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假新闻

2024-10-23

年度十大假新闻(精选9篇)

年度十大假新闻 篇1

一、假新闻的危害

众所周知, 假新闻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对社会, 国家和个人产生了严重的恶劣影响。

1、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失真的具体表现为“虚假信息、不对称信息、信息缺失或遗漏、滞后信息等四种类型”。并且“出现这四类情况的信息一般都是重大的硬新闻”。因为硬新闻本身的对社会的重要的影响力, 所以虚假新闻会对我们社会产生巨大危害。

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假新闻造成社会动荡, 影响市场运作。二是假新闻使国家声誉受损。

2、对媒介的影响

假新闻损害媒介公信力。“把容易引起公众轰动的批评性、娱乐性假新闻比作烈性毒药的话, 正面报道中的假新闻就如同慢性毒药, 它在慢慢侵害传媒的肌体, 其危害更不容忽视。”目前, 假新闻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媒介越来越多, 就整个中国媒界而言, 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网友的抱怨:现在的报纸不能相信, 没有新闻也编些假新闻出来混淆视听。受众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质疑, 很大程度上来自假新闻的泛滥。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 无异于自毁根基, 媒体将失去发展的基础。

3、对大众的影响

(1) 虚假新闻传播谬论, 扰乱人心。受众通过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认识世界,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 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 加工和报道,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像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假新闻传递给受众的象征环境是虚假的, 但是受众仍通过这一虚假环境认识真实世界, 这一矛盾, 对受众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2) 虚假新闻侵犯人权, 伤害无辜。“假新闻不但严重损害媒体的声誉和形象, 也会给有关当事人带来形象、声誉、心理甚至人身的损害。”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1、拟态环境下的媒介

媒体, 为受众所提供的新闻信息, 所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本身, 而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拟态环境。

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 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一种环境即“拟态环境”中。这种环境不是人们实实在在可以亲身感觉到的事件或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 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由于大众传播的及时性及图文并茂的特点, 人们便心甘情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2、媒体“把关人”的存在——假新闻的产生

正是由于媒体在客观环境与受众的环境认知间, 构筑了拟态环境这样的存在, 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 遮蔽了人们直接接触客观环境的可能性。而作为链接客观环境与受众环境认知的媒体, 则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假新闻产生的具体原因:作为“把关人”存在的媒体从业者及媒体组织, 在为受众构筑信息环境的过程中, 从自身媒体组织的立场和方针出发, 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 假新闻便诞生于此环节中。假新闻的生产, 同样遵循新闻生产的环节:采集——加工——发布——反馈。在新闻生产的整个环节中, 媒体从业者或媒体组织, 在以下环节, 主动或被动地创造出假新闻。

(1) 新闻采集环节

①同样“被拟态”的媒体。

在新闻工作中, 由于记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观察到所有新闻事件, 因而必须借助消息来源的讲述来获取新闻素材。

②信息来源主体多元化的诉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利益的分化, 在一起新闻事件中, 消息来源更加丰富多样化, 不同主体往往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③假新闻信息来源的5种类型。

假新闻的产生, 目前消息来源上的差错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类型:“编造消息源”、“来源境外媒体”、“匿名消息来源”、“单一消息源”和“来源网络的消息源”。

(2) 新闻“加工”环节

新闻报道的失实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做技术性失实, 指新闻报道者没有弄虚作假的利益追求与主观动机, 而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未能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对其进行如实报道产生的失实。还有一类就是蓄意性失实, 它是在主观上故意违背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公正的准则, 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 采用夸大、歪曲或掩盖客观事实的某些要素, 甚至捏造“事实”, 杜撰情节、煽情鼓吹等非常规的表现手段, 制造轰动效应, 为谋求媒体或个人的私利不惜损害公众与他人利益的恶意报道行为。

①技术性失实:

媒体工作者媒介素养的缺失。随着传媒分工的细化, 报道内容的深化, 大量未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员进入新闻采编行业, 他们中有部分人因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 为新闻工作造成了各种隐患。另外, 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也存在私心作祟的情况, 为了一己私利, 发布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②蓄意性失实:

眼球效益, 过度追求轰动性、趣味性。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这是一个媒体追逐眼球效益的时代。媒体工作者媒介素养的缺失, 很大程度上, 是一种技术性失实;而为了争夺受众眼球, 主动创造新闻、拔高新闻, 则是蓄意性失实的炒作。

在面对拥有500亿份报纸、1266万小时广播节目、1636万小时电视节目的传播格局, 媒体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赢得最广泛的受众, 轰动性、趣味性的新闻, 无疑是聚集受众眼球的神兵利器。而作为“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的一般新闻, 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于是, 对新闻进行主动添枝加叶的加工, 注入耸人听闻的新奇元素, 将事件“包装”成为“新闻”, 假新闻便由此产生。

(3) 新闻发布环节:时间就是金钱VS核实与查证的缺失

及时性, 新闻的一大特征。在这个追求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在这个分秒必争“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 新闻发布的及时性、“首播”是各媒体所争相争夺的。

假新闻在新闻发布环节中的产生, 来源于这种首播权的争夺, 来源于因为争夺而缺失的对新闻的核实与查证环节。在有限的新闻生产时间里, 记者又面临着“挣工分”与“抢新闻”的巨大压力, 因此这个如此重要的环节往往被疏忽甚至抛弃了。

(4) 假新闻产生的根源——受控的媒体

诚如前文“把关”过程的实质中所述,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 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 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 在总体上时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而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并非独立自发、自然而然的, 任何传播都必然处在一种控制的网络中而受到制约。

①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最集中地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于管理上。也就是说, 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在一切控制形态中, 政府控制无疑是作用最大的、效果最明显的控制。

②经济控制。

如果说政治控制室最重要的控制形态, 那么经济控制就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媒体, 当它从政府拨款的运营模式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运营模式时, 面对市场经济, 它不得不对自身所面对的经济环境进行考量。在今时今日的注意力经济时代, 让媒体不得不在作为意识形态工具之外, 还赢得受众, 获得眼球, 从而保障媒体自身的生存与运营。

③受众控制。

来自受众方面的控制也是不容忽略的。它同来自政治方面的控制和来自经济方面的控制一样, 都会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 新闻传播归根到底是面向受众的, 所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无所作为的, 它使传播在相当程度上得听命于受众。作为产业运营的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正如同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④自我控制。

以上列举的控制形态, 指的都是外部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制约, 是一种“他律”;自我控制则是传播者对自身主动施加的约束, 是一种“自律”。自我控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媒体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如下表述:

三、假新闻的规避

假新闻的产生, 源自于媒体“把关人”的存在。因而, 在寻求规避假新闻的路径时, 从媒体“把关人”着眼, 依靠立法保障, 新闻组织的约束以及媒体、媒体工作者的自律, 从而构造杜绝假新闻的机制体系。

1、立法保障——强化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适应媒介生态新变化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新闻传媒发展, 而是要让行为人认可、接受与其相关的规范并遵照执行, 维护新闻传播正常秩序, 保障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也只有不断完善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形成一整套严密的规范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防范传媒公信力流失, 这是杜绝虚假新闻、确保媒体长久公信力的外在力量。

2、新闻组织约束——加强新闻传媒与社会互动,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新闻公评人制度”是欧美国家新闻机构自我检视的常见做法, 多由传媒机构聘请准专业人士专门负责接受和调查公众关于新闻报道准确、公正、平衡以及品位方面的投诉, 并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改进建议。其角色定位相当于受众在媒体中的代表, 其职能目标是希望藉由媒体自我监督, 加强与受众的联系, 增进他们的信任。

3、媒体、媒体工作者的自律

(1) 个人出发:媒体工作者——培养新闻从业者的伦理自主性, 建构诚信传播体系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 一旦碰触这一底线, 就失去了作为记者的职业资格。针对上述严重违背新闻传播职业操守的现象, 应参照全社会现阶段的道德准则, 为新闻从业者提供具有普遍认同的道德律令, 建构诚信传播体系。

(2) 集体出发:媒体——规范新闻生产流程, 完善传媒机构内部管理

在信息来源方面, 针对目前情况, 新闻单位对社会自然来稿、线人报料及互联网信息的使用应有足够的警惕和相关管理规定, 记者编辑应认真采访核实, 慎重报道, 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传播。记者编辑在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时, 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调查和核实, 严禁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对报道角度、分寸和时机等严格把关, 确保将新闻真实性贯穿到采编工作各个环节。

四、结语

假新闻并没有随着假新闻的评选、批判和改正而消失, 对于假新闻我们依然要保持警惕, 时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才是真正的新闻人所应该坚守的。

参考文献

[1]易程何.基于公信力视角的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李铁锤.对软性新闻是损害媒介公信力主因的质疑[J].传媒, 2011 (12) .

[3]孙喜文.正面报道中的假新闻[J].新闻采编, 2009 (2) .

[4]陆地.假新闻的成因, 危害与治理[J].新闻记者, 2011 (03) .

[5]上海《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J].新闻窗, 2012 (01) .

年度十大假新闻 篇2

一、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等中央领导考察宁夏

2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宁夏;3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考察宁夏;9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考察宁夏;9月10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考察宁夏。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共计十七位领导来宁夏,特别是一年之中,四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考察宁夏,这在宁夏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宁夏各族人民的关怀。

二、黄河金岸滨河大道全线通车

7月6日,黄河宁夏段402公里标准化堤防工程竣工,黄河金岸508公里滨河大道全线通车。两大工程的建成,将沿黄10个市县连为一体,建成了黄河全线以堤防工程为基础的距离最长、等级最高的滨河公路,创造了堤防建设史上的“宁夏模式”,标志着黄河金岸建设进入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全面加速时代。

三、“80后”民警海小平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7月12日,海小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亲切会见海小平亲属和报告团成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海小平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希望广大“80后”民警向海小平学习。3月13日,同心县公安局预旺派出所“80后”民警海小平因连续加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24岁。在宁夏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对他的事迹非常关注,委托自治区领导专程看望了海小平亲属。自治区党委追认海小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公安部追授他二级英雄模范称号。6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 《生命如歌——追记宁夏同心县公安局民警海小平》。

四、中央对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调整

7月24日,全区领导干部会议在银川召开,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宣布了中央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张毅任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陈建国不再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8月17日,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选举张毅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五、宁夏决定“十二五”期间把35万贫困群众迁出大山

9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3年到5年时间,对我区中南部生活在不宜人居地区的7.9万户34.6万人进行生态移民搬迁,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搬迁人口涉及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沙坡头9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计划投资105.8亿元。

六、宁夏开展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

8月4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于8月至10月在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通过3个月的大学习活动,全区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深化了认识、解放了思想、转变了作风,集中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我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取得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七、宁夏成功举办首届中阿经贸论坛

9月26日至30日,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在银川举办,这是中国和阿盟国家经贸领域最高级别和最具影响力的多边、双边国际合作盛会,也是继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之后,我国区域性对外开放的又一新平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斐济群岛共和国总统埃佩利·奈拉蒂考,约旦哈希姆王国前首相宰哈比等出席开幕式,6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24个中央部委,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923家国内外企业,8000多人参会参展,展会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八、自治区党委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

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导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我区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开创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宁夏一般预算支出的70%用于民生

12月17日召开的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宁夏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到270多亿元,占全区一般预算支出的70%。自治区政府10项民生计划30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新农保比全国提前10年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孤儿养育津贴,解决了7000多名孤儿的生活困难;在全国首创廉租房配建制度,开工建设廉租房1.4万套、经济适用房1.8万套,棚户区改造9000多户。

十、宁夏 “十一五”期间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

12月17日召开的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一五”进行了“盘点”:“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

2012年度十大汽车新闻 篇3

大众DSG事件

大众引以为傲的DSG双离合变速箱碰到了难题。3月2日,大众汽车中国发布声明称,在特定条件下,尤其是外界温度和湿度较高,以及车辆在长时间停放以后,个别车辆的变速箱机电控制单元阀门上可能会出现结晶现象,由此导致发动机启动后无法挂挡,车辆无法行驶。3月9日,大众开始开展DSG变速箱免费升级活动。同时,大众中国表示,将不召回中国市场上搭载DSG变速箱的车型。之后,大众宣布将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生产的6速和7速双离合变速箱质保期,延长至10年或16万公里。在大众内部,DSG事件的影响巨大,大众(中国)前CEO倪凯铭黯然离职,成为因该事件被问责的第一人,而大众(中国)负责公关的副总裁杨美虹的变相被削权也被业内人士看做是为DSG事件买单。

比亚迪E6电动车起火

电动车安全问题引起公众质疑

5月26日,深圳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被追尾后起火,导致车内三人全部当场死亡。这是国内首宗纯电动车起火燃烧导致乘员死亡的案例。该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忧虑。业界对电动车安全的担忧,一定程度上也会延缓电动车的普及,而对于急于推广电动车抢占先机的政府和厂商来说,也会重新将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摆在首位。

欧债危机导致欧洲车市跌至19年来新低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肆虐,导致欧洲市场汽车销量跌到从1994年以来最低谷。需求低迷使得欧洲车企现有产能相对严重过剩。由于业务接连亏损,各大公司纷纷着手在欧洲减产裁员。抵御灾难过程中的利益纠葛促使一幕幕纷争闹剧上演。翻遍2012年全球汽车行业的新闻,有相当多数的重大举措和变化都与欧债危机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通用汽车为挽救欧宝与标致雪铁龙结盟;福特在欧洲关闭三座工厂;标致雪铁龙在欧洲裁员万人;连最具上升势头的大众,也在欧债危机中遭遇利润下滑和销量目标下调的命运。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酝酿两年之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按照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规划描绘出了美好的愿景,但也引发了业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担忧。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国内乘用车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6982辆,其中纯电动车3009辆,混合动力车3973辆,如此销量表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仍不“感冒”。面对市场久久无法突破的局面,如此宏伟的蓝图该如何实现?

校车安全新国标出台

2011年底的甘肃校车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车问题的广泛关注。2012年5月1日《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专用校车迈出了改进的坚实一步。从新国标的出台我们看到,一方面新国标很重视合理的车身结构和座椅空间及强度带来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国标也已经意识到校车事故的屡次发生并不单单在汽车本身,相当一部分还在于人为。从监控、行车记录、卫星定位这些配置来看,国标在对车辆硬件强制要求的同时也约束了驾驶员的行为。

暴雨袭京 全国热议车内自救

7月21日,百年难遇的暴雨袭击京城,广渠门桥下积水一度达4米深,一名江苏籍车主由于无法逃脱而丧生于自己车内。大雨造成北京城损失严重,从对气象部门预警的理解,到城市排水系统的不给力,从涉水自救车内逃生技巧,到救生锤热销,不仅仅是北京车主,全国各地的驾驶员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沉重的教训。安全行车,预防为主,政府和车主都在反思中成长。

奇瑞合资捷豹路虎 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合资项目终于落定

11月18日,奇瑞捷豹路虎合资项目奠基,成立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总投资额为109亿元人民币,合资双方股比为50:50,其中奇瑞汽车占50%,路虎汽车占20%、捷豹汽车占5%、捷豹路虎汽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占25%。除了整车生产基地外,合资公司还将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发动机生产基地。牵手捷豹路虎,奇瑞终于搭上了合资末班车。一个印度人控股、德国人管理的英国汽车公司,与一个坚守自主研发长达16年的中国民族品牌,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值得期待。

大众汽车成功收购保时捷

大众汽车股份制公司与保时捷欧洲股份制公司商定了股权结构,后者于8月1日向大众出售旗下的保时捷股份制公司50.1%股权。由此,大众汽车正式完成收购保时捷汽车业务100%股权。大众汽车与保时捷渊源颇深,大众董事长费迪南德·皮耶希为保时捷家族旁亲,从2008年保时捷计划收购大众汽车开始,大众和保时捷之间收购与反收购风波不断,几经周折,终于在2012年尘埃落定。一个是欧洲最大车企,有望冲击全球龙头位置;一个是业内单车利润最高公司,1+1能否大于2?全球市场都在拭目以待。

中日钓鱼岛危机恶化

日系车在华受重创

2012年9月中日钓鱼岛冲突骤然升级,随后国内爆发大规模反日浪潮,消费者开始大范围抵制日系车,甚至在反日游行中针对日系车和经销店打砸。巨大压力迫使日本车企在华停产减产,停止或削减对华出口,并更改投资计划,日系车在华业绩一落千丈。丰田、本田等纷纷下调2012年产销预期,日产预测难以达到利润目标。9月以来日系车在华销量骤跌三成以上,分析机构预期减产将持续到2014年,累计损失百万辆。未来日系车前景如何?谁又是最大受益者?这些将在今后成为中国车市最受热议的话题。

新老桑塔纳在中国传递交接棒

年度十大假新闻 篇4

假新闻现象一直存在, 并且不止被媒体重视, 媒体会互相纠错;被受众重视, 特别是网络受众会自行揭示假新闻;被国内学者的研究。但是这么一个一直以来被各界广泛关注, 并明文要求避免的现象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这就说明, 这一现象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必要性的。那么, 假新闻现在的特征是什么, 发生了什么变化?新闻客观性与假新闻之间有没有联系?是如何联系的?应该如何应对具有新特征的假新闻?

一、引言

1. 文献梳理

到现在, 关于假新闻研究的专门著作几乎没有, 更多的是散见于报刊杂志的关于虚假新闻现象的文章。在知网中, 关键词键入“假新闻”, 搜出了1280条信息, 其中研究生论文8篇, 期刊刊载1272篇, 足见大家很关注假新闻这一现象。

期刊中, 2009年共有119篇文章, 2008年131篇, 2007年160篇, 2006年82篇, 2005年94篇, 2004年74篇, 2003年89篇, 2003年之前527篇。也就是说, 从2005年开始有关假新闻的文章激增, 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发表于新闻专业期刊, 而是发表于非专业期刊, 如《西部大开发》、《中国纺织》、《晚霞》等。

这些文章主要阐述的问题集中于于假新闻的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的研究上。这类文章是假新闻研究的主要方面。如吴谷平, 《警惕, 虚假新闻愈演愈烈——析虚假新闻在当前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载于《新闻记者》2005年第10期;郑保卫, 《呼唤新闻良知, 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 载于《新闻界》2001年第2期。

可以说, 这些文章主要是提出假新闻的成因和对策, 而且是从宏观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可操作性强的不多。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试图找出目前假新闻的特征, 而不仅仅是分析它的成因,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假新闻的变化, 才能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选取2009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为样本, 采用内容分析法具体分析目前假新闻的特征及其变化。

本文也未拘泥于传统的研究模式, 本文的着重点在于对假新闻现有新特征结论的得出, 以及站在新闻客观性的角度如何应对假新闻, 以这样的角度透视假新闻的生产模式, 保证建议的可操作性, 因而省略了假新闻的生成原因。这是因为, 这部分各种研究众多, 且结论几乎大同小易, 主流的观点是媒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假新闻泛滥提供了温床。

3. 相关概念

3.1.假新闻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新闻界用“假新闻”来描述非真实的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 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 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 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 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1]可以简单地说, 以虚构出的新闻事实为本源的“新闻”就是假新闻。

本论文中谈到的假新闻, 均指广义上的假新闻范畴, 即违背了客观事实的报道。假新闻包括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 二者的共同之处即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前者属于“造假”, 报道的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整体事实不真实;后者属于“失真”, 与事实的原貌不相吻合, 或部分事实不真实, 或细节不真实, 或本质不真实等。

3.2.客观性

客观性, 已经在新闻界内成为公认的标准, 各种教科书上对此都有涉及。客观性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 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某种立场。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 让受众了解各方面的意见, 以便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但是, 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许多西方新闻工作者已经认识到, 客观性是值得追求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新闻界普遍认为, 这种解释应该而且也可以采取一种客观的形式, 这种构造应该而且也可以采取一种专业所允许的规则, 从而使主观意志与客观事实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于是, 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 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2]

客观性是西方发展起来的, 但是传到中国后, 中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本土化, 中国将西方谈论客观性时所强调的“真实”、“平衡”、“公正”换成了“倾向性”和“立场”。

也就是说, 中西对于客观性的认定不同,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认识, 媒体不能脱离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来谈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和行业规范, 在新闻业有一定的通用性。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客观性开看假新闻, 虽然对客观性的讨论还在继续, 但是客观性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报道模式。

客观性能较好的解决媒介与社会各个方面, 特别是媒介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而假新闻正使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面临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从客观性出发探讨假新闻。

二、分析《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

1. 样本的选取

《新闻记者》从2001年开始与人民网传媒频道,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中国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 至今已经9年了, 在广大受众、媒体从业者、大众传媒中都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因为, 很多与假新闻相关的论文中, 都会提到《新闻记者》评选的假新闻, 如《如何根治造假新闻》。

《新闻记者》是上海新闻学会会刊, 是一本新闻学专业期刊, 它在评选时所设定的假新闻的条件更具专业眼光, 所评出的假新闻更有代表性, 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当年假新闻的一些特点, 从而为相应得选取应对措施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2. 具体的分析

2.1从稿件来源看

从2009年十大假新闻中, 可以看出媒体的稿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自由撰稿人或通讯员的稿件, 二是记者稿件;三是编辑引用或者转载来源不详的稿件。

根据以上表格, 可以看出, 大半假新闻是记者所为, 其次为编辑, 最后才是外来投稿人。稿件来源, 即新闻稿件的采集, 把关人是记者, 除此之外, 自由撰稿人或外来投稿人与记者他们是第一重新闻把关人;稿件到受众的手中, 还要经过编辑的把关。

经过以上统计, 造假的源头是专业的把关人, 记者和编辑。在2009年, 记者的6篇假新闻报道中, 《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电影促进法及电影分级制度将出台?》属于故意造假, 《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女黑老大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陈永贵之子陈明亮涉赌涉毒被刑拘》是道听途说, 《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国考最热岗位报录比超4700:1》是采写失误。分析结果是, 在6篇记者造假新闻中, 记者道听途说造成的假新闻最多, 有4篇。记者失误的主观动机值得假新闻预防思考。

编辑造假主要源于转载网上新闻。在编辑为假新闻主要责任人的2篇新闻中, 都是编辑直接采用网上的文章或图片, 没有经过任何求证, 以讹传讹。

2.2从发布媒体看

传统媒体现在都有自己的网站, 纸媒体上的信息, 都会发布在网站上, 在网站上查阅。从表中可以看出, 传统媒体仍旧是假新闻的制造大户, 但是很多新媒体, 如网络会大量引用或转载假新闻, 如《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一文, 虽然由《华西都市报》首先刊登, 但是随后有许多权威新闻网站如凤凰网、央视网、中国网都转载此文, 都标明来源于《青岛晨报》, 尽管世界上并没有《青岛晨报》这张报纸。

虽然, 地方媒体造假比中央媒体多, 但是中央媒体也会出现假新闻。相对而言, 商业媒体, 也即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更易出现假新闻。

2.3从报道题材看

通过以上表格, 可以看出假新闻以社会假新闻为主, 这可能与造假者迎合受众的“求新求异”心理有关。总体来看, 这次的假新闻都是受众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信息。比如, 《国考最热岗位报录比超4700:1》, 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信息, 但是因为记者采访时将时间弄错, 是去年的时间, 因此一篇假新闻就产生了。《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 是国际上的事情, 这种包含政治性信息的一些消遣性的新闻, 也出现了假新闻。

2.4从消息来源看

稿件中称有明确消息源的, 也是值得怀疑的。如《杨振宁证实夫人翁帆怀孕3个月》, 杨振宁先生向新闻媒体证实, 明确说杨振宁是消息来源, 但是事后证明并不是。《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一文中, “据英国《卫报》10日消息, ”确实是来自《卫报》, 但是原文来自于《卫报》一个恶搞专栏。《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稿件中, 消息来源为“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 ”但实际上仅仅是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 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的数据。

现在的记者编辑已经认识到要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就必须有明确的消息来源, 以此来使受众相信自己的报道是真实的。因此, 在消息来源上开始造假。

3. 当前假新闻的特征

3.1政治性的花边新闻出现假新闻

虽然假新闻更易出现在文化新闻、社会新闻等与受众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领域。但是在政治性、比较严肃的报道中, 假新闻少, 而软新闻出现假新闻的可能性更大。如今年的假新闻《奥巴马送金正日i Phone和苹果电脑》。

3.2假新闻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互相转载

传统媒体上的假新闻, 被网络媒体不加核实, 随意转载;网络上的假新闻, 也被传统媒体没有严加把关, 随之转载。如《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 最早刊登在《华西都市报》上, 但是随后被新闻网站如凤凰网、央视网、中国网转载;《女黑老大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 首先是在《时代周报》的网络版2009年9月24日被刊出, 随后《时代周报》的报纸2009年9月28日转载了自己网络上的这一假新闻。

3.3隐性假新闻增多

隐性假新闻是指应当明确消息来源但却故意含糊或捏造新闻来源, 造成部分要素失实的新闻报道。[3]之所以称其为隐性, 是因为它介于假新闻与新闻之间, 常常以“真新闻”的面目出现, 受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一般比较难以识别,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假新闻的造假技巧越来越高, 更多的是真中有假, 假中有真, 让人莫辩真假, 假新闻让你更加难以辨别。比如权威信息源未必权威, 新闻媒体不能过于相信权威信息源, 而应尽力独立采访, 查明真相。

3.4假新闻对要素进行强化或忽视

在假新闻的文本中, 可以发现假新闻对信息进行过滤、选择, 使得一部分信息被强化了, 而另一部分信息被刻意忽视。假新闻追求新闻的显著性和反常性, 不顾新闻的真实性, 名人、新奇已经成为假新闻的要素之一。如《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就是利用了受众的猎奇心理, 在标题上吸引受众眼球。

三、用客观性应对假新闻

1. 记者编辑要正确报道事实

新闻必须报道事实, 把SWIH交待清楚, 严格核对事实, 重要事实尽可能通过两个以上不相干来源证实。要注意细节的准确:重要的数据、人名、地名、机构名等, 要有核对者表示正确无误的记号。如《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 编辑采用了社会自由撰稿人的稿件, 但是没有进行核对。在文中, 我军赴索马里水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队遭到不明身份潜艇的跟踪, 我军舰与之斗智斗勇, 最终成功逼其浮出水面逃走。该报道并未指出潜艇的国籍, 这就是事实不清楚, 如果编辑认真核对相关细节, 估计这篇假新闻也不会出炉。

2. 注意交待可靠的新闻来源

路透社在其采编人员手册中明确规定“路透社的每篇报道都应清楚明确的交待新闻来源。”法新社也有类似的规定:“通讯社的消息都要说明来源。来源要尽可能准确。评论、判断、估价核对事件的描述都要有来源。任何稿件都不能例外。”为什么交待新闻来源这么重要呢?路透社这样解释:交待新闻来源“一是为了使用户能对报道的可信性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为了在报道受到质疑时保护我们的声誉。”[4]

显然, 在西方媒体看来。交待消息来源一方面可以表明新闻事实是有根据的, 并非凭空捏造, 从而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则可以证明这些事实及蕴含其中的观点是由别人提供的, 记者不过是转述而己, 是否可信由读者自己判断。现在的假新闻也意识到消息来源的重要性, 但是这些消息来源都是记者自己编撰的, 目的是为了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与路透社解释自己交代新闻来源的第二点不同, 那些假新闻在报道受到质疑时不是维护媒体的声誉, 而是使媒体的声誉更加受损。

编辑看到报道中出现前后不一致的事实或者未明确交代消息来源的有争议的说法, 编辑应该提出质疑。如果发现消息来源有问题时, 值班编辑必须与新闻作者沟通。如《人民政协报》刊发的《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提到消息来源, “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 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人民政协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机关报, 是唯一的全国性统一战线报纸。在这个假新闻被发现后, 新闻出版总署点名批评了该报, 使得该报的声誉不能说没有受到影响。

3. 将事实与价值分开

新闻客观性的基本主张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禁止在报道中公开采取立场。客观性, 主张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区别开来。其主要假定是, 新闻事实是客观的, 对每个接受者都同样有效;个人意见是主观的, 对他人而言缺乏合法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就是向公众提供这种“客观的事实”。比如2009年的假新闻《杨振宁证实夫人翁帆怀孕3个月》一文, 文中也有作者的判断, “这件事情的出现, 引起的震动不亚于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将作者的主观判断强加于虚假的事实。

4. 国家、受众、媒体监督, 防止假新闻

4.1国家与受众的他律

2009年2月20日,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分别对刊登有关我护航编队假新闻的《华西都市报》、《青岛早报》给予警告、罚款3万元等行政处罚, 将造假者列入新闻从业不良行为记录数据库, 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与此同时, 新闻出版总署还印发《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 要求各地新闻出版单位采取8项措施, 制止虚假报道, 切实维护新闻单位的公信力。11月,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又查处4家转载引用虚假报道的报纸, 并将采取三大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 规范报刊采编活动。新闻出版部门对《人民政协报》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 下达警示通知书, 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国家采取即时揭露, 及时制止, 严厉处罚的做法, 可以起到相当有效的震慑遏制作用, 使媒体刊登假新闻的成本加大, 从侧面保证媒体积极维护新闻客观性, 预防假新闻的出现。

由《半岛都市报》刊发的《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一稿, 并不是由媒体首先发现是假新闻的, 而是由报纸的读者发现的。青岛崂山市民在网上投诉:“我是一名青岛崂山市民, 在崂山生活了20年, 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崂山有个叫龙王庙的地方。《半岛都市报》记者为什么要捏造假新闻陷害我们崂山, 给我们崂山抹黑, 给我们崂山人抹黑, 给青岛抹黑?”

4.2媒体自律

媒体对虚假新闻的调查情况和处罚程序缺乏透明度。作为大众传媒, 不仅应当对自己刊发虚假新闻的行为及时纠正, 而且更应当向全社会公开对虚假新闻的调查过程、具体的处罚程序等全部信息, 包括给予责任人公开说话的权利和空间。虚假新闻的处罚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对蓄意造假者, 应当采取严惩不贷的做法, 清除出新闻行业;一是对职业能力欠佳、新闻素养不够者造成的无心之过, 则需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而不能简单地开除了之。[5]无论哪种做法, 都应当坚持做到处罚信息透明公开。

《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一经发现是假新闻的第三天, 2009年2月18日, 《半岛都市报》发表《致歉声明及解聘公告》:“2月15日, 本报在A3版刊登了《老板手头紧让五情妇PK》一稿, 后经查证, 该稿系本报记者栾磊剽窃加工《知音》杂志励志刊2009年第4期2月版《1死5伤!花心老板紧急‘裁减’二奶酿惨祸》一文而成, 该记者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本报关于采编队伍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 损害了报纸公信力, 误导了广大读者。经本报编委会和采编队伍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研究, 决定对记者栾磊给予解聘处理, 自即日起, 栾磊不得再以《半岛都市报》记者名义从事任何采访活动。”

李希光教授曾指出:“在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 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中国的下一代新闻记者正在变成新闻民工, 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缺乏。”[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 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媒体的主力军新闻从业者们对自己的生存状况不满意, 如何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新闻从业者如何维护新闻客观性, 与假新闻决裂。

四、小结

假新闻现象一直存在, 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很多研究中已经对假新闻存在的原因给予了阐述, 本文未对原因进行论述, 着重于通过《新闻记者》2009年的十大假新闻, 观察假新闻的最新特征, 期望从新闻客观性的角度对假新闻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假新闻的存在有体制层面上和操作层面上两方面原因, 虽然本文力图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但是体制层面上的因素依然会制约具体的操作, 要破除假新闻这一现象, 必须从两方面共同着手。因此, 假新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在于对体制层面上的建议没有具体阐述, 只关注了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途径。但是仍然希望对解决假新闻有一些帮助。

摘要:新闻的真实性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 与此相对的假新闻是在缩短新闻的生命, 且假新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本文跳出以往分析假新闻的框架, 分析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 希望通过选取《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为样本, 试图得出现在假新闻的特征, 以新闻客观性的视角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假新闻的策略。

关键词:客观性,假新闻,自律,他律

参考文献

[1][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M].萧严,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3.

[2]郭镇之.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J].电视研究, 2000, (3) .

[3]潘新.隐性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对策[J].东南传播, 2009, (10) .

[4]唐润华.全面认识和大胆借鉴客观报道手法[J].国际新闻界, 1997, (4) .

[5]李韧.虚假新闻处罚中存在的问题[J].新闻记者, 2008, (1) .

[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48.

年度十大假新闻 篇5

1 科技假新闻的概念及危害

科技新闻与科技假新闻的区别在哪里呢?科技新闻是关于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概念包含三个意思:科技新闻的范围拘囿于科技领域;报道的内容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而不是很久前发生或未发生的事实, 包括时间新、内容新及观念新等意蕴;报道的实体是科技的事实, 但科技事实本身并不等于新闻, 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科技事实才能成为新闻[1]。由此可见, 凡是科技假新闻均是违背科技事实的报道, 其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违背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近些年来, 传媒炒作了很多科技假新闻。这些科技假新闻对社会和公众的伤害是严重的, 同样也是新闻界的致命毒瘤。科技假新闻的危害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 科技假新闻是对新闻伦理的一种背叛。坚持真实性才能体现媒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坚持真实性才能坚持真理, 宣传报道才有力量;坚持真实性才能取信于民, 赢得受众的尊敬和信任。[2]科技假新闻是假新闻的一种, 违背的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其次, 科技假新闻是对科学的颠覆。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大众开始注重科技新闻的阅读。科学新闻在报道中的分量不断增加, 科学于普通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对于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精神无疑是有益的。再次, 科技假新闻是对媒体公信力的嘲弄。马克思认为:“人民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没有这种条件, 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3], 科技假新闻导致媒体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在现实生活广告客户决不会向自己不信任的媒体投放广告, 读者不会去订阅那些公信力低的报刊, 而普通网民也决不会去点击那些缺乏诚信、充斥垃圾信息的网站。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高低, 事实上就是媒体自身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状况的综合反映, 它会直接影响到媒体自身的宣传效果, 影响到它的辐射力、号召力和感染力, 影响到它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2 科技假新闻的统计和分析

《新闻记者》从2001年开始评选“十大假新闻”, 迄今为止已经八年。《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专业杂志, 以专业的眼光遴选历年国内造假程度最严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假新闻, 因此这八十条被评选出来的假新闻, 是具有相当权威性和代表性的, 基本上能够反映目前假新闻现象各方面的情况。本文选取八年来假新闻中的科技假新闻作为样本分析。

通过以上表格, 可以看出科技假新闻从2001年到2008年总共出现了5条。占了总数的0.75%其中以2002年最为集中。总体开看, 科技假新闻因为科学性和专业性所占得比例很少。但是即使占比例很少的科技假新闻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如2006的科技假新闻“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这篇子虚乌有的科技假新闻导致了西瓜原产地海南、河南等省份的西瓜滞销, 造成了瓜农的巨大经济损失, 虽然最后事情被澄清, 但是对瓜农造成的损失是没有办法弥补的。2007年和2008年两年没有出现科技假新闻, 可以看出编辑和记者意识到科技假新闻的危害和造成的危害对科学类的报道有所谨慎。

2.1 从报道的媒体分析

多元化的媒体形成了“立交桥”式的传播网络, 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受市场利益的驱动, 各媒体对稀缺信息资源的追逐日益白热化。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站等媒体各显神通, 竞相拼抢稀缺新闻资源。在新闻生产秩序还没有来得及规范的情况下, 一些媒体慌不择路, 制造了科技假新闻。究竟哪些媒体容易产生科技假新闻呢?统计发现, 8年来出现的6条科技假新闻中5条是来自报纸的报道, 只有一条是来自网站。其原因恐怕在于:一是电子媒介文本的可保存性比较差, 在评选中获选的几率比较小;二是报纸媒介市场发育相对成熟, 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在报道科技假新闻的媒体全是商业类的报纸或者商业网站, 可见, 市场利益的驱动, 是假新闻泛滥的基本原因。同样可以看出党报和机关报纸对于科学类的报道是很谨慎的, 新闻生产相对规范。

2.2 从来源分析

新闻的来源主要有五种途径:一是编辑引用或者转载, 二是记者稿件;三是通讯员、自由撰稿人来稿。

注1:2002年的3条科技假新闻中2篇是编辑引用或转载, 一篇是来自记者杜撰

根据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科技假新闻一半来自编辑引用或转载。一半来自记者。没有注明消息来源的比例达33.3%。没有消息来源的新闻, 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人放心的。无名头的消息, 往往是不负责任的信息。对于这样的信息, 拥有新闻常识或经验的受众可能会心存戒备。但是, 注明了消息来源就是可信的吗?我们来看看那些注明了消息来源的科技假新闻, 看看它们是如何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秦始皇兵马俑损失严重, 专家担忧百年后变煤坑》中的消息来源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俊骥, 但实际上是记者曲解、夸大了曹俊骥的观点。

3 分析科技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

20世纪以后, 科学技术的掌握从少数人专有的精英科学时代转向了公众理解科学时代, 公众从次要角色上升为几乎与科学家具有同等地位的角色, 有权要求获得科技信息, 这是个科学真正开始普及的时代, 传媒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科学语言晦涩难懂而且专业化强, 普通的大众需要的是通俗易懂的解释, 所以传媒在报道科学新闻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晦涩难懂的科学文字转化成为简单易懂的大众文字, 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各种利益单元的影响下, 媒体逐渐从满足受众初级知识需要转换到了一种媚俗化的道路, 把科学新闻解读成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 追求异常的、轰动的伪科学新闻。所以科技假新闻新闻报道不是孤立的现象, 有着深层的社会成因。

3.1 新闻和科学的性质有所不同

新闻追求实效性, 报道讲究新闻和迅速, 由于受众都是想快速的获取新闻知识, 因此新闻报道讲究言简意赅, 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说明一件事情。而科学技术总是有着相对漫长的研讨时间, 在没有经过一番艰苦的实验和论证之后无法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在结论中也有其不确定性和诸多附加条件。从语言的表达上面, 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 而科学语言一般比较严谨专业, 如何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科学话语转化成为能够为普通人知晓的公众话语是科技报道的一个基本尺度测定问题。在相互之间稍微有所不慎重就会出现报道的失误。

3.2 传媒人员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记者的科学素养, 除了具有科普知识外, 还表现在能够以理性思维把握科学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因为许多看来有新闻价值的科学新闻, 在科学上意义并不大, 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科学创造, 往往难以引起普通人的兴趣。如何在尊重新闻价值的前提下, 不过分炒作其实没多大科学价值的新闻, 同时找寻适当的新闻由头, 引发人们对真正科学创造的兴趣, 这是报道科学的新闻记者的基本功。”[4]我国传媒的记者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 在一线的记者大部分是近几年刚参加工作的青年, 他们的知识结构较老一辈合理, 但浮躁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知识的普遍浅薄。现在传媒人员遇到科学问题就依赖专家的解释, 而不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导致有时候会犯了很低级的错误。”例如2002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 《江南时报》发表“地球只剩50年”的假新闻、新浪网发表“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的假新闻。其实只要媒体人员认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完全是假新闻。

3.3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传媒推向了竞争激烈的市场

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部分新闻工作者忽视社会效益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一样“在消费文化的广阔领域, 不再只是作品的传播和选择, 作品的装满和设计, 甚至还包括作品的生产都依据销售策略进行。”[5]追求经济效益的促使下, 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利益集团为了达到某些目的, 给媒体提供假信息, 或者利益集团直接和媒体记者结成利益同盟, 制造出一些经过策划的科技假新闻, 如2002年关于“微波炉是恐怖杀手”的报道, 可能是某些利益集团为了挤垮竞争对手而编造的虚假信息。

4 科技假新闻的防范措施

从客观上讲, 科技假新闻出笼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科技新闻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 无论是发挥好的或坏的作用和影响, 很大程度上都是新闻从业人员操纵的结果。因此, 从这一角度看, 解决科技假新闻的问题, 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围绕“人”, 在加强科技新闻采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上下功夫。具体地说, 杜绝科技假新闻至少应采取以下六方面的有效对策:

4.1 培养专家型的记者或编辑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白川英树先生认为:“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 大众是需要科普知识的, 而媒体是传播科普知识的最好的渠道, 所以进步的社会需要科学报道和科学记者, 这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准。[6]科技新闻工作者以文科居多, 即便出身理工科, 也难以逾越隔行如隔山的障碍。况且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科技新闻工作者难免感到知识老化, 跟不上科技发展潮流。这不仅容易造成报道内容上出现偏差和误解, 影响了传播效果, 同时也给了伪科学新闻有机可趁的传播空间。要反对和抵制科技假新闻, 科技新闻工作者还须掌握相关领域的科技知识, 才能提高辨析真伪能力。针对现在专业的科技展记者较少的现状,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报社在招聘科技记者时, 应选择那些科学素养较高的候选人, 各大专院校应设立科普专业, 培养专门人才。

4.2 科技新闻工作者应当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新闻传播学中有个“把关人”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 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人传播渠道。也就是说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进人大众传播渠道, 而传媒组织中新闻工作者在传播过程所承担的“把关人”角色, 什么样的新闻该报道什么样的新不该报道, 中间存在着新闻工作着的素养问题, 如果在“把关”环节上出了问题, 就极易发生伪科学新闻流向大众。事实上只要记者和编辑对待科技新闻有着认真的态度, 深入浅出, 讲究新闻来源的可靠性, 在写作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有效防止伪科学新闻报道的出现。因此科技记者和专业的编辑人员一定要做好“把关人”角色。

4.3 加强科技新闻采编奖惩管理

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均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奖惩措施没有落实到位, 随意性较大, 存在“脚痛治脚”“头疼医头”的现象。例如, 有的媒体出了某方面的问题于是就紧急出台一项临时规定;有的奖励办法多, 惩治失误的措施少, 存在奖重轻罚”的失衡现象。这些不规范或流于形式的奖惩措施, 给造假单位或造假者一个“闯”禁区的侥幸心理如果出了问题却失而不损, 若侥幸闯“关”成功, 则可能带来名利效应。因此, 加强科技新闻的奖惩管理, 关键要让造假者为造假行为付出难以承受的成本或代价, 令其望而却步。

5 结论

总之, 怎么样反对和抵制科技假新闻新闻报道, 科技新闻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是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新闻记者多年寻求解决的问题, 时至今日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那就是科技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准确。作为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 应该时刻将客观、准确牢记在心, 让科技新闻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绽放异彩,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摘要:作为新闻的立身之本, 真实性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来, 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止, 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已成为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还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随着科学报道量的增大, 报道中出现误差的情况也频频出现, 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研究科技假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成因, 探讨综合防治的途径, 对提高媒体公信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科技假新闻,特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司有和主编.科技写作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1.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5]哈贝马斯, 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度十大假新闻 篇6

盘点2013十大假新闻

《“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的新闻, 经深圳媒体证实, 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 仅有1人施救的新闻, 事实真相是, 群众怕对老人“二次伤害”, 让行人不要围观, 由于老人倒在窄窄的巷子不足两米宽, 人特别多, 有人就从老人腿上“迈”了过去, 跨过和迈过, 一字之差, 谬之千里;《老汉约女网友开房却是儿媳》的新闻, 是2013年十足的一篇虚假新闻, 由于作者是一个“名记”, 新闻真实性在呈现给受众之前竟无人考证……

此外, 2013年虚假新闻各个吸引眼球:《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斯诺登爆料美国登月造假》;亚马逊创始人无收购《华盛顿邮报》意愿系点错鼠标;《丈母娘婚宴送宾利》;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

维护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杜绝假新闻, 必须从新闻事实、事件本质等三方面把握新闻真实, 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把握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一, 把握事件真实, 不得虚构。新闻报导的最大忌讳就是添枝加叶、虚构、想象。新闻的基本要素5个W1个H, 这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准确无误, 它们不仅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础, 更是读者读新闻渴望得到的事实的起码要求。在采写过程中, 必须准确无误, 新闻报道所反映的事件环境、起因、经过、结果, 甚至人物动作、语言等, 必须真实, 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 把握新闻事实, 有图未必有真相。现实生活是复杂的, 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但很多时候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这一叶, 就从总体上背离了真实性。比如《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报道称, 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 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 却被女子一把揪住, 需要该老外负责。最后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 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在宣扬正能量的今天, 这则新闻不得不让人们大跌眼镜。事情很快发生了逆转。12月3日12点35分新京报网的报道提供了进一步的细节:记者走访事发地点, 采访到两位目击者, 证实大妈并非讹诈, 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人。随后, 北京市公安局经过调看路口监控视频等调查手段, 最终给出了权威结论:中年女子经过人行横道时, 被一无证驾驶摩托车外籍男子撞倒。

有图未必有真相, 图片作为新闻现场的见证, 只能说表达了新闻事实的一个方面, 究竟真相如何, 同样需要核实。就这个案例来看, 最初给事情定性的自然是拍摄照片的记者。正如他公开道歉信上所说:“在此事的报道上, 我使用了不严谨且不详实、有倾向性且夸张的描述, 导致了一场网络风波, 致使李阿姨被冤枉、网友误读、部分媒体误报。

第三, 不求华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实践中, 有一些人为了取得一定的“特殊效应”, 新闻作品被写得异常“华丽”,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感受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徘徊, 事实上, 造成了新闻的“离谱”。有位新闻界学者曾经说过, 新闻的成败, 关键不在文字功夫, 首要的本领是选择事实。如果事实都搞错了, 文字再好, 还有什么新闻性可言。

传统媒体要力求社会总体真实

一般说来, 只要如实地报道,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这就做到了新闻真实。当今的互联网媒体, 像一个轻骑兵, 可以对新闻即时报道, 随时报道, 但是, 这种“真实性”只是狭义的。新闻报道对事物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 虽然符合真实性的原则, 但是, 如果新闻报道都仅仅从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报道, 则难免忽略了其他方面, 这样就在具体上属实, 而在总体上失真。如对汶川地震的报道, 如果新闻工作者一味报道灾情、死亡人数、惨况等等, 我们不能说他的报道不真实, 但是这个“真实”则的确是片面的真实。因为在受灾地区不仅灾情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现场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也屡见不鲜, 抗震救灾志愿者可歌可泣的行动和事迹, 也构成了当年汶川地震的一幅幅真实画面, 这些也是真实的新闻, 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时时报道。然而, 在采写汶川地震的报道过程中, 如果一味报道灾情, 则无法将整个社会的情况体现在广大民众眼前, 甚至会误导人们只看到了黑暗、灾难, 不看到光明和未来, 进而会造成读者的感情也与灾区人民一样受到创伤, 甚至读者会想象着社会的悲哀……如此报道, 虽然呈现了所谓的“事实”, 做到了所谓的“真实”, 却真正失去了一个社会的总体真实。而这种总体失真则使新闻报道的本质失效了。

年度十大产业新闻 篇7

1月13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并明确其阶段性目标和各阶段重点工作。及至6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12地试点名单, 三网融合实际工作正式开始。这一政策的推进被认为将给整个ICT产业带来巨大商机, 令各企业倍感兴奋。而在今年, 带动的首先是广电系统网络改造和电信领域宽带建设的热潮, 所涉运营企业加快建设基础设施, 以图抢得未来混业竞争先机。

02 业界混战移动互联用户端

1月6日, Android领头者Google为推动这一创新操作系统的发展, 推出自有手机Nexus One, 此后终端、运营等领域混战移动互联网用户端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再没有极明确的时间点表明各企业分别做了什么, 而绝大部分终端厂商都以极快速度推出了多款Android手机, 随之是多种自有操作系统以及多个应用商店, 苹果路径迅速得到复制和传播。与此同时, 在1月27日苹果发布iPad后, 消费电子及手机厂商亦大举跟上, 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一起掌握了2010年终端领域绝对话语权。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端的业界理念似乎已渐趋统一, 而对用户端的各法争夺正走向高点。

03 各地掀起物联网基地建设大潮

1月,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无锡挂牌成立, 同月, 该基地还成为工信部正式批准的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自去年底以来, 多地政府将自身经济发展、产业创新的希望都投入物联网领域, 各种规划密集出台, 在今年无锡的这一中心成立后, 多个地方都快速建设了各种形式的物联网产业基地、研究中心, 有地方政府所属, 亦有企业推动。其中既有希望抢跑物联网发展的, 也不乏借机圈地圈钱之辈。对于中国物联网的良性发展, 这些蜂拥建设无疑需要得到规范和把控。

04 电信、金融两业合作升级

3月, 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就战略入股与合作进行协商消息传出, 11月25日合作落定, 中国移动正式入股浦发银行, 持有后者20%股份。无疑这是今年电信运营业最受关注的资本合作事件, 其背后是市场对于移动支付与移动电子商务的一致看好。在今年陆续的过程中, 还有中国联通与银联、平安、广东发展银行等多项合作同样引人关注。在跨行业合作中, 与金融领域的合作已成为通信业最令人激动的创新之一, 它不仅是所涉两领域新业务应用和新市场空间的开始, 更可能带来整个社会产业与经济运作方式的变革。

05 制造商产品线整合再掀新潮

3月北电向Genband出售其VoIP业务以及全球应用软件解决方案业务的交易获得批准, 5月北电又开始谋划出售其最后资产——技术专利;而7月19日摩托罗拉亦将其无线业务及资产售予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昔日的两大巨头以或破产出售、或拆分重组完成了自身的命运转折, 传统通信领域格局与力量对比再次出现变数, 这一领域也向着综合化、端到端趋势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 面向ICT大融合的发展趋势, IT企业蠢蠢欲动, 惠普收购3Com、Palm, 思科收购腾博, 同样向着通信、IT端到端, 全力补齐自己的短板, 他们正成为传统通信领域的有力竞争者。

06 中国厂商海外频遇壁垒

7月, 印度发布电信设备安全新规, 包括中国厂商在内的全球设备厂商在印销售受到极大阻碍;而此前从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 中国通信设备已多次被印度电信部门以“安全”为由设障限制发展。在多方斡旋下, 下半年这一事件终获解决。随着中国国家力量以及多个行业实力的壮大, 特别是其中较领先的通信行业, 在海外市场获得越来越多认可, 不免伤及海外厂商既有利益, 已越来越多遭遇基于各种理由的贸易壁垒。仅今年相似的就还有中国通信厂商在海外投资收购上的受挫, 以及如欧盟对中国数据卡诉讼之类的反倾销诉讼和专利纠纷。

07 服务争端不断, 运营业公信力受质疑

7月, 中国移动被媒体曝光指责存在乱计费问题, 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并不是年内运营业第一次遭遇民意质疑, 相反随着电信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 电信服务所引发的争端可谓有增无减, 7月“计费门”是一个高潮。另一高潮则在年末到来——11月联通iPhone新政普遍不受用户理解, 同时又有用户曝光天价海外漫游数据业务费用问题, 给运营业再次带来巨大社会舆论压力。在这些不断出现的事件中, 最不利之处是社会民众对于运营商信任度明显较低, 运营商正遭遇重大公信力危机, 事件警示运营商亟需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及妥善处理公众关系能力。

08 移动通信新政步入现实

9月1日, 手机实名制正式实施。11月22日, 携号转网政策开始于天津、海南两地试点。这两大政策为业界祈盼多年, 今年同时令发, 使得运营商全力应战。对于这两大政策的实效, 还需时间来验证与归正。而此时的政策发力, 正是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前夕, 欲为未来通信业的新发展奠下良性根基。

09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十二五”重点

10月18日, 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十二五”工作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跻身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列, 发展前景愈加看好, 下一代无线宽带技术、传感网、物联网等都是其中重点项目, 以致今年各地出现蜂拥发展现象, 未来也存在重复建设较多、资源浪费严重的可能性。因此,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未来发展中, 慎思笃行、全盘合理布局应是首重因素。

10 互联网乱象频现, 监管发力

年度十大技术新闻 篇8

中国电信1月份在广州CDMA2000商用网络上规模开通了EV-DO Rev.B, 中国移动从6月份开始实施了TD四期网络扩容工程, 中国联通在年底前完成了HSPA全面升级并基于现网演示了42Mbit/s峰值速率的HSPA+业务, 一系列里程碑事件促使3G在2010年获得跨越式发展。到年底, 其中我国3G用户累计达到了3864万户, 同比增长了近300%。多网协同成为3G发展的主流。

02 中国移动发布无线接入网新架构C-RAN

为了提高基站容量、减少机房数量并提高频谱效率, 中国移动今年4月创新地从无线接入网架构上实施节能增效, 提出了面向绿色演进的新型无线接入网架构C-RAN。

与传统RAN相比, C-RAN无论在组网方式, 还是技术选择方面都具有革命性, 面对中国移动目前较为完善的基站部署体系, 光网络传输带宽、协作式多点处理、基站虚拟化和服务网络边缘化等都成为C-RAN的关键技术。

03 OTN引入现网助力超宽带业务

今年中国移动将OTN技术引入到了其骨干、城域网络中, 与PTN网络形成呼应, 并创新地提出了PTN+OTN的组网方案, 并在各地的本地网中广泛部署。

11月, 中国移动开始建设国内首张OTN国干网络即“沪宁杭80×40G WDM试商用系统”。该网络建成后, 将助力中国移动承载更多的超宽带业务。

04 中国移动“大云”逐步升级

经过3年多的努力, 中国移动研究院在开源软件基础上自主开发的大云系统实现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海量数据仓库等关键功能, 于5月正式发布1.0版本。10月, 中国移动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大云”整体演进方向, 即1.0版本到1.5版本着力于计算/存储资源池领域的关键技术, 2.0至3.0版本阶段的重点将放在实时交易以及云计算能力开放等方面。

05 10G GPON标准获批规模商用铺开

7月份的日内瓦ITU-T (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 SG15全会上顺利通过了10G GPON (XG-PON) 标准, 标志着10G GPON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圆满完成, 借此, 10G GPON的商用大幕正式拉开。

根据标准定义, 10G GPON可提供4倍于现有GPON、高达10G的接入带宽, 并在移动基站回传、大分光比FTTH、企业客户应用以及运维管理层次等方面, 相对GPON标准有了更为细致的考虑。与此同时, 10G GPON可实现1∶512的大分光比下20公里的长距传输。

06 WAPI基础框架方法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7月20日公布, ISO/IEC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 已经正式发布WAPI基础框架方法 (虎符TePA) 标准, 虎符TePA正式成为我国在基础性信息安全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这标志着WAPI标准国际化完成了重要一步。待另一部分安全协议成为国际标准后, WAPI标准将真正完成国际化。

07 4G国际标准确定

继2009年底多国提交4G标准提案后, 今年10月国际电信联盟确定LTE-Advanced和802.16m为新一代移动通信 (4G) 国际标准, 其中, 包含我国提交的TD-LTE-Advanced。国际电信联盟将于2011年底前完成4G国际标准建议书编制工作, 2012年初正式批准发布。

08 TD-LTE芯片瓶颈被突破

在10月份的国际通信展期间新一代超高速TD-LTE芯片组由高通推出, 直接刺激了TD-LTE芯片和终端产品的进一步成熟。为了加速TD-LTE终端上市,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从10月开始2.6GHz频段TD-LTE终端芯片相关的测试, 包括终端芯片本身的功能、射频、性能等方面, 参与企业包括海思、Sequence等。

09 100G传输商用方案正式出炉

中国电信于11月成功完成100G超长距WDM传输技术实验室测试, 实现了超过3000公里的超长传输距离, 创造了全球陆地光缆传输系统100G WDM传输距离方面的最新记录。而此前的国际通信展上, 华为发布了100G传输商用方案, 可提供1500km的超长距离传输能力;中兴通讯100G方案形成了从骨干传输到IP层再到接入层的整套运维体系;烽火承担的国家863科研项目在100G项目也获得了一系列进展。

10 通信节能提上新高度

年度十大假新闻 篇9

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当地时间1 2月1 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 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近7 0%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通过推广各项节能政策措施, 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进工艺技术、更新改造用能设备力度, 使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80年至2008年, 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3.3 9吨标准煤下降到1.1 0吨标准煤,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节能率3.2 2%。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2%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

三、“十一五”前三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公布, 北京成绩独占鳌头

2009年10月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公布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和“十一五”前三年节能目标。2 0 0 8年,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云南7省 (市) 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北京、天津、湖南、陕西、江苏、湖北、河北、广西、福建、广东、浙江11省 (区、市) 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超过6 0%。北京以万元G D P能耗累计降低1 7.5 3%, 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8 6.3 7%的成绩居各省 (区、市) 首位。

四、国家启动十大类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2 0 0 9年5月2 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指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等十大类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推广应用。通过财政补贴, 每年将拉动节能产品消费4000~5000亿元, 可节电750亿千瓦时, 年减排二氧化碳7 5 0 0万吨。

五、资源税费改革拉开大幕

2 0 0 9年1月1日, 我国开始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 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 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2 0 0 9年全年, 成品油价格进行了五升三降共八次调整, 对调动炼油企业积极性, 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 水、电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也进行了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六、第19个节能宣传周力促节能产品消费

6月14~20日是我国第19个节能宣传周。2 0 0 9年节能宣传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 4部委联合举办, 主题是“推广使用节能产品, 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将以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等节能产品作为宣传重点, 引导公众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宣传周期间, 有关部门和单位举办了2 0 0 9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第三届节能减排招贴设计大赛颁奖仪式、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产业论坛、节能环保驾驶活动新闻发布会、中国-欧盟节能减排与绿色信贷国际研讨会、中央国家机关抵制商品过度包装万人签名活动、中央国家机关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等活动, 形成了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

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增值税新政策开始实施

根据2 0 0 8年底出台的《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2009年起, 经过调整和完善后新的增值税政策开始实施。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特定建材等产品以及污水处理劳务将免征增值税。对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风电等将实行增值税全额即征即退或部分即征即退政策。

八、我国首次对国家级规划项目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

2 0 0 9年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汶川地震后重建部分工业项目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试点工作, 这是我国首次对国家级规划项目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此次试点的目的是从项目源头把好节能关,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试点工作对今后建立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中日节能减排合作联系愈加紧密

1 1月8日, 第四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次论坛分为主论坛和领跑者政策、循环经济、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汽车、发电和煤炭、化学、中日长贸等七个分论坛。论坛上签约项目数量达到了4 2个。论坛的召开促进了中日两国在节能环保及其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有效合作, 也推动了中日双边关系向深层次发展。

十、过度包装得到初步遏制

上一篇:危重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下一篇: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