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

2024-06-16

品位(共12篇)

品位 篇1

什么是品位?品位是一个人的内涵, 是宽容、包容、博学、自信, 淡定、尊严、谦恭和怜悯。其实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贵族精神。一个有品位的人不一定富有, 却拥有贵族精神;一个有品位的人不一定穿金戴银, 但是往往从细节之处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

什么是品牌?“听说过”这是品牌, 记忆的被唤起, 交流的开启。无意识下接收的广告信息, 有时人们并不在乎广告传达产品的各种信息, 而只需要一个名字。“听说过它不错”是品牌, 比如口碑。那么到底什么是品牌?品牌有核心, 即使没有明确的核心也有一个中心, 那是一个品牌的基础原点, 而围绕着核心或中心的就是整个品牌生态, 由一个个的聚合组成, 因为品牌的机理就是凝聚, 比如炒作一下可以形成一个小的聚合, 追随一下当今流行潮可以形成一个聚合, 彰显一种姿态也可以形成一个聚合, 强调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聚合……

那么品位如何影响, 甚至营造一个品牌, 这与品牌的经营与策划者的品位密不可分。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消费时代, 而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深入让消费形态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品牌消费形态的变化。这几年Apple的迅猛发展, 不断带来惊奇, 人们会问“为什么是Apple?”“为什么只有Apple?”“为什么其他消费电子公司就不行呢?”、“为什么Apple单凭几个产品就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答案。现在从外围来尝试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如果我们从Apple产品去看, 引爆点是iPod, 新的革新点是iPhone, 后继是iOS设备, 都是消费类数字产品。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无疑经过了专业者阶段进入了消费者阶段, 举例说, 一个能够明确反映这个变化的现象, 就是说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一部手机只要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就可以了”。iPod、iPhone以及其他iOS设备都是针对大众消费的数字产品, 那么难道其他公司做的就不是针对大众消费的吗, 或者问为什么只有Apple才切中了数字消费时代的命脉呢?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个人, 他不是设计师, 但是他值得每一个设计师学习, 他就是史蒂芬·乔布斯。你可以不关心Apple的产品设计总监乔纳森, 但是史蒂芬·乔布斯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回避的, 尽管众多Apple粉丝们将他作为教父一样来膜拜会让你觉得不适, 如果因此而放弃从他身上学习的机会显然是很幼稚的, 作为一个消费者也许从他身上只能激发一种崇拜行为, 但是作为一位塑造产品的设计师或者专注产品的经营者, 只把他当作教父或者传说则是相当愚昧的。真正值得探究的是他具有怎样一种品位和如何影响其产品的。

《财富》杂志最近将“十年最佳CEO”的荣誉颁给了史蒂芬·乔布斯, 做了一个专题报道, 在《财富》的这个专题中, 有一篇是邀请8位名人企业家对史蒂芬·乔布斯作一些介绍, 其中有史蒂芬·乔布斯的好友创立甲骨文公司的拉里·艾利森, 拉里·艾利森说记得当他们俩还是邻居的时候, 发现史蒂芬·乔布斯没有家具, 最终的原因是他找不到适合他的完美的椅子, 史蒂芬·乔布斯就是那种宁缺勿滥的人。《财富》另外有一篇是一些史蒂芬·乔布斯为外界少见的照片, 其中有一张1982年发布在《时代》杂志的照片, 一盏大落地灯, 史蒂芬乔布斯盘坐在地板上, 找不到完美的家具就不用家具。在1991年《财富》邀请史蒂芬·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一起谈谈PC的未来, 在史蒂芬·乔布斯·的帕布洛·阿尔托的家中, 我们看到他家中有家具了, 椅子就是著名的伊姆斯椅子 (Eames躺椅) 。

为何我们总是容易将史蒂芬·乔布斯和taste联系起来, taste中文就是“品位”, 这个评价被人们传颂是因为史蒂芬·乔布斯曾经说过微软没有taste, 而在对比尔·盖茨和史蒂芬·乔布斯在E5大会的谈话采访上, 让史蒂芬·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作相互评价最赞赏对方的那一点的时候, 比尔·盖茨就说了taste这个词。

那么什么是史蒂芬·乔布斯的taste呢?是黑外套牛仔裤加New Balance?Bob Dylan、The Beatles?在他的演讲中时不时引用的名言警句? (通常不是大众熟知的, 而且有的未必有名比如“stay hungry, stay follish”, 但所有这些从史蒂芬乔布斯说出来的哲言就觉得本来就属于他的。)

比如像我们一般用品位这个词来形容别人一样形容他:一个知识丰富 (但也只是一般丰富) , 穿着考究, 并且其他一切都考究的人。假设这就是他具有的品位。如果是这样的话, 这样的品位或taste是很容易学的, 喜欢Bob Dylan、喜欢The Beatles的人是多得无法统计的, 甚至其中那种喜欢的劲头超过史蒂芬·乔布斯也是数不胜数的, 实际上如果从这些表面去学taste, 其实是相当不得法的, taste其实是一个难以量化的东西。

那么怎样才算的上是史蒂芬·乔布斯的taste呢?举个例子:MacBook Unibody。它的出现曾经得到了很多次赞叹, 也许以后还会不断提增加。现在虽然离MacBook Unibody的发布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仍然不妨可以假设一下。想象一下下面的设计部门做出了MacBook Unibody的设计, 换作其他哪一个老板会拍板认同?当然要排除一些头脑发热的人。或许Unibody的MacBook在消费者看来仅仅就是一个产品的升级换代, 但是作为生产者, 就牵涉到很多问题, 生产线需要更新而且不是一般的更新, 需要大量的数控机床等等, 最关键的是能够意识到新设计的价值, 而MacBook Unibody并不是功能性的更新, 不是功能性的更新那么评价就很依赖于taste, 而Unibody的新工艺带来的品质并不是人们一下就可以认识到的, 它的美学品质是隐性的, 大众不是靠着眼睛马上就可以被吸引, 而是会在使用的过程中靠感触积累的。能够看到人们看不到的品质, 我想就可以称作taste品位。品位不是一种风格或者格调, 而是一种能力, 它既有天赋的一部分比如直觉思维能力, 更需要不断锻炼和探索的。

那么Taste这种品位是什么, 是“美的感知力”, 即感觉到和识别出美的能力。当Steve Jobs看到这张乡村公路的照片, 他感觉到的留下记忆并可以在30年后唤起, 这就是Taste, 当他决定在新产品中使用Unibody工艺, 这也是Taste, 当他引用名言当他散发出他的文艺气息之时, 蕴含其下的也是Taste。

美的感知力并不是可以确定描述的, 或者参数化明确化, 就像“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话无法给出确定的解释, 它不成凝聚状, 不会今天吃上一汤匙明天功力见涨, 而是涣散的需要激发培养和累积的, 如同去看这张乡村公路的照片, 感知到它并不是经过一番分析, 比如色彩的分布, 线条的排列光影关系构图然后去作出认可的意向, 它是感官上和潜意识的。但现在我们在讨论和交流这个问题, 就势必要作出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概括, 那么, “美的感知力”又是什么?它就是鉴赏力, 简单说就是A和B放在一起, 你可以分辨选择出那一个比较美, 有时A和B是简单的类比关系, 即状态和地位是平等的, 而多数情况A和B未必就是清晰明确的可比较项, 或许其中一个是另外一个的子集, 比如有时你只面对一个东西, 而你需要作出评判。以上这些也许就是乔布斯品位的关键所在吧。不得不说Apple品牌今天的的形象, 就是史蒂芬·乔布斯的品位所营造出的结果。

现代生活让人处于聚焦状态, 而欣赏力并不能通过聚焦来加强的, 比如突击、强化训练这些极有可能导致走火入魔, 而是来自于平常。有很多急功近利的人崇拜史蒂芬乔布斯, 但那些仅仅专注于战略、格局、文化……的人们或许只能学到表面的风格吧。一个具有了美的感知力的人才是一个具有乔布斯一样品位的人。才有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设计, 品牌的经营。才有可能营造出像Apple这样的品牌, 在这个消费的时代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品位 篇2

也许你会说,生活会使人无精打采,那么就请你像我一样来细细品位生活。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望着那如诗如画的村舍,闻着阵阵醉人的油菜花香,听着那悦耳的小溪流淌――生活是甜甜的。

清晨的第一丝阳光沐浴了大地;公共汽车上一次亲切的“你好”;劳累了一天的父母,餐桌前面对你轻轻的问候微微的一笑――原来,生活,是暖暖的。

和小白兔交朋友,与君子兰作伙伴,晚上,被忘了道声“晚安”;哭,就哭个痛快,笑,就笑出色彩,用眼泪抛弃烦恼,用微笑融化冰雪;在明亮的灯光下沉醉于知识的`海洋,在旷野中狂奔叫喊――你会发现,生活,是亮丽的。

席慕容的缠绵细腻,秋谨的英姿豪爽,维也纳的坦荡沉稳,安琪儿的纯洁恬静;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灼热,秋天的清凉,冬天的严寒--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你去品位,去思索。

夏日好品位 篇3

我们为你准备了这样一份演出和艺术展览的清单。

大美木艺

明清家具珍品展

汉以前人们席地而坐,家具以矮型的席、案、床、榻等为主,明代中期以后,高型家具进入成熟阶段,除髹漆家具外,还出现了更为精美的硬木家具。明、清家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具的最高工艺水平。展览所遴选的近百件家具珍品,均为中国明清时期的髹漆家具和硬木家具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巅峰时期的代表。

2014年6月3日-8月31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

萨拉·鲁尔名剧

《第二次别离》

萨拉·鲁尔是活跃在当今西方戏剧界的最受注的剧作家之一,《第二次别离》是她的代表作,自2003年8月首演以后,美国各地的著名剧院纷纷排演。作者从Eurydice这个女孩的角度重新讲述了为人熟知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神话,也就用现代的思维考量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些永恒主题:爱、渴望、记忆、遗忘、与身份认同。

2014年7月9日-7月20日

中国国家话剧院

波兰艺术家

帕维尔·阿瑟曼个展

这是波兰艺术家帕维尔·阿瑟曼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展出他的两件标志性作品,《绘图者的集会》和《威尼斯人》。在《绘图者的集会》里,阿瑟曼把纸铺盖在展览空间的地板和墙上,邀请进入美术馆的参观者使用画笔、炭笔、拼贴等在纸上作画。《威尼斯人》是艺术家和他父亲的塑模公司合作,翻铸了90位当地居民的脸和手,然后用厚塑料带缠绕制成身体,接在翻铸的脸和手上,将现实主义的面孔和肢体与鬼魅般的骨架躯干并置在一起。

2014年5月24日-8月21日

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

国家话剧院话剧

《山楂树之恋》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度,无论靠近时有多么心机叵测,当真正的爱情发生时,它都是纯净的。无论是一秒钟,还是一辈子。小说《山楂树之恋》被读者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导演张艺谋也将其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也将其重新解读和呈现,对这部以爱情为核心的作品进行全新阐释和演绎,启动了它的全球巡演。

2014年6月21日-7月16日

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地中海的女人

法国艺术家沃尔蒂作品展

这是法国雕塑家、画家沃尔蒂的一次作品回顾展,其作品把地中海古典形象艺术的伟大传统与当代抽象艺术融为一体。47件不同尺寸和材质的雕塑、48幅绘画作品(红粉笔画、树脂水彩画)以及5幅壁毯被展出。此次回顾展将分别在北京、天津、成都、武汉和上海五大城市的主要博物馆举行,第一站落脚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2014年7月8日-8月17日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弄花香满衣

岩田智子作品展

在埼玉县行田市独立制陶的岩田智子原本学习的是油画专业,然而进入大学后,她开始使用土、水泥和生锈的铁片等来替代她的画具。她认为通过“土”可以感受到记忆的沉积,烧制器皿则可以将当时的记忆封存在器皿之中。岩田智子对于器物的颜色和形状有着自己的想法,喜欢通过改变土的种类和烧法来产生颜色上微妙的变化。

2014年6月28日-7月30日

北京国子监街失物招领Lost & Found

笔尖上的品位 篇4

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北部发现, 在第一王朝 (公元前3000年) 时期, 芦苇笔就曾被运用于在羊皮纸上书写。罗马帝国衰亡后, 欧洲人很难再见到芦苇, 于是, 自中世纪 (7世纪) 起, 羽毛笔逐渐成为它的替代品, 当时, 为了克服羽毛笔笔尖磨损速度快的问题, 人们又制造出了青铜等金属笔尖, 这些笔尖最早现世于公元79年的庞培古城遗址。

一直以来, 制造书写用具的先驱们尝试着如何利用钢笔 (Fountain Pen) 自身持续供应书写墨水的问题。在953年, 曾经有人为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坎里夫·穆斯制造出通过重力和书写才能使墨水从贮墨槽中流出来的笔。也许这是历史上最早被提及的“一支成功的蓄水笔”, 据说, 这支“完美的笔”曾于公元969-975年, 在一本名为《会议和讨论》 (此书的复制本保存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图书馆中) 的手稿中被作者描述到, 埃及学者哈森·艾尔班萨·曼蒙德 (Hassan El-Basha Mahmoud) 认为, 该笔对于之后的钢笔制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951年, 他翻译了手稿中的有关内容并将其发表。

德国学者丹尼尔·斯温特 (Daniel Schwenter) 于1636年在纽伦堡的期刊中发表了《精确的物理数学》 (Deliciae Physico-Mathematicae) , 文中描述了一支有蓄水作用的简易羽毛笔。该书于1651年在苏黎世再版发行, 书中写道:“这种笔由内外双层翎管组成, 内部的翎管圆端有一个小孔, 灌满墨水后将另一头的开口封闭, 把这个翎管插入装有笔尖的大翎管中, 内部翎管的小孔与外面翎管削成的笔尖处在一条直线上, 墨水的供应是通过挤压翎管而完成的。”这种笔虽然没有流传开来, 但这种笔中套笔的想法却被之后的造笔工人采纳, 一直沿用到上世纪早期。

有关英国钢笔的参考资料是来自17世纪英国作家、政治家、海军大臣塞缪尔·佩皮斯 (Samuel Pepys) 于1663年8月5日写下的日记, 他写道:“今天晚上我收到了考文垂先生寄来的业务信函, 里面附有一支银笔, 他向我保证该笔可装墨水, 这非常重要。”佩皮斯在其日记中也十分赞赏地叙述了他在旅行时携带一支内装墨水的钢笔的方便。

尼古拉·拜恩 (Nicolas Bion) 是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提供日常工具的主要供应商, 他曾经于1715年出版了《数学工具的原理及制作》一书, 在书中, 拜恩对“不干笔”进行了描述并配以插图。拜恩笔 (Bion Pen) 的工作原理是, 他让整个空心笔身起了蓄水池的作用, 笔的末端用塞子塞住, 做好的羽毛笔笔尖经旋转安置在笔另一端的细管上, 然后盖上笔帽, 笔帽的大小与笔尖相吻合。有一个细插塞座来防止墨水从管中渗漏。之后, 一些墨水笔的羽笔尖被金属笔尖所替代。每次使用时摘下笔帽, 甩一下笔, 墨水就从蓄水装置流出, 通过笔管流入笔尖。拜恩笔大多由黄铜制成, 这种笔在使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 书写工具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 彼时, 在伦敦或巴黎的主要钢笔制造商也有定做的金制笔和银制笔, 笔商也时常用些时下流行的材料, 如珍珠母贝等来装饰笔杆。与此同时, 与拜恩笔极其相似的钢笔设计图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事实上, 有关“真正的钢笔的发明者”一直没有定论。在1 7 8 0年, 英国伯明翰的戒指技师哈里森 (Harrison) 也曾利用手工技术制作了今天钢笔笔尖的雏形, 当钢笔安上了笔尖后, 人们觉得书写变得流畅了。之后, 用金属片压成型且开缝而成的笔尖被安装在大多数的笔杆上, 笔尖上还有不同的孔和褶皱用来暂存墨水, 由于笔尖的售价昂贵, 金属笔尖的专利也由此诞生了。1809年, 与今天钢笔相似的贮水笔诞生于英国, 那一年, 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 在此之前, 多数蓄水笔的墨水不能自动流动, 写字的人需要按压活塞控制墨水。直到19世纪50年代, 一些美国的制笔商才将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组合在一起, 制成今天的钢笔。1822年, 英国伯明翰的约翰·米切尔 (John Mitchell) 开始量产带金属笔尖的钢笔。这些蘸墨钢笔有着较为华丽的把手和金笔尖, 金笔尖不光是一种装饰, 根据当时笔商的记录, 也只有化学性质稳定的黄金能抗得住当时粗糙的墨水配方的侵蚀;为防止金笔尖磨损过快, 工厂在笔尖处焊上一小粒既硬又抗侵蚀的铱珠, 这便是人们口中所讲的“铱金笔”。

旅行墨水瓶使维多利亚时代的钢笔得以被携带出门, 事实上, 它却并不方便, 1867年, 墨水囊和输墨系统被两个美国人获得, 于是, 那些量产的钢笔上也有了较为“保险”的墨水囊。数年后, “沃特曼发明的供墨装置”, 似乎解决了“钢笔的最后问题”, 他“发明”的钢笔可以随着笔尖的移动控制输墨管, 使少量空气沿笔进入墨水囊, 使墨水可以按照需要均匀地流向笔尖, 至于一些多余的墨水, 沃特曼则用笔尖下的空腔来容纳, 避免造成墨渍。

这个被后人称作“自来水笔之父”的刘易斯·爱德森·沃特曼 (Lewis Edison Waterman) , 事实上只是个纽约保险经纪人, 而并非人们口中的当代钢笔“发明者”, 这一“混淆事实”的故事确是来自沃特曼本人。他得以扬名, 只因为他是第一个获得了槽形墨水供给专利的美国人, 而并非该技术的发明者。据说, 由于沃特曼曾把一支钢笔的墨水滴上合同, 因此失去了一单重要的生意。1884年2月12日, 沃特曼凭借得来的技术获得了第一项有关钢笔的专利权, 他的钢笔能使墨水经过供给槽, 在毛细作用下从蓄水管流到笔尖, 与此同时, 相等体积的空气会通过在管底的小孔进入蓄水管。数年后, 被消费者看作最成功的“加墨方式”仍是来自派克笔的“按钮加墨”和犀飞利 (Sheaffer) 的“杠杆加墨”。19世纪的钢笔被称为“眼药瓶”, 因为它要用一个长长的滴墨器滴入一天所用的墨水, 无论如何, 这支笔仍会渗漏。1907年, 沃特曼发明了可以像口红管一样旋转的安全钢笔, 这一安全的储笔方式仍旧被万宝龙等品牌沿用至今。

乔治·派克 (George Parke) 出生于1863年, 自1880年起, 乔治便在瓦伦丁学校工作。为了贴补的工资, 乔治·派克成为一名“钢笔中间商”, 他帮约翰·霍兰 (John Holland) 的钢笔公司销售钢笔给当地的学生。与当时的许多钢笔一样, 这些笔总会漏墨水, 或是出现故障, 乔治总是耐心地拆开每一支钢笔为他们修理。在自己造出了一支“令人满意”的钢笔之后, 乔治成立了自己的钢笔公司——派克钢笔。那一年, 他获得首个钢笔相关的专利, 1894年派克的“幸运弧线” (Lucky Curve) 专利权得到承认, 此装置的设计原理, 是当笔非使用面直立摆放的时候, 通过吸水管压力作用把墨水输送回笔管的储存部分。

“一战”前后, 工业技术为钢笔业带来了第一次真正的繁荣。此时, 钢笔的一切部件都采用硬橡胶棒和管材机械加工制造而成。在20世纪初期, 男士也常常将钢笔别于胸前的口袋招摇过市, 女士钢笔的一段也多半被镶上一个环装金属圈, 只为将笔挂于项链处。派克公司生产的“Duofold”钢笔率先一扫沉闷的“深色书写”, 而采用抢眼的橙红色。不过, 硬橡胶的色彩并不多见, 1924年, 犀飞利推出具有艺术装饰风格的钢笔, 也因此而风靡一时。很多人把“一战”后的15年看作“钢笔时代”,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 美国制笔业只留下了派克、犀飞利、威尔-永锋 (Wahl-Eversharp) 和沃特曼, 此时, 万宝龙 (Mont Blanc) 也刚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

或许, 派克公司是彼时最重视研发技术的一家公司, 1932年, 派克公司采用了笔管活塞真空加墨, 取消了墨囊, 储墨量增加一倍。1941年出现的“派克51”又将管状笔尖、复杂的余墨收集器都包裹在水嘴的外壳内。1956年派克公司又在“61系列”中应用了毛细管加墨, 只需将笔管末端拧下, 浸入墨水瓶中10秒钟即可, 光滑的碳氟化合物表层也不会沾上多余的墨水。

“二战”之后, 有关钢笔的演变忽然被“叫停”, 只因匈牙利记者拉迪斯劳·比诺发明了圆珠笔。随即, 很多人将钢笔淘汰,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几乎忘记了彼时还有一种可以自己灌墨水的书写工具。“歌德把墨水描述为‘液体思想’。”万宝龙公司总裁贝陆慈先生曾经对我说, “虽然人们的书写方式已经被数码产品改变了, 但是当你手里拿着一支钢笔书写、工作的时候, 那种笔尖扫过纸张时的手指触感、书写时连贯的沙沙声, 会让人觉得踏实。”

品位人生 篇5

人生是真实且平淡的。它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人生亦是虚幻与浪漫的。它就像一个美梦,甜蜜而温馨。人生是快乐且幸福的。它有如一次故友重逢,千言万语诉不尽那份情绪。人生亦是痛苦与无奈的。它有如恋爱时的一次分手,劳燕纷飞悲悲凄凄割舍不清。生活里有鲜花掌声与祝福,也有泪水忧愁与孤独。有真善美,也有邪恶丑。有得有失,有聚有散,有取有舍,有好人,也有坏人等等。

品味人生,是从欣赏一幅画中,品出画中的山水情怀与悠久历史,品出画中人生地喜怒哀乐;是从吟咏一首诗中,品出诗中的浓情蜜意与平仄韵律,品出诗中人生的爱恨情愁;是从一杯清茶中,品出茶的起源来源,品出人生的平淡芬芳;是从考评一件文物中,品出它的不菲价值与文化底蕴,品出人生的清酥幽香。一个“品”字,让人无形中有了高低雅俗之分。懂得“品”的人,能从一杯酒中,品出故事万篇;能从一出戏中,品出上下五千年;能从一盆花中,品出聚散离合;能从一个眼神中,品出思绪万千。而不懂“品”的人,见物说物,见事说事,三言两语,便无话可说,无情可表。

只有走进人生,细腻地去感受人生,你才会懂得怎样去品味人生。为什么现实社会中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活得如此疲惫,如此劳累,如此郁郁寡欢?为什么很多人脸上都留下一种软弱地标记,一种忧伤地标记?追根究底,还是正因他们不懂得生活,不会品味生活。他们让情感支配了理智,被欲望主宰了灵魂。你想这样的人能真正活得快乐开心吗?

非淡泊无以铭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会修身养性,学着关爱他人,于平凡中见高贵,于平淡中显真诚。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用一颗真正善与爱的心去生活,你才会生活得幸福与快乐。

品味人生,就是品读历史,就是品读文化,就是品读人性。这需要你用很长的时刻去耐心学习与体会。有句话说得好“至理一言,点凡成圣”,其实你每一天生活着,缺少的是自己的反省及理解别人的感化与点悟。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坚信快乐与幸福的人生就离你不远了。

精选阅读二;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学会明白,正因只有明白别人,才会被别人明白。学会忍耐,正因事已成现实自己无法改变。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学会宽容,正因人生在世谁能无过呢,人无完人。

学会沉默,正因沉默是金。

学会说不,正因做不到的事不好强求,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

学会观察,正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眼观其变,才能明辩是非。

学会忘记,正因只有忘记已经失去的才能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学会放下,正因有的东西只能远远的欣赏。不是你的,就不好去追求,放下是最好的.选取。

学会适应,正因任何条件下都要生存。

学会珍惜,正因此刻得到的都是最完美的。

学会付出,正因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虽然付出与回报不总成比例。

学会克制,正因冲动往往会事得其返。

学会思过,这样才能找到自己不足之处。

学会偿试,正因只有这样才能懂得人生的苦与乐。

学会改变,正因你不能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

学会装傻,正因人生难得糊涂。

学会快乐,正因只有开心度过每一天,活得才精彩。

学会知足,正因只有这样才会觉得此刻的生活是多么的完美,真所谓是知足常乐。

学会承受,正因在人生当中总是发生一些突如其来、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别无选取,只是默默地承受,并勇敢地应对。

学会倾听,正因听取倾诉,是对她人的尊敬,也是对她人的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安慰。

学会知而不言,正因言多必失。

学会自我解脱,正因只有这样才能自我超越。

学会知难而进,正因这样能够磨练自己的意志。

学会一分为二看事情,正因凡事不是以自己的目的为转移。

学会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正因这样才能让自己清醒、明白。

学会从痛苦中坚强地爬出来,正因人是从坎坷中才茁壮成长。

学会珍爱生命,正因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等快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才感到人生短暂呢。

学会用心去看世界,正因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来面目。

学会拿得起来放得下,正因只有这样才会重新开始新的起点。

学会转移情绪,正因只有这样才会从悲伤挣扎出来,才会让自己快乐起来。

学会向前看,正因生活节奏太快来不及回首。

学会坚韧不拨,正因只有这样才会战胜生活中好多困难。

学会渴望,正因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动力的源泉。

学会享乐,正因这是我的发奋付出所收获的成果。

学会奋斗,正因它是我完美人生的伴侣。

学会爱,正因爱能够给我力量,只有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学会感恩,正因感恩能够带来融洽,带来快乐,不让自己留有遗憾。

人生之路脚下走,生活之辛心间流,风霜雪雨,傲骨寒霜,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笑看昨日…珍爱这天…期盼明天……

精选阅读三:

一杯清茶,品味人生

有些故事,除了回忆,谁也不会留;有些无奈,除了沉默,谁也不会说;有些东西,除了自己,谁也不会懂。漂亮话谁都会说,但漂亮事却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最关键的时候,每个人的选取都出于本能。这种本能,无关感情,只关人性。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好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人真的能不听流言蜚语,潮起潮落,能笑看成败,人生豪迈吗?也许人前展现的是你的微笑,可人后呢?又有谁明白你心中的泪水呢?成败之后总是回首一望,摔破茶壶仍会回味,只是逗留的时刻长短而已。尽管会摔破更多的茶壶……这是为何?正因我们是凡人,有自己的情感,有灵魂,患得患失,有脆弱也有坚强的一面。

每个人的心都有一道脆弱的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当这道防线被涌来的心潮冲破,那心也就只有溺亡在心潮的汪洋之中。每个人的心都有一道伪装,我们看得到的,都仅仅停留在表面。人就是如此,往往不能认同比自己好的人,哪怕心底明白,口中也不会承认。当现实照进梦想,又是多么地残酷与冰冷。看那沧海变桑田,看那人性变冰凉,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倾诉罢了。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情绪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下我们的怨恨和叹息,完美生活就唾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但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好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可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正因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人往往就是如此,能够看到,却无法改变,能够倾诉,却无法释怀。当生活失去了光彩,目光也就变得木讷消沉。从眼眸深处透到心底,都是一片无边的空洞。憔悴黯然的日子,也就听不见鸟鸣,看不到阳光,丢不掉伤感,读不懂世界。因此,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在无言的时候回过头来检索下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心境做个判定,决定下自己是否失真,就让自己倾诉给自己听,也就只有自己愿意听。给了往日一个结局,却给不了未来一个定义。又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去诠释生活,去应对世界。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缺点,不好将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绝对,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就很少人会再和你计较了。你的人缘将好到出乎你的想象。正因,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心是一杯茶,各有各的泡法……别人做什么,想什么,我们无法掌握,也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懂得包容,学会用宽容的心怀,善良的言行,对待身边所有的人。

探析“城市品位”之源 篇6

一、城市品位是衡量城市综合文明程度的尺度

“城市品位”一词,意指城市文明的一种表征。这里,“品位”衡量的是一座城市的综合文明程度或状况。由此可见,城市品位的核心内涵是城市文化。广义上讲,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一切文明成果的集合体。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其他的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品位低的城市,即我们常说的“文化沙漠”。文化相对贫瘠的城市,在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等方面普遍缺乏一定的文化表征。而高品位的城市则相反,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表征,而且不乏源源不断的内在的文化创造力。城市品位,实质上指的是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城市文化的三重价值

城市品位是对城市文化价值的一种评判。提升城市品位本质上是提升城市文化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品位即指城市文化价值的高低。有学者基于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提出文化价值分为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我认为,这种文化价值的三重性也正是决定城市品位的主要因素。

(一)文化要素的富集性关乎城市文化的膜拜价值

膜拜价值是文化中内在的能够引发人们敬畏、崇拜等自然情感的原生性成分,它包括城市的传统基因、文物遗产、非物质遗产、城市记忆等本源性的存在基础。通常具有唯一性、原真性、在地性、创新性等特点,体现城市文化要素的富集性。原生性文化越富集,膜拜价值也就越高。膜拜价值来自于两个方面。从历史角度看,它来自城市历史文化的层累过程,体现为城市文化的历史遗存,这种遗存包括了物质的,如历史文物、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的,如伟大的著作、古老的仪式、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例如,“伟人故里、生态水城”的江苏淮安,不仅是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家乡,而且也是汉代名将韩信、明代著名文学家吴承恩的故里,同时拥有漕运总督府遗址、大运河及文物古迹,自古号称“南船北马”之地,并且是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的一个人文荟萃之地,自然会引发游客、访客的敬仰之情。

许多新兴城市或者历史较短、缺乏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也许并不拥有像淮安这样古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但可以在当下通过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形成新的共时性的膜拜价值,让游客、访客在城市中体验到像原真的艺术创造所带来的敬畏感与崇拜感。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毕尔巴鄂是西班牙的一座工业小市镇,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日渐没落。1997年,筹备4年、建造3年、造价9000万美元,经国际建筑大师盖里精心打造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1997年底,美术馆开幕,一年之内就吸引了130 万参观者;到了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总计吸引了400多万游客。城市活力随之复苏,毕尔巴鄂成为世界各国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由此可见,城市品位的形成并非一定要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上,新兴城市或产业转型城市在推动文化品位的塑造方面,如果能够把握大时代的文化特质,同样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文化格调与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的膜拜价值一般都与城市的传统、宗教与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城市文化要素越富集,城市就越有条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文化空间的广泛性关乎城市文化的展示价值

假如膜拜价值更多地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与人保持着一种距离感,并让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文化的展示价值对大众来说则是可感知、可接触的,甚至是可获得的。这一结果是借助规模化的机械复制技术介入文化的复制、创作和传播而实现的。文化中膜拜价值的“神性”逐步消退,原生性的文化成分通过转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部分,人与膜拜价值之间的“隔”被打通了,有一种“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化,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并通过在城市空间的广泛传递而得以实现。因此,展示价值具有技术性、传播性、在场性特点。

著名学者吴良镛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之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居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城市发展的使命就是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及艺术的元素,塑造有情感的空间,建立令人感动的场所,并以此形成丰富的、愉悦、高品位的六感体验,最终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升华。

展示价值的可感知、可接触性正是城市品位的可感知、可接触的重要方面,这种感知和接触是对城市品位进行衡量和评判的起点和前提。从具体实践来看,首先,城市在制定建设规划中对文化的空间导入提出明确的方向性要求。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和提升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过程,必须深入研究城市的文化要素,将人文与自然的元素融合到城市空间的营造中,为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化奠定科学的基础,通过文化导入和景观控制,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表征,并将其广泛分布于城市空间,从而达到将城市的文化品位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之上。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品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该有整体性的考量。

其次,在中微观层面,城市风貌和城市景观从静态的视觉形象上反映了一座城市对文化的追求和达到的水平。其中,公共文化建筑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组成。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说:“如果城市试图摆脱混乱的垃圾堆,那么博物馆必须担负保存和贮藏的功能。艺术和社会历史博物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能够将记忆从其原先以来的文化中分离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建筑在保存、贮藏和传承城市文化的膜拜价值的同时,一方面实现了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的转化;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成为了城市文化展示价值的一部分,由此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公共文化建筑呈现的是一个建立在城市文明基础上的新时代的社会风貌,正如十九世纪以来美国涌现的艺术博物馆在收藏艺术的同时,也成为新美国、成功、财富及力量的象征。

nlc202309020313

更进一步讲,在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家具、交通工具和设施、城市色彩、标志性建筑、天际线、园艺景观、导视系统等方面也应当彰显城市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表现城市独特的外表风格和理想的品位。例如,毕尔巴鄂地铁入口可能是世界上目前最摩登的地铁建筑设计。乘客进入地铁入口感觉如同进入了太空舱,将要搭乘地铁进入一个异度空间,由地面下到幽暗世界,再到突然看到一个豁然明亮的站台。地铁入口设计是玻璃及钢铁的联合结构,从任何角度看去都不会碍眼,浑然与周围城市环境结合为一体。这种前卫的设计风格恰恰与作为当代艺术标杆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相映衬,彰显了这座小城时尚、艺术、不拘一格的风格和品位。毕尔巴鄂地铁入口的设计,为城市增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此,毕尔巴鄂人将地铁入口称为“Fosteritos”,以表示对建筑设计大师福斯特的敬意。

城市形象设计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用以彰显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品牌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方法就是提取城市核心的文化符号,通过艺术创意设计的途径与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为城市构建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并以此向受众全方位传播,以期在受众中建立起对城市品位的总体印象和良好认知。这一做法,在国内已不鲜见,对新兴城市或经济转型城市来说,试图改变一个城市旧的印象,还是建立一个城市新的印象,都可以通过这一设计工作来完成。

例如,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新城规划将新区分割为步行可达的各种特色小型街区,将通过地铁连接的公共中心穿插其中,目标是建设成为一座“森林中的城市”。同时,又根据城市主要产业布局来设计城市形象的图案,形象中大量使用宽度相等的蓝色和白色线条做辅助。这些线条可以根据不同的载体传递出不同的性格和情绪,一方面契合了本国文化的传统特征和特殊的文化品位,一方面又反映了明斯克的工业设计、物流产业和IT行业等核心产业。

又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为改变外界对自己的保守、古板、衰落的印象,也设计了一个新的城市标识,这个标识抛开所有莫斯科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因素,采用了互联网上表情符号为设计元素(微笑+惊讶),传递给外界一个新的城市价值和印象——“让你惊奇,让你开心”。

由于城市文化的展示价值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在城市空间中将膜拜价值向大众传播而得以转化实现的,因此,城市原真的、创新性的文化能否在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细节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和展示,这对城市品位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强化城市的城市文化艺术管理,在城市空间要素的各个方面,突出美学创意,让文化魅力和艺术气息渗透到城市空间的整体和细节之中,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

(三)文化行为的活跃性关乎城市文化的体验价值

城市文化的体验价值来自于城市文化要素与城市居住人群之中的互动关系,是城市文化行为活跃性的体现。这种体验是城市中的人(居民、游客、访客)等对城市文化的参与,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对城市文化的高度认同,最终形成城市中一种新的膜拜价值。文化体验本身实际上也是参与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的一个过程。

城市中的文化行为既包括了文化创作、文化消费、文化仪式、文化交流等个人与组织行为,也包括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经济活动。当一座城市拥有较多的高端文化人才、文化团体,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上述活动以及相关的节庆、会展、论坛、沙龙、雅集等,从而引发更高水平的文化消费,形成繁荣的文化生态体系,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体验价值是文化活动参与者在与城市文化要素互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这些体验所产生的高度认同感,推动体验价值又回到膜拜价值,这种回归本身就是体验者对城市品位的一种评判,因而文化的体验价值也是反映了城市品位的重要指标。体验价值具有愉悦性、时尚性、互动性和在线性的特点。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个性化、体验性的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主流趋势,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文创产业对活跃城市文化体验行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明显的作用。例如,在今天的西方,艺术博物馆在保持其传统功能的同时,产业化发展趋势已经不断加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经营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博物馆之一。它一直非常重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活动,并将其视为与藏品研究、保护、展览、教育活动同等重要的职能与使命。大都会的文化产业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旅游购物模式,主要特色是博物馆商店的系列开发,如书店、纪念品店、礼品店,商店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除现场的柜台销售外,还在其他地区的机场、百货店开设了销售柜台、专卖店等,为游客提供了异地支付和邮购商品的服务。这一运营模式一方面扩宽了自身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累计开发各类商品2万余种,年销售额到2008年已经突破两亿美元大关,利润率一直保持在15%-20%左右。

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完全抛开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元思维,遵循其市场策略,运用文化创意和设计手段,通过知识产权的运营,以文化符号为核心,将文化空间构建成与受众感官交互体验的场域,随之也将文化的展示价值转化为文化的体验价值,并推动体验价值向膜拜价值回归,从而大大提升了受众文化参与行为的活跃性,这对我们当前利用“文化+”推动各产业门类融合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说,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比重越大,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就越高。

目前,我国城市的文化活动不可谓少,但往往因为很少考虑或关注文化的体验价值,造成了一些文化节庆活动投入不少而效果欠佳。在这方面,北京市大兴区筹办的2016世界月季大会,创出了一个“政府办会”的新路子。在世界月季大会的整体策划中,筹办方提出不要为办会而办会,为办展而办展,而是将学术交流与当地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与节庆会展活动相结合、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解决了会展活动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办会发展“月季主题”旅游,培育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以“月季产业”为驱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月季主题”的生态宜居示范镇,使“月季文化”的展示价值在各项规划活动中转化为体验价值。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持续打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月季文化”将逐步由物质空间层面进入到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层面,并对整个区域的精神气质、地理风貌和文化品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高品位的城市必然拥有丰富的文化体验,具有更高的体验价值。

综上所述,城市品位来自城市文化价值的三重性所决定,其生成是由城市文化的管理者、创造者和体验者共同来实现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因此,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城市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发展,其实质是城市文化在质的方面的跃升,是城市社会理性与社会和谐的升华。

(责任编辑:李静敏)

关注细节 教出品位 篇7

关键词:细节决定成败,朗读追求扎实深入,词语追求生动有效

曾经看过关于上海两条地铁线的报道,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 二号线是中国人设计的, 结果运营后发现, 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 并且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两条地铁线没有太大的不同, 但是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其中有很多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每个室外出口处都设计了三级台阶, 要进入地铁口, 必须踏上三级台阶, 就是这三级台阶, 防止了雨水的倒灌, 减轻了地铁的防洪压力;每一个地铁的出口处都设计一个转弯从而节省了空调电费;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 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 提醒顾客注意安全, 节省了管理成本……

小事成就大事, 细节成就完美。成也细节, 败也细节。感慨之余, 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 未尝不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许多教育专家主张“长文短教”, 这些教学理念对一篇课文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整体把握”并不是“粗枝大叶”, “浅尝辄止”, 在涉及到重点词、句、段的教学时, 还应注重环节细化, 有时还须精心设计, 而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在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 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关注细节, 尊重细节, 剖析细节, 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生态课堂的一个全新视角的独特空间。所谓教学细节, 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课堂中的感知、朗读、提问、讨论、板书、评价等具体环节也是细节。可以说, 研究一节课的设计, 主要是在研究如何艺术地设计教学细节。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 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 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 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 记录、交流教学细节, 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 方能建立“细节优势”, 铺就专业成长之路。本文试从朗读教学和词语教学这些环节如何注重细节, 教出品位谈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朗读教学——追求扎实而深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要以读代讲。”新课程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语言基础训练——朗读教学, 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读自悟, 以读代讲, 个性朗读, 以演代读……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 倘若我们能牢牢把握“朗读教学扎实深入”这一宗旨就能“拨云见雾”, 走出迷茫。

1. 教师引导, 丰富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应建立在理解课文, 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 但有时即便如此, 理解和朗读还是会脱节, 学生往往容易游离其外, 所以进行朗读教学仍需教师引导, 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感悟情怀。例如窦桂梅在《亲人》一课中的朗读指导: (1) (播放课件:大娘照片) 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张喜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 情更深, 意更浓, 谁想和大娘“诵”别? (2) 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 (3) 大娘没有停下, 送了一程又一程, 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4) 可是, 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 万般无奈, 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5) 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 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 没有办法, 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6) 是啊, 我们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 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

在以上片断中, 窦老师先出示大娘照片, 请学生面对大娘, 向她“诵”别, 通过老师层层深入, 饱含深情的引导, 让学生反复“诵”别, 请求——恳求——哀求——命令。在对语言文字一而再, 再而三的吟诵与涵泳中, 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深入人心, 带给学生由内而外的震动, 甚至触击血脉、浸入骨髓。

2. 点拨引领 培养语感

常听一些青年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中学生能入情入境, 读得有滋有味, 而在我们的课堂, 学生的朗读常常不温不火, 达不到预设的火候呢?”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青年教师对课堂评价点拨关注不够, 缺乏学生朗读生成后应对的机敏性。阅读课上, 学生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 但当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出现不到位时, 如果一味让学生读, 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稻秧历险记》时, 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说“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由于理解不到位, 朗读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的样子。老师就启发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强, 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 便朝朗读的学生做喷洒农药的动作。在同学们的笑声中, 这位同学再读时, 耷拉着脑袋, 真有点“有气无力”了。这一教学细节中,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针对性的点拨, 及时引领,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感情朗读。

3. 角色体验 激活语感

我校茹茉莉老师在全国赛课《我是什么》一文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激发学生的思维, 激活语感。

师:孩子们, 如果你变成了雨点儿, 你想落到哪里去啊?

生:我想落到一个景色比较优美的地方。

师:让那儿更美, 是吧。

生:我想到北京天安门去看看。

师:那儿可是我们的首都。

生:我想去有禾苗的地方, 因为禾苗见不到水, 它就会枯死的。

师:我替禾苗谢谢你。

生:我想去有小花小草的地方, 让他们长得更美。

生:我想去果园, 让果子长得更甜。

师:看来啊, 雨点儿做了不少的好事。哎, “雨点们”, 你们想去的地方不一样, 心情肯定也不一样。那就怀着自己那一份独特的心情, 自由地再把这一句读一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有不同的感悟, 而茹老师巧妙地采用角色体验, 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激起学生表达、朗读的欲望, 课堂就焕发出生命的灵动。试想, 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而缺乏有效而细腻的细节设计, 学生的朗读容易模式化、机械化, 课堂也就不可能如此美丽。

二、词语教学——追求生动而有效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 反复推敲才写出来的, 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折射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文章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 采取多种方法, 多方面、多方位地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感悟, 既实实在在, 又生动有效, 并以此为切入点,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想象体验 内化理解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猫》一文中的“屏息凝视”和“丰富多腔”的教学:

师:你怎么看这个词? (师点“屏息凝视”)

生:稍微控制住自己的呼吸盯着看。

师:同学们, 现在你能听到旁边同学的呼吸声吗?

生:听不到。

师:那么猫为什么要边轻声的呼吸都要控制住呢?让我们先来体验一回。 (现场体验10秒钟屏息凝视)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累;有点难受;眼睛有点酸……

师:刚才我们只停留了10秒钟, 可是我们的猫先生呢, 常常是屏息凝视几个小时, 我们算它三个小时可就有10800秒啊, 是我们刚才的1080倍。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你的朗读中。

……

生: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 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变化多端。

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丰富多腔)

师:同学们, 老舍先生生平有两大爱好:养花和养猫。这个“丰富多腔”可不是他在一天中就能观察到的。这个“丰富多腔”有很多的内涵, 我们一起来体验。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刚吃饱饭, 很短促地回应了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听到主人的呼唤, 很短促地回应了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在外面疯跑, 碰到了比它强大的对手, 粗粗地吼了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伸伸脖子让主人抓痒痒, 温柔地叫了一声——

生:喵——

我们都知道, 许多词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在教学中, 学生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 而这些词语我们又往往难以向学生讲清楚, 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只让学生自己去意会,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所以我们还应设计有效载体, 通过多种手段去鼓励学生思索、发现。在以上片断中, 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 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说、演、读”, 变外部给予为内化生成。

2. 巧用造句 增进理解

特级教师于永正“究竟”一词的教学精致严谨, 经得起推敲和玩味, 可谓“精雕细琢”!

师:看第一段, “究竟”在书上哪句话里出现的?

生:他飞了过去, 想问个究竟。 (板书:问个究竟)

师:“究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明白, 结果。

师:在这里, “究竟”是当结果讲。谁来造一个句子?

师 (出示例句: (1) 小明把家里翻了个遍, 也没有找到红领巾。他自言自语地说:红领巾究竟放到哪里去了?难道丢了吗? (2) 咱们砀山的梨树究竟有多少棵?谁也说不清楚。) 究竟在这两句话中表示疑问, 谁能用它造个表示疑问的句子?

师:我写两个词:恐龙、外星人。用上“究竟”, 写几个句子, 一个表示疑问, 一个表示结果, 或者既表示疑问又表示结果。

于老师首先请学生从文本出发,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究竟”的意思。然后借助短语造句, 深化理解。这样的教学丰富深刻, 本色鲜明, 味道浓厚。于永正老师上课常常既没有课件又没有表演, 但往往获得师生的好评。观其“究竟”,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细化处理。

3. 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这一理论不但适用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样也可用来指导词语教学。在词语教学中, 若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理解词语的意蕴。有位教师在《微笑着承受一切》中“脊椎骨”这一词语是这样教学的: (1) 出示这一词, 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学习这个词语时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读音要注意, 读第三声;“脊椎”这两个字书写时要注意“脊”的上半部分和“椎”的右半边。) (2) 哪一位同学知道脊椎骨在哪儿? (在自己的身上找出脊椎骨的位置) 如果至此就完成了这个词语的教学, 只是“学以致用”的体现, 联系实际明白脊椎骨在人体中的位置。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 这样的词语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毕竟知道“脊椎骨”的写法及其部位不是最终目的。而这位教师并非“就此刹车”, 紧接着追问:“对于一个人来说, 如果脊椎骨骨折将带来什么影响?”请大家读读课文, 等会儿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的这一追问,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桑兰在完成“刷牙”“穿衣”“吃饭”等常人看似简单的动作时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加深对文中二类生词“瘫痪”“固定套”等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这样, 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而且也为学生学习全文扫清了阅读障碍, 为学生体会桑兰面临的巨大困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图书报刊品位浅谈 篇8

图书报刊的品位和质量, 主要指它的内容, 但是, 好的内容是由文字表达的, 好的内容只有用好的表达来实现, 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所以说出版物的质量, 既要看内容也要看表达。同时, 作为第一印象, 外部的装潢、布局也很重要, 它的品位如何, 也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心理。

拿起一本书或一份刊物、一张报纸, 首先映入你眼帘的, 是它的封面设计、题字、图案、色调, 它用的纸型、它的制版和印刷技术。粗翻一遍, 又对它的排版, 制图, 装订技术等有所了解。打开一张报纸, 它的总体设计如板块、分栏、选字、摘图是否匀称协调, 会给你一个最初的印象。这个第一或最初的印象, 是图书报刊的外在的或外观的品位。

这个外在的或外观的品位是不能轻视的, 它既能提示图书报刊的内容, 也能愉悦读者的感官, 直接影响读者的心理和情绪, 有启迪、引导和激发阅读的功能。许多图书报刊因设计装潢不好而被弃之如敝履。相反, 有些内容很坏的图书报刊则因为以新奇与刺激的外观招徕和吸引读者, 使本来不该面世的东西广为流传。前者是很可惜的事, 而后者则是一种遗憾。

既然图书报刊的外观不能忽视, 我们就应重视和改进装潢设计和总体规划, 使人们拿此图书刊物, 一打开就受到陶冶和感染。随着现代化设计和印刷技术手段的实现, 搞好图书报刊的外在设计已不是困难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在此下工夫, 把它看作是图书报刊出版工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图书报刊最终能打动和感染读者, 能使广大读者动情、明理、启智和愉悦心理, 拓宽思想境界和提高技能的还是内容。它是图书报刊的真正影响力和真正价值所在, 是决定图书报刊质量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地讲, 理论方面的文章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导向性, 一定要结构缜密, 推理严格, 结论正确, 具有很强的力量。学术方面的文章, 一定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学术价值,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 具有理论高度和推广意义, 对社会生活, 经济建设, 人与自然的斗争有很高的指导、推动作用。文学艺术方面的文章, 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理思索, 既要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又要吸引其他民族有益有用的东西,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情感的感染和理性的启迪, 对匡正世风, 净化人们心灵产生作用。应用类文章范围应十分宽泛, 既包括各类公文和专用文书, 又包括新闻体裁、史书等的日常实用的所有文体, 它必须真、信、达, 即真实可信和文辞通达, 具有存史、资政、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这几类图书报刊所含文章的质量和要达到的水平, 就是品位。内容不健康、伪科学、荒诞不经、毒化社会毒害人民心灵的, 都是低品味的或是根本反动的。

文章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 (不是指口耳相传的文章) , 文字是文章的载体, 是文章的物化, 作者的思想情感、技术专长、研究成果、理论建树、行动作为, 都要靠文字表达见诸篇籍, 公之于世。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 能力、技巧, 是很重要的, 篇章结构的设计功夫, 文字的连缀、修饰、变化、过度等技术性工作都是长期学习、积累形成的。历史上, 由于缺乏文字表达, 拙于技巧, 力不从心, 使自己成熟的思想, 成功的研究, 美好的素材湮没无闻不能公之于世的不胜枚举, 靠文字游戏招徕读者哗众取宠也不为少。

评判一本图书期刊一张报纸的内容品位, 要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去考察, 好的内容好的表达才为上品才能不朽。那些过早谢世的文章, 或因思想欠佳, 或因文字表达不力。我们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既要有成熟的思想, 也需要成熟的表达, 从这个角度讲, 作者要提高文章品位, 不仅要练意, 也要练句。

总的来讲, 无论是一本图书, 还是一本期刊, 或是一张报纸, 称得上是高品位的, 必须是外在外观好, 又内容、表达好, 两者要统一、和谐, 尽管有主次标本之分。图书期刊的品位如何, 人们要有一个认识和判断的过程。历史上, 经常有被误解至遭封杀的文章篇籍。有些理论著述, 由于它观点的超前, 刚出版发行时, 也许被误认为是谬误, 可是在被尘封若干年后, 它也会放射出理论的光辉。不少文学作品, 刚出现时无人问津, 多少年后人们重新阅读和审视它, 才确定它的价值。相反, 一些名噪一时的书刊, 当人们弄清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后, 便否定了以往给它过高的荣誉和地位, 还它本来的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讲, 书刊报章的品位要经得住历史筛选和实践的考验, 通过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同的认识鉴赏, 任何图书报刊文章典籍也会得到公正的评价, 定位在恰当的坐标系上。

任何作者都属于它生活的时代, 都不可超越或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 因而评判图书报刊的品位, 就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 把它放在特定的时期去考察和研究。对历史上的东西不能全盘予以肯定或全部予以否定, 必须把它放在历史的范畴内, 通过分析, 来认定它的品位。

三和跨界打造品位 篇9

2010年,是作为三和集团提出的“品位制胜”战略的一年,三和集团正以各种品牌活动,打造高端品位,而跨界,是三和集团的制胜法宝。

11月18日上午,三和艺术馆外,停放了众多的豪车,兰博基尼、宾利古斯特、GMC,都是三和集团旗下的豪车品牌。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些豪车是最贵的。

在艺术馆内,伯特莱1777腕表和凯兰帝钢笔正熠熠生辉。作为“时尚奢侈品”之一,伯特莱腕表的生产标准及不同组件的可靠性相当高。每只腕表均以珍贵金属及最上乘的材料研制而成。

而凯兰帝则拥有全世界最贵重的钢笔——1600万元的钻石钢笔。尽管这款笔不在现场,但众多的款式已经让参观者目不暇接。在现场,三和集团副总裁陈全先生和凯兰帝、伯特莱品牌负责人一起揭幕了价值490多万元的钢笔。

为什么将众多的奢侈品牌引入三和集团的活动中?这与三和集团提出的“品位制胜”紧密关联。

袜子:体现男人品位的细节 篇10

对男士来说,男袜有着约定俗成的穿着规则:除了穿西装短裤,袜口不可以暴露在外。同时,袜子必须松紧合适,保证不会松垮下来。所以对男士来说,袜子的弹性质量非常重要。

一般短袜会采用橡筋作为弹性材料,以保持袜子的弹性。但橡筋这种材料的伸展力和回复力都比较生硬,使穿着者很不舒服,尤其在袜口的部分还容易勒出红痕。同时,它又很容易老化,而橡筋老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让袜子变得松松垮垮。

我们已经看到国外的一些短袜产品将袜口做得都比较高,并使用优质的弹性纤维,以保证无论行走还是坐下时,袜口都不会暴露。目前国内的“力国”名袜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它使用世界上最著名的弹性纤维——莱卡作为袜子的弹性材料。利用其出色的伸展性和回复力,使袜身的质地特别柔软,带来与众不同的舒适感受,同时兼顾了美观和健康。由于莱卡的出色弹性和柔软回复力,既保证袜子不会在重要场合松脱,也不会影响脚踝的血液循环,勒出恼人的红痕。而在袜头部分,则采用杜邦莱卡的新型产品—一舒丝莱卡,它有着较一般弹性纤维高出2倍的弹性,以及更柔和的拉伸性能,保证了短袜在穿着中的舒适性和耐穿性,在行走中帮助解除足部疲劳,使步履更加轻盈。

尽管多数时候长长的裤身会直泻鞋面,袜子的存在几乎不为人所察觉,但它偶然的一瞥,却是个人品位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另外,在穿袜时,还需注意:

一、男袜分成两大类:深色的西装袜和浅色的纯棉休闲袜。标准西装袜的颜色是黑、褐、灰、蓝,以单色和简单的提花为主。白色和浅色的纯棉袜是属于便装一类的,白棉袜只用来配休闲服和便鞋。

二、注意颜色的统一协调。上班穿正装,要注意使西裤、皮鞋和袜子三者的颜色相同或接近,使腿和脚成为完整的一体。

激情 品位 细节 篇11

第一匹“骏马”是激情

“激情成就梦想”,“持久的激情才是财富”,我对马云先生这句话感触尤深。特别是我们做销售的人,充满激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激情就是在有清晰目标愿景基础上保持无限的信心和毅力。所以,我不断给我的团队注入激情,规划愿景,让团队充满朝气和活力——这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匹“骏马”是品位

洋河蓝色经典作为中高端商务、政务用酒,其营销策略与传统酒品营销策略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产品定位非常清晰,因此要做的就是寻找目标消费群体。在做酒店“盘中盘”的基础上,我们创建了消费者“盘中盘”理论,结交了一大批消费领袖。我们知道,凡消费蓝色经典的客户,均有良好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这些人对价格的关注点不强,这些意见领袖更需要的是尊重和服务。我们在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基础上加强了服务,市区内的消费者即使仅仅需要一瓶,我们也能确保及时送到。我们用真诚和细心去感动消费者,把洋河的态度做出去的同时也把洋河的品位做了出去,把洋河的气度做了出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同时提出了“品位营销”的概念,并努力完善之。

第三匹“骏马”是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但真正执行起来谈何容易。很多公司战略没问题,战术也没问题,可就是做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执行力的问题。事实上,成功不是某单方面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即战略、战术和执行力的整合。执行力就是人的因素,也就是团队怎么带的问题。我们带人的原则是:制度上管理,生活上关心,业务上培训,从而造就了一大批销售精英。此外,在渠道上,我们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原则来运作,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全是系统。

牛津鞋,经久的英伦品位 篇12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即将卸任时,有好事者发现了一件趣事,其10年任期内,每次出席上、下两院质询时都会穿同一双皮鞋。布莱尔穿了18 年的“传奇”鞋款乃牛津鞋,由英格兰中部北安普顿的Church's鞋厂手工制作而成(鞋厂2006 年被PRADA Group全面收购),18年间只换过一次底。

最为传统的牛津鞋款式可以追溯至17 世纪,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衍变出很多不同的版本,那些在鞋头部分带有翼形镂空纹样的款式后来被定义为布洛克鞋,鞋头有横饰叫结头鞋,以及美国人穿的巴尔莫鞋等等,都属于这一大类。西班牙建筑师高迪曾经说过,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几百年间,制鞋师在牛津鞋的基础之上添加的每一道由气孔装饰的曲线,都鬼使神差地引导了审美的向前一步。牛津鞋的分支里,还不得不提独成一派的黑白两色皮鞋,此是后话。

取名牛津,自然也是和英伦高等学府有些关联。它是从17世纪开始在学校里流行的男生制服鞋,鞋子的楦头以及鞋身两侧,往往会做出如雕花般的翼纹设计,通常鞋面打三个以上的孔眼,再以系带绑绳固定。据说,它最早的起源在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属于工作用鞋。之所以在鞋的前部雕饰出小孔,只是为了在泥泞之地行走时方便排水;也是因为浅色易脏,索性将鞋头做成暗色,鞋帮做成浅色,黑白两色皮鞋才成就了最传统的拼接。当然现如今黑白两色早就被扩展到黑红、红白等各种搭配,女士牛津鞋甚至加了高跟,但加了高跟之后,其文艺小清新的气息反倒被消解了。

真正将牛津鞋从山野带入殿堂的是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温莎公爵,这位品位甚好的公子哥总爱穿着黑白两色牛津鞋打高尔夫球,不仅感染了英国名校热爱运动的上流子弟,也将这股风潮带到了大洋彼岸的常春藤。到了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牛津鞋遂成贵族学子的最爱。但说它多么适合礼教森严的高校倒不见得,真正严谨的学术场合还是保留了全黑皮鞋的穿着礼仪,但至此牛津鞋的学府韵味和贵族精神就传承了下来。

一双成型很好的牛津鞋看似简单,制作却颇为费时,大概是不列颠潮湿阴冷的天气迫使鞋匠采用了一种极为复杂的工艺:固特异工艺(goodyear welted),才使得牛津鞋经久耐用。不得不提英国本土的制鞋重镇北安普顿,全盛时期,当地制鞋业的员工达5万,如今标榜名匠手工亲做的高级皮鞋品牌仍以该地为家,其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Church's了。这个创建于1873年的品牌坚持全人工制作,固守传统制鞋工艺100多年。鞋款则保留了最为正统的英国样式,虽然变化不多,只在细节和颜色方面作微调,但绅士派头却见微知著。1965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到访品牌厂房,将Queen's Award出口大奖颁给了Church's,也令这个本土品牌多了一份值得炫耀的王室殊荣。

Church's的每一双鞋履都以固特异工艺制作,其鞋底和鞋面并非直接缝合在一起,而是被缝在一段手工切割的皮革“沿条”上,然后在制作的早期阶段再缝在鞋子底部。楦鞋之后,鞋子将会保留在鞋楦头上至少12~14天的时间,以确保已经以三维形式缝合在一起的皮革可以在不使用任何人工加热的条件下自然地收缩到鞋楦头上。而存在于鞋履中的鞋心垫片——通常是一块插入内鞋底和外鞋底之间的金属——是用来保持鞋子底部的形状和强度。如果没有这个鞋芯垫片,鞋子会在重力之下变形。“二战”期间,欧洲男人就流传着一句话:便宜的鞋子总有一种廉价的外形,而那些永不变形的皮鞋,多数来自英国。

上一篇:病人安全氛围下一篇:格兰杰因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