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运粳24号

2024-08-29

武运粳24号(精选7篇)

武运粳24号 篇1

武运粳24号原名为“泰粳394”, 由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育成, 泰州市苏中种子公司申请审定, 属迟熟中粳品种。该品种集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丰产稳产性好于一体。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编号:苏审稻201009) 。现将其特征特性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稳产性好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 2年平均产量为9 112.5 kg/hm2, 2007年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9.4%, 2008年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3.2%, 2年增产与对照相比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405.0 kg/hm2, 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10.6%。2010年金坛市水稻万亩示范片核心方平均产量达11 284.5 kg/hm2, 产量潜力在12 000 kg/hm2以上。

1.2 米质较佳

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9年检测, 武运粳24号的理化指标为:整精米率为75.2%, 垩白粒率为20.0%, 垩白度为2.0%, 胶稠度为82.0 mm, 直链淀粉含量为15.2%, 蛋白质含量为7.6%, 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1.3 抗逆能力较强

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 武运粳24号苗期对稻瘟病生理小种ZC15、ZE3、ZF1等表现为免疫, 中抗白叶枯病, 感穗颈瘟、纹枯病, 中感条纹叶枯病, 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为24.30% (感病对照3年的平均穴发病率为60.55%) 。该品种综合抗逆能力较强, 易创高产栽培, 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宁镇扬丘陵地区及苏南中上等地力水平的地域进行种植。

1.4 性状表现

该品系株型集散适中, 长势较旺, 穗型中等, 分蘖力较强, 着粒密度中等, 轻度二次灌浆, 易脱粒, 抗倒性中等。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为:有效穗数约为315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125粒, 结实率89.6%, 千粒重25.4 g;株高100 cm, 全生育期156 d, 较扬辐粳8号迟熟1~2 d;一生总叶片数17.0叶, 6个伸长节间;群体整齐度好, 成熟期熟相较好。

2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精做苗床, 建立通气式苗床, 于落谷前15 d进行干整水平后排水露田硬板, 畦宽140~150 cm, 畦沟宽为30~40 cm, 深为10 cm, 围沟深15 cm, 畦面要求达到“平、实、光”[1];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处理和药剂浸种。适期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接茬情况而定, 掌握“宁可田等秧, 切莫秧等田”的原则, 一般于5月20—25日落谷, 湿润育秧。移栽大田用种量37.5~45.0 kg/hm2, 每盘 (58 cm×28 cm) 落谷100~120 g。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00, 移栽大田备塑盘375张/hm2;床土培肥每75 kg过筛细土 (土粒粒径≤5 mm) 中匀拌0.8 kg壮秧剂。播种盖籽后用幅宽160 cm的白色无纺布居中覆盖, 四周用土块压实。育秧床土用壮秧剂培肥的秧苗期不需要追肥, 若没有施用壮秧剂的要因苗适量追肥, 追肥前先将苗床建立1~2 cm薄水层后每盘施尿素2.5~5.0 g。水分管理要保持无纺布湿润, 灌水掌握“晴天平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沟无水”原则。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的要在齐苗后松去四周压实土块, 让无纺布随秧苗生长而松动自如, 确保秧苗正常生长和保证防虫成效。

2.2 适期移栽

机插壮秧的指标为:秧龄12~20 d, 叶龄3.0~4.0叶, 苗高12~18 cm, 且白根多, 盘根结度好, 秧苗地上部干物重2 g/百苗以上。达标后适期移栽, 一般于6月上旬移栽, 机插秧龄严格控制在20 d以内, 最迟移栽期不宜超过6月15日[2]。合理的基本苗是合理群体的起点, 只有基本苗的密度适当, 才能保证高产所需的穗数, 提高成穗率。机插移栽以“稳行缩株适苗”为原则, 行株距以30 cm× (12~13) cm为宜, 保证插足25.5万穴/hm2, 每穴3~4苗, 基本苗达到75万~105万根/hm2。提高机插质量, 大田耕整平田后沉实1~3 d再机插;应薄水浅插, 掌握“不漂不倒, 越浅越好”的原则, 机插时入泥深度以0.5~1.0 cm为宜;移栽时控制秧块的含水量, 掌握秧苗土块以手指按出印为宜, 防止秧块过烂机插时秧块起拱或不下滑, 导致缺穴断垄现象。

2.3 肥水运筹

掌握“适氮稳磷增钾”的原则, 机插秧时不施大头肥, 产量达到9 750~11 250 kg/hm2需施纯氮270~300 kg/hm2, 其中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5∶5或6∶4, 氮磷钾比例为1.00.3∶0.5[3]。基施复合肥 (16-16-16) 225 kg/hm2;蘖肥分2次施, 第1次于机插后7 d施尿素112.5~150.0 kg/hm2, 第2次于栽后15 d施水稻专用复合肥 (18-7-10) 225 kg/hm2;拔节期结合搁田施单质钾肥75.0~112.5 kg/hm2;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 促花肥于倒4叶时施水稻专用复合肥为225 kg/hm2加尿素112.5 kg/hm2, 保花肥于倒2叶时施高含量复合肥150 kg/hm2加尿素75 kg/hm2。节水灌溉, 机插秧灌溉要做到薄水机插, 移栽后保持寸水, 以利返青活棵[4];分蘖期浅水勤灌, 以促进分蘖发生;够苗期 (即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 开始脱水搁田, 以控制无效分蘖发生, 控制高峰苗不可超过420万根/hm2, 并实行前轻后重分次搁田、逐步到位的原则;抽穗扬花期应保持水层, 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 (做到前水不见后水) , 收割前7 d断水干田, 防止过早断水, 以利养根保叶防早衰, 确保稻株活熟到老。

2.4 病虫草害防治

机插育秧在做好药剂浸种的同时, 落谷后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 这样既能有效地阻隔灰飞虱的入侵传毒, 避免秧苗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又可不喷或少喷农药, 减少环境污染, 是一项实现清洁化环保生产的有效措施;坚持带药移栽, 移栽前1~2 d揭布后及时喷药, 确保秧苗生长发育。适时化除, 掌握机插后5~10 d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大田生育期间, 在做好常规病虫草害防治的同时, 应重点抓好灰飞虱的防治, 防止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做好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虫害的综合防治;拔节期和抽穗期结合常规喷药分别施用苯甲丙环唑225 mL/hm2。据实践, 于水稻生长中后期使用苯甲丙环唑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穗期穗颈瘟、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 还能增强稻株上部功能叶的光合作用效率, 保证成熟期秆青籽黄, 增产作用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 2005, 11 (1) :3-7.

[3]蒋祖明, 李伟海, 段云辉, 等.武运粳19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2009, 15 (5) :69-70.

[4]朱晓玉, 张小英, 杨一琴, 等.“武运粳24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3) :37.

武运粳24号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滨江新区宜和村6组某农户责任田内进行, 供试土壤为油砂土, 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0.4g/kg、19.2 mg/kg、63.7 mg/kg, 水稻用种量为4 kg/666.67 m2, 栽培方式为机插秧, 于5月26日落谷, 6月9日移栽, 10月22日收获。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武运粳24;供试肥料品种:尿素 (含纯N46%) 、过磷酸钙 (含P2O512%) 、氯化钾 (含K2O 60%) 。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 设氮、磷、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设0、1、2、3 4个水平, 其中氮肥4个水平分别为0、10、20、30 kg/666.67 m2, P2O54个水平用量分别为0、2、4、6 kg/666.67 m2, K2O 4个水平用量分别为0、4、8、12kg/666.67 m2。共计14个处理, 处理1~14分别为N0P0K0、N0P2K2、N1P2K2、N2P0K2、N2P1K2、N2P2K2、N2P3K2、N2P2K0、N2P2K、N2P2K3、N3P2K2、N1P1K2、N1P2K1、N2P1K1。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20 m2。防止小区间窜水窜肥, 各小区间筑埂单灌, 并设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按试验要求进行肥料的施用, 其中氮肥基蘖肥∶穗肥为7∶3;磷钾肥一次性作基肥, 其他农艺措施要求一致[1,2,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1可知, 氮、磷、钾三因素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影响表现为氮>钾>磷, 同样氮对每穗实粒数的影响也最大, 其次为磷, 钾对每穗实粒数的影响最小。而氮、磷、钾三因素对水稻千粒重表现则是钾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磷, 氮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最小。

2.2 单因子肥料效应分析

从水稻施肥的增产、增值系数2项指标来看, 氮、磷、钾从0~2水平均表现增产。由表2可知, 氮效应最大, N在0~1水平, 1 kg纯N增产9.9 kg水稻, 1元的氮可增收5.17元水稻;1~2水平, 1 kg纯N增产12.9 kg水稻, 1元肥料可增收6.73元水稻;从2~3水平, 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水稻呈现减产趋势。磷效应次之, P2O5从0~1水平, 1 kg P2O5增产9.5 kg水稻, 1元磷肥可增收4.75元水稻;1~2水平, 1 kg P2O5增产17.5 kg水稻, 1元磷肥可增收8.75元水稻;从2~3水平, 随着磷肥用量增加水稻呈现减产趋势。K2O从0~1水平, 1 kg K2O增产7.75 kg水稻, 1元钾肥可增收3.44元水稻;1~2水平, 1 kg K2O增产9.5 kg水稻, 1元钾肥可增收4.22元水稻, 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 水稻的产量下降, 下降的幅度小于磷肥。

2.3 回归分析

(1) 单因素分析。将产量、肥料用量拟合一元二次方程, 结果表明在2水平时, 施肥量最佳, 施肥量进一步增加, 超过2水平, 水稻的产量会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注:增产系数为1 kg养分增产量, 增值系数为1元肥料增收小麦元数。纯N、P2O5、K2O、水稻市场价分别为4.6、4.8、5.4、2.4元/kg。

水稻产量 (Y) 与氮 (N) 、磷 (P2O5) 、钾 (K2O) 进行拟合, 其模型为: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缺氮肥 (纯N) 、磷肥 (P2O5) 、钾肥 (K2O) 的相对产量为分别为62.12%、91.03%、88.54%, 回归统计R2=0.974 2, 标准误差22.28, 处理间差异显著。按纯N、P2O5、K2O、水稻籽粒市场价4.6、4.8、5.4、2.4元/kg计算, 则最大施肥量是纯N 31.4 kg/666.67 m2, P2O53.38 kg/666.67 m2、K2O 7.28 kg/666.67 m2, 最高产量628.27 kg/666.67m2;最佳施肥量是纯N 24.6 kg/666.67 m2, P2O54.33 kg/666.67 m2、K2O8.79 kg/666.67 m2, N∶P2O5∶K2O为1∶0.18∶0.36, 最佳经济产量618.2 kg/666.67 m2。但靖江市当前的施肥水平不可能达到, 该配方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量在一定的范围内, 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小麦的有效穗整体、每穗粒数增加, 但当施肥量超过一定水平后, 小麦的有效穗整体、每穗粒数减少[5,6]。千粒重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有所下降, 在氮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 随磷、钾肥用量增加有所上升。靖江市油沙土地力高产田块水稻最佳经济产量为618.2 kg/666.67 m2, 最佳施纯N 24.6 kg/666.67 m2, P2O54.33 kg/666.67 m2, K2O 8.79 kg/666.67 m2, 氮、磷、钾配比为1∶0.18∶0.36。调查表明, 在靖江市水稻实际生产中, 有20%的农户氮肥施肥量达到此水平, 产量为650 kg/666.67 m2。

摘要:在靖江市油砂土高肥力地块上进行水稻武运粳24“3414”完全肥效试验, 结果表明:武运粳24最佳经济产量为618.2 kg/666.67 m2, 最佳施肥量为纯N 24.6 kg/666.67 m2、P2O5 4.33 kg/666.67 m2、K2O 8.79 kg/666.67 m2, 氮、磷、钾配比为1:0.18:0.36。

关键词:武运粳24,“3414”试验,最佳施肥量,江苏靖江

参考文献

[1]孙艳.2008年水稻3414完全试验[J].农业与技术, 2008, 28 (6) :35-39.

[2]张国祥, 袁瑜, 李燕, 等.黄白土水稻3414试验与施肥配方设计[C].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 2008:302-306.

[3]尹彩侠, 王立春, 张国辉, 等.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 2007 (4) :29-30, 34.

[4]陈正刚, 陆引罡, 朱青.贵州西南部中海拔地区水稻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J].贵州农业科学, 2006 (1) :50-52.

[5]陈新平, 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4) :36-39.

武运粳24号 篇3

1 武运粳21号的特征特性

武运粳21号品种株高97cm, 株型紧凑, 穗型半直立, 群体通风透光好, 抗倒性强;苗期叶色淡, 长势旺盛, 冠层叶挺举, 后期转色快, 熟相好;分蘖性中等偏弱, 一般成穗300~330万穗/hm2, 结实率90%左右, 每穗实粒数120粒左右, 千粒重26g左右。中感穗颈瘟、白叶枯病, 耐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全部达到国家2级优质米标准, 食味、口感好。武运粳21号在苏北砂碱土区5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中旬成熟, 全生育期135~145d, 适宜在苏北砂碱土区中晚茬口的旱育稀植田。

2 苏北砂碱土的特征特性

苏北砂碱土是典型低产土壤, 表层多为砂土或砂碱土, 一般有机质含量0.2%~0.9%, 速效磷小于3mg/kg, 速效钾小于50~100mg/kg, 阳离子代换量一般5~10m N/100g土, 不仅在供肥保肥上具有砂、碱、板、瘦、漏的特点, 而且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水源常年偏紧, 特别是5月中旬以前与9月下旬以后难以保证有良好的灌溉。

3 武运粳21号在苏北砂碱土区高产栽培技术

在保证获得充足穗数的前提下, 通过降低育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攻取大穗、获取高产。目标产量为10.5t/hm2的高产田地, 一般有效穗数为330~34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30~145粒, 结实率90%, 千粒重26~27g, 颖花量45 000万朵/hm2, 理论产量10.75~10.95t/hm2以上, 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3.1 因地制宜, 适期播种

根据苏北砂碱土区常年气象资料, 8月21~25日、8月26~31日、9月1~5日、9月6~10日常年日均温分别为27.6℃、26.1℃、25.4℃、23.5℃, 92%保证率日均温≥20℃、≥15℃的日期分别是9月25日、10月23日, 临界安全齐穗期为9月10日, 临界安全蜡熟期为10月23日, 9月5日至10月20日常年活动积温为927℃、平均日均温为21℃, 昼夜温差达9.7℃。因此, 苏北砂碱土武运粳21号齐穗期适宜日期为8月25日至9月5日, 成熟期宜在10月20日之前, 即其最佳播种期应该在5月15日至6月10日。

3.2 稀播匀播, 培育壮秧

生产实践表明, 培育多蘖壮秧是武粳21号在苏北砂碱土区获得高产的关键之一, 30~32d秧龄旱育壮秧标准:为叶龄6.2~6.5, 苗高20cm, 单株带蘖≥1.2个, 基部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70%, 基茎粗≥4mm, 根数≥20条, 重点要落实好4项技术措施:一要选用p H值4.5~5.5、有机质含量≥3%以上的旱地作苗床, 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集中连片专用苗床基地;二要应用旱秧绿3号等壮秧营养剂, 促进健根壮苗;三要控制秧田大田比为1∶10左右, 秧田播种量控制在450~500kg/hm2;四要严格旱育旱管, 培育矮壮多蘖壮秧。

3.3 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

武粳21号栽植适宜行距为26~27cm, 株距为13.0~13.5cm, 栽植密度30万穴/hm2, 每穴2~3株, 基本茎蘖苗100~150万株/hm2。切忌行距过大和穴株数过多。行距过大容易导致单位面积栽插穴数、基本苗不足, 穴株数过多则易导致穗型不整齐, 2种情况都难以获得高产。

3.4 精确施氮, 平衡施肥

在目标产量10.5t/hm2的水平下, 需求总纯N 270~300kg/hm2, 同时配合施用磷钾肥。其中氮肥在基蘖肥与穗肥中适宜比例为6∶4, 分蘖肥在栽后5~7d内一次施用, 穗肥促保兼顾, 一般分3次施用, 分别在倒四叶期、倒二叶期、破口期施用。齐穗后田间看到剑叶长度略超出穗层高度时, 则说明穗肥用量及时得当, 易于获得高产和减轻穗颈瘟、枝梗瘟的发生。

3.5 定量调控, 科学管水

浑水栽秧, 避免沉浆后栽插困难;活棵后浅湿交替灌溉, 当茎蘖数达到预计穗数的90%以后分次适度搁田, 切忌重搁;拔节至扬花期浅湿交替灌溉, 灌浆期干湿交替, 收获前5d断水, 以提高千粒重, 增加整精米率。

3.6 种子处理, 综合防治

使用恶线清、浸丰2号等浸种药剂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秧田期防治灰飞虱、稻蓟马和条纹叶枯病;大田期好条纹叶枯病防治, 适时防治螟虫;防治穗颈瘟、枝梗瘟, 必须在破口期用三环唑类农药防治1次, 隔5~7d再防治1次。近年来, 杂交稻和稻稗发生较重, 在化除之前应坚持深旋耕10cm以上, 并及时去除第1次灌水后的浪渣, 以有效控制杂稻、稻稗发生。

参考文献

武运粳24号 篇4

1 栽培方案设计

1.1 品种选择

武运粳27 号优点突出, 属大穗型品种, 有较高产量潜力, 小区高产栽培条件下有11 25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有较强的广适性, 株高适中, 抗倒性强, 分蘖性偏强, 易种易管, 抗沿海初夏低温冷害, 而且耐高温, 避免造成高温杀雄, 扬花灌浆速度快, 结实率高。熟期适中, 生育期151 d左右, 适宜在沿海地区作迟播种植。

1.2 目标产量及构成

稻谷产量11 250 kg/hm2, 有效穗330 万~360 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为130~140 粒, 结实率为90%~95%, 千粒重为25 g。

1.3 基本苗设计

X=Y/[1+ (N-n-SN-bn-a) c×r]

式中, X表示合理基本苗, Y表示适宜穗数, N表示主茎总叶数, n表示主茎伸长节间数, SN表示移栽秧龄, a表示调节值, c表示调节系数, r表示分蘖发生率, bn表示移栽至始蘖间隔的叶龄数。机插稻 (伸长节间≥5 个) 够苗期一般发生在N-n前一个叶龄, a值一般取1。机插稻由于育秧密度过大, 第1、2、3 个叶位的分蘖芽发育受抑制, 在四叶期移栽时, 从移栽到始蘖要间隔2 个叶龄 (bn=2) , 在秧龄15~20 的情况下, 分蘖发生率可达70%以上, r=0.7, c为调节系数与括号内求出的数值对应, 括号内数值为3、4、5、6、7、8 时, 对应的c值为1.00、1.25、1.60、2.00、2.60、3.50。

每穴苗数=基本苗/每666.67 m2合理栽插穴数

1.4 施肥方案

1.4.1 施氮量设计。盐城市大丰区每生产100 kg粳稻稻谷需N量为2.1 kg, 土壤肥力中等田块, 每季土壤的供N量以90 kg/hm2计, N肥的当季利用率可按40%计。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施N量= (目标产量稻谷需N量-土壤当季供N量) /N肥的当季利用率

目标产量稻谷需N量 (kg/666.67 m2) =目标产量×100 kg籽粒吸N量/100

土壤当季供N量 (kg/666.67 m2) = 基础地力产量 × 无N空白区100 kg籽粒吸N量/100

1.4.2 肥料运筹方法。在施N量相同的前提下, 机插稻基蘖肥与穗肥 (氮肥) 比例为6∶4 时产量显著增加, 生产实践也证明基蘖肥60%、穗肥40%是机插稻高产优质的氮肥运筹模式。同时, 施用原则是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 平衡精确施用。因示范区施用菜籽饼, 菜籽饼含氮4.98%、磷2.06%、钾1.90%, 故适量少施化肥, 同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 也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

1.5 水稻群体动态设计

移栽后20 d, 群体茎蘖达到360 万个/hm2, 移栽后30 d, 群体茎蘖达到高峰值450 万个/hm2左右, 成穗率80%以上, 总生物产量22.5 t/hm2, 经济系数0.5。

2 示范成果

2.1 项目专家组测产结果

有效穗数352.5 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130.7 粒, 每穗总粒数139.9 粒, 结实率93.4%, 千粒重25.0 g, 理论产量为11 518.5 kg/hm2。

2.2 田间实际收割亩产量 (0.28 hm2) :

根据科学的栽培方案, 超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27 号在盐城市大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方实收单产11 280.6kg/hm2、在盐城市大丰区华丰农场种子研究院、盐城市大丰区小海丰满谷物种植农场各6.67 hm2的示范方实收单产分别为10 797.0、11 501.7 kg/hm2。

3 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

3.1 育秧方式

采取有孔薄膜营养土湿润育秧, 选择灌排、运秧、管理等农事活动均方便的田块作苗床, 按照1∶90 的比例配置苗床与大田秧苗。秧板宽1.3 m, 沟宽0.25 m, 沟深0.15 m。四周开好围沟, 沟宽0.3 m, 沟深0.2 m。秧板粗平后, 上水验平, 铲高补低, 填缝拍实, 达到“平、实、光、直”[1]。

3.2 精心播种

前茬宁麦13 号收割期在6 月15 日左右, 机插秧的秧龄在18~20 d, 确定始播期为5 月28 日, 秧床落芽谷量为1.4 kg/m。播种后盖好无纺布。上平沟水, 日进夜排。

3.3 管理秧苗

播后10 d左右, 苗高2 cm左右, 揭去无纺布, 一叶一心期苗床施尿素75 kg/hm2作断奶肥, 移栽前3~4 d, 施尿素75kg/hm2作送嫁肥。断奶肥和送嫁肥都应在早晚施, 施后用清水淋头, 防止灼苗, 移栽前3 d排水炼苗, 移栽前1~2 d喷药防治水稻早期病虫害。

3.4 精准移栽

大田精耕细整后, 上水验平, 全田落差不超过3 cm, 清理前茬杂物和浮渣, 沉实1 d后栽秧苗, 秧龄20 d, 秧龄3.4叶左右, 苗高17.1 cm, 行距30 cm, 实际株距10.4 cm, 栽植31.5 万穴/hm2, 每穴实际基本苗3.1 株, 平均基本苗97.65 万株/hm2, 6 月17 日3 hm2示范区1 d内栽插完备。

3.5 精确施肥

示范区实际施化肥量为纯N 336 kg/hm2、P2O5160.5kg/hm2、K2O 133.5 kg/hm2;锌肥、饼肥、普钙作基肥。具体施肥量和日期如下:施45%复合肥247.5 kg/hm2、尿素82.5 kg/hm2、菜籽饼450 kg/hm2、普钙 (有效磷16%) 450 kg/hm2、氯化钾75kg/hm2、 硫酸锌22.5 kg/hm2作基肥;栽后8 d和17 d分别追施尿素各150 kg/hm2作分蘖肥;7 月31 日施尿素82.5kg/hm2、45%三元复合肥187.5 kg/hm2作促花肥;8 月15 日施保花肥45%复合肥150 kg/hm2、尿素75 kg/hm2[2]。

3.6 水浆管理

移栽时水层0.5~1.0 cm, 秧苗不漂、不倒、不空插, 栽插1 周内日进夜排, 白天水层1~2 cm, 防高温伤苗和秸秆还田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对秧苗根系的伤害。扎根活棵后浅水勤灌次次清, 浅露结合增温排毒长新根促分蘖, 7 月10 日群体总茎蘖309 万个/hm2, 排水搁田, 轻搁频搁;7 月17 日群体总茎蘖438 万个/hm2, 8 月4 日进入拔节孕穗期, 建立浅水层, 确保颖花正常发育;开花期为9 月5 日, 灌浆结实期采取间歇灌溉, 干湿交替, 养根保叶, 活熟到老

3.7 病虫草害防治

全面实行统防统治病虫草害5 次。栽后结合第1 次分蘖肥, 用46%苄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900 g/hm2化除。7 月28 日用3%阿维·氟铃脲 (天攻) 1 500 m L/hm2防治大螟、 卷叶螟, 50%吡哑酮225 g/hm2防治飞虱、叶蝉, 27%噻呋·戊唑醇300 m L/hm2防治纹枯病, 75%三环唑 (丰登) 450 g/hm2防治叶瘟病。8 月8 日用60%甲维·杀虫单1 500 g/hm2+24%噻呋酰胺450 m L/hm2防治4、5 代纵卷叶螟, 加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天然28 高芸苔180 m L/hm2。8 月25 日用25%甲维茚虫威150 g/hm2防治卷叶螟、二化螟、大螟, 75%三环唑600 g/hm2防治稻瘟病, 30%苯甲丙唑450 g/hm2、 加28 高芸苔素180m L/hm2。9 月1 日用75% 三环唑600 g/hm2、50% 氟环唑180g/hm2、1.14% 锐威特900 m L/hm2、72% 丙溴磷750 m L/hm2加5% 氟铃脲600 m L/hm2。9 月8 日用30% 三环已唑醇1 500m L/hm2、70%噻嗪烯啶虫胺450 g/hm2、25%吡蚜酮375 m L/hm2主治稻飞虱、水稻稻颈瘟、纹枯病、稻曲病[3,4]。

3.8 气候对超级稻武运粳27 号超高产示范栽培的影响

5 月下旬旬平均气温 (20.4 ℃) 比常年偏高0.8 ℃ , 加之盖无纺布、灌平沟水等措施, 水稻出苗快、苗壮、苗齐。苗期气温较常年正常偏高, 分蘖充足。8 月上旬水稻拔节后气温低, 生长慢, 8 月10 日第13 号台风“苏迪罗”造成大丰市短时强降雨, 各高产示范区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水位, 减轻灾害影响。8 月中下旬气温回升, 水稻穗分化正常, 9 月5 日进入开花期, 9 月上中旬气温分别低于常年0.7、1.0 ℃, 灌浆慢, 9 月下旬旬平均气温22 ℃, 高于常年1.7 ℃, 10 月上中旬气温正常偏高, 光合作用强, 灌浆足, 籽粒饱满, 品质好, 产量高。

4 示范总结

超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27 号在沿海地区超高产栽培具有广适性, 盐城市大丰区华丰农场种子研究院、盐城市大丰区小海丰满谷物种植农场各6.67 hm2的丰产方单产较高。不仅表现出耐盐碱、苗期抗低温、花期抗高温、产量高且稳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等特点, 而且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难度小, 便于推广应用。只要做好适期统一育秧、培育合理适龄壮秧群体、科学的肥水运筹方法以及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等配套措施, 在气温正常、无自然灾害条件下, 超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27 号11 250 kg/hm2产量超高产栽培可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开斌, 汪先霞, 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12) :18-19.

[2]付景, 杨建昌.超级稻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 2011 (4) :343-348.

[3]邹应斌, 敖和军, 王淑红, 等.超级稻“三定”栽培法研究I概念与理论依据[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5) :158-162.

武运粳24号 篇5

关键词:水稻,武运粳19号,特征特性,机插栽培

武运粳19号原名运2394, 由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运9818/运5122复合杂交经3年海南加代及选育, 于2003年育成。其具有熟期适中、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逆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苏审稻200811) 。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该品种属早熟晚粳类型, 全生育期160d, 比武运粳7号约早3d。机插一般5月下旬播种, 10月下旬成熟, 主茎总叶片数17.5张, 伸长节间6个。株高95cm左右, 株型紧凑, 长势较旺, 穗型较大, 分蘖力较强, 群体整齐度较好, 后期熟色较好;叶色深绿, 叶片夹角小, 茎秆坚韧有弹性, 耐肥抗倒性好, 有利于机械收割。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高, 穗粒结构较协调, 有效穗数285~31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40~160粒, 结实率92%以上, 千粒重27.8g。

1.2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试, 2年平均产量8 955.0kg/hm2, 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1.6%;2007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449.5kg/hm2, 较武运粳7号增产7.9%。产量潜力较大, 2009年金坛市水稻万亩示范区核心方平均产量达10 968.0kg/hm2, 大面积种植产量水平9 750.0~10 500.0kg/hm2。

1.3 品质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7年检测, 整精米率67.4%, 垩白粒率6.9%, 垩白度0.4%, 胶稠度82.1mm, 直链淀粉含量16.7%, 蛋白质含量7.6%, 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外观商品性好, 食味蒸煮品质较好。

1.4 抗性

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 感穗颈瘟、纹枯病, 不抗条纹叶枯病。该品种综合性状协调, 易创高产栽培, 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肥力中上等条件下种植。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机插壮苗指标:秧龄12~20d, 叶龄3.0~4.0叶, 苗高12~18cm, 白根多且盘根结度好, 秧苗地上部百苗干物重2g以上。育秧技术措施:适期播种, 机插一般5月20~25日落谷, 移移栽栽大大田田用用种种量量30~45kg/hm22;秧秧田田与与大大田田比比例例1∶100, 移移栽栽大田备塑盘375张/hm2;床土培肥每75kg过筛细土 (土粒粒径≤5mm) 中匀拌800g壮秧剂;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处理, 播种盖籽后用160cm幅宽的白色无纺布居中覆盖, 四周用土块压实[1,2];秧田期肥水管理, 育秧床土用壮秧剂培肥的秧苗期不需要追肥, 没有用壮秧剂的要因苗适量追肥, 追肥前先将苗床建立1~2cm薄水层, 后施尿素2.5~5.0g/盘;水分管理要保持无纺布湿润, 灌水掌握“晴天平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沟无水”原则;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的要在齐苗后松去四周加压的土块, 使无纺布随秧苗生长而松动自如, 确保秧苗正常生长和覆盖防虫效果。

2.2 机插秧

武运粳19号高产栽培的适宜行株距配置为30.0cm× (11.7~13.0) cm, 插足25.5万穴/hm2, 基本苗75~105万根/hm2[3]。提高机插质量, 大田耕整平田后沉实1~3d再机插;薄水浅插, 掌握“不漂不倒, 越浅越好”原则, 机插时入泥深度以0.5~1.0cm为宜;机插时的行走路线掌握长田、方田靠边插, 然后横头来回出田头;圆田、三角田隔趟插, 然后1圈出田头。

2.3 精确施肥

大田期掌握“适氮稳磷增钾”施肥原则, 机插秧不施大头肥, 产量9 750~10 500kg/hm2施纯氮270~300kg/hm2, 其中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5∶5或6∶4, 氮磷钾比例为1.0∶0.3∶0.5。肥料运筹:基施高含量复合肥 (16-16-16) 225kg/hm2;蘖肥分2次施, 第1次于机插后7d施尿素112.5~150.0kg/hm2, 第2次于栽后15d施水稻专用复合肥 (18-7-10) 225kg/hm2;拔节期结合搁田施单质钾肥75.0~112.5kg/hm2;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 促花肥于倒4叶出生施水稻专用复合肥225kg/hm2加尿素112.5kg/hm2, 保花肥于倒2叶出生施高含量复合肥150kg/hm2加尿素75kg/hm[4,5]。

2.4 精确管水

机插秧灌溉要做到薄水机插, 移栽后保持寸水棵棵到, 以利返青活棵;分蘖期浅水勤灌, 以促进分蘖发生;够苗期, 即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脱水搁田, 控制无效分蘖发生, 控制高峰苗不超过420万根/hm2, 并实行前轻后重分次搁田、逐步到位的原则;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实行间歇灌溉、干湿交替, 收割前7d断水干田, 防止过早断水, 确保水稻根系活力, 养根保叶活熟到老。

2.5 病虫草害防治

机插育秧在做好药剂浸种的同时, 落谷后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 既能有效阻隔灰飞虱入侵路径, 控制秧苗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 又可不 (少) 喷农药, 减少污染, 是一项实现清洁化环保生产的有效举措;坚持带药移栽, 移栽前1~2d揭布后及时喷药, 确保健苗生长发育;适时化除, 机插后5~10d进行化学除草;大田生育期间, 在做好常规病虫草防治的同时, 重点抓好灰飞虱防治, 防止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做好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的防治;拔节期和抽穗期结合常规喷药的同时各使用苯甲丙环唑225m L/hm2, 不仅有效预防水稻穗期穗颈瘟、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 而且能增强延缓功能叶的光合作用, 成熟期秆青籽黄熟色好, 增粒增重提质增产作用极其显著。

参考文献

[1]蒋祖明, 吴国俊, 史锁平, 等.机插水稻的作用及高效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2004 (S1) :31-32.

[2]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凌励.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改进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5 (3) :14-19.

[4]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 2005 (1) :3-7.

武运粳24号 篇6

1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达到9 112.5kg/hm2, 2007年与扬辐粳8号 (CK) 相比, 增产9.4%, 2008年与淮稻9号 (CK) 相比, 增产3.2%, 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在生产试验中, 产量9 405 kg/hm2, 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10.6%。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般稳定在10 500 kg/hm2以上。2012年, 洪泽县引种, 栽植34 hm2, 平均产量10 644kg/hm2, 其中高产田面积8.5 hm2, 平均产量11 422.5 kg/hm2。2013年在全县具有代表性的4个镇6个村点示范种植武运粳24号1 170 hm2, 其中2个千亩示范方、4个百亩核心方平均产量分别为10 705.5、11 374.5 kg/hm2, 比当地主栽品种淮稻5号增产11.4%以上。

2 特征特性

2.1 株型

武运粳24号株型松散适中, 茎秆粗壮。苗期叶片呈淡绿色, 坚挺, 分蘖性较强。大田生长期间叶片呈中绿色, 植株根系发达。抽穗后穗整齐, 较大, 叶片上挺, 着粒密度适中, 熟期转色较好, 轻度二次灌浆, 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成熟时熟相好, 秆青籽黄, 脱粒容易, 在土壤养分与水分条件下, 株高约95 cm。

2.2 穗粒结构

在大面积生产中, 成穗率、结实率分别为76.0%、89.0%以上, 有效穗数330万~34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为142粒、26.0 g, 产量超过10 t/hm2, 可见武运粳24号产量构成要素协调。

2.3 成熟期

全生育期153~155 d, 较淮稻5号迟熟4~5 d, 群体整齐度好, 成熟期熟相较好。

2.4 稻米品质

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9年检测:垩白度、垩白粒率分别为20.0%、2.0%, 整精米率75.2%, 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2%、7.6%, 胶稠度82.0 mm, 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2.5 抗病性

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 感纹枯病, 白叶枯病、穗颈瘟抗性分别为1~3、3级, 中感条纹叶枯病, 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 最高穴发病率8.3% (感病对照3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 。武运粳24号综合抗逆能力较强, 易创高产栽培。

3 精确定量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3.1 培育壮秧

3.1.1 浸种摆盘。

为预防恶苗病, 用25%咪鲜胺乳油浸种48h。5月28日每盘播干种子110 g, 底层铺2 cm基质, 播后盖0.5 cm厚基质, 叠盘30~40层暗化出苗, 并覆盖无纺布, 以促进秧苗生长, 提高成苗率。

3.1.2 日常管理。

为防止幼苗徒长, 出苗至第1叶期间, 白天、夜间分别保持25、15℃, 2叶后根据秧苗生长状况, 调整温度。苗期基质含水量≥70%。为防止高温烧苗, 出苗前要注意遮光;出苗后温度要适宜, 并适时揭膜, 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3.1.3 防治病虫害。

用基质育秧, 苗期一般没有杂草。为防治立枯病、青枯病, 一叶期喷施恶霉灵等。

3.2 适期规范机插, 合理确定密度

3.2.1 秸秆还田, 精整大田。

收获小麦时, 切碎秸秆, 长度为5~10 cm, 撒在田面。用旋耕灭茬机灭茬15~18 cm。旋耕前, 结合基肥施用秸秆腐熟剂15 kg/hm2, 促进秸秆腐熟。依据墒情, 浅水耙地, 使田面平整[1]。

3.2.2 及时起苗, 科学运苗。

叶龄3.0~3.5叶、秧龄16~18 d移栽, 移栽前1 d浇1次水, 取苗当天不浇水, 以利于起苗, 运苗时秧卷装载高度不超过6层。

3.2.3 适时栽插, 保证基本苗。

为获得高产, 实现成穗330万~345万穗/hm2, 栽植株行距为12 cm×30 cm, 每穴栽4株苗, 插植9.0万穴/hm2左右, 穴苗量相对均匀度合格率≥85%。

3.3 精确肥料运筹, 科学水浆管理

3.3.1 精确肥料运筹。

目标产量11 250 kg/hm2以上, 施纯N315~345 kg/hm2, N∶P2O5∶K2O为1∶0.3~0.5∶0.6~0.7。施足基肥:40%或者45%主推配方肥450~525 kg/hm2;分次施用分蘖肥:于栽后第1、3叶龄期分2次施用分蘖肥, 即栽后5~7 d在无水层情况下追施第1次分蘖肥, 移栽后12~14 d再施用第2次分蘖肥, 每次施用尿素120~150 kg/hm2, 施肥24 h后灌浅水层, 以提高表土养分浓度, 防止遇到高温时出现肥害僵苗, 控制氮素挥发损失[2,3];重施穗肥:通过及时有效控制高峰苗, 在群体叶色褪淡落黄的基础上, 因苗及早施用好穗肥, 主攻壮秆大穗, 尤其要适当早施促花肥, 对稳苗攻大穗、优化中期生育及群体结构尤其重要。穗肥在倒4叶和倒2叶按6∶4比例分2次施用, 促花肥需在倒4叶叶色褪淡明显浅于倒3叶时施用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75~105 kg/hm2, 保花肥需在倒4叶叶色稍浅于倒3叶时施用尿素90~105kg/hm2, 施用具体时间和数量, 要结合群体茎蘖数及群体叶色进行合理确定和调整。

3.3.2 科学水浆管理。

活棵返青期:采用2~3 cm水层与间隙露田通气相结合, 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 在2叶时露田2~3次;有效分蘖期:移栽后长出第2张叶片后, 结合分蘖肥施用, 建立浅水层2~3 cm;控制无效分蘖期:当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约80%时, 及早断水搁田, 至拔节期轻搁2~3次, 达到沉实不陷脚, 叶片挺起, 叶色显黄;拔节孕穗期:浅水层间歇灌溉, 促进根系生长, 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和高度, 使植株挺拔、抗倒, 改善受光姿态;扬花结实期:湿润灌溉, 干湿交替 (做到前水不见后水) , 保持植株较多的活根数及绿叶数, 确保植株活熟到老, 提高结实率与粒重, 收割前7 d断水, 以利于养根保叶防早衰, 确保稻株活熟到老。

3.4 精确控制病虫草害, 全程综合防治

坚持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体,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 选用高效、低毒、无 (少) 残留农药及复配药种, 依据病虫发生的种类、发生量和发育进度等量化指标, 抓住薄弱环节, 以较小的化学药剂使用量, 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4]。

3.4.1 草害化除。

秧田期:播后1~4 d内用30%丙草胺乳油1 500~1 800 m L/hm2对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 保持田间湿润, 3 d后恢复正常田间管理;移栽期:机插后5~7 d, 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用50%异丙·丁·苄900~1 200 g/hm2, 或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以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田块, 用53%苯噻·苄可湿性粉剂900~1 200 g/hm2, 以上配方均需拌细土、细沙或肥料150~225 kg/hm2撒施, 保持浅水层3~5 d, 水层以不淹没心叶为度, 提高防治效果。

3.4.2 病虫防治。

分蘖期:主要防治纹枯病、稻飞虱, 兼治大螟、飞虱等, 于7月23—25日, 用240 g/L康满德 (噻呋酰胺) 悬浮剂300 m L/hm2[3.5%井冈·已唑醇微乳剂1 050 g/hm2+28%道三丰 (井冈霉素A) 可溶性粉剂450 g/hm2]+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300 g/hm2 (30%吡蚜·速灭威可湿性粉剂450 g/hm2) +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湿性粉剂300g/hm2 (60%甲维·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 ;拔节期:主要防治纹枯病、稻飞虱, 挑治稻瘟病, 于8月12—16日用27%金漫穗 (噻呋·戊唑醇) 悬浮剂330 g/hm2+28%道三丰 (井冈霉素A) 可溶性粉剂450 g/hm2 (6%低聚糖素水剂300 m L/hm2, 或3.5%井冈·已唑醇微乳剂1 050 g/hm2) +50%吡蚜酮150~300 g/hm2 (或30%吡蚜·速灭威可湿性粉剂450 g/hm2;破口抽穗期:主要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穗瘟, 兼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螟等, 于水稻破口前5~7 d, 用36%灵单 (丙环·咪鲜胺) 750 g/hm2+28%道三丰 (井冈霉素A) 可溶粉剂450g/hm2+25%吡蚜·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35 g/hm2, 或50%吡蚜酮300 g/hm2;破口期:用40%稻瘟灵1 500 g/hm2+12%井冈·苯醚甲750 g/hm2+20%渣打 (甲维·茚虫威) 悬浮剂225 m L/hm2, 或60%甲维·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齐穗期用50%瘟格新1 350 g/hm2。以上药剂对水225 kg/hm2机动弥雾或对水450 kg/hm2手动喷雾, 要保证用足药量、水量, 喷匀、喷透。

参考文献

[1]赵晓斌, 贾明清, 薛朝标.江苏沿淮稻区粳稻优质丰产定量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2006 (6) :41-43.

[2]朱晓玉, 张小英, 杨一琴, 等.“武运粳24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上海农业科学, 2010 (3) :37.

[3]顾国洪, 季忠, 张炜.武运粳24号水稻特征特性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68, 71.

武运粳24号 篇7

进入2000年以来, 江、浙、沪一带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大面积爆发, 随着苏中、苏北地区水稻品种粳稻化,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省也逐年加重, 加强抗条纹叶枯病粳稻新品种的选育或改良优良推广品种的抗性成为水稻育种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研究, 2004年, 在扬州对江苏省1981—2002年间审定的25个迟熟中粳品种进行产量鉴定, 通过鉴定结合区域试验资料分析, 确定以武运粳8号为抗性改良对象。

武运粳8号 (原品系名9516) 是典型的直立穗品种, 由江苏常州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 1999年通过品种审定, 大面积产量稳定在9.75 t hm-2, 曾涌现出许多10.5 t hm-2的丰产方和12 t hm-2的高产田块, 武育粳8号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稻米产品, 在江苏和上海稻米市场十分畅销, 但由于该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 生产应用受到限制。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为了发掘条纹叶枯抗病基因并及早应用于育种, 利用抗病广亲和籼稻Dular与感病粳稻Balilla杂交构建的F2无性系群体, 在第11染色体上精细定位了2个条纹叶枯病抗性QTLq STV-11b和q STV-11c。

以直立穗高产品种武运粳8号作为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的受体亲本, 利用抗条纹叶枯病品种葵风为供体亲本, 通过杂交和回交, 同时利用4个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TS11-31、STS11-71、STS11-19和STS11-43进行辅助选择, 至2008年正季, 共计获得70个BC3F5以及115个BC4F4抗条纹叶枯病的稳定株系。经回交后代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性的系统鉴定, 从中筛选出10个BC4F5株系和2个BC3F6株系, 这些株系综合性状与武运粳8号已十分相近, 保持了武运粳8号的丰产性和优质, 明显提高了条纹叶枯病的抗性。

此项研究将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成果应用于育种实践,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效地改良了江苏省直立穗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延长了该品种的使用寿命, 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武运粳24号】推荐阅读:

武运粳19号05-24

上一篇:教育理论思想下一篇:商业空间的营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