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2024-07-05

马哲(精选4篇)

马哲 篇1

一、知识层次、方法层次与价值观念层次的对话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之间的对话可以从知识层次、方法层次价值观念层次这三个最基本的层面进行。[2]

追溯以往的历史, 不难体会出, 20世纪初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开始进入中国, 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国的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之间有过很多次交流与互动。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跟西方哲学开始进入中国开始, 研究哲学的专家学者就针对如何融会贯通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着各种研究, 希望探究出一条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为了开拓中国哲学的发展新局面, 有关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了种种努力, 这一系列的努力大致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个是哲学理论知识的层次上, 另一个是哲学方法的层次上。[3]在第一个层次上, 哲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从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之后就从未停止过努力。

在哲学知识层面上, 三者之间产生的对话和沟通一直持续进行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念中, 中西方哲学理论概念、哲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哲学史发展等一系列的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阐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参照形式。当然, 三者之间都是互为补充、互为引用的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同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优化进步提供理论依据。[4]在我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 不难看出, 在中国哲学的内容优化中有着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影子。所以, 从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得知, 从哲学知识这一个层次上说, 上述三种哲学形态之间的交流融合渊源悠长。[5]

除了哲学知识这一层面,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在哲学方法上有着碰撞和交融。哲学方法作为一种哲学类别发展演变的重要形式载体, 担当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在哲学方法上存在着一些区别。三种哲学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对其他哲学类别的哲学方法进行借鉴, 学习更科学恰当的哲学方法与自身的哲学内容相融合, 对自己哲学内容和理论原理进行更科学的阐述。这样的一种现象一直以来都十分的普遍, 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同的学术现象。[6]在很多哲学论述中, 西方哲学的一些语言被应用于解析现象学方法等哲学内容。中国的哲学内容中也有一些西方哲学的影子。在中国哲学理论内容的阐述中, 不难看出, 有些哲学视角的西方化, 比如中国传统哲学内容都是从西方生命哲学或者存在主义哲学这些角度来进行论述的。不管是通过运用西方哲学语言或者是运用西方哲学视角, 都是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交融贯通的一种体现, 更是哲学方法相互借鉴的一种表达。西方哲学文化中也存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些影子, 比如我们可以从很多西方哲学著作中发现哲学流派和哲学家是通过天道观来阐述观点的, 天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内容中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中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唯物史观等也都在哲学内容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这些都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形态的哲学研究专家学者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的结果, 事实证明, 这三者在哲学方法上对三种哲学形态的交流融合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 从哲学方法的角度来看,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一直以来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7]

通过一系列的阐述, 不难看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哲学知识和哲学方法上都有着交流和联系。但是很多人会质疑, 既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都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状态中, 那么为什么当今时代背景下, 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们还在努力倡导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要进行交流与对话, 甚至还要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交流与对方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呢?其实, 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专家学者所倡导的这种对话和交流是从更深层次、更适合时代发展的以及开放程度更深的、更具有包容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的一种呼吁。[8]因此, 这样看来, 除了哲学知识与哲学理论之外的另一个层面, 也就是第三个价值信念层面上的对话就显得更加具有价值和研究意义。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的表现形态在很多人的眼里虽然并不相同, 但是它们三者都是哲学这个大体系中的不同分支。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 甚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运用一种客观的形式来表现对我们人类生命本质以及自然的理解和认知, 无论从哪个哲学内容中, 都不难看出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甚至反思, 最终达到一种总结性的升华, 形成一种固定的价值信念。[9]

不同的哲学大师对于哲学都有着不同的论述, 都明确表达出了哲学的本质和内涵, 在很多哲学理论中, 都阐明了哲学对人生以及生命的反映和思考。不一样的哲学理论实际上是对人的人生及生命观点以及思考的不同表达。但是哲学与具体科学虽然存在着联系但是还有着一些区别, 具体科学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和背景, 哲学又是具体科学的一种升华和体现。例如, 我们常说的宇宙作为研究对象来说, 当具体科学对宇宙进行研究时, 就是对宇宙的科学探究。然而在哲学领域对宇宙的研究, 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宇宙观的表达。哲学研究阐述的内容不是有关宇宙的科学知识, 而是把人与宇宙的关系作为一种研究的客体, 是将人放在宇宙中, 进行思考和探究。哲学层面上对人的理解和认知的表现形式就是哲学上的“认识论”, 哲学并非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提供理论疏导, 而是在无形中传达一种人本身的思考以及意识的反思。一旦哲学层面上的存在论和本体论是一种研究的对象, 在这个研究的历程中, 所传达出来的是人作为一个主体, 对生命以及人生的一种期待和展望, 甚至是美好的憧憬。当哲学的研究对象落脚于当下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时候, 哲学并不是像具体科学一样向人们提供具体学科的知识内容, 社会学知识与历史学知识并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哲学是借助社会学知识和历史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研究以人作为主体更为深层的理解和思想。这里面最大的体现是哲学在社会发展与历史演变过程中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究。虽然说, 不一样的哲学类别无论从思想方式、研究中心甚至表现方式上都有一些不同, 同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尽管如此, 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相似的。从这一个意义上理解,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哲学三个哲学形态, 尽管在哲学内容和哲学形式上有着一些区别, 但都是从不一样的社会形态下根据历史的发展演变进化而来的一种科学的体现, 阐释着各自民族不同的生命意义以及对理想生活的那种价值信念追求。因此,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存在共通性同时也有差异性, 也正是这两种特征的对立, 才进一步说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交流对话的必要性以及价值所在。

二、价值信念层面对话的匮乏:困难重重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哲学与哲学之间对话的一个深层次的交流。当然这也是最为复杂和有难度的一个对话层面, 这取决于哲学比较特殊的性质。哲学传达出的价值信念也具有基本的特性。第一个是它的终极性, 不管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传达的都是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表达出对一个国家和时代的美好憧憬。这也就成为人类一切行动的一个终极思想依旧。第二个体现在它的特殊性上, 哲学体现着人们的生活精髓,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质, 无论哪一种特质, 最终都是来源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与历史文化。

不同的哲学, 体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它独特的性质。第三个是它的完整性, 无论哪一种价值观念都体现着它自身的一个本性, 不论是哪一种学说, 都是对生活全部的一种深度的概括。或许它不能完全概括一切, 但是它的目的是囊括一切。因此, 价值信念层面与哲学思想、哲学方法这两个角度相比, 这个层次的交流对话显得更有难度, 也更为匮乏, 更难以让人接受。人们总是对价值信念层面表现出一种质疑与排斥, 更有甚者会有一定的反对与对立, 因此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在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和交流显得更加困难, 充满阻碍。

回溯以往, 我们不难看出, 价值信念层面的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将中国哲学传达的价值信念放在一个较高的层面, 以此为标准用来评判其他哲学形态。在这种思想下, 中国哲学是一切的根本, 是最高的价值信念, 必须以中国哲学为本。第二种形式是把西方哲学置于最高的价值信念层面, 以此为标准来评判其他哲学形态。在这种思想下, 西方哲学理论是最为正统的一个哲学标准, 西方哲学的思想和方法代表了一切哲学的正确方向, 在发展其他哲学的时候, 必须以西方哲学为方向, 无条件地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框架进行构筑。第三种形式是一个简单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达的价值信念, 用来褒贬中西方哲学。在这种思想下, 人们教条化地果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发展成果分开, 将马克思哲学的哲学原理抽象理解, 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评判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一个标准。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下,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一个健康的发展趋势, 对于三者在更深层面上的对话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寻找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动力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交流并不是一种意外情况, 而是从中国语境情态下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承。也正是这样, 才产生了进一步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交流对话。

伴随着我们国家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和改变, 中国哲学并非处于一个独立的地位, 它的独尊地位并没有与时俱进的社会制度与精神形态的支撑, 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与哲学方法渐渐深入人心。三者在价值信念层面的矛盾也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的重点。

价值信念层面的矛盾与对立是最复杂的一个冲突, 也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与文化之间都存在的异形, 不同的民族情感之间融合总会出现一些对峙。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融会贯通之间, 每一个哲学形态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表达着不同民族与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自我以及对社会的认知, 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思想。更好地处理好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的联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价值信念层面的开放与融合对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的共建共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种哲学形态要想有一个更和谐、更深层有意义的成果, 必须通过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与沟通。价值信念层面的交流是从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 这对于不断提升国人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构建一个更适合的哲学形态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也是建立民族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方式。

因此, 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理解人本身的生命价值, 这对于构筑理性的生活世界有着特殊的智慧与价值, 更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现实社会, 站在价值信念的层面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一个融合与对话。运用创新的思想, 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发出一个完整系统的生命价值理想, 在更深层次上开拓我们对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拓展人的生命价值的创新性视角有着更为重要的落脚点。推进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与交流, 还可以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包容性拓展开来, 让三种哲学形态处在一个更为融合、包容的状态下, 对于构筑本民族的本真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与交流一定可以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85.

[2]梁漱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62.

[3]伽达默尔, 德里达.德法之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1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120.

[5]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10.

[6]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252.

[7]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3.

[8]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362.

[9]伽达默尔, 德里达.德法之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123.

马哲 篇2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创新,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我们公共必修课中的一部分,而且高中期间也有过初步学习,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怀着敬仰之情去在此学习这门学问。所幸,我得到了一些体会。

对于在21世纪成长着的青年来说,谈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似乎已经是在重温上世纪的话题,再现一种“过时的梦幻”。然而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在亲身体味着父辈、祖辈所没有享受过得物质财富带来的适意的同时,精神方面的问题一点也没有随之减少。激情和活力、希望和憧憬,同时伴随着的是迷茫困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声称“拒绝深刻”、“跟着感觉走”,只不过是可以舒缓一下激烈对抗中的紧张情绪,长期以往,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会感到虚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极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分辨真理与谬误、现象与本质;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使我们受益无穷。

马哲 篇3

1经济与环境在发展中在马哲思想中的体现

所谓的马哲原理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这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所归结出的生态环境把人作为环境中的产物, 人在生存发展中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打破了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 这将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虽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是没有了环保意识还有什么用, 在十八大上政府内容中将环保问题放在首位, 这就代表了环保问题的急迫性。目前我们的眼光要从马哲原理和十八大会议内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寻找最优的方案, 从而确保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保持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十分重要的。所以, 人的生存离不开外在的自然界, 在顾全整体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局部的需要。

2利用先进思想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马哲理论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然而各个国家只不过是这个星球上独立的个体, 我们都依赖这片天空所呼吸, 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开, 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同样于此。自十七大召开以来, 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 政府就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环境离不开, 在经济涉及到的每一个角落, 都在有环境遭受着破坏, 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十八大会议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课题, 那么什么才是可持续发展,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想要打破这种关系是不可能的, 只有通过寻找最为合适的一个契机,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分析, 将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在环境保护之余带动经济发展, 而不是以破坏环境发展经济为动力。

(二) 事物的永恒发展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 事物在发展中的每个环节都处在不断变化中, 这种发展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进行发展, 这是一个紧密的整体。要想实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我们就要保护好大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环境, 为我们的后代发展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就更为鲜明的阐述了事物的永恒发展观。

3经济和环境发展在马哲思想中的相对独立和统一的体现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辅相成

矛盾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存在的, 两者密不可分。在体现矛盾同一性的同时也会反映出矛盾的斗争性。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 环境和经济两者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在阐述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虽然存在矛盾性, 但更多时候要相互协调, 相互合作, 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带头作用, 对于各地的污染企业要进行严查, 坚持先整顿再生产的原则方针, 要在环境保护上加大力度, 宁可经济损失一些, 也要将环境治理政策实行下去。

(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们一定要要正视矛盾, 通过正确认识来解决矛盾, 从而借此来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具有特殊性, 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人类生存发展中, 环境和人类并存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生态平衡发展理念融入到其中, 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生态失衡。

(三) 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应用肯定与否定的哲学思想

所谓的否定是对事物的错误给与正确的否定, 这个也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必要步骤, 在处理新旧问题时, 对于好的事物要发扬不好的要学会放弃改正。对待新事物以及未知事物时, 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汲取精华, 除去糟粕。对于不正确的旧事物我们应该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总结, 同时给与正确的改正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确保的是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持续稳固的发展。

以上可以看出, 盲目的开采自然资源实不是长远发展路线。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 除去以往无节制的思想, 吸取西方先进环保技术和意识, 努力提高全民环保参与度。以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的思想需要根除, 要坚持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稳定的带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人化自然"概念:马克思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J].保定学院学报, 2013, (5) .

[2]孙功苗.马克思的环境保护思想探析[J].经济师, 2011, (2) .

马哲期中作业 篇4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决定作用。本文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角度,列举高校学风存在的现象, 论述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例如,18世纪法国革命时期属于人民群众的第三等级,是由资产阶级、城市贫民、农民和无产者构成的;我国抗日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阶层都是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实。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是不承认的,他们知否认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荒谬的。事实是:

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

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要从事精神文化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物质前提:第一,是要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否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第二,是要有必要的物质设备。例如,搞科研,要有实验器材;观察宇宙空间,要有望远镜;捕捉基本粒子,要有高能加速器,搞文艺创作,也要有文房四宝,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例如,我国古代的名著《本草纲目》,就是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由李时珍加工整理而成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书,达八百多册,访

问民间医药的土方达300多条,亲自到荒僻的深山里采药,最后将大堆的材料整理编写,前后花了27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医学巨著,记下了1892种药,一万一千多个单方,成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劳动人民在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原料的同时,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

神财富的珍品,这就是说科学艺术的最早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

第二,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

总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4)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总体上讲,当前高校的学风主流是好的, 尤其是重点高校, 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积极上进, 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 充实自我, 提升素质。他们学习刻苦, 诚信为先, 尊重知识, 尊重教师的劳动, 助人为乐, 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健康成长, 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识的朝气和活力。但是,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学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学习精力旁移

随着高校扩招, 高中毕业生“要考取重点大学不容易, 要考不取大学也难”, 一项对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比例只占一半, 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比例仅占20%左右。说明大一新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深, 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现实, 从而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学习心态浮躁, 抄袭、逃课和作弊时有发生。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中间, 从不抄作业的仅占10% , “很少抄”作业的占30% , 有时抄的占45% , 经常抄作业的占10% , 有一位国内著名高校教授这样评价: 如今高校校园内, 抄袭无处不在, 作业、实验和

实习报告、课程论文甚至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部分学生抄都懒得抄, 复制别人的“成品”,只替换名字, 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致。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 高效完成任务。

逃课可以说是大学校园司空见惯的现象, 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 有的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与显性逃课比较起来, 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 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在逃课, 上课玩手机、睡觉、听音乐、不作课堂笔记, 白白浪费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有的学生认为, 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 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 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作弊行为五花八门, 作弊方式越来越隐蔽, 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 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 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习动机功利化日趋明显

在社会向市场经济急骤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 虽然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理由取向积极向上, 但源发于国家社会民族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偏少,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学习目标, 自我提高动机强, 学习目的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实际利益, “为了将来就业”成为他们最关心的焦点。因此, 出现重业务知识轻道德品质,重社会活动轻文化学习, 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 重专业证书轻基础知识, 重实用轻学术。甚至一些学生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向学, 学习动机趋向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缓慢

积极健康的学习品质应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自觉主动的过程,但是有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80%;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认真学习的比例仅占一半, 自觉、主动学习的占30%;能与教师、同学主动沟通交流获取大量学习知识和信息的只占30%;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仅占50%;没有逃课、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不到10%;有过作弊经历的占20%;认识到作弊是一种可耻行为的仅占20%;种种结果充分表明: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存在误区, 意志品质薄弱, 心态矛盾加剧, 渴望成功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自我评价高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思辨性。既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 又不愿刻苦学习,考虑实际问题多而落实行动少, 主体意识强而自控、耐挫折能力弱。

学习能力下降也十分令人担忧, 有调查结果显示, 能在各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的不到五分之一, 经常去图书馆的只占一半, 每天能坚持自习两小时以上的不到三分之一。大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普遍, 其中许多人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 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 从而出现学习中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

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处于迷茫和无计划状态。另外, 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养尊处优, 唯我独尊意识较浓, 进入大学后,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出现种种不适, 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

(四)学习氛围不浓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学生学习氛围包含硬环境(校园内环境、校园外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和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教风、风尚、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品位等), 学习氛围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 一般院校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学风现状好和较好, 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平均在90%以上的仅占三分之一, 对所在学校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和很满意的不

到一半。从前只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现在却出现了师生双向不满意。学生认为教师课堂课程内容陈旧、枯燥、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 普遍认为影响学风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没有学习、学术气氛。林静华先生在《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 在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背景下, 面对

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 使得学风呈现出二元化,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 发奋努力, 这种情况在综合优势明显、笃学尚行之风盛行的重点高校尤其突出。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 学习纪律松懈, 不思进取, 意志消沉, 学习懈怠, 成绩下降, 学业失败, 种种迹象表明,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刻不容缓。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此报以漠视。试想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 那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 因此, 加强大学生学习教育、诚信教育, 以促进学风好转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1.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的综合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要研究学风建设规律, 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风建设主体是学生, 优良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高度的学习自觉性。优美的校园环境, 高水平的学校管理, 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高质量的教学, 优质的服务,都只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外因, 而潜在的学习动力, 求学精神才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校不良学风状况, 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才观、成才观、价值观,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利用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意识, 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密切相关, 更离不开自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认识到自己既是优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优良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让他们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2. 区别对待细化学风建设的对象

大量的研究表明,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看, 人的行为习惯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 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 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有时学校对学生的不良学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受到接受能力强弱, 学习基础优劣,学习自觉性高低等因素影响, 使大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特点, 因此区别对待, 深入细致地研究不同年级, 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开始, 就抓好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适应性教育、学长指导和诚信教育。通过校级层面、院系层面、班级层面开展系列教育讲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不断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始终坚持区别对待, 分层引导, 分级教育管理,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有提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习知识, 提高素质, 锤炼能力结合起来, 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优良学风的创建活动中来。

3. 综合性特点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学风建设的内核

学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 需要教学部门, 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有机配合。要从优化整体结构入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以教师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和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学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刻苦学习,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采取多种有效形式, 积极开展融教育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有一定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区活动, 以第一课堂———教室为主阵地, 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辅助, 第三课堂———宿舍社区为有效补充的良好学风建设场所为载体, 深入扎实的抓好学风建设, 把学生的精力引向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意识, 建立全员、上下齐抓共管的机制, 搭建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一体的优良学风建设平台,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4. 灵活性特点要求不断创新学风建设的方法

上一篇:聚合效果下一篇: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