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伐他汀

2024-05-26

斯伐他汀(精选5篇)

斯伐他汀 篇1

脑血栓是脑梗死中的常见类型, 可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甚至脑局部血流中断, 继发脑软化坏死。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的主要原因[1]。早期溶栓、调脂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辛伐他汀是目前最常用调脂药物之一, 其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 改善脑梗死患者病情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阿托伐他汀是近年进入我国的新型药物。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 对其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治疗, 比较两者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 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阿组和辛组, 颈动脉中膜厚度均>0.85 mm。辛组40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21例;年龄55~79岁, 平均年龄 (68±12) 岁。阿组40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20例;年龄56~81岁, 平均年龄 (69±13) 岁。两组患者参与治疗前从未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 无出血倾向、脏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具体情况均给予低糖、低脂肪饮食、指导健康生活方式等一般治疗。对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给予基本药物治疗等。阿组在以上基本治疗基础上, 给予阿托伐他汀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1984) 20 mg/d, 晚间顿服, 疗程12个月。辛组在同样基本治疗基础上, 给予辛伐他汀 (哈尔滨一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93178) 20 mg/d, 晚间顿服, 疗程12个月。

1.3 疗效标准[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三酰甘油 (TG) 、胆固醇 (TC) 采用酶法测定;血清Apo-A1、Apo-B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 参考值:Apo-A1 1.06~2.02 g/L, Apo-B 0.63~1.25 g/L。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 TC、TG、Apo-B明显下降, Apo-A1升高 (P<0.05) 。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血脂上效果更明显,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 在病灶区形成缺血性梗死、充血性梗死及缺血性半暗带等, 治疗关键是恢复半暗带区可逆的脑组织, 使其恢复功能。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降纤等, 他汀类药物, 即HMG Co A还原酶抑制剂, 是一类新型血脂调控药物, 能明显降低胆固醇水平[3]。该类药物除降血脂外, 还能阻滞血小板活化、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加强内皮细胞纤溶能力、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也有很好预防作用, 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Apo-A1是一种脂蛋白的结构蛋白, 可调节脂蛋白代谢。Apo-A1直接反映HDL的水平, 能与HDL受体结合, 促胆固醇清除;促使HDL成熟, 向肝内转运并清除胆固醇。Apo-B通过介导LDL与外周LDL受体相结合,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因此脑血栓及脑梗死的发生与Apo-B的升高密切相关[4]。

本研究比较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调脂作用, 结果显示, 两种药物都可以降低Apo-B, 升高Apo-A1, 并降低TC、TG水平,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治疗脑梗死进展方面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杨晓云.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2C) :52-53.

[2]李若照, 陈志斌.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 2012, 2 (10) :49-50.

[3]李桂芝.阿托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1) :64-64.

[4]刘扬, 李招兵, 沈严严.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比较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6) :587-589.

斯伐他汀 篇2

【汉语拼音】XinFaTaTingDiWan

【主要成份】辛伐他汀。

【性状】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

1、高脂血症:

(1)对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当饮食控制及其他非药物治疗不理想时,辛伐他汀可用于降低升高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和甘油三脂。且辛伐他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率。(2)对于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当饮食控制及非饮食疗法不理想时,辛伐他汀可用于降低升高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

2、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辛伐他汀用于:

(1)减少死亡的危险性。(2)减少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3)减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危险性。(4)减少心肌血管再通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及经皮气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危险性。(5)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包括新病灶及全堵塞的发生。

【用法用量】口服:如需要可掰开服用。

1、高胆固醇血症:一般始服剂量为每天10mg,晚间顿服。对于胆固醇水平轻至中度升高的患者,始服剂量为每天5mg.若需调整剂量则应间隔四周以上,大剂量为每天40mg,晚间顿服。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至75mg/dL(1.94mmol/L)或总胆固醇水平降至140mg/dL(3.6mmol/L)以下时,应减低辛伐他汀的服用剂量。

2、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根据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建议辛伐他汀40mg/d晚间顿服,或80mg/d分早晨20mg、午间20mg和晚间40mg三次服用。辛伐他汀应与其它降脂疗法联合应用(如低密度脂蛋白提取法),当无法使用这些方法时,也可单独应用辛伐他汀。

3、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可以每天晚上服用20mg作为起始剂量,如需要剂量调整,可参考以上说明(高胆固醇血症用法与用量)。

4、协同治疗:辛伐他汀单独应用或与胆酸螯合剂协同应用时均有效。对于已同时服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患者,辛伐他汀的推荐剂量为每天10mg.(5)肾功能不全:由于辛伐他汀由肾脏排泄不明显,故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不必调整剂量;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如使用剂量超过每天10mg时应慎重考虑,并小心使用。

【药理毒理】本品为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为血脂调节剂。文献资料表明,有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清、肝脏、主动脉中胆固醇(TC)的含量,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辛伐他汀经口服后对肝脏有高度的选择性,其在肝脏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非靶性组织,辛伐他汀的大部分经肝组织吸收,主要作用在肝脏发挥,随后从胆汁中排泄。只有低于5%口服剂量的辛伐他汀活性结构在外围中发现,而其中95%可与血浆蛋白结合。

【不良反应】辛伐他汀一般耐受性良好,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且为一过性。在临床对照试验中只有少于2%的病人因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而中途停药。在已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分为可能、可疑或肯定)与药物有关的发生率大于或等于1%的有:腹痛、便秘、胃肠胀气。发生率在0.5%~0.9%的不良反应有疲乏、无力、头痛。发现肌病的报告很罕见。下列不良反应的报导曾出现在无对照组临床试验或上市后的应用中,如恶心、腹泻、皮疹、消化不良、瘙痒、脱发、晕眩、肌肉痉挛、肌痛、胰腺炎、感觉异常、外周神经病变、呕吐和贫血、横纹肌溶解和肝炎/黄疸罕有发生。包括下列一项或多项特征的明显的过敏反应综合征罕有报导,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狼疮样综合征、风湿性多发性肌痛、脉管炎、血小板减少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ESR)增高、关节炎、关节痛、荨麻疹、光敏感性、发热、潮红、呼吸困难以及不适。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氨基转移酶显着和持续性升高的情况罕有报导。肝功能检查异常为轻微或一过性。来源于骨骼肌部分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升高的情况也有报告。

【注意事项】

1、病人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以前应接受标准胆固醇饮食并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使用。

2、肝脏反应。本药应慎用在大量饮酒和/或有肝病历史的病人。有活动性肝病或无法解释的氨基转移酶升高者应禁用辛伐他汀。在临床实验中,有少数服用辛伐他汀的患者有显着的血清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的现象。但停药后,则氨基转移酶可回复至治疗前水平,但无黄疸或其它有关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亦无过敏现象。建议在治疗前对于氨基转移酶有升高现象的患者应加强检查并多加留意。如果病人的氨基转移酶有继续升高的表现,特别是氨基转移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并保持持续,则应予停药。与其它降脂药相同,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氨基转移酶中等程度升高(低于正常值3倍的情况)亦有报道。这些变化通常在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后不久即有出现,但一般为一过性且不伴随任何症状,所以不必停药。

3.肌肉反应。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普遍有肌酸激酶(CK,来自骨骼肌)轻微的一过性升高,但这些并无任何临床意义。对于有弥漫性的肌痛、肌软弱或/和显着的肌酸激酶(CK)升高(大于正常值十倍以上)的情况应考虑为肌病,因此应要求病人若发现有不可解释的上述肌病征象应立即告诉医生。若发现肌酸激酶(CK)显着上升或诊断或怀疑肌痛,应立即停止辛伐他汀的治疗。对于有急性或严重的条件暗示的肌病及有因横纹肌溶解而导致二次急性肾衰竭倾向的病人应停止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治疗。

4.眼科检查。即使在没有任何药物治疗时,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混浊的发病率亦会增加,长期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辛伐他汀对人体晶状体无不良作用。

5.纯合子型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由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完全缺乏的缘故,辛伐他汀对此类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大理想。

6.高三酰甘油血症。辛伐他汀只有中等程度降低三酰甘油的效果,而不适合治疗以三酰甘油升高为主的异常情况(如Ⅰ、Ⅳ、及Ⅴ型高脂血症)。

7.对酒精饮用量过大和/或有既往肝脏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本品。

【禁忌】

1、对任何成分过敏者。2、活动性肝炎或无法解释的持续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者。3、与四氢萘酚类钙通道阻滞剂米贝地尔合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当辛伐他汀与其它在治疗剂量下对细胞色素P4503A4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如:环孢霉素、米贝地尔、伊曲康唑、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和 奈法唑酮)或纤维酸类衍生物或烟酸合用时,导致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高。

2、本品与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并用药会增加肌病 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这些药物包括吉非贝齐和其他贝特类,以及降脂剂量的烟酸(大于等于1g/d)。此外,血浆中高水平的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活性增高也会增加肌病的危险。辛伐他汀和其他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细胞色素P450的同功酶3A4 所代谢。数种在治疗剂量对此代谢途径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能增高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血药水平,并因而增加肌病的危险。这 些药物包括环孢菌素、四氢萘酚类、钙通道阻滞剂米贝地尔、伊曲康唑、酮康唑及其它抗真菌唑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和克拉霉素,以及抗抑郁药奈法唑酮。

3、香豆类衍生物:临床研究曾发现辛伐他汀能中度提高香豆类抗凝剂的抗凝效果。故成人早期应用抗凝血治疗及并用辛伐他汀时应多次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籍此确 定凝血酶原时间没有显着改变。当服用香豆类衍生物的病人,已有一个稳定的凝血酶原时间后,仍推荐在固定的期间内继续作凝血酶原时间的监察。如果辛伐他汀的 剂量有变动,应同样执行以上的程序。在未服用抗凝血剂的病人中,辛伐他汀治疗从未有报导对出血或凝血酶原时间有影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不超过在20℃)保存。

【有效期】2年

【生产厂家】兴安药业有限公司

斯伐他汀 篇3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冠心病,临床效果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血液异常, 出现脂质代谢, 促使心脏血管壁积聚大量的脂质, 最终导致粥样硬化的病理表现, 其中冠心病同高脂血症间具备着非常紧密的关联[1]。相关研究显示,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的使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且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其中阿伐他汀对于治疗冠心病已经得到证实, 临床有效性也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可;而瑞舒伐他汀的作用主要是可以有效的对患者血脂功能进行调节[2]。该研究中主要探讨分析了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有54例患者, 其中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为28例, 女性患者为26例, 其年龄为42~80岁, 平均为 (55.9±3.6) 岁;而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为24例, 女性患者为30例, 其年龄为44~82岁, 平均为 (56.8±4.1) 岁。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备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入院后都提供常规治疗, 服用β-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钙拮抗剂与阿司匹林等, 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并发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 (产品批号:J20070061) 实施治疗, 口服, 其剂量为10 mg/次, 1次/d, 坚持治疗21 d;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 (产品批号:J20090091) 实施治疗, 口服, 其剂量为10 mg/次, 1次/d, 坚持治疗21 d[3]。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临床治疗后, 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则视为治疗显效;经过临床治疗后, 当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症明显得到缓解, 则视为治疗有效;经过临床治疗后, 当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剧, 则视为治疗无效, 其中,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其中观察组患者中, 获得显效的患者为26例 (48.2%) , 获得有效的患者为24例 (44.4%) , 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6%;而对照组患者中, 获得显效的患者为22例 (40.8%) , 获得有效的患者为20例 (37.0%) , 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7.8%;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 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6968, P值0.030, P<0.05) 。详情见下表: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中常见与多发的心血管疾病, 临床中常常选择他汀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4]。其中, 阿托伐他汀为合成他汀类药物, 其作用优势主要体现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与降血脂上, 其既可以对肝细胞内的甲戊二酰基辅酶进行抑制, 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达到降脂的目的, 还可以对冠脉内的炎性反应进行抑制, 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形成[5]。而瑞舒伐他汀是较为有效的他汀类药物, 还是一种选择性还原酶抑制剂, 其具有着生物利用率高、降脂明显与血清半衰期长等特征, 并且具备着显著的低亲脂性以及肝脏选择性[6]。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其中观察组患者中, 获得显效的患者为26例 (48.2%) , 获得有效的患者为24例 (44.4%) , 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6%;而对照组患者中, 获得显效的患者为22例 (40.8%) , 获得有效的患者为20例 (37.0%) , 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7.8%;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更佳显著, 同徐亮、杨文等[7,8]的文献报道相似。该研究对于临床治疗冠心病以及冠心病患者预后具备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并进一步证实了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但是对于并发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以及老年人使用瑞舒伐他汀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证实。

综上所述, 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略优于阿托伐他汀, 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琦, 孙斐, 权亚梅.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98例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12 (S1) :36-38.

[2]陈翀昊, 王广燕, 苏衡.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12) :161-163.

[3]杨昆, 曹鸿鹍, 付薇, 等.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 15 (11) ∶66-69.

[4]石蕊, 姜铁民, 赵季红, 等.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7 (26) :83-86.

[5]刘迎雪, 李虎, 张松涛, 等.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人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 25 (16) :121-125.

[6]向玉梅, 汪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5 (13) :1677-1678.

[7]徐亮, 杜清莲, 任月如, 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降脂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9) :1495-1496.

瑞舒伐他汀钙片说明书 篇4

瑞舒伐他汀钙片正确的用法用量是在治疗开始前,应给予患者标准的降胆固醇饮食控制,并在治疗期间保持饮食控制。瑞舒伐他汀钙片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个体的胆固醇水平、预期的心血管危险性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性。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给药,可在进食或空腹时服用。

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常用起始剂量为5mg,一日一次。起始剂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体的胆固醇水平、预期的心血管危险性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性。对于那些需要更强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患者可以考虑10mg一日一次作为起始剂量,该剂量能控制大多数患者的血脂水平。如有必要,可在治疗4周后调整剂量至高一级的剂量水平。瑞舒伐他汀钙片每日最大剂量为20mg。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轻度和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本品的所有剂量。

肝功能损害患者用药:在Child-Pugh评分不高于7的受试者,瑞舒伐他汀的全身暴露量不升高。在Child-Pugh评分8和9的受试者,观察到全身暴露量的升高。在这些患者,应考虑对肾功能的评估。没有在Child-Pugh评分超过9的患者中使用本品的经验。本品禁用于患有活动性肝病的患者。

斯伐他汀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为此次观察对象,排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肝功能不全及近期内服用影响血脂类药物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36±3.17)岁;观察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9.52±3.26)岁。上述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制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治疗,同时积极加强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0mg/次,2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5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连续3个月治疗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2]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三酰甘油)、TC(血浆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水平。

1.4疗效判定[3]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恢复,血压及心率恢复平稳,且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幅度>40%,心功能等级提升2级或以上,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血压及心率恢复平稳,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幅度>30%,心功能等级提升1~2级,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血压及心率仍存在较大波动,且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幅度<30%,临床体征明显,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HDL-C、LDL-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TC、HDL-C、LDL-C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该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临床研究表明[4],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均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病在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加强对冠心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对改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均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且临床研究表明[5]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脂蛋白及血浆胆固醇水平,同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但同瑞舒伐他汀相比,效果欠佳。瑞舒伐他汀是当前临床采用的具有较强调脂效果的他汀类药物,有临床报道表明,10mg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的最大幅度可达45.6%,与同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相比,调脂效果更为明显。且经由药理学研究证实,瑞舒伐他汀半衰期长,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具有较高亲和性,只有小部分会经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小[6]。除上述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可有效抑制患者血管平滑肌增殖,同时兼具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炎作用,在预防及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瑞舒伐他汀同阿托伐他汀相比,效果更为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陈丽芳.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98例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31(23):94-95.

[2]杨文.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621-622.

[3]万埝.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血脂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9(4):403-404.

[4]王朝霞.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健康之路,2014,16(5):154-155.

[5]孟立立.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药前沿,2014,25(7):189-190.

上一篇:事业单位的必然性蜕变下一篇:第二性理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