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24-08-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共7篇)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1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指导教师 谢老师

系 别

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

电子(1)班 姓名(学号)卢海军(1105011024)童亚强(1105011025)窦启庭(1105011026)梁晓(1105011027)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4月12号——2012年4月19号 调查地点:合肥学院(南区)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现在的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为了解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是否然视生活细

节,因此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我们主要从个人行为方面以及思想认知方面进

行调查分析。正文: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1.什么是道德?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2.调查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能让大家重视生活上的细节。比如,乱穿马路、乱扔垃圾等现 象,是在我们重视之后完全可以杜绝的。希望大家能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3.调查过程

此次实践活动于4月12日——4月19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搜索、调查问卷、交流访谈和数据统计等方式,搜集了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楷模以及身边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对合肥学院在校大学生关于道德的看法、普通人的作用、人的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3月25日——28日认真学习有关资料,策划安排具体活动过程,制定时间表。4月12日——4月19日搜集有关道德的文献资料,认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交流学习心得。4月7日设计并印刷社会调查问卷。4月12日——14日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样本,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并与被调查者及其他大学生进行实地交流采访。4月14日——18日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4月19日调查活动顺利完成,撰写社会调查报告。4.调查结果

① 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有40%的同学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② 如果捡到一个巨额钱包,有30%的同学会交有关部门处理;有40%的同学会内心矛盾,最后还是交了。

③ “对只关心自己的人是小人,以他人为重的才是君子。”有10%的同学同意;50%的同学比较同意。

④ 有30%的同学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利害关系;50%的同学认为是互利关系。

⑤ 有40%的同学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多数人遵循的原则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⑥ 有50%的同学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 如果发现考场中有人作弊。40%的同学认为反正不管自己的事,不管不问。⑧ 有50%的同学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 ⑨ 50%的同学很同意亲兄弟明算账的说法。⑩ 30%的同学认为“无为而为,知足常乐。” 40%的同学选择“工作上过得去,着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20%的同学选择建立一个美好的小家庭;来作为他们的出事、生活的方式。60%的同学认为正直正义的人是有道德的。5.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道德都有自己的人认识,但问到具体的问题很多人便没有了主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我们对道德的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来,重视细节,重视过程。

二.社会中道德模范选例

1.阿里木江·哈力克他历经8年,烤卖30万串羊肉串,攒下10多万元钱,全部用来捐款助学。他就是阿里木江·哈力克,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从新疆走出来的“草根”慈善家。曾牵着马沿着陡峭的斜坡,给山坳里的孩子送去新书包和文具;曾只身前往玉 树地震灾区救灾;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一穿就是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就是他的一顿饭。经常有人问阿里木江: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却捐给了贫困学生,为什么?阿里木江说,他出来卖羊肉串时,经常被人说抢了生意,把他打走,甚至还曾被坏人绑住打伤了腿。但他却悟出一个道理:那些人是没有文化才那样做的。他恨自己文化少,没文化自己过不好生活;而有的人没文化也会让别人过不好!

2.曹阳飞宇父亲被诊断出患有肾衰竭和肺结核,可家里一贫如洗;父亲病情暂时稳定后,飞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唯一的房子给父亲治病。飞宇说,房子是身外之物,可父亲的生命,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考虑到光泽老家没有血透机,2月份开学后,飞宇就带着父亲到三明,边给父亲治病边上学。每天早上6点,飞宇准时起床。他做好早餐,喂父亲吃下才去上学。他跑到附近的市场,买了菜就跑回家———父亲在等着他照顾。晚上8点,飞宇看到父亲睡下后,开始“啃”课本。父亲晚上总睡不好,每天深夜都醒来好几次。父亲一醒,飞宇也跟着起来,给父亲测体温、喂开水、扶父亲上厕所。父亲住进三明市第一医院后,每天飞宇要坐四十多分钟的公交车,中途还要转一次车才能到医院。父亲生病后情绪低落,飞宇一步也不敢离开,他陪父亲聊天,给他打气。“我的体力和精力可以透支,因为我还健康,但是父亲却不能再有半点闪失,那已经是一个脆弱的生命,我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飞宇说。1988年出生的男孩卖掉唯一的房子,给父亲治病,带父亲上学,他说自己决不放弃,因为希望永不灭。在空荡荡的病房里,男孩强忍住眼泪,默默对自己说:这时候,我要比爸爸坚强。他一步也不敢离开父亲,他说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他用孝心创造了生命奇迹,用稚嫩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曳的家。他是曹阳飞宇,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3.沈浩2009年病逝。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其任职期间小岗村有诸多发展。在2006年底沈浩任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时,村民们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2009年11月6日,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沈浩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党员的崇高境界,他那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学习,决定在全省财政系统深入开展向沈浩学习活动。三.总结

1.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要求

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

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三、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

四、遵纪守法,弘扬正气。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六、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文明;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尊敬师长,友爱同 学,团结合作;仪表整洁,待人礼貌;豁达宽容,积极向上。

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生活俭朴,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

八、强健体魄,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磨砺意志,不怕挫折,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2.问题分析

问题

作为大学生我们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重视道德文化建设。我想这并不是我们的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来。在我们的校园即使环卫工人很努力的帮我们打扫,但在道路上,教室了还是随处可见垃圾。旷课、迟到,教室里有人上课而教室外的人却不知道小点声说话。是不是过马路看车不看灯?上下楼梯主动靠右走?等等。在处事生活方面,很多同学认为利益是标杆,因而忽视了道德。

② 分析

在很多方面自要我们有更多的重视,我们就能做得很好。比如,垃圾问题、过马路问题等等,这些是我们完全能做到的。在处事生活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关爱他人。四.结语

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尽管我们不能成为道德模范,尽管我们不能感动中国。我们应该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宿舍开始,从自己的学校开始。不说脏话,不乱对垃圾,不乱穿马路等等。这些看似简单明了的准则,由于我们的忽视而逐渐被淡忘了!所以我们要重视起来,重视每一个细节!把自己,学校,社会建设的更好!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大学生已经比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能够利用勤劳和汗水,所以他们能够成功。对于我们,我想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我们要走的更远。

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追寻成功的道路!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2

实现新课程改革以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以下简称“马原”) 是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石,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于“马原”课的教学研究成果很多, 有人从教材和理论性质和特点研究, 有人从教学方法出发探讨如何做好教学;有学者对“马原”课教学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予以思考;也有人考察“马原”课在实施教学中的时效性。但大多都是理论化的探讨, 缺乏实践性的研究, 提出的对策也缺乏操作性。经过长期对“马原”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问题予以调查和研究证明, 要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最重要的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愿教, 学生爱听。笔者认为, 要对“马原”课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两部分予以讨论。

一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具备实践和批判的教学态度和理念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求的, 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必备的素质。就大学生而言,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的最大期望就是要能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们感到有所失望, 既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故厌学就不可避免;不少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基本特征是“一多一少”, 教师讲的多, 学生想地少,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往往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失去热情。当然, 现实中很多专业甚至非专业的教师也认为“马原”教材中不少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反差, 对现实的解释力不强, 再加上有的教师鉴于教学管理“严格”和社会环境的“压力”, 讲课要“谨慎”和“小心”, 在教学中不敢理论联系“现实”来讨论一些社会热点, 照本宣科, 不能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 大大降低和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现实性的力量。这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困境。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 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以经典著作为基础, 以现实生活作为案例, 做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时代性、群众性和批判性的特征都能给予这些问题以彻底的回答, 问题的解决也是在于理论教学者是否坚持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在面临当前种种教学困境时, 自身不仅仅应该要有较强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更重要的是应具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技巧, 就是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和很好的切入点来传授和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生命的、鲜活的理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欢迎的, 它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170多年来,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变化与发展也证明了此理论一定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二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在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新其教学内容的同时, 更要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如何不断更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以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也是解决当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现象的有效途径。就目前来讲, “原理”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做到精讲原理, 立足现实。但是, 现实又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从横跨面看, 现实是指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乃至社会思潮、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等, 不可以狭隘、单一地理解。从纵向度看, 现实是一个历史流变的范畴, 需要将其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 不可以静止、孤立地理解。也就是说, 不能将现实仅仅理解为历史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 而应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联系中辩证地把握。总之, 只有综合、辩证地看待、认识现实, 才能展示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称得上严格意义的立足现实。因此, 授课老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予以把握,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要把原理放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兴趣。

总之, 这一学科担当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据考察, 高校在总体上的教学还不错,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大量的理论工作者、管理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群众默默做出奉献。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践者, 直接对教学问题予以小题大做的讨论更显得尤为必要。所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性应该是从制度上严格落实国家政策, 管理上积极为教学研究者营造一种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和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由地去实践自己所追随的共产主义理想, 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将会提高。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 可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可从实践和批判的教学态度和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方面不断努力, 使学生可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4

一,调查目的目前,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一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到472份,有效问卷400份。

五,调查结果

六,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64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62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38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七,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八,调查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所调查问题

1、你是否赞成大学生实习、打工或是兼职

很赞成(38%)在不影响学习的概况下赞成(62%)不赞成(0%)

2、你参加实践的目的

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12%)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64%)赚取生活费(20%)其他(4%)

3、你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

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52%)打工或做兼职(40%)三下

乡支援农村建设(0%)其他(8%)

4、你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是(90%)否(10%)

5、你参加过何种实践

兼职(56%)暑期工(20%)实习(14%)从未参加过(40%)

6、你参加兼职或打工的类型

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派传单 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餐厅服务员(8%)其他(36%)

7、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

完全不符(40%)不相符(36%)基本相符(12%)完全相符(12%)

8、是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能(38%)不能(62%)

9、在实习或工作中是否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

满意(66%)不满意(34%)

10.你认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 实习机会(56%)应该提供就业体验(22%)素质拓展(12%)职业生涯规划(12%)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5

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科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和我校的相关规定,决定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为圆满完成本项工作,特作如下具体要求:

一、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说明

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是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和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可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山东轻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案中相关规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安排在本学期学习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占总成绩的10%。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具体组织实施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任课教师具体组织实施。社会实践调查和报告的撰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工作的沿续和补充。为指导好大学生做好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撰写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调查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学生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

2.调查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要求,辅导学生整理社会调查资料,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3.在学生撰写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点评、评分,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的汇报与交流。

4.选择优秀调查报告上交马列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汇编成册。

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一)严正声明

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必须是经过实地考查,实事采集,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

(二)社会实践调查的内容

社会实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城市某一地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农村、城市社会主义改革某一方面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3.农村、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4.社会热点问题等。

(三)调查报告内容要求

1.主题要求新颖深刻,就社会的热点问题或社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阐述自己的独到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体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2.调查报告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事件或某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加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反映了社会许多新动态和新问题或新情况,是调查研究的成果。与实践感想与经历有本质上的不同,请各位同学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3.调查方向及范围:我校鼓励学生开展立足专业,富有特色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和选择新颖独特角度思考。以实事热点或现实问题为载体,展开实践调查。

(四)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必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2.在调查报告中,应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五)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具体见附录一)

1.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

2.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符合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3.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具体格式可以有写作者的特殊处理,但以上三点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五)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具体见附录一、二、三)

1.调查报告由标题、作者、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形式上要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和研究,调查结论等组成。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字通顺。

2.个人单独完成的一般不少于3000字,合作完成的一般不少于6000字。合作完成人数不得多于6人。(包括6人)。

(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交稿的时间和形式

1.交稿的时间定于11/12学年第二学期第18周前,过时不候。

2.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统一收齐后交给指导教师。

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需按统一格式用A4纸打印,具体要求见附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

四、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分标准

(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任课教师评定。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以相应的成绩,计入本课程期末总成绩。

(二)如有下列情况者,成绩为0分。

1.在社会调查过程中,严重违反纪律感,给学校造成恶劣影响的;

2.调查报告所依据的材料和数据是杜撰、不真实的;

3.调查报告系剽窃,抄袭别人成果的;

4.字数不足3000的;

5.以感想、实习总结代替报告的。

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2010年9月15日

附一:写作方法

社会调查报告写作方法

调查报告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于社会的许多新动态、新问题或新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后,将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加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范围,提高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现就调查报告各环节实施要点作特别指导。

一、选择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调查研究的核心,它决定了整个调研活动的方向。青年学生应结合时事焦点,立足社会现实,结合专业特长,以开放、多元的视角深入调查并剖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题内容应对理论与生活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建议各撰稿人迎合时代潮流,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分析。鼓励在调研过程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群众,开展研究,提出新观点,进行理性思考。下面介绍几类常见的大学生社会调研主题:

1、思想政治类

红色主题历来是大学生调研主题中的重中之重,该类主题政治性、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加强党风建设工作;认真学习“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党员监督条例,保持党员先进性;研读“十一五”规划纲要文件,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政治类主题要求各撰稿人根据党中央系列文件的精神,结合时政热点,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学习,开展调查研究。

范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探讨

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普及现状的调研

2、环境保护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人类命运的兴衰福祉。环保类主题要求各撰稿人运用科学发展观,放眼社会,发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是和谐生态的变异,也可以是市容环境的变迁,研究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献计出力。

范例:黄浦江源头及上海市内水质调查

拿什么拯救你,美丽的鸟儿——关于崇明鸟类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研

3、“三农”问题类

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是农民,农民问题俨然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以“三农”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要求各撰稿人聚焦农村建设,深入基层,关注“三农”政策的执行及农民权益保护等情况,以求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服务于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范例:闵西农村法治建设及其“三农”现状调查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状况调查

4、专业特长类

“发扬学术特长,展现华政特色”向来是专业特长类主题的基本特征,该类主题内容多丰富多彩,形式多生动活泼,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专业特长类主题要求各撰稿人积极发挥学术特长,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把社会现象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经过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范例:关于滁州市全椒县社会保障状况和私营企业状况的调研

关于中华老字号的字号与商标保护的调查研究

5、校园文化类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对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思想意识。该类主题要求各撰稿人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就校园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也可以针对校园中形形色色的现象予以评析研究。

范例:我争我权,交流共进

关于被忽视的学生权益的高校调研团

二、调研方法

在确定调研主题后,各撰稿人应结合调查对象、调研目的和范围,选取恰当可行的调研方法,以确保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常见的调研方法有:

1、典型调查法

典型调查法是指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出个别或少数的对象,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该种调查法较为细致,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适用典型调查法时须注意所选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能够集中地有力地体现问题和情况的主要方面。

2、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中选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推断出总体情况。抽样调查法较普查法有方便、快捷的优点,适用于调查范围较广但又资源有限的情形。运用抽样调查法时要保证一定的样本数量,注意样本的平均分配,防止以偏概全。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问卷调查法能使调查者更好地把握所需要了解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法。

4、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用访问或座谈会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深入的、面对面的互动式调研方法。访谈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数量较少,需专门做深入调研的情况。此方法要求撰稿人事先需要作好充足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

5、其他

其他调研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普查法等。观察法指的是调查者到调查现场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地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形成的调查,适用于对社会生活中的固定、静止现象的调查。实验法是以实验的方式取得相关数据,从中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调查方法。实验法需要有客观的科学依据,多用于学术上的研究。而普查法指的是对调查范围内的每个样本进行毫无遗漏的全面调查。由于其工程浩大,较少适用于大学生的调研活动。

三、调查数据:

获取调查数据后,必须对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全面整理概括,以详实的数据材料来支持文章的观点,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对于得到的原始调查数据,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而要对数据进行具体化、深度化的分析。在报告中,作者可以多运用柱状图、饼图、表格等数据统计方式,使数据更加清晰、直观。此外,调查报告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所选择的数据材料,绝对不能虚构或抄袭。

四、报告撰写:

(一)提纲的拟定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骨架。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在着手写报告之前需要把报告的大致结构成型与胸,事先要安排严谨妥当的结构。

(二)文章的布局:

社会调查报告结构一般有四个部分:题目、前言、正文、结语,有的还有附录。1.社会调查报告——题目 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可分为两类:

(1)单行标题。只有一个正题,直接写明调查的事项、对象、范围。

(2)双行标题。正题下加一个副题,正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副题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2.社会调查报告——前言

社会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包括三点内容:调查研究的缘由和目的——调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调查对象、范围,调查的经过——时间、地点、过程及调查方法。

3.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正文是社会调查报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叙述。真实准确地列举调查所得的确凿事实、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二是进行分析论证。对资料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把它上升到理论,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证实一种观点,或推翻一种观点。这部分的写作既要防止单纯罗列材料,也要防止过多的议论和说理。

社会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有三种:

(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物发展的始末顺序或脉络,材料的内部逻辑关系叙述事实,由事人理,分析研究,最后推导出结论。这种结构各部分之间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将会眉目不清,条理紊乱。

(2)横式结构。即根据材料的性质,将其概括为若干平列的几个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和阐述,从不同方面集中揭示其主题。

(3)对比式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横向结构。适合于先进与后进,正确与错误的两件事物相互比较,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4)纵横交叉式结构。就是将纵横两种结构结合起来使用。以纵为主或以横为主,纵横交错,以便灵活透彻地说明问题。

4.社会调查报告——结语

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语,这部分可长可短可无,其内容有时是总括全文,深化主题;有时是交代社会调查报告中未能解决而又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有时提出继续调查的希望和建议。总之,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5.社会调查报告——附录

有的社会调查报告还有附录部分。内容包括:部分原始资料、少数典型个案资料、调查统计图表的诠释和说明,正文中有关材料的出处,参考文献,旁证材料,以及其他必须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三)语言特点

1.要用事实说话,结论、观点都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切忌脱离事实、空发议论。

2.要合理筛选材料,并进行分析,切忌大量堆积材料。

3.要结合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夹叙夹议、层层深入、引人入胜者为优。

4.用对比材料阐明观点,能把问题说得具体深刻。

5.用数据说明观点,能增强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五.审核校对

1.结构审核:

查看前言、正文、结尾三大部分是否齐全。

2.内容审核:

(1)是否已经具备了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明确的调查目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调查对象、科学的调查方法、实际的调查效果。

(2)是否全文语句通顺、用词贴切、分段合理。应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仔细检查。

附二:封面格式

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科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居中三号黑体)

调查报告标题(居中二号黑体)

——调查报告副标题(居中小二号黑体)

专业班级

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附三:正文格式

调查报告标题(居中黑体/三号字)

——调查报告副标题(居中黑体/小三号字)

1.打印装订要求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需按统一格式用A4纸打印,页码居中,左侧装订。

2.正文文字格式

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1.25倍行距。

3.正文文中标题格式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㈠”,小4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⑴”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3.注释格式

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

例:[1][美]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4 [2]李强。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 [3]Whyte,M.K.&L.Parish.1984,UrbanLifeinContemporaryChina,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78-79 注:专著为[M],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 4.参考文献格式

格式同上,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按姓名的拼音排序,英文按姓名的字母排序。

附四:参考选题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2、当地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3、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4、我的家乡,我眼中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调研)

5、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6、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7、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8、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9、本地区社会习俗变迁调查(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仪习俗、交往礼仪习俗、居住习俗、饮食习俗、出行习俗、服饰习俗、信仰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等,可任选一项)

10、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11、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12、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13、大学生家庭状况调查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6

一、调整备课思路, 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是上好课的前提。“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政治性较强, 知识点较多。要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上好这门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就会遇到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部性的矛盾, 教材性质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矛盾, 教材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安排的紧凑性的矛盾。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 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 二是教学对象。然而, 实践证明, 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 并非教学内容, 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 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认真备学生, 了解自己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生理、人格、社会经验、学习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往往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也有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不够, 只说一些空话、套话, 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状态, 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 让每个同学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备课时还要对每节课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设计。首先, 要考虑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不管采用哪种组织形式都要事先设计。如果采用讲授方式就应该考虑到应该如何开头和结尾, 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果采用活动式教学, 就要考虑到怎样安排学生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怎么指导, 怎样与学生互动;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 教师怎样进行调控, 怎样评价等。其次, 教师还要考虑到, 如果在课堂上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时, 还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再进行补充备课, 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闪光点和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有效地组织“原理”课课堂教学,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 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 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原理’课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整体性研究的新课。就我们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 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 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 而在于中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 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而现在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 苦练内功。在“‘原理’课教学中,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教学规律与方法等。通过研究才可能对相关的形形色色、庞杂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批判, 才能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掌握主动, 成竹在胸, 掌控局面”[2]。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 才能使教学生动、精彩, 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在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 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了兴趣还要为学生找到展现兴趣的平台, 我们改变了教师照本宣科、独霸讲台话语权的传统做法, 进行了让学生担当“原理”课课堂主角的探索与实践。首先,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题目, 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 其次, 每组由一位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评价, 并把发言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这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了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我参与, 我快乐”中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

教师还要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选择、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原理”课具有容量大、理论性强等特点, 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 灵活地、有选择地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 “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的是学生和督导组评价的机制。学生在对“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 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往往影响着该评价的过程与结论, 容易导致这一评价过程失实失真, 违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虽然专家的督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生评价中的主观因素, 但其中也可能存在学科偏见、年龄偏见等问题。同时, 许多高校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课程评价一起执行全校统一的标准, 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此外, 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评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评价功能缺乏引导性和激励性, 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 评价结果缺乏质性分析等问题。

“原理”课教学效果内容上的“教书育人”特征决定了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评价教学效果不能从教学过程本身是否有效进行单方面批判, 而是要结合目标和内容来定性。我们对“原理”课的评价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联系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目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价。“原理”课的评价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对效果进行评估就既要注意其表现的现实社会效果, 又要注意其潜在的和长期的效果。因此, 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改革单一的“以分数论高低”的传统办法, 建立一个包含多方面要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理论知识评价、思想心理评价、行为表现评价三个部分, 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平时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以人为本, 动静相融, 表里结合, 使之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 由于教学效果表现的多样性, 还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比较来评判结果。

“原理”课主要进行的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化。教学的内容是连贯一体的, 教学过程也是随着内容的展开而不断渗透的。“‘原理’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 其目的一要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大学生”[3]。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其接受信息、转化思想、行为也是逐步进行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记住几个理论知识点, 可能是很快的, 但是要真正内化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效果往往在教学过程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体现。如果仅凭一次评估活动就对教学效果下最后结论往往是不客观的, 这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原理”课最终教学效果如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效果的形成受到外部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系统南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考虑到这种相互联系的情形, 教学评价也必须具有系统性特点。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对教育目标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又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不同条件、校园相关氛围以及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另外考虑到“原理”课教师和受教育对象范围广, 具有不同层次性, 在进行教学评价也要注意参考到不同群体的层次差别, 具体对待。

“原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调控机制是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原理”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对“原理”课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 构建课堂教学动态评价体系, 是当务之急。“原理”课课堂教学动态评价就是要构建起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评价体系, 通过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听课教师评价实现各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实现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学生学习、课堂效果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 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功能, 使“原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总之, 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品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教学主题, 它需要广大“原理”课教师始终如一的刻苦钻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把控课堂的能力, 切实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学习辅导——教材编写的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 2007, (增) .

[2]陈占安.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研含量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6) .

马哲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世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67-02

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也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只有成为世界的,民族的才能以新的形态得以传承。在这样的语境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加重要的功能,因此如何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是一个非常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教育,建构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在思想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这是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定义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普遍真理,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是普世价值,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与普世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和优秀文化遗产,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3]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普世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深刻诠释和表征了这些核心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普世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作为内在的思想逻辑体现在其中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人是社会和历史的逻辑起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因此,国家、民族、阶级和社会等都是建立在人的现实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5]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6]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渗透在上述观点之中的,从人民立场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都是在表征个人、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曾经深刻论述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他们站在普遍人性和世界历史的高度大力推崇和宣扬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江泽民同志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实现全中国人民广泛的自由、民主、人权。”[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时间跨度几乎纵贯了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21世纪初中国全面融入了全球化,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快车道。如何评价过去的历史,存在着多种观点和认识,社会思潮中的左右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但江泽民同志从普遍人性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摒弃了各种纷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做出结论:中华民族最近100多年的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全中国人民广泛的自由、民主、人权。这是何等的气势,一下子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抛入了历史的回收站,将中国人民提升到了普遍人性的高度,恢复了人的尊严和真正本性。自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启蒙思想家都是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高呼自由、民主、博爱这些启蒙口号的,在这些思想家心中,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在他们那里,人并没有被分为优劣高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康德提出“人是目的”;马克思更加进一步讲,“人是人的最高目的”;温家宝同志讲道:“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8]这里谈到的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就是指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指对所有人类都普遍有效或普遍适合的价值。就其内涵而言,普世价值是一些规范人类个体行为使之符合人性的原则,也是构建人类共同体使之人性化的原则。普世价值就是人类个体及共同体要过合乎人性生活而必须遵循的那些根本原则。从外延上说,普世价值主要指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与民主等价值观念。所以,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普世价值的宣扬不仅是针对中国人说的,而是针对整个人类共同体而言的,这也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终极目标追寻的体现。

因此,胡锦涛同志借助世界反法西斯胜利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这一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促进了各国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精神上的广泛觉醒,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持久影响。”[9] 这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念的一次清晰表达。所以,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表述是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的伟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价值观领域的体现。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已经把十八大精神融入教材内容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作为内在的思想逻辑深入到整个思想体系中了。胡锦涛同志号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0]

综上所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普世价值观念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对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29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江泽民著.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

[9]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覃侣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沪教跳水教案下一篇:职场说话的八大技巧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