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丁

2024-08-22

瑞舒伐他丁(通用8篇)

瑞舒伐他丁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PCI前应用瑞舒伐他丁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76例需进行PCI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 各38例, A组术前给予常规治疗+瑞舒伐他丁治疗, 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 d内肌钙蛋白 (cTnT) 、血清心肌酶 (CK-MB) 水平变化及术后1月后心脏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1 d的cTnT及CK-MB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 术后1个月A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较B组患者少, 两组不良反应几率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症PCI前应用瑞舒伐他丁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降低心脏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瑞舒伐他丁,保护心肌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最有效的手段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PCI) [1], 但经该术式治疗单位患者术后易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问题。经相关研究证实, 该问题的发生与血管受损后内部发生了炎症反应息息相关。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76例需进行PCI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研究瑞舒伐他丁对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76例需进行PCI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40例, 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 (60.4±8.2) 岁;所有患者均临床诊断、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 术前患者血液内c Tn T及CK-MB水平较正常水平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发热症状、急性或慢性感染疾病、恶性肿瘤、外伤感染、手术创伤、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随机将其平均分成A组与B组, 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组术前给予常规治疗, 给予每天75 mg氯吡格雷+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A组术前给予常规治疗+瑞舒伐他丁进行治疗, 于术前3 d患者临睡前给予瑞舒伐他丁治疗, 每天10 mg, 术后持续服药30 d。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 d、30 d的c Tn T及CK-MB水平。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在PCI手术前、后的第1 d、30 d, 于清晨患者空腹时抽取静脉血5 ml, 水平离心操作10 min将血浆分离, 零下80℃冷藏储存,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 Tn T及CK-MB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该炎症因子进行测定[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 Tn T及CK-MB水平

A组患者PCI手术前测定的c Tn T水平为 (0.030±0.02) μ/L, CK-MB水平为 (11.39±3.7) ng/m L, B组患者术前测定的c Tn T (0.031±0.02) μ/L, CK-MB (11.4±3.6) ng/m L;术后1 d, A组患者c Tn T (0.16±0.2) μ/L, CK-MB (15.3±5.5) ng/m L, B组患者c Tn T (1.40±4.38) μ/L, CK-MB (24.5±10.5) ng/m L, 两组各自术前术后水平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c Tn T及CK-MB水平相比, 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

A组患者中共有1例发生腹泻的不良反应 (3.5%) ;B组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不良反应 (32.1%) , 有6例发生了恶心呕吐 (21.4%) , 3例发生腹泻 (10.7%) ,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比, A组明显比B组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机体是否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冠状动脉中一旦粥样斑块破裂, 将直接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目前临床上PCI血液重建手术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有效手段。然而患者PCI术后易出现冠状动脉炎症反应, 而冠状动脉炎症的发生能直接影响心肌功能[2]。PCI手术中的支架植入操作或多或少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从而激活大量炎性细胞分泌炎症因子。PCI手术后测定的c Tn T及CK-MB水平能直接反应心肌受炎症因子作用受损的程度。

c Tn T分子量为37000, 与原肌球蛋白相互结合, 能直接参与钙所控制的肌肉收缩过程。若心肌中的钙遭到破坏, 心肌便会产生松弛。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 与ATP的再生息息相关, 该酶的功能是将细胞内的ATP的浓度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具有可逆的催化作用, 即将高能磷酸键从磷酸肌酸转移到ADP上或从ATP上将高能磷酸键转移至肌酸, 以形成磷酸肌酸。血清CK-MB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症状发作后12~36 h即可达到高峰值;多在3 d内恢复正常。如果心肌梗死在发作后4 d, 血清CK-MB水平仍持高不下, 则表明心肌梗死病情呈继续发展状态, 如果下降后CK-MB水平再次升高则可考虑患者原梗塞部位病变在继续发展或者出现了新的梗塞病灶。临床上常以CK-MB与c Tn T的水平变化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抑制剂, 主要抑制HMG-Co A还原酶的合成[3]。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是转变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作为甲戊酸盐胆固醇的前体的限速酶。经研究发现, 瑞舒伐他汀的安全性、耐受性均较高, 能够有效溶解横纹肌, 与他汀类药作用较为一致, 长期应用可有效改善炎性症状, 故瑞舒伐他汀作为保护心肌功能的有效药物备受关注, 另有相关研究证实, 瑞舒伐他汀的药效作用具有多向性, 能够对细胞的迁移、增生、分化等有效抑制, 能有效防止心肌炎症及血小板凝血等情况的发生, 这些作用能有效作用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从而直接降低两者水平, 确保心血管疾病在产生初期就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术后1 d及30 d后的c Tn T及CK-MB水平测定, 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的患者组水平明显较常规治疗组低, 且不良反应率也较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应用瑞舒伐他汀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炎症时, 无论是在给予患者实施PCI手术治疗前保护心肌功能还是术后强化患者心肌功能, 均能够起到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从而改善患者血脂的含量及维持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磊.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围术期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2, 19 (15) :16-18.

[2]张杜娟.瑞舒伐他汀与瑞格列奈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19 (48) :89-90.

[3]罗俊.PCI术前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负荷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南大学, 2012, 5 (13) :48-50.

瑞舒伐他丁 篇2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剂量 老年人 稳定性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稳定性冠心病的基础病变,它以血管壁脂质沉着为病理特点。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它可以降低内源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从而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1]。近年来,有许多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长期大剂量应用有缩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2]。本试验拟研究瑞舒伐他汀在不同剂量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60例。入选标准: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定的诊断标准。胸痛时间均大于半小时,心电图示至少有两个相邻导联sT-T改变,部分病人有心肌损伤物升高;排除严重并发症;患者自愿同意入选。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5~70岁,平均56.2岁,多为老年人。将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疾病,血脂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入选的病例均在入院空腹12小时采静脉血后,两组每晚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20mg/日的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5mg/日的瑞舒伐他汀治疗。并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两组的疗程都8周。在治疗后也采集静脉血,与治疗前的静脉血同时进行生化分析,观察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减少;②有效:心功能改善I级,心电图ST下移减轻者为有效;③无效:无上述任何改善甚至恶化[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LDL-C数据用(X±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有效率统计学处理(P<0.05)。见表1。

LDL-C变化:两组治疗前后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治疗组比对照组LDL-C水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讨 论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脂质在其中的影响巨大。大量研究表明,LDL-C每降低1.0mmol/L,全因死亡率降低12%,冠心病死亡率降低19%,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21%[4]。

他汀类药物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阻碍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从而减轻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壁的侵害,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较多的独立于降脂外的多效性作用[5]。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表现在改善内皮的功能;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抑制血栓的形成;稳定斑块。不过对于应用剂量方面还有所不同看法,在METEOR试验中,对无临床症状的低危受试者随访2年,剂量40mg/日,得到了阳性结果。然而在另1项试验中,受试者血脂水平中等,每日剂量分别为5mg,40或80mg,随访24个月,却并未观察到斑块体积的减小,只发现斑块成分的变化[6]。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有效率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治疗前后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治疗组比对照组LDL-C水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

总之,瑞舒伐他汀在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中,均明显降低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是大剂量的应用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张玉蓉,吕卓人.调脂治疗理念转变的思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4(8):760-761.

2 李崇剑,高润霖,杨跃进,等.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验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570-572.

3 王霞霞,田建会.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因子影响[J].

4 王平,楚建民,宋执敬.辛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炎症因子的干预观察[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9,6(2):78-80.

5 陈绍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理论与实践前沿[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9-51.

瑞舒伐他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4 月至10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70 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85 例。对照组男49 例, 女36 例, 年龄54~75 岁, 平均 (63.5±2.0) 岁;研究组男50 例, 女35 例, 年龄52~73 岁, 平均 (63.5±2.5) 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 依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硝酸酯类、抗血小板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治疗[1]。

研究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 每天1 次, 每次10 mg睡前口服治疗, 1 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2]。

1.3 评价

显效:患者轻中度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发作频率等显著减轻;无效:以上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以显效和有效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 (3.5±2.0) d, 显效32 例 (37.64%) , 有效41 例 (48.24%) , 无效12 例 (14.12%) , 总有效例数为73 例 (85.88%) ; (2) 研究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 (1.5±1.0) d, 显效63 例 (74.11%) , 有效16例 (18.82%) , 无效6 例 (7.06%) , 总有效例数为79 例 (92.94%)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越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因用药治疗而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3 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老年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冠心病的发病比例也显著增加, 已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冠心病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的文献和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清中LDL-C水平,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降脂的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增殖的作用, 同时也有抗炎、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冠状动脉危险时间的作用, 从而增加患者的冠心病症状的改善情况, 缩短症状缓解时间,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3]。单纯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 效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 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更好的增加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增加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本研究显示联合瑞舒伐他汀应用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等均显著优于单纯治疗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因用药治疗而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 对冠心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扩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 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安全性较高, 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翀昊, 王广燕, 苏衡.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 (2) :126-128.

[2]钟幼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4) :1593-1594, 1596.

瑞舒伐他丁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9年9月-2010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86例,NYHA分级Ⅱ~Ⅲ级,冠心病45例,扩张型心肌病25例,高血压病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67.4±9.8)岁,男27例,女17例,病程为8个月~10年,平均(4.3±1.6)年;对照组42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64.8±9.5)岁,男26例,女16例,病程为1~9年,平均(4.6± 1.8)年。传导阻滞、支气管阻塞疾病及低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不在本研究范围。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应用 ACEI、利尿剂、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且两组剂量基本相同。治疗组加用瑞舒伐他汀,剂量为20mg,1次/晚,共服1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心功能进步2级或心功能达到Ⅰ级, 症状、 体征基本消失;有效: 心功能进步1级, 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3]。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 治疗前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病种、心功能分级、基本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组心功能显效45.5%,有效36.4%,无效18.2%;对照组心功能治疗显效35.7%,有效31.0%,无效3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LVEDV、LVESV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显著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RP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后治疗组血浆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P<0.05。

3讨论

导致心衰的原因很多,机制复杂。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有关,他们的激活可以导致心室的结构和血管发生重构, 促进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恶化。炎症促进了心室重构,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炎症过程和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诱导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导致心肌进行性纤维化,在这个病理生理过程中促进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4]。CRP是人体肝脏合成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期反应蛋白,CRP为主要的炎性标志物之一,能够反映炎症变化程度。CRP是机体炎症反应和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炎性细胞因子,均参与心室重构,导致左心室扩大,同时参与心功能衰竭的进程[5]。作为炎症反应的一个标志物血浆CRP浓度的升高被证明与心血管病的危险是相关的,而降低CRP的水平,可消除伴随该炎症标记物的心血管病事件的高危险[6],高胆固醇血症可以激活ROS,降低一氧化氮活性,诱发内皮功能障碍。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胆固醇,还可作用于血管细胞NAD2PH氧化酶来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mRNA稳定性,从而减少 ROS的产生,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稳定斑块、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非调脂作用[7]。本研究表明,炎症因子随着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及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的变化而变化,炎症因子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心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CRP水平,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摘要: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重塑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8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附加瑞舒伐他汀治疗,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测定相关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超声心动图指标优于对照组,NYHA分级明显改善,CRP水平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和心室重塑过程,其主要机制是降低了CRP等炎症介质的水平,进而起到延缓心力衰竭恶化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功能,CRP,瑞舒伐他汀

参考文献

[1]赖长春,高伟栋,李浙成,等.慢性心力衰竭时脑钠肽C-反应蛋白水平及卡维地洛的疗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5):340-343.

[2]赵水平.他汀类药物对心肌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6.

[3]张洪梅,许华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4例(J).中国实用医刊,2008,8(35):87-88.

[4]Sowers JR.Hypertension myocardial fibrosis(J).Clin Hyper-tension(Greenwich),2007,9(7):558.

[5]Dominguez A,Pena J,Perez M,et al.Long-term prognosis val-ue of anemia in a non-selected population with heart failure(J).Med Clin,2007,128(10):370.

[6]Ridker PM,Rifai N,Pfeffer MA,et al.Long term effects ofpravastatin o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C reactive protein.TheCholesterol and Recurrent Events(CARE)Investigators(J).Circulation,1999,100:230,235.

瑞舒伐他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3月~12月治疗的高脂血症112例, 其中男72例, 女40例, 年龄33~81岁, 平均59.3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 两组患者在血脂水平、性别、年龄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廿烷醇10mg/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2], 连续治疗6周[3], 疗程结束后检查血脂水平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

两种患者经过6周的治疗, 观察组TG治疗前 (3.96±1.58) mmol/L, 治疗后 (2.51±0.96) mmol/L, TC治疗前 (5.11±0.99) mmol/L, 治疗后 (4.36±0.91) mmol/L, HDL-c治疗前 (1.75±0.43) mmol/L, 治疗后 (1.38±0.28) mmol/L,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TG治疗前 (3.89±1.56) mmol/L, 治疗后 (3.03±1.12) mmol/L, TC治疗前 (5.21±1.02) mmol/L, 治疗后 (5.02±0.96) mmol/L, HDL-c治疗前 (1.81±0.48) mmol/L, 治疗后 (1.55±0.55) mmol/L,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降血脂临床效果

观察组56例, 显效23例, 有效29例, 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56例, 显效21例, 有效28例, 总有效率为87.5%,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略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瑞舒伐他汀是最新的一种他汀类药物, 在我国刚开始使用于临床, 瑞舒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异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合成, 从而竞争性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4], 减少细胞内总胆固醇的含量, 从而刺激细胞合成LDL的受体加速, 使肝脏表面LDL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 有效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 且使血清HDL-C水平升高。

多廿烷醇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古巴科学家发现, 作为一种新型调脂药, 其通过激活腺苷酸激酶 (AMP2kinase) 途径, 抑制胆固醇合成中的关键酶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 的活性, 或增加其降解, 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它还通过增加LDL受体的数量, 增大LDL的血液清除率, 促使血清中LDL-C的降低[4]。动物试验证实, 多廿烷醇除有明确的调脂作用外, 还具有多效性作用机制, 可抑制脂质过氧化, 并可诱导受体及在体内由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多廿烷醇还有降低TXB2、增加PGI2, 抑制内皮增厚和平滑肌增殖, 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

本组资料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组间比较也有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瑞舒伐他练联合多廿烷醇治疗高血脂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3月12月治疗的高脂血症112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 对照组采用多廿烷醇10mg/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 连续治疗6周。结果 两种患者经过6周的治疗, 观察组TG治疗前3.96±1.58mmol/L, 治疗后 (2.51±0.96) mmol/L, TC治疗前 (5.11±0.99) mmol/L, 治疗后 (4.36±0.91) mmol/L, HDL-c治疗前 (1.75±0.43) mmol/L, 治疗后 (1.38±0.28) mmol/L,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TG治疗前 (3.89±1.56) mmol/L, 治疗后 (3.03±1.12) mmol/L, TC治疗前 (5.21±1.02) mmol/L, 治疗后 (5.02±0.96) mmol/L, HDL-c治疗前 (1.81±0.48) mmol/L, 治疗后 (1.55±0.55) mmol/L,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患者降血脂临床效果:观察组56例, 显效23例, 有效29例, 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56例, 显效21例, 有效28例, 总有效率为87.5%,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略优于对照组。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效率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高脂血症,三酰甘油,胆固醇

参考文献

[1]何坪, 殷跃辉.阿托伐他汀对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16) :1390.

[2]杨西云, 薛强, 郭涛, 等.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 :125-130.

[3]罗俊, 燕纯伯.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 28 (3) :480-483.

[4]乔宪春, 姜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56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 9 (3) :224.

瑞舒伐他丁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为此次观察对象,排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肝功能不全及近期内服用影响血脂类药物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36±3.17)岁;观察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9.52±3.26)岁。上述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制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治疗,同时积极加强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0mg/次,2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5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连续3个月治疗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2]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三酰甘油)、TC(血浆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水平。

1.4疗效判定[3]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恢复,血压及心率恢复平稳,且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幅度>40%,心功能等级提升2级或以上,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血压及心率恢复平稳,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幅度>30%,心功能等级提升1~2级,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血压及心率仍存在较大波动,且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幅度<30%,临床体征明显,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HDL-C、LDL-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TC、HDL-C、LDL-C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该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临床研究表明[4],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均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病在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加强对冠心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对改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均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且临床研究表明[5]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脂蛋白及血浆胆固醇水平,同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但同瑞舒伐他汀相比,效果欠佳。瑞舒伐他汀是当前临床采用的具有较强调脂效果的他汀类药物,有临床报道表明,10mg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的最大幅度可达45.6%,与同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相比,调脂效果更为明显。且经由药理学研究证实,瑞舒伐他汀半衰期长,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具有较高亲和性,只有小部分会经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小[6]。除上述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可有效抑制患者血管平滑肌增殖,同时兼具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炎作用,在预防及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瑞舒伐他汀同阿托伐他汀相比,效果更为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陈丽芳.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98例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31(23):94-95.

[2]杨文.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621-622.

[3]万埝.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血脂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9(4):403-404.

[4]王朝霞.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健康之路,2014,16(5):154-155.

[5]孟立立.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药前沿,2014,25(7):189-190.

瑞舒伐他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2 年8 月~2014 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8 例患者中,男45 例,女23 例;年龄70~85(72.4±2.3)岁;病史1.5~10(5.3±0.3)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 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即胸口有紧缩感与压迫感且合并剧烈疼痛感,容易冒冷感,并出现放射性疼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2)年龄在70~85 岁;(3)均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

1.3 排除标准存在以下情况者排除:(1)患严重肝肾、血管性疾病及感染、恶性肿瘤者;(2)近期使用外科手术治疗方案;(3)近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或是抗凝治疗;(4)近期使用炎症抑制药物、阿片类药物及胆固醇类药物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对本次药物过敏者[3]。

1.4 方法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包括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硝酸异山梨酯片、适量的钙拮抗剂等药物口服。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10mg/次,1 次/d,晚间顿服。 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10mg/次,1 次/d,晚间顿服。 两组均为28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5评价指标对两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hs-CRP水平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记录,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疗效评定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即为显效;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心电图较之前有改善,即为有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心电图无显著变化,或者是各项指标呈加重趋势,则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分别用t和卡方值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5]。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病情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76%,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远远高出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1。

2.2 两组的血脂指标对比治疗后,研究组的LDL-C、TG、TC及hs-CRP明显下降,HDL-C水平则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冠心病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属于多发症,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狭窄及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功能障碍的一类慢性疾病[6]。对于冠心病,临床常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有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血脂异常[7]。为此,治疗冠心病的一个关键则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含量。 瑞舒伐他汀是一类新型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种HMG-Co A选择性还原酶制剂,具有较长的血清半衰期、生物利用率高,且有良好的降脂作用,低亲脂性与肝脏选择性均较强。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研究组采用了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了辛伐他汀。 从表1 中可看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6%,两组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这说明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 曾有报道指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可达85.12%,且安全性高[8]。本次结果与报道的观点基本无异,甚至稍优于报道中的数据,这也可能与本次选取的病例较少有关,今后还将不断完善研究。 这进一步说明了瑞舒伐他汀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 从表2 中可发现,研究组的TG、TC、LDL-C及hs-CRP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DL-C指标则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这说明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指标,有利于减少或预防由于血脂异常而诱发的其他心血管疾病。从结果2.3 中可得知,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两种药物的安全性均较高。 综合来看,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确实优于辛伐他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药物。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治疗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其血脂指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也可应用在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安慧琴.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4):31,33.

[2]原爱红,吴卓妍.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4):44-45.

[3]黄敬青.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5):111-112.

[4]刘宏亮.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J].吉林医学,2015,36(8):1512-1513.

[5]王宏敏.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4):415-416.

[6]陈静.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2014,8(24):170.

[7]牛俊娟,王灵霞,张清艳.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4):101-102.

瑞舒伐他丁 篇8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瑞舒伐他汀,最佳剂量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临床上是中老年人心血管常见疾病之一, 主要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心前区剧烈疼痛, 伴濒死感,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瑞舒伐他汀是他汀类第三代调脂药, 具有降脂作用, 同时可稳定斑块、抗炎并减轻心室重构[1], 本研究旨在探索瑞舒伐他汀治疗AMI的最佳剂量, 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AMI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男53例, 女47例, 年龄45~68 (56.7±1.6) 岁;对照组男55例, 女45例, 年龄46~67 (56.9±1.6) 岁。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胡大一主编《心血管内科学》AMI标准;入院前未服用任何调脂药;无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证;近期未使用抗炎、抗氧化药物;患者及家属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孕妇及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普钠或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转化酶抑制剂和氯吡格雷等治疗, 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 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 2组均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期间严密检测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 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调整用药[2]。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脑钠素 (BNP)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CD40L) 、脂联素 (APN)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等水平, 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s-CRP、BNP、CD40L水平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BNP、CD40L水平均显著下降, 且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x珋±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脂指标

治疗后2组TC和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 APN水平均有所升高, 且试验组下降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事件

试验组心肌梗死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新型的他汀类药物, 是一种降脂药物, 兼具抗炎、稳定斑块、抑制心肌重构等作用, 研究证明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3], 日益受到临床和科研的关注。

C反应蛋白 (CRP)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是急性炎性反应标志物, BNP是内源性神经内分泌激素标志物, 二者均与心肌重构关系密切。研究显示CRP水平与AMI面积及心肌细胞坏死程度密切相关[4], CRP水平越高, AMI越严重;BNP则可用于预测AMI后心功能分级。本结果表明大剂量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CRP和BNP水平, 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保护心肌同时抑制重构。APN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子,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新型蛋白, 具有抗炎和抗损伤后内膜增生的作用, 因此升高APN水平可增强斑块稳定性, 降低AMI的发生率;研究发现CD40L参与了AMI斑块内主要成分的炎性反应调节, 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5]。

综上所述, 血脂和风险因子水平的降低以及保护因子的升高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MI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并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兰芳, 王占启, 王艳飞, 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室重构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2) :4064-4067.

[2] 任骞, 孙琦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8) :997-999.

[3] Gao Y, Jia ZM, Sun YJ, et al.Effect of high-dose rosuvastatin loading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hin Med J (Engl) , 2012, 125 (13) :2250-2253.

[4] Yun KH.Outcomes of high dose statin loading therapy[J].Int J Cardiol, 2011, 146 (3) :437-438.

上一篇:图书管理模块下一篇:复合检测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