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空间的营造(共12篇)
商业空间的营造 篇1
频繁的商务活动和旅游度假,促使世界的酒店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酒店空间的设计备受重视。让文化艺术融入酒店空间使之具备高层次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不同的客人,使其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今天的游客和商者更有知识,更挑剔,同时也更有求知欲望,他们入住酒店,无论是商务或旅游,都希望由酒店体验当地文化、生态环境,以获得不同的风俗人文,增长见识,培养素质。由此可见,酒店应该是一个“文化艺术殿堂”,将文化艺术融入酒店空间,使之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以吸引更多的宾客。
1 酒店的文化定位
1.1 文化的定位使酒店获取不同的文化主题
酒店文化是指酒店自成体系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价值标准、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每一个成功的酒店,都具备有反映自己特色、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酒店文化。酒店的文化定位基于酒店本身的自然环境、民族历史渊源、人文环境、时代特征、政治和经济背景、艺术色彩、经营特色等。了解酒店各因素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决定酒店的主题。
自然环境由酒店所处的城市或地区决定,酒店的内涵将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修改它的设计主题,让酒店融入周围环境,让客人从酒店的氛围到建筑的视觉都感受到地理环境给人的启迪,文化艺术元素的加入,可增加其地区性的个性特征。
民族文化反映不同的国度,不同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是旅游观光者渴望获得知识的旅游目的之一。以民族文化确定酒店的主题,不仅可以吸引宾客,同时也使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保持纯真的本土民族文化。
历史文化亦为人文景观,名人文史,是贯穿一个国家数百年、数千年的文化或探访经济、政治、哲学、艺术等发展的线索。多少外国游客到某处旅游,大都是为了追寻文明史,名胜古迹。如果下榻的酒店能让宾客感受到这种文化遗产的氛围,必将留下深刻的印象,酒店也将由于主题的鲜明而扬名于世。
以时代为定位的酒店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时代特点或某一重大事件确立主题的,具有深刻意义,对人们影响最深。活动对酒店的形象宣传及内涵精神,具有决定意义,它更具有一份怀旧的情感,让人重温旧地,缅怀历史。
文学艺术有非常丰富的典故、语句、词汇,它们蕴涵深刻的寓意,赋予酒店所期望的意愿,对社会表达一定的概念。这类酒店易于被人们接受,也反映了酒店本身的精神面貌。如世界著名的香格里拉酒店,意为世外桃源,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向往。
1.2 酒店空间的文化艺术气氛通过运用不同材质、灯光及艺术摆设来完成
将文化艺术融入到酒店空间中去,主题立意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多样,通过酒店的名字、主题景点、摆设、设计元素,均能让人体会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确定酒店的文化主题后,接着由不同的装饰材质、灯光营造、家具布置、艺术摆设的点缀,共同完成对主题的演绎。如确定某酒店为东方风情的假日情调,必定以东方文化作为主题,以绚丽的色彩,金属光泽质感的材料,传统图案中提取的元素,通过灯光的明照暗射,营造出神秘、独特的东方神韵。带着浪漫、经典的文化韵味去创造酒店的空间。
2 酒店空间的文化营造
2.1 以酒店自然环境定位的文化意念空间
埃及开罗尼罗希尔顿酒店,从建设环境和建筑风格来看,它属于格调高尚的度假酒店。度假酒店的整体风格必然是轻松、跳跃、亮丽、休闲的。度假酒店能带来城市酒店无法比拟的愉悦和畅怀。该酒店位于埃及尼罗河畔,面向金字塔,其庭院设计紧密地结合这一环境特点,在绿化丛中布置游泳池、空廊、水池以及网球场地,使室外空间显得轻松活泼,并带有浓郁的非洲热带气氛和色彩。
2.2 民族化的酒店空间更具国际化
中国首家藏文化主题博物馆式超豪华酒店——雅鲁藏布大酒店,坐落于圣地拉萨著名的阳城广场。独具藏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同现代建筑装饰风格的完美结合是酒店全新的策划设计理念。
雅鲁藏布大酒店地理位置优越,紧靠美丽的拉萨河畔和桑烟袅绕的贡巴日财神山旁,伫立在酒店窗旁可眺望雄伟的布达拉宫,观赏阳光灿烂的拉萨全景。
雅鲁藏布大酒店是世界上唯一能住的博物馆式超豪华酒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贵典雅的品位,人性化和民族化的管理理念,严谨高效、宾至如归的真诚服务将把国内外宾客带进温馨神奇的雪域天堂。迎宾歌舞中,远道而来的游客,就这样被深深吸引,进入金碧辉煌的酒店大堂,也住进这温馨神奇的藏文化博物馆。酒店各空间艺术气氛浓郁,处处体现民族文化的意韵。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宽,正应了“越民族,越国际”的口号。
2.3 时代气息的公寓酒店空间诠释现代文化
晶仕国际公寓酒店位于深圳市深南大道上,交通便利,著名的深南大道绿化风景带为这酒店带来优雅的环境。深圳是国际闻名的城市,集经济、旅游为一体的发达现代化城市,商务活动频繁,酒店业发达。公寓式酒店是本行业新兴起的模式,其适应了时代主流市场的大趋势,以适合居住、休闲、商业洽谈的寓所,大块面的微差的浅色乳胶漆,构成素净、整洁的酒店空间。卫生间的墙体部分饰以喷漆玻璃代替,玻璃平滑细腻、光洁通透的质感与墙面厚实浑重形成对话,素淡高雅的家具与地毯,营造一个恬静舒适的空间,结合电视柜及写字台功能的长桌,带来了人文主义的气息。室内以暗藏的二次照明为主,营造柔和而抒情的气氛,在适当的墙体转折处藏光,不仅使空间通灵透气、减小隔阻感,也使室内光线充足。
3结语
设计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活动,它会对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酒店设计亦是如此。我们一直在提倡“绿色设计”“环保设计”“节能设计”“人性化设计”,作为专业化的酒店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它们渗透到酒店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对一些细节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把这些感受都融于酒店各个空间的细节设计中去。
摘要:结合酒店业的发展,分析了酒店的文化定位,探讨了酒店空间的文化营造,指出专业的酒店设计师就是要把一直在提倡的绿色设计、环保设计、节能设计、人性化设计渗透到酒店设计中,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酒店,文化定位,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67.
[2]洪忠轩.酒店文化与设计营销[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7.
[3]敬威.浅谈商务酒店室内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24):83-84.
[4]王奕.酒店与酒店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328.
商业空间的营造 篇2
摘 要:从组织引导、激发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课外延伸、巧妙练习几个方面对如何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引导;兴趣;习惯;自主学习
课改是近几年来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放飞学生的翅膀,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断尝试研究的一个课题。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死记硬背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方式也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因为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使学生自觉参加学习。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然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因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成了时代的呼唤。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
1 精心组织引导
教师由原来教学的中心转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培养下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内化才能形成的。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即在学会了必要的程序性知识和掌握了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后,才能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开展阅读教学,目标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受年龄阅历、心智水平的影响,学生是较肤浅的对话者,需要专业有知识具有思想的教师对文章内容特点进行背景介绍,方法点拨,知识扶助和组织引导。可见,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离开教师“引而不发”的指导帮助的。只有摆正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的位置关系,才能正本清源,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2 激发学习兴趣
2.1鼓励表扬,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当看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付出努力时,要及时肯定并表扬,必要时也给予某种压力刺激,使其变为学习的动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保障,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富于活动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搜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的精神。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思维也充分展开,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也会增强。
2.2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总结即指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或做过的练习进行反馈,归纳总结上自己成功与失误的原因,通过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其主动去学习,尊重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消减学习焦虑,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或活动中通过成功完成任务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并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改变对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由“我不学”变成“我愿学”。
2.3让提问更自由。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学而有疑。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已经下课了;有时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教师事先没有想到而无定论的;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要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下个定论,应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导他们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这样就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真正成了他们生命的历程。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3 教给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属于知识的范畴,但它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知识,其价值在于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可以超越特定条件范围而广泛使用。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就等于给学生请来“随叫随到的老师”。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和保证,首先要养成动笔的习惯,如将老师上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板书的.要点和同学在讨论问题时所发表的新颖观点及时记下来,以便课后回忆复习和联合提升;只要读书就要用笔画出重、难、疑点,筛选信息,记下要点。其次是动口动脑的习惯,如读课文,要口齿清晰地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养成勤于动脑,大胆提问的习惯,做到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无论问题难易,大胆向学生和老师提出。第三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有《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以便在阅读和写作中随时查阅。第四是写随笔文章的习惯,如看到某件事自己颇有感触,或看到有感而发的文章及影视节目,都应随时感受记录下来,做到每周写一到两篇课外作文。除此外课前预习,课后及时梳理复习,动笔摘录名言警句或佳句等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 课外延伸,给学生开拓自主阅读的广阔天地
学习语文要更新观念,打开思路,应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一位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赋予文本更多的内容,要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智慧;要善于给学生一块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土地;要善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多说、多议,说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门飞扬学生个性、灵性的艺术。
5 巧妙设计练习,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
“学是为了用”,在运用中发展创新思维巩固练习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在此基础上,必须坚持教师精讲、学生精读多练的教学原则,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读和练。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兴趣,使学生“想做”、“乐做”。在课堂练习中除了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层次清楚、循序渐进等方面的要求外,练习的设计还要加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应用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练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调动学生。
内在智力潜能,落实对学生读、思、议、练、做等活动的指导训练;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及学习的时空,在练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及时反馈。反馈时要提出讨论要求,逐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使教师及时知晓对错,能够立即订正。通过反馈,不仅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而且使学生加深自我了解,积累解题反思的经验,并对下一次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使学生的认识展现新的飞跃。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通过课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芳.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篇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泗县二中梁杰校长在课改报告中讲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由此可见,他对课堂教学改革有着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会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学生主体性发展所必须的,那么应当怎样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呢?结合我县提出的“4+4n”教学模式,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1.解放教师,让教师主动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1)是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2)是要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去。“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教师教学的悲哀在于包办”,你包办的越多,学生依赖的也就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容易被固化、惰化,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但是我们教师就是放不下包袱,教学设计时恨不能算计到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生怕浪费一点点时间从而影响到自己课堂的高效。可是我们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交流、去合作了吗?这样的课堂真的高效了吗?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其次当遇到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再次小组合作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另外训练时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少讲精讲,把时间真的还给学生。2.解放学生,我们要摒弃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生命活动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心理安全感;(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做到因人施教;(3)、要尊重学生的犯错误权利,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允许学生犯错误,展示错误,因为课堂本身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4)、“课堂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室是学生自由求知的殿堂”要给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拥有一种主观幸福感。
梁校长说:课改最重要的当然是如何改,但前提仍然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考量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而这样的“三观”正是高效课堂一直以来的教育追求。我们探索的高效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回归,真正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离开了学生“学”这个主体,就放弃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其他一切根本不存在了。学是教学的灵魂,“教”必须基于“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么学,扣紧了“学”,就揪住了课堂的“七寸”,课堂要努力挣脱“教”的束縛,要变成“学的天堂”。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仍然存在;放不下包袱,不能放手给学生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知识至上”的观点仍然很深;盲目的追赶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放下追求分数高效的包袱,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快乐的成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细细的学习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泗县二中的魅力课堂和我们教育局提出的“一模、两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模”4+4N教学模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提高,“两翼”导学稿和圆桌式排座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这样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学不会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在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习得与生成,使课堂成为整合知识获得智慧的场所。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那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民主教学,促进课堂高效呢?
一、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观念是思想的先导,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思路宽广,勇于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该是:一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二是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三是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四是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培养求知的强烈愿望:五是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二、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
按“学案导学、互动探究、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班级要组成多个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四—六人合作小组。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木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
三、对学生的“层交”要实行动态把握。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由,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向上,但又不可调整过频。
充满魅力的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营造 篇4
城市综合体—HOPSCA (Hotel, Office, Park, Shopping Mall, Convention, Apartment) 是指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作为城市开发策略, 它强调土地利用的均衡性;而作为经济开发策略, 它强调不同功能形成价值链的关系。因此HOPSCA更侧重于开发策略, 这是HOPSCA成功运作的基础。
商业综合体是在城市综合体的基础上, 强调商业功能作为综合体各部分功能的核心, 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商业活动影响和占据着人们对城市的体验, 因此,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似乎能更准确地描述城市综合体的城市特征和空间体验。
商业综合体具有综合性、城市性和商业性三大特征。
综合性要求不仅体现在建筑类型的功能复合上, 也体现在城市空间的混合利用和全时性上, 是城市中心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同时, 综合性也是城市商业开发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式, 为商业综合体这种建筑类型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城市是商业综合体空间意义的载体, 商业综合体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城市的开发和运作。商业综合体为当代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所, 成为都市体验的核心环节。商业综合体由于其综合性通常被称为“建筑中的城市”, 以商业为主的不同类型的功能在其中复合, 具有城市的特征;而作为“城市中的建筑”, 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环境和市民的生活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商业性是商业综合体的主要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城市已从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城市向以经济文化为核心的当代城市发展, 商业活动成为当代城市的核心, 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主要部分。作为根植于当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建筑类型, 商业综合体通过商业活动组织和联系不同的功能与活动, 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休闲、娱乐和购物空间。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中心区域或其他区域的核心、以商业功能为主、集合其他相关功能, 以商业活动与购物体验为主要空间特征的一种城市建筑类型。成功的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能与城市空间环境完美结合, 在为城市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同时, 与既有城市空间和城市文脉很好地融合, 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提高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的品质。
商业价值和利益是商业综合体开发建设的主导因素, 而商业氛围和购物体验成为商业综合体空间和形态设计的要点, 这使商业综合体在业态构成、流线组织、空间设置上具有非常强烈的功能性以及形式的自主性, 往往会以非常自我的姿态出现, 而漠视其周围的城市空间和环境。因而, 如何使商业综合体与城市空间和环境良好地结合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给予的时代进入到选择的时代, 商业建筑也从百货店、GMS、专门店, 到主题型、体验型的大规模商业设施, 以至商业综合体方向演变, 今后这种变化还会持续发生。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 对传统的实体零售业特别是非体验型零售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不过“电商”提供的仅仅是单纯的购物平台, “店商”提供的则是逛街的场所, 逛街不仅可以进行不同的购物消费, 还能满足五官的感受, 参与体验, 互动交流。“电商”追求的是结果, “店商”追求的则是过程。“电商”和“店商”一定是混合并进, 互补互进来满足多样的消费需求。
商业空间的营造 篇5
二意境的确立
在构成茶室空间的众多要素之中,何种要素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答案一定非营造一种独特的属意境莫属,因此意境的营造才是茶室空间营造中的重中之重。意境这一概念本为中国传统美学所特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茶文化的茶室空间也深受其影响。可以说以中国美学为代表的东方美学,其最主要特质便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可以将其看作东方美学所独具的场所精神。林纾认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立意,才能成功的造境。茶室空间营造中所需立之意,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茶文化。从中国传统茶文化出发,在满足饮茶活动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能富含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便能创造一个成功的茶文化的境。意境并非由某个具体的事物构成,而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元素相互融合,从而共同形成其独特的韵律。这种独特的韵律,使得茶室空间不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狭小空间,而是进入到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广阔空间。这种广阔的精神空间极大丰富了空间使用者的感受,为其带来了独特体验。一个富含传统茶文化意境的空间的成功营造,可以使人们在其间品茶之时,与茶室空间产生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感,在这种意境空间之中品茶、思考,更好地将自身融入品茶活动之中。这种饮茶者用心去感受茶室空间意境的体验本身,也可以视作饮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中奥妙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什么是茶室空间的意境,又如何营造这种意境,便成了一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意境皆在虚与实之间,虚实之间古老的东方韵律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影响意境的两种思潮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指引之下,在中国传统夯土木构建筑体系构成的物质基础之上,茶室空间的设计也具有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特点。例如尺度宜人、材质柔和、造型优雅、色彩平实。在这众多特点之外,茶室空间还散发出其独特的场所精神也即茶室空间的意境。虽说意境的营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通过不断对饮茶文化、饮茶历史进行深入的探寻与分析,其主要发展脉络终究有迹可循。可以说正是禅家与文人两种思想左右着茶文化,二者之于茶室空间意境的营造正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禅家与文人的追求大相径庭,禅家的追求在于修行,文人的追求在于生活。因此禅家将饮茶视为修行,而文人却将饮茶视为生活。
1禅家思想影响下的意境
茶的起源众说纷纭,因其历史久远,确切起源已不可考证。但最迟自唐代起,饮茶之风流行于禅院之间的记载便见诸于大量文献。写就《茶经》并被尊为茶圣的陆羽,便自幼长于禅寺之中。茶在禅院中的流行有着很现实的目的,参禅要求参禅者清醒不眠,饮茶对此正有极大帮助。因此一时之间寺必有茶、禅必有茶,茶也随禅广泛流传。参禅者在参禅之时饮茶,进而使得饮茶也成为了参禅悟道者的修行法门之一,这种修行的法门最终演变为茶禅。参禅者认为“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其后茶禅文化因禅宗东渡日本而在日本广为流传,并最终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日本茶道精神可以概括为东传日本的“茶禅一味”与日本高僧千利休所参悟的“和敬清寂”八个字。茶禅一味本为中国禅家思想并为当今茶道中人所共知,但茶禅一味并未出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禅籍中,其最早出自于《碧岩录》圜悟克勤东流日本的墨宝。正是这四个字指引了日本茶道的轨迹,并成为了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茶禅一味将茶与禅放在同样的高度,因此禅家饮茶并非为了茶,而是将茶视为修行,是参禅的重要一环。曹洞宗讲默观独照,直体本然、机关不露,日本茶道正是依其而立。并逐渐融入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中。进而形成了千利休“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由此可见禅家影响下的意境,茶本身并不是目的,一切皆为修行,一切皆为道。因此禅宗思想为茶室空间意境营造带来的,主要在于内省与秩序两个方面。表千家不審庵即是禅家思潮影响下的茶室空间的代表(图1表千家不審庵内部)。
2文人思想影响下的意境
自唐以降以禅家为主导的茶文化,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步衰落而渐渐衰落,自宋代起文人这一茶文化的重要缔造者便逐步崭露头角。虽然文人之中经常有如同苏轼一般,深受禅家思想影响的人,但追求入世的文人与追求出世的参禅者,此二者饮茶的目的终究有着本质区别。文人饮茶为了更好生活,参禅者饮茶却是将其视为一种修行。自明以后,主流饮茶形式由末茶演变为叶茶,饮茶方式随之简化。这种转变将饮茶的习惯带入更多普通人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正统禅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渐行渐远。文人将饮茶视为一种生活的品味。此时对茶室空间意境影响的主要思潮已不再是禅家所需的修行,更多的是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寄情。中国传统文人思想之中,总是存在钟鼎与山林两个方面。钟鼎既是出将入相、经世致用,与追求个人修行的禅家不同的是,现实理想的实现才是文人的最高最求,入世的儒家哲学始终根植于传统中国文人的血液之中。但世事难料,并非所有文人皆能实现自身的崇高理想,一旦这种现实的抱负难以实现,山林一面的道家便成为失落文人的栖身之所。在道家出世的哲学指引之下,寄情成为慰藉不得志文人所需的良药。所谓的“外儒内道”正是这种状态的最好诠释。文人情感的抒发在诗与画,因此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诗与画二者共同抒发出文人胸中之意,诗与画更是文人心灵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追求的是一种洒脱的超然境界,是对感情的寄情抒发。文人感情的抒发并不沉浸于奢华,而是与自然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使得文人不得志的抱负与广阔的自然结合在一起,是文人审美情趣的绝佳体现,广阔的自然更为其提供一个独特的寄情之所,文人也便将自身融入其间。也正因此文人的审美情趣最终便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之中完全展现出来。文人饮茶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其立足于生活之中又以茶寄托自身的情感。因此文人影响下的意境,率性、自然、飘逸。对文人来说饮茶是寄情更是生活。文人追求的生活是自然的流动的,并不拘泥于某种修行。崇尚自然而又富有韵律,文人思想为茶室空间意境营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生动的韵律与对自然的追求支配着文人的茶室空间。紫藤庐既是文人思潮影响下的茶室空间的代表。三文人与禅家的意境在茶室空间设计中的融合茶室空间是茶文化的实体表现,优秀的茶室空间,将富含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传统茶文化,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给世人,而意境正是这一切的灵魂所在。文人与禅家各自营造的意境皆包含对无的追求,这种追求分别发自于佛家与道家对无的追求,二者对无的追求大相径庭。道之无是将自身融入事物之中,“物我两忘”正是这一追求的最高体现。佛之无却是将事物融入自身之中。有趣的是两者本着不同的出发点,最终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也正是二者具有的对无的共同追求,使得文人与禅家的不同思想,在茶室空间设计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晚香茶室正是在当代茶室空间设计之中,将茶室空间所固有的两面有机结合的代表之一。两种特质造就了茶室空间所独具的,即有内省又具有寄情的茶室意境。在光与影之间、虚与实之中,晚香茶室的空间营造时刻散发出其独特魅力。这种魅力使得茶室空间即可供人们于此修行,又可供人们于此生活。人们在此品茶之时即可审视内心,又可以茶抒发感情。东方文化之中的动与静,在此之以如此巧妙的方式展现出来。(图3晚香茶室)
四意境的传承与革新
西方的美学思想着重于美的直观展现,也就是说相对与内在蕴含的美而言,西方美学更加注重美的外在形式与造型,西方美学看来形式与造型才是美的根本所在。歌德便认为:“艺术在成为美之前就是造形的”。正是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西方空间设计所富含的美,总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角度、地点集中展现出来。因此欣赏西方美学影响下的空间设计,人们首选要做的便是找到这个展露出美的点。当然这个点通常选择在人们易发现的位置,而不需要人们去探索与发现。人在此时作为一个观看者,欣赏着设计者所要展现出的一切。中国独特的美学思想则具有不同于此的美学思想,在富含中国美学思想影响的空间设计,设计者并不会把美在某一时刻、某一角度全部呈现出来。而是试图将人们带入其中,试图使人们不断去深入发现。人与空间互动、用心去感受。在这里人是空间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旁观者。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变换,中国美学的空间设计在不同角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也许茶室空间的构建正像是绘制一副传统水墨中国画,其核心便在于去构建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可以让人逐步去发现的、充满意味的空间。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之处便在这里。
五结语
简析影视摄影的空间营造 篇6
[关键词]影视艺术时间艺术空间艺术造型空间营造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像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但是,在以往的影视创作中。比较强调影视艺术作为时间艺术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创作方法。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长期以来我国的故事片大多数都是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结构影视,它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是按故事情节开展的环境背景来考虑空间的,但影视故事与一般的故事是不同的,它必须以造型——空间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造型表现手段——光影、色彩和线条所组成的构图、色调和影调来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因此,更确切地说,影视艺术应该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
一、环境的空间营造
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一部影视作品的空间营造应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感的空间构架,如影片《金色池塘》的外景环境造型,一所座落在湖滨的别墅,风和日丽,绿林清幽,景色迷人。湖面流荡着金色的阳光,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富有地域特征。这一环境的选择。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老年人应该怎样面对新生活的问题,是向生活举手投降,还是与生活进行抗争,振作起精神,面对死亡与之挑战。美国影片《乌人》的环境造型也具有典型意义。“鸟人”用不愿与人交谈的方式来作为一种对社会的抗争而被关在精神病院治疗,其环境把“鸟人”安排在一间带铁窗的病房,窗外是广阔的蓝天,自由飞翔的白鸽,而他身处的现实困顿和他心灵向往的自由天地从环境造型中鲜明地对比出来。环境的造型具有象征性的意味。
环境空间的营造要给人以物化情感的可能,空间环境能与人的情绪、心境吻合,人物的情绪就会自然而贴切地找到情感的外在物,内在的情绪便能在环境中延伸开来。影片《出租车司机》一开始拍摄了查尔斯一双清澈明亮、闪着青春和纯真但又不欢快的眼睛。坐在车厢里的主人公查尔斯与川流不息、五颜六色的汽车,与路旁不断闪逝的五光十色的纽约夜间街景构成了一组组色调反差极大、光彩夺目的画面,通过这些美丽动人的画面空间营造。把观众带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个既单纯、质朴、孤独又勇敢、执着、坚定的世界,把当代人的迷茫和追求的“组合性格”极好地表现了出来。
二、空间的再现
影视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首先是造型的,以艺术的造型(画面)贯穿在它的自始至终。那么在造型中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在这方面,影视摄影的先驱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与理论,例如:如何利用人的视觉生理映象的特点,强化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现象。利用斜线及斜向排列的物体向远处伸展和会聚来显示空间,利用多层次景物的逆光照明形成丰富的影调层次来展示空间等等,并通过影视特有的手段——运动摄影来改变空间的结构和位置,创造出一种真实动人的现场感。开拓了空间的视野。如影片《小兵张嘎》中的一场戏,伪装成汉奸模样的罗金保带着嘎子走进院落,(镜头中跟拉)他们钻进葡萄树下。(镜头跟移)然后曲里拐弯走到小栅里。罗金保挪开堵在门上的一捆草,从一道门钻进去(镜头拉开成全景),他们爬上房顶,再从梯子爬到另一个院落里(镜头随之降下)……这一连串的运动镜头既揭示了当年神出鬼没的抗日游击队的一种神秘传奇感,又较好地再现了一种空间的真实感。
在扩展空间方面,中国古代画论中总结了三个字。一个是“隔”,就是利用前景以及安排较多的景物层次,在选景时要尽可能利用门窗、篱笆、建筑物的局部做前景,并使景物有递进关系,在多层景物间弥漫烟雾,加强空间透视现象。二是“借”,也就是背景的选择。拍室内场景,背景处应有门窗透进光线或通过它看到远处景物。在室外则让背景中有远处的山峰、塔、建筑等成点状嵌在背景中。三是“引”,即利用线条向画面深处伸展和指引。如向远方伸展的道路、河流、水渠,成行的树木、电线杆等。它们在视觉上做斜向安排,在视觉上就有模拟第三空间的作用,如果它们向画面的对角线方向伸展,而消失点又在画面之内,就更有效地形成纵深的三度空间的幻觉。在画面上真实地再现空间,对表达情节内容表现人物的活动及心理状态提供了可信依据。如影片《公民凯恩》中,用了诸多纵深镜头来再现空间,正如影片导演威尔斯所说:“在生活中你看到的东西是同时尽收眼底,在电影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影片中当苏珊演出又一次失败后企图自杀时画面空间造型是这样安排的,前景是一只玻璃杯和一瓶毒药,中景是枕头上苏珊的面部,后景是房门和门下透过来的一线亮光。我们听到苏珊的喘息声和凯恩在门外拼命敲门的声音,这一空间的创造给我们一种既紧张又担心的心理感受。画面空间的营造由此可见会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奇特效果。
三、空间表现
摄影画面并不只是以再现真实的空间为目的。创作者们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情绪,为了创造内心的视觉意象,还有意地利用各种摄影技巧改变人们对真实空间的印象,进行空间的变形,压缩多重空间的画面组合。来达到空间的表现性目的,空间变形拥有着很大的表现性和情绪意蕴。如影片《黄土地》中曾多次以画面展现翠巧在河边担着水桶向画面走过来。通过长焦镜头对空间的压缩,使人感到翠巧身后始终充满了黄河之水,感到黄河的温暖柔和以及她对翠巧的宠爱与主宰,使人物深深嵌入了黄河之中。影片《死神与少女》产房一场戏。摄影师运用小景深拍摄一排排刚刚降生的小生命,通过调节焦点,使画面的清晰点由第一个婴儿逐次转向最远的一名,产生一种飘浮感,犹如嫩芽破土而出。摄影造型空间表现手段还能构成意象性和抽象性的影像形态,利用这种影像形态,主旨不在表现对象,而在描写心意,在“神”与“形”的关系上,是舍“形”求“神”即“舍像求意”来着重表现强烈的主观情意,同时还渗透进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判断。如美国著名影片《现代启示录》。影片一开头就用了一组意像性的表现手法,黎明前的越南丛林。天有一丝亮光。静静的、伤感
的男声独唱和伴奏的琴声从远处飘来,然后又从远处传来轻松疲倦的直升飞机马达声。随后两架直升飞机的滑橇徐徐掠过画面。这一“造型——空间”语汇给人的情感刺激是异常强烈的,我们感到丛林里曾经遭到毁灭或者将要遭到毁灭,或者丛林里蕴藏着人类的恶梦。故事还没有开始,这里没有情节,没有动作,也不是故事将要展开的具体地点。而是通过摄影手段的隐喻性体现出了创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伤感,以及对大自然抱着的怜悯之心。画面随后是直升飞机叠印上尉的头部。头顶冲着银幕下方,好象整个人类世界都颠倒了,上尉的眼睛一开一闭注视着画外的人类世界,这究竟代表了谁的眼睛呢?是剧中人上尉的。还是创作者的,亦或是观众的?仿佛都是又都不是,总之这是一对注视着全人类的眼睛。再配以飞机的马达声。组成了一组极有抽象意味的造型——空间形象,这形象一经出现,就预视了影片的宏观视点。空间的变形实际上已经改变了物与人一般的空间比例,达到某种视觉上的强调和暗示。
同一画面的不同空间组合。是现代影视摄影画面空间表现的一种方式,也是画面内部蒙太奇构建的一种方式。这种组合的艺术韵味带给人一个复合的视象。使画面信息在同一欣赏时间内感受到不同空间的变化所展现的立体化、多元化。比如:在电视画面上处理一个歌唱演员的表演。同一屏幕画幅,出现一个全景和一个远景。将演员的姿态、风度和画部表情同时展现给观众。又如在电视中将人物的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结合到一起,一幅画幅中容纳多幅画面,包容几个不同的空间,将会给影视空间带来一个新的纪元。
影视摄影在处理空间客体上,有两种形式:或是如实地再现空间原貌,或是艺术地虚构空间,使空间夸张、变形。前者是保持“空间真实”,通过移动摄影的仿生眼,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则通过镜头的分切。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综合的整体空间。这个空间也许在观众眼里是统一的,其实是毫不相干的异时异地镜头的组接,库里肖夫的“创造的地理试验”便是典型的例子。
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分析 篇7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营造
园林空间是经久不衰的一门艺术, 是将植物, 山水, 不同的建筑等诸多元素进行组合, 以形成极具美感的艺术景观。园林的空间结构随着不同的时间变化形成奇妙的空间组合, 利用时间、空间、植物等形成为四维空间, 以体现季节的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园林植物造型的出现使得典雅细致的风格逐渐成为了大众中的流行, 作为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植物在整个空间的构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园林景观搭建的过程中, 通过将植物的季节性以及外形进行完美结合, 可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样式。目前大部分的园林景观主要是以古典的园林为主要表现点, 而对于相关的空间营造理论研究不足, 这使得理论引导实际在园林植物上出现不足。在这种大背景下, 只有将我国现有造景方法与先进的园林理念进行完美的结合, 才能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景观特点。
1 园林植物的空间构成
园林植物的空间构成在理论上分为4个部分, 分别是虚实对比, 多功能性, 动态变化以及实用性。
虚实对比是整个园林空间中存在的一个重点, 是将整个植物的形象分为“虚”与“实”两大部分。“虚”是指所有的植物在空间上的构造所达到的具体意象, 而“实”是指真实存在的植物的实体。专业人士在进行园林空间的构造时, 以一定的美学意象为主体, 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形体进行美化, 以达到美学的意境效果。例如, 在进行植物园林构造方面, 其主要的实体是整个树冠的完整部分, 而虚体则是树木的枝干合成部分, 这两者加起来可营造出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的美妙场面, 给人带来无尽的美好感觉, 以营造丰富的成长空间。
多功能性是园林植物发展的主旨, 利用其绿化作用以及不同的生态功能, 进行植物的观赏, 可以起到改善土质, 水土环境以及涵养水源的良好功效。同时, 通过对植物的不同形态进行完美组合, 把握植物的形态, 大小, 以及色彩等多方面的因素, 对植物的整个生长的空间以及环境进行完美的结合, 以改变植物的生长特点。
动态变化是园林景观的一个特点, 是指园林的植物通过构建不同的空间的形态, 大小, 色彩组成特别的色彩。同时, 这些构成的空间并不会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四季美景, 丰富了景观的单一色彩。
经济实用性是园林景观一个独特的地方, 通过构建简单的园林群落以形成丰富的自然特色, 地方植物的选择可以增强地方的特别性, 使得整个植物的生长更具有特色。当地植物的选材也大大降低了植物运用的成本。乡土植物的选择可以实现整个园林的复杂化, 加大了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完美匹配和运用。
2 植物的空间营造方法
“园林空间”是由园林各要素通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加工, 所营造的不同尺度、不同效果的空间围合形式;从园林植物本身而言, 主要是利用顶平面、地平面和垂直面营造空间。人们对空间的体验或感知依靠的是感官, 滨水景观要素主要由软质景观 (如植物$水体) 和硬质景观 (如建筑物$构筑物) 构成。因此, 把握不同的材质对园林的美观影响, 可以极大程度地完善整个园林结构。
2.1 植物空间结构关系
园林植物的实体结构与空间形态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部分:相生关系, 图底关系, 积极与消极的关系。这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组合可以烘托出园林植物的不同特点, 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美感。相生关系是指园林中不同的植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相生相克的关系, 可以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图底关系是一种较为难以理解的关系, 是指将园林空间看作底, 而将植物看作是图, 在整个空间上进行植物的构造以及描绘, 以察觉整个植物的形态。积极与消极的关系是指外部空间不同的塑造感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觉, 当人能够察觉到整个外部边界时, 具有一定的围合感, 使得在这种空间生活的人感到愉悦, 这称为积极空间。而在一定的空间下让人感觉到这个空间无法判断, 虚无缥缈, 给人带来不安的感觉, 这称为消极空间。
2.2 乔灌草藤相结合
乔灌草藤是园林空间营造中常见的方法, 是利用乔木, 灌木, 草本植物以及藤本植物4种不同的植物种类进行园林空间的整体组合, 以形成与自然亲近的植物群落的景观。这种设计方法能调和不同植物之间的属性, 使得植物的空间结构与四季的景观完美结合。同时, 由于植物在进行搭配过程中多样性, 决定了城市的景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十分丰富的特点, 这些特点可增强植物景观的生态性结构以及生态群落的稳定, 使四季的景观与空间的结构完美结合。这种塑造方法不仅提升城市景观的美观, 也加强地方经济的生态效应, 将城市的稳定性大大地进行提高, 减小了病虫灾难。科学地搭配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科学地引进外来物种, 进行不同冠状的植物剪裁, 形成出色的群落类型, 增加当地的生态安全性。
2.3 艺术化打造
艺术化的打造对于园林植物来说必不可少, 可以通过空间的开合收放以及进行一系列的明暗对比, 打造具有层次感的艺术效果和感觉, 使得整个空间极富有吸引力。专业人士通过打造极富曲折蜿蜒的道路, 不断变化的乔木植物以及整个河道空间进行丰富的变化。而植物之间由于气候日照等外界因素使得自身的花草树木更加鲜明, 提高了自身的空间特征以及结构。同时, 可以运用时下最流行的空间栽植技术进行艺术化的打造, 这种技术的相对尺度较大, 对于层次的配置要求也相对较高, 通过对不同的灌木数量进行搭配, 从而找到主次分明的感觉。例如, 在园林中间区域线性或成片种植统一形态的树种, 从而营造出开敞或是覆盖空间, 在空间的边界处相对错落有致地种植乔灌木, 形成整体空间形态上的繁简对比。除此之外, 还可通过空间对比加强各植物之间的艺术搭配, 拓宽植物表现的空间, 使得植物本身的形态与配置能够符合丰富的空间意象, 加强整个艺术的感染力。同时, 在植物的选择上, 应选择当地常见的物种, 以乡土植物以及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为主题, 去呼唤当地的人们对家乡的那一份感情, 也能突出当地的地方文化, 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 充满高尚的艺术气息。
2.4 人对空间的影响
营造好的园林景观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能力, 也需要与人的活动空间进行结合。综合来说, 城市的不同生活环境决定了不同的配置方式。对于有水资源的区域, 对于人们的流动性以及停留时间更为关注, 因此, 这类地理特点需要更好的遮荫空间, 以充分满足人们休憩的需要。譬如, 在有水的地方丰富城市的绿地效应, 通过建立不同的凤凰花以及羊蹄甲等观赏性植物, 使得整个空间更加亲切。积极地掌握人工打造的三种主要的空间类型, 协调人与空间的关系。下图显示了垂直、覆盖以及半开敞空间3种类型, 不同的类型对于园林空间的构造起着互补的作用。垂直空间地平面是草坪, 垂直面由乔木构成 (如水杉、银杏等) , 这种空间重点凸显在竖向与上部的围合感。半开敞空间主要是三面 (如乌桕、垂柳) 围合成竖向分割面, 基面最好是草坪或矮小灌木 (如贴梗海棠、月季) , 尽量不要影响视线, 覆盖植物空间是利用植物的树冠或形成绿色走廊式。 (如图1) 是由行道树形成的“隧道式” (绿色走廊) 空间, 导向性及运动感较为强烈。
3 结论
通过对植物空间的合理化打造, 使得植物自身具有更强的多变性以及可塑性, 使得植物能与空间结构进行完整地整合, 产生多样化的效果, 加强园林植物空间的更进一步发展。同时, 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植物的选择, 考虑不同季节的植物落叶情况, 使得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符合观赏的要求。因此, 在进行园林植物的空间构造时, 不仅要考虑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也要考虑植物与人物活动之间的关系, 使植物之间的构造符合人类的美学要求, 从而营造更科学, 更美丽的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吴妍, 孟祥庄, 赵培培, 戚澍.寒地植物景观的营造——红旗岭南湖公园植物种植设计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1)
[2] 吴仁武, 包志毅.园林植物空间调查和分析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 2011 (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篇8
文中以街道空间、广场空间这两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活力性营造作为重点来进行阐述。
1 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1.1 街道活力的内涵
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
1.2 重庆街道空间的特征及活力体现
对重庆独特的山地城市空间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街道是整座城市的必要空间,它所持有的山地地形的原因决定城市的街道是随地形高低起伏,忽明忽暗,从而形成宽与窄、自由转折等一系列“阴角”空间,且穿插在其中的休息平台、院、坝看似不具广场的特性,但却发挥着广场的功能,使广场的活力性和生活趣味性洋溢在街道空间中,并与城市人文特色和谐统一。
1.3 以重庆市七星岗周围居住区为例(见图1)
该区域街道的活力具有以下特点:街道空间趣味性、绿化环境因素、人的活动参与性。从实地调查中可知,该片区的街道功能不再是纯粹的通行,而是由居民赋予了更为生活化的功能,使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邻里交往的场所,这与长期居住于此的人们日益形成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由于山城地形高差的巨大变化使居住区形成了丰富的上下空间和局部放大空间,且街道周围的建筑随着地形的变化而进行建造,从而出现了街道空间的多样性、层次感及立体感的特性。街道中所产生的复杂的“阴角”空间和对景效果,再加上放大空间中所穿插着绿化的点缀,形成强弱不一并伴有节奏感的“街道中心”,吸引周围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人参与到街道空间的活动之中,从而使整个街道空间充满活力和生机。
由图1可看出,只要是放大的街道步行空间以及“阴角”空间,就会成为附近居民主要的室外活动、娱乐空间。这无疑创造了该片区居民的生活趣味性,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一些城市边角空间,给居住、街道等这些原本单一的模式赋予了新的活力及空间诠释,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
2 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及其特征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有4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建筑因素
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
2.2 环境因素
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2.3 城市色彩因素
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2.4 以重庆市沙坪坝商业中心的三峡广场为例
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与嵌入其中广场的尺度比例宜人,利于人们的活动及娱乐的心理。根据观察,三峡广场上的活动是极其丰富的,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在扩大化的范围内进行交往。1)该区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休闲购物;2)文艺表演及水幕电影等群众观赏性活动,形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活动环境,产生强烈的内聚效应;3)广场中心的一些附属设施及小雕塑也成为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和交往的空间,更体现了强烈的亲和性;4)各大商场在其入口广场上所举行各种商品促销活动和文艺表演,这些场所层次分明、场地开阔、集散便利,既保证了广场不同活动的需要,又营造了广场的活跃气氛,提高了空间的活力性。瀑布观赏平台以千古传颂的三峡风光为背景,将三峡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一幅幅石头雕刻伴着水的流动展现出来,步随景移。此外,广场的整体色彩令人兴奋,给人强烈的购物欲望。巨大的带有醒目色彩的广告张挂于建筑外墙及暖色的地面铺装,都成为整个环境色彩的背景,并以绿色植物为衬托,越发显得醒目,让人兴奋、激动。总体来说,三峡广场在建筑、环境及色彩上都是充满活力的,各个开放空间都发挥其为人休闲、娱乐而设置的原则,充分营造了城市广场空间的活力性。
3城市街道与广场的联系
对山城重庆来讲,没有完全的街道与广场,两者之间既有融合,又存在矛盾。街道的中心,可理解为街道相交点的扩大,便形成了广场,街道与广场之间存在着许多过渡、相交的空间,让两者间不具明显的界限。也正是由于两者边界的模糊性,才形成了街道与广场在平面布局、空间形式、功能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见,街道活力性的具体体现也是街道与广场并存的方式,两者相辅相成。
4结语
无论是怎样的活力空间,它必然要求有人的参与,人的活动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整个空间活力的中心。若想让城市空间中的街道或是广场都充分焕发出其特有的生机感及活力性,必然在空间的设计上要求“以人为本”,从人的客观需求出发,只有较多考虑对人的心理需求,才能在其中加入适合人们的活动,才能令该城市空间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C.亚力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M].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闫磊,周蔚然.重塑生活化的街道[J].规划师,2004(6):44.
[3]闫磊,徐千里,周蔚然.寻找失落的空间——以典型地段为切入点重塑城市街道活力[J].新建筑,2005(3):30-31.
[4]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台北:尚林出版社,1986.
[5]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文化共同体的空间营造 篇9
我们不妨从大学的校园及其建筑所面临的问题说起。
大学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文明形态,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其存在方式, 包括建筑、设施及其环境, 历经变迁, 愈加复杂。其间的演化, 既有文明常态发展阶段的徐变, 也有非常态时期急速的扩张与突变, 甚至还会有荒芜、废弃与堕落。这些不是无端的意外或偶然, 而是社会发展链条所必然伴随的产物, 尽管这种伴随常常有点滞后。事实上, 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决定性的、总体性的变化因素, 总会体现在空间形态的变迁上, 也必然成为文明发展链条中独特的一个部分。
当前的信息技术大革命, 正是我们必须沉下心来冷静面对的重大变化因素。
因特网、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运用, 已经让大学教育领域内的运作样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阅读、授课、数据采集整合与分析、观赏、聆听乃至交往、会友无一可以幸免。用“幸免”这个词, 多少带有一点无可奈何的保守与怀旧之情, 至于大部分的年轻一代, 对此一定是如鱼得水, 大唱赞歌的。尽管每个人的感受存在差异, 有一点我们必须坚信:所有那些看来正在发生变更的事物与样态, 都具有相应的合理性, 都会据此而构成某种现实的力量, 都将重塑现有的教育建筑形态。于是, 我们的问题可以表述为:在当代信息技术大革命的条件下, 当大学失去知识传播垄断性的地位, 当教学设施的距离和空间不再是问题, 当场所的功能性被数据的技术性所替代, 当师生个体完全可以依赖通讯技术遍行天下时, 那么大学校园剩下的该是什么呢, 是厅堂、是学生宿舍, 还是食堂?抑或该问, 什么是教育建筑最重要的、不可终止的、不应被消弥或遮蔽的向度呢?
在这种意义上, 文化共同体的内在精神就是这个重要向度, 这就是教育对于人格养成的向度, 特别是现代技术条件下, 公共生活对于人格养成的普世意义。这里所提出的“文化共同体”, 是指许多个体的集合, 他们具有一定程度共享的价值观、信念系统和文化传统, 是一种彼此依赖的整体。我们经常说到的城市文化、大学文化、校园文化、院系文化乃至大大小小的团队文化, 其实都是不同规模的文化共同体。大学内最明显的文化共同体就是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但文化共同体并不等同于学校, 没有文化归属感的大学师生只是一个个散沙般的个体, 彼此形同路人。我们以前一直确信, 文化归属感是相当依赖于空间的,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称其为“空间性的文化共同体”, 因而建筑空间可以促成文化归属感。但是,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极其容易地造就各种“空中共同体”, 一个人同时可以参与许多“微信群”就是明显的例子。不论信息技术使人的情感丰富还是冷落, 进而促进或者阻碍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我们都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校园了, 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那么, 建筑师还能做些什么呢?
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与营造 篇10
1 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
园林植物空间是用各种具有观赏或实用价值的植物, 运用造景艺术的布局手法适当地配置其它园林要素而形成的。园林植物空间主要由底面、竖向分隔面、覆盖面三个维度构成, 三个构成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植物可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面。
1.1 基面
凯文·林奇说过, “空间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 但唯一的连续的面却在脚下”, 可见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间范围的暗示, 保持着空间视线与其周边环境的通透与连续。在园林设计中, 可用作基面的植物材料是各类低矮的草坪、花卉和地被植物。当基面上覆盖有不同种类、不同高度的草坪或地被植物时, 这个区域平面范围的界限是明确的, 不同植物之间的交界线暗示了空间的领域性, 而其竖向面上的界限则是模糊的, 不具备实体的视线屏障空间通透, 一览无余。
1.2 竖向分隔
竖向分隔面是由具有一定高度的植物构成的一个面, 是园林植物构成空间的最重要表现。竖向分隔面形成了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强烈的空间围合感。树干如同直立于外部空间中的支柱, 他们多是以暗示的方式来表现竖向分隔面, 其空间的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疏密以及种植形式而不同。同时, 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影响着空间的围合感。阔叶或针叶越浓密、体积越大, 其围合感越强烈。而落叶植物的封闭程度, 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夏季较封闭, 冬季较开敞。落叶植物是靠枝条暗示着空间范围, 而常绿植物在竖向分隔面上能形成周年稳定的空间封闭效果。
1.3 覆盖面
大中型乔木的树冠相互连接, 构成了园林植物空间的覆盖面。植物空间的覆盖面通常由分枝点高度在人的身高以上的枝叶形成, 即h≥1.8m~2.0m, 它限制了伸向天空的视线。覆盖面的特征与枝叶密度、分枝点高度以及种植形式密切相关。夏季枝叶繁茂, 遮荫蔽日, 封闭感最强烈, 而冬季落叶植物则以枝条组成覆盖面, 视线通透, 封闭感最弱。种植时植物树冠之间至少重叠1/3, 覆盖面相接, 形成整体, 更易创造出封闭感。
2 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
园林植物空间以时间维度为导向, 由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三个构成面通过多样的变化方式组合,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2.1 完全封闭植物空间营造
垂直向上类植物枝干相互交接, 形成了紧密的竖向的空间边界, 当此类植物和低矮的水平展开型植物配植时, 人的视线被封锁严密, 围合感更加强烈, 而高大的乔木作为上层覆盖整个空间时就形成了完全封闭空间。这类空间的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均由植物覆盖, 空间无方向性, 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
2.2 覆盖植物空间营造
覆盖植物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下与地面之间, 通过植物树干的分枝点高低, 浓密的树冠来形成空间感。高大的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良好材料, 此类植物不仅分枝点较高, 树冠庞大, 而且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 树干占据的空间较小, 所以无论是一棵几丛还是一群成片, 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此外, 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门、木廊等攀附在其上生长, 也能够构成有效的覆盖空间。
2.3 开敞植物空间营造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时形成的植物空间, 一般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坪可以形成开敞空间。这种空间没有覆盖面的限制, 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 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之下, 空间范围的限定是比较明确的。人处其中, 视线通透, 视野辽阔, 心情舒畅, 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
2.4 半开敞植物空间营造
半开敞植物空间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四周围不全开敞, 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 方向性强, 指向开敞面。根据功能和设计需要, 开敞的区域有大有小。从一个开敞空间到封闭空间的过渡就是半开敞空间。它也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完成。半开敞空间的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 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 达到“障景”的效果。
2.5 竖向植物空间营造
用植物封闭竖向面, 开敞顶平面, 中间空旷, 形成了一个方向竖向、向上敞开的竖向植物空间, 分枝点较低、树冠紧凑的中小乔木形成的树列、修剪整齐的高树篱都可以构成竖向空间。这类空间只有上面是敞开的, 使人翘首仰望, 将视线导向空中, 能给人以强烈的封闭感和隔离感。此类空间在纪念性园林中常出现, 人在竖向的空间中走向目的地瞻仰纪念碑, 就会产生庄严、肃穆的崇敬感。
3 结语
在园林设计中, 借助植物材料作为限制空间的因素, 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园林植物空间。这些植物空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 原本的开敞空间可能最终会成为覆盖空间或封闭空间, 竖向植物空间亦可能成为封闭空间。因此, 在进行植物空间营造时, 要充分了解植物在分布、习性、花期、体量、形态、色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还应对植物的空间特性、色彩属性等艺术构素的特性有熟悉的了解, 并挖掘其形态及组合的可塑性及多样造型, 使各类园林空间巧妙组合, 有开有合, 有明有暗, 有虚有实, 相互流通, 相互渗透,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摘要:园林植物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 是园林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园林植物是空间的弹性部分, 是极富变化的动景, 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 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本文阐述了园林植物空间构成的三个维度, 提出了五类植物空间及其营造手法。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构成,营造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第2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赵爱华, 李冬梅, 胡海燕, 等.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 (3) :136~138.
[3]凯文·林奇[著], 黄富厢[译].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跳跃的色彩营造灵动的空间 篇11
在家居空间的软装设计中,极具表现力的色彩是最为活跃、最为生动的元素,它似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与情感,带给人们最直观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是整个空间的设计灵魂。色彩设计因人而异,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人性化的色彩设计应合理地运用影响室内色彩体系的各个要素,使室内空间充满对人的体贴和关怀,满足人的使用和情感需要。要以功能为中心,准确营造符合空间功能需求的色彩氛围,创造和谐的室内色彩环境,使室内色彩富有灵动的美感,充满朝气与活力。另外,色彩设计要重视空间风格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色彩审美,从中归纳、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对空间进行色调的定位,用色彩传递出空间独有的鲜明特色,显现具有地域特征的人文精神。
色彩的视觉效果多反应在冷暖、轻重、远近、大小等物理性质上,我们可以根据色彩的这些物理效应,灵活地运用色彩的各种明度、彩度与色相,运用原色搭配、单色搭配、对比色搭配、补色搭配等手法对室内环境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充分发挥色彩的特性来营造或亮丽、或欢快、或静谧、或温馨等不同风格的空间氛围,用跳跃的色彩营造灵动的空间。
植物空间设计的艺术营造 篇12
园林空间通常由山、水、植物、建筑等诸多要素组成。园林植物空间由各种可供观赏或经济实用价值的植物, 通过艺术造景的手法, 适当配合其他造园要素而构成的空间组织。植物空间由底面、顶面和垂直面三个界面构成, 三个界面单独或共同构成暗示或实在的围合空间。
2 园林植物空间特点
2.1 植物景观空间的变化性
植物景观空间形态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植物空间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植物个体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 也体现在植物的季相变化。
2.2 植物景观空间的多样性
空间形态是复杂的、多样的, 园林植物本身在形态、色彩、大小、质地以及全部的生态习性都各有不同。它们构成的空间表达丰富多彩, 使得植物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中成为最富有变化的因素之一。
2.3 植物景观空间的有机性
空间构成材料是生命的有机体。园林植物的空间与建筑空间最大差异就是构成材料不同[1]。建筑空间由无机材料构成, 相反植物空间由具有生命力的植物组成。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等环境因子, 这些生长因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园林植物空间类型
3.1 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可以定义为仅用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构成的植物景观空间。开敞空间经常被应用于景观设计中, 如大草坪、辽阔而平静的水面等。这种空间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 并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之下[2]。
3.2 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是一面或多面有较高植物构成的半封闭的空间形式。与开敞空间相比, 限制视线的穿透, 开敞程度较小。这种空间形成阴暗、疏密对比, 既能保持视线通透, 又有空间围合感。
3.3 覆盖空间
利用浓密树冠的遮荫树, 形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如城市中的林荫广场、林荫大道, 廊架和拱门上的攀援植物等都可以形成覆盖式植物空间。
3.4 完全封闭空间
这种空间四周均由植被围合, 常见于森林。完全封闭空间利用乔木的树冠组成顶面, 限制向上的视线。同时林下的灌木也会阻挡视线, 从而形成无方向性的空间, 为人们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
3.5 垂直空间
运用高大植物构成垂直于地面的室外空间。空间的幽闭度随树干的高低、枝叶的疏密和种植方式而不同。垂直空间有组织游人行走路线、引导视线的作用, 而且可以产生“夹景”效果来突出轴线尽头的景观。
4 植物空间设计艺术营造方法
4.1 植物空间的流通与渗透
空间的流通最直观的表现是线性的空间形式, 是规则或不规则的线形所构成的廊道式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流动性。通常线性空间范围越狭窄, 空间的流动感越强。相邻空间呈现半掩半映、半合半敞的状态, 使得空间整体具有纵深感和层次感。
4.2 植物空间的分隔与引导
在规则式园林中, 常利用修剪成整齐的植物划分空间, 使得空间显得井然有序、整洁明朗。其中绿篱在分隔空间中应用最为广泛, 利用不同高度、形式的绿篱可以达到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同时可以用于道路与绿地的过渡衔接空间, 引导人们视线。
4.3 植物空间的变化与对比
通过空间的开和收放、虚实明暗等对比, 产生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使得空间具有强烈吸引力。如蜿蜒曲折的河流时宽时窄, 岸边高大荫浓的乔木使得空间时放时收, 空间对比显得更为强烈。植物空间虚实对比是通过各种植物的艺术配置营造出开敞或封闭的空间环境。
4.4 植物空间的多样与统一
“空谷幽兰”的理念浓缩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思想的精髓[3]。不仅表现出对植物个体的关注, 更表现植物个体与生长环境一体化的认识。“松云峡”、“桃花涧”等中国古典园林中倡导的传统景观模式就是将山水地貌与园林植物相结合, 从而达到丰富空间的景观效果。
结语:风景园林艺术是多维的艺术, 是空间性和时序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园林植物通过不同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来。如今, 园林植物的艺术风格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不同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植物空间形式。
摘要:从植物空间设计角度论述其艺术性营造方法, 旨在摆脱以园林植物为审美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 将植物研究推及到植物所构成的空间上, 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园林空间设计的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植物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英瑾, 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栽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诺曼K·布斯.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商业空间的营造】推荐阅读: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07-06
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营造06-22
商业的空间设计09-13
商业空间与地铁的互动论文09-08
滨水商业空间08-26
城市地下空间商业利用07-19
商业空间结构评估分析10-11
商业空间设计理念论文07-26
商业空间设计方案说明09-04
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