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女排(通用4篇)
少年女排 篇1
运动员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所决定的。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很多项目中,体能甚至被认为是致胜的决定性因素,而运动素质则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正处于运动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时期的排球运动员,此时运动素质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关系到运动员未来的发展[1]。与国外相比,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误区,这严重制约着我国整体排球竞技能力的提高和水平。因此,如何抓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进行更加有效的体能训练,是我国排球界一直探讨与研究的课题[2]。
近年来,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的是核心力量训练,我们所说的躯干通常指的是核心区,包括骨盆和脊柱及其周围的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包括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和股后肌等组成的是核心肌群。现在已逐渐扩展到竞技体育的整个训练领域的核心力量训练,起初仅仅用于运动员的健身和康复训练。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大多都有符合其专项的力学运动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了给四肢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通过运动链的作用。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是核心肌群,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为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所有运动项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力量,它对运动中的运动技能、姿势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支持和稳定作用。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理论认为:身体核心区肌肉力量对运动员动作技能完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稳定运动员身体力量、重心的传递与激发的源点以及力量控制的中枢等作用。由此看出,核心力量对运动员在技术发挥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排球界的专家与教练员的认可的是核心力量的训练,但在实际的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实施的要点、实质和真正的可见的作用,大多数教练员及科研人员被困扰着[3]。
本实验以辽宁省少年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核心力量训练,并在训练前后,通过各项相关测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核心力量训练对少年女排排球运动员各项素质影响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教练员训练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提高我国女排后备人才运动素质的合理性、全面性及其科学化训练奠定了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辽宁省少年女排运动员12人,年龄(14.5±0.8)岁,身高(180.2±2.8)cm,体重(61.0±7.9)kg,训练年限(4.3±1.5)年。
1 . 2 研究时间
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冬训期间。
1 . 3 研究方法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和经验,选定了18个主要以徒手练习项目为主、多关节肌肉参与的核心训练动作,以提高和改善运动员上肢、腰腹、核心、下肢部位肌肉功能为目标,进行为期3个月的训练。该训练每周进行赛次,每次1.5~2 h,采用分组循环模式,严格控制练习动作的质量和要求,运动负荷基本保持在60%~70%。
依据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大纲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分为弹跳、移动、挥臂、协调、腰腹、核心六类,共选取15个指标作为本次测试指标,在训练前后进行测试,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比训练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其中P<0.05为有差异,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在3个月的核心力量前后,辽宁省少年女排各项运动素质的测试结果及统计结果见表1。
从测试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移动类指标中,短距离转身的半米字移动指标在训练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4),36m移动和30m跑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急速转身移动素质有提高和改善。30m跑的成绩在训练前后有显著差异(P=0.032),36m移动虽然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平均成绩提高了0.55s,即5%,成绩的提高也是可见的,考虑核心力量训练可能改善了跑步与移动中肢体的稳定性、提高了核心力量,自然的改良了发力点与动作。
从测试结果中,看出协调、弹跳和挥臂三类共7个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弹跳类的指标中,有三个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这说明弹跳能力、特别是原地弹跳能力,与核心力量的关系不大,但是三级蛙跳虽然没有显著变化,但在训练前后平均成绩提高了0.04m,说明这种运动中弹跳的能力的素质,与核心力量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另外,助跑掷远的成绩在测试前后的变化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平均成绩提高了0.78m,说明这种运动中协调性相关的挥臂类项目与核心训练有一定关系。
腹背和核心力量两类运动素质共5项指标,在训练前后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其中4项甚至达到了P=0.000,虽然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尽量减少了这5项测试指标的训练,但由于核心训练的方法主要就是训练腹背和核心力量,因此这两类运动素质有极显著差异是能够理解的。
3 结论
3 . 1 移动类指标
有人说如果一切运动的基础是力量,那么现代一切运动追求的关键就是速度。做为排球运动员,必须能够快速做出对球的反应,做出接球或者击球的动作,所有快速移动动作的完成,离不开运动员具备的各种速度素质能力。经过3个月的核心力量训练,辽宁省少年女排12名运动员的移动类指标的平均成绩都有所提高,体重半米字移动成绩有显著差异。
3 . 2协调类、弹跳类和挥臂类指标
快速力量的集中反映的是弹跳素质,也是排球运动中关键的素质。起跳技术、下肢力量以及协调摆臂共同作用的结果[4]的是弹跳能力。在核心力量训练前后测试中,该12名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指标、弹跳类指标和挥臂类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三级蛙跳、助跑掷远等几项运动中与协调性相关的指标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 3 腹背类指标
3个月的核心训练前后测试中,运动员的腹背类素质和核心素质均有极显著差异。
分析可知:首先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得到了改善,快速神经反应能力得到加速,运动神经的支配能力得到提高。其次四肢快速力量传递被提高了。最后肌肉间的协调性能力、肌内间的协调性能力也被提高了,这些都是由于核心力量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核心力量对快速灵敏素质的影响主要归结为神经肌肉这个运动系统的改善问题上。
更有利于发展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的是核心力量与专项素质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实验中被采用的是分组实验训练,经过16周两种不同模式训练后,实验组快速力量素质、弹跳素质增长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实验前后成绩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虽有提高,但增幅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专项素质训练中适度的核心力量训练被增加有助于提高这两项素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模式,对两组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高不明显,至少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在短期内对耐力素质发展影响不大。建议在今后青少年排球队员素质训练中,核心力量方面训练内容被适度增加,专项素质与核心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较好,都不可取的是单纯地追求核心力量或者传统的素质训练。
少年女排 篇2
“不管别人需不需要中国女排,我需要!”
巩俐黄渤演绎“和平”传奇
此前发布的预告曾展现郎平、陈忠和与80年代老女排热血拼搏的少年时代,也为两位走上王牌主帅之路埋下伏笔。12月19日,“巩黄”合体,教练“和平”在预告中正式登场!预告中,初入国家队的郎平(白浪 饰)问尚是陪练的陈忠和(彭昱畅 饰):“你就没想过当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吗?”岁月浮沉,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VS美国队,教练陈忠和(黄渤 饰)与郎平(巩俐 饰)坐镇赛场两侧。郎平沉稳果断,陈忠和处变不惊,巩俐与黄渤的对手戏引人入胜,仿佛带人穿越到那场激烈的比赛,让人手心捏一把汗!
赛场王者见王,赛场外两人都是守护中国女排、传承女排精神的英雄。里约奥运会前夕,面对紧张的女排队员们,陈忠和回到漳州训练基地,指着满墙砸出来的球痕,对女排队员说:“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心中)有这个(排球)。”还在郎平出征前为其打气:“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中国女排,我需要!”这番心迹剖白,同样戳中了郎平的心声。不仅郎平与陈忠和永远需要中国女排,每个人中国人也永远需要女排精神。
少年女排 篇3
一、大奖赛成功的因素
(一) 经验丰富的主教练
2013年4月25日郎平正式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这是郎平第二次担任女排主教练, 带领新一届中国女排分别取得大奖赛澳门站、香港站和武汉站的冠军以及总决赛的亚军,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丰富的国内外执教经验密不可分。
1. 国内执教经验
1995年郎平开始执教中国女排, 同年率队获得女排世界杯季军;1996年和1997年率国家队分别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亚洲女排锦标赛金牌;1998年夺得世界女排锦标赛亚军和亚运会排球比赛冠军。2009年, 郎平执教广东恒大女排, 带领恒大女排获得2009-2010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B冠军;2010-2011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A亚军;2011-2012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A冠军;2012-2013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A亚军。
2. 国外执教经验
1999年郎平开始远赴意大利执教, 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先后率意大利摩德纳女子排球队在2000年获得意大利女排联赛冠军、2001年欧洲女排冠军联赛冠军以及2002年意大利女排联赛和杯赛双料冠军。2002-2003赛季郎平执教意大利诺瓦腊俱乐部, 率领俱乐部夺得意大利超级杯和2004年意大利联赛冠军。2005年2月, 郎平出任美国女子国家排球队主教练, 并带领球队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银牌。
(二) 阵容轮换变化多
在大奖赛三个分站赛中, 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阵容, 即使是在总决赛中也根据对手的不同, 变化场上阵容, 改变了以往靠7人打天下的局面, 保证了每个队员都有上场打球的机会, 体能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打球的人多了, 板凳深度加深, 为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 新人发挥出色
女排大奖赛澳门站, 郎平主教练果断用三老带三新, 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小将朱婷发挥出色, 在进攻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站下来扣球得分82分, 排名第七位, 扣球成功率44.81%, 排名第四位, 并分别获得最佳得分手和最佳拦网手称号。
在香港站与土耳其的比赛中, 替补出场的她拿下19分, 帮助球队3:2战胜欧洲劲旅土耳其。在总决赛中, 朱婷总得分74分, 名列第四位;扣球128次, 得分65分, 成功率50.78%, 在扣球排行榜名列第一位, 并入选大奖赛总决赛最佳阵容。
防守上, 自由人陈展作为新人, 在总决赛中共防守73次, 到位26次, 失误21次, 防起26次, 排名第四。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接发球不稳定
接发球是整个球队进攻的生命线, 接发球好有利于各种战术的组织, 从而打好一攻, 反之就会被动。在大奖赛中女排的接发球不稳定性在与劲旅土耳其以及巴西的比赛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面对对手的强劲发球, 女排的接发球显得难以招架。比如, 与土耳其的比赛中, 女排接发球失误高达13次, 占总接球次数的14.28%, 而对手失误只有6次, 占总接球次数的6.67%, 女排的失误率高出对手一倍多。又如, 与巴西的较量中, 女排接发球到位率为46.27%, 对手到位率高达53.06%;在失误方面, 女排失误6次, 而对手失误0次。由此可以体现出, 女排在接发球方面与世界强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 发球缺乏攻击性
发球是比赛的开始, 发球好不仅可以减轻本队的防守压力, 还可以直接得分。随着每球得分制的实行, 当前排球的发球技战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各种发球技术的出现都是在接发球由不适应到适应, 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对抗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和创新的。从20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上手、勾手大力发球技术, 到60年代出现的勾手飘球技术, 再到90年代跳发球技术, 每种发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对排球运动的战术思想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发球的攻击性也由最初强调力量到强调性能, 逐渐过渡到强调速度。由于发球攻击性的不断变化, 使得21世纪发球的观念有所转变, 从求稳变成求狠, 加强发球的攻击性已成为当今排球比赛的一个突出特点。[1]发球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女排的短板, 发球缺乏攻击性, 而发球的攻击性直接体现在得分方面。在发球排行榜上也只有副攻杨珺菁排在第10位, 其他人均无缘前十。
三、结论
中国女排在本届大奖赛上取得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 主教练的审时度势、阵容轮换多和新人出色的表现是比赛的亮点。但在比赛中暴露出的“发—接发”问题, 是目前摆在主教练郎平以及全体教练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解决, 将是一个长期、反复的练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范莉莉, 闵捷.对中国男排发球技战术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5) .
[2]唐春芳, 周凤桐.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制胜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
[3]甘健辉, 余学好, 许益芳.第九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2) .
[4]阿英嘎.中国女排获“两连冠”技术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5]国际排联官方网站 (http://www.fivb.org) .
少年女排 篇4
淑女,就一定是要举止端庄么?
她们,一群可爱的中国姑娘,曾经书写过一段传奇,她们让赛场沸腾,让中国沸腾。这群可爱的姑娘便是中国女排。从1981年至18,中国女排曾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上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中国女排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球队。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最后一场比赛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女排的对手是东道主日本队,中国队只需赢两局便可拿到冠军。中国女排凭借高超的球技、默契的配合轻松地拿下了前两局。姑娘们激动地抱在了一起,提前欢庆由她们拿下的这中国三大球的首个世界冠军。此时,金牌已经到手,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三局。前所未有的激动让女排姑娘们个个兴奋过头,赛场上的她们竟然连输两局。最后一局,比分咬到了14:15,中国女排仍然落后一分。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教练袁伟民喊了暂停,他深知,冠军虽然已经拿下,但是如果最后的这场比赛以失利告终,中国女排站在领奖台上并不能完美谢幕。他紧紧盯着围聚在身旁的每一个女排队员,沉默不语,气氛格外紧张。突然,他大吼道:“不获全胜,我们算什么世界冠军,我们可不要往自己的脸上抹黑啊,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教练的话让队员们瞬间清醒。再次上场后,凭借郎平的重扣和周晓兰的拦网,中国队连得两分,上演了大逆转,总比分3:2,姑娘们将金牌完美地揽入怀中。此时此刻,守在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的中国人民更是热血沸腾,大家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女排姑娘们带着为国争光的信念,带着这股爱国的力量,刻苦训练,奋力拼搏,一次次站在世界女排的冠军领奖台,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热血一次次沸腾。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诠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至今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奋勇前进。我想,淑女的品质,不一定仅仅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的大小姐风范,而是一定要有一颗爱国的心,一颗有着责任的心,像中国女排一样,奋发图强,勇敢拼搏。
电影《中国女排》评价二
提起中国女排,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在世界排球史上,能够取得“三连冠”已是寥寥无几,而中国女排却取得了“五连冠”,创造了奇迹,在世界排球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是什么令中国女排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当我细细阅读了《迎奥运,促和谐》读本后,我被女排精神深深震撼。
每天练球就是七八个小时,每堂课扣球要重扣300多次,翻滚400~500多次。这是女排姑娘集训期间每日的必修课。因为她们懂得:“苦是一副灵丹妙药,她们要强大起来,就得每日吃这副药。”正是这种一丝不苟,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终于开出了“五连冠”的胜利之花。
谁也无法忘记20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勇夺金牌的惊心动魄场面。是什么使中国女排一次次的生死逆转,一次次完成不可能完成的自救?是女排精神,是大家能够团结协作的忘我拼搏精神。
好一个团结协作、忘我拼搏的女排精神!它不仅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是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
我清楚地记得,20年冬天,中国南方遭到了一场百年未遇的大风雪。在和雨雪冰冻灾害斗争中,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不屈不饶、顽强拼搏、英勇奋战:在天寒地冻中,铲除冰雪;站台广场上维护治安;危难之时,紧急救援;徙步踏雪,运送救灾物质;攀爬电线杆,抢修电路;奔走冰雪路段,疏散交通……一支支突击队,一群群志愿者,一个个紧张的工作身影,一张张劳累、疲倦的笑脸。正是由于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困难中大家团结在一起,能够忘我,抛开自己的一切。我们终于战胜了雨雪冰冻这个恶魔。它再一次告诉人们:团结协作、忘我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看看中国女排,再想想自己,我真是羞愧万分!在困难面前,我常常选择退缩逃避。班级没获得流动红旗,就互相指责、埋怨。身为班长的我,不是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而是寻找理由,推卸责任……这样的态度怎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怎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向着宏伟目标团结协作,忘我拼搏,共创一个辉煌美好的明天!
电影《中国女排》评价三
里约奥运会进行了女排决赛,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金牌,塞尔维亚队夺得银牌。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三次夺得奥运金牌。
当最后时刻替补上场委以重任的张常宁,成功的发球过网后急坠破坏了对手的一传,惠若琪的探头给塞尔维亚人致命一击之时,如你,如我,如电视机前13亿中国人,都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咆哮,人说看中国女排需要一颗大心脏,坚持着看完里约奥运决赛,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紧张,更多的是热泪盈眶!
终于明白父辈所一直提的“女排精神”,翻开这些年女排的历史,1984年在洛杉矶,女排小组赛输给了美国——但在决赛中竟然没给东道主任何机会,3-0拿下;20年在雅典,陈忠和的那支黄金一代在爱琴海彼岸成成就了“大写”的女排精神,从半决赛0-2落后古巴的绝地反击,到决赛0-2落后俄罗斯的登临绝顶,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张越红重锤落地之后流下的激动的泪……
当伦敦奥运中国女排2-3被日本挡在四强之外时,那时的女排跌入谷底,我们以为还要等待下一个20年。
幸好,我们有郎平,这个30年中国人永远兴奋的女排图腾!她上任后,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全新一代的“朱袁张”组合,你能想象一支在伦敦仅仅进入八强的球队,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站上世界之巅吗?20年世界杯夺冠——这竟然和郎平此前给出的时间表完全重合,在她连续发掘了朱婷、袁心玥和张常宁、龚翔宇之后,给出了这支女排出成绩的时间表就是20年!
真的,除了这个团队,没有别的任何一支球队能够配得上“精神”二字——请记住,她们的名字叫中国女排,她们30多年来激励国人的叫“女排精神”。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在这个网络化、娱乐化充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女排精神的归来。
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不是目标太难,而是你还不够努力!加油,每一天!
女排精神常在,共筑泰山不屈斗志!
【少年女排】推荐阅读:
中外女排07-23
郎平女排精神07-13
新一届女排05-29
中国女排精神07-22
公司倡导女排精神05-28
学习女排精神作文08-31
中国女排再创辉煌08-09
学习女排精神的作文06-03
女排精神从未远离我们09-10
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