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课感想(共11篇)
马哲课感想 篇1
马哲课感想
对于马哲课,再没上之前我就早有耳闻,它重重的传闻,让许多人一开始都认为马哲是大学中最乏味的几门课之一。但是一些即将毕业的学长却对这门课的感触最深,不管这种感触与这门课本身有无多大关系,总而言之,它作为一种象征式的记忆存留方式让我们在大学中留有马哲的一席之地。
我是文科生,早在高中的政治课上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深刻印象,曾经倒背如流的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联系与规律,量变与质变,辨证与统一等等这些的原理与定义让我对于马哲有了系统上的概念,也让我毋庸置疑地认为自己是个辩证的唯物论者。但是到了大学,我渐渐开始对这种认识产生了怀疑,因何缘由暂且不说。重点在于,这种思想上的变化让我重新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对其内容和定义慢慢地由清晰变得越加模糊,曾经认为唯物与唯心之间明显的界限甚至荡然无存。这种思想上的困顿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哲学家探讨精神问题的价值所在—人类实现自我存在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基石。
对于马哲课的老师,我是很满意的,他并没有啰里啰唆的照搬书本上解释了跟没解释的定义跟我们讲长篇大论,他善于用生活中的常识性例子和文学言语来解释哲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简言之就是,他的课很生动,简洁,明了,引人思考。
这学期开学之后,各种事情凑到一起,马哲课只上了三四节,因此课程还只是刚刚进入正题。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虽然内容都耳熟能详了,但其实探讨哲学的魅力正在于此,就是基于相同的问题,无数次的理解与讨论,得出千万种不同的结论。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的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我们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刚进入大学时有些同学会选择进入学生组织工作,刚参加时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学校和同学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我们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其实以上这些话都是些老生常谈了。从小到大,其实长辈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做人的,只是那时候不会究其理论来源罢了,如今一看,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产生的人生哲理。但其实正像我在开头说到的,与小时候不同的是我从理论源头上对唯物产生了困惑,因此对于已经坚持了很久的原则也发生了改变。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依然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的观点来解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于事物,于我,皆如此。对于一件事产生困惑的开始,就是自我思想进步的开始,甚至是被思考事物重新发展的开始。
最后,我个人为哲学最实际的价值就是它可以重塑人格,颠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仅此对于哲学,我们不能急于下定义,特别是哲学立场。确定的人终将怀疑,怀疑的人终将确定。哲学去探讨死亡,活着的人又有什么资格断定对错?
马哲课感想 篇2
一天上了两节五年级的“双手正面垫球”体育考核课, 两个班考核测试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收到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感触颇深。
上午第一节课是五 (5) 班, 先排队集中, 宣布考核测试要求及注意事项后, 慢跑、徒手操, 每人发一只软式排球, 学生自由散开练习。几分钟后, 按照体育考核表上全班学生的顺序, 由我逐个进行考核测试, 其他同学在旁边散开练习, 轮到谁谁先考核测试。考核测试过程中, 我兼顾观察了一下课上学生总体情况, 感觉到大多数人练习的积极性不高, 考核测试速度也比较慢 (每人要测试三次) , 自己的精力大多关注在考核测试的同学身上……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这节考核课该怎么上?怎样把测试过程变成有效练习与评价的过程?怎样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有效提高考核测试的效果?我深深地陷入思考……突然想起以前自己带学校独轮车队训练时, 一个人忙不过来, 就尝试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让先学会骑行的队员当师傅, 每人带一个徒弟练习;同时要求不会骑的队员主动找师傅当徒弟, 自由结合, 比一比哪个小组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提高得快!训练效果也不错。想着今天下午第二个班考核测试, 就准备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下午第二节是五 (8) 班的课, 整队后做好准备活动, 我开始讲述测试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宣布一个决定:“老师决定寻找垫球优秀者, 聘请他当小老师协助我考核测试, 或者聘请他当师傅指导徒弟练习。”宣布后, 学生中想做师傅的特别多。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自由散开练习。我在学生中巡视指点, 寻找发现垫球优秀的同学……哨声集中, 学生们散点式靠在我周围。“同学们, 刚才自由垫球练习时, 有没有按照考核测试要求, 动作正确的一次垫满21个以上者!”七、八只手举了起来。“好, 请你们勇敢地站到中间来给全班展示, 大家欢迎!”全班自觉自动地围成一个大圆圈……“同学们, 下面开始考核测试, 每人有三到五次机会, 由刚才通过展示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当考官, 小组长负责协助, 向体育委员汇报登记同学成绩。最后, 老师要看一看哪一小组的考核成绩好!相互合作精神好!”我把通过展示测试的五六个人做考官有机地分到各组, 让需要辅导的同学自由拜他们为师傅请教。考核测试开始了, 各小组散得很开, 有的小组考核顺序由排头开始, 有的小组由排尾开始, 有的小组由较好的同学开始;有的小组一个同学连考几次, 有的小组一个同学先考一次后再轮换……只见小老师们很认真, 不打折扣, 严格要求, 有的还不时提示动作要领;未轮到考核的同学认真练习, 相互交流体会;首次考核合格的同学也在练习, 他想努力争取下面几次中考得优秀, 为小组争光……
课后进行了统计一下, 五 (8) 全班考核测试结果:21个优秀, 15个良好, 5个合格, 全部通过, 明显好于上午授课的班级, 同时这节课中各小组考核测试成绩优秀率和团队合作精神表现的非常好, 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剖析与反思
两节同样内容的考核课却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原因何在?关键是有效地把训练独轮车队的实践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团队互助作用, 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针对运动员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有机地运用, 构建考核测试的表演舞台, 积极使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 更新理念, 改进体育考核测试的方式方法
在一般体育教师的传统观念中, 考核测试不肯放权给学生。因此, 我们要对这一传统观念重新思考,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认识到学生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 相信学生的组织能力;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 考核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完善改进体育考核测试的方式方法, 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考核测试的效率与效果。
2. 相信学生, 创设自我展示活动的平台
通过实践, 学生也可以当小老师、小师傅, 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 使考核测试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全凭教师考核测试“单打一”的枯燥方式, 改变体育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方式,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有更多的练习考核测试机会。对每个学生要充满信心, 给学生创设学习活动的平台,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特长, 在考核测试中有机地带动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3. 小组合作, 培养团队互助共进的精神
在考核测试中, 激发学生争当小老师、师傅的方式, 实质是在独轮车队训练时受到一种练兵方法的启示。“自主——合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可以在自主中促合作, 在合作中强自主。在教学中, 所说的“兵教兵”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兵教兵”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改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能促进个体的运动参与、思想的碰撞、运动技能的提高, 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知的动态生成过程。通过大家争当小老师、师傅, 小组中的强兵教弱兵、弱兵教弱兵等方式方法, 正是“兵教兵”思想很好的体现。
4. 多元评价, 强调师生全方位身心参与
英语阅读课教学感想 篇3
【关键词】阅读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99-01
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各种考试中,阅读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那么对于我们外语学习来说,情况更是如此。阅读是学习一门外语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中学阶段英语的教学及学习也主要以阅读为主,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相关的语法项目,和语言现象(词汇,句型)。因此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就至关重要,合理有效的阅读教学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保证。
然而由于在实践教学中,课文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这样是整个课本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一位的进行语言灌输,这样一来占据课堂大多时间的课文教学和学习就极大减小了教学的效果。
为了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在平时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读前预测
目前所采用的各种版本的英语教科书,在文章的选择和设置上话题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学习语言和了解社会各个方面极好材料。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对每个单元话题产生兴趣,在做阅读前,让学生根据单元话题,课文标题,及课文插图,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比如在学习新课标选修7Unit 3 Under the sea 课文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时,首先让学生预测本课的写作手法(文体)—anecdotes(轶事)。预测文章内容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因此对于学生的预测应以鼓励为主。
二、读中从大到小理解
在读中要先进行以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线,甚至段落大意为主的目标性阅读。阅读时给出指导性的问题,应从易到难。比如在讲述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这篇课文时,首先在同学预测的基础下,提出课文中的讲道几件奇闻轶事,分别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在学生把握文章框架和大意之后,对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进行细读,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精彩段落或句子,学生先理解欣赏,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 few minutes later,there was no Tom, so George started beating the water with oar and there was Tom, circling back to the boat,leading us to the hunt again.”这段描述生动的表现出捕鲸人和鲸鱼的关系,正如同自家的宠物狗和主人一样。当Old Tom(虎鲸)不见时,捕鲸人怎样召唤他回来?——beating the water with oar正如主人吹着哨子召唤自己的爱犬。细节之处理解应用心去体会,联系生活,从而与作者有心灵的交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时刻——语言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感觉语言的美。
三、读后信息应用
学完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或联系实际写读后感,课文对自己的启示等。读后任务既是对文章的升华,同时学生也需要再次细读课文,从中获取信息和灵感。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不能使用文章中原句,对多个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起到炼句作用)。比如在学完课文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学完后让同学分析Old Tom 和捕鲸人的亲密关系。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文,和以前所学旧知识,或学生生活相关信息和知识相关联,寻找学习课文的突破口,导入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认真研读文章,设置课堂脉络问题,从浅入深,层层深入。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切记流于形式(如,问题信息寻找——信息推理——信息总结)。再有在课后问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到问题的可操作性,同时又有延展和启发性。最后,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更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新课程理念。
总之,阅读课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轻理解而一味的讲解词汇的用法,而应该在把握主题和写作主线的前提下去感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的使用方法,从而使阅读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曹明杰.基于情感教学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考试周刊,2009
马哲课读书报告(最终版) 篇4
——《国富论》读后感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1002班王洋10212049
一、内容概述:《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二.思想观点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著作评价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目前的经济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方法,但《原富》(是严复当时翻译《国富论》时使用的译名)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反对它。
三、心得体会:
<1> 读罢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一本书对国家经济产生的巨大改变。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马克思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欧洲200年前理财政策多与中国相似,自此书出,英国首先采用,遂立今日富强。
<2> 读罢全书,我对亚当·斯密的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四、总结:
网球课感想 篇5
这个学期的体育我报的是网球课。虽然十几周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是我还是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有很多收获。
通过老师的介绍和我自己去网上查阅的资料,我对网球有了更深的了解。网球(tennis)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网球运动能增强血液循环系统的改善,消耗多余热量,心肺功能得到提高,可以增加人体免疫能力,提高抗病能力和病后康复速度,达到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强化身心的目的。
到现在为止,我学习了东方式握拍、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反手击球。老师在教授动作的时候会先详细地示范给我们看,并且带领我们集体做,大家再分开练习。我觉得网球对身体协调性要求很高,刚开始单纯练动作的时候还没感觉那么困难;等到真的拿球练习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手脚不大协调,而且动作会变得很不规范。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存在于手腕的力度不够,因为每次挥拍的时候我都感觉到自己的拍子十分不稳,不过,在不断练习的同时,我也慢慢地找到了一点感觉,也不断地在规范自己的动作。
我当初纯粹是抱着学习网球的心态报这门课的,因为我一直都觉得网球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门艺术。只是没想到的是,网球比我想象中的要难学。在这之前我都没有真正学习过打网球,感觉学起来比
较吃力,而且毒辣辣的太阳更是对我的一种考验。但是,学习网球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地对网球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老师表达得很浅显易懂,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学起来也轻松一点。我想跟老师建议的是,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练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多巡查一下我们班的几个场地,然后纠正一下我们的动作。因为这样一来可以督促我们练习,二来可以及时地帮助我们找出动作的缺点并帮我们纠正。
网球运动既有益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培养大学生的一些能力,这项运动具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但是,学习网球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这种毅力对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大有需要的,它能是我们克服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通过这些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网球运动的益处。
足球课感想 篇6
姓名:王亦凡
学号:10211006
足球运动之认识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成为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内容,有关足球消息的报道,占据着世界上各种报刊的篇幅,当今足球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足球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规则所允许的各种动作包括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同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比赛时间长、观众多、竞赛场地大,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所不及的。
一、粗犷与柔美的结合
人类文明形成的过程其实是人类周围的事物以及自身“人工化”的过程。人类毕竟有粗野的祖先,无法完全脱离粗野、强悍的性格。特别是当人们走入城市文明之后,格式化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加躁动,于是在现代文明中保持原有的粗野便是自然而然的要求。
足球的粗野是壮美的,是在体能、体魄、意志上的较量。从动作上看,双方运动员要发生身体上的碰撞和对抗。在体能上,比赛中一个运动员要能保持90分钟速度、力量指标跟得上,并且保持头脑冷静、睿智却非易事。所以,足球最发达的欧洲已经有越来越多崇尚身体、力量型打法的球队。
足球的柔美是优雅的艺术,足球技巧精美、高超、复杂、细腻。足球运动中使用的身体部位比其他运动全面、丰富。除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手、胳臂不能用,其他部位都可以利用。停球、传球、带球、过人、射门五个基本功每一项都是容易学会却难以精通。
足球是众多体育项目中较少的以力量为基础的身体技术直接对抗,而将力量技术结合到高度统一性的体育项目仅有足球。足球将力量和技术、粗犷和柔美完美的集中表现,使得人们的欣赏精美艺术与崇拜野性力量的两种心理同时得到满足。
二、自由与放纵的完美展现
足球运动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双方为争夺控制权,达到将球攻进对方球门,而又不让球进入本方球门的目的,展开短兵相接的争斗,尤其是在两个罚球区附近时间、空间的争夺更是异常凶猛,扣人心弦。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双方因争夺和冲撞倒地次数多达200次以上,可见对抗之激烈。越过一个个障碍,冲破一道道阻隔,在不可能与限制之力中,足球在参与者的脚下自由的飞舞,自由就是在不断超越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然而所有的对抗又不是为所欲为的,必须在符合足球竞赛规则的范围内。并且,足球参与者的每个人思想必须统一,行动也要一致,攻则全动,守则全防,整体参战的意识要强。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良好的比赛结果。从观看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看足球比赛更乱更吵的比赛了。成千上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一起热热闹闹地看一场球,为一个进球或一个输球,一起呐喊,一起咒骂,一起哭泣,一起完成感情的释放„„
三、梦想与幻想的激情绽放 足球运动对参与者的要求不高,踢足球的运动员,高矮肥瘦问题都不大,不像其他运动,比如说橄榄球,块头小的肯定吃亏;篮球运动更是“长人”们的天下。而足球则不同,这样就给全世界的所有孩子提供了做“巨星梦”的机会。足球运动的简单规则也使足球更易走向大众化。男人们喜欢足球,因为投身于足球使他们体会到抛开一切飞奔在绿茵的痛快淋漓;女人们喜欢足球,因为可以看到帅哥们如骏马般驰骋在球场的身影;孩子们关注足球,因为足球就是他们未来的梦想;老人们关注足球,因为他们也曾拥有一个年轻激情的时代;政治人关注足球,因为小小的足球托起了民族的尊严和荣辱。当我们投身于足球的世界之中,就可以暂时忘却了现实,我们为力与美的交错而震撼和陶醉,为跌倒和失误而惋惜,为迅速而漂亮的进球而惊叹,为误判与竞争而激愤,为不可预料的结局而好奇。男人和女人都为之痴迷,四、结果未知与多变的魅力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术上多彩多姿、战术上变幻莫测、胜负结局难以预测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比赛中运用技、战术时要受对方直接的干扰、限制和抵抗。技、战术是依临场中具体情况而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和发挥。足球运动比赛结果的偶然性是造成全世界球迷狂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队。曼联有可能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乙级队甚至是业余队“扳倒”。球星堆起来的巴西队曾经在奥运会足球比赛里就被那时还稚嫩的日本队击败。一九六六年,足球“第三世界”的朝鲜队曾经击败过意大利队闯进世界杯八强。所以,在足球比赛里,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结果。“足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争议性。”一位有远见的老人说了一句有远见的话。这个老人是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没错,如果足球比赛都是判罚得很“死”,很机械的话,那足球就失去了它巨大的魅力。正因为裁判是人,可能错判,可能受贿操纵比赛等等,才有了声势浩大的争议和更多人的关注。
五、诠释社会内涵的多样性
足球运动是一种体魄、力量与素质的竞争,它不仅要求运动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搏击的力量,而且还要具有综合的素质和精湛的技艺;桂冠的摘取靠的是团结、智慧与拼搏;足球运动代表着一种抗争,它充分展示着人类在与自然界和社会斗争时表现出的勇敢进取精神。足球运动代表着一种野性的冒险精神,人在足球比赛中的拼命搏击如同原始先民的猎奇探险。人类藉以在体力挥霍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感情,这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被压抑、被潜埋的原始本性的复苏;足球运动展示出一种恢弘博大的气势,疾如狂风骤雨,势若排山倒海,迅如雷霆闪电,其高峰低谷抑扬顿挫之状又与大自然和谐统一,恢弘的场面宛如瑰奇壮丽的立体画卷;足球运动蕴孕着机遇。瞬时万变的形势扣人心弦,时而鬼使神差,正打歪着,时而反守为攻,势如列帛,时而“刺史当艄”,危如垒卵,一脚成恨;足球运动容纳着博大精深的兵家智慧,声东击西、陈仓暗渡、调虎离山、腹中漏洞、顶上开花„„军事谋略已经成为足球场上克敌致胜的法宝。足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智慧、道德、文明和友谊的象征,足球运动迫人魂魄的喧嚣起伏,正是人类社会鼎沸腾跃发展态势的缩影。
马哲课感想 篇7
课后交流中, 这三位老师都提到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这些课因为备课时间紧, 没来得及好好磨, 也没来得及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 是一节原生态课。哦, 原来如此!作为一名任教二十多年的教师, 我在想:这些曾获全国一等奖的青年教师的原生态课与当时评优课的反差为什么这么大?他们的常态课中, 为什么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那种在评优课中所表达出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来?困惑之余不免产生了几点感想。
一、评优获奖课能说明什么
我们教师都知道, 要获得全国 (即使是省、市级) 评优课一等奖实属不易。参赛教师要对教案设计反复研讨、修改, 并不断反复磨课, 再通过层层比赛筛选, 才能脱颖而出。毫无疑问, 在这个过程中, 参赛教师通过各级有关专业人员的不断指导, 通过反复磨课, 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对合理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有部分教师在专家的不断指导下, 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丧失, 自己的教学智慧逐渐消失。教师在整个评比活动过程中逐渐成为思想和行动上被人支配的木偶, 成为别人的代言人和执行人。
人常说,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还是两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能产生新的思想。但我想, 这种思想的交换如果不产生碰撞, 结果或许仍是两种思想。思想只有产生碰撞, 只有慢慢相互渗透, 才可能形成新的思想。否则, 只能是一种思想暂时寄存于另一种思想的表壳而已, 一旦到了新的环境, 那原有的思想就会仍按自己原有的惯性去支配自己原有的行为。在这些评比活动的过程中, 专家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不是通过几天、几次的指导, 就能被参赛的教师所吸纳的。参赛教师按专家的意图反复磨课, 也许能很快接受教学外显的东西, 但对于一些教学的思想可能需要慢慢地领悟。难怪, 这些曾获全国奖的青年教师一旦脱离了专家的指导, 自己原有的教学思想就会不自觉地显露出来, 把自己原有的教学状态习惯性地展现在常态课中, 甚至有些参赛教师获奖后还只能上其“代表作”的课, 却仍不能去上好平时的每节常态课。
这样通过逐级比赛的评优获奖课能说明什么?也许能说明, 这堂比赛课在很多教学专家集体智慧的努力下体现出了当前课堂教学新理念, 说明参赛教师能很好地去完成专家们想要表达的意图, 当然也说明参赛教师通过不断磨练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或许不能完全说明这些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已真正达到评优比赛课展现的水平, 更不能说明, 他们已具备将评优比赛课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教学思想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的能力了。
二、专家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指导
在各级评优课的前期准备中, 参赛教师需要专家们多年积淀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的指导, 这对参赛教师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如果在指导中总希望参赛教师按专家自己的意图去做, 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案例一
在一次数学评优课比赛活动中, 一位来自农村一般学校的参赛教师在比赛前了解到所上班级的生源水平很一般。在教学设计时,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的理解, 比较实际地设计好了教案, 但某指导教师认为设计太浅, 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要该教师随即重新设计教案, 并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一点点传授给该参赛教师。第二天上课时, 由于所定目标要求偏高, 预设“精彩”的设计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案例二
记得我工作第六年, 有幸参加县评优课比赛, 内容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一课时) 》, 这节课当时被老师们公认为是较难上的课。我在设计时, 根据教学实践体会, 觉得教材上的证明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它远远超出了大部分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对这节课作了大胆的改革, 抛弃课本的证明方式, 改繁难的严密推理为简明的事实验证, 通过测量验证归纳得出结论。当时指导我的几位老师极力反对我的设计, 但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了教学, 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但遗憾的是我仅得了三等奖 (参加者都能得三等奖) 。评委组认为我完全没有尊重教材意图。好在我并不看重比赛结果, 一直坚持自己对这堂课的教学理解。事实是, 新课程实施后, 各版本教材均把这部分内容改为了以事实归纳验证的方法。
评优课活动的参赛青年教师需要专家的指导点拨, 需要在点拨中产生思想的碰撞, 在碰撞中不断提高。所以专家们正确的指导是参赛教师持久发展的动力, 那到底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正确指导呢?
首先, 提供信息, 拓宽视野。参赛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积累还不是太丰富, 对教学缺乏深度理解, 需要专家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供广博的教学信息, 使他们教学积累得更丰富, 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站得更高, 才会拓宽他们的教学视野。
其次, 共同研究, 尊重教师。每位参赛青年教师都有自己对教学的理解, 特别是较优秀的青年教师, 他们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 已逐步形成教学思想的雏形。在指导过程中, 专家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与之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即使在交流过程中有的教师一时不能理解新的教学方法, 暂时也不要一定去执行你的意图, 他们会在今后的教学成长过程中慢慢悟出来。
再次, 激发智慧, 长远谋划。比赛不是目的, 指导参赛青年教师要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而不是着眼于能获几等奖。在具体指导中, 应着重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科内涵的积淀、教学风格的逐步形成上给予帮助与指导, 激发他们的教学智慧, 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花。
青年教师发展要激励, 但激励的方式很多, 各级开展的评优课比赛活动是一种。其实教学更需要一种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 提供不同教学风格展示交流平台, 才会在交流中有更多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
三、获奖教师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
获奖当然是件好事, 确能说明获奖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 但获奖是否就表明我们这些获奖教师的教学成熟了?我想不一定, 他们就像生长得很好但仍带有涩味的青苹果, 要成熟, 还得不断吸收阳光、营养, 还得不断地自我磨练。
1. 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获奖青年教师仍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就像舞台演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一样, 他们需要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学常规素养、个人综合素养, 而且这些基本功需要像演员一样每天磨练。教师成长于每一天, 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是要通过打磨每堂课, 积累于每个教学细节。
2. 不断吸纳,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获奖教师经过一定的教学经历, 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别是通过评优课比赛这个磨练的过程, 接触了很多专家的教学思想, 先进的教学理念, 也观摩到了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 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要把吸纳到的新的教学思想, 逐步融进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中, 逐步提升自己。同时, 根据专家提供的信息和指导, 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教学视野, 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内涵, 加厚学科文化的积淀。
3. 保持平常的心态
获奖是对教师的一种肯定, 但并不代表全部, 也不代表永恒, 获奖教师应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 持一种继续学习的心态, 持一种继续完善自己的心态, 这样才能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越来越宽。目前, 有部分青年教师获奖后, 就应邀到各地巡回讲课, 我想, 这节获奖课确实能对各地教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就获奖教师来说, 光靠那节“代表作”课是不够的, 因为教学不能仅有代表作, 更要靠我们平时每天的常态课。事实上, 很多优秀的名教师, 他们都是在自己风格稳定后才出来散发他们教学思想的火花的。获奖的青年教师朋友们, 让我们继续修炼我们的教学, 厚积才能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舞蹈鉴赏课感想 篇8
通过对本学期舞蹈鉴赏课的学习,让我对舞蹈都有了一些了解。在欣赏舞蹈表演中,通过观察舞者流露感情时所运用的特有舞蹈方式,让我更近一步了解该类舞蹈所适用的心情场合。当然,终究会有例外,因为这是个创新的年代。
在观看过的舞蹈表演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街舞专场中的《当代青年》这个作品。我觉得这个作品让人感觉很协调,快慢相宜,很有音乐感,很整齐,无论编曲、编舞、技术,还是齐舞部分都做得很好,能把人带入那种营造出的氛围里,很有感觉。
整个队伍很有创新的潜力,就如当代青年,思想另类,追求创新。如果留意的话,可以看出该队无论是在作品表演还是在技术技巧展示环节,其舞蹈和服装都很有特色,很有另类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他们在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突破,创新。可以很完美地拿捏住音乐的突发点,结合创新的舞步演绎对经典的继承和突破。
场景: 青年依次上场,雕塑般站立,等待音乐的响起。
随着一种很有小城镇故事韵味音乐响起(中途好像穿插了二胡),每个人都做着很有故事性的动作上场摆位,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一类人物,很生活化,贴近我们现实。全体定住后,接着,第二段很空灵的像是教堂音乐般的音乐虔诚的发散开,所有舞者就像是被感化了(可以明显看到某些舞者的面部感情流露),随后慢慢舞动,变换队形。第三段一种名族风味的庆祝节奏曲响起,舞者犹如听到了欢庆的钟声般,相互之间眼神交流,微笑示意,如节日欢庆前的人们,随后整个舞蹈的欢动起来。。
舞蹈编导总是努力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直接和间接地寻找发现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具有特征意义的舞蹈的形象,用别具匠心的结构、方法、画面,用具有鲜明色彩的舞蹈语言,创造一种意境,抒发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凡是符合这样的舞蹈艺术构思的,都是比较优秀和喜人爱看的舞蹈作品。我认为《当代青年》的编导有达到这个效果。
不论什么舞,灵魂都是音乐。《当代青年》音乐很有特色,虽然,本人并没有专门学过舞蹈,但是对于音乐,我却有种特别的青睐。而在这个作品当中,他
们的音乐就是他们队的一大特色,他们没有用节奏感很明显的经典舞曲,而是自己将三个很有年代韵味、信仰气息的音乐连接再混合而成,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透过动作显现出来,舞步整齐利落的踩住了鼓点与节拍,并在节奏点上做震胸等有力的律动的动作。
在舞步方面,他们使用机械舞系列Wave舞,没有旋转等高难度动作。但他们的Poping跳得很棒,Wave还有Rnning man,有力量也有柔度。他们动作很流畅,弹动往返的动作,很有音乐感,跳每一个动作都配合着音乐的节奏感,齐舞很有默契。
The Wave,这是从四肢开始的波浪的动作。它给人一种错觉就像是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穿过你的整个身体,从一个地方开始,穿过手掌,手臂,整个身体最后停在你的脚。波浪的动作是一个标准的动作,包含在每一个舞蹈的例行动作中。不像其它的舞蹈动作,这个动作是流畅连贯的动作,应该是有精神的或是充满律动感的。
Popping是放克舞蹈(Funk Dance)和街舞(Street Dance)中的一种风格,最初的基本形式是借由肌肉迅速地收缩与放松的技巧,使舞者的身体产生震动的感觉,这种技巧称作Pop,舞者会以多种不同的动作和姿势来配合歌曲的节奏进行舞蹈。
在服装方面,《当代青年》的服装是青年服装系列,有的甚至穿着皮鞋,该服装体现了出场人物的身份特征。另外,这样的青年系列服装样式、色调让人看了就能明白作品所要表现的题材,有助于点题。
在观看过的街舞表演当中,《当代青年》在变换队形时,很有层次感,它可以在混乱走动变换队形时突然精确定住,并给人感觉非常的熟练、有序,队员之间也很默契,其队形主要以三角型和一字型为主。
武术课 感想 篇9
体育课感受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从寒冷的冬天,到炎热的夏天,不知不觉间,我们的体育课即将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每节体育课都丰富多彩。这一学期的岁月,也伴着每周一次的武术课悄然流逝。我们学到了太极拳各种各样的动作,听到了很多有关武术的有趣故事。从中我们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个人修养,提升了思想境界。这一学期轻松快乐、富有意义的武术课,将成为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美好回忆。
首先,武术课是充满乐趣的。很多动作的名字非常生动,动作光怪陆离。虽然,有些动作非常复杂,比较难学。但听到老师的讲解,以及这些动作如何攻击的原理,感觉到这些动作巧妙绝伦。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太极拳的悠久历史,以及有趣的背景知识。我们知道了太极拳的起源、分类、流传。也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其他方面有关武术的知识,感受到了我国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每节课都有一定比例的休息时间,大家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学到的动作,练习的非常开心。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门类大有不同,要求沉肩坠肘,气定神闲。动作非常缓慢、凝重,每个动作都像是在画圆,也常常出现抱球的动作。如果静心感受的话,能感受到掌心之间有引力存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动作上,忘记身外的一切烦恼,清理自己混乱的思绪,摆脱世俗的杂念,获得灵魂上的超脱。能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走出教室,走进操场,沉浸在古典音乐中,超然物外、物我融
一、心旷神怡无疑是巨大的享受。太极拳能让我们平心静气,消除心中的浮躁。每当上完武术课,我的心情都非常愉悦舒畅,不再为世俗的琐事蝇营狗苟,从而把身心完全投入到我热爱的学习中。正如对联所说,“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我想,这就是太极拳所要求达到的至善人生境界。
学习武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1学分,不仅在于为保研、出国涨一点GPA。武术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各方面受益匪浅。记得老师曾经深情回首往事,当时的人大武术队风光无限,包揽了几乎一半的金牌。蒋老师的学生,有的因为深厚的武术的功底,成功地战胜了癌症。有的凭借练习武术带来的坚韧意志与人格修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在商界,有的学生当上了董事长,身价过亿。有的学生当上了局长、部长。还有的学生远渡重洋,在各个国家发展。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好武术,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练好武术,需要长久、耐心、投入的练习,从中我们能够收获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练好太极拳,需要我们精神的集中,与无比平和的心境。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学期来,我们收获的品质,将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有深远意义。蒋老师的学生们的成功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无形之中也带来了压力、动力,激励着我们为崇高的理想不懈奋斗。
虽然我非常享受学习武术课的过程,也努力地学习太极拳,但我知道,仅仅一学期的武术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太极拳,这也是非常大的遗憾。我的打的太极拳,有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很多动作也不是非常熟悉。太极拳也需要非常好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能力,这些方面我都尚不具备。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再选武术课。
非常遗憾的是,蒋老师即将退休了,无论对我们而言,还是对人民大学而言,这都是无比沉重的损失。蒋老师是人大武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也是一位百年难遇的好老师。能够在这一学期里,成为蒋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
马哲课感想 篇10
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科学 (金属材料) 、学科 (化学) 、生活之间的联系,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谐地统一起来。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 使学生从新课开始, 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 就会唤起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节内容的开始, 我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那段影片, 让学生分析其原因, 引出金属腐蚀的问题与危害, 同学们再交流讨论自己身边观察到的金属腐蚀现象以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金属的腐蚀。从而引出课题———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我觉得, 这种用故事情节来导入, 能够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情境, 感受当时的情形, 体会金属腐蚀让人命悬一线的危机感。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想去分析原因并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当然生活中学生也可以看到以前这类事情的发生, 我们再将知识生活化, 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身边金属腐蚀的现象, 并且会联系到生活中人们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就可以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产生问题,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将新旧知识相结合, 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 表现出渴求解决问题的情绪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 寻求新知。这样学生就可以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产生问题,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将新旧知识相结合, 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 表现出渴求解决问题的情绪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 寻求新知。
二、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着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开展学习, 也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学生通过看完影片就提出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啊?”“我们怎么才能帮他们早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让它发生沉船事件呢?”。这时, 就是我们对知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了, 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来了解“什么是金属的腐蚀”、探究“金属腐蚀的条件是什么?”最后再根据所学知识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晓之以理, 先可以动之以情”。
三、通过生活情境理解化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重视, 学生的知识面相比较而言有所扩大。学生更加希望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那么学习金属的腐蚀, 目的就是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我让学生分析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后, 结合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就提出许多的方法, 我再将其归纳。然后我让学生见习“牙医”———格林太太的牙痛病。在牙医治疗中巩固本堂所学知识 (电化学腐蚀———原电池原理) 为患者开出实用又经济的“药方”———即金属防护的方法。关于此内容, 我还展示了学生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的图片, 让学生们分析自行车上各零件、各部位采用的防护方法。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各种方法, 我将其归类。这样的生活实例具有真实性, 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 我想这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内化。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曾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 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趁热打铁, 我把最近网络上谈的较多颐和园十二生肖的青铜兽首的图片 (某拍卖会场的) 播放出来, 提问“为什么至今这十二生肖兽首还是光彩照人?”借此来讲述金属防护的作用和好处。
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后, 学生学会某些知识后, 我们就让他们来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了, 将知识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洪波.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长春医学, 2006, 4 (1) :49-51.
舞蹈鉴赏课感想 篇11
舞蹈鉴赏课上,谢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很多舞蹈视频,并且“舞”“音”结合,耐心细致的为我们讲解了各种类型的舞蹈的发展和创新,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然而,如此多的舞蹈中,给我最深感受的还是享誉世界由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曲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芭蕾舞剧《天鹅湖》,自1877年在莫斯科首演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在世界各国仍然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成了芭蕾舞的代名词。《天鹅湖》的故事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童话,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乐。讲的是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在森林湖畔嬉戏,一只本是怪鸟变成的魔王罗特巴尔特,施展魔法将公主奥杰塔变成了一只天鹅。王子齐格弗里德的成年之日,母后要为王子举行选妃舞会,王子闷闷不乐,忽见一群白天鹅掠过天空,王子随即持弓尾随来到湖畔,正要向一只头戴皇冠的白天鹅举弓射击,奥杰塔缓缓地站起掸理着羽翼向王子哀诉委曲。接着,在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重奏的抒情乐曲中,奥杰塔与王子跳起了大段慢板的双人舞,王子对公主深表同情并产生了爱情。王子向公主起誓,要以纯真的爱情战胜魔法,让公主恢复人形。在选妃的舞会上,各国来宾相继跳起了各国民族舞蹈。魔王为了破坏王子与奥杰塔 的誓约,将自己的女儿变成黑天鹅,假冒公主闯进宫来,以妖媚的舞蹈诱惑王子,两人跳起了著名的黑天鹅双人舞。魔王以为王子已经中计,一阵狞笑。霎时间天昏地暗,奥杰塔绝望地从窗外天空飞过,王子方知受骗,不顾一切与魔王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终,纯真的爱情战胜了邪恶,魔王被诛,公主和所有变成白天鹅的姑娘都恢复了人形,与王子欢欣起舞,迎着晨曦庆幸新生。
喜欢这部芭蕾舞剧,除了其自身的感染力之外,更是被作曲者柴可夫斯基的复杂的人生经历所深深地震撼。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 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天鹅湖》令人“老也看不够”的几大法宝: 首先,“修长舒展的动作线条”。每位芭蕾舞者都应以肢体线条的修长和舒展为美。因为芭蕾本是线条的艺术,贵族的艺术,所以,只有修长而舒展的肢体动作,才能充分地展示线条的流动,充分地占有舞台空间,完美地体现出贵族的气派。第二,“诗情画意的舞蹈段落”。芭蕾的本质是诗,是画,长于传达某种朦胧的诗情,某种淡雅的画意。因此,在芭蕾美学的殿堂中,像巴芙洛娃、乌兰诺娃和马卡洛娃这种善于表演《白天鹅双人舞》的抒情明星,永远高居榜首,而那种只能完成《黑天鹅双人舞 》的技巧明星,则只能屈居第二,即使其32个“挥鞭转”引来雷鸣般的掌声也不能提高其审美品位。第三,“洁白神圣的天鹅短裙”。芭蕾女明星的短裙是《天鹅湖》中是最典型的舞蹈服装,其洁白的颜色代表着天鹅形象的纯洁无瑕,而其超短的尺寸则对舞者腿部线条超凡脱俗地修长提出了必不可少的苛求。第四,“对比鲜明的仙凡场面”。《天鹅湖》在故事发生的地点,服装和布景的色彩,不同幕次间的基调和节奏诸方面,均富于鲜明的对比。其中的一、三幕都是宫廷场面,前者是花园,后者是舞会,都是火红热闹、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现实世界,戏剧性占据主导地位;
二、四幕都是天鹅湖畔,都是朦胧月色下扑朔迷离的虚幻世界,抒情性占据主导地位;如此鲜明的视觉节奏,不仅给了舞者以足够的喘息之机,而且也让观众能够尽享好戏的乐趣。第五,“沁人肺腑的音乐旋律”。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在听觉上具有感人至深的神功,尤其是在第二幕的《白天鹅双人舞》中,那如泣如诉、哀怨委婉的旋律,形象逼真地表达出了奥杰塔公主对自己被困于魔掌之中的无助与无奈,对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正因为如此,《天鹅湖》的音乐常常作为独立的曲目,在音乐会上得到演奏,同样深受欢迎。
老师给我们上的一节节生动形象的舞蹈课!让我受益匪浅,我会更深的去领会舞蹈给我带来的感受。
国贸12-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