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文

2024-06-02

下水文(共12篇)

下水文 篇1

“下水”是叶圣陶先生打的一个比方。原话是:“‘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 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 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 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 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 要是老师经常动笔, 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 或者另外写些什么, 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 用比喻的说法说, 就是‘下水’。”

我有动笔的习惯。上学时, 我最喜欢作文课。一写作文就会忘记一切, 走进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工作了, 业余时间喜欢写小说、教学札记。文章只要写了个开头便放不下, 说食不甘味, 卧不安席绝不过分。备作文课, 我都得先写写。备课本上的作文题, 似乎不是给学生出的, 而是给自己出的。不少同事羡慕我的这个动笔习惯。这的确成了习惯, 习惯到“见了题目就想写”的地步。说“人是习惯的奴隶”, 我信。

一次, 教导主任检查我的作文备课。阅毕, 主任对我说:“你每次备课为学生写篇范文, 而且有时一篇文章写好几个开头, 这很好。但是教学过程写得太简单了。”

我近乎嬉皮笑脸地为自己开脱:“我一‘下水’, 哪里深哪里浅, 便心中有数了。从构思到写作, 那过程心里自然也有了, 所以, 就写得少了点。”接着我把叶圣陶先生关于“下水”的话说了一遍, 以为佐证。主任摇摇头说:“实在不敢苟同。”

我在心里说:“我如果当了主任, 我一定这样向语文老师说, 题目出好了, 能亲自‘下水’, 写一篇‘下水文’, 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后来, 我果然当了教导主任;又后来, 还当了鼓楼区教研室的主任。“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于是先向全校, 后来向全区的语文老师竭力鼓吹这样一个观点:“写‘下水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居然也有人赞同。

写“下水文”可不是让学生抄的。“下水”的目的首先在于了解题目的难易, 怎样写才好。

一年春天, 学校举行过运动会后, 我们年级组决定让学生写《记我校春季运动会》的作文。开始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可的。可是一“下水”, 问题就来了, 我发现这个题目太大。一天的比赛项目那么多, 如果从开幕式写起的话, 什么时候能写完?是要“有详有略”, 但“略”得太多, 又对不起“我校”二字。我写了三张稿纸, 才把这个题目做了一半。“不行!”我在心里说。说完, 便把草稿撕了。我决定“化整为零”, 把题目改为《春季校运会散记》, 大题目下边, 再分三两个小题目写。这个意见得到了年级组教师的同意。因为我班赵彪参加男子四百米比赛得了冠军, 女子四百米接力赛因其中一位运动员摔倒而痛失夺魁的机会, 所以, 我命了这样两个小题目:《“赵彪第一!”》《虽败犹荣》。这两个小题目必作, 如果还想写别的话题, 自己选材自己命题。

倘若我不“下水”, 我这“化整为零”的主意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一“下水”, 什么都了然于心, 教师明白了, 学生才会少走弯路。如果让学生写《记我校春季运动会》, 岂不害苦了学生?“下水”是“想当然”的大敌。

写“下水文”不是给学生抄的, 但有时候要念给学生听, 为学生示之以范。什么时候念?念多少?

一次, 我出了个《大扫除》的题目。大扫除对学生来说真是司空见惯了, 按理说会写好的。其实不然。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擦玻璃”片段:

擦玻璃的同学行动很快, 他们站在窗台上认真地擦, 不一会儿工夫就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

这么一项需要付出艰辛与细心的劳动, 只寥寥数语便交代了。本来我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如何写, 如何去刻画动作、神态什么的, 但我没有那样做。我念了上面学生写的这个片段, 接着又念了我的“下水文”中关于写擦玻璃的片段:

“大扫除现在开始!”老师的话音还未落, 擦玻璃的同学就出现在窗台上, 谁也没有注意他们是怎样上去的。李玉伟先用湿抹布把玻璃擦了一遍, 再用卫生纸擦。对难擦的小黑点, 她就用手指甲刮。每擦一块, 她就跳下窗台, 歪着身子看, 看看还有没有不干净的地方。有时她还拉着别人看呢!我走到她跟前, 表扬说:“李玉伟擦得真认真!”她笑了, 两眼变成了一对小月牙儿, 但嘴抿得紧紧的。她身边的曹敬云没有笑, 但是我发现, 她擦玻璃的动作加快了。

两文相比较, 学生自会看出自己的毛病所在, 悟出修改的方法。这种“下水”指导的优越性是任何口头说教都不能比拟的。

这是选择在学生“尝试错误”之后的时候, 针对问题读“下水文”的。我没有读全篇, 因为这次作文学生在谋篇布局上没有大问题。

“尝试法”有它的好处。但对于比较难写的作文, 不一定非得让学生栽个跟斗, 头上碰个大血包才亮“下水文”。

徐州人爱菊, 每年秋天都有举办菊展的传统, 不但各大公园有, 就连街道上也有。深秋的徐州是菊花的世界。可惜有些学生熟视无睹, 没有艺术大师罗丹的那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面发现出美来”的本领, 因而很少有人能把菊花写好。

有一年, 我带学生到徐州博物馆的碑林看菊展, 发现这里的菊花都标明了名字, 每个名字都富有诗意, 或从色彩, 或从花形, 或从姿态, 或综合各方面的特点, 非常贴切地概括了这种花的特征。如“千手观音”, 每个白色的花瓣顶端都分出五个杈, 有的弯曲着, 像半握着的拳头;有的全展开, 像伸直指头的手掌;有的伸二屈三, 像一朵盛开的兰花。整个看去, 一朵花就像许多小手组成的。“千手观音”的花名由此而来。

我立即把学生集中起来, 在“千手观音”花前, 将我的发现告诉他们, 并讲了“千手观音”的传说。最后, 我提醒他们, 赏菊花 (当然还有其他的花) 的时候, 千万别忘了看花名。看了花名, 再去看花, 看完花, 再去看花名, 然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字?这样, 就会抓住每种花的特点。

这么一“点”, 不但激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花名入手”, 是这次赏菊的一大收获。虽然抓住了特点, 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因此, 我把《看菊展》这个作文题写在黑板上并简单提示之后, 便读了我写的《看菊展》一文。为什么要读全文?因为这虽然是一篇写活动的记叙文, 但是又应当以“状物”———写菊花为主;而写菊花又不能面面俱到, 必须详略得当;为了使文章有生活气息, 活泼一些, 还要写人物, 而且全文应以“参观” (看) 为主线, 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这些都有一定难度, 所以, 我读了我的全文。下面是《看菊展》中对“高山流水” (一种菊花的名字) 的一段描写:

由花的姿态而得名并且十分贴切的, 莫过于“高山流水”了。

“高山流水”的茎粗壮挺直, 叶子肥大稠密, 而且下垂, 一片一片的, 紧紧地抱在一起, 看上去像绿色的山崖。花朵并不大, 但花瓣特别长。白白的、细细的、长长的花瓣, 稀稀拉拉地从绿叶上垂下来, 恰似悬崖上挂着的涓涓细流;快拖到花盆的花瓣顶端, 向上一翘, 弯成一个个圆圈圈, 又像溅起的一朵朵浪花。侧耳细听, 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水声……

我写得动情, 读得也动情。学生们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情绪高涨, 就连写作水平低的学生脸上的愁云也一扫而光。反过来, 学生的表情又感动了我。我很高兴, 为我的示范能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而高兴。这时, 我觉得我是一位连长, 是一位在训练中身先士卒、第一个越过400米障碍的连长。

身体力行的连长, 技高一筹的连长, 能点燃起士兵激情的连长, 能消除战士畏难情绪的连长, 战士们不高呼“万岁”才怪呢!

“行得一事, 即知一事。”不看, 不写, 不想, 心中哪里会有“谱儿”呢?

老实说, 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 都是由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 出作文题动辄冠以“有意义”“难忘”“有趣”, 那是不了解学生。学生的童年中哪会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许多人为了“有意义”, 只好胡编乱造。

我从来不命这样的题目。我以“下水文”告诉学生, 身边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 不必去编造。

下面一篇“下水文”告诉学生要多听。

“昨天最低温度多少度?”奶奶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正在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

“零下7度。”爸爸说。

“寒流果然来了。”奶奶说, “明天别忘了给玲玲加衣服。她的红毛衣放在大衣柜里第三个抽屉里。”

妈妈说:“妈, 您放心, 我这就给孩子拿。”说完, 果然从大衣柜的第三个抽屉中把我的一件红毛衣取出来了。奶奶怎么记得那么准呢?我心里一热, 对奶奶说:“奶奶, 明天您也别忘了加衣服呀!”

奶奶笑笑说:“这个我知道。不过, 我不出门, 不会冷的。”

下面一篇“下水文”告诉学生应当多看。

我的同桌叫刘志成, 今年10岁。他长得高高的, 胖胖的。圆圆的脸上常常挂着汗珠, 小平头上冒着热气。一双眼睛虽然不大, 但是很有神。他常穿一身蓝色球衣。上衣的前面印着“光明小学篮球队”几个字, 后面印着一个“5”字。因为天天练球, 平时又喜欢蹦蹦跳跳, 所以他一年总要穿破好几双鞋。这不, 他脚上的一双球鞋才穿了一个月, 前面就裂了个口子。

如何选材的道理要讲, 但是如果没有“例子”, 那道理就是干瘪的, 不会久留在学生脑子里。

写的时候, 是“下水”;念给学生听的时候, 就是“范文”了。所以, 我写“下水文”时, 完全是以我教的学生中的极其普通的一员的身份 (或者说心态) 去写的, 尽量写得有“孩子气”。

他们看到这个题目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思路?哪些地方会遇到障碍?我总是这样问自己。如果忘记了自己是站在学生这个角度去写的, 就使“下水”的意义减少了一大半, 因为为学生出的题目能难住教师的可以说是没有。

因为“下水文”多数要读给学生听, 所以我尽量做到语言准确, 浅显, 畅达, 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叙事状物上, 我力求富有儿童情趣。下面是我为中年级学生写的两篇“下水文”。

乌鸦反哺

一天, 我和妈妈在树林里散步, 忽然从乌鸦巢里传来“哇———哇———”的叫声, 声音低沉、嘶哑。

妈妈对我说:“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 要吃东西了。”

我感到很奇怪, 便问妈妈:“它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东西吃呢?”

妈妈叹了口气, 说:“它老了, 飞不动了。”

“那它怎么办呢?”我着急地问。

这时, 两只小乌鸦衔着小虫飞进巢里。

妈妈认真地对我说:“小乌鸦在给妈妈送食物了。乌鸦妈妈年轻的时候, 精心喂养着自己的孩子。你还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汉语拼音‘w’旁边的那幅图画吗?那上面画的就是乌鸦妈妈喂小乌鸦的情景。现在乌鸦妈妈老了, 小乌鸦长大了, 会飞了, 它们没有忘记妈妈的哺育之恩, 就回来喂妈妈。这叫‘乌鸦反哺’。”

听了妈妈的话, 我不由得紧紧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给爷爷洗脚

爷爷的病终于好了, 全家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吃过晚饭, 我把爷爷扶到藤椅上, 拿起今天的报纸, 想读给他听。

爷爷说:“文建, 我想洗洗脚。洗完脚你再读吧。”

“好的!”我放下报纸说, “我给您打洗脚水去。对了, 爷爷, 报上说, 老年人晚上用热水洗脚有利于健康呢。”

我从厨房里端来一盆洗脚水, 放到爷爷跟前。盆里的水冒着热气, 爷爷很吃力地脱着袜子。他说:“人老了, 腿抬不起来了。”

“爷爷, 我来帮你脱。”我边说边把爷爷的袜子脱下来。

爷爷把双脚放进脚盆里, 脸上露出舒服的表情。他想用手搓洗一下, 可是腰弯不下去, 只好两只脚互相帮助———左脚搓一下右脚, 右脚搓一下左脚。我连忙蹲下去替爷爷洗, 从脚面到脚底, 连每个脚趾缝都搓洗得干干净净。

爷爷说:“文建, 你真是我的好孙子!”

我说:“爷爷, ‘香九龄, 能温席’, 我今年都十岁了, 难道不能给您洗洗脚吗!今后, 您洗脚的事儿我包了。”

洗完脚, 爷爷舒服地躺在藤椅上, 微闭着眼睛, 听我读起报来。

刘勰说:“情者, 文之经;辞者, 理之纬。”说的是情理是文章的主干, 文辞是情理所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我为学生写“下水文”, 不但注意一个“浅”字, 一个“趣”字, 还注意一个“情”字, 一个“理”字。

至今,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我充满感情地读这两篇“下水文”时学生们的表情。

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到了高年级, 我在“明白如话”的前提下, 还注意文章的意境、文章的韵味, 努力做到淡而有味。

下面是我为高年级学生写的两篇“下水文”。

春天的果园

我们来到果园, 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

眼前的这一大片桃花, 就像从天上飘落下来的云霞。我们漫步在桃花丛中, 好像不是人在走, 而是云霞在飘荡。

不知为什么, 同学们在果园里, 就像在课堂里一样, 没有一个人喧哗。就连嗓门最高的朱飞飞说话也细声细语了, 是不是怕声音大了会把桃花震落?

同学们走着, 看着, 闻着。小鸟在天空歌唱, 蜜蜂在花间飞舞。桃花开得真多, 密密麻麻地缀满枝头。嫩绿的叶芽儿从枝头、花的背后钻出来, 使桃树更加生机勃勃。是因为花太艳才使得芽更绿, 还是因为芽太绿才使得花更艳, 谁也说不清。

俗话说:“桃花开, 杏花败。”桃园旁边的几十棵杏树上, 只剩下稀稀拉拉的花儿, 颜色也褪成白色了。我们正欣赏着所剩无几的杏花, 又有几片花瓣飘下, 真是“不摇花已落, 无风花自飞”呀。

老师指着树枝说:“‘花褪残红青杏小’, 你们仔细看, 那小小的青杏多可爱!”

我们立刻顺着老师指的方向看去, 只见每个花托里都有一个小青杏。那杏绿豆般大小, 毛茸茸的, 像刚睡醒的小宝宝。

杏花谢了, 使春天减少了一份色彩;但是那小青杏, 又为春天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二八月的云

奶奶常常对我说:“二八月, 看巧云。”奶奶说的“二八月”, 指的是农历。所以到了春天和秋天, 我特别注意天空中的云, 看它巧在哪儿。

二八月的云巧在它的造型上。在蓝天的尽头, 常常出现大堆大堆的云, 高高低低, 层层叠叠, 错错落落, 明明暗暗, 像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雪山。我常常怀疑:那是不是就是喜马拉雅山?是不是就是昆仑山?

有时候云山也会出现在头顶上空。不过, 多数情况下, 它们不再连绵起伏, 而是一座一座的, 各不相连。这时的云山也很好看, 有大的, 有小的, 有高的, 有矮的, 有险峻的, 也有平缓的。在蔚蓝色天空的映衬下, 这云山, 又像露出海面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岛屿, 它们稳稳当当地在海上漂浮着。如果不长时间地看, 根本看不出这山、这岛屿的形状在变化。

不知什么时候, 那云会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 整齐、均匀地排列在高空, 像鱼鳞似的, 好大好大一片。我想, 天上是不是也有耕耘机, 是它把云山耙平了, 种上了庄稼?这鱼鳞云变化得也极慢, 它有足够的耐心让人欣赏个够。

二八月的云巧在它的色彩上。二八月的天空特别高, 特别蓝;云特别厚, 特别白, 特别有层次。如果是傍晚, 那云的色彩就更丰富了, 同一朵云往往会有多种颜色。

二八月的云沉稳, 端庄, 有凝聚力。它不像夏天的云那样, 有时像扯碎的棉絮, 飘飘忽忽, 匆匆忙忙;有时又那么低, 那么暗, 黑压压地从天边涌过来, 给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它也不像冬天的云那样, 懒懒散散, 松松垮垮, 无精打采。

二八月的云, 是流动的诗, 是变幻的画。

我写的“下水文”还有很多, 借这次《小学语文教学·人物》为我出专刊之际, 特选其中一部分供大家参阅。

河边日出

不要说登泰山看日出, 更不要说在世界看日出的胜地———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看日出, 单在我们徐州的故黄河畔观看那伟大的诞生, 就够壮观、动人的了。

那天, 我们来到故黄河边的时候, 天刚破晓, 远远的子房山后的天际, 才露出鱼肚白。子房山像一头卧倒的水牛, 朦胧中只露出了它那深灰色的脊背。火车东站附近的大楼, 只能分辨出个大概, 有的窗户还闪烁着灯光。河水是暗的, 只有一点微白的光。岸边的垂柳也是黑糊糊的, 一动不动, 仿佛还在梦中。

一会儿, 子房山后天边的鱼肚白红润了, 不大工夫, 天空中像是有人甩了许多橘红色的水彩, 渐渐扩散开来。不久, 我们头顶上的云也被染红了。天空中, 一块块、一条条的云, 如缎似锦, 慢悠悠地飘动着, 变幻着。河水也亮起来, 鲜艳起来。故黄河把红霞、绿柳、白楼都收入了它的怀抱。

太阳从子房山后面露出脸来了, 通红通红的!同学们沐浴在霞光里, 笑着, 议论着。张张笑脸和云霞一样美, 人人笑得和太阳一样甜。

当子房山把太阳全部托上来的时候, 天空的云霞由橘红变成淡黄色的了。于是, 天空更蓝了, 大楼更明晰了, 柳树更绿了, 水中的倒影更明朗了。

太阳很快离开了子房山, 变成金灿灿的了, 四射的光芒再不允许我们看它了。

那就明天黎明再见!

(本文是1978年4月5日我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连两次看日出后写的“下水文”。)

狮子和骆驼

不知为什么, 今天狮子笼前围的人特别多。铁栅栏上贴满了小孩儿的脸。我走向前, 踮起脚尖一看, 原来里边有两头才生下几个月的小狮子。两个可爱的小家伙互相追逐、打闹着。其中一头的后腿有点瘸, 动作不那么灵便, 被另一头咬住了尾巴, 怎么也甩不脱。它“急中生智”, 猛一转身, 咬住了对方的耳朵。于是两头小狮子滚作一团, 打得难解难分。打斗中还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别看它们个头小, 嗓门倒挺粗。

它俩的长相几乎一样, 毛短, 光滑, 只是颜色比大狮子深。

两只大狮子关在隔壁的笼子里。母狮子不安地来回走动, 不时地吼叫着, 似乎在抗议饲养员把它们母子分开。公狮子则不以为意, 蹲在笼子里面, 注视着围观的人。只是偶尔用后爪挠挠脖子, 表示它还是“动”物。

骆驼却不像狮子那样凶猛, 那么好动。它们总是那么悠闲自得, 要么在园里踱着方步, 要么安卧在一个角落, 一动不动。它的脖子很长, 上面长满了长长的鬃毛, 像挂着一桄 (gu伽ng) 桄毛线。两座小山似的驼峰是它区别于别的动物最明显的标志。与整个身子比起来, 头似乎小了一点。突出的额头上, 有一排像剪过似的整齐的毛, 很像“刘海儿”, 显得很俊美。不管小孩子对它发出什么声音, 甚至跺脚, 它都无动于衷, 既不害怕, 也不生气。难怪大人称脾气好、又有耐性的人是“属骆驼”的。

(本文是1979年11月21日我为五年级学生写的《参观动物园》中的两段话。)

老鹰捉小鸡

课间, 同学们在教室门前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李悦当“老母鸡”, 他身后带着八只“小鸡”。杨红旗当“老鹰”, 站在“老母鸡”的对面, 两眼紧盯着“母鸡”身后的“小鸡”。

“老鹰”瞪着眼睛, 猫着腰, 左冲右突, 向“小鸡”们猛扑。“老母鸡”扎煞着“双翅”, 左拦右挡地护着身后的宝贝。身后的“小鸡”们叽叽喳喳地叫着, 东躲西闪地跑着。

突然, “老鹰”来了个“声东击西”, 一下子冲到“小鸡”群里去了!“小鸡”吓得乱跑乱叫, 有的跑散了, 有的跌倒了, “老鹰”趁机扑上去, 逮住了一只。

“老鹰”擦着头上的汗, 得意地笑了;“老母鸡”摊开“双翅”, 无奈地摇了摇头。

(本文是1981年9月8日我为三年级学生写的“下水文”。)

辛老师

一天, 辛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老师的办公桌后面是一个书柜, 里面摆满了书。桌子的左角放着两摞作业本, 右角放着两本杂志, 最上面的一本是《小学语文教师》。

辛老师搬了把椅子, 请我坐下, 然后和蔼地问:“你转到我们班已经一个星期了, 适应了吗?喜欢上我的课吗?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没有?”

我连忙说:“辛老师, 您讲课很生动, 说话很幽默, 我非常喜欢上您的课!”

“是吗?”辛老师笑了, “不足的地方肯定有, 说说吧。”

我很不好意思地看了辛老师一眼。辛老师两鬓已经斑白了, 他面带微笑, 一双眼睛真诚地望着我。这目光, 这态度, 真让我感动。

“不难为你了。”辛老师见我不说话, 站起来, 拍拍我的肩说, “等咱们熟悉了, 会无话不说的。通过一个星期的相处, 我发现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听讲专注, 作业认真。不过, 字写得不入体, 建议你买本钢笔字帖, 天天临帖。俗话说:‘字无百日功。’练上三个月, 准见成效。”

我感激地说:“谢谢老师!我一定照您说的去做。”

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写作文。教室里静静的, 只能听到辛老师轻轻走动的脚步声。

他忽然发现张宇的橡皮掉在了地上, 于是悄悄地走过去, 把它拾起来, 然后轻轻地放在了张宇的桌子角上。张宇抬起头来, 刚想说声“谢谢”, 辛老师急忙做了个“暂停”的手势。那手势似乎在说:“别声张, 大家在做作业呢!”

张宇会心地点了点头, 然后低下头去, 继续写他的作文。

有些青年教师对我说, 写“下水文”并不难, 但是做到语言儿童化, 写出儿童的情趣很难, 理由是教师是大人。我却认为容易, 理由是我写“下水文”时, 把自己当做了小孩儿。是小孩儿, 哪里还会有大人腔呢?

如若不信, 不妨一试。

后来, 经验多了, 也不是篇篇“下水”, 但腹稿是一定要打的。有了腹稿, 便会出口成章。

下水文 篇2

在这群鸟儿当中,最出色的要数画眉了,你瞧,她那漂亮的身段吸引了多少目光,清脆悦耳的声音引来了多少听众,鸟儿们都喜欢围着她,听她说话,听她唱歌。在这群可爱的听众中,有一只极不起眼的小麻雀,她总是怯怯的躲在某只鸟儿的身后,只要有谁瞅上她一眼,她就立刻把身子缩在阴影中,再也不敢露出头来。

这天,画眉鸟眉飞色舞的讲述着荒岛的尽头有一株神奇的果树,结出的果子金灿灿的,诱人极了。鸟儿的眼中都流露出一丝艳羡,唯独小麻雀还是那样怯怯的躲在别人的身后,没有什么反应。看着小麻雀的样子,画眉鸟极不舒服,于是,她便踩着细碎的步子,缓缓的走到小麻雀的跟前。

“喂,小麻雀,你怎么不吭声,难道你不想尝尝那神奇的果子吗?”画眉鸟高傲的昂起头,大声问着,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

等了好一阵,都没有听见回答,画眉鸟正有些不耐烦的时候,一丝弱弱的声音传来:“妈妈告诉我,不要飞去太遥远的地方,会有危险的……”

“哈哈,真傻,我们这漂亮的小岛怎么会有危险呢?” “就是,真是个笨蛋,这么大了还听妈妈的话!很明显那是吓唬你的呀!”……鸟儿们听到麻雀的话,都不可抑制的嘲笑起来。

“这样吧,咱们这里好长时间都不怎么热闹了,不如你和画眉鸟比赛,看谁先飞到那棵神奇的果树下,带回一颗果子,怎么样?”不知哪个爱热闹的家伙提出了这个建议,其他鸟儿纷纷赞同。

“这……”小麻雀还想要说些什么。

画眉打断了她的话,高傲地说:“你要拒绝我的邀请吗?我让你先飞吧。” 望着画眉,小麻雀在心里挣扎了一会儿,想着:她那么出色,我一直都羡慕她,她现在不仅邀请我,还让我先飞,真是好人。“那,好吧。”

鸟儿推选了最公正的喜鹊做裁判,随着一声哨响,画眉真的让小麻雀先飞了。看着小麻雀扑打着翅膀往远方飞去,乌鸦诧异地盯着画眉:“你怎么真的让那只麻雀先飞了?难道就不怕输吗?”画眉得意的扬起头:“我早想好了,你等着瞧吧。我一定带着果子先飞回来。”说完,就轻轻摆动那双漂亮的翅膀,追小麻雀去了。

遥望着远处的那个小黑点还在努力往前飞,画眉高兴极了:“真是傻瓜,这么远的路,也不知道想点办法。还好我聪明,知道老鹰过一会儿就会出来,她的翅膀比我的可有力多了,借着她的力,这场比赛我赢定了。”又飞了一会儿,已经看不见小麻雀的影子了,老鹰真的出现了,画眉偷偷地飞到老鹰的背上,坐在她的“飞机”上,看着老鹰扇动着翅膀,往前方飞去。几个呼吸的时间,就看见小麻雀重新出现在了眼前,画眉自得的笑了。

正在这个时候,老鹰看见了地下的猎物,一个俯冲就向地下冲去,那速度快得惊人,画眉鸟没有抓牢,一头栽到了地上。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小麻雀仍在努力的飞向那神奇的果树。路途遥远,她一刻不停地飞着,想着要亲手把最漂亮的果子送给最出色的画眉。

关于“下水文”的断想 篇3

支持者引经据典:“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加透彻,指导就会更加切实,批改就会更加恰当。”(叶圣陶)“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学生普遍怕作文,关键是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崔峦)

反对者则对照着新课标据理力争: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自由表达,提倡“多角度地观察”“不拘形式地”“有创意地表达”。“下水文”的范例性质却决定了它在科学、规范地传递写作知识和技巧的同时,禁锢学生的思维,妨碍他们个性化、有创意的自由表达。

支持者说:犹如游泳教练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语文教师也要乐于与善于写文章。

反对者言:蔡振华不一定是刘国梁的对手,陈运鹏也游不过杨文意,但不是照样培养出游泳精英?一位优秀的游泳教练,最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而不是下水去跟运动员比谁游得更快。(引自:北大中文论坛《放谈“下水作文”的利与弊》)

这两种“岸上指挥”与“下水示范”的习作指导观真是各持一端而又各有千秋。

我喜欢写下水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牢记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一语,坚持写下水文。我认为关于是否要写“下水文”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要写,应该写,这是身为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从同事的访谈中,从同行的文章中,我发现反对写下水文的教师,担忧的无非是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老师工作繁忙,哪来那么多时间写下水文。

这其实不能算什么问题,静心想想就很容易破解。试想:无论是体育教练,还是传授某技能的师傅,并不是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亲上战场,躬身示范的,往往是看到学子陷于困境无法突破时再露一手。写下水文也如此,一个学期里,喜欢的可以篇篇写,不喜欢的写个两三篇。语文教师基本还要担任班主任,似乎确实很忙,但扪心自问,这一学期有针对性地写它个两三篇的时间应该还是能挤出的。

第二,不少教师自我要求高,担心自己写的作文上不了台面,万一误人子弟于心不安。

其实老师们大可不必有此担心。其一,没有点真才实料怎能考入师范院校?怎能担任语文教师?咱要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写”的天赋。我在刚开始写下水文时,会像有的学生一样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发呆很长时间,写多了,慢慢就养成主动观察、自觉感悟人、事、物的习惯,“写什么”也就不再成什么问题;写久了,我也悟出了些写文章的道道,自觉写作水平也有了些提高。其二,语文教材确实都是名家名篇,课外读物中的美文也不少,有的教师说即使要让学生模仿,捞一篇经典之作,总比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拙文要有效。说这话的老师肯定没有亲历过下水文带来的神奇功效。都说学习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模仿大家之作对学生们来说犹如摘天上的星星,未曾行动,他们在心理上就已做好了“反正我写的肯定比他要差”的准备。而你呢,是他们朝夕相处的语文老师,你写的某件事、某次活动、某个人很有可能是学生们参与、亲证、熟识的,你的文章或许真的没有名家名篇那么出彩,但学生们读着会觉得更亲近、更真实,你在文中有意运用的一些写作技法,他们学的主动性也会更强。再说,教师写下水文时,往往会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特点,这样的下水文对学生的指导价值更大。

第三,“下水文”的范例性质是否会禁锢学生思维,妨碍他们个性化、有创意的自由表达?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下水文如若运用不当,极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窘境。有一回,我指导三年级的孩子写活动作文。玩了“斗鸡”的活动后,考虑到三年级孩子尚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我就“好心”地与同学们一起把整个活动过程按照活动前、中、后作了个统一的口述回顾,并在黑板上写了提纲。针对学生对一些活动细节讲不清楚、讲不具体的情况,我还在黑板上即兴写了个片段,让孩子们模仿借鉴。后来,翻阅学生的本次习作,我真有种晕的感觉——一半多的孩子要么照搬,要么换汤不换药地克隆我写的片段,而绝大部分孩子的文章结构是按照口述的提纲来写的。这一实践,我切身体验到了教师的下水示范方式不当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这个事例中我也更明白了,关于“教师是否要写下水文”是毫无探讨价值的,不管什么原因,一个语文教师说自己不会写文章都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何正确使用下水文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克服下水文带来的习作思维定势有哪些策略?我觉得,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研讨的话题。

几年来,我一直探索着下水文在习作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下文就从“下水文的出示时机”的角度结合教学实例作个阐述,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指点与进一步探讨。

下水文什么时候与学生见面?这个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我认为下水文的出示时机应根据每次习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来灵活处理,一般分三种:

一、作前出示

1.书信、读后感、建议书这类习作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初学时,教师不妨可以在作前出示下水文,供学生借鉴写作格式。

2.选材面比较宽泛的习作,教师作前出示下水文能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如人教版教材六下第四单元的一个习作内容是:“围绕学会生存的话题写写自己遇到过的危险或灾难,是怎样应付的。”看完习作要求,课堂气氛很是沉闷,问了几个学生,他们支支吾吾地表示:我没经历过地震、洪水等自然灾难:被抢劫、敲诈等倒霉的事我也没遇到过,没什么可说的了。原来,孩子们把“学会生存”的内涵理解为天灾人祸这类在人生长河中属于偶遇事件中的应对方式方法,这样的理解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关,《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课文中主人公或悲惨,或传奇,或惊险的人生遭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确实比较遥远,他们的思路被课文限制,难怪无话可说了。幸亏我在备课时考虑到了这点,事先写好了下水文。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听听自己经历过的一次流血事件。读完后,我让大家找找自己身上的疤痕,想想受伤的原因、救护的方式。下水文中我选择“疤痕”为话题切入口,那是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有类似经历。果然,读完下水文后,同学们的写作思路被开启了,这次习作写来得心应手。

值得一提的是,作前出示的下水文不一定非是成文,也可以是文章的思路。到了高段,大部分学生能把事情写具体了,我就注重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来写同一题材。比如,学校要举行义卖活动,活动前,我预先下水设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这次活动,再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结果,我们共同商讨出可以从店名、广告促销方式、自己的购物经历、拍卖现场、“我”的推销过程等角度进行观察。这次习作,同样的活

动,学生从不同角度选材。欣赏同学们的大作,我真有种饱享百花齐放的畅快。

二、作中出示

看图作文或者同一事物的观察作文之类选材面较窄的,但在“怎么写”的问题上稍微有些难度的习作,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先下水扑腾,待巡视诊断比较集中的问题后,再出示下水文。(学生写作功底厚实的可以即兴作文,如果自我底气欠足,在备课时预设可能出现的写作难点)这时,学生正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中,教师的下水文无疑能使他们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在阅读老师的文章中,他们会与自己的行文思路进行比较,然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要这么想,我的文章就能写好了呀。比如,有一回,我们的习作内容是:观察校园里新展出的15块文化墙,选最感兴趣的二到三块来写。学生三五成群地去观察,十来分钟后,纷纷回到教室,动笔写。我笑侃:这些文化墙,我观察了将近半小时,你们才这么会就观察好了?能写了吗?大伙喊着“能”,还有几个嚷着:这种文章小菜一碟了。十几分钟后,我发现不少学生要么在抓头发,要么用笔撑着下巴,还有几个前来央求:能不能再出去观察一下。我笑了,这些家伙肯定写不下去了。于是,我建议写不下去的同学停笔来欣赏我的作文。我在大屏幕上呈现事先拍摄的一幅文化墙的照片。再出示我的下水文:

内容最丰富的是二(2)班的文化墙。墙报正中间张贴着两颗重叠的红色边沿爱心,爱心中央是一张绿色的生日蛋糕形卡片。卡片上写着一位小朋友对祖国妈妈的生日祝福语。爱心的上面是“祖国在我心中”这六个大字,红色的字体外面镶嵌着黄色的边框,显得特别醒目。爱心的左右下三方张贴着小朋友写的作文。作文的下方还整整齐齐地贴了一排小朋友画的画。你瞧,其中一张画着一座彩色的天安门,边上。两个小朋友正面带微笑行着队礼。天安门上空飘扬着2个红色气球,气球下飞舞着的彩带上还写着“生日快乐”呢!墙报的四个角落各贴着一些小朋友亲手做的贺卡,有蜜蜂形,有爱心形,有蝴蝶形……真是形状各异、色彩丰富。

然后,我让学生找找方位词,想想除了写清楚文化墙的哪个方位贴着什么外,还写了什么?从下水文中,学生明白了介绍文化墙,首先要按照方位把内容介绍清楚,接着要择重点把张贴物的内容写具体。阅读了下水文后,我让学生拿着作文本再次去观察,回来后再写,学生真的是洋洋洒洒、文思泉涌了。

三、作后出示

内容基本相同、写文难度不大的习作,适宜在作后出示。教师批改完学生习作,对其中的优劣了如指掌后,再针对比较普遍的问题来写下水文,在作文讲评时出示,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修改习作。比如有一次我们写了一篇活动作文——翻书比赛。这类习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写通顺是不成问题的。但全班同学的文章言语表达比较平实,缺少灵气。于是,针对这问题我写了个下水片段:

第三轮出场的是郑大侠。这是我最看好的一位。这小郑也是个狡猾分子,那书已被他做了手脚,右下角高高翘起。再加上连续两轮的观看,估计他也偷学了人家的不少妙招,看来突破楼周怡在第二轮创下的89页最高纪录是不成问题了。开始!小郑飞速地翻过一页,还未等我叫好,这小子的表现让我如同被浇了盆冷水——第二页,才第二页,居然……居然卡住了。只见他捏着筷子,死命夹着右下角高翘着的书页。可不知怎么回事,那几张页码就是紧紧相偎相依,一点也不买小郑的账。小郑紧绷着脸,上下乱夹一气,终于,那一页被夹起了,我也终于松了口气。接下来,小郑一路顺风,一口气夹了二三十页。

学生鉴赏后,有不少悟性强的孩子在以后的文中也能增加点幽默的语素了。

“下水文”与习作相遇 篇4

关键词:下水文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们不敢讲得太多, 只是稍作提示, 就让学生们动笔。学生们看似明白, 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经历了一次次如此空洞而毫无创意的习作指导之后, 学生们更加畏惧写作了。那么,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欲望呢?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生作文刚刚起步的时候, 在学到了一种新的写作知识刚刚运用的时候, 在学生写着写着遇到困难而愁眉紧锁的时候, 在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 恐怕没有比老师‘下水’示范一下更有启发性、鼓舞性, 指导性的了。”特级教师的话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 相信学生的习作会在模仿中慢慢提升的。

一、解读“下水文”

“下水”, 名为下水, 其实意在“架桥”。教师“下水作文”不仅是言传身教, 更重要的是通过写去真正体验写作规律, 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熟悉“学”之道来架设“教”之道, 达到真正的以“学”定“教”。另外我们教师在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化, 很多人便将写作技能“束之高阁”, 写作技能慢慢退化, 在对学生的作文的指导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 教师也不能光耍嘴皮, 应多多亲自“下水”, 去“基层”体验学生生活。这样,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不但获得感性认识, 发现问题, 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也必将提高教师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将不断长进。

二、扣准课堂契机, 指点写作技巧

教师下水文的出示, 应当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呈现。这个时机不要拘泥于习作指导课上, 课前铺垫性的介绍、课堂上小练笔前揭示写法的展示、写作中突破难点的重点指导、交流展示时的引入、修改完善时的润色、课后的拓展等等, 都是向学生呈现“下水文”的好时机。

对于习作题材比较宽泛的, 寓意比较深刻的作文, 教师可以用下水文来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对于题目要求简单的, 写起来难度不大的作文, 可以在大致浏览学生的作文初稿后, 再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这样可以起到指点迷津, 纠正偏差的作用。例如:习作要求“写一种你熟悉的学习文具”, 学生们纷纷选择写铅笔刨、钢笔等, 有的同学在重点写了铅笔刨五彩的外形及作用后, 再写“我”和铅笔刨之间发生的事就已经体现我们之间的感情就有点“干巴”了, 这时教师适时出示一片类似的写学习用具的“下水文”, 学生恍然大悟,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出的作文也是”有声有色”。但我们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想象类作文, 尤其是看图作文则更适宜于“作后下水”。因为想象作文的训练目的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若教师过早“下水”,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因此, 对于想象作文, 应该让孩子先放胆写。在交流时, 教师再让学生们看下水文, 让学生们在对比中得到启示。

三、多样化下水文, 点燃学生激情

下水文并非都是一篇完整的佳作, 无论是全文, 还是片段、句子都可以作为“下水文”。这主要根据作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 我们在写下水文时, 要从实际出发, 这样才能起到下水文应有的作用。例如:在写一个片段时, 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用内心感受来加深体会的, 哪些地方需要学生用景色来烘托人物心理活动, 就在那些地方下笔为文。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虽然篇幅很短, 但是给学生们的启示却是最深的, 也是最实惠的。

下水文还可能是老师当堂的口头作文。因为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 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若课上教师发现自己的下水文与学生所想的不一样, 我们就要放弃原来写好的, 根据学生的需求再次头生成新的下水文。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的“下水文”的创作过程中习作热情空前高涨, 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运用,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下水文不一定都是老师的佳作, 也可能是“庸作”, 交给学生修改, 有时会比向他们出示一篇典范性的佳作更有效。给学生提供一篇漏洞百出的“下水文”, 让学生自己去评点, 改错别字, 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 改不通顺、不完整、表达不准确的句子等等。这样将学生习作中的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在下水文中, 不仅能使学生在习作中少犯错误, 扬长避短, 也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 敢于“挑错”, 善于“挑错”, 帮助学生提高习作的鉴赏能力和自改能力。

四、儿童化语言, 引发学生共鸣

在写作中, 如果教师对范文写作的目的和要求理解不够, 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 就会脱离学生的接受水平。下水文是写给小学生作范文用的, 太过于“成人化”的语言学生接受不了, 会使学生觉得习作难作。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并努力用儿童化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意, 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总之, 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 贴近学生实际, 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 让学生乐于表达。教师与学生一起“下水”, 真正走进学生中去, 想学生所想, 感学生所感, 乐学生所乐, 实现“下水文”教学与新课程对接, 让“下水文”这“源头之水”的“源源不断”, 使学生在规范作文中自由表达, 这应该是我们作文起步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曲巍.如何有效利用下水文引领学生写作[J].成功 (教育版) , 2011 (3) .

二模考试教师下水文 篇5

时间之思

我们都来自偶然,从本质上说和一滴水、一阵风、一只蚂蚁、一颗树没有什么差异。是时间赋予了存在以意义。然而作为万物之灵,时间既是我们自己的,又不能完全属于自己,因为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独立存在。你依附于这个世界,你就要为这个世界付出你的一些甚至是很多的时间。

古往今来,凡在历史的河床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人无不是将自己的时光献给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伟大事业。马克思、恩格斯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付出毕生精力,曼德拉、毛泽东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解放投入了不仅是自己的还包括亲人的全部时间,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蒲松龄等作家谁又不是倾尽自己所有的心血进行写作?难道他们写成的文字只是为了自娱?设若一个人胸中有大抱负,他又怎么能计较自己的时间都献给了他人?只有心中常思“小我”的人,才不愿做这“赔本”的买卖。

想到孔子曾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他又说过,“朝闻道,昔死可矣”;想到曹操曾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却是因为怀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志;想到蒙田曾道出“我努力通过迅速地把握住生命来阻止生命的飞逝,通过运用生命的活力来补偿生命的仓促潜逃”的深沉感悟„„我更加明了,时间即使比金子还珍贵,也要利用好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当我们为理想、为正义事业、为他人慷慨地支付了本属个人的时间,那么换来的一定会是更加幸福、快乐、充实的感触。

被誉为“时代楷模”的朱彦夫,14岁参军,身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一百多次战斗,把自己的青春、鲜血、四肢和左眼都抛洒在了战场上。25岁回到贫困的沂蒙山家乡,这个特等伤残军人担当起村党支书的重任,一干就是25年,打井修路、填沟僻地、开荒种树„„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一个好胳膊好腿的人又能坚持到几时?他把自己的孱弱的”壮年“义无反顾地给了他挚爱的乡里乡亲。年过花甲,领导群众期望他将自己的故事写出,于是他又用嘴和残肢把自己的春夏秋冬与钢笔、字典、稿纸捆绑在了一起。历时七载,七易其稿,一个从未进过学堂的特残人硬是写出了33万字的巨著《极限人生》!这是伟大坚忍意志铸就的传奇,更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时间的故事,若你不为之动 1

容,你怎么还能说自己是一个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人们常常说自己没有时间,对《时间都去哪里了》这首歌还深有感触。那么,我真想问问,我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有意义、有价值、非做不可、能“名留青史”的大事要事?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可以消费消耗我们时光精力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同时常常觉得空虚无聊的人也越来越多。是否是我们没有了坚定强大的内心世界所致?那么,又是谁动了我们理想?谁动了我们的信仰?还是这理想和信仰本身就是建筑在沙子之上,连一阵风都可以吹倒?

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是我欣赏的一个在大地上用行动写诗的人,他隐居,和自然相亲相爱,写成经典之作《瓦尔登湖》。他用这种方式来对抗将自己的上午下午都卖给社会的生活方式,你可以赞赏他的超脱,你也可以学习他的亲近自然,但一定要在理解“卖”这个字眼的基础之上。“卖”的目的是“买”,“卖”自己时间的人有所求,求名求利求回报,所以在这买卖中他丢失了自我,这是梭罗所鄙弃的。

假如你只看到他拿回了自己的时间,而不能像他一样支配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那么你还是不要邯郸学步的好。

让时间雕刻出生命的最大值

(材料:习近平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索罗隐居瓦尔登湖„„)

梭罗把时间留给了蓝天白云,留给了青山绿水,在瓦尔登湖畔沉静自我,淡然出世;而习近平把时间用在国计民生上,用在了实现中国梦上。时间这把锋利的刀,到底该用在哪里呢?把时间留给自己,还是将时间奉献他人?也许曼德拉一生的奋斗是最好的回答:生命就该去关心社稷苍生,因为只有这样,时间才能雕刻出生命的最大值。

把时间留给自己,时间就会被禁锢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忧乐于心灵的悲与喜,时间能够修饰的终究不过是个人生命的闪耀。

庄子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虚怀若谷之量,但却选择专属自己的人生,不愿济苍生安社稷,只求深山之中,逍遥养生;只求濮水之边,曳尾涂中。陶渊明离开烦嚣俗世,采菊东篱,饮酒赋诗,早已忘记了年轻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忘记了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的理想,生命便在安贫乐道、固穷守志中渐渐凋零。虽然陶渊明活出了生命的本原,沉静自我,淡然出世,但人生终究不够丰厚,不够宽广。林逋隐居山林,梅妻鹤子,在疏影横斜的水边,在暗香浮动的黄昏,抛开纷纷繁繁现实,陶醉于恬淡闲适的生活,生命难免单薄而狭隘。——一生的时间没能为社稷苍生多做点什么,只在小小的舞台上跳着一个人华尔兹,时间能够修饰的最多不过是个人生命的闪耀!

把时间奉献他人,站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忧乐于百姓的悲与喜,时间雕刻出的一定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大值。

史怀哲二十九岁时,有感于非洲的苦难,重新学习医学。历经8年艰辛,38岁的史怀哲终于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他远赴非洲行医,创办丛林诊所,在接近蛮荒的地区为素不相识的非洲人民献上他所有的精力、智慧和爱心,竭尽所能为穷困黑人服务了50余年。这期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1953年,78岁高龄的史怀哲获得诺贝尔和平奖。90岁时他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 史怀哲为苦难的非洲人民几乎付出了一生的光阴,他的生命是如此的丰富而坚实,宽广而厚重。50年的光阴雕刻出了他生命的最大值。

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两离桑梓,奉献雪域。生命如青藏高原般厚重,人格似珠穆朗玛般耸立。曼德拉一生传奇,27年的狱中时光,没有击倒曼德拉的意志,却雕刻了他伟大的人格;27年的狱中时光,没有磨灭他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却雕刻出了他生命的最大值。罗阳献身国防,沈浩扎根农村。牛玉儒心系草原,华益慰关心病人„„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站在社会的大舞台,空间放大了生命的价值;握着时间这把锋利的刀,雕刻出了生命的最大值。

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到底该用在哪里呢?哪一种活法更适合中国国情?在今天,在中华民族正负重前行的今天,中国可以有庄子、梭罗、林逋和陶渊明,但中国更需要有史怀哲、孔繁森,曼德拉、罗阳、沈浩„„更需要所有人为他人付出,需要所有的人拓展生命的舞台,需要所有人为伟大的中国梦奉献生命的最大值。

作文押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兰州理工大学风能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的小赵为就业,选择了济南一家技校“回炉”。为了有个好“钱景”,拿着985高校的本科文凭,却选择去技校“回炉”,学门技术,不乏大有人在。

1991年,他是长沙县高考理科状元;1996年,他是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00年,他是广州外企的高薪白领„„5年前,张晓勇来到长沙市芙蓉区火星街道兴和社区成为一名保安,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小区内巡视。

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街头,刘宁的经历让人唏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作文三个材料涉及当今大学教育和就业的方方面面,现实性针对性较强,作为即将升入高校的高三学生,对此应有话可说。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面对现实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像成人一样说话,这是今后作文的大方向。这方面英美及港台的作文命题值得我们借鉴。

只要是围绕三个材料中的一点发表自己观点即可。主题涉及:教育唯分数论,分数并不意味能力和成功;名牌并不意味好工作;人生选择无对错;网络游戏害人;学校亟待加强人文教育„„

1.辉煌只是过去,未来需要自己开拓。2.就职现实与职业理想3.社会需求与教育培养模式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四川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刘宁,考入国内某名牌大学。大家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刘宁大学毕业后,不断应聘辞职,不是嫌累就是嫌待遇低,连续几年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像大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很无聊,很没意思。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父亲不理解,儿子毕业于名牌大学,本身能力也不弱,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对于刘宁的悲剧,你有什么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参考立意:

1、刘宁想要他理想中的生活,但是要面对现实。与其在浑浑噩噩中荒废生命,不如踏踏实实去一点一点做起,为自己的理想努力。

2、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为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觉得一般工作无聊,平凡的生活没意义,这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3、刘宁的悲剧折射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以出人头地为荣、学校教育唯分数论、社会教育的评价体系是权利和金钱,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被弱化。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的居士去拜访一位高僧。中午时分,小和尚见二人谈话投机,便为他们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高僧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请他吃,居士不作推让,张口就吃。高僧见他没作谦让,不禁脸有愠色。居士吃完,见高僧未动筷子,解释道:“我确实饿了,如果我将大碗再推到您面前,并不是我的本意。既然不是本意,我为什么要故作谦恭呢?与其推来让去,不如按照自己的本意,简单地处理事情岂不更好。”高僧无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最佳立意角度:不作虚假的谦恭(谦让),要按照本意简单处事。其他立意角度:①不作虚假的谦恭(谦让);②做人应实诚; ③学会理解与包容。等等。

四、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说价值观会影响人际交往。还有人引用邱吉尔的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在社会生活中,你认为“价值观”和“利益”哪一个对你的生活更加重要呢?

请联系生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重视思维逻辑考查,拒绝宿构,希望作文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语文接轨,力图走出“文艺腔”,不要让学生总是“猜心思”,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观点大致有四种可能性:

1、利益重于价值观;

2、价值观重于利益;

3、不要把利益和

价值观对立起来,有时候利益就是价值观(比如争自己利益也是争大众利益,争自己的自由也是争国家的自由,这本身就是价值观);

4、价值观和利益谁对人际关系影响大,看在什么情况下,看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如果在一个关注生存和利益的社会环境里,利益就是宗教,一切的价值判断就是利益的;而在一个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人们普遍看重价值立场的社会环境里,价值观就是起决定作用的,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矛盾其实就是这两种:观念和利益。

五、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比喻类的作文材料。审题时首先要弄清其寓意。漫画家蔡志忠以橘子为喻,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分为二的,既可以看其优点,也可以看其缺点。但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对自我的感觉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影响到自己事业能否成功。

浅谈教师下水文的作用 篇6

关键词:下水文;示范性;反思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布置的作文题目,亲自参与学生写作,与学生同舟共济,以知写作之深浅,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所写的这类作文称之为“下水文”。下水文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和激励性,对教师自身具有反思性、专业成长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1]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2]于漪老师说:“教师要学生走这条学作文的道路,自己必须先探路, 亲尝甘苦, 洞悉关隘沟坎, 寻觅跨越的良策. 不如此, 就难以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教师下水文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下水文是作文教学的必需品。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遍,没有下水文的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缺憾。下水文的作用体现在:

一、学生方面

教师下水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下水文是学生的指向灯,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叶圣陶先生说得透彻:“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加透彻,指导就会更加切实,批改就会更加恰当。”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毕竟是学生,社会经验缺乏,思想单纯,对于生活的感悟不是那么多,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就在于教师,而下水文让学生找到了方向,主题结构,遣词造句,表现手法不再那么神秘。2.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展示教师下水文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展示下水文成形的过程。教师以切身经历告诉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在于平时的积累,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3.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对于学生说,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而教师下水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感受者、发现者和记录者。4.拓展学生写作思维。“在作文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题’,正当其思路闭塞而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文章‘亮相’,给学生以具体启示,很有可能把他们领到‘柳暗花明’的世界。”[4]

二、教师方面

1.可以提高语文老师的文化素质。下水文,是教师表情达意的渠道之一,把自己对人、事物、生活、人生、理想地思考,用精炼优美的语言展现给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2.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下水文展现了教师的做人品格、人性色彩,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比起单调的讲述技能技法,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3.可以提高教师作文指导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体验下水的感受,就拥有了发言权,在作文课上 “现身说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给学生最有益、最切用的指导,而不再是对作文教学的空洞解读,一味的教条主义。4.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想教好, 必须学生买你的账;学生买你的账,必须你有威信;你有威信,必须你有实力。提高你的威信,增强你的实力, 写‘下水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5]

三、师生关系方面

中华美德,师者为尊,也许有人担心下水文有辱师尊。于漪老师说:“认为自古以来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做, 哪有教师先作的道理;认为不写也比学生高明, 否则怎么能批改学生的作文;认为要教师‘下水’作文, 是不是存心与教师过不去, 存心制造高低的矛盾。这种种陈旧的看法必须破除, 而破除的办法不是就事论事, 而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事业的高度来认识, 来解决。”[3]陈腐的观念要祛除,有益的做法要坚持。师生平时的交流是很有限的,且几乎仅限于口头上的交流,而学生所言未必就是内心最真切的想法,一定是暂且保留几分,下水文给了师生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下水作文’很直接地体现教师的人格、心态、认识、思维等等。这种书面沟通,保存期长,易于长久玩味。同时,写文章这一行为本身也很直接地表现教师的责任心等,也是一种沟通。”[5]下水文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彩虹桥,有益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阅读教学方面

1.有益于进一步扎实教师基本功。“语文教师经常‘下水’,可以养成深读、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使写作理论与阅读理论交流沟通,迁移转换,使读与写相辅相成,协作共进。”[5]2.教师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明白要想获得作文上的成就,功夫在平时。

五、写作习惯的养成方面

写作习惯包括用心观察,感悟生活;积累知识,迁移运用;文从改中来;勇于创新,展现个性。现只从一点说起,文从改中来。契诃夫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5]

教师下水文是写作课教法的有益探索,用之恰当,行之有效。顾之川老师说:“‘下水文’能给广大青年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因为一个语文教师有写作体验和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注重亲身体验。体验,不仅指学生,教师也要体验。师生的共鸣往往产生于共同的体验,而共鸣是教学的崇高境界。我衷心希望,青年语文教师都能写一点‘下水文’。”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师下水.文汇报第二版,1961.7.22

[2] 刘国正.也谈教师下水.人民教育[G]1984.6:46-47

[3] 于漪.谈教师的“ 下水” 与“ 半下水”.人民教育[G]1984.10: 44-45

[4] 王红意.浅谈“下水”作文.教育教学论坛[G]2011.18:255

[5] 邹林波.佳作常从改中来.新课程(上) [G]2013-05-08:123

[6] 朱永涛.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G]2011.23:36-38

“下水文”,不仅仅是为了示范 篇7

笔者不久前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一线语文教师中有过撰写下水文经历的人数比例非常小, 很多语文教师甚至不知道何为“下水文”, 更不清楚其意义及功用。“生写师不写”已成为习作教学的常态, 并且有固化的倾向。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 忽略指导, 鲜有示范, 更缺乏必要的学情观察和分析, 未能发掘“下水文”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认为, 能写、会写“下水文”, 是一个成熟语文教师的标志;爱写、善写“下水文”, 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志。教师写“下水文”作用于习作教学, 其意义深远。

写“下水文”绝不仅仅是为了示范, 更是一种体验, 一种浸润, 一种打磨, 一种观察, 一种引领, 一种研究……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多视角来透视“下水文”。

视角一:“下水文”可以激活“笔尖”

顾名思义, “下水文”就是教师写的范文。“学写如学游”, 教师自己写写, 如同为学生试水, 感觉一下水温, 探摸一下水深, 更重要的是, 享受一下水流, 享受表达的快意, 让“水花”激活自己思维的火花, 让自己的“笔尖”永不生涩。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 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 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 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教师对于写作的热度是可以传染给学生的, 因此, 边教边写, 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理想状态。“下水文”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试水”的同题写作, 它更应该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的一切练笔和写作行为。例如, 系列教学手记《老师失音了》《独角戏进行时》《一言既出》等数十篇文章, 就是我边教边写留下的印记。“边教边写”能让人思如泉涌。丰富的教学生活, 精彩的校园故事, 缤纷的社会舞台, 都可以成为教师练笔的源头活水。这些即兴的、原生态的记述, 既是一种充满职业情感的教学手记, 也是教师对于教育活动的一种自我审视和盘点梳理。

如果保有一颗细腻的心, 一定会有一支流畅的笔。观察生活, 感受真情, 体验百般滋味, 抓取瞬间印象, 捕捉精彩教学———教学片段可以写, 校园生活可以写, 内心独白可以写, 童话神话也可以写。散文、童谣、故事、诗歌、剧本、段子……一切能表达情绪的形式都可以尝试。久而久之, 教师基本功之一的“写功”便逐渐提升了。“下水文”在激活“笔尖”的同时, 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 成为不可替代的教学亮点, 更可以成为语文教师职业生活中妙不可言的独特风景。

视角二:“下水文”可以浸润“心田”

教师的一切练笔和写作行为都可以视为“下水”。作为原创, 作为一种朴实的、率真的情绪表达, 这样的“下水文”可以拥有不 同层面的 读者群———学生群、同事群、家长群、社会群、亲友群……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沟通情感, 浸润心田。

“下水文”的主要读者当然是学生。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 学生对于教师的“下水文”有着天然的、极浓厚的兴趣。课堂上, 他们往往会以最热烈的掌声和最热切的眼神欢迎“下水文”。每当这个时候, 文字便成就了师生的“心灵对视”和情感意义上的“肌肤相亲”, 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直达心底”的无障碍沟通。学生对于教师文字的渴望, 既是一种技术借鉴的期待, 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亲近和对教师形象的礼赞和崇拜。在学生们眼里, 教师能与自己分享文章, 就是在感情上把自己当作“密友”, 是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 是一种敞开心扉的接纳姿态。“下水文”也是教师自信、开朗、阳光的“形象宣言”。可以说, 与学生们分享“下水文”的时候, 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充满魅力的时刻。因此, 珍惜并借力于这种情感, 以“下水文”来促进师生的沟通, 是每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意识到的。

同事、同仁是“下水文”的另一个读者群。“下水文”交流作为同仁圈中一种特别的研讨方式, 在促进学科教学研究的同时, 能极大地增进同行了解。《歇歇吧, 老师》就是我采撷身边真人真事, 有感而发, 以学生的口吻来呈现的一篇“下水文”。文章以抒情的笔调, 娓娓讲述了我的同事孙老师几年如一日, 带病坚持在校园和社区推广国学经典的感人故事。文章在学生群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也吸引了很多同仁, 并引发了教研团队关于经典推广活动的大讨论, 同时, 加深了同事间的了解, 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此外, “下水文”还可以在家长群、社会群、亲友群中广为传播, 成为大众了解教育、关注教育的一个窗口, 成为家校“交心”的纽带。

视角三:“下水文”可以打磨“技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 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语文教师长时间不写作, 会导致写作技艺生疏, 下笔艰难, 也为指导学生写作和批改学生作文带来连锁困难, 因此, 我们提倡“常常动心, 常常动笔”。

“下水文”既可以是整篇, 也可以是片段。为了指导学生把“人”写好, 我曾经写过八种方式, 共计十一种的开头样式, 以打开学生思路。《写人开头八法》重点介绍的方法有:姓名开头法、声音开头法、动作开头法、回忆开头法、悬念开头法、画像开头法、抒情开头法、欲扬先抑开头法等。写这样的“下水文”一方面是为了打开学生思路, 另一方面, 也可以挑战自己, 磨炼自己。写的过程中感到语塞, 感到词穷, 也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技艺尚需打磨, 学海无涯, 要学的还有很多, 必须多练多写, 手才不至于僵硬, 笔才不至于生涩, 脑子才不至于生锈。基于这样的想法, 除《写人开头八法》外, 我还陆续写出了《写景开头十法》《读后感开头十法》《故事开头十法》等“下水文”, 在学生受益的同时, 自己也感到经常动笔, 越写越顺。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读到介绍沈从文先生的一则故事, 才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做法竟与著名作家不谋而合。沈从文先生在高校任教时曾教授写作课, 每次布置一个题目, 他总是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 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上好几页, 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我想,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既启发了学生思路, 又磨炼了自己的笔力。

视角四:“下水文”可以前瞻“学情”

常写“下水文”的教师都知道, “下水文”并不好写, 很多时候, 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 “下水文”的构思和撰写过程, 其实也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模拟, 可以掌握非常宝贵的第一手“学情”。

正像崔峦老师说的那样:“教师‘下水’, 这是最切实的指导。写与不写大不一样。”体验了写的难度, 摸清了难在哪里, 想好了应对措施———通过“下水文”预热之后的写作教学, 必然会有的放矢, 轻重适度。教师可以从容地带着学生绕开那些“暗礁”, 涉过那些“险滩”, 给他们以最得力的启发和指导。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 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而且非常熟练, 具有敏感, 几乎不假思索, 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 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 指点几句, 全是最有益的启发, 最切用的经验。

例如, 在指导主题为“人与书”的习作前, 我开始构思“下水文”, 思索良久, 竟为题目犯了愁:定个什么题目好呢?什么题目有新意呢?如何让题目成为“文眼”呢……我一时还真想不好。由此, 我想到, 我的困难必然会成为学生们的困难:拟不好题目, 拟不准题目, 拟不出题目。于是, 我决定, 以此为突破口, 先攻下一组“下水题目”。然后, 在习作指导教学中, 以此为契机, 顺势打开话题, 启发学生的思路。这个教例再一次启发和提示我:“下水文”是教学的试验田, 是学情的瞭望台, 利用好它, “保养”好它, 能够为教学助力, 甚至添彩。

视角五:“下水文”可以引领“情趣”

爱写、善写的人, 往往觉得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 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是故事。但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 “没啥可写”依然是他们最愁的事。究其原因, 是他们缺乏一种非常关键的引导, 那就是观察的点拨和情趣的引领, 而教师的“下水文”正可以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

例如, 为了解决学生“日记素材难找”的问题, 我将自己多年前的几本日记带来, 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我告诉他们, 要想写好日记, 必须得先做个“有心人”。带上耳朵听, 能听到生活中很多有趣的话;带上一双慧眼去看, 能看到很多心动的景;带上感恩的心去体味, 能感受到最浓最纯的人间真情。我把自己写的日记一篇篇地读给学生听, 内容有很多:生活段子、心情小记、真人真事、憧憬幻想……生活的角角落落, 生命的喜怒哀乐, 真是无所不及。开怀处, 他们随我的文字大笑;伤感时, 他们也随我的文字黯然。日记里点点滴滴的生活五味感染着他们的心。我随即又启发学生, 生活中这样值得写的事到处都有, 就看你能不能入眼, 入耳, 入心。通过这样的“下水日记”分享, 传递给学生的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一份浓浓情趣。此外, 我还经常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素材积累本、构思提纲、文章手稿以及博文等等, 也经常为他们描述自己观察生活时沉醉其中的美妙, 写作时得心应手的快意, 写作后作品发表的开怀。“最好的教育是感染。”的确, 教师对于写作的热情深深地烙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成为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值得一提的是, 除学生外, “下水文”在家长群、同事群等不同的读者群体中传播, 同样起到了情趣引领的良性作用, 加强了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 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润物无声的促进效果。

视角六:“下水文”可以引发“思考”

构思“下水文”、撰写“下水文”、运用“下水文”、研究“下水文”的一系列过程, 也是一个语文教师全程思考的过程和极富价值的成长过程。

思考一, 发现教学现象。在运用“下水文”辅助教学的过程当中, 我们发现, “下水文”以其不可替代的资源价值, 成为语文教学乃至德育和班级管理中的一股强劲的发展助推力, 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惠及学生身心, 成为最受学生 欢迎的学 习资源之一。

思考二, 诊断教学问题。教师在构思和撰写“下水文”的过程当中, 经常能够产生和学生的换位思考, 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同身受, 从而得以审视教学问题, 梳理教学问题, 研究教学问题。

思考三, 寻找教学契机。教学问题的呈现, 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跟进探寻, 有时甚至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考量, 引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新思考和新研究, 从而调整教学预设, 重新构建更有效的、基于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新路径。

思考四, 盘点教学得失。“下水文”的质量, “下水文”的品位, “下水文”的运用技巧等问题, 都会引起教师对于自身素质、教学品质的一系列反思。在此过程中, 教师会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朗读水平、鉴赏水平、教学设计水平、现场调控水平等技巧能力有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在盘点得失中不断地生发进取的动力, 获得专业的发展。

写“下水文”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篇8

作文教学实践证明, 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素质。

一、教师“下水”练笔, 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作文教学的现状, 使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到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迫切性。其中, 有些教师已经跨步而行, 用写“下水”文章的方法, 锻炼自己的笔下之功, 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但是, 也有不少教师对此缺乏认识, 或者对“下水”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但有其“心”而无其“力”, 他们缺少写作的真切体验和基本技能, 却又不想或不能补上这一课。指导学生作文尽用一些貌似正确实则无用的空话, 或者寥寥数语便算是“指导”了, 不仅不能给学生“解惑”, 还会把学生带入云里雾中。

造成这种隔靴搔痒式指导的主要原因就是, 正如霍姆斯基说的“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教师对学生作的题目, 心中无所思, 手下无功夫, 必然言之无凭, 导之无力。学生听“讲”不得要领, 看“批语”不得实益, 写起来就难以符合要求。反之, 若教师有写作的真切体验和较好的写作基本功, 能在学生需要时, 或给以精当切要的指点, 或亲自‘下水’写一写, 让学生听听看看, 品品议议, 这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师“下水“练笔, 可以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叶老曾说过:“直观是受教育的又一种手段。”此外, 直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形象鲜明、生动、具体, 便于模仿的东西, 学生才能学得快, 记得牢, 用得上。学生在写作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 教师审时度势, 有针对性地动笔写一写, 并现身说法地讲一讲, 把写作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就把抽象空洞的说教变成了具体的活生生的开象指导, 会使学生感到直观、亲切, 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例:教师见学生写某类文章, 开头常常是大同小异, 于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写了几个各不相同的开头。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小小片断, 并且可能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但是, 学生受到的启发却是生动的、深刻的。而且, 学生具有“向师性”, 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不但会讲作文, 还会写作文, 就更增加了对老师的崇敬感, 于是就会派生出学生模仿教师的实际行动。叶老曾说过:“教师的以身作则, 事事处处为人师表, 这是学生最亲切的直观。亲其师, 信其道。”实践证明, 爱好写作, 勤于“下水”的教师, 教导出的学生往往乐于作文, 并且长进较快。这与教师在写作上提供了这种“最亲切的直观”大有关系。

三、教师“下水”练笔, 可以加强自身专业基本功训练,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美术”者须能作画, 游泳教练理应会游泳。指导学生作文的语文教师, 自然应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事实上,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 给学生讲解课文还算可以, 而给学生指导写作, 就不免显得缺少方法。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而他自己在同样的时间里却难以完成。试想, 师且如此, 焉能出高徒?叶老说:“教师要指导写作, 不能空讲些作法, 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 才能随机应复, 才会给学生有益的帮助。”这句名言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深长思之。语文教师的读、写、听、说能力都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都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在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确有体会和见解时,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写作活动。

语文教师经常地“下水”练笔, 自己的写作能力会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的各项基本功也会得到提升。语文教师在理论和写作实践上把握了教材中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 明察《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那么研究教材就能高屋建瓴, 指导作文也就能得心应手, 学生看了会受启发, 用则得教益。

下水文 篇9

1 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发展的阻碍因素

围垦工程的建设处于复杂的水文条件下, 进行全面的分析所需的时间、所需花费的精力以及所需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大, 而得出的结果也较为不精确, 会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围垦工程的施工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为实际的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对龙口合龙技术发展存在的具体阻碍因素进行分析, 进而进一步地确定其发展的方向, 确定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的改进要点, 进而进行实际的发展。

1.1 复杂水文条件的影响

围垦工程的建设随着技术水平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而不断发展, 范围进一步扩大, 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问题导致围垦工程的建设难度高以及建设质量无法提高这一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一个较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复杂的水文条件, 主要包括流域面积、河道流向、水流速度、支流数量等, 其能够对围垦工程的建设由于受到水流的冲击以及干扰出现困难, 主要困难就是龙口合龙技术在堤坝的建设过程中无法达到最大的闭合效果。复杂水文造成的进一步问题就是对其水文进行分析的难度加大, 对水文监测的分析各方面花费都要相应的增加, 成本支出的增加以及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掌握的水文条件信息不足, 而让围垦工程建设中龙口合龙技术实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 造成施工的无法进展, 进而进一步导致工期的延长和损失的出现。

1.2 龙口合龙技术的落后性

应对复杂的多变的水文条件进行围垦工程建设需要相应的先进的龙口合龙技术, 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的问题以及掌握的技术有限等问题, 如现今所使用的龙口合龙技术与实际的施工需求不相吻合, 损失的进一步加大以及技术发展问题的严重化, 主要体现就是龙口合龙无法及时应对突变的水文条件, 无法及时地调整施工的方案以及施工的各种因素, 包括施工受到严重的冲击以及出现各种损失, 进而使得施工的质量急剧下降, 围垦工程建造结果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下降。

1.3 龙口合龙技术的设备问题

龙口合龙技术设备的不完善以及设备的相对落后性导致在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建设工期无法得到显著提高, 具体体现在龙口合龙技术所应用的设备存在型号之间的差异, 主要就是在设备出现严重损伤时, 进行相应的更换, 没有进行型号问题的过多考虑, 令龙口合龙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连接性不好的问题, 龙口合龙技术的发展也受到相应的限制。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设备的落后性主要就是设备的运行效率低下, 运行质量不高, 因此, 需要针对这两方面进行实际的探究。

2 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要点分析

2.1 对预测潮位的技术进行优化

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发展的要点之一就是预测潮位技术, 该技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涨潮落潮的位置进行实际的勘测以及对于由季节引发的涨潮落潮进行全面的分析, 制定相应的计划以及表格, 为龙口合龙技术的应用奠定科学的基础。预测潮位的主要用途就是在龙口合龙技术实施时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施工, 不仅施工的科学性以及施工的效率质量得到提升也相应的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 对其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向就是感应器的敏感性以及往计算机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精确化勘探准确定以及发展潮位变化的时间勘探, 让龙口合龙技术的实施时间增加, 实施的进程加快。

2.2 对海水各部位流速以及流量的测定技术优化

在实际的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之一就是流速流量测定技术, 相隔一定的距离进行测量仪器的放置, 进行流速流量的测定, 将测定的数值进行记录, 再结合之前的数据, 进行表格的绘制, 以此表格为基础进行龙口合龙技术实施计划的基础, 确定特定部位的围垦建设厚度, 能够相应地降低施工的成本。对其进行发展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与计算机连接, 将所测得的数据直接传输给计算机, 能够让测量的稳定性提高以及测量的便利性提升。

2.3 对水文条件的变化进行提前警报的技术优化

在龙口合龙技术发展实施过程中, 水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施工的进展以及施工成果会遭到相应的损伤, 因此, 其的技术要点之一也包括水文变化警报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用途就是对突变的水文情况进行提前的感应并发出严重程度不同的警报反应, 施工人员能够根据警报发出的类型进行反应以及快速准备, 保证龙口合龙技术施工的成果以及质量。其改进的主要方向就是对警报的类型进行优化, 实际的警报类型较为缺少, 主要的手段就是设置多个敏感程度不同的警报器。

3 结束语

对复杂水文条件下的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围垦工程的建设质量, 使得围垦工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加大, 进而解决出现的土地方面的矛盾, 缓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围垦工程的发展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对龙口合龙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相应地提出解决措施, 进行实际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金海胜, 金玉, 吴文华, 等.复杂水文条件下围涂工程的龙口合龙技术[J].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 36 (4) :43-46.

[2]江建华, 刘桦旭.浅析太仓市应急水源地工程围堤龙口合龙施工技术[J].工程与建设, 2013 (1) :100-102.

[3]邵鹏飞, 王翀, 连磊, 等.沿海某围堤工程龙口合拢施工方案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8) .

下水文 篇10

桃园矿新副井位于桃园矿中央区工业场地内, 设计净直径6.5 m, 井口标高23.5 m。井筒穿过表土冲积层289.65 m, 基岩风化带21.95 m, 表土段采用冻结法施工, 冻结孔采用主排孔+辅助孔+防片帮孔布置方式, 主排孔为差异冻结, 其中冻结深度为 (340/312) m。随着开拓深度的增加, 加快凿井速度, 是缩短矿井建设工期的关键。

桃园矿新副井井筒是在现有工厂范围内凿井,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在井筒施工中应坚持信息化施工。通过对关键层位井壁受力的实时监测来了解施工过程中井壁受力状况;通过信息反馈, 做到提前分析预测, 及时了解井壁的安全状况;通过井壁混凝土的温度监测, 了解井壁的温度变化规律, 为壁间注浆时间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以确保桃园矿新副井安全、高效、快速地建成。

1监测内容及方法

1.1 监测内容

1) 外壁承受的冻结压力;

2) 外壁钢筋的应力应变;

3) 外壁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规律。

1.2 监测方法

为了确保观测系统长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次监测采取精度高、抗干扰性强、稳定性好的振弦式传感元件作为一次仪表, 振弦式频率仪作为二次仪表[1]。测试元件随工程施工埋入井壁混凝土中, 其中冻结压力采用压力传感器量测;钢筋的应力应变采用钢筋计量测;混凝土应变采用振弦式混凝土应变计量测。

2监测水平及元件布置

根据地质柱状图和井壁设计参数, 该井筒监测布置两个监测水平, 具体布置见表1。

第一、第二监测水平测试元件布设如下:在井壁外表面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埋设1个压力盒, 另外在井帮温度最高和最低断面各埋设1个压力盒, 以准确确定冻结压力的大小及不均匀性, 每个水平共布置压力盒6个。在井壁外排钢筋上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布置1个测试断面, 每个测试断面沿环向、竖向和径向各布置一个钢筋计, 每个水平共布置钢筋计12个。

3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3.1 冻结压力

通过埋设压力传感器, 可实时监测外壁所受的冻结压力值, 为了分析冻结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绘制了两个水平的冻结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见图1, 图2。

由图1, 图2可知, 外壁受到的冻结压力在混凝土浇筑的前10天增长较快, 呈直线增压型[2]。此阶段的冻结压力主要属于变形压力[3]。

随后, 冻结压力进入曲线增压段, 冻结壁内冻土向井心的位移速度减小, 冻结压力增长速度减小, 呈曲线状。加上壁后融土逐渐回冻, 冻结压力相对缓慢上升。

两个水平冻结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1) 冻结压力大小受土层性质和层厚影响较大, 如第二水平 (-250 m) 比第一水平 (-195 m) 要深很多, 但实测的平均冻结压力分别为1.1 MPa (第二水平) 和0.8 MPa (第一水平) , 两者相差不多, 从而说明土层的冻结压力与深度并不一定成正比, 而与该层土的性质、地质条件有很大关系。

2) 冻结压力大小与埋深关系也比较大。如两个水平冻结压力最大值分别为1.8 MPa (第一水平) 和2.6 MPa (第二水平) 。

3) 冻结压力的不均匀性。

3.2 钢筋应力

3.2.1 钢筋竖向应力

由测试结果分析可知, 井壁中竖向钢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拉应力, 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收缩变形和降温收缩所产生的竖向约束应力。井壁竖向拉应力大小与混凝土水化热高低和冻结壁变形大小有关, 当冻结壁变形大, 外壁受到的冻结压力增加, 井壁收缩受到的约束将变大, 钢筋中受到的拉应力也随之增加。为了分析其变化规律, 现将测试结果表示为如图3, 图4所示。

3.2.2 钢筋环向应力

由测试结果分析可知, 两个水平外壁环向钢筋均处于受压状态, 其压应力值初期急剧呈直线形规律增长, 随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其变形规律与冻结压力基本一致。两个水平的钢筋环向应力都有下降趋势, 对井壁受力有利。为了分析其变化规律, 将测试结果表示为如图5, 图6所示。

3.3 井壁混凝土温度

水泥水化反应将产生大量的热量, 当井壁厚度较大时, 混凝土不易散热, 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 特别是早强混凝土的早期强度高, 水泥水化放热集中, 这一现象将更加突出。而冻结井壁周围环境温度较低, 井壁混凝土极易产生温度裂缝。因此, 对于冻结井外壁混凝土配合比, 必须要减小水泥用量, 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 防止井壁出现温度裂缝。在现浇混凝土与冻土壁之间铺设泡沫板后, 外壁混凝土大都在正温条件下养护, 由于外壁混凝土属于早强型, 在铺设一定厚度泡沫板情况下, 冻结壁的低温对外壁早强型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4]。

由测试结果可知, 混凝土浇筑后2 d水化热达到最高, 为40 ℃~50 ℃, 随后开始降温, 且降温速度很快。为确保井壁的强度应采用早强型混凝土。

4结语

1) 在井壁冻结段掘砌过程中, 第二测试水平处井壁承受的冻结压力较大, 已超过了设计值, 且不均匀性也较大, 但随着套壁过后, 冻结压力逐渐减小。

2) 第一测试水平处黏土层较浅, 井壁受到的冻结压力不大, 低于冻结压力设计值。

3) 由于井壁施工中混凝土降温收缩和冻结壁的约束作用, 两个测试水平处井壁竖向均受到了较大的拉应力作用, 井壁容易产生环向裂纹, 但对井壁抵抗冻结压力的能力影响不大。

4) 在老工业广场内冻结法凿井, 受到复杂水系影响, 但冻结壁交圈后, 其仍然达到了设计厚度。井壁冻结压力低于设计值, 说明实际冻结效果良好。

摘要:为解决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新副井井筒在老工业广场冲积层中冻结法凿井的技术难题, 在施工过程中对外层井壁的受力和温度进行了实时监测, 获得了老工业广场内复杂地质水文条件下井壁受力和温度的实测数据, 通过实测信息反馈, 实现了矿井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关键词:老工业广场,冲积层,冻结法,外层井壁

参考文献

[1]夏才初, 李永盛.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学祖.中国的冻胀研究[A].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报[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4.

[3]姚直书, 程桦, 张国勇.特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外层井壁受力实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04 (3) :56-57.

下水文 篇11

关键词:复杂水文条件;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要点分析

水文条件包括该地区特定范围内自然界中水的变化、流动以及分布情况,水文勘探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对水文具体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完善的分析是较为困难的。对复杂水文条件下的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进行要点分析,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龙口合龙技术发展越发缓慢,令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实际的解决一些发展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对该问题进行及时地分析,进行及时地改进。

1 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发展的阻碍因素

围垦工程的建设处于复杂的水文条件下,进行全面的分析所需的时间、所需花费的精力以及所需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大,而得出的结果也较为不精确,会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围垦工程的施工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为实际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龙口合龙技术发展存在的具体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地确定其发展的方向,确定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的改进要点,进而进行实际的发展。

1.1 复杂水文条件的影响

围垦工程的建设随着技术水平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而不断发展,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问题导致围垦工程的建设难度高以及建设质量无法提高这一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一个较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复杂的水文条件,主要包括流域面积、河道流向、水流速度、支流数量等,其能够对围垦工程的建设由于受到水流的冲击以及干扰出现困难,主要困难就是龙口合龙技术在堤坝的建设过程中无法达到最大的闭合效果。复杂水文造成的进一步问题就是对其水文进行分析的难度加大,对水文监测的分析各方面花费都要相应的增加,成本支出的增加以及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掌握的水文条件信息不足,而让围垦工程建设中龙口合龙技术实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造成施工的无法进展,进而进一步导致工期的延长和损失的出现。

1.2 龙口合龙技术的落后性

应对复杂的多变的水文条件进行围垦工程建设需要相应的先进的龙口合龙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的问题以及掌握的技术有限等问题,如现今所使用的龙口合龙技术与实际的施工需求不相吻合,损失的进一步加大以及技术发展问题的严重化,主要体现就是龙口合龙无法及时应对突变的水文条件,无法及时地调整施工的方案以及施工的各种因素,包括施工受到严重的冲击以及出现各种损失,进而使得施工的质量急剧下降,围垦工程建造结果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下降。

1.3 龙口合龙技术的设备问题

龙口合龙技术设备的不完善以及设备的相对落后性导致在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建设工期无法得到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龙口合龙技术所应用的设备存在型号之间的差异,主要就是在设备出现严重损伤时,进行相应的更换,没有进行型号问题的过多考虑,令龙口合龙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连接性不好的问题,龙口合龙技术的发展也受到相应的限制。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设备的落后性主要就是设备的运行效率低下,运行质量不高,因此,需要针对这两方面进行实际的探究。

2 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要点分析

2.1 对预测潮位的技术进行优化

复杂水文条件下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发展的要点之一就是预测潮位技术,该技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涨潮落潮的位置进行实际的勘测以及对于由季节引发的涨潮落潮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相应的计划以及表格,为龙口合龙技术的应用奠定科学的基础。预测潮位的主要用途就是在龙口合龙技术实施时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施工,不仅施工的科学性以及施工的效率质量得到提升也相应的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对其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向就是感应器的敏感性以及往计算机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精确化勘探准确定以及发展潮位变化的时间勘探,让龙口合龙技术的实施时间增加,实施的进程加快。

2.2 对海水各部位流速以及流量的测定技术优化

在实际的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之一就是流速流量测定技术,相隔一定的距离进行测量仪器的放置,进行流速流量的测定,将测定的数值进行记录,再结合之前的数据,进行表格的绘制,以此表格为基础进行龙口合龙技术实施计划的基础,确定特定部位的围垦建设厚度,能够相应地降低施工的成本。对其进行发展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与计算机连接,将所测得的数据直接传输给计算机,能够让测量的稳定性提高以及测量的便利性提升。

2.3 对水文条件的变化进行提前警报的技术优化

在龙口合龙技术发展实施过程中,水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施工的进展以及施工成果会遭到相应的损伤,因此,其的技术要点之一也包括水文变化警报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用途就是对突变的水文情况进行提前的感应并发出严重程度不同的警报反应,施工人员能够根据警报发出的类型进行反应以及快速准备,保证龙口合龙技术施工的成果以及质量。其改进的主要方向就是对警报的类型进行优化,实际的警报类型较为缺少,主要的手段就是设置多个敏感程度不同的警报器。

3 结束语

对复杂水文条件下的围垦工程龙口合龙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围垦工程的建设质量,使得围垦工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加大,进而解决出现的土地方面的矛盾,缓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围垦工程的发展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对龙口合龙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相应地提出解决措施,进行实际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金海胜,金玉,吴文华,等.复杂水文条件下围涂工程的龙口合龙技术[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9,36(4):43-46.

[2]江建华,刘桦旭.浅析太仓市应急水源地工程围堤龙口合龙施工技术[J].工程与建设,2013(1):100-102.

[3]邵鹏飞,王翀,连磊,等.沿海某围堤工程龙口合拢施工方案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下水文 篇12

泉店煤矿是河南神火集团新建矿井, 位于禹州煤田东南部, 主采煤层为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 平均煤厚5.88 m, 煤层埋深370~1 200 m, 二3和四6煤层局部可采。地质储量164.59 Mt,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a, 服务年限为48.3 a, 该矿于2009年12月26日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水文地质显著特点是水压高、水量大、底板隔水层厚度薄, 回采过程极易发生突水。

1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位于禹州矿区东南部, 许禹背斜东部南翼。矿井整体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 西部发育一宽缓向、背斜构造, 地层走向300°~330°, 倾向210°~240°, 倾角10°~29°。构造特征以断裂为主, 发育的断层有NE向、NWW向和近EW向断层三组, 除DF10为逆断层外其它均为正断层。

泉店矿主要含水层为新近系半固结砂砾石及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含水层、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组、太原组上段岩溶裂隙含水组、太原组下段岩溶裂隙含水组、寒武系上统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主采的二1煤层主要受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和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影响。

1.1 太原组上段岩溶裂隙含水组

太原组上段岩溶裂隙含水组上距二1煤层底板17.0~27.0 m, 含水层由L7~L9三层灰岩组成。其中L7与L8灰岩全区稳定且发育, L9灰岩不发育, 含水层累厚5.24~24.43 m, 平均14.28 m;根据地面钻孔勘探资料该含水层初始水位标高+89.72~+122.12 m, q=0.004 52~0.280 L/s·m, K=0.023 46~0.891 0 m/d, 平均0.495 m/d。属于中等富水的岩溶裂隙承压水, 但富水性不均一, 是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1.2 太原组下段岩溶裂隙含水组

太原组下段岩溶裂隙含水组上距二1煤层底65.0~75.0 m, 含水层由C2t下段L1~L4四层灰岩组成, 有时L1与L2合并为一层, 局部L4灰岩相变为砂泥岩地层, 含水层累厚3.79~31.85 m, 一般为20 m左右, 该含水层初始水位标高+94.63 m, q值平均0.010 5 L/s·m, K值平均0.035 5 m/d, 属于弱富水的岩溶裂隙承压水, 但富水性不均一, 是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1.3 寒武系上统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寒武系上统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上距二1煤层底120.0~125.0 m, 为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该含水层初始水位标高+57.33~+91.17 m, q=0.006 43~0.459 7 L/s·m, k=0.007 0~0.628 m/d, 属于中等富水的岩溶裂隙承压水, 但不均一, 比区域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弱一些, 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该含水层水具有较高的水头压力, 在断层带附近或煤层底板隔水层薄弱处进行煤层开采时, 应注意防范突水事故。

2 工作面综合防治水技术对策

(1) 疏水降压。工作面若发生突水,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灰岩含水层水压太高。为了降低工作面水压, 必须采取疏水降压的防治水技术措施。2008年5月开始在矿井首采面相邻的-540西翼轨道大巷、12轨道上山、-540东翼胶带大巷共施工放水钻孔90个, 最大放水量1 000 m3/h, 使矿井L7-8灰水压由6.0 MPa降至2.0 MPa, 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面的防治水难度, 同时为进行底板注浆加固准备了条件。

(2) 底板注浆加固。在回采的工作面附近区域进行疏水降压的基础上进行注浆加固工作[1]。底板改造技术实质就是将工作面底板太原组上段富、导水灰岩含水层通过打钻注浆置换, 使灰岩含水层变为隔水层, 并封堵岩层的导水裂隙、封堵补给水源的防突技术。

(3) 注浆效果检验。在工作面底板注浆加固前, 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查找煤层底板下方70 m范围内岩层赋水性情况, 划分底板岩层贫、富水区域及富水区导高位置, 为底板注浆加固设计提供依据。底板注浆加固结束后, 对注浆效果再进行二次瞬变电磁探测检验, 确保注浆效果。

(4) 工作面突水危险性评价。在工作面回采前根据注浆加固效果运用突水系数对底板突水危险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价, 并提出回采过程中防治水技术对策。

3 二1-11070工作面应用实例

3.1 工作面概况

二1-11070工作面位于矿井东翼11采区下部, 为矿井东翼设计首采工作面, 西邻DF04断层, 东邻11采区上山, 上邻二1-11050工作面 (未开采) , 下邻东翼胶带大巷。走向长650~750 m, 倾斜宽约158 m, 二1煤层平均厚约5.5 m, 地质储量77.9万t。工作面中部存在一个落差12~15 m的DF18断层。回采的二1煤层, 下距太原组上段灰岩 (以下简称L7-8) 顶距离17.0~27.0 m, 水压2.0 MPa, 突水系数0.12 MPa/m, 运用比拟法预计涌水量264~343 m3/h, 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

3.2 底板灰岩注浆加固施工设计

3.2.1 终孔层位确定

底板灰岩水文地质参数及计算出的突出系数如表1所示。

表1中突水系数计算时未考虑底板原始裂隙导水高度和底板破坏深度。由表1可以看出: (1) 太灰上段 (L7-8灰) 突水系数0.1 MPa/m大于突水临界值0.06 MPa/m, 若在考虑到回采后底板破坏深度影响 (邻区矿井底板破坏深度经验值为15 m) , 突水危险性更大; (2) 太灰下段 (L1-3灰) 突水系数为临界值, 可以不进行底板加固, 但考虑到原始导高 (豫东永城矿区井下原位地应力测试确定递进导升裂隙的高度一般为10 m) , 上部必须进行封堵, 另外参考禹州矿区其它矿井底板改造经验, 底板注浆改造在垂向上扩散半径一般为13.0~15.0 m, 在平面上扩散半径一般为25~30 m; (3) 寒武系灰岩突水系数为0.04 MPa/m, 可以不进行底板改造。综上所述, 底板改造目的层确定为太灰上段灰岩含水层 (L7-8灰) , 钻孔终孔位置距二1煤层底法线深度55 m。

3.2.2 钻场及钻孔设计

钻孔以注浆扩散半径25~30 m进行均匀布孔, 力求工作面太灰上段注浆加固改造率均达到100%。为尽可能的多揭露含水层面积, 提高注浆加固效果, 钻孔均设计为倾斜孔, 在物探探明的异常区域及DF18断层两侧加密布置钻孔。在该工作面机巷导线点S3点前19 m处开始施工第一钻场, 面向迎头方向每隔60 m做一个钻场, 设计12个钻场, 每个钻场内布置4~5个钻孔, 1~2个检查钻孔, 设计80个钻孔, 如图1所示。

3.2.3 钻孔工艺

开孔φ153 mm钻头穿过煤层底板法线深度2.0 m, 下φ146 mm护壁套管, 然后改用φ113 mm钻头钻至距二1煤层底板法线深度不低于15 m, 下入φ108 mm二级套管, 两级套管均进行耐压试验, 其中两级套管耐压分别不低于6 MPa和12 MPa, 时间不少于30 min, 耐压试验合格后换用φ75 mm钻头钻至终孔。钻孔施工的原则:一是同一个钻场内不能同时施工相邻两个钻孔;二是相邻两个钻场不能同时施工相同方位的钻孔。钻孔的开口方位、倾角、终孔深度、套管长度、耐压情况等每一套工序, 经地测科专业验收人员现场签字验收, 确保钻孔施工质量。

3.2.4 注浆工艺

采用地面永久注浆站注浆, 采用纯水泥为材料, 以最大注浆量、最大扩散半径、最大限度的充填岩溶裂隙为目的, 分孔、分次序连续注浆[2]。主要流程为:地面制浆→注浆泵→地面输浆管路→井下输浆管路→孔口→含水层。注浆材料选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浆液比重在1.16~1.22。注浆基本原则:一是同一个钻场内不能同时对相邻两个钻孔进行注浆;二是相邻两个钻场不能同时对相同方位的钻孔进行注浆。

3.3 注浆效果

二1-11070工作面于2010年3月~2010年11月对太原组上段灰岩 (L7-8灰) 进行了底板注浆加固施工, 12个钻场共施工注浆钻孔94个, 累计钻探工程量10 837 m, 注水泥干料5 050 t, 钻孔累计出水量897 m3/h, 平均单孔出水量9.5m3/h, 平均单孔注浆53.7 t, 改造面积13.8万m2, 注浆分布0.04 t/m2。

DF18正断层位于二1-11070工作面中部, 根据该断层附近的1302地质孔揭露, 二1煤层底板下距L7-8灰顶约17.21 m。在4#和5#钻场分别对DF18断层带及断层两盘L7-8灰岩含水层进行了重点注浆加固。共施工钻孔9个, 累计钻探工程量982 m, 累计出水量66 m3/h, 累计注水泥663 t。

底板注浆加固前后分别对该工作面上下顺槽利用井下瞬变电磁探测技术进行探测, 以视电阻率值小于3的区域为相对低阻异常区, 低阻异常区附近岩层一般相对破碎、裂隙岩溶发育或富水性较好。从底板注浆改造前的二1-11070工作面瞬变电磁勘探低阻异常区可以看出该工作面二1煤层下70 m范围内共有11个低阻异常区, 其中分布在工作面中部DF18断层附近有3个大的低阻异常区, 也是回采过程容易发生突水危险的区域。底板注浆加固后原先存在的11个低阻异常区基本消失, 尤其是薄弱DF18断层带附近, 充分说明了底板灰岩注浆加固效果十分明显。

目前, 泉店煤矿继续使用该技术在二1-14050工作面进行注浆加固。截止目前二1-12050工作面已经实现安全回采, 二1-11070工作面已经安全回采200 m, 没有发生突水事故。

3.4 经济效益

(1) 二1-11070工作面进行注浆加固工程发生的费用为: (1) 钻探工资费。单价82元/m, 总进尺10 837 m, 总费用888 634元。 (2) 钻探材料费。单价120元/m, 总费用1 300 440元。 (3) 注浆费。水泥5 050 t, 单价500元/t, 总费用2 525 000元。该工作面预计出煤66万t。底板注浆加固总费用为471.4万元, 防治水费用吨煤投资7.14元。

(2) 二1-12050工作面进行注浆加固工程发生的费用为: (1) 钻探工资费。单价82元/m, 总进尺13 026 m, 总费用1 068 132元。 (2) 钻探材料费。单价120元/m, 总费用1 563 120元。 (3) 注浆费。水泥4 911 t, 单价500元/t, 总费用2 455 500元。该工作面出煤55万t。底板注浆加固总费用为508.6万元, 防治水费用吨煤投资9.24元。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底板L7-8灰岩进行注浆加固, 封堵灰岩含水层的导水裂隙及补给水源使含水层变成隔水层有效控制了工作面涌水量, 从而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针对泉店煤矿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进行注浆加固吨煤投入7.14~9.24元, 运用该项技术能够保证在带压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实现回采, 同时经济效益可观。从泉店煤矿所进行的2个工作面底板注浆加固经验上看, 所采用纯水泥注浆材料消耗量较大, 占据整个工程费用的48%~53%, 特别是在目前水泥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 可进一步研究注浆新材料以替代或部分替代纯水泥材料从而降低整个注浆成本, 同时又可以达到注浆效果。

摘要:泉店矿水文地质显著特点是水压高、水量大、底板隔水层厚度薄, 回采过程极易发生突水。对底板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采用注浆加固新技术把含水层变为隔水层, 经初步检验注浆效果显著, 解决了带压开采条件下实现工作面安全回采的难题。

关键词:太原组灰岩上段,底板注浆加固,效果显著,带压开采

参考文献

[1]刘军, 魏民涛, 杨垂, 等.寒武系灰岩底板注浆加固技术在梁北矿的应用[C]//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煤炭学会, 2006

上一篇:创新驱动型下一篇:双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