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价值(精选10篇)
空间的价值 篇1
1. 空间的商品化与符号价值
当前, 中国发达地区城市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城市资本的积累过程越来越多地和消费相关的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联系在了一起;加之土地与住房的市场化, 私人开发商在城市建设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房地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城市空间本身也逐渐成为了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1
由于消费社会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激发消费欲求的社会, 商家为了激发大众消费欲求并获得更多利润, 为商品添加上使用价值以外的符号价值的就成为十分有效的策略。这些符号价值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商品的品牌与形象等独特性符号价值, 二是商品本身所指称的社会象征性价值2。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3认为, 商品符号的消费才是当今消费的主要目的, 消费者购买商品除了使用它们还希望获得附加的地位、声望、个性偏好、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符号价值。4
因此, 空间作为消费品, 和其它商品一样, 既有使用价值的消费, 也有符号价值的消费。城市中的空间与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居住与使用等方面的功能需求, 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能够满足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商品。随着中国城市转型的进一步深入, 城市空间与建筑的符号价值特征也随之日益突显出来 (图1) 。
2. 空间使用价值的弱化
一方面, 在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中, 城市空间更多地成为了产生利润的工具, 它们的功能可以根据空间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变换, 因此其使用功能变得不再固定和单一, 功能的混合、调整或置换已成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大特征。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过程中, 传统的生产空间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变成其它类型空间, 比如工业产房可以改造成文化创意街区、超市或节庆场所。使用功能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弱化了空间使用价值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高附加值使得商品的符号价值逐渐超越了使用价值。在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利润的关键就是让空间附加上更多和更受欢迎的符号意义。于是符号价值的生产与消费成为空间商品生产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包装、展示以及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反复宣传鼓动, 开发商有意识地培养消费者对空间符号意义的关注并激发他们对符号的欲望。当前的各种商品房楼盘的广告体现得最为明显, 品质、身份、地位等符号意义总是商品宣传的重点。与此同时, 中国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消费模式的变化, 如今空间商品的消费正在由“温饱型”需求向“小康型”需求转变, 这无疑为空间符号的消费提供了可以支撑的欲求市场, 因为空间功能和价格不再是消费者考量的唯一因素。相关研究表明, 商品房的投资价值和环境品质及其象征意义已超越价格和套型等实用因素, 成为购买者优先考虑的因素, 这在购买“第二居所”的消费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5
3. 空间符号价值的消费
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 城市空间的个性和品位、身份和地位、生活方式等符号意义成为了空间消费的重要对象。
3.1 空间与个性和品位
当前, 为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个性需求,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城市中的空间和建筑呈现出风格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其形象上的个性和特色日益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这些空间不但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视觉刺激, 还成为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和品位的追求:形体夸张的建筑受到了前卫和时尚人群的青睐, 通俗具象或商业艳俗的建筑更多地得到了世俗阶层的欢迎, 而诙谐荒诞的建筑则更容易获得“叛逆”青年的肯定。近年来, 中国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影响的时髦空间, 它们所象征的个性和品位正是成功的关键。例如,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建的SOHO住区, 由于集合了“自由办公、自由生活”的理念, 受到了年轻创业者、自由职业者的欢迎;文化艺术人士聚集的文化创意街区, 例如北京798艺术区等, 吸引人的卖点是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带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而北京三里屯等酒吧街, 真正销售的并不是饮料, 而是时尚的西方情调 (图2) 。由此可见, 个性和品位作为一种符号无疑已经为空间带来了巨大的附加价值。
3.2 空间与身份和地位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人们的社会地位与距离越来越多地通过消费空间商品的落差来进行衡量。不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和不同亚文化的群体会消费与自身身份和地位相协调的空间商品。从目前中国城市的消费行为来看, 新富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在卖菜方面有超市与农贸市场之别, 在休闲方面有酒吧与公园之分, 在购买房产方面有别墅与经济房之分。
在多样性社会竞争中, 空间占有已成为社会地位的符号象征, 社会地位越高、个人财富越多, 空间占有的表现就越充分;一个人的空间占有多寡成为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的符号6。城市中的富有阶层, 往往争相通过租赁、购置等方式占有城市中的景观地段、历史地段、商业地段等高价值、稀缺资源型的空间。近年来, 南京的许多能够观水望山的高档景观楼盘, 成为新贵一族竞相购买的目标, 楼盘所象征的身份与地位是购买者考量的决定性因素。例如, 南京莫愁湖东畔的万科金色花园, 由于其优越的观景区位和开发公司知名的品牌效应, 曾创下南京的商品住宅“天价”, 其在地位与财富上的象征作用, 是其它普通楼盘所不能比拟的 (图3) 。
此外,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与企业同样看重空间商品所具有的身份与地位意义。他们的办公总部往往选择处于世界城市体系顶部的城市, 例如象征着财富与科技中心的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中心城市, 而且会在这些城市中建造或入驻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 上海与北京已成为国内外公司与企业的竞相入驻的城市。《2008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指出, 截至2008年11月底, 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1家, 其中地区总部223家、投资性公司178家、研发中心270家,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省市中外著名公司总部入驻最多的城市7。而位处浦东陆家嘴黄金地段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作为上海的标志建筑, 也是入驻公司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从这点来看, 城市及标志性建筑物也成了带有浓厚符号意义的消费品。
3.3 空间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象征意义是空间商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波德里亚认为, 符号价值使商品成为某种特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拥有某种商品就是拥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空间商品也不例外, 早在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的邦·马尔奇商厦 (The Bon Marche) 8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图4) 。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它作为当时一种开创性的商业空间, 吸引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其中陈列的精美商品, 而是空间所体现的一种代表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米勒 (Michae Miller) 指出, “邦·马尔奇商店向所有那些过着和相要过中产阶级生活的人们出售物品”9。如今各式各样的空间商品更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 去辛巴克喝杯咖啡, 去“新天地”休闲和交往, 去上海大剧院欣赏歌剧无疑体现了上海中产阶层带有小资情调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购物在休闲商业街、游乐在主题乐园、居住在酒店式小公寓, 则体现的是一种青春时尚的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 近几年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工业复兴地段, 成为文化艺术等创意人群生活聚集的场所, 代表的是一种时髦的将生活、工作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的LOFT10式的生活方式;而以上海外滩18号为代表的豪华概念店, 销售的绝不仅是昂贵的奢侈品, 更是向人们炫耀并兜售着富豪阶层的奢华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4. 符号价值强化了空间的社会属性
由于空间的消费可以和衣着打扮一样也成为人们生活方式、身份与地位等符号识别的重要因素, 那么具有相似消费趣味的个体之间通过消费相应的空间商品, 就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继而可以成为社会交往并产生群体认同的重要基础。因此, 符号消费强化了的空间的社会属性, 城市空间也决不是均质化的空间, 而是可能带来情感认同与区隔的多元化的社会性空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11对巴黎空间的研究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富豪阶层以“消费”巴黎右岸空间 (塞纳河北岸的商业中心) 作为自己特殊的品位;文化精英却以“消费”左岸空间 (塞纳河南岸, 是大学生、作家、艺术家汇集之地) 作为自己的品位。12正如前文所说的, SOHO住区、酒吧区、文化创意街区等等中国城市中的“符号性”空间同样地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消费者大多是时尚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 而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却很少光顾。
总之, 进入消费社会之后, 空间符号的消费带来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性分化, 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必将趋于多元化;尤其是各种消费趣味群体的出现与壮大, 将使得城市的“社会—空间形态”地图变得更加复杂, 就像马赛克一样混杂。13
5. 结语
消费时代的来临, 空间及其符号的消费为城市发展带了新的契机。一方面, 由于文化符号增加了空间的价值, 城市空间的文化资本可以轻易地转化成经济资本, 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新天地、北京789艺术区、深圳万科“第五园”小区等空间商品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 城市空间的文化资本也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未来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建筑设计中, 应在坚持社会公平的基础上, 更多地考虑各种消费群体对空间个性、品位、身份、生活方式的喜好, 这无疑有利于规划与设计视野从探询空间物质规律向研究空间社会文化属性的拓展。此外, 对空间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需求, 将为大众的创造性使用和消费城市空间提供契机, 从而在城市空间实践过程中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并为城市空间发展带来民主和活力。
参考文献
[1].Micheal Miller.The Bon Marche:Bourgeois Culture and the Department Store, 1869-1920[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2].[法]布希亚J.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英]费瑟斯通M.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敬东, 谢倩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5].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6].季松.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J].城市规划, 2010 (7) .
[8].张鸿雁.城市空间的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J].城市问题, 2005 (5) .
[9].王步云.商品房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南宁市商品房消费群体的调查[J].现代商业, 2008 (2) .
台北空间的价值观 篇2
以前有句話說“長安居大不易”,現在這句話可以套用在很多的大城市裡了,上海居也越來越難,台北呢也更不容易了,在節節高升的房價中,真不知如何來買到一個屋子好好安享家的溫暖。
大家好不容易買了個房子,不管是大是小總是一大筆辛苦錢,過去或許大家都覺得有房子就好了,不見得需要有設計師呀什麼的,或是找個木工師傅做做櫃子,講究點的可能做個天花板,吊的華麗些的水晶燈可能就是所謂的裝潢了。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資訊的發達,再加上生活水平與收入的提高,行有餘力了,大家開始講究生活環境的舒適與個性,所以在這十多年來,台灣的設計雜誌從一兩本到現在的十幾多本,可見得大家對於室內設計的關心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捨得在空間上花一些錢,姑且不論這些錢是大錢還是小錢。
既然錢都要花了,來創造一個屬於自己家的空間,所以我從事這個行業十多年來,我一直把自己擺在比較像是幫客戶圓夢的角色,畢竟最後成品完成後住在裡面的人是客戶,而不是設計師自己,塑造設計師風格不是重點,而塑造客戶住家風格才是設計師的工作重心所在。
每個客戶買了房子不管大小,或預算多寡,設計師都必須以自己的專業能力來幫助客戶想到所有的細節,甚或生活習慣的養成,每個客戶跟家人的互動性與習慣性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溝通,才能有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呈現。空間的價值觀在於客戶與設計師的溝通外,還有良好的施工品質,而重點真的不在於錢花的多與少,因為錢多有錢多的做法,錢少也有錢少的方式來做設計,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好的設計師最大的挑戰與設計功力的展現
台北石牌新婚夫妻的幸福空間89㎡
這對新人在一開始就說明了預算有限,對於空間上的要求也有定見,於是我在跟他們溝通後決定用最原始的材料來做為他們的設計,天花板不封板,牆面也不敲打埋管,將所有的管線全部直接固定在牆面,僅在客廳沙發與電視櫃的上方做了一個較為俏皮的造型,其實是為了把上方的樑給遮掩,才不會覺得有壓樑的感受。
電視牆的一半是收納機器與物品的櫃子,而另一半則是面對開放廚房裡的電器櫃與開放式儲物空間。廚房牆面用的是不同顏色的烤漆玻璃來活潑了整個以白色為主的空間,流理台面則用的是四公分厚的原木板,底下則是用了一般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不鏽鋼鐵架做為鍋盆的收納。
書房與客廳是連成一氣的開放空間,夫妻兩人的書與收藏品盡可擺放成為一個有書香也俱有趣味的空間,設計當初用的就是夾板做固定書架,全室以白色漆為底,讓空間更為明亮,這樣的手法可以使得在家具的選擇上更有發揮的空間。
最有趣的是他們的浴室與臥房,女主人希望有一點西方浪漫的情調,罕見地用了鵝卵石做為浴缸擺設的地板材料,當初在討論的時候我建議磁磚只貼一半,上半用白色油漆即可,或許在未來想要改變氣氛的時候只要換個顏色或是做一些色塊的變化,就可以有一個新浴室的感受。
臥室其實相當的簡單,只有床頭主牆跳脫的一個灰藍色的主色,我想了想就跟他們提出了用商品條碼的概念做為床頭的設計,下面的一排數字與字母則是他們夫妻一起想出了的排列,他們跟我說那是他們兩人的愛的密碼。
這是一個低預算的設計,但我卻是做得非常的開心,最近這空間還被某廠商借用拍了一些廣告呢!
台北木柵的南洋風家庭150㎡
小孩子總是會長大的,這對夫妻就是覺得小朋友都上國中小學了,也想將整個家裡的空間做一個大的改變,於是我跟他們夫妻倆做了很多的對談與設計上的溝通。原來就有三個房間,但是在改變後成三個房間跟多了一個書房。夫妻兩都很喜歡旅行渡假,於是在一開始他們就跟我說要一有南洋渡假旅館的風味在裡面。
對於也喜歡旅行跟住過相當多旅館的我來說,那真是太好發揮的一個個案。書房就位在客廳旁,隔間牆其實就是書房裡的書架收納空間。我用的大量的玻璃與鏡子讓空間看起來更為寬廣。客廳的主牆不是一般設計的電視牆,而是父母希望小朋友有個可以發揮寫字塗鴉的空間,於是為了不過於單調,我索興就在牆面上種上的幾棵樹來更強化些休閒的氣氛。
小朋友的房間則是以天空為主題,兄弟兩人感情非常的好,所以兩人的床就像是旅館的雙人房一樣,背牆用了天空的深藍色,吊燈則是我特別從國外採購回來的月球燈,讓小朋友們有一個在外太空的氛圍,而空下來的另一半空間則是兄弟兩的玩耍空間,做功課時則是乖乖在書房裡用功。
主臥室其實是遠比原來空間小了快一半,因為挪用給書房空間。但我還是做了一個walk-in的衣櫃間,門片也是用不同的布板裝點簡單的臥室,床頭燈則是一對大燈罩直接垂吊兩旁,也算是比較旅館式的手法來設計。浴室則小小的做了個化妝椅,也兼具了收納的功能,用長條的鏡櫃來拉大浴室的空間感。
一個好廚藝單身男子的家160㎡)
這是一個幾乎沒有什麼隔間的設計,客戶是從事廣告及料理的專家,單身一人,所以他希望能以工作為主的空間做設計的主軸。於是在一開始我們就打破了一般家庭的格局,一進門就是餐廳跟廚房,為的是他可以在家工作,甚至於可以下廚請客的好空間。所以在一進門看到的是一面大橘色的牆面,跟專業的廚房設備。爐火前面是一片厚實的實木用餐台面,朋友來的時候可以一邊下廚一邊聊天,不像是一般的廚房,倒是有點像是營業的餐廳,增添了許多的情趣。不想讓客廳充滿食物味道時,可以將收在客廳側的門片拉出隔開兩個空間,甚至廚房櫃台前也可以拉開透明的玻璃拉門再將餐廳與廚房做一個區隔。
客廳反而是位在屋子的中間,偌大的牆面都是他愛的CD與DVD,他也很重視視聽的設備,所以反道沒有太多的大櫃子規矩地擺設這些器材,因為可以隨時抽換他想要的電線或音響發燒線等材料,廣大的客廳最大的特色反而是天花板,中間那不規則的弧線加上原來的十字樑,我用了點手法讓天花板成為空間的焦點,至少看起來已經不是讓人頭疼的壓樑感受,反而成了天花板的造型。
再走進去一些是主人的書房兼客房,沒有客人來的時候床是收立在牆面上的,成為一個寬廣的空間。有客人在時再放下來,拉起拉門,主人客人都還可以保有私人的領域,但拉開門後卻是與客廳相通的一個空間,也等於加大了客廳的空間,一舉數得的一個考量。
這三個設計案的預算與空間都不一樣,但重要的是我很自信地將每一個不同的家庭個性塑造了出來,讓空間來說明屋主的個性與特質,這才是我對於設計是一個不斷地變化與實現夢想的工作。也因為如此,我也一直很開心看到每一個客戶在搬進新家後的喜悅與滿足,那就是我的成就所在了。
办刊专访陈岳夫
从你的文中可以看出你的服务意识非常的强烈。就目前来说,普通家庭装修在台湾设计公司在中占据的比重大不大,台湾民众或是设计师又是怎么看待样板房,因为在国内样板房受到很多民众的诟病,民宅装修却被大部分设计师舍弃。
答:是的,其實以現在的市場經濟來說,各行各業都可以說是服務業了,沒有好的服務基本
上就沒有長久的經營,我想這是我在設計業上的基本概念。
以台灣目前房市在熱頭上,但非所有的人都買得起新屋,所以有部份是買舊屋來全新改
裝。至於樣板房因為要以新穎,或是造成空間視覺的寬敞來吸引買家,所以在設計上的
確有很多值得商確的地方,一般來說現在的客戶大多有這樣的認知,所以樣板房在台灣
我想狀況還好。有時我陪客戶去看樣板房也會跟客戶一一說明或是請教建商一些實際的
問題,讓客戶不會在被類似蒙騙的狀況下買新房。
我想國內市場應該會慢慢重視到民宅的裝修,因為台灣基本上室內設計師這行業也是近
十年多來才慢慢被建立出來的,但是因為國內市場的蓬勃發展過快,我想大型商場大金
額還是會成為一般設計師的首要目標,設計的發揮空間也大,況且國內這方面的市場的
確還有很大的空間。長遠看來民宅的裝修我想在未來會是細水長流型的發展,不至於像
商業空間般的受注目。
国内的经济超速发展,导致信仰缺失,设计的丰厚利益又让设计师的结构群体鱼蛇混杂造成社会形象毛躁不堪。设计师在台湾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形象?设计行业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势?
答:如先前提到的,台灣室內設計業是一步一腳印建立起來的,設計師的地位遠比十多年前
我剛從日本回國時要來得明確很多,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改善後,生活上比較優渥
的情況下慢慢受到一般民眾的重視。設計雜誌從一兩本到現在的十多本,還加上國外的
資訊,現在台灣的民眾也越來越重視居家生活,相信專業,所以設計師在目前來說是有
其一定的地位。
我在台灣聽到國內一些設計的狀況,我有很多的朋友也相繼到國內發展,他們也提到利
潤相當的不錯,這也是一種市場供需。在台灣現在的民眾被設計雜誌教育得相當不錯,
在各種資訊公開的狀況下,利潤都有一定的限制,甚至成為搶案的情況下,利潤都未必
如一般人想像中的好。
但是設計行業是一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台灣在這一方面發展得還不錯,但政府所出的力
量有限,不像韓國或泰國,或是中國政府這樣努力的推動,都是靠設計師們獨自的奮鬥,
這一點讓我個人覺得比較無力感。
你有非常丰厚的日本生活史,个人觉得目前来说日本设计要优于中国设计(家装),可否简单的阐述一下日本对于家庭装修的模式(优势),对于日本家庭在家庭装修方面的支出大概是多少,日本家庭装修设计师在他们国内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
答:日本的裝修模式跟我們中國人的方式相差非常地多。他們賣樓的方式是聯同裝修都是包
含在內一整套一整套的賣,除非是獨棟住宅才由建築師一手統籌,他們室內設計師的地
位我覺得沒有國內或台灣這樣的明確。這跟日本人習慣大家統一樣式的民族背景有關。
不像我們一般國內或台灣民眾買了樓之後還要請設計師全新依照自己的意願設計,這
一點我覺得以室內設計師的工作來說,我們的確是有挑戰性,也比較有趣。
就我所知道他們在家庭裝修上所花費的大多包含在買樓買屋的費用裡了,所以他們在家
具上的比例就佔得比較多,這是為什麼在日本逛家具行比在國內逛有趣很多的地方。
设计师的自我定位以及社会责任?在国内设计师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情绪,就是好高骛远,都将目光紧盯着大型施工项目,无可厚非因为这样可以带来更丰厚的利益。因为大家的眼光都盯着利益导致近几年设计水品停滞不前,只把“设计”作为捞钱的工具,忽略了设计的真正意义---设计师美好生活倡导者,用设计来服务、美化大众的生活。可否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体会?
答:要說設計師有什麼社會責任可能有點重了些。但不可否認的設計師就是要帶給民眾生活
的美學觀念,但這並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要從很長遠的經濟、教育及環境等很多條件
的配合下才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而成。
國內因為經濟爆發力,的確在短時間內會造成有錢人的一些不知所措,也讓一些有心賺
錢的設計師迷失,但不能說他們有錯,只是扮演的角色上有偏差,所以讓設計成為一種
撈錢的工具,而真的忽略了倡導的角色,但我相信很多設計師仍然有他們真正的理想,
也朝著這方向進行。我記得我有一位一起工作的英國前輩曾經對我說:「不能靠當室內設
空间设计师的价值观 篇3
林伟而, 毕业于美国康内尔大学建筑系, 获硕士学位, 现任香港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美国麻省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注册管理局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2003会长、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香港注册建筑师、建筑师事务所商会有限公司会员、香港设计师协会会员、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其具影响力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广受业界及市场推崇。
1 真正的好作品要坚持做到最后
设计作品, 是每位空间设计师的产品, 也是设计师们赖以生存、参与市场竞争, 直至最后功成名就的载体。与其它的艺术创作门类不同, 空间设计师的作品如果得不到客户的认可, 或是经过了业主随意的修改, 最后的作品往往会面目全非。因此每位设计师都希望出好作品, 更希望作品能被客户认可直至按设计意图实施。
现实中, 有很多设计师在展示作品时经常只能展现设计效果图, 而最终的效果却无法把控甚至拿不出手, 对于有成就的设计师而言, 他们都会对结果看得很重。他们认为, 真正好的作品, 是应该能坚持做到最后的, 并保证自己的设计创想得以实施。象林伟而, 就特别慎重选择能够很好配合的客户, 他认为这是保证好作品能最后实施的关键。
选择了好的客户后, 很多时候成败就在于与甲方的沟通, 作品的实施在于能不能更好地得到他们的支持。林伟而认为, 如果设计师接项目的时候与甲方没有进行彻底的沟通, 等到接到项目后就会遇到很多矛盾, 其实两者是可以共通的, 特别是内地或香港的项目。如果甲方找设计师时已经了解到他们的设计风格, 并且知道这位设计师是有一定的追求, 想做一些另类的或比较有新意的设计, 那事情就会比较顺利。
因此, 设计师要学会坚持, 哪怕要经过多次的磨合, 也要努力让自己的构想在业主的调整中得到提升, 直至最后的成功实施, 千万不要半途而废, 放弃自己的设计原则。经过这样的锻炼, 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 并得到业主的尊重, 从而树立威信。
2 平衡与突破是设计的关键
对于成功的空间设计师而言, 好的建筑应该自然流露出室内空间的特色, 而室内空间也应该尽量利用并发挥出建筑的特色和优势, 两者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当有机会接到建筑与室内一起做设计的项目时, 就会尽量利用建筑本身的空间去配合室内功能的要求, 系统化地去构思一个连贯、完整的设计。
在林伟而的作品中, 很多设计都是通过空间感去体现的, 甚至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材料, 而不会故意去堆砌一些很复杂的元素。他认为, 只要能够做到一个很通透的感觉, 就会附带出更多想法, 所以在设计时尽量不要将空间切得很碎。特别是有机会把室内和建筑一起做设计的时候, 室内方面反而不需要太多装饰, 因为在建筑上已经做出了足够的空间感。难怪业界内外评论他的作品大气而内敛、阳刚而空灵、干净又利落, 空间构成几乎没有一点装饰痕迹。
在设计中, 表现空间不是依靠材料, 空间只是一个很概念的东西, 相对来说灯光更是空间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师更应注重于一些别人关注不到的细节设计。对环境因素的运用也十分考究, 特别是针对在中国做的项目, 要清楚项目周边的环境跟中国人所讲究的风水关系, 风水不应该只是通过摆设去改变, 风水应该是很自然的, 表现在坐向或看出去的风景, 以及日照和建筑的关系等等。一个好的建筑应该很舒服地坐落在自然的环境中;应该尽量利用外部的环境, 并将其带入室内。应注意的是, 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柔和的灯光、明快的色调、风格统一的艺术品, 甚至是动听的音乐和室外景观, 而设计师要做的, 则是在各种元素中寻求平衡与突破。
3 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在一个项目的设计中, 能否与用户的实地使用配合, 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有的时候设计师可能会有一些很有突破性的想法, 但是只要与使用者最后的使用功能不相配, 这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所以, 设计师还是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在设计的时候, 林伟而就很重视项目对设计的基本要求, 他会从功能上考虑, 并且思考在设计上如何与功能更好地配合, 首先要把功能上的环境处理好, 然后再去融入一些他所希望的设计元素。
位于香港太古的东隅酒店, 2010年落成投入使用, 这个酒店的设计, 林伟而团队一干就是四年半。为了从用户角度出发切实解决问题, 林伟而很耐心, 没有一点的浮躁, 这一性格让他能对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很细心地去研究, 而且他还组织了一个顾问团队来支撑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目前在国内很少有顾问团队去跟进项目, 包括灯光、艺术设计等, 但在国外, 几乎每个范畴都是由专门人才去做的。缺乏顾问团队跟进项目其实是个弊端, 很多时候由于未能关注整个项目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会造成长远的遗留问题。
东隅酒店的设计, 林伟而团队从建筑还没开始就介入项目, 他们关注每个细节, 从室内设计延伸到建筑设计。先从室内房间的布局与窗的关系进行分析, 然后再将建筑的造型和外立面窗的分布, 由室内反映出去, 整个项目的公共部分都是这样进行考虑的。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以及甲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 这样既确保了设计师能充分考虑经营者的要求, 也保证最终的成品基本没有瑕疵。像样板房, 他们就设计了两三次, 而且每个细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如果双方有矛盾也会尽量去解决。
4 要多做一些工作之外的事
“工作之外的事”, 是指设计之外的事, 但这些事对设计都会有更多的互补。很多空间设计名师, 想在都兼任教学工作, 也经常会到内地或国外举办讲座, 对于他们来说, 教育下一代是很有意义的事。而作为空间设计师, 如果能在艺术上有更深的造诣, 对设计就会有更多的帮助。
2003年中秋, 林伟而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里创作了《彩灯大观园》大型主题艺术游园, 那只融设计、艺术、科技、互动、体验于一身的“大灯笼”高15米、宽35米、360度环绕, 由800根竹竿组成, 外有竹篱、内有竹台, 彩灯追逐灯笼, 水池飘浮莲花, 灯影、竹影、人影, 再加上金木水火土搭配的材质, 大都市里的中秋赏月被处理得传统韵味十足。而大灯笼内, 抬头可见苍天明月, 四周却环绕着4部投影仪放映香港短片。10天的中秋赏月, 10万港人观看, 给非典后的香港带来了欢乐。虽然这个竹装置只展览两个星期就拆了, 但却是将林伟而从建筑师引申到艺术家的一个项目, 对他来说是个转折点。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会发现有不少艺术装置都来自于这位艺术家的构思。但林伟而很多时候做装置的项目是没有收任何费用的, 只是为了兴趣, 林伟而认为这些无形中对于空间设计师的事业更有帮助。
正因如此, 设计师的思路会更开阔, 他们可以藉此得到一些启动思维的灵感。无论是做设计、做艺术, 或是做教育, 其实都有联系。以前或许会认为设计只是由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并会更多地固执于自己的想法, 但是通过与年轻人、学生的沟通, 会拓展出更多方法、更多途径去解决一个设计问题, 这些都会让自己的设计思路变得更加开放。
5 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内涵
一位好的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流露出自己的文化和内涵。说起文化和内涵, 每一位中国设计师总离不开“中式”设计的情结, 当然, 中式设计广受市场欢迎也是设计师们更喜欢涉足其中的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 中式在设计风格上很不好把握。虽然对于中式定义的截取时至今日有很多题材可供选择, 但也就是因为可选择的多, 真正能做到恰如其分的却仍然是凤毛麟角, 很多设计师都只是一味的填充、复制, 毫无新意, 白白糟蹋了中式的称谓, 其中就暴露了不少空间设计师在文化和内涵修养上的缺失。
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的一样:“我们有艺术史, 而且生在中国, 即必须翻开中国艺术史来……这些采取, 并非断片为古董的陈列, 必须熔化于新作品中……”。那么, 如何在空间设计作品中体现文化与内涵呢?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扎根民族沃土, 深入了解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原则和手法, 认真学习现代空间设计的理论和风格, 然后融汇贯通, 因地制宜, 从而设计出一个个能体现空间精神、满足使用功能、符合审美要求, 有真正风格的现代设计作品来。
林伟而近年的很多作品也都运用了中国元素去进行设计, 他认为这些元素的体现不是简单地将物件生硬地摆起来, 而是在感觉和精神上流露出东方的韵味, 可能是一种比较随和端正的布局, 也可能是带有气势的空间。
东方的韵味, 其实就是“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中, “意境”的创造一直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绘画、书法、园林艺术, 均渗透着对“意境”的追求。自古以来, 中国优秀的空间环境, 无不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韵致, 即“意境”的创造。通过创造情与景的交融, 意与象的统一, 唤起或激发人们的想像或联想, 仿佛身临其境, 受其感染。我们讲究的“凡书画当观其韵”, 这里的“韵”, 指精神、性情, 让作品在平淡中含有意存而笔未见的深度, 有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蕴。同样, 将这一美学理论运用到空间设计上, 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 更高层次审美价值的环境。
6 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空间设计师做设计应该要平衡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建筑是相对比较理性的, 而室内设计却是需要追求感性的, 两者要达到一个平衡。就象室内设计很多时候是通过气氛打动人, 需要一些感性的元素, 比如色彩、灯光、空间的布局, 让设计出来的东西更有冲击力。
我们可以从林伟而的经历来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毕业后先是打了十几年工, 开始主要是做建筑, 在一个发展商的公司工作了很多年。据他介绍, 当时做的东西无法强调个人风格, 还是以公司的风格为主。93年他自己的公司创办初期, 设计还无法百花齐放, 很多时候也只能考虑甲方的要求。到了后来, 他们开始逐步把握好每个机会去做一些有突破性的项目, 从那时开始, 他知道是时候强调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了, 因为只有能够提供自己的独特想法, 才能为甲方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在形成风格的过程中, 把握好每个机会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多位空间设计名师的交流中, 都认为年轻的设计师千万不要急功近利, 但有机会就一定要尽量去把握, 因为很多时候无意中会有一个项目对自己日后产生很大的影响。
空间的价值 篇4
关键词:第三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以人为本的“第三空间”是根据人们需求设置的,而作为自由开放、宽松便利且极具温馨性的 “第三空间”的图书馆,通过现代通讯和数字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多时空、全媒体的全方位服务,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使图书馆成为一个“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文化知识共享空间。
1 关于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雷伊·欧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他称第一空间是家庭居住空间;第二空间是工作职场空间;而城市中心博物馆、咖啡店(星巴克)、图书馆等作为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克里斯蒂娜·米昆达也在她的《建筑师的非建筑阅读》中提出了此观念,她相信:一个城市应当有“仅仅是美丽的空间,一种人们可以时时到此从容地呼吸,对灵魂深度有重要意义”的场所。在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更加自由、平等,畅快交流。
2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社会价值
现在的人们对文化需求的追求早已不那么简单了,其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消费文化产品,也想参与、组织、策划到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现。图书馆也应从单一的图书借阅服务向多元化文化服务转变,其服务功能日益宽广,图书推荐,讲座、展览,音乐欣赏,影视播放等,而“第三空间”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让其在作为场所的物理空间上,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交往,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属性。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应是一个服务于大众的社会文化机构,应具备以下功能。
2.1 图书馆是社会公众的知识共享空间
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突出的功能就是与社会公众以及其他文化机构共享知识,因无论是社会机构、团体、还是个人都需要信息和知识,因此关联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图书馆在文化共同体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成为公众信息共享知识的交流平台,发挥作为城市引擎的作用。如英国伯明翰市立图书馆提出“知识经济的发电站”、“全球城市的地区心脏”等概念。这种既是信息中心又是学习中心的实体空间,是人们共同参与信息收集、生产和研究的场所,是将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工具融汇之地,是人们交流的空间。
2.2 图书馆应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加强合作成为文化共同体
图书馆应主动与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艺术馆合作,为城市居民提供知识服务。与其他文化机构相比,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更明显,社会关联度更突出。如天津文化中心的图书馆,与博物馆、美术馆构成的博美图。博物馆推出系列文史讲座,包括瓷器史、玉器史、书画史等方面的内容。美术馆以收藏、研究、推广、展示近现代以及当代艺术家作品的近现代及当代综合造型艺术馆,以其高品位的艺术品、典雅优美的环境和艺术气氛,为公众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文化休闲空间。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馆内通体白色,采用阶梯式布局,一排排顶天立地的书架镶嵌在墙体上,传递出浓厚的求知氛围。图书馆一层还布置了信息查阅,作为24 h服务的自助图书馆,配备了RFID读者自助借还书系统的高科技设备,将给读者更多人性化、便捷化的感受。此外,馆内还设置了读者自习室、古籍阅览室和数字资源阅览室。
2.3 图书馆应是一个向社会公众群体提供创新的舞台
图书馆应开拓创新思路,让社会公众按自己的思路设计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崭新空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内构建了一个由艺术家策划的表演艺术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与表演相关的信息资源,而且还提供表演空间,邀请社会上的相关人士组织活动。图书馆可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各种讲座与展览,读书俱乐部,建设网络论坛发布网络读者群活动。罗杰·列维安在“面向未来:21世纪公共图书馆战略愿景”中指出,图书馆应成为“信息、知识、艺术媒介以及娱乐的场所。这样的图书馆具备了一系列专业的设备、设施来帮助作家、编辑、演员和其他创作者创作新作品”,成为“创作型图书馆”。
3 图书馆是实体与数字虚拟相融合的交流空间
图书馆和互联网同时作为知识交流的平台,实体的图书馆方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虚拟的互联网更为方便灵活,传播速度更为广阔且迅速,如果图书馆实行实体空间与数字虚拟技术的融合,势必使图书馆成为有着先进信息通讯技术的知识交流空间。这样读者不仅可以这个空间交流信息并获取知识,还可以获得全球的信息资源。
4 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
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就是要让读者享受到图书馆为公众提供的优质服务与空间,图书馆完全可将此当成一种服务资源向大众提供服务,享受空间为公众提供的优质服务,充分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优质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品质,贴近读者服务,随处可用的无线网络资源,调和大众紧张的工作节奏与过大的压力,为其心灵平添一份平和。
5 结语
对于处在从传统媒体为主向数字全媒体为主导转型的图书馆来说,图书馆的“第三空间”充分满足了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公益平台的“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是公众向往的场所,是公众享受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促进了公众的沟通交流.加深了人们的理解互信,增加了社会亲和度与和谐性,为构建人文性和谐化的社会发挥了积极且促进的作用,无疑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亲和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图书馆是人类分享知识的最佳伙伴—南京图书馆百年庆典论坛发言 2010-11-22.
[2]吴建中.http://www.wujianzhong.name/?p=667建中读书.
[3]沈栖.城市的“第三空间”[J].国际市场,2008(4):70-71.
[4]刘丛.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分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08-29.
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篇5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按照价值链原则将不同价值区段的生产活动分散在不同的区位,全球化中地域分工呈现出核心———外围的非均衡格局。我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正在加速重组,共享与互补、整合与竞争,正在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新主题,未来区域竞争的主题不再是产业与产业或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人口、产业与空间的综合体。杨小凯的模型(1991)预测,如果所有人居住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组成城市, 则交易效率会因对贸易伙伴交易距离的降低而提高,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提高。目前对城市规模的研究有三个方面,即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经济规模。对城市规模的探讨视角主要有合理规模、适度规模和最佳规模。不管是产品分工,还是功能分工,本质上都属于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角度来审视城市空间演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城市群内城市间的价值链整合成为区域价值链分工研究的重要内容。城市化的根本在于确立城市作为高效率的经济空间载体的地位,城市化的基础组织机能取决于市场交易与产业空间集聚过程中的外部经济转化为城市区位比较优势的能力,城市区位的比较优势和产业价值链相叠加和匹配是城市空间演化的空间经济条件,因此,发展以产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城市价值链对实现由全球背景下的“被动城市化”转向“主动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价值链
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存在于空间中,并按照“趋利”的本质特性在空间中演进,形成一系列空间景观形态和价值关系表征的空间关联模式。城市被看成是一个经济交易系统,这种交易既可以发生在城市内部, 也可以发生在城市之间,而交易需要支付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与空间价值有关。城市内部价值链重组行为和城市间价值链重组行为本质上都是要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空间超载、失衡和失序构成了严峻的空间发展困境。人类的发展从要素范式向系统范式转变将是必然趋势,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变为“空间的生产”,以一个个价值空间的构建来规范经济行为,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和福利空间。空间价值是依附于空间中的资源价值的空间表现, 本质上是空间资源要素的空间增值能力。就资源本身来讲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其被空间运用于具体经济活动时,才具有价值,可见,城市空间是有价值的。城市空间布局与产业价值链有相似之处, 但城市价值链更为复杂。本文将城市价值链定义为城市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和优势,对城市空间进行重组、更替和整合行为的总和。城市价值链可以在城市内部也可以在城市之间,因此,根据价值链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城市内部价值链、城市间价值链和全球城市价值链。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使生产过程出现空间分异,发展中城市承担了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的生产任务,大城市和发达的核心地区则集聚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以价值链取向的空间需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空间重组。
三、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机理
(一)企业层面的城市空间演化
企业层面规模经济的存在是解释区域集聚经济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以地方化经济存在的产业内外部经济还是以城市化经济存在的产业间外部性,都是企业规模经济的反映为区域集聚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企业组织在规模化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将生产过程在地域空间上实现企业内部价值链的重组和整合而形成地域分工。企业的地域分工是一种高于企业内部技术分工的分工形式。以空间分散为主的地域分工使区域联系的发展到尽可能大的程度,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城市价值的重叠和匹配(图1)。因分工与专业化为动力的企业空间重组是城市形成与集聚的根本动力。
(二 )产业层面的 城市空间演化
企业在区位选择时有着向中心企业汇集的倾向,其结果就会促成产业集聚,进而形成城市,因此,企业空间区位选择是城市空间演化的源头,城市化是产业价值链整合效应的空间表现(图2)。不管是斯科特对“后韦伯”工业区位活动的解释,还是奥沙利文对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界定,都让产业和城市联系在一起。基于整合与演化的新产业集聚超越了“马歇尔式集聚”的局限性,表现出同一产业、相关产业与不同产业之间纵横交错、协同集聚发展的新形式,产业发展创新的价值链与模块化发展更为迅速,由产业组织的生产网络系统演变成价值网络系统,城市空间布局不过是产业空间分工的区域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整合力主要来自于有组织的市场制度,是一种“人工选择”;产业的演化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自生能力变迁,是一种“自然选择”。
一定的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一定的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产业价值链的空间载体。产业价值链的长度、宽度、灵敏度决定了城市空间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演化能力。产业价值链空间衍生和拓展使世界城市、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成为可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整合过程中,处于全球价值链网络中的城市日趋专业化,如工业城(汽车城、机器制造城、高技术工业城)、服务业城市(如金融城)、旅游城市等。
(三 )产业价值 链空间重组 与城市经济区
产业价值链空间重组地区节点、域面、网络相互交织,区域一体化加深,能量、物质和信息的空间交换更加频繁,多极化、分散化、网络化是其基本特点(图3),是区域空间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国家、地区经济成熟的主要标志。高端价值环节不断在中心城市集聚,这种集聚的扩散效应必然会使低价值链环节向外围城市转移,集聚与扩散的力量也正是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力。城市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在价值链重组过程中不断得倒优化和整合,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城市网络系统,这种城市网络系统的演化形成城市经济区。
城市价值链整合的动因是城市空间演化的微观基础,城市空间演化是城市价值链整合的结果。城市价值链整合也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一般来讲,中心城市的价值功能向外围地区转移低端价值功能,外围地区也可能有高端价值功能向中心市区转移,狭义的城市价值链整合主要是针对发达中心城市向落后外围城市转移其价值功能。所谓城市价值链整合,其实质就是城市空间重组与更替的过程。在城市价值链整合过程中城市价值链上生产活动的空间发生变化,即城市价值链活动中的部分活动或全部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原有城市空间的价值功能发生变更。
四、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集聚经济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集聚是城市的典型特征,集聚动力机制通过影响城市产业布局以及人口的空间选择而影响着城市空间演化轨迹。城市是集聚经济的产物,表现为人口、产业、土地、交通等要素的集聚,根据集聚的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规模城市。密集的城市之间由于生产要素的频繁流动,内生出竞争优势增强而交易成本降低的空间巨大的城市群。区域开发的不同阶段,其空间布局一般多经历着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化过程。多数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集聚效益比较明显,空间集聚是主要倾向。但在中心城市由于过于集聚而出现交通拥挤、用地与供水紧张、区位成本上升和环境恶化等负效应,其布局趋向于由集聚转向扩散。
城市化进程下的集聚存在边界和约束,这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拥挤、资源价格的上升等。此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向外迁移的愿望就非常强烈,而它们的首选区位就是周边中小城市。一方面因为中小城市低廉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就近选择区位是因为需要借助于熟悉的市场和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城市主导了两个方面的进程:其一是由本地市场规模扩张触发的向心运动,这表现为核心城市的发展壮大;其二是由于本地市场拥挤导致的离心运动,这是由核心城市单极扩张转为城市集聚发展的动力。
集聚力可以分解成两中力量,一种是向心力,另一种是离心力。向心力促进产业在空间集聚,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使集聚规模扩大。而离心力则推动集聚区域的企业向外转移,使产业集聚发生转移或消亡。向心力与离心力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均发挥作用,而是与产业集聚程度有关。当产业集聚程度达到初始规模时,向心力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从而促进产业集聚规模扩大;如果产业集聚程度继续提高而达到更高规模时,过度集聚导致离心力发挥作用,引起企业向集聚区域外转移,使产业集聚发生迁移或者走向衰落。
(一)自上而下的外生整合力驱动下的集聚
自上而下的外生整合力驱动下的集聚可以用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来解释。通过对某一区域的投资,可以使该地区产出数倍于投资增量,体现了增加投资对增加收入的刺激作用。自上而下的外生整合力之所以能产生投资乘数效应,是以投资工业增加收入以后必须用之于消费为前提。
1. 核心区第三产业集聚程度提高 , 工业空间受到挤压 ,服务型空间逐步占据主导。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心城市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城市空间重组,通过金融、技术、信息等要素确立其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而将一些低附加值的生产或功能转移出去实现城市的转型,实质上却摆脱了对第二产业的依赖。这从表面来看似乎放弃了工业和第二产业的高额利润,实际上在从产业向外拓展和内部升级过程中双重获利,一举多得,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就是最好的例证。
2. 核心区工业外迁 , 过渡区工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工业空间外移。产业空间集聚的竞争条件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竞争过程中,规模经济导致集中,避免规模不经济又阻滞集中,需求多样化和生产多样化背景下的范围经济,也必然导致产业分散布局。比较典型的模式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集团式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卫星城所围绕的多个中心城,一般是属于同一产业集团内的)和以台湾为代表的中心———边缘结构(卫星城的布局以核心企业总部所在城市分散布局)。中小城市的互补也为大城市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转型创造了条件,这种梯度式的分工关系最终提高了基于产业链的城市竞争优势(图4)。
一般来说,城市工业结构是指城市各工业部门的组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城市空间的演化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演化。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变动,新的工业部门和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由单一趋于复杂, 主导的推动型产业不断由产品附加值低的部门向附加值高的部门转移。城市则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
3. 工业集聚带动居住空间外移 ,引导了新的服务型空间形成。
与工业集聚相伴的是人口向工业外围转移,形成新的人口集聚区,由于人口集聚扩大了消费需求,围绕人口的服务型空间逐步形成。
4. 外围地区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要素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落后地区远远偏离稳态,对落后地区进行工业投资,可能诱使其他经济同时出现大规模增长的现象(一种新工业的建立可能刺激另一些部门的模仿和创新),新的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会驱动外围地区区域稳态增长。图5是新古典区域增长模型的推导,反应的是区域增长率与其稳态水平成反比, 其中,K*1,K*2,K*3分别是地区1、地区2和地区3的稳态水平。 (ψ﹢φn)表示资本存量。在外生整合力作用下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趋同或收敛的趋势。
(二 )自下而上 的内生自 然力驱动 下的集聚
仅仅用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不足以说明相关的生产活动应在企业内部还是放到企业外部进行,还需要考虑交易费用问题。地区固有的技术潜力和市场潜力是地区增长的内生因素。这些潜力包括社会、政策、经济、文化、自然等多种 因素。自 下而上的 内生自然 力驱动下 的集聚符 合汉森———萨缪尔森模型的加速原理,所谓加速原理,就是用来说明收入变动将怎样引起投资变动的这种引致投资理论。大体上来说,当某一区域收入(产量)的相对量(即本期的收入与上期比较的变动百分比)增长时,投资便加速增长,经济就会出现繁荣;反之,当某一区域收入(产量)的相对量(即本期的收入与上期比较的变动百分比)停止增长或下降时,投资便加速减少,经济就会出现衰退。
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一些限制性因素难以解决时,建设规模被迫收缩,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只有在集中力量改变了不利条件,跨越了限制性门槛以后,才会出现新的增长期。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与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空间集聚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一方面城市空间增长效应的外部性和局部地理溢出的作用强化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使其交流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强空间集聚也促使城市空间增长效应高度显著。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布局强调经济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扩建、改建,或在已有基础上的一定地域内集中建设,这样比分散布局取得较好的集聚经济效果。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集聚已不能与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经济效率、增长速度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趋向分散布局,开始由不均衡逐步转向均衡,呈现出由集中过程转向分散过程的倒“U”型曲线。图6描述的是因地区自生能力引致的空间扩张 ,K*1,K*2,K*3分别表示地区1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稳态水平 ,y*1,y*2,y*3分别表示地区1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规模。
伴随着产业链的价值裂解和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城市功能将不断专业化和高级化,城市群嵌入价值空间的尺度范围将不断扩大,除了地区性和国家性城市体系以外,还会出现跨国城市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全球城市价值链不仅包括大量的企业,还包括大量的城市,不仅要关注企业,还要关注城市空间。全球城市处于全球城市价值链体系高端,具有领导和控制功能的高等级城市。城市价值链的动态调整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增强,城市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方向发展(图7)。
(三 )整合力与自然 力动态均 衡分析
事物的常态是动态变化,且具有累积倾向,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分析城市空间演化的路径。一国乃至某一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这种地区差别,是两方面因素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自生发展能力。各地区之间 ,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丰度,组合状况的不同,区位条件的差异;文化制度,特别是工业开发的历史基础和积累不同;人口密度、人口素质、劳动力成本不同。作为一种社会惯性,这些自生发展能力一直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
2. 生产要素的空间整合。现代区域都是一个能量、物质交换频繁的开放系统。 生产要素流动的一般趋势是:劳动力向工资高的地区迁移,商品向价格高的地区流动,资金向报酬高的地区集中,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向梯度差较小的地区推移。两种力量长期交互总用的结果是区域由不平衡到平衡、由低水平均衡到高水平螺旋式递进发展的过程。
将外部整合力与内生自然力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区域城市集聚模型:
式中yt、yt-1分别表示某一区域本期和上一期的经济增长水平,b和a分别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系数,I0表示外部整合力驱动下的投资量,Ct,Ct-1分别表示现期和上一期的消费水平(内生自然力)。模型表明,在假定b、a为已定的情况下,区域城市集聚程度取决于投资量I0的变动 (外部整合力),投资量I0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加强集聚,产生诸如缪尔达尔描述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集聚区域城市集聚水平是外部整合力与内生自然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整合力与自然力动态均衡可用图8所展示的逻辑框架来说明。图6中反应的是经济地区是由一系列经济职能的亚空间(区域)通过一定的等级秩序和功能结构组织起来的。城市空间演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空间秩序再安排,经济组织再构建和空间相互总用再调整的过程。如何从空间组织和效率方面保证这一过程的来良性发展是城市空间演化的关键。
五、结语
城市产业整合和演化能力不足是制约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需要通过制度、技术和组织方式在内的整合和演化现有优势产业链和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孵化出以产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城市群”与和新的“经济区”是下阶段我国城市空间演化的可预见的趋势,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产业价值链层面上的城市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流形式,城市群突破了单一城市空间的局限, 既反映了城市空间演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和趋势,也是产业价值链在空间上的投影,当然,也是一种高效的城市化模式,空间价值链整合与重组将替代产业集聚成为新一轮城市空间演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增值效应,因此,从价值链视角来分析城市、城市集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城市价值链的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城市、城市群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价值链。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城市价值链的增值。从价值链角度探索城市空间演化机理与增值效应问题,拓展了对城市空间经济的研究思路,也将丰富中心——外围(CPT)和全球价值链(GVC)理论。
关键词:价值链,城市价值链,城市群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2]周建明.城市合理规模测定方法纵论[J].现代城市研究,1997(6).
[3]杨雪梅,石培基,董翰蓉.资源约束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
[4]雷羡梅,张永春.论城市最佳规模[J].城市问题,1991(5).
[5]金凤君.功效空间组织机理与空间福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
[6]周韬,郭志仪.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的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
[7]彭翀,顾朝林.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
空间的价值 篇6
教师在教学《台阶》这篇课文时的落脚点, 大多放在了父亲的勤劳, 简朴做事的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这是认知的层面, 仅仅完成了对文本“事实”的认知。作为文本解读, 特别是教学生解读, 绝不能停止在认知这个层面, 而是需要把解读教学提升到生存层面。那么, 怎样走出有关人物形象、性格、品格的老套来解读《台阶》呢?本文以“空间”元素在作品中所独有的意蕴为切入点来解读《台阶》。
“台阶”是“我们家的台阶”, 它是“我”的一家人居住屋舍的地基, 作品中“父亲”为它的“低”而心情压抑, 为它的“高”而精神恍惚, 皆是由于它位于“我”的“家”, 也就是说它是“我”的“家”的一部分。小说《台阶》的“空间”位置规定了它与“我”的“家”的联系。
作品通过台阶的变化来反映“我”的“家”的变化。作品不写“我”的“家”的全貌, 而将笔墨聚焦于“台阶”, 取“台阶”所具有的“层级”性特征, 它与地基连成一体托举着“我”的“家”, 这就成了一个文学的意象, 寓寄着一种与乡俗有关的深层的社会内涵。比如, 在乡间, 本来是和谐的乡邻, 往往因为筑造屋舍而反目成仇。在造屋的时候, 后来者要居上, 高前者一行或两行砖, 意在压邻居那么一点点儿运头。由此可见, 当筑造行为脱离开栖居的本质异化为一种精神、价值、欲望的寄托之后, 筑造本身就被颠倒了, 筑造与人生存在各种关联也走向反常, 人性也就随之扭曲了。
以上所分析的是台阶的“空间”位置所具有的规定性及其影响。当然,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台阶》构思的思维线索。
小说中的“台阶”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所具有的意味, 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是老屋的台阶作为“父亲”活动的空间平台, 二是新屋台阶作为“父亲”活动的空间平台。当“父亲”活动于其上的时候,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先看前者: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 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 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 那里栽着几棵柳树,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 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台阶”———小说中“我”的“父亲”小憩时的主要场所。他在这里远望着村落中与之相对的乡亲屋舍的“台阶”。“我”家的“台阶”, 在这时已是作为“父亲”现实的活动平台, 而“高高的台阶”则成了注视的对象。这是一个极富有象征意味的画面, “父亲”想从脚下的“台阶”渴望跨越到那心中向往的未来的“高高的台阶”。摇动的柳枝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样的情景描写, 表现出“父亲”执拗的性格。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的头上“飘来飘去”, 此时, “父亲的头上”又成为“旱烟雾”的飘动“空间”, 这在“我”的眼里, 那不是“旱烟雾”飘在头上, 而是盼望高台阶的愁思笼罩着“父亲”, 缠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旱烟雾”, 在这里旱烟雾就有了“愁思”的象征意味。“父亲”脚下的“台阶”和作为心中追求目标的“高高的台阶”, 一个是“平台”, 一个是“目标”, 从脚下的“台阶”跨上心中的“台阶”, 这又构成一个“空间”的意象, 有韵味, 耐人品读、咀嚼。
作为人物活动的一个“空间”, 当新屋建好以后, “父亲”却不能适应他朝思暮想的高台阶, 请看文中的句子:
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 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 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 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 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 便一级一级地往下挪, 挪到最低一级, 他又觉得太低了, 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高台阶虽然建成了, 但“父亲”的精神上显然没有过高台阶生活的思想准备。他连与乡亲对话都出了差错。高台阶, 此时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父亲”不适应, 不习惯, 他产生了心理障碍。
不仅如此, “父亲”的体力也不适应行走在高台阶上, 特别是负重的时候:
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 噔噔噔, 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 到第四级时, 他的脚抬得很高, 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 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 他停顿了一下, 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 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 父亲身子晃一晃, 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父亲”在高台阶上闪了腰。高台阶作为“父亲”建造的活动平台, 非但不能给他带来惬意, 反而给他带来了伤害。作品特别指出, 他非常“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 到第四级时, 他感到了吃力。这时的“台阶”, 已不是“台阶”, 而是“我”的一家, 特别是“父亲”梦寐以求的生存场所, 它不适合“父亲”。人们追求“高”, 但是忽略了栖居的其他方面, 比如担水, 这是生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很显然, “高”虽然满足了某种精神追求, 但也给人的生存带来了诸多麻烦。这又是一个令人思索的文学意象。求“高”, 在这里破坏了“家”的生态平衡与和谐。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台阶的“空间高度”是造成父亲生活道路悲剧性的主要原因。本来, 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 适当地把房屋造得阔一些, 高一些, 住得舒服一些, 无可厚非, 这也是人应该追求的。那么, 父亲造高台阶新屋子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 “屋”字, 其义有“居也”之意, 是住人的地方, 同时, “屋”字还可作“动词”, 有“屋之”之义。“屋之”, 就是“遮挡”, 挡风挡雨挡日晒, 关上门睡觉挡坏人……由此观之, 父亲为“地位”造屋让房屋承载了一种表现地位的观念———父亲超越自己的经济实力, 勉为其难, 为追求虚浮的“地位”, 花大半辈子造高台阶的屋子, 不但没有“保护”自己, 反而伤害了自己。
经过这样的文本解读, 自然而然就可推出这样的生存哲学———如果一个人不顾自己的实力去追求一种虚浮的东西, 那么, 他的人生必将是暗淡的, 不管成功与否。读这篇作品, 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即人要为自己作恰当的定位, 要为自己活, 而不是活给人看。
论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篇7
1.1 图书馆价值的定义
价值是哲学领域的基本命题。价值有主体和客体之说, 在提及价值时必然会存在“是谁的价值, 对谁而言”的问题。当人作为价值主体存在时, 其满足的是自身的需要, 也即人的自我价值;当人作为他人、群体、社会需要的对象时则成为价值客体, 实现的是人的社会价值。根本上来说, 在尊重客体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主体的社会存在和客观需要决定了客体的价值, 客体的价值因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呈现多元特质。[1]
目前学界对“图书馆价值”一词的提法主要侧重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也即将图书馆这一社会存在置于价值客体的位置, 所考查的是图书馆为满足个人、群体、社会的生存发展和客观需要而具有的社会意义, 具体内容可参见图1。[2]
个人、群体和社会 (主体) ←评价→图书馆 (客体)
价值关系
图1图书馆社会价值关系图[2]
1.2 图书馆价值的研究
回顾历史, 图书馆的价值在实践中, 逐渐被认识, 并升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美国图书馆协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简称ALA) 主席Willam Summers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呼吁重估图书馆永恒的价值。1986年,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 braries, 简称ACRL) 主席Griffin在一次会议中将“信息平等获取, 馆藏平衡”等作为学院图书馆的价值标准。在1997/1998的ACRL会议上, 当值主席Lee Hisle以“面对新千年:电子时代的图书馆价值”为主题的演讲中, 确认服务价值、促进教育、公平使用等作为图书馆的价值。1998年, ALA主席Barbars Ford把图书馆价值概括为:维护知识自由、保护用户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3]。
上世纪80年代末, 我国开始探索对图书馆价值的研究, 比较早的文章有陈耀盛于1989年在《四川图书馆学报》第6期上发表的《图书馆价值初探》和张嘉黔于1989年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第1期上发表《对〈图书馆价值论〉一文的思考》。直到今天, 对图书馆价值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国内各期刊发表文章70多篇。
对图书馆价值的认识,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有:文献信息的价值、读者价值、社会价值、资金提供者价值、馆员价值等方面。
图书馆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的积累、传递、再生之中[4]。图书馆的功能就是把文献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并通过对外开放, 把知识传递给社会, 体现社会价值。因此, 保证图书文献信息的有价性, 是图书馆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读者, 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 做好图书馆的定位, 可以最大程度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图书馆普遍服务是指“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标准获得图书馆的服务”[5]。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 读者价值可以反应图书馆价值, 同时, 读者可以通过信息反馈, 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图书馆的价值并不能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 其价值主要是通过文化的收集、存储与传承, 提高全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 并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及引发的经济效益来体现。图书馆服务是全人类的, 其宗旨是让每个人都拥有平等接受知识的权利, 更加体现了图书馆的社会性。更重要的, 图书馆是社会所需要的, 在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 作为公益型社会主义图书馆, 必须倡导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价值观。[6,7,8]
公众向图书馆提供支持是对图书馆价值的认可, 也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公众在享受图书馆服务获取知识的同时, 有责任向图书馆提供精神或物质层面上的支持, 鼓励图书馆做得更好。与此同时, 公众可以得到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获取最新、优质的文化信息。
图书馆价值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图书馆员价值。我们不仅需要将普遍服务明确确立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而且要采取切实的变革措施推进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实现[5]。图书馆员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价值的大小, 肩负着文化存储与传承的伟大使命。
1.3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
2000年前后, 国内图书情报界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图书馆价值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图书馆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容及体系的讨论上, 并认为保存人类记忆与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教育与学习等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9,10,11]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价值的一部分, 而且是图书馆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核心价值表现在其社会性与公益性。图书馆核心价值就是图书馆应该毫无保留地动用技术、人力与资源去保障读者权利的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总体应表现在保障读者自由利用知识的公益性上。免费、优质、高效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 同时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12]。
目前, 我国图书馆界把图书馆核心价值定位在保障公民生存权、受教育权、思想自由权、休息权等宪法权利派生而来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的实现上。图书馆价值更多地体现于知识的积累、传递、再生之中, 因此, 图书馆价值又体现在提高人类文明素质和文化素质上[13]。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可以回答图书馆因何而在、为何而在、如何存在的问题。它因知识的积聚而生、它为传承文明而在、以知识服务图存。图书馆知识的有效转移, 最终提升图书馆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图书馆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促进知识转移[14]。
2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
2.1 加强馆内建设
图书馆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汇集地与窗口, 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图书馆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 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考核标准, 也就是说社会可以检验图书馆的价值。
阮冈纳赞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这个有机体在社会的发展中自身也不断地发展壮大。现代信息资源海量增加, 对人类社会活动各个领域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图书馆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是为大学生提供各个方面的知识的地方大学生们都能从图书馆得到帮助并最终走向社会是图书馆生存价值的最高体现”[15]。因此, 必须加强图书馆内部建设, 提高馆员素质、及时图书更新、系统图书管理、建立并完善便捷借阅模式和意见反馈渠道, 提高服务质量, 在发展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2 图书馆队伍建设
图书馆员肩负着文化存储与传承的伟大使命, 其工作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价值的大小。提高图书馆员的个人素质, 对打造图书馆优质文献信息服务的形象尤为重要。目前, 国内对图书馆员的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从图书馆的规模和岗位设置情况来评价其工作人员的数量是否符合定编, 以及图书管理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情况, 包括工作人员的文化 (学历) 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 (学科) 结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还应特别重视对图书馆人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以及信息素质、信息道德素质的评价。图书馆队伍建设的评价内容还包括有关对人员定编、聘任制度和在职培训情况的考查。[16]
2.3 信息资源分配
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 但需要进一步开发, 图书馆人有义务和责任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建设, 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本身固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各图书馆可以根据服务对象不同, 有针对性的对馆内藏书进行优化调整, 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及图书的更新, 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 发挥图书馆社会价值。在这里, 要求图书馆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促进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和转化。
2.4 读者服务
读者服务指的是给读者最直接的服务, 包括基本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读者评价四项指标。读者能够看到服务的质量,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外在表现形式, 做好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对提高图书馆形象至关重要。[16]
基本服务:开馆时间, 指读者可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时间;书刊开架率, 指开架服务的书刊文献占全部馆藏文献的比例;年均外借/下载量, 指年读者借书量 (册) 或年读者下载电子文献量;网上服务, 指图书馆通过网络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涉及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 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 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 最新信息定题通告服务, 网上协同信息咨询服务等网络服务;文献复制服务:指图书馆为读者复制文献的数量 (页或次/年) 。
信息咨询服务, 该指标评价图书馆情报工作职能的发挥情况, 有关内容包括:信息咨询, 咨询服务项目, 年定题或专题服务量 (个)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年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量 (次或页) , 需求满足情况;信息编译报道, 年编译篇数或次数。
信息素质教育, 指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效果, 内容包括:读者教育, 年受教育读者数 (人次) ;文检课教育, 年开课次数, 听课人数, 通过考试人数;校园文化建设, 年办讲座数, 办宣传栏数;学生参与管理, 年使用学生工数。
读者评价:读者评价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图书馆评价的基本模式, 具有综合性图书馆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而不仅仅是综合性图书馆评价的补充形式, 特别是在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方面, 更具客观性和具体性。读者评价活动的经常开展, 有助于将图书馆评价推向更加深入、广泛的层次。
2.5 提高成本利用率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首次提出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20世纪60年代以后, 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为证明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价值, 近几年, 欧美国家开始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图书馆价值进行成本评估。
通过比较图书馆的效益和成本, 评估图书馆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消费者剩余和条件价值, 用经济效益的形式展现图书馆效益。其中, 图书馆成本包括两个方面:图书馆运营费用与图书资本费用。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一方面, 要加强图书馆运行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要收藏有效图书, 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在《Measuring Your Library's Value》中作者提到, 一般图书馆很少编制资产负债表、很少注意折旧费用等问题, 但可以通过保险评估的方法来确定图书馆的成本资产。同时要给图书馆的资产列清单, 清单应包括建筑与房产、家具、设备、交通工具和藏书等。[17]
2.6 发展中求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 广大读者对信息及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 对图书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图书馆必须对传统模式进行创新, 体现最大的社会价值。2008年10月, 《图书馆服务宣言》正式发布, “图书馆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数字资源提能力和使用效率, 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可以体现在:第一, 应用Web2.0使图书馆能够较好地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开展网上免费信息站点导航服务。第二, 针对读者需要建设起开放型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多样型服务等服务模式。[18]
3 结语
图书馆的功能是收集、整理、珍藏和传递文化,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 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在公共空间拥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完善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服务工作, 从加强馆内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信息资源分配、读者服务、提高成本利用率和发展中求创新等方面, 把图书馆社会价值最大化。每个公民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 有责任加入到图书馆建设中来。相信图书馆会越来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S
摘要:图书馆社会价值, 即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是图书馆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包含保存人类记忆与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教育与学习等。为完善图书馆管理和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本文从加强馆内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信息资源分配、读者服务、提高成本利用率和发展中求创新等方面, 阐述了如何把图书馆社会价值最大化。
论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篇8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最早概念是由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她认为,公共空间实际上对应着是一种独特的人类活动,即作为共同体而不是私人领域的成员,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的对话和讨论。其后,德国思想家和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对公共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公共空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将公共空间定义为:由自由的个人组成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通过交往活动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同时,他认为,公共空间介于私人空间与公共权力空间之间,并作为公民交往的客观基础和物质载体,为个人结社、理性讨论、争辩与沟通提供场所。2005 年,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撰写《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一书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并将图书馆列为公共空间,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欧登伯格认为,在公共空间里没有职场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的角色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具有自由、宽松、便利特征,聚集资源和人气的功能,公共空间设计得越合理,城市多样性越丰富,城市活力也越突出。欧登伯格的关于图书馆列为公共空间的理念的实现,将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赋与新的含义。
二、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1.促进公民社会民主与公正
公共空间是现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系统中介于国家分权制衡之外的非制度化民主制约机制,是通过自由对话和辩论、公共交往、公开表达意见而形成的重要的政府与社会沟通场域,是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的基石之一。一个活跃的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交谈、讨论、辩论等形式促进公众的终身学习,为其提供参与社会民主的机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政府在某些方面推卸了提供“一个真正公共领域”的民主责任,公共领域及有限的公共话语出现了“断裂”。公共图书馆凭借其公平、低门槛、积极服务、公共资源丰富的特质,为社会中善于思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互动场所。因此,图书馆应认识到维持其公共空间属性的重要性,为公众提供一个能够满足其社会要求并解决其生活中关键问题的场所。公众从图书馆获取的信息是形成公共领域必不可少的公众舆论,它为个人参与政治和社会辩论提供了途径。由于图书馆具有类似于公共大众传播媒体的特质,因此保障使用图书馆的自由对于自由、民主的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应该致力于解决关键的社会问题,并通过提供满足社会地位低下群体需求的相关服务直接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向有文化的市民和有思想的公众提供解决关键性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间接地做出贡献。可见,图书馆在民主社会的公众领域话语和公众领域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必须保证公众可以自由平等地进入这个领域。此外,图书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受教育权体现了其民主的本质,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通过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受教育权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图书馆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获取政府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以此保障公民的知识自由与思想自由,同时为公众提供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说,国家通过设立各级公共图书馆来保障公民接受社会教育的权利,是民主政治保障个人权利的一种具体表现。
2.促进公民社会和谐与包容
公共空间以守护现实世界的私人价值、审视和批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为价值取向,以文化教化、观念传播和理性辩论等形式整合社会,并由此建立一个和谐与包容的社会,而不是单纯依靠公权强制力来达到目的。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配置机构,对形成包容的、非歧视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与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公民之间社会交往;跨越技术壁垒;保障文化与文明多样性。
三、图书馆发挥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主要途径
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中,图书馆的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传统社会中我们注重的是其藏书功能,不管是官方的还是私人的藏书楼,都只是把其作为文化知识的储藏地。在现代信息管理理念的支配下,图书馆学人一直致力于图书馆信息的自由开放,主张图书馆向每一个社会公民免费自由开放,而不受其职业、阶层、地位等限定,受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一努力成为图书馆界多年一直致力坚持的行动。从藏书到信息的自由开放,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如何促进人们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发挥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不应受到图书馆的忽视,而应给予积极重视。我们看到,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运作中,最基本也最主要的乃是其借书、还书等业务,而缺少一个读者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或者即使有,也只是形同虚设,很难实现其真正的目的与意义。
1.图书馆讲座
图书馆讲座是图书馆发挥公共空间职能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目前为止开展的最为活跃的业务工作之一。可以说,从现代图书馆发展之初起,图书馆讲座就开始了,并在图书馆发展历史中为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渐成为图书馆开展的重要业务工作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也日益认识到开展图书馆讲座业务的重要性。2005 年4 月,首届全国图书馆讲座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在这次会议上,经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图书馆协商,共同签定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书。2005年12 月,由国家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会议在广东佛山召开。图书馆讲座作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核心之一,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如何更加有效发挥图书馆讲座职能,探寻革新图书馆讲座模式也为更多图书馆人士所关注。对于讲座活动蕴涵的公共空间职能来说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场所,图书馆讲座提供了类似广场的功能,为公共言说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公众借助于讲座,交流信息、发表见解,互相探讨辩驳,相对公权力机关,讲座是一个探讨话题、沟通信息的民间场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保障了信息的开放、流通,为公众提供了自由言说、发表见解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它的公共性、开放性保证了民间社区文化体系中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
2.读者俱乐部
读者俱乐部是公共图书馆发挥其公共性的另一重要形式,可以由读者自发组成,也可以由图书馆发起,由热爱读书、热爱学习交流的人士开展各种类似于读书会、书评、座谈会、内部讲座、沙龙等形式的活动,搭建读书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聚集在一起读书、娱乐和进行文化交流的空间。毋庸置疑,其公共性与互动性是其成为图书馆公共空间的原因所在。其实,早在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成立之前,图书馆之雏形学会藏书楼就开展过这样的活动。当时,一些志同道合的学人依托于学会藏书楼定期或不定期地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畅言学习上的一些感受。这些类似于俱乐部的活动,使得图书馆在最早开放的时期,就不单单是一个静态的借书、还书的业务模式,而是试图参与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建构,搭建文化信息公共互动平台,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图书馆网络论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信息交流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平台。借助于信息技术,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开辟了网络论坛,不但密切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也使得读者间信息的交流更为方便。
图书馆发挥公共空间这一社会价值,还有其他很多形式。通过浏览这三种主要形式,不难发现,即使是讲座这一开展得比较好的活动,相对于其他图书馆业务而言,依然处于附庸地位。即使它已经得到了图书馆学人的普遍认识,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限于一定的条件,讲座活动在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中依然不能有效地开展。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载体,这一社会价值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也没有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职能。面对图书馆发展的困境,图书馆人应当意识到,图书馆各项业务间的作用是连带呼应的,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也是互通的。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些城市公共图书馆通过创立讲座品牌,吸引了大批听众涌向图书馆,这无疑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确立了公共图书馆在群众中文化中心的地位,对图书馆开展其他核心业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图书馆应该转变过去传统的服务模式,从被动地为读者服务,变为主动地为读者服务,依托图书馆先天的文化地位,积极地为读者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图书馆发挥公共空间这一社会价值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进一步挖掘图书馆的潜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扩大图书馆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领地的存在价值。
四、结语
图书馆发挥作为公共空间的角色和作用,是信息化时代的使命,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务求图书馆积极创新各种服务方式,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通过主动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服务公民,来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存在价值。
摘要:图书馆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架构的第三空间,具有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的作用。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在于建立基于图书馆物理公共空间的举办图书馆讲座、建立读者的俱乐部和图书馆网络论坛等途径。
商业空间价值赢几何? 篇9
许多参加国外展会的企业时有抱怨,在国外参展除了产品不需要带更多东西,而在国内的各类展会上,大家都在努力“装饰”自己,所以也就不得不跟进了。
总结国内展会在展位空间设计上的不足,行业人士有着共同的看法:未挖掘出品牌自身的特点,多为模仿;设计中缺乏文化概念,同质化严重;空间设计偏离设计初衷,未发挥出为产品售卖服务的基本功能;缺乏对产品陈列、促销活动等细节的雕琢,参展收效当然也会大打折扣。
面对高企不下的参展成本和不匹配的参展收效,很多业内人士呼吁,国内服装品牌的展位设计到了该“自我瘦身和科学提升”的阶段。未来商业空间的设计将更趋向绿色环保、简洁实用,以充分体现其本来功能,成为产品的延展、品牌的延展乃至行业的延展,并成为产业链竞争中的新亮点、新利器。
为商业空间引入专业
商业空间在品牌影响力打造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如何通过商业空间为品牌加分?对于很多盲目追求奢华展位而忽视体现品牌风格、忽视参展效益的服装企业,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这一系列问题。
“一个品牌的商业空间必须站在全球高度,审视、规划、引领现代商业发展,在潮流共性与品牌个性中寻找契合点。好的商业空间设计使琳琅满目的各类零售商业终端,不仅变成一个个品牌文化的传播窗口,更成为一座座城市最灵动、最美丽的眼睛。”有着15年品牌商业空间设计创意经验的精翰(中国)零售空间设计集团董事长郑智超总结道。
商业展示需要专业性,需要体现在具体的空间创意和设计上。品牌商需要提炼专卖空间的概念,从每一个细小环节透视出品牌的特点和影响力,显现的是以设计为先导、以品质为生命、以速度为保证的空间设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对于很多缺乏商业展示经验的品牌企业,引入专业展示机构不失为一种有效出路。
对此,郑智超认为:“一个专业服务机构,必须时刻以‘为一流品牌服务’为出发点,致力于让国内外一流品牌拥有高性价比的精工配套的陈列展示,满足不同定位的一流品牌企业的多种需求。与此同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转变品牌经营战略设想,提前为客户创意设计配套产品,从满足需求向引导需求模式转换,为客户打造一流的品牌及企业形象。”
设计环节需助力
除了终端空间内的展示,在产品设计环节就需要为商业展示铺路架桥,助推终端展示取得最大效益。
在刚刚结束的CHIC展上,红豆设计团队将红豆品牌的爱情故事成功地融入每一件红豆服装中。展会上,红豆旗下红豆男装、红豆居家、伊迪菲(IDF)、ZUO四大品牌再次整体出击,以650平方米的超大展厅和时尚,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把各品牌终端形象、品牌文化以及产品主题巧妙融合,再次凸显红豆品牌的时尚和创新。
而这背后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划总监、品牌高级顾问北山淑子,她是一位国际级资深品牌策划人,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业空间专业设计人士。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北山淑子表示:“品牌不只是各类衣服,不管是商务时尚休闲装,还是体现80后奔放自由思想的时装,在设计师眼里它们都以生活方式被归类,体现不同的生活片段,以便不同生活方式的消费者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不管怎样归类,所有服装都在诉说着‘红豆服装’的属性。”
让展示与科技同步
与服装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发展相同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3D设计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企业及品牌的整体化形象设计中。在以往举办的服装展会上,不少先锋品牌已经走在前面。
舒朗品牌曾在展会上倡导体验式展示,将展位中岛设计成“上网休息吧”,让到场的专业观众随时随地了解舒朗的网上空间。
此外,上海有喜实业公司则带着十月妈咪品牌在展会上发布与科技结合的服务,即“十月妈咪Baby Face”App 应用及3D试衣镜。
对于商业展示的未来,郑智超认为未来国内服装品牌对于商业空间的创意和设计要求都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科技的推动下,无论是品牌标识,还是品牌产品的空间展示,都将出现质的提升。
链 接
商业空间从广义上讲是第三产业活动的空间,以服务为手段赢得商业利润;狭义的商业空间则指商品售卖的现场,如行业展会上的展位设计、商场内的产品陈列、品牌专卖店的店面设计创意等等,我们日常所说的多是后者。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审美价值 篇10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约略平行的两条河流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面是西山山脉,北面是燕山山脉,东面、南面则是展开向着渤海湾的官大平原。“右拥太行,左挹沧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北京独特的北京民宅文化。北京四合院的空间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严谨的整体空间
公元1215年原定都中都(今北京)后,对京城的民宅进行了严格的制约规划,街道规划的横平竖直,整齐如棋盘,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体现了元朝对四合院规划的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等布局特点,也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四合院的布局受到街道和胡同的严格制约,元大都在规划时,主干道多设为南北走向,将胡同的宽度一般定为6 m,胡同与胡同之间的间距定为70 m,有两条线相邻胡同之间的地皮就是四合院的基地所在,这就是北京四合院的前身。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记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二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这里所谓“■通”即我们今日所称之胡同。四合院即位于这个规划好的棋盘之间,其追求秩序,彰显皇权至上的表现形式,至今仍可以为人们所视,北京现存的成规模的四合院多集中于二环以内,鳞次栉比的灰瓦,四方整齐的格局,疏密有致的排布于紫禁城的脚下,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2 礼法与突破
北京四合院位于皇脚下,因此其建筑高度、建筑规模、装饰手法等必然受到封建体制的制约,据民间流传“北京民宅的屋顶高度不可超过北京金銮殿的台基高度”,因此,北京四合院多采用单层建筑平面展开的形式,这也是北京四合院有别于安徽民居和乔家大院(二层或多层建筑高度)等典型民宅的特点之一,然而,四合院的情趣美感也显得格外突出,大面积的开场空间为生活在小环境里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家人可以在茶余饭后来到庭院中相互交流,且又维护了整个家庭活动的私密性。另一方面,低矮的院墙不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举头望明月”变得更加容易。
3 制约与节奏
中国宗法制度对空间划分有着严格的规定,儒家论理道德学说提倡“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和“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等道德观念,然而,中国人对于空间的分配和排布还是具有独到的美感(见图1),它没有像西方那样一字排开的形式,使每个房间都在同一级院落展开,或是选择一个竖长的、整体的院落,而是选择了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让人对整个空间的布局充满好奇和神秘感,并且从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局来看,充分体现了疏密有致,恰到好处的感觉,使整体空间极富韵律感。
4 设计中的空间
4.1 诗意的空间设计
在四合院的整体空间布局中,院门并没有像西方庭院建筑的院门一样设计在院落的正中央,而是设计在整个院落的东南角,并在进入院门后由影壁遮挡住人们的视线,一方面避免了风直接流入院中;另一方面也很好的维护了院主人私密空间的完整性,并对四合院中的“庭院”起到了先抑后扬的作用。在四合院的庭院中常常摆放有鱼缸,种有石榴、海棠、丁香等植物。
《园冶》中有云:“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描绘的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色相交融的美好画面,这种以小见大,用小空间的诗意情节幻化到大空间的无限遐想,唐代诗人杜甫曾在《遣意二首》中作有“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描写出了庭院中清幽、青涩的美;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更在《临江仙》中叹道“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jiong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柳梢梅萼渐分明”“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等生动的描写,都展现出了中国在传统空间设计中流露出诗意的人文情节。
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民居居住空间的特点,中国人追求的居住环境不光是满足于空间使用功能,除此之外,更追求在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这也正是中国民居明显有别于西方民居的特点,因此,对北京四合院空间的精心布置不仅体现着居住者的修养,还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也越来越多的被这种原始的,生态的,意境的设计所感动。
4.2 点线面的有机构成
四合院可谓是合理利用点线面的手法营造出了整体空间的均衡感,并结合了借、分、隔等手法使整个院落空间显得错落有致。
以三进院落为例。由大门沿倒座房于垂花门围合的空间是一进院落;由垂花门沿东厢房,正房至西厢房间围合成的是二进院落;由正房到后罩房又形成了三进院落,这3个大面积的露天空场院落与院落内的回廊和便道形成了面与线的呼应。
在东西厢房间与耳房之间多会留有一小块空地,以作绿植,成为星星点点的小空间,这样也丰富了四合院整体的层次感。
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又即是“道”,即是空间的节奏。
4.3 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
四合院的内部空间可划分为一进,二进,三进,五进等多个空间层次,较大的四合院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不仅在院中设置跨院,还设有花园,可谓“深宅大院”。当建造大型住宅时,受两条胡同间距的限制,不能修建进深更多的四合院,于是采用横向扩展的方式。最简单的横向扩展方式是在三进或四进四合院的旁边建一个跨院,横向扩展的另一种形式是由两条并列的纵轴线,在两条并列轴线上院落的进数和房屋的质量基本相同,也有的两条轴线上的房屋不尽相同,如一侧的院内有垂花门,另一侧没有垂花门而建过厅。两条轴线的院落可以各有自己的大门,也可以共用一个大门,而在前院或正院中相通,如图2所示(东四十二条某宅)是两条轴线并列的四合院,左侧轴线上的院落前院与正院之间建垂花门,正房左右各有3间耳房;右侧轴线院落在前院与正院之间建过厅,正房左右各有1间耳房,两轴线上各有广亮大门。
北京四合院的内部空间同样富于变化,在正厅与耳房,正房与耳房之间都设有内部相通的门,大大增加了空间的灵活性,并采用隔断、屏风等对内部空间进行分割罩是中国传统住宅空间分割的一个独特的手法,它虽然起到的是不完全分割的作用,可以界定空间,但却不是完全地把两个空间相隔离,多会产生一种空间的朦胧感,这也正体现出了中国室内设计中的文人情节,流露出诗意的美。
5 结语
1)从内部空间来讲:
每个房屋几乎很少有空间是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总是利用门隔断,屏风,博古架,落地罩,天弯罩等保持着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从外部空间来说:正房与厢房,正厅与厢房又通过回廊相互贯通,使分别位于4个方位的房屋彼此相容。
2)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材质:
运用不同材质建造起来的空间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如在室内大量的运用木质材料,会给你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木材所散发出的天然气味与中国人骨子里带有的文人情怀不谋而合,留给人一种香远益清的美感。
摘要:论述了北京四合院的空间特点,探讨了北京四合院赋予诗意的空间设计、点线面的有机构成及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并指出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设计理念对当今的庭院及住宅空间设计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空间,设计,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邹文.中国艺术全鉴——中国建筑经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陆元鼎,扬谷生.中国民居建筑(中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陆元鼎.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王其均.中国建筑的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