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匠心

2024-05-12

艺术匠心(精选10篇)

艺术匠心 篇1

一、《太后》的艺术匠心

(一)题材新颖和场景新鲜唯美奠定收视率基础

《太阳的后裔》热播以来,在韩国国内及亚洲掀起收视狂潮,打破了第一波“韩流”“家庭伦理、失忆、苦情、灰姑娘”系列,第二波“煽情、穿越、特异功能、‘霸道’”系列,作为第三波“韩流”代表,该剧率先建构了“军人、医生、人道主义、海外灾难、异域风光”等元素,通过爱情主线,彰显人道主义光辉。该剧的制作方金佑泽代表表示:该剧前期定位医疗题材,编剧的时候加入了军人、爱情、海外灾难等元素[2]。近年风靡亚洲的军旅硬汉题材电视剧有《亮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描写战争期间战斗爱情的有《潜伏》《悬崖》等,医疗题材的有《白色荣光》《仁医》《心术》等,但是把军人和医生两者结合在一起的题材非常少见。《亮剑》以描写硬汉李云龙的军人本色为主,其中两段军人和医生的爱情描写获得了女性观众的喜爱,但戏份意犹未尽。而《太后》对女性观众的心理把握得很准确,男主角柳时镇集各种时代女性对男性的美好期望于一身:阳光、幽默、忠诚、不惜生命爱护女主角,这些性格特征获得了大批不爱军事题材的女性观众的欢迎,同时该剧融合高颜值、高格局、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仰,展现了军人本色和医者仁心,传达出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更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表,成为一支浪漫的国家征兵广告。

(二)演员演技精湛,人物性格鲜明

《太后》的成功,离不开两位主演及其他演员的精湛表演,金恩淑编剧在其编写的剧本《巴黎恋人》《秘密花园》《绅士的品格》和《继承者们》中,常用眼神来诠释细腻的情感,这对演员的演技要求非常高。演员宋慧乔在阔别小银幕三年后,凭借此剧再次成为话题女王,完美地诠释了姜暮烟先抑后扬、牵挂而不铺张的爱情观,将角色性格中俗气、认真、倔强、坚持原则等性格特点无缝结合,角色所代表的30岁以上女性医生形象既可上升为时代都市女性的精神面貌,也可让普通人找到自身的影子,这是韩国文化产业工业化体系精密计算和投放的结果[3]。不同于《来自星星的你》中全智贤扮演的国民明星的奢华造型,姜暮烟因是医者身份,因此服饰造型以简洁大方为主,角色更加真实、日常、立体化。柳时镇的扮演者宋仲基基本是本色出演,他在执行任务时沉稳、机智、果敢、行动力出色,与面对姜暮烟时对爱情患得患失等小情绪的细腻表达形成矛盾冲突,集“帅、萌、酷、趣、勇、忠”于一体,有血有肉,在霸道总裁横屏多年的小银幕中,成功塑造了“霸道军官”的形象,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欣喜不已。韩国能把宋仲基从之前参演的花样少年形象塑造成社会道德体系中的“知、仁、勇”三达德[4]形象,是韩国电视工业发展完善成熟的有力表现。

(三)多条平行爱情线与个人成长历程互为助力

我国文化学者吴菁在《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中提到了我国电视剧中的几种女性形象呈现模式:灰姑娘模式、花木兰模式、潘多拉模式、盖娅模式[5],但《太后》中却塑造了一种新的“致橡树”模式,“不是攀援的凌霄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而是一种树的形象平行地站在男主角的身边,展现了两个人势均力敌的爱情历程,更有都市风尚,尽显真实性。通过这种爱情模式,树立了一种新的爱情观:平等独立、同甘共苦、精神追求高度一致。这种爱情观相对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梦幻题材,对当下时代女性是一种积极导向、正能量传播。

这部电视剧通过四个爱情线索同时展开:姜医生和柳大尉采用童话罗曼式爱情模式。柳时镇对爱情的表达直接不含蓄,这种表达方式非常能够迎合消费时代观众心理,对爱情的表现包括身体力行去捍卫女主角内心的职业信仰,对女主角高度信任,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毫不犹豫等。姜暮烟对柳时镇的爱是一种递进式的爱,这种渐进式的爱情非常符合人物年龄、心理、女性意识;尹中尉和徐大荣是虐恋式爱情模式。他们与主角的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交集,起到了辅助和解说作用;宋尚贤医生和河智爱医士是最生活化、平凡化的爱情模式。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日常化,但是能温暖观众、产生代入感;李治勋医生和张熙恩医生是戏剧化的爱情模式。渲染了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装饰性的幽默。这四条爱情线索可以探源金恩淑编剧的众多成名电视剧是其言情剧的爱情圈模式,但是突破了以往的三角恋及四角恋情节,以四条爱情线索平行展开,共同谱写了人道主义、军人大义、医者行走无疆等美好理念。在这部电视剧中还融合了个人成长,在当下高压力都市生活中,完成了大众心理对“使用与满足”的“心绪转换”和“自我确认”。黑社会小痞子金起范成长为了特种部队小组长一等兵,宋尚贤医生从一名都市医生成长为战地医生,李治勋医生在生死面前把内心的恐惧、脆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角色的心路历程能够帮助现实生活中的人民舒缓“压力”,给他们提供“心灵鸡汤”,有效治疗当代人的“信仰缺失”和“焦虑症”,契合了当下受众的心理诉求。

(四)剧情紧凑

韩国水木剧剧集通常是20集规模,编播方式都是边拍边播。《太后》为了配合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电视剧审查制度,采取完结之后通过出售版权的方式播出,并对剧情严格保密,精简至16集,剧情前后呼应,在剪辑方面通过正叙、倒叙、插叙等方式设置伏笔,表现角色心理活动,角色语言诙谐幽默,男主人公对感情表达始终直率,打动观众,引人入胜。

二、韩剧《太后》的成功对我们的启示

(一)意象符号带动观赏思考

在《太后》剧中前后出现的红酒和咖啡,是两种爱情状态的展现,是从浪漫的花前月下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的符号代表,通过红酒和咖啡的意象转换顺利完成女主人感情意识的转变;鞋子也成为一种意象符号。地震来临,从姜医生敲掉鞋跟的那一刻,就预示着女主角真正成为了一名医者;军人名牌也是贯穿全剧的一种意象,代表了军人和生命的符号象征。众多意向符号的运用使这部电视剧熠熠生辉,带动了观众思考、回味,是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二)镜头融合及电影语言

《太后》中,除了地震、破碎、垮塌等粒子破碎特效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级别外,在拍摄手法上,此剧也打破了电视剧经常使用的中景、全景拍摄,运用了电影拍摄手法,使得近景和脸部特写镜头交替出现,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在拍摄方式上,女主人公的回忆和想象等部分采用金恩淑编剧常用的人物和想象空间及过去场景的无缝切换的方式,在剧中设置镜头回放,通过对回忆和想象的穿插,具有镜头的穿越感。《太后》同时采用了大量电影镜头的拍摄手法,画面宽阔,蓝天白云、黄土绿草,交相辉映,唯美温馨。在地震场面中,两个幸存者生死抉择的情节,《太后》对这组镜头进行了更加人道主义的选择,有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公开课《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公正改如何是好?)》中的批判性思考。

(三)关注儒家文化的多元表达

多元化文化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韩剧所代表的韩国文化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很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太后》中,男女主人公虽然出身平凡,但人性光辉交相辉映,爱情展现势均力敌,这部电视剧虽然在现代社会及海外场景中演绎,但儒家“仁”的精髓无处不在,编剧对情绪的把握非常到位。这部爱情罗曼剧对感情描写的新角度和高度,从行为到精神的高度统一,都是儒家“仁、志、理、义、信”的电视语言传达。另外,《太后》中“韩流以传统儒家文化道德为特色的韩国文化产业”的特点、儒家“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的渗透,在全剧多个细节部分都有展现。

(四)文化产业带动商业进而树立国家形象

21世纪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品的大量出口,助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和外汇收入的增强。随着《太后》的热播,“韩流”文化再次在中国掀起热潮,带动电视周边产品的销售。这部电视剧中的服饰、化妆品、泡面、餐具、蜡烛、玩偶、咖啡、营养液等产品随着剧目的播出,瞬间成为网络热搜关键字和热销商品。新浪微博每集都有新话题,话题阅读量高达81.7亿,话题讨论量711.6万。韩剧成为一种传播媒介,从电视剧周边的商机到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到传播韩国文化,为韩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增添了不少光彩。

三、结论

《太后》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弘扬人生价值观,谱写人性光辉,借助多条爱情平行线索,散发导演、编剧、演员、制作的光芒。在中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传统观念一直强化着中国人对文化及其教化功能的认知,而忽视了文化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奇艺官网:http://www.iqiyi.com/dianshiju/

[2]ETtoday.<太阳后裔>剧本原本没有宋仲基?选角过程曝光[EB/OL].http://www.hn.xinhuanet.com/2016-03/28/c_1118457648.htm,2016-3-28.

[3]路娟,唐远清.浅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现象[J].中国电视,2014,(8):61.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2.

张扬之季 独具匠心的艺术 篇2

Bottega Veneta秋冬季手袋采用具天然纹理的珍贵动物皮革,配以拼缝色彩与素材组合所造成的效果。

2.COACH皮草外套

COACH将上一季中的公路概念进一步延伸,同时融汇音乐、滑板、冲浪等美国街头时尚元素,展现浓重怀旧情怀与甜美朋克气息。

3 美度Mido舵手系列腕表

该款舵手系列自动机械腕表简洁却不失细节的外观,可谓最能展现舵手系列经典设计的代表之作。纹图案的表盘如同大海的波澜壮阔。

4. harman/kardon多媒体设备Esquire mini

Esquire mini从外观的选材,到大师级工艺的雕琢,到一体化机身设计的都市风格,每一处细节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此次Esquire mini外观采用了真皮、拉丝铝和陶瓷制作而成,真皮的舒适手感,更显高雅。

5. MORELLATO马苏特别版腕表

MORELLATO此次推出的“马苏特别版陶瓷”系列将意大利陶瓷工艺的传统与今季的时尚元素结合,在提供舒适的佩戴感受的同时也兼顾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6.Lacoste常春藤刺绣棒球夹克

Lacoste选用常春藤元素的棒球夹克,为原本萧瑟的秋冬带来青春活力,良好的版型更是让运动系男生充满阳光与动力。

7. aconnable男包

无论男女,Faconnable的千鸟格假日旅行包与皮质短途旅行包是外出度假的必备单品。它们分别由耐用而时尚的锦纶及皮革面料制成,尺寸恰到好处,刚好放入汽车后座或是飞机行李舱中。其设计简约而经典,永不过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小皮具可供选择,从iPad mini保护套到拉链钱包,可以承载你所有的旅行必需品。

8.欧舒丹乳木果马卡龙系列

具有卓越保湿、滋润和防御功效的乳木果油,天然的润泽成分,能柔滑滋养、呵护肌肤。全新乳木果身体润肤霜马卡龙系列,每款都蕴含10%乳木果油,轻柔绵密的质地,迅速渗透滋养肌肤,舒缓修护外在环境对肌肤的伤害,为肌肤筑起一层天然保护膜,增强肌肤的防御力。

9.Beaver博柔强效护理液

博柔深层强化系列内含胶原蛋白、神经酰胺,卵磷脂。胶原蛋白补充头发流失的蛋白质、强韧发芯、强健发体、修复头发受损断裂;神经酰胺能高度保湿,修复受损表皮层;卵磷脂补充头发充足养分,增强头发外界抵抗力。博柔深层强化系列独有的3D修护系统,能迅速修补,使秀发得到深层滋养,强韧发芯,强健发体。

10. PINKO UNIQUENESS行装

艺术匠心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结课,引导,情感

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的呈现, 课堂中的各个环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管是在课堂导入环节还是教学过程中, 都凝结着教师无尽的智慧, 而课堂结课环节常常会被忽视。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把握好结课环节, 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深化, 而且还可以在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深厚的音乐情感。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艺术进行深入的发展。结课环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教师要将这个教育中空缺的地方充分地利用起来, 以结课来使课堂变得余味无穷。

一、引导启发, 结课中体现学生主体

音乐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小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着实有效。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 在价值体系的构建中, 音乐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启发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感受力会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小学音乐课本中蕴藏着很多陶冶学生心灵的内容, 比如说对于自然的热爱, 对于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教师在结课的时候向学生渗透情感方面的教育, 深化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体验。课堂结束前学生已经对音乐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时候继续引导、启发, 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春之歌》旋律非常的优美, 这首歌曲中寄寓着一种对于美好自然景观的赞颂。这节课中学生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逐渐地产生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快要结课的时候我便与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的交流围绕着旋律和情感进行, 我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一个热爱自然的主题。我引导同学们感悟, “我们听到的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 而且我们也亲眼所见了春天的美丽, 那么你们对于春天的感悟能否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呢?”由于音乐是抽象化的艺术呈现形式, 我先让孩子们去描绘出春天的图景, 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去感受春天, 然后再让孩子们用乐器去表达对于春天的热爱。乐器可以自己选择, 只要是能够发出声音的都可以, 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在想象中开启音乐之旅。这样以一个课程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次的去感受音乐, 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想法、技艺的舞台, 学生们因此也有了完成的动力。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 而且能够让音乐更好地伴随学生的生活。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学生再次感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方式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自身实际, 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逐渐的增强, 培养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二、归纳总结, 结课中引发学生深思

归纳总结是一种常用的结课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教师对课堂环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化、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引发学生在课后的深思。而且可以进一步弥补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对于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 增强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顽皮的小杜鹃》的教学中,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 整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欢快美好, 符合孩子们的心理, 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结课的同时我向孩子们传达了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信息“:小杜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 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和千姿百态的舞姿, 鸟儿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我们要去保护它们。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 我们仿佛跟随着杜鹃走在草地上, 走进树丛中, 走到小河旁, 跟随着它走向远方……它还可以飞到我们的身边与我们友好的歌唱, 让我们为鸟儿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让它们自由的飞翔。”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本次的教学主体, 也很好地对学生们展开了环保教育。

学生们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过程其实就是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渗透着情感因素的教学知识点, 必须要用心去体会、总结, 而这样的归纳总结既可以采取教师自己总结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总结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上的艺术, 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充满趣味性, 引发学生们对下一节课内容的期待。

三、情感深化, 结课中丰富学生体验

情感深化也是一种有效的结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情感性特别强的作品,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对于音乐情感有发自内心的感悟, 让学生们在学会唱歌的同时, 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森吉德玛》是一首富有特色的民族乐曲, 在学习这首歌曲时, 要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情和草原民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歌曲中寄寓的民族色彩, 弘扬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课语:大家都知道,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歌曲。我们今天只是感受了草原歌曲的魅力, 而在以后希望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学唱这些优美的民族乐曲, 体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它们代代相传下去。最后, 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森吉德玛》, 结束本课。

结课的时候进行情感的深化, 让学生再次感悟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这也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理解的一种升华。把握好这样的时机, 让学生对于音乐的体会更加的深入。

俗话说“编筐织篓, 全在收口;描龙绘凤, 重在点睛。”明朝谢榛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这些说充分说明结尾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结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选择适合本节课的结课方式,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管是引导启发, 归纳总结, 还是情感深化, 都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胡琼.加强互动构建生动的音乐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 (01)

[2]田金凤.浅谈贯穿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有效因素[J].黄河之声.2008 (21)

匠心?天巧 篇4

Song Dynasty. He integrates unconstrained, lonely and noble

human nature into the texture of Ge Kiln, which is not

only aesthetics, but also injects his own temperament.

传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

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

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

紫口,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为最贵。哥窑则多断纹,

号曰“百圾碎”。哥窑之美,蕴涵着南宋文人的思想情怀,是其道

法自然、天人合一、敬天尚青的审美品性的物质载体,是当时制

陶者从匠心到天巧的寻美过程。因此,对哥窑的继承,不止是工艺

技巧的继承,也是文化内涵的继承,是从“人工酝酿”到“自然天

成”的天然成纹的过程,也是技近乎于道的过程。在对金逸瑞先生

的哥窑器物解读中,匠心与天巧则是金先生的艺术本源境界。

匠心之矢,匠心之妙,则正是借以人之技艺达成的天巧。因为

瓷器是人工所造的物,而非自然界之原初。宋瓷之所以以哥窑为

贵,开片为上妙之器,其赞叹之余,则在于匠心达到的天巧。如中国

的古典园林,中国绘画中的逸品之作,崇尚的是道法自然之美,是摒

弃人工痕迹达到巧夺天工的魅力。因此,匠心,则要超越于普通的

雕琢,而是一种技艺的积淀,对天道法则的认识,对天趣的捕捉。能

够使开片在宁静中显露天机灵动的韵味。宋瓷所寻求的审美是细

腻的、宁静的、温润的。宋代瓷器追求开片,在形式上对人工秩序

规避,在内涵上对人生命关怀。两宋以来,中国瓷器艺人和赏评者

迷恋于瓷器的开片之间。因为器物的开片无所从来,自然延伸,毫

无心机,暗度惊鸿,无所挂碍。无秩序的秩序,打破了人工的造作,

是天趣的逸品,也更加趋近于陶瓷质地类玉似石,不加雕琢的鸿蒙

之态。

中国艺术与文学的最高表现,永远是一种单微轻灵,直透心髓

的境界。且中国人善于将生活中的艺术品变成人生中的艺术品。

因为这些器物包含着深刻的诗情画意,包含着深刻的道德训教与文

化精神,无论是在色泽上,形质上,总是和平静穆,协调均匀,尚含蓄

不尚发露,尚自然不尚雕琢。而金逸瑞先生的哥窑魅力,是匠心与

天巧的合一,也是器物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中庸》上所说的

“尽物性”,对于物性之一番磨磐光辉,其根本还是从自己的“尽

人性”上做起,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工艺美术

所寻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的工艺,是要不见斧痕,因为

痕迹是用人力损伤了物性的标记。金瑞逸是哥窑工艺的传承人,其

哥窑器物的金丝铁线,不仅是哥窑千年来的工艺继承,而是文化与

审美的继承。金先生善洗类器物,其作品所传达的静穆与高洁,在

纷杂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中发出了深沉而厚重的声音。这种声音来

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高度,来自于独一无二的工艺传承,他不

再是哥窑形质表达,而是源于作者本心的传达,在传承与制作器物

的过程中,是作者内心的锤炼与修行,是心物的齐一。

天巧,是中国人不愿用人力来断丧了自然,只是想用人的聪明

智巧来帮助造化,不愿用来代替造化或者征服造化,中国文化不喜

欢机械。赞叹匠心而排斥机心,只有匠心才可达到天趣,尽了物性

与人性。中国人一方面重视自然,一方面重视实用,把自然和实用

调和起来,融成一片,是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工艺美术的理想。

因此民间的工艺,一方面是完美的美术品,无不天趣活泼,生意盎

然,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实用品,对于日常的人生有着极为亲密和广

泛的应用。金逸瑞先生的哥窑,秉承的是宋代的文人理想,他把人

性的野逸、孤独、高洁,揉进哥窑的纹理中,是一种审美,也是自身

性情的注入。

对于哥窑的欣赏,是带着传统文化的血脉的。金逸瑞先生不是

在技艺上传承了这种血脉,而是在对哥窑的体悟中,因为哥窑是在

圆融的器皿中找到了人生的洪荒,在断裂的纹理中寻求到那种无拘

无束的生命目标。当然,古代的中国人已经将哥窑的性灵推崇到一

种极致,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物。它无限延伸的金丝铁线,敦厚

凝重的紫口铁足,形成了理想中的人格,这种人格既有中庸之道,立

足于天地,又有天趣盎然,自然自在,这是哥窑的魅力,也固然是金

逸瑞先生哥窑作品中秉承的魅力。因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洪流中,

更多的人传承的是其技艺,抑或技艺也已经失传。很少的人愿意

去用心来面对几近缺失的艺术,也有更多的人仿其形而失其神,这

是最可怕的,因为工艺美术的血脉,正是在于天趣的本真,是匠心所

达到的神与物游的高度。静观金逸瑞先生的哥窑作品,令人欣喜的

是他作为一个现代人,能够触摸到古代的声音,一个浮躁的时代,能

够静听如玉温婉的哥窑作品,无妄其形,无露其神,美得令人欣慰。

艺术匠心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和谐美妙

如果将中职语文课堂比做一场师生共演的舞台剧, 那么课文内容的导入, 则是拉开这场精彩剧幕的序曲。导入是一种将学生迅速引入教学情境中的一个过程, 巧妙的导入不但能够让学生很快与教师建立起一种新的互动关系, 进入到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思考的和谐状态, 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把握到一节课的基调, 能够客观地去对待新的知识与学习任务。应该说, 好的导入会使教者愉快, 学者轻松, 师生同堂共济其乐融融。然而, 新知导入既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艺术, 如何开启一节语文课和谐美妙的篇章, 如何匠心独运, 以巧妙手法将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认真地研读思考, 更加需要动用非凡智慧。由此, 本文从实践出发, 对中职语文课堂新知导入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问题导入, 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新知充满好奇与探究意识, 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探究意识首先是从疑问开始。然而语文不同于数学, 各个知识点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 面对语文知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置疑和解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无法把握课文的主题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原因所在。因此, 用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与探究, 有助于他们很快掌握到课文的“主调”[1]。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时, 可以通过问题将作者想象的轨迹进行勾画, 让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中去领悟作者在展开想象时表现出的激情:天下奇观之一的长江三峡, 在古代就被万人传诵, 最经典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名句, 可以说三峡的又一代表词就是“万重山”, 因此课文题目“过万重山设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过三峡设想”?那么作者在穿过三峡时是如何展开想象的?是什么激发了他的想象?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评价作者的这种设想?文中作者是如何将笔锋从三峡奇景转到三峡设想的?同学们, 带着这些问题去领悟作者对万重山的设想吧!用问题导入新知, 一方面会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另一方面学生们会沿着“问题”的主线去展开探究, 让探究过程彰显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课文导入的过程中, 帮助中职生从生动的语言文字的表象中去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与直观体验非常重要。通过情境创设, 为学生们勾画出一幅美而和谐的场景,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语文的无限魅力, 引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2], 如丝丝细雨, 如潺潺流水, 潜移默化地熨贴学生浮躁的情绪, 享受语言与文字为他们带来的或者是优美, 或者是悲壮, 或者是激动, 或者是豪情。如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课文时, 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现一个美的意境:同学们在你们生活的世界中, 处处都能够感受到绿意盎然, 我们的地球就是绿色的, 绿色是未来与生命的象征。 (这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现一幅幅绿色的美景:切入西藏阿里的风光) , 假如说没有了绿色, 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多么不堪入目。同学们看到了此时阿里的美丽景色了吗, 但是在三十年前, 人们却无情地将他们的生存之树亲手毁掉了 (切入红柳树被毁灭的画面) , 而著名的女性作家毕淑敏, 用她的笔写下了“离太阳最近的树”, 她以深沉而平静的笔调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生命颂歌, 也是一曲生命的悲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首作者用心谱写的悲歌…… (与学生共读课文) 。画面的反复切换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伴随着画面的流转, 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 学生们的情感也随之发生着起伏变化, 仿佛自己就是作者, 正带着一颗悲悯的心仰望那些离太阳最近的树正逐渐远去……

三、音乐演绎, 师生共谱和谐乐章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它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 是中职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他们在浅吟低唱中, 在放声高歌中, 在美妙旋律中, 都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让音乐穿插于课文内容之中, 给语言文字添加上动人旋律, 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们往往会曲未到, 心已醉。尤其是在习惯了传统的说教、讲解之法的中职生, 音乐演绎的方法更能让他们于意外中收获惊喜。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当课堂上播放出凤凰传奇的一首同名歌曲时, 那耳熟能详的节奏让教师和很多学生禁不住同声哼唱, 教室里立刻弥漫着一股清新之风, 仿佛月色拂面, 仿佛荷香扑鼻, 而所有的人也好像作者一般置身于一湾荷塘之中, 欣赏那安详、静谧而又优美的景色。而在学习《赤壁怀古》时, 为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先以歌唱入场:同学们, 今天老师想为你们唱一首歌, 这首歌词恰好是一首宋词, 大家听完上半部分后, 告诉老师这首词的作者、朝代和其他作品好吗?学生们都纷纷拍手称赞。当一首“明月几时有”唱到一半时, 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跟唱, 而且纷纷地说出了词名、作者名。以歌曲做“引”, 将问题贯穿于动人旋律之间, 学生们都感觉这种学习其乐融融, 就在他们与教师情不自禁的和唱之中, 师生共同谱就的和谐乐章就此拉开序幕。

中职语文课的导入手法众多, 在此只是笔者于实践中略见一斑。然而无论是哪种方法, 最为重要的是课文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契合, 只有恰当的导入, 才能奏响精彩语文课堂的美丽乐章;只有艺术的导入, 才能让师生合奏出一首美妙和谐的动人序曲;也只有教师匠心独运的导入设计, 才能引领中职语文课堂跨入一个更加美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杰.以问题为导入, 提高学生探究意识——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阅读与鉴赏 (上旬) , 2011 (12) .

艺术匠心 篇6

本届艺术节,不管是演出形式还是节目内容,都可谓是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其中包括声乐(合唱、独唱、重唱、表演唱),器乐(管弦乐、民乐合奏、小合奏、独奏),舞蹈(群舞、双人舞、独舞),校园剧或课本剧。参演的有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尽管天公不作美,但整个演出过程从容而有序。

作为一名器乐教师,本人有幸连续两届聆听了所有参演的器乐节目,并参加了评选工作。现从我个人的角度就本届的器乐演出情况发表一些初浅的看法。

从参赛器乐种类、曲目内容、演出形式来说,和上届相比均有所增加,从部分节目的演出情况可以看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参赛选手的积极准备,如器乐合奏方面:健康幼儿园的《欢庆锣鼓》、上辇小学的《歌唱祖国》、东关小学的古筝二重奏《幸福渠水到俺村》、王台铺中学的萨克斯二重奏《匈牙利第五号圆舞曲》等。

独奏节目相比之下还是显得逊色不少,只有极少部分选手能真正做到技术娴熟,音乐作品内容诠释准确,对作品驾驭轻松自如。如演奏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选手,其左右手三度、五度、六度音程的连续进行、左右手交替弹奏、双手平行六度的刮奏、左右手交叉弹奏、出其不意的转调、鲜明的音乐形象、以及丰富的音色对比,使作曲家成熟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舒伯特《即兴曲》Op·9 NO.2的选手,乐曲一开始,一连串的三连音(连奏)便如一股溪流不停地奔泻而出,沁人心脾。其娴熟的演奏技术,淋漓尽致的描绘了作曲者林中小溪欢快奔腾,蝶飞漫舞,草长莺飞的音乐形象,充分体现了乐曲优雅欢快的风格。绝大多数选手的演奏不是太让听众满意,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的关系上,有的选手有好的技术但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有的选手乐感很好,对音乐的表现有自己的想法,但缺乏技术手段,音乐表现欠佳。二胡曲的经典之作《二泉映月》,共有四位选手演奏,作品引子一开始深沉悲痛的叹息,如歌如泣的诉说,愤怒至极的疾声呼喊,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曲者饱含不平之鸣的结束句中给人的意犹未尽之感我们始终都未能听到。个别选手的演奏,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暂且不说,演奏者的音准,节奏等都未能解决好。还有其它的一些节目各有优缺点,在此就不一一指出。

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每种乐器都会演奏那是不可能的,有很多选手是在校外辅导班学习的,至于学生的具体演奏情况,因专业关系学校老师不可能全面了解,因而希望我们音乐老师把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能看作自身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选送节目时做到严格筛选,节目选送后做到精心准备和认真辅导,聆听所选送曲目的有关录音,寻找其有关资料,在学生原有的演奏水平上使其尽可能地提高。技术短时间内提高确有困难,但节奏、选手的演奏状态、情绪、台风等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能有所改变的。

艺术匠心 篇7

铭心趣然, 却三次无缘艺术之门

出生于齐鲁大地的阎先公, 从小就显现出对绘画的天赋, 并铭心趣然。然而, 由于家庭贫苦, 他无力拜师, 只好捧着手中的一本本连环画反复练习。临摹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久而久之, 他学成了速写的本领。上初二时, 他的一件泥塑作品《列宁像》在全市教育系统美展上获得大奖, 并引发好评, 从此他便决定投身艺术之路。但是, 命运之神好像不太愿意眷顾这位热血青年, 总是在和他开玩笑, 使得他三次求学虽成绩骄人, 但总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如愿。

初中毕业后, 阎先公怀揣着艺术梦想赶到济南报考山东艺术学校, 可当赶到报名点时, 却被告知学校只招收济南和青岛的学生, 无奈悻悻而返。回到家乡后, 他做起了公社的会计和保管员, 但他并没有放弃梦想。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 艺痴者技必良。”对于绘画, 当时的阎先公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速写本总是随身携带, 推小车, 干农活, 休息时总会对着眼前的景象画上一番。因为没有双休日, 他只有在下雨天才能休息, 他只能利用这难得的休息时间来画画。这期间, 他也非常关注山东地区艺术院校的招生情况。

1964年, 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招收艺术类学生, 阎先公抓住机遇再次报考, 并且在淄博考区的27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求才若渴的大学负责人直接与他所在公社取得联系, 公社书记批准他入学深造。可当时他所在的生产队是山东省农村账目改革的唯一试点, 如果他去上大学, 会计的活儿就没人干了。公社的辅导员对此大为恼火, “你想给我撂下这烂摊子一走了之, 我凭着手里的木疙瘩 (公章) 就让你去不了!”回想起这段往事, 仍让他记忆犹新。

又过了两年, 已经是生产队长的阎先公直接奔赴北京考取中央美院, 凭借着深厚的绘画功底他顺利通过考试, 然而, 就在他静静等候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却等来了一封让他几近崩溃的信。在中央美院的信中说明因文化大革命学校终止一切升学制度, 并退返了一元的报名费。这让他深受打击, 但他内心对艺术的那份执着并未因此而消退, 而是愈发强大。由于其惊人的艺术天赋和勤奋的精神, 使其在绘画和泥塑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他还曾多次被借调到区、市、省里办展, 虽身为农民, 作品却让许多干部、知识分子感到自愧不如, 一时名声鹊起。

独具匠心, 畅游艺术殿堂

1968年, 阎先公调入淄川文化馆, 历任组长、副馆长、馆长、书记, 淄川区文联副主席, 淄川区美协主席, 对国画、油画、年画、雕塑、速写、壁画, 都进行探索和创作, 这一时期也让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其中, 以聊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人与牛和谐统一, 相映成趣, 在墨色中追求质朴, 在不经意处见功夫, 让古老的纸质画焕发出绚烂的风采;油画作品高贵典雅, 尽显西洋之美, 充满人文情怀。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已是淄川区美协主席的阎先公, 不再满足于纸质画的创作, 而是开始涉足壁画, 这期间, 他的瓷板画处女作《狐谐鬼唱入聊斋》 (合作) 曾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蒲松龄》等三部电视剧选作片头画, 其中《蒲松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 《狐仙》、《风流丈夫俏女人》两部电视剧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受到普遍欢迎, 现已成为宣传蒲文化的代表作。

谈到这一创作题材的出现, 阎先公说, “三国、水浒等古史题材, 常出现在陶瓷艺术的作品上已没什么新鲜了, 我考虑到淄博本地产的瓷砖配画上蒲松龄的聊斋故事, 地方特色融合地域文化, 应该会很有新意。”有了想法后, 他便立即着手设计稿。为用14个经典故事完美地安排整个作品的布局, 他通读并反复从491篇故事中筛选, 通过素描造型、油画设色、国画勾线, 方式手法, 花费了半年时间完成了黑白和色彩稿。那时的阎先公对陶瓷并不算精通, 会画不会烧, 便求助于淄博瓷厂的罗晓东合作设计陶瓷颜色。作品成功后曾一度引起轰动, 他也把画赠给蒲松龄纪念馆。

阎先公还于1987年为淄博体育馆创作了大型陶瓷壁画《夺魁》, 并参加了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壁画大展, 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壁画卷、中国壁画百年大型画集。同时, 他还为山东省体育馆等单位设计制作数十件大型陶瓷壁画, 得到业界专家的一致好评。

1998年, 正处在世纪之交, 各种艺术形式也开始相互融合, 书画笔墨韵味与金石刻画之趣的融合, 陶艺无疑是最好的桥梁, 因此, 阎先公开始研究刻瓷彩绘。随着研究的深入, 《水浒108将》系列、《24孝故事》、《聊斋十二仙》等一系列作品纷纷问世, 也充分证明了他的艺术之路走得铿锵有力, 每一件作品都显现出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风范。扎实的美术功底让他在刻瓷的路上也越走越宽。

真情流露, 守得一方净土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 人们行为往往被喧嚣华丽的阴霾所迷惑;内心极易丧失道的实质。多数人用流行的时尚来取代对本真的追求, 更有甚者用尘俗的污垢来蒙骗自己纯真的天性, 人们迷茫了是非、境界的标准, 含混了需要的追求。而阎先公先生在这样的时代中却能够守得自己的一方净土, 他说, 做艺术的目的“不是卖而是玩”。正因为少了这种约束, 多了一份坦然, 使得他的艺术作品能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特别。

近年来, 阎先公开始捕捉以小见大的典型瞬间, 并加以艺术的生动再现, 一个个时代和历史中的经典人物, 纷纷走进他的笔端。作品《开国元勋》、《长征路上》以及《手机》等系列人物在他的手中“复活”, 一笔一划, 或不拘成法、雄浑豪脱, 或工致秀丽、细密清妙, 他的作品总是构图精巧, 细节生动, 生活气息浓厚, 生命力感染力强, 品味这些作品, 让人意识倒流, 不得不对话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

阎先公创作的《手机系列》从农民打手机所展示出来的神态来反映农民的内心世界和物质生活, 你看:他进城做生意, 边走边试新手机, 兴冲冲地联系客户, 接到孩子海外打来的电话, 乐得合不上嘴。他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典型人物场面, 强调他们的表情, 夸张他们的神态, 加宽拉长上身, 压缩腿部, 使其雅拙, 特别在表现人的服装上, 突出其特点, 加粗加密衣纹, 而线的透明和浓淡变化, 使画面既有装饰味又灵活生动。正如他在《手机系列》瓷板画上的题文所写:中国富强了, 人民富了, 农民富了, 广大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小的生活细节集中表现了农民在物质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该作品获得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被收藏家高价收购另一组陶瓷作品, 同样展现打手机, 但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却另有新意。这组陶艺最大特点是夸张适度, 充满现实的魔幻主义, 耐人寻味。他压缩人物头的上部和眉眼, 努力夸张鼻子和嘴部, 拉长加大强调气氛, 感情变得更加突出, 感染力极强, 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刻画历史人物, 与笔下的历史人物对话, 是阎先公创作的驱动力, 也是他的乐趣所在。用他的话说:“刻画人物最保鲜也最富生命力。”他创作的最得意作品《领袖与将帅》, 0.8米高、直径达0.63米的瓷瓶上“复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87位历史人物, 如此之多的开国元勋艺术再现, 堪称一大奇迹。这幅凝聚阎先公心血和汗水的艺术之作, 创作时简直就是一次历史的回放。每个历史人物, 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 在同一时期同时定格, 除了具备艺术功力、创作激情, 还得有历史亲近、艺术感悟。为把握和体现好这些历史人物, 达到形神兼备, 他一头扎进历史资料库里, 翻资料, 找图像, 看光盘, 将87个历史人物逐一梳理, 把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作为统一脸谱。

为完成这幅作品耗费了阎先公近两年时间, 近1700多万刀刻成。毛主席眺望远方、气宇轩昂;朱老总手持望远镜, 决胜千里, 贺老总口含烟斗, 面带微笑……每个人物的特质刻画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现了他们为建国而战斗的牺牲精神, 刀法细腻, 刻功精湛, 借带有朦胧之感的素描技法, 表达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在第十二届中国 (淄博) 国际陶瓷博览会上, 该作品一展出, 就引起轰动, 成为陶博会上的亮点。

专注生活, 展现艺术之美

如今, 欣赏阎先公的作品, 大都可以感受到乐观向上的精神, 士兵将领大义凛然, 狐妖鬼怪有情有义, 平民百姓悠然自得。他认为, 艺术来源于生活, 更高于生活, 在反映生活现实的基础上要专注于社会正面创作, 如此才能催人奋进, 实现作品与人的结合。他创作的瓷瓶彩绘《春天里》, 就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 绘就瓶上忠憨的水牛, 笔笔浓墨, 或尽意挥抹, 或仔细勾勒, 造型概括生动, 各有不同。再看牛背上的嘻嘻莲娃, 活泼欢愉, 各寻所乐, 笔法简练精湛, 墨色丰富清新, 构图精巧新颖。

“有志者事竟成, 我初中文化, 没拜过老师也没上过专业学校, 能有现在的成就还得归功于一个勤字, 喜欢上了就坚持练习别放弃,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阎先公说。另外, 是绘画能力的提高带动了陶瓷技艺的发展, 基础踏实了, 无论在纸上还是瓶上, 创作都可信手拈来。40余年的艺术生涯, 让他结交了大批工艺界的朋友, 相互交流取长, 加上从小练就的自学功底, 不仅多门技艺练就学成, 还增添了自己独有的艺术技法。优秀的作品要有利身心、高于生活, 有具备赏心悦目、百看不厌的魅力。阎先公常教育学生, 创作要走自己的路, 靠复写临摹只是工匠之巧, 创作创新才能成为真艺术家。

如今, 年逾古稀的阎先公先生, 已经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等, 寻求艺术完美是他的终极, 而陶艺是他的最爱。他的作品不管是国画、刻瓷、彩绘、陶艺都个性突出, 形象鲜活生动, 极具文化内涵, 深得大家喜爱。作品价值也从几年前几万元攀升至几十万元, 单件精品甚至突破百万元, 极具收藏投资价值。

艺术匠心 篇8

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五年来,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学生工作的开展中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以“家文化”为指导思想, 用“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的工作理念, 全力打造独具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色的“艺家人”活动品牌, 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螺钉劲韧研术业专攻:志于道, 虚怀充实中前行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通力合作,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广泛开展, 有效地拓展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能发挥学生特长,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给学生环境———学风建设工作。学风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长期性和坚持性, 而其难点在于优良学风建设教育平台的建立。“艺家人”的理念主要从四方面入手强化学风建设。其一是家长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学长现身说法;其二是强化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 严格管理, 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其三是广泛宣传, 酝酿优良的学习氛围, 塑造良好的艺术学子精神风貌;其四是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师生之间紧密联系。进行考风教育, 学生干部牵头, 做出诚信考试承诺。

给学生机会———建立常规社会实践基地。力求给每一位学生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其中有中央电视台,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北京市各知名中学、首都博物馆等便于同学们就近实习的诸多社会实践基地;开辟了新疆、江苏、云南、广州等各省的社会实践基地, 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

给学生舞台———各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音乐系汪莉副教授带领学生林天冀等于2009年暑假访问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并演出, 获赠莫扎特乐谱手稿;在第十届四川金熊猫国际电视节上, 我院师生屡获大奖;舞蹈系举办荷兰舞蹈大师班, 由荷兰使馆派来的6位舞蹈大师进行了12天讲座。

给学生引领———生涯规划。按照不同学年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对艺术类学生展开生涯规划引导。独具艺术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已坚持了多年, 请来老院长黄会林先生为入学新生讲述学院历史、人文传统, 进行人生启迪, 帮助新生更快实现角色定位、更好融入学院大家庭, 树立主人翁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请来学校相关部门教师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讲解校园信息系统、图书馆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使用;请来优秀的师长对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个人素质提升做出讲解, 树立榜样……除了坚持以往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规划教育”以外, 特别增加了“榜样教育”环节, 让新生在优秀的榜样面前立志成才渡过有意义的大学时光。

二、墨滴静绽看时光荏苒:据于德, 潜移默化中嵌入

拿出的亲和态度———党员联系群众。培养“艺家”党员作为先锋, 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理念。于是, 从学院分党委书记到每位教师党员, 固定关心一批学生, 跟学生们定期交流, 建立“艺家人”中家长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学生党员中由每位党员联系一个宿舍, 带好一个宿舍, 发挥党员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辅助成长的效果。

包裹的严肃内核———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虽最大程度的推进“家”理念, 但严格要求学生党支部必须认真执行党内“三会一课”制度, 按时召开支部大会、支委会和党小组民主生活会, 开展党员评议和专题组织生活会, 不断强化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不失时机的上好党课。于是学生干部培养与组织建设工作更系统化。

坚持的温暖命题———以党建促团建。在学院分党委领导下, 学院团委和研究生会进一步加强工作系统化、明确化。加强团委内部建设, 不断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编制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工作手册”, 将信息传达的路线进一步细化;建立的“artfamily_艺家人”博客, 以亲和的姿态、全新的形式走进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学生交流, 家人互助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

营造的家庭关系———辅导员队伍合理配比、专兼职辅导员共筑“艺家人”大家园。加强师生间信息传达及反馈, 特形成了学院信息传达流程。加强对辅导员的指导工作, 要求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把学生学业、安全、心理等问题当做课题来抓, 定期将问题学生的情况做成案例供全院班主任老师共同分析研究, 集思广益, 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学生工作科学开展的氛围。

大学的时光对学生而言在价值观上, 对人的认知、对情感的确认、对自身角色的证明等种种方面来说, 都是一个最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生在校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会影响他的一辈子。基于“艺家人”的理念, 以亲人的姿态与学生相处, 并以党建为龙头, 用党建带动团建, 提高全体同学思想政治觉悟, 用相互信任的家庭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冬阳暖照驱霜冻风寒:依于仁, 踉踉跄跄中收获

在心理养护上开始———广泛展开心理减压工作。我院主要的重点是突出学生工作替学生心理“减压”的着力点, 开展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新颖独到的心理养护学生活动与教育工作, 实行“特殊时期集中疏导、日常生活持续养护”的工作原则, 切实做到“想同学之所想, 急同学之所急”。

在资助教育上坚持———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我院是一个贫困生年级、专业分配不均的学院, 同时我院学生自尊心较强, 家庭条件参差不齐, 能否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一直是我院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建立了贫困生信息库, 并且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 核实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情况, 实现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同时学院即将启动“中转站”活动, 即准备一个集中管理处, 将同学们暂时不用的手机、文曲星等物品统一管理, 无记名出借, 随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在身体健康上关怀———及时掌握学生身体的的各项问题。针对全院同学身体素质情况, 采取有力措施, 制定冬季“健康训练”活动计划。精心制作“流感预防知识展板”, 向同学分发温馨“小贴士”, 普及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特点以及专家提供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在服务学生上用心———服务社会和服务学业相结合。以“服务于学生”为己任我院的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学院特有风格, 打造出艺术与传媒学院“艺家人”的活动品牌。军民共建, 捐资助学;心系北川, 建立灾后长期帮扶关系;多维度参与电影节各项工作;敬老院慰问活动;盲童联谊会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优势明显的专业类院系, 毕业生个性鲜明, 就业需求多样, 就业渠道分布广, 这既是我院就业工作的优势和特点, 同时又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全球紧急危机的大背景下, 开辟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展板, 及时更新国家就业政策动态, 保证毕业学生就业信息通畅, 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 真正使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艺家人”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 在学校里在学院里,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有人管, 有人疼, 有人爱你们, 在学院已形成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师, 不是家长的习惯。在学生中倡导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培养健康的心理, 专门举办系列主题活动抵御校园外的不良风气, 使学生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鱼儿得水享自由呼吸:游于艺, 绚烂多彩中创造

我院利用优质专业资源, 紧密联系各艺术门类, 展开形式多变的学生活动, 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 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融入“艺家人”的生活, 形成独特艺术修为打造宽平台。“优秀影片北国首映”活动, 邀请国内外知名导演亲赴艺术与传媒学院,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事, 打造学生活动国际视野、大师品质。举办各类“艺术学专家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 同学与专家近距离接触, 除了开阔思路增长见闻, 还可以交流同学们许习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打破了学科、年级的界限, 在濡染中获得收获, 是体验式的教学, 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我们发动学生之力, 将田家炳楼打造为“艺家人”最温馨的家园。艺术与传媒学院大事纪念, 影视、数媒专业同学的摄影作品, 音乐系、舞蹈系同学们的演出图片, 美术、书法、雕塑作品, 同学们的精湛技艺是学院文化建设的最好见证。

我院开展学生工作匠心独运, 坚持从日常事务管理出发, 开展特色活动, 形成“艺家人”品牌, 艺家文化异彩纷呈, 最终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养匠心,去匠气 篇9

在2014年5月11日,新华社稿件《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描述。报道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李克强6月曾指出:中国今年确定了GDP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CPI涨幅3.5%左右等主要目标,只要有利于支持比较充分地就业,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显然,在李克强看来,就业的优先级要比GDP的轻微下降更高。

二、我国高校发展新常态

我国从1977年高考到目前,经过几次扩招,录取人数从1977年27万人发展到2012年685万人。摘取录取率统计数据如下:1977年5%;1987年27%;1997年36%;2007年56%;2012年75%。由此可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从精英教育发展为普及教育的过程,我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件小众的事情。

接下来的年间,高校的发展应该不会再有大的容量扩充,而重点转向质量提升,千校一面的状态也会打破,学校间的特色将会越来越明显,高校发展也将走入新常态时期。

高校的功能一般有两个,一是教学,二是科研,应用型本科大学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完全符合。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各个岗位培养优质人才的重担。

三、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最早出现在美术院校。传统的美术院校专业设置初期以欣赏美术类专业为主,國画、油画、版画、雕塑为四大主流专业,而一些不那么“高大上”的专业如陶瓷、装饰画,染织等则统称为“工艺美术”专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工艺美术”这个专业里慢慢生出了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等紧俏的热门专业。有一个阶段把“国油版雕”称为欣赏美术类专业,而把各种设计专业称为实用美术类专业,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有造型学院和设计学院,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而设计学院的专业细分越来越完善,人数也迅速反超造型类专业。

由于社会对设计工作者的需求非常大,很多综合院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加上一些招生规则等原因,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设计类专业。不难看出,设计类专业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并且因为需求大而得到了扩充。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929所大学设有设计专业,到2014年,已经有230万学生在高校完成设计专业的学习。如何正确定位,制定准确的培养目标,是一件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全国八大美院之一,设计专业建设领先的广州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5%创新精英,55%专业设计师,45%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设计公民。这个目标似乎略显保守,但是却十分踏实可信不忽悠。而事实上,这45%接受过良好设计教育的公民可能没有从事专业的设计工作,但是在他的工作中,一定会用上所学到的设计知识和技能,他的艺术修养会在其他领域中以各种形式在改善社会的面貌。

对于一个师资和生源质量都比八大美院逊色的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怎样制定,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究的事情。面对这些艺术修养与基本技能与平常学生几乎看不出差别的生源,如何在几年间把它们培养成设计从业者,能顺利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去,并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这让我想起传统制造业里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匠。

四、从“匠”说起

中国语言里的“匠”是一个褒贬各半的词,既表示有手艺的人,如匠人、木匠;也可以形容事物灵巧,巧妙,如能工巧匠、独具匠心;但是也形容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如匠气。

一个社会中,匠的水平往往代表制造业的品质,欧洲的许多奢侈品品牌都完好地保留了工匠制作的传统,比如瑞士手表、意大利皮具。在资源缺乏的日本,被称为“匠人”是对从业者很高的肯定。简单的材料通过工匠的精心制作,使附加价值大大提高,“豆腐能盘成肉价钱”是日本匠人最大的骄傲。在我国,名匠辈出的时代是明朝,出现了江千里螺钿、时大彬紫砂、黄应光版刻、张鸣岐手炉等各个领域里的顶尖人物。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在设计行业中也存在好高骛远,追求标新立异,而缺乏对细节的推敲和对成本的合理控制。在这些年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怪异、奢华,功能却不合理、细节粗糙、浪费资源、缺乏内涵的作品。匠人的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精神荡然无存,学了半桶水的人自称大师、某某家,“工匠”成为一个略带有轻蔑的称呼。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大家不推崇匠人的社会中却充斥着匠气十足的东西,这些制作只有表面华丽的堆砌却没有内在的灵动。

五、新常态下我们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新常态下我们调整发展的步伐,可能走得不及以前快,但是需要走得更稳。我们的高校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过渡。面对75%以上的升学率,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转变,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不一定都是社会栋梁,高校应该更脚踏实地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近年多有企业抱怨毕业生素质下降,对待工作不认真,甚至指责他们中的一部分缺乏职业道德。我想,他们可能只是缺乏一种匠心,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笔者认为培养工匠精神是首要的。正如日本企业一致认为,职业能力只可能在工作中逐步形成,学校不可能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学校所能培养的只是那些“可培训的能力”。

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它包含4个内容: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怀有匠心的勞动者,一定会乐在其中并表现出色。

六、如何培养匠心

一个人做事的习惯宜从小培养,在高校阶段培养匠心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定位上转变观念,切忌好高骛远,把心态放端正,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后,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围绕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来制定。

1.向应用app学习,课程设置上理论课要融入实践课中。由于艺术设计本来就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这一点我们其实应该不难做到。但是以往可能有一个观念,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要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割裂。这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合理地安排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这方面我们需要向app开发者学习,如今品种繁多的app软件在开发的时候都把功能学习融入使用中,用户基本不需要说明书都可以熟练地进入应用,当他使用到一定程度遇到更高级的问题时,已经不是初级玩家,他自会寻找到高级攻略。

2.教学中强调过程与态度。传统的美术教学讲求结果,作品是检验水平的唯一标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做法绝对受鄙视,因此纪律散漫成为艺术生的标志之一。这股风气蔓延到设计专业就有一点让人头疼,本质上设计专业属于服务业,设计师受甲方委托,并不是独立创作的艺术家。如果说早期的美术生可以凭着异于常人的天分与良好的艺术素养(加上艺术生的稀缺)在社会竞争中可以毫无压力胜出的话,如今升学率奇高的艺术生根本没有散漫的资本。严肃认真的学习过程和细心严谨的态度才是他们成为专业人才的保证。

3.完善考核与评价系统。一般艺术类专业不以期末考试评定成绩而以综合作业作为考核,这里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艺术生没有时间观念以及一些别的坏的习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匠人那种细水长流的精神与做事风格,因此在制定考核和评价系统的时候应该考虑设定这样一个原则:数量不少、强度不大、循序渐进、形成习惯。

4.弱化“创意”教育。这个观点可能会被反驳:没有创意设计专业还有什么核心价值呢?笔者有一个可能不太成熟的观点:创意其实就是用一个巧妙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跟一个人的天分、修养、阅历密切相关的事情,靠教育提高创意的效果远远不及靠积累。这些年我们有很多人铆足了劲,创意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作品,看似惊世骇俗,其实恰恰是另一种媚俗的匠气。笔者认为创意除与众不同之外,还有一种形式为庖丁解牛式的熟能生巧。我们在很多知名品牌中都能见到一种温和的不吓人的却让人叹为观止的力量,正是所谓的匠心独运,而这一种创意是可以慢慢养成的。

总结,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摆脱传统本科的人才培养惯性,突出特色,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位准确地怀有一颗匠人之心步入社会,一定可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并且有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日本企业职业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8-14.

[2]张玉琴.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J].大舞台,2015(04).

致匠心 篇10

我20出头入行,30年写了不到300首歌,当然算是量少的。

我想,一个人有多少天分,跟他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关联。天分我还是有的。我有能耐住性子的天分。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通过作品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在意的,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所有精工制作的对象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

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没有理所当然,就是要在各种变量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

我们因此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上一篇:肢体语言艺术下一篇:文物管理权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