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

2024-07-29

水族马尾绣(精选3篇)

水族马尾绣 篇1

一、水族

水族生活在我国西南部的苗岭高原上, 水族自称“晆”, 意为篦子, 寓民族繁衍生息像篦齿一样稠密整齐, 汉语译音为“水”1。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最大的水族聚居区, 那里森林密布, 山水如画, 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在水族的传统民歌中, 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美丽的家乡。

对于水族的来源, 学术界和民间有殷人后裔说、百越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几种说法, 实际是针对水族发展史上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而论, 都有一定的历史性与合理性。丰富的稻作文化对于水族民间艺术的塑造和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构建了丰厚的根基和传统文化习俗空间, 发展出与之相关的民族节日、生活习俗及民间艺术形式等, 甚至对于其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同时, 水族的稻作文化是壮侗语族各族先民古越人的文化遗产, 也是了解水族民族艺术精神内涵的钥匙。

二、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 这种以材料为特征的水族传统刺绣, 主要分布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村寨。

用来制作绣线的马尾以白色为佳, 取马尾3至4根做芯, 将白色丝线或棉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 使用盘绣法将马尾绣线固定在布上, 尽量不露线脚, 轮廓内部多采用辫绣填充, 即以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 此外也用乱针、扎针、绣、挑、补等刺绣技法填充。

马尾绣背带 (水语称“歹结”) 以及翘头绣鞋、童帽等, 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水族女子出嫁后, 生育第一个孩子时, 外婆一定会赠送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童帽, 寓意富贵吉祥。一般来说, 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 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 娘家都不会再送, 如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 就会成为“子孙背带”。一方面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家女儿婚姻稳固, 幸福美满, 母亲希望女儿多子多福, 孩子健康成长, 长长久久。

水族的绣花鞋 (水语称为“者结”) 多以马尾绣为装饰, 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 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 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 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 尤其以美观且结实耐磨的马尾绣最为常见, 图案各式各样, 多为禽鸟花卉, 然后将帮与底缝合, 大约耗费两至三周才能完成。

水族马尾绣细腻雅致、流畅婉转、原始古朴凝炼着水族古老的历史与文化气息、人文内涵。题材以其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等为源泉, 图案造型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 反映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严谨有序的组织方式, 似交响乐一般气势恢宏、整而合一。设色凝重、色调沉稳、细腻, 偏爱深红与黑色为基底与白色马尾绣线盘出的流畅线条进行对比, 形成古朴稳重的色调。养马、爱马的水族人用马尾绣装点自己的生活, 将本民族的文化、信仰、习俗都融入其中, 马尾绣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三、水族马尾绣的审美特征

1. 由材料而呈现的独特审美面貌

马尾绣是一种以材料为主要特色的绣法, 马尾不仅是主要材料来源, 马尾的诸多特性也构成了马尾绣独特的艺术风貌。而马不仅是刺绣主要的材料来源, 在水族人的生活中还占有重要位置。

在水族传统节日端节时, 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围奏乐歌舞, 举行隆重的赛马活动, 彼时男子们赛马, 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 是水族端节最为美丽的风景。端节赛马可谓是古代征战历史的遗风, 勤劳智慧的水族妇女充分利用马尾的特点, 发明了独具特色的水族马尾绣艺术。而生活中与马的亲近, 使得水族人形成了既热情奔放又细腻含蓄的民族性格与民族艺术风格。马尾便这样神奇地出现的服饰艺术中, 成为刺绣的原料, 并将水族人对马的喜爱及对古老历史的膜拜充分地表现出来。

马尾韧性十足、粗细均匀, 刺绣图案不易变形, 且线条流畅而遒劲。马尾不易腐败、经久耐用, 制成马尾绣线后有利于保存且结实耐磨。另外, 马尾中还含有油脂成分, 有利于保持外缠丝线的光泽, 马尾绣背带能够使用了那么长的时间还崭新如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2. 图案承载的族群历史内涵

水族马尾绣图案题材以动物、植物、几何纹样为主, 其中蝴蝶纹样非常有特点, 是水族人祖先崇拜表现。同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一样水族人也认为自己是蝴蝶的后代, 将蝴蝶绣于儿童背带上, 既能表达对祖先的崇敬、祈求多子多福, 还能保佑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同样, 水族马尾绣鞋上的图案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水族祖先们所经历的长途迁徙的纪念。传说水族祖先们为避难沿河而上, 经过长途跋涉, 但故土难离而远眺故乡, 河水打湿了鞋子, 鞋上沾满了野花。这难忘的情景被水族先辈绣在鞋上, 便成为今日水族人爱穿的绣花鞋。尽管绣鞋纹样形式多变, 却总是离不开浪花了野花, 它记载了水族先民艰辛的迁徙历程。

水族马尾绣图案造型概括, 充满古朴雅致的气息, 由于材料与工艺的特殊, 使得马尾绣具有类似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线条圆顺流畅、蜿蜒多姿, 将原始的自由与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简练概括融合得天衣无缝, 成为独具特色的水族民间艺术形式。

3. 色彩审美特征

水族马尾绣色彩运用以白色马尾绣线结合红、黑色基调为主要方式, 色调以凝练沉稳、华丽流畅、古朴雅致为特色。稳重的色调尽显原始古朴的面貌及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与水族所认为的“殷人后裔”之说映合, 经历两次大迁徙的水族先民将文化积淀下来一代一代地传承不止, 因而, 马尾绣的色彩运用全面地反映出水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信仰, 呈现出凝重古朴的面貌。在水族其它文化及艺术形式中也同样蕴含着这股典雅的古韵, 比如被称作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 同样在诉说着水族古老而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运用与民族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两者互相印证, 彰显出一个民族的独特形象。

四、变迁与传承

水族马尾绣正徘徊在消失边缘, 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掌握马尾绣的制作技艺的大多是族内的中老年人, 水族地区过去多以村寨中技艺高超的老年妇女传授马尾绣工艺, 世代相传。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裹挟之下, 水族的年轻人很少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制作马尾绣。令人感到欣慰的是, 水族马尾绣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2006年, 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 这项古老的少数民族刺绣艺术正在逐步重现生机。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2]华梅著.《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水族马尾绣 篇2

水族是一个既有语言又有文字的少数民族, 人口约43万, 主要聚居在贵州境内, 95%分布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外, 广西壮族自治州、云南也有少量分布。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为原材料的、古老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技艺, 现仅在三都水族自治县 (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于此) 及周边的水族社区中世代相传, 成为现存稀有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遗产。其制作原料独特, 工艺繁杂、精湛, 造型图样生动、多样, 成品呈现出一种浅浮雕感, 经久耐用, 是水族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2 马尾绣自身特点分析

(1)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纪念性

从古代发现马尾巴的毛能把兽皮连成衣物, 水族就一直沿用其进行绣作, 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水族妇女根据本族千百年来在哲学、美学、习俗等各方面特有的文化, 经过长期的创造和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几乎每一种绣品背后都有着各种美丽的传说。例如, 水族最具代表性的绣品"歹结" (背带) 上的大蝴蝶图案, 就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 天上有九个太阳, 晒得树枯河干, 一位勤劳的水族妇女背着孩子去找水, 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母子俩几乎晕死过去。这时, 飞来了一只大蝴蝶, 在母子的头顶展翅遮住了太阳, 母子俩因此得救。从此, 水族福怒便在背带上绣上大蝴蝶图案, 象征着平安、吉祥。这些传说大都和水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寄予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的尊重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意, 具有浓烈的少数民族地方色彩。

(2) 制作原料独特, 工艺复杂, 经久耐用--实用性

马尾绣的独特性在于以马尾毛作为刺绣的原材料。许多人从其字面意思理解, 误认为马尾绣就是用马尾毛作为绣线制作而成的绣品, 其实是以5根左右的马尾毛作为芯, 将白色的丝线缠裹其上, 制成马尾线, 再用马尾线制作绣品。整个绣制过程大致分为五大步:固定图案轮廓 (用细丝线将马尾线按照图案轮廓固定在绣布上) 、填芯 (用辫形彩线填充图案) 、镶边、钉"金钱" (用红线将圆形小铜片顶在绣片上, 多用于背带和童帽) 、拼接 (将若干绣好的绣片拼接在一起) 。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繁琐, 且每一个步骤都是纯手工制作。

因马尾毛具有质地硬、不易腐败变质、含有油脂成分等优点, 使得这种以马尾线制成的绣品不仅不易变形、经久耐用还能保有光泽。

(3) 纹样丰富, 色彩绚丽--艺术性和审美性

水族的刺绣艺人们虽然大多都不识字, 但她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花、鸟、鱼、虫等自然万物, 龙、凤、麒麟等水族图腾, 太阳、蝴蝶等民族民间传说以及古老的文字水书等在保留原物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抽象表现、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 结合精湛的刺绣技艺, 创作出各种精美而又实用的马尾绣作品, 逐步形成了水族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色彩运用方面大胆而不失协调, 常用红 (使用频率最高) 、黄、绿等比较艳丽的颜色, 但水族人民通过色彩搭配 (按照互补色、临近色等规律进行搭配, 弱化颜色对比效果) 、勾边 (运用灰、白、银等颜色进行勾边处理, 缓和色彩的厚重感) 、层次分配 (合理分配各种颜色在绣品图案中的比例, 明晰主次关系) 等方式进行处理后, 绣品看上去绚丽、多彩而不失协调, 整体融洽和谐。

3 马尾绣的旅游价值分析

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分析, 马尾绣的旅游价值贯穿在旅游活动的游、购、娱三大环节中, 是旅游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满足旅游者购物的需求

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购物既是一项经济活动, 又是游客体验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购买能力不断提升, 在旅游地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或馈赠亲友已经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国旅游商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 面对这一现状,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尤其受游客青睐。而马尾绣不仅具有实用性, 还有纪念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商品,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 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将其开发成具有水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一定能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更高层次的购物需求。

(2) 满足旅游者视觉审美的需求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 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消费行为, 开始更多地关注、追求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 审美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寻求视觉审美成为主要的旅游活动内容。

马尾绣传统工艺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一朵奇葩, 被誊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独具魅力。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强烈的色彩搭配以及丰富的图纹样式所表现的美是极其丰富的, 无不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它综合了民间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 经过当地艺人的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 不断地创新、探索和完善, 才达到今天的艺术成就, 成为当地一种有着较高审美价值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能够满足旅游者视觉审美的需求。

(3) 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需求

旅游者追求新颖、独特、猎奇的心理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虽然水族马尾绣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 会因外界文化的冲击有所变化, 但其继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始终会使它拥有独特、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无论是其色彩运用、图纹样式、制作工艺, 还是蕴含的水族文化等, 对于旅游者来说都是新奇有趣的, 具有神秘色彩。这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强烈文化感染力的旅游商品资源, 最是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若是游客能在旅游活动中亲自参与制作过程, 又会增加其旅游乐趣, 留下美好的回忆, 求趣的心理需求将会得到极大满足。

(4) 满足旅游者求知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刺绣又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历史文献, 是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史料。而马尾绣是以水族图腾、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水书等为底版进行设计、制作, 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水族文化, 成为研究水族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渠道。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大多数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单纯欣赏山水风光, 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体验民族文化来提高自己的旅游品位。因此, 承载着水族千年历史文化的马尾绣就可以使不同的旅游者在欣赏其作品时, 都能从其传统制作工艺中感受到它的文化底蕴, 并能从中获取水族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一些水族的风俗文化, 从而满足游客的求知欲。

4 旅游经济中的马尾绣

4.1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

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不断开发与拓展, 马尾绣这一极具民族特点的古老技艺逐渐显现出其极高的旅游价值, 开始打破自给自足状态, 凭借自身优势跻身于众多旅游商品之中, 备受游客青睐。但是, 当前市场上的马尾绣商品仍然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

(1) 品种少, 创新不足, 传统与时尚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当前, 旅游市场上的马尾绣商品以传统绣品为主, 无论是从功能上, 还是从款式和造型上都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群体既追求时尚又寻求古朴自然的视觉与心理审美需求, 降低了游客的购买欲望。虽然当地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改善, 如马尾绣片装裱画, 现代服饰、女包等与传统马尾绣工艺结合,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图案的马尾绣等等,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 知名度低。虽然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 加之政府的支持以及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的带动, 马尾绣开始走上商品化之路, 知名度有所提升。但是与同是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的苗绣、羌绣等相比, 社会认知度仍然很低。贵州以外知道马尾绣的人非常少,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 更遑论了解甚而欣赏、使用, 即使是在贵州, 离开以三都为主的水族地区, 也有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并没有亲眼见过。而在贵州民族手工艺知名品牌中, 刺绣领域目前只有松桃苗绣, 马尾绣尚没有形成标志性的品牌。

(3) 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目前, 马尾绣的生产与销售主要以小、微企业为主。就以三都县为例, 主要是由两位省级马尾绣传承人韦桃花和宋水仙在政府的支持下, 利用获奖奖金以及融资等渠道, 开办的马尾绣工艺品店以及由县政府主导开办的凤之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马尾绣的宣传、生产与销售。缺乏大企业的带动,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时缺乏完整的营销渠道, 市场占有率低。

4.2 解决思路

(1) 以市场为导向, 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部分游客在购买民族民间传统型旅游产品时喜欢既有民族特色, 又突出个性, 且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因此, 在开发马尾绣商品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 深度挖掘本民族文化传统, 时尚与传统相结合, 有意识地进行创新, 使产品既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 又有很好的时尚、美观性。这样的产品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搜集本地马尾绣精品参加省内外各种工艺精品展销会进行实物展示, 组织本地刺绣能人参加诸如"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此类赛事, 此外, 还要加强与相关新闻媒体合作、利用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提高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

(3) 培育企业、构建现代营销网络。马尾绣旅游商品要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 必须要有一批骨干企业做为支撑,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传统工艺企业, 但又不局限于本地, 还要加强与周边相关产业的交流、合作。同时, 还要在传统营销手段以外, 与有影响力的商业网站合作, 构建现代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体系完整的销售渠道。只有这样, 才能让马尾绣真正的走出去, 实现商品与市场的对接, 提高产业化水平。

5 结语

越是民族的东西, 越具有地域特色, 就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贵州民俗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刺绣工艺, 马尾绣将会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拓展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心理的深入了解, 挖掘出更多的旅游经济价值。这对水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水族特色文化的开发以及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湾.韦桃花和她的"桃花马尾绣"[J].时代人物, 2009 (11) .

[2]刘海燕.凉山彝族传统服饰旅游价值的研究[J].大家, 2012 (1) .

[3]杨京彪, 温晓菁, 王程, 孙皓铭.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调研报告[EB/OL].贵州民族学院, 2011.

水族马尾绣 篇3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渐渐成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三都县共有“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等国家级名录3项、省级名录13项、州级名录14项。三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与丰富的资源相比,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利用还相对滞后。保护与发展一直困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使传统技艺得以走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良性轨道。当地民间和政府都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一、实行生产性保护,促进传统工艺发展

马尾绣是水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一绝,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马尾绣等传统技艺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濒临灭绝。能掌握马尾绣这项传统技艺的人数极少,且年事己高。加上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的出现,导致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

自从马尾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三都县尝试对马尾绣进行生产性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成效显著,不但提高了很多水族妇女的家庭经济收入,同时也使这个国家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从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转化为文化旅游品以至艺术品后,马尾绣就重新获得了生机。在政府的引导下,马尾绣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宋水仙、韦桃花,潘小艾先后成立了马尾绣制作公司,这几家马尾绣公司的产品进入省内外的旅游商品市场,马尾绣产品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因此很多水族妇女加入马尾绣的生产行列,据调查,一些手艺好的妇女一个月找四五千元的也不是什么难事。其他手艺一般的妇女,在家除了做一些普通的家务农活,空闲时间就做马尾绣,收入也有两三千元,在三都农村,一个家庭每个月能有这么一笔稳定的收入,也是很了不起的。从事马尾绣生产的农村妇尝到甜头后,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加入到马尾绣传承人的行列中来。例如三都县中和镇的庙良村,以前全村掌握马尾绣技艺的妇女不到10人,现在村里许多年轻妇女纷纷主动向老艺人学习,目前村里已有200多名妇女学会这门传统技艺。最近几年村里的妇女很少外出打工,她们有的甚至已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马尾绣是精细的手工活,劳动强度并不是很大,妇女们在做马尾绣的同时,还可以孝敬老人、看护孩子,安排家里的事,避免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对水族农村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培训力度,带动传统工艺发展传承

为做好马尾绣传统工艺的保护,在马尾绣中心流传地三洞乡、中和镇两地,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周围水族聚居区,大力开展“水族马尾绣”项目培训,引导群众实行生产性保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培育更多的传承人,提高她们的技艺,促进项目的发展。从2008年至今,在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努力下,分批培训水族妇女达两千多人。培训的指导方向是:民族工艺传承为主,生产性保护为辅;培训方法是采取汉、水双语教学,以集中面授和现场制作的形式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是从水族文化背景、商品意识、绘图、色彩搭配、制作工艺技巧等方面,来提高水族妇女马尾绣技能水平,先后开展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通过几年来的培训,马尾绣制作队伍不断壮大,很多妇女重新拿起了绣针,全县马尾绣制作水平普遍提升,生产能力也逐步加大,水族马尾绣生产制作基地规模初具。并逐渐形成民族文化支柱产业。

三、以传习所、传承基地与协会为组织,培训非遗产业化生产,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1. 建立马尾绣传习所和马尾绣协会

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县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发展马尾绣产业,引导群众在马尾绣的主要流传地成立协会、建立马尾绣传习所,并在全县挂牌了四个马尾绣传习所,以之为组织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并进行技术指导,马尾绣传承人聚在一起生产制作,可以相互学习还能交流提高,促进了项目的传承。传习所选举有组织能力技艺好的传承人负责组织生产,并负责联系销售,把马尾绣从零散的生产和销售变成,有组织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化生产的马尾绣传承制作基地,比起零散的散户,这种协会或是基地更容易让群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 支持办企业

三都县委政府还支持成立了一批以马尾绣、水书、水歌、水族服饰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开发主体带动其他民族文化产品的民族文化开发公司,如“凤之羽民族文化公司”“桃花马尾绣制作公司”等集研究、推广、宣传、发展、销售为一体,一手抓产品研发、一手抓市场的公司。公司以传习所和基地为依托,整合农村传承人资源,把马尾绣等优秀的非遗项目从原先自给自足生活用品的层面上提升到旅游产品和艺术品的高度。公司形式的运作,融入了设计理念结合商品特质,将现代时尚元素与市场传统民族技艺完美的结合起来,开发既有现代美感又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将资源转化为经济。实现阶梯式的生产结构模式,使之产业化。

3. 积极鼓励传承人建设陈列馆

鼓励传承人,吸引各种民间资金,以各种方式开办非遗陈列馆,如马尾绣传承人潘小艾在马尾绣的发源地,三洞乡板告村建立了“水族马尾绣家庭博物馆”;传承人宋水仙的马尾绣家庭博物馆;这些陈列馆不但成为马尾绣的宣传平台,也给该项传统技艺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绩效考核科技创新下一篇:防范法律风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