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

2024-10-20

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通用6篇)

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 篇1

1 概述

随着系统工程学的发展, 人们发现在科研系统工程中, 系统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分析是不够的。目前, 业界还没有一套完善地反映开放式IVR系统整体效能的指标体系, 其效能指标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本文将从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四个角度, 创新地运用“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1]来对IVR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2 开放式IV R系统模型建立

2.1 开放式IVR系统

IVR (交互式语音响应) 是呼叫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为用户电话来访提供语音提示, 引导用户选择服务内容和输入电话事务所需的数据, 并接受用户在电话拨号键盘输入的信息, 实现对计算机数据库等信息资料的交互式访问。IVR可以取代或减少话务员的操作, 达到提高效率、节约人力、实现24小时服务的目的。同时也可方便用户, 减少用户等候时间, 降低电话转接次数。开放式IVR系统, 即处于网络中的IVR系统。

2.2 电信级IVR系统模型

IVR系统即呼叫中心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电话集成 (CTI) 技术发展起来的, CTI技术是电话交换 (程控交换) 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 因此, 呼叫中心技术拥有以下特点:以程控交换技术为基础开发, 由局用程控交换机发展而来, 具有技术成熟、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优点, 其缺点是投资较大, 适合于中大型呼叫中心、特别是运营企业的呼叫中心建设。电信运营商的IVR系统, 采用如图1所示的系统模型。

交换接入层 (ACD) 完成PSTN交换网络的接入、智能排队及业务支撑层提交的业务控制任务, 所提供的平台要具备组网能力。

业务支撑层 (CTI) 是交换与具体业务之间的支撑系统, 它针对具体业务对话务的需求, 通过解释转化为任务, 向交换接人层提交, 在业务实现层的配合下, 完成丰富多变的话务功能。

业务实现层 (SCE) 通过API接口按照具体应用的话务需求向下层提出需求,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具体的应用, 它是系统计算机网络侧的应用。

2.3 开放式IVR系统模型

当IVR系统处于网络中与其他计算机系统互连时, 它便属于开放式IVR系统。而IVR系统模型三层架构中每一层均可处于开放式环境, 因此, 开放式IVR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3 开放式IV R系统级评估范式

3.1“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科研系统工程的传统方法, 得到了中外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钱学森院士进而倡导研究复杂开放巨系统应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然而, 正确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处于同一时空框架内, 否则即使是相同的质-量关系也会因时空的变换而转换, 相等的量与不同的时间、空间相结合也会产生完全相异的质。因此, 当科研系统工程面对的是具有强烈时空特性的复杂问题时, 就不能仅从质与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而应将其纳入质-量-时-空的四维思考范式, 采用定性-定量-定时-定位相结合的“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 (见图3) 来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3.2 开放式IVR系统级评估范式

在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的思考范式中, 复杂问题的系统分析首先应建立在准确的时-空分析基础之上;因此, “四定分析”的“综合集成”有一定的内在层次 (见图3和图4) , 定时-定位的时空分析是进一步开展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 它的作用在于划定问题的时空边界, 是分析复杂问题的基本条件。其次, 系统分析中的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分析诸要素间又存在着紧密联系, 任一要素都不可完全独立于其它要素之外。定性分析, 只有在与定量、定时、定位分析相结合后才会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质的认识。失去了时空条件与质的认定, 单纯量的测定也失去了意义, 而没有质-量分析的定时-定位分析又会失去分析的目标。因此, “四定分析”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内在层次性强调定时-定位分析的基础性, 各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则揭示出面对复杂系统时应运用“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四维结构的整体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IVR系统评价运用以上“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中的四个维度:定性、定量、定时和定位逐一展开。

4 开放式IV R要素级评估方法簇

4.1“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用于开放式IVR系统评价

可以分别从定性、定量、定时和定位四个维度开展, 定性包括:响应能力、承载能力、可靠性和可用性。定量包括: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系统恢复时间、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定时包括:设计阶段、工程阶段和运维阶段。定位包括:接入层、接口控制层和应用层。

4.2 开放式IVR系统性能评估模型建立

按照上述评价方法, 结合“德尔菲”法, 我们给出了各个阶段的指标权重配比模型, 具体结果如表1、表2。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IVR系统进行效能分析, 提出了一个IVR系统那个效能综合指标体系, 根据“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划分。对于各种指标, 其获取方法可以有所不同, 如仿真方法、数学分析方法、测量方法等。效能指标综合评估也有许多方法可采用, 限于篇幅, 这些问题留待今后讨论。

参考文献

[1]刘劲杨, 刘波, 刘德权.科研系统工程的“四维结构”与“四定分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2, 5.

[2]褚永胜, 占亿民, 胡宁.广电网络客服呼叫中心系统设计与建设[J].有线电视技术, 2007, 2.

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 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集成

现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信息的急剧膨胀, 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渐普及的情况下, 信息系统集成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实现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指标控制和科学管理, 是摆在现代企业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将项目管理的概念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中, 可保证系统各要素实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 不仅是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完善的内在需求, 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于企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外在期望。

1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在高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通过数据库技术实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 其为产品提供的各种服务都与其他方式有很大区别, 且具有临时性, 易受包括人员改变、客户需求等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特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研究, 才能实现项目管理理念的高效科学运用。

1.1 高度的创造性

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在实际服务过程中, 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构想都不同, 在与客户沟通时, 必须结合自身技术水平、相关的企业产品来实现客户对于系统功能的需求方案设计, 而这种设计一般是一次性的, 不同的客户企业布局、设施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别, 不可能有两个客户的需求完全相同, 这就给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

1.2 多学科综合性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工作需要通过与客户的不断沟通, 深入了解客户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化高新技术作为支持, 还需要管理知识、设计理论等作为指导, 有时还需要影像技术、音响技术等进行辅助, 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项目工程, 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也使项目管理的应用变得相对复杂。

1.3 强烈的技术性和不稳定性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 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有关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学习, 紧跟科技潮流, 运用最新技术进行系统设计, 这会给项目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包括设施费用和软件的更新换代等等。并且, 由于客户在初期提出的需求通常较为模糊, 随着项目的进展, 可能会出现系统集成商的设计与实际要求偏差较大的情形, 这就给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带来了潜在风险。

2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具体应用

2.1 质量管理

质量是项目的立身根本,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一个企业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首先要建立适当的质量标准体系, 根据实际需求既要保证其可行性又要保证其完整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应时刻谨记质量第一, 认真落实质量标准, 还要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可采取项目阶段报告、项目里程碑会议的方式确保项目有效运作, 同时可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交流沟通, 在探讨中寻找更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随着项目推进, 还要将产生的实际效果与理论设计进行对比分析, 及时对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2.2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约束之一, 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设计时, 需要对基础成本、利润率、潜在风险等进行综合分析, 合理预算, 并且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要根据技术变化、设备费用变化进行适当修改, 以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2.3 进度管理

由于信息系统集成客户需求的特殊性, 其时间管理也是比较严格的, 需要对各种工作的优先顺序和工期进行科学化的规定, 并且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落实, 避免因人力、物力不能合理配置导致的延误情形出现。这就需要信息系统集成企业科学运用管理软件, 将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解。

但应注意留出一定的机动性, 因为信息系统集成自身具有不稳定性, 加之技术人员层次的差异性, 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有诸多意外现象发生, 项目进度很难完全按照计划标准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提前预留的弹性空间便可为项目负责人实现项目进度调节提供缓冲。

同时, 应注意系统集成项目的多结构特性, 协调好各个子项目之间的交叉联系, 规划好子项目之间的实施顺序。

2.4 用户关系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 用户的评价是判断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所以, 在工作中必须通过与客户的反复沟通建立密切联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首先要充分了解用户对于项目的整体构想, 为信息系统集成工作指明大方向;而后要了解客户需求中的重点和次重点, 以需求重点为基础进行系统设计;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次要工作点, 应在实际动工前向客户说明, 避免事后纠纷;此外, 还应注意客户的培训工作, 保证客户能够独立使用系统。

2.5 技术和文档管理

在实际项目进行中, 往往会出现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 技术问题是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 可能是之前已出现但未能及时解决的, 也可能是新出现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加强技术文档的记录和整理工作, 对于项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特别是一些非标准化的工作要及时、详细地记录, 为后期项目回顾审查提供参考, 有利于项目水平的进步和完善。

3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尚不成熟, 目前还存在着若干显著问题, 具体如下:

3.1 项目计划不够周全

沟通是任何项目实现顺利运行的保障, 在信息系统集成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行业中尤为明显。但在实际工作中, 系统集成企业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沟通, 由于前期调研不力导致设计方案出现偏差, 项目推进出现严重阻碍致使整个项目毁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系统集成企业进行系统设计时并未深入实际调查, 通常是采用以往的数据替代分析, 甚至只是基于理想化的猜测,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方案可行性都难以保证, 也难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3.2 项目范围控制不力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有些系统集成企业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增加一些需求外的小工作, 通常情况下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实现双方的愉快交易, 为下一次合作奠定基础。但当这些“额外工作”量超过一定范围时, 就会对整个项目工期产生影响, 因项目延误造成的损失绝不是这些范围外工作能弥补的。因此, 对于这部分工作要进行合理控制, 还要认真记录和确认。

3.3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系统集成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综合性, 对于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不仅要求其具备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技能, 还需要其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对众多设施的合理配置。同时, 系统集成从业人员更应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 通过优势互补, 提高项目进展效率。然而, 现阶段系统集成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专业技能、合作意识等方面达不到相关要求, 这种情况往往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4 行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 许多行业诸如电力产业都向着统一化、标准化方向不断迈进, 中小企业逐渐减少, 实现大范围内的集中化, 这就导致系统集成项目量大幅减少, 但每个项目的工作量大幅增加, 给系统集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4 项目管理应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改进措施

4.1 加强沟通力度

很多项目的流产, 究其根源, 都是由于与客户沟通不当, 所以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应提高沟通意识, 通过与客户的不断磨合真正了解用户需求, 对项目质量、项目范围做到明确认定, 实现科学的成本管理和时间管理;此外, 对于客户针对项目提出的建议要认真聆听, 从中筛选出有利讯息和客户的真正需求, 将相关信息加入到项目的执行过程中, 为项目的展开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4.2 增强风险意识

现代技术发展瞬息万变, 这本身就给信息系统集成工作造成了潜在风险, 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 主动运用风险管理手段实现科学预测并尽量规避。同时, 还应注意客户对于一些规定的认知与信息系统集成企业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 例如设备的保修期、维护方式等等, 避免纠纷。

4.3 提高应变能力

这一行业固有的创造性、独一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可以跳出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 寻求新的组织结构, 以期实现项目的顺利运行。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 不能拘泥于已有的设计套路, 要不断学习, 加快自身发展步伐来适应社会潮流, 稳中求变, 将项目管理的诸多有效手段灵活运用至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 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 要求工作人员精通计算机及其它多门学科知识, 也需要对商品运营与发展有所涉猎, 将项目管理的诸多有效手段灵活运用至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 可切实提升项目实施效率, 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瑜, 余行亮.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4 (15) .

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 篇3

1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测量原理

静力水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 一系列的传感器容器使用通液管连接, 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液体, 保证所有容器中的液体可以自由流动, 利用连通液的原理, 多支通过连通管连接在一起的储液罐的液面总是在同一水平面, 即保持相同的高度, 但是各个容器中的液体深度并不相同, 这也就反映了各个容器所在的各个参考点的高度的不同。当容器液位发生变化时即被传感器感应, 通过测量不通储液罐的液面高度,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各个静力水准仪的相对差异沉降。

在多点系统中, 所有传感器的垂直位移均是相对于其中任意一点 (基准点或参照点) 的变化, 该点的垂直位移应是相对稳定的或者是可用其它人工观测手段来确定, 并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对基准点高程进行修正, 以便能精确计算静力水准系统各测点的沉降变化。

静力水准系统中第j个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i的相对沉降量计算公式如下:

测点相对沉降量=测点容器水位变化量-参照点容器水位变化量

即:

式中, Hji表示静力水准系统中第j只测点在测试时刻相对于基点i的垂直位移值;h0 j表示静力水准系统中第j只测点在初始时刻水准仪容器液面高度;hkj表示静力水准系统中第j只测点在测试时刻水准仪容器液面高度;h0i表示静力水准系统中基准测点i在初始时刻水准仪容器液面高度;hki表示静力水准系统中基准测点在测试时刻水准仪容器液面高度。

2 工程案例

上海市某地下空间工程项目, 基坑总面积约38000 m2, 基坑延长米约为791米。基坑周边环境情况复杂, 其中基坑东侧地下存在一条共同管沟, 共同管沟为钢筋混凝土箱涵, 走向基本与地下室红线一致, 地下室与共同沟的距离较小, 在施工过程中保护难度相对较高。

共同管沟管径3300 mm×3800 mm, 埋深2.2 m (顶) , 到围护结构外边线距离3.0~5.0 m。

2.1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布设

为了监控基坑开挖过程中对于共同管沟的变形, 为了确保顺利实现下一施工进度控制, 有效控制基坑施工对共同沟的影响。对共同管沟的垂直位移结合人工普通光学水准观测, 使用了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测点间距15 m, 总共布置7个测点:JS1~JS7, 其中以JS2为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基准点, 其高程采用光学水准进行修正, 系统采集频率6次/天。

2.2 监测成果分析

通过观察2013年6月12日至2013年6月13日, 工程现场清障及拔桩施工中,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点的垂直位移变化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地下共同管沟的变形受到清障拔桩施工影响十分明显, 特别是在拔桩过程中 (即2013年6月12日12:00左右) , 几乎所有监测点都出现了明显的沉降, JS5垂直位移下降到最大值-19.8 mm, 然后随着拔桩施工的完成, 监测点位移出现回弹, 趋于平稳。

(2 0 1 3年6月1 2日9:0 0至2 0 1 3年6月1 3日1 5:0 0) (人工光学水准测量结果)

图1为2013年6月12日9:00至2013年6月13日1 5:00间现场拔桩过程中, 根据人工光学水准测量结果绘制的共同管沟监测点垂直位移变化曲线图 (图中GN为人工观测点编号, GN58与JS1相对应, GN61与J1S2相对应, 依次类推) 。因为监测方案以及现场施工情况, 人工观测频率已增加至2次/1d, 由于需要各方单位的相互协助以及工作强度限制等原因, 人工观测的工作量到达饱和, 从6月12日9:00至6月13日15:00观测四次, 观测结果无法准确表现共同管沟变化情况, 也无法准确体现沉降最大值以及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点, 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体把握以及实时监控力度不足, 人工观测结果漏检的弊端暴露无遗。显示了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控优越性。

3 结语

(1)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传统人工光学水准观测的漏检的情况的发生。

(2)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精度高、自动化性能好、实时测量功能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运用在工程中, 准确而及时地反应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3)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安装过程中, 接受系统的线路安排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对于其数据传输信号会受到天气以及距离的多种因素影响, 需要在设计中综合考虑, 提高静力水准系统使用效率。

(4)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基准点的修正需靠人工作业来完成, 制约了静力水准系统的直接测试, 实时成果有一定的制约。但是能够直接并及时地对于差异沉降进行测试。

参考文献

[1]何晓业.静力水准系统在大科学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核科学与工程, 2006, 4 (26) .

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 篇4

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各办公人员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协同工作方式。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工作管理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OA系统发展成具有信息发布平台、文档管理自动化、工作流程自动化、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于一体的系统。

工作流技术是实现办公流程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在OA系统的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工作流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OA系统成功或失败。工作流建模目前一般有两种方式:顺序建模,基于状态机的建模。

二、工作流技术

根据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 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FMC)的定义,工作流(Workflow)就是自动运作的业务过程部分或整体,表现为业务参与者对业务相关资源按照规定的章程采取行动,并令相关资源在各参与者之间传递。也就是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即工作流是业务处理过程的建模。

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顺序关系,以及每个活动激活或者结束的条件,还包括了对每个活动的描述。工作流通过计算机描述了日常工作中的每个工作流程以及步骤。工作流技术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工作流引擎、工作流管理集成机制、建模工具、协同工作机制、流程设计器和流程监控工具等。

目前OA系统设计中用到的主流工作流引擎有:Java领域的JBPM,OSworkflow,还有微软的WF(Workflow Foundation)框架,等等。工作流引擎的使用的原理基本一致,文章中的例子是用微软的WF引擎设计实现。

三、基于状态机模型的工作流

1、状态机概念

状态机是一个有向图形,由一组节点(每个节点称为一个状态)和一组相应的转移函数组成。状态机通过响应一系列的事件来实现各状态间的流转。每个事件都会使状态机从当前节点跳转到“下一个”(也有可能是同一个)节点。这些节点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终态。当到达终态,状态机停止。图1所示为一个简单的状态机:

状态机分为两大类:有限状态机和无限状态机。有限状态机的节点数量是有限的,无限状态机则有无限个状态节点。由于工作流程的状态都是有限的,所以这里提到的状态机一般为有限状态机。

基于状态机理念建立的工作流模型称为状态机工作流。

2、状态机工作流建模步骤

状态机工作流建模主要是用状态描述业务动作,用事件驱动方式来连接这些状态,建模的基本步骤如下:

(1)抽象状态。分析业务处理过程中要经历的步骤,把工作分解成多个步骤,最后把这些步骤抽象成状态机的状态。

(2)确定各个状态间转移的事件。由于工作步骤抽象成了工作流的状态,那么现实中使工作业务流转的人物活动或者操作就可以模拟成相应状态机工作流中各个状态相互转移的驱动事件。

(3)完善每个状态所要进行的行为。状态机工作流在每个节点中都要进行相应的自动操作,比如更新数据库、自动发送邮件通知员工、记录系统日记等等,这些功能必须在状态节点上进行描述并实现。

四、基于状态机模型的假期申请审批流程

按照2.2章节的建模步骤,以假期申请审批流程实例来详细说明状态工作流的建模过程。(建模工具使用的是微软的Workflow Foundation工作流设计引擎)。

1、抽象流程状态

建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把日常工作中“请假”这个活动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并抽象出这个流程的几个必要状态。

假期申请流程能抽象出什么状态呢?实际生活中,一般请假由个人提出申请,部门经理同意后把申请提交给上级领导,最后等待领导的审批通过后才算请假成功。不难看出,假期申请流程可以抽象出:申请状态、部门经理审批状态、上级领导审批状态、结束状态。各状态如图2所示:

2、假期申请流转触发事件

抽象出假期申请流程各个状态后,下一步就是确定触发各状态间相互流转的事件了。定义“申请状态”为假期申请流程的启示状态,“结束状态”为整个假期申请流程的完成状态。

(1)申请状态响应的事件:申请是由本人提出的,所以处在“申请状态”需要响应“提交申请”事件而使流程转到“部门经理审批状态”。

(2)部门经理审批状态响应的事件:在此状态下,如果“部门经理审批通过”则流程进入“上级领导审批状态”,否则“部门经理拒绝”则流程将返回“申请状态”。

(3)上级领导审批状态响应的事件:“上级领导审批状态”下的事件与“部门经理审批状”基本一致。响应“上级领导审批通过”则流程转到“结束状态”整个工作流结束。响应“上级领导拒绝”则流程将返回“申请状态”。

(4)取消申请事件:在“部门经理审批状态”和“上级领导审批状态”期间申请者可以随时通过“取消申请”事件来结束整个工作流程,所以在这两个状态中需要响应“取消申请”事件使工作流转到“结束状态”。

根据上面4点的分析描述,即可构造出整个假期申请审批流程的有限状态机图。图3所示为假期申请工作流的状态机图,图中的“审核状态”是辅助状态,因为“部门经理审批状态”和“上级领导审批状态”都要响应“申请人取消申请”事件,为了避免事件荣誉,WF工作流引擎可以建立一个辅助状态使得流程在两个状态下都能响应同一个事件。

3、完善各状态的行为

当建立好整个工作流状态模型时,假期申请审批流程的建模也接近完成。最后就是在每个状态下添加相应的行为动作,完善整个工作流的设计。

假期申请审批工作流在每一个状态下都应该有相应的操作。如用户提交申请后应该把申请内容记录进数据库;部门经理和上级领导的审批后也要及时把审批结果保存进数据库;在结束状态时应该把申请的结果及时通知用户,可以通过发送E-MAIL、短信等方式。

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给每个状态加入相应操作后,整个假期申请审批工作流状态机建模就完成了。

五、结束语

论文对有限状态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状态机工作流的建模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对假期申请审批流程的建模,很好的说明了有限状态机原理在OA系统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侯培文,刘军利.轻型工作流引擎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0,23(2):37-50.

[2]叶立新,陈阂中,郑航.基于工作流技术的OA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6).

[3]朱征宇,朱庆生.有限状态机的矩阵模型描述[J].计算机科学,2001,28(4):46-47.

[4]刘阳,曹宝香.基于扩展有限状态机的工作流引擎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32):93-96.

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 篇5

关键词:光纤专网,安全监控,信号转换

0 引言

随着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在煤矿中的运用, 煤矿井下光纤专网技术平台得到了运用, 综合自动化矿井也成当今煤矿发展方向。它能将矿井各类监控子系统集成到综合自动化控制网络平台中, 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将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到一起, 进行分析处理、统计、优化、发布, 从而实现了矿井管、控、监一体化的目标。因此在保证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如何掌握KJ10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与井下光纤专网平台的接入技术是关键问题。

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含春煤矿KJ10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井下安装时由于长距离的信息传输电缆普遍与井下动力电缆平行设置, 同时会受大型机电设备 (如主提升绞车等) 频繁运行、启动和关闭变频设备时产生的强大电磁干扰等诸多因素影响, 对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如何选择合理的信息传输方式是井下分站与地面中心站信息传输的关键。综合考虑后, 采用光纤专网作为信息传输方式。

1 方案设计

在方案设计时, 首先重点考虑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着眼于长远发展, 系统及设备要先进、兼容能力强、使用维护方便。且在不影响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监控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降低煤矿的使用、维护成本。

系统接入原理设计的核心是解决KJ101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如何通过井下光纤专网平台和井下各分站之间信号传输联络。其可以通过光转换模块将专网平台中地面中心站微机输送来的光信号转成标准TCP/IP信号, 再经服务器模块换为传输速率为2400bps的RS-232C标准时分基带串行通信信号, 再调制成传输速率为1200bps正弦交流信号形式的FSK移频键控信号 (数字0调制成2100Hz, 数字1调制成1300Hz) , 向井下各分站发送;将井下各分站以正弦交流信号发送来的1200bps的FSK移频键控信号数据, 解调成符合标准的RS-232C信号, 以2400bps传送给服务器模块转换为TCP/IP信号, 再经光转模块接入井下光纤专网平台, 经井下光纤专网传至地面中心站微机。该装置内置电阻保护式安全栅, 与井下各分站的通信线路均为变压器隔离式二线制变送器, 具备抗干扰、防雷击功能。

实践运用表明, 采用串码传输 (如FSK、PSK等) 比采用时分基带传输 (如RS-232、RS-485等) 有明显的优点。所以KJ10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系统采用FSK频移键控调制解调通信方式, 通信介质为2芯无极性通讯电缆, 具有通讯距离长, 连接方便等优点。FSK在信息传输中串码转换无相位突变, 最适合煤矿井下应用, 它不但可有效提高系统的通信距离, 还具有明显的抗干扰能力, 无极性连接, 对通讯线路要求简单, 维护简单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着系统造价略高、抗干扰性能一般、误码率高等缺点。所以在方案设计中要对原系统要取长补短, 电缆信号传输只运用在集运巷和石门。

设计中主要是考虑将FSK通信方式转化成标准TCP/IP形式, 在转换设备之前采用FSK通信方式, 经转换设备后转换成标准的网络信号, 以便进入井下光纤专网。系统接入原理如图1。

2 设计方案对比

含春煤矿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光纤专网与电缆通信) 对比, 在井下覆盖面相同的情况下, 采用光纤专网传输设计的整体费用是77.04万元, 采用电缆通信设计的整体费用是55.79万元, 从设计上光纤专网比电缆通信造价高, 使用普通电缆做为主传输线, 单套系统的成本可以降低, 但线路要布设多条, 查线维护困难, 信号传输易受干扰, 不适用于线路长、路线复杂的大型矿井, 而且多套系统的整体成本也随之提高。

使用光纤环网技术设计监测监控系统, 它可以把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等融合在整个专网内, 而且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及信号的传输质量;另外, 使用光纤可以很好的解决主信号线路避雷的问题。该设计虽然单套系统的价格偏高, 但把多套系统整体融合在专网内, 线路利用率大大提高, 整体价格随之而降, 整个系统兼容能力强、使用维护方便。

3 采用光纤专网接入技术的优点

(1) 可靠性强。系统接入装置的技术关键是采用了智能化FSK调制解调技术与光纤专网技术有机结合, 保证了系统的独立性和可靠性。

(2) 接入能力强。改造后的KJ10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可直接接入井下专网, 实现井下传输信道两合一, 形成全矿范围内各类监控系统组网管理, 大幅减少信道与设备投资。

(3) 传输网络简单、可靠。采用标准网络传输协议, 传输速率高, 传输误码率低, 防雷、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选用光纤、电缆等传输介质。

(4) 接入方式灵活、适应性强。分站可独立接入, 也可群组接入, 在无网络覆盖区域可采取通讯电缆传输。可多台分站组合接入网络, 减少接入设备数量、降低成本。

(5) 信号准确。具有接收、发送滤波功能, 发、收回波消除功能, 数字卷积纠错编码能力等功能。

(6) 传输距离长。使用普通通讯电缆通信距离可达15km, 如与光纤网络组合, 井下通讯无距离限制。

(7) 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彻底根除了现有系统普遍存在的因电磁干扰产生的冒大数、误报警现象。

(8) 维护方便, 节约投资。由于不改变系统监控分站的结构和布置, 减少系统维护工作量。

4 结语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与煤矿井下工业光纤专网接入技术, 已在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公司含春煤矿系统升级改造中实现, 它克服了煤矿井下强电磁干扰而产生的大数、假数, 具备检测准确和安全可靠等优点。进一步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可靠性, 为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青, 周海坤, 李长录, 等.FSK移频键控在矿用监控系统分站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 2008 (4) .

状态监测集成运用系统 篇6

1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分析

对于输电线路而言, 其在线监测系统为两点一线式的结构, 系统下位机主要装设了各类传感器。借助于传感器对输电线路周围的环境信息及运行状况等有关信息进行采集, 并按照数据流等形式传至监测系统中心。在输电线路中引入视频监控技术, 下位机中会相应地加设视频采集等相关设备。

对于数据流而言, 其传输主要包括了如下途径:一种是有线途径, 一种是无线途径。有线途径多用于近距离通信中, 例如发电厂, 变电站等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方面。其具有通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影响因素少等优点, 但是, 适用距离及其范围相对较小、造价需求高、施工量也较大。对于无线途径而言, 其多用于距离较长、偏僻荒郊地区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方面, 具有适用范围距离广、通信距离长、便于施工和安装, 但是, 此方式的通讯信号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传输的信息量也很有限, 传输速度相对较慢、野外所安装的监控设备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

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系统不少采用的都是无线通讯形式, 上位机包括客服端和服务器, 负责对网络中的视频信息以及监测数据进行接收, 经分析可得所监测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 以供有关人员查看分析。作为上位机的核心设备, 服务器中主要包含了系统的应用程序, 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接收、处理, 对相应指令进行收发, 并提示报警等等。这些应用程序同数据库相结合, 从而实现了线路地物参数以及相关信息的监测、存储及其交互。对于客服端而言, 其为交互界面, 运行人员可通过客户端对下位机以及服务器等进行管理, 并得到所需的监控信息。

2 视频监控技术在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中的有效运用

视频监控技术在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主要是指在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系统中加设视频集及处理装置, 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实时性及其可视性。由于输电线路通常所处条件及环境较为恶劣, 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并造成系统运行效果较差。因此, 有必要借助于视频监控技术来确保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1) 视频的采集。该方面主要负责对视频信号进行采集, 所需的设备包括了高速球机以及枪式摄像机等, 采集方面有如下要求:一是分辨率要求, 对于智能一体化摄像机而言, 其彩色的分辨率要求超过460线, 黑白分辨率要求超过560线;二是照度方面的要求, 彩色要求不超过0.lLux, 黑白要求不超过0.02Lux;三是可选变焦预置位的要求, 光学变焦要求超过16倍, 预置点要求超过64个。

(2) 视频的编码。该模块主要在监控现场应用, 负责编码图像, 并对其进行传输, 该模块的主要特点如下:对MPEG-4视频进行编码;分辨率为352×288;采用以太网形式进行传输:为系统提供RS422/RS485接口;传输带宽为384K-2M。

(3) 信号及数据的传输。系统网络是通过无线网桥实现信号及数据的传输的。

(4) 视频监控系统。其为整个在线监控体系中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控制中心, 负责图像的交换、画面的分割、接入、转发以及解码等环节。此外, 结合服务器还可对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并具有配置、告警、权限、日志等多种管理功能。

(5) 图像的解码及其显示。该环节可以以如下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经硬件进行解码, 在电视墙等相关显示设备上显示, 可以在显示屏上直接进行观看, 可采用十六分屏进行全面监控;二是借助于点播录像进行解码, 并在显示屏上直接进行观看。

(6) 录像的点播。经点播软件, 采用普通PC磁盘阵列进行录像点播服务系统的组建, 拥有点播与录像两种功能。操作人员经主机可对全部监控点进行自动或者手动录象, 并将图像数据传至客户网上, 这样, 工作相关人员可轻轻松松坐在办公室进行各个监控点录像的调看, 需要时对图像进行编辑。

(7) 监控网络的管理。进行网络管理软件的配置, 并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对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即时处理, 分别对配置、权限、告警以及日志进行管理。

3 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说明

系统监控的前端负责编码、输出视频流等多项功能, 且图像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VCD效果。系统的搜索范围最大的接入范围为20km, 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满足16路信号传输的需求, 并有效确保了图像的传输质量;监控终端及服务器主要负责进行网络及前端的配置、显示图像、录像及回放等。在线监测系统中任意位置均可进行视频监控终端的设置, 并经过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实现同监控终端及服务器的接入, 并对得到转发图像, 从而可同时对多路监控画面进行观看;监控中心系统通过对服务器进行访问, 实现认证客户、重定向远程访问, 和网管服务器共同使用一个硬件平台。远程监控终端经服务器访问可得到所需访问的管理终端的地址, 并能够穿越FW/NAT进行访问;相对较为重要的监控信号可借助于硬盘录像实现备份, 日后也可进行管理和查询。

摘要: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输电线路的运行及其维护任务的不断增加, 对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切实保障输电线路运行过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仅仅增加巡视人员还远远不够, 必须借助于视频监控技术的有效运用方可进一步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 本文重点就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中视频监控技术的有效运用进行了研究, 对于进一步推动输电线路乃至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视频监控技术,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朱炜, 何冰, 刘新平等.输电线路监控系统中运动目标的智能检测与识别[J].华东电力, 2011 (10) :1699-1704.

上一篇:小生境离散粒子群算法下一篇:城市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