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

2024-06-15

民商(精选12篇)

民商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民法与商法均为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在司法考试中更有“得民商者得天下”之谓。民法和商法关系密切,学科上将二者合称为“民商法学”。然而,一方面,民商法教学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存在过于偏重民法而轻商法的事实;另一方面,商法与民法教学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而事实上,我国基本上属于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以合同法为著例。无论讲授民法还是商法都不可能越过合同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部分由于商法思维不够的原因,合同法被当成了纯民法的范围,而商法则被限定在公司、破产、证券、票据、保险、海商等制度范围内。这样做的后果是,未来的法律人在合同法司法实践中往往缺少商法思维,并可能导致法律适用错误。

因此,基于我国民商合一的现实,民商法学教学工作者应寻求民法和商法教学的无缝衔接,即民商法学整体教学观,并适度增加商法课程教学比重,同时调整既有的商法教学计划,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商法思维,熟谙商事规则,适应社会需要的法科学生的目的。

二、民商合一背景下的合同法教学

(一)合同法的商法属性

1. 合同法是民商合一的典型。

合同法形式上没有区分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统一适用于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且不论其营利与否。如借款合同既适用于自然人之间借款,也适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借款;保管他人之物既有保管合同也有仓储合同。因此,合同法是民商合一的典型。

2. 合同法整体上是商法。

尽管就形式而言,合同法是民商合一的典型,但究其实质,整体上是商法。换句话说,合同法是以商法为基调的。但是,合同法的商法属性学界则很少提及[1],相当的合同法主讲教师也未注意到。

就立法沿革来看,合同法是商法。《合同法》于1999年通过,它是在此前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三分基础上整合而成。在该法出台初期,习惯上称之为“统一合同法”。既然《合同法》与此前的三个合同法是承继关系,则后者必然在《合同法》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无论是从立法名称,还是适用范围,此前的三个合同法都明显属于理论上的商法。进一步的佐证是,《合同法》借鉴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许多规则,其商事化程度更加惹人注目[2]。

就合同法适用主体范围而言,合同法是商法。《合同法》第2条是关于合同定义与合同法适用范围的规定,共两款。第1款:“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第2款:“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前款看似不分主体,不论营利性与否,既适用于民法,也适用于商法,然而由于第二款明确排除了身份性协议这类纯民法协议,因此该条最终确立了商品交易规则的基调。毫无疑问,商品交易的规则主要是商法的领域。

根据《合同法》第9条之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显然针对法人而言,因为自然人权利能力平等,无需单独强调。此点与《民法通则》区别判然若揭。可见立法本意是突出合同法商法属性,或者说是以商事合同为基调的。

就合同法内容安排而言,合同法以商事合同为主。格式条款规则、融资租赁、仓储、运输、行纪以及间接代理等是商事营业的著例。不仅如此,即便在那些既适用于民事合同也适用于商事合同的场合,商事合同为基调的安排也至为明显。《合同法》第12章“借款合同”共16条,关于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规定仅有两条零一句话,且安排在最后。立法显然是为凸显合同法商法的属性,自然人借款合同仅作为例外性规定而已。

(二)合同法教学应主动传播商法理念

以此为背景,教师应该在学生尚未接触商法前,利用合同法教学这一宝贵的时机适时播下商法理念的种子,为其民法和商法学习的衔接打好基础。

商法理念集中体现在商法的基本原则,如维护交易安全原则、追求交易效率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表见代理、表见代表规则发现“外观主义”,以初步理解维护交易安全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买卖合同中的质量异议期、试用买卖中沉默规则、间接代理中委托人的介入权等制度的学习,初步理解交易效率原则;引导学生通过“格式条款”解释规则与附随义务规则等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诚实信用原则。此外,在显失公平规则学习中,通过统计分析,引导学生该规则在实践中较少运用,从而推知商法的技术性,而较少伦理性。

按照这一思路,在合同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研讨相关规定的合理性。比如,委托人任意解除权问题,其实宜限定为民事合同领域,而不适用于商事合同领域;又如,格式条款规则也应限缩解释为适用于消费合同,侧重于弱势主体保护,但对于平等的商人之间,则因其都具有相当的经营经验及知识,有足够的注意能力和交涉能力,无政策倾斜保护的必要[3],否则有违商事诚信原则。再如,作为合同的保证,在商法中以连带责任为典型,但在担保法中却不分具体情况,凡约定不明就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对于民事保证未见妥当。此外,关于民间借款利息计算的限度问题也可以重新评价。民间借款既有日常偶然的生活小额借款,也有商人间生产性较大数额借款,对于后者不应严格限于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

这个传播和培养商法思维的过程,也使得学生逐渐认识到:尽管民商合一是一个趋势,但是在历史的特定阶段或者特定领域,民法和商法各有其特色,不可能完全同一。

三、商法教学侧重商法理念和技术

商法的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商法教学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职业训练,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商法思维,后者是商法理念的载体。

在英美法系,由于缺少系统的成文法典,注重经验主义和实用哲学,商法比重较大,且涉猎广泛,内容庞杂,在以案例教学法和诊所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浸染其中,对商法理念、技巧掌握效果显著。自1984年吉尔森教授在《耶律大学法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商业律师的价值创造:法律技能与资产定价》,首次提出交易教学法的概念框架以来,交易教学法日益受到重视。这篇论文是哥伦比亚大学交易课程指定的必读文献。在哥伦比亚大学,每学期有超过150位学生竞争交易课程的50个名额。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交易教学法的实施主要通过交易课程以及交易工作坊两个层次展开。不同于诊所教育模式,交易教学法更侧重商事非讼业务,还原了商事活动的综合体,因而更有助于职业训练。

大陆法系民、商法关系上存在着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两种模式。尽管民商合一是历史趋势,但主流的民商法教学仍将民法和商法分别开来。这对于民商分立的国家一般不存在问题,因为民商分立的国家存在着商法典,其中的商法总则是理论的抽象,相应地,商法教学首先就是对商法总则的理论进行讲授;民商合一的国家没有商法典以及相应的商法总则,讲授商法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讲授技术性安排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的理解是,教师应具有大民商的整体性思维,即民法教师应关注商法的发展,反之亦然,不可固步自封。整体性思维的形成赖于扎实的体系教育以及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而教师在民法和商法教学中适当进行轮换则是必要路径。

我国虽立法坚持民商合一的思路,但在民商法教学中却坚持将商法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进行讲授。按照大陆法系的传统,商法的学习自然不能缺少商法总论,但由于没有民商分立前提下的商法总则为依据,故在商法教学过程中,理论和立法实践严重脱节。特别是商法总论先于商法分论的学习,对于缺乏感性认识的的初学者而言,其接受程度大打折扣。从国内各种法学专业的商法教材体例看,其均或多或少地含有商法总论的内容,基本都是介绍或评价国外的立法例。由于总论脱离了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而分论则与立法和司法实践紧密相联,故商法总论未能指导商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总论与分论“两张皮”现象非常明显。

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对简单的实践更感兴趣。笔者所在单位,诊所教育开展得较有特色,学生参与度较高。当然目前的诊所教育受制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还主要局限于简单的民事诉讼和民间纠纷调解;也有个别教师对类似于交易工作坊式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指导学生亲历公司设立和章程设计。目前,普遍实行小班上课的作法也给难以融入我国教学的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些有益的探索表明英美法系的商法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的现实需要。当然,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商法教材整体上需要转型,注重技术层面,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从实践中让感受商法的魅力,并由此点滴培养其商法理念。

参考文献

[1]黄积虹.完善我国合同法之商法内容的思考[J].东南学术,2013,(5).

[2]张谷.中国民法商法化举隅[J].金融法苑,2005,(1).

[3]崔建远.编纂民法典必须摆正几对关系[J].清华法学,2014,(6).

民商 篇2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严格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苏高法审委[2004]2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

为切实落实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正确、及时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对民商事案件审限的规范和管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已于

2004年1月15日由本院审判委员会第1次会议讨论通过,现于印发,望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二00四年一月三十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严格

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人民商事案件审限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现就民商事案件审限中止、延长等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适用情形

第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上诉讼:

(一)一万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第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审限内难以结案的,可以延长审限。

(一)案情疑难、复杂;

(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三)矛盾易激化案件、集团诉讼等需要做调解工作的;

(四)当事人协商一致,申请人民法院暂缓审理的;

(五)其他需要延长审限的情形。

第三条 下列情形不应计入审理期限:

(一)公告、鉴定的期间;

(二)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管辖争议的期间;

(三)委托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四)经审委会讨论后,向上级法院请示待决的期间;

上述期间的计算,自合议庭或审委会决定之次日起,至相关事由结束之日止。

二、报批和备案

第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二条,需要延长审限的,应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需要再次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

(二)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为30日。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0日,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三)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个月。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四)涉外案件,按照《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涉外民商事案件审限管理办法》办理。

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0日。

被罚款、拘留的人不服罚款、拘留决定申请复议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

第五条 案件审限需要延长的,应当在审限届满10日前,向本院院长提出申请。需要再次延长的,应当在审限届满10日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第六条 对于下级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限的报告,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审限届满前3日作出决定。

需要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审限的,院长应当在审限届满以前作出决定。

第七条 对于须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延期的案件,经院长签署意见后,由各审判庭直接报上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批。

第八条 出现本规定第一条所列情形导致诉讼中止的,审理期限自相关情形消失后恢复计算。

中止审理须经审判庭庭长审批(本规定第一条第六项应经院长审批),并作出书面裁定。

第九条 各审判庭应在审限届满之日前,将依法批准延长的材料送立案庭备案。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批的,以审批材料为延长期限的依据。

诉讼中止、恢复审理均须报立案庭备案。

第十条 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的,报批和备案手续参照审限中上来办理。

三、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审限的中止、延长情况作为审限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审理期限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 案件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审结,又未按上述规定办理中止、延长审限等手续的,一律按超审限处理。

第十三条 案件审限中止、延长等情况应由各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每月统计,予以通报。

第十四条 审判人员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审限中止、延长事由与实不符的,审限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审批的,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民商法价值取向探讨 篇3

【关键词】民商法;价值取向;探讨

一、引言

民商法中,民法的作用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财产与人身安全。而商法不仅包含了民法这些作用特点,而且还包括保护商业人员的公司企业的保险与财产等安全。从中可以看出,民商法的基本概念为:其法律本质为保护公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确保公众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其价值取向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结合,体现法律的公正严明。

二、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民商法的关系

法律的价值取应是保护好人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同时还要与这部法律阶级代表的利益达成统一,同时法律的取向对社会的发展应起到积极作用。民法和商法在法律的形成、制法根据、法律的实施上符合多种基本原则,如:民法主要是针对人民的社会平等而形成的法律,强调人人平等、社会公正、司法自治等原则,而商法主要针对的是与商业活动有关的利益原则,如公平交易、交易明确等原则,民商法的法律原则都是由法律的制定来进行规范,而在某种角度上法律的原则受到明确的法律规范所影响,从法律效力的角度上对两者进行分析。

1.民商法在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虽然被称作为民商法,但是民法和商法所属的在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所以法律上有很多将其划分的方法,法学界认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因其所针对的对象为划分标准。民法所针对的对象是在平等的前提下所拥有的财产联系和身份联系,然而商法所针对的对象为在对于现代经济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中对市场经济的关系,如商业上的合作、交易等。从而可以看出两者的价值取向所针对的对象有很大差别。

民法主要是针对人民的社会平等而形成的法律,所以民法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一种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也说明了如果民法的其他原则与公平公正原则不相符时,民法会对公平公正原则优先选择,也就是说民法的其他原则不能与其有所冲突,这也是民法在进行施法时会首先考虑到公平公正原则的原因,可能其他原则与公平公正原则相符合。

2.公平的含义。法律所提倡的公平主要由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制法者和施法者在处理民事诉讼事件的过程上应以维护人民为主体,将利益平衡化,同时符合公平公正原则;第二种就是在民事主体的前提下达到社会民众均为认同的公平公正原则下进行民事活动,从而确保民众的的利益达到平衡。因为公平原则与其他原则比较其更有概括性,所以公平与其他原则的更容易相结合。司法自治原则可以通过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概括,对社会成员的经济公平分配,这样民法的公平原则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感受到。而商法却是对效率原则的体现,民法是对公平原则的体现,这使得两者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差别。在社会经济上,公平大多数是指社会成员的工作任务需合理分配。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商法的价值取向概括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确保社会主体宏观经济的调控工作能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并对资源的配置起到能配置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准确有效的使用民商法,它能平衡主体之间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财产的联系,能有效的改进商品的交易,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应做到以下调整。

1.要做到市场经济中平等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大部分为个体。并且大多处于中下阶段,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2.做到兼顾与稳定发展。商法在法律上比较注重效率,但同时要做到公平。民法则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还将其他原则纳入当中。从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民法还是商法,都没有很明确指出一类原则,主要是以兼顾与稳定的发展理念,而不管是什么价值取向,都无法一味的追求一个目标,必须要兼顾各个方面,才能将其法律作用最好的体现出来。从而使得公民与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将民商法中价值取的作用最好的发挥出来。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在我国的不断推行,社会经济取得了卓越性发展,而民商发的价值取向也相应进行了一些改变,所以相关的法律人员要结合民法与商法在目前经济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再来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发展策略。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人民与商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延.浅析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03(34):187-192

[2]尚吉平.浅析民商法的价值取向[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1(78):456-457

[3]陈星生.浅析民商法立法精神[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法律研究.2014.05(15):26-28

开发南海民商优先 篇4

央企往往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 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反弹, 所以我们应当适当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南海的开发中, 而不是仅仅让军队和少数央企入驻。

回顾历史, 我国现代民营经济发展历史较短, 过去确实没有参与南海开发的实力, 但改革开放几十年, 不仅公有制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民间资本的力量也空前壮大, 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有充足的力量去开发南海, 一些从事海洋相关产业 (医药、化工、资源等产业) 的民营资本更有开发南海的积极意愿。与之相比, 央企往往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 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反弹, 所以我们应当适当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南海的开发中, 而不是仅仅让军队和少数央企入驻。民间开发南海具有天然的优越性, 当南海有大量中国公民在那里生活工作时, 无论是否有驻军, 这些领土其他国家都难以觊觎。

与此同时, 加强南海地区开发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目前, 其他国家在南海进行的油气开采比我国多, 这并非他们的技术、资金力量胜于我国, 而是他们采取了极为灵活的政策和发达国家合作。他们在国际合作中并不限制跨国公司的股份比例, 而我国却严格限定国有企业必须控股。此前, 中国曾向某国有石油企业发放南海海域勘探许可证, 但其勘探的区块, 不是位于南海腹地的深海, 就是位于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地区。由于技术和政治原因, 这些国有石油企业止步不前。事实证明, 在军政力量薄弱的地区采取灵活的国际合作态度, 不仅不会损害主权, 反而会扩大本国的影响力和利益。因此, 放弃南海开发必须依靠央企、国企的思维,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选择和吸引国外投资者进入南海地区, 是迅速进入南海领域商业开发的有效途径。

此外, 随着中国公民大量进入南海地区工作生活, 国内外各类机构进入南海开展商业活动, 加强海防力量、保护公民权益和商业活动也将成为我国军事建设的重点, 而这种加强往往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民商 篇5

法理学

1、《法理学》: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7年

2、《法理学》:周永坤,法律出版社,2004年

3、《法理学导论》:朱景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法理学问题》:波斯纳,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6、《法律的概念》:[英]哈特,张文显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7、《法律帝国》:[美]德沃金,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8、《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奥]凯尔森,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9、《良法论》:李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中国习惯法论》:高其才,湖南出版社,1995年

11、《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高其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民法学

1、《民法》:魏振瀛,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年

2、《民法》: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

3、《民法》:江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

4、《民法学原理》:张俊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0年*

5、《民法原论》:马俊驹,法律出版社,2007年

6、《民法总则》:王泽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民法总则》:郑玉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民法总论》:史尚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9、《物权法论》:王利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合同法》:崔建远,法律出版社,2007年

11、《人格权法专论》: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继承法专论》: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知识产权法》:刘春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知识产权法学》:吴汉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商法学

1、《商法》:范健,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6年

2、《公司法》:赵旭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刍议民商法的连带责任 篇6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问题

随着我国法律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民商法得到了较大发展,法律内容不断完善,相关条例也不断细化,给各种相关事件的处理带来了便利。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有关连带责任的制度内容却存在较大缺陷,而且一些相关人士对连带责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致使一些相关权益事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完善,从多方面细化连带责任制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各种相关事件的有效解决。

一、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概要

在我国民商法中,对连带责任并没有做确切的说明,一般情况下,当当事人为两者或两者以上时,如果权利人遭受一定的损失,责任人须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责任人为多人,责任人除了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外,还需承担集体的责任,即连带责任。当某一人完成了连带责任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也同时消除。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制度除了对权利人的权益进行保障外,还能够对责任人进行约束、并保障权益。

在连带责任特征方面,连带责任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连带责任指的是多个责任主体共同承担的责任,而各责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带关系。当责任主体中其中一人对外负有责任时,则其他责任人也附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属于一种民事责任,除了要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外,还需通过一定的法律规定。连带责任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达到补偿救济目的,让权利人在遭受一些非法侵害时,能够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获取一定的赔偿。如果责任主体中有某一个责任人完成所承担的债务时,其他债务人所承担的债务自动清除,权利人不可再要求其偿还债务。

在连带责任构成要素方面,连带责任与权利人的利益有着紧密联系,如果相应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且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即可认为连带责任成立。在以往连带责任的相关构成要素中,主要包括主观方向存在过错、行为的违法性、存在损害事实、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连带责任的构成要素也不断增多,在连带责任人方面,需在来两人或以上。以当事人的明示约定以及法律规定为基础,所有责任人都承担整体责任,且各责任人之间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连带责任主要以一定的债权关系为基础,这是连带关系维持的基本条件。债权人与责任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债务关系,责任主体共同承担债务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客体关系一般包括种类物以及特定物。由于连带责任中主要是财产责任,所以其客体关系主要属于种类物。

在连带责任设置目的方面,在实际情况中,虽然民商法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在连带责任方面的内容却存在缺陷,而实际情况中又存在着较多的连带责任案件,所以连带责任制度的设置至关重要。在连带制度作用下,连带责任中的多数债务人都有着承担债务的义务,而且债权人也可以要求某一债务人履行所有的债务。在实际情况中,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承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不需承担责任,另外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须承担一定的债务责任。在实际法律规定中,在当事人约定下,一些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当事人需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已承擔一定责任的责任人则需承担全部责任。连带制度的设立主要对不需承担责任当事人与需要承担责任当事人在一些事件上的利害关系,所以通过连带制度让债务人内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自主监督、制约效果,这样才能更好避免一些违法现象的产生,促进债权的有效实现。

在连带责任的类别方面,分为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在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方面,主要以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法律性或约定性作为基础,其中在法律直接规定下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定连带责任,在当事人约定作用下的连带责任则属于约定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如果连带责任的债务人如果存在主观错误,即可视为法定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债务人在主观上不存在错误,即可视为约定连带责任。在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方面,这种分类方式的依据主要为连带责任中所体现出的法律事实存在差异,其中连带责任中具有违约事实则属于违约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中具有侵权事实则属于侵权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这两种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存在差异,违约连带责任属于违约责任,纳入无过错原则;而侵权连带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纳入过错原则或者是公平原则。

在连带责任的概念方面,连带责任与很多责任类型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包括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等责任类型。连带责任指的是债务主体中所有人均需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补充责任指的是应承担责任的责任人如果偿付不足,则相关人士须对其不足部分进行补偿。这两种责任中连带责任人的责任承担均超过了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但也存在着差异性。两种责任中责任人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在连带责任中,所有责任人均处于相同地位,需要共同承担所有的债务。补充责任中责任人则处于不同地位。连带责任中责任范围涉及到所有的债务,而补充责任中责任范围仅包括主债务人补偿不足的部分。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由不同原因所产生的相同债务内容,债务人均需进行偿付,且某一个债务人若履行全体债务,则其他债务人债务自动清除。在实际情况中,与连带责任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由于不同原因产生,而且债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连带责任则有共同原因产生,形成一定的连带债务。

二、民商法連带责任所存在的问题

(一)连带责任概念不明确

连带责任制涉及到权利人以及责任人各种权益关系,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性,因此,连带责任制度在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完善连带责任制至关重要。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中虽然对连带责任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普及,但是从一定深度来说,民商法中关于连带责任的概念及相关观点并不明确,存在多种漏洞。实际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但由于连带责任的相关概念不明确,理论指导不全面,导致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被判为连带责任案件,进而损害了一些当事人的权益,也给相应法规制度的完善带来不利影响。

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主体需全部承担连带责任,而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两人或以上责任主体因违反同一法律规范而形成一定的侵权行为,当其中一个责任人履行完自身义务后,整体债务则不存在,责任人之间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例如,A与B属于雇佣关系,A是雇主,当B在雇佣活动中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害时,可要求雇主A赔偿自己损害;如果B的经济损害主要由于外人C造成,B便可以要求C赔偿自身损失,也可让雇主A赔偿自身损失。之后A可以向C提出赔偿。在这种债权关系中,A与C便不属于连带责任关系,而是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与非连带责任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不明确连带责任的概念及内涵,将会出现多种问题,影响各案件的判断。

(二)连带责任诉讼问题不明确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主体方面,由于连带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所以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可以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或全部责任人提起诉讼,但是当权利人只向责任主题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承担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共同承担,另一种是不需共同承担。在不需共同承担方面,一般发生在一些普通的连带责任,当权利人只向其中一个责任主体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可不必承担责任。例如,ABC三人共同经营一家商铺,此时ABC三人属于连带责任关系,当债权人向ABC三人中其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另外两个人不需承担责任。在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方面,一些补充的连带责任方面,当权利人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主体也共同成为被告人。例如,当A带着B的狗出门时,狗咬伤了C,当C向A提起诉讼时,除了A成为被告外,狗以及狗所有者B也成为被告。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实效方面,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的诉讼实效为两年,连带责任的诉讼时效可从债务履行期将满之时开始计算日期,一般可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可参照《担保法》进行操作,即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诉讼失效并不明确,没有独立的法律规章。

(三)连带责任责任问题不明确

很多法院在处理连带责任案件时,往往只对当事人的连带责任进行明确,却忽视了责任人之间责任的分配,这为后面诉讼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只确定责任人共同承担责任,却没有对责任人之间的责任进行分配,将难以有效处理责任人之间的追偿问题,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在连带责任案件中,最大受益者是权利人,而连带责任人则要承担较重的政治责任以及经济责,如果不对责任进行划分,将会给某些责任人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性。例如,在上述狗咬伤人事件中,由于B与A之间属于连带责任关系,所以均属于被告人,但是B并不是直接过错者,如果法院不对责任人的责任进行划分,就很可能导致新诉讼案件的产生。

三、民商法连带责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一)落实必要共同诉讼法规

必要共同诉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另一种是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在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诉讼标一致时,需让多个当事人共同提起诉讼,而法院须共同进行审判。也就是说,如果权利人和责任人之间只有一个诉讼标时,如果当事人想要对自身的诉讼权利进行行使,则必须多人同时提起诉讼。在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多人共同起诉时,法院须对诉讼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多个人可以共同起诉,也可由一个人起诉。

(二)严格划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以往在对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进行划分时,一般将其纳入固有必要共同诉讼之中,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准确、严格,将会给一些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关部门须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纳入相应的必要共同诉讼之中,这样才能在符合相应规章程序的基础上较好保障原告诉讼利益以及被告连带责任人的利益。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由于连带责任人中一人便可对所有债务进行偿还,所以原告可选择相应的连带债务人偿付相关债务。

(三)完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

在诉讼程序运作过程中,有关人员须尽量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要求,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程序的选择,以促进诉讼程序的正常运作。在对相应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诉讼程序的平衡性以及效益性,合理设计相应制度条例。在对一些程序进行立法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进行保障。在设计相应诉讼程序制度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必须考虑实体法的程序性,并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更好解决一些连带责任案件问题,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债权人权益等事件都需要连带责任制度来解决,但是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制度并不完善,相关条例也不够细化,致使多种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面对连带责任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连带责任制度进行有效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充分发挥出连带责任制度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解决相关权益事件。

参考文献:

[1]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12):296.

[2]刘军.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思路漫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60-61,103.

[3]刘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43-343.

[4]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34):294.

[5]李缘,魏双.民商法中连带责任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3,(9):278-278. [6]戴舒.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探析[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4):123-124.

[7]卢佳楠.浅谈我国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29):21-22.

作者简介: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探析 篇7

1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概念界定

依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连带责任人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这个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责任人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数是与债务发生关系的, 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法律概念。连带责任人至少由两个之间存在某些连带关系的债务人组成, 当债权人受到某种损失时, 连带责任人应共同对其承担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人中的大多数违法这个义务, 那么其中的任何一个连带责任人都应承担债权人的全部责任。在偿还的时候, 债权人不能重复接受多个连带责任人的补偿。

2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的类型分析

2.1 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

在民商法中, 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中, 由于维护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疏忽、或是建筑物坍塌等造成的人员或财产损伤, 这时依据法律对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 建筑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工程设计人员要共同对受害人承担责任。

在我国的婚姻法中, 夫妻双方要共同承担他们共同生活时产生的债务, 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死亡, 那么与他具有夫妻关系的另一方要单独偿还债务, 并肚子承担起连带责任。

2.2 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2.2.1 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是指由共同的危险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并且造成后果的责任人不明确, 这时具有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人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2.2.2 共同侵权产生的连带责任

民商法是这样规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共同主观故意或主观过失伤害到他人的利益[1], 具备这样的条件成为共同侵权, 由共同侵权的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民法通则》也对此做了相关规定。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时没有存在共同的主观性, 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产生连带责任, 对这个问题, 主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因为他们共同损害的结果是相同的, 但是在这个结果发生之前, 他们的主观性并不相同, 并且在损害过程发生中不存在共同的过失, 所以不应当产生连带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在损害过程发生前行为人没有共同的行为意识, 但是产生了共同的损害结果, 必应产生连带责任。在现实实践中, 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决定。

2.3 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

这种连带责任通常是在承担保证时双方没有制定明确的具体内容及方式, 一旦债务人不履行自己在法律效力合同中的责任时, 担保人的连带责任就会相应出现。如果该债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的担保, 并且对担保人的职责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这时就要由所有的担保人共同承担该债务的连带责任。

2.4 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

正规的代理行为是不用承担连带责任的, 只要在下述几种情况下才必须承担责任:

2.4.1 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违法代理

代理人认识到所要代理的事情是违法是, 但仍进行代理, 在这种情况下, 双方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2.4.2 没有代理权限

代理人不具备进行代理的权限或资质, 或他的代理权限已终止, 第三方明确了解这种情况是违法的, 这种情况下给被代理人的权益造成的损害由第三方和代理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2.4.3 代理方与第三方恶意串通

当代理方与第三方在整个代理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 恶意串通, 给被代理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 连带责任由代理人和第三方共同承担。

2.4.4 委托不明

委托代理人如果找其他负责人进行代理, 被委托的第三方代理因为手续、资质等原因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 连带责任由最初的代理方和现在的代理方共同承担。

2.5 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

合资的企业中, 持股票最多的掌控人与其合资的人都有对其资产合理分配的权利, 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共同承担的责任, 对在经营期间产生的债务要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规定。

3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尚存的问题

迄今为止, 理论界对连带责任的界定尚不明确, 一些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存在的问题也不胜枚举。我们知道,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在受害人权益受到损害时, 都有法律法规来判定由哪些人承担责任, 由什么样的人承担连带责任, 我们同样清楚, 很多时候负有连带责任的主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的, 那么他们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如何非配, 应以什么为依据?这是目前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也是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总结

连带责任是比较特殊的民事责任, 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是民事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由于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连带责任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 导致人们在依据该法律概念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国应对此制定出具体的法律法规, 让人们有法可依, 有理可据, 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应对民商法的连带责任给予足够的重视, 早日解决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如何面对就业困惑

李涵

吉林大学

摘要:新闻业属于实用性较强挑战性较高的专业,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伴随着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兴起与发展, 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人才。但目前我国新闻专业与新闻人才面临供大于求的尴尬境界,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往往面临着改行换业的选择。本文从新闻教育谈起, 逐步分析新闻业毕业生困境所在, 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新闻专业;高校毕业生;新闻教育;就业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考升学率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价值下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很多人都选择改行换业, 选择其他的行业谋生存。而很多非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在就业时从事新闻业, 并在此有所作为。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就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从高校教育, 毕业生本身, 再到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等原因进行探讨, 给出答案和建议。期望借此给予学校, 毕业生以及人才招聘单位予启示, 为高校新闻业毕业生人才开拓就业之道路。

三、高校就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及亲身经历, 总结出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对以下就业难题:

(1) 招聘单位要求高, 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新闻素养, 还要求有其他专业的知识素养例如: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水平, 具有一定的日语, 英语表达能力。或有的招聘企业直接提出招聘金融专业, 历史等专业的毕业生, 而非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

(2) 要求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而在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没有这种经验, 因而被拒。

(3) 要求有一定的技能, 例如:会使用Photoshop, flash, 方正飞腾等电脑软件, 很多毕业生对这些软件还属于闻所未闻的状态, 更不用说去熟练的操作。

四、就业“难”背后的原因

据以上问题所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大概有如下两个个方面:

(1) 新闻教育方面:a我国高校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点高达800多个, 分布于全国300多家的高校, 总计有在校本硕博生25万, 而全国从事新闻专业的比记者编辑的在职人员仅有20万, 由此可见高校新闻人才的输入远远大于其供求, 最后倒是人才贬值, 资源浪费。b专业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偏重于理论方法的灌输, 一定的新闻理论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如果只注重新闻专业方面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 使学生成为“新闻通, 其他茫”尴尬境界。而忽视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会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 造成毕业就业难的困境。

(2) 高校生自身原因:在校大学生知识基础薄弱, 知识面窄, 实际应用能力薄弱, 眼高手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此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新闻业是一项要求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 不仅仅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 还要具备更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而很多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其他方面的培养, 只顾应对考试而忽视未来的就业需求

五、如何应对就业困惑

要改变当前新闻专业就业难的困境, 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 但高校的新闻教育以及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

首先, 改革不适宜的课程, 培养特色全方位的人才。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 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处于一种共存的状态。学校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设置课程, 使受教者可以与时俱进, 了解社会的发展。此外, 更加要注重具备综合素质的特色人才,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 社会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水平也愈加的提高, 不仅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新闻素养, 还要具有其他方面的技能, 例如较高的外语写作表达能力, 能够熟练的应用各种电脑软件等。学校在以新闻理论知识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设有其他知识的相关课程, 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人才, 毕业后即能就业。

其次,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 不应以考试为目的为目标, 应把自己的目标定在就业这一方面。根据就业形势的需求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方面接受来自学校的知识灌输, 一方面有意识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在学有余力之时,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新闻传媒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行业, 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 还要在其它方面有着较高的知识素质, 因而在校大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书本的传道解惑, 更应提高自己外语及其它知识的储备量, 加强社会实践, 积累自己的经验, 在毕业就业之时才能从容不迫。

参考文献:

[1]朱春雷, 《浅析当钱高职新闻专业的就业危机》考试周刊,

[2]丛春华, 《新闻教育的困局及破局之探析》三明学院学报,

[3]何艳志, 《浅析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7-12-15

作者简介:李涵,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摘要:连带责任是个范围广, 在现实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法律概念, 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民商法的连带责任多发生在债务关系中, 承担连带责任的主体多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按其产生的条件可分为五种类型:①共同责任造成的连带责任。②共同行为产生的连带责任。③担保造成的连带责任。④代理产生的连带责任。⑤合资共营造成的连带责任。目前, 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没有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人的分配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一些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责任,权益

参考文献

[1]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 2011 (34) .

[2]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 2011 (12)

[3]吕红雷.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商场现代化, 2013 (3)

[4]赵志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 2013 (4)

中国民商立法及其模式选择探讨 篇8

通过民商立法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商法体系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民商立法及民商法体系的建立中存在着民商合一以及民商分立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在对两种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商法体系的实践和理论, 本文对民商分立的困惑以及民商合一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并对我国民商法立法的模式选择进行探究。

二、民商分立的困惑

首先, 商法典在调整范围和规定内容上的差异, 在法律部门中法典是基础, 对此就需要具有较为一致的规定内容以及调整范围, 但是在不少国家中的商法典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商法典进行修改的过程中, 通常会以其他众多单行法为基础进行修改, 使其本身丧失了真实意义, 造成了我国在进行商法典制定的时候不能对其具体结构和内容进行确定; 民法典和商法典的并列使得法律部门之间产生界限的混淆, 在内容上有多余的地方, 不能充分的保证适用性, 在我国当前商法和经济法的理论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另外, 商法缺少统一的适用规则, 其内容大多是习惯法的嫁接, 而这种形式的组成使得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能保证商法的执行效率; 最后, 商法典形成使得商的本义与内容发生了偏离, 商法典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商的本义来对其调整范围进行界定, 使得人们对商法的内容范围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三、民商合一的局限性

首先在民商分立方面进行分析, 按照民商分立进行民商立法会因为社会经济生活的较大变化而彰显出较为明显的弊端, 不能保证民商合一的恢复和发展, 商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增加市场和人之间的联系, 但是随着商人特殊性地位的消失, 造成了商法无法独立存在; 在民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民法具有特有的扩张性和包容性, 使得商法无法独立存在和发展, 首先民法与商品经济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能够对尚敏这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淡化了商法的影响, 另一方面, 通过民法能够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据提供答案, 使得民法和商法逐渐的融合; 商法典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能独自的克服困难, 缺少一定的有机联系和逻辑体系; 最后表现在法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对民商合一有着促进的作用。

四、民商立法的模式选择

在我国, 对于民商法的立法同样存在着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两种基本观点, 前者是制定统一的民法典, 对公司、保险以及海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 而后者是在民法典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商法典。按照我国的社会主义民商体系, 笔者认为在进行民商立法的时候应当采用民商合一的模式。

如果在中国采取民商分立模式的话, 必然会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不但是因为民商分立本身的缺陷, 而且在另外两方面需要进行注意。首先是如果采取民商分立不能对民法和经济法的冲突进行处理, 在进行民商分立模式进行民商立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原来民法和经济法冲突的新的表现形式。其次就是民商分立不能对市场经济的统一规范关系进行保证, 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需要具有统一的法律来与之相适应, 如果采用民商分立模式的话就会使得市场经济关系在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和不协调。

但是传统的民商合一的模式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 对此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在对民商立法模式进行改变的时候, 可以采用民商合一为完整统一的《商法典》, 也可以民商合一为完整统一的《民商法典》。制定《商法典》需要取消民法典, 能够从理论上实现民法和商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吻合, 实现真正的商品经济法; 而制定《民商法典》则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论基础, 具有更加积极的社会意义。

民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制定《民商法典》的理论基础, 在《民商法典》中需要对民商的主体机构、行为类型、责任制度以及权力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涵盖, 另外, 现实中可行的社会思想条件对《民商法典》的制定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以“民商法”命名的法典, 而中国相关的学者应该迎难而上, 争取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商法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民商立法的模式在世界各国上都是难以抉择的,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情况, 在我国, 相关研究学者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大胆的进行我国民商立法的研究和实践, 为我国特色民商法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玫黎.通则上的民商合一与各商事单行法独立并行——中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J].政治与法律, 2006, 03:119-125.

[2]李勇军, 欧阳仁根.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合理选择——基于我国目前民商事立法的背景[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5:50-56.

[3]李宝君, 吴元国.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合一[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5:126-128.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探讨 篇9

关键词:民商法,价值取向,公平

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 其中民法又包括财产法和人身法, 而商法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法、保险法、票据法、破产法、证券法。由此定义和组成可以看出, 民商法实质上是在保障财产和人身两方面的公众主体的权益。所以它的价值取向将直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联, 并在其中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威严性。本文就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为议题进行讨论, 对于其价值取向的几个基本方面做出简单的联系总结。

一、民商法价值取向的相关含义及民商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所讨论的范畴, 是说主体在对于和自己相关的矛盾时基于自身的价值观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态度, 也就是针对于具体的事件的一种价值取向。而法律和哲学不同, 它的价值取向多是指当主体的利益和其他个体或者集体之间的利益相矛盾时的协调作用。民商法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的民法, 其中的价值取向自然就包括对于民法和商法上的价值具体的体现。

价值取向的存在强调的是法律的必然状态, 也就是良法。这种状态适合于法律制定者和遵守者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以保障他们的利益为前提, 和他们的最大利益相一致, 这就是法律效应所说的物质性和阶级性, 这对于社会向前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民法和商法属于两个部门法体系, 在它们的立法和司法程序上存在着很多的原则。这些原则在进行项目立法的时候都需要考虑进去, 这就是具体的法律规范, 不管是立法还是司法机构都必须遵守的原则。这些原则正是这一系列的法律所代表的价值取向, 从这些原则可以看出在民法上强调公平而商法强调自由交易。从这些原则上我们知道了作为享受阶层的立法者所带有的价值取向, 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进行的鼓励交易和公平交易, 积极保障人为主体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二、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民法和商法作为不同的部门法律, 在划分标准上也是存在着差异的。民法主要的职能是调整平等的主体之间的财产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身份关系。而商法是针对于自由的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关系, 即商事关系。虽然两者存在于不同的部门法体系中, 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还是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的。

就公平这一方面而言, 其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就是立法者和裁判者在关于民事立法和司法执行过程中应该维持的民事主体之间利益的和谐化。第二方面就是民事主体在针对于社会活动的进行要尽量以公平为前提, 这样的民事活动就会达到权益均衡。公平原则和其他的一系列原则相比可以说是民法的价值核心, 在实践中涉及的社会人事活动中多需要以公平性原则和其他的原则相结合来实行。但是在公平原则上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也需要注意的。经济上的公平是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份额之间的问题为主的, 而民法是以当事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是在一种较纯净的状态下, 与经济的公平原则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差异。

商法主要强调办事的效率。但效率原则和其他的原则之间有冲突的时候, 要效率优先兼顾其他。在立法原则上的不同也正是它们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的具体体现, 即对于公平和效率的排序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两者的不同地位也就体现出来了, 法律对于主体而言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来进行相关的活动, 而经济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主要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商法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大环境就是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而使的资源配置优化的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商法自然就起到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规范市场主体的地位, 对于交易行为也有规范的调整, 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

(一) 对于平等和公平的保护

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就是个体为单位的人民, 对于市场的活跃者, 首先要强调对于个体的公平和平等的保护, 充分发挥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的职能, 一方面强调公平, 一方面强调效率。在平等基础上的效率才是最大的经济利益。并且对于社会个体的救济体制也需要完善, 这样就更能保障个体的公平和平等了。

(二) 强调兼顾与和谐

商法强调了效率同时也在倡导公平, 民法也是公平和其他的多项原则的结合, 这当中的主要的是一种相协调的和谐体系。价值都是在兼顾了其他的价值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对于价值的重要与否可以对于它们的先后排序, 但是价值的兼顾最终达到和谐才是时代发展的具体需求。

四、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发展, 但是其中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保障主体的合法权益, 体现公平。在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也需要针对于这二者之间的促进发展相结合, 就反映民商法的具体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为前提, 为更好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丽红.民商法法律实践[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2]陈昱生.浅析民商法立法精神[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法律研究所, 2012.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分析 篇10

民商法作为私法, 规定任何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在能够依照个人意志来决定行为, 并不受其他形式的意志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也引发了各种矛盾的产生。对民商法的本质来说, 是无法解决这些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矛盾所引发的这些问题的, 民商法强调个人平等, 对具体分配过程中特定交易日的非合理利益的否定来实现社会公平的维护, 无法将泛化的非特定的不公平的评价纳入其评价体系。立法最根本的价值是实现社会的正义。民商法给所有市场的主体都同等力度地保护, 给每个人赋予了同等的权利, 有同样的义务, 且不对人格进行识别。民商法强调市场机制地内部化, 能够充分的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 引导市场的主体可以自觉地遵守规则, 合理促进市场的竞争, 正当的追求经济的效率。民商法的调整, 给国家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也会间接对商品经济的关系起到一些作用。民商法所展现出的, 是对社会个体的各种自由, 自治的权利提供保障, 保证社会主体的平等地位与协商自由, 使个体能够发挥其价值,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最终实现财富的不断累积, 人类的经济条件不断提高。民法和商法的统一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民商法在追求基本价值上有重合性。

在重合性上, 民法与商法有许多的共同点, 比如公平价值, 效益价值, 平等价值, 诚信价值, 合法价值等等。这都是因为民商法所调整的内容都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且都是对市场的运行进行法律确认。有相同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实现的方式, 都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的基本法律制度, 也都属于市场经济地运行法。同时, 民法和商法具有相同地调整手段, 即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的任意性法规, 有相同的制度观念, 符合市民的基本社会需求。

2、民商法在调整对象上, 有不可区分的特性。

民法与商法都是调整市场主体和活动的。由于市场经济是要依赖于商品经济存在的, 承认并实施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条件。人民的普遍商人化, 使得传统的商法定义的商人和阶层与民法规定的法人和自然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且随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智能与生产职能融合的日渐深入, 导致了立法上的民

事法律行为和商法中的行为没有显著的区别, 民法对商品经营的一般准则, 也可以使用在商业行为上。

3、目前我国现存的情况来看, 民法

就其理论研究本身或是法典化都有待更加深入的完善, 一些基本的观念也有待进一步弘扬。所以民商法的结合也有利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私权观念的构建。

4、我国的民法和商法有传统的, 深厚的思想意识的基础。

我国也曾在历史上探讨过民法和商法的统一和分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民商法的统一再一次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由此可见, 在历史的累积与沉淀下, 民法和商法的统一也有着其独特的合理性, 并且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的基础。

二、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差异

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上, 存在统一性, 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民法和商法就是两个不同地部门, 所以其调整的对象与调整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产生的基础也有差异, 这种差异性是区分民法和商法的重要参考。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同点, 会影响法律立法追求的目的, 所以, 对不同的司法部门进行合理划分是十分必要的。

民法与商法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最明显差异在于:民法的价值目标最基本地价值取向就是公平, 也就是说当公平原则和民法规定的其他一些基本原则产生冲突和矛盾时, 民法首先应选择公平原则, 即当需要处理公平原则和其他一些民法原则之间的关系时, 要公平原则优先, 同时兼顾到效益等其他问题。虽然公平原则是所有法律法规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也在所有的法律部门中体现出来, 但是不同的法律法规对公平原则所看重的力度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 公平原则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以及重要的程度。另外, 在现代社会中, 所有法律法规都会带有市场经济的影响, 会体现效益的要求, 所以现代的民法也要根据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跟着调整民法的作用内容, 会加入一些有关效益的法规, 尽管如此, 也不会因此动摇民法中公平原则的地位, 没有公平就无法彻底落实民法以及民事制度。商法中, 其价值取向中最高原则是效益, 当处理效益和其他的法律原则相冲突时, 要以效益优先, 兼顾公平和其他的原则。由此可见, 民法与商法在公平和效益原则的地位关系上, 采取的是不相同的价值取向, 这就反映出了民商法在立法上不同的价值追求, 同时反映出民商法在调整当下市场经济的各种关系时, 发挥不同的作用, 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

三、结论

当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进而带来许多跟经济有关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 民法和商法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填充, 发展, 完善都是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 优化各种资源的利用, 促进各阶层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的有效的行为。我们说现今社会是法制社会, 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存在的和谐社会。所以人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 就是这样的一个法治社会。以法治作为依托, 建设一种秩序井然, 公平公正, 人民权利能够得到保障, 每

个人都可以安居乐业, 和睦相处的社会大家庭。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 也是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所以加强法治, 是实现社会制度保障, 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民商法的存在和发展, 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所谓法治社会, 就是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基础上, 重视司法调控, 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 民商法都是调整市场的经济关系必须的法律制度。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民法与商法的价值取向, 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更是为了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民法,商法,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赵万一.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学论坛, 2003, (6) .

[2]黄卉.论民商法价值取向差异的基础和原因[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25) .

[3]刘美麟.民商法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J].法制与经济, 2008, (3) .

民商事法官为何“中箭落马” 篇11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正因为他们勤于著述,发表了大量著作,才导致中国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体系变得混乱。最高人民法院两位副院长撰写的大量民商事著作,总结了司法审判的经验,公布了著名的案例,但是,从这些案例中人们会发现,司法权力的扩张现象非常普遍。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之间界限的模糊,使得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对我们的民商法律体系感到困惑,对一些案件的判决结果感到遗憾。

民商事法律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的法律关系,民商事案件的审判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中,引入了社会公德以及商业道德等规范,这就使得一些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既可以利用我国法律规范的不周延之处枉法裁判,又可以借助于社会公德以及商业道德这一类缺乏准确定义的规范,扩张自己的自由裁量权。从事民商事案件审理工作的法官之所以容易成为腐败分子,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相比较刑事法律规范,民商事法律规范具有更大的弹性,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享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权。尽管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幅度相对较大,不同罪名之间相互交叉,容易出现定罪量刑的错误,但从整体而言,刑法确定了罪刑法定和罪刑相当的一般原则。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刑法的规定作出判决,不能无中生有;合议庭量刑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相同类型案件的量刑幅度,不会作出过于出格的判决。

民商事案件则不同,由于民商事案件错综复杂,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相互交叉,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证据规则对案件的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在确认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民商法规范充分行使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尽管在一些大案要案审理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会聘请律师发表专业意见,但在通常情況下,法官会有选择地听取双方代理人发表的代理意见。部分民商事案件之所以久拖不决,就是因为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判决的条件尚未成就,法官试图以拖待变。在民商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可以通过调整案件争议的焦点,改变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以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其次,民商法律体系亟待完善。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大陆法系(“大陆”二字指欧洲大陆,故又有“欧陆法系”之称,与英美法系同为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编者注)的一些法律制度,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建立了民商事法律框架。近些年来,不论是在民商事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在民商事审判实践中,逐步引进了英美法系财产法律制度,结果导致民商事法律体系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民商法的立法宗旨难以体现。

从民商法所体现的精神看,民法旨在体现互助精神,因此,在权利义务的设置上强调互助的价值理念;商法旨在体现营利精神,因此,在权利义务的设置上强调以营利为目的。可是在我国,由于强调民商合一,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商法规范纠结在一起,结果导致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判决。当前在我国民商事司法审判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改革开放的成果缺乏基本的关照,以至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不少指导性案例,在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

最后,在民商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事实上的层层汇报制度,结果导致审判案件的法官和案件的判决之间没有责任对应关系。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在我国的司法体系中,合议庭成员坐在前台,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审判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审判委员会成员,对于民商事案件审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件反映到审判委员会,那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完全可以召开审判委员会,充分贯彻自己的意图,使合议庭按照自己的意见处理案件。但在官本位体制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法官不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意见,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大麻烦。

按照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做法,每一位法官都必须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通过表决的方式处理案件。在我国,审判委员会可以决定案件的判决结果,但审判委员会的意见不对外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发表的意见不能记录在判决书中,判决书只是笼统地表示“本院认为”,而不会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成员的意见记录在案。正是这种审判体制,使得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可以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发表决定性的意见,却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纪检监察机关没有掌握贿赂犯罪的确凿事实,那么,就不会对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采取强制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可能不是合议庭成员,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充分利用审判委员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呢?当然,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那么,案件合议庭成员也应当被追究法律责任。只不过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如果合议庭的成员没有接受贿赂的犯罪事实,那么,即使出现了明显的错判,也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浅谈民商法的信用原则 篇12

一、信用原则的基石意义

就我国情况而言, 信用大多数是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 通过人们自律以达成。而在西方国家, 信用更多的是被当作法律内容来看待。在西方的早期的一项法规中指出,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如今, 西方许多国家已经明确把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活动的基本原则加以确立。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也指出民事活动应该遵守诚实的原则。在《合同法》里也明确规定当事人需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基石”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的。 (1) 在民事活动过程中, 参与者之间不能有任何欺诈行为, 遵守诺言。换而言之, 民事活动中的出借人对另外一方借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货物的偿还能力和可信度进行判断, 包括消费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多方面的判断。 (2) 信用原则也被理解为与其经济能力相对应的经济评价, 这里所指的信用是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的, 也被纳入当事人财产的一部分。所以说, 信用是民商法的基础, 在民商法的制定、执行、修订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落实这一原则。在信用原则的基础之上, 其基本法律功能才得以展现。

二、信用原则破坏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表明, 我国每一年由于逃废债务而造成了近2000亿元的损失, 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近55亿元, 等等, 信用缺失时间频频出现, 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例如“河南南阳毒韭菜”、“地沟油”、“双汇瘦肉精”等等事件。不少黑心企业通过非法手段在短期内谋求暴利, 此种信用缺失行为大大的扰乱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此外, 在司法工作中也有信用缺失的行为存在。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信用原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信任最终依赖于司法公正。但是司法信用不足的现象却不时的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例如某些司法需要为当地的地方经济“服务”, 使得当地司法机关无视司法判断的独立性, 以实现当地的经济收益。在诉讼中也有信用缺失的情况存在, 例如个别律师由于一己私利恶意提出诉讼, 编造虚假事实等等, 着实增加审判的难度。

还有一些企业设立子公司以进行资产的转移, 以达到圈钱的目的。通过子公司的运营在市场上获利后, 把收益转移到母公司。当子公司遇到财务问题无法偿还债务时, 母公司却不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体利益, 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三、信用体系的完善措施

发展至今, 我国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息息相关。目前而言, 我国信用体系的完善主要借助法律手段来达成。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让民事活动中的参与者提供了信任的基础, 也对他们日后的民事活动形成了约束的力量。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市场经济活动意义重大, 所以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显得迫在眉睫, 如何完善信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立法和司法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996年所颁布的民法通则已经不能与现实情况完全匹配。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参照国外立法中对信用原则的广泛运用, 或以判例或以立法明确保障诉权正当的行使。

(二) 强化信用原则的执行力度

在我国民商法中关于信用法则的规定比较抽象, 无法具体量化。正因为这一特征使得执行力度远不能达到要求。信用原则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细化, 对于违反信用原则的行为做出详细、具体惩罚, 使得信用原则得到具体的落实。

(三) 深化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整个信用建设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 制定有效防止公司信用缺失行为的规章制度。同时市场主体从自身出发, 意识到本身信用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 重视信用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觉在企业文化中宣扬信用原则。

(四) 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要做好监督管理作用。严格监督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机建立和完善。使得个人信用信息和公司信用信息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加强信用相关立法, 明确信用主体, 完善信用体系。通过行政管理手段, 让守法者获得应有的保障和权力, 让违法者获得相应的惩罚, 慢慢的形成一种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结束语

信用是任何民事活动进行的基础, 也是是市场能够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重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信用在社会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严格执法, 加大执法力度。而市场主体应该加强自律, 重视企业责任感, 把信用原则加入企业文化中, 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保驾护航。各方共同努力让市场经济发展的更为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珠.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05) .

[2]周忠丽.经济体制改革动力机制中的开放因素——兼论中国模式的“世界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 (02) .

[3]巴于茜, 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上一篇: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活动下一篇:依托课本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