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混交林(精选6篇)
马尾松混交林 篇1
1 引言
火力楠和马尾松都是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栽种的物种, 火力楠性喜温暖湿润, 在福建省的漳州、泉州、三明等城市广泛栽种, 是造纸、装潢、防火的良好用材;马尾松对地域要求不高, 有“先锋树种”的美誉, 适宜在干旱和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适合大面积营造。马尾松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造纸、用材树种。
林木混交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优势乔木树种混交, 混交林有利于形成有层次的林分结构, 进而提高防护林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有效利用树林的空间与营养。笔者结合自身经验, 就火力楠与马尾松的混交展开研究, 并将混交林的林分参数及栽培效果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
2 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的可行性分析
马尾松与火力楠的混交由植物自身特性决定, 有利于实现树种间的优势互补。马尾松具有适应性广、生命力强的优点, 在土壤贫瘠的山区得到了大量栽种。然而, 近年来马尾松的大量营造和大规模针叶化的进程, 也导致了树林的林分生产量不断下降、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等问题, 使得大规模针叶林的结构调整十分必要。而火力楠作为养分含量高、落叶量大的一种常见常绿阔叶树种, 对提高混交林的土壤肥力、改善马尾松纯林带来的肥力衰退问题、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 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
基于此考虑, 选择试验地进行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试验, 论证混交林形成后, 对林木的林分参数和土壤、水源的改善, 为大规模马尾松和杉木针叶林化可能带来的土壤肥力退化提供解决对策。
3 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试验方法
3.1 试验场地的选取
标准地设置于福建省某农场, 气候温和湿润,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每年的4~6月份为降水充沛的雨季, 7~9月份为旱季, 夏秋季节台风暴雨多发。标准地为山地, 属于黄化红壤, 表层22cm处微量元素含量为:有机质36.22g/kg, 氮元素16.08g/kg, 磷元素4.0g/kg, 钾元素44.2g/kg, pH值约为4.67。
为方便进行试验对比, 在相同的试验环境下, 使用随机区组设置的方法, 选取了马尾松纯林3块, 火力楠纯林3块, 火力楠与马尾松的混交林3块, 每块试验地小区面积均为20m×20m, 在完成一个生长周期后, 对所设置的试验地进行取样检测, 分树种选择标准木。
3.2 试验参数的提取方法
3.2.1 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进行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时, 采用monsi分层切割法, 在不同的标准地内, 选择相应的标准木, 选取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为指标, 以2m为一个区段, 对各个区段的林木称取其干重、枝重、叶重, 测定其乔木层生物量。
3.2.2 林分各层次持水能力的测定方法
林分各层次持水能力采用“浸水法”进行, 对地下植被层可结合“样品收获法”, 在使用随机方法, 对林分标准完成抽取后, 在使用“环刀法”来对土壤取样, 并测出土壤的渗透系数和渗透速度。
4 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栽培种植对比
4.1 混交林生长情况对比
马尾松与火力楠按照1∶1的比例混交, 在混交林的实际生长中, 由于马尾松耐各种土壤贫瘠环境、适应性强, 且属于强阳性树种, 所以在混交林中处于主要的林冠层, 占据了混交林的大部分上层空间。
火力楠的适应性虽然没有马尾松强, 但火力楠耐庇萌, 在混交林中, 虽然火力楠受到上层马尾松的遮挡, 但不影响火力楠的幼树的生长, 即二者的生长发育互利共生, 在第一个生长周期中, 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中, 马尾松与火力楠的树高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相比, 分别增加了24.2%和45.5%, 起到了良好的混交效果。
4.2 林分生物量对比
采用上述研究方法, 测得马尾纯林、火力楠纯林、火力楠与马尾松的混交林各自的林分生物量对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混交林的总生物量为:41.00+23.64+7.28+6.05=77.97t/hm2;同密度的马尾松纯林的总生物量为:44.85+11.70=56.55t/hm2;同密度的火力楠的总生物量为:32.15+10.39=42.54t/hm2。
以马尾松与火力楠的混交林的生物量最大, 比同密度的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分别提高了37.87%和75.06%。这说明马尾松和火力楠的混交种植起到了提高树种协调性, 充分利用了林木养分, 提高了林木产量和生物量的作用。
此外, 由表1还可以看出, 林木器官的总体生长情况大小依次为:主干、枝、叶、根、根桩, 同时, 各个林分的枝叶总生物量都比主干的高, 说明了林分仍处在幼林期。
4.3 林分水源涵养量对比
林分水源涵养量也是衡量林分生长情况的重要参数之一, 水土保持是林木的重要功能, 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受到作物自身特点的影响, 在水源涵养方面也存在差异。本文按照地上部分持水量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作用这两个指标, 来进行不同林分水源涵养量对比。
4.3.1 各种林分类型的地上部分持水量对比
按照“浸水法”, 测得马尾纯林、火力楠纯林、火力楠与马尾松的混交林各自的地上部分持水量如表2所示。
t/hm2
林冠层是降雨时的第一层截留空间, 林冠层的截留能力与树叶面积、生物量和持水率都有关系。由表2可见, 林冠层林分持水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火力楠纯林。可见, 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由于树种间的互补优势明显, 生长态势好, 在树叶面积、生物量和持水率方面都长势良好, 所以混交林的林冠层持水量比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都大。
活地被物层是降雨时的第二层截留空间, 由表2可见, 活地被物理层林分持水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火力楠纯林, 相比马尾松纯林与火力楠纯林, 混交林的活地被物持水量分别提升了57.28%与121.94%。可见, 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由于树种互补, 生态环境良好, 所以林下植物生长良好, 植被繁多, 活地被物层持水能力比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都大。
枯枝落叶层是由林木凋落覆盖地表形成的, 是截留降水的第三层, 同时也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改良土壤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由表2可见, 枯枝落叶层林分持水率由高到低仍然为: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火力楠纯林。以上分析表明, 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的地上部分持水量从林冠层、活地被物层到枯枝落叶层, 都比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要高。
4.3.2 各种林分类型土壤层涵养水源作用对比
土壤层的涵养水源作用也是衡量林分生长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土壤层涵养水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降水的渗透能力和土壤的贮水能力上。
(1) 各种林分类型土壤层对降水渗透能力的对比。由表3可见,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初渗值和稳渗值都大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说明了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都由于纯林, 土壤的孔隙度较好, 有优良的渗透性能。
mm/min
(2) 各种林分类型土壤层贮水能力的对比。土壤的贮水能力与土壤孔隙度密切相关, 土壤孔隙越多, 贮水能力就越强。由表4可见, 在0~20cm和20~40cm的测试中,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贮水量都强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 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也相对较优。
综上可见, 马尾松和火力楠混交林的综合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明显优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
5 结语
经过混交林生长情况、林分生物量对比、林分水源涵养量对比等多方对比与研究, 结合马尾松与火力楠的生长特点, 认为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的综合指标优于马尾松纯林与火力楠纯林, 起到了良好的树种互补、互利、共生的效果。
摘要:指出了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栽种的林木树种, 火力楠与马尾松在生长特性、环境需求方面优势互补, 适宜进行混交林栽培。分析了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的可行性, 拟定试验方法, 选取标准地进行了实地栽培对比。经过对混交林与纯林的生长情况、林分生物量对比、林分水源涵养量等多方对比与研究, 认为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的综合指标优于马尾松纯林与火力楠纯林, 马尾松与火力楠的混交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关键词: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栽培种植,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贵啅.马尾松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10 (1) :17~19.
[2]翁闲.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2011 (2) :38~40.
[3]罗金旺.马尾松与几种阔叶树混交后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J].防护林科技, 2006 (6) :12~14.
马尾松混交林 篇2
红椎 (Castanopsis hystrix A.DC) 别名红黎、黎木、红椽栲、赤黎期, 属壳斗科, 是我国珍贵阔叶树用材林树种, 也是福建省安溪县造林绿化速生乡土树种。其树喜光, 在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酸性土壤生长良好, 是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树种。树高达30 m、胸径80 cm, 属深根性, 根系发达, 萌芽力强、产量高、病虫害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红椎是杉木马尾的松伴生树种, 与杉木马尾松树种混交造林可改变林分生长, 能改善林地环境[1]。为了开展红椎混交林栽培技术试验, 提高造林质量, 改变湖头镇单一造林模式, 采用多树种混交, 增加造林树种多样性[2], 对11年生3种树种红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纯林经营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对营造红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纯林进行技术总结, 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3]。
2 调查与分析
2012年10月下旬, 在11年生的各种林分中选择海拔、坡位、坡度、坡向等立地条件因子大致基本相同的地块, 在每个地块中上、中、下设立临时样地, 各块面积25.8 m×25.8 m。每种类型的林分各设立4个样地, 调查林分因子中的林地温、湿度, 林木生长量和土壤肥力等。
2.1 调查地的概况
调查地设于福建安溪县湖头镇湖三村大湖山, 位于东经117°59'0″, 北纬25°14'1″, 试验面积10 hm2。此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降雨量1800 mm, 空气相对湿度82℃左右, 一年四季分明, 气候暖和, 雨水充足, 年平均气温19℃, 1月份平均气温13℃, 极低温-1℃, 7月份平均气温26℃, 极高温36℃, 全年≥10℃, 活动积温7 000℃, 无霜期328 d。调查地的海拔高度455~478 m, 坡位中部, 坡向东南, 坡度为16°。土壤为酸性黄红壤, 土层腐殖质层一般, 肥力中等, p H值4.9~5.8, 属Ⅲ立地级, 适宜红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纯林林木生长, 宜造林试验。
2.2 林地温湿度调查
2012年10月13日11:30~14:30, 在海拔高度相似的不同生长林分中, 选4块样地在不同的林分内外, 随机设临时标准地对照, 各选择2个观测点, 观测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
2.3 林木生长量的调查
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检测, 按福建省林木二元材积公式计算每个树种平均木单株材积, 再按各树种平均木单株材积乘以相应树种的单位面积株数, 计算各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红椎、杉木、马尾松二元材积计算公式为[3,4,5]:
2.4 土壤结构调查
在各样地内根据地形走向, 按S型路线分别挖出土层深度0~40 cm的土壤采样剖面各4个, 用容积100cm3的环刀分层 (0~20 cm、20~40 cm) , 采集原状土, 同时采集0~40的混合土样约500g, 带回室内按森林土壤国际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不同林地温湿度分析
根据不同林分检测, 3种树种混交的林分内平均温度比2种树种混交林和3种纯林林分内平均温度低0.2~0.7℃, 而相对湿度则比2种树种混交林分内和3种纯林的林分内湿度分别提高0.4~1.5℃。这说明杉木针叶树种与红椎阔叶树种混交, 能改善林内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尤其红椎喜光, 杉木喜阴, 幼林生长时期, 在湿润土壤里生长, 林分能提前郁闭, 所以针阔叶两树种混交可促进林木生长, 提高林木生长量 (表1) 。
3.2 不同类型林分生长状况对比分析
从表1显示, 不同类型林分生长状况对比, 3种树种混交林每公顷生长的林木株数为1 596株, 而2种树种混交林每公顷生长的林木株数分别为1 648株、1 655株, 3种树种纯林单树种每公顷生长的林木株数分别为1 660株、1 672株、1 679株, 3种树种混交林每公顷生长的林木株数, 分别比2种树种混交林每公顷生长的林木株数少52~59株, 比3种树种纯林每公顷生长的林木株数少64~83株。而郁闭度分别比2种树种混交林大1.04%~2.11%, 比3种树种纯林大3.19~5.43%。这说明11年生的3种树种混交林林木生长枝叶茂密, 郁闭度大, 林木生长良好。
从表2可知, 不同林分生长量对比, 11年生的3种树种混交林生长效果均大于2种树种混交林和3种树种纯林。3种树种红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单株材积、蓄积量, 比2种树种红椎杉木混交林和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及3种树种红椎杉木马尾松纯林平均树高分别大2.35%、2.58%, 4.20%、13.82%、14.25%;胸径分别粗3.90%、6.39%, 8.34%、14.39%、17.94%;冠幅分别大3.92%、4.78%, 6.86%、16.74%、10.88%;枝下高分别大2.31%、10.83%, 10.17%、19.27%、21.50%;单株材积分别大7.69%、16.67%, 31.25%、44.83%、55.55%;蓄积量分别多5.93%、14.27%, 28.14%、40.38%、50.17%。这表明:阔叶树红椎与针叶树杉木马尾松3种树种混交造林, 林木生长较快, 林分枝叶茂盛, 林木蓄积量高 (表2) 。
3.3 红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纯林生长量方差分析
从表3显示, 每种树种林分混交林、纯林 (A、B、C、D) 各分别设置4个样地, 共设置24个调查样点对林木生长量进行检测, 检测数据应用方差分析, 6种林分间生长量树高F值=10.00、胸径F值=2.40、冠幅F值=1.25、材积F值=83.43, 存在显著差异或显著极差异 (P=0.000 2<0.005) (表3) 。
3.4 林地调查的分析
营造3树种混交林、纯林试验。对不同的林分进行经营管理, 采用单株扩穴抚育, 自然经营除草、施肥, 能促进树冠下土壤发酵, 增加林地土壤肥力, 可提高N、P、K的养分, 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3.4.1 土壤肥力的分析
从表4可见, 3种树种混交林、纯林不同方式造林, 其林木生长不同, 从土壤剖面, 土层质地结构分析也不同。以0~20 cm土层为例, p H值A分别比B C大2.2%、3.76%和D大4.15%、4.55%、5.34%;有机质含量分别比B C大0.18%、0.24%和D大0.34%、0.37%、0.43%;全N、全P、全K以及速效N、P、K也分别比B、C、D大, 其中土壤全N含量分别比B、C大1.79%、2.70%和D大3.64%、4.59%、5.55%;土壤全P含量分别比B、C大3.77%、5.76%和D大7.24%、10.00%、14.58%;土壤全K含量分别比B、C大0.34%、0.69%和D大1.04%、1.22%、1.39%;土壤速效N含量分别比B、C大1.89%、2.68%和D大3.85%、4.85%、5.88%;土壤速效P含量分别比B、C大0.53%、1.05%和比D大1.33%、1.60%、1.87%;土壤速效K含量分别比B、C大1.92%、2.91%和比D大3.92%、4.95%、6.00%。可见, 3种树种混交林的林分不仅能改善林地土壤状况, 增长土壤肥力, 也可改变林地的生态环境 (表4) 。
3.4.2 土壤物理性质的分析
3种树种混交林、纯林的林地土壤物理性质调查测定结果, 不论是0~20 cm还是0~40 cm土层, 3种树种混交的各林地物理性状均优于2种树种混交林和3种树种纯林。以0~20 cm土层为例, 3种树种混交林地的土壤容重, 比2种树种混交林和3种树种纯林的林地的土壤容重分别减少0.93%、1.85%和0.93%、1.85%、2.78%, 而通气度分别提高4.77%、8.27%和5.27%、11.26%、11.58%, 最大持水量分别提高3.18%、7.31%和2.81%、5.52%、7.47%, 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2.47%、6.67%和1.36%、3.56%、7.08%, 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0.49%、2.92%和0.89%、1.77%、1.86%, 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1.54%、4.74%和1.38%、1.70%、4.20%, 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6.19%、8.79%和10.22%、15.21%、25.15%, 总孔隙度分别提高2.24%、5.36%和2.67%、3.62%、5.94%。土壤孔隙度能反映土壤的持水量, 结果表明, 3种树种混交林的林地地表层涵养水源功能, 比2种树种混交林和3种树种纯林的林地地表层涵养水源大, 蓄水量能力多, 能更好地促进林木生长 (表5) 。
4 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对红椎杉木马尾松3种树种混交林的林分生长状况进行分析, 比2种树种混交林的林分生长状况和3种树种纯林林分生长状况快, 可提前郁闭, 郁闭度平均分别大0.01~0.04%。3种树种混交林林木形成多层次林分, 林木生长平均树高分别大0.48~1.60m, 胸径平均分别粗0.75~2.35 cm, 冠幅平均分别大0.01~0.43 m, 枝下高平均分别高0.1~0.43 m, 单株材积平均分别大0.01~0.43 m3, 蓄积量每公顷平均分别多3.81~19.581 m3。3种树种红椎杉木马尾松混交造林, 树冠枝叶通过光合作用, 能改变林地林木的生长环境, 能起到生态效益。
实践证明:红椎杉木马尾松3种树种混交造林, 林木生长效果枝叶茂盛。尤其是红椎枯枝落叶物多, 在林地地表层能遮暴雨径流, 可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林地表层枯枝落叶物待期腐烂后, 能提高土壤肥力, 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 3种树种红椎杉木马尾松混交造林林分生长效果良好, 红椎杉木马尾松树种混交造林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青天, 余婉芳, 毛寿平, 等.红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J].绿色科技, 2010 (8) :70~72.
[2]蒋家淡.红椎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 22 (4) :329~333.
[3]黄云鹏.杉木与红锥混交林生长量及混交比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 28 (3) :367~371.
[4]钟景兵, 廖桂声.红椎裸根苗截干造林试验[J].广西林业科技, 1998, 27 (2) :99~106.
马尾松混交林 篇3
1 试验区概况
永春县下洋镇上姚村(北纬25°30′,东经118°2’)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侯,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全县无霜期320 d,平均气温20.4℃,最低气温-4~5℃,夏季月平均气温25~28℃,降水量1 600~2 100 mm,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每年3~8月受台风影响,最大风速达40 m/s以上。地貌属于闽东南丘陵地形,山脉为戴云山脉往东南延伸的分支,海拔640~880 m,西部、西北部较高,坡度20°~40°。土壤以花岗岩风化形成沙壤、粗骨性红壤为主,呈微酸性,p H值5~6,土层60~140 cm。植被主要有芒萁、五节芒、菝葜、桃金娘,苦竹、冬青及禾本科的其它杂草。
2 研究方法
1993年春,在上姚石菜坂2-1-9班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木荷台湾相思混交林和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造林试验,马尾松木荷台湾相思混交比例设2∶7∶1和4∶5∶1两种,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比例1∶5∶4和5∶4∶1两种。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试验重复,试验小区沿山坡上、中、下排列,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为25.82 m×25.82 m。造林株行距2 m×2 m,造林后前3 a每年抚育除草一次,以后在自然状态下生长。
地上部分持水性能测定:林冠层按随机原理抽取带叶的标准枝条,采用浸水法称量求算;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采用样方收获法和浸水法称量求算。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每样地按“S”形路线多点(5~6点)分别采集0~20 cm、20~40 cm层的土样供做养分化学分析,并用“环刀法”采集0~20 cm和20~40 cm的原状土做水分物理性状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化学分析按国际分析方法测定[3]。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尾松混交林水文特征
3.1.1 马尾松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能力。
随着降雨的到来,森林地上部分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依次对雨水进行拦截和吸储,致使落入地面的雨量减少并且减缓了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和径流的产生。通过马尾松不同混交类型林分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持水量测定看出(表1),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2∶7∶1和4∶5∶1)其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及总持水量高于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1∶5∶4和5∶4∶1),而林下植被层的持水量相反。这是因为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中阔叶树比例大于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而处于林冠层的阔叶树冠幅较大且枝叶浓密,对雨水的截留量较大。由于马尾松木荷相思林冠层枝叶交错,林下透光度较小,林下植物特别是阳生植被较少,以阴生植物为主,总植被量较小,因此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下植被层持水量低于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阔叶树含量大的混交林其枯枝落叶层枯落物多且厚,对降落的雨水吸收量也较大。
3.1.2 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层持水能力。
森林土壤是持水的主体,土壤吸收水分的多少是反映森林保持水土能力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森林土壤由于土壤质地、结构和肥力状况的差异,在持水功能上有较大的区别。从表2可知,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和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土壤持水能力不同,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土壤层持水量大于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而相同混交树种比例不同的混交林中,又以阔叶树比例大的混交类型其土层持水量多。这与森林结构有较大的关系,因为阔叶树多的林分,林冠层枝叶多且枯枝落叶层厚,地上部分就对降雨起到很好的拦截和吸收作用,有效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而且枯枝落叶层较厚的林分其土壤也比较疏松,对水分吸储有利。
3.1.3 马尾松混交林林分持水能力。
森林持水量由森林地上部分持水量和土壤持水量两部分构成。从表3看出,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持水量大于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而相同树种不同比例的林分中,以阔叶树比例大的林分持水量为大。按2∶7∶1配比的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其持水量最大,比按1∶5∶4配比的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大19.43%,比按5∶4∶1配比的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大24.43%。按4∶5∶1配比的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其持水量在4种林分类型中居于第二。因此,为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人工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在混交林的营造中可适当加大阔叶树的比例。
3.2 马尾松混交林土壤肥力特征
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混交模式对林地的肥力有各种不同的影响,导致土壤结构、土壤水分性能和土壤养分状况等差异。通过马尾松多树种混交林土壤肥力测定(表4),混交林中0~20 cm土层的肥力状况优于20~40 cm。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土壤中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速效K等指标均大于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混交林。马尾松混交林土壤肥力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树种组成和结构上的不同,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主林层枝叶繁多,凋落量大,一方面对强降雨的削弱作用大,使土层少受到雨水的冲击,这样地表径流就减少,土层表面的厚度和营养成分有保证。其次由于枯落物多营养物质回归土壤的量比较大,土壤肥力得到改善,而且较厚的枯落层对土壤良好的结构起到了保持作用。因此,马尾松木荷相思混交林土壤比马尾松火力楠杉木肥沃。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木荷相思按2∶7∶1和4∶5∶1配比的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总持水量大于马尾松火力楠杉木按1∶5∶4和5∶4∶1配比的混交林,土壤肥力状况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
福建是多雨的省份,特别是山区雨水较多,容易引发水土流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森林在防御自然灾害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同的森林类型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不同,单一树种所构成的森林由于其结构简单,固土持水的功能较小,而多树种组成的森林有多层次结构,对雨水特别是强降雨有较大的吸储作用,减少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和灾害产生的可能。马尾松是福建山区主栽树种,采用马尾松与多种阔叶树混交造林以形成稳定的多层次的林分结构,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持水性能和改善土壤的肥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郁善.杉木毛竹混交林水文效应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5(4):325-330.
[2]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48-258.
马尾松混交林 篇4
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区位于福建省中部的戴云山脉北侧, 地理位置为东经117.8°~118.6°, 北纬25.8°~26.4°, 属戴云山脉森林立地区闽中低山丘陵区, 为闽中火山岩系中山地貌, 属侏罗系下统陆相盆地沉积岩。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8.9℃, 1月平均气温8℃, 最高气温39℃, 最低气温-4.5℃;年平均降水量1580mm, 年蒸发量1380mm, 年相对湿度83%, 无霜期299~322天, 年积温5783~7161℃, 历年最大日降水量131.7mm, 3~6月为多雨季节, 4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6%。本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林带南部亚地带浙南闽中山丘陵栲树、细柄覃树林区。本区有维管束植物1779种 (包括变种和亚种) , 分属196科810属, 其中蕨类植物30科58属112种, 裸子植物10科23属47种, 被子植物156科729属1620种。
试验地设在福建尤溪县县城周围的尤溪国有林场城关工区水南山场, 为尤溪县城的主要景观林, 海拔200~400m, 土层40~80cm, 土壤肥力较差, 马尾松为22年生的中林, 平均胸径16.5cm, 平均树高13.6m, 郁闭度0.7, 现存密度为900~1000株hm2。1993年10月在马尾松林中进行不同强度间伐试验, 郁闭度在0.4~0.7, 保留密度300~550株/hm2, 同年11月进行挖暗穴, 穴规格为穴面40cm×30cm×30cm, 穴密度为1500穴/hm2, 1994年1月造林, 造林后3年每年采用块状锄草抚育2次。
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四个处理, 四次重复。四个处理分别为强度间伐 (郁闭度保留0.3~0.4) 套种 (混交林1) 、中度间伐 (郁闭度保留0.4~0.6) 套种 (混交林2) 、轻度间伐 (郁闭度保留0.6~0.7) 套种 (混交林3) 和保留马尾松不套种 (纯林) , 套种树种为细柄阿丁枫。标准地面积400 (20×20) ㎡, 共设立16个标准地。
2.2 调查方法
1994~1996年对标准地进行树高和胸径生长调查。2003年4~5月、2011年7~8月对标准地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林下植被和土壤。在标准地内调查林木树高、胸径和株数, 计算单位面积蓄积量。采用平均标准地法选择标准木, 伐倒标准木, 分别叶、枝、干和根称重, 并取样测定含水率, 由此计算各器官生物量。在每个标准地内设4个1×1㎡的小样方, 调查样方内的林下植被和凋落物量, 并取样测定含水率, 计算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胸径生长
马尾松纯林间伐套种变成了针阔混交林, 使马尾松在林冠上层, 套种的阔叶树在林冠下层, 从而形成了异龄的复层针阔混交林。
3.1.1 马尾松胸径生长。
从表1可知, 改造18年后纯林马尾松平均胸径只有22.07cm, 而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马尾松平均胸径达33.37cm、29.63cm、27.73cm, 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的马尾松平均胸径分别是纯林的151.20%、134.25%、125.64%;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 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与纯林之间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混交林1与混交林3之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 混交林1与混交林2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 这说明间伐对马尾松的胸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3.1.2 细柄阿丁枫胸径生长。
从表1可以看出, 细柄阿丁枫在马尾松林冠下生长良好, 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的细柄阿丁枫18年生平均胸径分别达13.92cm、10.80cm、11.40cm, 平均年生长分别达0.77cm、0.680cm、0.63cm, 表现出了较好的生长。从表9可以看出, 方差分析F=6.387>F0.05=4.76, 表明不同间伐强度下套种细柄阿丁枫胸径生长达到了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 混交林1与混交林3之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 混交林1与混交林2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 表明强度间伐比中度间伐和轻度间伐更有利于套种的细柄阿丁枫的生长。
3.2 树高生长
3.2.1 马尾松树高生长。
从表2可以看出, 改造18年后纯林马尾松平均树高只有19.4m, 而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马尾松平均树高分别达24.2m、21.2m、21.0m, 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的马尾松平均树高分别是纯林的124.74%、109.28%、108.25%。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差异, 表明间伐对马尾松的树高生长有促进作用。多重比较分析, 混交林与混交林2、混交林3、纯林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混交林2、混交林3与纯林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 这说明间伐套种对马尾松的树高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3.2.2 细柄阿丁枫树高生长。
从表2可以看出, 细柄阿丁枫在马尾松林冠下生长良好, 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的18年生平均树高分别达11.7m、11.7m、11.8m, 平均年生长达0.65m、0.65m、0.66m, 显示出了较好的生长潜力, 是马尾松生态公益林培育改造较好的树种之一。方差分析, 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明间伐强度对套种下细柄阿丁枫18年生树高生长影响较小。
3.3 林木蓄积生长
3.3.1 马尾松林木蓄积生长。
从表3可知, 马尾松纯林培育改造18年后, 对马尾松的单株蓄积生长有促进作用, 纯林马尾松单株平均蓄积只有0.3302m3, 而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马尾松单株平均蓄积达0.8810、0.6252、0.5464m3, 分别是纯林的266.81%、189.34%、165.48%。方差分析, 达到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 混交林1、混交林2与纯林马尾松单株蓄积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混交林3与纯林马尾松单株蓄积均达到显著差异;混交林1与混交林2、混交林3马尾松单株蓄积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这表明间伐强度对马尾松单株蓄积生长影响极大, 强度间伐有利于单株蓄积生长。
从表3可以看出, 马尾松林分单位面积林木蓄积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纯林分别为268.14m3、246.06m3、286.56m3、329.10m3, 这是由于密度不同所致, 但加上细柄阿丁枫的蓄积, 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纯林分别为340.31m3、308.54m3、355.54m3、329.10m3, 基本相近。马尾松已到成熟林, 今后生长缓慢, 而细柄阿丁枫正进入中林, 将进入速生期, 今后混交林的林分蓄积量将超过纯林。
3.3.2 细柄阿丁枫蓄积生长。
从表3可以看出, 马尾松纯林培育改造18年后, 细柄阿丁枫林木生长良好, 混交林1、混交林2、混交林3细柄阿丁枫单株平均蓄积达0.0912、0.0559、0.0608m3。方差分析F=5.28>F0.05=3.86, 达到显著差异, 说明间伐强度对细柄阿丁枫单株蓄积生长有较大影响。多重比较, 混交林1与混交林2、混交林3单株蓄积均达到显著差异, 这表明间伐强度对细柄阿丁枫单株蓄积生长影响极大, 强度间伐透光率较好, 有利于林木生长。
4 结论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形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有利于马尾松的生长, 三种不同密度的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分别是纯林的151.20%、134.25%、125.64%, 树高生长分别是纯林的124.74%、109.28%、108.25%, 单株材积分别是纯林的266.81%、189.34%、165.48%。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形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 细柄阿丁枫生长良好, 三种不同密度的混交林, 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分别达到13.92cm、10.80cm、11.40cm, 平均年生长分别达0.77cm、0.680cm、0.63cm;平均树高平均树高分别达11.7m、11.7m、11.8m, 平均年生长达0.65m、0.65m、0.66m;单株平均蓄积达0.0912、0.0559、0.0608m3, 间伐强度对细柄阿丁枫单株蓄积生长影响极大, 强度间伐透光率较好, 有利于林木生长。
摘要:针对马尾松纯林存在着树种单纯、林分质量低、生物多样性下降、美学效果差、森林火灾风险大、生态功能等级低等系列问题, 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进行林相改造试验, 结果表明:套种后形成的异域龄复层混交林, 林木生长良好, 三种不同密度的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分别是纯林的151.20%、134.25%、125.64%, 树高生长分别是纯林的124.74%、109.28%、108.25%, 单株材积分别是纯林的266.81%、189.34%、165.48%;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分别达到13.92cm、10.80cm、11.40cm, 平均年生长分别达0.77cm、0.680cm、0.63cm;平均树高平均树高分别达11.7m、11.7m、11.8m, 平均年生长达0.65m、0.65m、0.66m;单株平均蓄积达0.0912、0.0559、0.0608m3。
关键词: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生长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植被, 科学出版社, 1983.
[2]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3]俞新妥, 混交林营造原理及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4]陈存及、陈伙法主编, 阔叶树种栽培[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马尾松混交林 篇5
马尾松以用途广、适应性强的优点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树种。但在马尾松引种造林、与其他植物混交种植的过程中, 立地衰退严重, 林分产量较低[1]。由于不同的混交模式在产量、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为此, 对混交林的培育方式进行研究, 进一步探究马尾松不同混交模式的综合效益,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马尾松与不同阔叶树混交模式进行了分析, 揭示出不同混交模式下的生态功能特征, 为经济树种的可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2 试验地概况
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为试验用地, 该试验用地有马尾松纯种树林。结,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8.9℃, 无霜期268d, 年平均降水量1 650~1 850 mm, 降雨丰沛时期为每年的3~8月, 平均湿度75 %, 年平均风速1.5m/s。具有分明的四季特征, 冬季较短, 夏季较长。该试验地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约12cm, 土层厚度80cm以上, 土地质量较为肥沃, 属二级肥力山地红壤, 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 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准备
劈净纯马尾松 (文中记作MWS) 林下植被, 开挖暗穴, 套种阔叶树种幼苗。 每公顷的初始套种密度为1 200~1 500株, 套种后每年块状除草1~2 次。为了便于开展对照研究和定位研究, 在6种混交林和纯种马尾松林内选择条件一致的林分设置好固定样地, 其中马尾松和不同阔叶树的林分年龄分别为41年和16年。
3.2 采集地被物和年凋落物量
在不同的林分结构内, 在每个样地中设置1 m×1m的小样方, 数量10个。
样方内以肉眼可以分辨为依据, 检出林地最上层的凋落物, 试验中记作L层, 下层的凋落物和分解残余物, 记作H层。
在每个固定样地设置口径为80×100的塑料网, 用以收集凋落物, 数量10 个。在监测期间 (2013~2015年) 每月收集一次, 将收集的地被物和凋落物按照叶、枝、果等标准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组分在80 ℃环境下烘干48h后称重, 便于下一步的化学分析[2]。
3.3 测定蓄积量和生物量
根据树干解析法计算蓄积量, 计算不同树种的平均树高和胸径。针对阔叶林, 每块样地选择3株标准木, 针对马尾松, 每块样地选择1 株平均胸径大小的标准木。
针对地上部分, 树干解析的过程中按照标准木砍倒后1m为区分段, 分别称重 (鲜重) 树干、树皮、枝、叶, 带回实验室烘干至恒重。
针对地下部分, 以干基为中心, 调查面积按照营养大小面积的圆进行划分, 按照不同的深度可以将其划分为0~20cm、20~40cm、40~60cm、大于60cm的4个层次, 分层挖出根系称重 (鲜重) 细根、中根、粗根和根桩, 对不同的部分取样测得干重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
在标准地内沿对角线均匀设置1×1m的样方, 数量5个。
统计调查样方内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信息, 包括种类、数量、高度等, 割取地上部分、挖取地下部分所有根系称得鲜重, 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 便于化学分析[3]。
3.4 建立评测模型
3.4.1 层次分析法
以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为依据, 建立混交树种的综合评价体系。
本研究中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地力维持作为混交林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3.4.2 确定评判因素的权重
本研究中聘请了专业人员对混交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地力维持进行评价, 以层次结构关系为依据, 构建出判别矩阵, 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权重) , 其中标准化数据均采用混交林的实测值, 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如表1所示。
3.4.3 评判方法
如果L层有m个评判项目, 每个评判项目有n个评价因素, 对应的权重 (记作uj) 可以组成一个权重矩阵 (记作U) 。
U= (u1, u2, ……, un) , 根据实测结果和归一化转换将n个评判因素构成一个m×n阶的矩阵。该矩阵表达为:
m个评判项目中第i个项目的评价值可以以模糊综合评判为依据, 评价值由权重矩阵中对应元素与第i行元素的乘积决定, 第L层中m个评判项目的评价值由A与U的乘积构成。按照这种方法, 从最底层开始, 逐层向上, 实现多目标综合评判, 根据评判值的大小对混交模式的优劣进行分类。
4 结果与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计算评判因素的矩阵, 以各指标的实测值为基准, 归一化处理后得出评判因素的矩阵, 在经济效益的评价过程中, 采用林分蓄积量C11和林木生物量C12两个指标进行测定, 详见表2。
由表2中经济效益的评判值可以看出, 马尾松与闽粤栲、青栲、苦槠进行混交后, 林分生产力显著提高, 蓄积量和生物量增加, 这3种模式的混交效果最好[4]。
4.2 生态效益分析
本研究中选取年凋落物量 (C21) 、凋落物周转率 (C22) 、凋落物养分归还 (C23) 、物种多样性指数 (C24) 方面对生态效益进行评判, 详见表3。
由此可见, 森林凋落物储存和养分释放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也实现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马尾松与苦槠混交模式的生态效益最好。
4.3 地力维持分析
地力维持指标中重点考虑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效养分 (氮磷钾) 、养分储量和盐基饱和度。对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养分含量、养分储量和盐基饱和度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评判分数, 得分高低如下:
通过分析可知, 马尾松和拉氏栲的混交方式经济效益最低, 而地力维持效益较高。这是因为这种混交方式的凋落物分解较快, 凋落物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为土壤动物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孔隙率[5]。
4.4 综合效益分析
综合效益分析需要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地力维持的权重 (表2) 进行评判, 建立矩阵后可以计算出不同混交模式的综合效益排序。综合效益优劣顺序如下:
最优混交方式为马尾松和闽粤栲的混交。
5 结语
混交林的效益取决于混交模式, 本文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 重点分析了不同混交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地力维持效益。本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马尾松和阔叶混交林的方式可以改善林木生产力, 维持地力。马尾松与不同阔叶树混交的优劣顺序, 以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方式的综合效益最优, 本研究为马尾松综合效益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研究了在马尾松林下套种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培育成阔叶树混交林, 在混交林的蓄积量、生物量、凋落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以探究混交林的综合效益。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马尾松混交模式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关键词:马尾松混交林,层次分析法,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谌红辉, 丁贵杰, 温恒辉, 等.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 (4) :470~475.
[2]谌红辉, 方升佐, 丁贵杰, 等.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J].林业科学, 2010, 46 (5) :84~91.
[3]汤文彪.红锥马尾松混交林效益与营造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4 (5) :169~171.
[4]樊后保, 刘文飞, 李燕燕, 等.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闽西北山地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的综合效益[J].山地学报, 2011, 27 (3) :257.
马尾松混交林 篇6
关键词:马尾松,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造林,混交效果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适应性强, 耐干瘠, 是我国封山育林的先锋树种之一, 多数被种植在Ⅲ类或Ⅲ类以下立地条件地区。由于纯林经营加上马尾松多代连栽反复种植, 严重地制约了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乐东拟单性木兰 (Parakmeria lotungensis Chun et C.H.Tsoong) 为木兰科常绿乔木, 又名光叶木兰、乐东木兰, 适应性强,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在福建省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永定等地。树干圆满通直, 树形优美, 是集观叶、观花、观果于一体的绿化树种, 具有极高的园林观赏价值[1,2]。目前, 有关乐东拟单性木兰与杉木、马尾松等树种混交造林情况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改变现行人工林地力衰退、抗病虫害能力和生产力下降的现状, 针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开展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造林试验, 以为改善林地经营现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外石工区19林班51大班4小班, 马尾松采伐迹地, 面积为7.53 hm2。地处东经117°24′~117°40′, 北纬27°43′~27°59′。属中亚热带气候, 干、雨季明显, 年均温、极端最高温、极端最低温、无霜期、年日照时数、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7.6℃、39.7℃、-10.8℃、270 d、1 667.9 h、2 025 mm。试验地海拔、坡度、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分别为405 m、26°、>1 m、5 cm左右, 坡向东北, 土质为山地红壤, 造林前各林分林地土壤肥力基本一致, 属Ⅱ类立地级。
炼山后, 采用块状整地, 栽植穴长、宽、高分别为60、30、30 cm, 2005年春季用一年生裸根苗造林, 株、行距均为2.0 m, 密度为2 500株/hm2, 其中混交林采用1∶1带状混交, 造林后头3年每年进行2次除草、抚育, 并将灌木头、草头和藤头等挖除。目前林分尚未间伐, 林下植被主要有檵木、黄瑞木和乌饭等。
1.2 试验方法
2012年9月分别在八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及松乐混交林 (马尾松、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简称松乐, 下同) 内, 选择典型地段, 在上、中、下坡位各设3个样地 (规格25 m×25 m) 。对每个样地的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等指标进行全面实测;采用分层切割法, 每种林分选取3株平均木以2 m区分段测定杆、枝、叶鲜重, 并从各区分段取杆、枝、叶300 g测定含水量, 从而推算其干重;按照“S”形路线, 每个样地选5~6点采集土样 (0~40 cm土层的混合样) 测定其养分含量, 并用“环刀法”采集0~20、20~40 cm的原状土测定其水分物理性状;按照梅花形, 在每个样地内机械设置5个样方, 每个样方的规格为1 m×1 m, 各林分林下枯枝落叶量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3,4,5]。
采用国标分析法进行土壤水分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6], 按福建省林木二元材积公式计算立木材积, 调查数据应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蓄积量=单株平均立木材积×林分保留株数
式中, V—单株木材积 (m3) ;D—平均胸径 (cm) ;H—树高 (m) 。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交林与纯林生长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混交林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是马尾松纯林的1.40、1.01、1.88倍。经t检验, 树高没有差异, 而胸径、材积均达极显著差异 (t胸径=15.169, t材积=23.647, T0.01/0.05 (4) =4.604/2.776) 。可见, 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可促进马尾松生长, 尤其是明显地促进了胸径和材积生长, 这对培育马尾松大径级材很有利。此外, 从地上部林分结构看, 目前马尾松的树高、冠幅及冠长均超过乐东拟单性木兰, 而枝下高却小于乐东拟单性木兰, 两者混交组成了嵌镶状紧密林冠, 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另一方面也看出, 乐东拟单性木兰虽为喜光、喜温树种, 但幼树有一定的耐阴性, 在幼期可以利用马尾松的侧荫条件而生长发育良好。结果表明, 混交林的蓄积量比马尾松纯林提高了19.87%。可见, 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带状混交, 种间关系比较协调。成林后, 林分郁闭度高, 应根据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 进行适当的抚育间伐, 以免抑制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生长, 同时不利于马尾松的成材。
2.2 混交林及纯林生物量
从表2可以看出, 与马尾松纯林相比, 混交林中马尾松的生物量均比较高, 地上部单株生物量比纯林提高了40.07%, 混交林林分生物量达35.14 t/hm2, 是马尾松纯林的1.07倍, 这是因为二者混交后的林分冠幅大, 冠长长, 叶面积指数大。此外, 马尾松、乐东拟单性木兰分别属于深根性、浅根性树种, 二者混交能充分利用土壤不同层次的养分。由此可见, 松乐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合理。
2.3 混交林分质量和林分结构状况
林木径级分布是衡量林分质量和判断抚育间伐的重要标志[7]。每木调查显示, 混交林中马尾松立木径级主要集中在13~16 cm, 乐东拟单性木兰主要集中在6~8 cm。与纯林相比, 混交林中马尾松小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比例比其纯林少, 而大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比例多, 马尾松12 cm (平均胸径) 以上径级木所占比例为63.0%, 比其纯林多了30.6%, 说明2个树种混交能提高林分质量和出材量, 为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打下基础。
从图1可以看出, 混交林中乐东拟单性木兰的径级分布合理, 生长良好。但马尾松径级分布不匀称, 其生长开始呈现受抑制现象, 林木开始分化。混交林中马尾松和乐东拟单性木兰小于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有37.0%和14.0%。通常, 进行抚育间伐的标准是林分中超过40%的林木胸径小于林分平均胸径[8]。可见, 此时混交林林分结构不稳定, 马尾松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随着林木的生长, 为了改善林分结构和种间关系, 应及时进行间伐, 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2.4 混交林改良土壤的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 与纯林相比, 混交林的土壤容重降低了0.83%, 而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度及通气度分别提高了3.40%、3.80%、1.24%、2.94%、0.26%、2.52%、7.15%。说明, 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造林后, 林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通气性能有所改善。
从表4可以看出, 松乐混交林枯枝落叶量是马尾松纯林的1.56倍, 混交林土壤养分较高。其中, 除全磷含量相当外, 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提高了12.26%、17.39%、8.64%、14.42%、3.61%。可见, 松乐混交能改善地力, 这对改造低产林分或松杉连栽迹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表中数据为0~20、20~40 cm多点采集混合样品测定值。
3 结论与讨论
(1) 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 能合理利用营养空间, 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但林分的生产力、结构、稳定性易受立地条件、林龄、混交比例、栽植密度、配置方式等因素影响, 如果密度过大, 加上2个树种均为强光性树种, 随着林木的生长, 种间、种内竞争矛盾将趋于激化, 则生长必将会受到抑制。因此, 应适时适量进行间伐。至于混交林适宜的配置方式、混交比例以及种间关系调整技术,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林比马尾松纯林的枯枝落叶量多, 而且成分复杂, 加上2个树种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的土层, 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 可以使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肥力明显改善。
(3) 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是可行的, 在造林密度2 500株/hm2, 1∶1带状混交下, 8年后种间关系比较协调, 林分空间分布合理, 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纯林提高了39.75%和87.80%, 地上部单株生物量提高了40.07%, 混交林分蓄积量比纯林提高了19.87%。同时, 混交林中马尾松大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所占比例为63.0%, 比马尾松纯林多了30.6%, 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但此时马尾松林木已出现分化现象, 需要进行间伐, 以调整林分结构, 提高生产力[9]。
参考文献
[1]林同龙.乐东拟单性木兰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1, 31 (4) :96-99.
[2]朱志建, 王炜郎, 钮为民, 等.乐东拟单性木兰引种栽培初探[J].浙江林业科技, 2005, 25 (5) :29-31.
[3]陈志生, 陈小洁.乐东拟单性木兰育苗与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 2006, 22 (3) :147-148.
[4]魏秀金.乐东拟单性木兰引种造林适应性效果分析[J].武夷科学, 2008 (24) :107-109.
[5]林书荣.乐东拟单性木兰幼林营养需求特性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08 (3) :16-20.
[6]国家标准局.GB-99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1-22.
[7]张小平.四川人工混交林效益及优化模式[C]//沈国舫, 翟明普.全国混交林与树种间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211-216.
[8]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