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

2024-06-28

家常(精选12篇)

家常 篇1

人, 一旦离家久了, 便会常忆家中之事或家乡之事。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男儿不可一日不思家, 但不可一日恋家。想必古往今来, 纵然生活方式和外部世界早已迥然不同, 然而肉体之内的那颗心却总是相似或相近的。当我的心开始因家而抖动时, 我才会仔细去思考一些具体的事物, 以祈求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

于此, 我常思家中的母亲和母亲的家常菜。

干净的灶台上, 码放着葱、姜、蒜、西红柿、油、盐、味精、花椒、辣椒, 除此之外, 再无其他调味品。母亲系着白色的围裙站在煤气灶旁, 掌控着锅中的食物, 随着时间的变化翻炒, 放佐料, 出锅。每一道程序看似那么简单, 却又在简单中蕴含了一种不可企及的智慧——时而大火, 时而中火, 时而文火。每一个步骤都十分讲究, 不然盘中的食物就要变味。

不大一会, 圆桌上就摆满了母亲精心置备的一桌饭菜。打小起, 我们就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 直到家中最小的弟弟的个头都高过母亲, 而母亲的鬓角也平添了些许白发。

“人是一茬又一茬长起来的, 去了一茬, 又来一茬。”这是祖母生前常念叨的一句话。

生活的可贵之处, 往往因其来源于真实。这一点好比母亲炒的家常菜, 食材要么是自己亲手栽种的, 要么是自己亲手喂养的, 要么是在乡场上或农贸市场里同菜贩讨价还价后买来的。这之间的过程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艰辛。因此, 母亲的家常菜里总是充满着本真和坚毅的品格, 而正是这味道伴随和鼓励着我们走到今天。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稳定状态下, 有时, 我会怀念那时候的生活哲学。

每天傍晚, 一家人围坐在一张陈旧的八仙桌旁吃饭, 四条长凳, 一人或两两各坐一方, 桌上有辣椒炒折耳根、烩四季豆、素瓜豆、酸菜, 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大碗用猪油煮的“土豆轮”, 因土豆切得圆且厚, 故被乡人唤作“土豆轮”。盘中的折耳根是在家门口的田埂上挖来的, 用镰刀轻轻穿过田埂上的裂缝, 小心翼翼地顺着折耳根的长势, 把它揪出来, 中途稍一不留心, 它便断在那里, 令人为之叹息;瓜是从种在围墙外的那片小空地上摘来的, 绿莹莹的外表上还冒着透亮的小水滴;从苞谷地里用背篓背回来的是嫩豇豆;而四季豆则如同今天厨房里的袋装米;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备着几十斤的四季豆, 作为平时的主菜。

时间最擅长在人们的生活里打上烙印, 同时也最容易把那些当下看似习以为常的而往后看似珍贵无比的东西偷走。在过去的一日三餐中, 我所领会到的更多是一种自给自足, 悠然自得的意境。

人们常说:树大生根。我想, 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根, 只是这根肉眼看不了而已, 它是一种落叶坠地的坦然, 也是一种血肉相依的乡梓情怀, 更是个人修行途中的深切反思。

幼时吃完饭将碗筷一扔就跑向外面的世界, 却从未体会到母亲收拾饭桌时的孤独和冷清。后来到乡镇、县城读书后, 与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间突然变少了——有时是周末, 有时是假期。总之那时的生活哲理好像又稍稍变了些, 家中的开销因我们三兄弟的求学增大了, 于是乎田地和饲养的家禽牲口就成了家中收入的主要来源。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回的生活方式整整贯穿了家族时光的许多年月。

哲学家说:时间消失在平凡里。

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出租车, 餐馆, 外卖, 网络, 智能手机……把原本就不多的时间又剥夺或占据了许多, 因而余下来供家里支配的时间常以小时作单位。其实, 我很恐惧于这样的生活态度和节奏, 它往往令人来不及去感悟一些原本所要经历的内涵, 一切都是囫囵吞枣的一瞬, 于是一天就这样了却。人们的饮食空间由厨房搬到餐馆, 人们握着锅铲的手慢慢被持笔的手所俘虏, 人们习惯于看着菜单点菜, 习惯于便捷的生活。所以再也难以去体会任何一件事物的来龙去脉所带给我们的哲思和感动。

我是在上高中之后关注母亲炒菜的。灶台上摆着简单的调味品, 切菜板上也安放着整理好的食材, 一切只等母亲的调遣, 先把油倒入锅中, 再放蒜瓣出味, 紧接着放辣椒, 再放食材, 翻炒, 调控火候, 放盐、味精、花椒, 待入味后, 关火, 起锅倒入盘子, 一道地道的家常菜应声而出。如此反复几次, 便有了满满一桌菜肴。当饭菜备齐后, 家里人有的忙着搬凳子, 有的忙着拿碗盛饭, 有的则扯着嗓子叫唤尚未入座的人……

如今, 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少之又少, 偶尔坐在一起时, 发现了一些现象:座上再无祖父母, 而父母略显苍老, 最小的弟也似乎完全懂事了。唯一不变的, 是父母还在承受着这个家庭所带给他们的重担和不易。纵使岁月更迭, 但饭桌上的亲情和母亲的家常菜已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早就融入血液和安放于心灵深处, 历久弥新。

一场秋雨一场寒。

再过两个多月, 腊月将至, 我还有读书时代的最后一个寒假, 那时便可尽情投入家的怀抱。与家人洗菜做饭, 从头至尾陪在母亲身边, 等待一道又一道家常菜的诞生。

《母亲的家常菜》赏析

人这一生, 将去往很多的地方, 接触很多的人和事, 也要去尝尽人间百态。当然, 还要在途经的地方品尝此地的传统食物, 北方的饺子, 南方的米饭, 东边的海鲜, 西边的火锅……各种各样的美味充斥着我们的舌苔与味蕾, 品尝食物时, 像是在追忆, 也像是在理解此前领悟不到的生活哲学。

于是, 在很大程度上, 人的感情定位往往是以食物为线索的, 究其原因, 我想无非于食物之中所蕴含的智慧——何时用大火?何时用文火?何时下料?何时出锅?这一系列的问题, 都取决于掌勺人的分寸。也许正如常人所道的那般:就是这个味!

尝遍了多少的美味佳肴, 然而最为怀念的仍是母亲炒出来的那一桌桌朴素且大气的家常菜。打来到这个世界起, 我们就在母亲的呵护下迅速成长, 在母亲的柴米油盐中体悟这个陌生的世界, 哲人唤其为“本源”。

相比于那些华丽、用料讲究的大菜, 母亲的家常菜显得很是窘迫。但正因只有葱姜蒜等基础调料才能造就出难以逾越的舌苔体验, 菜肴入口, 通过唇齿之间的分析和发酵, 我们无一人不为母亲的菜肴而感慨万千。

人, 毕竟是感情动物。

其实, 在母亲的家常菜里, 我们最能寻找到我们自己, 也最能在味蕾绽放时体会到母亲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艰辛。母亲的家常菜, 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智慧, 更是一生不可忘怀和缺少的情感。

家常 篇2

黑木耳含有多种矿物质能预防结石、血栓等症的发生。 黄花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动脉硬化、慢性肾炎、水肿患者均有治疗作用。 芋头是一种很好的碱性食物,对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益肝肾、散结和调节中气化痰的工效。

材料

黑木耳,黄花菜,芋头一块,前夹肉,豆粉、花椒面、盐、鸡蛋白菜

做法

在市场买一块前夹肉,拿回家洗了以后就把肉剁成肉馅(肉里要加老姜),剁好以后在肉里放点豆粉、花椒面、盐、鸡蛋用筷子把肉朝一个方向使劲的绞然后上蒸锅,蒸格上面放几片白菜(既可以防止肉汁流失也有蔬菜的清香,也可以放荷叶),在肉上均匀的抹一个蛋黄这样蒸出来的肉就有蛋皮。肉要多蒸些时间(估计要半小时以上)才能熟透,蒸好切成片待用

家常泡菜三款 篇3

用料:黄瓜1000g,食盐30g,白糖30g,酱油15g,香油50g,大蒜头30g,味精1g,食醋30g,胡椒粉2g。

加工方法:1黄瓜洗净,沥干,去蒂,剖开去籽,切成2mm厚的月牙片;蒜头去皮,捣成泥。2将黄瓜片放入盆里,加入食盐拌匀,加清水200ml,腌2小时。3将黄瓜取出挤干水分,放入碗内,加入糖、酱油、香油、蒜泥、味精、食醋、胡椒粉拌匀,腌20分钟即成。

特点:清脆咸香,微酸略甜。

泡芹菜

用料:芹菜(大茎的)1000g,食盐100g,红糖10g,红干辣椒1.2g,清水适量。

加工方法:1取芹菜去叶、根,洗净控干,切成4cm长的段。2取锅放火上,添水适量,下入食盐、红糖,烧沸晾凉,倒入盆中。3辣椒去蒂、籽,洗净沥干切成丝,同芹菜一同放入卤汁盆内拌匀,而后装入刷净晾干的盆内,浸泡1天后即可食用。

特点:质清脆,味芳香。

醋泡萝卜

用料:白萝卜1000g,食盐100g,食醋150g,白糖75g,红辣椒5或6个。

加工方法:1将白萝卜去顶,削皮,去根须,洗净,横切成5cm长的段,然后将每段竖起切3刀,成6等分,但底部连接,不切散。放到盐水(500ml水加12g盐)里腌40分钟,取出沥干水分,萝卜底部仍保持连接,上部刀口处散开。2将红辣椒洗净,去蒂,横切成圆状丝,抖掉籽。将醋、剩余的盐、白糖兑成醋汁,倒入腌好的萝卜中浸泡,12小时后,醋汁充分浸透到萝卜里,再将红辣椒圆状丝撒进萝卜上部刀口处,成为优美图案,即可食用。

家常课的“随意”之美 篇4

一、“粗糙”之美

看过多位教师执教《槐乡五月》, 为了让学生感受“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的情景, 教师们多用课件来表现, 图片配上音乐, 的确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印象颇深的是一位学生朗读时把“坡坡岗岗”读成“披披岗岗”, 教师迅即拿起粉笔, 三下五除二, 在黑板上勾勒出“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又用粉笔涂上“槐花”, 边“涂”边自言自语:“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不喜三月桃花艳, 但爱五月遮天槐。坡坡岗岗, 坡坡岗岗, 满树白花遮望眼, 接天香气荡天来!”虽然简笔画不很精致, 但却像一幅写意画, 给学生的视觉另一种惊异, 更可贵的是为学生的想象预留了空间。那连绵起伏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是课件上的图片所无法表现的。虽然吟诵诗句与前后教学语言衔接不够自然, 甚至有些突兀, 但却充满激情。教学把注意力建立在学生学的状态上, 这样的“粗糙”何尝不是一种美?率性而又灵动, 古拙而又纯粹。

二、“浅近”之美

一位教师执教《长城和运河》———

师:哪一句话最能说出你心目中的长城?

生: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曲折蜿蜒。

师:知道什么叫“蜿蜒”吗?

(生摇头)

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把手指放在长城上, 从这头运行到另一头。全班同学都这样做一做。

(生用手指在长城上运行)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叫“蜿蜒”了吗?

生:长城弯弯曲曲的, 这就是蜿蜒。

……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蜿蜒”的意思, 教师让学生用手指在“长城”上运行, 随着长城在崇山峻岭间“曲折盘旋”。看起来很随意, 细细揣摩, 却颇有艺术性。仅仅用一个手指的描摹, 就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蜿蜒”的意思。这“指尖上的智慧”, 可谓“四两拨千斤”。文本中的许多词语, 学生只要意会, 基本上知道其意思就可以了。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从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花时间并不多, 手段并不复杂, 即见成效。浅近不是浅薄, 它追求的是一种境界, 它需要灵感, 需要智慧。

三、“松散”之美

一位教师执教《鹬蚌相争》, 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分组比赛背诵, 看谁斗过谁。一组背诵鹬鸟的话:“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另一组背诵河蚌的话:“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规则:一组背完, 另一组马上接上, 然后第二遍, 第三遍。教师提醒学生:鹬蚌相争时声音是越来越大, 还是越来越小?学生说声音是越来越小, 因为文中写到它们后来筋疲力尽了。

第一次, 学生站起来“斗”, 互相拼命地威胁对方;第二次, 学生坐下来“斗”, 仍毫不示弱, 却略显气力不足;第三次, 学生趴在桌上“斗”, 已是声嘶力竭了。这三次“斗”的过程, 一遍又一遍, 看起来似乎有点冗长、拖沓, 但从教学现场看, 学生显得热情积极, 乐此不疲。教师引导学生把文中两位主人公的对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它们的形象也渐渐丰满起来。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并收获良多, 犹如“散步”, 从容闲适, 不仅在乎沿途的风景, 还在乎看风景的心情。学生在这样的言说活动中, 感受到言语表现的乐趣, 体悟到言语行为的奥妙, 真正践行了“不为教而教, 不为学而学”。

四、“放纵”之美

一位教师执教《清平乐·村居》———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 朗读时, 上、下阙之间要停顿,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诵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 (模仿古人摇头状) 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教师引读。学生模仿古人做摇头状)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 像这样有节奏的手舞足蹈, 这叫踏歌……你们的小脚丫准备好了吗?一齐来!

(师生齐读, 边读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 声音要拉长, 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 声音要短促。

(教师引读, 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

……

教者且行且吟, 以自己的激情渲染气氛、诱发情感, 又辅以手势、动作, 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肢体语言中大声地吟咏, 或高或低, 或急或徐, 大开大合。情之所至,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吟咏之间, 渗透了“词”的知识;吟咏之间,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教师沉入文本, 融入自己的体验, 并出神入化地将自身体悟到的情感通过“手舞足蹈”传递给学生, 与学生进行心灵对接。当师生一同边拍手边踏地而歌时, 那份“肆意”与“纵情”之美, 强烈地感染着学生, 震撼着学生。这种刺激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更加鲜活、具体、深刻的印象。课堂需要理性冷静, 也需要“手舞足蹈”。

家常红烧带鱼做法 篇5

带鱼

调料:

葱、姜、蒜、八角、花椒、小茴香、盐、胡椒粉、绍酒、白糖、酱油、醋、干红椒丝热油泡一下或红辣椒丝

做法:

1、带鱼洗净用花椒、盐、绍酒腌渍半天,控干水分、(带鱼去腥的关键:用钢丝球认真去掉白色的膜要不一会炸的时候满锅都是还会很腥的)表皮

2、锅一定要烧热热的

3、放入油,油温也要热点,六成吧

4、带鱼放入,别一次放太多,别着急翻面,

5、煎炸成两面金黄定型捞出待用

6、锅内重新做油煸香葱姜蒜,投入花椒、大料、小茴香、出香味

7、炸好的带鱼段控干油倒入锅中,

8、烹入醋,加少绍酒、酱油少许开水放入刚好隐约没过带鱼

9、加盐、胡椒粉、白糖调味

10、大火烧开,转小火盖盖

11、炖10分钟后。大火收汁装盘,最后放一点干红椒丝用热有泡过出香味的,最地道,我一犯懒放的是鲜的凑合了。

小贴士:

1、炸带鱼一定要锅烧热,再放油,油再烧制6六成热再下带鱼

2、炸带鱼最好不要听电视里的放淀粉,要不烧得时候就容易脱下来一层面衣,带鱼

3、炸带鱼油温要高这样带鱼才外焦里嫩、

4、出锅时油温也要高,这样带鱼里面不存油。

5、最好选择国产带鱼,肉质细腻好吃。

6、烧带鱼的时候一放入带鱼酒烹入醋,这样去腥效果最好。

7、也可以提前将醋、酱油、盐白糖等调味料放入同一碗中一起倒入,节约时间,省的手忙脚乱。

8、一定不要用水淀粉勾芡,大火收汁,愿意吃甜点的最后一点糖大火一收汤汁就浓了。

1.家常红烧带鱼的做法

2.红烧带鱼的家常做法

3.关于红烧带鱼的做法

4.红烧带鱼的做法大全

5.红烧带鱼的做法最正宗的做法

6.带鱼的家常做法

7.糖醋带鱼的家常做法

8.红烧豆腐的家常做法

9.红烧鲤鱼的家常做法

恋恋家常味 篇6

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它与每个人的所在地域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固有的饮食习惯,并且很难更改。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到了冬天,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喝玉米面山芋粥。以至于到了现在,只要天气冷,我就会很想喝到这种甜甜糯糯的粥。

这期的文章里,很多都是家常味。比如,《老北京的酱园子和甜酱菜》,讲的就是北京酱菜的起源和来历。京津一带的人,大多喜欢吃腌渍的酱菜,尤其是甜酱菜。而且,不管是萝卜黄瓜甜椒豇豆,皆可腌制成味美可口的酱菜,赋予食材新的生命力,延长了其“赏味期限”。

在《家常菜,最好味》一文中,提及了在天津最家常最普通的一道菜——辣子鸡丁。这道菜原料简单,只有青椒和鸡肉而已,却最能考验主妇的手艺。每家每户的辣子鸡丁,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蒜末炝锅,不放酱油,起锅之后色泽白嫩青绿,可赏其清香本味;放了酱油及甜面酱,做成酱爆滋味,则又是一道“谋杀主食”的下饭菜。简简单单的一道菜,变换多种花样,这才是家常菜的真谛。

而《雪菜飘香》中,则提到了另外一个非常“接地气”的食材——雪菜。冬天,正是吃雪菜的好时节。雪菜炒肉丝,既可当成汤头,又可作为饭菜,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而且值得称道的是,雪菜不仅平价好味,更具有不错的保健价值,可谓是一种健康食材。

有人说,视觉和听觉都会欺骗人,唯独味觉不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常滋味,家常记忆。而这种记忆,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使人怀恋不已。

丝瓜的四种家常做法 篇7

丝瓜炒鸡蛋

主料:丝瓜、鸡蛋

配料:油、盐、鸡精、枸杞、葱

制作过程

1.丝瓜去皮洗净切成滚刀块, 鸡蛋打散 (可以适量的添一些凉水, 炒出的鸡蛋更加松软可口) , 葱切末, 枸杞多清洗几遍然后用水泡发。

2.锅中留少许底油加至五成热, 倒入打散的鸡蛋液炒至熟盛出。

3.重新起锅加入少许底油加至五成热, 然后放入葱花爆香, 再倒入丝瓜和泡发的枸杞进行翻炒, 炒至七成熟的时候加入事先炒好的鸡蛋搅拌均匀炒至熟, 最后加入少许盐和鸡精调味, 就可出锅装盘了。

这道菜的做法简单且清淡, 再加上蒜香味儿, 相信定能成为您夏日里的最爱。

蒜香蒸丝瓜

主料:丝瓜、大蒜

配料:油、盐、鸡精

制作过程

1.丝瓜去皮洗净切成小段整齐的摆放在盘子中, 大蒜剥去皮洗干净然后切成蒜末。

2.锅中留少许底油加至五成热, 将蒜末放入锅中爆香, 然后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调味儿, 然后将蒜末平铺在盘子中的丝瓜上就可以上锅蒸了, 直到蒸熟, 您就可以享用这一道菜了。

在夏季里做菜或者做汤时, 适量的加入一些醋调味儿, 不仅能够起到解除油腻的作用, 还能起到改善消化的作用。

丝瓜蛋花汤

主料:丝瓜、鸡蛋、黑木耳

配料:油、盐、鸡精、醋、葱

制作过程

1.丝瓜去皮洗净切成薄片, 黑木耳泡发去除不用的部分切丝, 鸡蛋打散备用, 葱切成末。

2.锅中留少量的底油加至五成热, 将葱末倒入锅中爆香, 然后将切好的丝瓜片和木耳丝倒入锅中进行翻炒至五成熟, 再加入适量的水煮开, 后将打好的鸡蛋液缓缓倒入锅中, 最后加入适量的盐、鸡精和醋调味儿。

一些糖友就喜欢吃原汁原味儿的果蔬, 和上述做法相比, 这道菜无疑是最能显露丝瓜的原汁原味。另外, 这道清炒丝瓜做法也是相对而言最简单的。

清炒丝瓜

主料:丝瓜

配料:油、盐、鸡精、葱

制作过程

1.将丝瓜去皮洗净切成条状, 葱切末

一堂家常好课的标准 篇8

好课首先是真实的课。这里的“真实”有两个涵义:一是不作秀;二是有待完善。

一堂家常好课, 必须是师生经历的“真实的教与学过程”, 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新课程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变革了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课堂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但是, 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 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再现, 缺乏推广价值。因为, 一节公开课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 选课。选容易设计学生活动、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点的课。第二步, 构思, 包括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第三步, 师生的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 或进行表演, 或进行讨论。第四步, 教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按照教师预定的教学需要修改学生的作品。第五步, 教师先找班级试教, 请同科组的老师听课, 提建议, 进行全面调整后再试教、再调整。第六步, 公开课展示。

也就是说, 一个教师在上公开课前, 已经在不同的班级上过数遍了。最后, 呈现出来的课可能就具备了如下特点: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提问恰当、课件精美、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气氛活跃、实现了师生互动……。从讲课本身来说, 似乎无可非议, 但是细细想来, 我们就会发现, 课的每个环节更多的不是上给学生的, 而是上给听课老师的。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出来的课是非常态的。

这些虚假作秀的课, 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 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 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 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 破坏课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 不会到会, 模糊到清晰, 错误到正确, 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 真诚帮助, 严格要求和规划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 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识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通过课例研讨、交流, 推广教学经验、教改成果是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途径, 但应该追求平实, 而不是作秀。一堂实实在在的课, 应该是:不仅在公开观摩时可以上, 而且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仅对着自己的学生可以上, 而且换了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上。

一堂家常好课, 必定是有待完善的课, 需要教师去反思、重建。

只要是真实的, 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老师要上公开课, 往往追求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 这种目标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真实的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值得反思, 需要重建。反思是一种思想与行动的对话。通过反思, 我们看问题就会有新的视角与新的理解;通过反思, 我们就能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反思, 会减少我们行为中的盲目和冲动, 增强我们行为中的目的性和正确性;通过反思, 会使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从而使我们获得教育最本质的意义。由于自己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反思的缺失, 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比如, 有的老师由于思维僵化, 固守着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发出了“对着新标准, 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 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 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 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感叹。拿着旧船票, 登上新客船, 唱着“涛声依旧”的歌。这样怎么能使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呢?所以, 在教学上, 教师要成为一个时时反思者, 时时行动者。只有这样, 才能搞好教学工作。

好课同时还是优质、高效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点要求:

一堂家常好课, 必定是目标完整而全面的。

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 在落实这“三维”目标时必须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渗透。知识是基础, 是依托, 是载体, 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社会责任感以及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堂家常好课, 必定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科学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 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 应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 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 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 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 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 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 该抄写就抄写, 该背诵就背诵。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原则, 从教学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 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 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能一味讲授, 模仿记忆, 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 故弄玄的讨论, 毫无价值的合作, 等等。而学生该做什么, 必定是教师课前认真分析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发展规律、学科知识规律等教学规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体现。

一堂家常好课, 必定是师生在教与学当中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

所谓“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中, 出现了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就是说, 虽然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已经设想了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但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甚至截然不同。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设计步骤, 那样的课堂必将死板、单调。在创造性的课堂中, 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师生平等对话、交流, 师生的思想和心灵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碰撞, 产生智慧的火花, 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 师生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堂家常好课, 必定是学生各得其所的过程。

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 一种需要和乐趣。在实际教学中,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明白, 学生没有“活”起来或“动”起来的课肯定不是好课, 但是“活”起来“动”起来的课是不是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

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全的确立, 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 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 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 既要看参与的广度, 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 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 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 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 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投影, 浅尝即止, 还是潜心钻研, 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 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 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是否能让优等生“吃得饱”, 早日脱颖而出,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 真正学有所得, 各有发展。

家常品德课“生本资源”初探 篇9

关键词:品德课,家常课,生本资源

新课改十年, 品德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链接生活、关注生本、活动生成, 可谓魅力无限。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参赛课, 那叫一个“说、念、打、唱”, 讲究“起、承、转、合”, “目标理念导航 , 活动生成关注 , 学生文章做足 , 生活引领到位”, 各个环节, 精致也大气。我们在台下感动于这种精神时尚的引领, 但太多的老师只能望着“样板戏”, 赞美而自叹不如。

家常品德课的现状是:“山还是那座山,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所在的学校, 品德老师中约有97.3%皆为语、数、班主任兼任, 这是客观事实。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精力用心备好课; 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品德课专业教学素养;三是没有足够的耐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针对以上家常品德课的营养缺失情况, 就如何上好品德家常课, 我结合学校品德教研组老师的一些好的做法及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与大家分享。

一、目标定位, 求精不泛

品德教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价值环境与自我生长的统一”。因此, 品德教学中, 其教学目标的确定, 价值引领的方向, 直接指向或者间接暗示学生行走成长的方向。

1.准 确 定 位 。

立足学生生活本原, 立足教材本原, 寻找生活与教材、生活与学生的链接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 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 不要任意拔高或降低目标要求。

2.合理 分解 。

教学目标, 既有学期目标, 又有单元目标, 当然还有课时目标等。我们要在把握大目标的前提下, 把握好小目标。现在品德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需要进行多个课时的教学, 教师用书上编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根据课文的主题撰写的,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制定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 这样才能强化每节课的教学效果。

3.目 标 导 学 。

目标是导向, 所有的内容确定、事例选择、资源整合、方法运用, 都要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否则, 再精彩也要舍弃。同时一课一得, 教学目标不求过泛, 做深一处, 做细一点。只要在课上, 孩子有所思, 有所感悟, 有一个习惯养成, 我觉得就够了本真的目标, 才可谓高屋建瓴, 才可言孩子生命的发展。

二、教材把握, 以生为本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家常课, 是回归简洁、真实, 但并非随随便便、随心所欲, 没有准备拿了教材就上。它应当是返璞归真, 却能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即扎实、有效, 生动简洁的。当然, 这一切的准则, 都是“以生为本”———以孩子的需求与现状为出发点, 寻找教材与孩子之间的链接点。

教材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范例, 或是生活的一个片段。教师要有智慧的眼睛, 寻找到教材与孩子生活之间的链接点, 引导孩子从书本走向自己的生活, 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体验。

1.慧 眼 识 图 , 读 出 孩 子 背 后 的 生 活 。

品德书上有许多图。这些图, 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 教师需引导孩子读懂图背后, 读懂自己的生活。品德课其实是一个连接学生生活的桥梁, 让孩子们在交流、回顾中有所感悟。

如四年级下册《和睦相处》, 书上展示的社区互助故事, 只不过是个引子, 应引发孩子发现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小事、乐事、难忘事。我在课堂上, 就让孩子先与同桌聊聊, 而后开火车说, 每个人都能说一两件小事。孩子们在回顾生活中, 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些同学一时说不上来, 就轻轻告诉他, 记得多观察生活, 发现身边的真、善、美。

2.精 简 提 炼 , 补 充 孩 子 熟 悉 的 生 活 。

舍弃与孩子世界遥远的内容, 补充类似的相关相近内容。

比如四年级《腾飞的翅膀》是家乡一组的第二篇课文, 了解家乡行业的腾飞。教材中到提很多地方的行业, 对学生来说只需了解大概, 而真正要详细地了解、采访的是诸暨的特色行业。我们各镇的特色板块经济决定不一样的特色行业, 也是诸暨腾飞的支柱产业。孩子回顾以前的生活, 通过采访、网上查阅、收集的资料, 小组汇报, 明白了自己家乡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行业。

3.详 略 得 当 , 做 实 孩 子 最 需 要 的 。

详细得当, 有些需花大力气精雕细刻。孩子最需要了解、掌握的能力素养, 应当不遗余力。

四年级的孩子, 应要增强搜集资料、汇报成果的能力。但说实话, 孩子们的这方面是弱项。于是在上《腾飞的翅膀》时, 我足足花了三课时进行材料搜集与汇报, 分别上了一节课。孩子们从网上拿来的资料, 如“店口五金”、“大唐袜子”这些行业的腾飞, 有的没有重点, 有的离题, 有的内容好, 但篇幅长。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查阅资料, 汇报成果。于是, 我手把手地教, 教给孩子最简单方法:找到感受最深的, 用一两句话, 用自己的话说。整整两堂课, 教孩子们怎样从网上众多的内容中, 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分享时完美展示。

三、资源整合, 功在平时

品德课有时需要音乐、视频、动画等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运用, 为目标服务。各种资源的积累, 大多来自于平常生活。习惯使然, 我们要学会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1.电 视 资 讯 。

我爱看电视, 而且看的种类丰富。中央二台财经频道、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中央七台的致富经、浙江台的1818黄金眼, 乃至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 “巧虎系列”、“熊出没”、“婴儿画报”等, 都是我在看的节目。那里的很多资源就被我巧妙地运用到了品德课上。

比如新闻联播, 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彭丽媛夫人一起出访国外, 把“阮仕珍珠”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在上四年级《腾飞的翅膀———家乡行业的汇报》时我适时补充电视里播放过的照片, 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

又如浙江台“1818黄金眼”比较关注民生, 前年台州几个孩子的落水事件, 我就运用到了《遇到危险我不慌》中。

所以, 别说电视俗, 告诉孩子们, 适当地看电视, 了解民生, 了解这个世界, 很多资讯, 就在这里。也告诉自己, 看电视放松时, 也要当个品德老师, 在生活化中提升自己。

2.网 络 资 源 。

我想我们有必要要感谢互联网, 让课程变得多彩多姿。在这个网络时代, 什么都可以百度出来。

我们在课堂上运用的大部分图片、视频、歌典、连绘本图片, 网上都有。一般我在上家常课的时候, 有时时间来不及, 下课十分钟时, 百度一下所需要的图片、视频、歌曲, 直接展示给孩子们, 这是一个不需要多长时间准备的好办法。但前提是, 事先你要对自己的课有个大概了解。

3.时 事 资 源 。

结合时事, 适当补充内容。品德课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关注自我, 形成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 尤其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钓鱼岛”事件 , 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口。9月16日 , 一个叫一横老师的激情爱国演讲, 红遍互联网, 激荡着所有中国人的心。那份演讲, 铁铮铮的事实, 跌宕起伏、声嘶力竭、声泪俱下地唤醒国人雄心。我把它带入了课堂。都说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我想, 一切对孩子生命发展有益的题材都是好题材。

一横老师的演讲, 绝对直指人心。“未来的企业家, 你们要做世界的领袖, 中国的产品, 未来的质量, 靠你们了! ”, 孩子们脸上的使命感, 那份庄重让我很欣慰。什么是理性爱国, 也许种子已悄悄种下了。

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必须有忧患意识, 必须有责任意识。课中, 我补充的《中日夏令营员的较量》的阅读, 更让孩子们警醒, 与日本孩子相比, 我们并无绝对优势, 我们使命在肩。因为少年强, 则中国强。

我们都不期望一堂课能使孩子产生多大改变, 但是我们相信水滴穿石, 细雨润物。

4.孩 子 的 资 源 。

在家常课中, 我经常会让学生说一说, 演一演, 唱一唱, 劝一劝, 编一编, 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有些问题, 站在孩子的立场, 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

(1) 演一演。表演是孩子都喜欢的 。无论是一年级还是四年级, 两个年段的孩子都表现出最大的热情。

家常课中, 一些辨析题, 我常用角色互换、演一演的方式进行。有时是师生互演, 有时是生生对演。

比如一年级的《有人生病时》, 在讲了一些防感冒的小绝招后, 让孩子们演一演, 当别的大人不在时, 你该怎么照顾生病的大人? 孩子们演得非常好。发散性思维显现出来。其中一组孩子有商有量, 因是奶奶病了, 奶奶心脏不好, 所以, 要旁边的邻居叔叔来帮忙送医院。另外一组孩子一人演妈妈, 一人演医生, 一人演孩子。谁都有角色, 谁都上来露了脸。更多同学在演时, 把平时解决感冒的招数、古方 (生姜红糖水、冰糖炖雪梨) 等都用上了。这便是生活的再现。

(2) 编一编。这是孩子最能做的事 。品德书上有很多图 , 这些图, 有时让孩子编个故事, 才能更明白其中道理。

四年级上册的《诚实是金》在不同的班级试教时, 一个班在“小洞编不补, 大洞难补”这个环节播放了随教参附的光盘上的课件, 以故事形式呈现, 但感觉听了就听了, 没有特感受。在另一个班, 我试着让孩子们在四人小组中, 先编个故事, 再集体交流。没想到, 孩子把这个“小洞不补, 大洞难补”的故事编得曲折离奇, 在编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两则比较, 自己根据图编故事, 是主动, 有参与, 有思考, 有活力。孩子们都乐意、愿意做。

(3) 唱一唱。“音乐是人类的通用的语言 ”。音乐让课堂风生水起。

记得去年, 上《亲亲热热一家人》。我播放了《妈妈妈妈快坐下, 请喝一杯茶》这首歌, 有个学生叫杨浩的听着唱着就哭起来。我忙问, 怎么了? 他说, 妈妈爸爸去外面工作, 很久不见了。这一问倒好, 家和也低下头, 要哭了, 说我很久很久没见妈妈, 新妈妈生了弟弟, 原来他爸妈离婚了。

我关了歌。原来一首歌, 把孩子们心里最隐秘的感情给释放出来了。我说, 你们能想着妈妈, 真好。无论妈妈在哪里, 妈妈也都会想着你们。小朋友们, 如果妈妈离开家, 去做重要的事了, 你有什么办法和妈妈联系呢? (打电话, QQ聊天, 还可以写信, 画画。 )

这些方法, 都很棒。除了你们的亲生妈妈, 还有很多人也像妈妈一样爱你们, 比如……孩子说, 我的外婆、奶奶、阿姨……还有的说, 王老师、章老师、田老师……

对, 无论妈妈在哪里, 妈妈一定是爱你的。妈妈不在身边, 肯定会派不一样的人来到你身边来爱你, 聪明的小朋友可要擦亮眼睛哦。

孩子们听了都开心起来。

所以, 上品德课想得心应手, 最好先亲近孩子, 懂得孩子爱什么。如果想当个好老师, 任何一门课, 都需要了解孩子的所喜、所好。投其所好, 引其发展。

5.教 师 资 源 。

一个聪明的老师善于挖掘自己的教育资源。有些课上, 老师还巧妙将自己的形象与课相结合。家常课, 不讲究这些。但是, 我总会适时补充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我家孩子的趣事。孩子们是很爱听故事的。

如四年级的《交通连四方》, 孩子们由大人的讲述回顾以前诸暨的交通状况后, 我适时补充:我读小学时与一家四口, 爸爸骑自行车, 进城购物。时间要大半天, 而现在只需15分;当学生讲到店口到诸暨快开通快速通道了, 只需20分钟。我恰好补充, 我为何要从店口调上来, 就是因为那时每天来回要2个小时, 早知道就不调上来。有个调皮的男生就说:“那咱就见不到了! ”大家也笑起来。笑声中, 同学们纷纷感叹, 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 变化真大。

其实, 每位老师身上都有独特的资源, 做个了解自己的人, 善用自己身上的资源, 常会事半功倍。

6.意 外资 源 。

课堂是不可预约的精彩。有时备好的课, 但突发的状况, 转念一想, 常可以为自己的课所用, 只要心中有目标。意外的生成, 能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常态课更可以依生而动, 使得教学目标扎实有效。

四年级上册的《我该不该这样做》, 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学会对不该做的事说“不”。备好课, 去上课时, 做眼操, 乱哄哄。我心中一动, 弃原先备的故事入手, 导入, 就以现在孩子们的现状导入。

孩子见我, 纷纷定下神来, 但有几个依旧如故, 我一一记下, 并不指出。

做完。我扫视一周, 轻轻开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该不该这样做”。

从上课铃声响到, 现在, 你觉得你该不该那样做? 你做对了什么? 不该做了什么? 我随机开火车, 点名下去。孩子们都知道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

我说, 真好, 能明辨是非, 知道该做和不该做的。上课就要静待老师上课, 做好眼操。

怎样能够真正做到呢?

同学们又想到了哪些办法? (同桌手势提醒、自我提醒、犯规惩罚、小组长负责制。 ) 我说好, 下周我再来上课, 看有没有进步。

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每位家长、每位老师的监督。品德老师更要关注孩子的聆听习惯, 发言的态度, 坐姿的端正, 眼操的认真, 站立的神态。这些隐含着的就是一个人的品位。学生的德行就是在每一位教师平时的引导中培养起来的。

只要胸有目标, 一些意外的资源, 每位老师有心, 往往会事半功倍。即刻生成的意外, 学着巧妙点拨, 既能增强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又能让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7.学 校 资 源

有些课文可以结合学校大背景下的校级活动开展。每年六一节, 学校大队部都会组织活动。我就会把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照片、故事收集起来, 等到上课的时候加以利用起来。

在上《我们共庆六一节》这节课时, 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活动照片。看着刚表演过的合唱照片, 孩子们可热闹了。说着合唱排练的故事;说着演唱过程中的感受……有的孩子随手拿起讲台上自己设计的美丽帽子, 说出帽子里包含的美好愿望……

生活处处是资源, 我们要做个有心的品德老师, 借力使力, 使得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

四、评价多元, 学生主导

家常课中, 聪明的孩子会自如调节, 语数课一般会精神集中, 但其他课会比较放松。这也是很多兼课老师管理品德课堂的难题所在。对品德老师来说, 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每一堂课隐含的主旨。由此, 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与管理尤为重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 本课程的评价是综合的、整体的、个性的、多元的。评价的方式更是要呼唤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发展评价。我在课堂上运用了“我是闪亮那颗星”的评价方法。 学生自行评价为主, 与组内同学、老师评价相结合, 从课前、课中、课外方方面面以加“☆”方式, 量化品德活动过程的行为习惯成绩。每20颗星, 换一张“月亮卡”;集满5张“月亮卡”, 换一个“金太阳卡”。期末总成绩评定, 平时行为评价占80%, 期末测试占20%。 (四人小组为单位) 四年级的孩子, 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分析事物的能力。把孩子的潜力挖出来, 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课堂的评价与管理便会迎刃而解。

魏书生说:“班级的管理, 孩子是我的帮手! ”实践证明,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高明之处在于:孩子自己是评价的主体, 自己是管理的主人。因为自己参与了, 这是自己的事情, 我们一同参与了, 便是共同的事情。

我们呼唤无条件的关爱, 我们欣赏精神的鼓励, 但量性的评价是课堂评价过程法则中最关键一部分。有了量性的评价才有质评的基础。只有充分信任孩子, 把评价与管理的主权还给孩子, 课堂才会真正闪现师生互动合作的精彩, 涌动共同良性活动的智慧。

浅读丰子恺漫画中的“家常” 篇10

一方面, 他取材于现实生活, 却又不是简单的生活速写, 而是在速写的基础上加工, 另一方面, 他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敏锐地抓住足以说明问题的形象,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他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矛盾现象来感染人, 而不是简单化地解释生活。他的每一幅画都注有明确的题目, 这些题目不是画面的单纯解释, 而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丰子恺的漫画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描写古诗句, 第二时期描写儿童相, 第三时期描写社会相, 第四时期描写自然相, 他的画作取材丰富, 每一时期又不能截然分开。这里就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作品的形式美。

一、儿童漫画

丰子恺曾说:“天上的神明与星辰, 地上的艺术与儿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 是在人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 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儿童, 丰子恺方才悟出这样的美学原则———成年人看事物, 时刻不忘事物与他的关系, 而儿童看事物, 却是解除了事物与他的关系, 基于此, 丰子恺的画才能在浓浓的诗意中闪烁着童稚的大眼睛, 鲜活、可爱。丰子恺以率真的童心写出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生活画面, 如《瞻瞻底车———脚踏车》 (如图1) , 这幅漫画可谓是丰子恺儿童漫画的经典之作, 我们在初中美术课本中都曾学习过它。

丰子恺是以自己的孩子瞻瞻为题材, 用毛笔简单勾勒出瞻瞻的外形和他拿着当车轮的蒲扇, 再附上文字, 周围没有其他景物, 整个画面形式没有他常用的方形、圆形、心形等轮廓形把画面圈起来, 运用中国画笔法, 西方画的构图, 清清朗朗地把儿童的天真、可爱跃然纸上,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所有见过这幅漫画的人应该都能记住它。他的这幅儿童漫画在用笔上运用了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法则, 突出表现了线条的疏密变化, 以及整体构图的形式美感, 虽然对于主体人物瞻瞻的刻画只是寥寥数笔, 而对瞻瞻的“车轮”蒲扇的刻画用线较多, 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 能够很准确地把人物形象凸显出来, 甚至只有四笔画成的几根头发, 一笔画成的圆圆的大脑袋, 五官也是由几笔点成, 头微侧一边, 瞻瞻可爱的神态便跃然纸上。整个画面构图均衡、沉稳, 相对于现代漫画家描绘的儿童形象来说, 丰子恺漫画中的可爱的儿童形象更加朴实, 更贴近生活, 且用笔简练, 意义深远, 具有不同一般的诗味。现代漫画中的儿童形象让人看过之后只会引人发笑一番, 并无其他可以回味的, 而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却让人感觉他们不仅外表可爱, 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心, 让人从心底喜欢他们。

丰子恺的儿童漫画都富有童趣的意味, 表现出丰子恺热爱孩子的天真无邪, 描绘儿童、赞美儿童的心境, 他的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画面, 都令人难以忘怀, 宛如时光倒流, 回到金色的童年时代。

二、生活漫画

叶圣陶说:“子恺兄的漫画在技巧上自有他的特色, 而最大的特色我以为还在于选择题材, 我曾经用诗家惯说的两句话评他的漫画, 就是‘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 ‘出人意外’是说他漫画的题材大多是别人没有画过的, 因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受, ‘入人意中’是说这些题材不论从古人的诗词中或者从现实生活中取来, 几乎都是大家曾经感受过的, 因而使人感到亲切。”他的生活漫画有《买粽子》等描绘现实生活的漫画。

《买粽子》 (如图2) 这幅漫画是上海生活的片断的写真, 画中两个女孩子在楼上吊下竹篮买粽子, 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又使人能在烦忙的生活中悠然一笑。《买粽子》的构图形式也运用了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 还有对称与均衡的艺术形式, 虽然描绘的是楼上的情景, 却采用平视的角度, 使人感觉就像是在对面的楼上看到一样, 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幅画面的人物在画面的正中间, 却没有呆板的感觉, 因为上半部分的窗户用线较密, 下半部分栏杆用线较疏, 其中的疏密、横竖的对比与变化, 具有构成的美感, 其中的人物一大一小, 一高一低, 着旗袍的两个女孩子衣服黑白, 疏密都有细微的对比变化。丰子恺用极简单的横竖线条表现场景, 人物也只是简单勾勒, 却极富有表情变化, 使人们感受到她们的内心活动, 仿佛身临其境。他的画像一篇篇随笔散文一样, 光是看画面, 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优美文笔。丰子恺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热爱生活, 觉得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他善于观察生活, 描绘生活, 用他那颗善良的佛心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是我们平时易见的, 但我们都未曾留意过, 经过他的描画就成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

三、古诗新画

丰子恺自小就喜欢诗词, 亦擅长做旧体诗词、诗话。词话是他的随身伴侣, 特别爱读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 他往往喜欢古诗词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这些诗句触动了他久已在心中孕育的画面, 即他对日常生活的所感所想, 不由自主地要拿笔画出来, 他的古诗新画是表达读古诗词的个人感受, 而非表现古诗词本身, 所以完全是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或者说是借助于古代诗词表现现代生活。

《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如图3) 是这类作品中的成功作之一, 画面是那样的静谧, 静静的夜空, 静静的空气, 静静的走廊, 似乎没有一点声音, 却能使人感受到片刻之前的谈笑声, 是一幅很有意境的作品。这幅作品也具有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感, 线条的粗细对比、横竖对比, 线与面的对比, 最特别的是光与影的黑白对比, 使整个画面统一而有变化, 线条的不同运用使画面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卷起的草帘和房顶的柱子横向排列, 在画面的上部占一小部分, 下面的栏杆、桌子, 用竖线构图, 粗线与细线对比, 白色桌面与黑色茶壶、茶杯对比, 很有韵律感;倾斜的柱子打破了上下两个横向构图, 柱子上的几条线又增加了几分活泼感;一弯月牙儿又增加了几分静谧和茶壶茶杯相互对映, 仿佛是在客人走后, 它们之间在悄悄对话;右边的题字“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不仅点题, 而且填补了右边的空白, 使整个画面完整统一。虽然只是生活中的普通茶馆的一角, 甚至在白天热闹的人群中, 它曾是脏乱、不引人注目的一个小角落, 然而当它出现于丰子恺的画面中时, 它的美被发现了, 被诠释了, 让人置身于诗一般的意境中。

他的这些作品都可谓“古诗今译”, 用古诗词表达现代人的生活, 表达出“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这类作品, 不能说它有多么积极的社会意义, 但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中出现还是给人以健康的美感享受的, 更何况“古诗新画”本身就是一种独创性的劳动。

丰子恺漫画的题材丰富多彩, 画风基本不变, 不论是何种题材, 都有画家浓厚的个人气质的流露, 极平实中透着力的美。力不在于题材的宏大, 造境的古怪奇特, 而在于他内在精神的自由, 与万事万物毫无隔阂, 信手拈来, 无不成画, 我们今天读他画, 不禁又回味起他在“小杨柳尾”时那一张张“小眼睛似的”画作, 这些画作以它们隽永的韵味, 打动一代代儿童渐入成年至暮年的读者的心灵。

朱光潜说:“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 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 子恺从顶到踵是一个艺术家, 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 ……他的画极家常, 造境着笔却不求奇特古怪, 却于平实中寓深永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丰子恺在文学、艺术、教育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艺术创造是我国20世纪精神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 其中绘画创作成就尤为突出, 影响也最大, 他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滋养和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而在漫画方面, 则是风格独具的一代宗师。我国当代著名的漫画家, 如张乐平、叶浅予、华君武、米谷、廖冰兄等, 都深受他的影响, 丰子恺艺术创造的意义是深远的, 他的画风、画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艺术修养基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10, (1) :113-138.

[2]小蝉.中国名画家全集.丰子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1) .

腊月家常菜 篇11

一进腊月,就不能自在逍遥,事事都要预备,处处得把心操,俗话说:送信的腊八儿粥那是头一报。

桂元肉、荔枝干儿、莲子、青红丝、杏仁儿、瓜条、花生仁儿、栗子、枣泥儿、大榛瓤儿、瓜子儿、胡桃,把这粥果儿剥好洗净,还得要加工选料。

大麦米、江米、黄米、菱角米、芡实米要精选细挑,薏仁儿米、小米儿、粳米、大红枣儿、红小豆是另煮单熬,一定在那初八的凌晨连熬带(火靠)。

上完供各处去送礼,然后就开始大嚼,这其中还夹杂着迷信,所以要注意熬,万一要熬坏就不是吉兆!

“在当日还必须刷洗个小坛儿,用白布准备把坛口儿来包,在里面装上了几斤的高醋,把蒜瓣儿泡好再封牢,这腊八儿醋在年菜之中是最先报到。”

以上这段八角鼓曲词乃逊清恭忠亲王奕诉之孙溥叔明先生的作品,是介绍清末以来京城百姓自腊月初八开始为年根儿做节令菜的风俗。从这一段曲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制作“腊八儿粥”和“腊八儿醋”的过程,因这个风俗现在北京人还基本保留,故不细讲。

但是,从以上这段曲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如此佐料齐全的“腊八儿粥”恐怕现在到哪个大饭店里也买不到。

住平房的时候,我的老姑太太曾做过一次比较讲究的腊八儿粥,当时我都看傻眼了,真是不忍心用匙子去盛粥。这是放在一个大海盘里的艺术作品,粥上是用青红丝、瓜条、金糕条以及各类干果摆成狮子滚绣球的图案。

其实早年一般的小康人家每到腊八儿都能做这样的粥,而且还以自制的粥相互赠送用以交流感情,他们必定把粥端到佛堂中,摆放香案上供。

如今到小杂粮店或大超市中买的“腊八儿米”熬的粥,有的还不及当年庙里向穷人舍的救命粥好吃。您想想几种不能熟到一块儿的谷物就愣要放在一个锅里熬,反正不熟的也要熟,熟透了的也要熟,结果都成一锅烂泥了。

说完腊八儿粥就要聊一聊此后年根儿的家常菜了,您还得再看溥先生往下的曲文。

一过祭灶,手脚就不拾闲儿,为办年货得开个清单儿。就怕临时干瞪眼儿,宁可叫它富馀,可不能揪心扒肝儿的将可将沿儿。

“鸡鱼猪羊肉,海蜇、大虾钱儿,素咸食、豆儿酱、苏鱼、甜酱瓜儿,晾肉坯儿、排骨、鱼冻儿、卤煮鸡什件儿,芥末墩儿、酥海带、甜菜是炸枣扦儿。”

这里面除了生肉类的原料和几道冷荤菜外,素成食、甜酱瓜儿、炸枣扦儿已经在腊月年根儿的饭桌上消失多年了。其他如豆儿酱、苏鱼、鱼冻儿、卤煮鸡什件儿(卤鸡翅、鸡杂儿等)、芥末墩儿、酥海带(焖制海带丝)等在一些老北京菜的饭馆里有时还可以见到,当然口味儿绝对与家常制作大相径庭。

素咸食

这是老北京人在腊月年根儿期间的家常菜,正名应叫“炒素成什锦”。所谓“素”就是要全素,不能有肉或荤油以及葱、韭菜、洋葱、鸡蛋、虾皮等一般不认为是荤菜的配料。

先将水面筋攥出水分,切成寸许方子块儿。在铁炒锅内倒入花生油1斤左右,先用武火,待油热九成后调至文火,放入面筋块。要两块一组地并排码放,底面炸至金黄色时翻锅继续炸,待焦黄时出锅放至漏勺中。

把成芥菜头一个洗净,带皮切成寸许细丝。两根四寸长的红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斜寸丝。选白豆腐干四块,同样切成寸许长的细丝。取两块寸许的水面筋攥出水分,也切成细丝。再把炸好的面筋平切成片,斜切成细细的丝。

铁炒锅坐中武火,倒入小磨香油,待油至三四成热时就将水面筋丝和白豆腐千丝倒入,煸炒后再放入胡萝卜丝。煸炒几番后将炸面筋丝以及成芥菜丝一起倒入,加入少许酱油后出锅。趁热洒上切好五分长的香菜茎,点上明香油。

因这倒菜口味儿偏成,故名为“素成食”。在年节期间免不了多吃一些大鱼大肉,有了这道冷食成味儿菜,既可解腻除荤又可下饭开胃。

甜酱瓜儿

这道菜其实就是“炒酱瓜儿”,但是讲究起来应该用甜酱瓜儿,所以还有“甜酱瓜儿”“炒甜酱瓜儿丝”的称谓。

这道菜最好是选用前门外六必居腌制的小甜瓜。此种瓜不是夏季的香瓜,是比黄瓜短小又很有肉的小甜瓜。这种甜瓜是用酱油腌制的,既脆又略带自然甜味。

先把甜酱瓜儿切开掏膛洗净,再切成细丝备用。最好选用野山鸡肉切成八分长的细丝,也可以用烤七成熟的猪里脊肉切丝代替。

用大武火坐煮锅加清水,待水沸后把切好的肉丝放入焯几下即可出锅。用中武火坐铁炒锅倒入香油少许,待八成热时放入焯好的肉丝煸炒几番,放人事先切好的甜酱瓜儿丝翻炒,加冰糖或白糖少许后就可出锅。趁热放五分长的葱丝搅拌,点上明香油。

炒甜酱瓜儿丝是道冷食的节令菜,既能佐粥又能渗酒儿。您要是外出不妨带点炒酱瓜儿丝佐餐,总比超市中四川涪陵榨菜好吃得多。

炸枣扦儿

这道菜已经绝迹几十年了,自从各类奶油糖果出现后,这个节令家常菜就被淘汰了。

选用上等大红枣洗净,用刀背平滚拍打,再将枣核剔出。将关外松子仁填补到大枣心中按压,摆在盘中备用。

把猪网油洗净,切成八分宽、两寸长的条状。将网油条拉开裹上备好的大枣,在接口处用稠淀汁粘好后风干一小时。

用中武火坐铁炒锅放花生油一斤半,待油热十成后将锅离火。再把裹好网油的大枣两个一组地自右侧擦锅而下,再坐锅用中文火炸制。千万不要急于翻锅,要用漏勺徐徐自右至左滑推。待大枣的水分渐少网油至灰白时出锅,待凉后再用中武火二番炸制,见网油成金黄色时即可出锅盛盘。

这是当时类似糖果的甜菜,但绝对不能加糖,吃起来口感别具一格,越嚼越香。这种纯天然的绿色小菜,於民国中后期最终被各类新兴的牛奶糖果所取代。

家常 篇12

实力铸就辉煌教材改版为《玩赚彩票》

县级以上城市可办货到付款,编辑短信“地址+姓名+玩赚彩票”发来,我们即快递发货,您收到教材,开箱验货后再把教材费499元交给快递员即可。乡镇农村不能货到付款,请汇款购买,款汇邮政卡:622 188 711 100 3282646,户名:吴茶玉,也可微信转账。详情请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登录微网店查看。

上一篇:三主下一篇:GPS差分系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