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夜谭

2024-09-10

天方夜谭(精选9篇)

天方夜谭 篇1

长期以来, 人们把杀毒软件作为最主要的反病毒工具, 杀毒软件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产品的代名词, 杀毒软件赖以生存的“特征值扫描技术”也几乎成了所有反病毒技术的代名词。正因如此, 杀毒软件对新病毒的防范始终滞后于病毒出现的重大缺陷, 似乎成为既合情又合理的逻辑, 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反病毒产品不可能主动防御新病毒, 甚至有人认为, 想研制一种主动防御的反病毒产品, 就如同要为一种未知的疾病制作特效药一样异想天开。

焦点一:人能否发现新病毒

杀毒软件本身基本上不能发现新病毒, 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但是, 如果人不能发现新病毒, 同为自然人的反病毒公司研发人员也就不可能发现新病毒,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杀毒软件每天升级的是什么, 反病毒公司每次宣称发现的新病毒又是谁来发现的?回答是肯定的, 人可以发现新病毒。新病毒一定是人通过相应的方法判断出来的。

焦点二:人如何判断新病毒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病毒出现后, 反病毒技术就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采用静态扫描方式, 即特征值扫描技术, 另一种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特征值扫描是目前国际上反病毒公司普遍采用的查毒技术。其核心是从病毒体中提取病毒特征值构成病毒特征库, 杀毒软件将用户计算机中的文件或程序等目标, 与病毒特征库中的特征值逐一比对, 判断该目标是否被病毒感染。反病毒公司把捕获到并已处理的病毒称为已知病毒, 否则就称为未知病毒。只有采用特征值扫描技术时, 才区分已知和未知病毒。

业界常常有人用人类病毒的医治来解释计算机病毒防范。然而, 与生物界的病毒复杂性不同, 计算机病毒是人编写的, 远比生物界的病毒简单。计算机病毒概念是人依据程序行为来定义的, 因此识别病毒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动态分析, 直接通过程序的行为判断它是否是病毒。

尽管杀毒软件主要采用静态扫描方式, 但是反病毒公司发现新病毒并不是采用静态扫描方式, 而恰恰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即便是反病毒公司收集到可疑程序时, 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新病毒, 为了做出准确判断, 必须先运行可疑程序, 然后再根据程序的行为判断是否是病毒。

焦点三:识别新病毒有多难

反病毒领域从未向业界公开过一个“秘密”——虽然病毒越来越多, 但真正有创意的、技术上有突破的病毒很少, 不到总数的1%。而且这类病毒通常是概念病毒, 一般破坏性不大。绝大多数病毒都是模仿其他病毒编写的, 这些病毒的传播、感染、加载、破坏等行为特点都可以从已经存在的病毒找到, 一个计算机本科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 通常都可胜任人工识别这类新病毒的工作。因此人工识别绝大多数新病毒, 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焦点四:病毒主动防御是否可行

在反思国际国内反病毒领域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将现有病毒的行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通过对反病毒专家分析判断新病毒的经验科学提炼, 实现软件自动识别病毒是可行的。

例如, 我们定义这样一条病毒判断规则:如果MSN接收的某个文件运行后, 模拟键盘或鼠标动作, 自动点击MSN的“发送文件”命令, 把它或它的生成物自动发送给其他MSN联系人, 则这个文件就是MSN蠕虫病毒。

此规则可用于发现“性感烧鸡”MSN蠕虫病毒, 以及所有采用这种传播方式的MSN蠕虫病毒, 而不论该病毒是什么时候编的, 也不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十多年来, 反病毒技术的研究主要禁锢于特征值扫描法, 很少对病毒主动防御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反病毒领域的实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开发病毒主动防御系统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可行的。因此, 跳出传统技术路线, 尽快研制以行为自动监控、行为自动分析、行为自动诊断为新思路的主动防御型产品, 从根本上克服现有杀毒软件的重大缺陷, 建立主动防御为主、结合现有反病毒技术的综合防范体系, 实现反病毒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和反病毒产业的升级, 是全球反病毒领域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具有极现实的信息安全急迫性。

天方夜谭 篇2

于是,我带着疑惑和不解,读了下去。原来,是在巴格达城的一个富豪,拥有无数的财产,他挥金如土,没有几年工夫,就把金钱财产全部花光,手中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他终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他的衣食在埃及。他相信了梦中的见闻,风尘仆仆地赶到埃及去了。可是,在他刚刚进入埃及的一家小旅馆时,隔壁邻居失盗!总督来到时,盗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他看到那个巴格达人正在熟睡,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他逮捕起来,痛打一顿,打得他差点丢了命,才把他监禁起来。被提审时,总督亲自问他从哪里来,巴格达人老老实实地回答。总督听了哈哈大笑,自己在梦境中有三次有人曾对他说:巴格达有座房子,旁边有座花园,中间有个喷水池,下面有许多金银财宝,你上那儿去吧!可我从不相信。 总督说罢,赏给他一个银币,嘱咐他:给你拿去做路费,回去做个本分人吧。

他回到巴格达,觉得总督说可能就是自己的花园,于是立即动手挖掘,果然挖到许多金银,一举又变回了富翁。

读完这篇文章,我终于知道了我前面的问题。原来是因为总督说的自己的一个梦,才让这个人又变回了富翁。他做梦是有人对他说:你的衣食在埃及,你上那儿去寻找吧。

心象视觉之天方夜谭 篇3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

每座城市都是一袭同时兼具显性和隐形之谜。因而,卡尔维诺在其名著《看不见的城市》里又言:“这证明了一种假设,即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座由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没有形状的城市,是我们对每一个真实城市的印象丰满了这座城。”所以,举凡看得见的实体城市都是有限的客观存在,而看不见的意念之城市形象则可以诱发无限的主观想象。

1958年出生于德国的瑞典女子艾琳·孔(Irene Kung),在定居意大利之前,曾经作为平面设计师、画家和摄影师,生活于西班牙马德里和美国纽约。这样一个拥有“国际人”背景的艺术家,漫游世界各地的习性似乎为其生存之本能。她个人的观看和想象,纷纷折射于其艺术化的视觉作品。自驾驭起摄影媒介以来,大自然里的山、水、花、树等物象,皆被她个性化地摸索一过。就此有西方评论云:“由于个人的绘画背景,她运用明媚饱和的色调来拍摄大画幅摄影作品,为的是突显出自然和风景的魅力。” 而看在东方人眼里,风花雪月经其风格超俗的艺术表现,明丽格调颇似李清照词之隽永意境。

从自然形态里发觉世间万物之意象含义,乃是艾琳·孔的艺术创作真谛。摄制世界著名城市的著名地标建筑物,尤为艾琳·孔艺术成熟的影像代表作系列。在这股意念里,她游离出以往拍摄自然景物时轻灵朦胧的抒情,赋予雕塑形式的人工建筑物以深沉诡秘的造型。于是,那些被人们蜂拥参观和在图片上司空见惯到熟视无睹的建筑名胜,经由一位艺术家的魔法再造,令人惊见此前绝未见得的奇异景象。

评论家弗朗辛·珀丝(Francine Prose)见之而惊叹曰:“艾琳·孔的摄影作品细腻神秘,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城市的地图,白天平凡无奇的城市到夜晚在她的手中化作暮色里的梦中之城。在那些虔诚的、没有任何建筑或工程学基础的人眼中,艾琳的大教堂变成了天国神圣的宫殿。这些纪念碑般的地标建筑物特色鲜明,将这个世界不断抬升,渐渐进入无意识的领域。当建筑摆脱含义与目的的束缚,便犹如虫蛹蜕去干硬的外壳,成为奇妙非常的抽象体。”(“梦之城”,《看不见的城市:艾琳·孔建筑摄影作品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第104页)

显然,天方夜谭式的艾琳·孔之地标建筑摄影作品,对被人们熟识的建筑物给出了另类层面的视觉诠释。这样一层幻觉色调的迷彩,是美术出身的艾琳·孔因应数码影像时代,将摄影与绘画的再度连襟并与设计元素相结合,而创作出来的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之作品。这可以由此系列影像的造像技法得知,艾琳·孔惯常使用的是其祖国瑞典生产的名牌哈苏(Hasselblad)照相机附加数码后背,她说虽然哈苏相机既贵且重,但它具有高超的成像品质。由此照相机获得原始的数码影像之后,她利用Phocus 和 Photoshop两种图像处理软件,在电脑上做后期创作,直到最终完成微喷打印的照片成品。

艾琳·孔的地标建筑系列摄影作品在西方举办的展览深得好评,以《看不见的城市》(La città invisibile)为名结集出版的意大利文版书籍,曾获得POY全球年度最佳摄影图书提名,并荣获《摄影领域新闻》(PDN)杂志2013年度的最佳摄影图书奖。继该书的意大利文、英文、西班牙版本之后,中文版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此图书总共纳入艾琳·孔创作的48幅世界著名地标建筑作品,其中有中国的建筑4幅:当代建筑包括北京的水立方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和上海的金茂大厦,古典建筑为北京天坛。

艾琳·孔曾于2011年专程来中国拍照,除了上述收入其专著的作品。在其个人网站上公布的中国建筑还有:星夜下蜿蜒山岭的巨龙般的古长城,充满沧桑感的北京故宫午门,西安大雁塔等几幅中国古建筑。艾琳·孔拍摄的中国建筑,显然迥异于国人所摄之原物。看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其作品 “陌生却又有一种怪异的亲切感” 这点显著特征,非常贴切地映显出来,成为国人理解和鉴赏艾琳·孔影像美学的直接参照。

2012年10月,艾琳·孔在罗马举办中国之行的作品个展,洋人眼底的中国古建,犹然辉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美学韵味:“这些摄影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光线的运用,此时金,彼时黛。正是凭借这神秘的活力,它们从自身的建筑和自然形态中升华,从逼真的单色背景中跳出来,仿若一个个海市蜃楼。”(展览评语)

艾琳·孔在回答本人的询问时有道:“我在2011年首次到中国旅行拍照,然后在2012年举办了我的展览。中国对于我是最有意思的国度,我期待不久之后能再次访华,还因为我会遇到一些新朋友!显然中国的古典建筑很美丽迷人,具有非常有趣的历史性;同时我也非常赞赏北京的鸟巢和上海的摩天楼,那是我在世界所见到的那部分最令人惊奇的建筑物。”

对本人的提问“你认为你的地标建筑系列影像,是摄影照片还是设计作品?” 艾琳·孔的回答是:“那是允许我创造瞬间形象的混合技艺的作品。”当本人问及:“你如何看待数码时代的摄影与绘画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艾琳·孔答道:“照相机和图像软件(The Photocamera and Photoshop)如同毛笔和铅笔,都是我用来造像创作(create images)的工具。”

观赏艾琳·孔的影像作品,很容易觉察到她擅长在原始影像基础上精于光线设计和画面调整,并以此技巧模糊了实物与环境之间的实际关系,体现出营造幻象的美学特点。难怪评论家弗朗辛·珀丝会如许置论:“艾琳不过是在用光线和特殊光度变魔术,融化掉现实与想象间看似坚实的界限,使观者如在梦境中一般,自愿欺骗自己的眼睛。”“阳光下的建筑犹如清晰可辨的文字,述说着尘烟过往与蹉跎时光。然而,艾琳的这些照片却轻描淡写了往昔与未来的边界,‘时代与‘风格则仿佛梦境的切线,与造梦者的世界擦肩而过。” (“梦之城”,《看不见的城市:艾琳·孔建筑摄影作品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第105页)endprint

艺术史学家卢多维科·普拉泰西(Ludovico Pratesi)可能是对艾琳·孔的影像作品最具慧眼的论家,他精辟地认识到:“仍然没有哪个艺术家像艾琳·孔一样,将城市作为自己全部艺术创作的中心。艾琳的兴趣并非记录城市变迁,而是专注于城市中那些不朽的标志,那些属于昨天或今天的城市象征,穿越时光,向世人诉说一座城的往昔岁月。艾琳的拍摄不是到此一游般的短暂驻足,也从不挖空心思选取新奇的角度,她的作品均是采用我们最熟悉的角度拍摄的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相同的视角在任何一本旅游手册上都能找到,仿佛并无过人之处。对于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和卢浮宫,对于那些已成为丰碑的建筑,那些我们自认为孩提时代便已熟知的景色,看到艾琳的作品,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从未像她一样剖开建筑的表面深入探寻其内里,也无法从这些建筑已被高度符号化的形象中体会到任何戏剧性的意味。为了留下一个永恒经典的注视,艾琳将这些建筑从语境中抽出,严格过滤,只留存形制、结构和空间特征,使之兼有超越真实与超现实主义的特质。艾琳的创作手法执著而有条理,她从不剔除任何细节,反而坚持通过充分强化这些细节重建她所理解的建筑的本真,为作品灌入令人炫目的冲击力。罗马、米兰、都灵、佩萨罗、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巴黎、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都已成为旅游景观。艾琳抹掉了背景中的城市,通过在世人司空见惯的角度展现了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从而令这些建筑有了不同寻常的新维度,场景和细节就这样成为艾琳作品中毋庸置疑的标志。

“我们越是无限地探寻城市,就越是会失去它们的真实面目,艾琳细腻全面地解析拨开迷雾,让我们看到明暗、曲直、方圆,犹如拉开大幕,让难以计数的细节在黑暗的背景中,上演建筑的今世今生。艾琳在建筑身后拉起厚重的大幕,将城市封存在夜色的记忆里,台前只留下这座城市的象征,孤零零的,却仍牵连着历史,牵连着城市的风雨。这些建筑属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它构建了公共记忆,并成为访客眼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特质。摄影师导演着光与影,现实与想象的梦幻舞剧将影像的意义向外延伸,目的是将建筑从其作为旅游景点的职能中解救出来,还其以文化尊严。

“艾琳的作品为这个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世界动了一次手术,扫除了我们心中那些自大的妄想,带领我们超越形式、超越现实,重新发现那些我们自以为熟知的景致。看不见的城市来自我们的视而不见,有了艾琳,我们才看到城市最亲切而隐秘的内在。”( “艾琳·孔镜头下看得见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艾琳·孔建筑摄影作品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第107页)

何以一个定居意大利的瑞典女子,会像西方早年的传奇旅行家马可波罗那样,为世界展现出一类饶有趣味的光怪陆离的中国事物?当本人问道:“哪些摄影家、画家或艺术家对你的个人创作大有影响?”艾琳·孔给以如此甚堪寻味的一条回答:“我已在意大利生活多年了,我深受光影(light and illumination)大师卡拉瓦乔(Caravaggio)、弗兰西斯卡(Francesca)、米盖朗琪罗(Michelangelo)、达芬奇(Leonardo)、拉斐尔(Rafael)等等,还有那么多我仍在向其学习的古典画家们的影响。”

天方夜谭 篇4

关键词:刘智,天方性理,心性论,儒家思想

一、心性的来源——“真一说”

“真一说”是刘智构建其伊斯兰神学思想系统的基石。刘智认为, 真主是宇宙万物中的至大者, 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宇宙之间的任何事物都无法与真主相比拟。在伊斯兰神学中, 无论大宇宙还是小宇宙以及人的心性建立的基础都是“真一说”。宇宙万物都处于一个大循环中, 自真宰的一理流行开始, 到人类出现为造化的终结。在这循环中主宰一切的便是创世的真主, 绝对的真一。因此, 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类的心性也是由真主创造并主宰的, 真主是心性存在最高的根源。

刘智的关于心性来源的思想明显与中国宋儒提出的“太极说”有着共同之处。周敦颐《太极图说》谓:“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太极说主张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无极的观点。朱熹解释曰:“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太极, 理也。阴阳, 气也。气之所以能动静者, 理为之宰也。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

但是, 周敦颐的太极说将宇宙的本体论推到太极之上的无极, 容易将其思想内涵理解为单纯的“理”或“无”。为了避免使人们产生世界本自“理”或“虚无”的歧异。刘智从伊斯兰教立场出发, 对宋明理学的言论进行了批判。刘智在其伊斯兰神学体系中明确的表明真一的实体, 认为真一是“无始原有”的真实存在, 并非是虚无, 它是宇宙的第一因, 是万物造化的始祖, 也是万物的归宿。

二、心性的品次——“四品人性”、“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刘智在《天方性理》中将伊斯兰教的前定说和宋明理学的气禀说相结合, 将人性分为不同的品次。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分为不同的品级首先体现了真主的绝对意志。真主在造人时赋予人的本性以“理”, 在禀赋真主之理的同时, 还禀受了后天的气性。人性因禀受的清浊之气的比例不同, 因而分为圣、贤、智、愚四品。即:“理分次第, 气有清浊, 而其所谓天定者, 在此矣。天事定之于前 , 而人事又分之于后 , 此圣贤智愚所以终成其分 , 而其品不相越也。”

在中国儒家哲学史中, 最早有孔子将人分为诸等。他说:“生而知之者, 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随后, 董仲舒将其进步一发将人性分为三个等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莦之性”。由此看出, 《天方性理》和儒学思想一样都将人性分成先天的不同等级, 强调不同等级的心性之间的绝对隔离和分别。刘智认为人自身的品级最终仍是由先天决定的, 后天的人只能在此大致的范围之内从事有限相对的自由活动。这与董仲舒所提出的“性三品”理念中不同品次的人性之间不能相互僭越和错位的思想是一致的。

刘智在《天方性理》中主张人性有二:一是“天理之性”, 天理之性是真主之理在人性中的体现, 是完全至善至美的。二是“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是人所禀受后天气性中清浊二气的比例不同, 表现出的善恶的区分。宋明理学也将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刘智吸收宋明理学关于人性二元论的观点, 将人天生的善性纳入“天理之性”, 同时又通过“气质之性”中气有清浊来说明人后天的善恶行为。“气性者, 人所禀于后天气质之性也, 是谓爱恶性。”“气性本于气质, 气质又本风火水土四行而成。”

三、心性的回归——“归真复命”

根据伊斯兰教思想观点, 真主造化人类, 皆在使得人认主, 而认主则是复归真主的开始。“凡人认得自己, 便认得造化之真主”。人只有实践功修, 才能归真复命。由此, 伊斯兰教提倡的功修有三:正身、清心、尽性。为了能让众人也顺利的归真复命, 刘智指示出三条实践之路:一是礼, 二是道, 三是真。

三乘功修的具体实践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修养, 是真宰本然流行所形成的自然此地, 内在于人的身、心、性之中。“初命完, 本体返”即是全美的伊斯兰教修道之路。“由正身以至于清心, 由清心以至于进行, 此常人之进修也。性尽而心自清, 心晴而身自正, 此圣人之修进也。”也就是说, 由正身而至于清心, 由清心而至于尽性, 这是常人的修持, 是一种由外向内的一种渐修。本性完美的发挥出来, 心自然会落得情境, 心清静而身自然会端正无邪, 这才是圣人的修持, 这是由内向外的一种修持。

在新儒家思想中, “真极”就是那些达到了与“太极”合一的人, 人要达到真极的品级只有通过专注与“修性”。“惟法圣功, 修身以礼, 明心以道, 尽性复命, 全体归真。本然独湛, 大用全明, 是为人极, 乃复初心。”孔子讲“礼”, 认为礼是实现仁、义的方式。孟子谈心, 谈“求放心”和“反身内求”。宋明理学的高度成熟将心性的修养集中到了对内心世界的修持上。周敦颐主张“主静”, 二程也主张“穷理即是尽性”。在刘智“三乘”功修中, 圣人的修持之道就明显体现出了“反身内求”的认识路径。同时, 刘智还分析了心的七个品级, 心在伊斯兰教传统中扮演了几乎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同类角色。

四、总结

伊斯兰教哲学基础性概念是对“真一”的肯定, 而中国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时期则将“理”抬高到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高度。“真一”与“理”作为两个高度抽象的哲学理念, 在刘智的神学思想的阐释下得到了很好的碰撞和融汇。刘智以“真一说”为基础, 以“心性论”为主要内容, 系统的展现出了一个深邃的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他说明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真宰的“一理流行”开始的一条大化循环的复归之路。而这个过程也就是认识和与主合一的过程。

中国儒家思想立志通过“格物致知”达到对天理的体认, 这种执着表现在伊斯兰教信仰中就是通过功修最终复归真主, 获得最终的幸福。要注意的是, 虽然刘智的思想体现出了儒学思想的内容, 但他的思想体系依旧是谨守伊斯兰学术的传统者。在刘智的阐释中, 我们可以随处遇见儒学思想的身影, 但是深入思考却依旧能发现它内在的伊斯兰神学思想底色。这使得伊斯兰教哲学的人性论在某些层次上可以与中国儒学的宇宙观和心性论即有互通之处, 却又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清) 刘智.天方性理[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78.

[2] (清) 刘智.天方典礼 (卷一)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3] (清) 张伯行.太极图详解[M].上海:学苑出版社, 1990.

[4] (宋) 朱熹.四书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 1989.

读天方夜谭有感 篇5

这几天我读了《天方夜谭》里面的故事非常吸引读这本书的人,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吧!

《渔夫的故事》是《天方夜谭》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重点讲了一个渔夫在一次撒网捕鱼时,捕到一个瓶子,于是打开瓶子去看,没想到竟钻出一个魔鬼,这个魔鬼想吃掉渔夫,渔夫却聪明地逃脱一死,最后又将魔鬼装到了瓶子里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渔夫遇事不慌,聪明果断,也说明了魔鬼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那么阴险狡猾、死不悔改、本性难移警告人们不要随便轻信别人的谎言,坏人终会遭到应得的报应。

这个故事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让我对渔夫有了另一种看法。

西方思想中的“新天方夜谭” 篇6

我们在西方思想的长河中不断航行探险,进入“人迹罕至”的地方,摸索思想的源流,发掘“大盗们”(照老庄的说法,就是“圣人”)留下的宝藏,学者们通常把自己干的这种行当叫做“奥德赛式的”历程,或“精神之旅”,其实就是“天方夜谭”。近两个世纪,尤其德国学者斯泰施内德(Moritz Steinschneider)建立起“东方学”以来,阿拉伯思想世界这块人迹罕至的国度,渐渐多了探险者,传说中的故事变得真实起来,西方思想史中长期被人遗忘的往事变得鲜活起来,大家在尘封的历史中找到了能够让整个西方思想史图景更加完善的那些珍贵的拼图。被后世誉为“第二导师”的阿尔法拉比(Alfarabi,870—950)就是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因为仅仅从他的称号中,我们就可以推想他与亚里士多德这位“第一导师”的关系,用张载的话说,阿尔法拉比至少当得起“为往圣继绝学”的盛赞。

在这场淘金寻宝的天方夜谭行动中,美籍伊拉克裔学者马迪(Muhsin Mahdi)在中东和北非的图书馆发掘、整理、翻译、出版阿尔法拉比的手稿,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培养研究生,在东西方不同的世界中穿梭,讲述久已湮灭的故事,梦想着在西方思想史这幅未竟的图画中,描上刚好缺的那一部分(之一),这本身就是现代版的真实的天方夜谭。

“中世纪”是西方思想研究的“重灾区”,而阿拉伯古典哲学尤是重中之重,这差不多已成为学术常识,但正因为已滑落成常识,故而至今还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个中缘由,众说纷纭,大抵不外乎“西方中心主义”,阿拉伯古典哲学的早衰,文献方面的困难等等。其实最为根本的,还是一个对阿拉伯古典哲学的性质和水平的认识问题:阿拉伯哲学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从时间上说,阿拉伯哲学的崛起,正值西方所谓的“中世纪”,如果整个中世纪都不过是“黑暗的”,那么阿拉伯哲学自然也就不能幸免(如果机械比附的话,阿拉伯的中世纪应该指辉煌的古典时期终结之后、现代复兴以前的这段时间,也就是阿维洛伊去世后的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从性质上来说,一般以为阿拉伯哲学不过是古希腊哲学到近代文艺复兴之间的“出口转内销”,中转而已。当然,即便如此,正如西方古典思想史大家沃泽(Richard Walzer)所说,阿拉伯哲学已值得二十世纪的学者好好感一番兴趣了,更何况阿拉伯哲学对古希腊的哲学不仅仅是保存而已,那么其中就肯定隐藏着一些珍贵的东西(Greek into Arab, London, 1962. 对观The Introduction of Arabic philosophy into Europe,Leidon,1994)。

施特劳斯(Leo Strauss)率先在中世纪库存中发现了宝贝,他起家的作品就是对阿尔法拉比和迈蒙尼德(Maimonides)的慧见(一九三六年)。而让施特劳斯名声大噪的“隐微理论(esoterics)”就植根在中世纪这块土壤里,而集中讨论这种毁誉参半理论的《迫害与写作的艺术》,其导论即是由《法拉比笔下的柏拉图》(Farabi’s Plato, 1945)修订而来(中译见《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林国荣译,吉林人民出版社二○○二年版,196—211页)。施特劳斯甚至细致入微地研究过阿尔法拉比的单篇论文(见《什么是政治哲学?》,一九五九年),而他的阿拉伯语知识,很可能就是冲着阿尔法拉比才学的。正是在独具一格的研究中,施特劳斯为我们重新描绘了一幅西方思想史(尤其政治哲学史)的图景,这幅不以习见为是非的图画刷新了我们对西方思想中最根本问题的认识:原先的盲点被照亮了,原先以为很不重要的东西其实大有名堂。施特劳斯最伟大的贡献,也许就在于把柏拉图和任何形式的“柏拉图主义”区分开了,由此我们对怀特海的那句名言就需要小心对待,或者更干脆点说,尼采—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的攻击可能(故意?)搞错了。

马迪有幸在而立之前就成了施特劳斯的学生,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深造。马迪不仅传承了师门法宝,而且使之发扬光大,让(阿拉伯)古典哲学在同所谓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对抗中,更有法力。

马迪的学术行迹颇具传奇色彩,他在阿尔法拉比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也有浓厚的天方夜谭意味,尤其让人觉得余味无穷的是,马迪在《天方夜谭》(Arabian Nights)众多的英译本之外,为什么还要添上自己的一部,这种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是仅仅出于个人的喜好,或是包含着对什么东西的大不满,还是优雅的自况?

马迪一九二六年出生在伊拉克的卡巴拉,离巴格达不远,上中学后就转到了伊斯兰古典文化重镇巴格达——在“黑暗”的中世纪(尤其是公元八世纪到十世纪),全世界有两处地方特别耀眼,其中一个就是巴格达(另一个是中国的长安,时间上略早。两者的兴盛都以各自的“翻译运动”为基础,恐绝非偶然)。马迪来到了伊斯兰的文化中心,与整整一千年前也同样来到巴格达的阿尔法拉比相比,就远没有那位无比博学的突厥人那么辉煌了。但古巴比伦王朝以来的文化遗风和马迪自身的生存位置,已经让他和阿尔法拉比结下了“先验的”不解之缘,尽管马迪弱冠时期曾在其他领域里飘荡过好一阵子。当他获得一笔政府奖学金在贝鲁特的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学习商业管理时,发现哲学更能让自己适意,遂开始学习哲学。在巴格达大学当了一年经济学讲师后,马迪又获得一笔奖学金,这次是在芝加哥大学学经济学。就像来到芝大的其他许多学生一样,马迪的魂也被政治学系的施特劳斯教授勾走了。于是马迪彻底放弃经济学,转到了社会思想委员会,于一九五四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马迪在巴黎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回到巴格达大学任教。

一九五七年,马迪在芝大的东方语言文明系获得了一个副教授席位,开始了为期十二年的芝大教学生涯,这段时期马迪在发掘、编纂、出版、翻译阿尔法拉比著作的工作方面成就斐然,发表了不少研究文章,都堪称力作。一九六九年调任哈佛大学阿拉伯语讲座教授后,就一直担任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直到一九九六年荣休。马迪以其突出的贡献而获得多项学术荣誉,曾做过富布莱特学者、洛克菲勒基金研究学人,担任过埃及、巴基斯坦等地的大学、研究所的访问教授,被誉为“我们时代为数不多的懂得中东历史之深刻影响的人”,在阿拉伯历史学、语文学和哲学方面,是公认的世界顶尖学者。

马迪在阿尔法拉比研究方面的独到贡献,一是在伊斯坦布尔和开罗的图书馆发掘出了以前未见于坊间的作品,如《宗教书》和《问学录》;二是发现了比现有版本更为完善的稿本,如《箴言录》和《柏拉图〈礼法〉概要》,从而使得聚讼纷纭的阿尔法拉比文本真伪问题得以迎刃而解;三是把极少受到重视的伊斯兰哲学的政治维度提到显著的位置,这似乎可以同阿尔法拉比为伊斯兰世界引进希腊政治哲学的功劳相媲美;四是发现了阿尔法拉比与中期柏拉图主义的深刻关联,以及阿尔法拉比各篇著作之间的隐含关系;五是培养了大量研究阿拉伯哲学的人才。

马迪嘉惠学界最甚者,是他大量翻译和编辑的阿尔法拉比著作,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他与Ralph Lerner合编的《中世纪政治哲学文选》(Mediev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 sourcebook, Free Press, 1963),收录了阿尔法拉比四篇著作的节译(其中两篇由马迪译出)。影响最大的,则要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Alfarabi: philosophy of Plato and Aristot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这部书是由阿尔法拉比的三篇独立的著作组成,即《获得幸福》、《柏拉图的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马迪把它们编排成“三部曲”,其中就已经包含了深刻的洞见。

马迪为西方思想史讲述的新天方夜谭,集中在他二○○一年出版的书《阿尔法拉比与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之中。这本书,是他毕生工作的结晶,鉴于他现在的健康状况,也可能是他最后写的一部书。从此书几乎不引用二手文献,而是把全副精力都投注到对原始文献的“贴近阅读”(close reading,这是施特劳斯学派的光荣传统)来看,至少在肤浅的形式上,马迪可以说已初具大师风范。马迪不是为了装酷或刻意表明自己所谓的“原创性”才故意不引二手文献(施特劳斯及其弟子在历史和大思想家面前的谦卑,让他们怀疑甚至鄙视满天飞的所谓“原创性”之类的劳什子),马迪对阿尔法拉比的深入思考似乎早已高出了同侪,而且在地毯式扫荡性的研究背后,他似乎已经默默地引用过了同时代的二手文献,只不过无声的征引可能多半都是批评性的。加上对阿尔法拉比的全面研究正好与马迪的生命同步,或者说至少在美国的施特劳斯学派阵营里,正是马迪的推动,才有了阿尔法拉比研究的繁荣,那么不引用二手文献也许既不是清高狂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相反,马迪似乎以身作则,要回归一种传统,或者是在丧失了古典感觉的时代,重新建立起一种可传之统(也许,首先要成体统,然后才能成传统)。

马迪这本“补天”之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的定位,第二部分讲“高尚的城邦”,第三部分专谈(阿尔法拉比笔下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这三部分下面又各有章节,分别解读阿尔法拉比的不同文本。马迪从阿拉伯哲学的一般角度广泛地讨论了阿尔法拉比哲学中的几乎所有问题,比如哲学与神法,法学与神学,自然与习俗,启示与律法,理论与实践,预言与启示等等。最后,马迪出人意料地以“宗教与循环史观”为全书作结:他虽然遮遮掩掩地扯到马基雅维里和尼采身上,但还是有些直白地亮出了自己的主张,如果这与施特劳斯学派的教诲和风格相左的话,那也是为了和阿尔法拉比保持一致。在马迪看来,那位兼采众长而尤精擅于柏拉图写作艺术的第二导师,几乎都是直白地写下了自己的著作,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容易料到一位妙笔生花的大师写的居然是“报告文学”,而不是“寓言十九”(《庄子·寓言》)的东西!阿尔法拉比在《柏拉图〈礼法〉概要》中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说一个(化了装的)修道者说了大实话(“我就是你们要抓的那个人”),居然顺利过关。这个故事为施特劳斯多次引述,施特劳斯总结说:“我们可以安然无恙地说出一个非常危险的真理,如果是在恰当的环境说出来的话,因为公众会采用环境的习俗的和想当然中的意义,来诠释绝对意想不到的话语,而不是用话语的危险特性来诠释环境。”(《什么是政治哲学》)

在马迪看来,阿尔法拉比是启示宗教崛起后,第一个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哲学家(基督教学者肯定不会同意马迪这个看法),试图回答非常急迫的问题: 在一神教的社会政治伦理中,如何汲纳异教的理智成果,如何认识和看待似乎完全不搭界的两样东西——信仰与理性,或者神法与人法。在信主独一的虔敬与人的理智之间达成无需逻辑论证的一致性,或者说如何在神(真主)的光照下安排人世的秩序,似乎是中世纪三大宗教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马迪看来,阿尔法拉比是他们中的第一人(另参施特劳斯等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上卷,222页),其次才是犹太教的迈蒙尼德,最后才是基督教的阿奎那,至于更后来的笛卡儿等人,更是捡现成。

阿尔法拉比为什么这么厉害?马迪说是因为他成功地复兴了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而如果忽略了政治哲学,既会损害公共生活的品质,也会伤害哲学的品质。这样的说法,肯定会让许多不了解中世纪、不了解柏拉图式政治哲学为何物的人嗤之以鼻:不就是王婆卖瓜嘛!

读了马迪那本为阿尔法拉比思想树碑立传的书,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阿尔法拉比“广博精微、综罗百代”,结合了古希腊智慧、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神学,从而创制出了不古不今、不阿不希(有似我们所谓“不中不西”)的大学问。在一个缺乏大师而又习以为常乃至感觉不到这种阙失的时代,这很难让人不觉得是吹过了头。其他不说,单就阿尔法拉比的身份来说,像法赫里(Majid Fakhry)这样的伊斯兰哲学研究大家不就坚定地把阿尔法拉比划在了新柏拉图主义的阵营里么?法赫里在自己广为传布的《伊斯兰哲学史》中大谈阿尔法拉比的归属,二十年后干脆专门写一本书来证明阿尔法拉比未必就是一条能够超越新柏拉图主义的好汉(Al-Farabi, founder of Islamic neoplatonism, Oneworld Publs. 2002)。这本晚一年出的书,可能就是看马迪的如下说法不顺眼:阿尔法拉比虽然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的东西,但从根本上正是要和新柏拉图主义对着干,或者挑明了讲,与其说阿尔法拉比利用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成果(事实确凿),不如说是在时代思潮中面对新柏拉图主义,甚至改造新柏拉图主义对柏拉图思想的固化和平面化——马迪把阿尔法拉比看成了振百代之衰的“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再说,阿尔法拉比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宗教是对哲学的摹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英文版43页),这句话虽然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说的,而且紧挨这句话前面几个字是“故曰,在古人看来”,但阿尔法拉比显然认同了这个说法,并且把它当作历史经验的例证。不过,马迪却从阿尔法拉比石破天惊的反潮流思想中,看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认为我们对阿尔法拉比的立场需要有“敏锐的鉴赏力”,因为阿尔法拉比那句大不敬的话其实托出了他的真实用意:要追求高尚的或优秀的宗教(马迪清楚地知道,如同“哲学”的情况,“高尚”和“优秀”的内涵古今不同),而某些不成样子的宗教,虽然很流行,的的确确不过是哲学的摹本而已。阿尔法拉比那个命题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真正宗教的渴望。这样一来,阿尔法拉比不是把宗教视为最高的东西,又是什么?阿尔法拉比对政治哲学(当时还没有这个术语,而是“政治科学”——当然,古今的“科学”也不同义)的强调,就要穿越政治这个维度,从而才能真正达到“神法”和“神圣”,这不正是对宗教的最高礼赞,不正是柏拉图《礼法》(nomoi)的教诲么?看来,马迪的说法似乎不是打胡乱说,他描绘的那幅图似乎也不那么“太虚幻境”。

本来,阿尔法拉比身上夸饰的传说恐怕比实证的信史还要多得多,比如说他懂七十多种语言,精通各种乐器,可以随意用音乐控制别人的情感,在催眠了要强留他做官的王室之后,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一样,一笑而去,不知所终。那么,我们还会怎么看待马迪对阿尔法拉比有些天花乱坠之嫌的叙述呢?

依我看,关键还在于相不相信“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 篇7

用勤奋与务实——开启“业余市场专业化”大门云拉丁舞校采访中的周泽坛带着河南人的真诚与踏实, 为记者详细地道出了十几年来建校的不易。作为新乡地区规模最大的业余培训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倾^以高标) i、严要求栽sa范自己。在十十胳如一曰的不毈力下, 如今的訪泽坛已有24家分校, 廠新乡市周边八个县区。所喜于今天的收获, 周泽坛说:“我对发展充满了信心, 从前吃的苦, 挪昌到了最好的回报……”文:Miga编辑:»厕圭姐弟携手, 共圆麵梦“2000年时, 因为家长不喜欢姐姐与其他男舞伴搭手跳舞, 就让我^同学习。”周泽坛用幽默的语气说道, “之后在2002年读大学时, 源于对舞蹈的喜爰, 便与其他两名来自郑州和荷泽的同学共同创建了1舞蹈社团, 现在想来, 十分感谢当时能有这样4平台做尝试, 不断地丰富经验, 才有了天方泽龄天的成功。, 周泽坛在讲述自己对最初的回忆时, 心M 3 S满了感激。‘当时大学毕业以后, 我遇到了很多问题, 因为本专业与职业规划十分不符, 迷茫地面临就业时, 姐姐邀请我与她一同

“我们的念継为了雛更多的雜学习拉丁所以我们开了很多个分校, 甚至麵嗌。, , 周脚兑, “虽题余培训市场, 嵌期性的, 贿行业是朝阳行业, 所以麵娜獻賄信心〇”耕办舞蹈報, 我高挪答应了, 艇样, 就是十几年……”也正是源于当初这些tn^i5合, 才让同样烛立7^含热情的姐弟俩, 有了今天这样骄人的事业。感谢, 谢2 0 0 4年6月1日, 天方泽丁舞校正式成立。从开办至今, 学校先后开设:辉县、获嘉、新乡、延津、原阳、封丘、长t亘、連等2 4校, 常年在校生2 4 0 0余人, 是目前新乡市较大的一所专业拉丁舞学校, 曾连续1 0年_“优秀舞蹈学校”的称号, 擺喃电视台评为全省"十诖培训学校, , 和B诚信办校先进单位, , 。周泽坛起初办校的想法是极其简单的, 时间的累积又不断地促使他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从第2年到第3年, 直至第5年, 天方泽坛已在新乡地区八个昙区全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分校我起初就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后跟随着市场的发展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要说的还是感谢, 特别感谢竞争对手, 正是因为他们, 我们才得以成长, 让我们取娜在的劍〇”u送货h门”与“雌市场^化”B我们的办^念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接触舞蹈, 学习拉丁, 所以我们开了很多个分校, 甚至抛开利益。”周泽坛i兑, 鑛行觸朝阳行业, 所以我们又揃景很有信心。"2 0 1 0年, 訪泽坛在整个规划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体系, 开始自己师, 并从中画尤秀从教。2 0 1 1至2 0 1 2年与当地幼师学校合作, 为其免费上课;2 0 1 3至2 0 1 4年开始逐步策划自己独立的专业院校;20 1 5年与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校校合作'开设公办学历全曰制中专、大专体育舞蹈专业, 带动了整个新乡地区的业余市场专业im m〇周泽坛说:未来的业余模式会被淘汰, 我们针对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面臟业问题, 采取了依托专业学校, 调整市场, 从业余培养模聪变为专业培养模式的方法。, 可以说, 碰苦心人, 天不负收获着硕果的同时, 周泽坛不禁再度甜乙起当年, 从前吃的苦, 在如今看来都是值得的。那时起步, 我曾与妻^^球行县呢圈, 为分^±。后来学校建成, 冬天上课时, 就要从这个县麵另4县城, 冻得腿都没有知觉了/也正是当时吃了那么多的苦, 才有间的飾, 再一次織了諷也的学生升入到体育舞蹈的最高殿堂进行織訪激云的实力碰会上癖搬认可的同时, 打破了自新乡地区开办舞蹈大赛以来县区节目进不了决赛的怪圈, 为新乡市争得了雜。不咖此, 云编排的节目还被各家媒体选中, 分别参加辉县市第一、二、三届舂晚, 获嘉县第一、二届春晚, 延津县首届春晚。2 0 1 6年1 0月4日, 天方泽坛成功协办了第二S“魅力新乡、舞动平原”国际标准舞全国公开赛暨新乡市首届全民育舞蹈渐示赛, 和往糊比, 雜的参赛队伍及选手数呈都有了飞跃的增长, 这是每个天方泽Ig A的骄傲。与此同时I周泽坛&建立起了自己的传媒公司, 口雖了麵論心。我们也相信, 这样一支敢于拼搏、不畏辛劳的优秀团队的纖, 定将痧

天方夜谭 篇8

一、内容

脱口秀节目受到网络和电视的共同青睐,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制作费用低廉。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直言不讳地说过, 凤凰卫视有近一半的节目是谈话节目。摆几张椅子, 简单安排一下背景, 邀请两三个嘉宾, 直接成本投入几乎为零, 但收益不菲。

《夜谭》模仿自美国走红30多年的夜间谈话节目《Tonight Show》 (《今夜秀》) 。1962年, 由约翰·卡森主持的《今晚秀》节目在美国播出。节目形式非常简单, 每次开始时都由一个助手将卡森引入节目, 然后是卡森关于一个话题的独白, 接下去是卡森对一个嘉宾的访谈, 最后是一出小滑稽剧。

中国的电视娱乐谈话节目受新闻节目的影响较深, 很多都是从新闻谈话节目或社会谈话节目借鉴而来。这种新闻性决定了节目惟舆论是瞻的策划原则, 注重导向和引导, 在对事件的择取上, 以编导 (或主持人) 的视角为出发点。

网络则不然。网络脱口秀节目相对于电视而言, 出现时间要晚。客观地讲, 它是在电视娱乐节目完成了探索进入发展阶段时出现的。它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情感”的DNA, 加之对网络语言、噱头甚至是无厘头的借鉴, 将网事说成段子, 连绵起伏地刺激观众的笑神经。《大鹏》相对于《夜谭》, 倒有点“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味道。

在样式上, 《大鹏》灵活多样, 设计了许多与网络相关、具有网络特色的子栏目, 如:大鹏极有料、今日五宗最、搞笑歪唱、大鹏博客等。观众还可以随时对正在收看的内容进行网络搜索, 整个网络中相关的内容都成为被看的内容、聚焦的焦点。

二、主持人

脱口秀节目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个性与表现, 主持人因而成为价值不菲的商品, 娱乐脱口秀节目尤其如此。《娱乐串串秀》成就了梁冬, 《夜谭》成就了刘仪伟, 《今晚》成就了高博, 也可以说是几个主持人成就了节目本身。

尽管如此, 还是可以发现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共同特点:无论他们怎样幽默, 长相如何平民, 但给人的印象还是电视主持人, 是高高在上的“名人”。电视脱口秀节目也表现出趋同性:更多地秀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以及含蓄、理性的谈话风格, 在机智而幽默的谈话中尽量回避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的问题, 自然得体不越雷池。如此的约束, 使得各具特点的主持人很难张扬其鲜明个性, 新闻话题如此, 娱乐节目也如此。

网络则不同。如果说电视脱口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导游的话, 网络脱口秀的主持人则更像一个旅伴。他似乎不太愿意受“责任”、“舆论”的羁绊, 天马行空。大鹏的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身份, 总会让人感到更网友、更草根, 更像一个旅伴, 同观众一起探险、猎奇, 抒发观众所思所想。

域外脱口秀节目多以主持人名字命名节目, 如《奥普尔·温弗瑞秀》、《大卫·莱特曼深夜秀》、《艾伦·德吉尼斯秀》, 港台有《鲁豫有约》、《康熙来了》, 但大陆的脱口秀节目从“不过如此”的崔永元到“下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刘仪伟, 再到“高谈阔论、博学多才”的高博, 他们主持的三档脱口秀节目都曾经辉煌过, 但无一例外地都不曾以三个人的名字命名。而《大鹏》不仅把“大鹏”的名字冠冕堂皇地放进栏目之中, 还有一个充分展示大鹏个人才艺的板块“搞笑歪唱”, 主持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刘仪伟的不符合电视主持人播音标准的方言表达, 一度使人们对《夜谭》节目争论不休;《大鹏》则不然, 主持人在开播前期还讲比较纯正的普通话, 缘于观众的喜欢后来改成了东北方言, 再加之在节目中使用的大量土话和俚语, 成为节目的另类娱乐元素。

脱口秀节目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 如《今晚》之于高博、《夜谭》之于刘仪伟。

三、观众

网络有一个天然的优势, 如大鹏所言:“我们的节目是永远的黄金档, 所谓的黄金档就是你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有一个比喻:看电视, 有点像旅游购物, 挑选货物永远是锁定在导游引导的店中——至少方向是确定的。看网络节目, 更像是自由逛街, 方向和货物的选择都由自己说了算。时尚与传统, 正确与错误, 不需要你的指手画脚, “我的地盘我做主”。电视节目在策划时要绞尽脑汁地不断分析目标受众在哪里, 网络则不然, 无论怎样策划都有理, 三个亿的网民, 总有点击节目的可能, 只须确定一个口味, 于是《大鹏》找准了“资讯+娱乐”的方向, 找到了聚焦的中心点——网友关注的就是大鹏关注的。

天方夜谭 篇9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那么,从学术和理论上来讲,什么是低碳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介绍说,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不过,几乎所有为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都指出,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等。

英国的低碳经济概念,是基于一种后工业经济的假设,其主要的目标是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以防止全球变暖的严重负面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寻求能源安全、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国家竞争力来源。英国提出的低碳经济以最终碳的绝对量减排为依据,基于后工业的假设,这显然符合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状,但没有考虑到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拓展,指出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绝对的减排,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碳排放量的不断降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碳排放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概念具有 3个核心特征,即 “低碳排放 ”、“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

上述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讨论表明,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正当时

经济发展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本身是中国一个“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庄贵阳研究员说,首先,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督促国内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二,中国其实有很多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错,比如太阳能、PV板等。虽然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在这方面会有一些竞争力。

第三就是技术转移。在这股即将到来的技术转移浪潮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向中国转移一些低碳技术,因为这才是低碳经济收入的大头。

中国低碳经济在行动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中国既有发展的权利,也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从保障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来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把气候政策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向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庄贵阳研究员说, 2006年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和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具有双重性,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和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低碳经济的5大误区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目前成为已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当前对低碳经济的探讨和认识,还存在着多种误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

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

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

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

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

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

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

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中国有的地方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这完全是误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一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否则社会没法运转。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即使像英国、意大利那样,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个寿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还得重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我

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

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

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从现实竞争力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成立。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2010年11月25日,“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图为来自台湾的“增程插电式试装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展示自己的聚光光伏光学发电系统。此发电系统成本低廉,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效聚光电池转效率达到40%,放大倍率达500~1000倍,可用于不同规模电站使用。

国外的低碳实践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不仅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继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而且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经济转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陆续开展了低碳经济政策研究。低碳经济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更主要的是出于产业竞争力的考虑,低碳经济有条件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背景之下。

美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虽然态度消极,但这并不表示其在推动自身低碳发展方面也无动于衷。 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把提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 2006年,美国公布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资助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此外,奥巴马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

日本提出“低碳社会”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全的条件下建设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2008年“福田蓝图”提出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选定了13个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即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之外,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将利用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特别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

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积极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 2000年以来,欧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机制和行动计划,推动其成员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极力输出其碳交易规则和碳市场管理做法,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很快意识到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动经济的低碳发展。印度强调保障能源供应,努力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强度。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能领域,巴西提出将继续推进实施国家乙醇燃料计划、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替代能源发电扶植计划、国家节约用电计划、油气及其衍生品合理使用计划,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建言中国低碳经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中国来说,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他解释,第一,要尽快制定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第二,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第三,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同时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天方夜谭】推荐阅读:

天方夜谭阅读指导教学过程07-14

上一篇:构建高效的课堂下一篇:通道绿化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