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现状及前景展望(通用3篇)
黄梅戏现状及前景展望 篇1
在当下中国戏剧舞台上, 黄梅戏算是走红的剧种:每年的央视春晚和各省市举办的重大庆典活动, 都给黄梅戏留有一席之地;几乎每天都可以从电视中看到黄梅戏演出的剧节目;湖北、安徽隔年举办的黄梅戏艺术节, 掀起了一个一个热潮;黄梅戏迷创办的全国戏迷联谊会, 使黄梅戏演唱活动在各地持久地举行。但是, 却很少有人买票进剧场看黄梅戏, 形成了一个外表热热闹闹, 演出市场冷冷清清的畸形局面。
致使黄梅戏出现外热内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来势汹猛的外部威胁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 中国戏曲的演出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先是昆曲等古老剧种, 后是汉剧等大批板腔体声腔剧种相继失去观众。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自以为是时代宠儿的黄梅戏, 发觉观众排成长队买票进剧场看戏的现象不再重现, 登门邀请演出的数量大大减少, 演出市场出现了严重萎缩。黄梅戏已经感觉到, 倒牌的趋势已经到了眼前。这说明, 中国戏曲面临的是一场整体性危机, 主要威胁来自外部。
(一) 演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使戏曲失去了优势
什么是演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这里以工业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加以说明。
在自然科学领域, 生产力的进步程度, 决定了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在自给自足式的农耕时代, 与此配套的是肩挑背扛, 船载马驮的劳动形式;进入蒸汽电气时代, 产生了火车运输、纺织机械、钢铁生产等新兴行业, 挑夫、车夫、船夫、牵夫只得改行, 押运镖局成了历史, 手工纺织行业几乎绝迹;进入网络讯息时代, 网络传送, 无纸办公技术将活字印刷、电报等陈旧技术驱逐出了市场。由此可见, 生产力每一次的进步, 都促使劳动形式产生结构性变化。
生产力与文学艺术不是同步发展的。欧洲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 却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希腊文化。生产力低下的中国, 孕育出了光彩夺目的戏曲。中国戏曲超越生产力局限的发展, 形成了一种集唱做念舞于一体, 表现力极强的民族艺术, 它彻底改写了只有文字、语言讲述故事的历史, 最早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舞台人物运用声腔舞蹈、道白语言、形体动作及简单的道具, 表达出了各种思想情感, 讲述了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故事, 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因而吸引了上至皇室, 下至底层百姓的所有观众群体。
但是, 当戏曲进入生产力发达、科学进步的新时代后, 它的突出特色及优势渐渐被新起来的艺术种类所替代。进入集约型生产、电子网络时代后, 戏曲接连受到了四次猛烈的冲击:
首先是电影的冲击。电影进入文化艺术市场后, 改写了只有戏曲用真人表演故事的历史。电影以写实的表演, 配以真实场景和实物道具, 使人物情感和环境场面更为逼真、壮阔。蒙太奇式的剪接手法, 使地域、时空的转换更为方便, 节奏更为快捷, 让观众能更快地进入情境, 激起共鸣。电影的这些优势, 夺走了戏曲的一半观众。
第二是电视的冲击。电影虽然有优势, 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 地点, 观看规定的内容。电视的出现, 不仅可以让观众在家中观看戏曲作品, 还有了选择观看的权力, 而且价格低廉。电视夺走了戏曲观众一半中的一半。
第三是网络的冲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网络技术迅速普及, 它以便捷的方式, 将无穷无尽的新闻、知识、娱乐形式, 包括戏曲、电影、电视等囊括进传播范围之中, 使人们随心所欲地在网上把玩各种游戏。由此, 它把戏曲剩余的观众又夺走了一半。
第四是群众文娱活动的冲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 工作之余会参与喜爱的文艺活动。爱唱歌, 爱跳舞, 爱演奏, 爱唱戏的, 可以在家里或歌厅里自娱自乐, 自我陶醉;可以到广场一展身手, 或到社区等举办的文艺晚会上表演;还可以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不同类型的爱好群体, 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在自我满足的同时, 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样一来, 把戏曲的观众群体再次分解。
一波又一波的连续冲击之后, 戏曲由霸主变成了不起眼的弱者。结构性变化的前提是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所以是不可逆转的。黄梅戏虽然爱好者众多, 也绝没有扭转这种局面的能力。而且, 如果不积极寻找适应新环境的生存方式, 黄梅戏定会成为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
(二) 利益倒置现象挫伤了戏曲院团的生产积极性
种瓜得瓜, 种果得果, 这是自然现象, 也是社会现象。但是, 现在黄梅戏界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生产剧目的没有收益或极少收益;不投入或少投入资金的销售或媒体环节, 却得到了剧目演出所产生的大部分或全部利益, 形成了利益倒置。黄梅戏已经深陷利益倒置链条的困惑之中。
五十年代黄梅戏借助影视媒体的力量的, 把《天仙配》、《牛郎织女》等剧目推向了全国, 使黄梅戏得以在全国传播。当一些古老剧种陷入危机之时, 黄梅戏再次借助媒体, 扩大了自己的观众市场。所以黄梅戏一直在依托媒体来巩固自己的市场, 花费再大成本也在所不惜。当年的这种投入, 可以通过演出收回成本, 而现在则根本无法收回成本。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投入演员和设备, 拍摄了一部电影, 虽然在全国播放了, 却没有收入;黄冈市政府为剧院筹资数百万, 拍摄了一部六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等处播放, 仅得到了每集三千元的收益;还有少数文化公司, 用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 把剧目制作成光碟、录音带到市场上销售, 演出院团却很少或根本得不到收益。这种利益倒置现象, 使戏曲院团排一个戏赔一个戏, 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在媒体发达的时代, 不进入媒体, 院团就没有社会影响, 也意味着这个剧种已经消亡。所以, 明知吃亏, 也要吃下这个苦果。免费让影视媒体播放, 让光碟音带去发行。而且不这样做还不行。安徽省举办黄梅戏艺术节时, 与央视签下协议, 所有剧目免费上央视十一套播放, 得到的是安徽总有黄梅戏新剧目出台的美称。影响是有了, 但观众已经把戏看了, 谁还愿意花钱进剧场看戏呢?湖北省搞黄梅戏艺术节时, 不让免费拍摄。结果给全国人民的印象是, 湖北黄梅戏没有安徽行, 甚至不相信黄梅戏形成于湖北鄂东。
在信息时代, 不进入媒体不行, 进入了媒体又会形成利益倒置, 黄梅戏处在两难与无奈的窘境之中。
二、削弱生存能力的内部“创新”
为了在科技先进、网络发达的时代求得生存, 黄梅戏努力创作新剧目, 探索新形式, 优秀创作剧目相继搬上了舞台。但是, 由于缺少理论上的支撑, 不进行客观科学的测算, 结果往往与初衷适得其反。
(一) 违背戏曲本质的“创新”
一是逐渐远离戏曲的本质特征。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即在歌舞中演绎情节,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并释放出对世界的认知或思想。正是这种“有声皆歌, 无动不舞”的动态艺术展示, 显现出了中国戏曲融各种艺术于一体的本质特征。
现在, 黄梅戏常请话剧导演排演创作剧目。他们虽然把写实的表演方式带进了黄梅戏, 但忽视了戏曲是“唯美”的艺术, 有着“载歌载舞”, “只重神似, 不强调形似”, 与真实生活有一定“间离”、“异形”、“夸张”的独特个性, 反而强调演员只有回到“兽性”的原始状态, 表演起来才松驰和真实。为此, 演员不练功, 不练唱, 不练舞, 但一定要学会模仿狗、猫、猿、虎的形态, 并做出小品让大家观摩, 而且越粗野越符合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真实, 戏曲的虚似、指代等传统艺术手法逐渐减少, 代之以实物道具、真实布景。使戏曲在追求“形似”的过程中, 走了一条与戏曲的美学原则相反的道路。
二是注重形式忽视内容。
一部《三国志》, 所涉人物上千, 但在戏曲舞台上, 只从三国故事中抽出最核心的内容和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几个关键人物, 让他们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显现出内心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同时也把故事讲清楚了。这是运用了戏曲以简御繁的手法, 在人物思想上的碰撞和人物性格上着力刻画的结果。现在的戏曲舞台则侧重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形式创新本是好事, 余笑予老师就为黄梅戏导演了一批形式上新颖的好作品。问题是有些编导不在情节内容上下功夫, 不在矛盾冲突上做文章, 偏偏热衷于在形式上反复创新, 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打人海战。一个情节简单的戏, 偏要安排大量群众角色, 而且让与情节无关的舞蹈队、合唱队穿插于戏中。院团不得不为此招收专业舞蹈演员。戏热闹了, 演出队伍庞大了, 成本却增加了, 怎能适应当前演出市场的需要呢?
三是声腔创作缺少章法。
戏曲艺术是借助程式来再现生活的, 戏曲的声腔自然也是由程式组成的。京剧二黄就是由倒板、慢板、原板、摇板、散板等板式组成, 并按一定规律编排的, 老百姓掌握了这些套路, 京剧的基本唱腔及转换方式也就掌握了。观众对戏曲声腔的爱好与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与能否学唱有着直接关系。黄梅戏之所以能普及, 是因为平词、彩腔、花腔等曲体比京剧还简单, 更容易掌握。黄梅戏的声腔没有京剧西皮二黄那样完善, 它是靠将不同情感色彩的单独曲体组合起来完成大段唱段的, 由此带来的是色彩不统一, 腔与腔之间存在断痕等不足。因此, 黄梅戏声腔还有进一步完善、丰富的必要。
但是, 黄梅戏在声腔创新中没有明确目标, 缺少章法。创腔时各行其是, 什么平词、花腔、彩腔的概念全都不要, 抓住几个典型腔核任意发挥, 东南西北, 古今中外的音乐都可以纳入声腔之中, 把黄梅戏搞成了什么东西都有, 什么东西都不像的大杂烩。
更为严重的是, 把黄梅戏声腔的音域越拉越宽, 音符越集越密, 速度越放越慢, 技巧性越加越强, 虽然展示了演员的声腔技巧, 却把黄梅戏声腔优美抒情, 简洁达意的特点磨灭掉了, 在展现高级技艺的同时, 与广大观众的距离也越拉越远了。
汉剧的前车之鉴, 黄梅戏应该历历在目。
(二) 违背戏曲本能的大制作
中国戏曲以简约、假定、空灵、写意而见长, 如今则以大制作为时尚。黄梅戏也是如此, 排一个戏, 少则几十万, 多则数百万, 绝大部分的钱, 都用于添置灯光与舞美制作。
大制作是否需要呢?在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 在戏曲舞台上呈现与剧情贴切而又气势恢弘的景观, 也许是戏曲与现代观众拉近距离的一个有效方式。但是, 有些舞美设计者制作出来的景物虽然营造了一个大场面, 但并没有烘托出剧情所需要的大意境。
戏曲舞台上的景物是随着人物的流动而流动的。这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剧中的十八相送来加以说明: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 沿途走过了学堂、凉亭、庵堂与小桥, 看到了对歌的男女, 柳荫、桃林、湖泊和绕石溪水, 这是一幅流动性很强的大场面。如果用真实景物来映衬, 恐怕得要几百工人搬布景。但是, 戏曲只让演员用道白、唱腔、表演及各种虚拟指代, 向观众交待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走过的所有场所, 述说他们的友谊与情趣, 观众看了能很快入戏, 并被这个爱情悲剧故事所感动。这说明戏曲通过语言声腔的解说和形体动作的指代, 已经使观众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幅与剧情相衬的流动景色和无穷意境。
所以说, 大制作并不能代替演员的表演, 也满足不了戏曲舞台场景千变万化的需要。相反, 只会把演员挤压到一个狭小的空间, 限制演员的表演, 在跟演员抢戏夺戏的过程中, 使戏曲无所不及的表情达意功能逐步丢失。
成功的舞美设计, 不一定是大制作。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双下山》只用了三个流动小平台, 几道可变的珠帘吊景, 形成了随演员流动的场景, 也烘托出了主题意境;《未了情》用了六块可动的景片, 在点缀出五个不同场景的同时, 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每台戏的所有费用加起来也没有超过十万。
再者, 大制作出来的景物, 搬运起来得几台超长卡车, 小剧场演出不了, 大剧场得装几天台, 还得配备专门的舞美装置队。中小城市无剧场可演, 乡镇农村更是免谈。就是在大城市, 又有多少人能看得起这样的戏呢?其结果是观众被高价拒之门外, 新剧目无处演出, 还得增加一个大仓库堆放新添置的布景。
显然, 大制作给戏曲帮了倒忙。
(三) 演员的综合表演功能严重退化
传统戏曲舞台, 只有一桌二椅和一些写意性的简单道具, 表演者在没有任何依傍的情况下, 只有靠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去塑造人物形象, 表述故事内容。艺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新, 使戏曲的这些表现手段达到了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程度, 也逼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现在, 演员可以依傍的东西太多了:不需用艺术形体指代环境, 因为满台都是写实的景物;戏不够不要紧, 可以用舞蹈队来凑;不需要主动体验人物情感, 塑造人物形象, 按导演的示范去做就行了;也不需有洪亮优美的嗓音, 在修饰扩大功能超强的音响面前, 只需要轻说、轻唱就行了, 再不行就干脆放录音。
长期的依赖, 使部分青年演员产生了惰性, 不练基本功, 不提高艺术创造能力和综合表演能力, 更懒得学习戏曲理论。面对创作剧目时则束手无策, 只有依赖导演教戏。所以, 一个戏要排几个月, 最后还得用舞蹈、布景、灯光音响帮戏。网络时代的社会需求都有一定时效性, 而且时间很短, 只有在时效期内拿出新的作品才能产生效益。仰赖这种一个戏排上半年数月的艺术生产方式, 戏曲的生命力还能持续多久呢?对于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戏曲艺术, 演员的综合表演功力不足, 怎能满足观众已经提高了的鉴赏水平的需要呢?
(四) 思想观念没有适应变化的市场
面对演出市场结构性的变化, 黄梅戏院团从演出形式、演出内容到演出风格等均进行了探索, 但成效不佳, 因为有三个思想障碍阻挡了向深层探索的努力。
一是舆论功能退化, 又不愿彰显戏曲的娱乐功能。戏曲从形成之日起, 虽然兼有教育审美功能, 但使戏曲赢得观众的, 则是它的娱乐功能。审美教育功能的退化, 是娱乐功能丧失的结果, 也是教育功能表面化的结果。要使戏曲重新获得观众, 仍然得在提高戏曲娱乐性上下功夫。因此, 要在好看、好玩、有戏方面想点子、做文章, 探索出观众爱看的新形式。可惜, 有些人放不下“文化军队”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架子, 不愿正视戏曲的职责就是“娱人”的事实, 阻碍了向戏曲市场深层探索的实践。
二是机构官僚化, 淡化了艺术追求意识。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 戏曲院团被列入了机关编制, 给予了相应的级别, 这种体制相沿至今。有了级别必有官, 有官必有各种办事部门, 有了部门必有正副长和办事员之分, 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差别。做起事来得先请示、再汇报, 不能越级, 以至于日常小事得转几道弯才能办成。不仅使院团负担加重, 工作效率减低, 而且在官位的守护和寄盼中, 把戏曲院团应尽的职责淡忘了。
三是观念贵族化, 减少了服务意识。战争年代, 在枪林弹雨的前线, 可以看到文艺战士的身影;建国初期, 工厂农村踏遍了文艺工作者的足迹, 他们自己搭台自己唱戏, 为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做了大量的贡献。现在, 戏曲院团的环境条件优越了, 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却减少了, 很难主动深入基层, 纵然要下去, 也得满足住什么宾馆, 坐什么车, 给怎么价格等条件。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基层单位自然为数极少, 满足不了就成了下不去的理由了。
如果说生产力的进步和影视媒体的发达, 对黄梅戏演出市场造成了严重外在威胁的话, 那么无绪的探索和不求进取的享乐意识, 则是造成黄梅戏远离观众的重要内在因素。
三、全力开拓新的演出市场
有了内外两个置黄梅戏于死地的不利因素后, 黄梅戏是否就会死亡呢?非也。对戏曲而言, 虽然存在威胁其生存的不利因素, 但更有支撑它发展下去的诸多正能量。
一有各级政府的关怀扶持。各级政府不仅给黄梅戏院团提供了优厚的财政补贴, 而且在硬件建设上给予了大力的投资:黄梅、蕲春等县为剧院新建了大型演出场所, 黄冈市政府投资2.2亿巨款, 在黄州中心城区修建了一座五十年不落后的现代化剧院。政府在提升软件条件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 推动新剧目的生产和综合演出水平的提高。黄冈市委还下文要求各级机关团体学唱黄梅戏, 并在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举办群众性的黄梅戏演唱比赛。有的县市还把黄梅戏编写成教材在学校讲授。
二有群众爱戏看戏的习俗。逢年过节, 鄂东的农村仍然保持着“一去二三里, 村村都有戏”的景象。在黄梅县, 各村各镇几乎都有黄梅戏业余剧团, 于是政府出面为他们举办黄梅戏艺术节, 一次节会的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每天演出三场, 不管是刮风下雨, 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挤着看戏。在农村城镇化的今天, 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把爱好和习俗带进了城市, 他们热衷于与亲朋好友在广场上唱歌跳舞, 在家门口看戏, 而且是百看不厌。
三有大批业余戏曲爱好者。虽然进剧场的观众不多, 但戏曲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多。不管是寒冷的冬天, 还是如火的夏日, 早晚之间, 公园、江边、广场到处都有唱京戏、楚戏、黄梅戏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的爱好逐步升级, 先是自唱, 再邀请乐队伴奏演唱, 发展成挂衣演出、交流演出、比赛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黄梅戏戏迷每年的4月18日这一天, 相约到指定的城市聚会, 日夜不停地大唱几天, 并同步在新浪等网站播放, 让全国的观众欣赏评说。
党和政府的支持, 民族习俗的传承, 群众爱戏唱戏的热情, 是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也是中国戏曲复苏的可靠保证。
但是, 要让戏曲在中国文艺舞台上保留一席之地, 必须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首先得改变观念, 放下架子, 然后打开思路, 让高端市场和基层市场同步推进, 演出市场就在眼前。
(一) 农村是黄梅戏的牢固市场
黄梅县文化局编写了一个黄梅县业余黄梅戏剧团统计表, 计黄梅戏业余剧团有数百个, 加上蕲春、武穴、龙港湖等几个县市的黄梅戏剧团, 黄冈市仅黄梅戏业余剧团大约有800多个。在专业剧团举步维艰之时, 他们却坚守在山村乡镇演出, 一些职业剧团还把足迹踏遍了南方数省。逢年过节, 一天要演出两三场, 一个职业剧团常年演出达数百场, 累计起来就是数十万场。说明农民仍然非常热爱黄梅戏, 广袤的农村仍然是戏曲稳定的演出市场。专业黄梅戏院团虽然承担着继承创新和配合中心工作等演出任务, 但更要守护好这个市场, 在农闲季节深入农村演出, 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 开拓多样化演出市场
传统戏曲的演出方式是一个单元时间演出一本戏, 或用几个折子戏合成一台戏。为了适应观众变化了的需要, 在保留传统演出形式的基础上, 黄梅戏的一些院团尝试了一些新的演出形式。
综合型演出, 就是将小戏、歌舞、小品等组成一台综艺晚会式的演出形式;演唱会式演出, 是由著名演员领衔, 把经典黄梅戏唱段集中起来, 组成音乐会式的演唱形式;组合式演出, 即以一个院团做班底, 聘请其它院团的著名演员, 排一到几台精品剧目到中等以上城市巡演, 以强强结合的优势, 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效果。
演出形式多样化后, 营销方式也必须相应改变。在售票演出方式成为不可能的情况下, 黄梅戏的一些院团试行了一些新营销方式:
1.包场式演出。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农村和城市机关团体的演出。
2.小剧场演出。即以小品小戏为主, 以满足各小型会议和接待外来客人需要的演出方式。安庆最先试行, 名曰花戏楼, 每天都能演出, 湖北省黄梅戏也在试行这种演出方式。
3.行业性演出。一些单位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和提高产品知名度, 需要专业院团为他们创作剧节目, 代表他们比赛、巡回演出。由此, 行业演出逐渐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市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曾与电信、移动、烟草、消防、交警、国地两税合作, 在满足行业宣传需要的同时, 也增加了剧院的演出收入。
4.高端交流演出。各级政府为了招商引资, 或与其它国家和省市进行交流, 需进行高级别的文艺演出, 由此形成了高端演出市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近几年曾多次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长安剧院及不少部委的剧场演出交流, 这些都属于高端演出市场的范围。
5.拍摄影视。戏曲院团往往因影视拍摄没有经济回报, 所以回避“触电”。其实, 只要改换思维方式, 将拍摄影视当成市场来运用, 把剧本创作、演员表演, 经济上的投入作为股份, 与拍摄制作部门合作, 效益均分, 也是开拓市场的一种思路。现在拍摄一部数字电影, 成本一般在百万左右。国家在农村实行补贴性放映, 每放一场电影要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返还拍摄制作部门。别看只有百分之几的比例, 如果在全国放映十万场、百万场的话, 那将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6.打入国外演出市场。在西方影视作品大批涌入中国的同时, 中国的戏曲艺术应该主动走出去。中国的戏曲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能激起外国观众的关注, 是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其中, 黄梅戏具备了对外演出的基本条件。
早年, 香港和台湾拍摄的大批黄梅戏电影, 发行到了世界各国, 深受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区广大人民的欢迎, 培养了大批戏迷。新加坡成立了一个黄梅戏剧团, 为了提高黄梅戏的演唱水平, 他们经常邀请湖北、安徽两省的著名演员, 到新加坡讲课, 举行黄梅戏专场演出, 还为著名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举办了黄梅戏音乐会。他们先后创作了黄梅戏现代戏《林谋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年的故事》、《桃太郎》和《绣鞋奇缘》等戏, 到日本、韩国、加拿大、泰国、荷兰、马来西亚、印度、印尼、芬兰、摩纳哥、孟加拉、德国等国家交流演出。还带着创作剧目参加了湖北和安徽举办的黄梅戏艺术节。
一些地区黄梅戏曾多次尝试走出国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应邀到乌克兰参加了第七届世界短剧节, 与波兰、比利时等进行了艺术交流, 部分艺术家曾出访过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尝试过与美籍华人联合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也曾两次赴美国演出, 都产生了强烈反响, 受到了热烈欢迎。这些都为黄梅戏打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创造了条件, 只要操作得当, 也是能够取得效益的。
(三) 演出市场要有既定的目标
黄梅戏在探索演出市场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大多是为了增加收入、增加场次而进行的, 采取挂着戏曲剧种的牌子演出综合歌舞的权宜之计。这样下去的结果, 是使全国都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歌舞团, 使戏曲在这样的演出形式中消亡。我们所要寻找的是使戏曲以戏曲的本来面目, 永久驻立在戏曲舞台上, 扎根于观众心灵之中的途径与方法。
戏曲之所以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 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保留着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在“娱神”的过程中“娱人”的传统习俗。敬神、祭祖、送幺台, 实际上都是先古“娱神”仪式的延续;“娱人”只是祖先赐予的“剩余价值”。戏曲要生存, 特别是要在城市能站住脚跟, 应该在“娱人”方面下功夫, 要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动机支配下走进剧场。这才是戏曲应该瞄准与奋斗的目标。
湖北省黄梅戏在乌克兰、波兰、比利时演出时, 发现那里的观众仍然热衷走进剧场看戏, 演出开始后, 观众厅没有任何异常响声, 观众们都在屏气凝神地看戏品曲, 每演完一场, 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 似乎对戏剧达到了崇敬的程度。同样处于信息时代, 他们的戏剧为什么仍然有虔诚的观众呢?询问原因时, 他们回答说:剧场是神圣的艺术殿堂, 观众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戏的。观看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不仅能获得艺术享受, 陶冶情操, 也是对自身修养身份的一种肯定。这段话对我们应该有所启迪。中国戏曲也应该以让观众在剧场内, 获得高雅艺术享受, 以陶冶浮躁的心灵、提升人格修养为主要和最终的奋斗目标。让人们在欣赏喜爱的剧种中, 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若能达到这个精神境界, 戏曲就有了最持久的演出市场。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 中华文化不灭, 戏曲就不会灭亡。但是, 戏曲在新环境中的适应和复苏, 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 党和政府绝不能因体制的改变而减弱对戏曲的扶持力度。希望戏曲界同仁们团结起来, 为使戏曲成为使中华儿女敬仰的艺术精华而努力奋斗。
黄梅戏现状及前景展望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本作为人际间信息交流中介的手机,现在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并逐渐演变成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体现着不同以往任何媒体的传播功能。这种新媒体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现有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自身的发展瓶颈。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分别是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或手段加强行业内或行业间的联盟,并在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知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更是人类思想、行为、观念、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革新。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话,这是手机最初被发明出来时的基本功能,也是其被大众接受的基础,现在随着其功能的增强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还可以读新闻、看电视、写博客、玩游戏、炒股票……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资讯的重要载体。
手机作为各种应用最终实现的工具,作为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终端,是移动通信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便携性与多功能性的特点甚至让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信息产业部发布的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较上年底增加4056.6万户,月均增长676.1万户,达到5.01648亿户,手机短信发送量为2790.2亿条,较上年同期增长37.5%。截至2007年12月30日,中国手机拥护达5.56亿。可以认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会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3G(第三代数字移动通讯技术)时代的到来,媒体理念和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而成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实现充分结合,对这种新媒体的深度解读,将有助于推动其在我国的高速发展。
一、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手机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国内已在尝试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新闻传播与出版活动,并积极实践手机媒体化,“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手机用户增长迅速
从媒体理论上来看,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受众数量,而对手机媒体来说,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到目前为止,全球有超过21亿的手机用户。手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十几年,但目前已经有五亿多手机用户,拥有手机的人数是所有报纸读者的两倍多,而且,使用手机短信的人也已远远超过使用E-mail的人。
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09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可达6亿,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第四媒体——互联网,同前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以及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这一方面是因为电脑和网络的准入门槛较高,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都大大高于手机;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机的原始功能是语音通话,这一功能居于较低的消费层级,因此相对于网络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分众传媒”进军手机媒体
分众传媒(Focus Media)是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旗下拥有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以及数据库营销渠道等多个针对特征受众并可以相互有机整合的媒体网络,它以独创的商业模式,媒体传播的分众性、生动性及强制性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2005年7月分众传媒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第,一股,并以1.72亿美元的募资额创造了当时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记录,目前市值超过30亿美元,是纳斯达克中国上市公司的龙头股。
2006年3月8日,分众传媒以1500万美元现金及价值1500万美元股票全资收购北京凯威点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并宣布以此为契机进入手机广告领域。凯威是国内最大的手机定向广告服务提供商,它通过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网络,运营着国内规模最大的WAPPUSH广告发送平台,日发送能力达1200万条。分众传媒主席兼CEO江南春说:“我们已制定了进入中国手机广告市场的策略,并计划针对单独客户建立起高端广告通道。在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开通后,预计我们客户的手机广告支出将大幅度增长。”至此,分众传媒进军手机广告业务的消息成为业界关注手机媒体的信号。手机媒体化的战略转变
在手机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运营商越来越意识到通话以外的收入将会慢慢成为运营商最主要的收入增长点,而原来的核心收入——话费,可能还将随着各种增值业务的发展而更多的让利给消费者。所以,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都在积极推进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增值业务的发展,手机媒体就是其中之一。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若要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件,首先想到的是打开手机。”中国移动通信董事长王建宙曾经这样勾勒手机媒体的未来。同年7月12日,中国联通也宣布推出手机广告业务,主要通过WAP、短信、语音和置入等方式介入业务,并授权全资子公司来全权进行手机广告业务的实际运营。
由此可见,“手机媒体化”是现阶段运营商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移动运营商的媒体化趋势是一种阶段性的战略转变,这种转变是对传统价值链重新审视后的新价值观,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盈利模式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实际上,内容市场的产业地位也将发生改变。作为转型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的运营商正在加紧新媒体战略的推进,也正是由于运营商的介入,仅仅几年的时间,手机媒体便实现了短信、手机上网、彩铃、手机电视等的全方位应用,比之当年的互联网风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全国人口38.3%的手机普及率,远远大干个人电脑的拥有率,带动了手机这个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成熟。
二、手机媒体发展瓶颈
当前手机媒体已经成了人际传播的主流和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但同时,它本身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手机硬件平台空间有限
目前中国移动的彩信和中国联通的彩E是运营手机媒体的平台。前者,中国移动彩信的理论容量为50K,文字加图片,一般SP规定的文字在2200字以内,可是有些手机,如松下GD88手机在1400字之后文字就会自动切断。后者,中国联通彩E是通过网关邮件发送,理论上是支持5000文字,带有5个附件,每个附件100K,从新闻业对消息字数不成文的规定上来说,2200—2500的文字容量,可以一次发送5—8条信息,作为文化快餐也就刚刚满足需求。目前最大的手机屏幕(夏新AMOI N800)分辨率为480×640。屏幕约在2—3英时左右,也就刚刚能看清楚足球赛,手机硬件资源对于手机作为媒体来说刚刚及格。如果将用户深度需求量化,手机媒体对手机硬件设备资源,还有40%的发展余地。手机媒体所载的信息不只是文字,还有视频和音频信息。目前这部分技术有所突破,十几分钟的动画用RM流媒体格式压缩到手机上,需要占有8MB内存,而绝大多数手机容量为64MB左右(不包括手机存储卡),手机作为媒体的存储容量也仅是刚刚可以满足需求。随着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更高要求,手机媒体的硬件技术仍将面临艰巨的挑战。缺乏专业媒体从业人员
手机媒体是个综合媒体,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特点,涵盖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对于手机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手机媒体的业务刚刚起步,往往都是临时拼凑的人员,缺乏对手机媒体的深入认识和操作经验,而少了这种综合性的媒体从业人员就为手机媒体真正发挥媒体功能增加了难度。因此应尽早建立健全手机媒体自己的采编系统和运作管理体系。手机广告业配套服务亟需解决
有人说,手机媒体的广告业是一块比短信肥得多的肥肉。而事实上,目前运营商们并不开放手机媒体广告业,因为传统媒体的广告业务经过百年磨练,它的经营有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职业培训,而作为刚刚起步的手机媒体广告业务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配套服务,运营商们宁愿承受经济损失,也不愿冒政策风险来经营手机媒体广告。软广告与黄赌毒
目前许多软性广告(大多为垃圾信息)出现在手机媒体上,长期这样下去,会毁掉本来以短信新闻作为强项的手机媒体。如果说垃圾信息能埋葬手机,那么黄赌毒同样也是手机媒体的天敌。和广告业务一样,稽查手机媒体上的黄赌毒,手机媒体目前还没有配套手段,一些运营商为了竞争,将黄色图片发送到手机媒体,利用手机媒体进行赌博等情况并不鲜见。
三、手机媒体传播管理对策
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手机传播的经济性、互动性和方便性,深受用户的喜爱,但要让它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整顿现有的棘手问题及传播环境。以手机短信为例,在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很多国家,手机短信早就开始流行,在其短信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虚假短信、黄色短信泛滥的问题,但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一些控制不良短信的对策,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手机媒体传播特性出发,参考国外治理不良手机短信的经验,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着手治理手机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手机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手机媒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是手机媒体的管理者,还应当是手机媒体发展的促进者。政府部门有责任净化手机传播环境,保障手机网络的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措施,使这一新兴媒体得到蓬勃发展。加强通信政策的监督管理
政府通信管理部门要对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加大监控力度,同时鼓励积极向上、健康的手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制定相应政策。重罚违规者。韩国对手机市场管理就非常严格,而且有法可依。例如2002年韩国情报通信部针对手机广告短信泛滥一事出台并制定了一项严厉措施:广告商在发布手机短信广告时必须注明广告字样和发送者单位的电话及手机号码,如果手机用户不愿意接收该信息,所产生的电话费将通过080免费电话讼告并由广告发送者承担。这一措施就大大降低了垃圾短信的产生。规范手机传播的伦理道德
政府的立法与监管属于一种硬性的控制手段,伦理道德规范则属于一种软性的控制手段,它属于防范于未然的一种控制。手机媒体作为现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间,应该有自己的一套道德伦理体系。完善技术层面的防范管理
一是从源头治理不良信息的传播,采用人网实名登记。例如韩国采取用户一网,机号一体的手机号码入网登记制度。在韩国,外国人购买手机时不仅要登记护照号码,还要登记外国人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韩国人买手机时也必须出示身份证,然后由售货员将顾客的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输入电信运营商的中心数据库。二是要加大信息过滤技术。普及手机过滤软件。如何在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前提下,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大量通信设备公司都在加紧研制禁发、屏蔽黄色、违法短信的管理平台。高科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手机传播中的不良信息屏蔽在用户所能获取的范围之外。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管理
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手机使用基本道德知识,使之家喻户晓。手机是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手机传播。
手机媒体的传播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任何手段都只能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而不能全部解决手机媒体负效应传播中的问题。不管是硬性的法律手段、技术手段还是软性的道德伦理和自我约束,不管是他律还是自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是百分百的“万能药”。所以,手机媒体的传播管理应该是一种综合管理,在管理模式上应该有一个相互管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管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手机媒体的有效管理,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手机媒体信息交流环境。
四、手机媒体前景展望
在2004年出版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保罗·莱文森对手机发展做了最乐观的分析。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惟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人大自然,漫游世界。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虽然这种感性的评论不乏片面,但是它却形象地描述了手机媒体为人们提供的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
台湾学者温世仁、庄碗华在其著作《媒体的未来》中曾写到“媒体传播的终极产品就是无线宽频网络加上大哥大影像电话,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取得各种资讯。”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捷,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就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式传播工具,它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也不是互联网的补充,而是一个全新的大众媒体。
纵观手机的发展历程,短信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第一媒体(报纸)的功能;彩信的出现使手机更加全面地接近第一媒体,并有了第二媒体(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影响力更大的第三媒体(电视)的功能;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有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功能。在这些功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手机的“媒体”地位也逐渐得以体现,已经开始通过手机报、手机博客、手机支付、手机视频等形式展开了大范围的商用。由于手机短信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因而在社会新闻的传播中,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体一步,容易使其成为新闻传播的首选媒介,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有关部门选择的第一信息发布方式越来越多的是手机。手机在功能上已经具备了媒体应有的潜质,并在实际中发挥了媒体的作用。
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随着手机技术迅速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受众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实现多媒体信息共享和人机交互功能。更为重要的是,3G时代的到来将会为手机媒体的“大进发”提供无限可能。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看新闻、听新闻。互联网可以看作手机媒体化过程中的资源基石和支撑。“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手机的副手”。3G时代的来临将使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所有特征,成为一种小巧的特殊电脑。“终端制造商诺基亚公司最近在全球11个国家(包括中国、法国、印度、日本、美国等国)进行的一项深度调研结果表明,消费者正热切期待移动多媒体电脑时代的到来,认为未来的手机应该成为一台移动多媒体电脑。”
目前中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47%,面对多样化的手机需求,面对手机超越语音和短信的基础功能,融合3G、数据传输、移动计算等多方面的业务功能,GPRS手机、WiFi等手机市场上已经启动了。“手机媒体”的催长剂和发展方向是3G,它代表了移动通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3G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8年,3G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到2009年,3G多媒体手机销量将达到3.8亿部,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以及相关产业也将随之得到空前发展。
手机媒体将逐步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并最终成为“第五媒体”。
中学学生组织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篇3
——以学生会和模拟联合国为例
提要:本篇论文以学生会和模拟联合国为例,就西安地区中学生的学生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瓶颈,就其前景提出发展建议。通过学生组织的建立,培养更多的学生领袖。
学生组织,作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校园元素,也是学生领袖成长的沃土。今天我就西安地区中学学生组织的现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一些展望。
一、总述
西安地区的中学学生组织,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专业团队。特点是校方主管,配备管理老师和专业老师,管理规范严格,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普遍内容单一,只就学生的某一方面才能进行专门培养。很难练就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少出现学生领袖。比如我校的管乐团交大附中的国际象棋社,八十三中的围棋社等。
再一种就是学生自治社团。在学校相关部门备案,接受其领导,但保持很强的自治性,拥有自主管理权利。比如各中学的学生会组织等,这类学生组织虽然大多数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会出现一定的兴衰周期,但是其具有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频频出现学生领袖人物。
今天我只就第二种结构类型的学生组织进行探讨。我准备以中
学中最普遍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和新兴的学生组织——模拟联合国二者为例进行对比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中学学生会,在中学校内由来已久,在有的校史较长的学校中,其校学生会的历史也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学学生会,一般是在学校党、团委的领导下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一方面接受学校的领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的制约;另一方面,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行政方面的权利。其主要工作,是在校方同意的基础上,组织在校中学生进行文体或社会实践活动;并在需要的时候,协助学校(主要是通过协助团委的方式)进行活动志愿者方面的组织和安排;个别学生会还进行校刊的编辑和其他学生社团的组织等工作,但能进行此类工作的学生会只是凤毛麟角。
模拟联合国,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民主、平等、自由、妥协、包容的议事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而成。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通过召开会议进行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国际会议”当中。模拟联合国活动,在西安地区的中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以国际化、时效性和高度理论水平等特点都给中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让学生们能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和自我风采。很快的激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和学校都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增长点。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学校的关注,并获得了部分学校的大力支持。
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讨论国际事务,还
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组织、策划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解决冲突、心理博弈等多方面能力,培养自己的领袖气质。
三、发展瓶颈及原因
然而,基于现今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使陕西地区的中学教育大都还停留在较为单一的应试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不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大多数中学生自身能力和时间的不足,使得中学学生会没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库;自身没有独立的资金源和,加之没有学校的高度重视,使其很难拥有实权;由于中学学生组织的缺乏,缺乏有效的竞争,进一步延缓了中学学生会的发展。使得其在中学内难以进行快速发展。
模拟联合国虽然还处于一个新生阶段。但是,模联活动是一个消费巨大的活动,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才具有一定的市场。而现今由于其社会认知度不够,社会资金源不足,使得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高昂的参会费用。这也就说明,在一定时期后,模拟联合国将成为一项贵族学生的活动,而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的学生是无法负担的。极其危险的是,当此活动发展一定时期后,因模联高昂的活动费用,造成活动具有很大的利益空间,很有可能会在一定地区沦为商业活动,从而丧失其学术性,失去其活动的初衷。
四、发展前景展望
我前面提到过,学生会,在长期以来在各个中学中一直拥有“唯我独尊”的地位,但模拟联合国的在中学生中的发展,大大影响了其
霸主的地位,对学生会的固有地位发出了强烈的挑战。使得学生会和模拟联合国社团成为了中学中最大的两个组织,成为了互相之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作为学生会,切不可盲目进行大范围的权利要求。应该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加强自身的行政能力,完善其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其工作制度,加强学校内部和各学校学生会之间的合作,增长其的独立性和自治性。但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其没有实权的根本状况在很长的时间内不是出现实质性改观。
而作为模拟联合国,应该在这一时期中,迅速对全地区进行普及,奠定坚实的学生基础,保障充足的学生源和更多的校方支持。加强学术性建设。并努力加强社会认知度,争取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在可以驾驭的范围内尽力吸收各种社会资金源。为这一阶段后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奠定基础。并要加强其实干精神和组织能力,防止组织漏洞。
在这一时间段内,中学内部的学生组织不会出现实质性的转变,只不过是种类和形式的翻新。中学学生组织也应抓住之一特殊时期,努力完善自我体制,扩大学生基础,寻找多样化的社会支持,为其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进行质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在下一阶段的腾飞作出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