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培养(精选12篇)
室内培养 篇1
近十年来,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纷纷开办室内设计专业,改善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了行业就业水准。而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逐年提高也对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
一、提高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同时还应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所以专业教师要在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艺术思想、设计理念、教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随时把最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设计教学中去。
二、设置与就业相结合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近年来,大量的设计院校室内设计毕业生走向市场,而用人单位主要选聘实践工作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素质较高的设计人才,所以科学、准确地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室内设计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市场需要的室内设计师应具有设计的策划能力、设计的表现能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及CAD操作能力等。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就是检验高校室内设计教育成功与否的尺度。目前高校对室内设计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注重学生设计构思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图形和计算机的表达),但对材料及预算、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教学还很欠缺。面对市场需求,应该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并创建实习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自办企业或和企业合作办学,既为学生创建了实践基地,也可了解企业的要求和动向,学生能去企业了解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学习,为就业打下基础。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设计中的学习”,学校的学习与社会的实践是相对分离的,造成了毕业生满怀希望走进社会,却就业困难,学非所用。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与就业市场相适应的人才。
1、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首先从师生关系说起,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仅仅只是引导者。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成年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必要清楚自己的未来并及时做出选择,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对生活、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学习中唯一的信息源,设计是教不会的,只能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去影响和被影响,教师仅仅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一种现实的认识。简要地说师生关系应该是“设计探究过程中合作者的关系”。
2、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加大思维训练课程,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仿性设计为创造性设计。其次,增加一些设计史论课程,如《中外建筑史》、《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让学生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将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修养,让其设计作品更富有内涵。当然,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戏剧、舞蹈等都要广泛涉猎。再次,教学的内容要和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接轨,教师应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潮融合教学中,并不断地调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加强应用项目的设计课程,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项目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搞些课题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四、建立校内外设计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捷径
多年来,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和演示,课下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简单的现场考察,作业制作完成这样一个课题流程。动手能力的训练大部分也集中在表现图技巧和简单的模型训练上,而对于设计本身的实践训练流于形式化。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在学校得不到提高而造成就业的困难。因此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捷径。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校内的实践工作室,比如家具和模型工作室(包括木工房、一次成形电脑设备间、模型车间等)、电脑演示制作室、材料工作室、各种设计相关技能的实践工作室。
其次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美术院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建立设计实践教学基地,院校可以自己建立相应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也可以与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承接一些设计项目,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更加贴近专业、贴近市场。
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催生了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也让美术院校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教育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室内培养 篇2
室内设计是高职院校新兴的一个专业,我国室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教育部的改革要求与市场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知识结构单一
室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家具安置。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知识结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学会了家具的摆放,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是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室内设计还需要注重世界的潮流变化,要与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才能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但是当今室内设计的课程多数只是学习对室内物品摆放的顺序,很少考虑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2.学生缺少积极性
学生学习室内设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CAD、Photoshop、3DMax等一系列画图软件。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就局限在画图软件的教授上,这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不能真正地感受到室内设计的魅力,也无法提高学生室内设计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轨的现象。虽然教师理论讲了很多,但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最终学生学以致用的很少。甚至部分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只有教师的讲解,这种灌输性的教学并不适合室内设计课程,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的知识,也就无法融会贯通。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与人文结合,创新室内设计教育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类别的艺术课,不仅具有一定的严谨性,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可以与人文结合。因此教师在讲授室内设计的时候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室内设计的人文价值。
2.运用模拟教学方法,展现室内设计魅力
教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内容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模拟教学的方式,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设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教学知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室内设计教学优势
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室内设计的变化、模拟实验的完成等,对学生多维感官的构建和室内设计理念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今教育中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了,室内设计本身又需要多媒体设备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容量较大、直观生动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展现出多媒体设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绝对优势。
4.擅长教学反思,适应室内设计教学新要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授予者。因此在高职院校改革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擅长反思。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室内设计进行教学反思,考虑自己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分析教学目标是否都达到。其次要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行为进行反思,依据其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反思,采用听评课的方式,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现如今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设计能力,提高其就业率,需要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了更好地完善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丰富课堂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运用模拟环境和多媒体设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不断反思中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浩.高职室内设计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 篇3
1.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2.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3.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4.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首先,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符号,有些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然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室内环境文化的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传统手法对传统形式的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知韵,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之上,得到延续与发展;符号拼贴,在室内设计中拼贴运用,从而新与旧、古与今带着某种联系;移植与嫁接,对儒、道、佛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中的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与一体。
其次,是色彩与光的处理。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和不美,但是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非常重要。通常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形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和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再次,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合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传统文化不同,但是在回归自然和效法自然上却有相同主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不能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立山.建筑艺术的隐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周矩.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2003.02
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 篇4
一、室内设计职业人才的内涵
(一) 什么是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简单的说, 就是对室内环境进行美化, 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对设计的方法进行指导, 其涉及到很多和装饰装修工程相关的工作。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居住功能等, 采取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 帮助客户创造一个功能合理、舒适,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居住空间。
(二) 职业定位
室内设计专业所学习的知识, 必须和建筑装饰、室内装饰相对应。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室内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但需要满足人们的居住功能, 更需要能够达到审美需要。因此也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工作人员, 比如设计员、助理设计师、施工员、材料预算员、管理员等。只有掌握了设计理论知识, 才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职高专室内设计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道德
(一) 室内设计的知识结构
1. 基础美学, 这包括了设计素描、光影素描以及结构素描, 学生需要具备非常强的空间理解能力, 并且能够用单色来表现客观事物。另外, 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 使设计人员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职业观察习惯。2.专业速写, 设计人员必须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在设计当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表现, 并且根据设计风格来选择表达的形式。3.色彩表现能力, 比如静物、景色、建筑色彩方面的表现能力, 能够对色彩进行科学的观察, 具备处理色彩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 既要满足色彩设计方面的需要, 又要在手绘、计算机渲染效果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能力。
(二) 设计美学理论知识
1. 构成基本原理, 设计人员必须对造型的形式、要素等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对原理能够正确的运用。而且也要掌握制作技巧, 累积一定的制作经验, 能够从其他的艺术形式当中汲取经验, 使其为设计服务。2.构成原理的专业运用, 设计人员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将原理反映在设计当中, 而且能够根据室内设计的功能要求、风格要求、气氛特点等, 选择合适的设计语言, 结合专业审美的特点和规范来进行设计, 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3.室内设计原理, 设计人员需要熟悉室内设计的审美特点, 结合建筑物的相关属性、功能要求等, 进行美学方面的设计创造。而且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4.室内设计学概论, 设计人员必须熟悉东方和西方的建筑装饰设计史, 了解不同的设计理念, 而且对未来的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三) 专业表现能力
1. 室内效果图的快速手绘表现, 设计人员能够快速而有效的表现客观的室内场景, 根据设计的风格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2.室内效果图的精致手绘表现, 设计人员能够逼真而准确的表现室内设计的场景, 表现的方法丰富多样, 而且具有艺术性和真实性。3.软件操作技能, 设计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3D MAX, 能够进行3D建模, 设置光影, 根据设计图快速的建立场景。
(四) 工程决算能力
除此之外, 室内设计还涉及到工程的预算和决算。1.材料预算设计, 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工程的设计需要, 选择合适的配套材料, 选择合适的材料使用方案, 提高材料使用效率。2.工程项目费用比例设计, 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 合理地分配项目的费用机率。
三、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存在的教学问题
室内设计有两种, 一种是公共空间设计, 另外一种则是居家设计。通过室内设计, 可以满足人们对空间质量的审美需要。室内设计又涉及到工艺美术知识和建筑知识, 因为其知识结构比较系统,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 知识结构单一
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家具摆设, 很多学生认为室内设计仅仅只是对家具进行重新摆设, 从而达到美化的目的。从室内设计课程的设置来看, 这非常的单一, 而且不全面。因为只注重世界潮流和美观, 所以脱离了建筑设计的各门学科知识。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将室内的物品进行了重新的布置, 却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学生, 只会照搬书本和别人的作品, 没有弄明白室内设计的真正含义。
(二) 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却给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也促成了很多的新兴职业。对于设计而言, 计算机同样也非常重要, 因为CAD、photoshop、3DMax等一系列的软件是设计必学的。用这些软件设计出来的图会比手绘更加逼真, 效率也更高。但是一部分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 将计算机作为重点, 忽略了设计这个方面。就连最基本的构图——草图——表现——修改这四个步骤也被逐渐的简化了, 变成了一边用计算机表现, 一边修改构思, 只求赶快完成任务。
(三) 过分依赖新兴技术
在学习设计的时候, 同时也需要学习素描、色彩、建筑、透视等知识。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急功近利, 透视还没学, 素描还没画好, 就开始学习软件知识。学校自身不重视传统的技艺, 太过于依赖新兴技术。认为仅仅只需要软件就可以设计出好作品, 但这会使学生不能打好基础, 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四) 不注重实际运用
很多学校的室内教学都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 教师的理论知识过多, 忽略了实际运用和实践。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如果不将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学生就完全无法理解, 甚至不知学的是什么。此外, 一部分院校仍然采用多年前的教学模式, 一个主干课程少则30几个课时, 多则60几个课时, 课程完全得不到深入。学生对一门课程刚刚有所了解的时候, 便草草的结束了。
(五) 教学的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 人们对室内设计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很多教师习惯以美术教学的方式来实施室内设计教学, 甚至将绘画基础练习作为室内设计的教学基础。因为受到这种传统感念的制约, 很多授课教师不了解新技术、新知识, 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的内容也非常陈旧。还有一部分教师, 过多的沿用了传统美术学院的训练方法, 从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到人体, 因为室内设计是对室内空间的创造, 设计语言会更多的着眼于点、线、面, 而美术的训练方式, 不能真正地解决室内设计的造型问题。
四、高职高专如何科学的培养室内设计人才
(一)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学校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课程的改革,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设计内学科需要和美术、建筑、雕塑、景观、平面设计等方面融合。因为室内设计是以空间作为主体, 研究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而且要探求设计美的生成规律。如今仅仅只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 那么就无法适应将来的发展。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 需要运用动态发展的原则, 注重学科内部的交叉和融合, 不断在教学中增加新的知识点、方法以及信息等。而且也要结合实际案例, 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 因为教案每一年都在不断的修改和压缩、变化当中。教师要摒弃固定的模式和套路,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新的问题, 摒弃从相关学科中得到启发,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采用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重要载体, 在学习设计的时候, 教师要教会学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进行结合, 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
1. 运用传统符号
我国的传统符号有很多种, 比如古代的图腾纹饰、宗教的纹饰等。这些符号是前人在生产劳动、修建房屋时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而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 这些符号仍然有着非常大的用处, 人们将这些符号用于装饰。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这些符号, 将这些符号用作室内设计的元素。一般的方法有:采用抽象简约的方法对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 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 不能失去传统之韵, 也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 得到发展和延续。在室内设计中还要采用拼贴符号, 从而让新和旧、古和今产生一定的联系, 最终形成新的艺术形象。此外, 在设计当中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当中的一些元素, 将其与本土文化元素结合起来。
2. 色彩和光的处理
色彩通过视觉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而且能对人的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甚至左右人的思想和情感。色彩本身没有美或者不美的区分, 但是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 色彩处理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类似色, 另外一种则是对比色。类似色指的是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 类似颜色彼此接近, 统一而且有轻微的变化。对比色则指的是两种较远的色相进行搭配和互补, 也就是常常说的“补色”。色彩还有另外一种形式, 叫光影, 光影的存在需要以具体颜色作为载体, 在室内设计当中, 光影也是传达信息的一种工具, 可以改变环境和气氛, 甚至能够创造出特别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会他们举一反三。计算机技术的出现, 使得作品的设计更加的简便, 效率也更高, 同时这也使一些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心理。在遇到设计题目的时候, 学生没有去思考, 而是去网上寻找借鉴图片。他们没有依靠自己的知识来对题目进行分析, 所以设计出来作品仅仅只是其他作品的借鉴和模仿。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避免学生一味的模仿和借鉴。首先要让学生对一个设计作品进行分析, 分析其优点, 说出作品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其次要让学生讨论怎么样去对作品进行改进, 通过这样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设计知识。下一次学生在看到同类型的题目时, 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四) 扩大知识范围
此外,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 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创新和灵感不是偶然的, 而是在众多的知识面和一定的思维过程积累之后的灵机一动, 同时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但很多的学生会忽略这个问题, 这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 思维狭窄, 不能打开眼界。设计是集各方面的知识为一体的一个行业和领域, 而且是灵活、多变的, 不会有太多的束缚和模式。而且不同的设计题目有着不同的风格, 比如, 当今很流行的室内风格有田园、中式、欧式、简约等。如果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去划分, 又可以分为起居、儿童、书房等, 每一个不同的风格, 都需要设计者去了解相应的知识。因为室内设计不仅仅只是为了美观, 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起居要求。因此教师在平时需要多多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 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 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多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 充分的考虑设计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五) 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机制
室内设计的理论非常重要, 它是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结合,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教师要求学生对酒店管理实训室进行改造, 重建一间四星级酒店大厅和客房。先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进行数据尺寸的测量, 对装饰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要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酒店大厅和客房进行设计, 对于设计出来草图, 教师要对其提出建议。在完成了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后, 再选择适合酒店的最终设计方案, 让学生参与到装修的队伍当中。
整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的设计, 掌握了设计方法和步骤,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引进一些实训的项目, 带领学生参加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学到新的知识。
(六) 提高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还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因为当前科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 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出现了很多。如果教师仅仅只依靠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 那么就不能适应需要了。因此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自身也应该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行业动态、设计理念, 以及教育学科的变化情况。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随时随地将最新的知识运用到设计教学当中去。
(七) 使课程和就业相结合
如今, 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这使得就业门槛有所提高。很多就业单位都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 且专业技术过硬, 素质够高。也因此, 学校在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时候, 必须将就业作为原则, 使课程和就业相结合。因为室内设计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和领域, 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策划能力、表现能力、组织能力、软件操作能力, 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科学的设置课程, 除了要设置一些提高学生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的课程, 如计算机、图形、文字课程之外, 还要增设材料、预算、工艺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最后, 学校还需要创建实习的基地,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和企业合作, 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了解了企业的动向。
五、高职高专室内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正在大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而且高等教育也面临非常严峻的竞争形势。为此, 很多高职院校必须审视自身, 合理的进行定位,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 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
对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这一行业进行分析, 很多企业都需要“一专多能”的设计人才。这里所说的“一专”指的是在计算机操作软件、创意设计和表现、装饰构件工艺等都兼通的情况下, 对其中的一项非常精通。而“多能”则指的是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非常高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从企业对室内人才的需要来看, 可以反映出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了培养出能力更强的设计人才, 学校必须将“一专多能”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的接受训练, 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家居和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实用, 更要求美观、时尚。因此室内设计又关系到材料、建筑、美学和风格等。另外室内设计的风格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 再高档的室内设计也最多只有10年的存在寿命。相关企业如果缺乏前瞻性, 那么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以明天的技术来培养今天的学生, 使他们能够为将来服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市场的需要。
摘要:如今, 高职高专已经成为了我国培养高级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室内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专业, 因为人们对空间质量要求有所提高, 所以产生了这样的一个领域和行业。为了培养出能力更高的室内设计人才, 高职高专需要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梁保明.产教研理念下的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 2013 (4) .
室内培养 篇5
摘要:
本论文结合我校专业建设规划的竞赛实况,以级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的大幅度修订为背景,对《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这门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体系与规划思路进行研究。其中指出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规划思路,要从市场走向学校,从项目中选取任务,在课堂上多元化体验性实践的新改革。
关键词:课程建设;室内设计;居住空间;人才培养
20xx年xx月中旬,我校组织了专业建设规划的竞赛,通过本次专业建设规划竞赛,牢固树立了“立足中原,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人才,创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独立学院”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而在20xx年我专业已经对20xx级的培养计划进行了重新的大幅度修订。为建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实践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更加确保我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建设与规划。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20xx年xx月至20xx年xx月,我们对艺术设计系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结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路进行了模块化的体系建构,即设计基础模块、课题组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考研就业模块,这种模块思路的确立很好地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并与我校的学生特点结合起来。将课题组教学模块设置为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这四个服务于未来市场急需人才之行业的模块课程。而《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这门课程就属于室内设计课题组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室内设计课题组的教学研究多种类型的室内空间设计,不同的室内空间由于性质和展示效果的不同需求,分别设立了理教和实践类课程,经过这一课题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室内设计的原理、方法、流程及材料选择和方案展示技巧都有了较为全面的提高。
《居住空间室内设计》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实践环节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设计程序,能设计出客户所需求的居住空间室内设计方案。首先从知识目标的确定方面来看,主要是想通过家居空间室内设计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科学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并能够通过规范的制图表现来传达设计构思。其次是能力目标,要根据工程预算选择装饰材料,合理运用新型环保材料来设计居住空间环境。再者,在素质目标方面,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突破。
课程建设的思路是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对典型职业岗位(设计师)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总结工作任务中所包含的任务,提取工作过程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并研究这些专业技能背后蕴含的专业知识点。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整合,拟定出适合我专业的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设计准备阶段:
此阶段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设计的展开打下基础。课程的教学单元设置为客户洽谈、现场测量与市场调研、室内装饰风格的确定。其中“客户洽谈”培养了学生的谈单技巧能力,通过模拟训练和角色互换扮演来完成教学。“现场测量与市场调研”则通过组织学生的现场量房指导实践,既教给学生基本的测量知识,又能够规范室内尺寸数据,为设计图纸的绘制打下基础。“室内装饰风格的确定”则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前两个知识点,根据户型和客户的要求,确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设计风格。
(2)方案初步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合理的设计程序展开创意制作。首先从平面图设计开始,让学生从功能入手,做好室内空间的划分,并对各个空间的尺度有科学的.把握,合理布置室内家具,最大化运用室内空间;然后开始室内各个立面图的设计,这一环节则突出培养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意表现。当然,也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出符合人需要的立面创意;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针对室内照明、室内空间环境美化等一系列软环境的设计,此阶段将是对方案形成的设计,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方案深化设计阶段:
室内培养 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室内设计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行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本文试从室内设计行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及如何提升从业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的室内设计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装饰行业仍面临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到2015年,行业的从业者总数力争达到1800万人,增长幅度为20%。——到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队伍中,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数力争达到250万人,年平均增加20万人。——行业内持证上岗的人员比例要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的比例力争达到90%以上;中部地区的比例力争达到80%以上;西部地区的比例力争达到60%以上。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室内设计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巨大,特别需要在高校为社会输送培养更多技能过硬的室内设计人才;另外行业对技能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整体行业素质不断提升,对就业者来讲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家具摆设,室内设计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不全面,脱离了建筑设计的各门学科知识,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将室内的物品进行了重新的布置,只会照搬书本和别人的作品,文化层次不够,没有弄明白室内设计的真正含义。(2)重软件、轻设计,课程结构不合理。室内设计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紧缺,使得一大批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要,但是有些不具备开设条件的院校也加入这个行业,包括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他们往往着眼于学生就业的动手技能培养而忽略了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作为重点,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忽视了素描、色彩、建筑、透视等知识,这会造成学生基础能力差,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只能就业做一个绘图员,限制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3)学科观念落后,缺乏现代职教理念和体系。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基本都是从传统的美术教育发展过来的,长期教学方法也是一直传承着纯美术教育的套路。而室内设计是一门社会参与度非常高专业,它服务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加工又紧密结合,除了艺术素养的要求之外,还要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培养正真的室内设计高素质运用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规格
(1)知识要求:掌握室内设计风格流派的相关知识;掌握人体工程学的知识;掌握色彩配置、图案变形与构成等审美原理的知识;熟知不同功能空间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熟知装饰材料种类、特性及装饰施工工艺流程的相关知识;熟知施工管理流程、能进行装饰工程预决算。(2)能力要求:具有较强材料选配能力;具有对不同空间的陈设品进行选配的能力;能够根据业主需求、造价等因素对装修整体效果进行控制;熟悉施工流程,对装修施工进行工程造价控制、质量检验与控制等设计管理;具有能熟练操作相关计算机软件制图,有较强的设计表达方面的能力;结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对空间进行设计的综合设计创造能力。(3)素质要求:具有对政治与政策的认识;具有社会责任感、言行于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具有知识行为、法律及职业道德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力;具有参与实干与主动意识、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调、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业务洽谈能力;能不断开拓知识面,了解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潮流预测能力。(4)证书要求:获得至少(繪图员证、高级室内设计证)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规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施依据,培养创新人才是不断完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根据这个要求,在制订室内装饰设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考虑高职高专的教育属性和特色、要基于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职业需求与实际教学的关系,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资源整合,不断推动了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2)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个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建立在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上,可否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可操作,可调控。将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境,对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模拟训练,学生在模拟项目中学到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企业、行业的共同参与,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和亮点。要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建设实体实训模型 、营造教学情景、设置岗位专项技能实训;按职业岗位工作情境及工作过程,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工作过程的各项任务,把“实际项目”搬进学校。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的运行机制,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不断加大,满足学生的实际动手的需求。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校企共同开发“公司”、“工地”、“新工艺”。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室内设计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行业、企业的行业精英和能工巧匠参与,校企双方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等方面进行优化,尤其是实践实训方面的改进,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更适应实际室内设计行业的职业需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型的室内设计人才。(作者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①姬晓惠.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美术大观.2010
②陈力群.对艺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J].今日科苑.2009
室内培养 篇7
1. 创新室内教学的形式和方式
现在, 室内设计教学形式大多数一样, 教师在讲台上讲授, 把设计理念、风格特点、情境表现、具体制作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 同时, 这些讲授也好, 辅导也好, 大多在教室或图书室完成, 学生没有对市场客户的设计要求以及日常习惯的认知, 极易出现设计不具有实用性的缺陷;没有对立体构造和环境相称的感性理解;没有对空间尺度的分割与整合的感知;没有对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怎样运用的巧妙实现;没有对材料和施工工艺在设计施工中运作过程的掌握等等, 不一而足;此类教学形式在室内设计教育、教学中毫无深度可言, 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讲解也极少涉及。正是这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大多没有实际案例的设计经历, 所以导致设计方案和具体施工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进行配套。
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扬弃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立体发展。通过开设室内设计和模型实验室, 摆放室内外观及构造方面的模型, 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既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加大, 更大的意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 让学生与室内设计产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 让原本生涩、呆板的教学变得多彩、活泼起来,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里, 使用漫画仿真、一问一答等教学手段, 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室内设计这门专业讲究实践, 设计师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 只有这样, 才可以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倘若主要是进行家居设计, 就要想办法多带学生实际观看一些样板房, 多去一些建材市场、家具商场走走, 掌握材料的新动态, 多探索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气质开展设计。在讲授公共空间的过程里, 多带学生去针对性的公共场所去观察, 去感受, 去体味。设计时, 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作品, 绝对没有打动心灵的感染力。
2. 课程体系构建与市场接轨
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想方设法把室内课程与社会实践结合, 统筹“产学研”一体化。探究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案例, 比如教学工作室、第二课堂等新颖可行的教学模式, 让课程学习衔接市场, 真正达到艺术和技术的并重。大力改变室内设计突出理论、重视虚拟的课程体系弊病。
重视设计的物化环节, 引入国外先进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突出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师生合作实现产业界的设计, 让学生在大风大浪里得到锻炼, 也让学生的优秀作品有进入市场的机会, 避免本专业学生只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完善双师型师资建设, 开展第二课堂。突出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 为青年教师提供深造以及实践的机会。
3. 创立“室内设计工作室”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必须既要重视理论知识, 也要注重实战技能, 以早就高素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办学为理念, 创立以“室内设计工作室”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目标, 把社会上实际案例带入到课程教学模式中。之所以组织工作室, 其主要考虑就是要把专业性的教学打造成实际的操作课程, 借助项目制的形式圆满达成教学目标, 打破课堂只能在校内的传统模式, 把课堂搬到了公司、甚至工地。依托对就业岗位实施分析, 重组以及规划课程内容, 建成课程教学团队, 优化教学手段=, 就实践教学严格考核, 打造一个实践项目和课堂教学有机交织、课程内容运行于室内作业里面的网络式分布教学平台。工作室的有效市场运作, 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团队。由两部分人员组成, 一部分是校内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另一部分就是来自企业的设计师, 两者共同形成一个紧密的设计教学团队。然而在工作室中的学生,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 在相当多的时间里, 可以把自己视作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员工, 在课堂老师和企业设计专家的合力指导下完成室内设计实际项目, 进行设计再创造。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 建立这种“室内设计工作室”制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是适应市场需求, 还是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我们必须高扬现代意识,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并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锐意进取。在专业培养方式上扬长避短, 提升和确立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此外, 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教育思想以及办学理念, 打造富有成效的地方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摘要:社会进步, 经济繁荣, 这对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不同方向、不同专长的人才发挥自身优势,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室内设计教学有其特点, 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创立进而延续教学特点, 就设计教学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来说, 必须依照社会的现实需求, 做出敏锐而又积极的回应。由此可见, 调整教学思路, 想方设法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已经非常迫切。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初.探商场现代化, 2010年2月 (中旬刊) 总第602期.
[2]陈砚, 刘琼.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 2009 (2) .
[3]权生安.室内设计专业引用项目教学法可行性探究[J].科技信息, 2009, (9) .
室内培养 篇8
目前, 我国艺术类院校以及数量较多的非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或课程, 有的是作为一个专业开设, 也有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课程, 还有的是在园林景观专业中开设课程, 另外还有在艺术设计二级学科中开设课程。就学校本体而言可主要分为四类: (1) 艺术类院校; (2) 全日制本科院校; (3) 全日制专科院校; (4) 全日制职业技术学院。由于个人能力和时间有限, 本次调查针对的对象仅定位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室内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
二、现状分析
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本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我国设置有室内设计专业的各个高校在教育部颁布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针对各自院校具体的特点, 制定了培养目标, 其中既有共性的部分, 也有针对学科优势与特色所制定的个性部分。以下是部分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存在问题
从表1–1中可以看出, 上述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 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各自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定位目标, 或侧重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方面;或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或侧重于理技兼备的培养方面等等。但同时, 个别院校的培养方案也存在有值得思考与推敲的地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宏观与笼统, 培养目标的定位点不够明确, 因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难以捕捉与把握。
第二, 专业培养目标只涉及到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定位及就业去向, 如“某某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某某某方面的高级人才、某某某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等”, 而没有明确所应具备的素质。人才素质的状况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有明确的指向。
第三, 从培养目标中看不出办学特色, 共性有余, 而个性不足。当今的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才的竞争, 特色办学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 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显得重要。不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中, 除了兼顾共性之外, 还应体现出特色部分, 使得不同院校间的办学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
四、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就室内设计专业来说, 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除了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外, 还应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重视起来, 特别是对于文化素养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 使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备工作技能, 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不仅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 而且能从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出发,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信念。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积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曾经是一种优势文化,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对于21世纪的设计师来讲, 能够把传统文化的情结运用具体的设计元素物化在室内空间中是设计理念的一大趋势。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艺术设计, 都不能摆脱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心脏和灵魂, 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需要保持相应的民族特色, 以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渐消除, 相反, 文化的多样化个性还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 室内设计高等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自身也必将具备多样化的个性。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实际的有效探索, 而不是随乎潮流、隔靴挠痒的空谈。笔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有关室内设计教育的原始材料, 然后, 统计调查结果, 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室内设计,培养目标,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西安美术学院[EB/OL].http://www.xafa.edu.cn, 2008-4-17.
[5]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EB/OL].http://www.ckad.stu.edu.cn, 2008-4-17.
[6]清华大学美术学院[EB/OL].http://ad.tsinghua.edu.cn, 2008-4-17.
[7]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EB/OL].http://www.design-gafa.com, 2008-4-17.
室内培养 篇9
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 17世纪晚期传至欧洲, 由约瑟夫·海顿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规范形式, 并居于室内乐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 莫扎特和贝多芬又有效地发挥了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乐表现特性, 使四个声部更显均衡和谐。贝多芬还运用交响曲的某些手法, 丰富了四重奏的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并使钢琴与弦乐声部相结合的重奏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室内乐的创作及演奏特点
室内乐的写作技法通常比较复杂而细致, 除了一般的主题发展手法外, 多样化的复调音乐手法在室内乐创作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 室内乐每一声部都相当独立和个性化, 更加注意发挥每件乐器的技巧和表情的“潜力”, 对各声部的乐器在组合关系上也更加精雕细镂, 这就对室内乐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必须配合默契, 仔细、用心地“深入”音乐, 才能在演奏中对其中的妙处心领神会并予以恰当诠释。
二、室内乐课程
室内乐课程是一门以室内乐演奏训练为教学内容, 以室内乐舞台表演为检验, 以培养学生乐队演奏基本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受众群体无论从年龄还是从身份而言, 涵盖面都很广通过室内乐训练, 培养学生准确的节奏感, 正确的音准概念, 引导学生掌握适用于室内乐的各种表情记号 (力度、音色等) , 学会在演奏中倾听其它声部, 能够在节拍上与其它声部相配合, 并根据其它声部的音高调整自己的音准, 准确发挥自己演奏声部的作用和价值, 与其他演奏员高效协作, 共同完成优秀的室内乐表演。这些乐队表演基本素质的培养、训练与表演实践磨练, 将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交响乐队演奏员, 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21世纪, 全球化、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潮, 一所高等院校有无交响乐团成为评判一个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 发达省市地区的中学特别是高中都有一支较为完整管弦乐队, 如上海的南洋模范中学管弦乐队等, 这正是这些地区的高等院校由自己各学院、各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所组成的青年交响管弦乐团的基础, 而组建管弦乐队的基础便是室内乐教育教学, 而解决此问题的切入点——对于从高中开始的艺术特长生室内乐教育教学正是培养合格的乐队演奏员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解决方法
随着音乐高考热度的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投入到音乐专业学习的热潮中。因而, 许多中学开设音乐专业培训班, 招收有意参加音乐高考的音乐特长生, 其中不乏有高中音乐特长班办学成功的个案。其中器乐学生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进入这些高中艺术特长生都是经过了统一正规的招考程序, 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专业水平, 在高中三年中对于专业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也为进入高校之后的专业学习及为高校管弦乐团的人才输送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及教材运用等, 对于室内乐课程的教授确是没有一个专业的、规范模式。
室内乐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作为艺术特长生进入开设有艺术特长班的高中生, 在入学时, 其专业程度都参差不齐, 造成在开设及进行室内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学生在顾及专业课的学习时还要应付室内乐合作的学习, 往往效果不太理想, 课程设置及宏观调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 课程配置。高中生面临的最重要的即是高考, 如何将专业课、室内乐课程及文化课协调好, 是每个学校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三, 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 造成教学进度、教学方向的混乱。可以看出的是关键问题还是回归到上述师资的问题中。
第四, 师资。高中室内乐课程教师的专业程度问题, 决定了课程的开设与日常教学。教授室内乐课程的师资基本为在校老师及外聘, 由于常常更换造成课程进度的不统一及缺课, 同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及使用的教材等都为教师所指导, 师资无疑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对于高校室内乐教学的重视性、针对性、对于高校更多培养的为全才而非专才, 尤其是高师。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高中, 而高中的师资又绝大部分来自于高校, 这种类似于循环的教学体系告诉我们, 高校的室内乐教育教学对于高中的师资所承担的高中室内乐教育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从根本上去优化高校的教育模式, 同样, 高中室内乐师资的缺乏也倒逼高校室内乐的教育规范与质量, 对于师资拓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即是人的素质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提高。
可行性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既然师资为这个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内容的一致性、协调性、一专多能,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懂得教学, 即是专业演奏与教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才能切中所要培养人才的初衷,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面。
第二, 以青年教师为重点,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提高专业知识, 同时, 在本科教学中学生进入二年级就可以与现阶段具有音乐特长生的高中进行以室内乐为专题的教学研讨与艺术实践交流, 其也为今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打下了基础。对比华东地区及较为先进地区, 如上海音乐学院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每年都与上海的一些百年中学、知名中学, 如南洋模范中学、上海中学、延安中学等进行交流演出, 并且邀请知名的音乐家进行指导教学。
第三, 培养室内乐人才实为高校教学的一部分, 上升至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计划上, 必须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改革重置。高校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结构, 结合教学目的进行课程改革。以上的要求绝非空谈, 对于如何更科学的落实到日常教学与艺术实践中, 笔者将在今后进一步研究。
第四, 定期由高等院校室内乐专业老师及专业团体的演奏人员进行, 开设统一的高中室内乐课程师资培训课程。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并不一样, 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先于个别文化艺术较为发达的城市作为试点, 并进行交流与探讨, 总结得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 再向其它地区推广。
第五, 参照华东及发达地区开设室内乐课程的情况并借鉴其教材, 如由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诺先生所编著的《弦乐合奏基础训练》、《弦乐合奏乐曲选》、《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十五首》, 小号教育家张新林先生编著的《铜管乐重奏曲精选》等。同时, 以室内乐的教学形式将地方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 进行统一的音乐教材编写, 并将室内乐章节编写进去或是乐谱独立出来, 难度由浅至深, 课程设置控制在四学期。这样, 既可以进行音乐专业的学习, 又不失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手段。
第六, 在全国范围内, 高校的艺术特长生招生以及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 实际就是向高中的艺术课程成绩纳入了招生考量范畴, 同时, 也是对于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的一种促进。这是教育体系的立体架构, 对于它, 我们在实现大学和高中的一些困难的教育因素问题后, 怎样平衡及复合这种体系, 可以做深一步的研究及探索。
除了以上的建议以外, 笔者更加认为, 每个省市的教育部门应对室内乐教育领域加以重视投入, 以学校为教学平台, 同时加入各个专业团体、专业协会、艺术委员会、专业学会等机构的艺术实践平台, 定期举办此方面的比赛及学术交流活动, 形成一个教演并重的氛围, 这样才能使此教育教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近年各省市的小提琴比赛中, 近些年来其重奏组参赛人员的年龄及专业程度与之前有着明显提高与提升, 这与整个教育系统对于室内乐的培养关注度也是较有联系的。
对于如何提升当这些室内乐师资人才教师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 明确教学目标之后, 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更能符合室内乐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室内乐教学模式以及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是本文研究核心, 意义重大。
摘要:室内乐是一门重要的普及性、实践性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 其受众群体多为从艺术特长生至高等院校音乐表演、音乐学专业学生。随着音乐高考热度的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音乐专业学习的热潮中。本文从高师教育大纲出发, 室内乐教学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研, 以室内乐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师资方面的进行思考研究, 提出实际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培养模式。
关键词:室内乐,教育教学现状,室内乐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傲然.高校本科音乐、舞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J].黄河之声, 2011, 24:118-119
[2]李城, 张建华.安徽地方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认知[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12:36-38
[3]司徒华城, 张蓓荔, 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高等音乐出版社, 2004:75-80.
室内培养 篇10
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爱好, “1+2+1+2”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本着培养学生兴趣,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 规划教学高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最佳捷径, 架接学生与本专业企业之间的桥梁, 不断让学生在一种兴趣和爱好氛围中学习, 以达到适宜本专业社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综合能力, 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具体如下:
一、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基础培养阶段
第一学期属于学生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基础培养阶段, 首先, 进行专业认知教育, 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观摩, 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含义、专业就业和专业学习等情况。同时, 安排企业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学校进行专家讲座, 使学生在第一学期就融入到专业学习中, 明白第一学期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课程摒弃传统的基础教学, 而是严密与本专业三维室内表现和构成为基础, 提高学生造型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二三维的创作思维, 并且在期末作业中以作品展形式提高整体专业学术气氛。
二、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基础技能支撑培养阶段
第二、三学期属于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基础技能支撑阶段, 课程为基本技能课程。在教学模式上, 反对学科化简单模式授课, 应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情境化课程教学, 完全以应对项目够用为主, 使学生清楚每门课程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让每门课程解决项目操作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同时加强课程之间的连贯性, 避免课程交叉或重复, 并且在教学中穿插专业所对应的市场调研、校内技能大赛和专家讲座, 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在极短时间内提升为适宜市场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
三、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阶段
第四学期属于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阶段, 可称为综合技能课程和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是对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的归纳和应用学习, 使学生掌握设计的方法和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聘请企业专家做外聘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以专业实践形式让学生学习实践设计, 尽快将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提升为职业能力。同时, 穿插专家讲座, 市场调研活动, 鼓励学生多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应用能力。
岗位综合能力课程阶段属于集中实践课程, 根据装修市场淡旺季规律进行课程设置, 使学生在市场旺季进行课程实践学习, 学习专业岗位职责、项目运作过程和企业管理模式。课程时间为四个教学周, 由本专业制定课程培训计划, 并提前与校企合作公司接洽安排课程事宜, 学校专业教师分组带领一定数量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企业岗位学习。在综合岗位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 主要由企业专家负责, 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真题假做和真题真做相结合, 验证学生在校学习的不足, 并及时调整和补充。学校专业教师还负责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 教师深入企业带领学生做项目, 提高实战能力和对项目的管理能力, 对专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深入体会积累宝贵经验, 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另外, 鼓励学生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期继续在相应企业锻炼, 提高专业综合能力, 以便于迎接第五学期开学时的装修旺季。
四、职业人培养阶段
第五学期岗位综合能力课程和顶岗实习, 这个阶段的岗位综合能力课程属于集中实训阶段, 由教师分组带领一定数量学生在学校安排的企业进行课程教学, 时间为八个教学周。在企业教学过程中, 有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真题真做, 要求学生能够胜任所在的岗位工作, 进一步提升岗位能力。这段时间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一起跟进, 及时发现学生在岗位中的问题并及时指点, 以促进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本课程结束后, 学生把本阶段和第四学期一起进行总结, 以学习报告形式进行PPT汇报演讲。
在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课程阶段里, 学生自己去市场应聘本专业岗位工作, 独自在企业参加本专业岗位工作, 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在学校适当指导、跟进, 逐渐放手使学生成长为独立的, 适合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第六学期属于毕业设计阶段, 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动员, 发放毕业设计任务书, 由分组教师带领指导部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制作过程中, 应当立足设计行业前瞻性内容, 适当提高对毕业生毕业设计的高度, 使学生接受目前设计行业前沿性设计理念, 高于市场需求, 结课形式是答辩形式。
五、“1+2+1+2”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在三年教学过程中, “1+2+1+2”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灵活、及时的在多媒体、机房、校内实训室、装修材料市场、校企合作公司、工作室等环境中进行转换, 丰富了以项目为主导的情境式教学内涵, 充实壮大了专业实训环境, 进一步开发了合作企业, 从而更加便于培养出适宜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岗位综合能力人才。三年六个学期的教学状态过程中, 学校教学情境逐渐从强到弱, 企业管理情境由弱到强, 进而到第六学期末顺理取代学校, 学生逐渐掌握本专业并能够独立承担项目, 转型成为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教学状态过程顺应人才培养规律, 使人才培养过程更流畅、简洁;三年教学过程中, 企业的参与由弱到强使学生最后完全融入到企业, 渐进的过程渗透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学生专业基础更加扎实、学生的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明显增强, 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期, 平稳过渡成职业人, 节约了企业聘用成本;专题讲座、成果展览、项目引导、企业情境化教学和技能大赛趣味性环节的设置, 引导学生在校三年中对专业不断深入学习, 教学中课程以项目为导向, 由小案例向真题假做到真题真做过渡, 锻炼学生对项目的应对能力和对岗位的认知,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对口就业率;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实战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 对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从而使本专业整体师资力量得到增强、学习氛围得到提升、社会影响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室内培养 篇11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室内设计教学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运用创新思维有效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在设计时注重创意和美感的添加外,还需要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与实际生活相贴合,这样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优化课程体系
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具备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内容的教学,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铺垫。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将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进行合理安排。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基础,也就是掌握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最为基本的操作技巧,为学生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打下基础。教师在实际备课过程中在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时,也可以适当地加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要综合考虑到教学成效,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来逐步增加问题难度,使得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环节不能单一的讲授理论知识还要穿插着实践和探究环节,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恰当的分班,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班级分配,使得学生能够在均衡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与发展,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除此以外,由于室内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特征的学科,那么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实践和理论课程的课时,同时还可以对课间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展示学生优秀的设计作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改革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是否准确恰当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成效,而为了适应室内设计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需求,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搭建平台。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开展体验式教学,恰当适度地引导学生进入市场与社会,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体验当中探寻创新源头,在掌握室内设计的技巧与要领之外,还能够促进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活动如参观访问、市场调查、咨询服务等,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使得学生能够对室内设计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和领域,从而加强对本专业学习的认知,在丰富的体验式学习当中主动地进行创造和创新来满足知识学习的需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优秀的建筑场地,鼓励学生边参观边记录其中对室内设计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邀请设计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了解设计师在室内设计时的想法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体验式学习后,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对自己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取的经验和创新源头进行交流分享,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3 设计项目比赛
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设计项目比赛的方式来强化对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应用,并从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室内设计教学创新与发展的保障,因此,学校需要为此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开放實验室,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技术先进的设备,使得学生能够随时开展项目设计以及展开良好的团队合作。室内设计教师可以首先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寻找和收集现实生活中市民真正需求的室内设计方案,并结合这些内容为学生设计恰当合理的比赛项目,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应用到恰当的实践领域。教师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首先提交一份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之后运用相应的设计软件来完成整体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能够增加和突出创新部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空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项目或者研究课题的自主开发,鼓励学生寻找有意义的设计项目,使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设计的比赛。教师在学生完成设计比赛后,可以就学生的分组合作情况、方案设计情况以及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取长补短。
4 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打破学习以及教学中的限制,让学生从单一的校内课程学习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共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种创新氛围,从而极大的创新和优化室内设计教学的展开形式,拓宽学生的创新源泉。家长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丰富多样的社会建、房屋在建造和设计时的技巧、在选择房屋设计和室内设计所要考虑的因素等,只要学生也能够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中对于室内设计的实践需求,学生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来加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加入交流群,使得双方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进行交流,强调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室内设计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家长进行热烈探讨,指导家长如何恰当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想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沃土。总之,通过家校合作和互动的方式能够共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共同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是增强室内设计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综合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必须提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要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并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当中促进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基本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善于结合实际和生活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伟.室内设计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美术大观,2012(8):176.
[2]王婷婷.家具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2):78-79.
室内培养 篇12
关键词:学科竞赛,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笔者在美国普渡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对其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是管中窥豹,却可略见一斑。其设计教育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兼具完善的校企合作项目,并合理引入竞争与淘汰制度,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普渡大学鼓励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产品,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紧密与企业合作,实现设计教育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此外,普渡大学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以大赛项目驱动课堂教学活动,并从中选取一些优秀作品参加国际家具展。这一方面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校与专业的知名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汲取国外家具大国的家具设计教育经验,对我国家具设计教育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学科竞赛的目的
目前,全国各高校设计专业举办各类竞赛是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设计课题为背景,在增强学生的设计与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为进一步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和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木作技艺,2012年至今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主办、木材科学系承办三届的大学生“工业设计与模型制作大赛”,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
二、学科竞赛的主题、规则与条件
(一)学科竞赛的主题
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技艺”这一竞赛主题,以技术、艺术、文化为基础,传承与创新并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以木制材料为主的工业设计与模型制作大赛,在传承传统木文化与木技艺的基础上兼具特色。结合校内实践实际,每一届大赛拟定一个主题,规定参赛实物规格原则上不超过300mm(单边尺寸);为了确保实现榫卯结构,建议开孔零件最小尺寸为12mm[2]。大赛设定参赛作品范围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木作的设计制作;榫卯结构古典家具的传承与创新;传统农具设计制作;以传统木艺制品为原型的现代木艺制品设计与制作。
(二)学科竞赛的形式与规则
工业设计与模型制作学科竞赛每年举办一次,已连续举办三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报名参赛,并由专业教师、实验员与外聘木工匠人进行设计和制作过程的全程指导。按照学校关于本科生创新技能的实施办法,参赛学生可获得8学分,此外,优秀者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这些办法调动广大学生参赛的积极性。竞赛主要包括宣传与报名、设计草案构思与形成、设计方案初评、结构图审核、作品加工制作及终评等环节。大赛初评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前期的初步草案评选,评出一些有创意并可加工制作的作品制作模型,进入终评环节后借鉴普渡大学评选作品的办法,即通过作品现场展示会,由参赛人员宣讲设计创意与制作过程后,邀请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设计人员和相关专业各年级学生组成评选团队,从设计理念、创意、设计主题把握、材料特点的发挥利用、制作精良程度、模型制作能力等方面客观评价,最终投票产生优秀作品。
(三)工业设计与模型制作大赛的环境和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的木材实训中心是集专业教学、木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为一体的场地,能满足学生在家具设计、室内设计、模型制作、材料应用、生产工艺等全过程的专业学习需求,是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
三、基于竞赛的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在正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及特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本着“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有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创新家具与室内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制定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在该模式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由于新版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求压缩额定学分导致部分手绘课程被删减或学时被压缩,致使手绘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训练内容删减,不利于学生手绘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二,计算机绘图课程开课时间滞后于部分专业课程,基本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开设,导致学生无法完成部分设计课程的作业,这也是影响学生参加校企合作项目或各类设计大赛的主要障碍,学生失去很多提高和锻炼的机会;第三,校内实践教学环节通常是对虚拟课题的演练,不能与实际设计工作紧密对接,尽管设有专门的实习环节,但实习的内容、过程、结果等教师难以真实把握,常常使得实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普遍感觉很“空”,头脑中没有设计素材,在表达的时候没有设计语言,“设计是憋出来的”。
鉴于此,改革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把家具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作为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依据,以实践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校企合作与学科竞赛等项目灵活调整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多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实践,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初步形成了基础设计平台课程、专业设计主干课程、毕业设计系统课程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调整绘图课程设置顺序,手绘课程全部设置在第1、2学期,计算机绘图设置在3、4学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整合部分专业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趋于合理,如将“木质材料学”与“家具与室内装饰材料”内容整合,将“工程制图”和“家具制图”内容的比例适当调整后合并为“设计制图”一门课程,主干课程设置为“家具结构设计”、“家具造型设计”、“家具制造工艺”、“家具表面装饰”、“家具制造设备”、“家具检测”等。
(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近年来家具制造业技术进步较快,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出现,家具设计人才培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注重教学内容更新,特别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设置,更应注意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科竞赛是鼓励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知识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实现创新。遗憾的是,国内普遍存在教材老化,内容陈旧,课程设计与衔接不合理的现象,这些因素也会导致我国家具设计教育滞后于科技进步和现代家具工业发展。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与大二学生共修4门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内容均结合企业项目或大赛项目开展,要求学生按照调研、草图绘制(30—60个)、方案优化、模型与实物制作、项目汇报几个步骤完成,从设计调研、材料选取与购买到实物制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起辅助指导作用。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如果同时修四五门课程,绘制草图与模型实物制作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学校通过大量的实战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这与国内大部分学校的学生设计仅停留在二维图纸上进行纸上谈兵形成较大反差。鉴于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结合各类学科竞赛,以项目驱动教学,灵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完整设计训练过程,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设计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优化,可有效解决设计教育滞后科技进步问题,健全并完善家具与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家具与室内设计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改革教学方法
1. 竞赛驱动教学,转换师生角色。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将学科竞赛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或以其他竞赛项目驱动教学,以赛促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思维行为方式,激发学生开拓探索创新能力,这也是辅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学科竞赛指导过程中,改变以往旧模式,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学习西方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或权威,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通过“无权威”的自由讨论,激发青年人活跃的新思想。实践证明,将该方法推广应用至部分专业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一改过去满堂灌的形式,相比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更喜欢讨论式教学形式,教师的作用就是建立自主学习环境,只评价人文素质和能力,一般不评价新想法、审美观念等知识性问题,由学生自己评价,并对评价打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逆向施教法。
逆向施教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逆向思维形式,逆向启迪学生,引导他们从非中求是,在是中察非,让学生辩证思考问题,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当学生亲自动手解决时常常花样百出,此时需要指导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试错的机会,以错误做基点,逆向分析下去,让学生从中发现悖谬之处,从而找到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在错误的基础上予以纠正,使这一问题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该方法在连续三年的学科竞赛中得到应用,教师不亦步亦趋地指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积累的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尝试解决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此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或木工匠人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尽管会走很多弯路,但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效提高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普遍反应该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3. 引入竞争机制。
美国普渡大学每年申请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有30多名,经过大一、大二两年专业学习后,只有半数左右的学生可以升入大三继续专业学习,半数被淘汰的学生或转专业,或复读准备下一年升学考核,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制度下培养的学生的设计、动手与创新等综合能力可想而知。当然,我们的国情与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照搬国外的这种做法,但我们可以灵活地把竞争机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具体的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过程考核与成绩考评等环节均可适当引入;还可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家具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家具设计竞赛,或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针对其自身发展需要而在学校内部单独设立的家具竞赛项目,或具有学科与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等大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欲望,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四)建立教师、设计师与匠人合作指导模式
欧美设计教育重视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设计课题相结合,并具有灵活的教师聘用制度,部分专业教师是从社会上专业设计公司聘请的兼职教授,专职教师也具备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国内基于林业工程专业的家具设计教师普遍缺乏与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也缺乏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和市场、工程、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知识,在指导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应对各类问题尤其是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鉴于此,为更好地保证学生学科竞赛综合能力的提高,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建立了教师、设计师与匠人合作指导模式,即聘请木工匠人,配合教师与实验员指导学生模型制作环节,聘请企业设计人员从社会与市场需求角度评价设计作品,该合作指导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弥补了教师在实践环节中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设计师和木工匠人辅助教师教学,有助于传统手艺的传承,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也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有效解决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系经过三年“工业设计与模型制作大赛”的实践与摸索,已取得一定成效。首先,学科竞赛的开展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其次,在举办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可及时发现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衔接等体系存在的问题,推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最后,借助学科竞赛平台,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于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帮助。总之,以学科竞赛为辐射源,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渐将学科竞赛融入家具设计教育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途径。
家具与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求发展的过程,国内各高校都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基于学科竞赛的家具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助于家具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又有助于高质量家具产业综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今后,我们将探索更好的竞赛项目管理机制实践方式,将学生创作的木艺作品与市场对接,继续促使家具设计人才模式的健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J].创意设计源,2013,(1).
[2]韩维生,肖建平,王瑛等.微型木制品设计制作竞赛项目的探索[J].家具,2013,(4).
[3]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