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

2024-10-19

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通用9篇)

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 篇1

1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功能要求

1.1 可靠性要求

为了确保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 调控一体化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体要求如下: (1)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所有服务器都必须采用冗余配置, 这样做, 如果其中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 它的功能可以由其他备用设备自动代替。同时, 一体化系统内的重要设备、软件功能和数据等均应当具有冗余备份, 能够为系统故障隔离和排除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2) 一体化系统应当能够实现数据库存储的集中管理, 从而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3) 一体化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安全模式:用户权限机制、节点权限机制、数据和应用权限。

1.2 实时性要求

关于实时性的要求有以下两点: (1) 一体化系统应当要确保厂站端遥测、遥信等数据的准确性, 并且可以快速传递给实时数据库, 保证运行、调度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 同时, 还应当为相关的应用软件提供可靠性较高的基础数据信息; (2) 系统应当能够保证遥控和遥调等控制指令及时、快速地下达至厂站端, 从而为电网调度工作的开展提供控制手段。

1.3 开放性要求

开放性只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一体化系统应当采用开放式的框架结构体系。这样做除了可以提供开放式的环境之外, 还能够支持多种硬件平台的使用。 (2) 一体化系统应支持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第三方软件的接入。同时, 在数据库、进程管理和多机通讯等方面, 应当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接口, 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服务。

2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研究

2.1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框架结构

该系统采用的是基于组件和面向服务端的体系架构。它可以为电力系统的各种应用提供相关服务, 不但能够集成系统应用, 还便于新业务功能的扩充, 动态可伸缩性较好, 易于实现各类应用软件的即插即用, 有效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 大幅度节约了前期投资。

2.1.1 系统层次结构

一体化系统主要是由操作系统、通信协议、支撑平台和应用软件等几个层次构成。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遵循“标准化、分布式、开放性”的原则, 满足了智能电网对实时性的高要求。一体化系统共分为8个层级, 分别为硬件设备层、操作系统层、通信层、数据库服务、RTE内部软总线、公共服务层、应用功能层和人机接口层。

2.1.2 系统软件结构

该系统的软件结构分为以下两层: (1) 基本应用软件。该层的应用软件主要负责完成实时监控功能, 具体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应用、SCADA/AVC、微机保护信息管理和设备层建模等。在该软件层中, SCADA的应用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多源数据处理和历史数据回放等功能, 符合智能电网调度监控对数据信息的要求。 (2) 高级应用软件。该层具体包括网络分析软件、在线辅助决策软件和运行评价管理软件等应用软件。为了实现完整的电网监视和安全调度等功能, 软件采用IEC61970接口技术。

2.2 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2.2.1 实时监控及智能告警

智能电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动态数据的实时传送和分析, 同时, 快速获取电网的实时运行数据是调度管理人员掌握电网实际运行状况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该系统在设计时考虑了以下应用: (1) 电网运行实时监控。通过对电网运行和二次设备状态等信息的全方位监测, 实现了电网运行状况监视全景化。 (2) 变电站集中监控。该功能实现了面向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集中监控, 具体包括故障信号显示、信息分流、远程控制与调节、防误闭锁、操作预演等。 (3) AVC.自动电压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无功功率就地平衡。它通过采集电网的实时运行数据, 在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 对无功电压设备进行在线优化控制, 有效确保了电网的电压质量, 进一步降低了网损。 (4) 智能告警。该功能可以实现告警信息的在线处理, 并支持各类告警信息汇集, 具备将大量信息分类、管理的能力, 借助屏幕显示可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告警提示。

2.2.2 网络分析

该功能主要是利用电网的实时运行数据和其他软件提供的相关结果数据, 对电网当前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具体包括如下功能: (1) 状态估计。其主要负责求解量测的估计值, 并以此为依据对不良数据进行检测, 从而为其他应用功能提供准确的电网实时运行数据。 (2) 潮流分析。根据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在电网模型上设置投运数据, 由此对潮流进行计算。使用者可结合计算结果对电网潮流分布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以便作出及时调整。 (3) 安全分析。按照调度员的要求, 可对各种故障组合进行自定义, 并且能够准确显示出相关的故障结果, 从而将故障的危害程度提示给调度员, 为故障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2.2.3 智能分析及辅助决策

这是在原有调控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 具体是利用电网运行信息帮助调度员进行分析、决策,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3 应用效果

该系统设计完成后在某电业局进行了试运行, 自投入运行至今,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为调度员提供了实时、准确的电网运行数据, 不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进一步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但对调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构建完善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已成为应对电网发展的最佳方案之一。在构建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过程中,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系统自身运行的可靠性, 只有保证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才能使其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为智能电网的运行提供保障。

摘要:介绍了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功能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设计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对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智能化,电网,调控,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威.基于调控一体化模式的电网智能监控故障诊断及辅助决策系统[J].浙江电力, 2013 (8) .

[2]杨璃, 黄瑞铭, 向涛, 等.关于开展调控一体化工作自动化面临问题的思考[J].湖北电力, 2011 (8) .

[3]赵飞月, 赵葆雯.调控一体化系统在地区电网中的建设与应用[J].安徽电力, 2013 (3) .

[4]王洪, 张广辉, 林雄武, 等.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的智能化防误系统[J].华北电力技术, 2013 (10) .

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 篇2

第一部分 施工组织计划

本公司将在整个工程施工操作过程中,充份体现对工程质量的精益求精及对工程的严格控制,针对每个厨柜工程的要求,严格按合同工期如期完工,并以标准化文明施工现场标准及有关规定组织施工,具体施工组织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

本阶段将利用约3~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如下前期工作:

将在3~6天内完成每批数量厨房的实地测量。

结合现有图纸设计原则,于2天内更合理地更正厨柜的设计尺寸,以使更新后的设计尺寸能完全满足所有相应的各自房型(包括通知土建方将现场与设计图不符的水电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将在最后2天内呈交最新修定之设计图纸予甲方签章确认,便于后期之配套运作。

第二阶段

本阶段将结合工地实际工程进度并严格按甲方认可之工程进度表方案利用约30~50天的时间进行材料供应:

本公司将严格按甲方于合同中规定的各房型厨柜材料要求及最终确认签章的各房型设计图进行材料供应。

结合工地实际工程进度并严格按甲方认可之工程进度表方案,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房型所要求的厨柜材料,进行标准化包装前的产品检验:从外观的颜色、数量到尺寸的是否有误以及细微破损、标准化包装工序的是否正确等均由专责品质检验师严格掌控,以完全确保均优质合格。

★ 包装方案:厨柜板材材料贴身包裹防水发泡厚膜,并加装专用护角,且外包装为专用加厚瓦仑牛皮纸盒外加固定包装带,对货品进行充分保护,如此专业包装令橱柜材料在搬运过程中能承受相当程度的碰撞、挤压等一切可能的意外,而不至遭受损坏。

另:每一个独立包装在统一醒目的位置上均会印有此包装内板材材料的名称、型号、尺寸、颜色、数量及该包装内板材材料的质量检验合格标签及包装安全警示等。

在材料运输方面,材料运输叉开高峰时段,尽量选在夜间进行,并遵守总包的统一管理。采用大型专业可信任之运输公司的包车,令橱柜材料在途中安全、运输时间(约3天左右)及到

工地安装进度方面能有更好的保障。

在施工配合方面,装修公司的吊顶、墙地砖、煤气管、水管等施工需在橱柜安装前完成。对于没有全部完成或者橱柜安装前有损坏的,装修公司必须配合及时修理或更换,确保同步完成。施工范围内多工种穿插交错作业,需要协调配合的内容较多。

在安全文明施工方面,本工程文明施工方案的重点,在于制订详尽可行的施工措施,施工垃圾的处理等方面。严格遵守国家和无锡市有关施工安全文明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施工现场区域,务必保持整洁,所以在施工中施工垃圾随时清理,保持出入口、通道的洁净。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施工人员要统一胸卡,出入施工现场佩带好出入证,并不得随意进入非施工区。

第三阶段

材料如期到达工地后结合工地实际工程进度并严格按甲方认可之工程进度表方案,配合收料、分料、交叉利用约20天完成安装及最后的检测工作(总工期控制在20天内.):

由本公司专职资深工程监理负责到场材料的接收清点验收工作,并负责指令专责安装技术工人将所到之货品搬运到指定楼层及厨房内以便及时安装。另外将因工地实际情况而暂不能安装之厨柜集中归类摆放于安全可靠的工地临时仓库内,(中间楼层设可移动中转仓库),并由专人负责看管,以确保日后安装前不至因可能的丢失及损坏而影响工程进度。

施工开工后,为了保证工期,应该预先协调,将大量工作做在前面,现场可先安排清理出数个工作面,同时在墙面弹安装基准线,发现问题立即汇报给装修公司并解决,防止以后返工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工期的影响。

厨柜安装程序、检测标准:

本公司专职资深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理及与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协调 厨柜安装顺序(严格按照经甲方确认之工程进度表中的顺序进行安装,原则上每个房型的安装顺序为:先地柜、踢脚线、调节板的安装以便配合吊柜、封顶板、油烟机的定位及安装,减少安装尺寸细微调整中的难度及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更好地配合后道工序:台面的安装,并能最大限度减少厨柜安装过程中的其它意外损坏而对工期可能造成的影响,考虑到台面在安装过程中对橱柜尤其是门板及拉手可能造成的意外丢失及损坏,因此,门板及拉手将会在台面及电器、五金配件完全安装到位后才会最后完成安装,以进一步确保厨柜成品更好的保护。最后的程序就只剩对每套厨柜安装尺寸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细微调整,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成品保护方案:

安装完毕验收合格后以珍珠棉作适当防护。同时将会在显要加贴警示标语以进一步提醒各工程队施工人员加以爱护,亦会有专人不定时的巡视,以对成品进一步的保护。

成品保护,关键在于提高全员素质,厨具安装完成并签收合格后,柜体和台面均需全面保护至完工。

严格按图纸施工但最终要配合实际尺寸。具体的厨柜安装程序细节、检测标准详见第五部分,五金配件及电器(如果非本司提供但甲方要求我司安装的情况下)安装程序、检测标准:

本公司专职资深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理及与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协调。本公司将视正常的工程进度在具备安装条件下如台面安装并打磨完毕后通知甲方提供相关数量的电器、五金配件进场安装,在收到并核实甲方提供之有关电器、五金配件型号、数量后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的方位尺寸以及有关安装说明书中技术要求进行安装(如果非本司提供但甲方要求我司安装的情况下),保证完全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由本公司承包之有关五金配件将会视工程进度,在柜身安装完毕的适当时候送到工地进行分配及安装,具体安装要求: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的方位、尺寸以及相关安装说明书中的技术要求进行安装,保证完全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第四阶段 竣工验收工作

本公司专职资深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理及与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协调。本公司专交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在工程正式交工验收前,将由各施工班组组织各有关工种进行全面验收,检查有关工程的技术资料、各工程的施工质量。如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整改,直到合格为止,然后由本公司书面通知甲方进验收,如验收不合格,本公司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直至甲方书面确认验收合格。

相关竣工资料的提供: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签定的工程合同 设计图纸会审记录,图纸变更记录及确认签证 竣工验收报告 交工验收的标准

工程按合同规定和设计图纸要求全部施工完毕,并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满足使用的要求交工前,整个工程达到场地清洁完毕,设备运转正常技术档案资料整理齐备

总之,我司将把贵工程橱柜供货及安装工程作为公司优秀样板工程而予以万分重视,本着“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追求卓越”、“创出精品”的企业精神,争创最优施工成绩。

第二部分 厨柜工程人员岗位责任

一、工程负责人

组织厨柜工程的具体实施、落实人员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掌握工程节奏、负责同建设单位的联络,确保工期完成,对公司负责。

二、厨柜组织

组织落实厨柜的运料、发料、入库、出库、掌握厨柜材料的到达工地时间各发货清单、做到及时准确,严格出入库的检验和具备的手续,保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对厨柜供应负责。

三、设计部

负责厨柜工程的户型设计、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尺寸、提供准确无误的厨柜订货数据、及时处理设计变更,对厨柜的设计和现场安装尺寸负责。

四、项目经理

全面负责厨柜工程的进度计划,做好人员组织,机具,工具的配备;做好施工流程,掌握现场施工进度,具体落实厨柜进场计划,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施工人员的前期培训;负责现场的文明施工;负责厨柜的安装质量,处理现场技术问题;负责厨柜的交付验收和资料的整理工作,对工程施工交付过程负责。

五、技术质量

全面负责厨柜安装的技术、质量交底,组织施工培训,负责质量检验,安装验收和厨柜交付资料的整理;负责工地施工前期准备,复尺,同土建技术人员的联络,处理厨柜安装中可能出的问题,负责厨柜的出库并组织分配到户型,对厨柜的技术、质量、交付负责。

六、施工班组

施工前人力组织,机具组织,施工中人员调动,负责进场人员的业务培训,技术、质量培训,文明施工教育,遵守园区制度,做到工完场清,认真执行厨柜安装标准,加强成品保护意识,协助项目部做好质检,验收,交付工作;加强劳动力的管理,材料的管理,履行节约,减少浪费。对造成厨柜、电器、上下水安装损失负责任;对安装质量、进度、文明施工负责任。

第三部分 厨柜安装前期工作

为使施工单位和厨柜安装更好的配合,教育双方员工加强施工成品的保护意识,提高产品安装质量,在厨柜安装前希望施工单位配合如下: 厨房间墙、地面瓷砖镶完、内无垃圾。进户门、窗封闭完。煤气表、电表安装完。

试水完成,下水通畅,室内无湿作业。

厨房间吊顶前防火、试水完,墙面瓷砖完、照明线穿完。

进场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经理及施工员、材料员、质量员等必须会同设计人员对图纸和工程说明作全面、详细地了解,对全工程概况做到心中有数。

制定施工进度计划表,施工进度计划表用于控制施工进度和调度工人及材料,进度表的编排是按照工程期限将各施工项目的工作量,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科学性地编排在时间表内。

开工前去工地实地勘察,了解施工现场环境。交通运输及施工人员食宿等情况,核对施工空间与设计图纸有无误差。

临时用电的布置一般是以架空线路或电缆拖板的形式。电缆用电端是一块接线板,板上须有漏电保护开关、闸刀、插座等。

第四部分 品质控制与现场管理

厨柜工程的质量标准

贵司设计师提供设计方案并由科勒公司现场测量并绘制图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针对业主提出的质量验收标准。

工程目标

工期必须严格按合同工期如期完成,绝不拖延,以业主的利益为重,保证工期内竣工,使该项目早日投放使用。

质量:工程施工质量必须达到优良,我公司将以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信誉完成该工程。

安全操作: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严格按国家安全评分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用电技术规范,及工地防火管理制度,落实措施,规范施工。

文明施工:以标准化文明施工现场标准及有关规定组织,工地清洁,场地整齐,体现工地的企业文化建设,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以新的场容、场貌赢利市场、占领市场。

管理制度(一)工地管理制度

管理干部要熟悉工地有关“防火”,“安全用电”,“安全保卫”的规定,并教育施工人员自觉遵守。

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得无故旷工。高空作业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一律要戴安全帽。

施工现场必须路面平坦、清洁、保持畅道无阻。(包括楼梯间)严禁在吸烟区外的地方吸烟。

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严禁在施工现场大小便。

严禁在电梯井口、管道井口及楼梯井口倒垃圾、扔杂物、防止落物伤人。严禁在现场生火、做饭。

非施工的工作人员、小孩及家属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二)工地安全制度

工程监理值班制度:我司的工程监理,每日轮流值班,并有值班记录,做到每天有检查,对重大安全隐患处发生“安全指令”及时整改。

推行安全责任制:我司的工程监理代表我司在工地上处理安全问题,并直接向我司负责,每天进行安全巡视,记录问题,发布安全整改通知书,主持安全会议召开。

从严管理,对违反安全条例的抓一个罚一个,毫不留情,罚款通知一旦签发,在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三)工地防火安全措施

施工地盘严禁出现工作外的火种,严禁在吸烟区以外的地方吸烟。地盘现场必须放置相应数量的灭火器,分区分层指定地方堆放。对于灭火器材指定专人检查,对用过的空瓶要及时换出补充。

加强用电管理,电工必须持有上岗合格证,对地盘的临时用电,严格乱拉乱接,有电工专业接驳,施工用电量超负荷使用,箱功率失平衡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调整后才能施工。

工地地盘现场的垃圾,每项下班前有专人清扫干净,保持工地整洁,文明施工。

(四)施工现场用电规定

楼层的总开关箱在未征得指挥部同意或值班电工的许可,任何班组,任何人不得自行乱动总开关的刀闸。

各施工区的支路开关箱,统一由值班电工管理接驳,并分接到各工作室,箱内的拉线要接在线端上,严禁接在开关箱的任何地方。

工作室的分接端必须带有接触保护装置,以免电动工具出现漏电。除了固定使用的照明线路由电工架使用BVV(即双塑)铜芯线外,临时用电各班使用的移动电路必须使用护套电缆,不能用其他线代替,如发现一律拆除。

施工现场严禁使用与施工无关的电器(如电炉、电饭煲、电炒锅等),如因工程需要必须向值班电工报告登记,以免造成线路超负荷。

所有进场施工的电动工具,必要经过安全检查,防止使用时因漏电而出现不安全事故。

值班电工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发现有不符合安全操作规程的,立即令其停工整改。如有不服从的,即登记操作者的工作卡的卡号,报告安全监督员或工地指挥部严肃处理。

整个施工现场的照明电源开头,除值班电工外,任何人不得开合操作。电源拉闸时,需挂上“维修电路不能合闸”的标志牌,确保安全。

支路接线箱内的接线端正,每位接线端不得同时解超过十个支端,值班电工一经发现有权立即拆除。

第五部分

厨柜安装标准

一、所有安装及开孔必须按图纸施工,但最终要配合实际尺寸。

二、地柜柜身

1、柜身安装要用原装配件、原装螺丝、木插件。

2、层板安装应按图纸作标准。

3、安装后调校企水及平水。

三、吊柜柜身

安装要用原装配件,原装螺丝,木插件。吊柜必须用吊码安装,钻墙身要用与螺丝相配套的钻头,安装后要调整企水及平水。

四、门板

安装门板要调校企水及平水,调整缝隙、吊柜与地柜保持一致。

五、收口板

吊柜收口板如果大于100mm,要加底板。

六、手抽及门铰

要用原配螺丝及配件(如胶盖等),抽拉要灵活。

七、地脚板

要原装地脚板,切割尺寸要按现场实际尺寸。

八、封顶板、灯底线

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 篇3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微机继电保护,通信协议

目前,智能化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设计主要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面向间隔,功能独立。这种模式可靠性高,任一设备故障不会影响其他间隔功能,系统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好,但硬件配置重复、网络结构复杂、信息不共享、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功能优化、投资成本大、运行维护成本高。本文提出基于IEC 61850通信协议的一体化微机继电保护系统,集成了变电站传统保护、测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智能变电站分层分布式设计方案的不足。

1 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结构

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处于智能化变电站3个层次(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中的间隔层,其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基于IEC 61850通信协议,能经济有效地实现变电站内电子装置间互享和互操作。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采用分层采集、集中控制的构架体系,将模拟量、开关量的信息采集和信息的计算、逻辑判断分层实现,将全站保护、测量、控制、计量、自动装置等功能集中于一台或几台计算机系统中。各智能电气设备的模拟量、开关量信息就地采集,数字化处理后通过网络和保护装置联系;保护装置安装于主控室,综合使用本站信息实现保护、测控、计量功能,各功能相对独立、分时运行,既保证了保护功能的选择性、快速性、安全性、可靠性,又保证了测量、计量功能的高精度要求。

2 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的设计方案

2.1 一体化微机保护的构成

智能化变电站全站基于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将站内各种保护、测控、自动装置集中于1台或几台计算机上完成,实现数据共享,保护测控装置可以获得全站数据,实现保护之间互相配合。如图2所示的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采用2套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来实现原来需要20台保护装置实现的功能,组网为AB双网,可互为备用,独立投退,每网由1套(或2套)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实现全站保护测控和自动控制功能。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中内部消息传递机制代替了传统的硬接点传递,可靠并且快速,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和速动性;可方便地提供解列装置的优化方案,按照各条线路的优先等级和负载情况,确定切除线路,做到停电范围最小且最优;可实现全站零序电流共享,强化小电流接地选线判据;基于12.8 k采样速率的故障录波,可提供相对传统微机保护更全面的故障信息,能进行更加全面的故障分析。

2.2 冗余设计

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采用“四双重化”冗余设计,即采样网络双重化、对时网络双重化、对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网络双重化、保护单元双重化,实现全站功能冗余,提高了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的可靠性,避免了保护装置故障导致的保护拒动可能性。

2.3 通信方式设计

1) 站控层与间隔层保护测控等设备采用IEC

61850-8-1通信协议。站控层包括自动化系统、站域系统、通信系统和对时系统等设备,采用工业以太网通信,完成站内间隔层设备、一次设备的控制及与远方控制中心、工程师站及人机界面通信的功能。

2) 间隔层与过程层合并单元采用IEC

61850-9-2通信协议。IEC 61850-9-2通信协议中合并单元将数字量采样信号以光纤以太网方式接入过程层网络,间隔层是具有测量、控制和继电保护功能的元件,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

3) 间隔层与过程层智能终端单元采用GOOSE通信协议。

过程层IEC 61850-9-2采样值和GOOSE信息共网传输,并采用IEC 61850-9-2作为采样值传输标准。

4) 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支持100

M高速以太网,网络传输和流量控制技术解决了网络冲突问题,带宽利用率达到40%,且实时数据传输时延固定,控制命令传输不会丢失。采样网络基于多节点之间的同步采样控制和数据交换技术,在一对全双工光纤链路上实现数据传输和同步采样,数据传输和检错、纠错技术保证了多通道数据同步传输,大大降低了网络误码带来的不利影响。

5) 智能化变电站内配置智能接口装置,将不支持IEC

61850通信协议的其他智能设备,转换成符合IEC 61850通信协议的接口。

3 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的模块设计

1) 一体化微机保护测控模块。

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硬件分层由不同类型的装置实现,各装置采用背插式、模块化设计,便于升级和维护。各功能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采用标准C、C++程序语言编程),可根据各变电站的系统情况自由配置,各功能之间变量、定值空间相对独立,同时又实现信息共享、无缝链接。

2) 变压器保护模块。

变压器保护模块设计遵循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导则倡议的直采直跳原则,采样值(SV)和GOOSE跳闸信息均采用点对点方案,双套冗余。110 kV变压器保护组网结构见图3。智能装置就地安装于变压器各侧开关,本体保护直接下放到变压器旁,变压器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以及变压器测控功能由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中变压器保护模块实现。

3) 智能组件。

智能组件包含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功能。通过就地加装与一次设备,完成对一次设备模拟量、开关量采集和控制操作;可实现传统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模拟量接入和光电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数字量接入;操作机构回路采用软件逻辑化,相对减少继电器等硬回路数量,提高了响应时间;在通信完全中断后,可就地实现三段式电流保护功能。

4) 计量模块。

全站非关口计量可由一台集成多个计量单元的一体化计量装置实现全站电能量集中计算,精度可达0.2级,可以实时监测每个计量单元的正反有功电能、四象限无功电能、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信息。同时可显示各数字计量单元的运行状态。

5) 对时系统。

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支持IRIG-B码、IEEE-1588和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多种对时网络。其中过程层可取消单独对时网络,由数据传输网络同时实现同步控制,同步精度可达到纳秒级,实现同步采样及传输;同时采用链路补偿技术,以保证数据同步传输不受传输距离的影响。

4 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安全稳定性分析

4.1 GOOSE报文的安全稳定性

GOOSE报文是IEC 61850标准中满足自动化系统快速报文需求的。通过GOOSE可实现保护之间信息交换和监控间隔联闭锁功能,与保护系统统一建模、统一组网,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提高了二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设计可直接在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内实现间隔间信息交换,减少了GOOSE信息传输的时延,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同时可通过独立的GOOSE接口实现与其他设备的互通互联,保证了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

4.2 网络性能的安全稳定性

网络是智能化变电站的核心基础,由交换机组成的网络构成了智能化变电站的过程层、站控层等各种总线,网络的性能对于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至关重要。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组网完成后,需对其网络的性能进行测试。

1) 环网中断重构的测试。

分别断开MMS环网中交换机各联络光缆,测试报文传输没有丢数据、重发、延时现象。

2) 网络交换机负荷流量测试:

(1) 正常运行情况测试。

串口连接交换机,利用超级终端连接交换机,监视交换机各端口的负荷流量,记录任意一分钟负荷流量平均值应小于20%。

(2) 故障情况测试。

模拟线路保护动作或者母差保护动作情况,监视MMS和GOOSE相关交换机端口负荷流量百分比,故障时期10 s负荷流量平均值应小于40%。

(3) 通信信号雪崩试验。

选择多个智能终端和多个测控装置,信号并接,同时触发进行通信信号雪崩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后台系统信号记录完整,与SOE时标一致。

3) 保护装置信号雪崩试验。

将多套保护装置(包括母差保护、线路保护、主变压器保护、母联保护、分段保护)电流回路串联,测试仪器统一模拟加入故障电流进行保护装置信号雪崩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各套保护可靠动作,保护装置和后台系统的信号记录情况相同,后台系统信号记录完整,与SOE时标一致。为防止保护装置信号出现信号中断、误码、丢帧等情况,在设计中考虑对就地智能装置设备配置三段过流保护作为本间隔的后备保护,当智能装置与上层通信完全中断的情况下自动投入,防止因为通信网络瘫痪而导致全站失去保护,提高系统安全性。

5 经济性评估

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微机保护设计方案用1台装置即可实现原来需要几台(甚至十几台)智能装置的功能,减少了大量的网络节点、简化了网络结构,同时减轻了网络流量;在实现了软、硬件冗余的情况下,硬件成本将有大幅度降低。对同一个110 kV智能变电站选用分层集中式和分层分布式两种方式对比(见表1),分层集中式智能化变电站与分层分布式智能化变电站相比,智能装置数量可减少89%,设备成本下降;同时明显减少了设备安装占地面积,降低了变电站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此外,在新建变电站土建中,可减少室外电缆沟的深度甚至取消。

6 应用效果

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微机保护已经成功应用于湖北电网某110 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中,大幅度减少了室内控制屏和控制电缆,缩短了安装周期,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该站运行两年多来,稳定可靠、维护量少,使得变电站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此外,该方案可与分层分布式方案结合,站内低压开关柜直接采用就地四合一保护装置,高压部分采用一体化微机保护装置,降低了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的负载,也可将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作为全变电站的后备保护,安装于主控室内或远方控制中心。

7 结语

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采用分层集中式结构,将全站的保护、测量、控制、计量和自动装置等功能集中于一台或几台计算机中,可集中实现各种高端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且各功能可自由配置,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可靠性,同时测控保护屏和控制电缆使用数量大幅度减少,使安装周期缩短、运行维护工作量减少,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基于IEC 61850通信协议的一体化微机保护系统方案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Q/GDW431—2010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汪熙珍.浅谈数字化变电站电气二次架构设计[J].四川电力技术,2009(6):30-32.

[3]马飞.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电工技术,2009(12):58-61.

[4]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5]杜书平,吴俊芳,赵敏,等.SF6弹簧操作机构断路器与重合闸配合问题的浅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9):122-123.

[6]黄智宇.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网络通信及装置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7]窦晓波.基于IEC61850的新型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东南大学,2006.

[8]殷志良,刘万顺,杨奇逊,等.变电站自动化过程层与间隔层串行通讯研究[J].中国电力,2004,32(7):25-29.

橱柜设计师的基本职责 篇4

1、负责客户橱柜、衣柜初步方案的出图工作

2 、负责协助门店设计师与客户确认橱柜、衣柜方案,并依据客户 意见修改图纸签字确认

3 、负责上门复尺,并调整图纸,下达生产订单

4 、负责施工现场定制品技术交底

5 、协助施工经理、工程管家完成线面下单

6 、负责跟踪施工过程,解决施工中相关定制品设计问题

7 、负责主持施工中定制品的设计变更

岗位需要的技能

1、掌握家装产品的基本生产工艺 ,精通定制品的深化节点及行业 规则

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 篇5

以信息技术彻底改造现有的能源利用体系, 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电网体系的能源效率是智能电网理念产生的源泉[3], 在现实系统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并创新。因此经模拟通道数字通道以及串口终端基于一体, 并采用先进的控制芯片的设计, 将大大降低装置故障, 提供数据运行速率, 提升通信装备的智能化, 满足传统电网调度系统转向智能电网智能调度系统数据传输的要求, 适应网省智能电网以及省县市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时高速数据处理传输要求。

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基于AT91RM9200微处理器的最小嵌入式终端一体机系统由微处理器AT91RM9200、电源电路、晶体振荡器电路、复位电路、JTAG接口、存储器模块, 模拟数字一体板卡模块电路组成, 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2 硬件电路部分设计

采用AT91RM9200芯片为主控芯片, AT91RM9200它是Atmel公司基于arm920T的高性能、低功耗16/32位RISC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微处理器, 内部集成丰富的外设资源, 适用于要求外设资源丰富、功耗低、工作严格稳定的控制领域。

系统采用了Cirrus公司生产的高集成度的全面支持IEEE802.3标准的以太网控制器CS8900A来设计网络部分, 特点是使用灵活, 物理层接口、数据传输模式和工作模式等都能根据需要而动态调整, 通过内部寄存器的设置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4]。数据采集处理部分16路信号可以是模拟信号也可以是数字通道信号, 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监视和控制, 满足了智能电网实时传送电网动态数据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的要求。厂站端上来的模拟信号和数字都采用同一个控制芯片, 通过拨码开关切换该路是模拟板还是数字板工作状态。调制解调的核心功能由软件实现, 使电路灵活、可靠, 便于功能的扩展。

2.1 电源电路

在系统中, AT91RM9200需要1.8和3.3V电源, 大部分外围器件需要3.3V电源, 小部分外围器件还需要5V电源, 为简化系统电源电路的设计, 系统的输入电压为5V直流稳压电源, 数字通道-模拟通道板采用5V电源供电。为了得到可靠的3.3V电压, 此处选用了Sipex公司生产的SPX1117M3-33型低压差 (LDO) 稳压器, 其输入电压为5V, 输出电流为33V, 最大输出电流为0.8 A。 选用Sipex公司生产的SPX1117M3-1.8型低压差 (LDO) 稳压器, 变换后最大输出电流为0.8A的1.8V电源[5]。电源电路如图2所示。

2.2 存储部分

存储器模块包括Flash存储器和SRAM存储器两个部分。Flash存储器用于存储系统运行所需的程序和重要数据, 即使掉电程序和数据也不会丢失;设计中采用Intel公司生产的28F640J3A。SDRAM存储器的作用是存放系统运行时的程序和数据, 掉电后该部分程序和数据会丢失, 设计中使用2片数据宽度为16位的SDRAM并行运行作为一个32位数据宽度的SDRAM模块。

2.3 串行口模块设计

本设计中的UART接口电路为Sipex公司生产的SP3232, 其工作电压为3.3V, 16引脚SOIC封装, 所需引脚为DRXD、DTXD。

2.4 智能数字通道-模拟通道板

数字通道模拟通道一体板主控芯片采用采用了ST公司基于Cortex-M3内核的32 位增强型闪存微控制器STM32F103作为主控制芯片。Cortex-M3内核是专门设计于满足集高性能、低功耗、实时应用, 具有竞争性价格于一体的嵌入式领域的要求[6]。

主站与厂站RTU所处理的信号都是数字信号, 而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无法进行远距离传输, 模拟通道板卡采用自动增益电路, 将主站发出的数字信号调制成模拟信号进行传输;同时主站把从RTU端送来的模拟信号重新转数字信号, 上传主站。该综合板modem部分除了一般的调制解调功能以外, 还具有同异步转换功能, 将模拟通道端低波特率同步信号 (300、600、1 200) 转化为多倍波特异步信号。

MODEM通道采用FSK调制技术, 利用带宽、抗噪声强等特点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 该功能通过软件实现, DIGIT通道采用从电源上和信号上将通信双方完全隔离的方法, 对数据不进行加工处理, 不存储数据, 信息代码格式不受限, 抗干扰能力较强。

3 软件部分设计

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把程序化繁为简, 便于程序的设计、调试及维护。包括初始化模块、数据采集及处理模块、网络数据采集及处理模块和TCP/IP模块, 定时器中断用于TCP的重发机制计时和数据采集计时、串口中断用于转发串口数据、FSK调制解调程序等。

16个串口与网络端口分别组成16个双向通道, 应用程序把将每个双向通道分为发送、接收、串口3个任务, 网口端接收数据中断后根据传输层协议, 判断信源的端口号, 交给相应的接收任务, 处理完后交给串口任务把数据从相应串口发送, 串口接收数据后经中断程序中判断信源的通道号后, 把数据交给串口任务, 处理完后由发送任务通过网口把数据发送出去。系统流程图如图3所示。

4 测试与结论

对主控部分波特率, COM口进行参数设置, 如图4所示, 配置串口调试助手的各个参数, 如图5所示。使用SocketTool建立与COM口的Socket连接, 并发送数据, 如图6 所示。串口调试助手显示COM1口接收到的数据, 如图7所示;通过对系统其他各方面性能系统的测试, 满足现场的工作要求。

采用本方案设计的终端一体机系统大大简化目前电力统中的众多的线路链接问题, 解决了数据处理速度慢, 功耗高的特点, 可靠性高, 运行稳定。硬件采用嵌入式设计, 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 实现方法简单, 电路新颖, 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强大的数据冗余, 满足了智能电网智能调度系统对数据设备的要求。该系统会可应用于厂站自动化系统中, 将对变电站二次侧设备改进, 电网升级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国珍, 康怡.基于DSP的电力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电子工程师, 2004, 30 (4) :72-74.

[2]熊佩华, 占震滨.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传输通道性能比较及发展方向[J].浙江电力, 2011, (9) :23-27.

[3]杜责和, 王正风.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与继电保护, 2010, 38 (15) :127-131.

[4]陈政石, 秦红波, 李铁鹰.基于MSP430F149的串口服务器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 2009, (1) :95-97.

[5]陈敬谦, 王璐, 梁明, 等.基于AT91RM9200微处理器的最小系统设计[J].电子工程师, 2007, 33 (4) :71-7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电源的优化设计 篇6

1 概述

交直流电源系统是变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变电站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站用电源在资源整合、自动化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减少站用电源系统设备的重复配置,建立站用电源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平台,提高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信息上行下达数字化传输,通过对传统直流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逆变电源系统及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等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及一体化监控,将其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通过一体化监控单元转换为DL/T860标准模型数据接入自动化系统并上传至远方控制中心。此设计理念对于提高站用电源整体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站用电源系统现状

现在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一般由站内公用直流系统、通信专用直流系统、UPS、交流系统等组成,站用电源系统主要为变电站内主要设备提供操作电源、电机储能、加热、通风及检修照明等电源。

一直以来,站用电源各子系统采用分散设计,独立组屏,设备由不同的厂家生产、安装、调试。以改造前的110k V台海变电站为例,站内直流电源和通信电源独立设置,每套系统都配置了充电设备、蓄电池组等设备,分别单独组屏,单独设置蓄电池室,虽然系统可以相互独立,但设备重复配置,增加了建筑空间,使运行维护人员的维护点增多,维护工作增大,经济性及工作效率受到明显制约。

其次,传统站用电源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各子系统通信规约一般不兼容,难以实现网络化管理,系统缺乏综合的分析平台,自动化程度较低。

3 一体化电源系统优化论述

3.1 一次系统概况

1 1 0 k V台海变电站电压等级为1 1 0/1 0 k V,规模如下:主变压器:远期建设3×50MVA主变压器,本期建设2×50MVA主变压器;110k V侧为扩大内桥接线,进线两回;10k V侧远期为单母线四分段接线,本期三段,#2主变10k V侧为双分支接线,10k V出线远期30回,本期20回。

3.2 直流负荷统计

其中变电站内部分按2h放电考虑,通信经常负荷按照4h事故放电时间考虑,放电额定容量确定为300A·h。电池采用单体2 V,1 0 4只。

3.3 直流系统接线

直流母线采用单母线接线,设置一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蓄电池采用高频开关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浮充电,模块按n+1配置。直流供电除10k V配电装置采用环网供电外,其余110k V及主变压器各侧采用辐射供电方式,由直流馈线柜直接供电给各用电单元。蓄电池布置在专设的电池室,直流充电屏、馈线屏布置在二次设备室。

通信电源取自站用直流系统,使用DC/DC模块直接挂在变电站直流母线上,变换成48V后为通信负荷提供工作电源。

3.4 蓄电池

本次设计将站用蓄电池与通信专用蓄电池整合,选用一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容量按满足全站直流负荷考虑,并考虑温度修正、电池老化等因素,确定电池容量为300A·h,104只。不设端电池和调压装置。通过计算容量为300A·h的蓄电池组出口端电压UD满足DL/T500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范》中均衡充电及事故放电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的要求(87.5%~110%Un)。

3.5 充电设备

充电装置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模块,选用5×20A模块,经互投开关接入2路交流电源。

3.6 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监控平台

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监控平台使用D L/T8 6 0规约,实现电源系统统一智能监控,进而实现状态检修;智能监控除常规范围外,还包括蓄电池容量监测,交流系统漏电监测,所有进线、馈线回路监控,电源回路的程序化操作、联锁、协调联动等;设置智能型在线监测装置,具有完善的保护、在线自诊断、绝缘检测、直流接地巡检及微机蓄电池自动巡检等功能。

3.7 交流不间断电源(U P S)系统

变电站配置1套220V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内设两台容量各为3k VA逆变电源装置,作为监控等设备的不间断电源,逆变器电源正常由交流供电,交流消失时自动切换由变电站直流馈线柜供电。

3.8 站用电源

本站由2台接地变压器提供站用电源,站用电容量为100k VA,站用电系统为380/2 20 V交流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本次设计取消了传统的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取消380V备自投装置和相关回路,采用ATS智能开关代替,两路站用电源直接接到智能ATS开关,通过智能开关实现站用电压多种运行方式的智能切换。这种设计不仅节省设备,回路简单,而且运行方式灵活方便,提高了站用交流电源智能管理和可靠性。

4 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优越性

(1)减少了蓄电池组类型配置。将操作电源蓄电池组、UPS蓄电池组、通信蓄电池组合并成为1组蓄电池。(2)一体化设计。其外观一致,减少了重复配置,减少了组屏数,节约了占地空间。(3)网络化。各子系统智能设备通过通讯网络接入一体化监控器,一体化监控器通过1个通信口接入综自系统。(4)智能化。在一体化平台或远方调度平台可实时查看站用电源各子系统电量、开关量、事件信息,可修改系统参数、运行方式、遥控开关、对时,实现站用电源四遥。(5)兼容性强。由监控中心单元兼容各部分监控单元,一个接口,一种规约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6)更可靠。资源共享后组屏更从容,一体化蓄电池维护更有保证,一体化设计,分布式实现,更注重故障隔离。(7)投资及维护费用减少。简化采购和施工协调,总投资减少,总维护费用降低。

摘要:分析了常规变电站站用电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原系统自动化水平低,系统管理和信息共享困难、投资浪费、维护面宽等,针对这些问题,以110kV台海变电站工程一体化电源系统为例,对智能变电站站用电源一体化设计的优化进行论述,即采用网络通信、一体化监控等方法实现站用电源网络智能化设计,切实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并对电源系统的接线方式、蓄电池等设备进行了优化,从而避免了设备重复配置,优化了布局,保证了运行、维护的经济性。

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 篇7

随着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电力营销工作紧紧围绕这一发展目标, 依据“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 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提出加快营销现代化和计量标准化建设, 提升营销整体管理水平, 增强营销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为了加快营销计量、抄表、收费标准化建设和公司信息化建设, 必须全面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本文中简称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实现公司系统范围内电力用户的“全覆盖、全费控、全采集”。

1 用电信息采集方案设计

1.1 采集系统部署模式

采集系统主站采用集中式部署, 在省级公司部署一套主站系统, 一个通信平台, 采集省级公司供电区域内供电管辖的全部采集终端和表计, 并集中加工处理采集信息, 统一存储数据和业务应用。采用集中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1) 经济性好;

(2) 便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 提升系统应用管理水平;

(3) 便于维护数据的一致性;

(4) 便于故障定位。

1.2 采集典型方案

1.2.1 大型专变用户建设方案

对于大型专变中单回路或双回路高压供电的专变客户, 其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或高供低计 (FKXA4X) 通常有多个计量回路, 采集终端宜采用专变采集终端III型电能表宜采用0.2S级三相智能电能表、0.5S级三相智能电能表及级三相智能电能表。

1.2.2 中小型专变用户建设方案

对于中小型专变用户, 用电计量分路较少, 一般为单回路计量, 采集终端宜采用专变采集终端III型 (FKXAZX) , 电能表宜采用0.5S级三相费控智能型、1.0级三相费控智能型。

1.2.3 公变考核计量点建设方案

对于配置计量TA的公变考核计量点, 宜通过RS-485接口直接接入到集中器实现自动抄表或直接在集中器集成交流采样功能实现计量和配变监测。电表采用1级三相智能电能表。

1.2.4 低压用户建设方案

(1) 对于配置计量TA且容量≥50k VA的三相一般工商业客户, 采集终端宜采用专变采集终端III型 (FKXAZX) 型;电能表宜采用三相智能电能表 (远程费控+RS-485) 及三相多功能表 (1.0级) 。

(2) 对于配置计量TA的客户, 容量<50k VA及直接接入计量的三相非居民电力客户, 宜采用智能电能表+集中器 (DJLZ22-XXXX) 的模式, 电能表采用1级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

(3) 对于单相非居民客户, 由于是直接接入方式计量, 宜采用智能电能表十窄带集中器 (DJLZ22-XXXX) 的模式, 电能表采用2级单相本地费控电能表。

(4) 对于居民客户, 宜采用智能电能表十窄带集中器的模式, 电能表采用2级单相远程费控电能表。

2 一体化综合平台设计

2.1 平台接口设计

用电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行系统, 需要与相关的系统进行互联互通, 实现数据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 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外部接口主要有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SCADA/EMS系统、关口电能量计量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GIS系统、SG186生产管理系统。

2.2 数据采集要求

2.2.1 针对大客户电能信息采集, 按照任务的执行周期下发采集指令, 执行采集任务, 获取采集数据。采集数据包括:负荷数据、电量数据、电能质量数据、工况数据、事件记录数据。

2.2.2 针对居民集抄电能信息、采集, 按照任务的执行周期下发采集指令, 执行采集任务, 获取采集数据。采集数据包括:电能表示数。

2.2.3 针对关口电能信息的采集, 按照任务的执行周期发送数据请求, 获取采集数据。采集数据包括:负荷数据、电量数据、电能表异常信息 (失压、断相、掉电等) 。

2.2.4 针对公用配变电能信息采集, 按照任务的执行周期发送数据请求, 获取采集数据。采集数据包括:负荷数据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功率最大/最小值、最大需量等) 、电量数据 (有功电量、无功电量) 、变压器异常信息 (过负荷、三相不平衡度、低电压、过电压、温度异常等) 。

2.3 远程抄表

根据工作需要通过“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中制定抄表任务, 在抄表任务规定的计划抄表日, 经用电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获取电能信息采集业务类指定时点的电能表示数, 在“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计算抄见电量。如因故障不能取得全部客户抄表数据或对数据有疑问, 可采用其他抄表方式补抄。

远程抄表采集客户侧、关口以及公用配变电能表示数信息, 并进行数据共享和发布。其中客户侧抄表示数主要用于对客户的电量发行, 关口以及公用配变电能表示数主要用于线损考核。

2.4 市场分析

通过用电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获取购电侧、供电侧、售电测负荷信息, 对电网购、供、售侧负荷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平衡整个电力市场供应和需求, 保证电网对客户的安全、稳定、可靠供电。

2.5 现场异常监测

通过采集终端 (集中器) 对电能表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可监测电能表状况有:电能表参数变更、电能表时间超差、电表故障信息、电能表示度下降、电能量超差、电能表飞走、电能表停走等, 电能质量数据的统计主要有:电压监测、功率因数越限统计、谐波数据统计;控制功能主要分为功率定值闭环控制、电量定值闭环控制、保电/剔除、远方控制这四大类。

通过异常检测可达到对现场用电检查异常和计量点异常情况的及时掌握, 便于及时处理现场故障。同时, 也便于及时掌握用户电量异常信息, 达到防窃电的目的。

2.6 采集终端管理

在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中实现对采集终端、智能电表的资产管理、装拆及更换管理, 并通过用电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将终端资产信息及变更信息及时传递到用电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以保证终端资产及配置的统一性, 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可靠性。

2.7 控制管理

根据有序用电管理、电网安全生产、预购电管理以及欠费管理的要求, 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方式通过用电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对用户实施负荷控制。控制执行包括限电控制、预购电控制、催费控制、营业报停控制等内容。

2.7.1 根据有序用电方案或电网安全运行要求, 确定参与限电的采集点并编制群组, 确定各采集点的负荷控制方式, 确定采集点的负荷定值、采集点的开关轮次、控制开始时间、控制结束时间等。

2.7.2 预购电控制包括预购电控制投入和预购电控制解除。

2.7.3 停复电控制包括停复电控制投入和停复电控制解除。

2.7.4 营业报停控包括营业报停控投入和营业报停控解除。

2.8 电能运行信息分析决策

通过用电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从购电侧、供电侧、售电侧采集现场用电信息, 实现对客户用电信息的综合分析, 包括客户用电量变化情况、用电负荷情况等;实现对供电电压、供电质量、谐波情况等的分析。从而从整体上对供用电信息进行分析, 为供用电安全、市场开拓等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3 结束语

总之,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客观要求必须建设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实现覆盖公司系统全部用户、采集全部用电信息、支持全面电费控制的目标, 深入开展用电信息采集数据应用, 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完整准确的基础信息和坚强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典型方案[M].北京:国家电网公司, 2008.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 篇8

传统变电站的数据采集功能和具体的业务功能结合紧密[1],使得站内功能业务孤立化,造成系统林立[2],如SCADA、保护信息子站、电能质量检测、故障录波、远动通信等。各个业务都有自己的采集系统,存在着采集交叉重复、利用率不高、数据及信息内容不一致等问题,形成了以纵向层次多、横向系统多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孤岛”[1,3],制约了信息的进一步融合和综合利用。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具有开放、标准、集成的通信系统[4]和自描述的全站信息模型[5,6]。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中明确要求: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功能宜高度集成,可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实现,也可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5,7]。

为适应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应用的需求,以站控层系统模型统一、灵活且高度集成为出发点,利用智能变电站全站信息模型文件SCD(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8],设计了一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该平台采用面向应用的架构,具有很强的模型表达能力,可以方便地扩展站控层应用,统一数据采集,支持对安全隔离装置的透明交互数据[9,10],应用高度集成,满足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对站控层应用的要求[11,12,13,14]。

1 面向应用的架构

分层、分布式架构是传统变电站业务应用普遍采用的架构。要实现应用的高度集成,不能简单地叠加功能,而是要把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做到“即插即用”,灵活性与集成高度统一。平台设计采用面向应用的架构,把应用封装为一个“大对象”[3],包括业务逻辑(一组进程)和支撑该业务逻辑的实时数据库,实时库是表的容器,放在应用空间中,可以分区。应用之间通过平台交互数据。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中,应用1、实时库11、实时库12组成平台上的一个对象,所需的实时库分区为实时库11和实时库12,这2个实时库分区设有“应用1”的标示。不同的应用可以有相同的实时库分区,如:应用3也可以有实时库11。这种设计有如下优点。

a.增减应用(一组进程)时,只需同时增减其相应的实时库,而对平台上的其他应用没有影响,达到了应用“即插即用”的目标。

b.应用模型的修改(如应用1修改实时库11的模型或应用2修改实时库2的模型)只会对本应用有影响,对其他应用没有影响。

c.实时库分区是为便于数据共享而对实时库某种粒度的分割。若应用模型数据相同,或实时库分区相同,数据库之间可以相互克隆,达到快速建立应用的目的。

d.应用实时库具有清晰的边界,实现了应用与数据高度封装与专用。

传统设计的支撑平台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由于实时库是共用的,当增加一个应用或修改某应用的数据库时,会影响到平台上的所有应用;应用之间的耦合度高,应用的数据没有清晰的边界;因为没有应用空间这个容器,实时库表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时不能同名。由此可见,传统平台中系统应用相互影响,集成困难。

2 模型及建模工具

源于监控系统的一体化信息平台,需要考虑智能变电站各种高级应用的需求,如事故分析、智能防误等。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不同,高级应用的核心功能是对电网进行分析计算并给出优化方案,其本质上是面向电网建模。建模时对设备之间的关系要求很高,不仅要表达设备之间关系的语义,还要支持设备间关系的高效检索、访问。平台设计并支持以下几种数据间的关系表达。

a.一对一简单引用:仅在引用发出端存有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

b.一对一双向非共生引用:引用的两端均存有指向对端的参引,一端对象的删除不影响另一端对象的存在。

c.一对一双向共生引用:引用的两端均存有指向对端的参引,一端对象删除,另一端与其共生的对象也不再存在。

d.一对多单向包含:在引用发出端存有多个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

e.一对多双向共生:在引用发出端存有多个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引用发出端删除后,引用接收端也被删除。

f.一对多双向非共生:在引用发出端存有多个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引用发出端删除后,引用接收端不被删除。

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个基于图形界面的建模工具,用于创建类型库和实体库,便于建立各种应用模型。

基于上述模型和工具,针对智能变电站应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可创建遵循IEC61850标准的模型及应用。

3 统一的采集及模型自动映射

智能一体化平台统一从智能电子设备(IED)获取信息。SCD[7]中含有全部的二次信息及一次模型,以及一、二次关联信息,可以自动生成采集模型,并从采集模型自动映射到应用模型,减少人工对点过程,提高工程效率。以SCADA应用为例说明模型映射的过程,如图3所示。其中,SAS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D为逻辑设备,LN为逻辑节点。

主要建模步骤:

a.读取SCD并解析模型;

b.根据SCD中的IED部分,自动创建前置采集模型;

c.根据SCD中的Substation部分,自动创建SCA-DA应用模型;

d.根据SCD中Substation部分包含的IED/LD/LN,结合IED部分,自动建立SCADA和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

前置采集(FES)建模及SCADA应用建模原理分别如图4、图5所示。

以上举例说明生成采集和SCADA模型的过程,其他应用类似。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建模不是手工完成,而是用SCD导入工具自动生成。SCD导入工具用插件方式,适应于SCD相同、应用模型不同的各类模型。

4 安全隔离装置的交互代理[3,8,9]

智能变电站对安全的约束并没有弱化,在文献[5]中,强调严格遵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进行安全分区和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

站内整个系统的应用基于统一平台设计,但是对于Ⅰ/Ⅱ区与Ⅲ/Ⅳ区的应用,不采用一套系统运行的模式,而是各自独立运行,相互交互数据,见图6。

这样设计的考虑是:Ⅰ/Ⅱ区运行的应用与Ⅲ/Ⅳ区运行的应用性质不同,模型不同,应用之间只有少量信息交互的需求。若作为一套系统跨隔离装置运行,安全装置内外的平台交互数据、模型交互数据在数据和种类上会大量增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若作为一体化信息平台上2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则不会增加站控层系统生成、维护的成本,应用模型的一致性也可保证。

为此,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了交互代理系统。为便于表述,Ⅰ/Ⅱ区的代理称为内代理,Ⅲ/Ⅳ区的代理称为外代理。交互代理逻辑结构如图7所示。

内代理可通过正向隔离装置向Ⅲ/Ⅳ区发送Ⅰ/Ⅱ区的数据,也可接收通过反向隔离装置送入的数据。

外代理可接收Ⅰ/Ⅱ区发出的实时数据、应用的模型数据、历史数据及各种事项等,将接收到的数据提供给Ⅲ/Ⅳ区的相应应用(如在线监测系统、Web浏览),同时将Ⅲ/Ⅳ区的数据通过反向隔离装置发送到Ⅰ/Ⅱ区。

根据数据性质的不同,将代理软件的功能分成2个部分[3]:第1组负责在线数据的同步,这类数据的特点是实时刷新,丢失不管,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将在线数据发送到安全隔离装置另一边的代理系统;第2组负责离线数据的同步,离线历史数据要求不能丢失。如果由于安全隔离装置故障等原因不能传送数据,第2组数据传送会建立缓存机制,当设备恢复正常后重发,以保证离线历史数据的完全同步。

需要说明的是,代理系统是用不同的逻辑通路来完成正向数据的输出与反向数据的输入。

通过交互代理系统,安全装置内外的应用可以透明交互数据。

5 现场运行实例

220 k V江苏无锡西泾变电站和110 k V湖南长沙曾家冲变电站是国网第一批试点智能变电站。西泾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是基于上述智能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的,该系统接入并集成了主变压器状态监测信息、220 k V GIS局部放电监测信息、220 k V(包括110 k V)GIS气体密度、微水监测信息、220 k V(包括110 k V)断路器监测信息和避雷器状态监测信息,实现了状态监测信息的收集、保存、展示及分析功能。曾家冲变电站的后台系统也是基于此平台实现的,主要实现的有SCADA监控、智能防误、智能告警及顺序控制等应用功能。

6 结语

智能变电站高度集成的应用,对支撑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应具备方便、灵活扩展应用的能力。应用的高度集成、不断扩展和即插即用,是一体化信息平台支撑能力的核心,也为支撑数据的有效利用、有效融合打下基础。

每个应用逻辑上是一组进程和内存库的集合,边界非常清晰,扩展新的应用就是扩展一组进程和内存库,原有应用不受影响。平台同时支持应用模型数据关系的表达,更加便于应用的创建与扩展。变电站传统应用,如SCADA、远动通信、保信子站等,都可在此平台上统一构建。

利用智能变电站SCD模型信息,根据SCD模型,自动生成采集模型,并根据各个应用的不同,自动生成采集模型到业务处理模型的映射,减少人工对点的繁琐过程,有利于提高系统生成的效率。

支持安全隔离装置,隔离装置内外的系统基于统一平台,但是相互独立运行。

智能化一体橱柜设计 篇9

智能电网调度是智能电网的枢纽, 是电网建设的关键, 它是电网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保证, 对其合理的运用可以提高电网对风险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能灵活的根据实践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节。

现今的电网调度智能化主要以特高压电网为中心电网, 保证各个电网之间的协调发展, 从而使大型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2 智能电网调度作用

智能电网可以保证电能的实时平衡, (电能平衡就是发电和用电的实时平衡) 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和安全, 电力企业必须实时了解电网在运行中的数据, 确保可以对电网运行中出现的事故做出正确的处理, 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SCADA/EMS系统是电力调度的核心, 对电力系统的状态实现实时的控制和监测。SCADA系统通过对各发电站, 和发电站设备的电气量、开光量的采集并通过AVC、AGC等对设备进行控制和调节, 完成“遥控”。

3 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的设计

以下是各个区域的功能:操作工作站是电网调度中人机交互的主要界面, 该界面对电网中的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运作, 此系统可以对事故进行报警、对事件进行记录, 同时也可以对电网的运行状态的信息进行显示和查询。调度主机在电网中主要负责采集和处理不同的数据, 对输变电线路和电网变电站运行进行监控。同时, 集成了继电保护信息和防误闭锁操作等功能。数据服务器主要用来对变电站所有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和集中存储, 并通过总线向通讯网关机、主机和综合应用服务器传递数据, 现实查询、更新等操作。I区数据通信网关机直接对网内的数据进行采集, 运用统一通讯信道实时的向上一级调度中心进行数据信息传递, 此网关具有报警信息传递、接收操作命令、远程协助和数据优化等功能。Ⅱ区数据通信网关机:此网关实现该区数据向调控 (调度) 中心进行数据传输;使调控 (调度) 中心可以对变电站Ⅱ区的数据进行远方浏览和查询等功能。Ⅲ/Ⅳ区数据通信网关机:根据在线辅助、检测应用等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实现与对输变电设备状态和其他主站系统信息传输的检测。

4 智能电网一体化调度的五类功能

操作和控制:针对电网中的智能变电站进行就地和远方的一系列操作。运行监控:对电网的运行信息、设备运行信息、继电保护信息等数据的全面展示, 该操作的是通过二维或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的。运行管理:运用人工记录或系统交互等方式使变电站的基础信息更加的健全, 规范设备运行、检修、维护等做操作。包括权限管理、设备管理等。智能警告语信息分析: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数据机型综合分析, 做出故障诊断和故障报告。辅助应用:对信息交互和接口进行标准化, 实现站内电源、消防、视频等辅助设备的控制。包括安全防护、电源监控、环境监测等。

5 智能电网调度的需求

实现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配电自动化, 运用配电自动化系统尽可能多的采集配电信息, 将其和低压用电的信息进行汇集, 这是实现智能电网一体化调度的第一步。

电网的调度离不开信息, 从电力事业的发展力来开, 每一次电力事业的发展需要信息传递技术发生了改变, 改变的方向是向这IP化、网络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括子站监控系统、主站系统、配电网监控系统、通讯系统, 其中通讯系统对电网自动化有着直接影响, 现阶段电网调度在通讯中主要运用有线传输,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无线的传输方式也出现了在电网调度的通讯之中, 无线的通讯方式和有线的通讯方式有着一定的去别。下表为有线和无线传输的区别。 (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光线无论从通讯容量、传输损耗、传输频快带的方面和其他的通讯方式上都有着一定的优越性, 随着光电隔离技术的普及使电磁的干扰变的更微弱, 同时使智能电网的组件的运用更加的灵活和方便。

6 设计原则

对于智能凋亡一体化的设计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的。具体要遵守的原则有:报警远传、远程协助、优化数据、认证安全。这几个原则也是一体化调度的关键技术。

报警远传:一体化调度中信息的传递尤为重要, 尤其是报警信息, 对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对于电网的事故一定要通过综合分析和具体的分析最终再将报警信息传递到调度中心。远程协助:对于一体化调度来说远程的协助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智能实现对数据的全景监控, 工作人员如果想查看电网信息的时候只需通过KVM、图形网关或远方终端等方式, 就可以流浪到设备的二维图形同时也可以流浪到设备的实时数据。优化数据:及时、精准、无误的对实时数据处理。将及时的数据分成电网的故障报警、运行数据、设备数据, 然后根据这三类数据从厂站端的工作成进行数据采集, 同时和主站的电网模型机型关联实现对数据的优化, 并将其直接在人机交互界面里表现出来。认证于安全:对信息进行统一认证, 在传输的过程中加入认证编码以确保命令的安全。信息安全认证过程中包过以下几个环节:人机交互界面、模块功能、SCADA系统和输变电线路。

7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力事业也将面临着改革, 电网中智能调度已经逐渐成为电网中的主体, 对于智能化调度的设计是每一个从事电力事业人员的工作, 只有把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管理理念贯彻到电网设计中才能是智能电网调度变的更加的完善, 使其更好为社会服务。

摘要:电网调度是电力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是整个电力事业的中心。做好电力调度不但可以提高电网的供电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电网供电的稳定性,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管理的设计和应用进行讲解。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开, 刘永奇, 朱治中.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 2011 (6) :19-22.

上一篇:CA6140下一篇:汽车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