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嘧菌酯悬浮剂

2024-10-30

25%嘧菌酯悬浮剂(共7篇)

25%嘧菌酯悬浮剂 篇1

辣椒是会泽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常年种植面积逾8 000 hm2。为推广防治辣椒主要病害药剂, 提高会泽县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会泽县植保植检站于2011年开展了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辣椒白粉病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 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 富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防治对象辣椒白粉病, 供试辣椒品种为丘北辣椒。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 分别为:25%嘧菌酯悬浮剂1 800m L/hm2+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300 m L/hm2 (A) ;25%嘧菌酯悬浮剂1 200 m L/hm2+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300 m L/hm2 (B) ;25%嘧菌酯悬浮剂900 m L/hm2+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300 m L/hm2 (C) ;25%嘧菌酯悬浮剂1 800m L/hm2 (D) ;25%嘧菌酯悬浮剂1200 m L/hm2 (E) ;25%嘧菌酯悬浮剂900 m L/hm2 (F)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300 m L/hm2 (G)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 (H) ;以不施药作对照 (CK) 。每个处理3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m[1,2,3,4,5,6]。

1.3 试验实施

辣椒种植方式为净种, 种植规格为33 cm× (40+70) cm, 高垄双行栽培, 种植55 050塘/hm2。前作为玉米地, 于3月13日育苗, 5月25日移栽。山东卫士牌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7月15日第1次施药, 辣椒盛花期, 病害初发期, 间隔10 d喷1次, 防治3次。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第1次施药调查病情基数, 第3次施药后15、30 d调查病情基数, 共调查3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取6株, 查全部叶片。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 (以叶片为单位) :0级为无病斑;1级为病斑占整个叶面积1%;3级为病斑占整个叶面积2%~5%;5级为病斑占整个叶面积6%~20%;7级为病斑占整个叶面积21%~40%;9级为病斑占整个叶面积40%以上。10月8日收获时按每处理5点取样, 随机取20塘, 调查株高, 自然风干后, 调查百果重、总果数、病果数和商品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病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 药后15 d, 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F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与处理G、处理H差异极显著。药后30 d, 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F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与处理G、处理H差异极显著。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

2.2 增产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D、处理E、处理F产量分别为3 679.95、3 628.95、3 484.35、3 237.00、3 364.65、3 378.90 kg/hm2, 比CK分别增加47.58%、45.54%、39.74%、29.82%、34.94%、35.51%;处理G、处理H产量分别为3004.95、2 665.35 kg/hm2, 比CK分别增加20.51%、6.89%;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F坐果率和百果重均高于处理G、处理H和CK, 对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25%嘧菌酯悬浮剂1 800、1 200、900m L/hm2等防治3次对开花坐果期辣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对辣椒白粉病有较好防效且持效期较长, 药后15 d田间防效均在90%以上, 药后30 d防效仍达到60%以上;25%嘧菌酯悬浮剂单独使用防治和与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 (富民2号) 组合防治辣椒白粉病防效和产量无差异性;建议生产上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900~1 200 m L/hm2对水900 L, 在辣椒开花坐果期防治辣椒白粉病。

参考文献

[1]康立娟, 韩秀英, 马志强.嘧菌酯对三种蔬菜病害的毒力、防效及安全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 2004 (1) :88-91.

[2]陈瑾, 吴如健, 胡菡青, 等.6种嘧菌酯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18) :168-173.

[3]孙以文, 明亮, 储西平.24%唑醇·嘧菌酯悬乳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7) :143-144.

[4]唐鹏, 李中朝, 彭大勇, 等.25%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J].辽宁农业科学2008 (3) :75-76.

[5]彭埃天, 欧阳主才, 宋晓兵, 等.嘧菌酯对香蕉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 2008 (5) :68-70.

[6]余世英.25%嘧菌酯SC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效果研究[J].农技服务, 2010 (7) :63-73.

25%嘧菌酯悬浮剂 篇2

验证25%已唑·嘧菌酯悬浮剂在玉米上喷雾使用, 对玉米大斑病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对玉米的安全性, 为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防治对象:玉米大斑病。

作物及品种:玉米 (德美亚1号) 。

2.2 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区设在北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土壤类型为黑壤土, 有机质含量为5.5%, ph值为6.8。4月29日播种, 采用65cm密植栽培技术, 保苗9.5万株/hm2, 施肥量为650kg/hm2 (尿素350kg、磷酸二铵200kg、硫酸钾100kg) 5月28日出苗。土壤墒情较好。前茬为大豆。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见表1)

3.2 小区安排

3.2.1 小区排列 (见表2)

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

每处理大区面积6670m2, 进行小区随机调查 (3次重复) 。

3.2.3 使用方法

玉米抽雄穗50%时开始施药, 用药1次。配制药液时, 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施药, 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 然后加入药箱。

3.2.4 施药器械

采用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3WX-280G高秆作物喷雾机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喷头采用10003喷头, 作业压力为3个标准压力。

3.2.5 施药时间和次数

施药时间为2015年7月14日, 玉米抽雄期施药。

3.2.6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在玉米抽雄期用BT (苏云金杆菌) 防治玉米螟25g/667m2。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

施药当日天气, 多云, 东北风3~4级。最高温度26℃, 最低温度14℃, 平均温度21℃, 相对湿度43%。

4.1.2 土壤资料

试验区土壤类型为黑壤土, 有机质含量为5.8%, p H值为6.6。整地质量较好。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1天调查病情基数, 15d后进行第2次病情调查, 30d后进行第3次病情调查, 分别计算防效。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 每点取5株调查全部叶片。

4.3 产量调查

产量:每小区产量单收单计算, 记录每小区产量和每667m2产量, 用kg/hm2表示。

5 结果与分析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试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从表3中看出, 施药后15d调查结果看, 对照区的病情指数达6.96, 发病较重, 处理1的病情指数为1.16, 防效为83.33%, 处理2的病情指数为1.02, 防效为85.34%, 处理3的病情指数为1.65, 防效为76.29%。从防治效果看处理间的防效比较, 处理2>处理1>处理3, 各处理间在5%水平上处理1与处理2之间差异, 但与处理3差异显著, 但在1%水平上,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处理1与处理2在防效上略好于处理3, 总体防效在76.34%~85.34%之间, 防效较好 (详见表3)

从表4中看出, 施药后30d调查结果看, 对照区的病情指数达15.84, 发病较重, 处理1的病情指数为2.19, 防效为86.17%, 处理2的病情指数为1.94, 防效为87.78%, 处理3的病情指数为3.11, 防效为80.37%。从防治效果看处理间的防效比较, 处理2>处理1>处理3, 各处理间在5%水平上处理1与处理2之间差异, 但与处理3差异显著, 但在1%水平上,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处理1与处理2在防效上略好于处理3, 总体防效在80.37%~87.78%之间, 防效较好 (详见表4)

从表5中看出, 对照区处理4产量为10025kg/hm2。处理1产量为12300kg/hm2, 较对照增产22.69%, 处理2产量为12550kg/hm2, 较对照增产25.19%, 处理3产量为11600kg/hm2, 较对照增产15.71%。各处理的产量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 各处理间在5%水平上处理1与处理2之间差异, 但与处理3差异显著, 但在1%水平上,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处理1与处理2在产量上略高于处理3, 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4, 说明药剂处理增产作用高于对照药剂增产作用, 药剂处理与对照药剂对未处理的玉米产量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6 结论

25%嘧菌酯悬浮剂 篇3

霜脲氰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对霜霉目真菌(疫霉属、霜霉属、单轴霉属)特效。常用来防治番茄、黄瓜等作物的霜霉病和晚疫病,它对葡萄霜霉病及马铃薯晚疫病等真菌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单独使用持效期短且易引发抗药性的产生,故多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延长保护期。霜脲氰在一般贮存条件下稳定,在中性和弱酸性条件下稳定。目前市售的霜脲氰及其相关产品基本上为可湿性粉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易造成对生产者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嘧菌酯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等特点,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在水中光解度半衰期为2周,对水稳定。

一、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嘧菌酯原药(95%,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霜脲氰原药(98%,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浓乳1602#(邢台蓝星助剂厂)、NNO(上虞浙创化工有限公司)、分散剂J、分散剂K、黄原胶、硅酸镁铝SF-04(苏州中材)、苯甲酸钠、乙二醇、消泡剂、PH调节剂、去离子水。

2. 实验仪器及设备

JY1002电子天平(上海良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实验室立式砂磨机、LS-POP(6)激光粒度分析仪(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DHG-9040A立式电热恒温干燥箱(嘉兴市中新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3. 实验方法

按比例称取原药、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消泡剂、去离子水,经高速剪切机混合均匀,后转移至砂磨机中进行砂磨1h。

检测物料粒径,合格后加入酸度调节剂、防冻剂和粘度调节剂,再研磨30min后,过滤得30%嘧菌酯·霜脲氰悬浮剂。

4. 性能指标测定

(1)悬浮率的测定,按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GB/T14825--2006测定。

(2)倾倒性测定,按农药倾倒性测定方法GB/T31737-2015测定。

(3)热贮稳定性测定,按农药热贮稳定性测定方法GB/T19136-2003测定。

(4)PH值测定,按农药pH值的测定方法GB/T1601--1993测定。

二、结果与讨论

1. 防冻剂的选择

悬浮剂中常用的防冻剂有乙二醇、尿素、甘油等。在该配方中使用乙二醇即可达到剂型低温稳定性的需要,乙二醇的添加量为4%。

2. 增稠剂的选择

悬浮剂的粘度直接决定了其在贮存期间的稳定性以及其在使用中在水中的分散性,是衡量悬浮剂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适宜的粘度将使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的悬浮率,获得较好的货架寿命。粘度过低制剂的稳定性差,粘度过高制剂的流动性不好,给加工带来困难,并造成制剂的分散性不好,甚至不能自行分散。故对悬浮剂的粘度进行控制是悬浮剂生产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经过筛选,最终采用黄原胶和硅酸镁铝组合的增稠体系,且二者的添加量分别为黄原胶0.12%和硅酸镁铝0.8%。

3. PH调节剂的选择

PH是悬浮剂稳定性指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直接决定了悬浮剂中各组分在水中的分解率等。由于悬浮剂各组分对酸度的敏感性不同,易造成不稳定组分在水中的分解。所以,对悬浮剂的PH调剂是制备悬浮剂必须考虑的一项指标。

霜脲氰在水中易分解产生大量气体,而其在弱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所以在制备该悬浮剂中,采用冰醋酸、柠檬酸等弱酸对体系的PH进行调节。同时也考虑到嘧菌酯在该体系中的稳定性问题,所以在酸的种类及添加量上进行一定的筛选。

考虑成本等因素,最终确定采用冰醋酸作为PH调节剂,且其添加量为制剂总量的1.5%。

4. 分散剂的选择

农药悬浮剂中分散相粒子很小,平均粒径为2~3微米,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存在相当大的界面能,粒子会自动聚集,使界面积缩小,界面能降低,以至整个悬浮体系被破坏。因此需要加入适当的分散剂,提供给分散相粒子足够的保护层来防止粒子间的强烈吸引,保证粒子呈悬浮状态,以解决体系中颗粒聚结变大、沉降析水、稠化结块等稳定性问题。

通过筛选,最终选择分散剂J和分散剂K作为该体系的分散剂,最终添加量分别为分散剂J为4%,分散剂K为4%。

三、结果与讨论

1.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优化配方

经过对以上分散剂、PH调节剂、粘度调节剂的筛选,最终确定了该悬浮剂的合理配方,见下表:

2. 结论

本配方解决了霜脲氰和嘧菌酯复配制剂在制备成悬浮剂过程中的胀气和分解问题,且制备的悬浮剂在粒径、悬浮率、热贮稳定性等方面均符合国家相关指标。该配方制得的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产品物理、化学稳定性好,长期储存不絮凝、不结底。成功解决了以往的粉剂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摘要:通过助剂的筛选,制备了稳定的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同时筛选出了合适的酸度调节剂和增稠稳定体系,最终制备的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成功解决了该剂型常出现的热贮胀气和膏化现象。且经测定,该工艺制备的悬浮剂在粒径、悬浮率、热贮稳定性等方面均符合国家相关指标。

25%嘧菌酯悬浮剂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葡萄品种早香丰, 防治对象为葡萄霜霉病。试验药剂为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 (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对照药剂为25%嘧菌酯悬浮剂 (江苏苏滨生物农化有限公司) 。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为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A (800倍液) 、B (1000倍液) 、C (1500倍液) 、D (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 、CK (空白对照) , 5个处理4次重复, 共计20个小区。随机排列, 各小区设有保护行, 每小区333m2, 50棵葡萄树。

1.2.2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万安县窑头葡萄高产示范园里进行, 试验田面积20000m2, 管理水平较高, 土壤为沙壤土, 葡萄长势良好, 生长及肥水管理条件基本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一致。

1.2.3 施药方法。

用“卫士牌WS-16P”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采用常规喷雾法均匀施药, 药液用量为50k/667m2。施药在葡萄的膨大期霜霉病发病初期进行, 在2016年7月1日用药1次。

1.2.4 药效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发病指数, 药后7d、14d各调查1次发病指数, 共调查3次。每小区随机调查10个当年抽生新蔓, 自上而下调查全部叶片, 按下列分级方法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1.2.5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 (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100%;防治效果 (%) = (对照区病情指数-防治区病情指数) /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对萄萄植株长势无不良影响, 也未见对有益生物有药害。

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用药量1500倍液、1000倍液、800倍液3个处理防治葡萄霜霉病药后7d的防效分别是79.72%、92.17%、92.63%, 药后14d的防效分别是79.24%、90.89%、91.75%;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是65.24%、64.79%。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用药量1000倍液、800倍液2个处理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差异不显著, 与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效差异显著。

3 结论

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防效明显高于对照、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建议使用浓度为800倍液, 于葡萄霜霉病发病初期对叶面均匀喷雾。

摘要:选用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用药量1500倍液、1000倍液、8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 药后14d的防效分别是79.24%、90.89%、91.75%, 对照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药后14d的防效是64.79%。试验表明, 50%烯酰吗啉·嘧菌酯悬浮剂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明显高于对照25%嘧菌酯悬浮剂, 建议使用浓度为1000倍液, 于葡萄霜霉病发生初期对叶面均匀喷雾。

25%嘧菌酯悬浮剂 篇5

关键词:250g/L嘧菌酯悬浮剂,黄瓜霜霉病,防效

黄瓜霜霉病的病原属真菌门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 俗称跑马干、黑毛、瘟病, 是阜南县黄瓜生产最常见的病害, 也是一种速灭性病害。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下, 病害发展迅速, 叶片大量干枯死亡, 从发病到流行最快时只需5~7 d;具有发生快、流行迅速等特点, 受害地块黄瓜减产20%~30%, 局部田块可导致植株死亡率50%以上, 甚至绝收。因此, 做好预防工作和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控制病害的发生及蔓延尤为重要。

为筛选控制黄瓜霜霉病发生及蔓延的有效药剂, 了解合肥益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及对黄瓜的安全性, 按照阜阳市植保站安排, 2012年10月笔者进行了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1,2,3]。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为黄瓜生产提供防控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阜南县赵集镇刘集村大张庄一黄瓜大棚地中;供试土壤类型为沙於两河土, 土壤肥力中等, 有机质含量为1.6%, pH值为7.0;灌溉条件较好。试验作物为黄瓜, 品种为京优1号。2012年8月20日定植黄瓜, 行株距为1.3 m×0.3 m。防治对象为黄瓜霜霉病。供试药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 (合肥益丰化工有限公司) ;对照药剂:30%嘧菌酯悬浮剂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分别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80 mL/hm2 (有效成分含量为120 g/hm2) (A) 、600 mL/hm2 (有效成分含量为150 g/hm2) (B) 、720 mL/hm2 (有效成分含量为180 g/hm2) (C) , 30%嘧菌酯悬浮剂499.5 mL/hm2 (有效成分含量为150 g/hm2) (D) , 清水为对照 (CK) 。4次重复, 共20个小区;每个重复1排, 每排5个处理, 随机排列;小区面积40 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在10月9日第1次施药, 10月15日第2次施药, 共施药2次。施药时2次稀释、1次添加农药, 采用泰州苏农药械厂YM-16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 (工作压力0.2~0.4 MPa, 工作行程60~80 mm) 手动喷雾, 按用药液量600 kg/hm2折算小区用药量, 力求喷雾均匀周到。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药剂。

1.4 气象条件

第1次施药当天为多云天气, 日均温20.8℃, 相对湿度54.0%, 北风2~3级;第2次施药当天为阴天, 日均温21.2℃, 相对湿度70.0%, 东风3级;试验前10 d, 最高气温25.1~27.4℃, 最低气温9.1~16.0℃, 无降雨。整个试验期间, 最高气温16.9~27.4℃, 最低气温5.7~18.0℃, 雨日4 d, 雨量9.9 mm。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药前调查病叶基数, 第2次施药后7 d、14 d调查病叶数, 计算病指及防效, 共调查3次。调查时, 每小区定点查5点, 每点定2株, 每株定查5片叶。

病情严重度分6级:0级为无病斑;1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计算公式[4,5,6]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药效调查情况表明:4个药剂处理区黄瓜霜霉病发生程度明显低于清水对照处理区, 直观效果明显。250 g/L嘧菌酯悬浮剂、30%嘧菌酯悬浮剂4个药剂处理对黄瓜霜霉病都有较好的防效, 第2次施药后7 d, 防效依高低排列为:处理C>处理B>处理A>处理D;第2次施药后14 d, 防效依高低排列为:处理C>处理D>处理B>处理A (表1) 。

注: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差异显著性测定经反正弦代换 () 后, 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1%水平差异显著。

2.2 对作物及其他生物影响

药后1、3、7、14 d调查, 各处理区黄瓜生长正常, 无药害发生;各处理区对其他病虫害等生物无影响。说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内对黄瓜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显著, 在试验剂量内对黄瓜安全。推荐剂量为施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600~720 mL/hm2 (有效成分150~180 g/hm2) 为宜, 经二次稀释后, 对水600 kg均匀喷雾;施药时期应掌握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 施药时注意力求喷雾均匀周到;第1次施药7 d后, 再进行第2次施药。

参考文献

[1]刘晓利, 周泽容.温室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效试验[J].农村科技, 2011 (9) :18.

[2]席敦芹.4种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203-204.

[3]刘新社, 贾利元.杀菌剂对设施和露地黄瓜霜霉病的药效比较[J].农药, 2009, 48 (11) :838-839, 856.

[4]郝敬喆, 文勇林, 范咏梅, 等.杀菌药剂对温室黄瓜霜霉病防效评价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学, 2009, 46 (4) :736-738.

[5]戴红燕.72%代森锰锌.甲霜灵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 2008 (11) :19-20.

25%嘧菌酯悬浮剂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寿县保义镇塘郢村塘坊郢一黄瓜地, 供试土壤类型为砂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 有机质含量为1.3%, p H值6.8, 排灌条件较好, 该地历年黄瓜霜霉病发生较为严重。供试作物为黄瓜, 品种为津研4号, 定植日期为2013年8月24日, 株行距为0.3 m×1.2 m。试验时黄瓜长势良好, 各试验小区的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及水肥管理等均匀一致, 试验前2周及试验期间未施过其他杀菌剂[1,2]。供试药剂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 河北衡水北方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 (阿米西达) , 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分别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40g/hm2 (A) 、675 g/hm2 (B) 、810 g/hm2 (C) , 阿米西达675 g/hm2 (D) ,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共20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0 m2。

1.3 试验方法及气象条件

2013年9月20日施第1次药, 此时黄瓜处于霜霉病初发期, 当日天气多云, 日平均气温21.1℃, 相对湿度72.0%, 东风3级;9月27日进行第2次施药, 共施药2次。喷雾时使用标禾牌电动式喷雾器, 流量4.5 L/min, 工作压力为0.3~0.4 MPa, 由低剂量至高剂量依次常规喷雾, 用药液量为900 kg/hm2, 喷雾时将黄瓜叶片正反两面均匀喷透[3,4]。试验前10 d最高气温25.4~32.3℃, 最低气温9.6~16.5℃, 整个试验期间最高气温15.8~28.4℃, 最低气温6.2~17.7℃, 雨日3 d, 雨量12.1 mm。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共调查3次:施药前调查病叶基数, 第2次施药后7 d和14 d再分别调查1次。调查时每小区随机确定5点, 每点定3株, 每株定查10片叶, 分别记录健叶数、病叶数, 并按以下分级标准和公式,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5,6]。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

药后调查的直观效果为4个药剂处理区黄瓜霜霉病发生程度明显低于清水对照处理区, 进一步对各处理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差异显著性进行统计分析 (表1) , 可见, 国产的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先正达公司的阿米西达对黄瓜霜霉病都有较好的防效, 最后一次施药后7 d, 4个药剂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但药后14 d时, 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40 g/hm2的处理防效极显著低于处理C与处理D。

注:药后是指第2次施药后;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1%水平差异显著。

2.2 对黄瓜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药后1、3、7、14 d分别观察试验药剂对黄瓜的安全性, 各处理区黄瓜生长正常, 无药害症状。各处理区对其他病虫害等生物无影响, 说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内对黄瓜安全, 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国产的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效, 在675~810 g/hm2剂量下与先正达公司的阿米西达防效相当, 且对黄瓜及其他生物安全, 因此, 生产上可用国产嘧菌酯替代阿米西达防控黄瓜霜霉病。建议连续施药2~3次, 每次间隔7 d, 其中第1次以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为宜, 施药时应喷雾均匀周到, 药液量以900 kg/hm2为宜。

参考文献

[1]乔桂双, 王文桥, 韩秀英, 等.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J].农药学学报, 2009, 11 (3) :312-316.

[2]朱书生, 袁善奎, 范洁茹, 等.六种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 2005, 7 (2) :119-125.

[3]李冬香, 吴艳.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J].江西植保, 2007, 30 (1) :28.

[4]胡敏, 张强.20%氟硅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黄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J].天津农林科技, 2006 (1) :11-12.

[5]曹宗波, 郭振升, 王红红, 等.7种药剂对温棚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3594-3595.

25%嘧菌酯悬浮剂 篇7

关键词: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

试验作物:小麦,品种为宁春33。

(二)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乡张滩村,属黄灌区,海拔1 512m,前茬作物为马铃薯套种玉米。小麦种植时间为2016年3月25日,底肥施农家肥45t/hm2、硫酸钾0.30t/hm2、二铵0.30t/hm2、尿素0.375t/hm2,采用小麦单一种植模式,行距为0.15米,周围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喷药时小麦处于扬花期,小麦白粉病为发病初期。

二、试验设计和安排

(一)药剂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见表1。

(二)小区安排

1. 小区排列。

A、B、C、D、E为表1中的5个处理,Ⅰ、Ⅱ、Ⅲ、Ⅳ为四次重复,田间排列图:

2. 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小区宽1.2m(8行),长20m,面积24m2。

重复次数:重复4次,共20个小区。

(三)施药方法

1. 使用方法。

小麦白粉病初发生时分小区均匀喷雾,每公顷每次用药液量为750L。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各处理小区每次用药量依次为1.44g、1.80g、2.16g;对照药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各小区用药量为1.20g,小区用水量1.80kg。

2. 施药时间和次数。

分别于2016年6月10日、6月17日9:00-10:30点各施药一次。施药时小麦处于扬花期,小麦白粉病为发生初期。

3.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试验期间,除喷施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外,再未用任何农药。

三、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一)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1. 调查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6月10日)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药前(6月17日,即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6月24日)、第二次药后10天(6月27日)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调查。

2. 调查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固定五点取样,每点查0.25m2植株,小麦起身拔节期调查基部1~5片叶,抽穗后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

白粉病的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3. 药效计算方法。

用(1)式计算病指、(2)式计算防治效果。

(二)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据田间观察,试验药剂各处理区植株生长正常,叶色淡绿,叶形正常,麦穗生长良好,无任何不良影响,说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安全,无药害产生。

四、结果与分析

生物统计方法: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药效评价:通过试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0g/hm2、750g/hm2和900g/hm2第一次药后7天防效分别为73.5%、75.6%和78.1%,第二次药后7天防效分别为80.9%、83.4%和85.6%,药后10天防效仍分别达到77.2%、80.9%和82.0%。

结果分析: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制剂量600g/hm2和750g/hm2第一次药后7天防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第二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10天防效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性;制剂量750g/hm2与900g/hm2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防效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性,第二次药后10天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性;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制剂量600g/hm2与对照药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制剂量500g/hm2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10天防效之间均无差异显著性,说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叶率低、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

五、结论与讨论

上一篇: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下一篇:高效生态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