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2024-05-20

匠心独运(共12篇)

匠心独运 篇1

作者:梁宝富出版单位: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2014 10装帧:平装定价:元129

【内容简介】

本书系意匠轩营造近十年来的实践总结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成就, 内容比较全面系统, 全书分管理、实践、研究三类, 其中管理类涉及园林施工方工程管理的全方位, 实践类文章涉及风景园林、仿古建筑、文物保护各专业的设计与施工的经验总结, 研究类文章主要以扬州园林建筑为载体, 利用各学科交叉、多领域联合的研究方式, 具有综合研究的技术成就。本书对从事本领域的设计、施工人员和高校师生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匠心独运 篇2

工巧的心思。独具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独特的艺术构思.。

二、匠心独运造句

1.这次展览会上,他的象牙雕刻是匠心独运的。

2.他这幅画匠心独运,别有情趣。

3.伟大的作品是艺术家匠心独运的结晶。

4.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在取象与造境上匠心独运,技法高妙。

5.用户体验设计者匠心独运,总是为新顾客将软件设计的更友好和实用。

6.这个设计匠心独运,很快就获得了通过。

7.金碧辉煌、气势不凡,每件都是匠心独运、精心打造,只有实力过人的鉴金号才能办得到!

8.她环顾四周,相比于外表的粗鄙的奢靡,雅间不可谓不匠心独运。

9.南方人聪明,连为一处建筑取名字也匠心独运,他不用“豪爵、帝皇、亚圣”。

10.无论内外,布局都是严整紧密,大有章法,真是匠心独运。

11.只有做到匠心独运,开门见山,才能活跃现场的气氛,吸引听众的注意,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2.刘冬虽然不懂,但也不由的赞叹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13.笛卡儿匠心独运,坐标方法原来是把几何曲线语言转换成代数方程语言的关键。

14.这家火锅店的设计风格真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里面没有桌子也没有灶,就在院子的空地上用泥巴做出一个个小火炉。

15.这的确是匠心独运的创作方法。

16.可要是说匠心独运,风流别致,可要算庄亲王的了。

17.推开房门,一个匠心独运的物体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18.奴婢不敢居功,是小主匠心独运。

19.另外,此处园林最为出名,风格独具,匠心独运,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20.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后人不能及也!

21.工匠们匠心独运,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凤菲的欢心。

22.当时,文成公主匠心独运,在风水方面,用佛塔、石狮、大自在天像、大鹏、白螺等来改变恶劣风水,吸收煞气。

23.手艺独特,匠心独运,因而又显示出她对真善美的追求。

24.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他匠心独运的一番擦拭,无不焕然一新,光可鉴人,而且光泽持久,可保持一周以上。

25.此片不少场景都在乡间或平静的小市镇拍摄,画面构图和用心都见匠心独运,美感一流,和笔者认为拍得最美的韩片触不到的恋人分庭抗礼,一点也不输蚀。

26.杜琪峰给出的结尾从技巧上而言晦涩阴暗,但其妥帖合理的发展却匠心独运。

27.缓缓地沿着宝马Z4走一圈,你就会发现其在角度、线条和折缝方面比大多数车型更匠心独运。

28.陶渊明的田园诗,如一幅情韵天成的田园乡村画卷,其风格平淡清新自然,而其风格的形成又是诗人艺术匠心独运的结果。

29.无论从任意角度欣赏都能瞧出瀑布的俯冲之势,当时造山之人可谓匠心独运。

30.两种毫不相同的风格就这样杂糅在一起,却丝毫不显突兀,也可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31.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32.呵呵,十三灵刃,皆是夺天地造化之功,有的浑然天成,天地孕育,有的由匠心独运的绝代大师倾心打造,以之刻画阵纹,成功率接近十成。

33.天鹅拼命地飞着,扇动着的翅膀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好像画家在天空这张飘逸的卷面上匠心独运,刻意绘画的一般。

34.眼下石板路已经走了好久,还没有见到接客用的厅堂,倒是石板路两边的景色无比优美,有花圃有池塘有假山有雨廊,移步换景,匠心独运。

35.骗蒋干,打黄盖,是周瑜最出色的表演,丝丝入扣,不温不火,一招一式,匠心独运。

36.李樱欢快的跑到买风车的小摊上,真没想到古代的风车比现代的做工优质多了,颜色没那么靓丽,却是匠心独运。

37.这个广场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围栏的竞技场改装,是有扩音效果的,这可是东方止戈匠心独运地指导设计的成果。

38.林公子选韵采用了十三辙里的韵脚,转韵自然,锤字炼句匠心独运。

39.看向那窗,在有着柔美云纹的木框的映衬下,直如风景画一般,让人感叹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匠心独运,桃李新枝 篇3

[关键词] 80后老师 90后学生 师生关系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度过了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的童年时代,怀揣着要成为老师的光荣梦想,在大学努力奋进,现已顺利毕业,进入一所高职院校,成为了一名辅导员老师。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度过了生活环境优越、各类高科技产物围绕的童年,经历了他们所谓“失败的高考”,带着十足的个性,现在正就读于这所高职院校,接受着专业技能教育,对未来既憧憬又迷茫。

当80后的我与90后的学生“狭路相逢”,难免会摩擦出火花。在近2年的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努力,对于80后老师与90后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几点感悟。

一、“灰途”变“前途”,因势利导改变自我

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高考成绩不如意,自己想读的本科院校专业没能如愿考上,现在进入高职院校接受着职业技能教育。部分学生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90后的学生性格独立、倔强、叛逆,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所以就放任自己在环境宽松的大学里“游荡”。但是与80后的老师,因为年龄差距小,共同话题多,还是很愿意敞开心扉的。

我所带的班里有一个学生,从刚进校起就不认真学习且平时小错不断,教育了几次都没有改进。可我感觉得出来,他脑袋灵光,加以引导应该是一个可塑之才。通过和他的一次深入交流,我了解到他因为连续两年高考失利,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高职学校读书。在他心里,一个大专毕业生没什么前途,于是就只想混张文凭。知道了原由,我就“对症下药”。首先,我把以往毕业生的成功事例讲给他听,让他明白专科和本科只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最后还是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高职院校就业率比本科学校高,升值空间也大,凭借他良好的学习功底,想在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并非难事。其次,我在征得他本人同意后让他当了班级学习委员,希望以此约束他的行为,在学习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平常,我也会经常找他谈心,了解并尽力解决他的困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年的学习中,这位学生在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过奖,也荣获得过奖学金,现已在一家大型国企顶岗实习。我记得也是他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王老师,多亏你2年前的那次谈话,让我能够把握住了自己的未来。”虽然说者无心,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学生对老师最高的评价。

像这样需要我们老师格外呵护的学生还很多,只要我们摸清事实,加以引导,就能令其“灰途”变“前途”,从而改变学生的人生。

二、张扬个性为特长,因材施教展现自我

90后的学生有很多特性:他们孤独,因为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脆弱,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他们现实,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他们烦恼,为学业、为情感,为不可逃避的责任。在面对如此的90后时,如果用统一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事倍功半,效果还未必明显。所以,唯有因材施教,给90后学生最特殊的个性化教育。

因为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读书的学生,我让他们知道高职和本科相比较的优势,鼓励他们借助自己良好的学习功底,在专业上深入钻研,多拿几张专业证书,加入专业社团磨练,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筹码。

成绩相对较差,文娱、书法、体育突出者,我鼓励他们在校园寻找志同道合者,组建自己的社团,在学校、系部大型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找到学习以外属于自己的自信。

每次班会总是插嘴、能说会道的、时不时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同学,我让他负责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找材料、做PPT、上讲台讲述,不仅满足了学生他们的表现欲望,也从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他们以后的面试奠定了基础。

总是不怎么吭声、不主动和他人交流的学生,我定期不定期的在办公室、宿舍跟他们单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凭借着80后和90后不大的年龄差距,我总能找到和他们共同的话题,鼓励他们多交流、主动交流,为以后走向社会做“练习”。

对于情感世界丰富,心理脆弱的学生,我敏感洞察,深入了解,及时关注,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引导他们,用一个过来人、大姐姐、女生的身份给他们一一解答情感的困惑,在看似直白的对话中,暗地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学业、爱情和事业的关系。

三、变严师为益友,携手学生实现自我

因为与90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敢于挑战,不轻易服输,勇于创新……所以80后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90后学生相处,会更容易达到和谐关系。90后的学生不像以往的学生那样,盲目崇拜,听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更加认同与自己有同一价值观的人。所以,80后教师要想赢得他们的认可,必须在学识上使他们折服,在人品上使他们佩服,用心、用情、用正确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才能与产之生共鸣。

一次期中考试过后的班会课,一位平常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被我点名批评。第二天,这位同学见我QQ在线,就给我发来信息,解释说前一阵因为家里发生了重大事故影响到了学习,并不是他故意不认真学,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批评他,让他很没有面子。至此,我才知道由于我的草率,给他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于是,我首先为自己做法表示歉意,并答应下次班会在全班面前给他“平反”。接着,我详细了解了他家庭的情况,尽最大努力减轻他的压力。我发现,从传统的沟通方式下解脱出来,没有了紧张和畏惧,平常看似内向的学生在网络这个平台中也是能“侃侃而谈”的。想一想也是,90后的学生,出生在手机、电脑迅速普及、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手机和电脑了解世界,从网络中获得快乐,也从中寻找自我。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QQ、E—mail、飞信等学生熟悉的平台上,他们更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知道了这个“秘密”,在往后的工作中我就更加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天气变冷时,群发一条“天冷加衣,注意感冒”的短信;逢年过节时,在QQ群里道一声节日快乐。虽然都是普通的问候,却饱含着我的真诚的关心。工作空余时,我会和学生闲聊,这样既能得知聊天对象的真实想法,也探得不少班级“秘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更好地管理班级取得第一手资料。

匠心独运 篇4

关键词:数学广角,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大目标。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人教版新教材不但加大力度,把数学思想渗透在四大领域中,更以新增设的独立单元“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学广角”的内涵

1.内容体系层层递进

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均安排在总复习的前一单元进行,而且真正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理念。综观全套,从第一学段二年级起开始安排比较浅显的排列组合、逻辑推理和等量代换到第二学段分年级安排比较复杂抽象的运筹论、对策论、植树问题和数字编码、假设法、抽屉原理等,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逐渐提升。再如聚焦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分两次渗透:二年级上,通过两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多少个两位数和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活动,初步渗透简单的排列思想方法;三年级上则通过衣服的搭配、三张数字卡片能摆多少个三位数等活动,要求学生有条理、全面地思考,能找出事物所有的排列数和组合数,要求显然提升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习素材紧扣生活

数学广角的学习素材都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和易于理解的实例,为学生提供感悟的空间。如通过用扑克牌摆数、上衣和下装的搭配来渗透排列组合思想,通过客人来了如何沏茶、烙饼来渗透优化运筹思想,通过身份证号码、学号来渗透数字编码思想等等。无论是这些例题的情景还是习题中的素材选择均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真正体现了“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理念。

二、“数学广角”的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要张弛有度

“数学广角”注重借助生活情景,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并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系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认真研读教学建议,合理定位教学要求。

(1)不可随意拔高。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因此,不能一接触马上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如用排列组合、优化运筹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和概括),随后像奥数训练那样高度强化,使教学陷入“拔苗助长”的误区。

(2)切忌简单“传授”。

“数学广角”作为思维训练内容,不纳入学业评价的主要范畴,最多是放在评价卷的最后作为附加题进行评估。因为无需“应试”,再加上它又在新授知识的最后一单元,所以部分教师采用了简单的“传授”,“删繁就简”,“浅尝辄止”,根本没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使教学陷入“定论止步”的误区。

(3)注重分层落实。

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含量高,很多时候课堂中会呈现小部分学生当“主角”,大部分学生做“看客”的情况,教师必须要正视。要分层制订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分层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2.情境引入要直观简洁

“数学广角”中的学习素材都颇具“现实性”,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应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形式,简洁明了地呈现。如二年级上:小朋友都玩过扑克牌吧(师边说边出示1,2两张牌)。用1和2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呢?又如三年级上:小朋友精神很好,衣服也穿得很整洁。今天穿的衣服是你们自己搭配的吗?眼光不错。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可以怎么搭配呢?一共有几种方法?大家想想,也可动手画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接又简约。

3.预设问题要开放大气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如上述引入中的“1和2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上衣和下装可以怎么搭配?”又如沏茶问题中的“小明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等,并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这样,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活动中萌发创造力。

4.体验感悟要充分深入

“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因此,教师在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促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等学习过程中经历观察、探索、比较、创造,从而体验生活数学的魅力。

如教学“码头卸货”(四年级上),课件呈现例3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请学生独立思考:要使三艘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你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到底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呢?每种方案的等候时间又是多少呢?要求:每位组员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人记录);比较小组中每个人的方案,选出小组内的最优方案(作上记号)。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着、讨论着、体悟着,学得不亦乐乎!通过交流,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学间相互补充,建立了初步的优化运筹意识。

5.比较抽象要及时跟进

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引领学生经历比较、梳理、抽象等活动,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思想。如上例找到了最佳方案后,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索这种最佳方案的根基,并适时地让学生列算式来表述,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了理性。他们在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真正建构起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学生的领悟提升了,优化运筹思想也萌生于心。

6.应用建模要循序渐进

匠心独运的河流系列家具设计论文 篇5

GregKlassen来自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一座海滨城市——西雅图。西雅图有“翡翠之城”之称,海洋性气候使西雅图温暖湿润,绿色植被茂盛,伐木业曾一度是西雅图的第一生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西雅图发展成为一个科技中心,最近西雅图又成为了一个绿色工业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心。GregKlassen河流家具的灵感正是他所热爱的家乡,西雅图的树木、水道、景观和人文思想都给了他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每一件河流系列的作品都是从河畔废弃的树木中挑选合适形状,再镶嵌上蓝绿色玻璃,玻璃的形状就是木材的自然形状,而木材的自然形状又贴近自然存在的河流的形状。例如雪松湖的桌子,它利用大自然的腐蚀之力形成神似雪松湖轮廓的形状,再覆盖上如清澈湖水般具有透明感的玻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碧波荡漾,微风徐徐,平静而舒适。

二、设计流派

西雅图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人文思想深深的影响着GregKlassen,他的河流家具中只使用三个元素——木材,玻璃和钢,废弃腐烂的木头具有绿色和无污染性,玻璃和钢具有可循环利用性,这些材质都很好的贯彻了绿色设计的原则。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是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从1765年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开始进入平民时代。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设计的过度商业化,“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的消费手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师的职责和作用,绿色设计也就应运而生。

三、继承与发展

“设计”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是没有“设计”这一名词的,以前是叫手工艺术。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类由延续几百万年的手工形态跨入到崭新的机械时代。设计结束了一直为宫廷和少数人服务的局面,开始走向为大众服务的新时代。在以自然为设计的灵感来源方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出现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完全从自然中寻找灵感,把自然作为表现的主题,刻意强调有机的形态。在这场运动中,设计师们把自然界中的茎叶和花瓣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弯曲变形,形成蜿蜒交织的有机线型和图案纹饰,萦绕盘旋的线条就像一段自由的舞蹈,表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但这次运动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被现代主义设计所替代。人们追求更理性化更简单化的设计,“少即是美”成为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原则。随着人们对现代化冷漠过于理性单调的厌恶,人们开始了寻求一种新的设计——仿生设计。仿生设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在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仿生设计的内容包括:仿生物形态的设计、仿生物表面肌理与质感的设计、仿生物结构的设计、仿生物功能的设计、仿生物色彩的设计、仿生物意象的设计。仿生设计就是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设计产品的设计方法。Klassen的河流家具设计吸收了这些前人们的优秀设计理念和经验,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主题,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河流湖泊为表现对象,结合现代技术生产的钢和玻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使工业和自然达到了高度的融合。GregKlassen说,“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我给垂死的树新生活。许多树木正在被切碎了做柴火使用,因为他们是中空的,腐烂。我爱这个东西。对我来说,这都是为了寻找灵感,这棵树给我灵感,使我产生重要的设计。这是我所做的一切——它是关于接受缺陷并给予新的生命的东西。没有什么会比这酷的了”。维纳斯的断臂给了世界一种永久的美——缺陷美。缺陷美可以说是一种期待美,期待实现完整形态的美。在美学上,经常把缺陷当做一种美。有了缺陷才更真实一些,有了缺陷才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了缺陷才能感觉到人类追求完美和进步的最深层的呼唤和力量。Klassen利用树木中空、腐烂的残缺美实现了完整形态的家具美,带给人们对家具新的视角的美。树木的疙瘩、腐烂、虫蛀从此不再是舍弃之物而将是一种新的焦点之美。

彩线串珠匠心独运 篇6

巧设线索,安排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情节的巧设置,对小说的出彩至关重要。小说《草》在情节安排上无疑是独具匠心的。王愿坚在讲述长征途中这一感人故事时,刻意设置了“草”这样一个物件,以其为线索串起了全文:篇首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拉开帷幕,接着以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以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结束全文。于是,读者的脑海中,会自觉形成一条与“草”有关的情节“彩线”:误食毒草→细辨毒草→亲尝毒草→小议吃草。这样写,使得全文结构紧凑,脉络分明。

巧设线索,刻画人物。小说《草》着力要刻画的,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但是,在行文方面,王愿坚却没有直接从周副主席的角度切入,而是设置了一个线索人物——二班长杨光,以他的所为、所见、所闻和所感串起全文。小说特别展开杨光遭遇周副主席担架后的“主情节”,从他的视角去写周副主席处置红军误食毒草事件的经过。如此,不仅成功折射了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群体形象,更能把普通红军战士眼里的领袖风采展示出来,突出表现了周副主席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领袖风范。

匠心独运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结课,引导,情感

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的呈现, 课堂中的各个环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管是在课堂导入环节还是教学过程中, 都凝结着教师无尽的智慧, 而课堂结课环节常常会被忽视。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把握好结课环节, 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深化, 而且还可以在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深厚的音乐情感。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艺术进行深入的发展。结课环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教师要将这个教育中空缺的地方充分地利用起来, 以结课来使课堂变得余味无穷。

一、引导启发, 结课中体现学生主体

音乐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小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着实有效。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 在价值体系的构建中, 音乐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启发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感受力会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小学音乐课本中蕴藏着很多陶冶学生心灵的内容, 比如说对于自然的热爱, 对于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教师在结课的时候向学生渗透情感方面的教育, 深化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体验。课堂结束前学生已经对音乐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时候继续引导、启发, 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春之歌》旋律非常的优美, 这首歌曲中寄寓着一种对于美好自然景观的赞颂。这节课中学生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逐渐地产生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快要结课的时候我便与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的交流围绕着旋律和情感进行, 我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一个热爱自然的主题。我引导同学们感悟, “我们听到的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 而且我们也亲眼所见了春天的美丽, 那么你们对于春天的感悟能否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呢?”由于音乐是抽象化的艺术呈现形式, 我先让孩子们去描绘出春天的图景, 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去感受春天, 然后再让孩子们用乐器去表达对于春天的热爱。乐器可以自己选择, 只要是能够发出声音的都可以, 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在想象中开启音乐之旅。这样以一个课程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次的去感受音乐, 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想法、技艺的舞台, 学生们因此也有了完成的动力。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 而且能够让音乐更好地伴随学生的生活。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学生再次感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方式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自身实际, 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逐渐的增强, 培养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二、归纳总结, 结课中引发学生深思

归纳总结是一种常用的结课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教师对课堂环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化、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引发学生在课后的深思。而且可以进一步弥补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对于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 增强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顽皮的小杜鹃》的教学中,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 整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欢快美好, 符合孩子们的心理, 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结课的同时我向孩子们传达了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信息“:小杜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 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和千姿百态的舞姿, 鸟儿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我们要去保护它们。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 我们仿佛跟随着杜鹃走在草地上, 走进树丛中, 走到小河旁, 跟随着它走向远方……它还可以飞到我们的身边与我们友好的歌唱, 让我们为鸟儿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让它们自由的飞翔。”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本次的教学主体, 也很好地对学生们展开了环保教育。

学生们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过程其实就是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渗透着情感因素的教学知识点, 必须要用心去体会、总结, 而这样的归纳总结既可以采取教师自己总结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总结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上的艺术, 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充满趣味性, 引发学生们对下一节课内容的期待。

三、情感深化, 结课中丰富学生体验

情感深化也是一种有效的结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情感性特别强的作品,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对于音乐情感有发自内心的感悟, 让学生们在学会唱歌的同时, 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森吉德玛》是一首富有特色的民族乐曲, 在学习这首歌曲时, 要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情和草原民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歌曲中寄寓的民族色彩, 弘扬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课语:大家都知道,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歌曲。我们今天只是感受了草原歌曲的魅力, 而在以后希望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学唱这些优美的民族乐曲, 体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它们代代相传下去。最后, 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森吉德玛》, 结束本课。

结课的时候进行情感的深化, 让学生再次感悟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这也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理解的一种升华。把握好这样的时机, 让学生对于音乐的体会更加的深入。

俗话说“编筐织篓, 全在收口;描龙绘凤, 重在点睛。”明朝谢榛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这些说充分说明结尾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结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选择适合本节课的结课方式,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管是引导启发, 归纳总结, 还是情感深化, 都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胡琼.加强互动构建生动的音乐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 (01)

[2]田金凤.浅谈贯穿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有效因素[J].黄河之声.2008 (21)

匠心独运 篇8

热奈特强调:“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 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研究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他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讨论的“顺序”、“频率”、“时距”三部分内容更是直接对叙事时间的研究。在《喧哗与骚动》的各个部分中, 福克纳玩起了叙事游戏, 叙事的时间顺序不停变换, 叙事的频率各有侧重, 而叙事的时距也随之增减。这些看似随意的变化事实上蕴含着作者的深意, 在叙事时间的变化中展现其高超的写作技巧, 也进一步深化了文本的主题内涵。

一、时序的变换

《喧哗与骚动》从诞生之初, 最吸引读者的特色之处就是其混乱的叙事时序。作品完全打乱和扭曲了传统的叙事时序, 让故事叙述富于跳跃性、流动性。班吉混沌迷狂的意识叙述, 昆丁分裂痛苦的自杀心理, 杰生功利冷漠的生活追求, 迪尔西温情平和的客观描述, 白痴脑中颠倒错位的时序一步步恢复到正常人的叙事时序, 一开始让读者思维混乱, 摸不着头脑的叙事时序在文本发展中一步步变得有迹可寻。

在班吉部分, 福克纳采用无时性倒错方式来组织文本。作为一个白痴, 班吉没有时间和顺序的概念。在他的视角中, 时序的确定取决于叙述对象的相似性和它们的关系。读者可以根据班吉的嗅觉、听觉和视觉, 以及人物话语等来判断他的思维顺序, 了解他混乱的头脑活动。凯蒂身上的香味、走路的脚步声、披上身的婚纱, 读者只能根据班吉对这些外物的表现来估摸事件发生顺序, 十分吃力。第二部分是昆丁自杀前的最后一天的游历。昆丁所到之处都有交待, 经历的事件也很明晰, 但又间歇性地插入长时间的联想和回忆, 切割了完整的事件叙述。与班吉部分完全错乱的时序相比, 昆丁部分的时序具有一个总体的框架, 意识叙述的干扰功效大大减小。第三部分, 福克纳对杰生的一天作了有序的倒叙。当天的事件情节是固定和稳定的, 当中也有回忆的插入, 但这些插入大多是以场景转换的方式道来, 并且在回忆结束后仍旧回到发生回忆前事件的连接点, 读者很容易就摸清楚故事发生的时序。这时, 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已经接近顺畅。最后, 从迪尔西视角出发的一部分, 完全转变为第三人称, 以冷静客观的口吻展开叙述, 故事时序与叙事时序是完全吻合的。

在整个文本的叙述过程中, 叙事时序慢慢地向故事时序靠拢, 最终和故事时序完全同步。四个篇章从叙述的错乱无序到齐整有序, 逐渐形成了一个叙事时序的变化链。在这个变化中, 起根本作用的是凯蒂。众所周知, 故事叙述者的叙述距离越短, 则叙事时序就越混乱, 反之亦然。在班吉部分, 文本中没有外叙述者的声音, 只有班吉作为仅有的内叙述者来进行叙述, 时序十分混乱, 但这种叙述却是最直接的, 也最清晰地针对其内心, 表现出凯蒂在其内心绝对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与其说他是一个白痴角色, 叙事时序颠倒错乱, 倒不如说这种无序表明:为了得到美、爱和自由, 他表现了真实。通过错乱的时序, 读者体验到班吉最动人、最感人的内心活动。在昆丁部分, 叙事时序开始变得相对齐整, 他处于回忆与现实不断交替变换的阶段。一方面, 他必须接受社会秩序的限制, 使当天的故事与叙事时序一致, 另一方面, 对凯蒂的情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又如此强大, 以至于他无法遏制地放纵思绪, 使叙述变得一片混乱。在杰生部分中, 叙事时序与事件发生的进程几乎一致, 间或插入的回忆也显出了对凯蒂的鄙弃, 他已经接受了社会规则的约束和支配, 言语和行为井井有条, 凯蒂对他的叙述干预已经降到了较低的程度。至于迪尔西部分, 全能叙述者的叙述与当天的故事时序同步, 在这里, 凯蒂给叙述者带来的混乱时序已经完全消失了, 迪尔西只是冷静客观地描述事件的过程, 并没有思绪的飘离和迷乱。

时序的混乱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 客观上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 加强了小说的效果。同时, 在叙事时序的混乱到有序的过程中, 凯蒂的影像越来越远, 福克纳似乎想要告诉读者, 在最混乱无序的叙述中, 珍藏着最宝贵的纯真情感, 而在正常有序的叙述中, 隐藏着现实社会的理性与秩序。尽管社会越来越有秩序, 越规范, 但这样的社会却与人类对自由的渴望背道而驰, 越走越远。

二、频率的变换

频率是叙事时间中另一个关键的部分。“叙事频率, 即叙事与故事间的频率关系”, 就好像太阳每天都会升起, 一件事不仅可以发生, 而且可以再发生或者重复发生。在一个文本中, 没有意义的事件不可能会被多次重复, 叙事频率恰好可以用来分析叙述者对事件注意力的分布情况。《喧哗与骚动》的四个部分从不同叙述者的角度重复着凯蒂失贞的故事, 无疑体现出凯蒂在文本中的中心地位。但每部分关于凯蒂的叙事频率又有所不同, 侧重点也相应变化。

在班吉部分中, 有关凯蒂的事件充斥着文本。班吉走到栅栏边, 会想起和凯蒂一同为毛莱舅舅送信的事情;看到黑小子们玩水时, 会想起和凯蒂玩水的场景;闻到香味时, 会想起凯蒂身上的忍冬香味。班吉的白痴头脑中在讲述N次发生过一次的事:“凯蒂身上有一股下雨时树的香味”, “凯蒂身上有树的香味”, 除了香味以外, 还有很多类似的叙事重复集中在凯蒂身上。事实上, 班吉是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他的需求中心凯蒂身上。凯蒂对于他而言, 就是一切。在昆丁部分中, 有关凯蒂的回忆也在重复出现, 但他是在讲述发生过N次的事:儿时的凯蒂和小男孩亲吻;青春期的凯蒂委身于达尔顿;成年后的凯蒂下嫁给赫伯特, 这些都是凯蒂失去贞节的重复印象。同时, 阴影、钟表和流水在文本中不断出现, “窗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 “我又能听到表的嘀嗒声”, “河水在隐秘的地方迅急而静静地流淌”。凯蒂失贞的重复叙述, 代表死亡的钟表、河流、阴影的重复出现, 这一切都表明昆丁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以及走向死亡的绝望。在这里, 昆丁关注的是凯蒂的贞洁和自身的理想。在杰生部分中, 凯蒂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 重复最多的是金钱, “把支票取出来”, “市价上涨了两点”, “我把钱放进我的兜里”。而“天生的贱坯就永远都是贱坯”, 这对凯蒂和小昆丁品行的概括则是在用一次讲述着发生过几次的事件。杰生并不真正关心凯蒂, 她只是他实现欲求的材料, 功利才是他真正关注的。在迪尔西部分中, 虽然仍旧提到凯蒂, 但是叙述注意力完全放在没有凯蒂的现实社会里。在这部分中, 只是以传统叙事的方式, 从容地讲述当天的事件, 只是在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件。

整部作品中不同的部分采用不同的频率来叙述, 区分了各个叙述者不同的注意力分布。这也反映出康普生家族目标追求的蜕变历史。心智不全的班吉全身心地把爱倾注在凯蒂身上, 希望获得永久的关爱;昆丁把家庭荣誉寄托在凯蒂的贞洁上, 追求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而杰生则从凯蒂身上追逐既得利益, 功利而冷漠。至于最后一部分的文本中, 存在的只是脱离了传统价值秩序的现代社会, 事实上已经没有人再注意凯蒂了, 转而赞扬的是, 迪尔西身上表现出的人类卓越的品质———坚韧、顽强, 在痛苦中顽强地前进。这样, 文本就通过不同的叙事频率凸显出作者真正想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 也从各个层面塑造出走向没落的南方世界的真实现实, 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

三、时距的变换

在叙事时间的范畴中, 时距占有着重要地位。所谓时距, 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时距又可以分为省略、概要、场景和停顿。时距不但能反映叙述者对该事件的注重程度, 而且能够反映文本的叙述节奏。

在《喧哗与骚动》中, 班吉部分较多采用场景叙事, 文本中没有叙事干预, 场景以显现方式突然变换, 对事件实况进行描写, 是班吉头脑的真实记录。班吉的视角完全是客观呈现的, 不带任何解释和判断。读者阅读时会感到十分迷茫, 文本的字体不断变化, 穿插着班吉对现在和过去他听到和看到的一幕幕场景的简单回忆, 读者读到的是一个白痴对世界的观察和记忆。班吉记住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场景, 记不住的在冥冥之中已被省略, 不紧不慢, 隐含过渡的节奏里不断有突兀转折的感觉。在昆丁部分中, 文本呈现出多重时距, 主要表现的是停顿和概要。昆丁看到梳妆台上的表, 忽然联想到“耶稣在加利利海海面上行走, 华盛顿从来不说慌”, 以及父亲给杰生买过的一只表和表上的小玩意等, 短短的时间里想到了很多, 发生了很多。在故事时间停顿的间隔, 叙事时间极大地扩张, 当天的事件被不规则地任意切割, 时距具有很大的跳跃性, 节奏迅疾延宕。在杰生部分, 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出场了, 对话很多, 基本属于场景叙事。这个部分里也有杰生的自我辩白, 对过去的回忆或是对现在的评价, 采用的是停顿的叙事时间。在这多重叙事节奏中, 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长度差异较班吉、昆丁部分减少了很多。到了迪尔西部分, 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传统的叙事模式。时间处在1928年4月8日, 文本朴实真切地描绘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文字从容舒缓, 故事娓娓道来, 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见, 文本的叙述节奏也变得比较平和、单一。

热奈特说, 叙事的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就好像是音乐旋律中的间隔, 主宰着文本这个乐曲的节奏快满、节拍轻重。那么, 可以说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这四部分中叙事时距的长短变换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发展基调, 不同的叙事时序连接成一条多变的节奏链。班吉的节奏激越、动荡, 对凯蒂的长久依恋让他在意识变换中凸显叙事时距的巨大差异, 构成一首激烈动人的心曲;昆丁的节奏感人而哀伤,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让他不住地回顾过去, 浮想联翩,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依然交错, 演奏着回环迷乱的乐章;杰生部分已经开始慢慢转向相对单调的节奏叙述, 叙事时距明显变短, 回想只是偶尔出现的不协调的音符;而在迪尔西部分, 叙事节奏平缓、单一, 没有荡气回肠, 没有激情澎湃, 反而像教堂里的安魂曲, 平静安宁。福克纳在运用精巧的写作技巧时, 不单单是探索结构变换, 也导演了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在激荡回旋、惊心动魄中缠绕, 最后渐渐趋向和缓、归于沉寂。读者的感情在阅读过程中似大海的波涛起浮不定, 从作品中得到了超强度的审美体验, 也更真切地体验到人物的真实情感。

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故事怎样被叙述, 效果是很不同的。《喧哗与骚动》中, 福克纳成功探索了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从颠倒错乱的时序出发, 以正常顺畅的时序结尾, 隐藏了社会价值的变动;叙事频率的统一中兼有区分, 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和深度;时距长短的差异带来了文本节奏的错落有致, 带给读者较高的审美享受。福克纳的叙事技巧创新增加了阅读作品的难度, 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智力的挑战。当读者通过耐心的研究或者反复的细读克服了困难后, 会发现他的技巧在传统叙事技巧的框架内提升了这些叙事技巧的表现力, 给阅读带来了更深刻的、知性的快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叙事的表现力, 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 发掘了人物的内心和灵魂,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在“英美文学中, 几乎没有一个能像福克纳一样, 把句子写得好像大西洋的巨浪那样无垠无涯”, 这应该是对福克纳匠心独运的叙事结构再恰当不过的评价。

摘要:福克纳在小说形式和技巧的创新方面成果丰硕, 本文对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进行结构分析, 从叙事时间入手, 解读其文本四部分之间在时序、频率与时距上的变换过程, 探讨福克纳叙事技巧对主题蕴含和读者审美体验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叙事时间,主题深入,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董小英.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6.

[2]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7.

[3][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11.

[4]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1.

匠心独运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和谐美妙

如果将中职语文课堂比做一场师生共演的舞台剧, 那么课文内容的导入, 则是拉开这场精彩剧幕的序曲。导入是一种将学生迅速引入教学情境中的一个过程, 巧妙的导入不但能够让学生很快与教师建立起一种新的互动关系, 进入到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思考的和谐状态, 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把握到一节课的基调, 能够客观地去对待新的知识与学习任务。应该说, 好的导入会使教者愉快, 学者轻松, 师生同堂共济其乐融融。然而, 新知导入既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艺术, 如何开启一节语文课和谐美妙的篇章, 如何匠心独运, 以巧妙手法将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认真地研读思考, 更加需要动用非凡智慧。由此, 本文从实践出发, 对中职语文课堂新知导入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问题导入, 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新知充满好奇与探究意识, 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探究意识首先是从疑问开始。然而语文不同于数学, 各个知识点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 面对语文知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置疑和解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无法把握课文的主题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原因所在。因此, 用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与探究, 有助于他们很快掌握到课文的“主调”[1]。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时, 可以通过问题将作者想象的轨迹进行勾画, 让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中去领悟作者在展开想象时表现出的激情:天下奇观之一的长江三峡, 在古代就被万人传诵, 最经典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名句, 可以说三峡的又一代表词就是“万重山”, 因此课文题目“过万重山设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过三峡设想”?那么作者在穿过三峡时是如何展开想象的?是什么激发了他的想象?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评价作者的这种设想?文中作者是如何将笔锋从三峡奇景转到三峡设想的?同学们, 带着这些问题去领悟作者对万重山的设想吧!用问题导入新知, 一方面会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另一方面学生们会沿着“问题”的主线去展开探究, 让探究过程彰显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课文导入的过程中, 帮助中职生从生动的语言文字的表象中去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与直观体验非常重要。通过情境创设, 为学生们勾画出一幅美而和谐的场景,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语文的无限魅力, 引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2], 如丝丝细雨, 如潺潺流水, 潜移默化地熨贴学生浮躁的情绪, 享受语言与文字为他们带来的或者是优美, 或者是悲壮, 或者是激动, 或者是豪情。如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课文时, 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现一个美的意境:同学们在你们生活的世界中, 处处都能够感受到绿意盎然, 我们的地球就是绿色的, 绿色是未来与生命的象征。 (这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现一幅幅绿色的美景:切入西藏阿里的风光) , 假如说没有了绿色, 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多么不堪入目。同学们看到了此时阿里的美丽景色了吗, 但是在三十年前, 人们却无情地将他们的生存之树亲手毁掉了 (切入红柳树被毁灭的画面) , 而著名的女性作家毕淑敏, 用她的笔写下了“离太阳最近的树”, 她以深沉而平静的笔调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生命颂歌, 也是一曲生命的悲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首作者用心谱写的悲歌…… (与学生共读课文) 。画面的反复切换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伴随着画面的流转, 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 学生们的情感也随之发生着起伏变化, 仿佛自己就是作者, 正带着一颗悲悯的心仰望那些离太阳最近的树正逐渐远去……

三、音乐演绎, 师生共谱和谐乐章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它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 是中职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他们在浅吟低唱中, 在放声高歌中, 在美妙旋律中, 都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让音乐穿插于课文内容之中, 给语言文字添加上动人旋律, 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们往往会曲未到, 心已醉。尤其是在习惯了传统的说教、讲解之法的中职生, 音乐演绎的方法更能让他们于意外中收获惊喜。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当课堂上播放出凤凰传奇的一首同名歌曲时, 那耳熟能详的节奏让教师和很多学生禁不住同声哼唱, 教室里立刻弥漫着一股清新之风, 仿佛月色拂面, 仿佛荷香扑鼻, 而所有的人也好像作者一般置身于一湾荷塘之中, 欣赏那安详、静谧而又优美的景色。而在学习《赤壁怀古》时, 为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先以歌唱入场:同学们, 今天老师想为你们唱一首歌, 这首歌词恰好是一首宋词, 大家听完上半部分后, 告诉老师这首词的作者、朝代和其他作品好吗?学生们都纷纷拍手称赞。当一首“明月几时有”唱到一半时, 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跟唱, 而且纷纷地说出了词名、作者名。以歌曲做“引”, 将问题贯穿于动人旋律之间, 学生们都感觉这种学习其乐融融, 就在他们与教师情不自禁的和唱之中, 师生共同谱就的和谐乐章就此拉开序幕。

中职语文课的导入手法众多, 在此只是笔者于实践中略见一斑。然而无论是哪种方法, 最为重要的是课文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契合, 只有恰当的导入, 才能奏响精彩语文课堂的美丽乐章;只有艺术的导入, 才能让师生合奏出一首美妙和谐的动人序曲;也只有教师匠心独运的导入设计, 才能引领中职语文课堂跨入一个更加美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杰.以问题为导入, 提高学生探究意识——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阅读与鉴赏 (上旬) , 2011 (12) .

匠心独运 篇10

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五年来,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学生工作的开展中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以“家文化”为指导思想, 用“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的工作理念, 全力打造独具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色的“艺家人”活动品牌, 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螺钉劲韧研术业专攻:志于道, 虚怀充实中前行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通力合作,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广泛开展, 有效地拓展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能发挥学生特长,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给学生环境———学风建设工作。学风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长期性和坚持性, 而其难点在于优良学风建设教育平台的建立。“艺家人”的理念主要从四方面入手强化学风建设。其一是家长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学长现身说法;其二是强化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 严格管理, 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其三是广泛宣传, 酝酿优良的学习氛围, 塑造良好的艺术学子精神风貌;其四是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师生之间紧密联系。进行考风教育, 学生干部牵头, 做出诚信考试承诺。

给学生机会———建立常规社会实践基地。力求给每一位学生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其中有中央电视台,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北京市各知名中学、首都博物馆等便于同学们就近实习的诸多社会实践基地;开辟了新疆、江苏、云南、广州等各省的社会实践基地, 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

给学生舞台———各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音乐系汪莉副教授带领学生林天冀等于2009年暑假访问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并演出, 获赠莫扎特乐谱手稿;在第十届四川金熊猫国际电视节上, 我院师生屡获大奖;舞蹈系举办荷兰舞蹈大师班, 由荷兰使馆派来的6位舞蹈大师进行了12天讲座。

给学生引领———生涯规划。按照不同学年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对艺术类学生展开生涯规划引导。独具艺术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已坚持了多年, 请来老院长黄会林先生为入学新生讲述学院历史、人文传统, 进行人生启迪, 帮助新生更快实现角色定位、更好融入学院大家庭, 树立主人翁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请来学校相关部门教师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讲解校园信息系统、图书馆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使用;请来优秀的师长对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个人素质提升做出讲解, 树立榜样……除了坚持以往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规划教育”以外, 特别增加了“榜样教育”环节, 让新生在优秀的榜样面前立志成才渡过有意义的大学时光。

二、墨滴静绽看时光荏苒:据于德, 潜移默化中嵌入

拿出的亲和态度———党员联系群众。培养“艺家”党员作为先锋, 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理念。于是, 从学院分党委书记到每位教师党员, 固定关心一批学生, 跟学生们定期交流, 建立“艺家人”中家长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学生党员中由每位党员联系一个宿舍, 带好一个宿舍, 发挥党员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辅助成长的效果。

包裹的严肃内核———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虽最大程度的推进“家”理念, 但严格要求学生党支部必须认真执行党内“三会一课”制度, 按时召开支部大会、支委会和党小组民主生活会, 开展党员评议和专题组织生活会, 不断强化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不失时机的上好党课。于是学生干部培养与组织建设工作更系统化。

坚持的温暖命题———以党建促团建。在学院分党委领导下, 学院团委和研究生会进一步加强工作系统化、明确化。加强团委内部建设, 不断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编制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工作手册”, 将信息传达的路线进一步细化;建立的“artfamily_艺家人”博客, 以亲和的姿态、全新的形式走进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学生交流, 家人互助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

营造的家庭关系———辅导员队伍合理配比、专兼职辅导员共筑“艺家人”大家园。加强师生间信息传达及反馈, 特形成了学院信息传达流程。加强对辅导员的指导工作, 要求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把学生学业、安全、心理等问题当做课题来抓, 定期将问题学生的情况做成案例供全院班主任老师共同分析研究, 集思广益, 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学生工作科学开展的氛围。

大学的时光对学生而言在价值观上, 对人的认知、对情感的确认、对自身角色的证明等种种方面来说, 都是一个最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生在校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会影响他的一辈子。基于“艺家人”的理念, 以亲人的姿态与学生相处, 并以党建为龙头, 用党建带动团建, 提高全体同学思想政治觉悟, 用相互信任的家庭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冬阳暖照驱霜冻风寒:依于仁, 踉踉跄跄中收获

在心理养护上开始———广泛展开心理减压工作。我院主要的重点是突出学生工作替学生心理“减压”的着力点, 开展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新颖独到的心理养护学生活动与教育工作, 实行“特殊时期集中疏导、日常生活持续养护”的工作原则, 切实做到“想同学之所想, 急同学之所急”。

在资助教育上坚持———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我院是一个贫困生年级、专业分配不均的学院, 同时我院学生自尊心较强, 家庭条件参差不齐, 能否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一直是我院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建立了贫困生信息库, 并且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 核实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情况, 实现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同时学院即将启动“中转站”活动, 即准备一个集中管理处, 将同学们暂时不用的手机、文曲星等物品统一管理, 无记名出借, 随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在身体健康上关怀———及时掌握学生身体的的各项问题。针对全院同学身体素质情况, 采取有力措施, 制定冬季“健康训练”活动计划。精心制作“流感预防知识展板”, 向同学分发温馨“小贴士”, 普及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特点以及专家提供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在服务学生上用心———服务社会和服务学业相结合。以“服务于学生”为己任我院的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学院特有风格, 打造出艺术与传媒学院“艺家人”的活动品牌。军民共建, 捐资助学;心系北川, 建立灾后长期帮扶关系;多维度参与电影节各项工作;敬老院慰问活动;盲童联谊会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优势明显的专业类院系, 毕业生个性鲜明, 就业需求多样, 就业渠道分布广, 这既是我院就业工作的优势和特点, 同时又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全球紧急危机的大背景下, 开辟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展板, 及时更新国家就业政策动态, 保证毕业学生就业信息通畅, 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 真正使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艺家人”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 在学校里在学院里,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有人管, 有人疼, 有人爱你们, 在学院已形成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师, 不是家长的习惯。在学生中倡导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培养健康的心理, 专门举办系列主题活动抵御校园外的不良风气, 使学生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鱼儿得水享自由呼吸:游于艺, 绚烂多彩中创造

我院利用优质专业资源, 紧密联系各艺术门类, 展开形式多变的学生活动, 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 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融入“艺家人”的生活, 形成独特艺术修为打造宽平台。“优秀影片北国首映”活动, 邀请国内外知名导演亲赴艺术与传媒学院,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事, 打造学生活动国际视野、大师品质。举办各类“艺术学专家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 同学与专家近距离接触, 除了开阔思路增长见闻, 还可以交流同学们许习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打破了学科、年级的界限, 在濡染中获得收获, 是体验式的教学, 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我们发动学生之力, 将田家炳楼打造为“艺家人”最温馨的家园。艺术与传媒学院大事纪念, 影视、数媒专业同学的摄影作品, 音乐系、舞蹈系同学们的演出图片, 美术、书法、雕塑作品, 同学们的精湛技艺是学院文化建设的最好见证。

我院开展学生工作匠心独运, 坚持从日常事务管理出发, 开展特色活动, 形成“艺家人”品牌, 艺家文化异彩纷呈, 最终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匠心独运 瓷坛奇葩 篇11

冯杰大师是一个技术全面、修养极深、个性鲜明的艺术家。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从小就与音乐、文学、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62年拜杨厚兴先生为师学习瓷上肖像画,并有幸师从中国画大师黄秋园先生学习中国山水画、仕女画,师从上海画院的谢之光老先生学习大写意山水、花鸟画及月份牌年画。

随后,冯大师潜心研究了40余年,兼收并蓄,融古今中外绘画艺术于一炉,在绘瓷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绘瓷作品有着形神兼备、质感鲜明,色彩多变,层次丰富,细腻厚重等艺术特点,从而使他的作品表现出油画般的色彩、雕塑般的立体感,人物个性更加形象,更加鲜明,创作有领袖肖像系列,世界名人肖像系列,女性肖像系列等。他作品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的肖像形象生动、色泽饱满、体积厚实、准确传神,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坚定气质;他笔下的女性则楚楚动人、柔美细腻、风情万种,充满了女性的秀美和温柔;他画的马或神采飞扬,或立而生风,既轻俏灵动,又有剽悍顽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冯大师的绘瓷艺术已将中国独特的瓷上肖像画,从民间工艺美术升华到高品位的绘画艺术,与一般意义上的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已不可同日而语。

澳大利亚绘瓷艺术教师学会主席卡罗琳·斯林格女士曾专程来江西“朝圣”,与冯大师交流,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澳大利亚本迪戈博物馆馆长耶塞尔·G·杰克先生认为冯大师的当代瓷上肖像画艺术代表着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堪称一绝”。著名画家张仃先生曾为冯大师编著的《瓷上肖像画技法》一书题词:“涉泽求溪,披榛采兰”。

冯大师的勤奋不已、匠心独运使他成为“瓷坛奇人”,但他没有骄傲,正在积蓄着力量和勇气,朝着艺术的巅峰不断地攀登!

冯杰,生于1945年5月,辽宁大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西省文史馆馆员、江西省政协委员。他潜心研究绘瓷艺术40余年,融古今中外绘画艺术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瓷上肖像画代表了本画种目前的最高水平。多年来,他应邀为国内外许多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人画过瓷上肖像、水墨肖像、油画肖像,均被被画者本人或有关部门收藏。他在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发行了60余幅月份牌年画等美术作品,独立撰写的专著《瓷上肖像画技法》,填补了中国绘瓷史专著中的空白。冯杰绘瓷作品在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等大奖赛上多次获金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报》、《美术之友》及台湾的《紫玉金砂》,澳大利亚的《绘瓷艺术》等国内外报刊以及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美国东方卫视、澳洲电视台等媒体,均多次专题介绍其在绘瓷艺术中所取得的成就

致匠心 篇12

我20出头入行,30年写了不到300首歌,当然算是量少的。

我想,一个人有多少天分,跟他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关联。天分我还是有的。我有能耐住性子的天分。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通过作品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在意的,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所有精工制作的对象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

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没有理所当然,就是要在各种变量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

我们因此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上一篇:文言文朗读下一篇:电信FTTH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