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

2024-08-20

托克维尔(精选12篇)

托克维尔 篇1

一、时代里的反思

近百年前的《阿Q正传》中有一句话: “这些名目, 未庄人都说不明白: 官, 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很多历史情境下, 人们自认为已和旧制度彻底作别, 实际上却无时不刻不处在旧制度的樊笼之中。要想真正打破这一无形之樊笼, 首要的一步在于反思。

托克维尔曾盛赞美国于独立后出现了一个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并且预言民主是世界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但是他又认为民主社会可能会出现大多数人的专制, 进而妨害自由, 迫使人们诉诸武力, 最终导致战争和无政府状态的产生。宪政的政体机制保障是分权均衡政体, 法学大家布莱克斯通 ( 1723 - 1780) 认为英国政体混合了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 三位一体。这种政体拥有君主制之力量、贵族制之智慧及民主制之美德等三种优点, 并避免了此三种政体独处时的缺点, 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与平衡, 有力拱卫了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布氏及其著作对美国影响颇深, 美国人早已汲取普通法体系的合理内核, 用来建构属于他们的宪政体制。显然, 这是托氏的一种幽暗意识, 即一种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意识。对于这种幽暗意识, 正是许多热情洋溢的言论家们所欠缺的冷静思考的产物。

托氏能产生书中看似离奇的想法, 其实并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了不起的地方。这是基于一个特定时代的话题, 代表的是一个年代的人的情怀。托氏这代人的使命, 就是要对刚过去数十年的大革命进行反思和忏悔的。

法国诗人缪塞 ( 1810 - 1857) 和托氏完全处于同一时代。在自传体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他写道: “有些人说, 使得皇帝垮台的原因是人民再也不愿意要他了。另一些人说, 人民要国王, 不, 要自由; 不, 要理性; 不, 要宗教;不, 要英国式的宪法; 不, 要专制政体。最后一个人说: 不, 这一切都不要, 人民需要的是休息。”可见, 大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的需要究竟是什么, 连革命群众们都莫衷一是。那些充满活力和胆量的帝国的儿子、大革命的孙子们所面临的难题, 就是一个看似被永远摧毁了的延续多年的专制政体的一切陈腐东西, 仍在废墟上蠢动; 旧大陆与新美洲, 分别代表着人类的两种前途。缪塞敬仰启蒙运动崇尚独立自由, 蔑视王权和神权的思想, 长大后却陷入今非昔比的颓丧之中。和托氏相似, 他这本小说正是他对大革命时代反思的产物。

1815 年后的法国人无论在智力发展还是个性解放上均发生了不小飞跃, 历经几十年板荡的压抑之后, 知识分子的热情开始迸发出来, 正是时代造就了托氏思索的激情。

二、变革中的博弈

从1789 到1875 这近百年当中, 除革命和动乱, 就是几乎无时不在的激情和焦虑。激情, 即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所激发出来的梦想; 焦虑, 则来自如何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托氏并不赞成革命,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当革命确实已经发生, 如何反思检讨, 保存住革命正面的果实, 才是肯綮所系。无论是旧制度还是大革命, 只要是能推动这个社会发展的合理要素, 托氏都是支持和赞成的。

托氏认为, 没有贵族的社会将会很难避免专制政府, 概括一下, 即认定“贵族是自由的代言人, 而农民是平等的代言人”。然而,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阶层的博弈, 阶级属性必将会淡化, 也就是说, 大家会趋向追求一些相似甚至相同的东西, 这种同质化趋向将难以遏止。依笔者看, 这不能不说有点偏见色彩, 并且类似于阶级理论的一种, 这些带有偏见的视点是落后于我们现在的时代的: 因为贵族也需要平等, 农民亦需要自由。

革命往往易演化成屠杀与暴政, 法国大革命成为世界历史上所有革命的从方式到结果的标本和示范, 屠杀与极权现象数见不鲜。革命的结果竟然是帝制, 这算得上是一种极好的讽刺。

法国史学家米涅 ( 1796 - 1884) 对路易十六及王后被杀深感惋惜, 在他看来, 假使人们能相互谅解, 资源如果能够合理分配, 那么人们会感觉非常幸福, 历次革命就会在和睦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也就不会产生过激行为和不幸事件。但是各民族的编年史中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在牵涉到牺牲切身利益时还能保持明智的态度。革命正是这样一触即发, 之后便难以收拾, 理性和冷静, 往往被弃置迤逦。

革命表面上是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形式, 但是它未必能带来实质的、称心如意的改变。并且革命的成本是巨大的, 往往会摊派到个人头上, 对于“革命”, 乃至对于“民主”, 都不能太过加以神话, 而是应该时刻秉持理性思考, 避免简单地通过暴力解决问题。

而事实上, 西方法律制度除了剧烈变革的某些时期, 一贯在持续发展, 每一代都在前代基础上进行有意识之建设, 这种自觉的过程也被视为一个有机发展的过程。历史上浩大的民族革命, 最终往往也都放弃了对其所曾试图摧毁的法律传统的攻击。革命前的法律并不会轻易地被废除, 并立即衔接到一种新的和永久的法律制度上去。托氏心之所系, 正是这些旧制度如何才可被根本地改变, 以证明它们确实是失败了的。

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本掺杂了个人情绪的史学著作, 作者托克维尔带有“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激情”, 他书中的观点和见解不能都说是成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但是这本书的伟大价值体现在其带给人们思考的契机, 本文旨在对托氏的幽暗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托克维尔,革命,反思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2][法]米涅.法国革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托克维尔 篇2

1.1 法国大革命从爆发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超乎之前人们的意料。

1.2 法国大革命的反宗教性和无政府主义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反封建性,尤其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1.3 法国大革命超越了国界。它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政治革命。

1.4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各地出现了相似的封建制度。随着王权的扩张,封建制度逐渐衰落。17世纪的英国通过长期的改良已经形成现代国家。18世纪,欧洲各地的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1.5 法国大革命的创新程度比人们一般认为的少得多。第二编

2.1 旧制度下的法国率先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小土地所有者。贵族的政治特权消失,经济特权保留。范围缩小的封建制度,激起了更大的仇恨。

2.2 中央集权制不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旧制度下,形成了“国王→御前会议→总督→总督代理”的权力结构,这一结构控制了捐税、自卫队、公共工程、治安各领域。中央政府代替旧领主执行济贫等义务。

2.3 在法国,城市自由在封建制度崩溃后依然存在,但由于路易十四出于财政目的的交易而毁灭。全民大会蜕化为小寡头政治,该问题的指出导致中央政府涉足城市管理,但中央集权制并没有阻止城市走向灭亡。农村教区的贵族和资产阶级逃往城市,只剩下愚昧的平民。教区自由空有外表,教区官员受总督代理压迫。

2.4 法国的普通法庭相对独立于政府。御前会议和总督通过调案干预司法。

2.5 旧制度政府利用封建制度的流弊,逐渐取而代之。其中司法权的争夺较为棘手,但法庭在随时代产生的新领域的争夺中落败。旧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并由法国大革命继承。2.6 旧制度下,审查手段发达,书面文件庞大,行政程序繁杂。统计手段在行政中广泛应用。行政文风长期平庸。行政官员主要为资产者。政府打压社会团体,而容忍新思潮。国王曾试图收买报纸。必要的改革没有进行,而执法方式不断变化,法律被蔑视。中央政权尚未具有健全有力的政体,而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机构。改革家试图通过中央政权摧毁并再造。政府取代了上帝,甚至连贵族都成爲了祈求者。

2.7 旧制度时期的巴黎在政府的阻力下,从法国最大的城市成为了法国本身。地方的自由权利在外省不断消失,巴黎成爲了王国发展的引擎。巴黎成爲了法国的行政、艺术和工业中心,工人比例增大并脱离行会。这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巴黎一地的起义引发了旧君主制的全面毁灭。

2.8 旧制度时期,法国各省之间越来越相似。贵族贫困化,资产者崛起,两者权力之外的差别消除。

2.9 欧洲大陆的贵族变成了种姓。英国的贵族与平民共事并通婚,进而与平民融合并形成新的统治阶级。法国曾经存在贵族与资产者共事的情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结束。贵族丧失政治特权而成为种姓,经济特权不断增长,贵族与第三等级相分离。贵族受封制度加剧了第三等级对贵族的仇恨。城市资产者拥有农村没有的避税方法,农村所有者涌入城市,热衷于担任行政职位,资产者与农民相分离。资产者将本地开支转嫁于下层市民,以一切手段摆脱人民的控制。同一阶层也被划分为自私自利的小团体。小团体主义为个人主义做好了精神准备。

2.10 英国贵族为维护政治自由和地方独立,必要时能与下属打成一片。法国曾与英国相似,而最终由于贵族的免税权而导致了分化。王权为防止激化与贵族的矛盾而对捐税摊派不均。由于对金钱的需求,王室破坏契约,维持中世纪行政机构,卖官鬻爵。最路易十六试图让各阶级重新接触,却引火烧身。

2.11 旧制度下自由仍未死亡。中央集权业已形成,但力量与合法性不足,因而不敢超越权力的天然范围。许多臣民保持着独立的精神:贵族保持着骄傲和自信,蔑视行政当局;教士以独立精神面对世俗政权,仇视专制,推崇自由;资产者的贵族化使之与贵族一样富有抗拒精神;司法机关不屈从于政权,关心公共事务。旧制度下对于王权的顺从并非出于强制,而出于情感。

2.12 旧制度下的法国农民脱离了封建制度,却遭到了新的压迫。留在农村的小贵族负债累累,对佃农百般勒索。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村里的行政官也和村民同样无知。军役税的征税员既是牺牲品又是暴君。总督通过抽签强征农民进入自卫队。徭役负担增加,扩及所有公共工程。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贫困,而行乞遭到镇压。贫富之间缺乏沟通,互不了解。阶级分化使法国社会陷入不稳定。第三编

3.1 法国文人既不像英国文人那样卷入政治,也不像德国文人那样不谈政治。他们试图建立统一的政府理论,以理性和自然法代替传统习惯。旧制度促使文人从纯理论的角度建立理论,也促使不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民相信文人建立的理论。啓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真正起源。3.2 法国大革命的反宗教性,源于教会尊重传统的思想对啓蒙运动仰赖个人理性的思想的阻碍。同时,教会既是与文人发生直接冲突的一环,又是旧制度中脆弱的一环。而宗教是国家稳定与个人安全的保障。在大革命中,非宗教造成的公害,使各阶级陆续重新皈依宗教。3.3 啓蒙运动初期不关心政治自由。新出现的重农学派理论更接近现实。他们标榜平等,蔑视传统。他们赞成经济自由,反对政治自由,试图以公共教育防止权利的滥用。他们试图利用王室政府进行社会改革,推崇民主专制。王室错过了改革时机,此后人民再度热衷于政治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的混合。真正热爱自由的民族追求的并非自由带来的收益,而是自由本身。

3.4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处于衰落和停滞的状态。路易十六时期,统治者的精神发生变化,法国重新走向繁荣。行政官员重视经济,个人发财致富,国王服从公众舆论。但是繁荣中的精神更不稳定。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通向改革的时刻。政府刺激新热情,又从中作梗,把自己推向毁灭。

3.5 特权者开始关心人民的命运时,试图通过揭发自身的罪恶来解救人民,却使人民怒气冲天。特权者在抛弃自身权利的有益部份的同时,却保留了令人憎恶的部份。人民唤起了他们的同情,但仍旧被他们轻视。

托克维尔的焦虑 篇3

如果“天空不再给予希望”,上帝从世界中退隐,那么个体将承担自我的命运,这是启蒙运动的应许和民主社会的期待。而等级制社会的瓦解使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不断淡化,个体也获得独立的可能,于是“他们习惯于自视独立,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的全部命运在他们自己的手中”(《民主在美国》)。然而,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社会深入观察,发现美国人“身处幸福之中而焦虑不安”,焦虑(inquiétude)是美国人的显著的性格特征之一。平等虽然使个体在形式上获得不断改善自己状况的可能,但平等将个体置于和所有人的竞争之中,结果个体不得不忍受可完善性(perfectibilité)和现实的挫败之间的反差,陷入焦虑和嫉妒之中。民主充分暴露了个体的软弱,自我的独立非但不是自由,而往往成为奴役。民主的个体在砸碎了等级制和不平等的枷锁之后,发现他们获得的自由竟可能是新的枷锁。自由,这个现代社会的最高神和罗马人的守门神雅努斯一样还有另外一副面孔。这个现代雅努斯成为《民主在美国》所勾勒的现代人的肖像。

托克维尔对美国人或者民主心灵的深刻揭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洞察力。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圣伯夫对托克维尔的评价:他在读书之前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一评价并非夸张之辞,然而托克维尔如何去思考?他的思考的资源在哪里呢?他的书信给了我们答案: 他的观察和思考资源就是他自己。这一对自我的探究可以追溯到现代性曙光初现时期的蒙田。蒙田很敏锐地认识到现代是个体的时代,那么只要对自己进行剖析,就可以理解人类了。因此他声称他的散文是以自己为材料的,他的自我书写并非是为了像奥古斯丁那样在忏悔中发现自我并否定自我,而是把自我当成研究对象,让自己和别人更了解他本人,也让别人通过他的自我去了解他们自己的自我。托克维尔的书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蒙田式的散文,他在书信中呈现自我,也让他所处的时代在他的自我当中展露出来。托克维尔热爱写信,所以已经出版的十七卷托克维尔全集中书信占了一半以上。事实上这种对书信以及日记的热爱是十八、十九世纪法国知识界和文学界的某种风尚,这表明这一时期人们拷问自我的迫切。

托克维尔终身被焦虑所困扰。他的焦虑在他看来是无法治愈的“漫长的疾病”,因为焦虑成为他的个人气质的一部分,是他的自我的构成因素。在托克维尔的书信中,我们看到他常常试图向亲人和好友描述这种在他看来无法言传的焦虑。

这个充满焦虑的托克维尔似乎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民主在美国》和《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那是一个饱含激情而又充满理性的思考者,在他的作品中理性和激情构成了优美的和谐。然而思想当中理性与激情的和谐与生活当中这两者的冲突并不构成矛盾,而是生命的不同层面。并且,对于一个思想者来说,思想也可能成为焦虑的原因。这首先是因为思想本身的艰难,但托克维尔并不隐瞒自己从事思考和写作背后的那些并不那么伟大的动机。在给斯维金娜夫人的信中,托克维尔不惮于从“最难看”的一点来坦白他的焦虑的原因:“您相信这种精神上的不安主要难道不是源于终生激励我的对于成就、影响和声望的激情吗?这一激情有时能促成伟大的事物,但它本身显然并不伟大。这是作家们通常有的一点坏毛病。对此我也像别人一样无法逃避。”(一八五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致斯维金娜夫人)一八四○年《民主在美国》第二卷的出版并没有像第一卷那样取得成功,托克维尔对评论界的沉默感到沮丧,在给卢瓦耶-科拉尔的信(一八四○年八月十五日致皮埃尔-保罗·卢瓦耶-科拉尔)中表达了对自己作品的价值的怀疑。这并非仅仅像评论者认为的那样说明托克维尔缺乏自信,而是他对于自己不能取得期待的成功而感到失望。托克维尔并没有否定伟大事业背后的个体对不朽和荣耀的追求,他甚至希望民主时代的软弱个体能有这样一种雄心和骄傲,但是他知道这种个体的骄傲本身作为一种自我的私欲本身不是那么崇高的,不是他所推崇的那种忘我的美德。不过,托克维尔并非要对个体的骄傲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要指出这种骄傲会因为其挫败成为个体的重负,特别是在一个承认个体的骄傲和尊严的民主时代。

然而,托克维尔的焦虑更多地并非这样一种追求成功而不得所带来的苦恼。他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一个有理智的人感到心满意足,但是他自己绝不是这样一个理智的人,因为他要在一个平庸的时代追求伟大,在民主的时代梦想贵族时代的德性。寻求伟大的托克维尔的焦虑不同于追求福利而不得的民主个体的焦虑。《民主在美国》通篇对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比较时时浮现出对贵族制的伟大的怀念,虽然他强调民主制远比贵族制公正。他一直被一种追求伟大的激情所支配:“神已赐给我对于伟大行为和伟大美德的天然爱好,然而当这种伟大事物总是在我眼前飘荡、而我却一直无法把握时,我很失望;我的灵魂希望生活于一种理想的创造当中,而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时代却与之相去甚远,这令人悲哀。”(一八五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致斯维金娜夫人)生不逢时而不能像先辈一样在伟大的事业中呈现生命的意义,这是托克维尔的焦虑所在。托克维尔所追求的伟大是一种自由的政治行动,它并非为了谋求利益——他的书信中常常表现出对利益的鄙视,而是彰显一种如其曾外祖父马尔泽尔布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的公共精神和刚毅的美德(一八三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致博蒙)。因此,托克维尔总是把自由和伟大关联起来,自由的意义在于通向伟大。然而,民主时代的人们热爱自由不过是因为自由可以使他们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如果专制能够更好地保证利益,他们宁愿放弃自由。七月王朝时期,法国人特别是资产者滥用自由竞逐私利,而第二帝国时期,法国人为了保护他们的私利而放弃了自由。因此,托克维尔悲痛地看到他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平庸的日常生活令他厌倦和焦虑。只有“重大的事物和崇高的情感”才能让他平静。托克维尔以政治人为自己的理想,致力于在政治上成就大业,因为只有政治行动带来的激情才能平息他的焦虑。然而他不幸生活在一个政治为名利所充斥的时代,他自己的信念和气质与之背道而驰。事实上从政不久,托克维尔就悲哀地发现自己在当时法国的议会政治乃至政治世界中找不到位置(第四十二封信),政治行动中的无力感常常使他陷于一种深深的忧郁和焦虑。不过,让他略感欣慰的是,他一直受到他的选民的支持,选民的忠诚是他在政治的荒漠中的一小块绿洲。他长时间担任家乡地区拉芒什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他一直珍惜这个职位,因为在其中他能够为他的家乡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自从托克维尔十六岁失去信仰之后,他的焦虑就成了存在意义上的问题,因为他的灵魂失去了根基和方向,生命当中缺乏一种根本的确定性。这颗灵魂在世界上上下求索却无法找到安息之处,人世的任何美好事物都不能在根本上满足它。托克维尔对人类存在的种种问题感到忧心,试图去探求人生的奥秘但却总是陷入不确定当中。托克维尔一直试图重建信仰、寻回生命可以立足的确定性根基,对人类生存的问题寻求确定的答案,然而他一直没有成功。在一八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在一切事情上我想追求一种理想,但它总是不断后退。我渴望一种绝对、一种完整,但它们并不存在。” 他对信仰有一些抽象的普遍性观念如上帝的存在及其绝对正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及对善恶的赏罚等,但除此之外,他无法形成或接受其他的信念。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他不得不承受怀疑的折磨,一直把怀疑视为世界上最让人不能承受的恶之一,年轻时将其置于疾病和死亡之后(一八三一年十月二十二日致夏尔·斯托菲尔),而到了中年则认为它比死亡更糟糕,比疾病更恶劣(一八五○年八月致科塞尔)。面对怀疑,人自身的无能为力彰显无遗:在晚年(一八五八年)给他的哲学家朋友布希泰的信中对人的状况的描述和帕斯卡尔如出一辙:“(人)被赋予足够的光以向他展示他的状况的悲惨,却没有足够的光来改变它。”

托克维尔认为他的焦虑是“所有人的故事”,是现代人的处境。不过,托克维尔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大革命之后法国政界频频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不定,改变立场、转换阵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以至于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不动摇(l’inflexibilité)、坚定(constance)成为受人钦佩的德性。我们在托克维尔身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德性,虽然他一直在议会政治中处于边缘,无法进行真正的政治行动,但他始终秉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他接受了一度被他视为精神导师的科拉尔的教导,一个人不能指望在政治中发现高贵,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政治高贵,正如科拉尔所言:“今天议会代表的生活是一种粗俗的生活……别指望在那里找到光荣,应当把光荣带给它。”一八五五年冬天,这时托克维尔早已接受了他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败而退出政界,他在雪后的贡比涅森林中散步,回首差不多二十五年前他和博蒙在田纳西的森林中散步的情形,对岁月的流逝充满感伤,然而他对自己过去的选择和奋斗并不后悔。在给博蒙的信中写道:“当我回顾这些年之后,我想如果我重新开始这四分之一世纪,我想做的事与我已经做的不会有太多的不同,于是我又感到宽慰。也许我会努力改正细节上的错误,防止一些明显的蠢行,但整体而言,我的思想、我的情感、甚至我的行为,都不会有任何改变。我也清楚地意识到,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对于人的总体看法很少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托克维尔不仅仅是一个充满焦虑和怀疑的人,也是一个在道德上坚定、忠诚于自己的原则的人。

正如这封给博蒙的信中所体现的,这种忠诚特别体现在友谊当中。和蒙田用旁征博引来为自我做注脚不同,托克维尔直抒胸臆,让自我的沉重、内在的冲突在对朋友的倾诉中完全暴露出来。书信中的自我并非散文、日记和回忆录中的独白式的自我,而是和他人分担、在友谊中敞开的自我。通过书信来表达自我,托克维尔事实上是在借助友谊来面对孤独的自我。

托克维尔理解的友谊首先是一种信任和尊敬的情感,能够体贴和关心彼此的软弱,也能够向对方敞开自己的软弱。对于少年和年轻时的朋友,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使后来认识的一些长者,托克维尔也强调,自己对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他们对他的善意和理解以及他对他们尊敬和信任基础上的。其次,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这种友谊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在于理解和接纳对方的“善”或品性,并以自己的善和品性来加以回应,“回报的友爱则包含着选择,而选择出于一种品质”(《尼各马可伦理学》1157b30)。真正的友谊要求相互的回应和责任。托克维尔一直希望“在大社会以外形成一个理想的小城邦,那里居住着我热爱和尊敬的人,我希望在那里生活”(一八三七年八月二十日致皮埃尔-保罗·卢瓦耶-科拉尔)。通过他的书信我们可以领略一下他“理想的小城邦”,那里的少数居民围绕着关于人生、信仰和政治的重要问题在进行严肃的讨论;托克维尔常常和他的朋友们探讨他的作品,和他们分享他写作的动机、意图、构思、困惑和主题等等,倾听他们的批评和意见。在托克维尔那里,思想构成友谊的源泉,而友谊也成为思想的伙伴。

托克维尔以道德和友谊来面对焦虑,但并没有能克服焦虑。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无论在他的肖像还是在他的文字当中都能感受到一种忧郁。他没有逃避自己的命运,面对内心的紧张中而坚守对德性和伟大的追求,并不惜承担由这一追求带来的更大的紧张。《民主在美国》的写作也是托克维尔理解和面对其焦虑的一种方式。他通过处理民主时代的人的焦虑来思考自己的焦虑。我们已经提到,他从自己对成功的渴望而感到的焦虑当中深切地体会到现代人关注自我利益和成功而带来的焦虑。此外,现代人沉溺于自我的焦虑而遗忘了对伟大和德性的追求,因此民主时代的平庸和堕落会让追求德性和伟大的人感到焦虑;而现代社会中上帝的不在场让现代人陷于对生命意义的焦虑当中。民主社会最迫切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沉溺于第一种焦虑当中甚至不会再产生后两种焦虑。因此,托克维尔首先致力于说明第一种焦虑可能导致的平庸、堕落和罪恶等种种危险,而试图借助于通过政治自由和宗教来培育道德和友谊。如果在一个民族实现了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的结合,良好的民情成为政治的基础,公民的友谊成为城邦的纽带,那么这第一种焦虑是可以得以克服至少是被缓解的。而对伟大和对生命意义的焦虑,在托克维尔看来,这仍需要人们在政治、友谊和宗教中去面对。他尤其强调宗教对于现代心灵的意义,虽然他自己始终没有形成坚定的信仰; 这并非是一个有某种隐微教导的人提倡一种显白的教导,而是常常对帕斯卡尔感佩不已的托克维尔对人生的感受。不过托克维尔远没有像帕斯卡尔和冉森派那样走向对人性和世界的否定,更没有接受他的助手戈比诺(Arthuer de Gobineau)的宿命论和种族主义,而是相信“如果想要从别人和自己那里获得巨大的力量,我们就不应该蔑视人”(一八三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致博蒙)。根本上,托克维尔是一个有宗教情怀而敢于直面人生不幸的人文主义者。

谨以此文纪念托克维尔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托克维尔论法国大革命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自法国大革命发生之后, 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接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无数的冲突和分歧, 并且笼罩在它们上面的争论至今未曾衰减。“对于这样一场复杂的革命, 托克维尔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综合性、探索性研究的论述风格, 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他也被认为是研究大革命的历史学家中最冷静和最公允的一个。”他为我们解答了很多困惑, 如:何以法国贵族与教士所享有的特权比同时代欧洲的贵族少却激起更大的仇恨?何以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 即旧君主制最繁荣时期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为全社会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何以大革命消灭了封建制度, 而旧体制的中央集权制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在所有的问题中, 最让人困惑, 同时也是最难以解释的就是大革命所产生的悲剧性的结果——大革命消灭了封建制度却又完整地保留了中央集权制, 亦即从“旧制度”又导致了“旧制度”。本文试图追寻托克维尔的足迹, 竭力寻找法国大革命这一悲剧性结果的答案。

二、相关背景

在经历了“朕即法律、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的高度专制到王权至高无上的路易十五, 国家正面临着愈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到路易十六的统治时期, 他力图扭转局势, 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财政上的问题, 如:在社会上普遍推崇节俭、不断增加赋税、借贷、改革政府的财政制度等。但是正如卡隆 (当时皇家经济的财政总长) 所指出的, “增税是不可能的, 经常借贷不是办法, 只限于经济改革是不足够的, 实情如此, 普通的方法无法达成我们的目标, 唯一有效的挽救之道, 唯一剩下的途径, 唯一能使财政走上轨道的手段, 必须是重振整个国家的活力, 改正它的结构里的一切弊端”。

经济上的危机带来了一场大范围的行政和司法体系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行政体制的重建;省、县、市镇行政组织的重设;民法体系改革和刑法体系改革等。可以说这是一场改革一切行政规则和一切行政习惯的大规模变革, 是一场彻底改变整个政府结构的改革。这使得“国家政府突然间更换了所有官员, 更新了所有准则”, 而“每个人的地位都动摇了, 每个人的习惯都被打乱, 每个人的职业都受到妨害”。财政危机、行政体系以及司法体系的改革又使得整个市民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民社会中最深刻、影响最大的是三个阶级的变化。

三、原因分析

1. 法国革命前, 市民社会状况——三个阶级。

(1) 阶级自身状况的变化情况。

早期的法国像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 贵族支配着法国。无论是在象征荣誉的国家行政部门、抑或是象征财富的经济领域, 都展现着贵族的身影。并且他们也支配着法国的文化生活, 可以说, “他们是艺术的最伟大的奖掖者, 风尚的主领者, 学术生活的主要支柱”。然而随着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淡出, 这一切都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他们对国王的影响逐渐变小, 并且他们不再是领土上的行政首长, 对农民的支配也不如以前, 他们保留着一部分的司法权和一些特权。这些特权大致可分为在公共场合的先行权、公开挂剑与展示一块特别的盾形纹徽等荣誉特权以及强迫人民为其领地服徭役、征收道路通行税及市场税以及征收来自土地年贡、地租、现金或实物税等的实用特权。在贵族阶级内部, 变化也在悄悄地进行着, 由于统治权的丧失, 贵族趋于贫困化;贵族之间的分配变得极不平均, 有的贵族拥有大量的财富和地位, 而有的贵族则有名无实。这一切使整个贵族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 随着法国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国家日益繁荣,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正在日益壮大。资产者阶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位已渐渐发生变化, “在很多情况下, 他们变得与贵族一样富有, 有时比贵族还要阔气。”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化, 他们可以接受同贵族一样良好的教育, 享受更加高雅的生活。实际上革命前的资产阶级还没有阶级意识, 他们并不自视为一个拥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价值社会团体, 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期望是成为贵族。因此,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 都想从国王那里谋得一官半职”, 以此来达到自己真正的目的。

农民占了法国人口的80%, 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确实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农民状况变化的高度重视。在法国, 从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上看, 可以把农民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拥有大地产的农民、拥有一部分土地能自给自足的农民 (中农) 、拥有小部分土地但须从事其他活动以求生存的农民、无土地的农民。在这些划分中, 像地主和中农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而大部分的农民仅仅依靠土地是不能生存的。

当时法国农民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农民不仅仅不再是农奴, 而且已成为土地所有者。”农民地位的变化其实并未给人们带来太多的好处, 事实上反而加重了人们的负担, 因为“假如农民没有土地, 那么他们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便会无动于衷。如果他不是承租人, 什一税与他有何相干?他从租金所得中缴纳什一税。如果他不是土地所有者, 地租与他有何相干?如果他替别人经营, 那么经营中的种种盘剥又与他有何相干?”

其次, 农民已经日益被抛弃。贵族状况的改变带给农民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贵族不再统领农民, 因此不再需要对农民负责;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逃离使乡村日益凋敝;农民受到了一种“新奇的压迫”——他们“不再受那些封建小恶霸的欺凌;来自政府的强暴行为也很少涉及他们;他们享受着公民自由, 拥有部分土地;但是所有其他阶级的人都离弃他们, 他们处境之孤单也许为世界上任何地方所仅见。”总的说来, 农民的生活在日益贫困, 没有庇护人的保护而使得他的负担日益加重, 财政困难使他们承担了更重的赋税, 公共工程的建设所需要的劳役也让农民背负着, 农民的状况苦不堪言。

(2) 各阶级之间的日益分离。

在三个阶级自身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之后, 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容易分离了。资产阶级从财富上看正在日益接近贵族, 并且不断想办法进入贵族队伍中。他们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实质上, 所有高居人民之上的人都彼此相似;他们具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习惯、同样的嗜好, 从事同样的娱乐, 阅读同一类书, 讲着同一言语。他们除权利外, 概无差别。”而恰恰是特权, 尤其是税收的特权, 使他们分化日益严重, “捐税不平等危害最大, 最易在不平等之外再制造孤立, 并且, 可以说, 使不平等与孤立二者变得无可救药。因为, 请看后果:当资产者和贵族不再缴纳同样的捐税时, 每年, 捐税摊派征收都重新在他们中间划出一条清楚明确的线——阶级的界限”。就这样, 资产阶级和贵族最终分离了。

农民与贵族的分离也是显著的。当贵族不再统领农民, 却依旧享受种种特权时, 农民对他的仇恨就自然的被激起了, 因为“当贵族不仅拥有特权, 而且拥有政权时, 当他们进行统治管理时, 他们的个人权利更大, 却不引人注意。在封建时代, 人们看待贵族近似于我们今天看待政府:为了取得贵族给与的保障, 就得接受贵族强加的负担。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 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 主持公正, 执行法律, 赈济贫弱, 处理公务。当贵族不再负责这些事情, 贵族特权的份量便显得沉重, 甚至贵族本身的存在也成为疑问。”因此, 农民与贵族也自然地分离了。

由于居住地点、生活方式不同, 加上最常见的利害关系, 资产者与农民分离了。实际上, “资产者根本不接近农民, 避免接触农民的贫困;资产者没有与农民紧密联合, 共同对普遍的不平等进行斗争, 反倒试图为一己的利益创立新的不公正:贵族拼命维持特权, 资产者也同样拼命谋取特殊权利。”资产阶级本应该最接近农民, 因为他们本身就来自农民, 只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 他们忘却了自己的过去, 最后他们成为了农民的敌人而非同盟, 分离始终未能避免。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当资产者与贵族彼此完全孤立, 农民与贵族、与资产者也彼此隔离, 当与此类似的现象在各阶级内部继续发生, 各阶级内部就会出现特殊的小集团, 它们彼此孤立, 就像各阶级之间的情况一样, 这时可能构成一个同质的整体, 但其各部分之间再也没有联系。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最后, 作为其基础的社会一旦动摇, 这座君主的宏伟大厦倾刻之间就会全部毁灭。”

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王的高度集权的传统;政治体制的改革, 使中央和地方高度的集权;社会各阶级的分裂使得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来对抗中央集权;这一系列状况都是为何法国的革命能从倾刻坍塌的宏伟大厦中, 走出了旧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原因, 这也是从法国的社会状况来探索这一原因。

2.法国革命的目标——两种追求。

(1) 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平等与自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但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等是民主的社会基础, 民主政治的最大危险表现为暴政, 而抵制暴政的唯一出路是自由。“平等激发的独立, 使人养成只按自己的意志进行个人活动的习惯和爱好, 使人对一切权威投以不满的目光, 并很快激起关于政治自由的思想和对于政治自由的爱好。”而政治自由又几乎是那些威胁人类的平等的弊端的最佳良药。因此, 从更为理想的状态来说, 平等和自由是应该并驾齐驱。“这不光是因为追求平等的激情是主要趋势, 还因为在民主的时代, 自由唯一的源泉就是平等本身。只有自由才能在民主社会中与其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 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

然而, 平等与自由之间却并不总是能并驾齐驱。“在精神生活领域上平等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每个人的精神趋向新的思想, 另一个是使人容易不去思想。”可以说, 平等“一方面, 人们打破了对权威的迷信,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的独立感和对个人理性的自豪;另一方面, 个人的软弱无力也容易使随大流和难以独自坚持被多数人所反对的意见。”同时“在这样的平等的社会情况下, 政治社会可能产生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使人们径自独立, 并且可能使人们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另一种倾向是使人们沿着一条漫长的、隐而不现的、但确实存在的道路走上被奴役的状态。人们容易看清第一种倾向, 并加以抵制;而对第二种倾向, 则由于发现不了而误入歧途, 因此需要特别警惕。”

(2) 法国人民对平等与自由的不同追求。

在18世纪的法国人民心中是存在着两种激情——平等与自由, 它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也从不指向同一目标。前者的情感渊源更深更远, 长久以来对不平等的仇恨就以一种持续而无法抵御的力量促使法国人去彻底摧毁中世纪的一切制度, 去建立一个人道所允许的人人彼此相像、地位平等的社会;而后者的出现较晚, 根基较浅。触发法国大革命的正是这种“积极活跃、不安现状、机智灵敏、锐意革新、雄心勃勃”的平等精神。在这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下的旧制度, “只存在非正规的、时断时续的自由, 它始终局限在阶级范围之内, 始终与特殊和特权的思想连在一起, 它几乎既准许人违抗法律, 也准许人对抗专横行为, 却从不能为所有公民提供最天然、最必需的各种保障。这种自由, 尽管范围狭小、形式改变, 仍富有生命力。在中央集权制日益使一切性格都变得一致、柔顺、暗淡的时代, 正是自由在大批个人心中, 保留着他们天生的特质, 鲜明的色彩, 在他们心中培育自豪感, 使热爱荣誉经常压倒一切爱好。”

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 人们渐渐地抛弃了自由, 选择平等。更多的人热爱自由是出于自由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而非自由本身。“但有些时候, 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 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 从未长久保持自由”。同时法国也错过了两种成功结合平等与自由的模式:一是由受贵族控制并得到教士帮助的资产者来治理的朗格多克模式, 经由这种特殊政体, 新的时代精神平稳地渗透到古老的制度中, 什么也不破坏就改变了一切。二是自上而下模式。托克维尔认为, 如果当初有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 革命可能是法国有朝一日发展成为一个自由民族, 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 不可能使法兰西成为自由的民族。

正是这种对最先征服人心并且占据人们内心深处的平等的酷爱, 以及法国人民所特有的病态的自由的发展, 最终使法国人未能把自由与平等成功的结合, 而是使自由与平等分道扬镳。这一切为法国人推翻专制制度准备了条件, 然而也正是这种关系, 使法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也许更不适于在专制制度的遗址上, 建立起和平与自由的法治国家, 最后中央集权制度占据了整个法国的心脏。法国大革命粉碎了旧制度下的社会联系, 但未能代之以政治联系, 结果是革命的同时准备了平等和奴役。

3. 法国革命过程——一个性质。

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 他不仅要摧毁个别社会秩序, 而且要摧毁一切社会秩序;不仅要摧毁某一政府, 而且要摧毁社会权力本身。它在革命的过程中, 宗教、法律以及整个政治制度都成为其攻击的目标。

(1) 攻击宗教。

法国革命的最初措施之一是攻击教会, 在大革命所产生的激情中, 首先燃起而最后熄灭的是反宗教的激情。以往人们攻击现存宗教总是出于对新宗教的虔诚的呼唤, 而法国大革命中, 人们怀着一股怒火攻击基督教, 却而未试图以另一种宗教取而代之。托克维尔认为, 法国教会并没有什么比在其他国家更应受到攻击的理由:教会中混进的罪恶与流弊比大部分天主教国家较少, 并且法国的教会比其他民族宽容得多。

人们攻击教会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 教会本身在当时是首要政治权力, 而且是所有政治权力中最令人厌恶的。教会不断地违背本性和使命, 卷入政治权力;在别处谴责罪恶, 却使政治权力中的罪恶神圣化, 并利用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来掩护罪恶。第二, 教会恰恰代表政府中离他们最近、最直接与他们对立的这一部分。他们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与教会打交道, 接受教会的影响。第三, 教会是他们进攻的整个庞大建筑物中最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统治者有暴力机关, 必要时可以用来维护其统治, 而教会相比而言则更加缺少防御。另外, 时代的呼声与教会的教义有很大的冲突。对建立在尊重传统之上的所有制度的极度轻蔑、个人理性的蓬勃发展、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与教会的依靠传统、承认一种高于个人理性的权威以及等级制观念矛盾重重。一系列原因导致了人们把革命的矛头指向了教会。

在托克维尔看来, “人要是没有信仰, 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 就必须信奉宗教。因为笃信宗教的国家的长处, 正是民主国家的短处。宗教通过尊重不与它对立的一切民主本能, 并利用其中的一部分, 便可以顺利地抵制它的最危险敌人即个人的独立意向。而具体而言, 宗教的主要任务, 在于净化、调整和节制人们在平等时代过于热烈和过于排他地喜好安乐的情感。”所以说, 攻击宗教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当人们热情而不懈地力图把曾充斥灵魂的信仰扫除掉, 却使灵魂空空荡荡。

(2) 攻击司法和政治制度。

司法是保护自由的一个重要的武器。托克维尔认为, “司法工作的最大目的, 是用权利观念代替暴力观念, 在国家管理和物质力量使用之间设立中间屏障。在统治者经常注意和干预个人的最微不足道的行动, 而个人又软弱得无力自我保护和孤立得不能指望得到与自己同样孤立的人的支援的时代, 尤其需要司法来保证自由。”约翰·洛克也曾说过, 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 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所有能够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 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这种自由在不存在法律的地方是不可能存在的。

从古至今, 攻击现存法律的革命者尊重信仰, 而在大多数宗教革命中, 攻击宗教的革命者从未试图一举变革所有政权的性质和秩序, 彻底废除旧的政府体制。故而在最大的社会动荡中, 始终有一个基点是牢固不动的。但是在法国大革命中, 在宗教法规被废除的同时, 民事法律也被推翻, 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 这样, 中央集权制也就又一次被强化了。

四、小结

托克维尔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如此突然, 如此彻底, 如此迅猛, 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的真相。对于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悲剧性的结果——大革命从消灭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完整地保留了旧体制的中央集权制,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

摘要:法国大革命这场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称赞和感叹, 还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困惑。托克维尔以其深刻的洞察力, 极具综合性、探索性研究的论述风格, 向我们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真正面纱。

托克维尔 篇5

《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旧制度与大革命图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

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托克维尔的书生意气 篇6

事实上,过分理想化的处世准则和托克维尔自己的思想形成了某种悖论。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单列一章,专门讨论“到十八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托克维尔认为,这些十八世纪的文人大多从纯理性与自然法中汲取法则,生活远远脱离实际,“由于根本没有政治自由,他们不仅对政界知之甚少,而且视而不见”。托克维尔虽然对于这些文人缺乏政治经验表达了“历史的同情”,但是他仍然对他们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那些明天就要成为牺牲品的人对此全然不知,他们以为,借助理性,光靠理性的效力,就可以毫无震撼地对如此复杂、如此陈旧的社会进行一场全面而突然的改革。这些可怜虫!”然而,虽然在思想上托克维尔已然“接地气”得多,但是在行动中尚未“脚踏实地”,他对现实的政治准则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视而不见”。

七月革命是托克维尔前半生最为重要的分水岭。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法官,他必须要做出政治立场的选择。从现实角度看,向奥尔良王朝宣誓效忠是保住工作的最好办法,也是影响时局的唯一手段,而且托克维尔认为奥尔良王朝或许能给法国带来新的希望。个人利益与爱国主义指向同一个方向,原本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但托克维尔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因为从家族背景看,托克维尔家族有着深厚的正统主义传统,而且绝大部分亲戚朋友都忠于波旁正支,如果向奥尔良效忠,则意味着背离正统主义。对波旁王朝的怀念出于家族的情感,但与托克维尔的理智产生了冲突。事实上,在波旁正支复辟之初,托克维尔是衷心拥护的,让他产生了“关于中庸适度的、受到信仰、道德和法律支配的自由的思想”。只是好景不长,复辟王朝的统治手段越来越倾向于专制,让托克维尔感到心灰意冷。正是因为如此,托克维尔才痛苦地做出了选择,但他对路易—菲利普并没有好感。他接连写信给女友玛丽和兄长伊波利特,表达内心的痛苦—肯定会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一己之私而背弃原则。托克维尔两边不讨好,正统派视托克维尔为叛徒,而奥尔良派视之为趋炎附势者而轻视他,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的政治生涯屡受挫折。尽管年轻的托克维尔力排众议、自主抉择,但是看不清眼前道路的他选择了暂时逃避,于是才有了去往美国的伟大旅行。书生对时政的影响或许“百无一用”,但是书生可以“曲线救国”。

托克维尔真正参与到地方选举已是而立之年,此时他已是大名鼎鼎的《论美国的民主》的作者。一八三六年初,母亲的过世令托克维尔感到悲伤,但是他在遗产分配中获得了“托克维尔”的城堡、土地和村庄,这一刻他变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托克维尔之人”。再加上托克维尔新婚不久,真有种“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得意豪情。然而不幸的是,托克维尔虽然在学界已经名声大噪,但是在政界还只是初出茅庐。一八三七年托克维尔第一次成为下议院的候选人,尽管他全力以赴谋求一个席位,但出师不利。这次失败或许有外部条件的限制,一方面选民们依旧质疑他的贵族出身,另一方面他的对手—波利多尔·勒马鲁瓦也利用这点来宣传,再加上他父亲和兄长明显表现出的正统主义,使得事情雪上加霜。

相比于这些因素,托克维尔的主观意愿与行动显得致命得多。他不希望自己囿于某个党派的偏见,而失去自由和自尊。一八三七年三月二十二日,他写信给英国友人里夫说:“人们都殷切地希望我成为一个有党派的人,而我决不这样。”当时的首相是其表兄莫莱,这本是利好的消息,但是托克维尔因其“幼稚和缺乏经验”,反而让局势发生了完全的逆转。当莫莱听说表弟要成为候选人时非常高兴,而芒什省的地方长官领会了这种暗示:他建议瓦洛涅的选举人支持托克维尔。可是托克维尔丝毫不领情,他对那些(他认为是)靠腐败手段进入下议院的人感到失望,所以当他听说地方行政长官的行为时,他就写信给莫莱,拒绝一切官方支持:“我希望能够聪明而自由地支持政府,如果我经由政府进入下议院就无法这么做……我希望能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下议院。”莫莱对此大为震惊,他声明自己在正直诚实地寻求支持者:“选择是有必要的;孤立并非独立,我们或多或少依赖那些选举我们的人……首先,它是一个政党,由那些跟我们想法一样之人所组成,他们相信支持我们并打败敌人是最有利于国家的。” 但莫莱知道无法达成所愿,于是在当天发出命令,无情地反对托克维尔的候选人资格,“因为在选举中没有中立”。托克维尔死后,他的终生好友古斯塔夫·德·博蒙评论说:“像大多数年轻的政治家那样,他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员,根据自己的良知投出每一票,不受政党考虑的束缚。他后来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当时,年轻气盛的托克维尔不但没有这种体悟,反而因莫莱苦口婆心的劝告而感到愤怒。他甚至给莫莱写了一封冗长而愤怒的回信,在信中或多或少地与之绝交。托克维尔不肯“随波逐流”的正直气节虽然令人感佩,但正是他追求独立的理想导致了他第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也理所当然地导致了一八三七年的失败。十七世纪上半叶,西方政坛普遍兴起了现代的政党政治,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先知气质”的托克维尔对这点似乎有些后知后觉。这也体现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之中,他对美国政党制度有意无意的轻描淡写让后人感到颇为遗憾。之后,莫莱与托克维尔仍有通信往来,前者并没有放弃争取表弟的希望,而后者也意识到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托克维尔急切地抓住橄榄枝并解释了自己的疑问和犹豫,但他仅仅是要求莫莱的仁慈中立。最终,托克维尔还是在选举中落败。

nlc202309031503

一八三九年,莫莱再次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下议院。托克维尔借此机会东山再起,这次选举出奇的顺利,托克维尔以三百一十七票对二百四十一票战胜勒马鲁瓦。一方面,勒马鲁瓦由于欺骗政府而失去了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托克维尔做了充分的选举准备,得到了瓦洛涅当地居民的认可。托克维尔的正直诚实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的政治热情也愈发高涨。在致词演说中,他提到自己的感激之情、爱国精神,并表明自己跟政府和所有政党保持独立。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中,他开启了自己的议会生涯。

托克维尔在议会的初期表现颇为成功,但是他很快就感到厌倦。他写信给科尔塞勒,说自己“鄙视党派政治,庸人政治,低俗的拉帮结派和相互嫉妒;革命都比这要好受”。等到一八三九年七月末会期结束,他欣然逃回书斋,继续《民主》第二部的写作。布罗根对此评论道:“他在议会生涯中所说出的这些话,反映出托克维尔是带着某些全然浪漫主义的想法进入政治的。”托克维尔从思考下议院的那一刻起,就想成为那里在智慧和道德上的模范人物,这一抱负让他在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七年的八年间饱受严酷的考验。下议院的建筑设计就是内含着党派之争的,当有人站在讲台上演讲时,他的身后就是其所属党派的成员,他们在他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在成功时喝彩。然而,托克维尔立志成为一个只听从自己内心选择的无党派人士,所以当他站上讲台时敌友难辨,这让他身心俱疲。除了无党派的立场之外,托克维尔本身的气质特点也让他难以在政治上获得成功。首先,他不擅长在大庭广众下演讲;其次,他对批评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最后,他在人际交往方面过于羞涩,而且他记不住那些平庸人物。托克维尔自己忧郁地说道:“作家的行当与演说家的行当相互矛盾。”总之,托克维尔在此期间虽偶有惊艳表现,但单枪匹马终究难以影响大局。他的政治生涯停滞不前,反而是学术生涯更上层楼,他充分展现出“思想胜于行动”的特点。

二月革命成为托克维尔下半生最为重要的分水岭。在临时政府组织的下议院选举中,托克维尔再次顺利当选,成为芒什省的十六位代表之一。这次选举或许是令托克维尔最为满意的,因为他拿到了十二万选票中的十一万七百零四张。没有政党或官方支持而赢得竞选,让托克维尔相信自己已经成为该省的政治领袖。托克维尔的人生中不乏这种“神奇”经历,进而强化了他的政治理想主义情怀—或许他能赢得人心,但是他难以在波诡云谲的议会政治斗争中纵横捭阖。他对博蒙坦言,他觉得这个新议会将只有尴尬乃至危险,也不确信自己是否能有所作为,但是已然涉足政治,就不能在国家发生大事之时置身事外。贵族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托克维尔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事情正如托克维尔所预料的那样发展,而他在制宪委员会也无甚影响,这令他倍感失望—“我指望看到在我国建立起一个法治、强大而且自由的政府。如你所知,这个理想是我整个青年时代,也是我初入政坛时的梦想。现在它已消逝了。”

及至一八四八年十二月路易·拿破仑掌握大权后,托克维尔的政治生涯经历了波峰与波谷。尽管托克维尔一开始就对路易心怀警惕,而且千方百计地希望通过宪法来限制其权力,但吊诡的是,正是在路易的政府中,托克维尔获得了政治生涯中的最高职位—外交部长。然而事实再次证明,像托克维尔这样的书生不适合“高权重位”,仅仅四个月后,他就辞职了。一八五一年末,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加冕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托克维尔被押入囚车,关进监狱四日。这件事让托克维尔觉得斯文扫地,耿耿于怀。他再也不会原谅路易·拿破仑的罪行:“暴力推翻法律,践踏出版和人身自由,悖逆民意,而以其名义行事—法国挣脱了自由国家的联盟,投向大陆专制君主制的怀抱—这就是此次政变的结果。”一八五三年,路易一度向托克维尔示好,并许之以外交大臣之职,但是托克维尔断然拒绝,他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托克维尔的书生本色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身世背景。托克维尔的父系是古老的佩剑贵族,即便在路易十四时期,也没有成为温驯的宫廷贵族,因此他从基因中就带有不畏强权、向往自由的气质。而托克维尔的母系对其影响更为切近,这必须要谈及两人—马尔泽尔布与夏多布里昂。马尔泽尔布是托克维尔的外曾祖父,他从年轻时起就是政府的眼中钉,因为他虽担任书报审查官,却保护启蒙哲人。其行事风格总是出人意表,他在路易十五、十六在位期间颇多谏言,以至于仕途几经起落,但当路易十六遭受审判时,马尔泽尔布又毅然担任他的首席顾问,甚至为此而丧命。托克维尔虽然没有见过这位著名的外曾祖父,但是与之神交已久,他始终以马尔泽尔布为自己的榜样。一八三○年托克维尔宣誓效忠奥尔良王朝,面对昂利翁的质疑—批评托克维尔作为马尔泽尔布的子孙竟然为此“不忠不孝”之事,托克维尔异常愤怒,他在回信中除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外,还一反平素温文尔雅的作风,对昂利翁嗤之以鼻:“为了你将来不再为我的外祖父[原文如此]浪费口才,我要告诉你,且不管是对还是错,我深信他在我的处境下,一定会做跟我同样的事,正如我之推测所希望的那样,我会在他的处境下跟他表现得一样。” 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浪漫派的代表,他对托克维尔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而且无论从出身、经历还是性格、思想等各方面看,这两位人杰都极为相似。夏多布里昂的桀骜不驯主要表现在对拿破仑·波拿巴的态度上。一八○○年,夏多布里昂把自己的《基督教真谛》献给第一执政,并赢得了外交官的职位。但一八○四年,对德·昂吉安公爵的绑架和谋杀让他感到厌烦,他便断然辞职了。一八○九年,夏多布里昂的一个流亡表弟因将波旁亲王的信带入法国而被枪毙,夏多布里昂请求宽恕的努力徒劳无功。随后,拿破仑做出了和解的姿态,他迫使“语言文学所”(前法兰西学院)将夏多布里昂选为成员,但是修改了他计划在授职仪式上的演讲:结果夏多布里昂拒绝接受这个席位,直到波旁王朝复辟。面对两位拿破仑皇帝的妥协,托克维尔与夏多布里昂都丝毫不给情面,那拂袖而去的潇洒背影何其相似!

托克维尔 篇7

2009年夏天, 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周年的这个夏天, 李安为我们带来了这部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1969年8月音乐节在一个叫做白湖镇的地方举行了, 这个原本只打算吸引5万人的地方突然来了50万人, 他们长发披肩, 衣衫褴褛, 许多人都赤着双脚, 但他们无一例外都笑容满面, 兴高采烈, 多年以后历史学家称他们为伍德斯托克的一代。到现在为止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仍是世界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音乐节, 它代表了60年代整整一代人曾经有过的梦想和火红的青春。

电影里没有直接表现现场演出的镜头, 于是经历了最初的郁闷遗憾和之后的释然。看过电影之后, 却深深的体会到了原因:其实参加过音乐节的人也都明白, 音乐节最重要的, 真的不是歌手, 而是一群人和谐欢乐奔放的气氛;爱与和平不在舞台的说辞, 在于台下人们的心态。李安抓住了摇滚乐和嬉皮集会的本质。

一场欢乐的show总是能够很有效的把人们聚合到一起, 影院里满满的观众一起大笑的感觉, 真是让人又幸福又感动。在李安拍的所有片子中, 《制造伍德斯托克》确是唯一一部充满了轻松、智慧和幽默的对白的小品, 其余的则略显深沉。每一个人物仿佛只存在于故事中, 那样的充满生气和个性, 惹人发笑。音乐节的举办在电影里仿佛顺理成章, 忽略了坎坷和斗争议题, 直接跳切接进50万人奇遇般的从天而降。电影中用了越来越多的分割画面, 仿佛怎么展示这种混乱与多姿都不够似的, 所有这一切, 构成了年轻人毫无章法却自由自在的纯粹喜乐。电影中的主角艾略特几次吵吵嚷嚷决定冲要到前面去看演唱了, 却总在路上或者山坡的空地处, 因为碰上各种各样的人, 一起嬉戏而耽搁, 直到最后也没看到任何明星和演出 (这也就是我们没在电影中看到现场演奏的文本原因) , 但是这没什么, 音乐节就是这样的: “山上全是人, 舞台上只是一个个小点儿, 但是, 坐在这儿, 我们有自己的音乐”。

二、独特的音乐节影像表达

电影里最动人的一幕便是艾略特吸食大麻之后的幻觉: 一瞬间画面艳丽无比, 油彩开始融化、流动, 人物仿佛精灵一般呢喃着咒语, 回音、草地上的音乐、模糊、清晰, 两男一女把自己关在车房内, 聆听心中的音乐, 睁开眼是黑暗中隐约的印度宗教风格的各种装饰, 闭上眼世界变成了幽远神秘的珈蓝之洞。花、马、画中的仙人们, 颜色四溢, 散到了整个世界, 于是乎你开始任凭内心的狂舞, 于是乎整个山丘和世界开始变的起伏, 紫色的粉雾震荡 , 升起的花火覆盖眼前所有。难怪有记者怀疑李安吸食大麻, 怎么会拍的如此形象瑰丽和醉人。

家庭关系, 总也绕不开的东方话题, 随着影片的深入而变的严峻, 笑声隐去后, 是年轻人的爆发:折腾出音乐节是为了给父母筹钱, 现在钱有了, 才发现其实本没必要。母亲早存够了私房钱, 藏着不用而已, 让儿子把积蓄一次一次的砸进父母的破旅馆, 裹足不前, 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把他锁在身边。可是谁知道对错呢?就像里面的女生说的“人们有自己的观点, 没错,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视角解释问题, 可是世界因此而变小了, 忽略了宇宙和大爱。”问题的解决还是因为音乐, 不是音乐的形态本身, 音乐节使人年轻。父母们终于尝试着放开疲惫的身心接受欢乐, 再一次感受到生机与活力。于是, 在影片的末尾, 老父亲语重心长的与子告别: 音乐节办完了, 一批批年轻的嬉皮士离开了, 拖着行李、背着包裹, 他们来到这里享受三天爱与和平的欢乐, 可是之后呢 ? 要去哪里, 该做什么, 谁也不知道, 但是, 他们还是在迷茫中出发了, 这就是年轻。

像一个成人礼, 但不是, 成人们早已在忙碌中死去, 这是一个重新变回孩子的节庆。这样 , 在泥水中打滚、在大雨中傻笑才显得恰当, 这样, 才有了出发的勇气和无论如何承担一切的后果的坦然。

三、摇滚过后的延伸

制造伍德斯托克, 其实不是纪实片、不是历史片、不是传记片、不是摇滚片, 它就是一部讲述年轻的片子, 让人们看过之后, 继续欢乐的去出行、去学习、去认识更多的人、去学会爱, 这就是伍德斯托克。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40周年纪念的缘故, 2009年上映的另外一部出色的电影也是关于1960那个火红的年代:《海盗电台》。这是一个英国非法海上摇滚电台的故事。船上的每个人, 主角男孩、老板、DJ们、医生厨师船员, 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生活的叛逆者, 是被官方政府积极打击的对象。他们居于大海, 随性而行, 个性张扬, 但却友爱善良, 真诚可爱。以摇滚和不老青春的名义, 以理想和自由的名义, 坚持为2500万大不列颠人民24小时乘以7天不间断播放着流行音乐。当年的人们也许早就忘了发生过什么, 但我们, 对错过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 它美如迷幻药一般, 更美的是, 它不是梦, 它是历史, 它是摇滚与青春的1960。

摘要:李安电影作品中有一部名叫《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电影本身及其延展性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通过本片音乐桥段的分析, 进一步解释李安电影作品中独特的摇滚情节。

麦克维尔:逆风飞翔 篇8

面对这次金融危机, 当别人都手忙脚乱的时候, 麦克维尔人始终认为“危”更应该是“机”会, 因为他们有清晰的战略部署。麦克维尔的基本思路是以节能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为纲, 紧扣“节能减排”这一全球瞩目的话题, 以麦克维尔GREENWAY绿色建筑节能空调方案为核心, 推动节能空调系统方案的应用, 重点做好市场细分开拓的工作。

面对逆市, 麦克维尔在市场上又有何策略呢?“除了保持在传统的工业、商业、住宅、国家投资大项目等领域的市场领先优势, 还将进一步主力开拓医药、光伏、太阳能、核电核能等国家重点投资的项目细分行业, 以及在烟草、制药、轨道、机场等重大价值投资回报的行业领域发力。”麦克维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直以来, 技术创新作为麦克维尔的企业灵魂, 为麦克维尔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麦克维尔坚持用新品拉动市场销售, 从而保证稳定的市场领先地位。2009年, 麦克维尔将重点打造“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节能高效环保产品。首先, 麦克维尔将美国磁悬浮离心式机组引入中国, 并在武汉工厂正式开工生产, 其生产的磁悬浮机组采用无磨擦的磁悬浮技术, 变频高速驱动, 拥有相当高的运行效率, 机组的综合部分效率IPLV达到11以上, 部分负荷COP值超过13, 机组的噪声低于73 d B (A) , 并采用了环保制冷剂R134a。

同样在麦克维尔深圳工厂, 经过近半年的小批量市场投放, 该工厂也相继向中国市场正式上市的高能效的风冷模块机组MAC-XE系列和热泵热水机组MHA系列产品。其中MAC-XE系列高能效风冷模块机组的能效比高达3.51, 为国家一级能效产品, 并入选政府采购清单, 机组在高温制冷和低温制热的工况下的性能都有大幅提升, 并配备领先的控制系统。

初夏5月, 是让麦克维尔值得庆贺的季节, 继麦克维尔国家一级能效风冷模块机组MAC-XE系列震撼上市后, 又一款“标杆”产品———模块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MHA闪耀上市。麦克维尔推出的热泵热水机组双模设计提供了多种产品应用解决方案, 是行业内首家国际知名品牌涉足中国热泵热水器行业, 这必然会掀起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风暴。另外, 麦克维尔的天威离心热泵、高能效水源热泵WPS, 低温高能效数码多联机组MDS-C系列、直流无刷风机盘管MCW-D等机组均已经投入市场进行小批量试用阶段, 一旦完成测试合格, 也将全面上市。

总的来说, 面对金融危机, 麦克维尔承诺将加大科研投入, 产品的研发以节能高效、环保、智能化为主, 整合品牌在全球的技术资源, 力推整体解决方案。另外, 麦克维尔还将通过以下的多项调整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与行业一起分享:

(1) 加强员工培训, 麦克维尔认为, 人才是最大的财富, 企业失去人才就会停止, 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团队是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 在金融危机中, 麦克维尔进一步加强了员工培训力度。

(2) 要努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强调精益制作和物流化管理;继续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运用力度和速度, 通过技术的革新驱动市场, 带动品牌的推进和销售。

(3) 保证稳健的财务系统, 特别注重企业现金流的安全顺利流通, 加强企业的费用控制, 减少固定资产的投入等。

(4) 收缩部分过长的战线, 将企业资源集中在重点推广的有价值的细分行业上。

(5) 继续加强品牌推广的管理和投入。调整企业的产品组合, 加快整合营销的传播速度;以创意为核心原则, 全力打造品牌专业化形象, 强调系统方案的全球领先, 推进建筑节能。

麦克维尔全接触 篇9

1个多世纪以来, 麦克维尔锐意进取, 不断创新, 一直处在暖通空调工业发展的前列, 拥有世界空调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在全球众多家用和商业用户心目中, 麦克维尔是质量和信任的代名词。今天, 麦克维尔旗下包括了“Mc Quay Air Conditioning”、“Herman Nelson”、“Remington”、“AAF”、“J&E Hall”等知名品牌。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麦克维尔产品开始进入中国, 先后于1994年、1995年、2002年分别成立了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麦克维尔空调制冷 (武汉) 有限公司、麦克维尔空调制冷 (苏州) 有限公司, 直接为中国的用户提供优质的本地化服务。3家制造基地和50多家销售与服务分支机构, 销售和服务的网络遍及100多个城市。

在中国, 10多年的发展, 确保了麦克维尔在中国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无数中国知名的建筑均采用了麦克维尔商业、工业用空调及空调解决系统方案。

产品方面, 麦克维尔的产品除了节能、环保和智能控制这3大特点外, 阵容亦非常强大, 是行内产品最为齐全的1家。产品类型主要有: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风冷螺杆冷水/热泵机组、风冷模块机组、水源热泵机组、数码变容量多联机组、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机组、各种单元式空调机组和行业用冷冻冷藏机组及各种压缩机等。

深圳制造基地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于1992年8月20日在深圳注册, 1994年4月1日正式投产。公司占地面积10万m2。作为麦克维尔在中国商用空调、风冷中央空调及末端产品的生产基地、用户培训及零配件供应中心, 麦克维尔深圳工厂同时也对遍布全国的销售及服务网络给予全面的技术支持、快捷全面的零配件供应和细致周全的用户技能培训, 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速度。

麦克维尔深圳工厂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流水线, 其中包括:德国进口的喷涂设备, 日本的AMADA数控冲孔机、AMADA折弯机、松下点焊机、大洋弯管机, 美国的OAK冲片机、OAK弯管机、OAK立式胀管机, 比利时的HACO剪板机和组装生产流水线。

麦克维尔深圳工厂先后投资数千万, 建立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试室, 测试冷量从0.75 RT~350 RT。其中包括了6间性能测试室、1间噪声测试室和1间部件认可检验室, 其中性能测试室已于2000年10月通过中国国家压缩机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审核认可。

武汉制造基地

2003年, 麦克维尔投资2 500万美元, 在武汉沌口开发区建造全新的独资工厂, 占地面积8万m2。麦克维尔武汉工厂自成立以来, 实行与美国麦克维尔的“四同原则”, 即“技术同步、材料同质、质量同标、应用同途”, 全面引进美国麦克维尔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选用麦克维尔海外原厂或原配套厂商的进口零配件。管理及质量保证上全面推行日本大金集团的“5S”管理方法。

目前, 公司已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压力容器制造及设计许可证, 冷水机组性能测试系统已通过ARI (美国空调制冷协会) 认证, 保证所生产的冷水机组的性能和质量一致性得到世界行业权威机构的第3方认可, 同时还由中国机械工业通用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对产品进行检验认可。

在品质和服务方面受业内用户青睐, 在国内重大项目中, 表现突出:

(1) 奥运项目:奥运会中标8个奥运会场馆: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北京奥运会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北京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北京奥运会奥体中心体育馆 (手球) 、北京奥运会奥体中心体育馆 (排球) ;

(2) 其他:天津地铁、北京南站、武昌火车站及阳江、红沿河、宁德3座核电站的建设等等。

苏州制造基地

麦克维尔 (苏州) 工厂成立于2003年6月, 注册资本1 250万美元, 占地18万m2, 员工150人, 其中管理人员17人。

苏州麦克维尔拥有先进的研发成果、科学管理, 为各冷冻行业和空调制造厂商配套生产和销售离心机、半封闭式单螺杆和开启式单螺杆压缩机。其应用覆盖了工业冷冻、商业制冷、核电站、医疗、煤矿、制药、化工、冷藏、别墅和普通住宅制冷等众多领域。

苏州工厂成立6年以来, 已经完成了5亿元的销售额, 年均增长率为25%左右。产品广泛销往中国各地, 以及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广大地区, 受到客户的好评。

苏州工厂在麦克维尔集团中, 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从建厂以来, 就受到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一直采用成熟的体系, 拥有着大批有相当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苏州工厂全面采用集团先进的管理模式, 并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加以发展和创新。ERP、JIT、ISO9000、IS014000, PDM、CRM、SAP等先进管理系统的不断引入和实施, 以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作为目标和动力, 推动着工厂不断的革新和创造。身为顶级技术的制造中心, 苏州一直保持着和行业内各品牌、厂家的广泛交流和合作, 也为行业内培养了大批技术、质量和管理人员。与相关客户、友商等也积极开展互动合作追求双赢的方案。

大事记

2010年麦克维尔数码多联机协助上涨庄臣培训中心获得多联机行业内首个LEED认证 (银质) ;

2010年推出世界首创“非对称”卸载单螺杆技术应用的风冷螺杆冷热水;

2010年推出“六角棱”变频风冷模块冷水机组, 能效比4.5;

2009年麦克维尔协助北京奥运村建筑荣获中国第一个LEED金质认证;

2008年推出业界能效比最高的水冷涡旋模块机组;

2007年推出全球首台数码变容量水冷多联中央空调机组MDS-W;

2006年首家推出变频风冷螺杆机组;

2005年推出业界首款多联机网络选型软件;

2003年采用磁悬浮压缩机的离心式冷水机组;

2002年率先在商用水源热泵机组中采用HFC410A冷媒;

2000年率先推出商用分体水源热泵机组;

2000年首先推出采用HFC134A冷媒及单螺杆压缩机的风冷热泵机组。

深圳新产品

直流无刷风机盘管

型号:MCW200EC~MCW1400EC

风量范围:340 m³/h~2 380 m³/h

机型特点:采用无霍尔元件型直流无刷电机取代传统交流三速电机, 标配智能型控制模块,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相比传统风机盘管, 节能30%以上;该系列机组适合应用于节能典范项目、有低噪要求的项目、政府机构、公共建筑, 如图书馆、医院、高级酒店, 高级办公楼等商业建筑。

“开拓者”高效系列风冷螺杆热泵MHS (R134a)

型号:MHS105~MHS380

冷量范围:352 kW~1 325 kW

制冷剂:R134A

机型特点:性价比高, 全系列机组制冷COP均在3.2以上, 高效节能;采用环保制冷剂R134A, 不含氯元素, 对臭氧层无任何破坏作用;继承了“开拓者”超高效系列的主要优点;该机组可在-10oC~48oC环境温度下制冷, 应用于全年制冷或其它工艺场所, 机组在-10oC~50oC环境温度下制热, 应用于全年制热水或其它工艺场所。

“锐锋”系列分体式水源热泵

型号:MWSC010DRP~MWSC050DRP

制冷量:2.63 kW~13.30 kW

制热量:2.98 kW~15.10 kW

制冷剂:HFC-R410A

机型特点:绿色环保, 采用R410A环保制冷剂;超静音, 噪声最低可达31dB (A) ;安装灵活, 翻转式吊脚设计可实现吊顶与落地安装;高效优质, 全系列均采用国际知名品牌高效型压缩机与专利技术同轴套管式换热器;运行范围广, 制冷时, 机组进水温度13oC~40oC, 制热时, 机组进水温度10oC~35oC;内机系列丰富;智能控制。

“锐锋”系列整体式水源热泵

型号:MWH010DRP~MWH150DRP

制冷量:2.75 kW~37.50 kW

制热量:3.27 kW~45.00 kW

制冷剂:HFC-R410A

机型特点:绿色环保, 采用R410A环保制冷剂ODP=0;高效节能, “锐锋”系列MWH机组最高制冷能效比更高达5.0, 全系列平均制冷能效比高达4.32, 全系列制冷制热综合能效比ICOP最高值达5.08;应用宽广, 全系列运行范围得到拓展, 可满足地源及水源系统应用;高端配置;静压灵活, 无需非标定制。

MAC-D Plus R410A系列高能效风冷模块机

机型特点:运行环境温度范围广, 制冷 (15oC~48oC) , 制热 (-10oC~30oC) ;单组最大组合台数达16台;R410A环保制冷剂;分级启动, 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单台模块维修保养时, 不影响其他机组的正常运行;压缩机平均磨损控制, 延长组合机组的综合寿命;末端、水泵、辅助热源连锁控制;间隔除霜;开关机预设功能;故障自检, 故障代码显示功能;连接BA系统或电脑控制, 可选购网关。

武汉新产品

“158”离心式冷水机组

型号:WSC158, WDC158

冷量范围:单压缩机机组1 400 RT~1 600 RT、双压缩机机组2 600 RT~3 000 RT

制冷剂:R134A

机型特点:高压应用, 机组直接使用高压10 kV电源, 节省配电初投资;新型吸气变径管, 有效提高吸气过热度, 专利设计的电子膨胀阀, 具有更宽广的供液范围及更高的供液精度, 节能效果更明显;电机热保护更安全, 机组安全可靠性更高;15 in彩色触摸屏, 方便用户操作。

PFS-B单螺杆式冷水机组

型号:PFS110.1~490.2

冷量范围:107.3 RT~484.1 RT

制冷剂:R134A

机型特点:专利设计的电子膨胀阀, 具有更宽广的供液范围及更高的供液精度, 节能效果更明显;7 in彩色触摸屏, 方便用户操作;MicroTechⅢ控制系统, 控制模式更加智能化、控制点更多, 通过干接点, 能够实现远程启停、运行状态、故障报警信号等功能。

WHS.C环保干式冷水机组

型号:WHS100.1~430.2 C

冷量范围:107.3 RT~484.1 RT

制冷剂:R134A

机型特点:采用环保R134a制冷剂, 更方便和离心机进行“离心+螺杆”搭配使用;直管式干式蒸发器, 换热效果好, 维修清洗便捷;双压缩机双制冷回路, 机组备用性更高;热回收设计, 最大热回收量可达18%, 热水温度可达55oC;7 in彩色触摸屏, 方便用户操作;MicroTechⅢ控制系统, 控制模式更加智能化、控制点更多。

WME第2代变频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

型号:WME400~700

冷量范围:400 RT~700 RT制冷剂:R134A

制冷剂:R134A

机型特点:普遍适用, 能够用于多种场所;无需润滑油润滑, 省去油泵、储油槽、油安全阀等诸多易故障的部件, 可靠性更高;无传统的机械摩擦, 机组无用功进一步减小;变频技术, 综合部分负荷能效值达11, 启动电流低;15 in彩色触摸显示屏, 方便用户操作。

香港西九龙高级服务式住宅天玺

广西地王国际采用麦克维尔离心式冷水机组和风冷单螺杆式冷水机组。

三亚美丽之冠文化会

RT, 空气处理机组上百台。摩托罗拉天津工厂

3 300 RT, 洁净空气处理机组

采用麦克维尔离心机组24台。

广东、辽宁、福建核电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深圳大学城

中国制冷学会吴元炜

我从1978年开始接触麦克维尔这个品牌的产品, 对它的历史应该算是很了解的了, 麦克维尔是美国的4大品牌之一, 属于老牌公司, 产品系列比较全, 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很大。典型项目方面, 在北京地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8年奥运会的鸟巢。

近些年来, 麦克维尔在北京地区的销售一直处于稳健向上的发展状态, 虽然被大金收购, 但依然保有品牌原有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竞争力, 它的目标很大, 发展势头很猛。在北京地区, 它的水机系列销售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在国际市场中, 80%是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市场。所以如果麦克维尔要抓住国际市场就必须掌握中国市场。而在当前形势下, 麦克维尔要想抓住中国市场就必须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适应中国本土化的发展, 细化到北京地区的话, 应该加强品牌的宣传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余跃进

我和麦克维尔这个品牌接触已经有10几年时间了, 作为传统的4大水机品牌, 麦克维尔的品牌底蕴和影响力在市场上有口皆碑, 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典型项目方面, 南京华润苏果超市采用了麦克维尔风冷螺杆热泵机组MHS系列产品, 总冷吨高达7 000 RT。另外, 南京新城市广场、南京检察院、晓庄国际广场等都采用了麦克维尔的系列产品。

早几年, 麦克维尔在江苏尤其是南京地区的销售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后来由于被大金收购, 销售人员有所调整, 整体销售业绩一度受到影响, 当然这也是调整后的市场正常反应。2011年上半年, 江苏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尤其是二三级市场, 这给大型冷水机组产品的出货创造了有力条件。麦克维尔也抓住了这一有利因素, 销售额稳步攀升。

2011年11月初, 麦克维尔南京办事处组织了南京地区的几十个专家和设计师前往深圳工厂参观、交流, 这也是我第2次去工厂参观, 感触颇多。总的来说, 麦克维尔在产品上应该紧跟市场步伐, 开发贴近于市场的产品, 这样才能提升市场占有率。另外, 市场推广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 定期召开产品推介会, 让市场多了解麦克维尔的产品和动态。

中国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士方

我从事暖通空调设计工作已经45年了, 15年前开始接触麦克维尔中央空调产品。作为美系“4大品牌”之一的麦克维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广东、海南, 也是麦克维尔最早进入中国, 而进入上海、浙江等华东城市则相对较晚, 在开利、约克之后, 但由于产品线齐全、质量优良、价格适中, 且售后服务完善, 很受甲方及用户单位的欢迎, 很快在1998年与开利、约克、特灵等美系品牌齐头并进。麦克维尔产品高效节能、结构合理、组合灵活、外型美观, 适用于各种场合, 受到工程公司、设计院及专家的推崇。

近年来, 麦克维尔凭借着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优异的产品质量, 在中国各地频繁中标, 在浙江市场也是风生水起, 销售一路飘红。不管是技术力量上还是售后服务、团队精神等方面, 麦克维尔都得到了设计院、企业、和市场的一致认可。但是, 相对其他品牌, 麦克维尔在市场上的推广稍稍显弱, 如果能在设计院中加大推广力量, 使设计行业的新兴力量能认识到新技术、及优异的产品特性, 将更有利于麦克维尔品牌在浙江市场发展, 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二设计院梁瑞贤

麦克维尔比约克、开利、特灵进入中国的时间要稍微晚点, 但是, 其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 市场占有率也是逐年提升。如今, 麦克维尔在全国范围内各区域均表现的比较出色, 深圳作为大本营, 更是稳居水机市场头把交椅。在我看来, 麦克维尔能够取得如此不菲的成绩, 不仅仅是产品过硬, 更将技术提升和服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在此, 我希望麦克维尔空调再接再砺, 引领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 同时在节能事业上发挥自身优势, 使节能、低碳、环保事业更上一层楼。

江西省煤炭设计院刘氢

接触麦克维尔是比较早的时候, 它拥有其它品牌无法比拟的优势, 即麦克维尔产品种类齐全, 较早就在水机和多联机组方面齐头并进, 发展较为平衡。麦克维尔在江西市场备受推崇,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其完善的售后, 麦克维尔江西办有专门的售后部门, 有着一批专业的售后维护队伍。

本人参与设计、采用麦克维尔产品的项目很多, 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婺源博物馆, 采用麦克维尔风冷模块;博能·兰宫国际, 采用水源热泵。作为发展中城市, 江西的中央空调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麦克维尔在江西的水/地源热泵典型项目众多, 与南昌、新余等示范城市节能减排的创建目标不谋而合。

麦克维尔:家装零售再发力 篇10

大环境的萧条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央空调市场发展的始作俑者。

的确, 中央空调的母体是建筑, 而建筑的兴衰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在中央空调行业, 冷水机组是对市场最为敏感的一个机组, 大项目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冷水机组市场份额的减少。

面对冷水机惨淡的市场状况, 培育新的增长点成为了众品牌调整结构的新方向。然而作为四大水机品牌之一的麦克维尔早就预测到了市场发展的趋势, 并早早地开始布局新的增长点——发力家装市场。

继丹阳家装零售专卖店开设三个月后, 麦克维尔中央空调继续延续在家装零售市场持续发力的态势, 又一家中央空调体验店于2015年8月13日落子常州新北区月星家居建材馆。

麦克维尔中央空调南京分公司总经理杜瑞告诉《中央空调市场》, 作为跨越三个世纪的空调专家, 麦克维尔中央空调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一直以来, 麦克维尔在传统的水机市场较为强势, 但是接下来也将会重点开拓家装零售市场, 而此次专卖店的开业也是释放的积极信号。

据了解, 本次新开业的专卖店由麦克维尔中央空调联合常州博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专卖店占地160 m2, 店内展示了麦克维尔针对家装市场的多款主力机型, 如直流变频多联机、小型户式水地源热泵、末端系统等。麦克维尔中央空调南京分公司渠道部经理孔祥祺还告诉《中央空调市场》, 麦克维尔在近些年的发展突出“稳”的特点, 2014年的销量仍旧保持了7%左右的增长速度, 增长虽不快, 但其追求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能够给人以稳妥与安全的印象。

长期以来, 麦克维尔在常州地区以水机产品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并且投入了十二分的重视力度。常州博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与麦克维尔合作多年的以水机产品为主的渠道商, 这么多年来, 博润公司联合麦克维尔在常州市场慢慢站稳了脚跟, 并且获得业内的高度评价。

博润公司总经理马刚在接受《中央空调市场》独家采访时表示:“我们与麦克维尔合作多年, 可以说彼此充分了解信任, 近两年工装市场的低迷滑落促使我们必须面临转型, 在麦克维尔的帮助扶持下, 我们将家装零售纳入麾下, 此次专卖店的开业将是我们进军家装零售市场的重要一步。”

对于此次跟常州博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 孔祥祺对打开常州市场非常有信心, 他说靠博润环境在常州的影响力, 他完全不担心常州家装市场的开拓。他还告诉《中央空调市场》, 从2014年开始,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 麦克维尔在江苏地区的家装零售市场逐步实现质的飞跃, 目前中央空调专卖店数量已经突破10家。接下来, 麦克维尔在南京、徐州、镇江等地还将持续深挖渠道, 开设中央空调专卖店。孔祥祺认为, 尽早、尽快地布局家装零售市场是必经之路, 无论对于厂家还是渠道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政治科学家 托克维尔 篇11

出身诺曼底旧贵族家庭的人,遭遇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托克维尔的命运。在他的时代,旧秩序推翻了,新秩序却建立得很糟糕,连接两个时代的是一座座生命的废墟。托克维尔之前,孟德斯鸠已经提出,商业的发展和政治代议制度的建立造成“现代的差异”。但托克维尔认为,新时代的新意远不止于此,自由主义政府的技术——权力分立制衡、政教分离、商业自由等等——并不足以应对人类此前闻所未闻的问题。这个世界“需要一门新政治科学”。

托克维尔至少具有两重身份:他同时是自由主义政治家和社会学家。社会学家对推动社会的因素可能有不同理解,比如孔德认为是工业,马克思认为是资本主义,但一般而言,他们倾向于突出社会状况而否定政治的重要性。和他们一样,作为社会学家的托克维尔也把社会状况放在首要位置。但他怎么界定现代“社会”呢?

他把它界定为民主社会——以政治术语界定社会状况,民主被理解为社会的本质属性。有人因此称他为“最政治化的社会学家”。什么是民主的“社会状况”?身份平等。托克维尔把身份平等视为对社会发展具有全面影响的“源发性事实”。但他从未对民主给出过一个明确的界定,而是以令人惊叹的广博和精微向我们展示民主如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他看来,持续变化的欧洲历史,有一个不曾变化的趋势,那就是身份的平等化。人们一直在从相对少的平等走向更多的平等。问题在于这场运动的终点在哪里。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身份平等在原则上得到确立,但它并没有就此止步。即使一开始就建立在身份平等基础上的美国,人们也能看到不断走向更多平等的运动。与其说平等是事实,不如说它仍然在“成为事实”。如果真正的平等最终能实现,它将会是什么模样?

这是他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和《民主在美国》念念不忘的问题。托克维尔推想当民主原则主宰这些社会时将表现出来的特点,但他并不认为民主只有美国这一种形式。在他看来,同样的民主社会基础上可以建立两种对立的政体:一种是通常意义的民主政体,另一种则是民主面目的全新“专制”政体。《旧制度与大革命》意欲回答在法国向民主演化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经历那么多苦难。《民主在美国》要解释的则是“为什么美国的民主社会是自由的民主社会”,关于民主的未来什么是应当担忧的,什么又是可以希望的。

许多人都认为,出身贵族的托克维尔,在理智上接受了民主,情感上对贵族制的“乡愁”毕竟挥之不去。或许更有说服力的是,无论在理智还是情感上,以下两个视角的张力一直都在争夺着他的灵魂。

一个视角名叫“正义”。从这个视角望出去,人的本性是相似的,人与人之间应享有平等的自由这一现代观念也是公正的,建立在特权上的古老的贵族制应当消亡。另一个视角名叫“独立”。它主要不是与人际关系,而是与个人灵魂的品质有关。贵族制曾经以这种独立激发出伟大的作为,但它在现代民主中遭遇到特别的危险。现代民主立足于一个“原则”——它只承认一种要求是合理的,来自全体公民中的大多数的要求。

巴托克音乐的听觉分析 篇12

一、巴托克创作的音乐作品

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主要在器乐方面, 除了有一部歌剧, 两部舞剧和一首大合唱以及少量的艺术歌曲和改编的民歌集以外, 他所创作的几乎大部分都是是器乐作品。他的器乐作品包括由浅入深的技巧性练习曲曲集, 也有复杂的艰深的音乐会乐曲和协奏曲等。代表作品有交响诗《科苏特》钢琴练习曲集《小宇宙》、儿童曲集《献给孩子们》, 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等。

二、深刻的民族性音乐语言形成的民族性音调

巴托克的音乐素材来源于民间音乐, 巴托克一生中不断地深入到匈牙利的农村收集民歌。这些民歌是他创作生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他将这些民歌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出发点。作品中有些是对民间歌曲的简单加工和改编, 有些更加突出个人风格的独创性和艺术技巧的现代性。巴托克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由地运用民间音乐的调式、旋律和节奏, 并且将这些素材融汇、交织在一起。

三、民族调式的运用与调性手法的扩展形成的独特音响效果

在调式的运用中, 五声调式在巴托克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例如在《献给孩子们》曲集当中, 旋律的素材很多都来自匈牙利民歌。巴托克通过深入的挖掘这些民歌旋律自身所包括的和声内涵, 大量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化的和声手法, 并使之与这些旋律取得很好的有别于传统的音响效果。有的旋律是采用的五声调式或以五声调式为主的六声或七声调式, 有些则运用七声自然调式, 大小调式, 特性调式和人工合成调式。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双重与多重调式。双重调式和多重调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不同类的调式在音乐作品横向、纵向上的综合运动。例如在《献给孩子们》曲集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综合调式的使用, 其中包括同音列调式综合与同主音调式综合两种方式。

四、独特的和声色彩及音响效果

从和声色彩及音响效果的角度来说, 巴托克和他以前的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家的作品不尽相同。他的音乐中总的音响特征表现为高度的不协和性。这些独特的音响的来源, 是由于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现代化和声手法。

1. 二度和声的运用。

二度音程属于不协和音程, 但其不协和程度不同。在五声调式构成的音乐作品中, 大二度是个经常采用并具有区别于传统大小调三度叠置和弦的不同的音响效果。而小二度则不同, 他是近现代和声中使用较多地一个音程。因此, 运用大二度叠置和声, 具有较强的和声民族性效果, 而运用小二度叠置和声, 则具有较强的近现代和声的特点。在《小宇宙》中, 巴托克专门写了建立在大二度或小二度的乐曲。例如第132首乐曲, 巴托克命名为“分解和同时的大二度”是专门建立在大二度上的乐曲, 这里的二度音程构成了整首乐曲的基础和主体。

2. 四、五度叠置和弦等。

四度叠置或五度叠置的和弦在巴托克的作品中很有特色。例如第131首开始的前15小节。乐曲开始在一个以纯四度叠置形成的和音上, 低音中形成纯四度音程关系与它纵向结合的高音中形成的纯四度之间既相互对比有相互依赖, 同时结合构成一种新的和声音响效果, 这样便形成一种复合四度的音响效果。

按照五度叠置构成的和弦比四度叠置和弦从和声构成来看更稳定些, 但传统和声中认为纯五度是一个完全协和并且很空的一种音响效果, 为了避免这种很空的音响效果的连续出现, 所以传统和声中需要完全避免五度的连续平行的使用。但在巴托克的作品中, 平行五度的连续使用也成为他独特的和声手法和音响效果。例如第65首的引子中运用了两个重复性的纯五度的和弦, 钢琴伴奏的声部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了空五度和声的连续使用。五度和弦的连续、平行、交替的使用成为这首作品的主要和声手法。另外, 在《小宇宙》中空五度和声有时也纵向叠置的使用。例如第66首结束处的几小节。乐曲的结束和弦主要在一个以纯五度叠置形成的复合和音上构成, 低音中形成的纯五度与它同时结合的高音中的纯五度不在一个调式上, 构成一种复合的和声音响效果。

3. 除了运用平行五度、四度、二度以外, 在他的有些作品中, 还出现使用七度平行、复合的情况。

如第144条的中间段落。这一段乐曲中, 主要运用的和声手法复合七度的构思方法。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用各自的平行七度做着反向进行, 取得平衡与对比。在它们的两个不同性质的七度叠置、交织在一起时, 便形成了一种复合的和声音响效果。这些以不同音程为基础的和声构思手法, 具有灵活自如的特点, 从而创作出绚丽多彩的音响效果。

4. 附加音和弦中的运用。

在以三度、五度、六度等结构构成的协和和弦中, 加入与当中的某一个和弦音为相邻二度的音所构成的和弦在巴托克的作品中也经常会见到。这种和弦的构成中所谓的“和弦外音”其实已经是作为了和弦正音来使用了。例如《小宇宙》第84条开始的和弦。这首乐曲中的很多和声构思可以看成是在纯五度的和声上再附加一个二度音的和声构思方法。形成一系列不协和的和音和独特的音响效果。

巴托克的音乐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 又运用20世纪各种现代的作曲技法来创作作品,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本文通过对其音乐作品中独特的和声构思手法和调性思维的分析研究出其独特音响形成的重要原因, 希望对分析和研究巴托克的音乐作品有所帮助。

摘要:在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巴托克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 他采用地道的匈牙利及其它各国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 又运用20世纪以来的各种现代的作曲技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本文通过对巴托克的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 探索其独特的调性扩展手法, 独特的和声构思方法对其独特的音响效果的产生所形成的影响。

上一篇:叙事类文言文下一篇:差异的原因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