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

2024-10-15

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共8篇)

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应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双额叶脑挫裂伤,中央型脑疝,神经外科手术疗效

外力碰撞下脑组织在颅腔内部出现滑动变形而导致脑部发生挫裂伤, 通常情况下会波及到颞叶、额叶底部与前端等部位。脑挫裂伤患者的病情程度较为严重, 且进展速度较快,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对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90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5 例。对照组中男26 例, 女19 例;脑损伤发病时间1 h~13 h, 平均 (4.7±0.8) h;患者年龄22 岁~67 岁, 平均年龄 (45.9±4.3) 岁。治疗组中男25 例, 女20 例;脑损伤发病时间1 h~11 h, 平均 (4.4±0.9) h;患者年龄21 岁~64 岁, 平均年龄 (45.6±4.2) 岁。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在手术前均实施全身麻醉, 在受伤部位做冠状切口, 并实施开颅手术, 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进行监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手术操作完成之后, 对患者的头皮实施逐层严密缝合处理。术后嘱咐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状态, 头部适当抬高30°之内, 给予125 m L浓度为20%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天用药3 次[1]。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脑损伤症状消失, 脑疝病灶彻底去除, 生活和工作能力恢复正常;有效:脑损伤症状减轻, 脑疝病灶去除超过50%, 生活和工作能力有显著改善;无效:脑损伤症状未减轻, 脑疝病灶去除程度没有达到50%, 生活和工作能力无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71.1%, 治疗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1%,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方式对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手术操作医师应该对该类疾病患者的相应症状与生命体征情况有全面掌握, 根据CT扫描检查结果对病情尽早作出明确的诊断。②对颅内CT实施动态监测, 如果患者的意识状态进一步恶化, 应及时接受CT检查, 在病情得到确诊之后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展开手术治疗。③在开颅减压手术过程中, 应该防止中线结构在颅内压迫状态下向幕下发生移动, 使处于早期阶段中央型脑疝进一步发展至晚期, 对脑干的生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3]。

参考文献

[1]江辉, 赵京涛, 肖军.双额叶脑挫裂伤并中央脑疝的手术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 (4) :546-547.

[2]许刚, 张帆, 蔡强.外伤性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 (1) :44-45.

[3]蒋烽烽, 章威, 施秋勤, 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及阶梯式治疗重度双侧额叶脑挫伤[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9 (4) :632-633.

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 篇2

(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211800)【摘要】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双额叶脑挫裂伤12例,6~8 h内及时行冠状切口双额骨瓣或扩大翼点额颞顶开颅,清除血块及碎裂失活脑组织,去除骨瓣减压。结果 治愈7例,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应早期手术,行双侧冠状开颅或双额颞大骨瓣开颅充分减压,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关键词】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29-01 双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闭合性脑损伤,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多变,如处置不及时常因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病情迅速恶化导致死亡。我科 2009年9月-2012年1月共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12例,其中10例早期手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组男 8 例,女 4 例; 年龄 28 ~65 岁,平均 46. 5 岁。车祸伤9例,跌坠伤 3例。着力点: 枕部 6例,顶枕部3例,额部 2 例,额面部 1 例。1. 2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6例,伴中间清醒期5 例。入院时 GCS 10 ~14 分6例, 9~ 12 分 3 例, 3 ~ 8 分3例。头痛呕吐 11 例,燥动 8 例,单瞳散大 7例,双瞳散大 1 例,伴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9例。1. 3诊断方法入院时经头颅 CT 检查证实,CT 检查显示双额叶为不规则的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内有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出血量多或相互融合形成脑内血肿。其中线结构明显移位 8例,轻度移位1例,无移位2 例。伴硬膜外血肿 4 例,硬膜下血肿9例。1. 4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入院后例行冠状切口双额骨瓣或扩大翼点额颞顶开颅,清除血块及碎裂失活脑组织,去除骨瓣减压。1. 5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GCS 评分标准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与死亡。治愈者 GCS 评分在 4 ~5 分,伤后恢复良好,日常生活可自理,有一定劳动能力; 好转者 GCS 评分在 2 ~ 3分, 呈严重残废,日常生活需他人照顾或持续呈植物状态,死亡者 GCS 评为 1 分。2 结果本组治愈7例,好转4例,死亡1例。3 讨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多为前额接触力冲击伤及枕部着力的减速性对冲伤所致,由于着力时头颅突然停止运动,脑组织在颅内相对运动,额极撞击颅前窝而致伤。因额骨眶板表面粗糙,易造成额叶底面因磨擦而损伤。前额叶底部血管受到大脑镰的卡压,致使患者出现严重的水肿,挫裂伤灶常集中在额极、额底,有时累及颞极。随着病情发展,可继发大面积脑水肿[1]。使颅内压急剧上升,颅内压升高可降低脑灌注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中央疝形成,在轴向方向压迫脑干,造成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双额叶脑挫裂伤作为脑外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有以下情况时应积极手术:( 1) 经积极脱水治疗,意识及头痛等临床症状无缓解或虽缓解但又进行性加重,无其他手术禁忌证者。( 2)头颅 CT 示鞍上池脚间池或环池部分或全部闭塞,侧脑室前角受压,复查见脑挫伤灶或血肿有扩大或水肿增大者。( 3)双额叶后部为视丘下部、脑干等重要结构,颅内压增高所致的脑移位很容易造成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导致病人的突然死亡。故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或年龄 <40 岁的病人适当放宽手术指征,有弥漫性脑肿胀者即便神志清醒也应早期行减压手术,可提高救治率[2]。手术疗效评定以术前及术后复查的头颅CT中鞍上池、环池和侧脑室前角受压程度为标准。本组有5 例术后脑干周围池及侧脑室前角受压改善或明显改善,均得以存活。对伤后早期意识障碍较轻,影像学改变轻微,复查头颅 CT 血肿量不大,中线移位不明显,有继发水肿临床无明显神经定位体征的双额叶脑挫伤病人,入院后应常规做好术前准备,严密观察头痛呕吐意识等情况,加强脱水,动态复查头颅 CT[3] 。总之,对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应适当放宽手术指征,早期手术,行双侧冠状开颅或双额颞大骨瓣开颅充分减压,是救治成功的關键。参考文献[1]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18-423.[2]Miller JD,Bu tterworthj F. Further experie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 surj,l981, 51: 289-299.[3]张震军,张春阳,苏里. 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体会( 附 60 例临床报告)[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4): 270.

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治疗 篇3

关键词:额叶脑挫裂伤,GOS神经外科预后评分标准,保守治疗,手术时机

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疾病, 致病的原因十分复杂, 在额叶脑挫裂伤的早期, 患者的症状较轻, 水肿、血肿小, 致使患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 额叶脑挫裂伤的病情会突然恶化, 让患者失去抢救时机[1]。因此, 在临床治疗当中, 需要加强对额叶脑挫裂伤的重视。本次研究对2007至2013年山西省同煤集团三医院收治的68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研究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种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 患者的GCS评分情况如下:3~5分10例、6~8分21例、9~12分26例、13~15分1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保守组及手术组, 保守组有患者23例, 其中, 男15例, 女8例, 年龄11~76岁, 患者自受伤到住院的时间为20 min~2.5 h;手术组有患者45例, 其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10~74岁, 患者自受伤到住院的时间为25 min~2.5 h。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保守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 患者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畅通, 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者的头部抬高15~30°, 交替静滴甘露醇与呋塞米, 可根据情况选择静滴人体血清蛋白或甘油果糖。采用33~35℃的降温冰毯进行亚低温治疗[2]。采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纳洛酮等保护患者的脑部功能。采用抗癫痫药物和抗感染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 行冠状开颅术, 双侧去骨瓣减压后, 清除患者坏死的脑组织和血肿, 对于额极尚未失活的脑组织应尽量保留。

1.3 疗效评定

根据格拉斯哥神经外科预后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标准[3], 将疗效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 (1) 恢复良好:存在轻度缺陷但能够正常生活; (2) 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 (3) 重度残疾:患者的生活需被照料, 意识清醒; (4) 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 眼睛能睁开; (5) 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死亡率情况中, 保守组23例患者中共有8例恢复良好, 9例残疾和6例死亡, 死亡率为26.09%。其中, 6例死亡患者中有3例属于患者意识清醒后停用甘露醇引起反跳导致病情急剧恶化;1例由于甘露醇停用过早引发大面积脑梗死而导致死亡;1例并发脑干损伤, 病情反复后死亡;1例由于大量使用甘露醇、利尿剂等, 导致肾功能衰竭、机体电解质紊乱致死。手术组患者有28例术后恢复良好, 10例残疾和7例死亡, 死亡率为15.56%。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由此可见, 保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手术组。

3 讨论

枕部对冲是导致额叶脑挫裂伤的主要原因, 在患者出现额叶脑挫裂伤的早期, 水肿的范围不大、血肿量较小。但是, 由于患者的前颅窝底粗糙不平, 导致额叶脑挫裂伤比其他位置的损伤严重, 且患者的额叶脑挫裂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但由于额叶位于患者脑部的哑区, 患者病情的发展并不会立刻表现出来, 而是呈现出较为“平静”的状态, 当发现患者病情恶化时, 便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4]。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 切不可麻痹大意而错失治疗的良机。

本次研究中, 共有23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 但其中有11患者出现病情恶化, 且有6例患者死亡, 保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反映了以上观点。

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中, 受伤后患者的意识障碍较轻, 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明显的焦躁不安的情绪, 且患者也逐渐由病情初期的神志清醒转变成神志不清、昏迷等。最终, 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会出现双瞳孔由缩小突然散大, 对光反应消失。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 有必要采用定期动态CT检查的方式, 且颅脑CT针对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应当首先选择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分别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血肿, 导致脑室前角受压夹角在120°以上的患者; (2) 环池不清的患者; (3) 血肿导致脑室前角受压、环池不清的患者; (4) 水肿严重的患者[5]。双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发展呈对称性, 患者的脑室额角受压变小或消失, 中线无明显移位。但患者的脑挫裂伤明显时, 由于受到颅内压升高的影响, CT显示患者的脑沟回变平, 环池闭塞, 这一特点在患者受伤3~7d时最为显著。患者出现额叶脑挫裂伤以后, 该位置距离颅窝相对较远, 对脑干形成压迫需要一定的时间, 症状及体征改变相对缓慢。随着病情的发展, 双侧侧脑室变小, 环池闭塞不清。若颅内压力持续增大, 脑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现象, 脑水肿会持续加重, 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威胁患者生命。

针对单纯性脑挫裂伤患者, 一般可以采用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需要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吸氧、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激素等方式常规治疗, 也可以通过亚低温、钙离子拮抗剂等进行治疗。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方式, 可促进患者的脑部微循环, 防止脑血管痉挛及外伤性脑梗死。在手术的治疗当中, 需要术者把握好手术时机, 降低额叶脑挫伤患者的死亡率。有研究资料显示, 在中央型脑疝间脑期是患者最理想的手术时机, 这一时期患者的意识障碍较轻、瞳孔缩小, 四肢肌张力增高, 结合颅脑CT显示脑室前角受压变小, 环池闭塞不清, 中线位移少时展开手术。若患者已经出现了昏迷、单瞳孔或双瞳孔散大时, 表明此时已经失去了抢救成功的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应提高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重视程度, 针对患者的病情, 及时把握手术治疗的实际,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进平, 廖晓灵.双侧额叶脑挫裂伤9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26 (1) :72-73.

[2]王艳东, 魏常洪, 黄立军, 等.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6) :26-27, 30.

[3]江基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4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5:285.

[4]陈军, 朱志峰, 罗成, 等.额叶脑挫裂伤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0 (6) :369-370.

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体会 篇4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2.9岁。其致伤原因:车祸伤害26例;跌摔伤害12例;高空坠落伤害10例;斗殴击伤2例。其中6例患者着力点为额面部,44例为枕部。对患者进行GCS评分显示:13~15分26例,9~12分14例,3~8分10例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8h内入院进行早期治疗,多数受伤初期伴随不同程度神智失常,其中发生原发性昏迷36例,出现头痛、呕吐23例,瞳孔扩大16例,躁动10例,部分患者伴随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极少数为复合伤。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25例患者双额叶发现广泛挫伤且伴随血肿,立刻手术。剩余25例入院时挫伤不明显,给予抗感染、止血脱水等非手术治疗,6h后复查发现挫伤扩大并形成血肿,转为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时根据患者患部情况采用两侧扩大翼点额颞顶开颅和冠状切口双额骨瓣开颅,取出颅内骨瓣以降低颅内压,并清除颅内坏死脑组织和淤积血块。术后继续给予患者镇静、抗感染、输液等常规的非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采用Excel数据库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

2 结果

手术后47例患者存活,3例死亡。术后半年采用GOS对存活患者治疗和恢复情况进行评价:42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学习能力,痊愈出院,治愈率84.0%,5例可自理生活,视为中残或好转,好转率10.0%。3例不治死亡,死亡原因包括2例肺部感染和1例心脏疾病,死亡率为6.0%。

3 讨论

作为一种严重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双额叶脑挫裂伤大多为枕部或额面部着力造成的对冲性颅脑损伤,发病早期一般不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仅表现为轻度的颅内出血、轻微躁动和头痛等精神症状[3]。但该病症发生后通常出现急剧变化,病情一旦发生变化,可导致患者头面充血、突然昏迷、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乃至呼吸骤停。该病症最为严重的危害在于其发生后易造成患者急性颅高压,其原因是患者前颅窝结构的广泛损伤,诱发脑水肿出现,并压迫患者患部静脉,使其回流障碍,且水肿造成大脑部分动脉的压迫痉挛,使脑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了脑水肿,并诱发脑脊液循环受阻,最终导致颅内的急性高压[4]。

该病症是脑外伤的特殊类型,若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未伴随其他手术禁忌证,应及早进行手术,防止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循环呼吸系统功能失常,导致患者暴毙。因而,若部分患者虽不适合进行手术,但考虑其病情应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尽可能在发病早期进行开颅减压手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显示,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死亡率极高,部分文献中患者死亡率甚至高达30%总结治疗体会,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于受伤早期即行开颅治疗的患者5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仅3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主要在于肺部感染和心脏疾病,在临床治疗时应特别关注,加强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及心脏护理。

总体而言,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头颅CT为标准检查及疗效评定方案,诊断时应以患者环池、鞍上池等部位受压迫程度为标准,上述压迫改善者一般可认为症状改善。由于该病症发生早期症状不明显,对于出血量不大、影像学改变不明显、神智较轻型患者,入院后应严格监控,并随时做好手术准备,若脱水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即应考虑手术干预。对于头痛加重、脑水肿增大患者应尽快手术,不得拖延,清除骨瓣、淤血和坏死脑组织,解除脑干周围各脑池受到的压迫,这也是手术目的所在。总而言之,该类患者及时的手术干预治疗非常必要,及时的手术有利于治愈率的提高。

摘要:目的:总结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诊疗方法,分析探讨手术干预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于患病8h内入院开颅,取出骨瓣减压并清除失活脑组织和血块,统计分析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手术后对恢复情况进行评价,42例痊愈,5例好转,3例不治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和心脏疾病。结论: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于患病早期及时入院诊治,尽早开颅减压,取出骨瓣和坏死脑组织,及早干预,对于治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额叶脑挫裂伤,骨瓣去除术,坏死脑组织清除,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温丰仁.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中央型脑疝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73-74.

[2]李粉根,王树林,杨少峰,等.双额叶脑挫裂伤早期手术干预及预后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6(1):35-36.

[3]张晓荣,吴蜀平,冯泽全,等.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疝12例救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9):363-364.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63例治疗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20例。年龄17~58岁, 平均年龄41岁。受伤原因:交通伤55例, 坠落伤6例, 其他伤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评分) :13~15分40例, 9~12分13例, 6~8分8例, 3~5分2例。

1.2临床表现

63例均为后枕部受力, 所有患者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昏迷, 入院时清醒30例, 嗜睡10例, 有烦躁表现13例, 后转入昏迷11例, 入院时已昏迷10例。瞳孔改变:双侧瞳孔直径>5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2例;双侧瞳孔直径相差>1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6例;双侧瞳孔等大并直径>2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11例, 直接对光反射灵敏40例;双侧瞳孔等大并直径<2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4例。

1.3 颅脑CT表现

CT表现为双侧额叶挫裂伤区呈点片状高密度影, 周边有低密度水肿带, 边界模糊, 部分灶状出血可在数小时内逐渐扩大并融合, 形成脑内血肿。其中41例患者侧脑室、环池、桥前池、侧裂池结构正常, 22例患者侧脑室、环池、桥前池、侧裂池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

1.4 治疗方法

63例患者入院即手术治疗10例, 非手术治疗53例, 53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11例出现病情恶化, 先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 后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并形成脑疝。复查脑CT示:6例双侧脑挫裂伤明显并脑水肿, 双侧侧脑室额角变小, 中线略移位, 环池不清;5例1侧额叶脑挫裂伤明显, 脑水肿并有脑内出血, 中线向对侧移位, 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小。此11例患者均急诊行手术治疗, 采用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并脑损伤灶清除术。余42例非手术患者给予稳定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防治脑水肿、预防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并加强专科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 (GOS评分) :恢复良好48例, 中残9例, 重残4例, 死亡2例。

3 讨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多因额部直接受暴力打击或枕部受力对冲所致。多发生在额叶的前端及底部, 主要是因为受力后脑组织在凸凹不平的颅腔内滑动及碰撞造成的[1]。额叶脑挫裂伤早期, 由于占位效应来源于前颅窝, 对脑干的压迫较晚, 故患者出现脑疝的症状及体征相对较缓慢。往往给予非手术治疗, 临床上多未引起足够重视。患者病情的恶化多因脑挫裂伤出血及脑水肿的加重并引起血液及脑脊液循环的改变, 导致颅内高压甚至诱发脑疝, 危及患者生命。手术治疗是否应综合考虑患者意识、瞳孔、年龄、全身情况、临床表现、CT表现等各方面情况决定, 如需手术应尽早实施, 尽量减少继发脑干伤的损害, 在进行脑损伤灶清除的同时应行去大骨瓣减压手术, 如患者病情发展至脑疝晚期则预后不良[2]。

手术指征: (1) 虽经积极降颅压治疗, 患者出现瘫痪失语等症状并进行性加重; (2) 虽经积极降颅压治疗, 患者意识进行性加深; (3) 虽经积极降颅压治疗, 颅内压仍>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4) CT提示脑挫裂伤广泛并伴脑室、脑池明显受压; (5) CT提示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3]。

采用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行双侧开颅脑损伤灶清除术和 (或) 去大骨瓣减压术, 避免手术减压原因出现压力梯度, 造成脑组织摆动形成再次损伤[4]。如术前双侧脑挫伤广泛、出现弥漫性脑水肿、已出现脑疝则必须清除脑损伤灶的同时双侧去大骨瓣减压;如去除脑损伤灶后颅压明显降低且脑搏动良好, 可考虑骨瓣复位[5]。

总之, 由于额叶所处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针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早期非手术治疗患者在给予稳定生命体征、防治脑水肿、预防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并加强专科护理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的同时, 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必要时进行颅内压监测和及时的动态颅脑CT监测, 如病情恶化, 需综合考虑患者意识、瞳孔、年龄、全身情况、临床表现、CT表现等各方面情况, 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早期积极手术治疗, 避免患者出现脑疝, 甚至进入脑疝晚期, 导致预后不良。

摘要: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63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患者经治疗后, 恢复良好48例, 中残9例, 重残4例, 死亡2例。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死亡率与致残率高, 应在伤后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 动态复查头颅CT, 警惕迟发性脑疝的发生。对于脑挫裂伤或出血严重者, 早期积极手术干预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18.

[2]江基尧, 董吉荣, 朱诚, 等.21例GCS 3分特重型颅脑伤患者救治经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1) :8.

[3]尹文军, 姜浩, 姜国建.对冲性颅脑损伤救治体会.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 (2) :76-78.

[4]李建亭, 李天栋, 白红民, 等.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 11 (2) :65-67.

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时机,手术指征

额叶脑挫裂伤多由枕后部着力的减速性对冲伤引发,可继发额叶弥漫性损伤、脑组织广泛损伤,患者早期症状隐匿但病情进展迅速,严重者可出现因高颅内压引发的中央疝,生命受到威胁[1]。手术干预是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但目前临床对于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标准尚存在争议[2,3]。我们对10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资料进行了总结,探讨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时机、手术指征。

1 临床资料

1.1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有明确的致伤原因,经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额叶脑挫裂伤[4]。2)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双额叶开放性脑挫裂伤;2)合并严重感染或复合伤;3)合并失血性休克或其他部位严重损伤;4)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患;5)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其他类型损伤;6)入院检查发现弥漫性脑肿胀、恶性颅内高压或脑疝。

1.2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16年4月符合上述标准的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共103例,年龄19~71岁,平均(32.91±2.8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8 h,平均(4.07±1.28)h,损伤位置:左侧42例,右侧46例,双侧1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坠落伤37例,其他25例。

1.3 临床表现

103例患者中,39例伤后立即昏迷,其中18例处于嗜睡状态,24例患者伤后未立即出现昏迷但2~4 h后进入昏迷状态;23例有烦躁不安表现,并伴有剧烈头痛或(和)恶心呕吐,11例出现肢体抽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布:3~5分9例,6~8分27例,9~12分50例,13~15分17例;瞳孔变化:单侧瞳孔散大35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缩小6例,无变化53例;合并症:硬膜外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13例,额颞骨骨折18例,脑脊液漏10例,多发伤5例。

1.4 影像学表现

患者均接受急诊CT检查及动态CT复查。CT检查示:单侧或双侧额叶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或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影,内部混有点片状高密度影,部分患者可仅见大片状低密度影,伴或不伴硬膜外、硬膜下高密度影、额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薄层高密度影。患者颅内均存在血肿,血肿位于前额叶底部额叶内侧,血肿量10~16m L,平均(11.93±2.04)m L,损伤位置脑室前角压迫明显且夹角增大呈钝角,中线结构包括无移位、极轻度移位(<5 mm)、轻度移位(5 mm~1 cm)、明显移位(≥1cm)4种类型,少数患者额角受压移位已超过双侧蝶骨嵴连线,并伴有环池、四叠体池受压,鞍上池变形等表现。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接受保守治疗,包括降低体温、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吸氧、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若患者保守治疗期间病情恶化,或入院时即出现瞳孔散大、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则立即实施手术治疗,行单额或双额颅骨骨瓣减压切除及硬膜减压,缝合后切除病变组织、清除脑部血肿,彻底止血、严密修补硬脑膜,必要时予脑膜补片缝合,若患者术后未发生脑疝可保留未损伤侧脑组织骨瓣。

2.2 治疗结果

103例患者中,65例入院后即接受急诊手术,其中60例恢复良好,5例因术后脑梗死、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死亡;38例入院后行保守治疗,其中14例因病情恶化中转外科治疗,14例患者中,3例因病情恶化手术不及时死亡,3例术后第3~7 d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恢复尚可。随访14~62个月,根据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其预后质量:痊愈:5分;轻残:4分;重残:3分;植物状态:2分;死亡:1分。103例患者中,77例恢复良好(痊愈、轻残),6例中残,7例重残,13例死亡。

2.3 典型病例

刘某,35岁,主诉:高处跌落后意识不清2 h;入院查体:GCS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2.0 mm,对光反射迟钝;CT检查示:右侧损伤重于左侧,脑室系统、环池严重受压、变窄(图1a),行保守治疗,治疗4 d后病情恶化行手术治疗,术后7 d复查颅脑CT示血肿清除彻底、脑沟清晰(图1b)。

3 讨论

额底结构不平,极易因各类原因发生挫裂伤,其导致的持续水肿是引起各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5]。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早期往往仅存在头晕、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轻度意识障碍,故过往研究认为,针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6,7,8]。但最新研究指出,由于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类进展性综合征,患者病情在较短时间内可迅速恶化,严重者可进入昏迷状态甚至呼吸停止,及时手术治疗方为保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9,10,11]。

3.1 手术时机探讨

本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预后质量较为理想,而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部分因病情恶化迅速未及手术死亡,说明虽然多数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发病早期意识障碍不明显、瞳孔变化不大且缺少神经系统受损定位体征,可予以保守治疗,但患者病情发展往往较为隐匿、变化突然[12,13],往往导致手术未及,且即便迅速实施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质量也不够理想。此外,Schmittenbecher等[14]动物实验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乙酰胆碱酯酶(ACh E)浓度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具有密切关联。随着额叶损伤时间的增加,患者血脑屏障破坏明显,大量ACh E由脑部转移至血清,导致其记忆能力下降,与此同时,患者BNDF亦呈持续下降趋势,进一步造成其认知功能损伤状态加剧[15]。因此,存在手术指征的额叶脑挫裂伤应尽早实施手术。

3.2 手术指征探讨

关于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病情恶化的判断标准及手术指征尚无标准指南。在此,笔者将手术指征体会总结如下:1)合并意识障碍:经脱水、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后,患者意识障碍症状仍未见明显改善;2)GCS评分:治疗期间1 h内GCS评分下降≥3分者、GCS<8分且持续无好转者、GCS<10分但昏迷时间>2h者,均应及时实施手术干预,此外,Alar等[16]认为,若患者GCS>8分,但CT检查示脑池消失,亦应给予手术治疗;3)生命体征变化:治疗期间出现突发性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节律改变及尿失禁;4)瞳孔变化:双侧瞳孔先缩小后中度扩大、对光反应迟钝者往往已出现中脑移位、动眼神经牵拉[17],需立即实施手术;5)颅内压:颅内压>20 mm Hg者需实施脱水治疗并密切观察,一旦颅内压超过25 mm Hg应立即手术;6)头颅CT:头颅CT检查示病灶累及2平面以上、血肿量≥20 m L、周围水肿直径>5 cm,或出现明显周围病灶改变,均为积极手术治疗的信号。7)其他指征:若入院时已出现瞳孔散大、局灶性神经系统受损定位体征、CT检查示中线移位明显,则应立即实施急诊手术,避免坏死脑组织产生的损伤物质诱发的脑水肿甚至迟发性脑疝。Goedeke等[18]认为,头颅CT检查示单侧额角消失、胼胝体膝部向后移位>1 cm或各脑室均明显缩小者,其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故亦应纳入手术指征。

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 女8例。年龄20~66岁, 平均42岁。车祸伤16例;坠落伤4例;摔伤8例, 均为枕部着力对冲伤。全组病例均行CT检查, 合并枕骨骨折17例;脑脊液漏10例;颞叶挫裂伤8例;额叶脑内血肿8~40mL23例, 平均25.5mL。入院后早期均意识清醒, 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 头昏, 恶心, 17例伴有呕吐, 8例有轻度精神症状, 查体均可见双侧瞳孔等大同圆, 对光反射灵敏, 无肢体感觉运动障碍。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28例患者先给予保守治疗, 8~24h内21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 表现为躁动不安, 进而嗜睡, 呼之不应, 立即复查头颅CT, 发现挫伤脑组织内血肿扩大, 另外7例患者虽未出现明显意识障碍加重, 但常规复查头颅CT, 亦发现脑内血肿扩大。28例患者全部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为冠瓣开颅, 清除血肿, 彻底清除挫裂伤脑组织, 尽可能保留正常脑组织, 颅内压下降后, 轻抬额叶, 部分开放脑底池, 见到CSF溢出即可, 术中引流管放置到前颅底, 便于术后引流脑脊液, 所有患者均保留骨瓣[2,3]。术后常规给予止血, 脱水, 预防感染, 预防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 保护脑细胞, 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以及吸氧, 亚冬眠镇静等治疗。

1.3 治疗效果

全部病例均0~7d清醒, 平均4.5d。随访3个月~1年, 上肢轻瘫3例, 混合性失语5例, 运动性失语2例, 严重精神障碍3例, 性格轻度改变8例, 余均恢复良好, 无死亡及植物生存病例。

2 结果

从本组资料看, 双侧额叶对冲性脑挫裂伤早期积极手术治疗, 大多数可以根据情况保留骨瓣, 本组28例患者全部保留骨瓣。根据GOS预后评分:无死亡及植物生存病例, 重残2例 (7.1%) , 中残6例 (21.4%) , 恢复良好20例 (71.5%) 。

3 讨论

双侧额叶对冲性脑挫裂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一种严重情况, 当头颅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 由于惯性作用额部脑组织撞击前颅窝底, 前颅窝底粗糙不平, 从而造成额叶底部及额极挫裂伤, 导致急性脑血管扩张, 脑水肿以及伴发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率高且进行性加重[4]。额叶在临床上属于非重要功能区域, 伤后早期一般无意识障碍或轻度意识障碍, 无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表现, 初次头颅CT脑挫裂伤并不严重, 因此入院后常先给予保守治疗。患者通常在伤后6h或24h内出现挫伤脑组织继发出血, 脑水肿加重, 脑压急剧上升。复查头颅CT可见大片散在点状出血点以及大面积脑水肿区, 侧脑室额角受压变形, 向后移位, 基底池变小或消失, 但由于大脑镰的固定作用以及额叶双侧同时受损, 双侧出血及水肿程度相当, 相互抗衡, 故中线移位少或移位不明显 (<0.5cm) 。若病情观察不及时可导致患者迅速出现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难以抢救。目前对于该类患者是否选择早期手术治疗仍无统一认识, 笔者认为, 对于确诊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患者的治疗不应遵循有无意识障碍, 血肿量及中线移位等常规手术指征, 应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早期积极手术治疗。诊断及治疗上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过程, 严格仔细查体, 对于有枕部着力病史, 或查体时发现枕部头皮血肿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若患者有头痛, 头昏, 恶心, 呕吐症状, 即便无意识障碍, 均应行头颅CT检查。其次, 经CT确诊为额叶脑挫裂伤患者, 保守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 瞳孔变化, 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若发现患者头痛加剧, 出现烦躁不安, 意识不清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时应立即复查头颅CT;即便患者无意识障碍出现, 也应每6~12h常规复查1次头颅CT, 发现血肿扩大, 水肿加重, 侧脑室额角受压, 变形, 病情进行性加重者应立即手术治疗。手术均行冠瓣开颅, 双侧额叶血肿清除, 清除挫裂伤脑组织, 尽可能保留正常脑组织, 颅内压下降后, 轻抬额叶, 部分开放脑底池, 见到CSF溢出即可, 术中引流管放置到前颅底, 便于术后引流脑脊液。早期积极手术, 骨瓣大部分可复位, 保持颅腔的完整性, 无需后期颅骨修补,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之, 双侧额叶对从性脑挫裂伤患者病情变化快, 病死率高, 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 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早期积极手术可有效降低残死率, 改善预后。

关键词:脑挫裂伤,额叶,治疗

参考文献

[1]只石达.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24.

[2]丁育基.颅脑重症与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处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102-377.

[3]易声禹, 只石达.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3.

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入选病例中, 硬膜外血肿为10例, 硬膜下血肿为7例, 脑内血肿为10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其中男20例, 女7例。年龄70~86岁, 平均 (76±7.5) 岁。所有入选的27例病例遵循的标准如下: (1) 因颅脑外伤入院, 无其他部位符合伤, 没有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基础疾病。 (2) 受伤方式因对冲形成额叶挫裂。 (3) 伤后患者保持清醒, 存在硬膜下血肿或者硬膜外血肿, 而后出现额叶颅内血肿。 (4) 所有患者受伤72 h之内入院。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 作为A组。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 作为B组。其中A、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入院后常规处理

所有入选研究对象的患者入院后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 暂时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温、血糖、电解质正常, 防止消化道出血[3]、肺炎、脱水、神经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气管切开排痰。所有患者入院连续3 d每日复查头部CT动态观察额叶挫裂伤变化情况。

1.2.2 病情监测方法

1.2.2. 1 持续ICP检测法

A组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 作为A组, 平均时间 (5.4±1.5) d。具体操作方法为[4]:局麻下在额部Kocher点颅骨钻孔, 皮层下约2 cm处植入Codman的ICP探头并连接Codman ICP监护系统。如果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甚至ICP检测持续升高>25 mm Hg, 采用脱水药物控制ICP不理想, 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 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 (微创外科) , 共计11例。

1.2.2. 2 非持续ICP监测

B组12例患者受伤后住院期间并未应用ICP监测。当患者临床表现有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时, 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 (常规手术) , 共计7例。

1.2.3 治疗方法

1.2.3. 1 保守治疗

9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在持续监测ICP组中, ICP不超过20 mm Hg, 或者没有出现明显颅内高压临床表现的患者, 以及非持续ICP监测组中没有出现明显颅内高压临床表现的患者, 采取保守治疗, 即常规重症监护, 低流量吸氧。控制血糖、电解质。对于上呼吸道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 脱水等并发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患者神志和瞳孔大小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者吸痰,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排痰。

1.2.3. 2 常规手术治疗

对于上述两组中有手术指证的患者, 经过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协商, 结合患者自身状况, 考虑部分患者血肿较大, 损伤的脑组织体积较大, 为较好的恢复, 采取常规手术治疗的方式。具体的术式为[5]:常规手术采用双侧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切除坏死脑组织。去除一侧或双侧骨瓣进行减压治疗。

1.2.3. 3 微创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上述两组中有手术指证的患者, 结合患者自身状况, 部分患者血肿量不大, 损伤的脑组织体积较小或没有。可以采用微创外科治疗。具体方式为[6]:采用额部小冠状皮瓣切口, 显微镜下额下入路单纯清除血肿。注意尽量保护皮层静脉, 尤其是双侧汇入前额部上矢状窦的静脉。额叶底部小动脉使用电凝止血。术野不应用任何止血材料, 严密缝合硬膜并还纳骨瓣。

1.3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对于所有入选病例, 治疗后3个月随访, 治疗效果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分级。GCS的评分标准为[7]:睁眼反应:从自然睁眼到眼睛肿胀睁不开的严重程度评分4分至0分;语言反应:从说话有条理到插管或气切无法正常发声的严重程度评分0~5分。运动反应:从遵医嘱动作到毫无反应的严重程度评分1~6分。计算总分:评分13~15分者为良好, 即患者预后情况恢复较顺利, 自然状况和生命体征较平稳;评分9~12分者为中残, 该部分患者随预后尚可, 但生活质量有所下降;评分3~8分者为重残, 这部分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并有随时威胁生命的可能;另外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间内有部分患者病死。分别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组别临床效果。记录三种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和第5天的出血量和GCS评分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测各项临床指标应用SPSS for Window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持续ICP监测组和非监测组的预后情况比较。

A组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 根据GCS评分, 预后良好8例, 中残4例, 病死3例 (其中2例家属拒绝手术, 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未接受ICP监测的12例患者预后良好3例, 中残2例, 重残2例 (其中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 , 病死5例 (其中3例家属拒绝手术, 2例突然病情加重丧失治疗时机) 。进行持续ICP监测组较非监测组预后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注:与B组比较, *P<0.05;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2.2 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三组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之后。对患者定期随访。微创手术较常规手术和保守治疗预后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提示微创外科清除颅内血肿预后良好, 中残、重残发生率低, 病死率低。结果见表2。

注:与常规手术组比较, *P<0.05;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3 讨论

近年来颅脑挫裂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这同车祸及各种形式的坠落和跌倒的发生率增加密不可分。其中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致残和致死率高, 是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老年人症状更加严重, 因老年人颅脑内缓冲空间增大, 故早期症状不十分典型。当症状出现的时候病情往往已进展至晚期。此时ICP灌注压下降过快, 严重者可以引起中央型脑疝和昏迷[8]。故对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 尤其是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患者,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颅内血肿的增大往往引起ICP增高。ICP增高的临床表现有时并不典型, 也不一定及时。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很有可能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延误治疗不仅容易使症状加重, 更为严重的是致残和导致死亡。故及时监测ICP对该病的诊治至关重要。ICP监测是能够动态监测ICP的方法。对患者采用持续ICP检测, 可以动态地观察患者颅内血肿及ICP的情况。在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时, 可以有效地增加早期危险的评估率, 有助于提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入院后严密观察病情, 头部CT动态观察病灶变化, 尤其应用ICP持续监测是非常重要的。高龄脑挫裂伤伴DTICH, 24~72 h后意识有下降趋势应用ICP监测, 符合2007年美国颅脑损伤治疗指南[9]。本组结果显示应用ICP监测的15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53.3%, 病死率20.0%, 预后情况GCS评分为 (13.7±1.2) 分。未应用ICP监测的12例预后良好率仅为25.0%, 病死率41.7%, 预后情况GCS评分为 (8.1±2.0) 分, 前者明显好于后者。分析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应用ICP监测可准确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避免错过治疗尤其是手术时机有关[10,11,12]。而对所有患者, 不管是否经过ICP持续监测, 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对预后有不同的效果。常规手术的GCS评分为 (9.7±1.3) 分, 保守治疗的GCS评分为 (9.9±0.9) 分, 常规手术和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微创手术组的GCS评分为 (13.1±0.9) 分。微创手术较常规手术和保守治疗预后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持续ICP检测与否, 在动态显示病情的前提下, 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并尽可能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 高龄脑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 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在ICP的监测下, 把握手术时机,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仍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意义,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 作为A组, 平均时间 (5.4±1.5) d。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 作为B组。A组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甚至>25 mm Hg, 应用脱水药物控制不理想, 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B组未应用ICP监测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比较AB两组的预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 预后情况采用GCS评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A组预后良好8例, 中残4例, 病死3例。B组预后良好3例, 中残2例, 重残2例, 病死5例。A组较B组预后良好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持续ICP检测可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提高早期手术的机会, 值得在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

【额叶挫裂伤临床分析】推荐阅读:

双侧额叶挫裂伤09-02

脑挫裂伤临床治疗05-24

重度脑挫裂伤05-21

多发脑挫裂伤10-02

外伤性肾挫裂伤08-06

上一篇:动态稳定下一篇:校园垃圾资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