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层水文地质

2024-07-31

含水层水文地质(共8篇)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1

0 引言

矿区位于七台河东部,矿区范围:北自F1断层,南至F19断层,西自第9勘探线与龙西精查区相接,东至第19勘探线,走向长4.5公里,平均化碳斜宽5公里,深部以-600米标高为界,面积为22.5平方公里。已开采的矿体资源均在-350米标高以上,采区高吊,未开采的矿体资源主要分布于-350~-600米标高及F14号断层以北的大丰普终勘探区的矿体资源。矿体资源最低开采标高为-600米。矿区当地浸蚀基准面标高为204米,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为+5米。

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该河床标高为208.5米,最大流量为0.97立方米/秒,煤矿大部分矿井位于丘陵顶部区及丘陵斜坡区,局部位于河谷区。区内第四系地层总厚度约5~10米,其上分层为0.4~0.5米腐植土,中部为4~5.5米厚的粘土,淤泥层,发育较稳定连续,隔水性能良好。下分层为1~4米厚的砂砾含水层,发育极不稳定,呈透镜体状分布。最下部分为风化基岩和煤层露头。区内南部为茄子河上游支流立新河,为区内主要河流,季节性河流,该区最高洪水位标高在208~212米。区内地势北高南低,由于立新河对第四系地层的冲刷搬运,使河谷区沉积了大量泥沙,造成立新河下游二采区境内河水滞流,流速缓慢,但对河谷区矿井不构成直接威胁。该河流流经上一采区,二采区及五采区中部,新世纪以来,对立新河床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后河谷区矿井生产安全得到保障,该河流斜交煤层露头通过本井田,对这几个采区具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根据本区地形地貌及第四系地层分布特征,以及岩层的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排泄条件和动态特征的差异性,将本井田划分为两个水文地质区,即将上一采区,二采区及五采区划分为河谷水文地质区,将三采区,下一采区及六采区划分为丘陵山地水文地质区。

2 含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由于岩层风化裂隙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岩层含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岩层的富水性在同一深度条件下因岩性差异而不同,同一岩层含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根据岩层富水性规律对本区做如下含水层分带:

2.1 第四系裂隙含水带。发育深度为0~20米,目前已被疏干。

2.2 风化裂隙含水带。发育厚度约25~50米,该含水带属于强含水层,为目前本区主要含水层。

2.3 亚风化孔隙含水带。发育厚度约40~50米,岩层含水性较弱,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而根据岩性不同,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层的含水性不同,将本区划分为以下含水层,共发育12层含水性不同的岩层,根据岩层的含水性不同将该区含水层划分为:含水性较强、含水性中等及含水性较弱等类型。

2.4 立新河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第四系含水层分布于立新河两侧,呈条带状分布,为生产矿井初期的主要充水源,根据抽水钻孔水孔资料表明,渗透系数为1.583米/日,单位确水量0.852公升/秒米,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中一酸性水。

2.5 侏罗系含煤地层裂隙含水层。

侏罗系含煤地层顶底板均由不同粒级的砂岩组成,对矿床的充水程度主要决定于岩层裂隙发育程度和补给条件,全矿井共发育以下含水性不同的岩层:

2.5.1 含水性较强的岩层:

白垩纪含水层为强含水层,分布本区东南部的丘陵斜坡区和河谷洼地,以角度不整合与煤系地层接触,厚度500米,岩性上部以粗砂岩为主,中部以细砂岩为主,下部以含砾粗砂岩为主,其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13.7%。

35煤层上部含水层为强含水层,分布于本区西南部河谷区南翼斜坡区一角,岩性较细,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4.3%。

67~73煤层间含水层为强含水层,分布于西部的北部边界附近的丘陵顶部区和东部的向背斜两翼,平均厚度100米,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12.8%。

2.5.2 含水性中等岩层:

65~67煤层间为中等含水层,分布于本区西部向背斜轴向两翼丘陵区至东部12线间的丘陵斜坡区,平均厚度70米,岩性较细,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10.3%,单位涌水量0.167~0.433公升/秒米,渗透系数0.285~0.823米/日。

73~88煤层间为中等含水层,分布于本区东部F35~F27号断层间的丘陵斜坡区,平均厚度74米,岩性以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裂隙率0.82条/米,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18.8%。

88~98煤层间为中等含水层,分布于东部73~88号层间斜层以北,平均厚度86米,岩性以粗砂岩为主,占全层的55%,裂隙率1.1条/米,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10.3%。

99~109煤层层间含水层,含水性中等,分布在F14断层附近的丘陵斜坡区,平均厚度50~70米岩性较粗,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9.8%。

2.5.3 含水性较弱的岩层:

(1)45~52煤层层间弱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30%。(2)54~61煤层层间弱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30%。(3)62~65煤层间弱含水层,分布于12线以西的褶皱区西翼的广大丘陵区和斜坡区,平均厚度48米,岩性以细砂岩为主,裂隙率1.16条/米,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3.4%,单位涌水量0.278公升/秒米,渗透系数0.388米/日。(4)98~99煤层间为弱含水层,分布于本区东北部边界附近的丘陵斜坡区,平均厚度25米,岩性较粗,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5.1%。(5)109~119煤层间为弱含水层,分布于本区北部边界F14断层附近丘陵斜坡区,平均厚度100米,岩性粗砂岩为主,漏水次数占总漏水次数的3.4%。

摘要:本文对七台河东部某矿区进行了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对第四系裂隙含水带,风化裂隙含水带,亚风化孔隙含水带,立新河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侏罗系含煤地层裂隙含水层,含水性较强的岩层,含水性中等岩层,含水性较弱的岩层等进行了规律与特征分析。

关键词: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规律,特征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2

邢东矿主要含水层水质特征分析

文章介绍了邢东井田概况,并重点对邢东矿~67份不同含水层的水质资料通过绘制水质图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得出了各主要含水层的水质特征,从而为矿井快速判别出水水源积累了经验.

作 者:高春芳 GAO Chun-fang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金牛股份公司邢东矿,河北邢台,054001刊 名:河北煤炭英文刊名:HEBEI COAL年,卷(期):“”(1)分类号:P641.3关键词:含水层 水质 特征 分析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3

抽水试验是探明含水层水力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抽水试验是采用降深-时间曲线来分析含水层的特征并计算水文地质参数。该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地下水向井运动及泰斯(Theis)假设。然而抽水试验要达到稳定要求,需经过较长的持续时间,在这期间降深-时间曲线变化既受到含水系统的内边界,外边界的影响,会受到含水层的非均值性的影响,因此,并不是整个抽水过程都会符合理论计算假设[1]。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判断出抽水试验降深-时间曲线中符合理论假设的有效性的区域,是计算水文地质参数,选择合适模型算法的一个关键性步骤。

基于降深-时间的微分分析方法的抽水试验数据分析,是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较传统的降深-时间曲线对降深的改变有更高的敏感性。这种较高的敏感性有利于用该方法定义出含水系统的内边界条件,确定外边界条件对降深的影响,确定在抽水试验过程中的水流状态及符合地下水向井运动的时间区域。

微分分析法多用于石油工业,用来分析研究油气的运移规律[5]。Tiab和Kumar[6]第一次对定流量抽水实验数据采用了微分分析。随后该法被大量用于地下水流动规律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水力试验数据的认识,明确了不同水流特征的定义。Karasaki,Spane和Sapan及Wurstner[2~4]等人首次将微分分析法引入到对地下水流流动的研究中,对含水层的水流特征进行了分析。Karasaki及Ostrowski和Kloska等人[2,7]在承压含水层中的水位恢复实验使用了微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利用抽水试验数据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井流模型及求解方法有很多,主要根据含水层特性分类。如关于承压含水层的数值解法有:Theis(1935)/Hantush(1961)解法,Theis(1935)解法,Cooper-Jacob(1946)解法,Moench-Prickett(1972)解法等,关于潜水含水层的数值解法包括:Neuman(1974)解法,Moench(1997)解法,Artakovsky-Neuman(2007)解法等,关于裂隙含水层包括:Moench(1984)解法,GringartenWitherspoon(1972)解法,Gringarten-RameyRaghavan(1974)解法,Gringarten-Ramey(1974)解法[8]。但大多未对降深-时间数据进行处理,直接配线利用公式计算参数。对数据采用微分分析的,并根据微分分析结果选择合理求解的方法,并不多见。

1 抽水试验数据的微分分析

1.1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域内主要的含水层为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岩溶含水层,其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域内。受褶皱和断层错动的影响,含水层底板标高变化非常大,其平均厚度约为149.37m,平均顶板标高为90.04m,天然状态下静止水位标高平均为101.36m,具有微承压性。

壶天群(C2+3ht)含水层上覆一层10~30 m的第四系粉质粘土、粉砂土,由于岩溶发育,岩溶含水层与第四系含水层有着紧密水力联系。研究区北部及东北部有石炭系下统测水组(C1)和泥盆系上统帽子峰组(D3m)砂页岩隔水层出露,研究区西部有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中、上亚组(D3tbc)杂质灰岩相对隔水层分布,组成了北、西隔水边界。研究区南部及东南部壶天群白云岩分布广泛,具备本含水层的地下水向研究区径流补给的边界条件。图1为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质简图。

壶天群(C2+3ht)含水层岩溶发育,钻孔岩溶率为5%左右,溶洞大小一般为0.5~3m,其长度较短,不超过几米,洞与洞之间靠裂隙联接,且溶洞多为全填充溶洞。含水层富水性较强,不同地段的钻孔单位涌水量从0.03~0.06L/s.m。对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壶天群含水层,尽管岩溶发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均一性,但在强岩溶带内水力联系较密切,宏观上有统一的地下水水位。

1.2 微分分析模型

降深-时间数据的分析,是解译抽水过程含水层特征的重要部分。抽水试验进行过程中,水头会随时间不断降低,通过降深-时间曲线可以计算出含水层的特性。经典的Theis解法,采用双对数坐标,该方法使得时间和降深在坐标中的分布不一致。根据Cooper-Jacob[9]解法绘制的半对数降深-时间曲线,尽管克服了降深-时间分布不一致的特点,但在该曲线中,很难区别出哪段曲线是满足于Theis假设及无限含水层向井运动假设的。由于微分分析中,时间对降深有较强的敏感性,使抽水过程受边界条件及含水层非均质性影响的部分在降深-时间曲线中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图2,对比了采用双对数的降深-时间曲线与采用微分分析处理后的降深-时间曲线,列出了理想的降深微分分析曲线的不同水流形态和边界条件。

降深的微分分析,考虑降深随着时间对数的变化,由于降深的变化是一个瞬时的变化,不能够直接测量得到,因此考虑一个平均值。降深导数斜率的计算,使用以下的公式[10]。

其中,ti,ti+j和ti-k分别为,斜率的中心所对应的时间点,比ti早0.1~0.5时间点,比ti晚0.1~0.5个时间点;si,si+j和si-k,分别为ti,ti+j及ti-k时间点所对应的水位降深。

1.3 抽水试验微分分析

抽水试验微分分析数据采用壶天群(C2+3ht)含水层,历时24h的定流量抽水试验,抽水流量为3.325L/s,最大降深达11m。停泵后,恢复水位历时200min。

图3~图5描述了抽水井的抽水试验结果,并对比了采用半对数坐标的降深-时间的曲线(图3),双对数坐标的降深-时间曲线(图4)及微分处理后的降深-时间曲线(图5)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图5所表达的抽水过程,降深随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三个阶段。而图3与图4,降深随时间虽有变化,但不明显,三个变化阶段不易区分。

分析图5中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重力释水的延迟,无限向井运动,边界对抽水试验的影响。2~190 min这段时期,降深随时间变化形成一个峰谷,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受重力释水的延迟作用,通常会出现在抽水消耗完井中原有储量及形成无限向井水流之间。在抽水试验190~400min这段时期内,存在一个斜率接近0的直线段,该段降深-时间曲线表现出了无限向井运动的水流特征。400min后直至实验结束,该段曲线几乎垂直于坐标横轴,降深随时间不发生变化,可以认为该段是由于存在一个定水头边界所致。由于0~2min之内的降深数据未能及时收集到,该段降深变化趋势未有明显的规律,并不能判断井中已有水量是否对抽水试验的前期数据造成影响。

2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2.1 井流模型确定

由以上对抽水试验时间-降深曲线的微分分析(图3~图5),表明该抽水过程,有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水位降深的延迟期及径向流期。这一特征与潜水含水层在抽水阶段所具有的典型的特征较为一致,采用考虑流速垂直分量和弹性释水的纽曼模型(公式(2)~(7)),

其数学描述为:

其中,Kr为水平径向渗透系数;Kz为垂向渗透系数;μs为储水率;μ为给水度;H0为潜水流初始厚度。

2.2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利用配线的方法,根据公式(2)~(7),可以得到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其计算结果如图6及表1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由微分分析判断选取的含水层类型理论的降深-时间曲线与实测的降深-时间曲线匹配度较高,在参数计算时选取试验后期数据是位于径向流区域的数据,其计算出的水文地质参数也更加可信。

根据计算的参数(表1),可看出试验区域内含水层较一般的空隙含水层具有较高的给水度及导水系数,且渗透性在垂向及纵向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其纵向渗透系数与横向渗透系数(Kv/Kh)比值为4.01,因此可认为垂向渗透性对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一特征反映出一般浅层岩溶含水层岩溶纵向发育特点,这不同于孔隙介质;降深-时间曲线中(图6),出现一段水位降深的滞后期,由于所测水头,均高于地面,有一定的承压性,是造成降深滞后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上覆第四系含水层影响,反映出他们之间有着较强的水力联系。图6水位降深的延迟期与理论曲线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试验降深略大于理论降深。是因为试验含水层为岩溶含水层,尽管它具有统一的水力面,但由于长期受岩溶作用得影响,含水层的非均质性表现强烈,会造成这一偏差,因此在利用孔隙介质的理论假设去模拟岩溶介质时应该要更为慎重。

3 结论

(1)由于岩溶含水层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特性,因此在抽水试验过程中区分出受不同条件影响的降深变化区段,选取符合理论假设的区段进行参数计算是分析抽水试验数据判断含水层特性的一个重要步骤。

(2)由于微分分析方法对水头的降深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在整个抽水过程中,水头降深受到内外边界影响而表现出的差别,在微分分析中更加的明显,因此利用该方法来分析岩溶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更加客观和有效。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4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矿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探测场的参数变化获得电性局部差异来认识被测目标的.一种勘探手段.介绍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韩家湾煤矿顶板基岩含水层厚度的工作原理、方法和应用效果.钻探验证表明,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测定含水层的厚度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成本低、效率高、测试简便,该方法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 者:牟平霍军鹏 侯彦威 Mu Ping Huo Junpeng Hou Yan-wei 作者单位:牟平,霍军鹏,Mu Ping,Huo Junpeng(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719000)

侯彦威,Hou Yan-wei(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5

矿井水害是制约煤矿安全和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生产过程中, 矿井常存在多种水害, 其充水途径和危害程度各异, 这种差异往往与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因此, 在矿井水害防治过程中, 弄清井田内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在垂向上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情况, 对制定不同水害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1 水文地质概况

新安煤田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如图1所示。

新安煤田-1 000 m标高以浅面积约800 km2, 主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 煤种为贫瘦煤, 发热量高, 煤质较好, 是义煤公司十分重要的生产区域。现-600 m以浅有云顶、新安、新义、义安、孟津等5对生产矿井, -600 m以深为规划区[1]。

新安煤田属于新安岩溶水系统, 亦称新安水文地质单元, 主要含水层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 井田内发育有6个含水层 (组) , 包括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太原组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组) 、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平顶山砂岩裂隙含水层、风化带孔隙裂隙含水层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其中石炭系太原组灰砂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和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组) 为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2,3]。

新安煤田5对矿井防治水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面临底板岩溶水、顶板砂岩水、浅部小窑水和地表水库水等多种水患威胁, 防治水任务繁重,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持续向复杂方向转化。

2 含水层垂向水文地质差异

由图1分析可知, 新安煤田受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条件影响, 在地层垂向上形成了自下而上分别为灰岩、砂泥岩和松散沉积物等为主的地层系统。赋存其中的含水层由于埋藏条件、岩性、地层结构等不同而呈现明显的水文地质差异;同一含水层由于存在垂向岩性差异、空隙发育程度不同、邻近地层差别、垂向水力联系密切程度各异等, 使得其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水文地质差异。

2.1 含水层类型差异

新安煤田受地下水埋藏条件和赋存介质不同的影响, 在地层垂向上各含水层类型差异明显:①在第四系及新近系地层中, 岩性主要为河床砾石、表土层、砂质粘土、泥灰岩等松散或胶结不良的沉积物, 相应含水层则以赋存在河谷及相对低洼处的孔隙潜水含水层为主;②在二1煤层顶板二叠系地层中, 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 相应含水层以赋存在中粗粒砂岩期间的裂隙承压含水层为主;③在二1煤层底板石炭系、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中,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灰岩, 相应含水层以灰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为主。

2.2 含水层间结构差异

新安煤田部分钻场奥灰含水层施工段参数如表1所示。

(1) 二1煤层顶板岩层中, 砂质泥岩、泥岩等软弱岩层约占总厚度的60%, 且多与中粗粒砂岩等含水层组相间分布。这些稳定的具隔水层性质的岩层存在, 有效阻隔顶板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当顶板受到采掘活动破坏突水时, 仅冒裂范围内砂岩含水层起充水作用;上部砂岩含水层既不起充水作用, 也不对充水含水层起补给作用。

(2) 二1煤层底板太原组岩层中, 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5段:分别为底部砂泥岩段、下部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上部灰岩段和顶部砂泥岩段。在矿井生产过程中, 该含水层段上下两段灰岩对矿井有一定充水意义。而两含水层段以砂泥岩相隔, 当采掘后, 上部灰岩段可成为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 而下部灰岩段受中部砂泥岩段阻隔, 正常情况下不对矿井起直接充水作用。该含水层段的这种岩性结构, 在控制含富水性同时, 也为底板注浆加固和预防奥灰突水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

(3) 二1煤层底板奥、寒灰含水层间岩性也存在差异, 奥灰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 夹泥灰岩;寒灰含水层岩性自上而下在上统凤山、长山组中, 岩性以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 上统崮山组和中统张夏组中, 岩性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 中统徐庄、毛庄组和下统馒头、辛集组中, 岩性则变化为泥岩、砂质泥岩夹灰岩、泥灰岩等。岩性组合的不同, 其岩溶发育强度差异较大, 奥、寒灰含水层垂向上的岩溶发育程度、含富水性等应存在较大差异。如奥灰含水层单孔涌水量、见水深度、温度等存在明显变化, 含水层各向异性, 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含富水性极不均一, 各含水通道间联通性较差, 垂向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明显;寒灰含水层中大量出现的泥岩段、砂质泥岩段等甚至成为相对隔水层段, 对含水层间各含水段间的水力联系起一定的阻隔或减弱作用。奥寒灰含水层间的这些组合特征, 一方面使奥、寒灰水的防治难度增加, 另一方面也使含水层的改造成为可能。

2.3 含水层充水强度差异

(1) 第四系及新近系含水层, 富水性中等, 透水性强, 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在河床及低凹处可受到地表水补给。由于小煤矿采深较浅, 采后导水裂隙可沟通该含水层, 故第四系及新近系含水层对浅部小煤矿起重要的充水作用。大矿采深较大, 且现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煤田深部, 采后导水裂隙远离该含水层, 故其充水作用有限。

(2) 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由于呈多层分布、单层厚度小, 受泥岩或砂质泥岩阻隔, 层间缺乏水力联系, 加之其整体富水性弱且不均, 故多以滴、淋水等充水方式进入采掘空间, 充水强度较小, 生产中多表现为“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特征, 可直接通过疏排方式进行治理, 虽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 但不对矿井安全构成大的威胁。

(3) 二1煤层底板太原组灰 (砂) 岩含水层, 地表出露条件较差, 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岩溶裂隙发育不佳, 厚度不大, 富水性较弱, 生产中也多以突水形式涌入矿井, 但水量往往不大, 在不和下部奥灰含水层富水区域发生水力联系时, 对矿井充水强度有限, 不会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

(4) 二1煤层底板奥灰含水层多以突水形式进入采掘空间。该煤田几起大型、特大型突水事故均由此含水层引起, 几次突水事故的统计如表2所示。该含水层厚度大, 地表裸露面积广, 补给充分, 岩溶相对发育, 富水性极不均一, 多存在以管道流为主要流动形式的地下水强富水区段, 且与下部寒武系灰岩含水层直接相连, 水力联系密切, 一旦发生突水, 充水强度较大, 且涌水量较为稳定, 难以通过疏排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理, 将严重影响生产, 甚至威胁矿井安全。

2.4 含水层水质差异

地下水水质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岩石系统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二1煤层顶、底板地下水赋存介质———岩石系统的差异, 顶、底板含水层水质差异明显, 如表3所示。

(1) 二1煤层顶板以砂岩裂隙含水层为主, 此水岩系统中, 长石类矿物富集, 风化水解后易形成阳离子以Na+为主的地下水, 水质类型常表现为HCO3-Na型。

(2) 二1煤层底板以灰岩溶隙含水层为主, 此水岩系统中, 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类沉积物, 风化水解后易形成阳离子以Ca2+、Mg2+为主的地下水, 水质类型常表现为HCO3-Ca·Mg型。顶、底板含水层水质的明显差异为井下涌水水源的判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结论

通过系统性总结和分析, 认为新安煤田地层垂向上各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变化明显, 在含水层类型、层间结构、充水强度、水质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体现。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的这些差异, 为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矿井突水水源判断、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针对不同含水层采取不同的防治水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松营, 张春光, 杨培, 等.新安煤田水文地质时空差异与防治对策研究[R].义马: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2]李建新, 李松营, 曹焕举.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6 (1) :37-39.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6

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云盖山煤矿一矿位于禹州市磨街乡佛山村, 矿井处于云盖山井田的中部。煤矿区内地层出露较好, 矿区发育的地层有寒武系上统崮山组,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二叠系山西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石千峰组, 三叠系刘家沟组以及第四系。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 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 其中二叠系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1]。矿井开采山西组二1煤层, 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低位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开采。煤层赋存标高+200~-450 m, 埋深100~800 m。

矿区基本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15°~22°。褶曲不发育, 区内断层较少, 构造类型属于中等构造类型。

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1 含水层

井田内对煤层开采有影响的主要为二1煤层底板下伏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 (Ⅱ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Ⅱ1) 、寒武系上统白云质灰岩含水层 (Ⅰ) 。上述含水层均属底板进水的岩溶裂隙含水层, 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来源。

(1) 寒武系上统白云质灰岩含水层 (Ⅰ) 。

该含水层以崮山组白云质灰岩为主。据钻探、测井等资料揭露, 该含水层厚度1.67~53.09 m, 赋存于顶界面以下30~60 m范围内为含水层的强径流带, 向深部富水性变弱。原始水位标高+280~+256 m, 为强富水含水层, 上距二1煤层平均69 m, 是二1煤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Ⅱ1) 。

该含水层由L4—L1四层含燧石灰岩组成, 平均厚14.84 m, 可溶性成分高, 因岩溶裂隙发育的极不均匀性导致富水性很不均一, 原始水位标高+274.26~+258.10 m, 含水层总体上富水性中等, 上距二1煤层平均46.7 m, 为二1煤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 (Ⅱ2) 。

该含水层由L11—L8四层石灰岩组成, 平均厚度13.47 m, 其中L9与L8灰岩全区稳定发育。含水层富水性弱, 一般情况下对开采二1煤影响不大。上距二1煤层平均7 m, 为二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2.2 隔水层

矿区内各含水层之间赋存有相对隔水层, 正常情况下, 可起到隔水作用。

(1) 太原组上段顶部隔水层。

太原组L9灰岩至二1煤底板间的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 沉积不稳定, 平均厚9 m, 在开采条件下失去隔水作用。

(2) 太原组中部砂泥岩段隔水层。

L4灰岩顶板至L8灰岩底板的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夹少量细砂岩, 平均厚19.32 m, 层位稳定, 一般情况下该隔水层可阻断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一般条件下是良好的隔水层段, 但在断层附近会破坏其隔水作用。

(3) 太原组底部铝土泥岩隔水层。

寒武系顶部与太原组下段灰岩之间的铝土质黏土岩平均厚7 m。特别是在断层影响下深部开采底板压力增大的情况下, 难以阻断寒武系石灰岩含水层与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3 矿井水害防治重点

矿区寒武系灰岩水为强富水含水层, 是矿井防范的主要对象。二1煤层至寒武系灰岩含水层之间由上述3层隔水层及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构成, 由于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弱, 可将其与二1煤层间的距离近似视为隔水层厚度, 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富水性中等, 且与下伏寒灰强含水层之间的平均间距7 m, 在深部尤其是在断层影响底板压力增大的情况下, 难以阻断寒武系石灰岩含水层与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云盖山井田现在观测的寒灰水位一般在+155~+190 m, 矿井二1煤回采标高已在±0 m以下, 为承水压开采。因此, 矿井必须对太灰下段、寒灰含水层进行水文观测, 掌握两含水层的水位、水量等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之间的水力联系, 以便进行水害预测预报及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4 水文观测孔的设计

为对各含水层进行有效隔断, 防止人为导通各含水层, 尽量延长钻孔使用寿命, 矿井水文观测孔设计采取了三级套管、分层隔断的方式[2];同时, 为有效利用钻孔进尺, 减少钻孔个数, 降低材料及其他钻孔成本投入, 并可实现同一点对上下2层含水层同时观测, 在三级套管注浆时采取外循环内注式、控制初凝时间、二次补注后再进行试压试验的方法, 仅对三级套管底部太灰下段出水点以下铝土质泥岩段进行注浆封闭, 做到既能彻底隔离各含水层段, 又能有效利用二、三级套管之间间隙, 实现利用同一钻孔对两含水层进行分源观测。

水文观测孔具体设计如下:施工钻场位置设在-23 m水仓外仓门口正对处, 钻场规格3 m×3 m×3.5 m (长×宽×高) , 设计钻孔倾角-90°, 深约120 m, 一级孔径153 mm, 下入Ø146 mm套管8 m, 主要用作保护孔壁及太灰上段少量出水时的封堵;二级孔径113 mm, 下入Ø108 mm套管40 m左右, 主要对太灰上段进行阻隔;三级孔径94 mm, 下入Ø89 mm套管至寒灰顶板, 深约70 m, 主要阻隔太灰下段含水层, 并利用二、三级套管的上部间隙保留部分太灰下段水量, 进行水压观测;终孔孔径不低于75 mm, 终孔层位为进入寒灰以下30~50 m。观测孔施工选用SGB-IB300型钻机及配套钻探设备;注浆选用2ZTG-60/210型注浆泵。设计钻孔结构如图1所示。

5 钻孔施工及注浆工艺

5.1 钻孔施工

一级孔径153 mm, 下入Ø146 mm套管8 m左右, 管外用水泥全封闭, 封闭24 h后进行扫孔耐压试验, 试验压力不低于3 MPa, 持续时间不少于30 min。二级孔径113 mm, 下入Ø108 mm套管40 m, 管外用水泥全封闭, 封闭24 h后进行扫孔耐压试验, 耐压试验压力不低于6 MPa, 持续时间不少于30 min。三级孔径94 mm, 下入Ø89 mm套管至寒灰顶板, 深约70 m, 利用外循环内注式封闭二、三级套管之间太灰下段出水点以下段, 保留二、三级套管之间太灰下段水流通道;24 h后扫孔至孔底后二次利用内注式补注, 以泵压为4 MPa, 二、三级套管不串通为结束标准。24 h后再扫孔试压, 耐压试验压力不低于6 MPa, 持续时间不少于30 min。试压合格后换用Ø75 mm钻头钻进, 直至终孔, 终孔层位为进入寒灰以下50 m左右。

5.2 注浆工艺

井下注浆选用2ZTG-60/210型注浆泵, 并用相匹配的高压胶管、快速接头连接, 耐压不得低于6 MPa, 注浆孔孔口要安设耐震压力表, 不低于6 MPa。

孔口管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封闭, 水泥浆浓度 (水灰质量比) 1∶ (1~1.5) , 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1∶ (0.6~0.4) 。注浆工程中均使用强度不低于P.O42.5的水泥与35~40°Bé规格的水玻璃[3]。注浆时水泥浆浓度由稀到稠, 水灰比1∶ (0.5~1) , 水泥浆密度1.30~1.50 t/m3。以上参数可视注浆情况、压力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确保注浆的连续性。透孔并钻进超过孔口管长度1.0 m左右时, 必须对孔口管进行耐压试验, 试验压力不小于含水层水压的3倍, 该处水压在1.8 MPa左右, 设计打压试验压力为6 MPa, 稳定时间不小于30 min, 以孔口周围无漏水现象为孔口管固定合格;注浆压力应为静水压力的2~3倍 (3.6~5.4 MPa) , 设计4 MPa, 持续时间30 min。耐压试验以钻孔周围无出水现象为封孔合格。

井下注浆工艺流程。利用井下简易搅拌机制备好水泥浆, 并用筛网过滤至储浆灰桶, 水玻璃盛入另一注浆桶。连接孔口注浆装置, 启动注浆泵, 先用清水冲洗钻孔孔底岩粉, 孔内冲洗干净后, 先将一吸浆笼头放入水泥浆桶, 上浆后再将另一吸浆笼头放入水玻璃桶, 要保证连续注浆。停注时, 也要先停水玻璃, 再停水泥浆, 并及时用清水洗泵, 防止残留双液浆在泵体内凝固。

注浆工艺的重点是对三级套管底部太灰下段出水点以下铝土质泥岩段进行注浆封闭, 利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凝固快但抗压性不强的特点, 利用外循环内注式注浆法, 即通过三级套管管内注浆, 二级与三级套管之间间隙返浆。注浆至二、三级套管间返出浆液, 立即停注。由于水泥、水玻璃浆液密度大, 混合浆液沉淀于太灰下段出水点以下泥岩段并凝固。太灰下段出水点以上混合浆液则被水冲淡并部分冲出, 三级套管周围只能局部凝固, 保留了出水通道。一次注浆封闭达不到效果的, 可二次、三次补封, 补封时根据管内外畅通情况可减少或不用水玻璃, 直至封闭合格。三级套管封闭试压合格后, 二、三级上部再用1个特制的二级套管短接三通对二、三级套管上部进行封闭, 三通是Ø108 mm短管 (长0.4 m) 紧靠下部焊1个Ø11 mm丝头, 用以安装测压表。三通上好后丝头之上与三级管间隙部分先用盘根堵实, 再用速凝水泥填实凝固, 以关闭三通阀门不渗水为合格标准。这样, 既封闭了二、三级套管之间太灰下段出水点以下部分, 又同时保留了太灰下段出水点水量, 达到隔离测压的目的。

6 钻孔观测效果

设计该水文观测孔并于2010年6月施工完毕后, 即安装测压表对寒灰、太灰下段水位分别进行了观测, 因2009年降水量较大, 两含水层水位变化相应较大, 观测寒灰水位在+154~+192 m之间, 太灰下段水位则在+163~+178 m之间。通过1 a多的观测, 基本掌握了寒灰、太灰下段水位变化及其间局部的水力联系规律, 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7 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1) 创新点。

利用三级套管及分段注浆封闭技术, 对各含水层进行了有效隔断, 在增加钻孔使用可靠性、延长钻孔使用年限的同时, 实现了1个钻孔对两含水层的独立观测。

(2) 存在的问题。

太灰下段仅能进行水压观测, 钻孔二、三级套管之间, 尤其是钻孔孔口部分封闭段只有约0.3 m, 如太灰水量过大, 则难于封闭, 只能采取事先注浆的办法保留少量水, 水量以3 m3/h左右为宜。另外, 对三级套管丝扣的防渗漏处理及二、三级套管间上下2部分的封闭技术要求较高。

8 结语

利用多级套管及分段注浆封闭技术, 可以实现1个钻孔对2层含水层进行独立观测。减少了永久水文观测孔的数量及材料消耗, 并可保证钻孔的观测寿命。同时通过该技术的实施, 可以锻炼员工钻孔施工及注浆技术, 提高员工应对复杂条件下处理失控钻孔的能力, 对受水害威胁的煤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矿井水文观测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工作, 利用水文观测孔对威胁矿井安全回采的含水层进行水量、水压观测, 是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并进行针对性治理的依据。云盖山井田二1煤深部回采同时受石炭系太原组下段灰岩及寒武系灰岩2层含水层突水威胁, 矿井利用多级套管及分段注浆的施工技术, 实现了1个钻孔同时观测2层含水层, 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文观测,钻孔,多级套管,分段注浆

参考文献

[1]王泽轩, 王海泉, 司方圆, 等.河南省永锦能源有限公司云盖山煤矿一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R].郑州: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 2008.

[2]袁亮, 葛世荣, 黄盛初, 等.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0.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7

1 高含水后期油田单砂层细分概述

(1) 旋回特征明显, 易于划分对比。我国的石油资源相对贫乏, 陆地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显示, 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储层具有多旋回、多油层的特点。这种地质形式很不利于大规模的开采活动, 在进入开采后期, 纵向上具有稳定的、多级层沉积旋回特征, 外观上的叠加特点十分明显, 如同“千层饼”般。通过电测曲线的图形变化, 可以很清晰的判断出地下空间地质情况的回旋次数、规律, 所以在划分单砂层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电测曲线中形成的图形进行分析, 这样易于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比较和分析。

(2) 单砂层细分具有相当的厚度性。结合细分单砂层的目的来说, 主要是为了对地下油层的空间形式进行模拟还原, 辅助石油生产中的单砂层认识, 同时结合我国现阶段石油开发技术的现状以及趋势, 为一些服役时间较长的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以及调整挖潜措施方式, 并针对地质情况设定有效的依据。基于以上目的, 在展开单砂层细分的操作须考虑两方面要求:其一, 在细分的过程中单砂层的钻遇率较高, 一般可以达到40%, 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其视为挖潜的基本单元;其二, 为了取保油气藏储层的有效性, 进行单砂层的划分要保留一定的缓冲空间, 在地层方面预留一定的厚度, 一般为0.5~2 m之间。

(3) 细分单砂层与采油工艺的结合。单砂层细分需要保持稳定的隔夹层设置, 同时, 在适应油田开发后期调整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客观的环境变化展开挖潜调整, 单砂层之间的稳定十分重要, 同时要关注整体性, 即确保隔夹层平面上分布的稳定性。现有的油田开采工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在细分单砂层领域, 主要技术是薄隔层平衡限流法压力技术、低伤害射孔技术以及深穿透技术等, 这些技术都要求隔层的厚度在半米以上。如果细分注水工艺技术要实现卡距的要求, 则至少维持在0.8 m。相对而言, 堵水技术、封蹿技术、压裂技术等在隔层的厚度需求上较高, 通常要维持在1 m以上, 当然, 这与地质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单砂层维持在0.5~2m左右的情况, 需要其中蕴含的泥岩隔层比例超过50%。

2 高含水后期油田单砂层细分方法

(1) 结合骨架构造、确定细分方案。高含水后期油田是目前油田企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仅仅涉及到机械设备的技术问题, 同时也涉及到现实中的可行性。通过近年来对大庆、胜利等老油田的研究, 收集整理油田相关数据, 细分沉淀相研究成果, 参考研究区域的沉降环境、形成过程、沉积层序、岩体构成等内容,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油田细分沉积相的研究成果, 更多的依赖所解剖区域主力油层的沉积特点, 以及在各套层系统调整的井网分布中的情况, 进而在整个区域范围内确定适当的网格距离;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 在计算机系统的模拟下, 进行地面网格的范围划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可以选择具有典型油层特征的油井展开, 系统地进行剖面对比分析。例如, 可以通过骨架剖面的分析形势, 来实现大井距离的油层细分, 并实现两方面内容的对比, 从中确定最佳的细分方案。

(3) 明确分布状况、确定层数划分。单砂层划分具有一定的标准控制和要求约束, 例如在井网和井网调整的电性划分, 都是影响单砂层厚度的约束条件。在研究个成因单元油层的分布情况时 (包括间隔层) , 要确定单砂层的层数, 具体开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做出整个区域的砂体剖面图, 根据现实需求或客观要求, 进一步实现栅状图, 这样可以明确成因单元内油层的连通情况, 同时指明不同间隔层的分布特点;其次, 考虑到单砂层的个体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单砂层的非渗透性隔层的钻遇率通常位置在60%以上, 根据这一数据展开检测资料分析, 可以快速的实现单砂层落实情况。

综上, 石油是一种宝贵的能源, 结合其自然资源的性质, 主要通过人工勘探开采的形式获得。随着不断生产开发,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 剩余的油藏在平面上和纵面上呈现高度的分散, 通过传统的方式无法很好地展开研究。在成因单元层面进一步细分, 才能促使储存集合空间在规模上与剩余油富集的规模相互一致, 进而实现剩余油的有效预测。

参考文献

[1]吕晓光, 于洪文, 田东辉, 郑兴范.高含水后期油田细分单砂层的地质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 2, 003, 04:345~349.

[2]敬国超, 陈程.高含水后期双河油田开发地质工作方向[J].河南石油, 2005, 03:20~23+26~98.

含水层水文地质 篇8

蒙阳煤矿位于越南北部山区, 煤层较厚、倾角较大。近地表煤层露头沿线均有老窑采空区分布, 且多与地表连通, 地表水是其主要补给水源。

在山区进行电法勘探时, 常常遇到地表面起伏不平、围岩电性分布不均匀、岩石导电性各向异性的情况[1]。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改变了电场分布的状况, 导致视电阻率曲线发生严重畸变, 产生形似高、低阻体的假异常, 使观测结果的解释推断复杂化。有时甚至会掩没掉地质异常, 或歪曲地质异常, 造成地质体异常形态的畸变和位置的偏移。因此针对蒙阳煤矿具体的地质情况, 分析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特征及其消除, 对提高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地质效果极为重要。

1 老窑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G9煤层为蒙阳矿区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 厚为5.5~6.5 m, 层位稳定, 全区可采。地表地形起伏较大, 向斜、背斜交替分布, 岩层倾角大, 特别是露头部分, 倾角大于45°, 地质构造主要为断层, 露头沿线均被老窑开采。区内电阻率以煤层最高, 老窑水最低, 各岩层电阻率特征见表1。

当岩层中有各种松散的裂隙、孔隙存在, 含有地下水时, 将会改变原来的物理特性, 使其电阻率急剧下降。对于老窑沿露头开采后留下的采空区, 含积水采空区会表现为低阻异常特征, 而不充水采空区无论塌陷与否, 会表现为高阻异常特征。这是利用高密度电法探测采空区的物性前提。

2 复杂条件对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影响及其消除

2.1 电性不均匀体影响的消除

地表受采掘破坏的影响, 覆盖层岩土体的矿物成分、结构、含水等情况的改变, 将引起岩土体电阻率的变化, 造成地下电流场分布的变化, 从而在电法的观测结果中形成干扰异常。ρs比值法可以消除局部电性不均匀及高阻薄脉状电性不均匀体的干扰影响, 并能保留较大规模的良导性地质异常。

高密度电法常用的一类比值参数[2,3]是利用温纳β和γ装置的测量结果组合而成的, 记录点取在第i号测点。比值参数Ts定义如下:

Τs (i) =ρsβ (i) ρsγ (i) (1)

式中:ρβs (i) 为温纳β装置在第i号测点的视电阻率;ργs (i) 为温纳γ装置在第i号测点的视电阻率。

对于均匀介质, 有ρβs=ργs, 则Ts=1。对于水平层状介质, 由于β和γ装置的勘探深度不同, 所以在相同的极距条件下, 一般有ρβs≠ργs, 即Ts≠1, 而且随着各层电阻率大小关系的不同, Ts比值亦有相应的变化。如果温纳三电位电极系的视电阻率曲线畸变严重, 则Ts曲线的解释将变得十分复杂。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原始视电阻率曲线进行温纳扩展偏置滤波, 滤波后的结果再进行组合求取比值参数Ts, 可使Ts剖面曲线简化, 有助于资料的进一步解释。

2.2 地形起伏影响的校正

在山区开展高密度电法工作时, 由于地面起伏不平, 地下电场的分布发生改变, 从而异常特征与地质异常体之间的关系都和水平地表条件下的规律不大相同。而自然环境中地形起伏的状况又是千变万化, 随地而异的。地形不平将使高密度电法观测结果中既包含有地质异常体作用又包含有地形影响。

比值法[4]校正地形影响的实质是:将地下作为均匀介质进行保角映射, 把Z平面的水平等距点映射为W平面的水平线上不等距点。地形校正后的异常曲线, 可看作是W平面水平地面上以不等距测点观测的结果。在均匀介质条件下, 直流电法的比值法校正地形影响的公式如下:

ρs=ρsρs/ρ1 (2)

式中:ρ校s为校正后的视电阻率;ρ实s为实测视电阻率;ρ地s为纯地形视电阻率;ρ1为背景场视电阻率。

采用比值法消除地形影响的关键是事先根据实际地形确定地形影响值的大小。将实测剖面各测点的ρ实s值与地形影响值相比, 当地下无地质异常体时, 校正曲线是ρs=ρ1的1条直线, 完全消除了地形影响;当地下有地质异常体时, 校正曲线近似地消除或削弱了地形影响, 突出了地质异常体。

3 应用实例

3.1 地形特征及测线布置

越南蒙阳煤矿G9煤层露头地形复杂, 在布置的3条测线上, 地形高差最大达28 m。第1条测线高程在+37.5~+30.2 m, 共布置了60根电极, 其间距5 m, 测线长约295 m, 见图1。

第2条测线高程在+104.0~+94.0 m, 共布置了35根电极, 其间距5 m, 测线长约170 m, 见图2。

第3条测线高程在+119.0~+91.0 m, 共布置了60根电极, 其间距5 m, 测线长约295 m, 见图3。

3.2 探测结果

第1条测线长约295 m, 探测深度约60 m。在探测剖面范围内主要分布有3个低阻异常区, 其中, 1号异常区分布在测线上90~160 m, 标高+25~-10 m, 推断为老窑采空区影响, 积水;2号异常区分布在测线上165~190 m, 标高+28~+20 m, 含水;3号异常区分布在测线上195~250 m, 标高+25~+13 m, 含水, 见图4。

第2条测线长约170 m, 探测深度约36 m。在探测剖面范围内主要分布有1个低阻异常区, 分布在测线上105~155 m, 标高+92~+76 m, 含水, 见图5。

第3条测线长约295 m, 探测深度约55 m。在探测剖面范围内主要分布有3个低阻异常区, 其中, 1号异常区分布在测线上15~95 m, 标高+95~+67 m, 推断为老窑采空区影响, 含水;2号异常区分布在测线上165~195 m, 标高+105~+65 m, 含水;3号异常区分布在测线上215~285 m, 标高+108~+93 m, 含水, 见图6。

由于各低阻异常区均为含水或积水区域, 其水源主要由地面补给, 会随雨季的到来, 降雨量的增加, 含水转化为积水, 积水量增加;同时, 又会随旱季的到来, 降雨量的减少, 积水转化为含水, 积水量减少。

4 结论

高密度电法是探测积水老窑采空区范围的重要地球物理手段之一。采用比值法进行电性不均匀影响的消除和地形改正, 克服了越南蒙阳煤矿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 探测积水老窑的分布效果理想。

老窑积水区由于与地表沟通, 地表水是其主要补给水源, 因此积水区范围是动态变化的, 即随地表水源的增加而增大, 随地表水源的减少而减小。所探测的老窑积水区范围仅反映了探测时间段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熊彬, 阮百尧, 罗延钟.复杂条件下直流电阻率异常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地质与勘探, 2003, 39 (4) :60-64.

[2]胡运兵.矿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观测参数研究[D].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6.

[3]岳建华, 刘树才.矿井直流电法勘探[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含水层水文地质】推荐阅读:

矿井含水层06-06

含水层系统06-19

多含水层09-16

含水层下开采07-04

含水规律07-18

含水特征05-29

含水煤层06-13

含水稠油08-04

高含水油井08-08

含水破碎带08-27

上一篇:二维条码下一篇:肌红蛋白