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2024-06-13

罗生门(精选12篇)

罗生门 篇1

三网融合政策开闸已一年有余, 国务院圈定的首批12个城市的试点工作也正进入收官审查阶段, 期间纷纷涌现出“武汉模式”、“上海模式”等诸多典范模式;在NGB十年规划、2亿用户的目标架构下, 广电网双向改造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当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收紧无线建设, 全面加大有线投入, 却在不经意间迎来了广电宽带这一条“鲶鱼”;在诸多试点城市, CMMB手机电视、IPTV互动节目、宽带高清视频等, 一时间都成为炙手可热的业务;试探双向互入、组建合资公司、打破行业壁垒等等, 都成为坊间论述三网融合所津津乐道的词汇……

乍看之下, 好一派融合气象!

然而, 当本刊记者深入一线探查, 却陡然发现, 融合之路仍漫漫其修远:广电、电信“割据”惯性犹存, NGB建设左右观望, 广电宽带未起波澜, 新业务增长乏力……在OVUM高级咨询师Craig Skinner所给出的网络融合三个渐次递进的级别中, 他认为, 目前中国广电、电信的网络融合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 要实现从业务捆绑、服务融合, 直至终极的应用、终端、网络实质性融合目标, 尚需对产业结构、商业模式等做“大手术”。

今年, 融合列车驶上“十二五”轨道, 三网融合被列为新一个五年规划重大工程。随着“两会”初落幕, 工信部、广电总局高层履新, 融合新政渐次推出, 融合进程步入纵深, 我们有理由期待, 三网融合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峰。

罗生门 篇2

他如今身无分文,饿了整整一天。昨日,被老东家解雇后,他带上刀便来到了这里。饥肠辘辘,今后该何去何从?

‘做盗贼吧。’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猛地进入他的脑海,随即他狠狠的摇摇头,暗骂自己 ‘一世清名可不能毁了,即使饿死也不能做贼。’

寒夜俱寂,凄风冷雨,无一丝声响。突然,‘窸窸窣窣’的声音传入他的耳里,他握紧腰间的刀,警惕的盯着阁楼方向,那细微的声音正是从那里传来。

他蹑手蹑脚爬上了阁楼,阁楼上除了遍地腐烂的尸首,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你这个老太婆鬼鬼祟祟在做什么?’他大声喝问道。

眼前这老人骨瘦如柴,颧骨高高的凸起,衣服宽大得像套在一根竹竿上,手指干枯如同鸡爪,长期营养不良导致面黄肌瘦,眼窝深深凹陷下去。

‘我扯死人头发拿去卖。’她吓得声音颤抖。‘这个女人生前没做过好事,死后头发能让我饱餐一顿也算大慈大悲之事,我拔她头发不算做坏事,不拔,我就得饿死’。她声音如细蚊,辩解道。

武士扯动嘴角,诡异的笑了起来 ‘那我剥你衣服拿去换顿饭吃也不算坏事,不然,我就得饿死。’

直销罗生门 篇3

在此前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上披露信息的企业只有今年2月22日获得首张直销牌照的雅芳。独特的地位和敏感的时间,让第一时间发现这些新鲜面孔的人认定:第二批牌照企业必将在发布声明的企业中产生!但随后迅速增加的企业数量,又让人们对这一判断将信将疑。

随着第二批直销牌照的发放时间一再推迟,直销界的神经早已紧绷到了极点。直销业官方网站上的这一丝风吹草动,让整个直销业立即变得草木皆兵。

居心叵测的激情

在中国直销发展史中,由于“金字塔”骗局掀起的巨浪,合法直销在很长时间里失去了话语权。但是,尽管直销在中国每年350亿元的营业额不到社会零售总额的0.7%,不到GDP的0.2%,却毕竟是一块潜力无限的市场!

沉疴须施猛药,乱世必行重典。2005年,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出台,出手即是狠招:佣金提取率不得超过30%、有店铺、禁止团队计酬……这些措施,一举打掉了笼罩在直销模式上的虚假光环,将雄心勃勃的准直销企业逼到了角落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雅芳拿下第一张牌照后,大量的多层次团队计酬的准直销企业,都在考虑如何才能既符合政府树立起来的雅芳模式,又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特色(说白了还是想保留多层次团队计酬的基因)。这就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报批材料在形式上的修改。这也是为何至今未见到第二张牌照发放的重要原因。

如今,大量的直销企业其实走的是直销员的30%单层次计酬模式,而30%以上多以多层次的法人模式来操作。这里的经销商和店都是独立的法人资格的,而公司名正言顺给到他们以传统的多层次的批发利润。由于相关法规并没有对法人的多层次计酬给予更多的约束和规范,这成了大家都在走的一条规避之路。

事实上,牌照对直销企业的意义远没有达到生死符的高度。现阶段准直销企业追逐牌照的激情大多是居心叵测的。

尽管第一张牌照发给了雅芳,尽管第二张牌照迟迟未见……但所有的准直销企业却一个比一个胸有成竹,一个比一个志在必得。事实上,这个节骨眼上,大家比的不是实力,也不是规范,而是面对市场的气势。如果哪个企业胆敢显露出一丝一毫的心虚,一直在观望徘徊的直销大军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批直销牌照迟迟未发,反而让那些根本不可能拿到牌照的直销企业,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它们可以继续混杂在正规军中滥竽充数。

准直销企业前仆后继地追逐牌照,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缘由:政府公关。目前,准直销企业的运营实质,并不会因为能否拿到牌照而改变。但它们都要面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稍有不慎,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利用这次申牌的机会,拉近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距离,为自己赢得一个生存的空间就成了一种更务实的想法。

作为一种需要政府审批的特殊行业,直销与其他的特殊行业一样,没有牌照,也可以改头换面后再闯关,比如,直销不再叫直销,而是叫做分销、加盟或者电子商务之类的。

一个绝妙的缓冲期

在相关部门制定的直销标准中,过去那些能让人们一夜暴富的基因都尽可能地被剔除掉了。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新的直销模式?

“警惕金字塔计划”网站的创始人兼主席、直销专家罗伯特·费茨·帕特里克认为,中国政府制定的新的直销模式是完全正确的。它不仅仅是普通的直销,也不是简单的单层次销售模式,而是一种有价值的新型商业形式。

但是,中国的准直销企业却似乎对此并没有多高的认同。它们大多恋恋不忘曾给它们带来巨大利益的旧直销模式,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保留旧模式中的基因。在众多中国准直销企业尤其是内资追逐牌照的过程中,它们也许忽略了这种拖延的价值和意义。

试问一下,牌照如果真的能够在短期内下发,中国内资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甚至包括市场,都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吗?或者说,牌照一拿,中国内资企业就真的能够“挥斥方遒”了吗?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出台的直销法规实际上是保护了内资企业!可以试想,如果马上全面开放直销市场,完全与国际接轨,我们国内有哪一家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它敢于拍着自己的胸脯信心满怀地说:我敢与外资直销企业华山论剑!

由此看来,直销牌照的暂缓发放,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中国的内资直销企业。政府选择不在此时全面开放直销,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中国的内资直销企业。

因此,中国的内资企业应该抓紧全面开放之前的点滴时间,当然也包括牌照暂缓留出来的时间,扔掉浮躁的激情,扎扎实实苦练内功,争取早日能有实力与外资直销企业共舞。

与此相比,牌照发不发,什么时候发,都不再重要了。

“罗生门”的修辞应用 篇4

一、“罗生门”词义的演化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 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 (即城的外郭) ”的门, 即“京城门”之意。据《续日本纪》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于罗城门雩 (在罗城间行祈雨式) ”。又, 《令义解》〈官卫·开闭门〉条谓:“京城门者, 谓‘罗城门’也。晓鼓声动则开;夜鼓声绝则闭”。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纪中后叶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门而言。“罗生门”与皇宫正门的“朱雀门”遥遥相对, 贯通两门间的, 即是整个京城纵轴干道的朱雀大路。由于出此大门, 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 内战频仍的岁月里, 罗城门失于理修, 颓败之后, 立刻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 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 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 《平家物语》记载许多类似的鬼谈故事。在日文里“城”与“生”两汉字音读相近, 而字形上「生」比“城”简省易写多了, 因此, “罗城门”便逐渐被写成“罗生门”。因此《谣曲》〈“罗生门”〉条里就看到了“罗生门”取代“罗城门”的写法:“九条 (通) 之‘罗生门’正是鬼神所居者”。

日本大作家芥川龙之介以此为题写了著名的同名小说。《罗生门》原来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小说中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 一个农民破产了, 只好拿起刀来, 决心作强盗。但是他力弱胆小, 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一天, 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 那里到处都是死尸, 他想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 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 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于是, 强盗大悟了, 既然是为了生存, 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 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整个故事以“罗生门”的特殊场景, 描写充满自私的人性。

后《罗生门》被日本大导演黑泽明借用来作为电影名, 但情节则是改编自芥川另一部小说《筱竹丛中》, 本片曾获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及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故事情节很简单, 在12世纪的日本,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目无法纪的强盗横行乡里, 在平安京的正南门——破败的罗生门下, 大雨滂沱, 行脚僧、樵夫、杂工3人在此躲雨, 他们聊起最近发生的一件社会新闻, 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 强盗多襄丸, 武士的妻子真砂, 女巫和目击者樵夫被招到纠察使署, 分别叙述自己或亲身所为或亲眼所见或鬼魂附体时所言。片中利用这些当事人及目击者对案情的不同叙述, 来分析人性的善与恶, 充满了悬疑及不信任的气氛。后常借用“罗生门”一语来比喻对同一件事, 因立场不同而说出不同事实的歧异情形。

二、“罗生门”的比喻应用

“罗生门”经常用于各种新闻报纸标题, 如“伊能静黄维德, 娱乐圈中罗生门”、“车祸罗生门”、“贾静雯婚变进入罗生门”等。报道中使用“罗生门”一词, 从修辞角度说, 是一种换喻。那么换喻在文章中的意义是什么呢?

1、换喻的定义和结构

换喻这一术语源自于希腊语, 意为“a change of name”, 即是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替换与它有连带关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 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 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一般来说比喻修辞皆有三个基本机构组成, 即本体、喻体和喻底。但在换喻中, 本体从不出现, 喻体就是喻底。本体和喻体是以隐含的方式在起作用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相似的关系, 喻体之所以可以替代本体, 因为它代表了本体的某一特征。提及这一特征, 听话者就能够推断出所指的实际上是本体。正因为换喻中“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 因此“换喻”在传统修辞学中也被称为“借代”。

2、换喻的具体应用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此首杜甫诗中的“朱门”在中国古代是财主豪门的象征, 以外表的属性特征代表主体的财主豪族反映的即是一种换喻表达, 汉语中有“今后别再进这个门”的说法, 日语中有「笑う門には福来る」之说, 两者中的“门”都是以“门”代表“家”的换喻用法, 不同的是, 诗中“朱门”是作为属性特征的换喻用法, 而中日两例中的“门”与「門」是作为部分的换喻用法。此文我们所说的“罗生门”即采用换喻的修辞, 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比喻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 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的现象。

3、换喻的修辞作用

由于换喻是通过某一事物的相关特征, 通常是该事物的显著特征来代称该事物的, 因此往往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而且换喻的本体不出现, 其比喻意义靠约定俗的意思或者人们的想象来确立, 使文体更加简洁, 同时使表达的意思更为丰富。比如:

(1) この問題を前にして頭を抱えてしまった。 (抱头面对这个问题)

(2) このまま沈黙を通すべきか、それとも口を開くべきか。 (就这样是该沉默还是该开口呢?)

(1) 中「頭を抱える (抱头) 」表示字面意义的动作和表示惯用意义的“苦恼”的精神状态同时发生。 (2) 是通过“口的开闭”动作来表示“言语行为”的, 「口を開く (开口) 」不仅可以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为张开嘴, 还具有开始说话这一惯用意义, 说话必然要张开嘴, 也就是说张开嘴这一动作与开始说话这一行为是同时发生的。可以说换喻可以通过同一认知域的两种行为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邻接关系, 用字面意义表示的行为来映射惯用意义表示的行为。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间使用的换喻就更说明了换喻在语言交际中的不可或缺性。这样的换喻用法一般都有具体的语境, 所以一般不会引起误解。比如下棋时说“他死了”, 其实说他下棋输了, 自行车没气时通常说“我没气了”等等。

根据本文对换喻的定义、应用、作用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一类事物或现象, 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形象。如2012年08月07日上海证券报采用标题“上饶管道天然气上演罗生门:大通核心业务受冲击”报道了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贯通江西上饶之际, 大通燃气在当地经营多年的燃气业务也即将迈入“快车道”。不曾想, 上饶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前不久突然抛出一纸招标公告, 毫无前兆地曝出与大通燃气之间的燃气特许经营权之争, 而且原本事实简单、清楚的经营权之争, 因为相关职能部门的推诿, 正上演成一场“罗生门”式的纠纷的事件。标题中使用罗生门这一名词, 取其代表的一类现象, 清晰简洁的表达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 通过罗生门的特征突出来使人们更省力地发现和记住被讨论事物的身份和特点, 达到新闻标题醒目、引人注目的目的。

摘要:“罗生门”一词反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新闻标题也多次使用, 使标题更为显眼。本文就通过考察“罗生门”一词词义的演化, 探讨其修辞应用, 以及此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罗生门,换喻,修辞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峰林, 毛贺力.日语隐喻·换喻及提喻表达方式的语用探讨——兼与汉语对比[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9 (6) .

[2]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 2004 (3) .

[3]伊娜.换喻与提喻差异的认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

[4]李锋.论日语换喻转义推意的制约条件[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7 (6) .

[5]曾垂枫.英语修辞换喻和提喻探析[J].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1995 (4) .

罗生门影评专题 篇5

一部片子能衍生出一种叙事手法,并且被提到用其名字命名,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希区柯克讲故事之高明举世公认,但从来也没有谁说过“《眩晕》式叙事”吧?奥逊威尔斯是大牛中的大牛,但你几时听说过“《公民凯恩》式叙事”?爱森斯坦更是一个电影语言发明家,但你恐怕也没有听过“《战舰波坦金》式叙事”吧?徒子徒孙们每拍出一部几个角色来回回忆往事的片子,无论是剧情战争还是侦破,影评人都得把罗生门这个老祖宗重新拉出来膜拜一次,如此积累起来的高人气,恐怕连巴菲特资产滚雪球的效率也要甘拜下风。

罗生门是如此具有超前性,以至于这个在当时略带实验手法的叙事在后辈手里竟难以再发挥出新的创新,无论是最终拼接出了战争英雄感人故事的《生死豪情》,还是案件真相在多人叙述后反而成了一团糟的《蛇眼》,基本上都是在老框架里兜圈子,无法跳脱老黑的结构。在2000年,一个天才的年轻导演通过把一部电影完全倒拍创造了一种比罗生门更为花哨的叙事,虽然得到了评论界的吹捧,但也使得很多人看不懂,可见要在玩叙事和把故事讲得通俗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老黑这部60年前的作品仍能给当代导演上一课。直到新世纪,《刺杀据点》和《基地疑云》这样的纯商业动作片仍通过罗生门式叙事加入相当不错的悬疑效果,就是明证。至于《英雄》,呵呵,我不想评论,你知道原因的。

老黑即使一辈子只有这部片子,他也足以被推上大师的神坛,并且在电影仍存在的未来中,都不用担心会被挤下来。当然他又继续拍了很多其他片子,虽然这其中再也没有一部能被用来命名一种手法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片子一样的好看,大师嘛,就是这样的。

说到《罗生门》这部影片,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看,直到前段时间才完整的欣赏完了这部轰动影坛的电影。

影片《罗生门》是由著名剧作家桥本忍根据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的,是大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依旧光彩夺目。

我个人觉得《罗生门》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一方面要取决于它深刻的电影主题。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当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它别样的拍摄手法,4个人,各自的独白,串起了整个故事的主线,手法创新独特,耐人寻味。

除了我们刚刚说的这部电影的深刻主题之外,我想要谈的应该就是《罗生门》别样的拍摄手法。

其实,一部电影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给人以最大的想象,这可能是很多导演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罗生门》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拍摄手法一:拍摄凌乱景物,体现象征意义

综观整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象征物:

残破的城门、神秘恐怖的树林、连绵不断的大雨、游移不定的凶杀,以及盗贼、樵夫、武士、僧人、这些象征物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发散性的大网,这张网中不存在任何肯定性的内容,更形象的说就是网里面没有一条鱼是完整的,或者说没有任何一条是确定存在的。残破的罗生门在镜头中坚定地游移着,在这样一个强大而矛盾的场景中发生的一切必然会让人无法琢磨。

拍摄手法二:同一事件,不同情景再现

影片通过用五个人在公堂上的供词和行脚僧、卖柴人、打杂儿的避雨中闲聊的形式,表现了这几个人对武士被杀这一事件的经过作出的不同的结论:

强盗多襄丸说,他没有杀那武士,是武士和他决斗战败而被砍倒的,半败而死,与他何干?同时夸耀那武士武艺高强,借以衬托自己武艺超超群。

死去的武士武弘借女巫之口说,他是用妻子那把短刀自杀的。将死未死之际,插在胸口上的那把短刀被人被人拔走时才气绝的。

武士的妻子真纱说是她手拿短刀扑到丈夫怀里时,丈夫被她误伤而死的。

卖柴人则说真纱挑起丈夫与多襄丸决斗而被多襄丸砍死的,但两人的武艺都稀松平常,决不像多襄丸吹嘘的那亲。这样就掩盖了他把武士胸口上那把刀拔走的事实。

至于多襄丸的被擒,他本人的陈述和捕快说的也不一致。捕快说多襄丸是从马上摔下来而被他擒拿归案的。多襄丸却说,他是喝了泡过毒蛇的泉水,中毒之后被捕快抓住的。

而且几个人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都是在相同的地点,背景和环境都是一样的,这样就给观众一种现场感和期待感,迫切想知道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

其实通过几个人不同的说法,把原景再现了一遍,这种拍摄手法在后来的《英雄》,《罗拉快跑》中我们都看到过。这种拍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我个人觉得给观众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会更宽泛。

拍摄手法三:简单的取景,绵密的镜头

《罗生门》的戏只集中在四个地方:罗生门、山林、纠察使署、河滩。但重场戏却在山林。417个镜头中,仅仅山林就占293个,占去将近全部镜头的四分之三。特别是灌木丛中高速度地跟拍强盗多襄丸奔跑的镜头,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我在这里列举一二。

第一处: 强盗多襄丸追赶武士夫妇(镜头主要集中在被拍摄者的头部和全体)

第二处:强盗多襄丸拉着真纱去武士的所在地(镜头主要集中在被拍摄者的脚部运动,而且光线的拍摄也非常到位)

这些场景的拍摄最具特色的是它使观众感觉不出摄影机的存在,而是观众的眼睛跟踪而去。

《罗生门》共有53场戏,这53场戏,共用417个镜头。这么多的镜头,组接重极其细致绵密。有的舒缓有致,有的只是一闪而过。这么多的镜头,组接得极其细致绵密。有的舒缓有致,有的只是一闪而过,使整部戏明快利落,剧情紧张,篇幅紧凑,人物的动作迅捷,完美地构筑了整部戏。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罗生门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叙事电影.不仅仅因为在叙事手法上的对一个事件的多重诉说,而是因为所带来的对故事本身的思索带有一种哲学思辨的味道.它通过大量象征的运用,极少的对白,具有在极端环境中的人的恶的展现,使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诗的特质。

加班罗生门 篇6

我们在做校园招聘时。有很多学生关心在“四大”加班是不是很恐怖?工作压力是不是很大?似乎在“四大”工作,加班成了黑洞一样的问题,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其实,“加班”可以分几个层面去看。

从工作强度来看,在德勤工作有很明显的忙季和淡季。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一般要陆续在每年的四五月结掉,我们的工作会从头一年的12月和1月开始忙起来,到年报公示陆续结束后的7月到10月就是明显的“淡季”。

从个人层面来看,每个人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员工要跨越的“坎儿”是如何从书本到实践。有些员工虽然受过专业的财会教育,但加入德勤前,可能连“账”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首先他们就需要认识基本的商务往来,包括各种凭证。员工越快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自然上升越快,工作效率也就越高。

第二个需要员工跨越的“坎儿”是如何去协作。德勤的工作都是团队协作,小的Team三五人,大的Team有上百人。比如某国有银行上市,很多人为此持续工作了四年。在这样的团队里,你的工作必然只是机器上的一小部分。而且我们的项目工作不是说一个人完全专注在一个单独的案子里,可能还会涉及多领域、多客户、多家公司、多个项目组的同事。如何把你的工作和别人所做的有效衔接起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大家之间的信息良性循环,不影响项目组的运行效率,这也是有个体差异的,要求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当高。我也曾做过咨询顾问,有时案子时间非常紧,大家每天都加班,但工作量在那里。这时我们规定。每天一定要晚上10点前回家,你会发现有了这个前提,大家的工作方式和协作方式就会不一样。这说明即使在高强度的工作下,时间管理依然是可控的。

有的员工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就是同吃同住、同加班、同辛苦,其实不是耗在一起就是团队协作,让团队的信息传递更有效和准确才是真正的团队协作。德勤的工作时间非常灵活,咨询顾问不必打卡。考量咨询服务工作者的效率,时间是一个维度,智力的权重可能更大一些——只要你在贡献力量,在努力实现目标,在维护这个氛围和文化,硬性工作时间的多少从来不是我们核心的管理内容。

第三个“坎儿”就是心态。我在三家咨询公司里工作过,德勤是第四家。咨询服务是一种高智力的行业,需要个人很大的精力投入。为什么所有做咨询服务的公司都面临时间和加班的压力?因为你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我们拿什么来赢取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呢?不是我们比客户聪明,只是占得的那一点点先机——可能是信息的先机、经验的先机、背景的先机。全国范围来看,我们从事专业服务人员的年龄可能比客户端人员的年龄要偏小,你靠什么来弥补经验不足呢?就是勤奋。如果年轻时想追求五十岁的境界。喝茶、看报、享受人生。那就不要选择这个行业。

当微信营销遭遇“罗生门” 篇7

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 在还没搞清楚, 或者说故意模糊了其原始属性的前提下, 盲目地进入, 甚至盲目地用其来摄取利益, 结果往往就南辕北辙了。这个类似的错误大部分品牌在微博营销的时代就已经犯了, 但所幸微博的平台属性更趋于开放, 虽然超过90%的品牌微博最后沦为鸡肋, 但仍然可以产生类似于“唯快不破”的杜蕾斯经典账号和貌似在成功路上的野兽派花店和cakeonline等案例, 让品牌主觉得社交网络似乎还是有利可图的。可惜, 同样的配方, 同样的味道, 在微信平台上就不得不遭遇滑铁卢的窘境。

罗生门的本质:从一开始就错了

“微信打败了微博, 所以微信取代了微博”, 这就是微信营销失败的原罪所在。在微博时代, 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自己运营 (或者品牌) 的大号中各种卖山寨货、搞虚假代购、各种求赞求祝福、各种宗教符文佛牌打小人、各种心灵鸡汤爱国言论甚至同一句话让周杰伦说一遍再让崔永元也说一遍, 等等。因为微博是一个开放平台, 是一台户外滚动大屏广告, 还带留言功能。你的粉丝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转发, 去评论, 去争吵甚至约架。而微信则不同, 它更多的是在“推送”, 是在“圈养”, 微信的粉丝圈 (如果还能称之为粉丝圈的话) 是封闭的, 不会存在太多的交集, 微博可以群体造势, 微信就不行。

所以, 微信的初衷是沟通和交流, 是点与点之间的事情, 是一个通讯工具, 它甚至比之前的开心网更封闭。你硬要忽视这个原则, 照猫画虎般地把微博的那一套位移到了微信平台, 结果就是为了自己画出来的大饼来编造谎言, 让运营者去为了谎言而制造更多的谎言, 忽略微信这个工具的初衷, 就像进入了一扇永无止境的罗生门。

微博是公关+传播工具, 微信是广告+传播工具, 生拉硬套的结果就像是郭冬临说的, 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 得到的还是谎言。所谓微信营销遭遇到的罗生门,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封杀过后的新格局

年初, 微信平台终于按捺不住, 对营销乱象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拳出击, 个人微信1万好友以上的账号将不能继续添加新的好友、不能拉群等操作, 等等, 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据说这只是微信封杀令的第一步, 接踵而至的就是对无所作为的订阅号、官方抽奖求赞等行为进行整顿, 让微信重新回到好友沟通联系的初衷上来。

于是不少营销大师开始惊呼微信此举做得太绝了, 甚至还抛出了这属于腾讯在杀鸡取卵的行为。在此我却不得不为腾讯此举叫好, 微信平台并不在乎品牌的营销会给他带来什么流量和热度, 它的本质就是沟通, 试图逾越其游戏规则, 到头来只会自讨没趣。

不过, 从封杀过后, 往往能看出不少积极的方面。首先是微信的态度, 这点毋庸置疑了, 微信很好地吸取了微博上心灵鸡汤泛滥虚假广告横行的教训, 过度营销会带来活跃度下降, 甚至会导致用户的直接弃用。就好像在一场同学聚会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安利产品推销员, 会让人产生如梗在喉的感觉。微信的一刀切虽然有些矫枉过正, 但至少表明了自己维护点对点社交体系的纯洁性的态度。其次, 微信也表达了自己试图在整合资源的决心。微信营销一定会存在的, 但是未来只能在微信体系和游戏规则下存在, 类似于马云开了天猫店。虽然微博曾经也做过一系列类似于微访谈微任务微钱包的尝试而且最后无疾而终, 但设立统一的游戏规则总是没有错的, 微博玩不转的事情, 张小龙的团队未必就玩不好。

移动互联网让第三方微信服务商嗅到到微信的商业价值。眼下, 微信的体量已经巨大, 下一步的商业化必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微信营销的后续是继续在罗生门里转悠呢, 还是去换把开其他门锁的钥匙, 这可能还真得跟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四问微信营销

当然, 以上说的零零总总无外乎是分析了一些微信营销的乱象和格局, 但是不可否认, 即使微信从诞生伊始的作用就是朋友间的简单沟通, 到了现在这个态势下, 各大品牌也一定会从中图谋着将这个简单复杂化, 从中谋取利益。所以, 在很多的既定现实即将发生前, 我们先来问这些品牌四个问题。

首先, 老生常谈一下, 为什么要做微信营销?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大家都在做啊!其实, 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是正确的, 比如说2007年的时候大家都在买股票;或者你会说, 在这个趋势下如果我们不做微信营销, 就必定会处于不利地位。很残酷地说一句, 如果不弄懂为什么要做微信营销这个问题, 那么即便做了微信营销, 不利地位也会一直陪伴左右;另外还会有的答案是:微信这种独特的产品模式更适合自己的品牌来做营销。恭喜你, 答对了一点点, 那么接下来就要探究的是, 贵公司产品在微信营销上是否有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性。

其次, 你的品牌或者说产品是否适合在微信上做营销?客观地说一下, 不是所有的产品或者品牌都适合在微信上做营销, 也不是所有产品或者品牌都适合所有的微信营销工具。在做微信营销之前, 一定要思考你的品牌或者说产品有哪些特点, 是否能够很好的借助微信这款产品将你的品牌或者产品的特点放大。如果你的产品或者品牌能够借助微信的各种营销工具来放大其价值的话, 那么也许就说明你的品牌或者产品是适合做微信营销的。

再次, 微信营销有哪些特点?与其他产品或者营销工具相比较有何不同?这个之前已经说过了, 微信不同于微博, 更不同于QQ人人开心网。在微信上的营销会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 粉丝更精准, 更适合加强关系然后将这些目标关系转化成流量和订单数。明白微信这个产品的特点, 才能针对微信所独有的特点来调整营销的目的与方式。

最后, 你的目标用户登录微信和使用微信目的是什么?明确自己所要影响的用户是基于什么样的情景下来使用微信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可以利用他们使用微信的目的来进行营销, 定时定量定性地给到讯息推送。我们不奢望能在同一时间满足所有人, 但至少得做到在对待不同用户的时候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不把所有的用户都当成是单一标本。

所以, 解决了以上四个问题, 那品牌方至少可以弄明白自己该不该做微信营销, 个人觉得, 有两类品牌适合在微信上做营销, 一种是大众化的品牌, 比如联合利华, 比如可口可乐;另一种就是跟生活娱乐相关的服务品牌, 比如餐饮、电影票等能带来实际利益的。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杜蕾斯, 微博上可以风生水起而微信上却不事半功倍的原因了。未来, 在微信营销的领域中, 二维码、开放平台、公众平台等会逐步商用, 在微信统一的规则下进行精准营销。聊天、语音、表情、朋友圈等会继续履行着自己沟通的初衷, 让受众能更好地与软件进行绑定。而在以上两类适合微信营销的品牌中, 后者后逐渐超越前者。试想一下吧, 当未来你掌中的微信可以结合大众点评、格瓦拉、携程、大嘴巴等等APP功效的时候, 你的娱乐生活是不是就可以更轻松一点呢?!

从芥川龙之介看《罗生门》 篇8

《罗生门》一文讲述了接连遭受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荒等几次灾难之后的日本城市里, 一个被多年服侍的老主人辞退的有着良好教养的下人,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 跑到罗生门下避雨。与其说是避雨倒不如说是前路渺茫不知何去何从。下人一边用手护着右颊上的大脓疮, 茫然地等着雨停, 一边不断地想着明天的日子怎么过。下人实在无路可走, 这样下雨的夜晚也感染了下人的心情, 增添了抑郁, 为了生存要从没办法中找到办法, 想不择手段地“走上当强盗的路”, 但是却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 无法下定决心。之后下人想找个可以避风雨, 又可以不给人看到安安静静地睡觉的地方。在寻找避风雨的场所的时候发现了罗生门的门楼。本以为那里会空无一人, 即使有人也只是死人, 却意外地在门楼上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子。老婆子蹲在尸首堆里, 一手拿着点燃的火把, 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 然后把火把插在地板上, 像母猴子替小猴子捉虱子一样, 一根一根地拔着那具尸体的头发。这时的下人带着六分恐惧四分好奇的心理, 用旧记作者的话说就是感到毛骨悚然。但看着头发一根根被拔下来, 下人的恐惧也一点点地消失了, 内心涌起了对一切罪恶的反感, 上前抓住老婆子大声怒斥。当老婆子叙述拔死人头发的原因是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时, 他左手按着刀鞘, 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大脓疮。听到最后, 他的“勇气”就鼓起来了, 讥笑着说“这样啊”, 然后下定决心, 右手离开大脓疮, 跨步向前剥掉了老婆子的衣服, 然后一溜烟下了楼梯, 消失在黑暗中了。只留下老婆子披散着短短的白发, 向门下张望, 外边是一片沉沉的黑夜, 下人不知所踪。

在《罗生门》这部作品中, 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用了简洁的语言, 进行了多重对比;用环境渲染了气氛, 暗示了各个人物的结局;并用“大脓疮”的不同状态来比喻下人那不太确定的罪恶之心的演变, 分析如下:

一、芥川龙之介的用词简洁却掷地有声

“某日傍晚, 有一个下人在罗生门下避雨。”文章的开篇用这样简洁的语言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而在结尾处, 老婆子披散着短短的白发, 向门下张望, 外边是一片沉沉的黑夜, 下人不知去向。又把各人的结局进行了描写。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下人的最终归宿, 用一句“不知去向”却能引人无限遐想。而从老婆子的结局也映射了下人把最终的“恶”当成是“善”来自我安慰的最终下场。或许老婆子的“现在”也就是下人的“将来”。

二、文中进行了“黑”与“白”的对比

在《罗生门》的最后“老婆子披散着短短的白发, 向门下张望, 外边是一片沉沉的黑夜。”这一黑一白似乎暗示了人性的两面。老婆子头发的“白”衬托了夜的黑, 更衬托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在那样一个历史时代背景下, 人们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在老婆子拔死人头发的时候表现的是“黑”;在下人剥掉老婆子的头发, 一溜烟跑掉时表现的是“黑”。而老婆子义正言辞地说“被拔头发的是个把蛇肉当鱼干卖给兵营的女人, 我如果不做这种事就得饿死, 我跟她一样都没法子, 大概她会原谅我的”时, 或许对她来说这就是“白”;下人涌起正义之心抓住老婆子这也许是“白”。因为在那个时代对“恶”的评判标准就不同于现在。在生和死之间徘徊的时候人们往往忘记了该何去何从。总之, 作者通过了一系列的对比, 也表现了人性中的两面。

三、环境描写渲染了人物的悲凉

文章以夜晚的荒凉与阴森开头, 罗生门的朱漆斑驳的圆柱上, 蹲着一只蟋蟀, 除此之外只有下人孤零零地在那里避雨, 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情境。四周已经变成了停尸场, 有的只是成群的乌鸦在高高的门楼上飞翔、啼叫。傍晚夕阳照射的时候, 黑黢黢的像撒了黑芝麻一样, 看起来分外清楚。抬头望向门楼顶上斜出的飞檐上正挑着一朵沉重的暗云。一系列的环境描写, 都为下人的出场及变化渲染出了悲情的色彩。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 下人很难保持着一开始的那一点点“善”念。而最终可以说成是“恶”的强盗行为, 想来也未必能带给他好的将来。

四、用“大脓疮”来隐喻人性当中的丑恶面

《罗生门》中曾多次提到了下人脸上的“大脓疮”, 每次看似相同却又不同, 仔细看来几次描写都与当时下人的内心变化有关。这“大脓疮”仿佛暗示着下人内心之中的罪恶想法。

首先, “这下人穿着洗得发旧的宝蓝袄, 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 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脓疮, 茫然地等待着雨停。”这是《罗生门》中第一次提到“大脓疮”, 这个时候是下人在罗生门避雨, 当时的下人走投无路, 毫无办法, 倘若当强盗倒是可以过活, 但门人对那不择手段的行为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 内心还有着对正义的憧憬。对于那个象征他罪恶的“大脓疮”想极力地护着, 不让那种罪恶的想法出现, 更不想把那种想法付诸行动, 走向一条黑暗的路。

其次, 第二次提到“大脓疮”是在下人走在去罗生门门楼的台阶上, “在罗生门门楼上的广阔楼梯中间, 有一个人猫着腰缩着身子, 憋着呼吸在窥探上面的光景。楼上漏下火光, 隐约可以找到这个人的右脸, 短胡子中长着一个红肿的大脓疮”。笔者认为这里的写作意图有两个:一是这里虽然没有说这个人是谁, 却用“一个右脸上长着脓疮”来影射了, 这个大脓疮已然成了下人的标志, 并且把下人的形象又进行了描写, 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二是尽管没有直接说下人放开了脓疮, 却用一个“能看到”暗示了下人没有去掩饰自己的“伤疤”, 为后面彻底放开“大脓疮”做了一个铺垫。

再次, 第三次提到“大脓疮”是在下人在罗生门的门楼上看到衣衫褴褛的老婆子在拔一个女尸的头发。愤怒地上去抓住因慌张而在尸体上跌跌撞撞、想要逃跑的老婆子, 怒斥她, 让她坦白的时候。“下人把刀插进刀鞘里, 左手按着刀柄, 冷淡地听着, 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大脓疮, 听着听着, 他的勇气就鼓起来了……”在遇到老婆子之后, 一开始下人是涌出了对一切罪恶的反感, 虽然不明白老婆子拔死人头发的原因, 但在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就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当老婆子说自己这么做是因为没有办法, 不做就得饿死, 大家也会理解她原谅她的。听到这里, 下人下意识地去摸了摸大脓疮, 其实这只是下人内心的一种不确定, 他在审视自己的内心, 在权衡利害关系, 他在犹豫是否要把罪恶的想法付诸行动, 表现了下人的犹疑不定, 和他人性当中的两面。

最后, 最后一次提到“大脓疮”是在下人听完老婆子的话之后。“老婆子的话刚说完, 他讥笑着说了一声‘确定是这样吗’, 便下定决心, 立刻向前跨了一步, 右手离开大脓包……”这里下人一直以来犹豫不决的想法变得坚定, 不再为了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而烦恼了, 甚至已经把饿死的念头抛出脑外了。用了一个自己觉得很正义的想法——你不要怪我, 我不这样, 我也得饿死嘛——来劝服自己。右手完全离开了“大脓疮”, 表示那种内心的罪恶开始完完全全表现在外了, 不再只是下人内心犹豫不决的一个想法, 一个念头, 而有可能成为了下人今后行事的主要准则。

《罗生门》出典自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 而《今昔物语》中以富有教育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据传在原来的京都里面也确实有这么一个门, 代表着魔鬼消失之门, 后来毁于战乱。并且罗生门在日本的传说中是一道通往生死, 坚固无比的门, 门上有很多象征死亡的图像, 而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中, 罗生门仿佛代表了下人人性转变的一个“人间地狱”。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揭露了当时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 用看似无可奈何的从恶来掩饰人性的丑恶面。总之, 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表现出了在特定历史时代里, 人们对善恶的麻木、人性的两面, 以及在人内心中善恶共存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日)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9.

[2]刘立国.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罗生门 篇9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最早是1923 年经鲁迅翻译介绍到中国, 原载由周作人编选的《现代日本小说集》, 其中包括了《罗生门》和《鼻子》两篇。短篇小说《罗生门》是芥川步入文学创作之途的开山之作, 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不仅经常出现日本中学语文课本上, 在日本国内广为人知, 而且随着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的同名电影, 它的名声已经走向世界。“罗生门”甚至成为一个现代汉语词, 屡屡见诸报端, 如罗生门事件、陷入罗生门等说法。《罗生门》自鲁迅首译以来, 译本众多, 据王柏静 (2014) 统计, 除楼适夷、文洁若、林少华等主要8 个译本之外, 还有数十位译者对《罗生门》进行过翻译。这些译本良莠不齐, 译作风格各不相同。本文将选取不同时期的三个《罗生门》名家译本——楼适夷译本、文洁若译本和林少华译本——拟从宏观的语境和微观的翻译方法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对比。

2.语境

翻译, 总是伴随着语境的。没有语境, 可以说难以有真正的翻译。对语境的了解、把握程度有时是决定译文成败优劣的关键。强调语境, 其实质就是要求译者首先从宏观上去把握翻译。要从原文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以及文章的整体布局、上下文的联系等多重角度去进行解读, 避免表面化的、逐字逐句式的简单解读和翻译。抓住原文的宏观背景, 不仅包括原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包括原语国与译语国之间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

具体到芥川和他的作品, 我们能看到以下的几点特性。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突破了自然主义呆板的纯客观描写, 十分讲究写作技巧, 艺术风格颇具特色。就其小说创作而言, 早期和中期以历史题材居多, 后期的创作, 从历史转向现代, 风格也有变化。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人性之恶的冷峻逼视, 对人生之悲的冷静旁观。林少华 (2008) 评论《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 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和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 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

通读《罗生门》的译本, 三位名家都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了原文的语境, 抓住了原文的精神实质, 将小说精雕细刻的行文、独到的立意、缜密的构思忠实地传达出来, 给与读者以完整、准确、优美的芥川作品之意蕴, 这是三位名家译本的共性。但从语言和文体来说, 三位名家译本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又各有不同, 这里略作比较:

(1) 何故かと云うと、この二三年、……そこで洛中のさびれ方は一通りではない。

楼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数年来, 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几次灾难, 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文译:原因是, 近两三年来, 在京都, 地震啦, 旋风啦, 失火啦, 饥馑啦, 一桩桩灾难接连发生。从而京城之荒凉不同寻常。

林译:这是因为, 近两三年来京都连连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 不一而足。整个京城因此衰败不堪。

(2) ただ、おぼろげながら、……勿論、中には女も男もまじっているらしい。

楼译:能见到的, 有光腚的, 也有穿着衣服的, 当然, 有男也有女。

文译:不过, 模模糊糊地能知道, 其中既有赤裸裸的, 也有穿着衣裳的尸体。

林译:仅可模模糊糊地辨出有的赤裸, 有的着衣, 当然男女混杂。

以上两段译文, 三位名家的处理, 无论标点、用词还是句式都各有特色, 不过总体上可以看出, 林少华的译文较文雅、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楼适夷和文洁若的译文掺杂了一些口语和方言, 略带突兀感, 并且文译的译文较长, 译得严谨细致。

3.翻译方法

3.1 直译与意译

从翻译方法的角度看,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所谓直译, 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 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的特点, 傅雷曾概括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看原文:旧記によると、仏像や仏具を打砕いて、……薪の料に売っていたと云う事である。楼译: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 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 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这是直译, 另外两位名家也是如此, 可以说中规中矩。而再看, 楼の上からさす火の光が、かすかに、その男の右の頬をぬらしている。「ぬらす」一词本意是弄湿、沾湿的意思, 在这里三位名家都采取了意译。楼译:楼上漏下火光, 隐约照见这人的右脸。文译:从门楼上照射下来的火光, 依稀浸润了此人的右颊。林译为:上面射下的火光, 隐隐约约舔着他右侧的脸颊。译者分别用三个不同的动词来表示「ぬらす」, 都使文章增添了活力, 富有神采。但也必须注意到, 如果译者未能充分彻底地理解、吃透原文或者由于母语表达的问题, 则会产生误译, 影响整篇译文的质量。比如:選んでいれば、築地の下か、道ばたの土の上で、……犬のように棄てられてしまうばかりである。看楼适夷的译文: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 然后像狗一样, 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将「築地の下か、道ばたの土の上で」翻译为“垃圾堆里”, 则属于误译, 与原文不符, 有译者自身发挥的痕迹。我们看林少华的翻译:如要选择, 便只有饿死墙下或抛尸路旁, 进而被人像拖狗一样拖来扔在这门楼上。林译不仅达意, 而且传神。

3.2 顺译与倒译

顺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 译文与原文语序基本相同。一个句子能否按原文结构进行顺译, 主要取决于译者的双语水平。不过, 由于日语谓语殿后, 有时又难以保证绝对的结构对应。倒译, 简言之, 就是翻译中的变序。至于变序的原因, 一般来讲有三个, 即语法、修辞和习惯, 体现在文字上,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原文前后文的位置颠倒。例如:けれども、老婆は黙っている。両手をわなわなふるわせて、……見開いて、唖のように執拗く黙っている。楼译:可是老婆子不做声, 两手发着抖, 气喘吁吁地耸动着双肩, 睁圆大眼, 眼珠子几乎从眼眶里蹦出来, 像哑巴似的顽固地沉默着。文译:可是老妪闷声不响。她双手直哆嗦, 气喘吁吁地耸动着肩, 两眼圆睁, 眼珠子都快要从眼眶里蹦出来似的, 宛若哑巴一般执拗地沉默着。林译:老太婆仍不做声, 固执得如哑了似的, 惟见双手簌簌发抖, 肩头连连起伏, 两眼睁得险些将眼珠儿挤出眶外。此句, 楼适夷和文洁若的翻译为顺译, 较平淡。而林少华为倒译, 把修辞法前置, 文章更加通顺且切合原文。

3.3 分译与合译

分译就是把原文的一个句子译成两句或更多的句子, 合译则是把两句或更多的句子译成一个句子。分合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改变原文的标点符号。试看小说第一句:ある日の暮方の事である。一人の下人が、羅生門の下で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楼译:某日傍晚, 有一家将, 在罗生门下避雨。文译:话说一天黄昏时分, 有个仆役在罗生门下等待雨住。林译: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三位名家对句子的处理有分有合, 其中林少华的译文最妙, 层次分明, 节奏明快, 引人入胜。

4.结语

《罗生门》自鲁迅首译以来, 经过众多译者的翻译, 广为流布。楼适夷、文洁若、林少华作为翻译名家, 对该小说从内容、布局、主题、文体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翻译转换, 忠实地再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但三位名家的译文又各有特色, 楼译由于作家出身的原因, 对原文裁剪较多, 译文简洁流畅, 语气连贯, 有一气呵成之感;文译严谨饱满, 通俗易懂, 美中不足的是有几处译文口语色彩浓厚, 不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林译译文措词得体, 简练精确, 行文流畅, 文体选择一致, 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日)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楼适夷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2] (日)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文洁若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0.

[3] (日)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林少华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8.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罗生门 篇10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人性,善恶

一、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

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1892年出生于东京。芥川家是个书香门第。特别是养父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1]他从小就受到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家庭里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

在芥川龙之介短短10年文坛生涯中,共创作了148篇短篇小说,60多篇散文随笔,50多篇小品文,以及一些评论、游记、诗歌等,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占重要地位的作家。这些作品或取材于封建王朝或潜心于武家幕府,或取材于市民社会,或采风于南蛮异国风情,体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采,令人眼花缭乱,引人入胜。

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身亡后,日本文坛为了对其表示纪念,特别设立“芥川赏”鼓励新人。迄今为止,芥川文学奖也成为日本文学奖项中最具影响的文学奖之一,被公认为是日本最具权威的纯文学奖。芥川在日本文坛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构思新奇、文笔独到、富含哲理。芥川文学奖成为日本新人作家欲登日本文坛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芥川等文学奖就没有日本文学的繁荣昌盛。[2]新进作家或无名作家如获此奖,就等于奠定了白己在文坛的地位。日本现代著名作家石川达三、井上靖、松本清张等,都是获芥川文学奖后大出风头、风靡日本文坛的。[3]

二、《罗生门》的地位与影响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发表在1915年的《帝国文学》杂志上。“罗生门”三字无形中便隐含了“包罗人生众象”之门的喻指,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1917年正式出版短篇小说集《罗生门》,把芥川推上反现实主义文学的首席。随着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家喻户晓,“罗生门”逐渐成为可以调动起读者种种文学想象力的磁场。作为日本现代文学代表作,《罗生门》一直是日本教科书收录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据日本学者介绍,2003年日本重新修订过的全部二十种高中一年级使用的《综合国语》教材,竟无一例外地全部选用了该作品为课文。不论在中国、日本还是欧美各国,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集多以《罗生门》命名。十几年来,仅国内出版的题为《罗生门》的芥川小说译本已不下二十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1950年黑泽明根据芥川的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完成了电影《罗生门》,在第1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震惊了西方观众,一举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同时获得195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记住了芥川龙之介的名字。

三、《罗生门》引发的人性思考

《罗生门》取材于芥川爱读的《今昔物语》。原典出入自如,布局合理,主题鲜明,笔触别致。描写了某一天傍晚,一个被解雇的男仆人无路可走,在荒废的罗生门下躲雨。当时京都正是旋风、火灾、饥馑三害横行,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就连罗生门的城楼上都堆满了尸体。男仆人上到城楼,看到一个老太婆在拔女尸的头发。这个死人生前为生活所迫,把蛇切成段晒干去市场上当鱼干卖。老太婆拔她的头发做假发去卖,也是为了活下去。男仆人听了就上去揪住老太婆的头发,剥下她的衣服扬长而去。[4]在“饿死与当强盗”的徘徊中男仆惊异、恐惧,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占据了他的心。与此同时,憎恶的火焰在心里燃烧。这不仅是对老太婆,更是对所有罪恶的反感。遂坚定了决心,剥去老太婆的衣服做强盗去了。

《罗生门》除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一面外,还描写了人类的自私、丑陋。芥川用现代的观念来阐释一段历史,尖锐地暴露出陷于困境的人类的自私本性,揭示出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竟是那样紧紧相连,难以分开。小说成功地刻划出了主人公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透过这个变化过程,可以自然地把握住作者人生观。

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投无路的仆人,即使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也要想办法,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努力争取,这似乎就是人的本能———要使不可能变为可能。芥川就是这样把陷于穷途末路的下人的心理揭示了出来。[5]这时他开始思考“饿死还是当强盗”是很自然的。但此时他天性未泯,憎恶老太婆在拔死人头发等一切恶行为。这时要让他选择的话,他一定会选择饿死。

小说中描写的“善”与“恶”的斗争在此达到了最高潮。但他没有在仆人内心的“善”战胜了“恶”的时侯停笔,仆人满腔怒火地捉住老太婆,对她进行“善”对“恶”的审问,不料老太婆的一席话,使斗争发生了重大转折,最终导致出人意外的结果。仆人从老太婆那里接受了教育:要不饿死,只好弱肉强食。于是“恶”战了上风,选择了抢劫,扒了老太婆的衣服,最终成为强盗。因自己不那样的话,将无法生存,所以把这种当初认为是罪恶的行为正当化,最终都是为了生存,把本是“恶”的行为变成了一种“善”的行为。仆人对善、恶选择上的转变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利己主义的恶性循环。它不仅是对人性的一种诠释,同时也说明了人是善恶并存的矛盾体。[6]

无论是卖假鱼干的女人,做假发的老太婆,还是剥光老太婆衣服的男仆人,他们为了生存,弃善从恶。芥川深刻地描写了陷于吃与被吃境地的人的心理,一个充满丑恶的世界。

结尾,“仆人冒雨来到京都,成为强盗了。”这里,作者明确了“在当时社会,要生存必然要从恶”,[4]并且这种恶也是可以容忍的,这是厌世主义的人生观。

全篇作品,通过仆人和老太婆的对话,暴露出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腐败情景和自私自利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残酷现实,并且通过这种心理变化,展现出来人性的多变。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在作品背后,操持着讲述人的芥川那种对现实的希望和不安的矛盾心理。

1927年春末,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将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芥川龙之介服用安眠药自尽。日本文坛的一颗巨星坠落了。芥川龙之介的自杀是芥川文学的悲剧,也是芥川文学观、世界观的必然归结。

芥川龙之介先生辞世已80多年了,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流传。日本最具权威的纯文学奖芥川奖,就是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日本文坛的巨擘。

参考文献

[1]张明杰.芥川龙之介及其创作[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1).

[2]香江波.日本芥川、直木文学奖[J].国外出版瞭望,2003,(3).

[3]成春有.试论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思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1).

[4]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9.

[5]王晶.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J].日本研究,1997,(4).

罗生门 篇11

【快评】 一起“大义凛然”的事件仿佛一夜之间就遁入了扑朔迷离的“罗生门”。不过,“微博上醉驾”,网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看网上評论汹涌,网民可不想让这一事件成为“罗生门”,从公共利益出发,它也不能成为“罗生门”。

显然,这绝不是一席“酒话”那么简单。前一天的微博中还提到要把“波士顿设计轰出中国,于反腐善莫大焉,于自尊善莫大焉,于正名善莫大焉,于全国贪官是悲剧”,还指名道姓地说:“清华历史上最无耻的校长顾炳林我告诉你:我会一查到底,朱某人到底给了你什么好处!”“我讲出真相是为了给全国同行一个交代,朱某的另一个恩主是邓伟,清华党委的副书记,我的逆徒。”这故事的梗概都有了,你尹稚如今区区一句“一席‘酒话’”能解释清楚吗?是不是酒后吐真话,酒醒了就说假话?还是奉劝尹稚将事情来龙去脉讲清楚,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无助于顾校长、邓书记洗脱罪名,对尹院长也不利啊——前倨后恭,人们会怀疑你的人品与人格的!

顾校长、邓书记也不能坐视人家对你们的名誉侵权而不管!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站出来,向公众公开这一事件中的所有信息,自证清白。别以为不说话、不回应,事情就会过去。如果不想自证清白,也支持你们去法院告尹稚名誉侵权,让法庭来验证清白。

当然,最应当了解真相,不让这一事件成为“罗生门”的是相关单位或地方的纪检、检察机关。如果的确发生了腐败案件,那么事关公共利益,即便举报人与被举报人达成和解也不能松懈,而应一查到底。所以,不能因为举报人突然改口而放弃调查。如果查证表明,微博内容的确是举报人“一席‘酒话’”,那也应当对其严肃批评,同时帮助顾校长、邓书记恢复名誉。对于这样一起影响巨大的举报事件,如果顾、邓二位自己不澄清,顶多是个人名誉受损;但若执法、执纪机关不闻不问,就可能让腐败继续蔓延,当然也会损及权力机关的公信力。

罗生门 篇12

一 《狂人日记》和《罗生门》的主旨思想

《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以大量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 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 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在中国文坛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毛主席曾这样赞扬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 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狂人日记》讲的大致上是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 陷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 对于周围的一切, 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 或怀疑有人侮辱他。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 取材新颖, 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 但很少直接评论, 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 便让读者深深地感觉到其丑恶性, 由此彰显出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罗生门》讲述了一个被主人辞退的家将到罗生门下避雨, 在城楼上发现了一个老婆子在拔死人的头发做假发卖钱, 在与老婆子的一番对话后, 最终放弃了武士的道义, 抢了老婆子的衣服, 选择去做强盗的故事。鲁迅和芥川龙之介的相同点都是以自己犀利的文笔, 来抨击自己身处年代丑恶的社会现象。

二 《狂人日记》和《罗生门》的创作风格的相似之处

这两篇同样是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 在着眼点、写作格调、写作背景、思想表达、人物刻画、语言特征上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现分析一下它们的相似之处。

1. 从作者的着眼点来看

两个故事都是以冷峻的笔法, 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抨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 对麻木愚昧的国民的批判, 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在文中密密麻麻布满着“吃人”两个字。文中的主人公自己便是一个“狂人”, 就是患有精神病的人, 他大哥给他找大夫来看病, 他便怀疑大夫是“刽子手扮的”, 来开导他不让他多想乱想, “静静的养!养肥了, 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就连赵家的狗看他几眼, 他都认为“可见他也同谋, 早已接洽”。他甚至把医生嘱咐吃药的话“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 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 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 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都没有了起码的信任。作品中还有这样的描写“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用“吃人”来形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文中的这些描写与鲁迅先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鲁迅先生在写《狂人日记》之前经历了很多政变。包括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辫子军复辟, 感到了中国前途的黯然与沉闷。《狂人日记》充分体现了作者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而《罗生门》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现实环境有时会把深埋在灵魂深处最阴暗角落中的罪恶激活, 也是对社会动荡时期的人们的道德沦丧的谴责。在当时天灾人祸频频来袭的时期, 人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 到处是饿死、病死的人, 活着的人也是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家将被主人辞退, 面对被饿死还是做强盗, 进退两难。当他看到老婆子为了生存, 拔死人头发做假发套的时候, 一开始还很愤怒, 但是听完老婆子的一席话, 他茅塞顿开, 名正言顺地抢了老婆子的衣服, 扬长而去。而那女尸生前也不是好人, 把蛇当成鱼干卖, 都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灾祸造成的。从作品中的人物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其的不满, 比如:家将爬上楼梯以后看到“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

2. 从文章的写作格调来看

两篇文章都是以阴暗的格调来描写的, 反映出当时社会阴暗、压抑的现状。在那个时代黑暗势力沉重地压在人们头上, 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 统领着人们的思想, 人们很难得到喘息的机会。如:在文中开头便有这样的描写“今天全没月光, 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似乎想害我。”“太阳也不出, 门也不开, 日日是两顿饭。”“黑漆漆的, 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当时的社会也是这样黑暗不见阳光, 作者的心也是这样低沉且压抑, 没有激情。作者透过文中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人物都是模糊不清的, “大门外立着一伙人, 赵贵翁和他的狗, 也在里面, 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 似乎用布蒙着”这样模糊的描写, 更加突出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人们的思想愚昧找不到出口的迷茫。《罗生门》中也是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 阴霾密布, 淫雨绵绵, 杳无人烟的街道, 断壁残垣的废墟, 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 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这都是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在动荡年代, 整个平安京一片凄凉, 作者身处的时代是黑暗的, 当然绕着仆人展开的故事也是黑暗的。事件开始便是傍晚, 在原本热闹的门楼底下, 只有家将一个人在避雨, 无主的尸体也扔到门楼里面, 所以谁也不到这里来了。唯一的光明便是松明燃烧的微弱的火光。

三 《狂人日记》和《罗生门》创作风格之差异

两篇文章虽然同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写作背景却不同,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 中国社会一片动荡, 内忧外患, 民不聊生。而《罗生门》发表于一九一五年, 日本正处于大正时期, 日本作为协约国而坐收渔翁之利, 成为战胜国,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因此, 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渗入到国民中间。除了写作背景的不同, 两篇文章还有很多不同之处, 现总结如下:

1. 从思想表达来看

《狂人日记》表现出的是启蒙思想, 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据鲁迅自己说, 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 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作者在文中写到“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 就大起来, 堆在我身上。万分沉重, 动弹不得”。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束缚之下, 思想只有被沉沉地压制住, 找不到突破口。《罗生门》写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灾祸的面前, 人们的贪婪、恶心一一展现出来, 人性的贪婪和人性的丧失。且人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尚不自知, 拔死人头发的老婆子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干就得饿死, 也是没有法子呀!现在我干这个, 也不认为是什么坏事呀!”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对死者也不尊敬。家将在老婆子的语言攻势之下人性中的善一点儿一点儿地褪去, 而恶最终占据了他的心灵, 抢了老婆子的衣服, 推倒她, 扬长而去。芥川龙之介自己也曾指出, 自己的所谓的历史小说, 就是以古讽今, 讽刺当时病态的日本社会。

2. 从人物刻画来看

《狂人日记》中的人物比较多, 有主人公, 还有他的哥哥们, 有一闪即逝的大夫, 还有赵贵翁和他的狗, 还有在路边嘲笑他的一伙小孩子。这些人的存在, 无一不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罗生门》里面就只有两个人物, 家将和拔死人头发的像猴子一样佝偻的老婆子, 还有一个用来做道具的女尸。仅仅用两个人的对白, 就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

3. 从语言特征来看

《狂人日记》是以一个“狂人”的视角写出来的, 语言怪诞、离奇, 他总是认为本人在“吃人”, 偏离正常人的思维。他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 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 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 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而《罗生门》是以简洁、犀利的笔法, 贯彻到底, 上边的人物思维都比较清醒。拔死人头发的老婆子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家将最后听了老婆子的话, 也从“被饿死”还是“做强盗”的矛盾中解脱出来, 抢了衣服离开了。

《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显著的风波, 但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鲁迅的成功, 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罗生门》揭示了人们在困境面前的无从选择。芥川龙之介是一个非常注重写作技巧且思维清晰的作家, 写出了颇富批判、讽刺意义的短篇, 被誉为“鬼才”, 甚至对鲁迅的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9

[2]薛毅、钱理群.《狂人日记》细读[J].鲁迅研究月刊, 1994

上一篇:设备因素下一篇:基层医院输血工作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