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匹配

2024-08-01

相关匹配(精选5篇)

相关匹配 篇1

1 引言

目前, 全世界越来越开始关注遥感影像的应用, 在军、事、气象、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影像匹配在该技术的地位正逐步攀高, 各国技术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研究快速、高效的匹配算法, 各类算法可说是层出不穷。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基于图像灰度的相关算法、基于图像特征的算法、人工智能影像匹配法 (包括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法) [1]。在图像特征提取相关算法中, 基于movavec算子的特征提取方法是最快的。而在影像匹配相关算法里, 基于图像灰度的算法准确度最高, 虽然相应计算量很大, 对灰度变化、旋转、形变以及遮挡等比较敏感, 在适应性上要差于基于图像特征的算法, 但在精度上基于图像灰度的算法却明显高于后者。而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算法又刚刚兴起, 不够成熟[2]。

鉴于以上因素, 笔者选择了基于moravec算子进行影像特征提取并利用影像灰度计算特征点间的相关系数进而匹配影像的方法。考虑到工作量的影响, 对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适当的简化, 在保证一定匹配精度情况下, 尽可能地提高匹配速度。

2 匹配基本原理介绍

2.1 moravec算子特征提取

计算以像素 (x, y) 为中心四个主要方向 (0°、45°、90°、135°) 相邻像素灰度差的平方和, 取其中最小者作为该像素兴趣值, 同时给定一经验阈值, 将兴趣值大于阈值的点 (即兴趣值计算窗口的中心点) 作为候选点, 选取候选点中兴趣值最大的作为特征点[3]。

2.2 基于相关系数影像匹配[3]

假设进行匹配计算的窗口大小为m×n, 以Lx, y表示参考图像中以 (x, y) 为中心点的窗口内的灰度分布 (离散的) , Rx, y则为目标图像对应窗口内的灰度分布 (对应窗口通过估计特征点在右片的同名点可能存在的范围确定) 。两窗口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定义为:

由离散灰度数据对相关系数的估计为:

考虑到计算工作量, 相关系数的实用公式为:

3 解求相关系数方法改进

实际运算中, 由于每次兴趣窗口只在行向或列向移动一个像素大小的距离, 因而相邻的窗口相关系数值有很相似的成分。比如:窗口Lx, y+1是窗口Lx, y在图像L中右移一列后对应的窗口, 即Lx, y+1的前n-1列正好是Lx, y的后n-1列, 所以在计算Lx, y+1时可以利用Lx, y的值以减少计算量[4]。如下 (以Lx, y与Lx, y+1之间关系为例) :

使用上述方法, 新窗口最后一列与原窗口第一列的差值即为窗口移动前后的变化, 此时结果与原窗口运算结果相加即为所求值。这简化了大量不必要的运算, 进而提高运算速度。本次实验数据是1240*1210的大图像, 按传统方法独立地对各像素计算相关系数将耗费大量时间, 运用上述方法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此外, 在实验中发现, 每次匹配到同名点时, 两点的方差都很接近, 因此笔者在调试中逐步跟踪搜索区各点与待匹配点间方差的差值并对比图像上的点, 发现两幅图像的点越相似, 它们的方差相差越小。经过大量的跟踪发现这是一种规律, 并非巧合, 因而改进了算法:在计算相关系数之前, 先求对应点的方差差值, 并设定阈值, 只有方差之差小于阈值的点才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 这样可进一步减少计算量, 提高运算速度。

4 实现过程

(1) 打开两幅同名影像。

(2) 在参考图像上用moravec算子进行特征点提取。

(3) 对参考图像上每一特征点, 估计其在右片的同名点可能存在的范围 (可通过确定参考影像与待匹配的目标影像最大视差进行估计, 如人工量测一对同名点, 计算视差, 进一步估计最大视差) , 确定其搜索区。

(4) 用传统方法寻找同名点:直接计算搜索区各点与待匹配点的相关系数, 最大相关系数 (需高于设定阈值, 否则匹配失败) 对应的点即为同名点。

(5) 用本文改进方法寻找同名点:计算搜索区内各点与待匹配点间方差的差值, 对小于阈值的点使用前述改进算法计算最大相关系数, 确定同名点。

5 结果与分析

分别选用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对两对示例图像进行相关系数影像匹配, 记录其匹配时间, 如图1和图2所示。

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匹配结果相同, 时间上运用改进算法进行图像匹配时, 大幅度减少了运算时间, 匹配速度平均提高了约30%, 这是实验前所没有想到的。对于图像数据获取速度高并需要快速影像匹配的应用中, 该法效率非常可观,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实现了高速影像匹配, 实用性很高, 如表1所示。

相关匹配 篇2

通信系统的容量与系统所占的频带和可利用频段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可利用频段是不可再生的,并且是具有一定限制的资源,因此,就必须寻求具有更高频谱利用率的调制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容量。为在现有可用传输信道中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需要压缩单路信号占用频谱,使发送的信号占用相对小的带宽同时不影响传输速率,即进行缩频通信[1]。

但是,在进行缩频通信的同时,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带宽缩减与信息恢复之间的矛盾。传统的通信信号分析中将信号视为平稳随机信号,因此利用功率谱对其频谱特性分析,实质上利用的是信号的时间相关性。然而,在现有通信系统中,所有的调制信号都不是纯粹的平稳信号,在对这些信号进行平稳假设时将会丢失部分信息,对信号的信息恢复造成损失。建立在平稳假设基础上的匹配滤波理论虽然可以达到最大输出信噪比,但是由于该理论将信号假设为平稳随机信号,因此在滤波中将会消除时变特性中隐含的信息,如相位信息。非平稳信号处理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而非平稳信号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信号——循环平稳信号,其统计特性随时间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现有通信系统中的调幅、调频、调相等信号都是对周期性载波的参数调制,一般都具有循环平稳特性[2]。

本文针对传统数字调制信号的边带衰减缓慢,造成频谱扩展问题,从相位突变调制[3]出发,提出具有较快边带衰减特性的调制方式——时相调制(TPM)。针对TPM调制的循环平稳特性,利用谱相关分析[4,5,6]理论,给出TPM调制的循环相关匹配滤波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性能仿真分析。

1 时相调制(TPM)

传统的数字调制中,承载信息的载波幅度、相位或频率参数在一个比特周期内保持不变。因此,信息在时域形式上分布在整个比特时间周期内。为恢复信息,必须充分利用整个调制波形的能量。而TPM调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时间维概念,在特定时刻产生某一相位变化,以此承载信息。由于TPM调制中的相位变化体现在具体时刻点上,因此,这样的相位变化只能是相位突变,而且在进行滤波时将主要考虑如何保留TPM信号的相位突变特性,因此避免了由于调制方式(或滤波器的延迟特性)产生的相位缓慢变化所带来的频谱扩展,即较传统数字调制方式具有更快的边带衰减速率。根据文献[1]中对缩频调制的描述:假设正弦波的频率保持不变,波形(幅度、相位、形状或对称性等)略微抖动,则其频谱能量仍高度集中在载频上,但两旁会出现与随机抖动相对应的连续谱,此外在载频的谐波处也会出现离散的谱线,这是信号分析的结果;由于波形的抖动很微小连续谱和谐波离散谱的能量远低于载频能量,如果载波波形的微小抖动受控于有用信息,即最大限度压缩用于传输信息的频谱就能产生与扩频通信体制形成鲜明对照的缩频通信。显然,只要适当控制TPM调制中相位突变后信号的持续时间,使大部分时间内信号保持原有相位,则TPM信号能量将高度集中于载频附近,因此TPM调制是一种缩频调制方式。

假设TPM调制信号形式如下:

s0(t)=Asinωct 0≤tTb (比特“0”),

s1(t)={Asinωct0tτ0ΤbAsin(ωct+θ)τ0Τbtτ1ΤbAsinωctτ1ΤbtΤb

(比特“1”), (1)

式中0≤θ≤π,0≤τ0,τ1≤1,θ为相位突变角度,τ0Tb为信号相位突变的发生时刻,τ1Tb-τ0Tb为相位突变后信号持续时间。为便于说明问题,不妨假设:A=1,θ=π,τ0=0,τ1=1/4,调制信息为等概率随机序列an,此时即为Walker[3]提出的3PRK调制方式,则此时输出的TPM调制信号波形表达式为:

s(t)=n=-+(ans1(t-nΤb)+(1-an)s0(t-nΤb))。 (2)

其时域波形如图1所示。

从θ=π,τ0=0,τ1=1/4时数字“1”和“0”的TPM调制信号波形可以看出:除在数据“1”的特定时刻处有短时的相位突变外,其余都是连续的正弦波,因此,适当控制TPM调制信号中突变相位角θ与参数τ0、τ1将使TPM调制信号频谱在载波附近高度集中,从而使TPM调制具有比传统数字调制方式更高的带宽效率。由附录可以证明:TPM已调信号的均值和自相关函数都是周期为T的函数,因此TPM信号是典型的循环平稳信号。

2 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

滤波器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就是:如何设计和制造最佳的或最优的滤波器。传统的匹配滤波器是一个最佳线性滤波器,可以在输入为已知信号加白噪声的条件下,使得输出信噪比达到最大。20世纪40年代维纳奠定了关于最佳滤波器研究的基础,在其基础上,对于平稳信号,可根据不同的准则设计出满足不同要求的最优维纳滤波器。然而对非平稳信号,由于信号统计特性是时变的,对其进行最佳接收的滤波器也必须具有时变特征,因此需要设计出满足时变特征的最优滤波器。文献[7]中提出的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正是针对非平稳信号中的循环平稳信号设计的一类最优滤波器。假设接收端信号波形x(t)为信号与噪声之和:

x(t)=s(t)+n(t), (3)

式中,s(t)为已知循环谱和循环频率的循环平稳信号;n(t)为零均值平稳噪声,并且与信号s(t)是统计独立的。循环相关函数是表征信号循环平稳性的一个特征统计量。分别计算式(1)左右两边在循环频率α处与s(t)的循环互相关,得到:

Rx,sα(τ)=Rsα(τ)+Rn,sα(τ)。 (4)

令:

zx(τ)≜Rx,sα(τ),zs(τ)≜Rsα(τ),m(τ)≜Rn,sα(τ), (5)

则:

zx(τ)=zs(τ)+m(τ)。 (6)

可以证明[7]:零均值平稳噪声n(t)和循环平稳信号s(t)的循环互相关函数m(τ)仍是一零均值平稳噪声。且m(τ)的功率谱密度为:

Gm(f)=limΤ1ΤSsΤ0(f+α/2)GnΤ(f-α/2), (7)

式中:

SsΤ0(f)=∫T/2-T/2Rs0(τ)ej2πdτ,

GnT(f)=∫T/2-T/2Rn(τ)ej2πdτ。

显然,式(6)中的zs(τ)为波形已知的信号,m(τ)为平稳噪声。因此,根据最大输出信噪比准则,可以找到一个线性滤波器h(τ),使得当输入为zs(τ)时滤波器输出端信噪比在某时刻,比如t0达到最大,进而可将时域信号转到相关函数的τ域上进行处理。

令y(τ)表示滤波器的输出,由于滤波器是线性的,应用叠加原理有:

y(τ)=s0(τ)+n0(τ)。 (8)

用Szs表示信号zs(τ)的频谱,H(f)表示滤波器h(τ)的传输函数。τ=t0时刻滤波器输出端的信号噪声功率比d0定义为:

d0S02E[n02(τ)]=|Η(f)Szs(f)ej2πt0df|2|Η(f)|2Gm(f)df。 (9)

使信噪比最大的H(f)即是所要求的最佳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利用许瓦兹(Schwartz)不等式来求解这个泛函求极值的问题。得到滤波器传输函数及其输出端最大信噪比:

Η(f)=Τ(Ssα(f))*SsΤ0(f+α/2)GnΤ(f-α/2)e-j2πft0, (10)

d0=Τ|Ssα(f)|2SsΤ0(f+α/2)GnΤ(f-α/2)df。 (11)

对于多循环频率信号可以采用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组,使得不同循环频率上输出信噪比最大,并进行加权求和,以提高信号能量的利用率。

3 TPM信号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设计

由式(2)可推导得到TPM信号的循环谱密度函数,则由第2节中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可知,在循环频率为α上TPM信号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传输函数应分别满足(输出信噪比达到最大的时刻选为Tb,即选在每比特结束时刻):

Η0(f)=Τb(Ss0α(f))*Ss0Τb0(f+α/2)GnΤb(f-α/2)ej2πfΤb, (12)

Η1(f)=Τb(Ss1α(f))*Ss1Τb0(f+α/2)GnΤb(f-α/2)ej2πfΤb。 (13)

因此针对不同波形TPM信号的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分别为:

h0(t)=-Η(f)df=Τb-(Ssα(f))*SsΤb0(f+α/2)GnΤb(f-α/2)df, (14)

h1(t)=-Η(f)df=Τb-(Ssα(f))*SsΤb0(f+α/2)GnΤb(f-α/2)df。 (15)

根据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原理构成的TPM信号的接收机方框图如图2所示,图中有2个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每个分别与信号s1(t)、s0(t)匹配,循环频率为α,滤波器输出在t=T时刻抽样后,再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最大的信号作为判决结果。

为充分利用信号能量,将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替换为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组的形式,则接收机方框图如图3所示。

4 仿真分析

仿真参数:比特周期:T=0.01 s,即比特率为:100 b/s;载波频率fc=2 000 Hz,即每比特含有20个载波周期;抽样率fs=5fc=10 000 Hz;输入噪声为高斯白噪声。

s0(t)、s1(t)经过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后输出波形分别如图4(a)和图4(b)所示,最大输出信噪比时刻选为信号结束时刻Tb,仿真中横坐标原点选为时间0时刻。

最后利用循环频率分别为2fc、2fc+1/T、2fc-1/T的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组作为TPM信号的接收机,可得到误码率性能如图5所示。

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组的时相调制接收机能够充分利用TPM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其误码性能优于传统的相关检测性能,但是由于信号循环相关特性的估值与时间长度有关,因此该滤波方法的性能将受限于信号的码元宽度Tb,从而制约系统的传输速率。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传统数字调制信号的边带衰减缓慢,造成频谱扩展问题,从相位突变调制出发,提出具有较快边带衰减特性的TPM调制方式。针对TPM调制的循环平稳特性,利用谱相关分析理论,给出基于循环相关匹配滤波器组的TPM信号接收机设计方法,并对该接收机条件下的TPM调制系统进行了性能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匹配滤波方法相比较,该滤波方法能够充分利用TPM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从而可以有效提高TPM调制系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吴乐南.超窄带传输与缩频通信体制[J].电信快报,2004(2):16-18.

[2]王宏禹,邱天爽,陈.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WALKER H.Ultra narrow band modulation[C]∥IEEE Sarnoff Symposium,Princeton NJ,April26,2004.

[4]GARDNER WA.On the spectral coherence of nonstationary processe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1991,39(2):424-430.

[5]GARDNER W A.The spectral correlation theory of cyclostationarytime-series[J].Signal Processing,1986(11):13-36.

[6]GARDNER W A.Spectral correlation of modulation signals:PartⅡ-Digital modul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1987,35(6):584-594.

相关匹配 篇3

在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中, 特征匹配点对的获取, 需要经过一个特征搜索匹配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计算量占据了图像配准的主要部分, 因此可以考虑从提高特征匹配的效率着手, 来降低图像配准的时间。本文采用多尺度B样条小波提取图像的边缘特征, 对边缘用改进的Freeman链码进行编码, 通过链码匹配实现图像配准。为了提高链码搜索匹配的效率, 在标准图像和输入图像中估算各自的参考中心点, 建立距离和角度的限制条件, 减少特征搜索匹配的范围, 从而提高了配准效率。

1 边缘特征提取

对图像来说, 无论灰度信息差异多大, 边缘特征是保持不变的共有特征, 因此如何准确提取共有的边缘信息, 就成了配准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常用的一些边缘检测算法, 比如Sobel、Roberts、Prewitt等算子因为无法有效对斑点噪声进行抑制, 故应用到含有噪声的图像 (如SAR图像) 时, 一般很难获得理想的结果。Canny[4]因为引入了高斯平滑滤波, 在图像边缘检测中的效果要好于前面几种, Canny算子本质上是一种高斯函数平滑的小波模极值检测, 但是没有引入多尺度的概念, 在扩展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多尺度小波在抑制噪声上的有效性, 在此, 采取B样条多尺度小波, 进行图像的边缘检测。

B样条多尺度小波的基本概念可以参考文献[5], B样条函数具有偶对称性, 其导数作为小波函数则具有奇对称性, 并且小波函数和其尺度函数是正交的[6]。对于该B样条函数, Unser[6]已经证明, 当阶数n≥3时, βn (x) 可以很好地接近Gauss函数。从计算量和精度综合考虑, 选择n=3时B样条函数的一阶导数作为小波函数。

取3次B样条函数β3 (x) 作为小波平滑函数θ (x) , 其一阶导数作为小波函数, 设f (x, y) 为输入图像, 图像f (x, y) 的多尺度小波变换表示为:

式 (1) 中尺度s, 表示函数伸缩度。Ws1f (x, y) , Ws2f (x, y) 分别表示图像经过低通平滑函数θs (x, y) 变换后, 沿x, y方向上的偏导数, 即沿x, y方向上的边缘图像, 其矢量就是梯度, 其模值为:

模对应了x, y方向上合成的边缘图像。梯度幅角 (与x方向的夹角, 具有方向性) 为:

当图像与小波函数卷积以后, 小波变换局部模极大值点对应于图像的边缘点, 因此边缘点的检测过程就是模值的寻峰过程。利用多尺度掩模梯度算子对图像进行卷积运算, 图像的边缘检测, 转换为对变换后数据的模极值检测。

2 图像参考中心点的估算

标准图像和输入图像之间, 一般都会存在角度、平移和缩放的差异, 为了能够更快的实现特征点的匹配, 首先估算一个用来简化特征点搜索匹配过程的参考中心点, 这个中心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像中心点, 只是为了提高配准速度而设立的一个参考点。

在标准图像中, 中心点即为图像的中心, 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是估算待配准输入图像中的参考中心点。也就是说, 通过对旋转角度、平移的估算, 来寻找标准图像中心点在输入图像中的估算对应点。

旋转角度的估算, 采用文献[7]的梯度幅角直方图统计法。利用公式 (3) , 求出标准图像和输入图像特征点的梯度幅角, 建立各自幅角集的直方图统计, 对统计结果做五点高斯滤波{.0, 1.0, 2.0, 4.0, 2.0}1, 进行平滑处理, 平滑的目的是消除过多的统计极值, 同时保留统计曲线的形状不变。提取标准图像和输入图像梯度幅角统计直方图曲线的极大值点, 建立点集Pmax={θp1, θp2, Λ, θpm}和Qmax={θq1, θq2, Λ, θqn}, m, n分别表示标准图像和输入图像幅角直方图的极大点数目, 则标准图像和输入图像的统计估算旋转角表示为:

这种估算角度, 因为图像畸变程度的不同, 带来的误差也会有差异, 旋转角的估算只是为了简化后面的匹配运算, 不要求有太高的精度。

平移量的估算采用投影的方式实现。首先根据估算旋转角, 对图像进行旋转, 然后再对图像做灰度的横向和纵向投影, 同样对投影曲线做高斯平滑处理, 把各自统计曲线的极值点的平均差作为图像平移量, 纵向投影获得图像水平平移估算量∆x, 横向投影获得垂直平移量∆y。利用标准图像的中心点和∆θ, ∆x, ∆y三个估算量, 即可以估算求得输入图像中的参考中心点。

这种中心参考点的估算方法, 主要是面向同一场景, 存在角度旋转、平移、缩放或畸变的同类图像进行, 而对于那些场景拼接的匹配运算则不适合。

3 图像边缘的链码相关匹配

图像边界的链码表示是一种基于形状的边界描述方法, 可以有效降低图像边界的描述信息。Freeman链码是最常采用的边界描述方法, 它以8个方向来描述图像边界, 恰好可以符合在数字图像中, 每个像素的邻域都是8邻域这一实际特征。一条曲线经过F r e e m a n编码后可表示为{ia}n, ia={, 0, 1, 2, 3, 4, 5, 67}, i为像素索引。

通过递归方式对标准Freeman链码进行移位运算[8], {a i}n转化为{ib}n:

上式的移位运算可以减轻标准Freeman链码的卷绕问题, 同样再进行五点高斯滤波, 使链码更加平滑。链码进行相关计算时, 为了长度上的一致性, 需要把较长的链码进行采样处理, 消除链码之间的比例差异。如长短链码的长度之比为m, 则对长链码间隔m点进行采样, 利用线性插值生成新的链码。

链码的搜索匹配是一个计算量很大的过程, 为了减少搜索范围, 提高匹配的速度, 利用参考中心点, 建立距离和角度的限制条件, 距离用线段各点到中心参考点的平均距离替代, 角度以中心参考点为坐标原点的各点平均角度替代。

为图像参考中心点, 计算每一条曲线到参考中心点的平均距离和平均角度, 用以下计算公式:

在链码匹配搜索过程中, 满足下面三个条件的才可以认为是匹配的链码。

(1) 链码到参考中心点的平均距离差小于阈值dT, 即di-dj≤Td;

(2) 链码到参考中心点的平均角度差小于阈值θT, 即θi- (θj+∆θ) ≤Tθ;

(3) Sij=1m≤la≤nxSij, 且Sij≥Ts。

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范围内进行链码的相关匹配运算, 可以避免在整幅图范围内进行搜索匹配, 距离阈值和角度阈值的选定, 要根据图像的大小来选定, 图像尺寸越大阈值范围也要增加。链码匹配完成以后, 还要进行匹配度检测, 把缩放比例超出平均缩放比例太多的链码匹配对作为伪匹配对, 不参与匹配特征点运算。

4 图像配准算法步骤及实验分析

根据相关匹配链码对, 建立匹配点对的对应关系, 代入仿射变换公式, 利用最小二乘法, 求得变换系数, 完成图像配准。

选取含有斑点噪声的两幅512×512像素尺寸的SAR图像进行测试, 如图1, SAR图像的畸变参数都是未知, 为降低SAR图像斑点噪声的影响, 选取5尺度B样条进行边缘提取, 距离阈值Td=5×max (∆x, ∆y) , 幅角阈值θT=5×∆θ, 利用文中方法进行配准, 配准输出图像如图1 (c) 。

另外还选取一组512×512像素尺寸的可见光图像进行测试, 并把这两类图像的配准耗时与无限制条件的全局链码匹配配准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无论是对光学图像还是SAR图像, 文中所采用的方法的配准效率跟全局链码匹配的配准方法相比较, 都有一个数量级的提升。而且文中限制条件下的配准方法, 在自动配准的运算过程中, 出错性更小, 从配准结果来看, 还可以获得较好的配准效果。

5 结语

图像配准最耗时的阶段, 主要集中在特征点的匹配搜索过程中。考虑到这一点为提高匹配速度, 通过估算标准图像和输入图像的两个参考中心点, 建立了距离和角度的限制条件, 在此限制条件下进行链码搜索匹配, 减少了搜索范围, 降低了链码搜索匹配时间, 提高了图像配准速度。实验也已表明, 限制条件下的链码匹配配准方法, 在面向同波段图像配准应用时, 是一种速度相对比较快的配准方法。

摘要:针对图像自动配准的耗时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边缘链码匹配的快速配准方法。利用B样条多尺度小波提取图像的边缘和梯度幅角, 通过边缘梯度幅角直方图统计获得图像之间的旋转角度, 并根据图像的投影, 估算参考中心点, 依此建立距离和角度的限制条件, 对边缘特征进行改进的Freeman编码, 然后进行相关匹配运算, 完成图像配准。实验表明, 限制条件下的链码匹配可以有效提高配准速度。

关键词:配准,多尺度小波,链码,匹配

参考文献

[1]Leila M G, Manjunath B S.Registra-tion techniques[J].ACM Computing Surveys, 1992, 24 (4) :325~326.

[2]Josien P W, Antoine J B, Viergever A.Image registration by maximization of combined mutual information and gradient informatio[J].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2000, 19 (8) :809~814.

[3]Quddus A, Fahmy M M.An Improved Wavelet Based Corner Detection Technique[J].IEE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99, 6:3213~3216.

[4]Canny J F.Finding edges and lines in images[D].Master's thesis, MIT, Cambridge, USA, 1983.

[5]王玉平, 蔡元龙.多尺度B样条小波边缘检测算子[J].中国科学 (A辑) , 1995, 25 (4) :426~437.

[6]Unser M, Aldroub I.A, Eden M.On the asymptotic convergence of b-spline wavelets to gabor function[J].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92, 38 (2) :864~872.

[7]葛永新, 杨丹, 张小洪.基于边缘特征点对对齐度的图像配准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7, 12 (7) :1291~1295.

相关匹配 篇4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相互交换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积累和拓展。机器翻译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两种自然语言之间的对译。机器翻译是21世纪科技领域的难题之一。而要实现机器翻译,对自然语言进行形式化是核心。机器翻译的突破依赖于语言学研究的突破。

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心理特征。不同的地域分布、民族意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情感联想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进而产生了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符号上,更重要的差异则表现在语序和句法结构上。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具有遗传性的普适语法观点反映了语言知识具有规律性的一面,这方面可以通过语言规则加以描述。同时更应该看到,语言还具有不规则的一面,语言的使用比较灵活,许多语言现象的分析需要大量的个性知识才可能描述清楚。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是将人类的语言知识用语言规则的形式表示出来。在实用型机器翻译中应用最多的是产生式规则形式,即条件、动作对。语言规则可以描述词法、句法、语义及语用等知识,易于表达句子成分的构成规律。

由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使基于规则的方法发展得比较成熟。基于规则的方法优点是规则覆盖面宽,对于语言中的共性规律的描述比较有效;基于规则的方法的缺点是规则抽象程度较高导致知识颗粒度较大,不易于描述许多微细的语言知识。另外,语言规则的提取也是一个很费功夫的事情。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方法处理语言不确定方面及消除歧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获取微观的语言现象。

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仅靠一种机器翻译方法难以使翻译系统达到所期望的高质量水平,因此融合多种翻译方法的基于混和策略的实现方式得到认同。

1 源语言句子分析及预处理

1.1 句式分析及转换处理

句式转换是指将各类句型变换成计算机易于分析处理的陈述句语序的转换。通常根据源语言句子结构和标点符号判断语句类型,针对不同的语句类型,根据管约论语法模型,将其转换成陈述句结构。在目标语言生成阶段,根据句型标记生成对应的语句类型。

1.2 基于依存语法的源语言句法结构分析

依存语法描述的是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方向性的句法关系,体现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依存语法通过分析语言单位内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揭示其句法结构[7],主张句子中核心动词是支配其它成分的中心成分,而它本身却不受其它任何成分的支配,所有受支配成分都以某种依存关系从属于支配者。

依存文法句法结构的主要元素是依存关系,即句子中词对的二元关系,反映的是核心词和依存词之间语义上的依赖关系。依存语法分析句子的方式,是通过分析句子成分间的依存关系,建立以句子成分为节点的依存关系树,以此表达句子的句法结构。句子中唯一独立成分的中心语作为依存关系树的根节点,其它成分都依存于中心语。这些基本句型成分有些对句子的结构起决定作用,包括主语、状语、补语、宾语。在依存关系规范里[8],短语内的依存关系可分成附加结构、重叠关系、数量关系、同位关系、联合结构、偏正关系、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连动关系、兼语关系共十一种结构类型。

依存句法分析将树中依存关系的信息标注在每个词语上。这种标注除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依存句法关系信息。通过依存句法分析将句子的一个线性序列转化成一棵结构化的依存文法分析树,树中通过依存弧反映句子中词汇之间的依存关系。

1.3 基于格语法的源语言语义分析

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因此汉语的句法分析是离不开语义的。同时汉语语言上的省略现象使汉语理解依赖于语境知识。

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本文使用格语法和语义场理论作为语义分析的理论框架。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聚合型语义关系,分析对象主要是事物类和时空类词语;用格语法的思想来分析组合型语义关系,分析对象主要是运动类和属性类词语,也包括许多涉及组合型语义关系的事物类、时空类词语。

格是格语法解释语义和句法关系的基本工具。格语法中的格是深层格,它是句子中体词(名词,代词等)和谓词(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及物性关系(transitivity),这些关系是语义关系,它是一切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格语法以功能关系为基础,试图通过揭示句子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及深层的格关系,对语义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一旦使用格语法对句子结构进行了格的描写,就能对句子的表层关系和性质得出各种推断。菲尔摩(Ch. Fillmore)提出,格包括施事格(A=Agentive)、工具格(I=Instrumental)、客体格(O=Objective)、处所格(L=Locative)、承受格(D=Dative)、感受格(E=Experiencer)、源点格(S=Source)、终点格(G=Goal)、时间格(T=Time)、行径格(P=Path)、受益格(B=Benefactive)、伴随格(C=Comitative)、永存格/转变格(essive/translative)。

框架网络是格语法的进一步发展。格框架由一个主要概念和一组辅助概念组成。这些辅助概念以适当定义的方式同主要概念相联系,狭义地可以把主要概念理解为中心动词,把辅助概念理解为动作主格、受动者格、地点格等各种语义的深层的格。格框架从语义的层面上给出了新的句法分析的体系和规则。根据基于动词的格框架,句法结构中的某些成分与动词框架之间具有更为特定的语义联系。

格框架用一种简化了的一般形式表述为:

2 汉维机器翻译时体态、语态、式的转换

语句的时态表述了说话的时间和句中所阐述的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它们表示时态的方法是不同的。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汉语的动词没有曲折的形态变化,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表达时、语态等范畴用的是词汇手段,包括副词、助词、时间短语以及上下文信息。在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里,动词可以决定句子的时间性,但是句子的其他成分也会加入,与动词一起来决定句子的时间性。

维吾尔语是拼音文字,在形态结构上属于黏着语类型,可通过在词的前面或后面结合一定的构词和构形附加成分来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和意义,有几个语法范畴就加几个附加成缀。静词有人称、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态、体、式的变化[2]。句子的时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

2.1 时体态的识别及汉维转换规则

从严格的语法角度来说,汉语传统意义上的时态概念比较模糊,需要利用自然语言逻辑方法对汉语的时间语义特征进行研究。汉语有时态现象,但没有动词时态变化,没有词形自身的变化。汉语时态一般是通过加些时间短语、状语、助词等来表情达意的。因此时间表达式的识别是基础,可用于时序推理和事件发生时间定位,使目标语言的译文更加流畅。

在时间表达式的识别上,由于时间表达式较规范,通常采用规则的方法来完成识别任务。汉语存在时态和语态的概念。动词是最具有时间性的,动词本身的词义包含时间因素。在动词时态的表述上,汉语中描述时间范畴的只有三个时态助词“着、了、过”。在动词后带“着、了、过”分别表示进行态(持续态)、实现态(完成态)和经历态(过去态)。

在获取源语言的时态信息后,将其转换成对应的维语句子的时态标记,生成正确的符合维语语法表达的目标语言句子时态。维语的时态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现在-将来时,并有专门的形态标志。不同的时态表示不同的时间和体。

汉维机器翻译时体态转换时,采用以下规则:

(1) IF 表示正在进行或持续进行的行为动作。

THEN 维语句子动词时间标记使用现在时。

(2) IF 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完成或结束。

THEN 维语句子动词时间标记使用过去时。

(3) IF 表示行为动作在说话之后发生或正在进行并仍持续下去。

THEN 维语句子动词时间标记使用现在—将来时。

2.2 语态的识别及汉维转换规则

语态是表示人或事物与各种行为之间关系的语法范畴。汉语中主动语态比较多。动词没有被动态形式。被动意义一般由汉语句中介词(被、叫、让、为)表示。维语中则广泛使用被动语态。维语动词的语态分为:主动态、被动态、反身态、使动态和交互共同态五种,表示动作与主体的关系。

为符合维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动词语态的变化。语态的识别主要通过词法分析、依存关系和语义分析以及采用规则的方法来完成。

汉维机器翻译语态转换时,采用以下规则:

(1) IF 动作由主体发出,主语是施事。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主动态。

(2) IF 动作由主体承受,主语是受事。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被动态。

(3) IF 行为动作由主体发出又返回主体本身,即主语是施事,又是受事。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反身态。

(4) IF 动作不是由主体直接进行,而是强使其他客体进行的。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使动态。

(5) IF 动作由多个主体相互协作或共同进行。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交互共同态。

2.3 汉维机器翻译体与式的转换规则

维语动词的体由助动词和副动词连用,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状态和方式。维语动词的体分为完成体、持续体、尝试体、定向体、无意体、进入状态体、转变状态体、始发体。汉语的体态分为实现态、一般态、进行态、经历态和将行态。维语动词的体与汉语的体态不完全存在对应关系。

汉维机器翻译为实现维语动词的体的语义转换,采用以下规则:

(1) IF 行为动作进行的状态和方式已完成。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完成体。

(2) IF 行为动作为持续进行的状态和方式。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持续体。

(3) IF 行为动作表示尝试着进行。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尝试体。

(4) IF 行为动作是针对一定的对象进行并具有方向性。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定向体。

(5) IF 行为动作是在无意识或出乎意料的情况下发生。

THEN 维语句子动词使用无意体。

……

用动词本身的特殊形式表示说话者对行为动作的态度就是维语动词的“式”语法范畴,表示动作与现实的关系,是表现在动词人称形式上的一种语法范畴。维语句子动词有:陈述式、祈使式、愿望式和条件式。

汉维机器翻译为实现维语动词式的语义转换时,采用以下规则:

(1) IF 句子叙述某一事实。

THEN 维语句子动词的式为陈述式,具有时的语法范畴。

(2) IF 句子表示希望、命令、要求、劝告、建议、号召等意义。

THEN 维语句子动词的式为祈使式,具有将来时形式。

(3) IF 句子动词表示假设、虚拟等语法意义。

THEN 维语句子动词的式为条件式,由动词词干接条件式附加成分构成。

(4) IF 句子动词表示主体进行行为动作的能力。

THEN 维语句子动词的式为能动式,由动词词干接能动式附加成分构成。

3 名词组合关系中的转换规则

汉语表达名词在组合中与其它词的关系意义时常用语序、虚词等外部手段,而维语表达这些关系则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维语使用格范畴表示名词和其它词的关系。

因为维语名词在句中作句子成分时就有一定的格的形式,所以格是表示名词的句法功能以确定该名词与句中其它成分的关系的。维语的格范畴是传统语言学中的表层格,其形式标志是词尾变化或者词干音变。维语的格范畴包括主格、属格、宾格、向格、从格、时位格、范围格、界线格、相似格与量似格。

名词在组合中与其它词的关系的识别主要通过词法分析、依存关系和语义分析以及采用规则的方法来完成识别任务。

名词组合关系转换时,采用以下规则:

(1) IF 汉语表示事物的领属关系(在名词前加带“的”或不带“的”的限定语)。

THEN 维语使用属格。

(2) IF 汉语表示事物的趋向意义(如:“到、向、对、同、朝”等介词)。

THEN 维语使用向格。

(3) IF 汉语表示事物的起始意义(如:“从、自、打、于、由”等介词)。

THEN 维语使用从格。

(4) IF 汉语表示时空存在意义(用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方位短语和介词短语“在……中”、 “在……范围内”等)。

THEN 维语使用时位格。

(5) IF 汉语表示事物间相似意义(事物之间在性质、形态、特征、程度等方面的相似意义)。

THEN 维语使用相似格、量似格。

……

4 汉维机器翻译语序调整匹配规则设计

语序是每种语言结构的特点之一。语序处理指互译时的语序调整,属于语法范畴,也是修辞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是语序较为独特的语言,表现在汉语既是语序固定的语言,又表现出相对的语序灵活性;而且汉语是前置词语言,关系从句分布在中心语之前。维吾尔语作为阿尔泰语言,其基本语序为“【定】—主—【定】—宾—【状】谓”式。由于汉维两种语言的结构性差异,语序处理在汉维机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4.1 谓语特性的语序调整

汉语句子的谓语一般在主语之后、宾语之前,基本语序为SVO(主谓宾)。维语句子的谓语通常放在主、宾之后,具有SOV语序(主宾谓)。当动词的谓语句不带宾语时,汉语和维语的词序相同。

通过依存关系和语义分析提取源语言句子主干成分,在翻译阶段利用语法成分分析结果进行词序调整。

4.2 定语位置的调整

前置修饰语群的顺序为:汉语的单个或几个连用的定语,一般以任意顺序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维语定语的排列顺序为:

指示代词—数量词—形容词—中心词。

后置定语的排列顺序为:汉语由于表达的需要或定语过长出现后置现象,维语则要求将定语放回到中心语之前。

4.3 状语位置的调整

由于状语位置的灵活性,维汉两种语言状语位置的差别很大。汉语语序要求先说明条件、原因,再谈结果。汉语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维语中的状语,通常不论其结构形式,一般是在谓语之后。

5 实例分析

(1) 他从你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

他/r 从/p 你/r 那儿/r 学/v 到/v 了/u 很多/m 知识/n 。

经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提取句子主干成分:

他 学 知识

根据维语的谓语特性要进行词序调整,并根据时间表达式识别,动词后带“了”表示完成时态,给谓语动词附加表示过去时的词尾。

他 知识 学

u sizdin nurhun bilimlarni oginiwaldi

(2) 你要的书被别人借走了。

经语义分析和语态识别,生成目标语言动词的被动态:

siz almakqi bolghan kitabni baxkilar elip boptu.

6 结 语

为了使目标语言的生成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后续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细化汉维转换匹配规则集以及规则集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尤其是动词态、体、式特征集的转换规则的设计。由于自然语言语法构成的复杂交叉性,因此要避免过多的规则冲突,以谋求使源语言的预处理和目标语言的生成结合得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Daniel Jurafsky James H.Martin.Survey on Natrual Lnguage Processing[M].Electrical Industry Publisher,2005.

[2]Chen shiming,Rezake.Practical Uyghur Grammar[M].Urumqi:Xinjiang University Publisher,1991.

[3]Zhang Yuping.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Uyghur Grammar[M].Xinjiang People Publisher,1999.

[4]Hendra Setiawan,Min-Yen Kan,Haizhou Li.Ordering Phrases with Function Words[C]//ACL-7,2007:712-719.

[5]Deyi Xiong,QunLiu,Shouxun Lin.Maximum Entropy Based-Phrase Re-ordering Model for SMT[C]//COLING,ACL-06,2006:512-528.

[6]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7]Chris Quirk,Arul Menezes,Colin Cherry.Dependency Treelet Transla-tion:Syntactically Informed Phrasal SMT[C]//Proceeding of the4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L,2005:271-279.

[8]Ma Jinshang,Zhang Yu,Liu Ting.A Statistical Dependency Parser of Chinese Under Small Training Data[C]//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rual Lnguage Processing,Sanya,2004.

[9]Pascale Fung,Benfeng Chen.BiFrameNet:BilingualFrame Semantics Resource Construction by Cross-LingualInduction[C]//Proceedings of the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4.

相关匹配 篇5

关键词:员工参与,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组织绩效,组织管理

一、引言

现代管理体系提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管理方法。其中历史悠久, 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机械官僚管理方法称作控制导向方法。与其相对的自由民主的管理方法称作责任或参与导向方法。有证据表明责任导向的管理方法正趋于流行, 并将成为主导模式。

大多数研究表明, 参与导向方法相比于控制导向方法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列文和泰森的研究表明, 越接近员工参与的组织越能取得较高的组织绩效。当今, 人们已渐渐认识到参与导向方法是一种最具有竞争力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但是, 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中, 员工普遍感觉到工作缺乏安全感、归属感, 无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的管理带有一定的家族管理色彩, 并没有给传统的工会组织发挥其应有职责的空间。管理权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 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晋升道路受阻。而在国外, 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已相当普遍, 并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趋势。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其建设的成败, 是关系到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并最终在当今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并起到关键作用。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 同时, 也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行为, 进而影响组织的管理与效益。显然地, 价值观在组织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组织管理中, 要充分发挥价值观在其中的作用, 进而实现管理目标。组织价值观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 引领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员工只有把组织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 组织价值观才能最完美地发挥作用。因此, 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大量研究表明:当个人价值观和组织强调的价值观一致时, 个人普遍感觉满足, 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工作更有动力, 对组织也会更加的忠诚, 减少离职率。

要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创造效益, 必需拥有一个专属的精英团队。如何从根本上增加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 使其对组织忠诚, 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正文

1、相关概念及分类

(1) 员工参与的相关概念

由于所有关于组织与管理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员工参与, 故自员工参与产生以来, 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广义上, 指员工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也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方法。Sthol和Cheney提出在许多国家, 参与是员工的基本权利。关于员工参与的概念, 主要有以下界定:

Sawwell提出员工参与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 是雇员而不是管理者在管理决策中发挥作用的过程, 并且这些决策与雇员的工作息息相关。Wall和Lischeron提出员工参与指一个员工团体 (劳工) 在决策过程中的投入参与程度, 而这些决策过程以往总是另一个团体 (主管) 的特权和责任。Branne提出员工参与是企业管理者、所有者及雇员这三者之间与工作相关的权利分配和运用的整个过程, 同时也包括员工间接地参与到他们目前的工作组织, 或者通过员工代表间接地参与制订他们所在组织的技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决策。Lawler指出员工参与是员工在工作场所工作的过程中信息分享、公平报酬、能力发展、授权、价值的意识程度。程廷园:员工参与是指企业的一般员工依赖于企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然后依赖于一系列的合法程序, 间接或直接地在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总和。国内学者蒋皋和陈六玉对员工参与提出更具体的概念, 他们认为员工参与是企业劳动者通过员工持股、分享经济等参与式管理方式分享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并与企业利益获得者全面的参与企业管理的过程。

(2) 员工参与的分类

Lawler从两个角度确定了员工参与的维度。从参与内容角度将员工参与划分为知识发展和培训、薪酬体系、资源分享、权力分享四个维度。从参与层次角度出发, 依托信息、知识、回报和决策这四个维度沿着组织管理层级向下延伸程度的不同, 将员工参与划分为:平行建议参与 (信息共享) 、工作参与 (团队合作) 、高等参与 (参与决策) 三个维度。

Elizabeth F.Cabrera, Angel Cabrera和Jaime Ortega将员工参与确定为:即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其中, 直接参与包括咨询性参与和授权性参与。

Guy Pare和Michel Tremblay在Lawler员工参与内容四维度研究基础上, 提出员工参与应包含授权、能力提升、信息共享、认同和公平报酬五个维度, 并且编制了一个五维度的员工参与量表。

程延园根据员工参与的方式, 把员工参与划分为正式参与和非正式参与、被迫参与和自愿参与、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根据员工参与的程度划分为完全参与、联合或共同制定决策、共同协商、没有参与;根据员工参与决策的内容划分为企业层面参与、管理层面参与、工作层面参与。

(3)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相关概念

个人价值观:“价值观代表着基本的信仰, 个人或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 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Super认为, 价值观是一个人想要达到的心理状态、相互联系、物质条件。黄希庭认为, 价值观是人辨别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 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 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个人价值观是个人在一定生活经历下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念、习惯、行为、精神等。

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是一种以组织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是组织对其内外环境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是组织内部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具体来说, 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 所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能够引导企业内部的所有成员达到一种共识。

综合说, 组织价值观是一种内化的规范信念, 可以用来引领组织成员的行为。Hofstede将组织价值观定义为区分各组织成员的“集体性思维程序”。Liedtka则认为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的基本原则与信念。

总结现有文献, 对组织价值观最普遍的定义为:是组织文化中精神要素的核心内容, 是对组织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念的总称。它是一个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理念等要素在内的复杂体系, 对组织发展起着灵魂和导向作用。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价值观一旦形成, 会稳定植根于内观对个人管理及组织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从而达到实现提升组织的管理与效益的预期目标。

一般来说, 个人价值观是组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组织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的概括和升华, 两者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组织价值观虽高于员工价值观, 但不能脱离员工价值观而独立存在;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必须尊重员工价值观, 以员工价值观为基础, 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员工只有把组织价值观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 才能使组织价值观效用最大化。而缩短这一内化过程的有效方法就是增加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 员工与组织价值观的一致性匹配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

在前人的研究中,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也称为“个人与组织的价值观契合度”、“价值观一致性”等, 例如Verplanken在研究中将员工期望的价值观与其在工作中体验到的价值观之间的匹配程度称为价值观一致性。郭建志等学者将成员接受并认同组织价值观的程度称之为个人与组织文化价值契合度。邵芳等认为,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是指个体将自己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与组织中成功标准相吻合的程度。

(4)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分类

在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领域, 大多数研究者将其分为辅助性匹配和补偿性匹配两大类。辅助性匹配指个体特征和属性与其组织的特征或属性具有一致性。补偿性匹配指个体和组织之间在特性和对另一方的需求满足两方面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Kristof指出这两种匹配在本质上并不矛盾, 个体与组织两个实体之间的“供求互补”实际上就是“需求”与“满足”之间的一致, 即一种一致性关系。

2、测量方法

(1) 员工参与的测量方法

关于员工参与的测量, 目前主要有一下几种:Erik采用直接参与、财政参与、间接参与的维度测量员工参与;Elizabeth将员工参与分为直接参与、咨询性参与和授权性参与维度;Jones从用雇员代表出席的董事局、由管理者和员工代表组成的共同协商委员会、质量圈、自我管理团队、岗位轮换、建议计划、定期员工满意度调查、全面质量管理八个维度测量员工参与;张震、马力、马文静采用组织员工沟通量表、团队协作量表、参与决策过程量表对员工参与进行测量。

(2)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测量方法

由于匹配研究的目的不同, 采用的测量方法也不同, 目前主要有两种测量方法, 分别是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又包括间接交叉层次测量和间接个体层次测量。

直接测量采用直接询问是否匹配的方法测量个体或主观知觉。间接测量采用差异分数或多项式回归的方法测量个体和组织特征。

3、理论模型

(1) 员工参与的理论模型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参与管理可以说是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物, 员工希望通过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来满足自我的高层次的需求。

人际关系学说 (“社会人”假设) :这一学说由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提出, 经英国塔维斯托克学院验证得出:人除了物质外, 还有社会需要, 人们要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梅奥在霍桑实验后提出的“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工作以社会需要为动机, 人们希望管理者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

丫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管理学家D.麦格雷戈提出了“自动人”的人性假设, 并结合管理问题, 化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利益相关者理论:1984年, 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2)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理论的模型

吸引—选择—发展模型, 即ASD (Attraction—Selection—Development) :

王重鸣依据Schneider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吸引-选择-发展模型, 即ASD。该模型在重视员工发展的基础上, 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渠道, 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留用。并结合人与组织匹配和人与职务匹配的观点提出人-职务-组织匹配的理论, 这个模型注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把企业的职能部门放在重要的位置, 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在选拔人才时重点挖掘人才的潜在管理能力, 将管理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中。

三、研究现状

1、员工参与的研究现状

现有研究表明:参与管理是现代员工的要求和愿望, 因此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之中, 通过参与管理促使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 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责任感和努力程度以及员工的士气和对组织的忠诚感, 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企业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关于员工参与多采用定性研究, 也有部分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 主要集中于研究员工参与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而对其评估 (测量) 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国内研究中, 多集中于员工参与管理的介绍与思考, 而忽略了其现状的调查。

从整体上看, 企业员工的参与意识, 说明员工对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同。但在不同各维度上有不所不同:在参与意识上, 男性员工高于女性员工;青年员工高于中老年员工;管理人员高于一般员工;国有企业员工高于民营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对参与管理的整体满意度为中等水平, 员工对自己参与管理机会的感知度一般, 在参与管理过程中, 难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从而影响了参与的效果, 青年员工参与管理满意度低于中老年员工。

Mc Gregor认为:适当采取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 鼓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 使员工在相关事务的决策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不仅能增加员工的自我价值感, 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 更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Shadur指出:员工参与管理是一项能够增加组织效能、提升员工正面知觉的重要组织活动。Lawler指出:员工参与管理能够带来一些好处, 例如产品质量改善、员工缺勤率降低、员工流动减少并且问题解决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效率提升。Pun和Chin的研究表明: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和企业生产率、长期财务绩效均呈现正相关, 同时, 采取有效的员工参与措施能够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Wilkinson认为:员工进入决策过程对组织绩效提升具有重要贡献。

Martins等通过研究提出员工参与可能带来的两种影响:从员工方面看, 可使其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公司的重要性;从公司方面看, 有利于管理者设计出符合员工意愿的管理绩效评估标准。这两种影响在提升员工工作认知的基础上提高了管理绩效。

李志, 谢国洪认为员工参与不仅关系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自我实现相关, 也关系到企业及时有效的做出科学的决策, 更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

和工作动机决定了员工与岗位匹配的程度由。如今, 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价值观的作用。有学者提出, 虽然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各不相同, 但当他们和组织拥有相似的价值观, 就能带来积极的结果。当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相似时, 员工对对工作更忠诚, 对组织更尽职, 其归属感也更强。当个人价值观和组织强调的价值观一致时, 人们会获得各种积极的心理效应, 同时对组织也会更加忠诚。

有研究表明, 相对于工作要求与能力匹配和需求与供给匹配两种类型,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不仅能够预测员工的离职倾向, 并且能够预测两年之内员工的动向。

对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研究多集中于个人效能方面, 从员工态度出发, 考察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等的影响。Wright和Pandey的研究发现, 员工感知的自身价值观与所在公共部门价值观的一致性程度能够在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Kristof认为组织氛围差异能够作为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指标, 考察其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Siegall和Mc Donald以大学教师为被试研究发现,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与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相关。此外,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也会影响到个人绩效, 对个人职业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四、文献评述

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篇章, 员工参与对提升企业效率和降低员工的离职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应用于现代灵活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 是个人和组织价值观匹配的新进展。不同学者采取不同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对企业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纵观这些研究成果, 多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出发, 在实证研究上略有不足。

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 不难发现以下特点:

第一,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 组织价值观维度的精确划分一直难下定论。虽然众多学者都在其中做了尝试, 但仍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第二, 各学者采用的员工参与和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测量方法存在差异。建立在不同假设之上的测量方法不能形成统一的研究方法。如何避免不同测量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第三, 目前关于企业价值观, 大多数是把它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维度来研究。这就使我们不能对企业价值观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更不能凸显企业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要加强对企业价值观专门化和系统化的研究。

第四, 一些国内学者在员工参与的研究中主要关注其维度的构成、形成机理以及对离职倾向影响上。对员工参与和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关系的深入研究较为缺乏。

第五, 在对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研究上, 大部分都是将其作为自变量, 考察其对组织绩效、员工离职率等的影响, 很少将其作为因变量, 从根本上考虑他的影响因素。

第六, 已有的研究也仅仅得出员工参与对个人和组织匹配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没有研究具体哪些员工参与的维度会对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造成影响。

最后, 已有相关的研究贡献绝大数都来源于国外, 这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 这些都将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需要加强中国本土的关于员工参与、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相关研究。

上一篇:光谱选择下一篇:双子的冒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