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2024-06-30

防沙治沙(精选11篇)

防沙治沙 篇1

1 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造林防沙治沙作用

1.1 土地荒漠化现状分析

近年来, 土地的沙漠化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全球都给予了该问题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6.7%, 其中, 干旱区沙漠化面积87.6万km2, 半干旱区沙漠化面积约49.2万km2, 沙漠化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 且这个速度还在增长。西北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这里多为旱作农业, 其产量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较大, 粮食产量和降雨量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土地荒漠化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 更是直接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生存。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来看, 沙漠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因此, 需针对不同阶段的沙漠化特征进行防治。

1.2 造林防沙治沙作用分析

开展植树造林是改善沙化问题, 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 这一手段可以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加重, 减缓沙漠化的进程。将各种植树造林治沙的技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不仅可以增加绿化范围, 改善沙化现状, 还能在这一过程中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多种树种合理布局可以使土质得到有效改善, 增强农作物长势, 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1]。

2 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应用

2.1 战略性治沙技术的应用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战略性治沙技术主要应用的有飞播造林技术、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和针阔、灌木造林技术。 (1) 飞播造林需要在治理的区域搭设好障蔽, 并对要播撒的种子进行处理, 在播撒时使用飞机实施空中作业。关键技术在于种子的选取, 由于生长环境多为沙区, 需要选择适应性较强的种子, 比如, 沙篙和花棒。 (2) 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 是采取培育樟子松树苗防沙治沙的技术, 这种育苗造林技术可以加快造林育苗速度, 调整树林种类, 使树种结构得到改善,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分质量, 增强了林木对土壤的保护功能。此外, 采用这种造林技术可以对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使低产劣质的林地得到改造, 可以有效实现后备森林资源和森林双增的目标。 (3) 针阔、灌木造林技术主要应用于固定的沙区或是小面积沙区的治理。按照地域差异根据林木的性质和生长方式选择不同的种植技术, 例如, 针叶树的种植可以使用覆膜技术, 侧柏的种植可采用提苗技术。

2.2 战术性治沙技术的应用

战术性治沙技术可简述为“一封、二障、三栽种”, 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寻找出一套有效的防沙治沙造林技术。“一封”是对需要治理的沙区进行封禁, 在禁区设置标志牌, 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护, 在治理区内严禁任何放牧和毁林活动, 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达到自我修复。“二障”是指采用搭设障蔽的方式防沙治沙。障蔽应该搭设在风沙侵蚀比较严重的部位, 障蔽增加了沙面的粗糙程度, 蔽障后的风速降低, 同时在两侧形成不同程度的积沙。“二障”技术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挡后拉”固沙法, “前挡”就是在流动沙丘落沙坡的底部实施乔木和灌木混合造林, 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阻止沙丘移动;“后拉”就是在流动沙区的迎风坡或流动沙丘的下部栽种固沙植物。“三栽种”技术是指在不同的沙丘地区使用不同的造林技术, 减少荒沙对树木的危害。3种技术有效结合可实现战术上高效的防沙治沙[2]。

3 对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应用的建议

3.1 加强对针阔林和灌木林的养护工作

改变宁夏地区土壤沙化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樟子松林和针阔灌木混交林的种植。林木的繁殖力和成活率是应用该项技术的重点。相关林业部门应着力加强对这类林木的养护, 定期检查林木的生长情况, 移除死亡的树木并重新栽种。加大各类树种繁殖情况的观测, 保证不同树种的比例适当, 适时进行补栽。进行人工除虫除害或者引进其它物种以平衡林区生态环境, 保护树木的健康。

3.2 做好飞播技术的相关准备工作

飞播技术主要有3个关键环节: (1) 充分考察造林地形, 避免飞播中飞行事故的发生。 (2) 对播种树种做适当处理, 保证树种正常生根发芽。 (3) 选择耐风沙和生长繁殖能力强的树种。在播种之后应密切关注天气状况, 人工控制树种繁殖所需要的条件, 及时进行灌溉确保树种成活。

3.3 重视战术性防沙技术的连贯性

战术性防沙技术中3个步骤之间的连贯性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需要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在该项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 只有合理地统筹和规划, 才能保证战术性防沙技术发挥作用, 这也是宁夏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和林业局未来工作的重点。

摘要:对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林防沙治沙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战术性治沙和战略性治沙技术的应用, 旨在为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建议

参考文献

[1]贾探武.防沙治沙造林技术[J].现代园艺, 2015 (5)

[2] 马宏毅.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4 (12)

防沙治沙 篇2

筑 牢 防 沙 治 沙 绿 色 屏 障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人民政府

(2011年2月 日)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嫩江右岸,位于我省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松嫩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齐齐哈尔市城区西南、西北的主要风沙源,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治沙造林做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使我区造林治沙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干三年,实现平原绿化”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市政府实施环城治沙防护林和风沙口治理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组织全区人民开展治沙造林工作,通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区累计完成造林31.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890万元。全区现有林地总面积达到2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抗灾能力全面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区域性小气候。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谋划,抢先抓早。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

态市,园林城”的建设目标要求,区政府迅速行动起来,针对我区沙化土地面积大的实际,区主管领导带领区林业部门和各乡镇领导深入现地考察,将任务落实到乡村,确定造林面积,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真正做到有图有表,为科学造林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造林实施方案》,把造林任务层层落实到乡村造林户,技术指导落实到人头。

二、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突出抓好以环城治沙防护林和风沙口治理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程造林。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我区在跃进路两侧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推进、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利用2008、2009两年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跃进路两侧的防风固沙林5000亩。该工程的建成为齐齐哈尔市区西南风口提供了绿色屏障,治理了风沙,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国家,省林业部门的验收,得到了好评。同时,完成了三北四期、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000亩。

三、严把“五关”,保证质量。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证造林质量,在造林过程中,我们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分成六个小组,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严把造林“五关”。一是严把苗木关。加强对种苗的筛选,由造林单位、区林业局双方诬同筛选苗木,杜绝用病、弱、残苗造林,全部选用3公分以

上银中杨;二是严把整地关。采取人工打点,机械挖坑的方式,做到挖大坑,要求坑的直径和深度均达到50公分;三是严把栽植细节关。做到苗木随起、随运、随浸泡、随栽植,减少苗木离土时间。栽植过程中,对苗木进行二次筛选,杜绝使用劈根、茬管、病虫害苗木;四是严把浇水关。为抓好抗旱保成活,我们责成水利部门在造林地块新打机电井300眼,对栽植的树木最少浇3遍水,做到浇足、浇透;对部分地段采取了灌坑栽植的办法,以确保成活;五是严把管护关。新植林浇水后,我们组织人员对苗木全部做到了扶正、踏实,保证了水份不流的,防止风摇树干,并落实了专门管护人员,对新植林进行轮流看护。

四、加强领导、全力推进。为确保造林绿化工作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成立了由区委、委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各乡镇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与各乡镇、农场签订了责任状,逐一落实造林任务,真正做到了地块、苗木、水源、技术、资金、责任六落实,同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市林业局的领经常深入造林第一线,指挥造林、参加劳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热情,从而确保了防沙治沙防护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

在圆满完成“三年大造林”任务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与上级要求、群众的祈盼存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迎头赶上,真抓

加强防沙治沙 造福天下众生 篇3

一、土地沙化是人类面临的

严峻挑战

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癌症”。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呈扩展态势。土地荒漠化引发了沙区群众流离失所、人们生活日益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荒漠化面积达到2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5%,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18个省区市,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给农林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今年3月19日和4月24日,我国北方又发生了两次特大沙尘暴,影响范围甚广,经济损失惨重,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事实表明,荒漠化不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严重制约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加强荒漠化防治是当前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我国防沙治沙成绩斐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大批重点治理工程,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实施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组建了防沙治沙科研梯队,形成了宏观监测、敏感地区监测和定位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0多万公顷,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

一是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总体上看,我国沙尘天气呈逐渐递减趋势,危害强度逐步下降。如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年均扬沙天气由66天减少至24天。内蒙古赤峰市过去风沙弥漫,如今树木茂密,环境优美,成为风沙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呈现出林草植被增加,碧水蓝天增多,沙化面积减少,沙尘天气强度减弱的可喜局面。

二是沙区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各地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充分利用沙区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沙生灌木林造纸、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等生物产业。甘肃河西走廊坚持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新疆和田的肉苁蓉,宁夏和青海的沙棘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沙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并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步伐。

三是防沙治沙综合效益逐步显现。荒漠化防治不仅完成了艰巨的防沙治沙任务,还通过种植防护林积累了大量木材,并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我国“三北”风沙区林木蓄积量已达10亿立方米,粮食单产增幅达10~15%。

四是国际履约地位明显提高。我国充分利用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平台,积极宣传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取得的明显成效,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互信,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履约水平。联合国第十七届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防治荒漠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

重大意义

沙患是中华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土地沙化不仅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防沙治沙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势在必行。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努力建设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我国北方地区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生態区位重要,关系着我国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构建以防沙治沙为主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才能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确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没有沙区生态的改善,就难以实现全国生态的改善。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沙区生态非常脆弱,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战场都在沙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切实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我国沙区经济增长一度依靠“三高一低”产业,往往造成水资源枯竭,森林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繁重。只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荒漠化过程是碳源过程,防治荒漠化是碳汇过程,在导致气候变化的十大因子中,荒漠化排在第六位。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我国共有近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增加森林资源的潜力很大。加快沙区造林绿化步伐,可以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确保如期实现2020年森林资源增长目标。

四、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沙的总体方针,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圆满完成各项防沙治沙任务,努力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

一是强化植被保护。在沙区严格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二是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三是优化政策机制。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国务院治沙决定,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将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四是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职能责任,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五是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监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大沙尘暴监测,逐步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将沙尘暴危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土地沙化与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篇4

据统计调查, 我国目前的土地沙化速度为4000km2/年, 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到全国陆地总面积35%, 成为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 而且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已经开始由北方向南方发展。目前, 部分沙漠化地区的土壤已经非常贫瘠, 寸草不生, 若不及时防治, 极易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沙化, 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甚至是毁灭家园。

2 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剧, 是我国的气候、水资源等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气温越来越高, 使得冰川融化、河流枯竭, 从而使植被大面积死亡, 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而且增加了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

2.2 人为原因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树木等资源不珍惜, 加上为了谋求经济效益过度砍伐的现象日益严重, 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骤减, 导致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从而引发了土地沙漠化。 (2)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过度放牧问题也逐渐严重, 牧群数量已远远超过了草原的承受能力, 导致草原结构被破坏, 牧草生长受到影响, 从而使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 久而久之, 就造成了土地沙漠化。 (3) 目前, 我国人民, 尤其是山区人民, 对土地的开垦力度越来越大, 河边、草地等都已经被开垦, 造成地表的裸露, 从而形成了土地沙化。 (4) 除此之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生活、生产中还存在大量水资源浪费情况, 导致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森林、草原等得不到良好的灌溉, 导致树木、青草的干枯、死亡, 从而对地表失去了保护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3 防治土地沙化的具体措施

3.1 坚持防沙治沙原则, 树立新思想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于防沙治沙的认识、理解也逐渐加深,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防沙治沙工作的进展, 因此, 林业部门应该秉承“标本兼治、治本在先”的原则进行防沙治沙, 不要一味的打击砍伐、开垦行为, 要树立“优先保护、积极治理、适度开发”的新思想, 治沙部门应精简后勤人员, 对治沙工人实行绩效工资, 提高工人的治沙积极性, 有力促进防沙治沙的进程。

3.2 植树造林, 遏制沙漠化

(1)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由于我国的森林被大面积砍伐, 草原被大量破坏, 导致地表植被日益减少, 对地面的保护作用也逐渐减弱, 从而引发了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发展, 因此, 想要防治土地沙化的进一步恶化, 我国必须大面积进行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且要注重多样化原则, 增加地表植物, 恢复生态平衡, 从而减轻我国的土地沙漠化。 (2) 建立防护林带。我国的地形丰富, 拥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因此, 想要遏制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必须在沙漠、沙地周围建立防护林带, 有效防风固沙, 从而缩小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 减轻土地沙漠化。

3.3 明确目标, 责任到人, 科学治理

(1) 目标。在实际的防沙治沙过程中, 林业及治沙部门一定要明确目标, 即通过一些列措施减少土地沙化, 如成立绿化公司等, 为防沙治沙创造资金收入, 从而增加防沙治沙的力度, 为造福百姓奠定基础。 (2) 责任。明确目标之后, 将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 实现责任到人的制度, 让工人增收, 提高治沙效果, 促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 (3) 科学治沙。在进行植树种草之前, 应该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当地的地质进行测试, 即测试土壤的酸碱度、矿物质种类以及含量等, 并依据各个物种的不同, 进行因地制宜, 确保地表植被能够健康的生长, 从而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减少土地沙化。

3.4 完善法律政策, 加强宣传

(1) 政策引导。以当前国情来看, 对以市场导向、企业运作方式投资沙漠治理与开发的行为应当加以肯定。因为通过改革, 制定、完善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使以前由政府办理而社会又可以办的事由社会办。在社会有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情况下, 应当通过改革, 使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成为我国防沙治沙中积极、活跃的力量。 (2) 完善立法。我国应该完善防沙治沙的法律法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活动, 对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的人们进行法律制裁, 从而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 加强宣传。我国应该在防沙治沙的同时, 加强对人们土地沙化危害的宣传, 使他们深入了解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的破坏, 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有效减少我国的土地沙漠化。

参考文献

[1] 安格勒.土地沙化与林业防沙治沙措施分析[J].吉林农业, 2012 (11)

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 篇5

2009年06月12日 16时17分 48 主题分类: 环境保护 资源能源

“防沙治沙”

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5号

《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5月27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本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

(2009年5月27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沙化土地,包括本省境内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沙化土地的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沙治沙工作。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沙治沙工作,其所属的防沙治沙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林业、农业、畜牧、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第四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和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

第五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定期对防沙治沙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支持、督促相关部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第六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

第七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沙治沙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沙治沙宣传教育,普及防沙治沙知识,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事业。

第八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按照防沙治沙规划确定的防沙治沙任务,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防沙治沙目标和任期目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

未完成防沙治沙目标任务的,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书面报告,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完成。

省人民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的考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防沙治沙实行统一规划。防沙治沙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畜牧、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依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结合本省实际,编制全省防沙治沙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指定的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防沙治沙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防沙治沙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批准的防沙治沙规划,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将规划任务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和目标,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计划。

第十一条 沙化土地实行分类保护。沙化土地分为封禁保护区、综合治理区、适度利用区。

封禁保护区是指在规划期内不具备治理条件以及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是指生态区位重要,具备一定治理条件,能够通过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改善植被和生态功能,但在规划期内不宜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适度利用区是指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可以适度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

封禁保护区的范围依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由省防沙治沙规划确定。综合治理区和适度利用区的范围由省防沙治沙规划确定。封禁保护区和综合治理区由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人民政府公告并设立标志。

第十二条 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应当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积极推广承包防治、竞标防治等治理方式,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防治相结合。

第十三条 在封禁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

在封禁保护区内确需进行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的,应当依法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指定的部门同意。

第十四条 在综合治理区内禁止放牧、开垦、挖沙,禁止采伐天然林和砍挖灌木、野生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禁止对人工林进行除依法可以抚育更新性质之外的采伐。

第十五条 在适度利用区内禁止砍挖灌木、野生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需要通过平茬等技术措施促进更新的,或者按照治理方案适度利用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

第十六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沙化土地林草植被管护制度,确定管护人员,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

第十七条 草原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场管理和建设,由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农牧民改良草、畜品种,开展草原围栏,推行舍饲圈养。严格控制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以及禁牧、休牧、轮牧制度,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第十八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重点沙化土地所在地区建立长期性沙化土地监测站点,加强土地沙化情况的监测。

第十九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水量和水质变化,合理调配、科学管理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利用,维护沙化土地区域生态系统平衡。

在沙化土地范围内从事治沙或者开发建设活动需要取水的,应当依法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第二十条 林业、畜牧、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沙化土地所在地区林地、草地资源的保护,严格限制征收、征用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林地、草地。

禁止非法改变林地、草地用途。

第二十一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沙尘暴的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发现重大沙尘暴天气征兆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

接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公布灾情预报,并组织林业、农业、畜牧、水利、电力、交通、建设等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减轻风沙危害。

第二十二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替代燃料,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安排对农业和农村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资金投入中,应当将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及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列为重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在沙化土地范围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的,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交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应当包括有关防沙治沙的内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时,应当就报告中有关防沙治沙的内容征求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开发建设项目中的防沙治沙工程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必须与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林业、水利、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对因防治措施不力造成土地沙化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限期进行治理。对治理不合格的,有关部门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草原沙化防治、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等重点工程和项目,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植被,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沙治沙需要,组织设立防沙治沙重点科研项目和示范、推广项目,并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安排经费。

建立健全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与科技支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制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

第二十六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自愿的前提下,捐资或者以其他形式开展公益性的治沙活动。

从事公益性治沙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县以上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要求进行治理,可以自己组织治理,也可以委托他人代为治理。被委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报告治沙情况。

第二十七条 铁路、公路、河流、水渠两侧以及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实行单位治理责任制。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责任单位治理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 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发沙地资源,种植沙生林果、沙生药材、固沙牧草等沙生经济作物,发展沙地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养殖业、林业、农林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促进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

第二十九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按照防沙治沙规划通过项目预算安排资金,用于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防沙治沙工程,并随着财力的增加,加大对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各级财政在落实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时,应当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点,并按有关规定足额安排防沙治沙工程所需配套资金。

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防沙治沙。

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相关资金的管理监督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对履行公益性防沙治沙职能所需经费给予保障。

第三十一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益性防沙治沙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防沙治沙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应当依法无偿提供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培训等服务。

省及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防沙治沙技术培训制度,加强对防沙治沙管理人员、基层技术骨干和农牧民的技术培训。

第三十二条 依法保护沙化土地治理者的土地使用、承包、租赁、转让和受益等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对征占治理后的土地或者因保护生态特殊要求将治理后的土地划为自然保护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以及将治理后的森林资源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治理者合理的经济补偿。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一)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00亩以上且效果显著的;

(二)在防沙治沙科研中有重要发明创造,在重大技术革新和推广方面成绩显著的;

(三)长期在基层从事防沙治沙工作且成绩显著的;

(四)长期参加防沙治沙的志愿者或者积极捐助防沙治沙的;

(五)贯彻执行防沙治沙有关法律法规成绩显著的。

对在上述防沙治沙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重奖。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未完成防沙治沙目标任务,不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书面报告,或者报告后不采取必要补救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对本省境内荒漠化土地的治理,由省人民政府参照本条例制定具体办法。

防沙治沙 篇6

《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1?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10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第一阶段1000万公顷,第二阶段1000万公顷。到2020年,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规划》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总体布局上,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国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考虑治理方向的相似形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上一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5个类型区,即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类型区、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黄淮海平原湿润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和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15个类型亚区,分别确定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防治措施。在建设重点上,突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发展沙区特色产业和推进综合示范区建设。

《规划》确定了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规划》明确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范围,确定封禁保护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封禁设施建设、监管能力建设和妥善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二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确定了包括造林营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流动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化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以及沙区农村新能源建设在内的综合治理内容,并提出了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三是发展特色沙产业,《规划》明确了发展沙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区域。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规划》提出了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规划》的实施,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精神,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具体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土地沙化仍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规划实施。要认真做好防沙治沙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强化任务落实,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法制保障,强化激励约束,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土地沙化与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篇7

在调查统计中, 我国当前的土地沙化非常严重, 以每年4 000 m2的速度沙化, 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5% 已成为沙地, 而且已经从北方向南方发展。就现在而言, 部分沙化的地方已经没有土壤存在, 如果不及时防治和治理, 土地沙化就会蔓延到全国范围内, 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不利影响, 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太多的不利。

2 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2. 1 自然原因

随着全球性变暖进程的日益加剧,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气候、水资源和环境的稳定性,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越来越高, 以致于冰层融化、河流干枯, 直接导致了大面积植物的死亡现象, 可以看出, 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变得越来月严重, 而且加据了很多恶劣天气的出现, 如台风、暴雨等。

2. 2 人为原因

长期以来森林、树木等植被受不到应有的保护, 部分人为了谋取私益不顾及法律对森林乱砍乱伐, 导致土地沙漠化问题的产生。由于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严重的放牧现象也是导致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 草原已经不能承受牧群的数量, 草原结构不断的遭到破坏, 直接影响了牧草的生长, 所以土地得不到植物的保护, 长期下来就会导致土地形成沙漠化。还有就是, 由于人们大量的开垦荒山, 大面积的草地被开垦, 地表全部被暴露在外表, 形成了土地沙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 人们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导致水资源紧张, 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得不到水的滋润, 导致很多树木和植被的死亡, 这也加剧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

3 防治土地沙化的重要措施

3. 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坚持防沙治沙原则

长期以来, 国家一直在推行防沙治沙的政策, 有效提升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防沙治沙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林业部门在防沙治沙上应该继续坚持“标本兼治, 治本在先”的原则, 不仅要坚决打击乱伐乱砍及开垦行为, 还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做到“优先保护、积极治理、适度开发”。为了提高治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可以对工作人员实行工资绩效制, 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治沙工作的开展。

3. 2 全面开展植树造林, 阻断沙漠化进程

开展植树造林,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砍伐了大量的森林, 破坏了大面积草源, 直接造成了很多地表面积缩小, 对地面的保护也就失去作用, 为了加快我国土地沙漠化进程的发展, 必须要进一步推动防治土地沙化的速度。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大面积的植树种草, 做到把土地回归森林, 促进植树造林的多样化, 不能一个方向去做, 采取多样化的原则让生态平衡可以快速恢复, 这样就能有效遏制我国土地沙漠化进程的加剧。此外, 在我国沙漠地区, 可以建立隔离森林带, 我国拥有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的丰富地形, 所在要想阻断沙漠化进展, 就要在沙漠周边种上树木, 建立森林带, 做到防患于未然, 使我国的沙漠化速度减慢, 实现防沙固沙的根本目标。

3. 3 明确目标, 责任到人, 科学治理

在明确目标后, 即可开展具体的工作, 在防沙治沙实际工作中, 可以成立专门的绿化公司, 采用多方面措施来减少土地沙化问题的产生, 加强防沙治沙各方面资金的投入, 加大防沙治沙的治理力度, 为造福子孙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任务分配到手, 实行责任目标制, 把责任落到实处, 保障各项防沙治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 还要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治沙工作, 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地表植被的健康生长, 还起到了保护地表的作用, 避免土地出现沙漠化问题。

3. 4 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宣传力度

从目前我国国情看, 防沙治沙工作还不理想, 在未来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种以社会、企业和个人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力量, 让每一个社会公众都积极参与。此外, 还要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用完善的制度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和活动, 用法律武器对乱砍乱伐行为进行约束, 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我们要一边防沙治沙, 一边加强宣传, 使社会公众深深的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韩丽文, 李祝贺, 单学平, 等.土地沙化与防沙治沙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5 (5) .

[2]马凤荣, 陈正言, 霍新江, 等.大庆市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 (4) .

浅析河北省防沙治沙工作的成效 篇8

多年来, 尤其是2000年以来, 河北省加大了防沙治沙工作力度, 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工程、黄河故道沙地综合治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草地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社会各阶层对河北的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以国家投入为主, 多主体、多渠道的投入给河北防沙治沙注入了新的活力, 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主战场, 社会团体、各阶层广泛参与为有效补充的防沙治沙新格局。通过实施以造林种草、封山禁牧、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等为主的防沙治沙工程, 促进了森林、草地植被的重建恢复和发展, 全省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统计, 2006-2010年全省防沙治沙林业工程建设完成治理面积1094400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521467公顷, 封山育林373533公顷, 飞播造林199400公顷。2006-2010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28000公顷, 其中林草措施1026887公顷, 坡改梯工程1113公顷, 谷坊坝102000座。2006-2010年完成草地治理338200公顷。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风沙灾害、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治理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 促进了农民增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受到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被称为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 全省广大沙区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发展, 昔日的荒山秃岭、沙丘荒滩、黄土沟壑如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防沙治沙工程生态效益开始显现。据2009年沙化监测结果, 全省沙化土地比2004年减少278208.5公顷, 平均每年减少55641.7公顷。从类型看, 流动沙地14298.5公顷全部转为固定或半固定沙地, 半固定沙地减少2099.9公顷, 固定沙地减少247129.0公顷, 沙化耕地减少14681.1公顷。沙化程度明显减轻, 轻度沙地增加235348.9公顷, 中度减少494898.7公顷, 重度减少18611.2公顷, 极重度减少47.5公顷。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稳步减少, 沙区生态状况开始整体好转, 部分地区明显改善, 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 有效地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环境, 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有效减缓了风沙对京津冀的侵袭。据气象部门观测站点监测, 张家口、承德两市2000年发生沙尘暴站日数为397个站日, 2007-2009年平均287站日, 该地区已从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京津地区空气质量的好转。北京市2008年发生沙尘天气3次, 2009年发生2次, 远远低于2000年的14次。2009年北京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285天, 比1999年增加了130天。

沙化土地治理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据气象部门监测, 京津风沙源工程区, 林网内风速比空旷区降低25%-35%, 相对湿度提高3%左右, 无霜期延长了10-15天;通过工程建设, 改善了9.0万公顷耕地的灌溉条件, 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39.0万公顷, 高产稳产田总规模达到20.0万公顷。

减缓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减少河道、水库泥沙淤积量。据水文部门监测结果, 2000年永定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8838平方公里, 到2007年底, 水土流失面积为6775平方公里, 减少了24%, 年均减少3.4%。官厅水库入库水质由劣Ⅴ类改善到Ⅳ到Ⅴ类, 部分断面改善到Ⅲ类水质。密云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

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后续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结合工程建设, 发展特色经济, 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协调发展, 实现了粮食、经济作物、饲料的多元化经营, 后续优势产业迅速发展, 工程区打造了坝上草原、塞罕坝、雾灵山、小五台、高山滑雪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2008年接待游客128.4万人, 旅游业产值达到2.3亿元, 比2000年增加了2.7倍。工程区有700000公顷的耕地得到保护,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粮食亩产量由2000年的107公斤提高到148.7公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414公斤。几年来工程区退耕农户共领取国家退耕还林钱粮补助58.6亿元, 户均增收5260元。承德市有164个村靠林果、食用菌收入实现了小康。平泉县利用刺槐林发展食用菌, 实现产值3.5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 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张家口市建成了20000公顷华北地区最大的连片葡萄基地, 仁用杏基地发展到146667公顷, 全市有324万人依靠杏扁、葡萄、错季蔬菜等种植业脱贫致富。据2008年统计数据, 张家口、承德两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119.9亿元, 人均14799元, 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75%和173%。依托工程建设,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455元增加到2008年的3471元, 年均增长17.30%, 比全省增长速度快5.7个百分点。

4 社会效益明显

一是农民通过工程实施得到了实惠。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由工程建设之初的“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二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意识增强, 科技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生态保护意识增强, 治理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治理效益能够持续发挥;三是群众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粮食广种薄收、超载放牧被多种经营、舍饲圈养取代, 生态产业迅速发展,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拓宽了增收渠道。2009年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有72万人从农业耕作向其他行业转移, 转移收入达31.2亿元;四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01年的52.4提高到68.8, 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丰宁县小坝子乡2000年以前是“种粮不打粮, 种树干死苗, 秋天收秸杆, 冬天一片荒”的荒凉景象, 土地沙化非常严重, 2000年以来, 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日本丰田公司援助治理项目, 共治理沙化面积2867公顷, 全乡植被盖度提高了28%, 过去的不毛之地又呈现勃勃生机。六是防沙治沙工作机制逐步形成。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 林业、畜牧、水利等各级政府部门都相应建立了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防沙治沙经营管理体系, 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采种育苗、勘察设计、工程监测等防沙治沙各个环节。通过重点工程的实施, 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防沙治沙队伍, 提高了队伍素质;培训了大批农民技术员;推广普及了规划设计、检查验收、报账制管理等一整套工程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探索出了一整套防沙治沙工作机制, 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林业局.河北省防沙治沙规划 (2011-2020) [Z].2010年.

[2]河北省林业局.河北省第三次沙化检测报告[R].2010年.

[3]河北省畜牧局.河北省草地建设保护技术规程[Z].2004年.

[4]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Z].2005年.

防沙治沙 篇9

1.1 落实沙化土地单位治理责任制

为了确保防沙治沙造林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每年都有计划地向沙化土地所在单位下达“沙化土地治理责任书”, 各单位都能够积极采取措施完成治理任务。同时, 每年对任务进行检查验收。

1.2 加强沙区水资源管理

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对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等指标均进行了细化,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了对地下水的动态监测, 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 积极实行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涉及沙区和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 专门设置了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环节, 并制定了具体措施, 把防沙治沙造林作为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

1.4 狠抓国家防沙治沙重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一是制定下发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文件, 规范工程建设, 而且每年都要开展工程质量自检自查, 及时发现问题, 认真解决问题, 提升工程质量。二是建立健全了违规使用资金案件和工程质量事故追究制度, 加强了质量和资金管理。三是建立健全了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推广了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

2 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是基础

双辽市高度重视防沙治沙, 认真部署, 狠抓落实, 专门成立了领导组织, 统一领导全市防沙治沙工作, 并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张蓝图绘到底”, 落实工程规划部署不变, 抓好工程质量决心不变, 彻底改善双辽防沙治沙面貌信念不变的原则, 一以贯之的抓好防沙治沙工作, 夯实了防沙治沙工作的坚实基础。

2.2 建立奖惩机制是动力

充分运用政策和经济措施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动力。在造林工作中, 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单位, 在今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上给予必要的调整;对工作不负责任, 引发工程质量事故的, 按照《国家林业局重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办法》严肃处理, 坚决追究工作责任, 决不姑息迁就, 广大干部群众在政策的激励下, 积极投身防沙治沙造林, 并逐步形成了相互比、学、赶、帮与超的良好氛围。

2.3 提高造林质量是根本

为了克服自然条件恶劣, 防沙治沙造林难度大等不利因素, 坚持造林数量与质量两手抓, 认真执行整地规范化、苗木优质化、栽植标准化、树种配置多样化的“四化标准”, 把质量管理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 保证造林一片、成林一片、见效一片。制定了《双辽市造林质量考核办法》, 提出了“654”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即严把六关口、坚持五不栽、做到四统一。严格把好设计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和检查验收关六道关口;坚持整地不合格不栽、苗木不达标不栽、挖坑不规格不栽、底墒不好不栽、责任不落实不栽;做到规划设计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施工作业统一、检查验收统一。同时, 加强造林质量监管, 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和造林质量监督举报制度, 坚决抵制“豆腐渣”工程。

2.4 严格管护成果是保障

在完成造林后, 及时开展了人工补水, 编制出台了幼林抚育规程, 加强了对幼林的管护工作, 真正提升了造林成活率, 防沙治沙工作收到了实效。

3 几点启示

防沙治沙 篇10

关键词:风沙灾害,防沙治沙,安全格局

1 风沙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1.1 风沙成因及扩散要素分析

1.1.1 气候、风速、风向、空间距离

季节性差异和年际、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及降水量不足,会使地表因水蒸发量较大而土壤干燥。尤其是降水量较低且大风频发的冬春两季,裸露的农田因严重风蚀,致使干燥的土壤在大风的作用下发生起沙、扬沙甚至沙尘暴,形成风沙灾害;风速大时沙尘扩散的距离较远,范围较大;风沙随大风吹蚀的方向扩散;大风携带沙尘物质的风沙运动因受到空间阻力,风沙在逐渐扩散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大,所造成的危害影响会越来越小。

1.1.2 环境、下垫面状况

以细沙及粉沙为主的沙地、荒草地、耕地、林地,其土壤表层干燥、土质疏松、粘力差,抗风蚀能力低,容易形成风沙;根据不同土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及地表景观格局对风沙扩散的不同阻力影响,其下垫面可分为衰减型、累加型和波动型。属衰减型的粗糙度较高的乔灌草复合防护林对风沙抑制作用最强,而属累加型的裸露农田则对风沙阻力很小,受风沙危害程度较大。

1.1.3 人为因素

滥砍滥伐等刨草毁林现象,严重破坏了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大面积撂荒的土地被沙化;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风蚀加剧;滥用和浪费水资源,致使生态用水困难,大面积天然林死亡、植被干枯、草地退化、土壤沙化。

1.2 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

界定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及进行等级划分,有利于确定风沙危害源及沙尘漫延范围,正确评估风沙扩散对环境、动植物与人类造成影响和危害的程度,根据不同级别的区域设计治理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

1.2.1 风沙源区

风沙源是风沙灾害形成的起源地,是风速达到引发地表起沙的主要区域。多见含有丰富沙物质的沙垄、沙带及干涸河滩,基本呈条带状分布。这些区域植被覆盖很低,地表物质多为沙质土壤或土壤沙化严重,极易受风蚀影响,是风沙危害的重灾区。

1.2.2 高度危险区处于风沙源外围的区域,在风沙灾害发生、扬沙天气出现时,沙尘浓度最大,是风沙危害危险程度最高的区域。

1.2.3 中度危险区在高度危险区外围的区域,是风沙灾害发生时受影响较大的区域。

1.2.4 低度、轻度危险区

风沙进入距风沙源有一定距离,但仍然能受到风沙扩散影响的区域,速度逐渐减缓,浓度减小,是风沙危害开始减轻并逐渐减小的过渡区域;离风沙源距离较远地区是风沙危害的轻度危险区。

1.3 风沙灾害种类及损害程度

(1)大风吹蚀使土壤有机物质减少、土壤颗粒粗化、肥力贫瘠、生物生产力下降。(2)沙尘物质会使建筑物、农作物、水体、道路及人畜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3)强度的沙尘天气甚至会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恶化,掩埋道路、农田、村庄、牧场,破坏交通、通讯设施及各种运输机械和精密仪器。

2 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2.1 加强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的级别,针对各级别区域所需的相应风沙扩散阻力值划分出治理区,统筹设计治理方案。

2.1.1 核心区

将风沙源区及其临近区域设定为核心治理区,实施乔灌草相结合,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制约,选择抗旱、根系发达的树种及草种进行治理,争取迅速增加地表覆盖,固定土壤,恢复天然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原有保障功能。

2.1.2 治理区

将高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治理区,做好生态规划,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滥伐、乱垦、滥牧;恢复并扩大自然林植被种植;实行农田保护,进行保育种植,减少沙化土地的裸露面积;对沙化程度较高的土地开展综合治理,发展经济林木与半人工草地,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以减缓和治理沙尘。

2.1.3 控制区

将中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控制区,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加以科学布局,优化设计土地利用及不同土地覆被结构,合理配置草、田、林的种植比例及品种组合,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使之构成高效生态防护、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第二层防护体系,以控制风沙漫延,并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1.4 保护区

将低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划为外围保护区,以现有林地、果园、苗圃、庭院绿化、城市公园作为风沙控制屏障,构建城乡连通的护林路、护堤林、农田林网等生态网络,实现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整体控制。

2.2 构建防灾减灾预警及科研体系

2.2.1 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卫星遥感、雷达和探空等高科技手段,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实时跟踪观测,及时发布预警。

2.2.2 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

加强对沙尘源区形成及环境与沙尘运移规律的分析,研究气候条件对沙化、沙尘天气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历史上气候变迁与沙化及沙尘天气的对应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沙化和沙尘暴的影响,有效防止风沙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冯露.风沙灾害危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魏国良.铁奎沙区沙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2010(10).

[3]李海龙.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4]张国祯.北京市沙化土地现状评价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防沙治沙 篇11

吉林省集安市北方园艺研究所

联系人:梁山联系电话:0435-6226858

上一篇:资产价格波动下一篇:经典示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