚鹏博.害虫口器特点与其防治的关系[J].农化市场十日讯, 2010 (36) :40-41.

[5]张德志, 崔得胜.农业害虫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J].中学生物学, 2005, 21 (6) :48-49.

农业昆虫学 篇7

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在我国高校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制, 随后国内一流大学竞相开展该项服务, 经过十余年发展,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如, 2006年,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立了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标志的第二代学科馆员服务模式;2009年,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IC2;2010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提出了“融入教学、嵌入科研”的学科服务战略等[1];2012年, 初景利教授在《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一文中提出“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学科服务的深化和发展方向 (同意者占95.9%) ”[1,2]。

然而, 在一流大学学科服务开展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时, 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却步履维艰。由于种种原由, 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有的跟风式地全面铺开, 有的蜻蜓点水式地浅尝则止, 有的则顾虑重重, 始终没有开展。这种蜻蜓点水、遍地开花式的学科服务往往由于图书馆人力、物力以及目标任务不明确等诸多因素而流于形式, 很难取得实质效果, 亦难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认可。本文通过介绍我校昆虫学科知识服务实践, 探索普通高校图书馆面向教师团队的学科服务核心要素, 以期与同类高校图书馆分享学科服务经验。

1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学科知识服务实践

1.1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发展

我校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动物学 (昆虫) 是1953年由已故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江西农学院院长杨惟义创建的学科。后经章士美等老一辈昆虫学家的长期努力得到重大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专业体系设置、师资力量、实验设施及条件等方面已逐步趋于完善。动物学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现有成员14人, 其中教授4人, 副教授3人, 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昆虫滞育生物学”、“昆虫化学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杀虫剂安全应用与残留检测技术”、“农林有害生物检疫”等。“十一五”期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 公益性待业 (农业) 科研专项经费子项目2项,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1项,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 省科技厅和教育厅项目11项, 其他项目23项[3]。此外, 公益性非营利性机构———江西省昆虫研究所挂靠在其学科点。

1.2 江西农业大学学科服务基本状况

2006年, 我馆成立参考咨询部, 开始尝试开展学科服务, 起初3人, 主要进行文献检索、文献传递等服务。近年来, 我馆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引进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充实学科服务队伍。2008年, 新进硕士研究生2人, 学科服务人员增至6人, 分成两个小组, 联系全校15个教学单位。2009年新进硕士研究生1人, 2011年新进硕士研究生2人, 学科服务人员增至9人, 同时调整学科服务小组为三组, 并制定了学科馆员职责。主要开展的工作有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文献传递、QQ在线咨询、数据库培训、定题服务、图书馆信息简报服务等。

1.3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学科知识服务开展

1.3.1 领导部署, 明确目标

虽然我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时间较长且人力资源较为雄厚, 但仍然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层面, 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也未能在学校形成很好的影响力。2012年, 在全国学科服务热潮带动下, 我馆选派专人参加CALIS中心组织的第四期学科馆员培训。馆领导专门组织参考咨询部人员商讨学科服务对策, 要求在现有学科服务的基础上重点突破, 选取一两个学科点作为服务对象, 寻求适合我校实际的学科服务有效模式, 形成服务品牌, 然后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要求大家全力以赴, 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服务。

1.3.2 搭建学科团队, 精准营销

在明确学科服务的目标方向后, 结合实际情况, 我馆选取昆虫学科教师团队作为破冰对象, 组建昆虫学科服务团队, 团队一共5人, 具有不同学科背景。针对教师团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系列的具体项目, 团队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人员结构和具体任务如表一所示。

1.3.3 更新理念, 丰富服务方式

(1) 走出去请进来:学科服务团队负责人本科毕业于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硕士毕业于我校农业昆虫学科, 与昆虫学科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 相对比较容易打入学科点。学科服务团队定期上昆虫学科点了解老师的信息需求, 并征集老师对学科服务内容与方式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提供适时动态的个性化知识产品。

(2) 协同服务:一是团队内协同。团队内虽然分工明确, 任务到人, 但有些项目是交叉和共同完成的, 例如数据库和文献管理软件使用培训, 我们由专门的人员负责, 而学科信息需求动态评估等就需要合作完成, 团队负责人还经常开展“头脑风暴”, 充分发挥群体的知识与智慧。二是与昆虫学科老师之间的协同。针对科研用户的学科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献检索服务, 很多时候需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 如科技查新工作, 要准确把握查新的内容, 有时候需要得到用户的帮助, 一起完成。三是馆际协同。我馆是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馆, 同时还与CALIS, NSTL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设立专门的联盟联络员, 使得我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加强, 同时也提升了学科服务能力。

(3) 嵌入科研: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作为课题组成员直接参与到昆虫学科的课题研究中。学科服务团队负责人硕士毕业于我校昆虫专业, 导师正是昆虫学科唯一博士生导师, 亦有师哥师弟继续留任, 与昆虫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亲缘关系, 为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提供可能。如课题负责人参加的昆虫学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黑纹粉蝶夏季滞育/冬季滞育和非滞育的转录组比较与关键基因功能分析” (项目编号31360461) 及江西教育厅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二化螟越冬滞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项目编号:GJJ09468) 。二是通过科技查新等服务, 适时关注学校科研网, 了解昆虫学科教师科技立项情况, 掌握昆虫学科教师研究动态, 有针对性地为其在研项目提供所需知识产品。如利用WEB-SCIENCE和CNKI等数据库调研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新进展。三是协助研究生论文开题时的文献调研及文献综述撰写活动。研究生, 特别是新生, 对文献调研及文献综述的撰写并不是非常清晰, 对文献资源的获取也不到位, 学科服务团队专门选派特定学科馆员到昆虫学科点为新生举办中外文数据库利用培训, 并就研究生比较集中的文献综述撰写等问题提供服务。

1.3.4 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1) 一对一直接沟通。一对一直接沟通是最理想的传播沟通方式, 不仅实现了沟通距离的最短, 也使沟通的效果得到强化且容易按照信息传播方的希望进行传播, 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与用户的一对一沟通, 有利于了解把握用户的适时需求, 增强用户的参与和体验感, 建立起良好的服务友谊。实现一对一服务方式主要通过电话、手机、办公系统、E-MAIL、QQ及上门服务等方式。

(2) 一对多沟通模式。一对多的沟通模式, 是在对用户进行细分后, 同时向同一目标群用户传递信息以达到沟通目的。同一目标群体的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如研究生群体、新进研究生群体、教师群体等。实现一对多的沟通主要采取的是QQ群、学校办公系统、微博等。

2 面向教师团队的学科服务核心要素

2.1 领导重视, 把握需求

领导是图书馆发展规划的总设计师, 领导的重视与参与, 尤如给学科服务注入心灵鸡汤, 通过馆长带领学科馆员到学院调研、召开专家座谈等形式, 及时了解科研用户对文献情报工作的新需求, 从战略层面统筹规划, 进行前瞻性部署。通过学科馆员发放用户需求调查问卷、融入课题组组会、走访重点科研用户等方式, 对科研需求进行诊断分析, 有效把握e-science环境下科研用户的信息行为, 从而形成了规范、持续跟踪用户信息需求的调研模式, 全面推进和完善了学科服务的发展战略。

2.2 细分用户、精准营销

用户的信息需求往往具有个性化、差异性、动态性等特点, 然而不同用户之间在一定层面上又会具有一定的共性。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的相似性, 确定不同的用户群体。如, 教师群体、研究生群体、新进教师体群、新进研究生群体等。根据昆虫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分别确立昆虫滞育生物学、昆虫化学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农林有害生物检疫等用户群。针对不同用户群定制不同的服务项目, 做到适时、动态、精准营销。

2.3 多样协同模式

随着e-science、e-research、VRE (虚拟的科研环境) 的出现, 科研团队的信息需求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 同时日趋专业化、高端化。学科馆员单兵作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需要团队化的服务模式,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协作、与用户协作、馆际协作等方式, 共同努力, 为科研团队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产品, 最终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2.4 有效沟通模式

建立长期有效的用户沟通模式是学科服务的关键所在。不仅有利于把握用户的阶段性和动态性信息需求,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目标任务, 更有利于增强用户的参与和体验感, 增进用户情感, 同时通过用户反馈, 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方式。

2.5 学科团队建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实践者, 要做好学科服务必须打造一支精良的服务队伍, 团队成员除了具备基础的学科背景、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信息需求的分析与挖掘能力、知识的获取加工与转化能力、团队的协作协同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等。

3 结束语

学科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它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更广阔的空间, 普通高校图书馆要敢于破冰、勇于实践、积极创变, 才能真正履行和实现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功能, 为高校教学、科研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结合江西农业大学昆虫学科知识服务实践, 探索普通高校图书馆面向教师团队的学科服务核心要素。如, 领导重视和参与、用户细分和精准营销、多样协同服务、有效沟通模式、学科团队建设等, 以期与同类高校图书馆分享学科服务经验。

关键词:学科服务,教师团队,精准营销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郑瑜, 郭韫丽, 等.高校学科服务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对接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10) :45-47, 51.

[2]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 2012, 5 (03) :1-8, 33.

上一篇:牛肉与牛肉制品下一篇:上电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